急性肾出血

2024-05-08

急性肾出血(精选十篇)

急性肾出血 篇1

关键词:甘露醇,急性脑出血,肾损害,防治

甘露醇作为一种渗透性利尿剂,被广泛应用于治疗急性脑血管疾病所致的颅内高压和脑水肿。但其有不容忽视的肾毒性。我院2000年12月~2006年12月收治急性脑出血患者263例,26例在使用较大剂量静脉滴注甘露醇后出现急性肾功能损伤,现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6例中男15例,女11例;年龄48~82岁,平均(62±4.2)岁。均符合全国第4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脑血管病诊断标准[1]。26例均经颅脑CT证实为脑出血,其中基底节区出血18例,脑叶出血2例,脑干出血1例,破入脑室5例。出血量<20ml者4例,出血量在20~40ml者17例,出血量>40ml者5例。既往有高血压病史17例,糖尿病病史6例。全部病例均无肾脏病病史,未使用其他明确可影响肾功能的药物。治疗前尿常规及肾功能检查结果均正常。

1.2 治疗方法

26例患者均按脑出血治疗常规进行综合处理。甘露醇应用为:根据颅高压情况20%甘露醇250ml/次,每4~8h一次,30min快速静脉滴注。其中23例应用剂量≥200g/d,均连用5~10d。

1.3 肾损害判断方法

入院时及治疗期间定时检查尿常规,血尿素氮和血肌酐。以血尿素氮较入院时增高1倍以上,并超过8.5mmol/L,血清肌酐增高超过100μmol/L,或出现急性肾衰,即判定为肾损害。其中诊断急性肾功能衰竭标准参照《实用内科学》[2]。

2 结果

26例患者分别于应用甘露醇4~11天出现恶心、呕吐并逐渐加重,无尿5例,少尿7例,全身水肿6例,肉眼血尿2例。尿常规:尿蛋白(+~+++)20例,血尿(+~+++)11例,其中出现颗粒管型者8例,透明管型3例。肾功能:血尿素氮11.4~33.1mmol/L,血肌酐169.0~590.4mmol/L。肾损害一旦确认,立即停用甘露醇,改用10%复方甘油500mL,每日一次静脉点滴,并酌用速尿20~100mg/次静脉推注,6~12h一次,结合其他治疗,肾功能检查完全恢复正常19例,2例经血液透析后肾功能恢复。死亡5例,分别死于电解质紊乱、上消化道出血、及其他脏器功能衰竭。

3 讨论

近年的研究发现甘露醇不仅具有脱水作用,还能清除自由基物质,抑制神经细胞膜的氧化,延缓生物膜的破坏[3],这决定了甘露醇在急性脑血管病治疗中的重要地位。关于甘露醇引起肾功能损害的副作用临床报道不一,本组发生率为9.89%(26/263),低于林春光[4]报道的18.4%的发生率。甘露醇致肾毒性的作用机制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1)甘露醇可直接引起肾小管上皮细胞肿胀,肾组织水肿,肾小管受压、闭塞致肾小球滤过率下降[5]。(2)甘露醇的渗透性利尿作用致肾前性少尿,同时尿中溶质排泄增加可以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使肾小球入球小动脉痉挛,加重肾缺血[6]。(3)长期大剂量使用可使甘露醇中的草酸钙类物质沉淀于肾小管,导致肾小管重吸收功能下降,造成药物对肾脏的毒性作用[7]。(4)年龄及原发病因素,本组26例患者中,平均年龄(62±4.2)岁,老年人本身多有肾小球硬化及肾小球滤过率下降,且既往有高血压病史17例,糖尿病病史6例,长期高血压及糖尿病更易引起患者肾功能损害。本组26例患者出现肾功能损害后经停用甘露醇并及时应用速尿等,21例肾功能得到恢复,说明甘露醇肾损害在一定程度内是可以逆转的。关于甘露醇的应用剂量目前正在探讨中,以往多数人认为有效剂量为1~2g/kg,现认为0.5~1.0g/kg即可,杨莹[8]也提示大剂量与小剂量甘露醇治疗效果相似,显然大剂量更易导致肾损害,因此临床应尽量避免大剂量甘露醇的应用。总之,我们在使用甘露醇治疗急性脑出血时,必须严密观察尿常规及肾功能的变化;避免与其他肾毒性药物联合应用[9,10];尽可能应用较小剂量;一旦出现肾功能损害及时停用甘露醇并给以恰当的处理。

参考文献

[1]王维治.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42-148.

[2]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第1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922.

[3]Winkle SR,Munoz Ruiz L Mechanism of action of mannito[J].Surg Neurlt, 1995,43(1):59.

[4]林春光.甘露醇治疗急性脑血管病致肾损害的临床分析[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6,4(4):670.

[5]沈群.甘露醇治疗脑出血致肾损害46例分析[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1995,15(5):284.

[6]沈红.对静脉滴注甘露醇导致急性肾功能衰竭的探讨[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1995,7(1):45.

[7]朱笑萍,罗季安,刘泽方.脑卒中20例使用甘露醇前后电解质、血糖及肾功能变化[J].新医学,1997,29(6):294.

[8]杨莹.甘露醇在治疗急性脑血管病中剂量与疗效的观察[J].云南医药,2003,24(1):19-20.

[9]张劲.脑出血后应用甘露醇治疗经验[J].中国现代医生,2008,46(10):149.

肾综合征出血热发热期的护理 篇2

发热期是HFRS病程的第一阶段,从感染到出现临床症状(潜伏期)需4~45d,一般为7~14d。发热期临床表现除发热外,尚有全身感染中毒症状,毛细血管损害症状,肾脏等器官损害表现。发热期的治疗和护理,对于预防低血压休克,防止发生急性肾衰竭,保证患者顺利渡过各个病期,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1]。

1 临床资料

我科1月至12月收治HFRS患者210例,男171例,女39例,年龄14~81岁,住院时间9~39d。重症21例,体温超过40℃11例,肾破裂1例,有明显渗出、出血症状20例。

2 护理

2.1 基础护理

2.1.1 饮食 HFRS患者由于胃肠道黏膜充血、水肿、出血,出现恶心、呕吐,食欲明显减退或不能进食,应给予高热量、高维生素、容易消化的饮食,逐渐由流食、半流食过渡到普食。宜少量、多餐,采取逐步调整的方法,防止营养失调综合征的发生。

2.1.2 休息 HFRS的治疗原则是“三早一就”(早诊断,早休息,早治疗,就地或就近治疗),早休息对预防低血压休克和减轻肾脏损害有重要意义[1]。患者入院后在高热期间及发热末期一般绝对卧床休息,并减少探视,陪护者不能离开。

为保证能够很好卧床休息,护理人员需做好生活护理工作,并定时巡视病房,满足患者各种护理需求,尽量减少机体的.能量消耗。为患者提供清洁、整齐、空气清新的病室环境。

2.1.3 皮肤护理 穿着宽松、柔软内衣,出汗后及时擦干汗液并更换衣物。病情较重卧床时间长者,定时翻身,经常对骨隆突出易受压部位进行按摩,保持床单平整、干燥、整洁,定时更换体位和进行局部按摩,避免压疮发生。

2.1.4 口腔护理 给予患者口腔卫生指导,每日用0.9%氯化钠液或3%双氧水漱口,同时观察口腔黏膜有无出血、糜烂、伪膜形成。出现真菌感染,宜清洗后用制霉菌素或氟康唑片磨碎涂于患处。危重及昏迷患者,给予特殊口腔护理。

2.2 病情观察

2.2.1 生命体征的观察 密切观察体温及血压变化。体温的高低与HFRS病情轻重呈正相关系。若体温超过39~40℃以上,可用物理降温,如头部冷毛巾湿敷,或颈部、两侧腋下、腹股沟处放置冰袋,放置时间不宜超过30min,以防产生继发效应。不宜用酒精擦浴,以免加重毛细血管损伤。

忌用强烈发汗退热药,以防止大汗而进一步丧失血容量[2]。发热后期,体温开始下降时,应密切观察血压变化,每2~4 h测血压1次,注意血压、脉压差及心率的改变,及早发现低血压倾向,鼓励患者多饮水,预防休克的发生。

2.2.2 观察渗出性水肿表现 多数患者发病后2~3 d,眼睑和球结合膜即可出现渗出性水肿,逐渐加重。特别是发热末期,更应密切观察球结合膜、眼睑和面部水肿等外渗体征。如水肿急速加剧,说明血管损害严重,血浆急骤渗出,是休克的先兆,应报告医生给予期前治疗,预防低血压休克的发生。

急性肾出血 篇3

【关键词】介入放射技术;急性创伤性肾出血;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2-0224-01

外伤以及医源性损伤是导致急性肾出血的主要因素,以往保守治疗无效时会采取肾部分切除或全肾切除。但是该种治疗方式会在一定程度上对患者造成肾功能严重损伤或是丧失[1]。本次研究将以随机选取2013年3月-2015年3月本院接诊的40例急性创伤性肾出血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分析研究介入放射技术在急性创伤性肾出血中的应用及护理对策,现将结果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3年3月-2015年3月本院接诊的40例急性创伤性肾出血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并按照数字表法进行随机分組,对照组以及观察组各20例;其中男性患者25例,女性患者15例;患者年龄:22-72岁;平均年龄(41.6±3.3)岁;出血原因:17例为车祸致肾挫伤,13例为肾刀伤行身修补术后再出血、7例为复合伤、3例为肾破裂。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后显示无显著差异(P>0.05),组间可比性较好。

1.2方法

两组患者均应用介入放射学技术进行治疗,介入方法如下:对患者进行局部麻醉,并采用Seldinger技术对患者进行股动脉穿刺,之后将5F Cobra导管插入伤侧肾动脉。进行肾动脉造影,观察肾动脉以及分支情况,在出血部位或有动脉瘤的部位进行超选择插管至靶动脉。然后再次行肾动脉造影,明确效果后经导管注入无水酒精、名叫海绵以及弹簧圈等栓塞剂栓塞出血部位以及假性动脉瘤。见靶动脉血流停滞后,将导管退至肾动脉主干,并再次行造影术。靶动脉血流停滞则表示手术成功。

对照组进行临床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则进行优质护理干预:①护理人员要向患者讲明血管内介入治疗的必要性以及操作方法,同时也要提前告知患者治疗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不适症状,促使患者做好心理准备。②对于存在焦虑、紧张等不良情绪患者,护理人员要对患者进行积极的心理疏导,帮助患者消除不良心理。③术中护理人员要与医生进行积极配合,并严密监视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情况,同时也要确保患者输液以及输血的通畅性。④患者手术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疼痛情况。护理人员要依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位患者使用利多卡因(经由导管动脉直接注入),同时安抚患者情绪,以免影响到介入手术的顺利进行。⑤为防止各类并发症的发生,手术结束后护理人员要严密观察患者的肢体血运情况,并叮嘱患者在术后要绝对卧床3-7d,在此期间护理人员要协助患者翻身,并确保患者尿管通畅,记录患者尿量。

1.3统计学处理

相关数据均录入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比较组间差异。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卡方检验比较组间差异。P<0.05代表差异结果有意义。

2结果

40例患者仅有2例患者术后在膀胱区有血块,后经膀胱镜取出后,治疗效果满意,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5.0%。对比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结果显示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对比并发症发生几率虽为见明显差异,但观察组并发症的发生几率低于对照组。

3讨论

急性创伤性肾出血患者在保守治疗失效时,应及时对患者进行肾动脉造影,并采取介入放射治疗技术进行临床治疗。近年来随着该治疗形式在临床的广泛应用。介入放射治疗的临床疗效也得到了较多学者的肯定[2]。大量临床研究结果显示介入放射技术具有创伤小、出血点明显迅速准确且止血效果佳、并发症少等优点[3]。

在本次研究中两组患者均采取了介入放射技术进行临床治疗。本次研究结果显示40例患者仅有2例患者术后在膀胱区有血块,后经膀胱镜取出后,治疗效果满意,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5.0%。该项研究结果表明对急性创伤性肾出血患者应用介入放射技术的临床效果较为理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对比两组的护理效果也明显显示对患者进行优质护理干预则可进一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并降低并发症的发生几率。

综上所述,对急性创伤性肾出血患者应用介入放射技术的临床效果较为理想,与此同时,优质的护理服务是确保介入治疗顺利完成的必要保证,其可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并发症的发生几率。

参考文献:

[1]张书国,崔进国.介入治疗在急症治疗中的应用(附42例报告)[J].中国医师杂志,2014,2(6):339_344.

[2]崔慧玲,荆秀荣.肾外伤出血介入治疗护理体会[J].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2003,1(7):659_660.

急性肾出血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3月-2015年1月本院收治的AKI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54例,均经临床症状、实验室及纤维胃镜或血管造影确诊。根据上述患者采用的护理模式将其分为干预组31例和常规组23例。干预组31例患者中,男17例(54.84%),女14例(45.16%);年龄19~78岁,平均(53.17±7.23)岁;合并心功能不全13例(41.94%)、慢性肝病10例(32.26%)、高血压8例(25.81%)、慢性肾脏疾病6例(19.35%)、糖尿病5例(16.13%)、凝血功能障碍3例(9.68%)、严重低氧血症2例(6.45%)、合并其他急慢性疾病9例(29.03%)、合并外科手术后3例(9.68%);急性肾损伤网络(acute kidney injury network,AKIN)分期:1期0例、2期0例、3期31例(100%)。常规组23例患者中,男13例(56.52%),女10例(43.48%);年龄19~76岁,平均(52.94±7.55)岁;合并心功能不全10例(43.48%)、慢性肝病6例(26.09%)、高血压4例(17.39%)、慢性肾脏疾病4例(17.39%)、糖尿病3例(13.04%)、凝血功能障碍2例(8.70%)、严重低氧血症1例(4.35%)、合并其他急慢性疾病7例(30.43%)、合并外科手术后2例(8.70%);AKIN分期:1期0例、2期0例、3期23例(100%)。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合并急慢性疾病、外科手术、AKIN分期及AKI治疗方法等一般资料上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AKI诊断:参照AKIN诊断标准,(1)48 h血清肌酐上升≥25μmol/L;(2)7 d内血清肌酐上升至≥1.5倍基线值;(3)持续超过6 h尿量<0.5 mL/(h·kg),符合上述任意一点均可诊断为AKI[5]。上消化道出血诊断:(1)收缩压下降≥20 mm Hg;(2)心率加快≥20次/min;(3)血红蛋白下降>20 g/L,且24 h内需输血2 U;(4)呕吐物或鼻胃管引流液为鲜血或咖啡样物质,或大便呈黑色柏油样,隐血试验呈强阳性(5)经纤维胃镜或血管造影检查明确出血部位为上消化道[6]。

1.3 方法

两组患者均根据具体病情及出血情况采用纤维胃镜下局部喷洒或黏膜下注射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止血、电凝、钛夹出血、硬化止血等方法治疗。常规组患者采取传统常规护理方法进行护理,即住院期间给予常规健康指导、一般心理护理等,干预组患者按照临床护理路径进行系统的护理。具体护理路径的制定和实施步骤如下。

1.3.1 临床护理路径表的制定

组织相关医护人员建立临床护理路径研究小组,根据患者的具体临床和心理状态,并充分了解和掌握患者护理需求,结合专家指导和医生的诊疗计划,制定合理、科学的“急性肾损伤并上消化道出血临床护理路径表”,见表1。

1.3.2 针对护理路径表的学习与培训

加强相关医护人员的学习和培训工作,针对临床护理路径表的相关知识、实施要点及处理问题的方法,分层开展护士长、临床带教老师和护理骨干指导、培训,然后再对科室内的护理人员开展培训,全面提高护理人员对“急性肾损伤并上消化道出血临床护理路径表”的掌握程度与护理技能。

1.3.3 具体实施

(1)患者入院后,则由护理人员按照临床护理路径表实施护理计划,并在实施过程中评估患者的护理需求,落实各项护理措施,并完成护理记录。(2)护士长定期检查临床护理路径表实施情况,给予监督和指导。(3)若实施过程中,因患者病情恶化或医务人员的原因导致路径实施延迟,需及时分析原因并采取相应处理,并在临床护理路径表备注栏上进行标注,患者出院后由临床护理路径研究小组进行全面效果评价,评估预期目标完成情况,并总结路径实施经验,分析路径表存在的问题,并加以修改、逐步完善临床护理路径表。

1.4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的住院天数、住院费用、住院期间死亡情况,并于出院前1 d发放由本院自行设计的急性肾损伤并上消化道出血健康知识调查表,内容涉及疾病知识、用药知识、心理指导、作息要求、饮食原则、活动原则、感染预防、尿量记录、标本留取方法、治疗知识等10项,每项分数为0~10分,总分0~100分,总分≥80分为掌握。同时发放本院护理部自行设计的护理满意度调查表,分为非常满意、比较满意、满意、不满意,总满意度=(非常满意例数+比较满意例数+满意例数)/总例数×100%。由护士长对护理人员基础护理、健康宣教、心理护理、护理记录等护理质量进行评价,总分为100分,分数越高,则护理质量越高。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住院天数、住院费用及住院死亡情况比较

干预组患者住院天数明显短于常规组,住院费用明显少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患者住院病死率为32.26%,常规组为47.8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2 两组患者对疾病相关知识掌握程度比较

干预组患者健康知识掌握率87.10%(27/31)明显高于常规组的60.87%(14/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4.969,P<0.05)。

2.3 两组患者对护理满意度比较

干预组患者非常满意率和总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 两组患者护理质量评分的比较

干预组的护理质量评分(97.28±2.45)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90.67±2.5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9.569,P<0.05)。

3 讨论

临床护理路径的概念最先在20世纪中期,由美国护士Zander[7]首次提出,并成功应用于医院的急救护理,且随着医学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其已广泛应用于西方临床护理中,可显著提高护理质量,有效缩短患者住院时间,进而节省住院费用,提高患者满意度[8,9]。临床护理路径于1996年开始进入我国,经大多医疗结构和专业人员的探索和研究后,目前亦已取得较大进展,可有效提高护理工作的标准化,并迅速识别实际结果与预期效果之间的差异,利于护理人员有的放矢地开展护理工作,并通过持续进行质量改进,促进护理质量和护理有效性的提高,通过规范护理服务行为,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及医院经济效益,对控制医疗成本,节省不必要的社会医疗资源具有重要的意义[10,11]。

临床路径是指针对某个可预测治疗结果的某一疾病人群或某项临床症状设立并制定的诊疗方案,包含质量保证、循症医学、持续质量改进、整体护理等,而临床护理路径是指临床路径在护理工作中的实施和应用[12,13,14]。本研究通过对AKI并上消化道出血临床护理路径的制定与实施,指导护理人员有目的、有预见性地进行护理,由常规护理中的被动护理转变为主动护理,避免常规护理中机械地执行医嘱、缺乏护理思考等,利于调动护理人员的积极性,增加护理主动性和责任感,确保医疗护理安全[15]。此外,患者还可通过临床护理路径表了解自己住院期间的护理计划目标,主动参与护理过程,有利于提高患者治疗和护理依从性,促进疾病恢复。临床护理路径实施期间,患者不断接受疾病相关知识及治疗、药物应用、饮食、作息等知识,不仅使患者充分了解病情进展及相关知识,还可增加护理人员与患者间的交流机会,促进患者与护理人员建立信任的桥梁,进而降低护患纠纷,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临床护理路径规范了护理服务行为,指导护理人员有计划性、有预见性地实施护理工作,避免护理人员交接班后,部分护理工作的重复或遗漏,能够有效降低护理差错和事故的发生率[16],使患者接受更优质的护理照顾。此外,临床护理路径实施期间,护士长定期检查,确保护理工作按临床护理路径表内容进行,及时发现路径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并采取相应处理,确保护理质量。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组患者的住院天数明显短于常规组,住院费用明显低于常规组,而健康知识掌握率和护理满意率均明显高于常规组,护理质量评分亦明显高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充分显示了临床护理路径应用于临床护理中的效果。

老年肾综合征出血热168例分析 篇5

资料与方法

168例老年患者,男128例,女40例;男:女=3.2:1,平均年龄64.31岁(60~74岁);其中农民134例,退休人员24例,居民10例;11月~次年5月发病108例(64.28%),6~10月发病60例(35.72%);轻型26例(15.47%),中型48例(28.57%),重型70例(41.67%),危重型24例(14.29%)。全部病例诊断、分型标准均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1997年2月4日颁布的《全国流行性出血热防治方案》。

临床特征:入院时处于发热期73例(43.45%),低血压期24例(14.29%),少尿期30例(17.86%),多尿移行期6例(3.57%),多尿期3例(1.78%),两期重叠入院者20例(11.90%),三期重叠入院者12例(7.14%),平均入院时间在6天以上。

发热>40℃者24例(14.29%),39~40℃者30例(17.86%),<39℃者98例(58.33%),体温不详者16例(9.52%)。

入院时头晕头痛102例(60.71%),腰痛72例(42.86%),眼眶痛32例(19.05%),腹胀腹痛30例(17.86%),恶心、呕吐40例(23.81%),咳嗽咳痰14例(8.33%),腹泻12例(7.14%)。

“三红征”(颜面、颈部、前胸潮红)阳性者92例(54.76%),皮肤出血点阳性率108例(64.28%),注射部位瘀斑阳性者46例(27.38%)。

实验室检查,见表1。、

特殊检查:心电图,异常84例(50.00%),其中窦性心动过缓64例(38.09%)。B超,胸腔积液24例(14.29%),腹腔积液42例(25%),肾周围积液82例(48.81%)。

临床并发症,见表2。

治疗:在平衡液基础上,给予抗病毒、扩容、预防性综合治疗。其中接受腹膜透析治疗者3例,血液透析治疗72例,平均每人2.6次(1~8次)。

转归:治愈117例(69.85%),好转20例(11.90%),发展成慢性肾功能不全3例,自动出院回家随访证实死亡4例,共死亡28例(16.67%)。死亡原因:难治性休克,急慢呼吸窘迫综合征,多脏器功能衰竭,颅内出血,心衰肺水肿,消化道出血,高钾血症。平均住院18天。

讨 论

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是由HFRS病毒引起,由鼠类等传播的自然疫源性急性病毒性传染病。以往此病在中国和日本被称为流行性出血热,在朝鲜和韩国被称为朝鲜出血热,在前苏联被称为远东出血热和出血性肾炎,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被称为流行性肾病。1980年世界卫生组织将其统一命名为肾综合征出血热。

老年HFRS临床分型:轻型及中型相对较少,而重型及危重型占多。我院2040例平均病死率1.96%,但老年人病死率达16.67%。考虑以下原因:①老年人HFRS早期临床表现多不典型,平均入院病日在6天以上,已失去了早期抗病毒、預防性治疗的最佳时机。②老年人由于敏感性降低,体温调节功能低下,故发热不如年轻患者明显,疼痛敏感性也差,易误诊。③老年人由于内环境稳定性已有改变,器官储备功能下降,机体免疫力降低,一旦受到外界应激因素刺激,极易发生器官功能损伤,甚至进展为多器官功能衰竭。④老年人呼吸道屏障功能降低,巨噬细胞吞噬功能差,致使呼吸道抵抗力弱,易继发肺内感染。⑤老年人病初服用解热镇痛药较多,诱发上消化道出血、低血压,难治性休克。

总之,老年HFRS具有早期临床表现不典型、越期率较低,病情重、并发症多、病死率高的特点,临床医师应熟悉掌握老年人HFRS的临床特点,提高治愈率。

参考文献

1 刘泽富,白雪帆,何文革,等.肾综合征出血热2263例.中华传染病杂志,2003,21:365-368.

2 杨新军,张训,候凡凡.老年急性肾功能衰竭的临床特点.中华老年医字杂志,2000,21:253-255.

急性肾出血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选取2013 年5 月~2015 年3 月收治于本院的92 例肾综合征出血热急性肾衰竭患者, 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 各46 例。观察组男30 例, 女16 例, 年龄23~65岁, 平均年龄 (45.3±12.3) 岁;对照组男28 例, 女18 例, 年龄25~70 岁, 平均年龄 (48.3±11.3) 岁。研究中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患有严重心肝肾功能损伤患者以及对研究中药物有过敏史患者。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所有患者全部采用常规治疗, 首先给予两组患者利尿剂和血管扩张剂治疗, 确保患者水、电解质平衡和酸碱平衡, 补充患者维生素和血清蛋白。对照组患者单纯采用血液透析治疗, 将透析液流量控制为500 ml/min, 血流量控制为300 ml/min, 给予患者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 1 次/5 d, 4 h/次。在对患者进行透析治疗同时, 要将患者的身体质量增长控制在5% 以下。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基础上采用阿魏酸哌嗪治疗, 剂量为200 mg/ 次, 3 次/d。共治疗4 周。

1. 3 观察指标对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血浆内皮素和血清肌酐情况进行记录, 同时记录患者的BUN和尿蛋白的消失时间。除此之外对患者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进行记录。

1. 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0.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 标准差 (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 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观察组患者经过治疗后血浆内皮素为 (40.3±11.2) ng/L, 血清肌酐为 (222.3±53.1) μmol/L ;对照组患者经过治疗后血浆内皮素为 (53.5±14.3) ng/L, 血清肌酐为 (435.3±68.4) μmol/L。观察组患者的BUN达标时间为 (9.3±1.6) d, 尿蛋白消失时间为 (8.1±1.3) d ;对照组患者的BUN达标时间为 (13.3±2.5) d, 尿蛋白消失时间为 (12.3±2.5) d。观察组患者各项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 。

2. 2 观察组患者共发生1 例呕吐、1 例恶心,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35% (2/46) ;对照组患者发生3 例低血压、3 例呕吐、2 例恶心,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7.39% (8/46) 。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

3 讨论

汉坦病毒是导致患者诱发肾综合征出血热的主要病原体, 患者典型的临床表现多为低血压休克、发热以及出血等, 情况严重时可导致患者直接死亡[3]。肾综合征出血热急性肾衰竭患者病情发展较为迅速, 死亡率也将进一步增加, 但同时也有资料报道称对于肾综合征出血热急性肾衰竭患者若是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疗措施, 肾功能亦可恢复。

研究中观察组患者采用的阿魏酸哌嗪属啡肽类内皮素受体, 可以有效修复患者血管损伤情况以及内皮素水平。内皮素受体拮抗剂可对内皮素产生抑制作用, 逆转肾小球硬化对患者造成的肾损伤。同时研究中所有患者使用的血液透析又为临床常用的治疗手段, 可将患者体内多余的水分清除, 避免发生颅脑水肿以及肺部水肿情况;减少患者体内毒素, 使得细胞得以修复, 纠正急性肾衰竭导致的病理改变, 减少患者脏器损伤风险;使患者的受损细胞再生。除此之外, 给予患者血液透析治疗可缓解循环负荷, 可防止患者病情加重。同时有相关研究发现, 内皮素同时也是当今最强的缩血管物质之一, 其强度约为血管紧张素Ⅱ的10 倍以上。同时内皮素的作用时间较长, 对患者的静脉、动脉和微血管等均可产生较强的治疗作用, 而肾血管尤为敏感, 正是基于这样的原因使得阿魏酸哌嗪在临床中被广泛应用。

综上所述, 在对肾综合征出血热急性肾衰竭患者治疗时, 除了给予患者常规治疗之外, 采用阿魏酸哌嗪联合血液透析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肾功能, 起到良好的治疗效果和目的,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应俊, 黄坚, 李淑艳, 等.阿魏酸哌嗪联合血液透析治疗肾综合征出血热急性肾衰竭的临床观察.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15, 35 (1) :55-57.

[2]朴成梅, 刘长纲.血液透析治疗肾综合征出血热临床体会.中国血液净化, 2010, 9 (12) :678-679.

肾动脉栓塞治疗肾动脉出血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例肾动脉出血患者混来自老河口市一医院2007年6月至2010年3月住院的患者, 均符合肾动脉出血诊断标准。临床表现:肉眼血尿和腰背部疼痛, 出现休克1例。男8例, 女4例。年龄17~69岁, 平均年龄39岁。6例为经皮肾镜取石术后出血, 其中外伤后行肾修补术致肾出血2例, 肾部分切除术出血4例。12例均为单肾肾动脉出血, 其中右肾损伤4例, 左肾损伤8例。

1.2 操作方法

1 2例患者在确认肾动脉出血后, 在介入手术室取平卧位, Seldinger技术穿刺右侧股动脉, 引入5F导管鞘。插入5Fcobra导管, 行肾动脉造影, 证实为肾动脉出血。采用同轴微导管技术, 将微导管超选择至靶血管, 沿导管注入明胶海绵颗粒和 (或) 弹簧圈数枚至栓塞满意, 然后将导管回撤少许, 造影证实栓塞完全。

2 结果

12例肾动脉出血患者栓塞后行造影均未见对比剂外溢、动静脉瘘和假性动脉瘤消失, 说明12例患者均一次性栓塞成功, 12例患者病情得到好转, 血尿于1~5d后逐渐消失。10例患者术后出现恶心、呕吐5例, 疼痛4例、发热1例, 出现了栓塞后综合征, 经过对症治疗2~5d症状逐渐缓解。患者住院时间7~15d, 平均10d。术后3、6个月复查肾功能均正常, 术后半年随访, 均未再次发生出血。

3 讨论

肾脏动脉出血是临床常见的急症之一, 其发生的主要原因是肾损伤和医源性损伤。迅速、正确的诊断是成功救治肾动脉出血的关键, CT增强检查也能较好的显示肾实质有无对比剂外溢的重要依据, CT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只要患者生命体征平稳, 对肾动脉出血患者我们采用肾动脉造影能更进一步的明确诊断。治疗方法主要为保守治疗与手术治疗。其保守治疗方法主要是选择药物止血, 其优点是创伤性小, 缺点是疗效不佳, 治疗不彻底, 并不能完全解除患者的痛苦, 费用高, 使用药物时间长。手术治疗主要术式有:全肾切除术或肾部分切除术, 由于肾动脉出血的患者一般解剖关系都较复杂, 手术难度大[1,2,3]。经导管动脉栓塞是一种新的手术方法, 现在正在临床广泛推广, 与肾部分切除术相比, 经导管栓塞具有对肾动脉出血的定定性好、明显诊断、没有明显的肾脏损害, 创伤小的特点, 成功率高等特点。本组资料12例患者, 有3例采用明胶海绵, 采用微弹簧圈2例, 采用明胶海绵和弹簧圈相结合7例, 均取得良好的效果, 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和再次出血, 患者较为满意。总之, 介入栓塞治疗肾动脉出血安全、迅速、有效, 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本组病例为右肾经皮肾镜取石术后患者, 行内科止血治疗仍有血尿。

图1为栓塞前的造影, 动脉期可见肾动脉对比剂外溢, 并见假性动脉瘤。

图2为栓塞后图像, 造影检查未见对比剂外溢, 假性动脉瘤消失。

参考文献

[1]罗剑渊, 王家平, 李迎春, 等.超选择性肾动脉栓塞治疗严重肾出血的疗效评价[J].介入放射学杂志, 2010, 19 (3) :188-190.

[2]许彪, 刘剔生, 文斌.超选择肾动脉栓塞治疗外伤性肾出血38例报告[J].介入放射学杂志, 2008, 17 (1) ;60-63.

扩肾治疗肾综合征出血热的临床体会 篇8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88例均为我科的住院病例,均符合卫生部1997年颁布的全国流行性出血热防治诊断及分型标准[1],及彭文伟主编的传染病学第六版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2]。88例中女16例、男72例,年龄15-70岁,以青壮年为主,轻型12例,中型33例,重型41例,危重型2例。

1.2 临床表现

88例患者中45例为稽留热型,30例为驰张热型,13例为不规则热型。主要症状和体征,所有病例皆有发热,T38.6-41.0℃,三痛症状明显的有84例,88例均有不同程度的三红症状,低血压休克者58例,小便量低于400ml的72例,无尿者2例,皮肤和粘膜有散在出血点及瘀斑的79例,咳嗽、咳痰、咯血或痰中带血的7例,呕血、黑便的4例。其中16例起病2-4天后越期重叠,同时出现休克、少尿,其中13例患者血压(95-105/145-180) mmHg。

1.3 实验室资料

A、血常规:88例Hb110-170g/L,随着病情发展、出血量增加,4例患者Hb52-90g/L, 34例患者WBC>30.0×109/L, 42例WBC>15.8×109/L, 22例WBC>11.2×109/L, 45例异型淋巴细胞比率>0.30,中性粒细胞0.75-0.95, 88例均有不同程度的PLT减少(30-120)×109/L,小便常规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变,蛋白(++~++++),部分有管型0-3, BUN:51例>35mmol/L, 12例>45mmol/L, 25例>9 mmol/L。cr:47例>500 mmol/L, 39例>1000 mmol/L, 2例>1600 mmol/L, 8例肝功能损害AST (92-200) u/L, ALT60-160u/L, 16例患者PT明显延长,三P试验阳性,55例患者有不同程度的水电解质紊乱,代谢性酸中毒和呼吸性碱中毒。X线胸片:7例肺纹理增多,肺野透亮度降低,大片云雾状阴影,以左肺为甚,8例患者心电图有不同程度的改变。

1.4 治疗方法

88例入院后均给多巴胺治疗,小便量>400ml者,用5%葡萄糖100ml加多巴胺10mg,静脉滴注,qd,小便量<400ml者,用5%葡萄糖250ml加多巴胺20mg,静脉滴注,qd。目的达到扩张肾血管,增加肾血流量及提高肾小球的滤过率[3],对于发热期中毒症状严重者,加地塞米松10mg,静脉注射,并给予适量输液,对于低血压期患者,给予积极的扩充血容量,纠正酸中毒等综合性抗休克治疗,如血压持续不升者,加用酚妥拉明20mg,与多巴胺联合应用,对于少尿期者用速尿40-300mg,静脉注射,q8h,以促进利尿,绝对控制液体入量,包括饮食,以防高血容量综合征等的发生,合并感染者、用青霉素类抗炎,有出血者用VitK1或止血敏,或垂体症叶素,输血等,有剧烈腹痛、呕吐、腹泻的,给山菪胆碱和胃复胺对症处理,对持续性无尿者加用中药灌肠或口服甘露醇导泻,有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平衡失调的,给予纠正。

2 结果

88例病例中,86例1-5d内尿量逐渐增多,进入多尿期,其中1例少量者第六天尿量才逐渐增多,进入多尿期,1例无尿者持续8d,经用中药、大黄、丹参、蒲公英等中药煎水保留灌肠,Bid、甘露醇口服导泻等综合治疗,尿量才逐渐增多而进入多尿期。

3 讨论

HFRS是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临床上急性起病,以发热,出血和肾功能损害为三大主证,其中肾损害引起少尿或无尿会导致尿毒证、高血容量综合征、高血钾、脑水肿、颅内出血等严重的并发症而危极生命,对于本病的治疗,目前尚无明确的特效疗法,主要是针对各期的病理生理变化而对症治疗和预防治疗,我科根据其病理生理的特点和多巴胺对肾脏的突出作用,在对症治疗的同时,用小剂量的多巴胺扩肾,因为多巴胺为β受体兴奋剂,能激动交感神经系统,小剂量能直接激动β1受体及间接促使去甲肾上腺素自储藏部位释放,对心肌产生正性应力作用,使心肌收缩力及心搏量增加,最终使心排血量增加,收缩压升高,脉压增大,使冠脉血流和耗氧改善。本品的突出作用是使肾血管扩张,肾血流量增加,肾小球滤过率增加,同时对肾小管有作用,排纳利尿,使肾功能获得改善。病情严重者,血压持续不升的,同时加用酚妥拉明,因其是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断剂,主要作用为抑制小动脉、小静脉,使毛细管管扩约肌松驰,有利于改善微循环灌注。总之,HFRS的病理生理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演变过程,目前缺乏特效的药物及方法,如何渡过低血压休克期及少量期是治疗本病的关键。笔者在临床中回顾过去,对照今日,体会到:用多巴胺治疗HFRS,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快,疗程缩短,能平稳的进入多尿期,并发症减少,病死率降低,治愈率高。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全国流行性出血热防治方案[M].宋干流行性出血热防治手册[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270-280.

[2]彭文伟.传染病学[M].第六版教材, 人民卫生出版社

肾综合征出血热的护理 篇9

1 临床资料

我科2010年1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8例患者, 其中男6例, 女2例, 年龄24~58岁, 平均年龄42.5岁。6例农民, 1例市郊居民, 1例民工, 8例患者血清热抗体均阳性。

2 护理

2.1 发热期护理:

肾综合征出血热, 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汉坦病毒侵入机体后可在血液中持续1周左右导致病毒血症, 引起发热和中毒症状[2]。护理上要严格遵循休息绝对卧床的原则, 发热最早出现类似感冒, 突然高热, 伴有“头痛、腰痛、眼眶痛”的“三痛”表现症状, 高热为稽留热或弛张热, 一般持续3~7 d, 本组体温在38.7~41℃, 本组6例呈稽留热, 1例呈弛张热, 1例表现为全身肌肉酸痛, 并伴恶心、呕吐。

护理上高热护理以物理降温为主, 禁用酒精擦浴, 避免酒精对皮肤的刺激, 引起血管扩张诱发皮下出血, 应用温水轻轻擦干汗液, 冰袋冷敷, 鼓励患者多饮水, 促进体内毒素排泄。勿用强烈解热镇痛剂, 避免患者因药物出大汗淋漓引起虚脱诱发休克过早地发生。患者出汗过多时注意皮肤护理, 及时更换湿内衣, 注意保暖, 严格记录患者出入量, 保证液体的及时补充。因高热时迷走神经兴奋减低, 消化液生成减少, 患者食欲较差, 必须注意饮食护理, 给予半流质饮食, 如米粥、牛奶、细面条、果汁、蛋羹、青菜叶, 主要以易消化、富于营养、清淡易消化饮食, 尽量照顾到患者的口味和生活习惯。发热患者口腔干燥, 因此应严格做好口腔护理, 预防口腔感染等并发症发生, 促进食欲, 保持口腔清洁湿润, 维持口腔正常生理功能, 重症患者不能自行翻身, 应及时加强皮肤护理, 以免发生褥疮。

2.2 密切观察:

患者要绝对卧床, 取平卧位, 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 随时监测患者的血压, 每15 min测量1次血压、脉搏、血氧情况, 做好血压及脉压差监测工作。出现低血压就应早期适量补充血容量, 以平衡液为主, 我们要对病情变化要有预见性, 要严密观察, 若血压下降, 心率增快, 面色苍白, 四肢厥冷, 尿量减少, 应立即及时与医师保持联系采取相应措施。护士给予患者保暖, 吸氧措施, 迅速建立静脉通道, 静脉穿刺时要应用静脉留置针, 一针见血, 避免复发穿刺, 连接三通方便给药, 出现休克时快速扩容, 严重休克可适当补充血制品, 遵循早期、快速、扩容的原则, 根据血气分析等数值调整输液的速度和输液量, 避免出现肺水肿、心力衰竭等并发症。

观察周围末梢循环变化, 警惕出血倾向, 因汉坦病毒直接侵犯毛细血管内皮细胞, 造成毛细血管和小血管的损伤, 引起血浆大量外渗和出血, 还可侵犯骨髓细胞和免疫活性细胞。主要典型症状为“酒醉貌”, 病程初期可见颜面、颈部及前胸部皮肤潮红即“三红”, 护理重点是观察有无出血倾向, 如双侧腋下、前胸部及颈部皮肤有无出血点, 有无呕血、黑便等, 饮食护理给予高热量易消化流质饮食, 禁食生、冷、硬的食物, 避免出血的发生, 病情严重者应禁食, 静脉滴注20%葡萄糖液1000~1500 m L, 适量加入胰岛素。

2.3 肾脏损害的护理:

肾综合征出血热对肾脏的损害表现为尿中存在蛋白、管型及血细胞及尿量的改变, 由于急性肾功能衰竭, 肾血管受损及肾间质水肿, 导致肾血流量明显下降, 使肾组织变性坏死24 h尿量明显减少[3], 进入少尿期肾功能衰竭, 少尿期是疾病最严重的阶段, 可造成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 出现血压升高、颈静脉怒张、脉搏洪大等表现, 患者此期病死率较高, 对少尿期患者就要严格控制输入量, 限制水量及钠的摄入, 不食用含钾高的香蕉、橘子、牛奶等食物, 避免少尿期高血钾, 一般少尿期病程5~7 d, 肾小球滤过功能恢复, 肾小管回吸收功能未完全恢复, 出现尿量增多, 即进入多尿期, 多尿期护理要严格记录出入量, 注意做好电解质浓度监测, 及时发现有无脱水、电解质紊乱。

2.4 心理护理:

流行性出血热患者经诊断后往往心理负担较重, 易产生紧张、恐惧心理, 表现为失眠、多梦、头晕等不适, 导致影响病情加重。护理人员应主动关心患者, 以患者为中心, 开展人性化护理工作, 护理人员要及时介绍汉坦病毒的发展特点, 耐心解答患者提出的表现问题, 使患者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 以良好的心理状态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同时护理人员工作护理中要多努力学习流行性出血热的相关知识和护理, 使患者相信医务人员的高超技术, 消除心理顾虑, 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护士和患者及家属的良好沟通, 做好患者心理护理, 能够促进患者的康复和减少病死率发生。

2.5 消毒隔离:

病房每天早晚通风换气, 严格探视制度, 一般限制1~2人, 要戴口罩、穿隔离衣, 病房内物体表面每日用有效氯擦拭, 用500 mg/L湿拖地面, 注意病室内空气消毒, 由于患者免疫功能低下, 注意预防感染和杜绝交叉感染。

3 结果

2010年1月至2013年6月我科接诊的8例肾综合征出血热患者诊断处理及时, 5例患者潜伏期达1~2周, 2例患者潜伏期<1周, 护士在护理措施方面处理得当, 5例患者表现五期经过即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恢复期, 3例患者休克期和少尿期互相重叠, 医患配合良好, 患者无1例死亡, 均治愈出院。

4 结论

肾综合征出血热起病急, 病情重, 病死率较高, 近年来由于早期诊断和治疗措施改进, 病死率已由10%降到3%~5%[3], 这要求临床护理积极配合抢救治疗, 减少患者病死率。肾综合征出血热临床变化依次出现5个期, 各期也有交叉重叠。需要及时观察对症采取有效措施, 预防并发症发生, 做好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的各期观察护理, 流行性出血热各期治疗原则截然不同, 护理的难点需要护士掌握专科知识, 密切观察, 及早发现, 快速报告医师及时处理和相应护理。

治疗护理过程中应给予患者人文关怀, 加强患者心理疏导工作, 解除紧张、恐惧心理, 用简单语言告知患者配合治疗和护理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让患者以最佳的心理状态接受治疗, 特别是对待农村患者, 我们应一视同仁, 多数患者对本病知识了解较少, 做好患者的健康行为指导也是我们工作的重点, 许多患者尚未痊愈就要求出院, 指导患者卫生防疫知识的宣传, 做好个人防护如灭鼠、灭螨, 强化出院指导工作, 告知患者出院后要遵医嘱用药, 饮食要规律, 保持心情舒畅, 不得麻痹大意, 让患者按时来院复查肾功能[4]。

参考文献

[1]刘振中, 高东梅.重症肾综合征出血热患者心脏损害多普勒超声心动图的[J].中华传染病杂志, 1999, 17 (3) :190-191.

[2]王明秀.传染病科护理[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1994:48.

[3]尤黎明, 吴瑛, 孙国珍, 等.内科护理学[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496-497.

急性肾出血 篇10

1 临床资料

例1:患者,女,41岁,因上腹部胀痛伴恶心,呕吐,皮肤黄染1天就诊。查体:体温36℃,血压100/80mmHg,神志清晰,语言流利,全身皮肤及巩膜中度黄染,上腹部剑突下压痛阳性,肝于右肋下约4cm可触及,质韧,触痛阳性,门诊彩超检查:肝肿大。肝功检查:ALT 1040U/L,GGT 55U/L,血清胆红质514.0ummol/L。故以急性黃疸型肝炎收入院,入院当晚出现一过性发热(T38.4℃)。入院第2天该患者出现精神萎靡不振,腹胀呕吐明显加重,不能进食,黄疸较前加深,尿色深黄,量少,血压80/60mmHg,时有谵妄现象。实验室检查:白细胞:21.9×109,中性粒细胞:0.964,血小板:69×109/L,尿素氮:9.81mmol/L;凝血常规:PT25.7S,APTT88.6S;尿常规:PRO:3+;潜血:3+,疑有重肝倾向,但不排除出血热。入院第3天转上级医院查出血热抗体阳性,肝炎抗体系列均阴性。排除急性黄疸性肝炎,确诊肾综合出血热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重叠,重型。按出血热治疗29天,痊愈出院。

例2:患者,女,20岁,因发热伴频繁恶心,呕吐2天而入院治疗。发热体温最高达39℃。血压110/70mmHg,急性痛苦病容,精神萎靡不振,全身皮肤轻度黄染,无出血点及蜘蛛痣,辅助检查:肝功ALT 9312U/L,GGT 78U/L,血清总胆红质69.7ummol/L。全血常规WBC 3.1×109,RBC 5.39×1012,血小板133×1012;离子K4.55mmol/L,Na129.8mmol/L,Cl93.6mmol/L,BUN10.59mmol/L,CO2CP19.0mmol/L。初步诊断:急性黄疸型肝炎。给予降酶,保肝,支持,对症治疗。住院第2天症状减轻,仍有频繁呕吐。体温36℃,血压110/70mmhg。全身皮肤可见大片瘀斑。复查肝功能:ALT5890U/L,GGT42U/L,血清总胆红素141.8ummol/L,直接胆红素96.3mmol/L,离子BUN19.39mmol/L,凝血常规;PT39.5S,APTT44.3S。按重症肝炎治疗,病情加重,住院第3天患者频繁恶心呕吐。并出现烦躁不安,谵妄,24小时尿量约500ml,肾功能衰竭。故转上级医院。最后确诊肾综合征出血热,治疗5天死亡。

2 讨 论

2.1 病因及临床表现。

2.1.1 肾综合征出血热为自然疫源性疾病,鼠为主要传染源,出血热病毒为汗坦病毒属HV,进入人体后随血流到达全身,病毒首先与血小板内皮细胞和单核细胞表面表达的受体β3整合素相结合,然后进入细胞内以及骨髓、肝、脾、肺、肾、及淋巴结等组织,进一步增殖后再释放进入血流引起病毒血症。由于病毒感染和感染后引起的免疫反应导致细胞变性,坏死,凋亡,及器官功能衰竭。故肾综合征出血热可引起多器官衰竭。

2.2.2 临床上其典型病程为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恢复期,有面红、颈红、胸红三红及头痛、腰痛、眼眶痛三痛等典型症状。这些典型症状使医生很容易确诊。非典型和轻型病例可以出现越期现象,而重型患者则可出现发热期、休克期、少尿期互相重叠。半数以上患者伴有转氨酶升高,出现黄疸,很容易误诊为肝炎。可以做出血热抗体检测以鉴别。

2.2 预后。本病预后与病型轻重,治疗迟早及措施是否正确有关。近年来通过早期诊断和治疗措施的改进,对肾合征出血热的综合认识以及疫苗的注射,病死率已由10%降为3~5%。

2.3 误诊原因分析。

2.3.1 出血热病毒属泛嗜病毒,对全身小血管包括小动脉、小静脉和毛细血管的内皮细胞及肝、肾、肾上腺、脑、胸腺、淋巴结、胃肠、胰腺等脏器组织物均有损害。

2.3.2 临床上病毒以侵犯肾脏为主,但当某一器官首先受损,则首先表现出临床症状。比如汗坦病毒侵入肝脏后引起肝细胞的炎症反应,病毒抗原激活体内的免疫反应,通过免疫清除作用而使受感染的肝细胞坏死。由于肝脏的毛细血管受损导致肝细胞缺氧引起中心性炎症出血和坏死,受损的肝细胞膜通透性增高,肝细胞水肿变性,出现颗粒变,气球变,脂肪性变等病理改变,因此出现ALT升高,黄疸。表现为乏力,恶心,呕吐。在临床工作中,对发热体温39~40℃伴有蛋白尿,肾功能不全,血小板减少青壮年患者应高度警惕出血热。

2.3.3 多数患者发热同时出现胃肠症状,如腹痛,腹泻,恶心,呕吐。腹痛剧烈者腹部有压痛和反跳痛而被误诊急性阑尾炎,急性胰腺炎等。出血热基本病变是小血管,由于小血管病变和血浆外渗使外周组织水肿和出血,肠系膜毛细血管及肠腔内血管的上述改变是引起腹痛的主要原因。

2.3.4 由于出血热病人的主要病变是由出血热病毒所致肾损害,特别是肾小管损害,炎症因子的参与,所以该病一定有发热期和多尿期的出现,只是出现早晚的问题,也是鉴别诊断的要点之一。此2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热及肾功能损害,应及时查出血热抗体,以免误诊。

参考文献

1彭文伟.流行性出血热.传染病学.第五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上一篇:园林工程企业下一篇:太阳眼镜的选择和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