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级训练

2024-05-17

层级训练(精选四篇)

层级训练 篇1

一、指点技巧,奠定发展基础

层级体系研究课题组分析:初一学生刚从小学升入初中,虽然有一些写作方面的感性认识和实践,但是由于小学一般只要求学生写清楚一件事,而对人物、情节、环境、结构、语言等写作方面的基本常识知之甚少,所以在初一年级要系统地进行以常识熏陶与相关实践为主线的“基础性训练”,这可为学生今后的写作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请看初一年级写景指导课的教学简案。

片叶瓣花总关情

———七年级景物描写指导课

【教学设想】

能生动、具体而有层次地对景物进行描写。

【教学重点】

运用所学写作技巧进行景物描写。

【教学过程】

(一) 目标展示

运用所学写作技巧,对景物进行生动、具体而有层次的描写。

(二) 温故知新

1.小组合作。回顾总结第四单元所学的《春》《三峡》《济 南的冬天》《夏》四篇课文中景物描写的方法,分条目列出,准备全班交流。

2.班级交流:请以“从《菖菖》中的……句 (段),我知道景物描写可以借助……的方法”的句式表达。

(三) 总结方法

(1) 抓住景物的特征。如《春》抓住春的新、美、力的特点, 《三峡》抓住了三峡山高而险、水疾而清的特征, 《济南的冬天》抓住了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 《夏》则抓住夏的紧张、热烈、急促的特征,进行悉心描摹等。

(2) 明确写景的画面要素。如《春》中的春草、春花、春风、春雨、春早人勤; 《济南的冬天》中的山、雪、水、树等。

(3) 注意写景的顺序和角度。如《春》 中写春花时按照树上、花下、地上的顺序写出了春天的色彩缤纷; 《济南的冬天》里按照山尖、山坡、山腰的顺序写出了济南冬天雪的柔情; 《三峡》中则基本按照四季顺序写出了三峡不同季节时的特点。

(4) 掌握写景的主要手法。如《春》中写春风时动用了触觉、嗅觉、听觉写出了春风的和煦、芳香、悦耳的特点; 《三峡》中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结合的手法突出了三峡山的险峻。

(5) 注意写景语言的锤炼。如运用多种修辞手法使语言亮丽、生动。

(四) 小试牛刀

仔细观察老师展示的画面,按照要求进行训练:

(1) 明确画面 要素 : 露珠和叶子。

(2) 抓住景物特征:晶莹的露珠;碧绿的叶子。

(3) 注意写景的顺序:或时间顺序或空间顺序。

(4) 运用一定的写作手法:虚实结合、动静结合、多种感觉器官结合、正侧面结合等。

(5) 锤炼语言: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和有表现力的词语进行写景。

以上就是以写景散文的习作指导为例,说明如果在初一年级坚持有序进行技巧传授和相关实践为主线的“基础性训练”,可以为学生的写作夯实知识基础。当然初一年级的基础性训练不只是对写景散文进行基础性训练,还应该结合文本系统地对写人、叙事、结构谋篇、语言锤炼等方面进行写作技巧的传授。

(一) 写人要注意对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进行观察和揣摩,要能够抓住人物的特征进行刻画,能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的方法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训练时可结合《安恩与 奶牛》《童年 的朋友》《一面》等课文中刻画人物的方法,让初一学生有章可循。

(二) 叙事要交代清楚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事情能叙述得详略得当、曲折生动。做此项 训练时可 结合《社戏》《三颗枸杞豆》 《柳叶儿》等文章。

(三) 谋篇布局上能做到结构匀称、过渡自然、前后呼应、形式别致,力争做到凤头、猪肚和豹尾。初一教材中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月迹》《我们家的男子汉》都可做典范。

(四) 锤炼语言,使文章语句通顺,用词贴切,句式灵活,文采飞扬。无论是《往事依依》《春》 《济南的冬天》《夏》还是《七颗钻石》《蔚蓝的王国》 《皇帝的新装》,甚至《松鼠》《松鼠金龟子》《国宝———大熊猫》等,都可以给学生做很好的语言示范。

这些基本的写作技巧均可在初一阅读和写作训练中一一落实到位,这可为今后的写作做好充分的准备。

二、引导观察,促进深入体验

从初二年级开始,学生正式进入青春期。这一时期,学生心理特点为自我意识强而不稳,他们不再愿意被动地做一个适应着、服从者、模仿者以及执行者,而是开始力求成为一个探索者、发现者与选择者。这一时期,他们兴趣爱好日益广泛,求知欲与好奇心强烈;这一时期,他们观察能力迅速提高,注意力有长足的发展;同时,这一时期他们的情感逐渐丰富,孤独、忧伤、激动、喜悦、愤怒等种种情感巧妙而复杂地交织在一起。

针对这一时期学生的身心特点,我们作文层级课题组将初二年级的训练重点定位为体验性训练。我们希望能从学生的身心实际出发,有序引领细心观察,认真体验,全面提升写作能力。下面就以一则作文简案为例,展示同为写景,但初一、初二两个年级训练重点不同的特点。

花有清香月有阴

———八年级写景散文指导课

【教学设想】

能对描写对象进行细心观察,深入体验,注入情感。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体验”的系统训练,形成对生活保持关注、对他人保持关切的习惯,并能用心表达。

【教学过程】

(一) 展示目标

能对描写对象进行细心观察,深入体验,注入情感。

(二) 厘清概念

散文是一种依靠个人感觉和经验来展现时间和空间,并对夹杂其间的人的状态、命运进行认识、判断、思考和言述的文体。散文首先不关心别人怎么看,而是首先尊重个人的情感和价值。新时期散文界有人指出散文的特征:

(1) 自我性。散文一向注重表现作者自我。现代散文最大特征之一是“作者处处不忘我”,“每一个作家的每一篇散文里所表现的个性,比以前的任何散文都来得强”。

(2) 片段性。散文,不管是叙事,还是写人,或者抒情,往往都具有片断性。

(3) 意境性。意境源于诗、画,而在散文园地结下了丰硕成果,被认为是散文不可缺少的美学特征。

(4) 灵活性。散文是各种文学体裁中最自由、最灵活的一种文体。

(三) 明确重点

清朝刘熙载说:周、秦间诸子之文,虽纯驳不同,皆有个自家在内。现代作家巴金表示:我自己有一种看法,我的任何一篇散文里面都有我自己。两位大家都强调了散文里都应该有个独特的“我”,都突出了“我”的体验、“我”的情感的重要性。本次训练的重点就是写景散文中要有丰富的体验,真诚的自我。

(四) 他山之石

以所学写景散文为蓝本,揣摩作者是如何借助细致入微的观察,寻找景物描写中有意味的细节,全身心进行体验,自然生发出真挚情感的。如:

朱自清在对春草、春花、春雨工笔描摹中自然而然地抒发了对春天的独特体验———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春天像花枝招展的小姑娘,她是美的;春天像健壮的青年,她是充满力量的。

老舍先生紧扣济南冬天“温晴”的特征,对济南的山山水水进行描写,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济南温暖的感情。

茅盾先生开篇直接抒发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然后用饱蘸这种感情的文字对白杨树进行雕琢,让像极了抗日军民的白杨树活力四射的出现在我们眼前,最后直抒胸臆: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郭沫若先生则采用对比的手法,写出了石榴的枝干、叶片、花朵、果实等种种“最可爱”,读完之后不由得像郭沫若先生一样心生向往之情,“禁不住唾津潜溢”了。

(五) 牛刀小试

仔细观察画面,用优美而流畅的文字对画面进行描写,在描写中注入自己独特的情思。

虽然同为写景,但在初一阶段,我们的训练重点是能按照一定的顺序运用合适的写作技巧和修辞手法,对景物进行细腻描写;而初二阶段则是要求能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和情感体验,做到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其实,不仅写景文章中要求学生能有独特的体验,在写人、叙事的文章中同样需要,甚至在说明性、议论性的文章也需要注入自己仔细的观察、独特的体验。以教材为例:朱自清正是因为体味到父亲深沉的爱,才能用饱蘸情感的笔触写出父亲感人至深的背影;邹韬奋先生多年以后依旧记得母亲的点滴是因为体验到母亲平凡而伟大的爱;吴敬梓因为充分体验到了儒林中的种种可笑和丑陋才会写成脍炙人口的儒林中的外史;莫怀戚因为体验到了爱与责任才会有春天田野上的散步;而叶圣陶先生也是体验到苏州园林的设计者和匠师们的匠心,才非常有把握的向大家介绍说苏州园林是各地园林的标本,谁如果要鉴赏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周国平先生观察列车上不同人的不同举止,体味到人的高贵在于他有灵魂生活。

我们希望学生能通过“观察”、“体验”的系统训练,形成对生活保持关注和对他人保持关切的习惯,并能用心表达。

三、融入理性,形成独特感悟

初三学生智力水平发展较快,他们逐步从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此时的他们对周围事物有较强的探究意识,对事物能作出自己的判断和见解。不仅如此,他们还喜欢标新立异,大多数同学的自我意识逐渐成熟。

遵循他们的身心特点,我们把初三年级作文训练的重点确定为感悟。我们不仅希望他们能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写出文从字顺、内容充实的记叙文,还希望他们能在记叙文中借助哲理性的升华提高文章的品位,在议论文中借助精当的分析与推理,为学生升入高中的写作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我们希望学生通过努力做到刘心武那样,在错过中恍悟“人生如奔驰的列车,车窗外不断闪动着变化不定的景色,错过观览窗外的美景、奇景并不是多么了不得的事,关键是我们不能错过预定的到站”,明白“错过,即有所失,我们要习惯它;错过,也往往构成另一种所得,我们要品味它”;就像季羡林老先生那样在经历成功和失败之后,悟出“成功=天资+ 勤奋+机遇”;就像培根在美貌和美德之间一番徘徊后感悟到要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美才能放射出真正的光辉”!

请看下面一则写景作文教学简案: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九年级写景散文中要有独特的感悟

【教学设想】

能对描写对象进行细心观察,深入体验,形成自己独特的感悟。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能运用联想、想象等方法,结合自己的阅读和生活经验,对写作对象有与众不同的感悟。

【教学过程】

(一) 课堂导语

一篇散文总有一个灵魂,这个灵魂就是作者的独特感悟。谢大光先生把山泉当作山的灵魂来写,从自己对泉水的喜爱之情不断升华之中,表达出对人生的见解:历史是生生不息的,美感是充满生机的。作家宗璞则在观赏了串串紫藤花后明白:花和人都会遇到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郭沫若先生把一腔爱意交付给白鹭,明知白鹭不会唱歌,却自认为白鹭就是一首歌、一首诗。他们的文字是优美的,他们对景物的描写是细腻的,更突出的是他们对所写景物都有自己的感悟。我们在观景、写景中也应该有自己的感悟。

(二) 头脑风暴

1、学生仔细观察白鹭图,结合自己的阅读积累和生活体验,运用联想和想象,借白鹭来表达自己的独特感悟。

2、学生思考后进行课堂交流:

(1) 白鹭羽毛虽然很白,但不纯真,外型洁白,其心不仁。既没有鸡的五种德性,也不司晨而鸣,还胡乱啄食芦苇下的紫鳞鱼。这不就像那些表里不一,口是心非,不劳而获,贪婪残忍,高傲不群的小人吗?

(2) 河边的一双白鹭,看似健壮,却为什么白发苍苍?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我们应该放下心中的惊疑恐惧,安心生活,不让白发滋生在头顶与心灵。

(3) 池塘里的水越来越浅,水中的鱼儿渐渐失去了踪影,可怜的白鹭忍着饥饿静静伫立在水边,凝神闭气,瞪大双眼,焦虑地等待着鱼儿的出现。人人赞羡白鹭它洁白无瑕,形态可掬,悠闲从容,然而哪里知道它内心的痛苦呢?人啊,不能被眼前的表象所迷惑。

……

(三) 高招荟萃

如何才能形成独特的感悟呢?那就必须做到:

1.从你的箱子里走出来。 (走出固定的思维模式,从某些感受的对立角度出发进行思考)

2.使用你的想象力。 (运用想象,抓住一点集中描写,表现新感悟)

3.看到画面之外。 (用丰富的阅读积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透过现象看本质)

(四) 完美表达

散文是以感悟为灵魂的,感悟到了什么一定要在文章中写清楚。方法是:

1.借助意象,营造意境。根据意象展开由此及彼的生动联想,营造氛围,创造充满哲理的思想境界,写出深刻的人生感悟。如《紫藤萝瀑布》《鼎湖山听泉》。

2.绘形传神 ,寓理于物 (事)。借助对具体物 (事) 的描写,由物及人 (由事及理) 表达出独特的生活感悟。如《散步》。

中考作文层级训练之三 篇2

J•H•兰德尔说过,“结构是一切意思和意义的基础”,“没有结构任何东西都不存在,都不可设想。”这话告诉我们,文章的结构是很重要的,我们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在一篇文章中,结构和语言一样,都是给文章内容以具体形态的东西。结构,不仅关系文章的表达质量,而且在一定意义上还可以生成或者改变思想内容。

那么,如何在我们的文章中去巧妙的安排文章的结构呢?下面为大家介绍几种在写作中值得借鉴而又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纵式结构法。

这是记叙文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它的特点就是按照事情发生、发展、高潮、结局的进程和材料之间在时间上的先后关系来安排写作的先后顺序。如安徽省中考优秀作文《用掌声撑起一片蓝天》一文中所叙述的故事,就是按照事情的发生──被老师排除在合唱团之外而伤心落泪的小女孩,在无人的角落唱完一支歌即将回到绝望中时,忽然听到了“啪啪”的掌声、事情的发展──第二天及后来,老人仍在原地笑容满面地倾听小女孩的歌唱、事情的高潮和结局──十年后小女孩成了当红歌星的顺序来记叙的。又如20陕西省中考优秀作文《理想的生活》一文,按照时间顺序,先后记叙了第一次写的作文“理想的生活”和父亲看后的评价及老师的批改与评分、第二次采访父亲对“理想的生活”的看法后写成的作文得到老师的充分肯定并被当成朗读的范文、最后是老师对两次不同作文的评价以及男孩的若有所悟。

二.横式结构法。

此法可以运用于各种文体当中,它的特点是文章所选用的材料之间有一种并列关系。

如年重庆市中考优秀作文《那夜,星在笑》一文,运用横式结构法,把几篇日记串在一起,并运用题记来贯串全文,形式自然而又别致,令人耳目一新,显示了作者独特的构思和精妙的布局,获得了满分。

又如我们学过的课文吴晗的《谈骨气》一文,也是采用横式结构法。它用“齐人不食嗟来之食、文天祥拒绝降元、闻一多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拍案而起”三个事例并列,来证明“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个论点。

三.总分结构法。

顾名思义,先总说后分说来安排文章结构的方法。“总”,是对“分”或者文章内容的总体概括,往往出现在文章开头或者结尾;而“分”,则是对“总”的扩展,是文章内容的具体展开。“总分结构法”在具体的运用中,既可以先分后总,也可以先总后分,根据表达的需要来灵活选择。

如2002年四川广安市中考优秀作文《母亲陪我长大》一文,就是先总说“在我走过的十五个春秋中,我觉得最值得感激的还是我母亲”,然后用“锻炼”、“信赖”、“松压”作为小标题,从“童年锻炼”、“恋爱**”、“考前放松”三个方面来具体分说,让我们看到了“母亲”对子女的信赖和良好的家教方法。因此,获得高分是理所当然的了。

又如我们学过的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也是采用“总分结构法”来布局谋篇的。在文章第一段中就用“勤劳一生”总领全文,然后具体写母亲煮饭、种田、喂猪、养蚕、纺棉花等事情,照应开头的总领句。

四.小标题结构法。

运用小标题的结构方法,把文章内容分为几个部分,脉络清晰,一目了然,会使文章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2002年江苏省徐州市中考优秀作文《水祭》一文,就分别运用杜牧的绝句《清明》中的四句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作为文章四个部分的小标题,写出了四个概括性的画面,本文在得满分的同时,由于小标题的运用,以及题记和后记,想象独特而大胆,语言富有创意,另外得5分。

又如2002年重庆市高考满分作文《鹰之歌》一文,也是运用三个小标题“日篇”、“月篇”、“星篇”来结构全文。日篇”暗用夸父追日的典故,“月篇”则精引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故事,“星篇”则叙述感人肺腑的母爱故事。小作者用“鹰”“日”“月”“星”等自然界的事物含蓄而深沉地象征人们对真、善、美的选择这一深刻的哲理,开拓了文章意境,加上语言富于艺术魅力,给满分是受之无愧的。

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层级训练 篇3

[关键词]中学生阅读能力层级训练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040019

语文教学过程中,阅读能力训练就是想方设法让学生从整体阅读的角度进入课文,这就决定了语文课堂教学结构的改变——学生的时间支配大大增加,阅读能力和学习习惯也会得到很好的培养,学生的朗读、讨论、思考与交流等活动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主流,课堂教学过程丰富多彩,生动活泼。学生阅读能力的层级训练可以从以下几个层次逐步引入。

一、自读(通读)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是语文教学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开放、生动、活泼、自由地读文章,最能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在自由朗读课文学习活动的设计与策划中,可根据通读课文的教学要求,有效地选择如下朗读活动:1.快速阅读;2.精细阅读;3.略读浏览;4.概括提炼阅读;5.古诗文背读;6.句段品析;7.美点寻踪;8.语言积累;9.内容复述;10.忆读联系;11.表情朗读;12.角色演读;13.自读笔记;14.资料摘录;15.资料助读活动;16.比较辨析;17.质疑求解;18.小结规律;19.迁移扩展;20.独立欣赏;21.情感体验。比如《桃花源记》自读训练,可以从快速阅读、精细阅读、概括提炼阅读等角度展开,让学生在自读中疏通课文内容,大致了解文章内涵,粗略把握作者的写作目的。

二、悟读

悟读课文建立在自读的基础上,是对课文内容深层次理解的途径。悟读课文,仍然要讲究对课文内容理解的艺术性处理,我们可以试用如下的一些方法与角度。

1.艺术性地深化朗读训练的层次,在多层次多形式的朗读训练中让学生品味文章的神韵、风格,对含义较深的词句、段落进行充分的感悟和品味。

2.注重语言训练,增加语言训练的时间与课堂容量,从语言训练、语言表达、语言积累、语言实践与运用等不同的层次深化教学内容,丰富学习成果。

3.通过多读深化对课文的理解,从整体上适当增加对课文的品析角度,以立体地多侧面地理解课文内容。

4.深化对课文的品读,对重点内容、精彩段落、主要人物、突出特点、特别手法进行反复又细腻的析读。

5.依据课文特点,有机地进行一些穿插、引进、迁移、连缀、补充、收集、查询、交流、研讨的教学活动,以增加和丰富悟读教学的线条与情趣。

6.适当增加对课文“美点”的赏析,以优化对课文的理解;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对课文进行充满灵气的咀嚼品味。

比如,在教学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要使学生在悟读中理解开头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大致时间和地点。“缘溪行”,后接一个“忘”字,意味着已经走了很远,有些忘我。“忽逢”两字写出了渔人发现桃花林时的意外和惊奇,给故事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因此“忘”字,除了表示所行之远外,为后面的“忽逢桃花林”埋下了伏笔。渔人从“忘路”的恍惚迷离中突然被眼前的桃花林所震撼,读者的好奇心在这里也被激发起来,有了一种想探寻这到底是什么样的桃花林的欲望。

关于桃花林,着墨却不多,“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寥寥数语,就把桃花林的美描绘得淋漓尽致:有数百步,是大片大片的桃花林;中无杂树,美得多么纯粹;芳草鲜美,美得气息扑面而来,似乎可以闻见;落英缤纷,美得有动感。面对这样美到极致的桃花林,渔人不可能不“异之”,读者的好奇心再次被挑逗起来,和渔人一起去弄个明白便是情理之中的事。

“林尽水源”紧承上文,然后转而写到山,道路好像被眼前的山阻隔,一切似乎要戛然而止,就在这个紧要的关头,渔人又意外发现“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暗示定非寻常之处,再次为故事增添了一份神秘色彩。于是,“便舍船,从口入”,在这样急切想看见山洞之内景象的时候,山洞却“初极狭,才通人”,把渔人和读者期待的心情完全激发了出来,不得不耐着性子“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给人一种柳暗花明、别开洞天的感觉。桃花源里的景象是什么样子的呢?土地、屋舍、良田、美池、桑竹、阡陌、鸡鸣犬吠,一一道来,所见所闻,历历在目,然后描写桃花源内人物的往来耕作、衣着装束和怡然自得的生活,俨然一幅理想的田园生活图,再描写桃花源内的人见到渔人的情景,从“大惊”“问所从来”“皆延至其家”到临别叮嘱,写得情真意切,洋溢着浓浓的生活气息。

在这里“往来耕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然而当渔人 “一一为具言所闻”时,村民“皆叹惋”,渔人具言的肯定是他所知道的桃花源之外的世界的种种情况,如果外面的情况和桃花源内的情况差不多或者甚至比桃花源内的生活还要安定平和,那么桃花源内的人肯定就不会“叹惋”,可能就是“羡慕”了,这篇文章除了美之外也就没有深意了。这也许就是陶渊明描绘这样一个乌托邦式的世外桃源的用意所在。及渔人出来的时候,桃花源人叮嘱“不足为外人道也”,渔人“处处志之”,然而等“寻向所志”时“遂迷,不复得路”,欣然规往的高尚之士也以“寻病终”,桃花源之所以存在就是没有被打扰,“先世避秦时乱”而躲避到这里,没有外界的打扰才是其得以存在的原因。一旦有外界插入则就破坏了原有的和谐,一切就不再是从前了。即使按照“所志”找到桃花源又能如何,重新找到的桃花源还是以前封闭安宁而又平和的桃花源吗?因此,找到与否又有什么不同?

区区三百来字就虚构了一个完整的类似小说的故事,语言极其精练,多使用无主语的句子,如“复前行,欲穷其林”“见渔人,乃大惊”“具答之”“便要还家”等等,且较少使用副词、形容词之类的修饰词语,而主要使用接近口语的朴素语言;多叙述而少议论,如对桃花源内的描写几近平实,却把安定祥和的生活描绘得淋漓尽致;多使用短句,这在文中比比皆是,如最后一段写刘子骥“闻之,欣然归往,未果,寻病终”,短句的使用使行文更显自然,随意且节奏紧凑。

三、美读

可以说,美读是语文教学的基础,是阅读教学的关键。语文课中文质兼美的词句占了很大的比例。美读,就是从朗读的角度处理课文,将课文视为一篇不可多得的朗读材料,让学生在朗读之中体会到文章的铿锵之声、音乐之美,体会到文章的起承转合、急迫舒缓,体会到文章的气势、神韵、风格。美读,就是从积累的角度阅读课文,将课文视为一个小小的语言文字的聚宝盆,让学生在美的欣赏、美的陶醉之中阅读课文,背诵课文。美读,就是从语言的角度处理课文,带领学生在美的语言中徜徉,欣赏优美、精彩的语言,进行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的教育。美读,就是从模式学用的角度处理课文,将课文视为表达形式优美、表达技巧娴熟、表达模式精细的写作范式,让学生进行品味,进行欣赏,进行学用。美读,就是从发现的角度处理课文,用审美的眼光去教学优美的文学作品,指导学生对课文的人物形象塑造、表达方式运用、表现手法应用、谋篇布局技巧等内容进行“美点寻踪”,进行“妙要列举”,进行“妙点揣摩”。美读,就是从思维训练的角度处理课文,将课文视为内涵丰富的思维训练材料,借此组织多姿多彩的课堂创造活动。美读,就是从阅读技能的角度处理课文,将课文视为内容丰满、表达精湛的阅读训练材料,让学生习得阅读理解、分析鉴赏的技能技巧。美读,就是从情感的角度处理课文,让学生在入情入境的赏读之中,领略文中的美好情韵,发展美好情感,培养健美心态,完善健全人格。

上面所列各种阅读角度有着不同的层次,有着不同的操作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可以单项进行,也可以综合进行。但不论怎么处理,不论怎么设计,在一课之中或一节课之中,课堂上不可能始终洋溢着美,应是一两个占有时间较长的、学生活动比较丰富的、内容与手法都比较美的阅读教学板块。

如下是《桃花源记》有训练层次分明的美读。

教师:“这篇课文充满了美,请同学们就课文内容从课文中找出实例,用课文‘美在……这样的句式说话。要求每人都说,至少要说一句话。请同学们读课文,写话,进行美点赏析式说话。”综合学生的说话内容,小结如下:课文的写景之美,写了桃花林之美,是“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写人之美,写了桃源人热情好客之美,增添了不少的生气和暖意;写情之美,作者的情表现在对自由美好、和平安定生活的向往与追求。至此,学生完成了对课文的多角度的整体理解。

四、延读

课外延伸阅读在培养学生综合语文素养上和提高阅读能力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延伸阅读能让学生累积丰富的写作素材和写作技巧,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和增强语感,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学生在广泛的课外延伸阅读中,还有利于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以及人文素养。课外阅读的作用是深远的,学生能在自主的状态下,读得广,读得深,才能写得活,写得有个性。但在阅读过程中,也应该注意技巧,特别是要阅读与作者、课文的写作背景或文学常识等相关的阅读材料。如《桃花源记》的延读材料要注意以下内容:陶渊明主要生活在东晋末年,这是一个大分裂大动乱的黑暗时代,社会矛盾重重,危机四伏,战乱频仍,民不聊生。统治阶级内部黑暗和腐朽,他不愿为五斗米折腰,既然不能“兼济天下”,那么就和中国传统士大夫一样,选择“独善其身”,归隐田园农村,“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正是他不愿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而要保持自身品行节操的写照,“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足见他离开混浊官场重返自然的欣喜之情。在农村和农民的长期接触,他了解农民生活的疾苦和愿望,农民饱受战乱、苛捐杂税、政府压迫等的摧残,因而渴望一种没有战争没有压迫自给自足的理想田园社会,这在他的作品中可见一斑,如“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所描绘的无疑都是安定平和、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田园生活图景,这和桃花源里人们的生活状态是多么的相似。因此,桃花源里的乌托邦式的社会在陶渊明心中是相对稳固的社会理想,《桃花源记》正是借助渔人的眼睛再现自己对理想社会的构想。

总之,阅读训练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做好阅读训练,学生就能够在学习中获得更多的知识,获取更多的信息,开阔视野,提高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创造力以及丰富生活。

[参考文献]

[1]魏书生.语文教学[M].沈阳:沈阳出版社,2004.

[2]姜军.初中新语文阅读[M].北京:知识出版社, 2008.

[3]黄俭.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M].南宁:接力出版社,2009.

[4]朱德民,颜景山.有效上课——问题·探究·对策[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

利用层级训练提升学生阅读能力 篇4

一、自读

自由读课文是语文教学过程中最常用的一种学习方式, 它具有形式灵活、生动、开放等特点。在阅读教学中, 让学生自由读课文, 可以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因此,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 设计出相应的自由读形式, 使学生在自由读的过程中真正地放松自我, 达到精读活学的目标。一般来说, 在阅读教学中, 自由读的形式多为以下几种:快速阅读;精细阅读;大致浏览读;概括提炼读;美文赏析读。

如《 金色的鱼钩》 一课, 作为一篇略读课文来说并不难懂, 因此在阅读时, 笔者更多的是让学生采取自由朗读的形式。 当然, 自由读并不等同于漫无目的的朗读。 为了强化学生自由读的效果, 笔者主要提出了以下阅读训练目标: ( 1) 自由读课文, 并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 2) 概括提炼出你认为最能打动你的地方, 用心读一读。 ( 3) 精细自主读:找出文中自己认为值得品味咀嚼的语言, 自由朗读。 自由读的形式不同、指向不同, 有效避免了学生自由读时感到乏味现象的发生, 学习效果显著。

在这个教学案例中, 根据课文内容浅显易懂的特点, 笔者更多地采取了自由读的形式。 与以往自由读不同的是, 在这一自由读的过程中, 笔者提出了明确的阅读目标, 朗读形式自由灵活, 给学生提供了自己充分思考的时间与空间, 因而教学效果更加显著。

二、悟读

所谓“ 悟读”, 就是指学生在自读的基础上, 获得对文本内容深层次理解的过程。 悟读通常有以下几种方式: 充分地品味与感悟文本; 从语言训练的角度丰富文本内容; 在反复阅读的前提下获得对文本的深刻理解;对重点段落、精彩语句的品读;依据课文特点, 适当进行一些穿插、补充、收集、整合、交流、研讨等活动;采取不同教学手段, 优化对课文的品读过程。 悟读是学生必经的一个阅读阶段, 教师一定要灵活把握、处理与应用。

如教学《 慈母情深》 一课, 对于这样一篇情感浓郁真挚的文章来说, 如果学生在阅读时不能细细品味感悟, 就很难真正领会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深刻内涵。因此在教学时, 笔者的主要目标是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 用心品味文本。在具体阅读时, 笔者是这样引导学生的:“ 阅读课文中描写母亲神态、动作、语言的语句, 并仔细揣摩、品味, 然后说说你从这些语句中读懂了什么, 领会了什么。 ”这样一来, 在笔者的引导下, 学生从“ 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中感悟到了母亲工作的辛苦, 从“ 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这句话中感悟到了母亲对“ 我”学习的支持以及母亲的深明大义, 等等。就这样, 学生在逐句逐段悟读的过程中, 不仅读懂了课文内容, 而且获得了对母爱的深刻认识。

由此可见, 在阅读教学中, 悟读可以使学生的阅读不停留在表面, 而是能够从深层次的地方去认知文本。 因此, 在阅读训练中, 在指导学生阅读时, 教师要能够引导学生围绕具体的语句去阅读、 去感悟, 这样教学, 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认识才能向更深处发展, 进而提高阅读能力。

三、美读

所谓“ 美读”, 就是指学生在阅读过程中, 在朗读的基础上阅读课文, 把教材文本作为一种特殊的阅读材料, 通过阅读感受到文本内容所隐含的隽永之美、阳刚之美、铿锵之美、柔顺之美等等, 并在阅读的过程中真正体会到文章的神韵、气势与风格等等。 只有这样, 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才能更加透彻。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质兼美的文章, 美文就须美读。 美读可以说是语文教学的基础, 更是阅读的关键。 因此, 教师要根据教学需要, 引领学生在入境入情的美读中领略到美好的情感, 受到心灵的熏陶, 完善健全自己的人格。

如在教学《 桂林山水》 一课时, 笔者是这样引导学生进行美读的:“ 这篇课文写得美吗?请大家再次阅读课文, 从文中找出具体描写桂林山水美的词语或者句子, 并用‘ 桂林山水美在……’的句式进行说话, 要求至少说出两点以上。 ”在明确的阅读目标引领下, 学生认真阅读, 踊跃表达。 有的学生说“: 我喜欢漓江的水。 漓江的水静、清、绿, 太美了。 ”有的说:“ 我喜欢桂林的山。 桂林的山太奇特了, 太险了, 看起来与众不同, 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还有的说:“ 《 桂林山水》 这一课的语言太独特了, 一个个四字词语读起来朗朗上口, 太美了, 我想把它们记下来。”就这样, 当学生带着欣赏的眼光去阅读文本时, 文中的语言文字就会在学生头脑中变得更加鲜活, 在美读中被赋予了不一样的精彩。

在这个教学案例中, 对于《 桂林山水》 这样一篇优美的写景文章来说, 如果教师在教学时只关注教学内容而忽视了对文本的美的欣赏, 将会是对美文佳作资源的极大浪费。 因此在教学时, 本着“ 美文须美读”的原则, 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细细品味, 使学生从中领略到文字的无限精彩, 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

四、延读

所谓“ 延读”, 简单地说就是延伸阅读。 语文课堂教学的结束并不是整个语文学习的终结, 语文教材中的文本内容往往与社会生活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根据教材内容引导学生适当地拓展阅读, 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认识, 丰富学生的视野, 还可以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 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因此, 教师要鼓励学生延伸阅读, 读得深、读得广, 为全面提升语文素养打基础。

如《 新型玻璃》 这篇课文, 主要就五种新型玻璃的用途及其特点进行了详细描写。 这几种新型玻璃分别是指“ 夹丝网防爆玻璃”“ 夹丝玻璃”“ 变色玻璃“” 吸热玻璃“” 吃音玻璃”。 教材编排的目的主要是通过对这些知识的了解, 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兴趣。 因此, 在课堂教学时, 教师不应把学生的思维固定在文中仅有的几个例子上, 而应该以此为基础, 引领学生走向更加广阔的科技领域。 在阅读材料的选择上, 笔者鼓励学生从以下几方面来选择:玻璃的种类有哪些?火车上为什么要安装双层玻璃? 玻璃的历史来源是什么? 玻璃在未来科技领域会有怎样的发展? 等等。 教师从这些方面引导学生进行延读, 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阅读兴趣, 还可以开阔学生的眼界, 丰富其所学知识。

在这个教学案例中, 笔者根据文本特点, 除了让学生读懂课文中的知识以外, 还从拓展的角度指导学生读懂文本。在拓展材料的选择上紧扣课文内容, 使学生在延读中认识、了解相关知识, 从而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上一篇:穷困潦倒下一篇:不同类型的体育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