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MP质量体系

2024-05-03

GMP质量体系(精选十篇)

GMP质量体系 篇1

在二零零四年十二月三十一日, 我国的医药市场全面的对外开放, 并面对个国家的药业大亨的挑战, 在同年七月底, GMP认证的年限过后, 一大批制药企业被淘汰出市场, 十二月底, 我国所有的商业医药企业必须通过GSP的认证, 否则将面临着淘汰的结果。面对国情的发展, 医药企业只能对其经营的模式进行革新, 并整合医药的资源, 通过医药经营的专业化以及合作网络化还有经营管理的集约化、医药企业的规模化和医药供应链的系统化, 进而改变企业的性质, 在动荡的局势中谋求生存与发展。

而制药企业也逐渐改变为信息化的发展, 而在应用的重点上大多都是企业从内向外的发展, 可以说, 医药企业在实施ERP系统并完成内部优化资源管理后, 才会一步一步的走向GMP质量管理以及供应链和电子商务的管理, 在将内外的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而在信息系统的分布方式上, 医药企业的嘻嘻花可以说呈现出一种由分散进而在集中的走势, 即各分公司原先的各自为政逐渐的抓变为由总公司集中管理的新模式。针对这一点, 一些跨地区的大型集团也在逐渐的改变。

随着时间的流逝, 个医药企业也多从医生为中心逐渐的转变为以客户为中心的思想理念, 尤其是在医药企业的产品线以及销售的渠道呈现极为复杂的驱使下, 从客户的需求上下手, 就相当于通过增加客户的需求来获取竞争优势;所以通过客户的角度来分类, 医药企业的销售源, 不外乎医院和药店, 但不同的医药企业由于渠道的不同, 客户的确立重点也不尽相同。实施GMP质量管理, 以及医药企业思想观念的转变, 就是医药企业增加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GMP质量管理的应用及其广泛, 在医药企业的市场以及服务和销售部门, 甚至关联到医药企业前后台的ERP以及财务系统等, 可以说GMP质量管理系统就是医药企业的核心所在, 其对于信息的采集、分析、研究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而最终要的也是顺应社会行情, 支持电子商务的发展。对于医药企业的资源整合问题, 在资源整合上, 必须找到整合的重点, 一个医药企业不仅仅需要获取信息, 还需要将获取的信息进行有规划的整合, 并组成医药企业的知识库, 进而增加医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我国的医药企业由于长期对数据信息的认知严重不足, 过度的缺乏数据信息的累积以及整理, 使得其几乎不能从数据信息中获取利益, 而随着GMP质量管理体系的实行, 将对这方面的认知得到有效的改观。

2 GMP质量管理系统在制药行业中的设计

医药企业GMP质量管理体系具现化, 即为从负责指导药品生产以及质量控制的专业人员、生产线一线操作工的素质、生产厂房、仓储、建筑、设施以及设备还有质量管理和包装材料等等指导药品的成型并销售的一个完整的体系。而这些都可以分为两大类进行书面化的分类, 即质量管理以及文件管理, 而制药企业的质量管理由QA和QC以及GMP文件管理所组成, 通过原材料的采购以及生产过程中的监控和成品的检验还有GMP文件的管理, 使得企业的业务流程得到优化, 进而使得经意效益得到显著的提高。

2.1 生产过程由GMP监控

上文说过, 制药企业的核心所在就GMP质量管理体系, 而国家也是通过GMP认证, 来确认医药企业有没有建立相应的质量管理体系。制药企业构造出这样的一个体系, 其实就是最有效的方式来实现相关的质量目标。一个医药企业在伸长过程中, 由GMP来监控, 无论是药品的原材料采购方面, 还是加工车间质量方面以及最后药品成型的检测方面都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其对于一个医药企业面对其他医药企业的冲击时, 不会显得乏力, 且有着独特的竞争力, 让该企业在竞争市场中不会被淘汰掉。而GMP体系有着很多关联的过程, 应用管理的方法进行识别理解和管理。而最主要的就是质量目标的定制, 例如统计出头一年的指标完成值, 将最高值设定为A、最低值设定为B、平均值设定为C;在本年的指标中, 将最低目标定位去年的平均值C, 最高值定位头一年的最高值A, 这样一来定制出的目标就会负荷SMART特征的要求。对于平均值C一直到最高值C的目标进行分解, 也就是将这其中的差值分解到一年十二个月当中, 进而使得目标的完成呈现循序渐进的过程, 对于目标的管理也及其有效;最后通过上述定制的目标, 定制出相应的考核管理奖罚制度, 给予员工一定的压力和动力。

2.2 GMP质量管理体系逻辑以及物理构架

GMP质量管理体系的逻辑框架就是以GMP作为药品生产和质量管理的最基本的要素, 按照GMP的基本要求定制相应的管理制度, 并进行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GMP质量管理体系有着三大系统模块, 质量控制QA、质量检测QC和文件管理GMP。而这三大模块环绕着GMP质量管理体系, 组成了一套完整的管理体系。

质量控制QA, 该模块完成用于医药企业质量监控管理的相关软件。该系统包含了如生产过程中的物流控制, 供应商的审计管理和批号跟踪等;主要为企业的QA人员辅助作业。质量检测QC, 该模块主要是针对医药企业中的QC人员完成的工作进行相关的设计并检验数据的记录, 如记录所有进厂的原材料以及包装的材质还有库存的货品等等, 并取样品进行数据检验, 针对检验的数据进行相关的统计和图形的分析, 最后绘制成案本, 发送到各部门。GMP文件管理, 该模块就是医药企业的GMP文件管理软件系统, 其包含了文件的管理、企业的自检以及企业的环境检测等几个部分。

3 GMP质量管理体系的落实

在建立了GMP质量管理体系后, 该体系的落实问题, 虽说我国一再强调, 但部分企业对于GMP质量管理体系还是一知半解, 无法有效的落实, 其实落实该体系的实施, 主要就是在于管理的职责上, 实施一个能达到相应的质量目标并有效的管理质量体系和保证其持续的革新是一个医药企业管理者最基本的职责所在。管理者的领导能力以及承诺的实现和以身作则的参与, 对于GMP质量管理体系的落实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而除却管理者之外, 对医药企业的员工进行GMP质量管理体系的培训, 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只有了解并理解该体系, 才能在员工的心中认可, 切身执行该体系的机制, 最终使得医药企业的质量以及生产能力上得到有效地提高。

4 结束语

制药行业的GMP质量管理体系可以说充分地理解了客户的需求, 并且成功的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测试, 就目前的状况来看, GMP质量管理体系已经在国内大部分的制药企业中上线, 而大量的实践也证明了这套体系的成功, 在满足了制药行业的质量问题之余还解决了技术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王建群, 陈立坚.浅谈制药企业GMP认证对仓库管理的要求[J].轻工科技, 2014 (1) .

[2]丁静.制药企业GMP文件生命周期管理调查[J].中国药房, 2014 (5) .

GMP质量管理心得 篇2

通过本次GMP学习,经过老师的讲解,学到了更多的知识:如“GMP”是英文good manufacturing practice 的缩写,中文的意思是【良好作业规范】,或是【优良制造标准】,是一种特别注重制造过程中产品质量与卫生安全的自主性管理制度。它是一套适用于制药、食品等行业的强制性标准,要求企业从原料、人员、设施设备、生产过程、装运输、质量控制等方面按国家有关法规达到卫生质量要求,形成一套可操作的作业规范帮助企业改善企业卫生环境,及时发现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加以改善。

随着GMP的发展,国际间实施了药品GMP认证。GMP提供了药品生产和质量管理的基本准则,药品生产必须符合GMP的要求,药品质量必须符合法定标准。我国卫生部于1995年7月11日下达卫药发(1995)第35号“关于开展药品GMP认证工作的通知”。药品GMP认证是国家依法对药品生产企业(车间)和药品品种实施GMP监督检查并取得认可的一种制度,是国际药品贸易和药品监督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确保药品质量稳定性、安全性和有效性的一种科学的先进的管理手段。同年,成立中国药品认证委员会(china certification committee for drugs,缩写为CCCD)。1998年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成立后,建立了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认证管理中心。自1998年7月1日起,未取得药品GMP认证证书的企业,卫生部不予受理生产新药的申请;批准新药的,只发给新药证书,不发给药品批准文号。严格新开办药品生产企业的审批,对未取得药品GMP认证证书的,不得发给《药品生产企业许可证》。

取得药品GMP认证证书的企业(车间),在申请生产新药时,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予以优先受理:迄至1998年6月30日未取得药品GMP认证的企业(车间),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将不再受理新药生产的申请。取得药品GMP认证证书的药品,在参与国际药品贸易时,可向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申请办理药品出口销售的证明:并可按国家有关药品价格管理的规定,向物价部门重新申请核定该药品价格。各级药品经营单位和医疗单位要优先采购、使用得药品GMP认证证书的药品和取得药品GMP认证证书的企业(车间)生产的药品。药品GMP认证的药品,可以在相应的药品广告宣传、药品包装和标签、说明书上使用认证标志。老师为我们具体举了一些她们现在在做的事例,我就简单的介绍一些我感兴趣的方面:

如生产设备清洁的操作规程应当规定具体而完整的清洁方法、清洁用设备或工具、清洁剂的名称和配制方法、去除前一批次标识的方法、保护已清洁设备在使用前免受污染的方法、已清洁设备最长的保存时限、使用前检查设备清洁状况的方法,使操作者能以可重现的、有效的方式对各类设备进行清洁。如需拆装设备,还应当规定设备拆装的顺序和方法;如需对设备消毒或灭菌,还应当规定消毒或灭菌的具体方法、消毒剂的名称和配制方法。必要时,还应当规定设备生产结束至清洁前所允许的最长间隔时限。清洁的基本原则:对新设备和容器需按照规定的方法进行去污、除油、去蜡清洁;依据用途建立相应标准清洁程序,并按照《清洁验证管理程序》对清洁方法、清洁后到开始使用的最放置时间、使用后到开始清洗的最长放置时间、连续使用时间和最长停顿时间进行验证;在设备清洁后最长放置时间内,以设备最初接触物料的时间作为设备开始时间。清洁程序的一般内容:设备的拆卸程度;需进行清洁的部件及位置;详细的清洁步骤(包括每一步骤使用的清洁器具,时间要求等);清洗水及清洗剂的选择;表明设备的清洁状况和有效期限;清洁后的检查和设备清洁过期的处理;清洁后设备的储存条件;设备使用前的检查。清洁的类型:日常清理;班后清理;彻底清洁。

如:对供应商的审计对供应商审计的重新认识,审计不只是为了肯定或否定某个供应商,而是更好的了解和沟通,以便生产中采取可行性的办法发现质量问题,采取适合措施,预防质量事故的发生,目前我们生产车间对所用物料的生产情况了解基本上是空白,是因为以前我们对供应商的审计都站在了肯定或否定某个供应商的立场,而没有起到很好的沟通了解作用。

如记录的设计应避免填写差错:

×××称量记录

物料名称 物料编号 供应商名称 称的型号 应称取量 称取量 称量人 复核人

××× ××× ××× ××× ××× ××× ××× ××× ××× ××× ××× ××× ××× ××× ×××

以上记录表的×××部分为已打印内容,特别是应称取量打上去后,称取量就会有一个参照,物料名称打上去以便复核,物料编号打上去以便及时知道物料编号是否发生变化,称的型号打上去以便正确选用,避免填写错误。但是以上记录是物料编号发生变化时要及时改变。

GMP质量体系 篇3

1999年国家局颁布了1998版GMP,随即强制实施,使我国的制药工业水平和装备能力有了飞跃式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同时也要看到国内药品生产质量安全现状不乐观。由于1998版GMP的标准较低,使得我国药品出口和互认工作受到极大限制,阻碍我国药企的发展。另外,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推进,药品监管法规和技术标准也必然会日趋全球统一,我国落后的制药工业装备水平和管理水平已不能适应国际药品监管组织对我国药品GMP标准提出的要求。2005年以后我国进入了药品安全事件高发期,因此新版GMP在理念上有了重大提升,内容上有了极大完善。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风险管理理论越来越多地被运用到各个行业,尤其是金融界和保险业发展得比较成熟。现在,尽管制药行业也开始出现运用风险管理的例子,但实施非常有限,尤其在制药行业的药品生产环节,没有系统的风险管理基础,多数的风险管理手段还不全面、不适用、不协调。现今制药行业已经认识到质量管理体系的重要性,而且质量风险管理对一个有效的质量体系来说,是一个有价值的组成部分。伴随着新版药品GMP的实施,由于没有了以往检查员习惯的《检查评定标准》,因此对于发现企业存在的缺陷问题如何判定其为严重缺陷还是一般缺陷,需要一个科学的评价方法,而质量风险管理恰恰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种方法。

风险管理是一个过程,由风险的识别、量化、评价、控制、等过程组成,通过计划、组织、指挥、控制等职能,综合运用各种科学方法来保证活动顺利完成。风险管理的主要特点为管理的追求适度性与目标有限性,风险管理技术的选择要符合经济性原则,充分体现风险成本效益关系,不是技术越高越好,而是合理优化达到最佳,制定风险管理策略,科学规避风险。质量风险管理与质量体系相结合,是一项指导科学性和实践性决策用以维护产品质量的过程,质量风险管理过程所采用的方法、措施、形式及形成的文件应当与存在的风险的级别相适应。

药品生命周期是指从药品研发开始,到注册批准、生产批准、上市销售及通过上市后的监测和再评价直至退市的整个过程,主要由研发阶段、生产阶段、流通阶段、使用阶段、上市后监测阶段组成,药品质量风险管理是指在以上的各个环节中都有各自的风险需要进行风险管理。在整个产品生命周期中就药品的质量风险进行预测、评估、控制、沟通和审核的系统过程。质量管理体系比喻成人的身体,质量风险管理则是人的灵魂。

质量风险管理并非体系或系统,是意识、观念和行为准则,渗透在质量管理体系的各个环节,应印记在每个员工的思想中。在建立质量责任体系的同时,开展风险因素的查摆工作,查摆的环节、内容要全面,思路要开阔,不能仅局限于GMP的相关内容,只要是风险就要摆明、说清。为了有效实施GMP,首先就要抛开GMP的条条框框,以GMP的宗旨为指导实实在在的查摆质量风险因素。

第一步 风险自查:组织动员全体员工全面查摆本部门/本岗位存在的风险因素。第二步 风险互查:相关部门和岗位间交叉檢查,作为自查的补充,同时会对处理好部门和岗位之间的衔接管理提供有益的思路。在管理中连接处通常存在较高风险。第三步 组织全面系统的督查:在完成以上两步工作的基础上,由企业高层组织督查,重点放在日常管理的薄弱环节和GMP新增内容上。第四步 对查摆出的所有风险因素进行分类和梳理,在充分听取基层意见后系统的制定防控措施,并将这些措施融入到各个管理文件中。

GMP质量体系 篇4

产品质量回顾分析是企业采用一系列的生产或质量控制数据进行的回顾分析,以评价产品生产工艺与批准工艺的一致性、相关物料和产品质量标准对工艺的适用性,以对其趋势进行识别并对不良趋势进行控制,从而确保产品工艺稳定可控,产品始终保持一定的质量水平,确保产品生产质量符合法规和质量标准的要求,并为持续改进产品质量提供依据。

在2010年颁布的GMP第266条中明确要求,“应当按照操作规程,每年对所有生产的药品按品种进行质量回顾分析”。

除去2010版GMP中提出企业对药品进行质量回顾分析的要求之外,国际上相关GMP的指南中也包括了产品质量回顾的内容,要求企业对产品质量相关的各种信息进行回顾,以确认产品生产的整个过程的可靠性,一旦发现不良趋势应立即采取相关整改行动。

美国联邦食品药品管理局(FDA)在1976年开始建议药品生产企业对自己生产的药品提交书面概况的提案,旨在通过此种方式促使药品生产企业对产品的各项质量标准进行回顾和评估。在1978年发布的cGMP中,FDA正式实行了产品质量回顾分析的规定。另外, 2001年8月,FDA公布并采用了Q7A对活性药物成分(Active Pharmaceutical Ingredient,API)的GMP指南,该指南要求对API也进行产品质量回顾分析,并将其作为工业界指南正式颁布。国际人用药注册技术协调会(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Harmonization,ICH)对此提出了指引,于2005年10月编入了欧盟GMP第2部分,指引的2.5、12.6部分详细说明和提出了需要对API执行产品质量回顾。

欧盟药品管理局(European Medicines Agency, EMEA)于2004年对公众发布了欧盟GMP的指引草案, 第1次提出了产品质量回顾(Product Quality Review, PQR)的要求。欧洲委员会在2005年11月正式发布了欧盟GMP的最终版本。现行的欧盟GMP指引第1章包括了执行PQR的要求。

本文将研究如何在GMP的要求下编制企业的年度产品质量回顾。

1编制年度产品质量回顾的目的和范围

产品质量回顾是对医药产品实际的GMP状态的回顾,其目的有:(1)向公司决策层提供最新的产品质量信息;(2)为生产、质量、药品注册和不良反应监测提供重要信息,以利于产品质量的提高;(3)实现质量管理信息共享,便于公司内部各部门之间的协调;(4)使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掌握企业的年度产品质量动态及企业质监效果,总结经验,纠正偏差,以利于提高监管效率。

产品质量回顾的范围包括药品生产企业及附属机构生产的所有医药产品以及按合同生产的所有医药产品,包括由本公司生产或为本公司生产的所有上市的原料药、药品以及医疗器械,被设计隔离和暂存、拒收的所有批次。同时,药品生产企业也要结合以前的质量回顾结果,确认药品生产的各种趋势,并最终形成一份书面的报告。

中国GMP(2010版)将产品按照剂型进行分类,分为固体制剂、液体制剂、无菌制剂。

2年度产品质量回顾内容

产品质量回顾分析包括原辅料、包装材料、工艺过程、工艺环境以及成品等。FDA、ICH的Q7A以及EMEA对产品质量回顾分析内容的要求有所不同,欧盟GMP指引的第1章中描述得更为具体:产品质量回顾分析的内容至少包括原辅料的质量情况、重要偏差调查以及处理、变更控制、客户投诉、产品退货等12个方面。产品质量回顾分析内容如下:

2.1产品质量的基本情况概述

产品质量的基本情况包括:

(1)产品名称、编号、规格、包装规格等。

(2)回顾期限:按年度,如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按时间段,如2012年7月至2013年7月。1)原则上回顾期限涵盖1年的时间,不必与日历时间一致。需要注意的是,产品回顾分析的期限需要在产品回顾分析规程中进行描述,产品回顾分析报告中所显示的期限必须与其一致。在FDA于2003年对美国新泽西州一家制药企业检查后给予的警告信中明确指出,企业于产品回顾分析报告中显示的回顾期限为13个月,而其相关规程中规定的回顾期限为1年。2)回顾时间段所有的生产批次包括合格以及不合格批次。3)如果验证批次被放行,则应被包括在其中。4)建议有产品批号列表作为附件。

(3)产品生产总批次、批量、收率:1)对于当年的产品质量回顾,可对总批次、合格批数、总产量、投诉批次、召回批次、退货批次使用列表形式进行汇总,必要时可同往年数据进行对比;2)按照产品剂型、产品系列分类的多个产品同时进行产品质量回顾时,应当对每个产品情况分别进行描述。

(4)如果生产的产品1年中批次少于10批,则建议产品质量回顾分析批次最少为10批,最多不超过3年。

(5) 产品质量回顾中对包含停产的产品应当分别列出,并描述停产时间、原因。

(6) 对产品采用不同生产线的生产可在基本情况介绍中对生产线进行描述,或者在产品生产情况列表中注明某一批产品采用的生产线。必要时可以与往年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2原辅材料回顾

原辅材料回顾包括:

(1)需描述主要原辅材料、内包装材料的购进情况、批次、供应商以及质量检验情况。质量检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1)关键质量参数,如含量、pH;2)功能性辅料关键参数,如黏度;3)内包装材料关键参数,如胶塞尺寸。

(2)对物料的投诉情况进行回顾性描述,汇总描述投诉内容以及处理方法。另外,可从物料使用是否影响公司产品质量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评价。

(3)从新增供应商的情况、变更供应商的情况以及供应商审计情况几方面对供应商进行管理回顾。

(4)新增加的原辅材料、内包装材料、供应商提供的物料,应单独进行统计描述。

2.3生产过程工艺控制

生产过程的工艺控制包括:

(1)统计并分析关键工艺参数、中间体控制情况、 物料平衡、收率等,例如产品溶解温度、结晶温度、中间体干燥失重等。

(2)可以根据列表、作图描述每项参数的范围,如温度控制范围(5~10 ℃)。通过统计确定规定时间内产品批次控制数值是否在合格限度内,对不合格情况可进行详细描述。

以对溶解温度、结晶温度进行统计为例,其列表形式如表1所示;以对收率进行统计为例,其以控制图形式表现如图1所示。

分析举例如下:从图1可以看出,虽然该产品年度平均收率在规定限度内(95%~100%),但是其中有7批产品的收率低于规定限度。调查发现整个生产过程无异常,但由于产品本身的外观质量要求较高,设备运行过程中的偏移导致外观废品量较大,而产品又不能进行二次包装,造成产品收率低。为此可考虑通过改进设备、适当调整收率可接受范围来提高收率。

2.4成品检验结果分析

统计成品质量控制指标,例如成品杂质、含量、酸碱度、微生物限度等。可以分别描述每项控制指标的情况,如含量95.0%~97.2%,并考察其是否在合格限度内,是否有不良趋势,对不合格情况可进行详细描述。以放行质量标准为依据,考察产品质量稳定情况,对主要质量指标进行趋势分析。

用趋势分析图分析方法举例:

(1)产品质量回顾———杂质A分析图(图2),要求限度≤1.2%。

分析:从图2中可以看出,回顾年度所有批次的杂质A均小于放行标准(≤1.2%),且均在3倍标准偏差范围内波动(上限1.2%、下限0.1%),所有值在平均值左右波动,通过分析得出该项指标稳定。

(2)产品质量回顾———含量分析图(图3),要求限度:95%~105%。

分析:从图3中可以看出,连续12批产品含量值在平均值或平均值以下,且其中有2批处于下限,应重点关注产品含量的变化。可以从以下方面展开调查:生产过程中采用的活性成分、投料、水分、设备、生产操作等对产品含量有影响的各种因素。寻找导致含量低的原因并采取预防纠正措施,必要时修改生产工艺。

2.5 OOS审核

OOS审核包括:

(1)统计OOS情况、调查原因、最终结果、所采取的处理措施及预防纠正措施。

(2)每一个超标结果都应该有一个明确的原因,应调查原因,采取适当措施,评估措施效果。1)例如,在选择内包装材料供应商稳定性试验中发现产品水分超标,应确定是否由于内包装材料不符合要求且应拒绝使用;2)某一产品的一批含量明显低于标准,启动OOS调查程序,确定是否由于QC操作人员检验过程操作错误导致OOS发生。

2.6偏差审核

偏差审核包括:

(1) 所有涉及产品以及工艺的偏差以及相关的调查和所采取的整改措施。1)对偏差产生原因分类:设备原因、环境原因、物料原因、操作原因、工艺原因等;2) 对偏差产生过程分类:称量过程、制粒过程、压片过程、 包装过程等;3)对产品影响质量分类:重大偏差、微小偏差。

(2)对重大偏差应重点关注,也可以将其纠正预防措施列入下一年度的质量考察项目。

(3)可以将偏差的发生率与往年数据进行对比,对发生偏差的趋势及重复发生偏差的产生原因进行分析,评价纠正预防措施的有效性。

2.7返工和不合格品情况

返工和不合格情况包括:

(1)返工是所有或部分规定的生产步骤的重复。

(2)不合格品指企业生产的不符合质量标准的产品。

(3)审核包括可回顾批次、数量、相应调查、原因、 处理方法等内容。

(4)可依据导致返工、不合格品情况出现的原因、 频次、趋势进行分析;对返工产品质量情况进行跟踪, 如果对返工后产品进行了稳定性考察,可以对考察结果进行分析,评估处理方法是否影响产品质量,并对采取的纠正预防措施的效果进行评价。

2.8变更审核

变更审核包括:

(1)审核包括原辅料、包装材料及供应商的变更、生产工艺过程的变更、质量标准或检验方法的变更等。

(2)可根据变更的性质、范围, 对产品质量或产品验证状态的潜在影响进行变更分类。

(3)对变更内容进行描述,说明变更是否涉及注册。

(4)对完成的变更结果可进行评价,分析变更的适当性。

(5)对检验方法、生产工艺变更可提供前后对比, 评价变更后对产品质量的影响。

2.9稳定性数据分析

稳定性数据分析是对产品判定工艺稳定性以及是否处于受控状态的一个关键性指标。

(1)包括加速稳定性数据和长期稳定性数据。

(2)对进行工艺验证批次的产品进行稳定性数据分析。

(3)对产品质量有影响的变更发生后的产品进行稳定性数据分析。

(4)回顾稳定性考察批次、贮藏条件、考察目的、结果,对已结束的稳定性考察可汇总完成已考察的月份。

(5)汇总回顾期间稳定性数据批次及选择这些批次的原因。

(6)对稳定性数据结果趋势情况进行分析:1)进行单批产品不同月份稳定性考察数据的分析,进行纵向的统计,利用趋势图分析趋势变化,评价产品质量稳定性。2)可进行一个产品不同批次的稳定性考察结果分析,横向对比性状、有关物质检查、含量等指标变化,评价产品质量稳定性。

某产品稳定性分析(图4),从图中可以看出产品在有效期内是否稳定。

2.10药品注册信息

药品注册信息包括:

(1)药品注册所有变更的申报、批准或退审情况。

(2)现行放行标准与注册文件比较,确认有效性。

(3)现行工艺与注册工艺对比分析,确认生产工艺的有效性。

2.11验证状态确认

验证状态确认包括:

(1)确认包括厂房、设备设施、工艺、水系统、空气净化系统、压缩空气等。

(2)可列表对验证以及再验证情况进行叙述,包括验证项目名称、目的、验证时间、再验证时间、验证结果。

(3)每项内容可单独进行回顾。

2.12委托生产和委托检验

委托生产和委托检验包括:

(1)对于委托生产,可以由受委托生产企业进行产品回顾。

(2)对于委托检验,可以在产品原辅料、内包装、产品质量部分加以介绍。

2.13自检

年度自检情况总结包括:

(1)年度自检计划同自检报告的一致性。

(2)检查结果。

(3)整改措施以及其落实情况。

2.14监督检查

监督检查(包括药品GMP认证检查)和产品抽检情况包括:

(1)检查结果。

(2)关键问题的整改措施概述。

(3)产品质量抽检情况:不合格情况、原因分析、处理情况。

2.15药品不良反应情况

药品不良反应情况包括:

(1)说明书中已存在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并分析其趋势。

(2)不良反应数量、类别,包括已存在和新发现的不良反应。

(3)说明书中未规定的不良反应可分别汇总。

(4)不良反应处理情况、上报情况。

2.16投诉、退货以及产品召回

投诉、退货以及产品召回应涉及所有因质量原因造成的产品退货、召回、相关调查、处理结果以及采取的预防纠正措施。

FDA于2004年对制药企业的警告信中明确说明, “即使没有产品投诉,每年也应审查产品以及评估每种药物产品的质量标准,以决定是否需要变更药品规格或制造、控制程序”。由此可见,在产品回顾分析描述中涉及投诉描述,不仅是简单描述投诉情况,而应进一步阐明产生投诉的原因、处理措施以及采取的纠正预防措施。

2.17人员回顾

人员回顾分析包括:

(1)根据年度培训计划,审核回顾周期内培训实施的情况,并对未完成的培训进行统计,分析原因进行说明。

(2)对回顾周期内企业组织机构的关键人员的变化情况进行总结。

2.18结论回顾

结论回顾分析包括:

(1)对回顾周期内的产品质量进行评价。使用风险评估的方法对产品质量回顾的内容,如生产工艺控制点、产品检验结果、偏差、OOS、投诉等数据结果,评价所怀疑的质量缺陷及潜在质量影响,以此判定产品工艺是否受控。

(2)上年度质量回顾中建议的整改和预防措施的实施情况:1)整改和预防措施的实施情况;2)实施后的结果;3)未实施的原因。

(3)总结本年度回顾中需要采取的整改措施或预防措施,并给出评估意见。

2.19小结

根据以上汇总产品年度回顾分析所包含的内容, 一个好的产品年度回顾分析可以起到以下几方面的指导作用:

(1)判定产品规格是否需要变更;

(2)判定产品生产或控制工艺是否需要变更;

(3)判定是否需要进行验证或再验证;

(4)识别改进产品或降低成本的可能性;

(5)确认企业变更控制系统的工作;

(6)为企业迎接各类检查、审计做好准备;

(7)为企业高层汇总产品生产、工艺控制状态提供依据。

3产品质量回顾分析报告

3.1涉及产品品种或剂型的产品质量回顾分析报告

中国GMP(2010版)第266条中描述:“可按照产品的剂型分类进行质量回顾,如固体制剂、液体制剂和无菌制剂等”。此条款要求同欧盟对PQR中“质量回顾可以根据产品类型来进行科学分类(如固体制剂、液体制剂、无菌制剂)”的要求基本一致。而FDA则禁止不同产品类型组合,即使产品的生产使用了相似的过程或者其他相似的方法。

将产品生产过程的数据收集汇总,分析趋势情况,在讨论、评价以及总结后形成报告,经各部门负责人审核,最终由药品质量受权人进行审批。

3.2所有产品的质量回顾分析报告

企业药品质量受权人应每年将企业所生产的所有产品包括委托生产的产品进行质量回顾,并最终以报告形式上报当地药品监督管理部门。

4结语

制药企业GMP质量管理浅见 篇5

尊敬的领导:

本人在药厂的四年的轮岗工作中,从事了质量部基本理化检验工作、质量部基本菌检工作、综合部日常工作、生产部中间库库管工作、生产部固体车间一线操作工作,生产部车间技术员工作,生产部提取车间一线操作工作,以及质量部化检及高效液相检测等QC工作。通过从质量部到生产部再到质量部一系列的药品生产和质量检验工作,经过一段较长时间的了解认为质量部应负责药品生产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和检验以及监控,以确保我们生产的产品质量,质量部一切工作和生产部密不可分。质量部门应配备一定数量的质量管理和QA监查及QC检验人员,并有与药品生产规模、品种、检验要求相适应的场所、仪器、设备。

质量部的职能以及其工作的重要性如下:

1、制订和修订物料、中间产品和成品的内控标准和检验操作规程,制订取样和留样制度;

2、制订检验用设备、仪器、试剂、试液、标准品(或对照品)、滴定液、培养基、实验动物等管理办法;

3、决定物料和中间产品的使用;

4、审核成品发放前批生产记录,决定成品发放;

5、审核不合格品处理程序;

6、对物料、中间产品和成品进行取样、检验、留样,并出具检验报告;

7、监测洁净室(区)的尘埃数和微生物数;

8、评价原料、中间产品及成品的质量稳定性,为确定物料储存期、药品有效期提供数据。

质量检验是质量管理部门对物料、中间产品、成品、环境、空气洁净度和工艺用水等监测的重要手段。它能快速准确地提供检测结果,能为生产现场监控提供数据。为保证检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药品检验必须执行准确的操作规程和管理制度。

QC主要工作是负责中间体、半成品及成品的检验工作。经过对其他药厂的参观学习和去药检所的学习,认为现在检验硬件条件基本符合我们企业日常生产的品种的需要。有个别的条件还达不到精度标准(十万分之一天平),对照品的称量会有误差,可以通过增加对照品称样量减小误差,但对照品的使用量会变大增加成本。药检所有些稳定对照品溶液(溶剂色谱级)保存半年还在使用,下次带去药检所称量以避免天平精度不够造成的质量误差。自2010版药典执行以来有许多增加的项目都没有接触过,以前的检验是老员工带新员工,这种方法会越教越不规范,越传越出偏差,更何况现在有些新的东西都没有接触过。我个人认为QC的检验工作中最应该加强的是培训和继续学习,这种学习不是纸上谈兵,而是去药检所细致跟这老师做实验,可能做的样品不是自己品种,但药品检验基本操作都是想通的,这样不仅可以增强自己的检验水平还能够帮药检所老师减轻他们的工作量以建立人际关系,还能方便了企业以后质量标准的提高、新药研发以及被抽检等一系列与质量部QC检验有关的工作。现在质量部从事QC工作的有4人,化检3名,菌检1名,所有的QC工作都是比较繁琐的每天都会做相同的实验,半成品、成品都有时效性必要时时检验出结果,但原料辅料经常遇到的问题就是一星期内检2~3种相同的品种(例如斯卡摩尼亚脂集中到一起做有比较性,投料时可以用到最好的药材,把Qc的积极性也磨没了),或者检验一个不合格再进货检另一个直到合格(例如如大黄3批含量都不合格,分开一个一个检用3倍的工时、3倍的电耗、3倍的化学试剂,最后含量的可比性还没有一次做三批的可比性高),再者同样的辅料一个月之内进2~3个不同的批号(例如乳糖,2010版药典许多辅料现在的条件是做不了的,要送一次全检1500元左右,不得不编造假报告,只有期望不查这一批)。这样的检验流程即不合理也没有效率更浪费人力、增加许多检验成本,同时还没有可比性,能不能部门之间协调一下,改善一下进货、贮藏的量和方法,不要每次都是临时采购,把这些有限的时间用到去做质量标准和检验操作规程以及其他重要的学习中去。药检所中药室的检验中药材是同品种一起做,这样有比较合理,中药材的检验是一种比较,用到自己的产品中比较优质的原料才能确保成品的质量。从另一个角度看就是降低质量检验成本最好、最有效的方法,如果有合理的采购计划短期内可以减少重复检验和降低同一样品复检的次数,这样就能大大的降低质量成本,同时节省的检验人员工时可以去完善质量保障体系中的漏洞。总而言之,从2010版药典执行以后我们的QC检验工作还没有按新药典的标准提高,许多新方法都不会检验,需要去药检所培训学习。随着生产批次的不断增多,现在QC的日常工作已经非常的忙

碌、经常会加班,而且QC理化检验工作经常接触有毒的化学试剂,合理的计划能够使QC工作更有效率。

虽然没有长时间的从事过QA的工作,但通过日常接触中也能得到一些想法。QA的主要工作是从质量保证角度对工艺规范进行审核并检查其实施情况,参与偏差过程的处理,审核批生产记录及相关记录,负责各类生产文件的控制及批记录存档工作,抽查复核质量控制点,检查操作人员是否按照文件规定执行。我个人认为QA不光要懂得生产工艺流程控制,还要了解设备、工艺、检验方面,以及内控标准和质量标准等等,只有懂生产才能做好QA工作,否则监控过程中发现不了问题,应该是刚开始就立足于质量部只是去生产部实习一段时间,这样效果更好,我在生产部轮岗期间深有体会(例如星期六新来的QA什么都不熟悉,该干什么也不清楚,生产部看不起不懂生产工艺的人去做QA),虽然有些QA知道自己的职责,但是没有自己实际操作,也很少去看甚至不去监督动态生产过程,只是去判断结果、取样,这样是检查不出也预见不到可能发生的问题,成为被架空的QA会给整个质量保证体系带来许多漏洞,QA总的来说QA工作必须能独当一面。现在质量部从事QA工作的有4人(1人产假),其实QA的作用其实是非常的大的,QA在日常工作确实可以发现很多不符合流程的东西以及问题中间体产品,减少很多不必要的损失,如果发现不了问题的QA就不是合格的QA,如果整天闲着没事去做的QA总有一天会出重大的质量事故。

本人现在从事的是QC工作,主要是高效液相含测工作,还包括滴定液的制备、标定;标准品、耗材以及所有试剂购买。对质量部的文件管理、药品再注册接触的不多,由于现在的主要工作和检验批次任务特别重,希望能够有时间学习多分担一些自己不足的工作,同时也将自己掌握的新液相知识尽快教会更多的QC人员。

不论QA还是QC工作是死的,人则是灵活的,合理的调配是关键,能够胜任双方面的工作最好,工作质量取决于人本身的性格,人性化的用人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综上所述这是我对这几年质量工作的一些浅见。

xxxxx

基于GMP模式的自控奶源建设 篇6

关键词:GMP 奶源建设 乳制品 奶粉

2013年9月,国家食药监局颁布《企业生产婴幼儿配方乳粉许可条件审查细则(2013版)》(意见征集稿),该细则被业内称为“婴幼儿配方乳粉‘GMP’”。《细则》主要包括5项规定,要求以生乳为原料的生产企业,应有自建养殖场;以全脂、脱脂乳粉为原料的生产企业,应自控奶源。目前,全国获得婴幼儿奶粉生产许可证的企业共有128家,专家指出,此轮规定将淘汰近一半不合格的生产企业。其中,自主奶源建设及质量控制的高要求成为奶粉企业GMP认证的最大门槛。

将药品GMP管理理念运用到我国奶源建设问题上则可集中在奶农、挤奶工艺、饲料、设备、牧场环境5个方面。只有解决5要素问题,才能保障奶源建设的成功。用更为严格的GMP模式规范管理我国奶源,对优化稳定奶源和促进我国奶业发展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1 奶源现状及问题

1.1 牧场内部质量安全隐患不绝

从工艺看:牧场的运作是完整而细致的工作,国内一些生产企业由于方法不科学,监管不到位,使得牧场内部风险事故频发,大大增加了奶源质量风险及解决问题的成本。安全隐患主要表现在:

(1)牧场环境卫生不到位,如:人畜,雨污未分离,未定期清洗消毒。

(2)防疫不善,如:牲畜没有具备完善的防疫体系,防疫措施低级不科学。

(3)扑杀“两病“动物而净化不洁,易感染健康动物甚至人群。

(4)饲料添加剂和药品的滥用以及违禁药品的使用、如抗生素和激素类药品的滥用以及β-内酰胺酶、二氧化氯等违禁品的添加,使得牛奶受到直接污染,并可以导致新的人畜共患病原体出现,如耐药性金黄色葡萄球菌。

(5)未能及时冷却挤出的牛奶,贮存和运输未达标准温度,导致微生物繁殖快而牛奶变质。

1.2 原奶稀缺,买方市场混乱

从环境来看,中国牧场奶牛多靠人工或是半自动完成饲喂、挤奶、消毒,品种不好,繁育技术落后。根据中国奶业协会的统计,2012年全国奶牛存栏增长不足1%;同时,牛奶加工企业年生产量增长8%。稀缺的奶源牧场面对“买方市场“,兴奋的选择快速吸金,而忽略了奶源牧场的科学合理规划。散户奶农更是缺乏管理知识,倒奶现象严重。

1.3 管理人才和专业兽医稀缺

从从业人员来看,在奶源建设中,农场从业人员基本为当地牧民,素质不高而且缺乏专业技能培训,对于GMP,原奶行业等质量标准一知半解,大多数的奶站没有配备可贯彻实施GMP标准的质量内审员。当牲畜发生疾病灾害时,牧场人员不能及时的处理,滥用药品易造成牲畜死亡甚至是人畜继发感染。

1.4 基础设施落后,检测能力弱

从检测设施来看,原奶中有毒有害物质检测时间较长(2~3小时)、检测费用高,奶源地无法对每一份原奶进行全面检测,而只能对基本的理化指标进行初步检测。绝大多数奶源牧场缺乏必要的安全卫生检测设备,如三聚氰胺检测仪,即使有,牧场为了节省成本也放弃日常检测,另外中小型牧场没有配备在线清洁(CIP)设备,人工清洗费时费力,关键无法达到要求的清洁程度。硬件的缺失,从基础上制约奶源基地的发展。

1.5 饲料品种单一,质量不安全

从物料看,饲料的好坏对奶牛产奶质量有直接的影响。我国奶牛大部分还是以花生皮、麸皮、秸秆为食,营养价值低。奶源对饮用水的管理不到位,奶牛饮水槽微生物超标严重。

1.6 奶农风险保障能力弱

我国牧场呈现严重分散性,在内蒙牧场有很多散户牧场,散户生产的原奶汇集至奶站,统一进行检测,如果一户奶不合格,便会殃及其他奶农。倒奶后企业和奶站对奶农不负赔偿责任,而有奶农自己协商转移风险。这样对于散户来说,容易失去养牛信心。

2 奶源问题解决方案

2.1 质量控制方面

药品GMP模式管理其实就是将适用药品的更为严格的管理规范引入奶粉生产中。对质量控制要点设置风险限额,从奶农出发,加强管理,通过测量原奶的成分、细菌数、感官指标和参假实验,抓可能出现的质量问题。特以奶源现状及质量控制点为例,分析质量控制解决方案,见表1。

2.2 软件方面

具体制度和操作规范应由奶源建设实践经验的管理人员进行编写,并在实际操作运行中不断优化。《细则》中特别强调是否包括生产条件、湿法或干法工艺、卫生洁净方法以及洁净度与生产用水检测方法。所有的操作都应建立记录并保存1年。科学的SOP结合HACCP可更好地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实现奶牛饲养环节的全过程可追溯。

2.3 人员方面

新版GMP对质量人员的能力水平和专业培训作出严格的规定,奶源建设中管理人员必须具备相关专业背景及奶牛饲养、牧场管理经验,具体实施人员必须经过培训。奶站应定期制定培训计划,对奶源牧场从业人员和散户奶农进行安全规程、防病防疫、饲喂挤奶规程教育。另外有条件的企业应该有富有远见聘请国内外奶牛养殖以及奶源建设专家,一个有经验的专家的指导很有可能胜过企业几年的摸索。

2.4 硬件方面

根据GMP厂房设计原则,牧场的布局应该位于当地盛行风向的上风向,且周围没有化工厂、能源动力区等污染。

加大对自动化设备的投入和使用监管、鼓励力度。配备更为先进齐全的生产和检验设备。如重金属、药品残留检测仪等。牛舍应安装自动清洁和降温设施等,以夯实奶源的清洁安全的基础。

2.5 宏观政策方面

政府需加强资金和技术投入力度,将奶源基地规模化,整合零散的奶源牧场,将分散的奶农资源集中在一个规范化的GMP奶源基地,并安排专业的技术人员进行GMP改造和质量管理。建立中国特色的奶业合作社,实现集约化生产,当加工企业和奶牛养殖户的利益保持一致时,牛奶的质量将会有一个层次的提高。

质量源于设计,原奶的质量是靠生产控制出来而非检测出来。在奶源奶粉事故频发的今天,作为第一车间的奶源牧场应该遵守规范,以药品GMP模式要求生产,更好地为提高我国奶粉行业质量水平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赵保生,乔瑾. 散养奶牛的奶源质量现状及控制要点[J].《奶牛养殖》,2009.4.60-61.

GMP质量体系 篇7

1 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虽然已经在药品的生产工作中引入了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但是在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下, 其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相应的问题, 主要表现如下。

(1) 缺乏监管虽然我国很多药品生产企业都在内部成立了监管部门, 对药品的生产质量进行相应的监管, 但是在监管过程中力度明显不够, 也没有将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纳入监管体系之中。这样, 就无法保证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在药品生产过程中得到合理的应用, 其应用质量得不到有效保证。

(2) 执行程度不足我国虽然在药品生产企业中应用了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并且在2011 年对其进行了革新与调整, 使其跟上国际药品生产的发展趋势。但是, 仍然有一些药品生产企业拒绝执行GMP, 或者执行程度不够。

(3) 无法合理规避风险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在具体的应用过程中, 会面对相应的风险, 但是一些药品生产企业缺少风险管控机制, 没有对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合理的预估和分析, 造成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在应用过程中无法合理规避风险, 应用效果大打折扣。

2 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未来发展的展望

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在未来的应用发展, 需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入手。

(1) 加强监管这里所指的加强监管, 需要国家有关部门与药品生产企业进行双重监管。从国家相关部门角度来说, 需要出台相关的监管政策, 并且加大监管力度。目前, 我国相关部门已经对药品生产企业进行飞行检查, 并且在飞行检查的过程中针对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实施情况较差的药品生产企业进行了相应的处罚并吊销其生产资质与合格证。从药品生产企业角度来说, 企业内部应当积极应用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并且加强对其的监管。

我国某药品生产企业在应用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过程中, 加强了对其的监管力度。该药品生产企业专门在企业内部成立了监管部门, 着重对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应用过程进行大力监管, 发现其在应用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就进行针对性较强的解决。如果发现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在具体应用中针对性不够强或问题严重, 就要进行追责, 直接追究负责人的相关责任, 对其进行处罚等。由于该药品生产企业对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进行了严格监管, 因此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得到了合理的应用。

(2) 应用先进的设备要想实现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在未来的合理应用, 还需要药品生产企业应用先进的设备。先进的药品生产设备虽然会耗费药品生产企业的一部分资金, 但是从长远角度来看, 先进的药品生产设备不仅可以保证药品生产的具体质量, 还可以节约药品生产企业的具体成本, 保证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应用质量。比如, 我国目前一些药品生产企业应用的新型加热系统与冷却系统, 对药品的合成反应进行整体控制, 提高了药品合成生产的具体效率。药品生产企业只有应用先进的药品生产设备, 才能确保药品的整体质量符合标准, 进而确保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在未来的合理应用, 让先进的设备来带动这项规范化制度的具体实施。

(3) 重视人才引进药品生产企业要想保证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在未来的合理应用, 还需要引进高素质的人才。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应用, 离不开相关的人才进行辅助, 药品生产企业只有具备一定数量的高素质人才, 才能确保人才充分理解药品生产质量规范的意义和基本内涵, 在此基础上实现对其的合理应用。药品生产企业的相关人才只有对其进行合理应用, 才能保证这项规范化制度的应用效果, 进而带动药品生产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实现药品生产企业的合理、科学、深化发展。

3 结语

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具体实施, 不仅可以保证我国的药品质量, 也能带动药品生产企业的深化发展。但是, 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存在执行力缺失、监管缺失等主要问题, 使其深化发展受到严重影响。在此基础上, 我国应当继续加强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应用, 并对其未来发展进行合理分析与展望。

摘要: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也称GMP, 是一项对药品生产的具体质量进行管理的重要标准。药物是人们生活中的必要品之一, 可以治疗人们的身体疾病, 保证人们的生活质量。目前, 一些制药企业由于操作不规范等导致药品的质量得不到有效保证, 在此基础上, 我国已经在药品生产中引入GMP应用并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本文将简要分析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实施问题及未来展望。

关键词: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实施,展望

参考文献

[1]申丽莎, 胡启飞, 陈国庆.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GMP) 在我国的实施与展望[J].重庆中草药研究, 2010, (01) .

[2]宋钦艳, 王静华, 李新勇, 连超.药品生产质量规范在我国的实施分析[J].生物技术世界, 2015, (10) .

GMP质量体系 篇8

关键词:医疗器械,质量管理体系,GMP,资源管理,问题

0.引言

任何产品和服务的实现均要依赖于充分而有效的物质资源。提供和保持适用的资源是保证质量管理体系有效运行的先决条件和物质基础。对医疗器械的生产来讲也不例外,如果没有足够的资源,包括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厂房、设施、设备等),要保证产品合乎技术和质量的要求决无可能。因此,无论ISO13485:2003标准[1]《医疗器械质量管理体系用于法规的要求》还是我国现行《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试行)》[2](以下简称GMP),均将资源管理作为质量管理体系的重要要求,单辟章节对资源管理做出规定。欧盟有关医疗器械的三个指令中对质量管理体系资源管理的要求也基本等同于ISO13485:2003的要求。美国FDA制定并执行的质量体系法规(Quality System Regulation)CFR21 QSR 820[3]虽没有对资源管理单独设章,但在第B部分“质量体系要求”对人员的教育、背景、培训和经验进行了要求(sec.820.25),而对生产环境、建筑物、设备、人员健康、清洁的要求则在第G部分“生产和过程控制”中进行了阐述(Sec.820.70)。本文将结合作者学习GMP的体会,谈谈自己对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在资源管理方面的一些粗浅看法,供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参考。

1. 资源管理的主要内容和原则

广义上讲,资源的范围很广,例如人力资源、设施设备、工作环境、自然资源、财政资源、信息资料、甚至人脉关系等等。但根据ISO13485:2003[3]和我国GMP[4],在医疗器械的质量管理体系中,资源特指保证质量管理体系有效运行和产品满足法规和顾客要求(即安全性、有效性)的人力资源、基础设施和工作环境。

1.1 人力资源

产品的质量取决于生产过程的质量,生产过程的质量取决于各工作环节的质量,而工作质量则取决于人员的素质,因而,人是GMP实施过程的重要因素之一。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的人员包括企业负责人,管理者代表,生产、技术和质量管理部门负责人及相应的工作人员。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原则包括:

(1)企业应根据质量管理体系各工作岗位、质量活动及规定的职责对人员能力的要求,选择能够胜任的人员从事该项工作。

(2)对人员从事某工作岗位能力的评定包括教育、培训、技能和经验等方面。(1)教育:即具备与相关工作岗位相关的专业和学历;(2)培训:对相关专业知识、法规知识、质量方针、岗位职责等进行培训;(3)技能:包括对相关技术、技艺、技能、作业指导书等的掌握;(4)经验:从事相关工作的工作经历、阅历等。不同的工作岗位对教育、培训、技能和经验的要求和侧重点不同。

(3)对人员培训的目标包括能力的提高,以及质量意识和顾客意识的增强,以满足质量工作的要求。

(4)对从事影响产品质量工作的人员,企业应当:(1)明确其必须不断提高工作能力要求;(2)通过培训或其他措施保证其满足岗位要求;(3)对培训或其他措施的有效性进行评价(如考试、考核、测评等);(4)开展质量意识的教育,使每一员工都明确自己所从事工作在整个质量体系中所起的作用以及如何发挥自己的作用;(5)保留每位员工的教育、培训、技能、经验的记录。

(5)对新上岗人员、特殊岗位人员进行岗前培训,并定期开展再教育和再培训。在内、外审发现问题以及人员转岗时应及时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

1.2 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是产品实现和质量保证的物质基础,是企业运行所必需的设施、设备和服务体系。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的基础设施包括生产场地(生产车间、办公场所)、仓储场所和相关设施(如水、汽、电的供应设施);生产设备、监视和测量装置以及各种工具、辅具;支持性服务体系(如产品交付使用后的维护网点、运输和通讯服务等)。对企业生产和检验设施、设备既要保证它们与所生产产品的特性、工艺、质量要求和生产规模相适应,还要注意在生产过程中防止差错、污染和交叉污染并能够对产品、中间品提供适当的保护。基础设施的管理原则包括:

(1)生产设备、监测设备的设计、制造、安装和安装位置应当便于维护、保养、调试、清洁和灭菌。

(2)生产设备应按工艺流程合理布局,使物料按同一方向顺序流动,避免重复往返。

(3)生产和监测设备在安装后、使用前须经过验证或确认,符合要求后方可用于生产。经改造和重大维修的设备应进行再确认。

(4)当维护活动或缺少这种维护活动可能影响产品的质量时,应建立形成文件的要求,包括维护活动的措施和频次。维护活动应按计划进行并保持记录。

(5)医疗器械制造商应有足够的空间和场地进行产品的处理、加工和贮存,包括清洁、维护和其他活动的操作。厂房设施应合理设计,以便有足够的空间和场地进行生产、接收、包装、贴标签和贮存等活动,并可避免不同物料间的混淆。

1.3 工作环境

工作环境是指工作时所处的一组条件,例如照明、通风、温度、湿度、压力、噪声、微粒和静电等等。必要的工作环境是产品满足质量要求的支持条件。环境控制的必要性和控制程度取决于所生产产品的类型,例如有源或无源、植入或非植入、无菌或有菌,以及其风险水平,企业应当对实现产品质量要求的工作环境进行确定,并对工作环境进行控制。例如,生产无菌器械和植入器械的,需要控制生产环境,减少微生物数量;无菌器械的包装应贮存在洁净、干燥、防虫的环境中;对于某些会促进细菌生长的配件,要求在冷藏或冷冻状态下储存。微粒和静电会影响和破坏某些有源医疗器械的微电路系统,导致产品的失效,对于这样的产品需要对洁净度、湿度和静电进行控制。在美国,FDA将对环境的控制类型和程度的决定权留给了医疗器械制造商,因为制造商才是最了解自己产品的,FDA要求制造商应根据不同的医疗器械产品的特点,来识别和控制环境,对生产制造过程进行分析,确定环境影响因素[4]。而在我国,SFDA则分别在GMP无菌医疗器械生产实施细则[5]和植入性医疗器械生产实施细则[6]中以附录的方式对这两大类产品(实际上有交叉)中的不同情况的生产环境(即洁净区(室))提出了明确的控制要求,还将逐步发布其他类别产品的一些实施细则。

工作环境对产品的影响既包括环境条件的失控对产品的影响,也包括其中的生产设备和工作人员对环境的影响(如污染)。因此环境控制的原则包括:

(1)对环境条件的控制和监测。当环境条件能够对产品质量产生不利影响时,制造商应建立并保持程序,对环境条件给予充分的控制。企业应制定工作环境要求、程序或作业指导书,以监视和控制工作环境条件。应定期对环境控制体系进行检查,以确定系统,包括必要的设备是适宜的而且运行正常的,这些活动应形成文件记录并进行评审。

(2)人员卫生、清洁和健康的控制。应提供盥洗、穿衣、储存和废弃物处理的设施,并且应进行定期清洁和维护。洁净室内应采用专用的工作服,严格禁止洁净室用工作服进入非控制区域或厂房外部。对有可能影响产品的患病人员,在其康复前应离开操作岗位和防止进入受控区。

(3)预防有害物质的污染和交叉污染。如果在控制环境中使用了灭鼠剂、杀虫剂或其他有害物质,企业应该建立预防该类物质对环境和产品产生不良影响的书面程序,对这些物质的使用、清理等过程进行控制。

(4)严格控制进入人员。对要求在特殊环境条件下或在被控制环境里从事工作的人员,企业应给予培训和监督。任何其他人员,例如维护、清洁、修理、参观、检查等临时人员在进入受控环境时,应接受适当的培训或在经过适当培训人员的监督下进入。

2. 我国GMP实施细则对资源管理的具体要求

医疗器械GMP在“资源管理”一章有3条内容,分别是对生产、技术和质量管理部门负责人能力和经验的要求;对从事影响质量工作的人员的最适合技能的要求;和对基础设施和生产环境的原则性要求。但是在GMP无菌医疗器械生产实施细则[5]和植入性医疗器械生产实施细则[6]中,除了分别以附录的形式列出了无菌、无菌植入性医疗器械生产洁净室(区)的设置原则外,在“资源管理”一章提出了较为详尽的要求。两个细则相比较,除了后者在前者的第七、八条增加了对从事动物源和同种异体医疗器械的人员的要求,以及增加了第二十三条、二十四条内容外,基本上是一致的。现仅对植入性医疗器械实施细则[6]对资源管理的要求分析如下。

2.1 对人员能力的要求

(1)第七条是对生产、技术和质量管理负责人的要求:包括(1)熟悉医疗器械的法规;(2)具有质量管理的实践经验;(3)对生产和质量管理中的实际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处理的能力。此外对动物源性医疗器械和同种异体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的相关负责人增加了专业知识和相应实践经验的要求。

(2)第八条是对从事影响产品质量工作的人员的要求:包括(1)应当经相应技术和法规培训;(2)具有相关理论知识;(3)具有实际操作技能。此外,对从事动物源性医疗器械和同种异体医疗器械制造的全体人员(包括清洁人员、维修人员)还要求应根据产品和所从事的生产操作进行专业(卫生学、微生物学等)和安全防护培训。

2.2 对资源管理的整体要求

第九条是对生产企业基础设施和工作环境的原则性要求:企业应当具备并维护产品生产所需的生产场地、生产设备、监视和测量装置、仓储场地等基础设施以及工作环境。生产环境应当符合相关法规和技术标准的要求。

2.3 对生产环境的要求

(1)第十条是对环境控制的要求:如果工作环境条件可能对产品质量产生不利影响,生产企业应当建立对工作环境条件要求的控制程序并形成文件或作业指导书,以监视和控制工作环境条件。

(2)第十一条是对产区环境、布局的要求:生产企业应当有整洁的生产环境。厂区的地面、路面周围环境及运输等不应对生产造成污染。行政区、生活区和辅助区的总体布局合理,不得对生产区有不良影响。厂址应当远离有污染的空气和水质等污染源的区域。

(3)第十二条是对洁净区(室)设置级别的要求:生产企业应当确定产品生产中避免污染、在相应级别洁净室(区)内进行生产的过程。空气洁净级别不同的洁净室(区)的静压差应大于5帕,洁净室(区)与室外大气的静压差应大于10帕,并应有指示压差的装置。相同级别洁净室间的压差梯度要合理。无菌植入性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的洁净室(区)级别设置原则应符合该选择附录A的要求,非无菌植入性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的工作环境设置应以对产品质量不产生不利影响为原则。

(4)第十三条是对洁净室(区)布局的要求:应当按照医疗器械的生产工艺流程及所要求的空气洁净度级别进行合理布局。同一洁净室(区)内或相邻洁净室(区)间的生产操作不得互相交叉污染。洁净室(区)的温度和相对湿度应当与产品生产工艺要求相适应。无特殊要求时,温度应当控制在18˚C~28˚C,相对湿度控制在45%~65%。

(5)第十四条是对生产环境防止外部污染的要求:(1)生产厂房应当设置防尘、防止昆虫和其他动物进入的设施。(2)洁净室(区)的门、窗及安全门应当密闭。(3)洁净室(区)的内表面应当便于清洁,能耐受清洗和消毒。

(6)第十六条是对洁净室(区)清洁消毒的要求:生产企业应当制定洁净室(区)的卫生管理文件,按照规定对洁净室(区)进行清洁、清洗和消毒,并作好记录。所用的消毒剂或消毒方法不得对设备、工艺装备、物料和产品造成污染。消毒剂品种应当定期更换,防止产生耐药菌株。

(7)第十七条是对洁净环境进行检测和验证的要求:生产企业应当对洁净室(区)的尘粒、浮游菌或沉降菌、换气次数或风速、静压差、温度和相对湿度进行定期检(监)测,并对初始污染菌和微粒污染是否影响产品质量进行定期检(监)测和验证,检(监)测结果应当记录存档。

2.4 对工艺用气的要求

第十五条是对工艺用气的要求:洁净室(区)内使用的压缩空气等工艺用气均应经过净化处理。与产品使用表面直接接触的气体,其对产品的影响程度应当进行验证和控制,以适应所生产产品的要求。

2.5 对人员健康、服装、清洁的要求

(1)第十八条是对人员健康的要求:企业应当建立对人员健康的要求文件。应有人员健康档案。直接接触物料和产品的操作人员每年至少体检一次,患有传染性和感染性疾病的人员不得从事直接接触产品的工作。

(2)第十九条是对人员服装的要求:生产企业应当建立对人员服装要求的文件。无菌植入性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应当制定洁净和无菌工作服的管理规定。洁净工作服和无菌工作服不得脱落纤维和颗粒性物质,无菌工作服应能包盖全部头发、胡须及脚部,并能阻留人体脱落物。

(3)第二十条是对人员清洁的要求:生产企业应当建立对人员清洁要求的文件。无菌植入性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应当制定洁净室(区)工作人员卫生守则。人员进入洁净室(区)应当按照程序进行净化,并穿戴洁净工作服、工作帽、口罩、工作鞋,裸手接触产品的操作人员每隔一定时间应对手再进行一次消毒。

2.6 对工艺用水的要求

(1)第二十一条要求:生产企业应当确定所需要的工艺用水。当生产过程中使用工艺用水时,应当配备相应的制水设备,并有防止污染的措施,用量较大时应通过管道输送至洁净区。工艺用水应当满足产品质量的要求。

(2)第二十二条要求:生产企业应当制定工艺用水的管理文件,工艺用水的储罐和输送管道应当满足产品要求,并定期清洗、消毒。

2.7 对非无菌植入性医疗器械或使用前预期灭菌的医疗器械的要求

第二十三条要求:对非无菌植入性医疗器械或使用前预期灭菌的医疗器械,如果通过确认的产品清洁、包装过程能将污染降低并保持稳定的控制水平,生产企业需建立一个受控的环境来包含该确认的清洁和包装过程。

2.8 对易污染产品的控制

第二十四条要求:在产品生产过程中,为了防止对其他产品、工作环境或人员造成污染,生产企业应当采取特殊措施对受污染或易于污染的产品进行控制,其措施应形成文件予以规定。

3. 我国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在资源管理方面存在的常见问题

根据国家局药品认证管理中心两年来对全国6类高风险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实施GMP检查的结果,我国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在资源管理方面存在的常见问题主要包括:

3.1 人员管理方面

(1)企业负责人或生产、技术和质量管理部门负责人对相关法规不够熟悉,不具备相关的专业背景和工作经历。

(2)对影响产品质量的工作人员的相关培训开展不够充分,表现在内容不全面、效果不理想。

(3)未制定对生产、质量管理部门负责人进行考核、评价和再评价的工作制度,或未严格执行制定的制度。

(4)企业生产、质量管理负责人未按照岗位要求履行职责,如需要签字的文件由他人代签。

(5)未建立对关键工序和特殊岗位操作人员和质量检验人员的评价和再评价制度。

3.2 基础设施方面

(1)仓储区面积和条件与生产规模不适应。例如:仓储区内物料堆放拥挤、放置杂物;成品库留样区偏小;原辅料、包材、成品同处一室,且分区、标识不清;物料的名称、批号、有效期和检验状态等标识不清晰。

(2)仓储区环境控制不符合要求。缺乏通风、温湿度监控设施;防虫、防鼠设施不完善;对有储藏条件要求的物料的储存条件监控不严格。

(3)生产、研发、检验等区域不独立。研发和检验共用设施设备;部分研发工作在生产区域完成;部分生产工艺例如外包装或贴标签在研发区域完成等。

(4)未对所有生产设备或检验设备在安装阶段和使用一定周期后进行验证。验证的相关文件保存不完善,常常有验证报告但缺验证记录。

(5)对有特殊要求的仪器的放置和维护不符合要求。最常见的问题是高精度天平或其他精密仪器放置地点不当,例如放置生产设备旁,无防震、防潮措施等。

3.3 环境控制方面

(1)空气洁净级别不同的相邻区域压差低于要求值。需安装压差计的地方未安置;未定时观测并记录静压差;在发现静压差不符合要求时未及时采取纠正措施。

(2)洁净车间工艺布局不合理,有交叉往复的现象。未按照要求设置工位间、洁具间或工作服清洗间。洁净区功能间未完全按生产工艺进行设置,无原材料清洗、剥离外包装等房间。

(3)洁净区内的一些设施对物料存在污染风险。例如水池下水管道未封闭,地漏密封不严、无液封装置、未定期消毒等。

(4)洁净区内卫生洁具的控制不严格。例如清洁用抹布易落脱纤维;清洁工具未标识用途或混用,例如擦地板和工作台的毛巾混用等。洁净区未设置有效的空气消毒装置或设置位置不合理。

(5)物料入口未设防止交叉污染的措施(例如缓冲间或气闸室)。物料传递窗是单层,或虽是双层但未设连锁装置;物料脱外包、净化同处一室;物料进出洁净区清洁程序执行不严格等。

(6)在洁净区的定期消毒方面存在问题。例如未规定消毒剂的使用品种及周期;消毒剂未按规定定期更换;未对洁净区消毒剂的使用和定期更换建立记录;消毒剂配制、领用、使用记录不完整,无配制量、批号、效期等信息。

(7)工艺用水的控制存在问题。例如缺乏对工艺用水标准的验证;输送管道存在死角、盲管;对水质监测未严格执行相关规定等;不能提供制水设备维护、保养、消毒记录。

(8)洁净区内人员的工作服不符合要求。无菌工作服不能完全包盖全部头发、胡须及脚部;洁净区工作人员不戴口罩;未按规定的周期对工作服进行清洗、消毒;清洗后未标示清洗日期及有效期;无菌工作服未按要求在相应级别的洁净环境清中洗涤、干燥、整理和灭菌。

(9)洁净区的净化、消毒、照明等装置未按规定进行清洁、维护和保养。主要表现是不能提供这些装置的清洁、维护和保养的记录;企业未严格按照洁净空气净化系统管理规程的规定对初效过滤器进行定期更换;对安装在技术夹层内的空气净化系统无监控设施,发生特殊情况时不能及时维护;洁净区空调净化系统未按有关SOP的规定进行清洁、维护保养。

(10)对进入洁净区的人员控制不严格。该区域操作人员外的其他人员(例如参观、检查人员)进入洁净区未履行批准和登记程序。

(11)对直接接触物料和产品的操作人员体检项目不全,甚至未做定期体检。规定的体检周期不合理(如两年一次)。不能提供洁净环境监测验证报告或检测记录;未按规定记录洁净区内空气温湿度、压差、风速;未对人流通道的沉降菌和尘粒数进行定期监测或监测频次不够;空调系统的验证数据不能充分支持洁净区环境监测的项目和频次。洁净车间在使用不连续情况下在再次使用前未进行监测。

4.结语

资源管理是产品实现和质量管理的前提条件,也是质量体系正常和有效运行的物质保证,因此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在建立和完善质量管理体系时对资源管理必须有足够的重视。根据GMP检查时发现的常见问题,企业在实施资源管理时,应重点关注:(1)管理人员和涉及产品质量人员的能力、培训和评价,保证相关岗位人员既合格又恪尽职守。(2)生产环境、设施的合理布局和生产、检验、行政、生活区的有效分开,生产区人、物流走向合理。(3)存储区的控制,包括不同的物料(原辅料、中间品、产品、合格品、待验品、不合格品等)要分库或分区管理,清晰标识,要配备有效的防虫防鼠、干燥、通风设施;(4)生产设备的验证,包括安装验证和定期验证,监测仪器的校验和校准。(5)设备、环境条件的监测、清洁、消毒、使用和维护。(6)工艺用水的管理,包括制备、监测、储存、输送、使用等。(7)进入洁净区的人员控制,包括健康、卫生、消毒、服装等。(8)易污染或有害物质的控制,包括清洁剂、消毒剂、生产废液、废物的处理控制等。总之,要在人力资源、基础设施和工作环境三大方面为质量体系提供足够硬的硬件保障,再辅之以可靠的软件系统(文件系统、记录系统、管理系统等),才能真正保证医疗器械产品的质量。

参考文献

[1]YY/T0287-2003/ISO13485:2003医疗器械质量管理体系用于法规的要求[R][2]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试行)[R].2009

[3]FDA.Quality System Regulation[R].CFR21Part820.1996

[4]吕宏光.浅析医疗器械质量管理体系对厂房设施和环境的要求.中国医疗器械信息[J],2012(9):4-7.

[5]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无菌医疗器械实施细则(试行)[R].2009

中美GMP比较研究 篇9

1 立法进程的比较

1.1 美国GMP立法进程

美国FDA于1963年首先颁布了GMP,这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GMP,在实施过程中,经过数次修订,内容较详细、完备,标准高。和其他法律法规一样,美国对GMP修订程序为:利益相关人提出建议(颁布、修改或废除某法律法规),然后由FDA公布,由公众进行评议,FDA听取建议颁布草案,并再次公布,继续进行公众评议,公众进行听证,FDA对于公众问题做出解答,再由巡回法院支持或废除草案,最后由最高法院做出决定,法律法规定稿颁布并实施。美国在制订c GMP等政策法规过程中,FDA作为公众健康的保护者会充分听取各方建议。在征求意见的过程中加强彼此的沟通,调动行业组织和学术团体的积极性,重视发挥他们的作用。不仅发挥了行业组织和学术团体的积极性,减轻了政府管理部门的负担,而且最重要的是加强了管理部门与企业或学术界的沟通,密切了双方的关系[2]。

1.2 我国GMP立法进程

我国法律规定,国务院行使“规定行政措施,制定行政法规,发布决定和命令”的职权。从国务院制订的《行政法规制定程序暂行条例》不难发现,行政法规的制定从规划、起草、审定到颁布实施的全部过程都是在国务院内部完成的。这个程序最大特点是强调国务院各主管部门之间在法规制定中的协调性,某一项法规要在各有关部门充分协商的基础上取得一致后方能最后通过,法规的实施细则则可以由主管部门独立完成。但该条例只字未提行政相对人。《国务院组织法》第10条规定:国务院主管部、委可以在本部门的权限内发布命令、指示和规章。这个过程和行政相对人也无关系。众所周知,公正性是行政行为最本质的要求,尤其对于关系到人民生命健康的药品,要做到这一点,必须为行政相对人设置事先、事中参与程序,其核心就是设定行政相对人辩驳行政主体行为的听证程序。由于我国行政程序法建设的相对落后,使得这一作为行政程序核心的听证制度尚未完全建立起来。在这样的法律环境下,我国任何一个版本的GMP制订与颁布都很少广泛征求药品生产企业的意见,也很少征求广大药品使用人群的意见,即使现在也把征求意见稿挂在监管机关网站上“征求社会意见”,但如何征求,按什么程序,时限等限度等都没有规定,效率很低,也没有什么效果。

1.3 中美GMP立法进程对比

美国GMP于1963年颁布并实施,此后对其GMP进行了不断的修订与充实完善。修订分为几个方面,首先是GMP原则条款本身,其次是不断补充GMP中有关分类产品的附录,最多的是不断对有关GMP实施的指南性文件进行修改和增补,使得整个的GMP体系变得丰富和充满活力,更为可贵的是在不断修订与完善的过程中,营造了全面质量管理标准化在药品生产企业实施的良好氛围,营造了GMP实施强大声势,促使企业不断改造自己的生产与质量管理体系,提高产品质量,也教育了全社会,把GMP是否真正实施当作一药品是否真正具有可靠质量的标志,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来监督药品生产企业做好药品生产质量的管理工作。而我国的GMP制订与实施于20世纪80年代起步以来,真正有意义的修订只有两次,最为遗憾的1998年正式颁布实施的GMP至今已经10多年了。所以,我们应该充分借鉴美国FDA的经验,定期或不定期地对GMP进行必要的修订与补充,从GMP标准、GMP附录、GMP实施指南三个层次,动态化进行GMP标准的管理,使得GMP立法进程与水平不断提高[3]。

2 GMP立法原则的比较

2.1 美国GMP立法原则

美国c GMP主要体现在《美国联邦法典》(CFR)标题21项下(简称为21CFR)的210和211部分,是药品生产所要遵循的最低现行(The Minimum Current)标准。美国的GMP属联邦法规,其修订需经过较复杂的法律程序。为了更好地体现法规的要求,使其条款相对稳定而不必随着工艺技术的进步而频繁修改,GMP的主条款中不列入过细的操作要求和技术性内容。其制订所遵循的三项基本原则:

第一,普遍适用性原则。药品生产的GMP(21CFR的210和211部分)以及医疗器械的GMP(21CFR的820部分)适用范围涵盖所有的药品和医疗器械,也就是只要声称“具有药品或医疗器械属性的”都必须纳入GMP管理范围,或者,只要是FDA认定产品是属于这个范围的就必须纳入GMP监管范围,旨在保证所有这些产品的使用安全和有效。

第二,足够灵活性原则。在保持主GMP条款稳定的同时,鼓励立法创新。例如偏差调查(简称OOS),源于1993年发生在美国新泽西州法院的Barr判决。FDA在对Barr药厂进行现场检查时,发现其生产过程、清洁方法未经验证,没有充分地进行“错误调查(failure investigation)”,年度回顾也不完整。法官在对Barr判决书中详细阐述了逸出值、再取样、再检验、评估放行等OOS调查的各个方面,并最终确定OOS结果来源于实验室检验操作错误、非工艺或操作错误、生产工艺相关错误这三种基本情况,这也就为药品生产企业进行OOS规范的调查提供了基本框架。由于美国的法律体系是属于案例能成为法条的英美法系,因此Barr案例中的OOS调查就迅速补充到c GMP当中。这种立法的灵活性保证c GMP能够不断发展与改进[4]。

第三,内容的明晰性。美国GMP条款阐述清楚、明确,足以使人理解规范的要求。例如1982年,7人因感冒而服用了强力对乙酰氨基酚胶囊(泰勒胶囊)最终致死,强生公司为此发表声明在世界范围内召回3 100万瓶泰勒胶囊进行销毁。后来的研究发现事故的原因是一个被无意中打开的封口条,致使胶囊被氰化物污染。FDA发布了所有人用非处方药必须有防干扰包装的规定,条文明确,制药企业容易理解,类似事情再没发生。

2.2 我国GMP的立法原则

我国1998版GMP第一条对GMP的立法目的做如下描述:第一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规定,制定本规范。第二条,说明GMP是药品生产和质量管理的基本准则。适用于药品制剂生产的全过程、原料药生产中影响成品质量的关键工序。2009年我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新版GMP征求意见稿对GMP的立法目的是这样阐明的:第一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和《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的有关规定,制定本规范。第二条,本规范是对药品质量和生产进行控制和管理的基本要求,目的是确保持续稳定地生产出适用于预定用途、符合注册批准或规定要求和质量标准的药品,并最大限度减少药品生产过程中污染、交叉污染以及混淆、差错的风险。不难看出,我国GMP的立法原则,比较笼统,指导性和操作性都不强[5]。

2.3 中美GMP立法原则对比

目前,美国等发达国家或地区GMP立法的基本趋势是:国际化、标准化、动态管理。这就要求我国在GMP立法过程中也要充分考虑这些问题。其一,更新理念,在GMP立法进程中,树立“把质量建造到产品中去”(Building Quality into Product)的观念,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建立科学的GMP标准。其二,树立动态的GMP思想。在建立GMP标准的时候,树立动态是存在于具体药品生产企业的具体生产工艺中的理念,药品质量风险存在于具体药品生产企业的具体生产工艺中,而不是有了洁净厂房就等于实施了GMP等错误观念。其三,树立GMP是发展的理念。GMP是一种不断提高、螺旋式上升的管理模式,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因此现行GMP只代表了一定时期内的管理水平,时效性也是强调以现行GMP为依据。应重视GMP条款修改上的创新意识,修改GMP的源泉来源于丰富的GMP实践过程中,应善于发现并总结企业和监管两个方面在实施GMP过程中的新观念、新技术和新方法,如果这些被证明优于现行GMP标准,就应当对其进行总结,以指南的形式将其颁布,并逐渐将其变为现行的GMP标准。所以,GMP伴随着每个企业的生产质量改进而不断得到完善,从而保持GMP理念的先进性、制度的时效性[6]。

3 中美GMP内容的比较

3.1 中美GMP结构比较

美国c GMP层次分明,分为GMP标准主体、配套的附录和有关的指南文件,形成完整的GMP体系,大量而又具体的指南文件虽然不具有GMP的法定地位,但其制订和修订不需要通过复杂的法规程序,能及时体现科学技术的进步,体现了FDA在制药行业倡导的方向及新的管理要求,成为药品生产企业实际的执行非常有价值的参考标准。另外,由于指南文件不具有法律地位,从而也给药品生产企业留下了一定的过渡期和活动空间。美国GMP指南文件的内容通常根据以下三个原则来确定,可行性(企业可以执行),先进性(有助于保证药品的安全性、保证药品的质量或纯度),经济性(具有适当的性价比,即在实施时,不得造成花费过大、负担过重、收益甚微,甚至根本没有质量和安全方面回报的状况)[7]。因此c GMP体系比较科学详尽,对GMP实施过程中的规定细化,可操作性强。而我国GMP则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目前还缺乏配套的技术支持性指南文件,对许多规定泛泛而谈,很多细节未作规定。

3.2 中美GMP重点要求比较

尽管我国GMP规范(包括征求意见稿)和美国GMP法规涉及的内容大体上一致,都是针对药品生产过程中的四要素———硬件系统、软件系统、人员组织系统和现场管理系统的管理规范,但通过比对,就不难看出各自强调的重点仍然有很大差别。我国GMP仍然改变不了“硬件”重于“软件”的观念。而美国c GMP在硬件建设与标准方面描述与要求不多,但非常注重软件管理与现场管理的要求,强调对生产过程每一个工序的控制,以确保药品质量[8]。美国的FDA认为,由于生产设备的广泛同质化,药品的生产质量从根本上来说取决于职工的操作,因此人员在GMP管理中担当的角色比厂房设备更为重要,强调人员现场管理的责任制度更能保证药品的生产质量。在我国GMP中,对现场操作人员的资质有详细的规定,但对现场操作人员的具体职责却很少约束,这会导致具体操作过程中产生偏差。而美国的GMP中对现场操作人员的资格规定简洁明了,如要求“每位从事药品生产、加工、包装或仓储的工作人员,应接受培训、教育及有实践经验,并完成委派的各项职务”。同时,对现场操作人员的职责规定严格细致,保证工作现场的规范有序。

3.3 中美GMP特点要求比较

美国GMP采用风险管理方法,强调不同的生产工艺的风险是不同的。一个药品生产企业进行质量管理的人力和物力的有限性使其无法对所有药品和药品生产过程的所有方面进行同等透彻的管理。因此,必须根据产品和工艺对人类健康构成潜在危害的程度合理分配管理资源,最有效的将人力、物力、财力用于处理最主要的风险。c GMP提供了风险管理的理念与方法,使得风险管理很好的应用于了药品领域。而我国GMP强调全面管理,并脱离生产工艺实际,试图在GMP管理上搞“大一统”,忽视质量管理资源合理分配,即使新版征求意见稿的GMP也没有提供具体的风险管理的理念与方法[9]。

美国GMP质量体系比较完整,其完整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它提供了药品生产全过程的质量控制与保证系统;另一方面,FDA设计了一个完整的质量管理系统,对近年来出现的多种创新性生产方法和c GMP的各项要求进行了评价,以确保材料审查和实地检查的质量及两者的一致性,促进了质量保证系统的发展。而我国GMP几乎不存在什么体系,都是简单的要求标准的罗列,十分不便于改进。

在进行GMP管理的整个过程中,FDA始终坚持将科学和技术作为其法规制定和实施的重要基础之一。鉴于药学科学和生产技术领域突飞猛进的发展态势,FDA持续地对其当前政策标准中的科学基础进行彻底的再评价,从而确保在药品质量管理中能够融入科学和技术的最新成就,并促进药品生产科技的继续发展。此外,FDA通过人用药物注册技术要求国际协调会(ICH)和其他组织,与各国有关药政管理机构开展合作,不断改进本国c GMP,使其具备国际性。而我国GMP开始是断章取义地仿效美国GMP,之后的征求意见稿又简单模仿欧盟的GMP,一个没有特点的GMP是没有生命力的,因为既不能体现当前本国药品生产与质量管理的现实,也不能给发展国家GMP指明前进的方向[10]。

4 美国GMP对我国GMP实施的启示

通过以上与美国GMP的对比,参考国外发达国家GMP的管理标准,对我国GMP的改进和实施可以得到以下启示。

4.1 加强国内GMP的时效性管理

为保持美国GMP理念的先进性、制度的时效性,美国FDA规定每3年重新修订一次GMP[11]。而国内自1998年制定GMP以来,执行了近10年,直到近几年才开始进行修订。国内GMP标准修订没有好的制度,也没有切合实际的检查周期,导致国内药品生产企业的质量管理水平严重落后。因此,要建立良好的GMP修订制度,须从以下几点入手:

其一,考虑到GMP标准的稳定性与我国实际国情,GMP修订周期可定为5年,而附录修订周期为3年,实施指南修订周期可定为1年,确保GMP始终处于动态之中,也有利于提升医药行业及全社会对GMP的关注与重视程度。

其二,将对企业的GMP复查周期确定为2年,最后1年给企业准备实施新的GMP留下空间。检查标准除了GMP标准外,还应参照新修订的附录和指南,确实检查效果的时效性。

4.2 加强我国GMP对特定药品操作的指导

药品的类型多种多样,工艺特点各不相同,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也各有特点,美国FDA在GMP主体章节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类型医药产品的特点和生产工艺特点制订了多项专门的规范或指南,如针对生物制品的c GMP、灭菌工艺生产的无菌制剂的c GMP、造影剂生产的c GMP、医用气体的c GMP等20多项特定规范或指南。而我国虽然新修订的GMP有了5个新附录,无论从形式到内容都是不充分的,因此,针对不同类型药品的工艺特点,制定和完善特定的有针对性的指导文件的制订,成为我国实施好GMP的关键。

4.3 鼓励GMP创新

遵循药品GMP是最低要求,符合药品GMP并不是一个静止不变的状态。其不仅要求药品生产企业符合现行的规范,而且还需能够持续地创新,确保控制手段和方法紧跟科学发展和技术的进步。美国FDA采用指南拉动的模式,贯彻动态管理的基本思想,将药品GMP检查、评估看作是促进企业不断进步和创新的重要手段。FDA根据检查和执法活动获得的药品生产和质量管理的经验和技术创新,发现并推广实践中值得鼓励的控制手段和方法,将其编写成指南文件。通过这些指南文件传达给企业,同时提高GMP管理水平。美国FDA颁布的指南文件并不具有强制性,仅体现FDA对某一专题的最新观点,允许企业采用其他的方法和手段。由于药品GMP的规范与指南不可能包括企业实践中的各种具体情况,因此,在实施过程中除严格监督管理外,主张企业与管理部门沟通,过程的控制与实际结果应保持一定的灵活性。例如,当无菌制造生产线生产能力没有充分发挥,是否在一定条件下允许生产最终灭菌产品的问题,应从工艺过程及控制进行风险分析,然后做出在何种条件下允许或不允许的结论[12]。而我国药品GMP缺乏实施的配套文件,在掌握的标准方面过严或过宽的状况比欧美等国更为严重。在遵循规范的同时,注重过程的控制与结果,鼓励企业不断创新,是我国应该借鉴的一个重要方面。

4.4 强化药品安全有效的前期控制

药品是生产出来的,更是设计出来的,发达国家的GMP等标准化管理有着向药品生产前期(药品研发阶段)延伸的趋势,欧、美及WHO均有药品注册批准前的GMP现场检查制度。药品注册批准前的GMP现场检查,其主要对象是新药和工艺比较复杂的产品。注册管理人员只审核上报的注册资料,将资料审核中的问题通知GMP检查员,由检查员进行现场检查。新品注册的批准需注册部门与检查部门的共同认可。

药品注册批准前的GMP现场检查是GMP管理向新药研发方向的延伸与扩展,体现了药品从研发、注册直至常规生产的全过程控制理念,新药研发的后期通过注册审批,走向市场,这一环节的控制是用药安全的重要保障,实施批准前的GMP现场检查,从一个侧面体现了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思想。

5 结语

从渊源上看,实际上我国的GMP是以外资或中外合资制药企业为模式来推动的,标准也是借鉴欧美发达国家的版本来制定的。但是,问题在于我们不仅应从形式上进行模仿,更重要的是只有理解并掌握发达国家GMP的精神实质,完整而又大胆地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经验,才能真正提高我国的GMP管理水平,提高我国药品质量,保证人们用药的安全有效。

摘要:通过对美国GMP有关内容的深入挖掘,并从多个角度与我国GMP进行对比研究,找出我国当前GMP标准以及其实施和国外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的差距。结论:必须借鉴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经验进行补充与完善。

关键词:GMP,FDA,比较研究

参考文献

[1]梁毅.GMP教程[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3.1:89

[2]李玉衡.中美GMP对比[J].首都医药,2008,1(10):85~86

[3]刘禹.中美药品GMP比较研究[J].医药工程设计,2007,6(28):43~46

[4]许钟麟,张益昭,张彦国,等.对我国1998版GMP与欧盟2005版GMP的比较与分析(上)[J].暖通空调,2007,7(35):23~25

[5]杨晓晨.浅谈GMP认证中存在的问题[J].时珍国医国药,2006,1(24):13~16

[6]沈波,刘本,危凤,等.符合GMP标准的制药工程专业实验室建设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7,9(18):43~46

[7]梁毅.澳大利亚GMP与我国GMP的比较分析[J].医药工程设计,2008,2(12):52~53

[8]胡大文.欧盟GMP与我国现行GMP的一些不同要求[J].医药工程设计,2007,3(26):42~44

[9]江映珠,黄翠勤.实施药品GMP存在问题的探讨[J].现代食品与药品杂志,2006,4(4):25~26

[10]王晓炜,李军,丁波,等.中美GMP认证中有关实验室检查的比较[J].药学进展,2005,10(29):55~58

[11]翁新愚.谈谈美国FDA的GMP检查[J].中国药事,2003,17(1):123~124

新版GMP春天在哪里? 篇10

一、何为GMP?

GMP是英文GOOD MANUFACTURING PRACTICE的缩写, 中文含义是“产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世界卫生组织将GMP定义为指导食物、药品、医疗产品生产和质量管理的法规。世界卫生组织于1975 年11 月正式公布GMP标准。

中国首部GMP颁布于1988 年, 并在1992 年进行修订。上一版GMP修订于1998 年 (下称1998 版GMP) , 参照的是世界卫生组织 (WHO) 1992 年针对发展中国家制定的GMP准则。但是长期以来, 中国的GMP一直面临着质量管理体系不完整、重硬件轻软件、政府监管不力等问题。在国际贸易中, 中国的GMP与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地区的要求也存在差距。在新版GMP颁布以前, 我国药品GMP无论是篇幅、标准还是管理要求与国际相比差距较大。

2011 年3 月1 日, 中国《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2010年修订) 》 (下称2010 版GMP) 正式施行。2010 版GMP较之旧版, 大大提高了准入门坎, 直接参照欧盟标准。2010 版GMP规定, 现有药品生产企业有5 年过渡期达到规范要求, 这意味着药企在5 年内必须增加投入。在执行要求上, 2010 版GMP更加严格:1998 版GMP如果认证监察发现严重缺陷少于3 条, 可限期整改, 然后进行再次认证;但2010 版则明文规定有严重缺陷将不予认证, 直接使不规范的中小药企或遭淘汰。

据业内人士分析, 新版GMP对药厂建设的影响主要是2 个方面:一是操作和管理规范, 要求操作更加合理, 管理更加严格:二是对设备的要求更高, 主要是对空气净化设备的要求。作为制药企业的工业洁净室, 一般都要求保持正压, 即相对于非洁净区压差都是正值, 压差一般控制在10 Pa以上。另外, 对于易产生粉尘、湿气的洁净室, 相对于洁净区走廊又要保持负压, 以防止粉尘、湿气外泄。洁净度、温度、湿度、送风量及风速等参数是由净化空调系统控制的, 而压差控制是防止污染、保证洁净度的重中之重。

新版GMP标准与国际接轨, 特别在净化级别上采用了WHO的标准, 实行A、B、C、D四级标准, 对悬浮粒子进行动态监测, 对浮游菌、沉降菌和表面微生物的监测都有明确规定和说明。

二、新版GMP认证情况

根据《药品管理法》及原卫生部79 号令, 报请国务院同意, 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下发了《关于贯彻实施< 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2010 年修订) > 的通知》 (国食药监安〔2011〕101 号) 。通知规定2015 年底前全部药品生产企业应达到新修订药品GMP要求, 其中无菌药品生产企业应于2013 年12 月31 日前达到新修订药品GMP要求。根据实施规划过渡期的有关要求, 2013 年12 月31 日是企业可以执行98 版药品GMP生产无菌药品的最后期限, 2014 年1 月1 日起未通过新修订药品GMP认证的无菌药品生产企业 (或生产车间) 必须停止生产。

新修订药品GMP发布实施后, 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在2011 年2 月, 就制定了详细的实施规划。规划充分考虑了企业升级改造的过渡时间和品种风险因素, 确定了分两个阶段实施的计划。一是注射剂等无菌药品的生产, 要求在2013 年12 月31 日前达到新修订药品GMP的要求;二是除无菌药品外的其他药品, 均应在2015 年12 月31 日前达到新修订药品GMP的要求。届时, 未在规定时限达到要求的企业 (车间) , 不得再继续生产药品。

2014 年1 月1 日, 被认为是中国制药业生死大考的新版GMP (《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认证正式落下第一道闸门, 第一批1319 家疫苗、血液制品等无菌药品 (无菌药品是指法定药品标准中列有无菌检查项目的制剂和原料药, 包括无菌原料药、注射剂、疫苗、粉针剂、血液制品等) 生产企业中仅60.3% 顺利过关, 其余523 家药企在2014 年全部被暂停生产。而在距离2015 年12 月31 日第二轮认证期限之前仅剩的2 年时间里, 全国其余近4 700家制药企业, 也将迎来残酷的“生死考验”。

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2013 年12 月31 日发布的公告, 我国无菌药品生产企业共计1 319 家, 截至2013 年12 月31 日, 已有870 家提出新修订药品GMP认证申请, 占全部企业总数的66%;其中855 家已完成现场检查。通过检查并公告的企业有796 家, 占全部企业数量的60.3%。换言之, 全国有39.7% 的无菌制药企业未能如期通过新版GMP认证, 涉及523 家制药公司。

也就是说, 截至2013 年12 月31 日, 全国已有796家无菌药品生产企业全部或部分车间通过新修订药品GMP认证。已通过新版GMP认证的企业占全国无菌药品生产企业总数的60.3%。这些企业生产的品种覆盖《国家基本药物目录》 (2012 年版) 中收载的全部无菌药品;国家医保药品目录 (2013 年) 中收载的无菌药品覆盖率也达98.7%;总体产能已达到2012 年无菌药品市场实际需求的160% 以上, 能够满足市场供应。通过新修订药品GMP实施, 我国药品生产企业的质量保障能力和风险控制水平明显增强, 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 产业结构优化趋势明显。

自2014 年1 月1 日起, 未通过新修订药品GMP认证的血液制品、疫苗、注射剂等无菌药品生产企业或生产车间一律停止生产。其2013 年12 月31 日前生产的产品, 可继续销售;2013 年12 月31 日前已完成最终包装, 但尚未完成检验的产品, 可继续进行检验, 合格后方可销售。2013 年12 月31 日前已通过新修订GMP认证现场检查并已公示的无菌药品生产企业或生产车间, 2014 年1 月1 日后, 仍可继续生产。但是, 其产品应在取得新的《药品GMP证书》后方可销售。2014 年1 月1 日后, 尚未通过新修订药品GMP认证的无菌药品生产企业或生产车间, 仍可按照有关规定申请认证;通过认证后, 方可恢复生产。

三、新版GMP有何意义?

新修订药品GMP充分参照世界卫生组织、欧盟等国际先进标准, 对无菌药品生产的要求有了较大的提升, 更重要的是强调全过程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 强调药品生产全过程的风险控制, 更加有效地保障药品质量安全。

针对新修订GMP要求, 企业必将投巨资进行新建厂房, 或对原有药品生产厂房及空调系统进行改造, 所需费用也比较高。这意味着, 新版GMP改造也是对药品生产企业自身经济实力及融资能力的考验。因此新修订药品GMP的稳步实施, 为医药产业的优胜劣汰、兼并重组提供了历史性的机遇。部分规模小、效益差、产品无市场、质量管理水平落后的企业, 将逐步被淘汰出局。生产上规模、管理上水平、市场占主导的优势企业也利用本次机会, 调整了品种布局, 提升了产业集中度。

新修订药品GMP有效促进了我国制药工业与国际接轨, 加快了我国医药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步伐。截至2013 年底, 我国已有160 家企业的450 个原料药、103 家企业的143 个制剂品种通过国外药品GMP认证检查。2013 年10 月9 日, 成都生物制品研究所的乙型脑炎减毒活疫苗通过世界卫生组织疫苗预认证, 首次进入国际采购目录, 具有里程碑意义。

2014年1月1日后根据统计, 全国制药五百强企业中涉及注射剂生产的仅有22家未申请新修订药品GMP认证。100强中99家已经通过, 仅剩的1家也已提交认证申请。

新修订药品GMP是技术要求的提升, 更是产业发展到新阶段市场做出的选择。不过, 我们对于尚在改造暂时停产的企业并没有关闭认证的大门。只要企业提出认证申请, 在坚持高标准、严要求的基础上, 将继续组织认证检查, 通过认证后可以恢复生产。

新版GMP对药厂建设的影响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操作和管理规范, 要求操作更加合理, 管理更加严格:二是对设备的要求更高, 主要是对空气净化设备的要求。作为制药企业的工业洁净室, 一般都要求保持正压, 即相对于非洁净区压差都是正值, 压差一般控制在10 Pa以上。另外, 对于易产生粉尘、湿气的洁净室, 相对于洁净区走廊又要保持负压, 以防止粉尘、湿气外泄。洁净度、温度、湿度、送风量及风速等参数是由净化空调系统控制的, 而压差控制是防止污染、保证洁净度的重中之重。新版GMP标准与国际接轨, 特别在净化级别上采用了WHO的标准, 实行A、B、C、D四级标准, 对悬浮粒子进行动态监测, 对浮游菌、沉降菌和表面微生物的监测都有明确规定和说明。新版GMP提高了部分生产条件的标准。一是调整了无菌制剂的洁净度要求。为确保无菌药品的质量安全, 新版GMP在无菌药品附录中采用了WHO和欧盟最新的A、B、C、D分级标准, 对无菌药品生产的洁净度级别提出了具体要求;增加了在线监测的要求, 特别对悬浮粒子, 也就是生产环境中的悬浮微粒的静态、动态监测, 对浮游菌、沉降菌 ( 生产环境中的微生物) 和表面微生物的监测都作出了详细的规定。

四、新版GMP火了谁?

新版GMP的制定与实施, 对药企来说, 是一次行业洗牌与品牌提升的机会, 通过新版GMP认证, 倒逼行业结构调整, 促进药企技术改造。然而, 新修订药品GMP除了对整个医药行业的发展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之外, 与食品医药领域相关的产业也同样有了新的发展契机, 并且也带来了行业新的洗牌, 尤其是对净化空调领域。

因此, 伴随着医药行业的发展以及医药领域庞大的市场容量, 直接带动了净化空调技术蕴藏着巨大的市场空间。据不完全统计, 医药净化空调行业每年市场容量不低于165 亿元, 且市场容量仍趋于增长。

医药洁净空调行业是净化空调行业的一个分支, 对于技术的要求、对于产品的可靠性和高效性的要求比一般空调项目要高得多。当前, 国内净化空调项目用的主机一般是水冷螺杆机组, 末端设备一般用的是具有净化功能的组合式空调机组。这是医药行业常用的两种空调设备。

从对于主机的要求来说, 医药洁净空调项目要求主机不能出现停顿, 而且主机的运行时间必须很长。舒适性空调一般每年的运行时间在100 天左右, 而医药洁净空调每年的运行时间可能在300 天左右。因此, 目前国内医药洁净空调项目的空调主机基本上都是用离心机和螺杆机。

从末端设备来说, 医药洁净项目要求空调系统的漏风率较低, 因为很多气体都是有毒气体。医药洁净行业的空调系统必须达到相应的净化级别要求. 然而在2000 年之前, 我国老药厂使用的空调机组基本上都是活塞机和开启式的螺杆机, 乃至当时整个净化空调行业都是这种状况。随着国家GMP认证制度强制执行, 很多药厂的设备都需要改善, 为净化空调提供了相当大的刚性需求。也就是在这个时期, 我国医药行业由原来的几大国营药厂垄断开始向民营开放, 很多民营药厂开始如雨后春笋发展起来, 这也在客观上为医药行业空调设备提供了巨大的需求空间。一时间, 2 大宏观因素加上一些净化空调厂商的积极推动, 我国医药洁净空调市场在2000—2004 年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 其中2003 年是医药洁净空调行业的高峰期。

随着2004 年国内GMP认证实施工作基本完成, 整个医药洁净空调行业趋于稳定之后, 医药洁净空调市场的项目也主要集中在3 大块:一块是国外制药企业投资的药厂项目, 第二块是我国重点投资的一些生物制品的项目, 第三块就是重点大客户的扩张项目。

2004 年以后, 在整个医药净化市场稳定在20% 增长率、小项目数量迅速减少, 整个医药洁净空调市场也趋于稳定。重点大客户的扩张项目成为很多医药洁净空调企业重要的销售来源。

据业内人士介绍, 国产制药机械的寿命一般是8 ~ 10 年, 因此, 20 世纪90 年代初的设备基本都进入了更新淘汰期。在选择更新设备时, 产品质量、稳定性、性价比和售后服务成为制药厂家首要考虑的因素。因此, 切实提高产品科技水平, 提高产品稳定性, 因地制宜地生产出一些切实适合国内制药企业的设备, 拥有一些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技术, 并进一步完善售后服务就成了制药机械企业占有市场的主要手段。

在硬件改造方面, 新版GMP对洁净度有了更高的要求。据新版GMP要求应当根据药品品种、生产操作要求及外部环境状况等配置空调净化系统, 使生产区有效通风, 并有温度、湿度控制和空气净化过滤, 保证药品的生产环境符合要求。与98 版相比, 新版GMP在净化空调方面主要有以下几点差别:首次对环境提出了动态要求;对风速的要求提高到0.36 ~ 0.54 m/s;不同级别间的压差要求不小于10 Pa;由于对参数要求和过程追溯的要求, 需要较高的自控水平;要求净化空调系统连续运行。2015 年是新版GMP认证大的结点, 也是净化空调设备更新换代的关键点之一。

然而, 这也在很大程度上使得生产洁净空调设备的厂家迎来利好的发展机遇。业内专家表示, 若按照新版药品GMP的要求, 制药企业单改造空气净化系统一项, 平均需要投入100万元左右, 全国总计投入约3 亿元。而随着现代生物制药技术的蓬勃发展以及国家对全民医疗保健的高度重视, 每年全国均将上马大量新批新建的制药项目和既有制药企业的改扩建项目, 仅此一块, 保守估计每年可撬动数亿元的空气净化设备采购市场。这对专业生产洁净 (净化) 空调的厂家而言, 显然是不可多得的市场机会。就制药项目这一块, 诸如江森自控约克、开利、麦克维尔、特灵、天加、国祥、雅士、台佳、申菱、爱科、堃霖、吉荣等品牌占据了该领域的主流。

众所周知, 医药洁净空调行业是净化空调行业的一个分支, 对于技术的要求、对于产品的可靠性和高效性的要求比一般空调项目要高得多。

从末端设备来说, 医药洁净项目要求空调系统的漏风率较低, 因为很多气体都是有毒气体。医药洁净行业的空调系统必须达到相应的净化级别要求。

从细分市场来说, 医药洁净空调市场包括医院洁净手术室市场和制药厂洁净厂房市场, 制药厂洁净厂房市场又分为很多细分市场, 比如中药、西药、兽药、生物制品, 在西药中又分为针剂、颗粒等很多种。从制药厂对于净化级别要求来看, 又分为对于净化级别要求比较低的低端市场和对净化级别要求比较高的高端市场。

医药洁净空调行业一个很重要的特征就是项目可靠性比较高。医药洁净空调项目一般来说都是有针对性的, 资金的计划性和安全性都比较高, 项目的可靠性比较强。尤其中高端市场, 项目资金的回款基本上都很及时。这一点与舒适性空调相比, 项目风险性要小得多。

与此同时, 2013 年, 国家有关部门出台新的环保、排放要求。未来5 年, 药企的环保压力会越来越大, 如不尽快加大投入、提升工艺, 药企的发展或将会受到更多限制。因此制药洁净目前也逐渐引起了企业的重视。

因此随着GMP认证更加严格, 原来市场上充斥的大量低端净化空调设备将被淘汰, 数量众多的杂牌厂家将失去生存空间, 而像中高端净化空调生产厂家将迎来行业的又一个春天。

五、行业专家有话说

我曾在化工部二院, 广东省医药管理局直属的广东省医药工业设计院, 广东省石油化工设计院工作过, 接触过很多GMP相关类型的项目, 并且一直从事药厂GMP相关类型的项目设计工作。目前我还是广东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GMP审查组的专家, 对广东省药厂GMP设计把关。

我觉得GMP的实施对我国药品质量的控制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今后一定会长期进行下去的。特别是目前按新版GMP的要求:自2011 年3 月1 日起, 凡新建药品生产企业、药品生产企业新建 (改、扩建) 车间均应符合《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2010年修订) 》的要求。现有药品生产企业血液制品、疫苗、注射剂等无菌药品的生产, 应在2013 年12 月31 日前达到《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2010年修订) 》的要求。其他类别药品的生产均应在2015 年12 月31 日前达到《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2010年修订) 》的要求。未达到《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2010年修订) 》要求的企业 (车间) , 在上述规定期限后不得继续生产药品。再往前看, 我国食品厂也很有可能实施GMP要求, 那将给我国的食品行业带来彻底的重新洗牌。

GMP标准的制定会带动制药厂, 食品厂对中央空调设备的需求量的增加, 如原来的分体空调, 现改为中央空调。针对净化空调的特点, 中央空调设备厂家需要做一些响应的措施来力争此类项目, 例如: (1) 针对净化空调的压力较大, 应增强中央空调设备的强度及密封性; (2) 使中央空调设备处理处于干工矿, 减少湿工矿, 杜绝细菌的产生; (3) 按设计要求配齐所需的功能段及控制; (4) 特别是增加灭菌段, 因为制药厂、食品厂对菌落数都有严格的要求。

关于GMP, 新的规范已经制定出来, 并且已经实施了。新的规范增加了食品安全相关方面内容。过去的项目是按照设备要求去做, 医院、药厂、电子类的项目居多。

对于GMP的前景, 个人认为发展前景广阔, 非常看好。因为现在国内对GMP方面的内容越来越重视, 以前抓的不是很紧, 现在食品安全隐患层出不穷, 相关方面问题频繁发生。所以新的规范在这方面的要求力度很大, 相关的企业和产品也在相应的进行大力的整改, 由此可见GMP的规范对企业的影响。那么, 对于中央空调厂家而言, 影响主要集中在专业机组方面的配套会更上一个台阶。以前专业机组配套不完善, 没有专门的工艺去做, 现在有了新的GMP规范的制约, 要求相对比较严格, 所以对于厂家而言是使专业机组配套得到不断完善的一种激励。

个人认为, 针对这一标准的实施, 相关中央空调设备厂家应该在产品的质量和服务上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增强在此类项目中的竞争力。一方面, 接近中央空调相对应的新产品会相应出来, 从某种程度来说大大方便了安装, 完善洁净工艺和机组的配套将会增加卖点, 增强竞争力。另一方面, 产品质量固然重要, 售后的维修服务也不容忽视。因为现在的产品数控能力比较高, 所以对于维修的要求也相对较高。因此, 厂家应对维修人员的素质和技术服务进行阶段性的培训, 从而确保产品的竞争力和良好的口碑。

GMP是对药品生产和生产管理的准则, GMP新规定的出炉对于目前国内药品安全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近年来, 药品安全的问题不断受到人民群众的重视, 国内的新规也正逐步接近国际的标准, 虽然目前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新规要比旧规更加的严格, 更加与国际接轨, 从某种意义而言, 将会对制药市场造成非常大的影响, 比如淘汰那些不合格的小厂家, 大厂对小厂进行收购等等。GMP的出台对确保药品的安全, 确保人民群众的健康, 有相当大的促进意义。

GMP新规不仅对药品生产厂家, 还对净化空调设备厂家、施工单位等产业链上的多个行业造成相应的影响。我从1995 年就开始做净化方面的工作, 如今已经18年, 现在净化这块市场已经逐步发展起来了, 这么多年来也积累不少的实战经验。对中央空调设备厂家而言, 从旧规升级到新规, 将使得厂家生产和管理更加规范和成熟, 当然, 有一些厂家做得挺不错, 如江森自控约克、麦克维尔、天加、堃霖、吉荣、雅士等等。对施工单位来说, 在材料的选择、应用, 项目的施工和安装质量都会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但是目前市场上仍旧存在着施工方面的问题, 比如偷工减料、安装不合格、监管不到位等。所以, 将来还是要对施工的项目质量进行抽查, 对做得不好的单位给予适当的处罚, 对优秀的企业给予奖励。

很多人不理解, 我为何要把公司开在偏远的科学城, 其实是因为我主要从事净化空调领域, 而科学城里从事医药、食品、化妆品等产业的公司众多, 这些都是我的潜在客户。近来澳升凭借专业的技术和不断的努力, 在市场上树立了华南师范大学光电学院、广州立白日化有限公司、广州工业大学华立学院、广州千叶惠化妆品有限公司、广州泽力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广州欧丽莱化妆品有限公司等众多典型项目, 在市场上的评价还都不错。

总体来说, 生物洁净空调行业主要细分为3大类: (1) 手术室; (2) 药厂; (3) 医疗器械、化妆品及食品行业。而目前市场上生产洁净空调, 做的比较好的厂家有麦克维尔、国祥、江森自控约克、特灵、天加、申菱、雅士等。

上一篇:集团客户信贷风险分析下一篇:有效急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