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改革摭谈

2024-05-01

小学数学教学改革摭谈(精选十篇)

小学数学教学改革摭谈 篇1

一、 纪律是提高教学效率的保障

纪律是学习的保障,没有好的课堂纪律,要想搞好教学只能是纸上谈兵。要搞好课堂纪律,就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首先教师要有较强的纪律意识, 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自己必须做到。其次教师要和学生一起制订相应的纪律规定, 并将之以海报的形式贴在教室墙壁比较显眼的地方。再次教师必须平等地对待班上的每一个学生。尤其对“学困生”,不仅不能放弃他们, 还要给予更多的关爱。最后,教师要及时给予表现较好的学生以表扬, 不仅口头表扬, 还要将这些学生的良好表现写在海报上。这样,每个学生都想搞好纪律, 都想上海报过一把当“明星”的瘾。长期以往 ,学生自然会养成遵守纪律的好习惯。

二、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前提

“亲其师 ,信其道”。教师只有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学生才会爱屋及乌, 进而爱上教师所教授的这门课程。要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必须做到以下几点。教师首先要放下架子, 与学生多沟通,跟他们交朋友 ,在生活上 、学习上多关心他们。其次,教师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不能偏爱极少数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再次,在课堂上, 教师包办的事情要尽量少一些, 学生能自己解决的问题就让学生自己解决。最后,还要营造一个 和谐民主 的学习气 氛 ,让课堂成为师生心灵交融、情感相通的场所。这样,教师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实践证明,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学生敢于参与教学活动的先决条件。因此,教师要努力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三、 分层教学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措施

学生由于智力、基础知识、生活环境等各不相同, 所以他们存在个体差异。而利用统一的教学方法、统一的教学目标、统一的衡量标准, 去教学有差异的学生必然不会有好的效果。因此,实施分层教学至关重要。要搞好分层教学, 教师必须做到以下几点。首先,备课时,教师不但 要备课本 ,更重要的是备学生, 考虑哪个层次的学生 该掌握哪 一部分的 知识。这样做到心中有数,教学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其次,课堂教学中的 提问也要 体现出层 次。在提问时,基础题目尽量让“学困生”回答,哪怕他们只说出一个知识点也可以; 稍有难度的问题让中等生回答; 综合题目让优等生回答。再次, 布置的作业也应分层。如果搞“一刀切”的话,就达不到好的教学效果。只有分层布置作业, 才能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乐趣。

四 、用 “活 ”教 材 是 提 高 教 学效率的关键因素

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在数学教学中, 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在现实生活中寻找数学题材,让教学贴近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数学, 摸到数学。这样学生就不再觉得数学是皇冠上的明珠而高不可及, 不再觉得数学是脱离实际的海市蜃楼而虚无飘渺。数学教育是要学生获得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须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 因此教学时教师要把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课堂。如,鼓励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让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 自己学习的是有用的数学, 进而感知数学的价值所在; 在数学课堂上创设生活情境, 让学生在生活境中学习知识,提升技能。如,利用掌握的货币知识开展模拟购物活动。

综上所述, 提高数学教学效果,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教师只要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注重学生能力培养,激发其学习兴趣,树立他们的自信心, 教育教学的效果才能有明显的提高。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教法摭谈 篇2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教法摭谈

一、语文能力的理解,要感性,要有情意味

笔者认为,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注重情感体验,是我们课程知识以及阅读的最基本要求,这一要求遵循的是语文课程学习的规律。从古至今,语文教学都是文学性非常强的科目,绝大多数的文章都包含了浓厚与丰富的感情色彩。如果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只注重知识的传播,却忽略了学生思想情感的真实体验,那么阅读的功能就会减小,学生们阅读的效果也会大打折扣。因为,一篇文章如果没有受到感情的熏陶,学生们就不会对文章中所描摹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以及语言动作等等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注重学生们的作文以及作文的点评

小学作文,是学生们语言文字的表达、课堂中知识累积水平的`体现,然而却不是衡量学生们反应快与慢的标准。作文是要经过细致的思维观察以及思想表达密切综合的,它需要真实的情感,有结构中心,有重点与条理的。学生们能否写好作文,与今后各学科知识的学习,有着很大的联系。传统作文的教学,老师们只重视让学生们对范文内容的理解,从而忽略了范文中作者所想表达的真实情境。笔者认为,老师们应该为学生们的作文课不断创造情境,或者将作文课延伸到课堂外,这样不仅可以活跃整个作文课堂的气氛,还能引起学生们浓厚的兴趣与激情,让学生们在良好的环境中,展开丰富的联想,从而发挥让人意想不到的创作水平。这不仅对学生们的思维能力提高有很大的帮助,还可以激发学生们写作的兴趣与欲望。

三、加强学生们的朗读训练

朗读训练,在我国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它可以让学生们正确地运用与理解祖国的语言文字,让学生们在无形之中接受思想品德的教育,发挥其智慧与思维能力,也为培养他们今后良好的学习风气与习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摭谈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 篇3

一、巧妙的课堂导入

在教学中巧妙的课堂导入是激发学生求知欲,吸引学生乐学的内在动力。如:在教学“4与5”分与合这节课时,课前正好有一位小朋友表现不错,上课了,我走进教室对小朋友说:“小朋友,今天某某小朋友课间能够主动帮助同学做事,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对他的表现给予表扬!”教室里响起了“哗哗”的掌声,气氛活跃极了,我接着说:“小朋友,刚才我们用热烈的掌声表扬了某某,你们知道鼓掌也有学问吗?”这一下小朋友都有给问住了,他们面面想觑,不知道说什么好,我抬起双手,让小朋友观察鼓掌时的两个动作:“双手相靠叫‘合’,双手相离叫‘分’。”我边说边板书“分与合”,“分与合是两个相反的动作,在数学上是一种相反的思想方法,今天我们就将利用这种方法来研究“4与5的分与合。”这样的课堂导入生动、形象、自然,融科学性、趣味性于一体,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情境,为学习新知做好了心理准备。

二、巧妙的内容选择

新课标强调,要让学生体验数学问题来源于周围的生活的世界,要大胆用学生熟知的生活经验,使数学变得易于理解和掌握,要善于巧妙联系生活实际有机的改编设计教学内容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如教“用字母表示数”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内容:10月20日,杨巷小学五(1)班有一支径赛队伍代表五(1)班参加学样举行的跑步比赛。

(1)每个径赛队伍有a个小队和c双钉鞋。(2)每个小队有3名运动员。(3)全校有b个径赛队伍。

你能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相关信息吗?先请你独立思考,后小组合作,比一比哪个小组写出的信息多?学生合作完成,教师巡视辅导。

小组交流:(1)每个径赛队伍有几名运动员:用a×3表示。(2)全校有几个小队:用a×b表示。(3)全校有几双钉鞋:用b×c表示。(4)全校有几名径赛运动员:用a×b×3表示……

这一内容的选择,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能为学生所接受,感兴趣,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宽松、民主、和谐的环境,给学生创造了一个自我表现、自我确认、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机会,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各自的自主性和创造力。

三、巧妙的练习设计

数学练习是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重复接触或重复反应,是学生学习数学,发展思维的一种经常性的实践活动,也是师生交流信息的一个窗口。如果用划一的练习题去要求不发展水平的学生,要么使学生吃不饱,要么使学生吃不了。因此我在教学实践中十分注意练习的设计。(一)层次性:在练习中既要设计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巩固题,又要设计出贴近学生生活,又能培养学生创造才能的发展题。

(二)新颖性:练习题既要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又要高于学生的生活,使学生乐学善思;如:在教学“按比例分配应用题”一节内容时,我给同学们提供了一份情境材料:2008年我们班小明家收入10万元、小强家收入8万元、小红家收入3万元,请你选择一户人家合理设计他们2009年各方面的支出,如保险、消费、捐款┉并说明你这样设计的理由。这样的作业,让学生在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获得数学经验,体验着学习主人的快乐。

(三)多样化:算法多样化的经常性训练可促使学生冲破固有的解题模式,不满足于用一般方法解题,养成善于思考还有别的解题新路的习惯,从而增强他们的创新意识。如教学“分数应用题”后给出一习题:小红读一本150页的科技书,前3天读了全书的1/3,照这样计算,读完全书需几天?

把此题放给学生并尽可能地给出多种解答:归一法:150÷(150×1/3÷3),倍比法:3×(150÷150×1/3÷3),方程法:设需x天。150÷x=150×1/3÷3,分数法:3÷1/3。此题收到了“精讲一题,带动一片”的效果,活跃了学生的思维。

(四)实践性:在练习中要使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生活实践密切联系,很多书本上的知识要经过认真思考,反复实践才能解决,也就是所谓的“跳一跳搞到果子”;如在教学“平面图形的复习”时,我设计这样的练习内容:先给学生讲一个有关《阿凡提赶羊》的故事,阿凡提在巴依老爷家放羊,巴依老爷听说阿凡提很聪明,就故意给阿凡提出了一个难题,给阿凡提一段62米长的篱笆要他围一个平面图形并且能将羊赶进去。现在请同学们①想一下阿凡提他可能采用了哪种合理的围法,并且将羊赶进去,②动手设计一下画出这个平面图形。这个故事把数学知识寓于故事情节中唤起学生思考,并且让学生动手实践,在自主探索实践的迁移中感悟数字的价值。

四、巧妙的分析评价

(一)评价目标多元化。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学习的结果,还要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学习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帮助他们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如:帮助学生制作“成长树”,在成长树上有:自己特别的解题方法,学习体会,提出的有挑战性的问题等,使学生及时了解自己在某一个时期的数学学习中所取得的进步,并能进行及时反省与比较,同样教师也能够通过这一方式发现学生的特殊之处,从而改进教学工作。

(二)评价方式多样化。我在教师对学生评价的基础上,增加了学生自评、互评,以及学生评价教师,因而在整个课堂教学中充满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如在自评中,我主要采取了让学生写学习心得,让学生将一个阶段对数学学习的情感态度、困难以及上课无法与老师沟通的心理话统统写出来。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反醒能力,同样有促进教师的反思与提高。

小学数学教学改革摭谈 篇4

一、创设情境, 营造创新氛围

众所周知, 积极的课堂气氛, 不仅能形成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动机, 而且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例如在教学“能被2整除的数”时, 笔者并没有按课本娓娓道来而是开门见山地对学生说:“今天你们想考考老师吗? 同学们随便说出一个整数, 老师可以马上告诉你们它能否被2整除.”一下子学生的情绪高涨, 积极性和好奇心都调动起来了你说一个数, 他 (她) 说一个数……我都马上作出了判断, 并把它们分成两大类——— (1) 能, (2) 不能, 写在黑板上. 而当学生把个位是1, 3, 5, 7, 9和个位是0, 2, 4, 6, 8的数都说了的时候, 再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这两组数, 从而得出结论.

二、钻研教材, 激发创新意识

我们教师在钻研教材、设计教案的时候, 应该根据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已有的知识水平, 从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力的角度考虑,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积极挖掘教材中的创造性因素, 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如笔者在教学“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时, 要求学生用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直角、钝角三角形, 通过割、补、拼多种方法变成已经学过的图形, 然后观察思考, 小组讨论, 说说新图形与三角形的大小关系, 边与三角形的底、高有什么关系等. 拼图过程的多样化, 打破了书上唯一的局限, 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最后, 让学生展示拼图的成果, 说出拼图的过程. 这是对书本的一种突破, 是跳出课本的束缚. 让学生用两个不一样的三角形做实验, 看是否得出以上的结果, 从而引导学生正确地推导、验证三角形的面积公式. 这样的教学设计, 促进了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 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运用各种方法, 培养创新能力

在教师的指导下, 让学生通过动脑、动手、动口等实践活动学会学习, 学会思考, 获得终生受益的创造才能.

1. 动 手操作

例如在教学“圆的面积公式”时, 可先问学生:推导梯形面积公式时, 同学们是怎么做的呢? 待学生说出用割补法割补成长方形后, 教师立即启发学生:你们能否用同样的方法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 这时学生跃跃欲试, 纷纷动手, 有的学生把圆形纸片分成16等份, 又把其中的1份剪成2等份, 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 再分析圆的半径、周长和长方形长、宽的关系, 得出圆面积公式. 也有胆大的学生把圆形纸片剪成8等份, 把每一等份看成近似的三角形, 再分析圆的半径、周长和三角形的底、高的关系, 得出圆的面积公式. 这就说明, 操作有利于唤起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激发创新欲望, 并最终让学生现实地把未知转化为已知.

2. 质 疑问难

“疑”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 , 常有疑点 , 常有问题 , 才能常有思考, 常有创新. 培养学生质疑是创新学习的关键. 在教学中, 我时常留时间给学生质疑, 说出心中的疑惑, 然后引导学生思考讨论, 合作解决. 如在学习“认识方程”时, 有的学生提出这样一些问题: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 未知数一定是用x表示吗? 能用其他字母表示吗? 一个等式中, 未知数只能有一个吗? 又如在学习了“比的基本性质”后, 学生提出了这些问题:比的基本性质和我们学习的哪些知识有联系? 能不能说比的基本性质就是“商不变的性质”? ……这些问题提得很好, 可以看出学生是经过了认真思考的, 不唯书, 不唯上, 只唯实的学风得以体现, 创新思维也得以发展.

四、通过练习, 发展创新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 精心设计习题, 强化训练是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推理等能力的手段, 也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1. 设计开放性练习 , 培养思维能力. 在学习“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应用题”后, 设计了这样一道题:六年级 (1) 班有男生26人, 比女生少16人, ? (补充问题, 编成百分数应用题) 编题、解题的过程, 发展了学生的想象力, 提高了学生的创造力.

2. 设计应用题练习 ,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 例如在学完“三步计算应用题”后, 可设计这样一道题:“小红去商店买钢笔和圆珠笔, 每支钢笔3元, 每支圆珠笔2元, 问:小红用48元钱可以买几支钢笔和几支圆珠笔? ”这道题所包含的事件是学生熟悉的, 其内容是有趣和 富有现实 意义的 , 学生能够运用现有知识解决, 学生的创新能力就会得到更好的发展.

总之, 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能力的方法有很多, 归结到实践中就是需要教师从每一节课做起, 真正地给学生留下较大的思维空间, 让他们能在教师和他们自己设计的课堂教学中, 通过逐步自主的“做”和“悟”, 学会参与, 学会发现, 从而学会应用, 学会创新.

摘要: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主渠道, 所以我们老师, 应该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每节课的教学任务之一, 把它落实到教学过程中——创设情境, 营造创新氛围;钻研教材, 激发创新意识;运用各种方法, 培养创新能力;通过练习, 发展创新能力.

数学作业批改法摭谈 篇5

批改作业是教师的基本功之一,是一项融知识、能力于一体的科学性工作,具有极强的技巧性。

“全收全改”是长期以来被广大教师普遍采用的方法。教师通过全收、全批、全改,可以全面了解学生对已讲授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而有针对性地安排后续章节的教学,知己知彼,备好下面的课。学生接到教师批改过的作业本,心里有种踏实感,觉得这次作业已被教师认可,从而期待着去完成下次作业。但是,“全收全改”要花费教师大量的课余时间,教师备课及课外辅导时间势必要减少。再者,“全收全改”工作量大,教师很难做到精批细改,不少人只是打“?”或“?”而已。这样学生只知道题的对错,而对错题的原因很难弄明白,从而失去了做作业应起的作用。

为了克服上述不足,“全收半改”的方法近年来被不少教师采用。它是按学生的座位次序,以列为单位编号,单数放在一起记为A组,双数记为B组,每次批改非A即B,轮流进行,同桌两人中每次必改一人。“全收半改”,可以减轻作业的批改工作量,使教师有精力认真批改作业。在批改时,教师不仅检查答案的对错,而且还要审查做题的思路、推导过程。也就是说,教师不仅要看学生做题方法是否对,还要看其方法是否好、是否巧。对于只收不改的一半作业,教师在批“阅”时要建立学生作业档案,认真登记学生做题情况。然后,由同桌参照自己的作业进行批改。这样,不仅教师批改作业的工作量减少了,而且使批改作业变成了师生共同参与的学习活动,从而调动了学生按时完成作业的积极性。

近两年,学生“自批自改”的方法,在一些地方被陆续采用。具体做法是:按学生座位顺序,把前后桌四人作为一组,选学习认真的学生为组长。在教师提出批改要求后,组长负责取组内一人的作业为“示范作业”,大家逐题研究,集体批改,然后进行自批和互查。这样做,学生成为批改作业的`主体,那么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不是就不存在了呢?不是的,因为每组讨论中所出现的问题和一些新颖的解法都要及时反映给教师,由教师做及时的总结与处理。

高中数学教学摭谈 篇6

【關键词】数学教学 创新思维 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3.12.074

所谓创新思维就是创造者在强烈的创新意识下,借助于想象与联想,直觉与灵感,以渐进的或突发性的飞跃形式对头脑中已有信息的重新组织。但创造性思维并非成人所独有,学生也能进行创造性活动。作为三大基础学科之一的数学教育,担负着推进深化素质教育的光荣使命,又加之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灵魂,这就更加迫切地要求我们在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下面就是我在教学中的点滴体会。

一、加强创新意识的培养

创新意识是创新精神的主体,是创新能力的心理基础。加强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思维往往是由问题激发的,一个好的问题能使思维得以产生、维持和深入。古往今来,凡有创新精神的人无不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他们常主动地带着怀疑的眼光去观察世界、发现问题,正因为他们有提出问题的意识,为了促成问题的解决,就自然有了创新的意识。因此,在教学活动中鼓励学生质疑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具体的做法是:

要求学生不迷信、不盲从,不把任何自己没有明确认识为真的事物当成真的加以接受。尤其是对教材、资料书以及教师课堂所讲的结论和方法,敢于提出疑问和自己的想法。有时哪怕学生的想法并不比书上的简捷,甚而至于是荒唐的,只要有合理因素,都要予以肯定予以鼓励。

有问必答。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一定要回答,哪怕再简单,哪怕回答委婉些或留有余地。这主要是鼓励学生有勇气提出自己的问题,哪怕很简单,这至少说明他在思考。也只有学生积极思考了,才有创新的可能性。

有意设疑。“答疑不答,贵在启发”,这是教学答疑的一个技巧。教学中,学生提出的问题中的疑点和难点内容,绝不只讲是什么,有意设计一些疑问留给学生,启发他们探索,让学生在探索中增强创新意识。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在课下经过精心准备之后,在课堂以讲授为主的表演教学。在这种教学方法下,往往会淹没学生的闪光点,自觉不自觉地扼杀了学生的创新。这时,学生学到的主要是教师严谨的逻辑推理,而缺乏创新意识,因为他不知道教师在做该题时也曾碰壁,教师碰壁之后的创造性调整过程他们体会不到,自然就不利于对其创新能力的培养,于是我把课堂形式搞得活跃些,特别是解题教学时,不要造成学生的思维定势,不要先发表意见定调,此时无声胜有声,让学生充分地思考讨论,允许说错,直到学生思维受阻,再引导学生一起调整思路,这样有时学生的想法我们是预料不到的,完全可能使教师处于一时解决不了这个问题的危险境界,但正是这种险境让学生亲眼目睹了教师在遇到新情况时是怎样调整自己的思路,脱离危险境界的,增强了对学生解决疑难问题的韧劲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二、通过题组教学,培养类比思维能力,增强由此及彼的探索创新能力

世界万物都处于普遍联系当中,当一个数学问题难于下手时,我们的一个常有思维突破口是从与之相似问题的区别与联系中类比,找到规律,产生由此及彼的联想。教会学生这种由此及彼的联想是培养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日常教学中,题组教学就是一个很重要的方式。

围绕某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目的和要求,有时去精选一批问题组成题组进行教学改变了教师讲一法,学生随即套用的陈旧模式,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逐步溶于题组中,并引导学生逐层讨论、分析、求解。这样教师借题生话、借题发挥,将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溶入逐步深入的题组中,使学生变“一法——一题”为“见题——想法”。这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创新能力的培养显然是事半功倍的。

有人常说:“学数学太难了,不知从何下手才好。”其实,如果掌握了学数学的方法你就会明白,数学其实并不可怕。在此,我想阐明自己的观点,那便是尝试、思考、温习对于数学其实是十分重要的。

同学们整天都埋头苦干,似乎有做不完的题目。可当你们遇到难题时,你们又会怎么做呢?跳过去或者草草一看去问老师?还是自己先尝试着做然后再去问老师?不言而喻,当然后一种更为妥当。难题,只不过是一些纸老虎,可偏偏有一种同学害怕这些纸老虎。假如我们自己尝试着去做,抓住解题关键,那么解决这道难题就势如破竹。一旦一题解出,我们的信心与征服欲就会增强,使我们迫不及待的要再做下去。我们就会体会到征服它们的乐趣。

我们在尝试的同时也需要思考。思考我是怎样解出这道题目的?这道题的关键在哪?为什么我开始会认为它是难题?还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解这道题目?这样不断的问自己,当我们都会回答这些问题时,我们会感到豁然开朗,似乎解出的不仅仅是一道题目。思考一下,可以让我们掌握更容易的方法,不断增长见识拓宽思路,是我们在考试中做到运用自如。

三、恰当处理“教”与“导”的关系

施教之功,贵在引导,妙在开窍。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应是主体地位。但在现实教学中,仍有大量教师一讲到底,满堂灌,教师只是为学生听懂而“教”,学生更是在拼命为听懂教师的“教”而“学”,在这种教学方法下,教师成了教学的主体,学生则是被动机械的接受,试问在这样的课堂里,何来创新?要想更好地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教师就必须切实转变观念,转换角色,要恰当处理教与导的关系,变“教”为“导”。教师在教学中的主要任务不是“教”而是“导”,是指导学生“学”,引导学生“学会”到“会学”。我在等差、等比数列的教学中就较好的实现了变“教”为“导”。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变“教”为“导”,“导”其开窍,也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摭谈小学数学习题的有效设计 篇7

一、结合情景设计习题

数学是人们生产生活、劳动和进一步学习必不可少的基础和工具, 学生的学习应脱离枯燥的、纯数学的、没有任何情境的学习。而应该将学习的内容放到具体生活情境之中去, 让学生在具体的、丰富多采的生活情境中去学数学, 解决数学问题, 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只有这样, 才可能激起学生创新的激情, 才可能让学生向更高目标挑战。如有一位老师在教学人民币后, 创设了这样一个场景:在各学习小组的桌面上分别摆了许多的学习用品并标有单价, 每小组设两名售货员, 其余均为顾客, 然后进行购物模拟实践活动。活动开始后, 同学们很快就进入了各自的角色, 而且积极性非常的高。由于该老师创设了一个极具真实的情景, 学生的兴趣马上来了, 都积极地投入到购物当中。卖 (买) 了什么, 多少钱, 找出 (回) 多少钱, 都能比较迅速、准确地得到结果。有理由相信, 通过此环节, 学生以后在生活实际中也会独立进行购物了。当然, 解决书本上的题目更应没有问题了。这样的教学既让学生学习了知识, 又让学生得到了实践, 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习题的内容要活

有趣的练习, 能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能稳定学生的注意力, 深化学生的思维, 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在设计时, 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 尽可能地选择生动活泼的习题, 让学生感到数学魅力无穷。教学中, 可以根据教学目标挖掘习题本身之内在力量, 设计游戏、猜谜语、儿童走迷宫等活动, 开展口头练习、书面练习、实践练习等。题型上, 可以补充、匹配、补缺、画图等。习题要富有思考性, 操作性、灵活性、迷惑性, 真正做到让每一个学生动起来, 让学生“思维”飞起来, 只有让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才能产生学习欲望和学习兴趣, 从而产生强大的学习动机, 这时学生即便遇到困难, 也会去克服困难, 以更加积极主动的态度学习, 使练习产生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三、习题的形式要多样

教师的作业设计应不拘泥于传统的书面作业的形式, 可以是口头形式的, 也可以是操作演示形式的, 还可以展示创作成果等等。学生完成作业时, 可以采取相互竞赛, 也可以采取相互合作的形式。例如, 学习完利息这一知识后, 可以针对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的练习作业, 如调查目前银行利息情况并做专题小报告、帮助家长拟订一份储蓄计划、学习填写存单、计算利息税等。如此丰富的作业, 一定有适合各个学生的作业内容, 学生也一定会选择符合自己专长和个性的题目去完成, 相信学生的解答是丰富多彩而富有创造精神的。这样的方法, 是使学生能在实践活动中主动地探求知识, 并产生积极效果的学习方法, 这样的教学是扎实有效的。

四、习题要少而精

有效课堂练习设计不仅要有习题数量的保证, 更要有练习质量的保证。努力做到练习少而精, 确保练习一步到位。心理学研究证明:第二次重复学习, 识记效果提高18%, 第三次重复学习, 识记效果提高了7%, 由此可见练习次数绝不是越多越好。要想精练, 练习的设计就要以一当十, 以少胜多, 抓住有代表性, 有典型性的习题来练。练一题, 管一类, 重在让学生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力求以数量相对较少的练习获得巩固知识的全面到位, 方法全面掌握, 智力能力有效提高, 从而达到练习的优化, 以少胜多的目的。实践证明, 练习的份量多, 势必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 影响学生的学习情趣和身心健康, 学生为完成作业量而草率从事, 降低练习效率。反之, 练习份量少些, 完成作业的时间充裕, 学生作业才能做到认真、仔细、工整、准确规范。

五、要有效开发习题素材

教师要充分发挥数学习题练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 切实做到练习设计适度回归生活, 关注动手实践, 既要关注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 更要关注学生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尤其要深入研究习题内容, 灵活利用习题材料, 探索开发设计有价值的数学练习题, 为学生提供更广阔地学习、研究数学的空间, 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以此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也是我们有效设计数学习题的目的之一。

摭谈高中数学阅读教学 篇8

数学教科书每一节的内容可以分成四类:概念、定理、公式、例题,不同的内容有不同的阅读方法。阅读概念,要正确理解概念中的字、词、句,能正确进行文字语言、图形语言和符号语言的互译,注意联系实际找出正反例子或实物,弄明白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阅读定理,要注意分清定理的条件和结论,探讨定理的证明途径和方法,通过与课本对照,分析证法的正误、优劣。同时注意联系类似定理,进行分析比较,掌握其实质。最后要思考定理可否逆用,推广及引伸;阅读公式,要弄明白公式的来龙去脉,会推导公式,明白公式的特征并能想法子记住,注意公式的应用条件,弄明白有关公式的内在联系,了解公式的运用、逆用、合用、变用和巧用;阅读例题,要认真审题,分析解题过程的关键所在,尝试自己解题,并和课本解法比较优劣。在这个过程中,要使解题过程的表达既简捷又符合书写格式;要注意总结解题规律并努力去探求新的解题途径。比如,对奇函数概念的阅读,课本上是通过对具体例子的观察、分析、比较、归纳、抽象、概括得到奇函数的定义:对于函数y=f(x),如果对于定义域内任意一个x,都有f(-x)=-f(x),那么函数y=f(x)叫奇函数。经过分析认识到奇函数的性质:1.对于奇函数来说,x与-x都应该在定义域中,即奇函数的定义域关于原点是对称的。2.自变量、因变量之间具有这样一种特定的对应规律,即自变量的两个相反的值x与-x,它们对应的函数值f(x)与f(-x)恰好是相反数。3.这种特定的对应规律反映在图象上是函数的图象关于原点对称。

二、根据教学内容确定阅读时机

需要注意的是数学教材的阅读方法不宜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来教,而应该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进行渗透,以课堂教学为切入点,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及学生的知识水平、理解能力来确定阅读时机,培养学生数学阅读的意识,渗透数学阅读的方法。对于较易理解的、不算太抽象的内容,安排学生先阅读再讲授;对于某些学生不易把握、难于理解的教学内容,教师可先进行讲授,之后再让学生阅读体会,以加深理解。如“函数的单调性”,的定义为:对于函数f(x)的定义域Ι内某个区间上的任意两个自变量xl、x2,1.若当xl<x2时,都有f(x1)<f(x2),则说f(x)在这个区间上是增函数;2.若当xl<x2时,都有f(x1)>f(x2),则说f(x)在这个区间上是减函数。若直接让学生阅读定义,学生可能会不理解或忽视“定义域I内”“任意两个自变量xl、x2,都有f(x1)<f(x2)”这些说法的必要性与精确性,这时教师可以先结合具体的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反比例函数图象,让学生对函数图象的上升下降趋势有一个直观的感受,引导学生对图象特征用数学语言来进行刻画,之后给出函数单调性的定义,并解释定义与图象特征的对应,再让学生阅读单调性的定义,以加深理解。经过这种反复训练,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函数单调性的定义,并体会数学语言刻画图象信息的精确性,进一步领悟函数的单调性的内涵。

三、循序渐进指导学生阅读数学教材

初中数学教学中探究意识的培养摭谈 篇9

那么怎样才能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更好的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呢?

首先, 我们要让学生明白数学学科与现实的密切关系, 了解数学的实用性, 产生探究欲望

数学本身是一门与生活联系比较紧密的学科, 它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既有直观感知, 也有抽象规律探究。我们要让同学们明白, 课堂上所学的东西, 尤其是在义务教育阶段所学的东西, 可以在生活中发挥很大作用。我曾经看到一个木匠在一个农家用木头割一块圆筒底, 在那里用传统的办法, 用锯子一点一点的慢慢凑合, 不断削去突出来的部分, 使桶底越来越接近一个圆, 费工费力不说, 还容易产生误差;我给他用尺规作图法, 用棉线线头一端系上木工铅笔, 另一端用钉子固定在桶底木头的中心, 量好圆筒底面半径的距离, 画圆, 轻松顺利的解决了问题。事后, 老木匠感慨地说, 看来还是上学好啊。在讲圆的相关知识点时, 我把这个例子将给学生听, 他们都露出了会意的微笑。学习时自然兴趣十足。

学习知识点, 要让学生感到学习的实用性, 只有在生活中有用, 学生们才会有探究的欲望, 否则所学只能是“屠龙之术”, 那有什么实际意义呢?古语说, 百无一用是书生, 这虽是调侃之言, 也说明了古时候书生所学大部脱离现实, 实属无用啊。正如鲁迅《孔乙己》里主人公知道茴香豆的“茴”的四种写法一样, 只能成为人们的笑料罢了。

其次, 我们要注意设置数学情境, 让学生产生主动探究的追求, 以成功引导成功

情景教学法是南通教育家李吉林首创, 原本是小学语文的一项重大改革, 取得了很大成就, 在这里, 被我借用过来。其实, 任何学科都是可以采用情境教学的方法的。数与形结合, 代数学习中, 我们可以设置特定的情境, 如大家熟悉的行程问题、工程问题、篮球赛、足球赛的积分统计、水电费的收付、购物付款、商场让利……引导学生自主编写应用题, 以此促进学生掌握代数知识;几何教学中, 通过文字与图形的结合, 不断变化有关已知条件, 来进行探究, 达成一题多解、一题多变, 一道不起眼的小题也照样可以变得妙趣横生, 成为培养学生探究习惯的亮点。如下图:

已知:如图:在ΔABC中, D、E分别是AC、AB上的点, BD、CE交于O,

∠EBD=∠ACE, BD=CE,

求证ΔABC为等腰三角形。

第一层次: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明了等腰三角形的特征, 如两边相等、两底角相等, 由此去引导学生寻找证明的方法, 如论证∠ABC=∠ACB、AB=AC即可, 采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知识即可解决。

第二层次:可以将此题来个脱胎换骨, 改编成如下一个问题:如图:ΔABC中, D、E分别是AC、AB上的点, BD、CE交于O, 给出如下四个条件: (1) ∠EBD=∠DCE (2) ∠BEO=∠CDO (3) BE=CD (4) OB=OC, 上述四个条件中, 哪两个条件可以判定出ΔABC为等腰三角形。 (用序号写出所有情形并作出相应证明)

类似的情境探究题在新课程指引下的课本中有不少, 学生们通过自己努力, 征服难题的快感, 别人是无法体会的, 他们努力了、成功了, 对其后续学习其他知识, 无疑可以提供更多的自信力。当然在这里还不得不提到, 由于种种因素, 一部分学生沦为后进生或学困生, 作为教师, 我们还要多多激励他们, 保护其探究的火苗不会因为教师或同学的粗鲁对待而熄灭。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充足的自信, 是我们的职责!

再次, 我们要组织学生动手动脑, 在实践中增强探究技能

记得美国华盛顿大学的一则标语上说:“我听见了, 就淡忘了;我看见了, 就领会了;我做过了, 就理解了。”我们在课堂上应该鼓励学生动手动脑, 以长探究技能。如初中几何学习, 属于平面几何的范畴, 但是学生同样缺乏必要的空间概念, 纸上谈兵的学习方式, 难以给学生直观的感知。我们教师可以布置学生通过剪纸来获得必要的模型, 增强直观认识, 学习中通过折叠、平移模型, 学生学起来自然方便;我们还可以适当布置探究性的作业, 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最后, 我们应该学习各地课改先进经验, 引领我们的课堂, 提高学生探究的兴趣

教学有法, 教无定法, 从“洋思经验”到“东庐模式”, 各种方法模式层出不穷, 其实不管是哪种模式, 强调的都是学生的积极主动的参与。在新课改的今天, 我们当然应该积极融入当今课改大潮, 充分探讨各地经验, 汲取当今教育界最新的科教成果, 引领我们的课堂, 提高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我们还应该通过多种教学媒体, 制作出生动有趣、富有实效的各种教具, 开发行之有效的各种教学资源, 包括传统教学媒体、计算机多媒体等, 为学生的主动探究搭建平台, 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产生主动探究的欲望。

思政课教学中巧用数学方法摭谈 篇10

一、通过解方程, 领悟“不变论”

笔者在教学高中思想政治《经济生活》时发现, 许多学生对“社会劳动生产率无论如何变化, 同一劳动在同一时间内所创造的价值总量是不变的”理解总是存在困难。为此, 笔者设计了一道习题:2009年某国生产A种商品50万件, 每件商品价值9元。如果2010年该国生产A种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提高50%, 其他条件不变, 那么A种商品的价值量和价值总量分别是多少呢?解析:设2010年该国A种商品的价值量为x, 根据题意得出:2010年该国生产A种商品社会劳动生产率是2009年该国生产A种商品社会劳动生产率的150%, 其他条件不变, 因150%×x=9, 解方程得:x=6, 2010年该国A种商品的每件价值量为6元。那么, 2010年该国生产A种商品的每件价值总量=150%×50万×6元=450万元。同样, 根据题意得出:2009年该国生产A种商品的价值总量=50万×9元=450万元。在此基础上, 笔者引导学生对上述运算过程和结果进行分析:因为2010年该国生产A种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比2009年该国生产A种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50%, 所以2010年该国生产A种商品的总量比2009年该国生产A种商品的总量增加25万件, 可见社会劳动生产率与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总量成正比, 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能够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 尤其是更多价廉物美的商品。虽然2010年该国A种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比2009年该国A种商品的价值量提高了50%, 由于2010年该国A种商品的单位价值量比2009年少3元, 而该国A种商品的价值总量2009年和2010年都是450万元, 所以“社会劳动生产率无论如何变化, 同一劳动在同一时间内所创造的价值总量是不变的”, 顺利地解决了难题。

二、巧用坐标法, 理解“需求弹性论”

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经济生活》第15页上说:“不同商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是不同的。生活必需品的需求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较小, 高档耐用品的需求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较大。”这就是“需求弹性论”, 学生反映此理论理解容易运用难。为此, 笔者设计了一道习题:价格变动会引起需求的变动, 但不同商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是不同的。生活必需品的需求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较小, 高档耐用品的需求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较大。一般来说, 图1中能正确反映高档耐用品需求量变化情况的曲线是:A.A曲线B.B曲线C.C曲线D.D曲线。解析:根据“需求弹性论”, 高档耐用品的需求会因价格上涨而减少, 因此, 正确答案应在下降曲线里选择, 而C曲线、D曲线都是上升曲线, 因此应排除在正确答案之外。A曲线和B曲线都是下降曲线, 究竟选择哪一个呢?仅凭感觉来判断A曲线和B曲线需求弹性的大小, 难免出现错误。为减少失误, 笔者巧用坐标法, 先在价格轴 (即纵坐标轴) 上选2和4两个坐标点, 过这两点作能与横坐标轴平行且与坐标系内A、B曲线相交的两条线, 设与A曲线的焦点分别为A1、A2, 与B曲线的焦点分别为B1、B2, 然后找出A1 (3.8, 2) 、A2 (2.2、4) , B1 (6.5, 2) 、B2 (4, 4) 。则A1→A2:横坐标的变化幅度为1.6、纵坐标的变化幅度为2;B1→B2:横坐标的变化幅度为2.5、纵坐标的变化幅度为2。可见, 在A曲线、B曲线的纵坐标变化幅度相同的情况下, B曲线的横坐标变化幅度相对较大。说明B曲线能够正确反映高档耐用品需求量的变化情况, 所以应选B曲线。运用坐标法解决此类问题, 能有效地避免仅凭感觉判断需求弹性大小造成的失误。

三、比照函数图象, 走出认识误区

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经济生活》第14页说:“商品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 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则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在实际学习中, 学生对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的理解往往比较机械。为了纠正学生认识上的偏差, 笔者把正弦函数图象与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经济生活》第14页“变动着的市场价格”的插图放在一起比较 (见图2) , 引导学生找出二者不同之处, 正确理解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解析:正弦函数值域在+1和-1之间, 且正弦曲线在横坐标轴上的间距都大约为3.14。但是, 价值规律表现形式示意图中的价格曲线围绕价值忽上忽下、忽高忽低地变化, 且价格曲线在横坐标轴上的间距大小不一。通过如此比较, 学生茅塞顿开。

四、掌握统筹法, 合理安排学习和工作

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生活与哲学》第59页说:“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 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要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学生对此的认识往往比较肤浅, 只会死记, 不能运用。为了帮助学生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 笔者借用现代数学家华罗庚的统筹法理论, 设计了下列一道习题:小章家里来了一位尊贵的客人, 他正忙于给客人倒茶, 可是发现水瓶是空的, 于是决定抓紧时间烧水。假设:接水1分钟, 洗茶杯1分钟, 找茶叶3分钟, 烧水8分钟, 冲茶1分钟。请你帮助小章从下面两个方案中挑选一个合理利用时间的沏茶方案, 并说说你的选择理由。

评析:整个沏茶方案, 实际上是一个小小的系统工程。方案一在设计上没有整体观念, 虽然体现了有序性, 但是没有注意优化沏茶方案, 沏茶过程花费了14分钟, 没有合理利用时间。方案二在设计上具有整体观念, 既体现了有序性, 又注重了优化沏茶方案, 沏茶过程花费了10分钟, 合理利用了时间。可见, 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是系统的基本特征。系统优化法要求立足整体, 又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 还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 这对我们合理安排学习和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五、运用统计方法认识国情, 领悟贯彻科学发展观的现实意义

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经济生活》第19页上说:“恩格尔系数减小, 通常表明人们生活水平提高, 消费结构改善。”学生往往因对此缺乏感性认识, 产生理解上的困难。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恩格尔系数与消费结构和生活水平的关系, 笔者选用了两幅我国某两地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走势图 (含备注) (见图3图4) , 根据这两幅走势图引导学生描述两地城乡居民的消费状况。

解析过程:图3用某地2000~2005年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呈逐年下降的趋势, 说明该地区居民消费结构日趋改善, 居民生活正由温饱型向小康型迈进;以该地区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2000~2005年总体呈下降趋势, 但2001年较2000年有所回升, 2004年较2002年以来有所回升的情况, 说明从总体看该地区居民消费结构正逐步得到改善, 居民生活正由全面小康型向富裕型迈进。同时, 该地区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明显低于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 说明城镇居民生活水平高于农村居民生活水平, 城乡发展不平衡, 存在较大差距。图4以某地1989~2006年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总体呈下降趋势, 但1997年较1989年以来有所回升, 说明该地区农村居民消费结构正日趋改善, 居民生活正由温饱型向小康型迈进;同时, 又以该地区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1989~2006年逐年较大幅度下降的情形, 反映该地区城镇居民消费结构日趋改善, 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居民生活正大踏步地由小康型向富裕型迈进。同时, 该图以该地区 (除1989年) 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明显低于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 说明该地区城镇居民生活水平高于农村居民生活水平, 城乡发展不平衡, 存在较大差距。因此, 当前要深入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注:联合国划定的消费水平标准:恩格尔系数在59以上为绝对贫困;50~59为温饱水平;40~49为小康水平;30~39为富裕水平;30以下为最富裕】

上一篇:自己按摩心灵下一篇:广告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