摭谈小学数学教学

2024-04-12

摭谈小学数学教学(共10篇)

篇1:摭谈小学数学教学

小学社会学科教学摭谈

毛主席说过,不要割断历史,要让子孙后代不忘记自己的祖宗。小学社会课对学生从小打好人文素质基础和在对过去的了解中,更好地认识今天,认识未来,都有着极重要的意义。如何在社会学科中深化历史的感召力?我觉得:

一、学科教学与品德教育相互渗透

大纲要求:“社会课要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以及法制观念的启蒙教育,培养他们对社会的责任感。”因而,社会课应该发挥它特殊的德育功能,以知识为载体,向学生辐射思想教育的微波。

当代的小学生处在美好的和平年代,过着锦衣玉食的幸福生活。“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情感在他们这一代心中已渐渐淡漠。作为社会教师,在教学中向学生渗透爱国、爱党的思想教育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如教学《红军不怕远征难》这一课时,教师应该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向学生进行爱党、爱国和珍惜幸福生活的思想教育。在课堂上教师可以深情并茂地向学生讲述为部队及时过河争夺战机而奋不顾身跳进刺骨寒流的那座钢铁桥梁,讲述为了挽救战友的生命让出了御寒棉衣而宁愿自己被冰雪掩盖的那座晶莹的丰碑,讲述全身湿透而依然保存完好一触即发的那“七根火柴”……一个又一个感人至深的长征故事强烈地震撼学生的心灵,学生深深地体会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我们要好好珍惜!中国共产党真伟大,我们要像爱妈妈一样爱她!

二、中国史与世界史相互沟通

为了让学生从整体上了解中国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发生的前因后果,我有意识地把世界史与中国史穿插起来教学。这样。把中国历史放到世界史的大背景中去理解,容易形成一种宏观的整体认识,使学生能比较全面、深刻地了解历史。如讲授第四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这一课时,我先组织学生学习世界史“俄国的十月革命”,使学生认识到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给在黑暗中摸索的中国革命者以极大的鼓舞,使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看到了新时代的曙光,并为马克思列宁主义在我国的传播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及时地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提供了必要的思想条件。又如讲授小学社会第四册第一阶段课文时,我先组织学生学习世界史《查理一世上了断头台》,再学习中国近代史《林则徐虎门销烟》、《金田起义》,这样一来,学生了解18世纪英法资产阶级革命,使英国成为欧洲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为了扩大海外市场,英国不断向东方扩张,偷偷将鸦片运到我国来,因而,必然产生林则徐虎门销烟、三元里人民英勇抗争的历史事实。这样将中国史与世界史相互沟通起来进行教学,以形成相互联系、互为因果的知识网络,而不是孤立的、封闭的知识点,因而,比较生动、深刻,便于学生理解、掌握。

三、历史和现实相互联系

教材中的历史事实往往是点状分布的,而有些点的继续发展,还与当今社会联系了起来,这就需要教师加以适当的补充和拓展,及时引进时代的活水,使学生对历史事实由点到面形成具有整体感的深刻认识。在讲解课本上《林则徐虎门销烟》和《中英南京条约》时,我适时补充了香港回归祖国的情况,使学生深深地懂得:香港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的回归是一百年来几代中国人的殷切期望,并使学生认识到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饱经风霜、历尽屈辱的中国人才有扬眉吐气、翻身做主人的一天。从而,使学生更加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从苦难中崛起的祖国。

博古通今是新时代赋予当代学生的神圣使命。西汉王朝之所以出现太平盛世,都由于当时的统治者都具有开放的思想意识,张骞出使西域等都被传为美谈。与此对比鲜明的是清朝前期实行的“闭关”政策,导致中国在世界竞争中逐渐落伍,导致鸦片战争的失败及国土的沦陷。历史是一面镜子,多少成败功过都是我们今天行事处世的经验教训。对照历史,让学生深入地了解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历史意义和伟大成就,同时,也是学生明白“落后就要挨打”,这是历史的必然。在社会教育中,更应该以史为鉴,强化学生的忧患意识、竞争意识,教育他们奋发图强、积极进取,为祖国的崛起而努力。

四、课内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

社会课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我们应该根据教材特点,联系学生实际,组织他们参观、访问、调查,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常识的理解,在实践中验证和运用所学的知识,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如讲解“改革开放二十年”时,我请学生课前向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了解二十年来的家庭变化,如收入来源、年收入、交通工具、家电使用情况、住房情况等。通过调查访问,学生们了解了一些在自己短短的生命历程中未曾体验到的沧桑巨变:如二十年前低矮简陋、阴暗潮湿的老平房,二十年后豪华舒适的别墅、公寓;二十年前晴日黄土扑面雨天泥泞不堪的乡间小道,二十年后宽阔平坦的水泥柏油公路;二十年前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日夜操劳却难以裹腹,二十年后大家紧张有序地工作,轻松愉快地休闲娱乐……今昔对照,使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到在改革开放的经济大潮中,我国处处呈现欣欣向荣、百业振兴的繁荣景象。同时,也使学生认识到在今天如此优越的条件下,更应该努力学习,奋发图强,为把祖国建设成更美好的明天而奋斗。

篇2:摭谈小学数学教学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教法摭谈

一、语文能力的理解,要感性,要有情意味

笔者认为,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注重情感体验,是我们课程知识以及阅读的最基本要求,这一要求遵循的是语文课程学习的规律。从古至今,语文教学都是文学性非常强的科目,绝大多数的文章都包含了浓厚与丰富的感情色彩。如果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只注重知识的传播,却忽略了学生思想情感的真实体验,那么阅读的功能就会减小,学生们阅读的效果也会大打折扣。因为,一篇文章如果没有受到感情的熏陶,学生们就不会对文章中所描摹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以及语言动作等等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注重学生们的作文以及作文的点评

小学作文,是学生们语言文字的表达、课堂中知识累积水平的`体现,然而却不是衡量学生们反应快与慢的标准。作文是要经过细致的思维观察以及思想表达密切综合的,它需要真实的情感,有结构中心,有重点与条理的。学生们能否写好作文,与今后各学科知识的学习,有着很大的联系。传统作文的教学,老师们只重视让学生们对范文内容的理解,从而忽略了范文中作者所想表达的真实情境。笔者认为,老师们应该为学生们的作文课不断创造情境,或者将作文课延伸到课堂外,这样不仅可以活跃整个作文课堂的气氛,还能引起学生们浓厚的兴趣与激情,让学生们在良好的环境中,展开丰富的联想,从而发挥让人意想不到的创作水平。这不仅对学生们的思维能力提高有很大的帮助,还可以激发学生们写作的兴趣与欲望。

三、加强学生们的朗读训练

朗读训练,在我国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它可以让学生们正确地运用与理解祖国的语言文字,让学生们在无形之中接受思想品德的教育,发挥其智慧与思维能力,也为培养他们今后良好的学习风气与习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篇3:小学语文对话教学摭谈

1. 师本对话。

师本对话是指教师课堂教学前钻研教学资源、设计课堂对话的准备过程。而“教学资源”包括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教学参考资料以及学生身心特点、学习习惯、知识基础等基本情况。简而言之,师本对话其实就是通俗意义上的教师备课的过程。这是教师熟悉教材、确定目标、了解学情、选择教法的过程,对课堂教学有着极为重要的导向作用。

2. 生本对话。

所谓生本对话,就是学生与文本(即教学内容)的对话。它包括学生课前自主预习课文的过程和课堂上在教师指导下通过默读、朗读等形式感知、理解课文的过程以及课后消化、吸收书本知识的过程。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生本对话的本质,就是通过学生与文本的接触、体验,实现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文本的相互作用,来建构意义,提升素质。

3. 师生对话。

师生对话是课堂教学中最为常见的对话形式。它是指师生之间进行的、蕴涵教育性的相互倾听和言说,是师生彼此敞开自己的精神世界以获得精神交流和价值分享的过程。师生对话的形式,既有较为常见的提问与回答,也有交流与探讨、独白与倾听、欣赏与评价等多种形式。

在《拉萨的天空》的教学中,为了引导学生理解比喻句“那里的天空总是那么湛蓝、透亮,好像用清水洗过的蓝宝石一样”。笔者与学生有过这样一段对话:

师:在这个比喻句中,作者把什么比作了什么?

生:作者是把湛蓝透亮的天空比作了用清水洗过的蓝宝石。

师:这位同学讲得比较具体。为什么要这样比呢?

生:这样一比,形象、具体地描写了拉萨天空湛蓝、透亮的特点。

师:同学们讲得很好。通过形象的比喻,作者准确、生动地描绘了拉萨天空湛蓝、透亮的特点,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这段师生对话中,学生通过对这一比喻句的理解,一下子就把握了拉萨天空湛蓝、透亮的特点,从而为下文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4. 生生对话。

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学生合作学习的主要形式就是对话。所谓生生对话,就是指学生之间围绕学习内容进行的对话。它是“以学生发展为本”课改思想的重要体现,是实现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重要形式。需要指出的是,在生生对话的过程中,教师不应因一味追求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而成为无动于衷的旁观者,而应适时成为这一对话的关注者、倾听者、指导者和评价者——通过关注和倾听,教师可以发现对话的精华,纠正对话的偏差;通过指导和评价,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在学习了《梦圆飞天》后,根据课后练习四的安排,笔者布置学生在自主搜集“神舟号”飞船信息的基础上,开展一次交流活动。由于准备充分,所以孩子们在活动中都表现得非常踊跃:

生:从“神舟一号”到“神舟四号”都是无人飞船。

生:2003年10月15日成功发射的“神舟五号”飞船是我国第一艘载人飞船。我国第一位成功飞天的航天员是杨利伟叔叔。

生:我国发射的第二艘载人航天飞船是“神舟六号”。

生:2008年9月25日晚,我国成功发射了“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船。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乘坐“神七”成功飞天。

……

孩子们的积极交流,使大家进一步了解了我国航天事业的飞速发展。交流中,掌声不断,笑声不断,大家都为祖国日益强大而感到无比骄傲,无比自豪。教师的适时点拨,恰到好处地把孩子们的思路调整到“‘神舟号’飞船”这一中心话题上,从而有效避免了交流活动的偏题、跑题。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上述四种对话形式绝不是机械地割裂开来的,它们总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也只有实现多种对话形式的有机结合,才能使对话教学更加生动,也更为有效。

篇4:摭谈小学阅读教学

一、坚持“以读为本”,教会学生学会“读书”

阅读教学以读为本,体现了语文教学的本质特点,读的次数多,形式多,有利于感悟和积累。在阅读教学中,要贯彻“以读为本”这一中心,就必须抓好“三读”:预读、细读和评读。

预读是感知课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开始,组织学生预读时要抓好三个环节:一是教师提供预习提纲范例;二是学生沿着扫清字词障碍整体感知内容——弄清句段的意思;三是让学生自编提纲预读。

细读是指让学生认真仔细地阅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文中的句子、段落的意思和文章主要内容,一般可采取以下方法进行。一是抓题眼,探索读,如《将相和》一文,可抓题眼“和”,再顺着“谁和谁和,怎么和”的思路探索课文内容。二是抓文眼,发散读。如《一夜的工作》,可抓“他是多么劳苦”和“简朴”有关部分分别进行细读。三是抓段眼,联系读。四是抓习题,选择读。如《鸟的天堂》一文,课后习题“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中的最后一个“鸟的天堂”指的是什么,可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理解鸟的天堂的真正含义。五是学一段,效法读。凡是课文中有几个结构相似的段,可先学一段,然后再引导学生依法学习其他各段。如《桂林山水》中,先写漓江水的特点——静、清、绿,然后又写桂林山的特点——奇、秀、险,两段的写作手法相似,教学时可引导学生精读漓江水的特点,然后让学生按学漓江水的方法自学桂林山的特点。

评读是较高层次的读,它是在理解内容上,深探文章的主旨、品评事物或人物的形象特点,鉴赏作者的遣词用词的精妙,评读时可采取以下方法:一是默读思考,辨析疑难问题;二是轻读遐想,感受事物的形象;三是表情朗读,体会人物的特点;四是边读边议,领悟作者用意。

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学会“提问”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生疑、质疑、释疑就是积极思维的过程,阅读教学中,教者要审时度势,从教材实际出发,选取恰当的教学“切入点”,借助语言文字激发学生在好奇、疑惑、探索、发现的过程中多思深思,使其大脑皮层处于健康的兴奋状态,对事物的认识由表面进入实质,从而提高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比如教学《马背上的小红军》一文,可以这样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训练。首先,通读课文,初探质疑。学生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提出自己不懂的疑难问题。如文章为什么要用《马背上的小红军》为题?其次,提示学法,默读圈点。教师在学生初探质疑的基础上,针对文章特点,揭示学法,即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应抓描写人物的神情变化、语言及动作方面的词语和句子,引导学生边读边找,边思边注。再次,精读课文,讨论释疑。学生根据提示,围绕疑难问题,逐层逐段研读课文,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遇到棘手的问题,通过同桌互议,或向老师提出,直至问题的全部解决。由此可见,学生通过生疑、质疑、释疑,使阅读能力在探究性阅读训

练中得到提高。

三、尊重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学会“感悟”

感悟是有所感触而领悟,是对事物的理解分析。感悟的前提是感,只有充分的接触,有充分的感受后才会有所领悟。阅读教学中,只有让学生全身心地读,沉浸在读书的气氛中,才能有所感悟,教学中,如何让学生感悟文章的真情实感呢?

一是通过“读”的训练,从整体上感知文章的情感。一部乐曲有自己的主旋律,一篇文章也有其基本情感的表现:是爱或是恨,是喜或是悲,在指导学生初读课文的时候,应有目的地通过读,从课文的整体去把握情感。

二是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品味,深刻理解文章的情感。特定的语言总要表达特定的情感,有的词句意在褒扬,有的词句意在贬斥,有的激昂,有的舒缓……特定的表情方式和文章的情感密切联系着,有的直抒胸臆,有的借景抒情……在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时,必须训练学生学会品味语言文字的方法,强化语感训练,挖掘语言的情感因素,深刻领会情感产生的始因以及情感所蕴含的思想内涵。

三是通过创设教学情境,促进学生与文章之间的感情交流。一堂好的阅读课,不仅要让学生动情、入情,而且要使学生入境,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学会与课文中的人物、事物、景物进行情感交流,并激起感情共鸣,自觉接受高尚情感和美好事物的感染和熏陶。在教学时,应有意识地创设教学的情景,使学生处于特定情境定势中,并通过表象的联合,想象的深化,促进学生与文章之间的情感交流,最终使学生学文后有所感悟。

四、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学会“运用”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工具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课程实践特点,它要求学生学了语文后,要将学到的语言文字应用到生活实践中去。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在阅读教学时,要抓好读写训练的结合,如何做到读写训练的有机结合呢?一是确立目标,循序渐进地进行读写训练,低年级重点是对学生进行用词造句的训练,中年级是对学生进行语言逻辑训练,高年级是集中对学生进行读写训练。二是紧扣读写结合点,形式多样进行读写训练。主要方法有:模拟法,即挑一段有特色的章节,在老师指导下理解写作意图、方法、特点,后进行模拟练习;联想法,即根据课文已交待的部分情节加以联想,以发展想象力;读写法,即学完课文后,接下去写一段或一篇文章;缩写法,即把中长篇的课文合理压缩,突出原文内容,同时要求学生保住原意,达到要求。通过以上方法的训练,最终达到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篇5:摭谈小学数学教学

我们对学校三年级100名同学进行了习作方面的调查,并作了分析和总结:①“你习作的素材一般来自哪里?”,结果有近百分之六十的学生选择“仿照作文选”,近百分之二十选择“捏造的或是听来的”,只有近百分之十的同学选择“亲身经历的”。②“写作文之前你会编列提纲做到意在笔先吗?”,结果有近百分之七十的同学选择“会想一点”,有近百分之二十五的同学选择“不知道”,只有百分之五左右的同学选择“会仔细地想想”。③“写作时,你会迁移曾经积累的好词佳句吗?”,结果有近百分之八十的学生选择“一般没有”,只有百分之二十的同学选择了“经常使用”。

从以上分析来看,当前农村小学生有三点可谓是“重中之重”,一是构思,二是积累,三是生活。我们针对这三个难点作了探讨,总结如下。

一、加强构思训练

没有构思,写作就如同盲人摸路,走完这一步,就不知下一步怎么走。许多学生常常受此困扰,即使开始下笔能行云流水,文章过半之后便不知所云,甚至忘了中心,忘了重点,最后草草收笔。这就要求老师作文教学时,注重作文构思的训练。作文构思一般包括题目的构思(你能从文题或相关提示中获得什么信息?)、中心的构思、选材的构思、结构的构思等。我们不仅应关注篇的构思,针对中低年级更应注重段的构思。篇的构思要注意整体布局,段的构思,也就是一些具体的“人、事、景、物”的具体写法,是中年级老师们常常忽略训练的地方,这是小学生构思意识和构思能力较弱的主要原因。只要加强作文构思的训练,学生的作文能力就可以提高。如我在上作文课时,一学生说:“我准备写家乡的小河。”我问:“你为什么要写家乡的小河呢?”帮助学生拟定中心,积淀情感。再借机提问:“你准备从哪几方面写家乡的小河呢?”帮助学生选择材料表现中心,解决“写什么”的问题。

二、加强积累

要加强培养学生积累好词好句的意识,并且努力培养他们在习作过程中经常使用的习惯。不管是教材学习,还是课外阅读,我们不仅要引导学生理解文章,更重要的是教学生学会迁移。如四年级下册五、六单元的课文,写景的词语“枝繁叶茂、多姿多彩、清香袅袅、月明人静、辽阔无垠”等,写动物的“神气十足、默默无言、成群结队、悠然自得”等。好句子:“不光是我一朵,一池的荷花都在舞蹈。”“不再胆怯的小白菊,慢慢地抬起它们的头。”“成千上万的小鸡,成群结队的长毛山羊,在见不到一个人影的绿草地上,安闲地欣赏着这属于它们自己的王国。”在教学这两单元的课文时,我就针对性地安排一篇写景的作文,促进积累向运用的转化。结果学生表现出来的天赋让我大吃一惊,如:“蚕豆花的花瓣是圆形、灰白色的,在花瓣的边缘像是有人故意涂上了蓝色的花边。花瓣左右分开,一层层,像是一只只轻灵的蝴蝶在舞蹈。”“成群结队的蜜蜂在油菜花之间流连,无数的彩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再看那油菜花,每一株都神气十足,傲然挺立,光亮夺目。我使劲地闻着油菜花的清香,突然好想扑进这无边的花海,但是,我犹豫了,我不忍心破坏它。”

三、走进生活

目前,大多数小学生写作的材料一般都是来自作文选或是捏造的,而不是亲身经历、亲眼所见的,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学生习作方面的构思能力、表达能力、想象能力向更高水平的发展。这就要求老师鼓励学生要写亲身经历,反对那种仿写或凭空捏造的作文,形成务实的文风,做到:真实、独特、新颖。具体做法有:

1.观察生活,体验他人之体验。比如观察父母的工作,体察其劳作过程,行诸成文。教师鼓励学生在上学和放学的路上,有意观察,并做出自己的思考。经过几个星期的观察,然后让学生写成文章,相信学生都能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

2.亲身经历,体验心理之体验。相比于听别人说或静止的观察,亲身参与活动是形成活动体验的最重要的途径。因此,我们经常组织一些主体性活动。比如让学生体验学校生活的乐趣、调查本校学生的阅读情况。又如通过实验演示和动手实验,体验实验的过程,实验人和旁观者的内心活动,以及实验的结果。这类实验很多,如火烧手帕、鸡蛋浮起来了、纸片托水、看不见的字,等等。

3.营造气氛,体验虚拟之体验。学生的活动时间和空间都是有限的,不可能事事亲为,但这并不意味着学生的体验不能持续。我们有意识地在课堂上设置虚拟体验弥补学生活动时间和空间的不足。

篇6:小学低年级学生复述训练摭谈

复述是小学低年级听说训练的一种方式,笔者认为,它也是低年级的一种口头作文训练。对于初学作文的 小学生来说,鼓励他们尽可能多地背诵一些优秀范文,不仅对提高口头作文能力,而且对提高书面作文能力都 很有好处。

复述训练的内容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它经过专家精心挑选、整理、编辑,文质 兼美,富于儿童情趣,最适合相应年龄段小学生学习。另一方面是来自课外读物,如儿童喜爱的寓言故事、童 话故事、名人童年的故事、幽默故事、笑话等。

复述训练的步骤大致是:

1.教师先富于情感、绘声绘色地讲读课文或者讲述课外读物中的故事。如果所讲故事有录音磁带,可放录 音让学生听,必要时可重复播放。

2.请学生当着全班同学复述课文或复述所听的故事。提倡学生用自己的话来复述。教师以表扬为主适当点 评,也可让同学参与评说,看看说得是否通顺,有无遗漏。通过点评,使学生进一步熟悉复述内容,学会复述 。

3.以同桌或小组为单位,轮流复述,互相评说。

4.要求学生回家后向父母家人作复述,并请他们评议。

复述训练的方法有:

1.背诵性复述。这是最初级的复述训练法。低年级课文一般较简短,便于学生记忆、背诵。背诵性复述对 培养口头表达能力很有帮助。另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儿童故事录音磁带为示范,选一些课文以外的精彩短小的 故事,让学生听几遍后进行背诵式复述训练(可采用比赛形式),一方面丰富学生的知识,一方面培养学生的 口头作文能力。

2.提示性复述。这是较容易进行的一种复述方法。对于篇幅较长的课文和内容较丰富的故事,可采用提示 性复述,减轻记忆难度,使复述能够顺利完成。这种复述,不必死记硬背,学生能用自己的话把原内容确切地 表达出来就行了。提示性复述训练的方法有两种:

第一,文字提示复述。即把所要复述内容的每个层次或自然段的关键词句写出,让学生进行记忆、复述, 如学习完《刘胡兰》一课,可在黑板上写出每段的关键词句,即:①1947年1月12日……云周西村……被捕了… …②……收买……威胁……把她打得……也不动摇。③……广场上……也铡死你……怕死不是共产党员……④ ……牺牲了……15岁。⑤毛主席……挽词……还可提示每个自然段开头的词句让学生边回忆边复述。如《斧子 的故事》,教师提示:①从前……②突然……③孩子说……④老爷爷说……⑤孩子说……⑥老爷爷又钻进水里 ……⑦孩子摇摇头……⑧老爷爷又……⑨孩子高兴地说……⑩老爷爷微笑着说……(11)孩子说……(12)老爷爷 看着……也可以概括每个层次的大意,帮助学生复述。如复述《哥哥傻吗》,教师可概括性地提示:①哥哥很 聪明,可是小林说他傻。②“傻”的第一个例子;“傻”的第二个例子;“傻”的第三个例子。③可是,儿童 节时哥哥被评为了优秀少先队员。这些不是课文中的原词原句,主要起意义提示作用。有了这些提示,学生复 述不致丢三落四。

第二,图画提示复述。这种方法,需要有贴切通俗的画面(可以是单幅画,也可以是多幅的连环画)。例 如《爱因斯坦小时候》一课,教材用整整一页的彩色画面把课文后半部分内容形象生动地体现出来了。教师在 课文教学的最后,可让学生看着这幅图画复述课文后半部分的内容。又如课文《小山羊》配有4幅形象生动的连 环画面,教师让学生根据4幅连环画面的提示复述课文所讲的.故事,学生必然乐意进行,并易于获得较好的复述 效果。有些课文(或读物)只有图画而无文字说明,要学生自己看图说话难度较大,教师可根据自己对画面的 体会,让学生一边看画面,一边听老师讲述故事,随后又让学生看着画面复述老师所讲的故事(可有一定灵活 性)。第三册《基础训练7》的最后一题“看图听故事说话”就是很好的范例。

3.创造性复述。这是学生在复述中发挥自己创造性,对原文加以合理的想象,进行适当的补充、续说的一 种复述。如学习第一册“看图学词学句”第3课《我爱爸爸妈妈》,第一段是:早晨,妈妈在擦桌子,我拿起扫 帚扫地。(接下来用汉语拼音写:妈妈笑了,我也笑了。)第二段是:晚上,爸爸在灯下看报,我送上一杯热 茶。(接下来仅用汉语拼音写:爸爸笑了,我也笑了。)在课文教学的最后,教师可启发学生作创造性地复述 ,要求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发挥想象,在每段中间适当加上符合情理的具体内容。比如在第一段中间可加上: “妈妈高兴地对我说:‘我的小宝贝,你能学做家务事了,真乖。’我说:‘妈妈,我每天都要做家务事。’ ”或者加上:“妈妈翘起大拇指夸奖我,我说:‘妈妈,我扫得干净吗?’妈妈连声说:‘干净,干净。’” 在第二段中间加上:“爸爸说:‘谢谢你,我的乖女儿。’我说:‘不用谢,这是我应该做的。’”或者加上 :“爸爸说:‘你真是个懂事的好孩子。’我说:‘老师告诉我们,在家里要爱自己的父母,要帮父母做点事 。’”有的课文,可以要求学生在复述时自己加上一个恰当的结尾。如学习完《小猫种鱼》一课,可让学生根 据自己的理解和想象,加上一个合情合理的结尾:“秋天到了,小猫到地里种鱼的地方刨开土,只见种下的小 鱼变成了鱼骨头。”或者是:“小猫真笨,连鱼不能种也不知道。”有的课文,可以从整体上进行创造性的复 述,或者修改情节,或者补充内容。例如,学生复述《小猴子下山》可以把开头改为:有一天,小猴子的妈妈 病了,小猴子的爸爸要去请医生,他让小猴子到外面找点食物回家。小猴子下山来……把结尾一段改为:小兔 儿跑进树林里不见了。小猴子迷了路,心中很害怕,一直转到天快黑了才找到回家的路。他又饿又累,也只好 空着手匆匆赶回家去,心想“我怎么向爸爸交待呢?”还可以加上一句:“后来,在爸爸的教育下,小猴子知 道了做事不能三心二意,不能贪玩。”有时候,用成人的眼光看,学生的想象补充往往不确切不必要,但对于 小学低年级学生而言,却是可行的、有益的。另外,还可以让学生通过改变主人公来进行创造性复述,如把人 物的故事改为动物的故事、把动物的故事改为人物的故事、把某一动物的故事改为其它动物的故事、把某一人 物的故事改为其他人物的故事等。

4.角色性复述。这是让学生身临其境,充当课文或课文外故事中的角色而进行的复述。如能创设相应情境 ,进行表演式复述,就更为生动有趣了。一般对话形式课文或课外读物,适于此法。如第二册《基础训练1》中 练习打电话的对话部分、第三册《基础训练8》第6题和第8题的对话材料等,就可让学生分别充当两个对话的角 色,记熟各自所说的内容,然后按角色进行对话复述训练。有些课文或课外读物,虽然不完全是对话形式,教 师也可以通过自己的穿针引线,安排学生作角色式复述训练。课文中描述交代的语言则由另一部分学生或教师 来复述。例如第三册《坐井观天》一课,教师可安排一部分学生为甲,专门复述交代的语言,一部分为乙充当 青蛙,另一部分为丙充当小鸟进行复述:

甲:青蛙坐在井里。小鸟飞来,落在井沿上。青蛙问小鸟――

乙:你从哪儿来呀?

甲:小鸟回答说――

丙:我从天上来,飞了一百多里,口渴了,下来找点水喝。

甲:青蛙说――

乙:朋友,别说大话了!天不过井口那么大,还用飞那么远吗?

甲:小鸟说――

丙:你弄错了。天无边无际,大得很哪!

甲:青蛙笑了,说――

乙:朋友,我天天坐在井里,一抬头就看见天。我不会弄错的。

甲:小鸟也笑了,说――

丙:朋友,你是错了。不信,你跳出井口来看一看吧。

这一训练,可轮换角色进行,也可让三个同学分别担任不同的角色进行。

篇7:数学作业批改法摭谈

批改作业是教师的基本功之一,是一项融知识、能力于一体的科学性工作,具有极强的技巧性。

“全收全改”是长期以来被广大教师普遍采用的方法。教师通过全收、全批、全改,可以全面了解学生对已讲授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而有针对性地安排后续章节的教学,知己知彼,备好下面的课。学生接到教师批改过的作业本,心里有种踏实感,觉得这次作业已被教师认可,从而期待着去完成下次作业。但是,“全收全改”要花费教师大量的课余时间,教师备课及课外辅导时间势必要减少。再者,“全收全改”工作量大,教师很难做到精批细改,不少人只是打“?”或“?”而已。这样学生只知道题的对错,而对错题的原因很难弄明白,从而失去了做作业应起的作用。

为了克服上述不足,“全收半改”的方法近年来被不少教师采用。它是按学生的座位次序,以列为单位编号,单数放在一起记为A组,双数记为B组,每次批改非A即B,轮流进行,同桌两人中每次必改一人。“全收半改”,可以减轻作业的批改工作量,使教师有精力认真批改作业。在批改时,教师不仅检查答案的对错,而且还要审查做题的思路、推导过程。也就是说,教师不仅要看学生做题方法是否对,还要看其方法是否好、是否巧。对于只收不改的一半作业,教师在批“阅”时要建立学生作业档案,认真登记学生做题情况。然后,由同桌参照自己的作业进行批改。这样,不仅教师批改作业的工作量减少了,而且使批改作业变成了师生共同参与的学习活动,从而调动了学生按时完成作业的积极性。

近两年,学生“自批自改”的方法,在一些地方被陆续采用。具体做法是:按学生座位顺序,把前后桌四人作为一组,选学习认真的学生为组长。在教师提出批改要求后,组长负责取组内一人的作业为“示范作业”,大家逐题研究,集体批改,然后进行自批和互查。这样做,学生成为批改作业的`主体,那么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不是就不存在了呢?不是的,因为每组讨论中所出现的问题和一些新颖的解法都要及时反映给教师,由教师做及时的总结与处理。

篇8:摭谈小学音乐教学

一、用少年儿童喜爱的形式, 吸引学生进行个性体验

借助讲故事、猜谜语、拼图形、游戏等活动寓教于乐, 在教学《欢乐颂》一课时, 把全班同学分成6组, 部分同学使用乐器其他同学拍手或用嘴发声, 随着老师指点的顺序进行音响游戏活动。这个游戏十分有趣, 能让学生养成听从指挥、团结协作的习惯, 活动中提醒学生文明游戏, 培养学生协调能力和反应能力。在创设的情境中, 让学生扮演某种角色, 并用不同语言、动作进行表演, 配有简单道具、头饰, 充分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望, 如上《十只小猪过河》一课时, 在学生自由表演、即兴发挥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做横步跨的笨拙样子, 大八字半蹲慢走, 拉手正步走, 并让学生自由表演中的优秀动作展开表演竞赛, 比一比哪一组表演得最好, 哪一只“小猪”、“大猪”表演得最出色, 发给表演者小小的纪念品给予鼓励。

二、自主性音乐实践活动

《标准》指出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 音乐课程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音乐学习特点,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学习需求, 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 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在音乐教学中, 发挥学生主体性, 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以学生为中心, 开展多元化教学活动, 给予学生直接参与教学的机会, 以实现学生自主地学主动地学、创造性地学, 使学生真正成为自主学习的主人, 成为音乐课堂的主人。

三、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参与, 强调发挥创造性

让学生自主感受、自主参与。在音乐课堂上, 学生可以倾听、可以歌唱、可以演奏、可以写画。在各个环节中, 教师都要注重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让孩子自己去寻找, 感受音乐, 创造音乐, 这是非常重要的。传统音乐课只是识谱、唱歌教师教什么, 学生就学什么。学生没有自主学习的机会, 束缚能力。音乐课应该是孩子的世界, 音乐课堂应该是孩子自主学习的课堂, 学生应该成为主动参与者, 而不仅仅是聆听者。教师的课堂教学不应只关注音乐知识技能的传授, 还应注重音乐实践, 关注音乐技能以外的艺术实践。例如:在小学六年级中有这样一节音乐活动课:“奔向2008。”在这一课中, 我课前把学生分成若干组, 让学生自主搜集有关2008年奥运会的材料, 学生通过上网、看报、看电视等多种手段获取信息, 课堂上, 贝贝、晶晶、欢欢、迎迎、妮妮五个小组的同学分别展示了自己的成果:有的演唱了歌曲《当五环旗传到北京的时候》, 有的给大家带来了歌曲《巴赛罗那》、《手拉手》, 有的展示了以“奔向2008”为主题的手抄报 , 课后 , 在老师的倡议下 , 同学们走出校门、走进社区, 向市民们宣传奥运知识, 做奥运文化的传播者。这一堂音乐实践课异彩纷呈, 同学们在自主参与中感受到了快乐, 各方面能力都得到了发展。

四、角色体验

角色体验就是创设具体相应的场景情境, 让每个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在学习中寻找快乐, 让每个学生充当角色主体, 充分在场景中进行个性体验。激活学生的思维, 鼓励学生人人参与。人人参与才是成功, 特别要吸引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参与教学过程, 最大限度地给学生以表现的机会, 增强其自信心和学习兴趣。他们成功的表现不仅可以改变他们的性格和在老师心目中的印象, 还可以满足他们渴望成功的心理需要, 因此教师应当为他们提供尽可能多的表现自己不断成功的机会。例如, 在课堂上努力做到因材施教, 难度大的问题让能力强的同学回答, 难度较小的问题尽量让能力一般的同学回答, 每个回答正确的同学都有机会成为音乐课代表, 实行班委轮流制, 尽量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同学, 尽量让每个同学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快乐, 并用成功激励、强化其学习动力, 使教学形成良性循环。

五、开展有游戏倾向的艺术活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标准》指出:“兴趣是学生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 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 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

从“游戏”入手, 开展有游戏倾向的艺术活动, 让枯燥的乐理知识的学习在不经意的游戏中, 植入孩子们的心田, 从而掌握音乐知识。

音乐教师应该精心设计具有创造性、探索性的活动, 让学生参与到各种活动中, 并在实践活动中学习、掌握音乐。如二年级有一课《萤火虫》, 描写萤火虫打着小灯笼快乐地飞来飞去的情景。歌词简单、易懂, 课前, 老师先让学生了解萤火虫, 请学生自制能表现萤火虫发光的教具教学, 在教学时, 老师采用游戏的教学方法, 当老师提问学生:“萤火虫像什么?”“请你来做一只萤火虫”时 , 学生纷纷拿出事先准备好的教具 ( 有荧光棒、小电珠 、小灯笼等 ) 模仿萤火虫飞来飞去 , 这时 , 老师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小气球当成小灯笼, 与学生一起表演, 唱到“萤火虫, 萤火虫, 点起一盏小灯笼”时, 学生就可以举起自制 的教具 , 唱到“飞到 东 , 飞到西”时 , 向不同方 向飞去。唱到“好像星星满天空”时, 学生就举起教具, 特别好看。在小朋友们 兴奋表演 时老师把 歌词有节 奏地朗读 出来 , 同学们很快 就记住了 。再加上 旋律 , 这样一首 歌就在同 学们做游戏 的过程中 学会了 , 本节课的 教学任务 也就顺利 完成了。同学们在快乐的游戏中学到了音乐知识, 增强了对音乐的兴趣。

摘要:小学音乐教学是一个由浅入深、逐步提高的过程。教师应该营造轻松愉快的欣赏氛围, 让学生充分融入这个体验过程之中, 感受音乐的情绪, 发挥想象空间, 能说则说, 能舞则舞, 能奏则奏……使学生真正成为欣赏课的小主人。

篇9:小学数学教学改革摭谈

[关键词]小学数学;改革;课堂教学

当前数学课堂有很多不足:只注意思考一节课的教学备课,而忽视整个教学单元或教学长段的整体研究;只注意思考教学内容的重点与难点,而忽视学生多方面发展的状态和需要的研究;只注意思考数学知识的认知性目标,而忽视数学教学对学生多方面教育价值的研究;只注意思考微观教学方法和多媒体技术手段的使用,而忽视教学方法、手段和技术使用的目的研究;只注意思考教师在教学中的活动状态,而忽视师生双边共时、交互影响的互动研究;只注意思考课堂练习的花样和类型,而忽视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的障碍分析和对策研究;只注意思考面向全体学生的划一目标和统一要求,而忽视学生之间的差异研究及针对“具体个人”的弹性化设计研究。概而言之,在教学设计中只关注局部而忽视整体,只关注教材内容而忽视教学中的“人”。

一、优化教学方式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教学过程本质上是人际间的交往过程。教学交往是以对话为媒介的,教学中的对话具备如下特征:(1)对话离不开交流。教学中,师生间的相互交流是一种平等、民主、互爱、理解、信任、谦虚、真实、积极的交流。在交流中,双方都是主体,且有着共同的目标。(2)对话离不开提问。教师要提出能够激起思考的问题,且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通过提问,学生不仅仅会回答问题,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对答案提出疑问。(3)对话离不开合作。对话不是强制性的,不是被人操纵的,而是双方的一种真诚合作。

从心理学的意义上来看,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是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背景下,主动积极地自我建构的过程。而学生建构知识的一个重要前提便是“对话”。教师应让学生敞开心扉,并以一名合作者的身份和心态介入其中,聆听学生的倾诉,体味学生的困惑,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与学生共情、共振、共思。这不仅是引发学生以敞亮的心态参与的需要,也是促其反思、促其解构的需要。目前,我们的课堂虽已显现出一些“对话”的迹象,但还存在着不平等、不民主、不艺术、不和谐等问题,这将需要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进一步优化。

二、合理利用教学手段

计算机将是我们进行数学教学实践的伙伴,它既是数学思想的一个来源,也是直观化的一种设备,更是一种先进的计算工具。

计算机改变了我们对数学的认识,改进了处理概念的方法,使它更被学生所理解。数学活动包括搜集、整理和解释数据,数学的调查研究、建立模型、问题解决等,更强调学习者的积极参与,而不是被动地从教师这儿接受信息。

关于计算机在数学教学中的功能,在日本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计算机在数学中的使用是大势所趋,历史的潮流,应列为数学教育的基本内容之一”。甚至有人怀疑“既然现在已进入计算机时代,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再花大量时间培养学生的纸笔计算能力是否有必要?纸笔计算能力即便很强,是很难胜过计算机的”。另一种观点认为“课堂教学应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主,而计算机引进课堂将成为培养思维的拦路虎”。对此,在日本的中小学里,计算机虽然配备率很高,但使用率平平。一些学校的计算机仍在教学大楼里酣睡。

对于计算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将会是“稳步向前,小心探索,及时总结,合理归位”。

三、完善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围绕教学目标,运用可操作性的科学手段,通过系统收集有关教学信息,对教学活动的过程和结果作出价值上的判断,并为被评价者的自我完善提供依据。教学评价的作用不言而喻,主要表现为帮助建立教室的秩序平衡、诊断并完善教师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技艺、诊断学生的问题、提供反馈和激励、判断和排列学生的学业进步情况等。事实上,在实施教学评价的时候会面临到诸多困难,其中最突出的困难是:评价谁?谁评价?怎么评?每一位评价者都有自己的关于“什么是好课”的标准,而这一标准是因人而异的,因研究的目的而变的,甚至还受制于授课的环境、评价者的心情、前后课的差异等因素的变化。即便我们制订出一个量分表,也没有谁会像集市上的小贩一样,称出个没有争议的课堂轻重来。教学评价的复杂性,还与评价者的旨趣有关,与研究的专题有关。有人侧重于心理学层面的分析,有人侧重于社会学层面;有人关注课堂是否高效,有人则关注对于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有人会用行为主义的视角阐释教学的好坏,有人会用建构主义的视角来阐释;研究“成功教育”的,更多的关注鼓励、关心、赏识、期待……研究“生态教育”的则更多关注尊重多样、和谐共生、整体发展、动态开放……所以,教学评价,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须进一步地完善。

篇10:dz 语文有效教学摭谈

● 从节约生命谈起

(一)课堂容量不够。

(二)对教学内容的施教安排与时间分配不合理。

(三)在一些无意义无价值的问题上纠缠不休。

(四)偏离目标的课堂狂欢。

(五)班级教学中的隐性浪费。

一、关于有效教学

(一)有效教学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教学理论研究流派

有效教学(effective teaching)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在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影响的教学效能核定运动后,引起了世界各国教育学者的关注。20世纪以前在西方教育理论中占主导地位的教学观是“教学是艺术”。但随着20世纪以来科学思潮的影响,以及心理学特别是行为科学的发展,人们意识到,教学也是科学。即教学不仅有科学的基础,而且还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于是,人们开始关注教学的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的理论基础,以及如何用观察、实验等科学的方法来研究教学问题。有效教学就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来的。

国内研究者关于有效教学的研究,虽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但在当时并没有引起人们太大的关注。2001年以后,随着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开始与推进,关于有效教学的研究成为一大热点。从1998年至2008年的10年里,我国关于有效教学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从现有文献来看,迄今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核心期刊上已发表学术论文121篇,出版专著2部,撰写博士、硕士学位论文70余篇。

(二)有效教学的内涵与研究意义

● 有效教学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实现教学目标和学生的个性培养与全面发展,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

教学的有效性包括如下三重意蕴

1.有效果--指对教学活动结果与预期教学目标的吻合程度

2.有效率--即以少量的投入换得较多的回报,教学效率=有效教学时间/实际教学时间

3.有效益--指教学活动的收益、教学活动价值的实现,具体是指教学目标与特定社会和个人的教育需求是否吻合及吻合的程度。

● 有效教学:就是在符合时代和个体积极价值建构的前提下其效率在一定时空内不低于平均水准的教学。

有效学习是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大量的研究表明,探索性的、自主的、研究性的学习对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很有效果。有效学习主要是指学生自主的、探索性的、研究性的学习,这也是我们要着重发展的学生的学习活动。

有效教学 的核心就是教学的效益,即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是高效、低效还是无效?

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教学有没有 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因此,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惟一指标。

■ 有效教学的几个问答:

a、教师教得很辛苦,学生学得很认真,是有效教学吗?

b、教师按计划完成了教学内容,自己也很满意,是有效教学吗?

c、课堂很活跃,学生很高兴,是有效教学吗? d、课堂教学目标完成得很好,是有效教学吗? ▲修辞教学 ▲ 《跳水》 e、有效教学的对立面是什么?

f、有效教学与巴班斯基的教学最优化是什么关系?

二、语文教学少慢差费在新课改实践中的变种:

a、泛语文 b、反文本 c、无效讨论 d、教师不作为 e、无中心拓展 f、去知识化 g、多媒体化

三、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解决少慢差费的几种策略

(一)先学后教

▲江苏洋思中学

蔡林森

先学后教

▲江苏东庐中学

陈康金

讲学稿

轻负担,高质量

▲山东杜郎口中学

崔其升

教师只讲5分钟 四壁黑板 圆桌

▲河南焦作许衡中学

张璧宏

学案导学轻负担,高质量

(二)改弦更张,“离经叛道”(挤去水分,借鉴传统)

▲魏书生

▲窦桂梅

韩兴娥

▲洪镇涛

▲李希贵

▲王泽钊 严凌君

▲王财贵

▲丁慈矿

对课

◆ 炎冰之 澳大利亚语文(英语)课堂

(三)课堂教学创意设计(略)

▲郑国民

▲钱梦龙

赵州桥

▲幻方 ▲马老师

标点符号

▲任为新 拔苗助长

▲简易方程

(四)语文奠基工程

字 :5000 词 : 25000 句 : 2000 篇 : 300

(五)“两个凡是”

凡是 学生自己能够看懂、解决、说出的,凡是经过教师引导启发学生能够自己看懂、解决、说出的,教师绝不主动“告诉”。

(六)教→不教

1、关于学科素质教学模式实验研究

2、关于三二四教→不教语文素质教学模式

(七)素质教学与应试策略相结合

1、关于素质教学

2、关于应试策略

(八)轻负担 高效率

1、现实教育生态环境下的“六字真言”

2、与“轻负担,高质量”

(九)创新精神 实践能力

1、怀疑与发现

2、批判与创新

3、“创”与“造”

4、张扬个性与教学民主

四、保证语文教学有效性的第一法宝:

教得学生爱语文

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唤醒、激励和鼓舞。

——第斯多惠

附录一:

语文教学实践的个人经验

一、坚持两个点:

1、下点笨功夫(劳动含量)

2、耍点小聪明(智慧含量)

二、追求两种力:

1、逻辑征服力

2、艺术感染力三、一个小窍门:

先声夺人

出奇制胜四、一条大秘诀:

用最偷懒的办法,做出最优异的成绩。

五、两个小建议

1、找到理论通往实践的桥梁

2、打通了做语文

六、两项大原则

1、勇作敢死队员(冒险突围

绝处逢生无限风光在险峰)

2、既仰望天空,又脚踏实地七、三个着力点

1、培养语文兴趣

2、完成“原始积累”

3、训练创新思维

八、语文教师“三热爱”

1、热爱语文

2、热爱语文教育

3、热爱学生 附录二:

值得借鉴学习的优秀语文教师语文专家:

一、小学

窦桂梅(清华附小)

丁有宽(广东)

于永正(徐州)

霍懋征(北京)

斯霞(南京 已故)

支玉恒(张家口)

贾志敏(上海)

高林生(江苏)

包全杰(辽宁丹东)

二、初中

魏书生(辽宁盘锦)

钱梦龙(上海)

欧阳黛娜(辽宁鞍山)程翔(北大附中)

杨初春(湖南)

章熊(北京)

史绍典(湖北)

武镇北(新乡)

姜东瑞(新乡)

三、高中

李吉林(南通)

孙双金(江苏)

白金声(黑龙江双城)

张化万(浙江)

韩兴娥(山东潍坊)

于漪(上海)

宁鸿彬(北京)

余映潮(湖北)

韩军(清华附中)

陆继椿(上海)

孙春成(山西 深圳)

姚竹青(新乡)周丽君(新乡)10

洪镇涛(武汉六中)

黄玉峰(复旦附中)

程红兵(上海建平)

李镇西(成都)

赵谦翔(清华附中)

李希贵(山东潍坊)

吴非(王栋生 南京)

洪宗礼(江苏泰州)

王泽钊(青岛)

严凌君(深圳育才)

袁卫星(江苏)

陈日亮(福州)

何杰(北京)

语文专家

叶圣陶

吕叔湘

顾黄初

刘国正

张寿康

张定远

巢宗褀

顾振彪

倪文锦

雷实

崔峦

饶杰滕

李海林

孙绍振

温儒敏

钱理群

周正逵

顾之川

王晓春

蔡伟

王鹏伟

王显槐

唐江彭(无锡锡山)

高万祥(张家港)

程少堂(广东)

张志公

朱绍禹

郑国民

方智范

曾祥芹

王尚文

王荣生

陆志平

戴汝潜

吕达

唐建新 11

附录三:

需要经常翻阅的业务杂志报纸和书籍

(一)杂志

1、《中学语文教学》(北京)

2、《语文学习》(上海)

3、《语文建设》(国家语委)

4、《语文教学通讯》(山西)

5、《语文教学参考》(陕西)

6、《小学语文》(人民教育出版社)

7、《小学语文教学》(山西教育报刊社)

8、《小学语文教师》(上海教育出版社)

9、《课程·教材·教法》(北京)

10、《人民教育》(国家教育部)

(二)报纸

11、《中国教育报》(国家教育部)

12、《中国教师报》(北京

中国教育报刊社)

13、《教育时报》(河南)

14、《光明日报》(北京)

(三)书籍

15、《语文教研论文集》1989年 方渭泉

16、《中国语文忧思录》1999年

17、《审视中学语文教育》1999年 孔庆东等

18、《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语文教育论文选》

19、《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2002年 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

20、《语文教育展望》 2002年 钟启泉

倪文锦等

21、《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2003年 倪文锦

22、《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

年 倪文锦

23、《新世纪语文课程改革研究》2003年 郑国民

24、《语文课程新探》2002年

陆志平

25、《语文科课程论基础》 2005年

王荣生

26、《李海林讲语文》

李海林

27、《言语教学论》李海林

28、《走进语文教学之门》

王尚文

29、《语文教改的三个浪潮》

王尚文 30、《听王荣生教授评课》

31、《中学语文教学建模》2003 查有良

伊道恩

32、《当代语文教学流派概观》 2000年 张正君

33、《美国语文》2004年 马浩岚编译

34、《语文教学探索》 1990年 魏书生

35、《教海弄潮——洪镇涛语文教学改革历程描述》1998年 马鹏举

36、《窦桂梅与语文教学的三个超越》 窦桂梅

37、《于永正课堂教学教例与经验》于永正

38、《大语文教学法》

姚竹青

39、《著名特级教师教学艺术》

2000年

王增昌 40、《语文教育研究大系》(综述卷、理论卷、小学教学卷、中学教学卷等)2007年 王荣生等

41、教育家成长丛书《程红兵与语文人格教育》等

42、《语文课如何是好》 2009年 王晓春

《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钟启泉 《我的教育理想》 朱永新 《教育新理念》2002年 袁振国

《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2001年

朱慕菊

《新课程中课堂行为的变化》2003年

傅道春

《教师创新行为案例与评议 》 傅道春

《新课程优秀教学设计与案例》2003年 《人民教育》编辑部

《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2004郑杰 《不跪着教书》

吴非(王栋生)《反思中国教育》2006 莫志华

《36天,我的美国教育之旅》2006年

李希贵 《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2007年

孙云晓 《素质教育在美国》1999年

黄全愈 《培养智慧的孩子》2006年

黄全愈

《放飞美国》2001年 矿矿

《教育的国际视野》2005年 上官子木 《我在美国教中学》2006年 方帆 《学与教的心理学》 邵瑞珍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

苏霍姆林斯基(苏)《大教学论》

夸美纽斯(捷)

朱永新

肖川

[美]杜威

李希贵

李镇西

高万祥

《新教育之梦》《教育的理想与信念》《民主主义与教育》《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与青春同行》

《我的教育苦旅》 《玫瑰与教育》

窦桂梅

《校本研修面对面》

上一篇:有接收函没有三方协议下一篇:公司授权招聘委托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