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教学管理

2024-05-24

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精选十篇)

高职院校教学管理 篇1

一、专业的设置

有的学校开设一些专业, 并非是针对于社会的需求, 或者根据自己学校的特点, 而是照搬别的学校的专业的开设。比如, 这个大学有哪些专业, 或者说哪些专业很热门, 或者社会上急需哪些专业的人才, 马上我们学校也去开设, 却没有去考虑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 包括学校的校园建设等硬件条件以及师资力量等软件条件是否能够支持该专业的开设。盲目去跟随在别的学校后面, 失去了自己学校的特色。许多新生刚入校, 虽然选择了某个专业, 但实际上他们并不了解这些专业的特点, 这些专业的课程设置以及专业的发展方向, 甚至有的专业的学生直到毕业, 还是不明白本专业的培养方向。不知道自己毕业后能做什么, 想做什么, 被动地走入了社会的就业大军中。部分学生之所以选择某个专业, 可能是受社会或者家人、朋友的影响, 或者是在学校所开设专业的招生限制下的无奈选择。这种现象对于学校的发展, 专业的建设, 以及学生的培养都是不利的。每个学校都应该根据自身的情况, 发展自己的办学特色, 找到自己的发展方向。和地方发展相结合, 培养地方所需要的人才。专业上需要不断加强建设, 同时在开学初期, 对学生做好专业教育, 让学生了解本专业的情况, 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专业、自主选择课程等。学生能够选择就读自己感兴趣的专业与课程, 激发了学生专业兴趣和学习动力, 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能够积极促进学生的专业学习。

二、课程的设置

有的学校虽然名称发生了变化, 但是有些课程的设置还是延续了原来学校的特点。我们都知道, 之所以职业教育发展较快, 是因为社会急需能够具有很强的动手实践能力的人才, 需要直接可以上岗工作的人才, 而我们传统的大学教育因为侧重于理论的学习, 所以很多毕业生的动手能力较差。职业教育却能够根据社会的需要, 来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学生, 可以满足社会及企业的需求。可以说, 社会就是高职院校的客户, 社会的需求就是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标准。只有满足了社会的需求, 学校所培养的学生才会供不应求。但是有的时候学校并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 学校的课程设置并没有针对性地发生改变, 可能还是中师或者技校时候的情况, 这样并不是真正实施了职业教育。我们应当去社会调研, 去进行需求分析, 要明确地了解社会的需求, 企业的需求。通过社会的需求分析, 来开设相应的专业课程, 让学生学到切实可用的知识, 能够满足社会的需要, 成为社会的紧缺人才。而不应当延续以前的课程设置, 或者是照搬别的学校的办学模式, 应该形成自己学校的办学风格。在课程设置, 人才培养方面更要重点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职业素养, 重视技能的训练。因为学生具有较强的职业技能才是他们在求职中获胜的优势。所以, 高职院校一定不能忽略了职业院校的优势所在。

三、教师的观念

有时学校虽然提升了, 但是教师的教学观念并没有发生变化。有的教师仍然采用几年前, 甚至是很多年前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策略, 一份教案可以用好几年。有的老师一上课, 就开始照着书或者ppt读, 直到下课铃声响起, 根本没有注意下面有些学生已经呼呼大睡, 或者在学习别的科目, 或者在窃窃私语, 或者人手一部手机低头刷屏, 忽视了学生, 忽视了与学生的交流。在这种情况下, 教师对上课失去了激情, 学生也对上课失去了兴趣, 如果任由这种现象发展, 既不利于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 也不利于学校的发展。

有的教师, 习惯了知识的传授, 却容易忽视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特性, 不利于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对于职业学校来说, 学生的能力, 包括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协作能力、思考能力等等都是学生求职必备的, 也是现在的企业、公司所需要的。如果学生习惯了接受, 习惯了聆听, 习惯了仅仅是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 甚至是通过复制、粘贴的方式完成作业, 那么一旦毕业, 走上工作岗位, 是很难适应工作单位的要求的。所以, 我们教师要转变观念, 要从传统的观念中走出来, 改变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 改变以培养知识为主的教学目标, 给学生更多的引导, 让学生去思考, 去探究, 去协作, 去创新。对于职业院校来说, 培养学生的能力远远比让学生单纯地接受知识要重要得多。为了适应高职院校的教学, 提高教学的效果, 作为教师,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改革。

(1) 课堂教学的改革。在目前很多学校的课堂上, 教师是处于一种权威的地位, 是不容侵犯的。课堂教学中虽然也有教育信息的沟通过程, 但一般说来, 其沟通程度较差, 学生很少有发言的机会。一般是以教师讲解为主, 灌输大量的信息, 学生必须认真听讲, 认真做笔记, 而学生提问、争辩则是极少的, 学生之间的横向交流常常是被制止的。这样就造成学生过多地依赖教师, 处于被动的地位。教育活动中教学信息的传递应该是双向的, 既有教师向学生传输信息, 也有从学生那里获得的反馈信息, 并给予学生反馈评价。只有这样, 师生配合默契, 才能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否则这样的课堂培养出来的学生, 知识记忆的很好, 但是表达的能力, 组织的能力, 质疑的能力却不好, 甚至不会去思考。所以, 我们的课堂需要改革, 需要让学生有表达的机会, 需要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与探讨。要以学生为主体, 充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认知能力与探究能力。以教师为主导, 教师成为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者。同时, 教师还是学生学习的服务者与合作者, 是学生情感教育和价值教育的实施者和学生精神家园的守护者。我们要建设一种比较和谐的课堂环境, 充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引导、鼓励学生进行思考、创新, 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让我们的学生毕业后可以很快适应社会, 满足岗位的需求。

(2) 教学内容的改革。教学内容上, 要改变完全依赖教材的思想, 特别是几年来只使用同一本教材的情况, 要依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对知识进行适当调整。对于一些已经过时的教学内容要进行大胆改革, 大胆更新, 给学生及时输入新鲜的血液。教师可以更换新的教材, 或者是教授同一门课程的教师根据教学需求、教学目标和教学经验自编教材, 以适应知识的不断更新。人们常说, 要给学生一碗水, 教师必须有一桶水, 并且是新鲜的。作为教师要及时更换桶中之水。所以, 教师也要不断学习专业知识, 不断充电。及时了解任教学科的最新发展、前沿知识, 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 提高自身的能力。能够有渊博的知识, 新的知识, 传授给学生, 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 培养出真正的人才。

(3) 教学方法的改革。在教学中, 改变传统的以教师讲授法为主的课堂教学过程, 创新教育教学方法,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灵活的教学方式。倡导创设情境法、问题导入法、师生交流法、提问法、任务驱动法、探究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让学生真正融入到课堂中, 而不是一味聆听, 一味接受。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和教师、和同学进行交流探讨, 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感受到学习的真正乐趣。经常提问学生, 引导学生认真思考, 鼓励学生发挥创造性思维, 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及创新意识。对于实践类课程, 更要尽量给予学生实践练习的机会, 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而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指导者、促进者。对学生耐心细致, 积极鼓励学生, 赏识学生。面向全体学生, 提高学生学习的信心与耐心。要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协作能力, 以更好地适应社会。

综上所述, 对于高职院校, 不能照搬以前的中专或中师的教学方式、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要进行适当改革。要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目的, 以就业为导向, 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探究能力、协作能力、动手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以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 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各行各业的要求。

参考文献

[1]何克抗, 郑永柏.教学系统设计[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2]姜大源.职业教育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7.

高职院校教学档案管理 篇2

【关键词】 教学档案 开发利用 管理制度

当前,我国的职业教育体制改革已从宏观体制改革进入到学校内部微观教育教学改革。

现代职业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校内外诸多因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科学地引导和协调这些因素之间的矛盾运动,并有效地解决矛盾和问题,才能促进职业教育的健康、有序、协调发展。

在高职院校健康、稳定的发展过程中,教学档案的管理工作起着重要的作用。

但是,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和高职院校建设快速发展的今天,高职院校教学档案管理与其规范的适应周期越来越短,已运行多年的现行高职院校教学档案管理规范已失去原有的实践根基。

高职院校正常的教学工作的进行以教学管理为基础,教学档案的管理则是一项基本而又往复循环的工作。

它是教学工作经验的积累与成果的体现。

实行教学档案规范化管理,使教学档案管理既适应教学的需要,又适应专业教育的需要,是日常教学管理中不断探索的一个问题,也是实现教学管理规范化的有力保障。

一、提高对教学档案的认识,确立教学档案工作的主体地位

高职院校专业教学档案积累、储存、传递丰富的专业知识,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信息和知识传播方式。

教学档案的运用,替代了部分教学活动,从整体上为高职院校的教学活动增添了新的内容,使教学实践更趋立体化。

学校与其他社会组织的基本职能活动的区别就在于它是教书育人的地方,尽管它也有党群工作、行政管理和其它活动,但它们都是为教学工作服务的,教学工作始终是学校的中心工作。

因此,在学校档案中,教学档案是学校全部档案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档案的主体。

教学档案的管理是学校档案工作的核心和重点,科学、规范的教学档案工作对强化教学管理,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匆庸讳言,在一些学校,人们一提到档案工作往往想到的是党群工作、行政管理及人事等方面档案管理问题,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业务指导大多也只是关注这部分档案。

教学档案是学校重要的教学信息资源,它不仅是学校教学管理和教学实践的真实记录,也是教学和教研等工作的重要参考资料,是直接为教学工作服务的。

如果一个学校没有齐全完整的教学档案,这个学校的教育水平、教学质量、教师素质等将是难以想象的。

因此,我们可以说教学档案的管理水平不仅是一个学校档案工作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而且还是一个学校提高教学工作水平的重要基础和保证。

二、明确教学档案的`收集范围,丰富教学档案的内容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成为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工作的核心和重点,尤其是新一轮高等教育资源的重组整合,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高素质人才的迫切需求,对高职院校教学档案管理提出了更新、更高的任务和要求。

在一些学校教学档案管理水平不够高,虽然有多种原因,但教学档案收集范围不明确也是重要原因。

一般来说,凡是学校教学管理及教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对学校教学工作具有凭证作用和参考价值的文件材料、教师教学档案,如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材及讲义、优秀教案;招生、学籍管理、课堂教学与教学实践教学检查、教师测评、学生试卷及成绩分析、学生实验报告、实验项目管理、教学材料,学科建设材料、教学工作规划与总结、师资管理及学生的读书报告、作业及论文,毕业生工作等方面的方案、图表、声像材料都是教学档案的重要内容。

教学档案是招生、管理、教学、学生分配等全过程的真实的完整的记录。

为方便收集、学校应当将教学收集范围以文件的形式确定下来并要求各部门认真执行。

这里特别要强调的是,由于教学档案形成者的特殊性,档案部门应对教师、学生及相关活动中形成的材料的收集工作给予足够的重视,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做好这方面的材料的收集,确保这部分材料的齐全完整。

三、健全教学档案管理制度,加强教学档案形成过程的监督

教学档案的形成过程较之其他档案来说有其特殊性,如教学文件形成者主要是师生个人,大多数材料属于“白头文件”,且未经正常的文书处理程序等,以致教学文件材料的质量和数量难以得到有效控制。

目前大多数教学人员档案意识不强,教学文件材料的收集尤其困难。

教师形成的文件材料即使他们据为已有,档案部门也无能为力。

为做好教学档案的收集工作,学校在宣传贯彻档案法律法规的同时,应当重点建立教学文件材料管理制度:一是教学档案归档制度,将归档范围、归档时间、归档材料份数和归档要求制度化、透明化;二是教学档案材料形成归档情况的奖惩制度,将教学评论年材料的归档与评选、奖金、晋职等挂钩;三是将文件材料形成归档工作纳入有关教学管理制度,作为教学工作的组成部分与教学工作一起抓。

教学档案管理实践证明,只有对教学文件材料的形成归档全过程实行监督和控制,才能保证有关文件材料归档。

四、加强教学档案信息管理的开发利用,为教学工作服务

对高职院校而言,中心任务是将教学搞好,围绕教学活动所产生的大量各种类型的文件材料形成了档案群中所特有的档案――教学档案,这类档案记载了教学管理工作的内容、途径和效果,准确地反映出学校各个历史时期的教学管理、教学水平、教学质量,内容丰富、成分也较复杂,在高职院校的全部档案中占有相当突出的地位,在教学管理中,具有特殊的重要作用。

收集管理档案的目的在于利用,对教学档案而言更是如此。

档案部门和档案人员要主动参与学校教学管理活动,深入做好调查研究,及时了解有关教学活动情况,了解教学活动对档案的要求,主动为教学工作提供优质的档案信息服务。

档案部门还应根据利用者的需要编制必要的检索工具,方便教职员工查阅有关档案。

有条件的学校,还应加大教学档案的系统开发力度,将那些常用的教学档案汇编成册,以满足教职员工系统利用的需要。

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探析 篇3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科学化;人文化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2)10-0118-02

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管理既要遵从一般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也要独辟蹊径发展自身教育教学特色。要运用各种教育教学管理手段,对各项教学活动进行有计划、有组织的调控和指导,完成“教”与“学”、“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教学管理是各级各类院校教学工作的核心,高职院校也不例外。教学管理是否科学,是否反映教育规律,不仅影响到一个学院的教育教学质量,而且影响到各级各类教育教学单位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在高职教育大力发展的今天,探析高职教育教学管理的方法尤为重要。

所谓教学管理科学化,就是为适应培养具有创新精神、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要求,改变传统的教学管理理念,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建立科学有效的教学管理机制,实现教学管理观念、意识的转变,增强管理行为、创新管理手段以及管理体制的现代化,形成一种以人为本、全面实现现代化的教学管理新局面。

一、转变教育教学观念

观念是引导人类一切活动的先导,在教育教学中也不能忽略观念的引导作用,作为教育教学管理者只有以先进的管理理念去开展工作,才能渐渐形成良好的校风、学风,这种好的风气也会不断影响教师和学生观念的转变,逐渐形成一个好的循环系统。在今天,我们提观念就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观念。“以人为本”作为新时期的一种管理理念,是从管理科学和行为科学等现代管理学科的研究和探索中逐渐形成的。运用这种管理理念来指导高等职业教育,还需逐步的提高和完善,这种提高和完善对提高高等职院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水平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断激发学生潜能。高职院校作为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学校,就必须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其自身规划的发展目标,学校管理者和教育者要尊重学生的选择、兴趣和创造,要尽可能地满足不同专业学科学生的发展需求,突出关爱,争取做到全方位育人,把培养学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作为学校管理工作的首要总目标和生命线,为学生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使学校的管理工作顺人情和人意,让学生在一种和谐的环境中自由发展。

其二,学校一切教育活动的主体是“学生”,所以必须做到一切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看问题、想办法,建立健全科学管理教育教学工作的方法,使方法成为激励学生向前的动力,而不是成为约束力,达到以管理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把管理方案的制定、教学课程的设置、学籍管理、考试等都看作为学生服务的平台,在做到让学生遵循教学规律的基础上全面发展,同时要专业技能突出。

其三,在学校的管理中,教师不是惟一的教学管理者,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有选择性地参与到教学管理中,这样既能建立师生之间互动的渠道,也对学生的自身发展有很多帮助。学生通过参与教学管理可以提出意见和建议,建立良好的教育教学管理反馈系统,使教育教学管理制度更切合学生实际。

其四,实现教师与教育教学管理活动的互动。教师是教育教学活动的策划者和创意者,同时还要担负教学管理的相应工作,确切地说教师应该是管理者与教育者的二合一,教师只有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处理好二者的关系,才能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教育教学活动朝着更加有序合理的方向发展。

其五,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通过教学实践来参与教学管理活动的。教师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主体,新时期的教师更应积极地参与到教育教学管理当中,这不等同于让每个教师都把教育教学管理活动当作核心工作来抓,而是让教师通过参与教学管理来不断地完善学校管理细则和方法,帮助学校管理者进行行之有效的管理改革和创新,使教学管理工作不断完善。

其七,建设良好的教育教学大环境,用美的环境塑造人。这种环境应分为两种,一种是生活工作环境,一种是学习环境。首先,要为管理者和学习者提供良好的生活工作环境,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校园环境和校园周边环境,好的环境可以催人振奋,使人不断提升自己的生活价值观。其次,要为教育管理者和学习者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孟母三迁”的故事告诉我们,环境在人的学习成长过程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学校的管理者应把环境建设作为一项常规管理工作来抓,定期协调相关部门排除周边不和谐因素,为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顺利实施提供保障。

二、强化教育教学管理队伍,不断提高专业化水平

教学质量能否快速提高,关键看教师队伍建设情况,教师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决定性因素。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高职院校提高教学管理水平与教学质量的首要任务。自国家大力扶持职业教育以来,职业院校蓬勃发展,大批不同专业类型的教师步入了职业教育的大门,这些教师可以说只具有理论知识,没有实际操作技能,教学方法单一,以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教育高职学生,显然这不符合职业教育发展的要求和学生自身发展的需求。高职院校作为一类特殊的教育类型,就必须在教育过程中突出不同“职业”的特性,强化教育教学的实践性和操作性,以学生的德育教育和技能教育为主,让学生一毕业就成为一个真正的技能型人才,这样既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也为毕业生的自身发展带来很大的空间。

作为教育教学管理者就必须为这种有利教学环境的形成提供全方位的行政支持,不断提高教育工作者的专业化水平,做到“教到学”、“学到用”的自然衔接。教育工作者专业化水平的提升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渠道解决:一是建立全新的人才聘用模式,摒弃传统的人才引进方法。教育管理者可以通过引荐、推荐、考察发掘和求职者自荐等方法渠道不断储备各行业的高技能型人才作为学校教育的师资队伍,为学生的实训实践奠定良好的教学基础。二是通过培训和继续教育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和理论基础,与此同时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和学术理论水平,充分发掘教师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有效转化和结合的优势,积极促成教育教学成果的转换。三是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不断吸引人才和激发教师的潜能,努力改善教学管理人员和教师的工作、生活及福利待遇,让管理者和教学者没有任何方面的顾虑,做到“安居乐业”。四是强化管理,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努力打造一支内部和谐、外部协调、结构严密、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高效管理团队。五是建立明确的奖罚制度,使多劳者和善于劳动的人有制度的保障,同时也给那些懒散、没有组织观念的人以严厉的惩罚,始终维护学院的整体利益不受损害。

三、实现教学管理运行的规范化、科学化、有效化

实现教育教学管理运行的规范化、有效化、科学化和信息化是一项系统、细致的工作,要建立高效、规范、科学的教学管理模式,就必须明确系统内各自的职责,协调工作程序,做好组织机构的衔接,把各项工作细化、量化,具体到部门,再到责任人,要合理分工,各负其责,实施问责制,有力保障各项工作的开展、落实顺畅、有序、有效。

(一)科学管理教学计划

首先,确定各专业教育教学的培养目标。教学培养目标的制订是教学计划的前提条件,目标的制定必须依照国情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方向,体现出对学生的特长。其次,充分把握教育教学计划的个性,不断提升专业的竞争力。各教学单位可依据市场信息,不断调整专业培养目标和教育教学计划的课程设置,这样既能体现本校的教学特色,又能突出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格局,在增学院竞争力的同时,使学生对市场的适应性不断加强。第三,加强管理教育教学计划的制定工作。教育教学计划的制定是将教育教学目标具体化的过程,不仅要遵循教育教学的基本原则,也又要遵从学生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在充分考虑课程结构的同时,还要充分考虑技能培养与理论知识教学的关系。

(二)强化教育教学过程的监督与管理

各专业主管教学的负责人、教研主任和主管领导要不定期地对照课表抽查各科教师对教学计划活动的执行情况,这其中不仅要抽查教师的教案和授课情况,还要检查学生的出勤情况和教师对课堂的掌控能力以及教师是否有无辜旷课、调课和早退等违反教育教学纪律的行为,并对发现的问题及时做出解决。各班的直接管理者首先是班主任,同时班主任也是各科教育教学活动过程的直接监督者,班主任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方式方法对班风和学风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班主任要不断研究教育教学方法,不断积累经验,切实把班级管理工作作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常规工作来抓,掌握好学生迟到、早退等情况,并采取果断措施加以制止。要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不能贬低学生,要采取正面引导的方式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要经常与学生交谈、与代课教师沟通,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建立良好的信息反馈系统。

[参考文献]

[1]李文诠.大学生成人成才成功之路[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11.

[2]龙双喜等.论网络时代与治理理论的价值整合[J].出国与就业,2012,(1).

[3]贾勇.高校管理与教学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高职院校教学管理 篇4

关键词:高职院校,旅游管理,校企合作,人才培养

1 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的必要性

旅行社和酒店是旅游行业必不可少的两个基本环节。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主要包括旅行社管理和酒店管理, 其重要特点是实践性强。从目前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设置情况来看, 一般将旅游管理专业分为两个培养方向, 一是旅行社方向, 二是酒店方向。多数学校为设立院系的需要, 细化专业, 将这两个培养方向分别确定为两个专业。在旅游服务业已经成为我国重要支柱产业的今天, 培养高素质实用型人才已经成为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必然需要。为适应旅游企业对现代旅游人才培养的迫切需要, 实现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近年来, 高职院校不断深化教学改革, 积极探索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校企合作, 为旅游企业培养实用性人才, 已经成为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

校企合作是学校与企业建立起来的一种合作模式, 是一种适应社会与市场需要, 注重学生实践技能培养, 注重学校与企业资源信息共享, 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一种双赢模式。在校企合作模式下, 学校与旅游企业紧密合作, 互利互惠。一方面, 学校将学生派驻企业顶岗实习, 利用企业提供的真实场景, 开展实践教学, 使实用型人才培养计划得到有效落实。同时, 学校也可以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与服务。另一方面, 企业利用学校的教学资源开展人员培训或与学校开展技术合作, 企业技术人员也可以作为实习实训指导教师, 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指导。同时, 优秀实习生实习结束后留在企业, 补充或缓解企业用人难题。通过校企合作, 学校与企业双方优势互补, 既节约了教育成本, 也节约了企业成本, 从而达到双赢的合作目的。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学校的支持, 企业的壮大也会反哺学校的发展。校企合作顺应了高职院校高素质实用型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 实现了学校与企业对接, 教育与市场接轨, 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育人理念, 为高等职业教育旅游管理专业的发展增添了动力, 为我国旅游市场又好又快发展注入了生机与活力。

2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的基本现状

目前, 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学制一般为三年。大多数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学校理论教学为主, 实践教学通常是以校内模拟实训和最后一学期学生自主实习的方式体现出来。校内模拟实训由专任教师根据人才培养计划, 在校内的实训室里安排适当课时进行简单的模拟实训, 再安排相应的职业技能鉴定, 但实训教学效果达不到最佳。高职院校一般在每年度的十一月份或十二月份举行企业与毕业生见面的“双选会”, “双选会”结束后学生开始进入自主实习状态。第三学年的第二学期, 即高职学生在校的最后一个学期, 教学计划基本是以学生自主实习为主。这种自主实习实际上属于就业性质的实习, 处于无规范监管的状态。在这种教学计划安排下, 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的主要模式是传统的松散式的合作。尽管校企双方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 但在这种合作模式下, 从企业角度来看, 多以应急性的用工为主要目的。一般在每年的毕业季节与学校合作, 解决企业因为扩张或人员流出过大带来的用工不足问题。从学校方面来看, 学生在校第六学期的教学计划是校外实习, 为解决学生实习问题, 学校一般在第五学期对合作企业开展考察, 达成校企合作的具体意向, 解决学生第六学期的校外实习问题。这种合作形式对于学校来说相对简单, 不影响整体教学计划按部就班地实施, 实习管理难度较小。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旅游行业对高素质实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上述传统的校企合作方式已经滞后, 校企深度合作要求不断提升。“工学交替模式”、“冠名班模式”等在部分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施, 这些新的合作模式同时也对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计划模式提出了改革的新要求。“工学交替模式”简单来说就是工作与学习的交互替换。即学生在第一学年或第一学期在学校学习基本专业知识和技能, 第二学年或第二学期到合作企业顶岗实习。工学交替, 完成学业, 形成工作和学习交替进行的基本模式。工学交替模式带来的主要问题:一是对于学校来说需要有多家合作企业方能解决学生的实习问题, 而且适用于合作关系稳定、长期合作的校企双方, 这需要学校积极确立专业对口的稳定的合作企业。二是在学习和工作半年或一年相互交替的形式下, 理论学习受到实践教学的冲击或影响, 学生的心“易放难收”。“冠名班模式”就是在学校设立以企业名字命名的班级。这个班级是根据企业需要设立的, 企业参与教学计划的制定, 在冠名班学生的选定、课程的开设、实训的安排、奖助学金以及学生今后的就业上都充分体现了企业的意向。可以说学生入学就有工作, 毕业就是就业, 实现招生与招工同步, 教学的实施由企业与学校共同完成。这种合作针对性强, 突出了职业技能培训的灵活性和开放性, 培养出来的学生适应性强, 就业率高。不足之处就是学生对冠名班的选择比较慎重, 长期在该企业就业的意愿不强, 存在跳槽心理。

3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的制约因素

长期以来,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的有效推进受多方因素制约,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3.1 校企合作缺乏国家层面的制度保障

目前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还处于民间状态, 虽然国家出台了相关政策鼓励和支持校企合作, 但还缺乏法律层面的保障和支持。虽然校企合作呈现两热态势, 学校和企业都表现出积极主动的态度, 但缺乏合作的法律和制度保障, 双方之间的责任和义务只是通过彼此间合同或协议的形式加以约束。尽管双方在合作中能够友好协商地解决发生的相关问题, 尽量避免产生法律纠纷, 但一旦发生严重或者复杂问题, 仍旧无法避免地会产生纠纷。同时, 校企合作缺乏经费保障, 国家对于与高校合作的企业没有相应的鼓励和优惠措施, 企业与高校合作的内在动力不足, 影响了校企合作的顺利开展。学校更多地出于对学生安全考虑, 对于合作存在保守思想, 缩手缩脚, 无法放开。对此, 国家应尽快制定相关法律法规, 规范校企合作, 以促进校企合作的良性发展。

3.2 社会各方缺乏对校企合作的正确认识

对于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究竟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 目前仍然存在着争议, 学校以及社会的人才培养理念尚需彻底转变。高职的学制只有三年, 一些教师受传统观念影响, 认为学生在校时间短, 应注重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 打好理论基础是根本。许多家长还仍然受追求高学历思想的影响, 鼓励孩子专升本或自学考试拿本科学历, 反对增加或加大实践教学, 一旦学校安排实习, 部分家长会认为学校放任学生, 对学生不负责任。高职学生自身缺乏对社会的深刻认识, 缺乏职业规划, 对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认识不清, 部分学生表现出对校企合作不积极配合, 抵触学校开展顶岗实习之类的实践教学。一些企业因没有国家政策的明确支持, 对校企合作存在怕麻烦的心理, 在校企合作中害怕承担责任, 合作合同中存在明显利己条款。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校企合作的深入开展。

3.3 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仍然滞后

受人才培养理念的影响, 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未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 主要体现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实施上。一是人才培养质量的社会标准不明晰。对于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究竟应该达到什么样的质量标准, 缺乏科学合理的质量标准, 与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标准仍然存在很大差距, 不能满足企业的个性需要。二是人才培养方案中弱化了校企合作。目前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计划模式不利于工学交替等校企合作模式的实施。三是实践教学课时明显不足。尽管从理论上说, 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计划比例达到或超过1:1, 但实际执行中仍然存在着打折现象, 实践教学未能真正达到计划要求。四是实践教学考核措施不到位。很多学校对实施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没有系统的管理制度, 缺乏规范的考核, 未能实现对学生实习全过程的记录和实习结果的有效考核, 影响了校企合作的质量。五是教学管理体制改革仍然滞后。部分高职院校下设的院系机构或人员设置和配备不到位, 或是权责不明, 使本来承担着较重教学和学生管理任务以及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建设和实验室建设任务的院系不堪重负, 对校企合作产生畏难情绪, 影响了系部自主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 影响了校企合作的推进和有效开展。

4 推进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的新思路

校企合作的深入推进需要国家、企业、学校及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支持。国家应尽快制定有利于校企合作的法律法规, 社会各界应积极支持校企合作。作为合作主体的高职院校更应努力拓展合作思路, 从深度和广度上加强与企业的合作, 增强合作的实质性和紧密性, 采用多种方式, 努力营造学校、企业、学生以及国家“多赢”的良好局面。

4.1 多方协调配合

校企合作需要社会各方的协调配合。首先, 从政府层面来看, 应统筹规划, 尽快出台校企合作的相关政策法规, 制定鼓励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政策措施, 把推动校企合作培养人才上升到国家人才培养的战略高度, 促进和保障校企合作。其次, 从学校层面来看, 应转变教育教学理念, 加快教学改革, 创新教学模式, 推进校企合作发展。学校应时刻关注企业人才需求变化, 及时进行专业方向调整, 开发、设计和实施灵活的人才培养方案, 真正把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文章做好。再次, 从企业层面来看, 企业应树立长远发展战略, 校企合作是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 校企合作的最大受益者之一是企业。最后, 从家长和学生层面来看, 要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和发展观, 要用发展的眼光对待实践教学, 高素质实用型人才培养是社会的需要, 也是学生发展的需要。

4.2 多种方式并用

校企合作符合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 有利于促进职业教育的良性发展。学校可以通过校企合作提高教学质量, 但各种合作模式都有一定的局限性。为此, 高职院校要进一步转变育人理念, 科学制定有利于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方案并积极组织实施, 积极推进校企合作。采取多种方法并用的方式, 实现学校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双赢。学校挑选能够为学校提供符合人才培养需要的实践教学的合作伙伴, 除了建立实习基地等初级层面的合作关系外, 还要逐步推广到合作改革现有人才培养模式、合作开发项目等其他形式, 促进高职院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 将传统的合作模式与合作开发、工学交替、冠名班、订单模式等结合起来, 发挥各种合作模式的优势, 积极探索新的合作模式。

4.3 多家企业合作

校企合作符合企业对人才培养的内在要求, 有利于企业实施人才策略。校企合作可以使企业获得实惠和利益, 提高企业参与学校人才培养的积极性。在校企合作中, 高职院校应放下姿态, 积极主动,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 采取与多家企业合作的方式, 扩大合作的基础。与多家企业保持合作的好处主要体现在:一是可以满足更多学生的实习选择需要, 营造竞争的氛围和环境;二是可以发挥不同企业的资源优势, 培养适应不同岗位和不同层次的技能人才;三是可以广纳不同企业文化, 有利于教师转变育人观念, 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有助于学生了解企业, 适应社会;四是可以扩大学校的品牌影响, 造就学校的潜在合作伙伴和客户群体。

4.4 多种技能并学

校企合作符合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多种技能并学是校企合作的具体要求, 也是学生今后职业发展的客观要求。多种技能并学可以促进学生就业, 也有利于学生提高就业竞争力。多种技能并非单指职业岗位技能, 还包括职业和岗位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和迁移能力, 这是社会发展对劳动者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基本要求。在校企合作过程中, 学校和企业双方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团队意识、大局意识、吃苦耐劳精神、奉献精神和组织纪律观念以及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和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通过校企合作, 使学生具备顶岗能力, 全面体验生产、服务第一线的企业管理, 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和坚定乐观的生活态度。让学生切身体验到严肃的劳动纪律、精确的技术要求, 感受到劳动的艰辛和挫折以及成功的快乐。通过校企合作, 促进学生毕业与就业接轨, 实现教育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1) .

[2]张亚军, 徐亚娜, 楚金华.我国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研究述评[J].职教论坛, 2008 (24) .

[3]殷红, 米靖, 卢月萍.我国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研究综述[J].职教论坛, 2011 (12) .

高职院校教学计划 篇5

关键词:经济类高职教育;教学计划;安排

经济类高职教育教学计划的安排,对教师的教学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经济类高职教育教学计划的安排使得经济类高职教师必须要加强对教学计划的制定,以专业技术培训为导向,培养专业的人才和目标,这样教师才能够对学生进行更加有效的指导,使学生所掌握的技能更符合社会和市场的需求。经济类高职院校教师教学计划的安排直接影响着教学的质量,通过修业年限,设置课程模块,不断丰富专业的实训教学内容,是对经济类高职教育教学的一种创新和突破。同时,经济类高职教育教学计划的安排,对高校、教师、学生以及企业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对经济类高职教育教学计划安排的研究。目前我国经济类高职教育教学缺乏自身的特色,这使得教学活动千篇 一律,而且教师的职业素养相对较差,这使得教学计划的安排缺乏实际价值,这样必然不能促进教育的发展与进步。探讨经济类高职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具有可行性的指导建议是当前最为重要的内容,进一步推动经济类高职教育能够获得更好的进步。

一、经济类高职教育教学计划安排存在的问题

根据教学实践反馈可知,目前经济类高职教育教学计划安排存在诸多的问题,这导致最终的教学效果并不是非常理想。通常来说,教学计划安排存在的问题具体如下:从课程设置角度出发,相较于其他类高职教育院校的设置,差异并不显著;对于教学计划的制定也相对比较随意,缺乏针对性,未能从当前社会市场的实际需求进行合理的教学安排,从而导致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效果并不是很显著;而对于实践性相对较强的课程,不管是课程内容方面,还是授课时数层面都与普通高校无异。教学模式还是以传统方式为主,这在很大程度限制学生技能的培养。经济类高职教育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而事实上学校在这方面的教学比较落后,对于实践性内容的安排相对较少,导致学生的实践技能较差,使其在今后的工作中无法更好地体现出个人价值。教材内容的设置与安排也未能达到最新的教学要求,这些因素困扰经济类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的安排,必须从思想上对此给予高度重视,并且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二、优化经济类高职教育教学计划的有效对策

1.按照需求设置相应的教学课程

经济类高职教育教学目标非常明确,就是为社会培养他们所需的技能人才,所以教学计划的安排也要围绕于此展开,以相应职业资格证书培养为主,设置相应的主干课程,彰显职业教育的特色。在教学计划中,主干课程的设置是非常必要的,突出职业教育特色的关键要素,所以教学计划的设置以突出职业教育为目的,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这样才能让学生掌握比较全面的职业技能。根据相关要求,职业教育基础课程需要包含在所有学科之中,不能过于重视理论教学部分,按照教学实际要求,能够将理论与实践课程相互融合,增加实践操作内容,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将理论转化为实践技能。特别是重点培养学生与职业资格证书相关的教学内容,合理安排课时,在规定时间之内完成极强操作性的学科,同时是资格证书中所需要的内容,这样学生在理论与实践方面都能获得极大的进步,获取职业资格证书。在教学计划中,要选择教与训相结合的教学课程目标设置,增强学生的操作能力。经济类高职教育需要将经济课程与实训课程放在一起来培养。专业课主要是让学生对专业的概念以及计算方法有所了解,并且也让学生学会如何利用经济知识进行账务处理。学生在学习理论课程之后如果不及时进行实践操作的话,很容易对其中一些概念知识或者计算方法等混淆,因此在教完理论课程之后,教师还要对学生开展实训教学。在实训过程中,学校为学生所选择的实训软件必须要与企业的经济岗位要求保持一致高度,进而让学生达到活学活用的效果。

2.优化教育改革,结合教学方式及手段

经济类高职教育主要是突出经济类型人才的培养,所以其教学的重点内容应当以经济类型的学校为主,结合教材及教学内容与手段,彰显职业教育的特色。而对于这种类型的教材而言,其需要突出基础性,筛选学生必须要掌握的学科内容,还有相应的基本概念等等,要做到通俗易懂,而且实用够用。在实践上,学生需要掌握学科的科学性与先进性,融入更多提升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教学部分,加入成功成熟的职业经验,然后配套电子课件,更好地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特别是针对那些实践操作性极强的学科内容,制作课件的内容必须要充满趣味性,这样才能吸引更多学生的注意力,使其能够对教学内容具有足够的兴趣。而针对经济类课程来说,不仅要加入先进的理论知识内容,同时还需要融入实训内容,对于不同年级的学生,还要有不同个性的学习特点,开设个性化的学习内容,形成多样化的课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经济类教育改革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还具有极大的优势,能够获取学生不同的学习反馈,然后针对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及效果,继而总结课程自身的难易程度,由此可以将商业项目模拟化,或是设计项目趣味化,这样还能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强化高职课程的针对性,使其具有实际操作性。《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强化实践育人环节,增加实践教学比重,加强实验室、实训基地建设,组织编写一批优秀试验教材,新增教学经费优先用于实践教学。所以,在经济类高职教育教学计划的安排中,可以将教材建设与教学手段及方式进行整合,将教育的技能特点凸显出来。高校教师应该结合实际情况,编制适合本校学生的实训教材,将“教”与“学”的理论知识转变为学生解决问题的动手能力,甚至有所创新,为学生学习好相关知识打基础。

3.吸收先进的经验

从现阶段的趋势分析,发达国家对职业教育具有非常丰富的经验,他们的职业教育开始相对较早,我国相较于发达国家职业教育起步相对较晚,可以从发达国家汲取丰富的经验及成果,并且根据我国实际情况酌情引用。例如:德国“双元制”,这类职业教育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在职业学校内,学生接受理论知识,学习普通文化知识教育;其二,在企业之中,学生接受职业技能教育,这样就有效融合理论与实践教学。这样的职业教育制度具有极好的推广前景,而且能够吸收更多的职业教育理念及文化,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与氛围,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下必然能够学习到更多的知识,掌握实践技能。模拟公司是根据上述双元制而设计的教学模式,其经营方式和正常的公司操作一致,所有的业务流程都是按照规章制度执行,模拟正常的交易,所有的操作都是需要真实操作。这样的教学方法在实际应用中显现出自身的优势性,能够有效融合教学内容,并且其与学生的职业目标相吻合,如此学生在校期间就累积非常丰富的知识,真正推动经济类高职教育教学计划的安排能够更为科学与合理化。从长远角度分析,培养社会所需的经济类人才是高校教学的宗旨,所以在人才培养乃至教学计划的安排上都要以实际要求为准,积极调研社会对这方面人才的实际需求,并且拟定恰当的教学计划与措施,从而为社会提供更多元化的人才。这一切的`前提都是基于高职院校教学计划的合理安排为前提要素。

4.加强校内实验室建设的计划安排

通过让学生动手演练,学生们慢慢学会使用各种软件以及硬件设备,同时也能掌握不少专业知识,例如财务计算方面的技巧。与此同时,在经济类高职教育教学计划中,要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态度并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品格,进而提升学生们的职业素养。学校需要为学生建立仿真实训室,在实验室中模拟真實的经济环境。同时,在实验室中,每一个学生都应该拥有一台电脑,学生能够利用电脑来学习财务金融等方面的课程知识。同时,学生通过自己实践去模拟学习,这样一来往往要比传统学习过程中一味“死记硬背”的效果好得多。

三、结语

总而言之,经济类高职教育教学计划的安排对最终的教学效果影响极大,因而需要对这部分内容给予极高的关注度,在开展教学计划时需要分析当前教学安排存在的问题,并且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去应对。文章简要阐述了经济类高职教育教学计划安排存在的问题,然后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以期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及水平,优化经济类高职教育教学的整体成效。

【参考文献】

[1]申琦.“国际经济贸易”教育教学实训实践体系建设探索--以高职院校为例[J].当代经济,(24):118-119.

[2]陈飞飞,王爱文,张芳贤,莫运襟.区域经济特色的高职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模式研究[J].市场研究,(11):63-65.

高职院校科研经费管理 篇6

高职院校;科研经费管理

【基金项目】福建省教育会计学会2012年立项课题

随着时代发展,科技創新已成为我国加快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高职院校越来越重视科研工作,投入了较大的人力、物力。但是在科研经费合理使用、管理上还存在较多问题。据2011年中国科协的调查,我国的科研经费用在科研上的只占40%的比例,意味着60%的科研经费没有发挥应有的效用,也凸显科研经费管理的必要性、重要性。

1.目前科研经费管理、使用上存在的问题

实际支出与经费预算之间存在差距。目前,高职院校普遍重视科研项目的立项数量、级别,忽视立项过程中经费预算的审核,这很容易造成实际支出与经费预算之间的差距。项目负责人在申报课题时,缺少具有财务核查能力的人员指导,对项目经费预算的合理性、真实性、科学性缺乏良好的审核机制,因而存在自行填报预算,随意性强的情况,科学性和合理性差,对于经费支出的具体情况,主观上没有严格的规划。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前期预算与后期执行过程中的实际支出存在出入,难以按申报书上的预算来报销,这就容易产生违规的问题。在科研项目执行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额外支出,在申报课题时难以预见,因此,未列入预算或无法列入预算,譬如依托个人感情在其他科研机构完成科技研究过程中耗用的水、电等费用。

现行财务会计制度用于科研经费管理存在一定问题。科研项目级别、种类繁多,各级各类科研项目经费支出名目各不相同。随着科研项目来源渠道的多元化,科研经费规模日益扩大,科研经费需求逐步加强,科研经费的管理也更加复杂,沿用现行的财务会计制度,对科目分类局限性很强,难以适应科研经费管理的需求。甚至有些实际支出难以报销,因此,部分科研工作人员换用其他名目报账,存在弄虚作假的问题。

科研经费管理制度不健全。由于高职院校科研部门与财务部门是平行机构,科研部门负责科研项目管理,财务部门负责科研经费管理,互相缺少沟通协作。各自制定相关的制度,有时会存在责任、权利、利益不明确,在处理具体问题时,出现推诿现象。科研经费的具体使用由项目负责人负责,为了避免报账过程中引起分歧意见,有时更改实际支出的名目,财务部门和科研部门监管无法做到细致到位。

科研经费结题结账管理不完善。由于高职院校科技研究发展得比较晚,往往注重立项课题的数量、级别、经费支持等,忽略了对课题结题的结账管理。因此,经常出现课题结题一年后,账目还没有结清的情形,给财务部门会计核算及项目管理上带来一定困难,也造成财务账目不准确。

2.对存在的问题的思考及对策

加强部门间的合作及联系。科研经费管理及使用上的问题经常是由于科研部门及财务部门各自为政,缺乏交流与合作。首先在课题申报时应该请财务工作人员参与进来,指导课题经费的预算,对于预算支出是否合理提出指导意见。二是财务部应该与科研管理部门协商,根据科研项目类别不同建立相应的支出名目,控制相应名目的支出金额。三是项目结题后,科研部门应该及时联系财务部门,以利于财务部门控制课题负责人结题结账的时间。四是财务上出台的相关制度也应该及时通知科研部门,避免在执行课题对账、结账时出现经费不能报的现象,从而削弱科研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五是对于科研物品的采购,可以请后勤部门配合,尽量减少现金采购,避免固定资产重复购置等现象。六是审计部门制定相关的制度,对科研经费的支出要不定期地进行检查、监督,减少科研人员挪用科研经费的现象。

项目负责人应该加强对预算重要性的认识。项目资金申请下来后,部分项目负责人存在一种错误认识上的偏差,项目经费没有专项使用,与一般办公经费相互混淆而当成自己的。报账时,适当规避,增加可报项目金额,出现一些支出项目严重超出预算。这里有一部分原因是项目负责人在申报课题时注重项目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的技术要求、技术路线等,忽略了经费预算的重要性,因此也存在支出名目、预算金额填写随意性的现象。在项目研究过程中出现有些支出没有在预算范围内,或者预算的金额不足,或者部分没有实际支出等问题,为后期结账带来困扰。这就要求科研工作者在项目申请时对每一位申报人员强调经费预算的重要性,讲解说明学校的财务规定,建议课题负责人与财务人员制定课题的经费预算方案,使经费预算更科学、合理,减少后期报账时出现问题。

完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管理要规范、制度要先行。针对现实中容易出现的问题,逐步完善现行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首先要了解不同级别、不同类型的课题分别具有哪些特点、差异及国家科研经费管理方面的相关政策等。根据不同类别项目的特点确定经费管理的主要内容、不同部门、责任人的权力与义务,实现科研经费分配合理化;确定不同项目经费支出的范围、比例,以及经费审批权限,实现科研经费使用合理化。改革现有的财务制度软件,针对科研经费支出的特点,增加项目预算管理系统,构建项目名目和支出名目的对应关系,有效控制项目支出时的比例,实现此案科研经费支出合理化。建立结题结账的相关制度,规定结题后结账的有效时间,避免增加科研成本,实现科研成本最小化。建立监督机制,避免出现虚报、谎报的现象,保证科研经费合理合法的使用,实现科研经费使用效应最大化。

加强科研工作人员的自身素质。为了更好加强高职院校科研管理队伍的建设,要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采取培训交流等方式让广大科研工作人员学习、讨论、研究科研预算、科研经费支出、科研经费管理,加强科研工作人员对科研经费管理重要性的认识。通过网络课程学习,转变思想,增强现代化科研管理意识,提高自身的理论知识。加强同其他高校科研部门、财务部门经常进行信息交流,探索更加合理、有效的管理方式。

科研经费是高校开展科研工作的重要基础支撑,科研经费管理就成为了科研管理的重要核心工作之一,这也是开展科研工作的前提和保证。科研经费的管理和使用是否科学、有效,直接硬着科研工作的质量和水平。高职院校科研部门及财务部门应该同心协力,积极探求科学的管理办法,制定有效的管理制度,充分发挥科研资金的效益,使高职院校科研工作保持稳定的发展态势。

[1]王秀清.对高职院校加强科研经费管理的分析.科技信息,2012.02

[2]李艳霞.高校横向科研经费管理研究.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2.34

高职院校教学管理 篇7

在高职院校开设汉语口语类课, 在有限的学时里将汉语口语类课程的作用发挥到最大, 使之成为高职院校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不可或缺的内容, 提高高职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为今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母语基础, 是本课题研究的核心内容。在课题研究过程中, 我们对十余所在杭高职院校的教师代表和部分学生以开座谈会、发放调查问卷等形式进行了调研, 力求在广泛调研、开拓思路的基础上, 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摸索有效的教学手段, 切实提高学生的汉语口语表达能力, 促进高职院校汉语口语类课程教学的发展。

一、目前杭州高职院校高职语文类课程教学工作的现状

通过调研, 我们较全面地了解到, 近年来加强高职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 在理论研究上逐渐得到重视, 可是事实上, 鉴于高职教育的职业性特点, 当前许多高职院校并没有把学生的母语培养置于重要的位置, 强调素质教育, 强调口才培养, 只停留在教育性的口号上, 把汉语口语课作为素质教育的门面工程。在十几所高职院校中, 除了三所以经济、管理等文科类专业为主的院校中汉语口语教学较受重视外 (把《演讲与口才》设为文秘、营销、旅游等专业必修课, 另根据学生需要开设了数门汉语口语类选修课) , 绝大多数高职院校在实际教学中把汉语口语类课程看做教学计划中的“填充课”, 即使开设了一门“口才”课程, 其中不足50%的院校把它们作为部分专业 (以文、管、艺术类为主) 的限选课, 不足40%的院校把它们作为全院公选课, 在一些院校的农、工类专业中汉语口语类课程仅以一月一次的讲座形式进行。这些学校的管理者们认为只要开设了一门口语课, 学校的任务就完成了, 学生的交际问题就解决了, 其实选修课或讲座式的教育很容易成为纯理论教学, 根本不可能实现与实践结合, 无法真正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二、高职汉语口语类课程教学工作现状的主要原因分析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 许多以理工类专业为主的高职院校的教育者过于强调高职教育“重专业, 重技能, 重操作, 以就业为导向”的培养模式, 因此语文类课程相对于专业课或英语、政治等课程而言, 处于十分“边缘化”的位置, 汉语口语类课程作为高职语文课程的一部分, 被普遍轻视也是可想而知的。

加上长期以来我国初、中等学校语文教学中的“应试”倾向, 许多学生把学好外语作为第一要事, 而对本民族语言的学习抱无所谓甚至不屑一顾的态度。比如问卷中关于“是否会认真学习《演讲与口才》等汉语口语课程”, 有18.6%的学生表示“不会”, 24.3%的学生表示“无所谓”, 只有57.1%的学生表示“会” (其中文科类的学生占42.7%) ;关于“在大学期间开设汉语口语类课程作为选修课, 你会选择学习吗”, 有23.8%的学生表示“不会”, 21.3%的学生表示“无所谓”, 只有51.2%的学生表示“会学”, 还有19.7%的学生 (主要是理工科专业的学生) 认为在自己的三年学习过程中没有必要开设这类课程。

在汉语口语课被轻视的同时, 许多院校却十分重视外语口语教学, 80%以上的院校把外语教学作为各专业的必修课, 并且在教学中都包含了听力和口语的教学内容, 作为课程合格、取得学分的必要条件。不可否认, 掌握除母语之外的第二外语可以使高职大学生们更好地融入社会和服务社会, 但事实上许多高职毕业生连最基本的母语表达都存在问题, 根本不能完成各方面的语言交流要求, 更谈不上更好地融入社会和服务社会。作为一种教育手段, 高职院校汉语口语课的教学实施、教学改革和创新, 理应引起教育主管部门和各高职院校领导的足够重视。另外从学习母语的意义上讲, 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语言对于每一个炎黄子孙来说都是责无旁贷的。

此外高职汉语口语课缺少合适的教材, 虽然近几年出版了不少冠名“高职高专系列教材”的口才课教材, 但在内容选择、编排上与本科院校使用的口才课教材大同小异, 没有体现高职学生的专业特色, 而且大多存在重形式、轻基础或重练习、轻理论的不足。

高职汉语口语类课在课程取名上也大多为《演讲与口才》、《口才训练》、《普通话口语交际》、《实用口才》等, 并且由于确实存在的主客观因素, 在教学模式上大多还是传统的课堂理论教学, 教师们在实践着“口才训练”, 学生却成了只有理论而不会付诸实施的纸上谈兵者。

三、高职院校汉语口语类课程教学对策探讨

不论从社会群体还是自身个体而言, 口才的重要性已经深入人心, 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口才类课程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何指导高职学生正确规范地使用汉语, 如何在口语教学中进行具有实效的口才实践?这些都是高职院校汉语教学亟待解决的新问题。我们在对杭高职院校汉语口语类课程教学情况进行调研的基础上, 结合这些材料提出以下教学对策, 希望对高职院校的汉语口语教学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1.从大学生自身看, 不良心理素质和知识修养欠缺成为阻碍口才提高的主要原因。一个人心理素质的好坏将决定口才是否能在需要的时间和地点得到恰当的表现。教师应在口语课上鼓励学生肯定自己, 通过发现自己和对方的优点, 克服交往中羞怯恐惧的心理;运用心理学的相关知识让学生学会自我心理调节, 使他们在与人交际时尽可能做到从容自信, 从而逐步消除不良心理。良好的口语交际需要众多知识修养做铺垫, 而知识面的狭窄是多数高职学生的通病, 所以高职学生应该在具备专业知识修养的同时, 还要有广博的基础知识, 如历史知识、地理知识、科学技术知识、政治知识、经济知识等, 以此来提高个人的文化素质。

2.结合高职学生的实际需要开设《口才训练》等课内课程, 同时教师要积极参与课外校园文化建设。在调查中有23.6%的学生提出增加汉语口语类课外活动, 比如借用人文讲座、社团指导、辩论演讲、诗词朗诵、普通话水平考试等形式突出汉语口语课的实用性、应用性, 实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有机结合, 使大学生和系部真正体会到汉语口语教学的意义和作用。

3.在调查中超过95%的教师和52%的学生认为“口才是一种处世能力, 影响着个人的人生质量”, 有必要加强汉语口语教学, 增强母语教育的地位, 建议把加强人文素质教育与学院的办学理念相结合, 并落实到学院相关职能部门, 力求在体制上、政策上使母语教学实现可持续发展。

4.在教学内容方面, 有87.5%的教师和43.7%的学生提出突破教材中的教学内容, 对现用教材进行改革。现在使用的许多教材偏重介绍和教授演讲、辩论、谈判、推销等口才表现形式, 忽视对基本口语能力如普通话语音、口语表达方式等的训练;教材中安排了大量口语练习, 但几乎都没有结合高职学生不同专业的培养需要来设计, 忽视了学生在口语交际中自身感受的发掘与培养, 此外不同教材中出现的案例也有较多雷同之处。我们认为应结合专业特色选择教学内容, 如针对电子商务、营销专业编写“营销口才实训”, 针对旅游管理专业编写“导游口才”或“秘书口才”, 力求从案例分析到口才实训都与该专业学生今后的工作、学习需要紧密联系, 真正提高口才课的实用性, 为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做好准备。

5.在教学手段上, 有效利用多媒体教学 (经调查至少有71%的师生认为使用多媒体教学的效果好于一般课堂教学) , 制作声情并茂、寓教于乐的教学课件, 或借用有典型意义的音频、视频资料, 做到抽象与形象相结合, 理论与实用相结合。我们建议在课堂上模拟真实的口语交际情境, 如以小组为单位表演小品、模拟主持、设题对话等, 通过大众的、通俗的、趣味性的解读方式, 让学生多说多实践。

6.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 我们认为在教学中要加强口语课教师之间的交流 (如定期召开教学经验交流会, 同一课程的教学软件实现共享, 兄弟院校合编新教材) , 结合时代特征, 了解不同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和社会对职业教育的需要, 进行课程教学改革。同时多渠道提高教师自身的业务水平, 强化个人素质, 从而顺利完成高职汉语口语教学的目标和任务。

高职院校作为社会人才培养和储备的主要基地, 一直以来都致力于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通过汉语口语课程教学提高学生的综合竞争力是高校素质教育课程的一种尝试和探索, 也是整个社会对于高职教育的一种期望。教育主管部门和高职院校领导应足够重视汉语口语类课程的教学工作, 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考虑高职学生母语的普遍水平, 强化“说—写”尤其是说的能力, 为学生们今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母语基础, 使其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张志公.说《练》.语文教学论集[第一版].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2]邹斌.高职高专普通话口语教学现状及对策.新疆职业大学学报, 2006, 第14卷, [2].

[3]娄丹枫.五年制高职口语交际的现状及原因分析.科技资讯, 2006, [05].

[4]王玲俐.浅谈在高职院校中应重视对学生口才的培养.职业技术, 2006, [20].

[5]孙兰.“演讲与口才”课堂教学模式刍议.山东工商学院学报, 2006.12, 第20卷, [6].

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的思考 篇8

一、指导“三项建设”工作

如果说日常教学管理是教学质量的保证,那么对于高职院校来讲,“三项建设”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基本保证。“三项建设”中专业建设是龙头,课程建设、“双师”队伍建设和实训基地建设是基础[1]。这些工作都是中长期的,其效果有一定的滞后性,短期内可能看不到其成效,但这些建设直接关系到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关系到各项申报和评价的结果,关系到可持续发展,是教学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实训基地建设,是高职院校区别于其他类型院校的一项特殊而又重要的项目,它是提高和培养学生技能的一个场所,也是实现产学研相结合,引进企业,创造真实职业环境的必经之路。专业的建设、发展状况如何,不仅是本专业所关心的问题,更是教学管理部门乃至整个学院都应高度关注的问题。正确地引导和规划专业建设,使专业结构与相应的产业结构对接,构建重点专业支撑的塔型专业结构,树立构建和谐社会所需要的、以就业为导向的质量观,并将理论与专业实践相结合,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等方式改革人才培养方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才是教学管理工作的重心和目的所在。

二、建设“专家型”教学管理队伍

要提升教学管理水平,必须建立一支“专家型”教学管理队伍。“专家型”教学管理人员,不仅要具有良好的思想素质、协调能力、较高的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而且应该懂教学、懂管理、懂研究。要成为专家,首先要热爱高职教育,有事业心,其次要勤,这不仅要眼勤、口勤、手勤,更要勤于思考。思考国家的基本政策,尤其是对于和高职有关的教育政策,了解、掌握省、市和本学院的所有政策规章,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管理教学。三是要做研究性管理人员。懂教学、懂管理,是一个教学管理人员必备的基本条件,但是这些还不够,高职教育发展迅速,各种先进的办学模式和办学经验层出不穷,只有结合实际情况精心学习、研究,才能在更高层次上掌握高职的发展动向,才能做到对于工作矛盾游刃有余,才能始终走在学校教改和科研的前列,才能处处主动,“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另外,中国的高职教育起步较晚,许多办学理念和管理模式还是从外国学习引进,这就要求教学管理人员要活学活用,不能生搬硬套,要结合实际情况消化、吸收、升华,将这些理念与模式为我所用。高职教育的国际市场已经形成,并且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主要领域。中国的高职教育也不可能闭门谢客,固守城池,必须开门纳客,走向国际化,这是大势所趋。因此,作为高职的教学管理人员不仅要了解地方、省内情况,还应将目光放远,要有国际化的先进思想和管理理念。只有这样才能使高职在未来的国际化人才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三、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培训

根据目前中国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人员的现状,一是学校教学主管部门可结合自身的工作特点,利用学校的有利条件,聘请校内外有关专家,采取集中短期培训方式,有步骤、有计划、有组织的对现有的院、系级教学管理人员进行培训。二是在可能的条件下,相关部门适当组织院、系教学管理人员分期分批到校外参观、学习,与兄弟院校交流经验和体会,开扩视野。三是鼓励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开展教学管理的研究,并抓好教学管理研究成果的评奖工作,对获奖者给予一定的表彰和奖励。四是鼓励现有教学管理人员,参加各种在职学习,以提高整体教学管理人员的文化素质。五是根据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工作的需要,引进既具有大学教育专业,又具有较高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人才,充实教学管理队伍。通过各种方式的学习,使他们具有现代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逐步提高高职院校教学管理队伍的整体水平和科学管理能力。高职教学管理的“五化”,即“教学管理的民主化、科学化、程序化、制度化及规范化”[2]。教学管理工作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有序性和时效性。面对成千上万的学生和教师,教学管理工作必须规范化,而科学、程序、制度是规范的前提,科学化的管理制度、决策与程序化的工作方法若不被人理解、接受与实施,可能只是一纸空文。而通过民主程序制定的规章制度,形成的决策,既能保证其科学性、可操作性,又能容易被人理解、接受,成为人们行动的指南。

四、强化分级教学管理

教学管理关键在系部,重心在专业教研室。教学计划的主要实施者是教师,教师是达到教学目的的根本保证,而教师的教学活动,最基本的组织是专业教研室,因此专业教研室,是教学管理的实体性组织,应将教学管理的重心下移至专业教研室,使专业教研室处于教学管理的中心地位,成为教学管理的主体。这样不仅使每一位教师参与学院的教学管理,而且也能充分发挥每位教师的主动性、积极性,增强教师的主体意识和责任感,使学院的办学方向,目标能具体落实到每一个教学环节和教学单元中。系(部)级的教学管理重点,在于处理日常教学事务,组织、监督各教学环节的落实。院级教学管理重点在于制定相关的政策及规章制度,对一些重要教学环节提出指导性意见,履行组织协调、参谋、监督、管理、服务等职能。这种分级教学管理更能适合高职教育的特点,满足高职教育的教学要求有利于教师从管理方面去创新,提高教学质量。

五、完善教学管理制度

一所高职院校,纵然有许多造诣高深的学者和先进的仪器设备,若没有高效优质的教学管理队伍加以组织、协调和服务,也难以培养出高水平的人才。高职院校在目前情况下,要在短时间内提高教学管理的质量和水平,必须完善对教学管理队伍自身的管理制度,制定严格的奖罚制度的基础上确定岗位职责,设立教师对教学管理部门及管理人员的监督机构和评价体系。同时,要注重教学管理人员自身的工作作风建设,在教学管理队伍中宣传服务于教师、服务于学生、互相服务、管理即是服务的思想。提倡互相协作、友好共处的精神。为了解决稳定常规教学秩序与高职教学改革的矛盾,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应具有适应新形式变化的灵活多样性。如高职院校教务管理中各环节的组织管理,除了要保证各教学环节安排的科学、合理、有序外,还必须允许某一环节在一定的范围内可以作适当的调整,需要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多样性。

六、实施现代化管理手段

管理现代化已经成为业内的一个热门话题。作为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其现代化的意义包括管理技术装备、管理组织制度、管理理念与行为现代化三个层次。目前大多数院校已经在技术装备上解决了计算机网络化管理,应用了教学管理软件,提高了管理的准确性和及时性,还可以进行教学管理数据横向分析,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但现代化的管理手段除了硬件条件以外,还必须在管理制度和管理理念上达到现代化的标准。此外,高职教育教学管理的强化,还必须充分利用网络的作用,因此有必要强化教学管理的校园网络化建设。教学管理的信息化和网络化,提供了新的教学管理手段和方式,不仅能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和素质,而且能减少管理层次,提高工作效率。更为重要的是,它能扩大教学管理的信息资源,缩短与学校其他管理部门的时空距离,使教学管理更加开放,从而使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更能满足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促进高等教育稳定、协调、健康、可持续地发展,培养出社会认可的高素质人才[3]。

七、加强质量监控与评价工作

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是教学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一般有两种途径:一是对教学过程的监督、控制;二是对教学效果的评价。一般高职院校,专门成立了院级督导组织,院级督导专家组对院长负责,督导员负责对所在系日常教学过程的督导。督导的方针是“发现问题、反馈意见、提出建议、督促整改”,其作用除了对日常教学过程的监控以外,还通过教学检查、评估等方式督促课程建设、评价专业、进行论证等。除此之外,院级专家督导组在学院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等重要问题上起到了宏观指导、督促的作用。对于教学效果的评价,主要通过学生信息员网上评教、教师自评以及试卷分析等方式评价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真正做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

参考文献

[1]袁振国.当代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298-311.

[2]王健康.中国高职教学管理的缺陷及对策探讨[J].企业家天地:下半月版,2007,(7):103-104.

浅析高职院校动漫教学 篇9

动漫专业在教学上主要的教学工具就是计算机, 因为计算机在教育上的应用, 使得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观念与形式、课堂教学结构、以至教学思想与教学理论都发生了变革。这就要求教学工作者与时俱进, 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改进动漫教学方法。

传统教学与现代的多媒体价算计教学相比存在很多的不同主要表现在:

一、传统教学的优点及不足之处

1.传统教学的优点

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讲授法、演讲法、谈话法、讨论法、演示法、读书指导法、布置作业法、课外辅导法、角色扮演法等等。其中讲授法是传统教学方法中受到批评最多的一种, 有人认为它是注入式 (灌输式) 的教学方法。事实上, 传统教学方法是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中流传下来的, 经过实践的不断筛选、淘汰、被人们逐渐地认识和利用, 因而需要辩证地对待它。在教学中, 角色扮演是学生互动最重要的环节, 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最佳办法。

对学生而言, 传统教学方法的板书形式便于学生记笔记, 掌握重点和难点, 理解和记忆教学内容。对教师而言, 传统教学方法讲解深入浅出, 有利于教师现场发挥和有效控制教学进度。师生面对面交流有利于相互沟通, 增进感情, 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高。

2.传统教学的不足之处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以教师讲授为主, 教师在课堂上要通过讲解和举例来论证一个观点, 直到学生明白弄懂为止。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下, 教师很少在指导学生自学、要求学生自己独立地论证某个观点上下功夫。久而久之, 学生对教师的讲课产生了依赖性, 学习基本上是被动地接受。教师注重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 而往往忽视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渐渐形成了一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会让教师的教变得枯燥无味, 学生的学变得被动而无趣。

传统方法注重板书、注重教师的讲, 而忽略学生的练。这恰恰和动漫专业注重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南辕北辙。要改变这种局面, 不仅要吸取传统教学的优点, 让传统教学和动漫的计算机教学完美结合。还要靠教师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进行教学方法的改变, 从教学计划的制定上、教学评估、考试等方面进行根本的改革。

动漫教学的方法解决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

二、教学改革

主要是针对原来传统的教学计划、学生作业的要求以及对教学成果的评估、考试上进行改革。

(一) 具体的实施是从教学计划的制定上, 教学计划分三个大的模块:

1. 基础课程模块:主要包括动漫专业的所有基础课。

2. 各课程结合模块 (案例模块) :

基础课程完成之后, 需要把基础课程模块当中的主要几个课程, 例如:Photoshop、3ds max/Maya、Adobe After Effects、Adobe Premiere Pro等相关软件结合起来讲述, 这个模块主要是通过讲述具体的案例来实现。

3. 实践课程模块:

给学生留出充足的时间练习, 这个模块主角是学生, 教师只是一个引导、督促的作用。这个模块分布在教学过程中的各个时间段。

(二) 学生作业要求

传统动漫教学对学生作业没有一个具体的要求, 都是各个代课老师在各自的教学过程中自行安排的。这样不利于统一、最后的评估, 同时也不利于相同课程之间的作业对比。对学生起不到促进、激励的作用。

在新的教学改革中, 统一学生作业。全系或者全院相同课程制定相同的作业模版、要求。每个教师按照统一的教学模版要求学生, 最后把各个班的作业进行一个对比、评价。或者在全院或全系组织开展学生作业展。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通过这种方法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提升作业质量。

(三) 教学成果的评估

在教学成果评估上, 不能一成不变, 制定新的教学评估标准, 从注重学生能够动手的实践能力上着手。

(四) 考试

在考试环节上的改革, 就是要改变传统的试卷观念, 动漫考试的试卷上动手能力测试题占试卷很大的比例。在考试时间和考试形式上也要进行相应的改革, 不能局限于2小时的考试时间, 可以采取延长考试时间的方法, 和采用电子试卷的办法当堂考试来解决动漫专业在考试过程中的问题。

三、教师教学

动漫教学不同于传统的板书教学, 它更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 不光要求学生能听懂, 还要求能做出最终的作业效果或者做出质量比较高的短片。这就要求在教学改革的基础上教师的教学工作也要有大的改变。并且教师教学环节是在整个教学改革过程当中, 起到最关键的作用, 是整个改革活动中所占比重最高、效果最明显的一个环节。

高职院校五年的教师生涯, 深切体会到动漫教学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的弊端, 根据自己的实际教学经验总结了动漫教学的一些基本方法。

1.“三心”教学。“三心”教学是爱心、耐心和责任心。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三心”是对学生学习的最好的鼓舞。首现让学生喜欢上代课教师, 才会喜欢上老师的课。

2.重平时、轻考试。实行平时打分制度, 学生最终的成绩和平时的作业成正比, 每一周对学生的课堂作业进行评分并记录在平时成绩册中。最终的成绩就是所有分数之和/这学期打分次数。这样可以督促学生不旷课、不早退。

3.讲课—实践—讲课、梳理—总结—温习循环教学。加深学生记忆。当堂采取讲课—实践—讲课这种教学方法可以更全面、细致的使学生掌握课堂的重点难点, 同时由于动漫教学注重动手能力的特点, 可以最大化的让学生把课堂的学习成果转化为实践动手能力。第二次上课时采用梳理—总结—温习的方法, 让学生回忆上次讲课内容, 加深理解。

4.收藏、评价作业。对每位同学的优秀作业在全系相同课程的班级进行评价, 让学生学习优秀作业。最后对优秀作业进行收藏。并刻成光碟发给学生以激励学生。

5.分小组教学。动漫影片制作过程中很多大型的项目, 某一个人是很难完成的, 需要团队之间进行合作、协调。所以在课堂上采用分组教学, 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组中优秀的同学带动其他同学学习。同时每组之间进行比赛, 每周评出优秀小组进

课堂表演, 让低年级孩子快乐学语文

邓艳萍 (浏阳市柏加镇渡头完小湖南浏阳410300)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应是语文实践, 让学生更多地接触语文材料, 在大量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由此可以看出, 语文强调的是一种体验性学习, 它要求孩子们在活动中快乐地进行语文学习。与此同时, 在低年级的语文课堂, 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样一种现象:由于低年段的儿童活泼好动, 维持注意的时间短暂, 课堂上单纯的听、说、读还难以激发他们强烈的学习兴趣, 孩子们的注意力常常没有跟着学习内容转。一节课短短的四十分钟, 教师往往要花很多的时间用于组织纪律的维持。因此, 如何适应新课程的要求, 调动低年级孩子的学习兴趣, 让他们感受到语文学习的快乐, 自觉主动地学语文, 成了所有任教低年级老师思考的焦点。两年多的摸索和实践让我觉得, 课堂表演是一种很好地教学形式, 它能让孩子们快乐学语文。

课堂表演是指在初步感悟课文的基础上进行的表演, 是把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形象的表情身姿运动。它兼顾了教育目标的三大类, 即认知领域、情意领域和身体运动领域, 具有很强的综合性。把它引进语文课堂, 还因为一方面它十分符合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特点。在小学一二年级语文教材中, 有许多故事性和形象性很强的童话、寓言、生活故事。如《夏夜多美》《纸船和风筝》《守株待兔》等, 非常适合表演;另一方面, 它遵循了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天真活泼好动的儿童有很强的想象力和表现欲, 他们非常喜爱表演课文的活动, 课堂表演能让他们全身心参与语文学习的过程, 在演中悟, 在悟中获得语文知识。

一、课堂表演能增强字词的理解记忆

低年级语文学习的主要任务是识字。而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教材识字量大, 一篇课文后单就要认的字就有13个左右。要在一节课中认识这些字, 对于低年级孩子来说确实不是一件容易事。但是细细观察, 我们也不难发现, 这些生字中有许多字是表示动作、神情、心情等的词语, 如“捧、哭、笑、拿”, 如果我们能运用表演来识字, 就会化枯燥为有趣, 使学生在轻松记住这个字。如我在教学《小蝌蚪找妈妈》一课生字时, 课文有一些表示青蛙动作的词:看见荷叶上蹲着一只大青蛙的“蹲”, 披着碧绿的衣服的“披”, 露着雪白的肚皮的“露”, 鼓着一对大眼睛的“鼓”, 正在捉小飞虫的“捉”等, 我就让孩子们进行表演, 有的孩子表演得非常到位, 有的孩子的表演虽然一开始并不正确, 但通过别的同学评价、纠正后, 就能恰如其分地表演这些词语的动作, 在良好的课堂气氛中, 孩子们不仅记住了这些字, 而且真切地理解了这些字义, 从而更具体感受到了学习语文的乐趣。

二、课堂表演能提升对课文的感悟理解

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学科。在课文学习时, 我们注重教学内容中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熏陶感染, 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多元反应和独特体验。进行阅读教学时, 让孩子担任故事中的某个角色, 身临其境地感受“人物”的思想、感情, 就会使孩子在设身处地的体验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加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 孩子们在表演, 他们就无暇干别的事, 而看表演的孩子就会集中注意力, 很自然地当好评委和观众。有时, 课文行表扬。这样, 组中的每一位学生对小组的最终评比都起着关键作用, 通过这种方法约束每一位学生。

6.设计工作室建设。在动漫系或者是动漫专业所在的学院建立设计工作室。通过对外开放, 营业的形式, 让学生独立完成对外的设计工作, 教师辅导。是学到的理论知识在工作室中得以锻炼, 从而提升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总之, 在现代动漫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要从自身做起, 切实中的角色多, 还能让大部分的孩子甚至老师参与到表演中来, 形成师生、生生互动的课堂。

例如, 我在教学《浅水洼里的小鱼》这篇课文时, 为了让孩子们体会小男孩的爱鱼之情, 我在品读课文中加入了表演环节:让一个孩子扮演正在捡鱼的小男孩。他根据自己的理解, 模仿课文中的情节, 卷起了衣袖, 扎起裤脚, 猫着腰, 将小鱼儿从“浅水洼”里扔向大海, 口里不停地数着:“一条, 两条……”完全进入了角色, 我趁势对他说:“小男孩, 太阳这么大, 别捡了, 快歇歇吧。”“小男孩”却说:“那可不行。我得赶时间把它们捡到大海里, 要不然小鱼儿会死掉的。”回答的时候, 他连头都没有抬一下, 完全进入了情境, 孩子们被他出色的表演吸引住了。于是我又转向其他孩子, 问“假如你是作者, 看到这种情景, 你会怎么想?”孩子们纷纷举起小手, 不但要说, 而且要求加入表演。“小男孩, 好样的, 我也来帮你捡吧。”“小男孩, 你很有爱心, 让我来帮帮你。”“小男孩, 你这么喜爱小动物, 我要向你学习, 咱们一起来捡!”一句句真情话语从孩子们口中迸出, 教学的难点在孩子们动情表演中攻破, 保护小动物的情感已充实孩子们的心田。难怪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赞可夫说:“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 不断要求向上, 想把作家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下才能产生出丰富多彩的思想、情感和词语。”

三、课堂表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造源于想象。”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章结尾意犹未尽, 给人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如在这时引发孩子们对结尾进行想象推测, 孩子们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情感体验就会被进一步激活, 从而有效地训练其思维创新能力。

如在学完《酸的和甜的》一课后, 课文结尾有这么一句话:小松鼠和小兔子真不明白, 狐狸为什么硬说葡萄是酸的呢?针对这个问题, 在孩子们得出答案后, 我又引导孩子们进一步思考:当小松鼠和小兔子识破狐狸的诡计后, 它们会怎么做呢?”孩子们在短暂的思考后, 纷纷要求进行组合表演, 于是我专门用了一节课时间让他们表演, 孩子们的想象力非常丰富, 演出了不同的情景, 大大提高了他们的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又如教学《坐井观天》一课, 我在组织学生对小鸟和青蛙这两个动物形象进行表演朗读, 把两只动物的形象充分地表现出来后, 又对课文的内容进行拓展, 如果青蛙跳出井口, 它会对小鸟怎么说,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想像、创造、表演, 请学生在课余时间找好朋友一起演一演, 在课外, 孩子们的兴趣很浓, 纷纷进行了合作表演。在充分展示了学生表演才华的同时, 学生的学习兴致更是得到了强化与巩固。

叶澜教授说:教学组织形式的多样化扩大了单位时间内学生主动活动的空间, 而且释放了每个学生的精神活动, 使他们有机会自主地学习。课堂表演的教学形式真正做到了"把课堂还给学生", 让学生在宽松愉悦的课堂快乐学语文。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2]《教育心理学》.

[3]《中小学语文教学与研究》.

负起责任, 认真讲授, 需要用教师的爱心、耐心和责任心来影响学生。并采用传统教学和现代教学相结合的方法, 应用新的教学计划、教学改革的成果来讲授。

参考文献

高职院校与文化管理 篇10

文化管理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 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 通过共同价值观的培育, 在学校内部营造一种健康和谐的文化氛围, 使全体师生的身心能够融入到系统中来, 变被动管理为自我约束, 其功用在于“不治而治”。 (1) 文化管理作为西方的一种科学的管理工具, 于上个世纪80年代提出, 与“自我实现人”假设相对应, 否认了“经济人”片面的人性假说, 在哲学启发思想上, 与泰罗的科学管理相对立, 强调以人为中心, 提倡感情因素等的非理性管理模式。

文化管理把校园看成有机的“人的有机组织”, 是培养人性的场所。从文化管理在形式层面上强调三元式管理:一是指通过文化来实行优秀的管理;二是指制度的内化和内蕴, 慢慢把制度演变为一种精神习惯。文化管理恰好地诠释了制度与文化的关系。文化是制度的润滑剂, 再好的制度如果没有文化的润滑则难以成为自觉的人格行为, 难以内化成为精神习惯。制度和文化之间是相互塑造的关系;三是重视感情和价值在管理中的运用, 管理方式要将理性与非理性结合, 以前强调要什么, 不要什么, 感到人是一种很被动的存在;文化管理通过感情、价值观的渗透, 变被动为主动。

2 高职院校管理的目的、内容及当前状态

2.1 高职院校管理的目的和内容

我国高等教育经历了从精英教育到大众化教育的变化, 伴随着这一变化的是教学规模扩大, 教育资源不足, 以及学生择业困难, 教学过程和教学秩序受到了冲击, 近年来, 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创新教育已深入到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各个层面, 高校人才培养向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转变, 这对现行的教育观念、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等提出了一系列改革发展的要求。高职教育管理机制, 作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保障, 也必须伴随管理内容的转变而采取新的管理模式应对改革的需要。管理的变革、创新意味着管理思想的解放和管理理论的突破, 管理实践也表明, 没有管理的创新就没有管理目标的实现。因此, 在高职院校管理改革的过程中, 必须寻求一条具有时代特征, 符合社会发展规律, 提高学校管理效能的新途径。而在高校的管理中引入并加强文化管理, 将成为提升管理水平的新内容与新方法。高职院校的文化管理渗透于管理全过程, 优良的管理文化氛围对于促进高校管理效能提升具有潜在功效, 当前高职教育管理中应突出以人为本、学习和创新等文化氛围的建设。 (2)

2.2 我国当前高职院校管理状态

直到今天, 我国高职教育中当下的教学管理机制仍然摆脱不了改革开放前的计划经济的影子, 从课程设置到招生、从专业到就业、从教学内容到教育管理、都在政府的控制下按计划运行, 教学管理上也表现出强调同一规格、封闭、缺乏生机的特点;在古典管理理论的影响之下, 以“经济人”和“理性人”的哲学假设为基础, 明显表现出强烈的指导性管理模式的特征。管理理念仍停留在“科学管理”的层次上, 整个高校管理系统被认为是一个“理性”组织, 管理者比较多地强调学校组织的权威性、等级性以及各种行为的规范性, 而忽视了人的情感。

然而, 我们知道, 人才最重要的两个特征是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但在目前的高职院校的实际运行中, 这两点基本都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就管理这个层面而言, 在对高校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管理上, 机械化的管理制度束缚了师生的创造力, 更无法对很多非显性的行为、思想、创造能力进行量化管理, 制度中的“非正式约束”也不可能被呆板的制度考虑在内, 这样的两重性既影响了制度作用的完整发挥, 又形成了管理上的缺失, 容易引发被管理者的心理不安定, 消极的影响到教学管理目标的实现。

而文化管理这一概念恰恰与上述理念相反, 文化管理更加注重的是在研究人们心理和行为的规律的基础上, 采用非强制性的方式, 在人们心中产生一种潜在的说服力, 从而把组织的意志变成人们的自觉行为。它是以管理人的思想为主、以灌输知识和强化学习为手段的管理, 强调将理性与非理性相结合, 加强情感、信念、价值观的培育及其在管理中的应用。

3 高职院校进行文化管理的途径

随着传统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变, 知识已逐渐成为生产力第一要素, 而人才的培养也从传统的填鸭型向创新型转变, 培养的模式和方法的改变, 对管理的机制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更要适应变革。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成为高职院校管理的目标, 但传统管理中非人性化的矛盾愈来愈突出, 管理各方面都需要人的创造性劳动。文化管理从传统管理方法的窠臼中突破出来, 从责成人、指示人、管教人的管理转变到尊重人、关心人、开发人的潜能和主观能动性的管理;从迫使、掌控、惩罚的“性恶论”管理转变到激励、鼓励、奖励的“性善论”管理;从非感性因素管理转变到加强情感培育、强化人性理念的感性管理。于一言蔽之:文化管理将参与、沟通、共享、发展渗透到管理之全过程。

3.1 创新办学理念

在高职院校管理中, 传统管理主要来自法律法规、条例制度、教育规律、教学常规等方面, 而文化管理常常是一套在本校内部适用的认识和衡量事物的准则体系, 该体系作为思想和行为的出发点深深地植根于每个人的头脑中, 形成了共同的价值观, 从根本上影响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与判断, 决定了人们在学校中待人处世的方式, 无形地约束着师生员工的行动。文化管理首先要求高校有鲜明的办学理念, 文化观念下的办学指导思想不是通过简单的学习、模仿就能形成的, 只有形成切合学校办学定位、服务面向、学科结构的办学理念, 学校才有抓文化管理的可能和前提, 才不至于迷失方向。可以说, 没有先进教育思想指导的高职院校不可能形成特色, 也谈不上文化管理。所以, 高职院校的管理要有文化品位、文化管理也是对传统校长管理和制度管理的突破, 是管理的最高境界:无为而治, 文化自觉。

3.2 改善高职院校各客体之间的关系

管理学认为, 实现文化管理的前期任务就是建立学习型的组织, 高职院校管理的对象是具有相当文化程度的大学教师和大学生, 双方在教学过程中产生主要联系, 从整体而言, 他们从结构和内涵上都构成了一个学习型的组织, 不但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 教师则处于一个广义的“大学习”观念中。所以, 从文化管理的角度, 老师和学生都是文化管理的客体, 传统的管理模式以强势的态度制约着学校中人的行动, 影响着规范制度的确立, 从而影响着校园文化;而文化管理不仅强调约束人的行为、更关注人的心理和精神状态, , 这在某种条件下还能改善由于传统管理模式带来的不良影响和心态。举例说明, 在传统管理状态下, 由于存在考试通过率、英语四、六级、就业率等硬性工作任务的压力, 教师往往只顾自己的工作而忽视与其他教师的合作, 形成只顾自己的学科和自己的学生的短视心态, 这是管理模式给必然给本来就崇尚自由的校园文化带来硬伤;而有着强烈创新精神、团队精神的文化管理, 可使教师团结协作、形成合力, 既教书又育人, 这是对以往管理模式的补充和改善。教学过程中, 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已成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跳出了原始、单纯的“教授”与“接受”的形态, 大学生多元化的知识获取途径及各种新型的教学辅助手段的应用, 正逐步改变师生综合知识容积完全不对等的给予与接受状态, 由此师生间关系呈松散的弹性, 对这种松散关系的管理必须采取相应的文化管理措施。

3.3 增进高职校园文化软实力

高校的校园文化是在高校校园特定的时空条件下, 积淀形成的文化氛围, 是高等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核心和灵魂。 (3) 文化是一种管理手段, 高职院校与文化有着内在的联系, 文化是教育的内容, 文化是单位的无形资产, 为了让高校员工更好地服务社会, 单位应关注员工的不同层次需求, 培养员工的团队精神, 不断提高员工的素质, 充分发挥其作用, 在高校管理上, 营造浓厚的文化底蕴与文化氛围, 形成独特的高校文化风格, 是管理成功的一个显著标志。 (4)

高职院校的文化管理是提高校院文化软实力进而增强学生创新力的重要构成因素, 也是提高高职院校的学生完成既定学习任务的重要促进因素, 对高职院校的学生健康成长, 育人育才的发展有很强的导向力。文化管理以丰富和创新文化管理模式和路径, 而创新文化管理必须着眼于前述提到的学习型组织, 必须以校园核心价值观培育和高职学生文化素质提高为根本导向。创新高职文化管理模式, 需要在管理理念、管理方式、价值培养、制度构建、规则制定等多个方面进行改革和完善。

3.4 加强文化管理的媒介的协调

现代管理学认为, 管理层面的媒介有物质和行为两种, 如果二者的协调或者说是比例错位, 所谓的文化管理就上升不到到真正的内涵和精神层面。在高职校园文化管理中, 对全体师生进行精神层面的的导向是最困难的, 因此, 在精神层面不宜采取机械式的凌驾、妥协或者结合, 应讲究方式和策略, 加强引导和鼓励, 不是凭空说教, 而是身体力行, 实践出真知, 管理层或者倡导者以身作则, 显身说法, 力求融合校园文化中各方力量, 避免出现“貌合神离”的管理现象, 文化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 注重领导、老师、后勤人员、学生、学校各种服务人员的全员参与, 因此, 高职院校的文化管理不仅仅是停留在理念层面或者具体实施层面, 而要在管理的各个方面落到实处, 渗透到高职学校的每一个层面和每一个流程, 并且在总体上作好统筹, 使整个校园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能够快速适应多种文化交融的环境。

4 结语

文化管理是具有时代特征, 面对教育市场的纷扰, 这种新模式适应了当前高职管理的需要, 对于高职院校管理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文化管理对高职院校的渗透还在尚处在初始阶段, 继续深入开展文化管理的基础理论研究, 进一步理清高职院校文化管理的学术定位和研究方向, 明确研究领域、创新研究方法。把文化管理实践中的鲜活经验提升到理论层面, 及时做好从经验到理论的转化、升华和推广, 对于高职院校创新型人才的培育必然有着理论和现实的双重意义。

摘要:伴随着改革与发展, 我国高职教育已突破了单纯的经验管理模式, 大都建立了完善的管理制度, 形成了健全的部门分工、职能监督及评教考核系统等, 然而, 由于缺乏创新的管理理念, 高职院校多把把管理的重心放在教学过程的规范化管理上, 尤其是教学质量管理环节, 而实际而言, 高职院校的管理是一个系统过程, 规范化与标准化只是管理的“冰山一角”, 而且, 过分强调会导致了管理制度的僵化、教育管理效率的低下, 本文引入文化管理的概念, 强调在高职院校管理中渗入人性化思想, 以冀克服单纯的规范化管理所带来的问题。

关键词:文化管理,内涵,契合

参考文献

[1]郭必裕.高校文化管理简论.煤炭高等教育, 2007.25 (5) .

[2]包恒庆.浅议当前高校管理中应重点营造的几种文化氛围.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8 (7) .

[3]王璇.培养创新型人才营造特色校园文化模式.理论界, 2008 (12) .

上一篇:独特情感下一篇:旧水泥混凝土面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