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微企业的转型出路

2024-05-06

小微企业的转型出路(精选十篇)

小微企业的转型出路 篇1

一、小微企业陷入融资困境的原因

近年来,国务院和相关监管部门为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题制定了多项解决措施,不断鼓励银行增加针对小微企业的贷款业务,但始终收效甚微,融资状况依然不容乐观,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的现状。究其原因,小微企业目前主要的融资方式是银行贷款,因此,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主要集中为银行贷款难的问题。目前。发展中国家小微企业外部融资的主要方式是银行贷款等债权融资,但各国在股权融资发展上明显显示出不足。据世界银行的统计,在小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中,银行融资只支持其中的14%,但对大型企业的支持比例可达到25%。并且在实践中存在概念的模糊。由于对扶持小企业发展缺乏清晰的概念,在谈到企业融资难问题时,各级政府和银行普遍使用“中小企业”这个模糊概念,而事实上真正融资难的是小型企业和微型企业。

小微企业融资难,主要有这样几个原因。

(一)政策性因素

1.政策导向的影响。2011年以来小微企业融资问题异常突出,这其中有着深刻的政策因素作用。我国政府为应对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出台了大规模刺激政策,提出四万亿刺激计划,货币政策空前宽松,基础设施建设和企业投资高涨。小微企业往往为大企业大项目进行配套生产,大规模投资增大了对小企业产品的需求,带动了小微企业生产积极性,宽松的信贷环境使一些有实力的小微企业较容易获得资金来扩大生产。但进入2011年,货币政策转向稳健,商业银行信贷规模受到严格控制,小企业信贷受到明显抑制。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2011年以来小企业融资难一定程度上是政策转向造成的。

2.人民币汇率变动。我国自2005年7月21日实行人民币汇率改革以来,以直接标价法下的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由当时的8.27上升至2014年底的6.1190,人民币升值幅度超过了26%。人民币的持续升值压力对我国外贸型小微企业产生的冲击是巨大的,主要表现为:一是基于贸易项下的可贷信用额度逐步降低。以打包贷款为例,随着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的提高,以信用证金额为依据的打包贷款可贷额度持续减少,出口企业的融资环境逐渐恶化。二是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影响贸易的需求,使我国外贸型小微企业的订单数量极具减少,业务量的减少及经营环境的恶化成为阻碍获取信贷支持的重要因素。

(二)小微企业自身因素

1.没有抵押品。小企业自有可抵押担保的物品有限,且难以达到银行标准。对于有些经营前景较好的企业,虽有意愿从外界融资但其自有固定资产较少,甚至有些小企业主要是靠租赁取得厂房、生产设备等固定资产,缺乏可抵押的资产。然而流动资产在物质形态上不够确定,容易发生变化,而无形资产的准确量化问题得不到好的解决,因此这些资产很难作为银行的抵押品或担保机构的反担保物。

2.信息不对称。由于小微企业的财务数据不健全等原因,银行很难依据财务报表判断小微企业的经营状况,进而增加了控制风险的难度。由于银行为了控制风险,就必须准确进行风险定价,这就需要用到违约率和违约损失率的数据。如果缺少完善的财务数据信息或征信系统不健全,银行要做到这一点就很难。更为重要的是,在信息对称的情况下,银行信贷调查的成本也会降低很多,利率也就不需要上浮那么高。

3.市场优势小。小微企业数量在我国所有企业当中占据绝对优势地位,不同于大企业的垄断经营,小微企业生产的产品品种较为单一、技术含量偏低、易被模仿或取代,更没有自主的知识产权,往往每个小微企业所占有的市场份额较小。小微企业的经营范围限制了其生产规模,并且其实力较弱,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小微企业生产的产品从种类上来说千差万别,但是可替代性较强、相似性较强,从大多数小微企业来看,生产的产品不具有竞争优势。

(三)金融体系因素

1.商业银行偏爱大企业。在我国计划经济体制时,国有银行的资金由国家统一分配,大量贷款贷给国有大型企业,国家的政策是大力扶持国企,特别是国家垄断型行业。在这种计划经济体制下,银行贷款给国企的同时,若产生不良贷款,国家会对银行给予资金支持,使银行的经营风险得以化解。在国家对大企业的扶持,使银行对应产生的不良贷款也能消化掉,再加上长久以来大型企业与银行的良好合作关系,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商业银行偏爱大企业。除此之外,商业银行的资金分布与大企业更为匹配。我国大多数商业银行的发展战略是“大城市、大企业”,从各方面尽可能减少自身的经营风险。

2.贷款规模不经济。小微企业因为规模小,贷款规模不经济,银行尽职调查做了一遍,可能只贷了几万块钱,但是尽职调查和大企业的做法是一样的,甚至只会比大企业更复杂。所以,对银行来说贷款成本更高。

二、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题的对策

根据金融生态理论,只有一个健康、完善的融资环境才能孕育出高效的、充满活力的金融体系。必须推动金融市场优化配置资源,降低金融交易成本,发挥金融对实体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否则便会阻碍金融体系的有序运行和健康发展,进而影响到企业的健康发展。因此,构建并完善小微企业的融资环境是破解当前小微企业融资难题的关键。

对于政策制定者和监管者而言,政策制定的重点应当是通过优化融资环境来疏通融资渠道,最终达到缓解直至解决融资难的目的。具体而言,有如下几点建议。

1.建立专门的小微企业贷款担保机构。此举能够解决小微企业缺乏担保物的问题,从而有利于小微企业获得更多的贷款。担保公司在我国融资行为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所以,更要充分发挥担保机构作用。大力发展私人和外资形式的担保机构,鼓励发展以社会资金为主、政府引导性资金为辅的担保机构,建立和完善有利于担保机构发展的相关制度。担保公司要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开展适合小微企业特征的业务,设计小微企业担保产品,降低金融机构与小微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

2.大力发展中小金融机构。由于中小金融机构在为小微企业服务方面具有信息上的优势,大力发展中小金融机构,建立和完善覆盖范围广的中小金融机构体系能够从根本上改善我国小微企业融资难题。构建这一中小金融机构体系需要引入含有民间资本的中小银行和其他贷款性金融机构。只有如此才能促进竞争,使中小金融机构有动力去接近小微企业,并最终与小微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减少信息不对称的程度。

3.构建多层次的融资体系。仅仅依赖一种金融产品或一种融资渠道,无法满足不同类型的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要对市场进行细分,使不同的层次和规模的金融机构以及不同的金融产品和服务配置于不同的地区、不同的经营规模的小微企业。先前已施行的融资担保制度、中小企业板、中小企业集合债券融资、股权质押融资、应收账款质押融资、小额贷款公司和创业板市场等措施,在有效控制风险的前提下,为小微企业融资提供了更多的渠道。构建多层次融资体系的原则是,将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相结合,国家资本与民间资本相结合,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相结合。

4.建立完善的信用体系。小微企业经营透明度较低,因此,在企业注册之初就应当建立完善的征信档案,使之成为每个企业的“身份证”。这个身份证不仅要包括金融、税务、海关、公检法、工商、环保的认证,还应包括邮政、通信、电力、自来水厂等公用事业单位掌握的信用“软信息”。通过识别小微企业的“身份证”,其信用情况便了如指掌了。因此,在完善小微企业登记制度和建立信用档案的基础上,还应建立全国范围的征信信息共享机制,小微企业的信用档案应该在保证不泄露国家机密、商业机密和侵犯个人隐私的前提下依法公开,提高小微企业的透明程度。同时,政府应制定征信信息共享的相关法律法规,尽快建立起共享、统一、高效的信用征集平台,最终解决银企间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小微企业的转型出路 篇2

作为国有控股大型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始终坚持服务实体经济的经营导向,努力提高服务实体经济的质量和水平,实现与实体经济共同繁荣发展。小微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生力军,支持小微企业发展就是增添社会财富,服务好小微企业是国有控股大型银行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近年来,建设银行在支持小微企业方面不断探索创新,取得了较好成效。

小微金融服务的成效

建设银行自2005年起探索小微金融服务,在机制、模式、流程、产品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创新,不断提高服务效率,丰富服务内容,扩大服务覆盖面,多策并举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效果。

连续多年完成“两个不低于”。截至2013年末,建设银行小微企业贷款余额9895亿元,当年新增1357亿元,增速高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3.4个百分点。即便在信贷资源相对紧张的情况下,也是优先安排、足额满足小微企业的信贷需求。服务小微企业超过270万户,贷款授信客户达23.1万户,当年新增2.9万户。在建设银行的资金支持下,近3年有3800户小微企业成长壮大为中型企业,进入企业发展的新阶段。

建立了服务小微企业的专业化组织体系。建设银行2009年起设立了专门的小微企业业务管理部门,全国各一级分行也都相应成立了小微企业业务部门或专业经营团队。二级分支行层面,在全国主要城市和部分百强县建立了258家小企业经营中心,其中90%的业务由中心集中加工完成。目前全行共有5000余名小微企业专职人员。

初步形成了适应小微企业特点的业务模式。对小微企业中规模相对较大、财务信息相对充分有效的,在小企业经营中心内采用评级、授信、支用“三位一体”的综合申报流程进行操作,与传统对公信贷业务评价模式相比,处理效率有了较为明显的提升。对财务信息不完备、贷款金额较小的小微企业,采用评分卡进行评价,主要考察企业履约能力、业主信用和资产状况等更能反映小微企业偿债能力的指标。2013年,基于评分卡定向开发的“信用贷”、“善融贷”产品,服务小微企业近万户。

产品体系不断丰富。“成长之路”、“速贷通”、“小额贷”、“信用贷”四大产品体系项下包含百余项产品,各个类型、不同发展阶段的小微企业,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产品和服务方案。特别是近几年建设银行相继推出“善融贷”、“创业贷”、“结算透”等小额信用贷款特色产品,无需抵押,循环使用,极大地方便了小微企业用款,受到企业好评。

获得社会各界的持续认可。2013年,建设银行荣获银监会“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表现突出的银行”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银行特色产品”等奖项;经广大小微企业及业内专家评审,荣获中国中小企业协会2013唯一“最佳中小企业服务银行”称号。

小微企业业务转型的原因

建设银行自发展小微企业业务以来,始终在探索一条不同于传统的转型发展道路。以往的转型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部分潜力还有待发挥。小微企业业务转型仍需持续不断、更好更快地推进。

客户定位要进一步下沉。从经营形态看,大多数小微企业或依附核心大企业生存发展,或围绕大众日常的衣食住行,从事消费终端的生产服务。由于企业生产规模偏小,其融资需求也相对较小,过去不少经办机构往往忽视这类“小业务”,认为花同样的精力,不如放额度大一些的贷款更划算。但恰恰是小额化的贷款投放,更能契合广大小微企业经营的实际需要。2013年,建设银行小微企业当年累放户均贷款584万元,单户金额连续几年持续下降,服务覆盖面不断提升。但是,仍有部分地区的户均贷款额还比较高,对小企业特别是微型企业的支持力度还不够。因此,必须进一步下沉客户定位,以小额化的资金支持服务更多的小微企业,提高小微企业的申贷获得率。

批量营销模式有待进一步推广。多数地区还是以客户经理“扫街式”的一对一营销为主,服务能力有限,不利于扩大小微企业服务覆盖面和渗透率。必须加快推广营销模式,借助政府、企业等社会各界力量,针对具有共性特征的小微企业群,搭建一对多的批量营销平台,进行整体开发,提高营销效率。

业务流程需要持续优化。一方面,还有部分地区尚未建立小企业经营中心,作业流程相对不够标准,提升效率、防范风险的能力有待进一步增强。另一方面,针对小微企业对资金需求“短、频、快”的特点,现行的小微企业信贷流程还有优化改进的空间。

服务渠道的整合与拓展还需要加强。建设银行在全国有数以万计的机构网点,如何使更多的网点都能办理小微企业信贷业务,如何依托建设银行“善融商务”等电商平台,为小微企业客户提供贷款申请、支用、还款等便捷的在线融资服务,如何运用网络金融、智慧银行等新型渠道和载体,延伸服务触角,提高服务覆盖面和客户拓展效率,这些都是亟待研究的课题。

大银行的综合金融服务能力未能充分体现。随着经济发展,单一的信贷服务已无法满足小微企业日益多元化的金融需求。建设银行拥有基金、证券、保险、信托、租赁等多类型金融牌照,能够为小微企业提供更加丰富全面的一站式综合金融服务。要将小微企业业务发展与建设银行自身的转型发展更加有机、紧密地结合起来,深化转型,打造领先的综合服务品牌和市场竞争优势。

小微企业业务转型的目标

建设银行将小微企业业务作为全行战略性、基础性业务,制定了详尽的发展战略规划,并提出2011―2015年五年发展目标。到2015年,建设银行小微企业贷款要达到13700亿元,在全行业务占比达到15%左右;小微企业贷款客户新增10万户,年均增长20%以上;小企业经营中心达300家;小微企业产品覆盖度达到4.5个。建设银行小微企业业务将加快转型和创新,通过小额化、标准化、集约化的发展方式来实现上述发展目标。

贷款小额化。降低户均贷款,与下沉客户定位的目标一致。只有合理限制单户最高贷款金额,才能引导业务经营团队“弯下腰”,真正支持小企业尤其是微型企业这些实体经济中最薄弱的环节。同时,小额化还是流程标准化、灵活业务授权的前提和基础,对打造高效率、短流程的业务模式有着关键作用。

流程标准化。标准化的流程有利于控制操作风险,提高业务处理效率,减少客户等待时间。同时标准化的流程可复制性强,易于学习和掌握,便于推广至网点应用,为扩展服务能力、提高服务覆盖面奠定基础。

经营集约化。客户营销单元(如网点)要分布广泛,以适应小微企业点多面广的特点,但业务的中后台处理要适度集中,以批量化处理降低业务成本。同时着力夯实系统建设基础,运用“大数据”海量信息,实现客户需求挖掘、系统实时监测、工具灵活响应等管理服务功能。

小微金融服务转型的内容

进一步下沉聚焦客户定位,加大对实体经济薄弱领域的金融支持。围绕国家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方向,优化信贷投向策略,重点培育创新型、创业型和劳动密集型小微企业。围绕新型四化,为新兴城镇中的市场、商圈、工业园区内的小微企业提供金融服务,加大对从事生产性服务业的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促进城镇就业;围绕区域特色经济,支持民族品牌、特色品牌发展成长;围绕民生消费,加大对大众消费、医疗、教育、养老、文化等行业的信贷投放;围绕高新技术,积极支持生物医药、新材料、信息技术等科技创新企业,促进国家创新能力的提升与进步。

持续加强专营机构建设,提高业务专业化、批量化处理能力。优化现有小企业经营中心建设,完善其评价、审批、抵押登记、档案管理等中后台业务的全流程管理职能,实现对业务专业化、批量化的集中式处理。加快成立新设机构,对全国各省会城市、民营经济发达城市、强县富镇等地区实现小企业经营中心全覆盖,以“专业专注”的管理加快小微企业业务发展。

加快建设网点、网络渠道,拓宽小微企业服务覆盖面。一方面,发挥网点覆盖面广的优势,指导、培训网点工作人员学会办理小微企业信贷业务。目前已有部分地区开展了网点小微企业业务试点工作,未来小微企业主只要就近走进建行的网点,就会有人接受他的贷款申请,所有营业网点都能为小微企业提供包括信贷业务在内的综合金融服务。另一方面,发挥网络平台便利高效的优势,依托建设银行电商平台“善融商务”等电子渠道,为客户提供线上全流程、7×24小时“网银循环贷”业务。截至2013年末,共有8000余户小微企业贷款客户成为“善融商务”认证客户,贷款余额约700亿元。

继续推进批量营销模式,拓展商业圈融资、产业链融资、企业群融资。改变以客户经理一对一营销为主的局面,围绕商圈、产业链和第三方合作平台,通过银政合作、银企合作,达到以点带面、以点带线的营销效果。

建设银行在批量营销方面的探索已初见效果。与政府合作,建设银行推出“助保贷”业务,以政府投入助保金池内的资金作为贷款增信手段,不仅帮助小微企业解决抵押不足的难题,还以创新的风险缓释机制降低了企业融资成本,深受小微企业欢迎。截至2013年末,建设银行已与各级政府合作建立助保金池460个,贷款余额179.3亿元。与产业链核心企业合作,建设银行推出供应链金融服务方案,为核心企业的上下游小微企业提供服务。加强与商会、协会合作,建设银行推出“商盟贷”、“商易贷”等,帮助小微企业抱团发展。

以客户为中心,丰富和创新小微企业金融产品。按照“可行性、竞争性、效益性、合规性”的原则,围绕鼓励全行结合区域特色,研发契合客户需求的金融产品。2013年,建设银行完成小微企业产品创新87项,并运用大数据技术分析小微企业在我行的交易结算和信用记录,针对熟悉的、信用记录良好的小微企业创新推出“结算透”、“创业贷”等信用贷款。2014年将陆续研发“政府采购贷”、“上市贷”、“农村土地抵押贷”等新产品,争取完成创新产品108项的全年计划目标。

加强风险防范,提升小微企业金融风险管理水平。针对小微企业和企业主的行为密不可分的特点,在用好评分卡、评级模型等科学审核方法的基础上,加入企业主人品、诚信度、社会口碑等评价指标,加强对客户的筛选和评价,真正支持诚实守信、专注实业的小微企业。同时,对企业及企业主在建设银行的信息记录统一管理分析,将企业主个人账户的信用情况作为评价企业履约能力的重要参考指标。对于规模相对较大、有效资产较为充足的小微企业,以适度提高抵押要求加强风险缓释。

发挥集团整体优势,为不同发展阶段的小微企业提供“量身定制”的金融服务。对初创期小企业,以基本结算、理财、信用卡等基础性业务为主要服务内容;对成长期小企业,提供“基础+信贷”的套餐式服务,帮助企业快速成长;对成熟期小企业,除信贷服务外满足企业债券融资、上市融资、高端理财、企业年金等个性化需求,增进客户黏性。

苍南小微印刷企业的出路在哪里? 篇3

以下数据也许更加直观:全县2000万元以下规模的小微印刷企业1084家,占总数88.9%;2012年产值39.6亿元,占总产值37.5%。企业数量和产值贡献倒挂现象比较严重。

今年以来,由于受国内外经济大环境的影响,苍南大部分小微印刷企业的生意不景气,生存现状不容乐观。除印刷市场竞争激烈,用地成本、用工成本、运输成本和财务管理成本增加等因素外,因为苍南大部分印刷企业原来做的都是酒类包装产品,今年中央出台八项规定和中央军委发布禁酒令以后,酒类销售下滑得非常厉害,带来了印刷包装市场的下滑。原来做酒类印刷包装的小微企业,今年业务大幅度下滑,有的甚至“无米下锅”,在“饿肚皮”。再加上受台风“菲特”的危害,今年是苍南印刷业最困难的一年。

当然,苍南也有部分小型印刷企业生意做得风生水起,企业不断发展壮大。例如,温州豪格防伪科技有限公司、温州成佳文具有限公司、温州万事达印业有限公司、浙江金燕印业有限公司、温州彩艺印业有限公司、苍南县正森印刷厂、苍南县万豪包装有限公司、温州兰宝印业有限公司、温州红富源木盒有限公司等一批企业,今年的业务量比去年都有较大幅度的增长。这些企业的主要特点如下。

一是另辟蹊徑,做自己的产品。印刷企业大部分是“为他人做嫁衣”,受制于他人。苍南部分小印刷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在夹缝中求生存,另辟蹊径,创立自己的印刷产品。如苍南县正森印刷厂,专门生产记事贴、斜面广告纸砖、3D异型纸砖、七彩方型广告纸砖、便签本等产品,不仅在国内打开了市场,而且产品远销欧美、东南亚各国。去年产值超过800万元,今年能突破千万元大关。温州成佳文具有限公司专业从事各种笔记本生产,销售业务也红红火火。

二是优质服务,有固定客户。企业主是业务员出身,手中掌握一定的客户资源。企业讲诚信,用过硬的质量和优质的服务手段赢得客户,建立紧密的长期合作关系。如温州万事达印业有限公司是一家卷筒标签印刷企业,去年产值只有700多万元,因为注重诚信、讲究产品质量,赢得了不少客户的信赖,今年有望产值翻一番,达到1300多万元。

三是建立特色,有专业优势。企业在细分市场中找准自己的位置,把产品做专、做精、做优、做出特色,赢得市场。如温州彩艺印业有限公司专注于太阳能热水器贴标生产,在丝网印刷领域取得了喜人业绩,企业 2005年创办以来,短短的几年时间就成为国内太阳能热水器标签行业的“隐形冠军”。浙江金燕印业有限公司专注于热转印产品,成为一家集热转印花膜研发、生产、营销为一体的综合型企业,且不断发展壮大。苍南县万豪包装有限公司专业从事无纺布袋印制,生意很忙碌。

四是创新思维,开拓新市场。企业主不满足于现状,在繁杂的事务中解脱出来,参加各种学习培训,使自己的脑子活起来,创新思维,寻找新的发展空间和方向。如温州豪格防伪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张献藏从事标签印刷十多年,坚持走科技创新发展之路,引进了全省首台Hp Indigo Ws4500卷筒数码印刷机、Hp Indigo5600数码印刷机,从事多种防伪标签、可变数据标签、智能标签、二维码等产品生产。企业创办于2011年,短短三年时间,从一家小企业迅速成长,先后荣获“温州市创新企业”、“浙江省科技型技术企业”、“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等荣誉,今年能够跨进规模企业的门槛。

上述印刷企业成功的做法和经验值得苍南广大小微印刷企业学习和借鉴,也应该在全县印刷企业中很好地推广。同时,小微印刷企业要彻底摆脱困境,还需企业、政府、协会多方面共同努力,做好工作。

1. 企业要破除“宁为鸡头、不做凤尾”思想,联合重组发展。苍南人比较喜欢自己单干当老板,“宁为鸡头,不做凤尾”,不大愿意与别人合伙干。但从印刷行业发展的趋势来看,“鸡头”的经营方式,已经不太适应当今时代的经济发展要求。因为“鸡”的体积小、人脉少、创新人才少,资源配置少,市场竞争力差,生存比较困难。只有积极联合兼并,走专业化、规模化的经营之路,企业才有立足之地。小微印刷企业要深入推进社会化分工、专业化生产体系的建设。根据印刷业各道工序的特点,通过联合重组,有的专业从事金银卡纸印刷、有的专业从事UV印刷,有的专业从事名片、吊牌印制,有的可以把印前设计制版搞成强项,有的可以把印后服务搞成强项,努力摆脱大中小印刷企业设备雷同、工艺技术雷同、产品类别雷同的同质化现象,分工协作,降低生产成本,在做精、做专、做强、做优上下功夫,更好地发挥规模效应、集聚效应。

2. 政府要有政策措施扶持小微企业的发展。苍南印刷业的发展是“闯出来”、“干出来”的。过去,政府对小微企业的发展、关心和扶持很少。在资金方面,除购买进口印刷机有补贴和做外单有退税政策外,没有其他资金的扶植政策。在土地方面,为了治理整顿印刷业,苍南在本世纪初曾规划建设过小包装印刷工业园,此后十多年再也没有给小微企业批过地。特别是近几年各级政府都热衷于对外招商引资,对本地的小微企业更是漠不关心,让其自生自灭。各级政府在关心大企业发展的同时,一定要关心小企业的发展,在用地、资金等方面出台相关政策扶持小企业的发展。最近,浙江在全国第一个出台了促进小微企业转型升级为规模以上企业的意见,提供税费、融资、用地支持。苍南县已规划三个小微企业创业园区,扶植小微企业的发展。

3. 协会要积极做好为小微企业发展的服务工作。要进一步做好企业与政府、企业与企业之间的联络和沟通工作,积极为广大小微企业提供人才、信息、金融和法律等咨询服务工作。要进一步发挥好行业协会的管理、协调作用,建立各种合作机制和技术信息交流平台,积极推广运用印刷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10月31日,苍南县印刷包装行业协会积极支持配合上海天臣集团在龙港举行第五代包装新产品“云膜”发布会,其目的就是使苍南印刷人最早掌握这种新产品的运用,促进苍南印刷包装业的创新发展。

(作者为苍南县印刷包装行业协会秘书长)

洛阳市小微企业的困境与出路 篇4

截至2013年底底,洛阳市全市中小微企业达到2.5万户,从业人员74.4万人,实现营业收入4 113亿元,完成增加值1 353亿元,上缴税金13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9%、2.2%、15.2%、15%和3%。由于小微企业普遍存在规模比较小、制度不够完善、信息不透明、潜在风险大等因素;造成洛阳市小微企业发展速度缓慢,效率相对较低,生产成本不断上升,企业费用逐年增加,利润空间受到的挤压,收益难以达到预期。在发展过程中各种问题凸显出来,其主要表现在:融资成本不断上涨;原材料价格上升,生产成本增加,利润降低;企业面临着名目繁多的税负负担,同时企业生产的环境成本也在上升;缺少一些专业性的人才,创新能力不足;企业管理人员素质不高,受教育水平较低;政府对小微企业的扶植不够等等。

二、洛阳市小微企业对洛阳市经济发展的作用和意义

目前,洛阳市小微企业对经济的贡献比例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占据全市企业总量的80%以上,贡献了超过60%的GDP和50%的税收,吸纳了全市85%的就业人员。小微企业对洛阳市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主要包括:小微企业可以促进就业,洛阳市各行业中小微企业对就业的贡献率都超过了50%,这对洛阳市社会经济的发展起着功不可没的作用。小微企业可以缩小城乡差距,小微企业分布广而散,洛阳市小微企业大多分布于城郊及县区,基于小微企业的发展及带动,可以有效缩小城乡差距。小微企业可以活跃地区经济,洛阳市小微企业的发展为洛阳市注入了一股新鲜的血液,小微企业大多灵活性高,具有独创性和强烈的生命力,这对活跃地区经济有着积极的意义。小微企业可以促进商品的繁荣,小微企业种类多、数量大,生产的商品各种各样,这有利于促进商品的繁荣,同时,也能促进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小微企业与就业的增加、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的稳定息息相关,小微企业不仅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还是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石,更是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底层力量。

三、洛阳市小微企业发展存在的困难和对策

(一)融资难,融资成本不断增加

洛阳市小微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融资越来越难,融资成本不断增加,特别是银行对于小微企业的融资设置了重重阻碍。究其原因,主要包括:小微企业大多偿债能力不高,盈利能力也不稳定,难以直接的参与到资本市场中,这使小微企业直接融资困难。小微企业的违约成本低,能够使用做抵押的资产不多,如设备、地产、厂房等固定资产作为贷款抵押得不到银行的确认。小微企业自身也是造成融资难不可忽视的因素,小微企业不重视自身信用,信用意识薄弱,资信状况在整个企业体系中较差,这造成企业银行不愿意贷款给小微企业。针对这些情况,要破解洛阳市小微企业融资难的困境,需要做到以下几点:小微企业要勇于创新,积极掌握新的技术和管理方法,这样可以吸引资本的投资,如刚刚落户洛阳市产业园的鼎辉资本,主要发现洛阳市本地创新能力强,成长潜力大的小微企业进行风险投资。小微企业除了注重自身实力外,还要完善企业的财务状况,提升自身形象与资信状况,减少银行贷款的后顾之忧。最后,洛阳市政府也要加强对小微企业的扶植,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的困境。

(二)成本高,利润低

近些年来,洛阳市小微企业的生产成本不断提高,小微企业的利润空间受到严重的挤压。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包括:一是原材料价格的上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种生产要素的价格都在不断上涨,而一种最终产成品的价格上涨幅度,却远远小于各种生产要素价格上涨的叠加;二是企业用工成本的增加,随着国家最低工资标准的逐年提高,以及市场上劳动力价格的普遍上涨,洛阳小微企业的费用负担不断加重。例如,洛阳科达办公家具有限公司,它是一家主要从事办公家具的生产和销售的企业,由于各种材料价格的上涨及员工工资的增加,而生产的家具却不能大幅度上涨,使得企业的盈利空间不断被挤压。洛阳市小微企业面对这种情况,要做到以下四点:一是采取招投标的方式进行有效的采购,这样可以压低原材料的采购价格;二是加强企业的内部控制,加强监督,提高材料的利用效率,减少浪费;三是精简企业人员,裁汰那些不符合要求的员工,采取绩效制度,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四是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崇尚节约,减少浪费,建设绿色企业。

(三)企业税费重,环境成本日益增加

洛阳市小微企业的税负种类繁多,现如今洛阳市本地小微企业面临的税种主要有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城市维护附加税、教育附加费、地方教育附加税等。各种各样的收费让本来利润就不大的小微企业背上了层层重担,严重拖累了小微企业的发展,特别是在当今经济总体趋势放缓的过程中,小微企业的增长率随之下降,而各种税收对于小微企业来说就是雪上加霜。对于小微企业税负问题的解决之路,首先,税收的实施者是政府,政府对小微企业进行减负在整个降低税费环节中至关重要,政府可以给予小微企业税收上的优惠,政府可以建立阶梯税收优惠体系。根据平等竞争、税负从轻原则,建立规范统一的税收优惠政策体系。可考虑调高增值税和营业税起征点,如从当前的最高2万元提高到5万元,或允许中小微企业用前3—5年的盈利弥补当年亏损,允许企业贷款利息在一定期限内从企业所得税中抵扣等。其次,政府可以退税制度,对一些特别性质的企业予以退税上的鼓励和支持。最后,政府应简化行政流程以及在此流程中的各种费用。

(四)专业人才缺乏,创新能力不足

在洛阳市小微企业中,人才缺乏越来越成为企业面临的重要问题,人才引进难,人才留住更难,人才缺乏的严重性比以往都要严重。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以下几个方面造成:一是工资待遇不够好,洛阳市小微企业给予员工的待遇低于很多地方。二是企业管理不够完善,很多小微企业没有科学合理的管理机制及健全的绩效措施。三是有些小微企业的发展前景令人担忧,一些优秀的员工都想要寻找更好的平台。四是很多大学生思想观念上不愿意留在小微企业,认为不利于自身的长远规划和职业发展。面对人才缺乏,小微企业应采取积极的对策。首先,建立多样化的职工薪酬体系,把员工的待遇与绩效捆绑起来,用待遇体现员工的价值。其次,健全小微企业的管理制度,加强企业的内部控制,建立科学有效的机制。最后,小微企业应积极与高校合作,可以采取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的方案,培养有针对性的人才。

(五)主管人员素质不高,思想落后

企业的管理人员通常以为企业的生产制造、销售、研发等中心工作而服务为主。企业管理人员或具备战略眼光,或拥有专业技术,或有很好的管理能力。而洛阳市小微企业的主管人员起点低,缺乏远见博识,大多也没有经受专业培训,这造成了主管人员素质普遍不高、思想落后,严重影响了领导与员工关系,更影响了企业的发展。企业主管人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升素质:(1)职业道德,职业道德对于现代企业管理者而言,除了拥有良好的个人品德之外,还要拥有业务素养。(2)企业管理人员要敢于创新,创造新的产品,创新管理理念,创新是一个企业进步的源泉,是一个企业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3)企业管理人员要勤于学习,善于学习,世界上大多优秀的企业管理者都特别喜好学习,接触不同的知识与文化,只有通过学习才能完善自己,进而带领企业进步。

结语

小微企业的转型出路 篇5

专业论文

推动小微金融服务转型升级邮储银行发力“小企业特色支行” 推动小微金融服务转型升级邮储银行发力“小企业特色支行”

截至2013年底,邮储行已累计发放小微企业贷款1500多万笔、金额超过1.8万亿元。2014年邮储银行要以小企业特色支行建设为抓手,推动产品创新,加大量身定制,全面提高对小企业的金融服务能力

邮储银行自2007年成立以来,一直坚持服务“三农”、服务社区、服务中小企业的定位,逐步确立了自己在小微服务部分领域的先发优势。截至2013年底,邮储银行已累计发放小微企业贷款1500多万笔、金额超过1.8万亿元,贷款余额5375亿元,在全行各项贷款余额中占比近50%。

成绩的取得,受益于该行2013年以来实施的以“特色支行”为抓手的“强支行”战略。其中,小企业特色支行作为邮储银行特色支行建设的“名片”和“亮点”,更是在为小微客户提供特色、优质、全面服务方面取得了阶段性突破。

特色支行服务取得阶段性突破

邮储银行行长吕家进在全行2013年年中工作会议上指出,“要集中精力,集中优势资源办好特色支行,开发重点行业、特色行业、特色市场,推动批量开发、批零联动,建成一批‘信贷+结算’的特色支行”。

2013年8月,邮储银行公布了第一批10家总行级小企业特色支行名单,拉开了特色支行建设的大幕。通过4个月的建设推动,截至2013年底,10家总行级小企业特色支行深耕石材、家具、泵及电机、中药材、机械制造、纺织、高科技、花炮等8个特色行业,建设期间,累计为超过1200户新增小企业客户提供6.78亿元信贷支持。其中,68.59%的信贷资源投向特色支行目标行业,69.34%的特色行业小企业客户来自政府部门、行业协会、核心企业的推介,大力解决了客户在结算、理财等方面的金融需求,在为小企业客户提供批量化综合金融服务方面取得了阶段性突破。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2014年初,吕家进再度明确,“要以小企业特色支行建设为抓手,推动产品创新,加大量身定制,全面提高对小企业的金融服务能力”。

3年打造600家小企业特色支行

“用3年时间建立600家小企业特色支行,为区域特色行业、产业链、商圈、园区小企业提供量身定制的金融服务,大力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积极践行普惠金融理念。”这是2014年2月,邮储银行副行长邵智宝在多家分行实地调研后,提出的邮储银行小企业特色支行发展思路。

据邮储银行总行小企业金融部总经理刘存亮介绍,“在一些行业比较集中、形成产业集群的地区,邮储银行已全面启动小企业特色支行的建设工作,目前确立了181家总行级小企业特色支行,目标行业包括农副批发、布匹纺织、高新科技等在内的30个行业大类、64个细分行业小类。这些小企业特色支行将成为邮储银行未来2~3年服务小微企业最为重要的业务渠道。”

“特别是,邮储银行在特色支行建设方面,充分发挥自身在‘普惠金融’方面的优势,利用支行网点深入金融服务欠发达地区的特点,在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等西部分行,深入挖掘当地特色产业,发挥与其他商业银行的互补作用。”刘存亮说。

立足特色行业破解小微融资难题

近年来,我国商品交易市场、物流园区、工业园区等商圈的数量和规模快速增长,对于一直高举“普惠金融”大旗,以服务小微为己任的邮储银行而言,无疑是实质性利好。

据了解,目前邮储银行福建分行、广东分行、北京分行下设的总行级小企业石材特色行业支行,依托石材商圈、协会的群式、片式开发,已初具规模。其中,福建泉州南安滨海特色支行2013年8~12月新增小企业信贷超过2.47亿元。福建分行积极投入资源,在滨海支行打造了全新的石材客户俱乐部,在为石材行业小企业客户提供融资服务的同时,提供信息交流、业务撮合的客户综合服务平台。

“特”的同时不忘做“优”做“全”

邮储银行在突出“特色”的同时,并未忘记“优”与“全”。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2013年,针对小企业客户普遍缺乏抵押物的特点,邮储银行以客户为中心,研发了弱担保类互惠贷产品,客户仅需缴纳部分保证金、承担连带保证责任,即可获得单笔最高500万元的融资支持。互惠贷产品已在邮储银行北京、河北、福建、广东多家分行辖内小企业特色支行实现放款落地,不到6个月的时间,为近150户小企业客户,提供了超过3.65亿元的融资支持。

此外,针对存量小企业客户,2013年邮储银行对“商易通”结算服务进行了全面升级,在全行小企业特色支行优先推动针对小企业客户的“商易通”转账结算手续费减免活动,减免幅度最高可达100%,极大地提高了客户满意度,客户体验大幅上升。据悉,目前邮储银行已经启动针对小企业客户综合金融服务产品手册的编写工作,这部集合了邮储银行小企业金融部、个人金融部、电子银行部、公司业务部等多个部门现有产品的“综合宝典”,将使邮储银行依托特色支行为小企业客户提供更全面的服务成为可能。

小微企业如何应对经济转型之痛 篇6

新的一年已经开始,伴随着春节的结束,新一轮的大规模用工对接即将开始,从目前的观察来看,不少地区又开始出现“用工荒”苗头。这对于利润本已很低、无力提高工资水平的小微企业来说无疑又是一次考验。

从我国经济发展的大背景来看,小微企业这次面临的挑战,是在经济转型的大趋势下产生的。回顾上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那是我国乡镇小微企业快速发展的黄金期,其背后的原因是国内产品的普遍短缺;90年代中后期,出口带动开始成为经济主要重要推动力,依靠中国廉价的劳动力,沿海地区造就了大量的加工出口企业及配套小微企业。

而目前,随着国内劳动力、土地成本的上升以及人民币的不断升值,原有的这些优势已逐渐消失,内需、外需都开始出现增长乏力迹象,小微企业面临着再一次转型的压力。

经验来看,小微企业的优势在于“船小好掉头”,上项目快,当大的产业初现规模时,他们能进行快速的配套、补充和完善,使整个产来链更有活力。从这一点来讲,小微企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要受大经济形势的影响,如果我国经济转型得好,找到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小微企业就会“大树底下好乘凉”,如果整体经济转型得慢,小微企业就会经历更长的转型阵痛期。

由此来看,我国小微企业的发展,首先应紧盯机遇。除了国家确定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目前国家正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家政服务业、休闲娱乐等等第三产业,这对于小微企业来说是个难得的机遇。这些产业正好可以充分发挥小微企业投资少、经营灵活的优势。

其次要练好内功。在各个产业普遍出现产能过剩的背景下,谁的管理更科学、生产效率最高、成本更低,谁就能占得市场的主动。小微企业必须尽快摒弃过去的粗犷经营方式,尽可能以现代信息化手段进行管理、决策,不断提高资源、劳动力的使用效率,以提高市场竞争力。

政府在扶持小微企业发展方面,也应更有作为。除了尽可能降低小微企业各类行政、税收负担外,还应加大金融扶持,鼓励社会创新、创业,为小微企业创造更好的发展环境。

此外,“国进民退”现象值得警惕。产业的整合、企业的兼并重组是经济运行中的正常现象,但应遵循市场规律,一味地通过强制合并,不一定能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今后,国家应制定统一的标准,给各类企业在资金、土地等方面,创造更加公平的竞争环境。

新年新气象,可喜的是国家已充分重视到小微企业的困难,去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提出,将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积极培育面向小型微型企业和“三农”的金融机构,支持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小型微型企业发展,各地政府及相关金融机构也出台扶持措施,进一步缓解小微企业的税负重、融资难等问题。从长期来看,我国的劳动生产率相比发达国家仍有很大差距、城镇化进程远未结束,内需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相信,在不远的将来小微企业定会迎来下一个百花齐放的春天。

煤炭企业转型脱困出路探析 篇7

中国煤炭市场正面临着最近10多年来最为困难的时期, 煤炭需求量持续下降导致中国全社会煤炭库存连续34个月超过3亿t, 其中煤炭企业库存达到1.1亿t, 创下历史最高水平。煤炭库存压力仍然较大, 而全社会用电量、PPI数据显示, 目前工业、制造业情况并不乐观, 对于上游煤炭等工业品的需求较为清淡。面对困境, 在原有业务基础上适时调整、适势转型成为煤企的共识。

1 煤炭行业转型主流模式

当前, 我国煤炭企业转型主要侧重在煤炭主业基础上进行产业链延伸, 培育利润增长点, 降低单一经营模式风险。电力、煤化工成为主要突围方向。[1]

1.1 煤电一体化, 煤炭低谷中的“稳压器”

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要求, 在中西部煤炭资源富集地区, 鼓励煤电一体化开发, 建设若干大型坑口电站, 优先发展煤矸石、煤泥、洗中煤等低热值煤炭资源综合利用发电。各地方政府也对煤电一体化推崇有加。中国煤炭工业协会预计2014年我国煤炭企业控股、参股电厂装机容量约占全国火电装机容量的15%左右。以同煤为例, 2012年底同煤集团通过重组章泽电力, 实现了煤电产业互补共赢。2013年, 同煤电力产业在煤炭产业盈利大幅下滑的情况下挺身而出, 实现利润8.8亿元, 成为同煤新的经济增长点。煤电一体化作为一种应对危机的现实选择, 有效缓解煤价下跌带来的经营压力, 充分发挥了电力在煤炭产业链中的“稳压器”作用。

不过在煤炭企业纷纷进军火电产业的时候, 我们也应看 到当前我 国经济发 展“三期 叠加”、GDP增长中枢下沉, 传统高耗能产业正在进行结构调整, 电力需求消费总量增速将面临逐步下滑趋势, 供过于求的局面已经出现。火电在电力调度顺序上落后于水电、核电和可再生能源 (风电和光伏等) , 政策力推的清洁能源、新能源等发电量、并网量大幅攀升, 挤压火电空间。而全国范围的雾霾天带来的节能减排压力, 也迫使火电行业不断加大环保投入, 增加了发电成本。

1.2 煤化工之路, 争议不断

中国是煤炭大国, 而煤价的持续回落使得具有煤炭资源优势的企业转型进入煤炭深加工行业的动力更强。事实上, 在煤企转型过程中, 几乎所有煤企都开始涉猎煤化工, 这其中即包括神华、中煤、同煤等大型煤炭企业。“逢煤必化, 遍地开发”成为煤化工高速发展的代名词。

然而由于缺乏国家层面的煤化工发展规划, 唯GDP的政绩观促使各地纷纷上马煤化工, 规模之庞大超乎想象。数据显示, 2013年甲醇产量达到2 900万t, 煤制烯烃产量180万t, 产业规模居世界首位。煤化工项目的大量上马, 使得各地煤化工产品同质化严重, 毛利率降低。加之经济的减速及原油价格的大幅走低, 部分煤化工项目亏损严重, 煤化工发展陷入困境。首先, 项目投资大、回报周期长、盈利能力不稳定、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让煤化工饱受争议;其次, 国家层面对煤化工持谨慎态度, 仍将新型煤化工项目作为示范性工程来看待;最后, 煤制气等一些煤化工领域的技术路径尚处于探索阶段, 技术工艺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在目前煤炭企业盈利下滑, 资金紧张的情况下, 如果不考虑市场、技术、环保等因素, 盲目投资煤化工, 煤化工很有可能会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2]

1.3 非相关多元化, 跨界风险敞口大

除火电、煤化工之外, 还有越来越多的煤企开始涉足与煤炭主业关联性不大的其他产业, 如西山煤电涉足LED照明行业, 欲打造山西规模最大的大功率LED生产基地;焦煤集团与河南双汇合作建立生猪屠宰基地;山西煤运集团投资农产品商贸物流园;陕西煤化集团投资乳业;冀中、伊泰涉足生物制药等可谓五花八门。此外由于煤炭行业自身特点, 煤炭企业在生产技术, 人力资源, 经营观念等方面与金融、地产等竞争性产业相比, 处于劣势。因此, 煤企业多元化战略还是要依托煤炭主业, 打造核心竞争力, 过多涉足一些非相关行业, 必然会分散企业的资源和力量。

2 煤炭企业脱困转型发展对策

中国煤企如何转型脱困, 走上可持续发展的正道?国家层面对此也高度重视, 2013年11月18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促进煤炭行业平稳运行的意见》, 从控制产能、减轻税费、严格进口管理、提高经营管理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等方面给予政策性扶持。关闭淘汰小煤矿和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煤矿相对容易, 但要禁止煤炭企业超能力生产则要困难得多, 因为长期以来煤矿超能力生产始终是普遍现象, 许多国有重点矿井都存在超能力生产问题。能否遏制煤矿的超能力生产完全取决于有关部门的监管力度。另外, 调整煤炭进出口政策, 抑制部分劣质煤进口, 对煤炭行业来说是好事, 但毕竟是设置了贸易壁垒, 同时也会招致下游用煤企业的反对, 政策执行的难度和阻力非常大。因此, 中国煤企颓势能否逆转, 关键在自身。

2.1 以煤电一体化为基础, 发展新型煤化工, 布局新能源

2.1.1以煤电为基础, 互利共赢

煤炭企业, 要竞争取胜, 必须扬长避短。煤炭企业必须依托资源优势向电力延伸, 变输煤为输煤与输电相结合, 将煤的优势转变为电的优势, 提升企业竞争力。发展煤电一体化, 要立足长远, 兼顾当前, 从股权、资产、合同等全方位探索寻求一种有效的长期合作方式, 实现深度融合。如同煤积极引进大唐、国电等电力龙头企业作为战略合作伙伴, 将新建矿井和电厂通过股份合作、煤电联营, 共同建设。充分发挥电力管电、煤炭管煤的专业优势, 实现优势互补, 专业化管理。合作的同时, 坚持“同质同价、随行就市”的原则, 实施市场化运行。此外, 煤炭企业还应抓住国家火电核准权下放的时机, 积极与省市及地方政府协调, 争取火电项目。同时顺应火电发展趋势, 积极开发低热值煤发电、坑口发电及热电联供项目, 提高技术水平, 实现火电高效低碳排放。[3]

2.1.2发力新型煤化工, 慎重前行

虽然煤化工面临诸多问题, 但也不应盲目悲观。当前的煤化工热潮更多地还是停留在规划层面, 如投资高达上千亿元的陕西榆林神华陶氏千亿综合煤化工项目, 早在2005年这个项目就进入了规划论证, 但一直到2009年项目才奠基, 这期间一直毫无进展。直到今年, 环保部才正式批复了该项目的环评报告。此外, 煤炭产能过剩的局面短期内不会缓解, 新型煤化工仍是煤炭巨头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 也是拓宽煤炭产业链条、提高煤产品附加值的有效方式。1) 煤炭企业必须理性对待、因地制宜发展煤化工, 并且要与企业自身的条件结合, 必须与企业整体效益最大化统筹考虑。2) 切忌贪大求全, 从头到尾来做煤化工, 煤炭产业应该有分工, 煤化工也是如此。煤化工规模大、产业多, 投资巨大, 单一企业是无法完成的, 必须由多个企业拼接方能实现。3) 煤化工质疑多, 焦点在环保。煤炭富集地区, 恰恰又都是水资源有限、生态系统较为脆弱的地方。因此, 发展煤化工必须注重解决环保难题。4) 发展煤化工要努力发展各种经济、实用且市场容量大的如煤制油气产业。5) 重视人才队伍培养, 培育核心技术。新型煤化工属于技术、人才密集型产业, 需要技术与人才的双重支撑。

2.1.3布局新能源, 赢在未来

在传统能源日益紧缺及碳排放总量控制的双重压力下, 中国大力推动新能源的开发及应用, 优化能源结构, 推动能源消费革命。并在项目审批、财政补贴、招商引资等方面予以扶持。光伏发电、风力发电、生物质能发电等领域投资升温, 新能源并网能力显著提升, 技术及设备水平已有长足进步。近日下发 的《能源 发展战略 行动计划 ( 2014-2020年) 》指出, “着力优化能源结构, 把发展清洁低碳能源作为调整能源结构的主攻方向。坚持发展非化石能源与化石能源高效清洁利用并举, 逐步降低煤炭消费比重, 提高天然气消费比重, 大幅增加风电、太阳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和核电消费比重”。煤炭作为主体能源, 煤炭企业必然要在能源革命中挑起重担, 抓住能源革命有利时机, 及早布局新能源, 培育新的利润增长点。[4]

2.2 向改革要效益

煤炭企业在转型脱困中要加大改革力度, 抓住混合所有制改革时机, 精干主体, 剥离辅助, 向改革要效益。

1) 整合资源, 做强主业。以具有优势的大型、特大型主力矿井为核心, 以资本为纽带, 通过上市融资或实施资产证券化, 壮大优势资源竞争力;对资源枯竭, 成本居高不下, 长期亏损, 扭亏无望的煤矿, 坚持关闭或实施破产, 并对存量资产进行重组;对资源整合矿, 进行排查摸底, 对技改投入大、经济效益差的小煤矿进行转让或关闭。

2) 深化产权改革, 发展混合所有制企业。吸收多种资本参与国有企业改制重组或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增发股票, 优化国有煤炭企业股权结构。除国家规定的领域外, 在投资新建项目, 如投资巨大的煤化工项目, 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包括民间资本。

3) 实施大部室改革, 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国有大型煤炭企业集团普遍存在人员多、机构臃肿、副职过多、分工过细、职责不清等问题, 降低了生产效率, 增加了企业运行成本。因此企业应当按职能划分, 合并精简部门, 整组提效。同时进一步深化企业内部管理人员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的制度改革。积极推进企业管理人员任期及中长期激励。

4) 剥离企业的社会职能。在积极寻求政府支持的同时, 尝试将物业、供水、供电等后勤单位实施公司制改造或搞模拟法人, 独立核算, 自负盈亏, 并尝试引入民营资本, 通过改制入股等, 实施市场化运作, 使大型煤炭企业有条件平等参与市场化改革。

2.3 加强资本运作, 做强主业、助力转型

煤炭企业转型发展, 调整产业结构, 离不开资金的投入。而企业依靠自身积累扩大规模, 其效果极其有限;而通过借力资本市场, 为企业转型提供了资金保障。

1) 上市融资是资本运作的关键。通过上市, 煤炭企业可以借力资本市场, 实现低成本扩张, 跨越式发展;2) 兼并重组是煤炭企业实施资本运作的主要途径之一。随着煤价的持续走低, 煤炭企业兼并重组成本也随之大幅降低。煤炭企业通过实施并购, 能够在较短时间内迅速扩大规模, 增强竞争力;3) 引入战略投资者, 强强联合。以存量吸引增量, 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 实现强强联合;4) 盘活存量资产实现资源资本化。煤炭企业多年经营积累了大量的存量资产, 盘活这些存量资产、实现资源资本化、为资本流动创造条件是加快煤炭企业转型发展的关键。[5]

2.4 借力动力煤期货, 规避经营风险

2013年9月26日, 动力煤期货在郑州商品交易所成功上市。动力煤期货无疑为处于“寒冬”中的煤炭企业提供了一条全新的销售渠道和规避风险的模式。虽然动力煤期货无法从根本上挽救煤炭行业颓势, 但煤炭企业却能从中获得实实在在的好处。首先, 有利于煤炭企业规避价格波动风险。动力煤期货的推出, 使得以动力煤为代表的煤炭行业有了应对周期性下行风险的有效工具, 煤炭企业可通过套期保值来规避现货价格的下跌风险, 这在当前煤炭周期性下滑的市场环境下更具意义。其次, 丰富企业融资手段。根据交易所与银行的相关规定, 企业可以凭其在期货交易所交割库注册的标准仓单, 向银行申请质押融资。因此, 作为拥有期货交割库的企业, 可将企业的产品便利地注册成为标准仓单或根据企业生产能力及交割仓库库容情况注册信用仓单, 利用仓单解决融资需求。

摘要:随着煤炭行业黄金十年的结束, 中国煤炭市场正面临着最近10多年来最为困难的时期, 转型脱困成为煤炭企业的共识。文章就目前国内煤炭企业主要转型模式如煤电联营、煤化工等方式进行利弊及前景分析, 提出在目前市场条件下, 大型煤炭企业应结合自身条件以煤电一体化为基础, 发展新型煤化工, 布局新能源, 同时向改革要效益, 借力资本市场, 试水期货套期保值。

关键词:煤炭转型,出路探析

参考文献

[1]戴明阳.煤炭行业走出困境需打造“全产业链”[N].工人日报, 2013-5.

[2]阮晓东.新型煤化工带动煤炭产业转型持久战[J].新经济导刊, 2013 (12) :13-15.

[3]李文友.煤老板转型做起小生意跨界风险敞口大[J].英才, 2013 (1) :25-27.

[4]叶中华.2014中国煤企转型升级或可改变季节性轮回宿命[N].中国产经新闻报, 2014-1.

小微企业的转型出路 篇8

城投企业是在国家分税制背景下由地方政府成立的投融资平台, 旨在解决地方政府财权、事权不对等的问题, 在地方经济建设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目前由于国家政策的变化, 城投企业面临市场化转型的压力, 而这种转型也必将带来文化阵痛。城投企业需要开展有效的文化转型工作, 找到解决文化阵痛的出路, 并通过建立市场导向的企业文化, 实现企业可持续的市场化发展。

城投公司的发展有着天然的资源优势, 但目前城投公司需要进行市场化转型, 以摆脱生存危机。为了更快地进行区域性投资开发, 地方政府纷纷成立城投公司, 并力所能及地给以各种支持, 以提高地方经济发展速度和城市化水平。城投公司依靠地方政府在土地开发、财政资金、税收、信用等方面的资源要素支持, 企业规模不断扩张, 尤其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国家四万亿投资中得以迅猛发展。但经历大投资大建设、资产膨胀之后, 债台高筑、经营性收益少、还债能力弱、债务风险高、融资压力大等已成为很多城投公司的真实写照。另外, 随着中央政府对地方债务管理越加规范, 尤其是新预算法和《国务院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文件的出台, 地方政府与城投企业之间债务关系将进一步划清, 城投公司债务危机风险增加, 一些缺乏经营性资产和经营能力的城投企业面临生存危机, 而且已经有城投控股的项目公司开始申请破产保护或通过资产重组优化降低风险。可以说, 市场化转型发展、开发模式创新、经营能力提升已成为城投企业亟待完成的任务, 也是未来城投企业获取可持续发展的唯一选择。

然而, 城投公司的市场化转型发展面临多种压力, 而且必将经历转型中的文化阵痛。在城投企业实施战略转型时, 需要积极提升市场意识、培养经营能力、优化资产结构、提高资产收益等, 但这些目标的实现必须以市场化的企业文化为基础。城投企业需要积极推进企业文化从行政化向市场化的转型, 并务实解决转型中面临的各种企业文化冲突和矛盾, 这样才能实现公司战略转型的目标。

为推进文化转型, 首先需要认清文化阵痛的来源。城投企业的文化阵痛源自过去行政化发展模式与市场化发展模式间的文化差异。在行政化发展时, 城投公司的发展规划、投资融资、人事管理、业务运营等都受到政府的约束或直接干涉。如城投公司的战略规划是按照政府意图制定的, 投资项目是政府指定的, 项目建设速度和周期也是政府硬性要求的, 运营资金也是由政府财政直接划拨或者通过政府的协助获得的, 在资金的用途上也是被指定的。在人事管理上, 城投公司的高层或者中层也都是由政府直接任命或审批的。由于完全受制于政府, 城投企业行为变为了行政行为, 企业投资与项目管理不再是以市场为导向, 不是对客户负责, 而是以行政命令为导向, 为政府领导负责, 追求政府行政意图实现;项目品质和成本控制也让位于抢工期、为某某献礼、创造奇迹般的速度等。这都违背了市场化发展的文化主张, 使城投公司成为政府钱袋子和政绩提升的工具, 也一定程度上导致项目成本失控、投资增加、资产结构失衡、缺乏市场竞争力、经营性业务持续亏损或者倒闭等后果。可见, 城投企业过去行政化企业文化与未来市场化企业文化之间的差异十分巨大, 这成为城投企业转型中文化阵痛的主要来源。

为了缩短文化阵痛期, 城投企业需要进行有效的企业文化管理, 推进企业文化的市场化转型。企业应该从对政府的服从文化、行政性文化向市场化文化转型, 并大力倡导市场导向、客户服务、成本效益、品质追求等内容。具体来讲, 城投企业要做到以下四个方面工作:

第一, 要明确企业的文化定位和使命。城投企业是地方政府为地方经济发展和区域投资建设而组建的投融资平台, 无论是行政化的发展模式, 还是市场化的发展模式, 城投公司的使命都没有变, 那就是建设地方, 推动地方经济繁荣。在城投公司实施企业市场化转型过程中, 要重申自己的使命, 这一方面是明确企业发展方向, 凸显企业存在价值和意义的要求, 也是城投企业在未来一段时间争取地方政府支持的重要砝码, 尤其是当企业经营能力不足以支撑企业发展的时候, 表明态度, 站对立场更加显得重要。

第二, 确立市场化文化方向。作为具有法人地位的城投公司在未来将获得更多的自主发展的权力空间, 国家政企分开、国企改革、混合所有制、地方债务规范管理等政策都将推动城投公司的市场化发展。在启动市场化转型时, 城投公司需要强化市场导向的企业文化, 强化市场意识, 创新开发模式, 把握投资节奏, 关注项目投资与市场需求的关系, 提升经营意识, 关注投资成本与资产收益间关系的平衡, 真正实现市场经济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 而不是不计成本地赶工期和牺牲品质的献礼。

第三, 建立市场导向的经营管理体现。要坚持市场化导向企业文化, 在具体的运营管理中则要体现在项目建设的全周期。要强调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的产品设计、项目策划与品质控制;要强化项目造价和项目成本控制, 提高资产运营专业化和管理规范化、精细化水平;要搞好资金管理与计划管理之间的衔接, 树立“建设即运营”价值观念, 做到“不该花的钱一分都不花, 该花钱的地方一分都不省”。市场导向要体现在业绩管理的过程中, 如业绩目标设定、业绩过程管理、业绩考核及结果应用等方面。

第四, 打造具有市场化能力的人才队伍。城投企业内部聚集的多是工程管理精英, 他们在思考方式、价值侧重、行为习惯等方面都与资产经营者有着较大的差异, 而且缺乏相应的市场经营知识、能力、经验和人脉资源等。一些企业试图将工程管理精英放到经营性岗位, 实践表明这不仅无法进行资产的有效经营, 而且导致了个人的内心受挫和焦虑。市场化转型要求企业进行人才结构的优化, 城投企业要培养或引进一批具有市场意识、市场经营能力的人才, 以满足企业转型的需要, 提升企业资产收益水平。

小微企业的转型出路 篇9

城镇化是指人类生产与生活方式从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主要表现为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产业转型升级作为推动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也受到城镇化进程的影响。基于此,本文将整合现有文献的研究资料,从城镇化进程与小微企业的转型升级角度研究城镇化过程对小微企业的转型升级的作用机理,这可以进一步丰富小微企业在城镇化进程中转型升级的相关理论。

2 城镇化进程与小微企业发展现状

2. 1 城镇化进程的现状

( 1) 城镇化水平稳步增长

十六大以来,中国城镇化发展迅速,2002—2011 年,中国城镇化率以平均每年1. 35 个百分点的速度发展,城镇人口平均每年增长2096 万人。2011 年,城镇人口比重达到51. 27% ,比2002 年上升了12. 18 个百分点, 城镇人口为69079 万人,比2002 年增加了18867 万人; 乡村人口65656万人,减少了12585 万人。

( 2) 城镇化质量不高

1. 6 亿多农民工仍然处于半城市化的状态,没有享受或者没有完整地享受城市居民应该有的国民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低保、社会救助、住房保障。一些城市不顾及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物理极限,盲目地扩张城市功能,放大城市规模,增大经济总量。这样使全国大跨度的调水、输电、输气、治污的压力越来越大,其中水带来的问题尤为突出。

( 3) 我国城镇化进程面对的挑战

在2050 年之前,中国的城市化率必须从36% 提高到70% 以上,这就意味着每年平均需增长1% 左右的城市化率( 即每年约1000 ~ 1200 万人从农村转移到城市) 。在这个过程中,下列挑战不可避免: ①人口总量、劳动就业人口总量、老龄人口总量高峰相继来临; ②中国城市的生态环境仍然处于局部改善、整体恶化的状态; ③只有基础设施的健全与完善,城市才能担当起新一轮财富集聚的经济增长点; ④加速不同地区间城市发展的平衡和地区内城乡之间的共同富裕,是长期任务; ⑤ 2011 年中国城市的信息化水平只是发达国家的8% ~ 10% ,离现代化的要求尚有遥远的路程。

2.2小微企业的发展现状

(1)小微企业的界定

我国著名经济学家郎咸平教授提出,小微企业是小型企业、微型企业、家庭作坊式企业、个体工商户的统称。主要指产权和经营权高度统一,产品( 服务) 种类单一,规模和产值较小,从业人员较少的经济组织。

( 2) 小微企业的特征

一是投资主体和组织形式多元化。投资人既可以是大中专毕业生、退伍复员军人、返乡农民工、下岗失业人员、征地拆迁失地农民,也可以是其他城乡物业居民。在创办小微企业时,既可以申办成个体工商户、独资企业,又可以是合伙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有限责任公司。

二是出资来源和形式多元化。小微企业融资渠道主要是自有资金、亲戚朋友借款,很少有正式融资渠道。投入的资金既可以是实物资产、知识产权,也可以是货币资金。小微企业固定资本很少,对经营所需的工具和设备、技术、场地等要求不高。

三是生产销售灵活。小微企业大部分是以 “前村后店”的模式组织生产运作,质量管理不是很完善,采用劳动密集型的技术和手工艺。销售上采用直销方式,且以服务本地市场为主,运作方式灵活而富有流动性。

四是内部管理松散。小微企业员工以家庭成员为主,且大都是通过正式就业渠道不能就业的人员,其员工薪酬具有不确定性,基本没有正式的薪酬制度,财务会计制度也不健全,少量而不规范的会计活动也只是为了应付上缴的税费。

( 3) 小微企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小微企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创业富民的重要渠道,在扩大就业、增加收入、改善民生、促进稳定、国家税收、市场经济等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小微企业发展迅速,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增强。

3 城镇化进程对小微企业转型升级的作用机理

3. 1 小微企业的转型升级

“企业转型”是企业在外部条件和内部状况发生变化时,为了脱离困境或者获得更好的发展,而对制度、技术、管理、决策以及经营方式等方面的战略性思考和革命性改变,它可以有效地促进和提高企业的竞争实力和利润获取。

3.2小微企业转型的原因、必要性

(1)小微企业转型升级的原因

小微企业在吸引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的难度大,产品营销的成本高等。这一切导致企业的运营成本增加,制约了其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只有通过转型升级,小微企业才能克服不利条件,获得生存和发展。

( 2) 小微企业转型升级的必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小微企业为中国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在各个领域也承担着重要的角色。由于环境的变化,小微企业无论在人才、技术还是资金方面都不具备竞争优势,在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小微企业若想获得更大利润,必须加快转型升级的步伐。

3.3城镇化进程对小微企业转型升级的作用机理

(1)推力作用

小微企业的转型升级离不开生产要素的支撑。在城镇化的初期阶段,城镇化主要表现为劳动力的聚集、土地扩张、资本增加投入,推动地区产业结构由农业向工业发展转化。随着城镇化质量水平的提高,知识、技术、信息、人力资本等高端要素也逐渐向城镇集聚,为产业不断向高端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方面,城镇化的发展带来人口、企业的聚集。人口、企业集聚和规模扩大,推动市场需求增加。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后,将从农业生产中释放出来,转向非农生产活动,非农业生产活动的高效率将提高其收入,而收入水平的提高直接拉动了居民对服务消费的需求增长。随着城镇化水平提高,高级人才的聚集也将会带动消费层次的提高,如以白领、金领为代表的人群注重消费产品性能高端化、低碳化、多样化、品牌化以及服务性。需求结构的改变必然推动工业结构、市场结构和行业结构等的变化,所以小微企业的转型升级势在必行。同时,企业集聚和规模的扩大,尤其是工业生产规模扩大,必然提高对金融、信息服务等生产性服务的需求。

另一方面,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城镇基础设施逐渐完善。完善的交通运输条件、专业化的市场、发达的信息网络机构促使城镇成为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聚散地。企业与企业之间通过信息流、技术流等实现空间网络交流,减少了信息收集与交易成本,共同促进公共技术创新,加快观念、思想和知识的扩散等。基于集聚效应,城镇化具有发展积极作用,城市作为地理上集中的综合产业极改变了它直接的地理环境。如果它足够的强大,还会改变它所在的国民经济的结构。作为人力、资本资源的累积和集聚中心,它促进了企业资源集中和累积中心的产生。这些都为小微企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必要条件。

( 2) 阻力作用

城镇化对小微企业转型升级的阻力作用,主要是由城镇化过程中产生的集聚不经济和城市病问题所导致的。人口、企业过度集聚和资源综合利用程度不高会对城市水、电、交通、土地及其他基础设施造成巨大压力。如果再加上空间规划不合理,城镇经济体之间关联不紧密,就容易造成企业外部成本增加、企业创新动机和能力不强,制约战略新兴企业和高端产业的发展空间。

城镇化过程中的低端要素集聚也容易促使各种污染废弃物增多,城镇环境污染程度提高、生态环境恶化。城镇生活环境与生活质量的下降会对人力资源、资金技术等高度要素产生挤出效应,导致小微企业转型升级所需要的资源及市场需求减少,从而阻碍小微企业的转型升级。

综上所述,城镇化进程对小微企业的转型升级的影响,是推力和阻力共同作用的结果。不同的是作用力对小微企业的转型升级的影响力。当表现为推力时城镇化有助于小微企业转型升级的实现,当表现为阻力时则城镇化对小微企业的转型升级具有负面影响。

4 小微企业在城镇化进程中转型升级的建议

4. 1 内外兼顾,拓宽融资渠道

从内部来看,小微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要规范、财务状况稳定,采用科学的财务记账方式和决策方法。小微企业的管理者也要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强调信用意识,企业建立信誉会使企业在银行的信用评级中得分较高,获得流畅的融资渠道。

从外部来看,交易借贷主要针对信息全透明的借款人,而关系型贷款更多适用于信息不充分的小微企业贷款。故而为了缓解小微企业融资约束,保障企业在转型升级过程中能够获得充足的资金支持,银行应加大贷款总量中关系贷款份额的比重。

4. 2 引进人才,防止人才流失

人才是企业发展中最重要的资源,小微企业要想成功转型升级就必须要加强人才的吸收和引进。另外,小微企业也要加强自身建设,争取在薪资、福利和发展机遇方面能够留住技术人才,避免人才的流失。通过增加人才来增强企业的软实力,促进企业的转型升级的实现。

4. 3 培养自主技术创新能力

小微企业间可以建立技术创新联盟,以战略联盟的形式实现资源共享、技术共享、知识共享,并在此基础上根据企业自有的资源进行整合创新。另外,可以通过建立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帮助那些不具备自主建立科技创新机构的条件和能力的小微企业,使他们能够取得信息、引进技术、进行人才培训、提高管理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

4. 4 实施科学管理制度

俗话说 “无以规矩,不成方圆”,小微企业在转型升级过程中必须克服混乱的管理模式,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确保做到权责明晰,明确管理层级,提高工作效率。在完善的管理制度的基础之上,推进企业的转型升级,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也能有效降低转型过程中内部管理松散、人员动荡现象发生的概率。

4. 5 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一是规范信贷操作。建立更加规范、合理的贷款调查管理体系,有效规避小微企业信贷风险。

二是加强全流程管理。根据小微企业的经营特点和关键风险环节进行全流程风险识别、评估和控制,特别是严格执行 “三个办法一个指引”的操作要求,密切关注小微企业资金运用动向,及时发现问题风险,并进行有效干预和警告、阻止,确保银行资金的安全。

三是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小微企业贷款风险管理要求高度的精细化和专业化,这就对风险管理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是加大信贷产品创新力度。没有适合小微企业业务发展的信贷产品与之相对接,再好的利润前景也是空谈。如何对目标客户需求进行深度调研,开发与之匹配的金融产品,以贴近和满足小微企业 “短、小、频、急”的融资需求便成为广大中小金融机构的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城镇化质量综合评价报告[J].经济研究参考,2013(31).

[2]叶裕民.中国城市化质量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1(7).

[3]多淑芬.城镇化对产业转型升级的作用机理及实证分析[J].区域经济,2013(5).

[4]魏冶,等.21世纪以来中国城镇化动力机制分析[J].地理研究,2013(9).

[5]王红,等.小微企业转型升级困境及政策建议[J].经营与管理,2014(5).

[6]许悼恺.促进小微企业转型升级的对策研究——以泰州市苏陈镇为例[J].法制博览,2012(10).

小微企业的转型出路 篇10

据2011年辽宁银监会提供的资料, 辽宁省现有小微企业34.9万户, 从业人员541万人, 占全省企业从业人员比重近50%。其中, 沈阳和大连分布比较集中, 约占全省小微企业总量的一半。作为老工业基地, 辽宁大企业比较多, 小微企业多为配套生产型企业, 经营状况跟上下游企业的发展息息相关。至今形成了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石油加工及炼焦业、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制造业、普通机械制造业四大主导产业, 具备了较强的产业整体优势, 但是发展中也面临很多问题和压力。

当前辽宁省小微企业转型升级有着巨大的内在动力和外在压力, 从内在动力看, 每一个中小企业都渴望通过转型升级而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这种内在的动力是非常强烈而持久的。外在压力主要为市场需求所造成, 同时外在的诸如政策、环境、资金、区位、信息、资源等因素都会和市场需求共同组成一种外在动力, 既促使也制约企业转型的方向、程度、成败。小微企业能否转型或转型能否成功, 则会囿于各种因素。

2 文献综述

根据前人的研究结果, Lee&Chen (2000) 认为供应商成长升级的时候需要竞争力的构建和延伸, 而不同企业由于条件和所处的环境不同, 需要构建和延伸的竞争力不同, 也就需要有不同的转型模式。

Yoruk (2002) 通过罗马尼亚和波兰的服装制造企业之间的对比, 他认为产业升级可以描述为企业内部能力和资源和外部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 因此, 企业采用什么样的转型模式都受到企业内部和外部因素的共同影响。

Sturgeon&Lester (2002) 通过对新加坡、韩国和中国台湾的电子、交通工具、服装企业转型的研究发现, 很多亚洲的企业成功地实现了转型, 笔者通过分析提出转型的路径很多, 而决定企业去选择哪条适合自己的路径要看自身和环境的因素。行业不同, 路径可能不同;即使行业相同, 不同的企业由于不同的内部能力和外部环境, 面对的市场不同, 所选择的路径可能也不同。

胡轶 (2007) 认为企业战略转型是一个受许多主客观因素共同作用的复杂得多目标决策, 它不仅由企业内部资源和能力决定, 还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

这几篇文献都提到了影响企业转型的因素, 虽然他们讨论的是企业的转型方向和产业升级状况是否成功和潜力的影响因素, 与本文所研究的小微企业转型模式并非一致, 但是这几篇文章所提到的影响因素及其分析框架对本研究来说无疑也是可以借鉴的。

3 辽宁省小微企业转型升级的影响因素分析

本文根据前人研究的成果, 认为影响小微企业转型的因素大体可以划分为两类:企业内部和外部的因素 (Yoruk, 2002;胡轶, 2007) 。企业内部因素包括:技术水平, 营销能力, 资金能力和主营产品的技术含量;企业外部因素包括:所处行业市场集中度和环境变化情况。

企业内部因素包括以下四个因子:

3.1 技术水平

企业的技术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小微企业转型升级的成功与否, 对技术水平做解释首先要对技术作一界定,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于技术的界定主要分为技术的构成、过程、应用三方面, 从构成的角度来看, Meissner (1988) 将技术定义为过程、计划、技能、知识和技艺的构成机制, 从应用角度来看, Grant (1998) 指出技术资源包括:以专有技术 (专利、版权、商业秘密) 形式保有的技术储备, 技术运用中的专业知识 (方法) 以及用于创新的研究设备和科技人员。

综上所述, 设备, 对技术开发的资金投入, 技术人员, 技术知识和专利数目共同构成技术水平这一因素影响着企业转型升级的成功。

3.2 营销能力

企业的营销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小微企业转型升级的成功与否, Cefuch, Kasouf&Peruvemba (2002) 认为营销能力是整合积累性学识, 技能以及企业资源应用于企业的相关市场需要, 使企业的产品和服务增加价值从而满足竞争的要求。Lee&Chen (2000) 在提出企业基于竞争力的成长模型时, 强调企业对市场的熟悉程度、品牌运作经验等项目是衡量企业自创品牌所需要的营销能力的指标, 企业对市场的熟悉包括对市场所在的地区、消费习惯、文化、心理等方面的熟悉, 因此本文也将采用品牌运作经验这一指标来衡量小微企业的营销能力这一变量, 除此之外, 营销人才是指拥有市场需求、定价、渠道、促销等方面专业知识的人才, 负责开拓、企业转型后自主品牌市场, 对企业转型的速度和程度有很大的影响。

综上所述, 本研究认为企业的营销能力由对市场的熟悉程度、运作品牌的经验、渠道和营销人才这四个方面共同构成。

3.3 资金能力

小微企业满足功能升级所需要投入的资金对企业的转型升级至关重要, 只有实力雄厚的企业才能投入这笔资金, 且必须能够承受得住巨大的风险, 这里指的企业资金能力包括企业的现金流状况, 融资渠道的通畅情况以及企业运作资金的能力。企业金融资产是指企业能够用来支付和执行其战略的不同形式的资产, 表现为有支付能力的资产, 包括现金、银行存款、有价证券、短期债券等流动资产以及股票和债权发行等融资手段, 在所有企业资源中, 财务资源是流动性和灵活性最强的资源, 因为它可以用来购买其他形式的生产性资源 (Hansen&Wemerfelt, 1989) , 是可以带动其他生产要素的关键。企业在转型过程中生产原料的采购、员工的薪资支出、新技术的引进或创新、营销能力建设、品牌的建立等一系列活动都需要资金的支持, 如缺少足够的资金的话, 就很难转型。

3.4 市场集中度

在小微企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 他们所进入的市场, 市场集中度高, 市场份额被一些大品牌所瓜分, 因此对于这些企业来说, 在市场上有所作为比较困难。因此市场集中度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企业转型升级的成功与否。

企业主营产品所处的行业市场集中度高, 说明在这个市场中行业中的品牌效应已经比较明显地显现了出来, 市场大多已经被少数几家大的品牌瓜分或是垄断, 这样后来者在短时间内在品牌或是营销方面有明显突破的可能性不大, 成功的机会较低。

3.5 产品技术含量

企业主营产品技术含量高, 意味着产品研发和生产的技术复杂, 且产品技术的好坏对产品性能有着十分重大的影响, 企业并不能通过简单模仿就可以生产出市场上领先的产品来, 因此经营此类产品的企业若想在市场上保持竞争力, 其在技术方面就必须达到较为先进的水平, 不仅如此, 此种产品技术的变革一般来说相对较快, 企业还必须在技术变革和更新方面紧跟潮流。因此, 不断地在技术方面学习、积累和创新是企业保持其竞争地位的必要条件。

综上所述, 可以认为主营产品的技术含量是影响小微企业转型模式的一个因素。

3.6 环境变化情况

企业所处的特定的产业环境会对企业的战略方向起到很重要的影响。迄今为止, 已经有不少关于环境变化的研究。本文与前人的相关研究保持一致, 把动荡环境界定为:技术与市场等环境因素正在发生变化, 并且这种变化不仅相当重大, 而且日益复杂, 在很大程度上具有不可预测性, 并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快速变化的经济环境、制度环境、政治环境、社会环境、文化环境、技术环境和产业竞争环境中的不确定性, 竞争对手行为、顾客偏好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等, 顾客需求的多样性、应用领域的非透明性、强烈的替代作用、技术开发的快速发展和不可预测性等。因此, 小微企业在转型时面临的环境变化程度也作为影响企业转型模式的一个因素。

4 结论

通过对前人研究成果的总结及辽宁实际情况调查, 总结出辽宁省小微企业转型升级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企业内部因素:技术水平, 营销能力, 资金能力和主营产品的技术含量;企业外部因素:所处行业市场集中度和环境变化情况。通过对影响因素的进一步分析, 可以更好地找到提高辽宁省小微企业转型升级成功策略, 从而促进辽宁省小微企业的健康发展, 为全省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 辽宁省小微企业发展迅速。如何加快小微企业转型升级,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关系到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总体优势, 关系到一个地区的长远发展。本文对影响小微企业转型升级成功的因素进行了分析与论述。从而为找到辽宁省小微企业转型升级的成功策略提供支持。

关键词:辽宁省,小微企业,转型升级,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上一篇:资金平衡设计下一篇:动机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