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环境下国内制药企业的转型发展思考

2024-04-25

大环境下国内制药企业的转型发展思考(共7篇)

篇1:大环境下国内制药企业的转型发展思考

大环境下国内制药企业的转型发展思考

全球医药行业竞争格局及发展趋势

近年来,全球医药行业出现了从原料药到制剂的纵向一体化发展趋势。首先,全球主流特色原料药生产商纷纷向高端的制剂药、专利药市场发展,单纯的原料药生产商已经很少,制药企业之间的竞争主要是制剂产品的竞争,而制剂产品的竞争又主要是仿制药的竞争。其次,国内医药行业尚处于行业集中度较低的阶段,我国制药企业的行业整合和产业升级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未来参与全球制剂市场竞争将成为长期发展趋势。首先,我国劳动力成本趋势性上升已经不可避免,依靠低成本获得优势将逐渐减弱;而只有那些掌握药品研发、注重新技术和质量、有品牌和销售渠道的企业才能控制最终的利润,国内制药企业必须参与国际仿制药乃至创新药的竞争,向产业链的最高端进发;其次,若没有下游制剂的支撑,无论是新产品的开发还是老产品的生产都面临较大的风险,国内原料药企业的盈利波动较大;若原料药的企业转型为制剂企业,将赚取原料药和制剂的双重利润,企业的盈利方式将得到提升。制剂出口将顺应全球医药产业转移的潮流。

国内医药行业政策及背景

2015年4月26日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14年工作总结和2015年重点工作任务》的通知其中2015年重点工作任务中

(四)健全药品供应保障机制。进一步保障药品供应和质量安全,推进药品价格改革。重点任务是“药品集中采购”、“积极推进药品价格改革”、“完善创新药和医疗器械评审制度”等。受政策影响,国内医药企业面临招标降价、医保控费、监管趋严、新药评审收紧等环境因素,医药行业将面临严峻考验。

2015年,是制药企业转型的开启之年,也是制药企业战略规划的开篇年度,这个年度中,有的已经成功实现了初步转型升级,有的还在转型升级探索的路上,有的还在观望,有的还在迷茫,有的已经放弃……

笔者在进入管理咨询行业以来,长期在国内知名上市制药企业从事管理工作。时常关注国家医改政策、行业发展变化,企业经营动态,且参与了多个通过引进国内外管理咨询机构推进企业转型升级管理咨询项目,其中过程,也是历尽波折,反反复复,争议不断…….为什么制药企业转型如此艰难?

笔者经过自身的行业从业经验及对行业理解、行业市场关注和行业内同事探讨,对企业转型发展提出几个观点,供探讨: 1 战略缺失的企业难以转型成功

很多制药企业根本没有发展战略,每一年的经营情况主要取决于参加了多少次国内外行业展会而获取的销售订单。也有人说,战略都在老板的脑袋里,其实战略不是制定给老板的,而是制定给企业的,制定给整个企业管理人员和员工的,员工不知道企业发展目标和发展方向,也只能跟着上面走,过一年,算一年。

有的企业虽制订了战略规划,却“束之高阁”,只有老板或高层知道。没有向员工宣贯,没有行动计划书,战略指标没有分解,缺少考核,更没有进行战略审计。

也有一些公司寻找专业咨询机构,像我之前服务过一家企业,公司找国外一家综合性咨询机构,为公司做咨询,制订了战略目标,战略愿景,战略组织,战略分解,战略风险等!

实际这个战略规划,没有完全推行下去,方案本身缺乏对行业、政策及业务的理解。现在看来这个套路形成的方案基本都是参考其他企业的战略规划方案而来。

所以,这样的战略规划缺少三大关键要素:产品线规划(由于专业性强,难理解,不敢做);战略资源平台构建(涉及行业政策,市场准入,不熟悉就不了解资源,更谈不上整合平台);医药商业布局(医院、医药公司、电商等等),其他诸如业务单元战略等就更不可能有了。

因为其中缺乏医药行业特性的内容和药企自身的特点,这样的战略对制药企业来说如果执行基本就是无效的,无法操作的。制药企业做战略转型升级,一定要考虑清楚自身的发展历程、自身的资源特性、自身的能力方向、自身的药品分类,自己的优势,自己的劣势,未来行业发展趋势,未来的机会突破点,等等,把这些综合起来,来考量企业未来的发展,制定有企业特色的战略转型发展规划。2 缺乏走出去和创新意识的企业难以转型成功

国内大多数制药企业,习惯于靠传统仿制药产品,靠各自的营销渠道和资源来做企业,在当今国内医改大背景下,竞争加剧,利润下滑,中标产品利润空间得到挤压。长久下去,传统企业难以为继长远发展。在我国医药企业大省广东、浙江,一些生产原料药、制剂的企业,早在十年前开始陆续通过国外药品GMP认证,走向海外。一来提升了药品质量管理水平,另一方面出口国外产品利润空间较高。另一个值得一提的是,通过国外认证而走向海外的企业,在国内医药市场招标中,也获得较高的市场亲眯度。近些年来,通过医药市场的演变和发展,药品市场格局的改变已经在进程中:优质新品种加速放量,高质量仿制药市场地位不断提升,抢仿能力强、产品质量优势突出的企业前景看好。然而,由于新产品在各企业收入结构中占比尚小,其成长性上的优势尚不明显;但随着老品种和新品种占比的消长,这一态势将越来越明显地在相关企业财务报表上得到体现。因此,一直以来立足研发、产品质量过硬的品牌和产品创新制药企业将得到市场认可。

全球医药行业整体处于转型期,没有产品研发创新、市场营销创新就没有发展,复制其他企业的创新模式终究不是长远之计。3 缺乏顺应市场变化能力的企业难以转型成功

我国医药行业市场集中度较低,行业整合空间较大。产业升级成为增强核心竞争力的主要途径。作为九大兼并重组行业之一,医药行业已成为并购的主战场。医药行业的并购项目大部分是进行产业整合,或夯实主业,做专做强;或跨界外延,切入新兴产品市场或领域;或纵向延伸,进行产业链整合。总之,资金充足的医药上市公司的并购步伐明显加快。

未来数年,大量重磅炸弹药品的专利集中到期,仿制药需求将成倍增加,未来仿制药行业将出现爆发式增长,但是目前国内能通过国际规范市场认证的仿制药产品数量并不多,大部分仿制药产品都掌握在行业内具备顶尖技术和研发创新的优势企业手中,而新进入该行业的企业因竞争能力和盈利水平相对较弱,存在技术研发方面的短板。国内优秀制剂企业通过承接“授权生产”或合资经营等方式与国际专利药企展开合作,实施产业升级,不仅可以为国内市场提供低价高质品牌仿制药,还可以借此机会不断提高仿制药研发水平、积累国际合作和经营经验,为成为高端仿制药企奠定基础。4 成功转型发展需要持续推进管理创新和变革

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因循守旧、固步自封必然会被变化迅速的大环境所淘汰,而只有不断地推陈出新、实施变革的企业才能得以生存并持续发展。除了突破发展瓶颈,推进转型升级外,还应聘请专业的咨询机构开展战略研究和治理架构变革及业务整合等咨询项目,承担顶层设计,完善公司治理架构,承担落地实施。通过构建高效的组织体系,管理体系、业务体系、人才保障体系和激励体系,以支撑战略目标实现。

篇2:大环境下国内制药企业的转型发展思考

一、大数据及对生活的影响

21世纪是信息数据不断快速更迭的时代,各行各业的业务领域每天都在产生海量数据信息,全球著名咨询机构麦肯锡全球研究院发布报告认为:“大数据时代已经到来”,此研究机构认为大数据的概念是:“一种规模大到在获取、存储、管理、分析方面大大超出了传统数据库软件工具能力范围的数据集合,具有海量的数据规模、快速的数据流转、多样的数据类型和价值密度低四大特征”。海量的数据规模:体现在大数据的起始计量单位至少是P(1000个T)、E(100万个T)或Z(10亿个T);快速的数据流转:要求处理速度快,时效性要求高;多样的数据类型:体现在不同的数据形式,包括文本、图像、视频、机器数据等等;价值密度低是指广泛存在大量的不相关的信息,信息海量,但价值密度较低,需要更迅速地深度复杂的分析,完成数据的价值“提纯”。

从2012年以大数据为基础的决策助推奥巴马赢得连任,到2016年3月围棋人机大战中阿尔法狗的精准判断和快速学习,无不感受到大数据的巨大威力。大数据的技术开发和利用,为人类提供了机会和可能,通过对数据的全面的收集、深入的分析,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探索世界和认识世界的方法。这和最初的“差不多”以及小数据下的样本和概率是完全不同的思维方式。同时新兴技术工具的使用,使得发掘和利用数据中隐藏的大量价值成为可能,虽然数据还没有被列入各国企业的资产负债表,但仍然成为了公司有价值的资产、重要的经济投入和新型商业模式的基石。大数据已经也正在改变我们的生活。

二、大数据对内部审计的影响

大数据带来的是对生活对思维方式的巨大变革。在国务院关于印发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中也提出了建立“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创新”的管理机制,各行各业都在积极探索大数据的应用和管理,大数据医疗、大数据交通、大数据城市等都在迅速的发展,而相对于信息及业务部门,内部审计部门对于大数据的理解和认识比较少,随着目前大数据的迅猛发展,传统的审计理念和审计分析能力已经远远跟不上时代的步伐。随着数据获取及存储技术的日新月异,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也面临了巨大的挑战,如今很多被审计单位提供的数据量,不仅包含最基层的微观数据,而且包含反映整体的宏观数据,组成越来越庞大复杂的海量数据,审计工作如果不顺势而为、与时俱进地开展大数据分析,将寸步难行。

三、大时代背景下内部审计转型的优化措施

(一)提高内部审计重视程度

互联网金融时代,企业会面临比以前更多的问题和困扰,如果还不重视内部控制和审计,势必会被时代抛弃。首先,企业的管理层要做到重视企业内控和内控审计,然后才能自上而下的贯彻内控和审计的意识。互联网金融时代对企业提出了更大的挑战,而管理层首先要明白这样的挑战会给企业本身带来多大的影响。在管理层贯彻了加强企业内控和审计的意识之后,就应迅速将这种意识传播到广大员工之中,通过宣导的方式将这种思想传递给每一位员工。

(二)建立高效的企业内部控制审计体制

根据国际上的经验来看,政府审计和企业内部控制审计的权力是平行的,没有高低之分,政府控制审计只是为了完善和强化企业的内部控制和审计。为了更好地应对互联网的冲击,企业应结合互联网金融的特点完善内部控制审计的制度,使其充分适应互联网金融的要求,在互联网金融的环境下也能很好地保障企业顺利平稳地运行和发展。

(三)建立大数据审计平台

大数据审计的发展离不开大数据平台的建立。在企业内部通过集中调配优势资源、联合展开审计活动、内部共享审计经验等活动建立审计分析平台;同时在企业内部各个机构部门内加强对大数据、云计算的推行和普及,结合单位IT信息技术和ERP等信息系统的发展,建立大数据平台,为内部审计大数据审计提供坚实的基础。相对于内部审计,政府审计率先引入计算机审计技术,启动“金审工程”,投入大量资源,让所有政府审计人员学习计算机技术,同时各地陆续的成立了数据中心和数据审计中心。

(四)转变传统审计抽样模式

在传统审计中,在难以收集和分析全部数据的情况下,通过随机抽样的方式用最少的数据得到最多的信息。大数据处理技术的发展,使得收集和分析所有数据成为可能,这时“样本=总体”,不再使用随机抽样分析这样的捷径,而是采用所有数据进行分析,规避抽样审计风险。同时大数据审计下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更细致地观察和研究数据的方方面面,开展更深层的分析,不仅能从整体和全局上发现审计信息,还能发现隐藏在细节数据中的审计信息。

(五)大数据为事前预警和事中持续审计提供了机遇

传统的内部审计一般都局限于事后的确认,并一直在探索开展事前和事中审计的方式。大数据的发展为事前预警提供了平台和机遇,可以使审计人员在外部行业数据及企业历史数据的分析基础上,完善事前预警。大数据同样为事中持续审计提供了平台和机遇,通过持续检测平台,可以实现对业务发展的全流程参与,随时查询业务状态,掌握风险动态,获取审计线索,突出审计的同步性和时效性,推动持续审计的发展。

(六)培养专业人才和利用专业力量相结合

大数据时代对审计人员的要求,除了专业胜任能力和独立性以外,还要求内部审计人员拥有大数据思维,拥有大数据的分析和应用能力,要求审计人员掌握大数据的分析、计算和预测能力。在大数据时代,拥有大数据思维的人,才可以发挥和挖掘数据的潜在价值。同时数据分析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对于内部审计人员来讲难以做到面面俱到,所以首先要建立大数据的思维和应用能力,对于专业的数据筛选分类技术的开发以及数据分析技术的开发,可以借助与专业的人员的合作来实现。

四、结束语

企业内部审计转型在大时代的推动下有更高层面的要求,要求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继续秉持科学性、谨慎性的态度进行内部审计工作。同时,大时代的信息浪潮将为内部审计工作提供海量的数据信息源,科学的内部审计技术与方法以及更高的信息平台,并据此开拓内审工作范畴,内部审计人员需要建立大数据审计的思维,开展大数据的分析和深入研究,从而创新审计思路提升审计效率。

参考文献

[1]黄杰.重塑内部审计架构推动内部审计转型-海峡两岸内部审计研讨会暨亚洲内部审计大会的启示[J].中国内部审计,2014(1).

[2]张玉.大数据驱动内部审计转型[J].审计月刊,2014(11).

篇3:大环境下国内制药企业的转型发展思考

关键词:国企改革;企业集团;做大做强

中央《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全面部署了新一轮国企改革的目标任务和重大举措,也体现了经济新常态下的新要求,提出到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决定性成果,充分凸显了国企改革的紧迫性。今年我市在深化国资国企改革中有重大举措,主要是盘活重组市级国有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经营性国有资产及国有股权,新组建四家主业突出、竞争力强、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带动作用明显的市级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形成“城市、交通、旅游、产业”四大行业板块,并逐步吸纳其他优质经营性资产,通过做大规模、做强实力、做优质量,促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发展的市场主体,从而做大做强企业集团。其中以我公司为母体组建了“产业集团”,主要负责政府性产业投资引导基金和金融股权股份管理运作、产业投资、社会事业发展。目前集团框架刚刚搭建,人员也逐步到位,各项资产的划转也基本完成。

对组建后的新集团如何通过规范化运作使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做大做强新集团提出几点建议和想法。

一、重视发展战略,加快推进集团发展

根据市政府对四大集团的定位,认真分析本集团的发展方向与目标、发展方式、发展路径及核心措施,确切把握好集团的发展方向,做强做大主业、突出辅业的支撑,以及核心业务能力的培育和核心优势在市场竞争中的发挥,并全力抓好发展战略和规划的全面落实实施和管理,从而加快推进新组建集团的发展。

二、抓制度创新,增强集团竞争力

规范经营决策、提高企业效率、增强企业活力是新一轮国企改革的三项重点内容,落脚点都在于制度创新。建立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并不断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制度创新,以增强新集团的管控能力和经营活力,实现集团永续发展。同时对经营类子公司采取战略型管控,重点关注经营业绩指标、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和市场竞争能力。

三、强化市场导向,实现创新突破

运用市场手段、发挥市场机制,与市场经济接轨,发挥集团市场主体作用,以提高国有经济竞争力,并努力创新资产运营模式、创新投融资方式、创新运营管理体系,使集团更具活力和竞争力,从而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四、盘活存量资产,有效配置资源

本次划转纳入集团的资产多、散、杂,抓紧对不同资产进行收益性评估,分类盘活,对不良、低效物业资产以及低效、边缘性股权进行处置,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运营效率,把有限的资产进行有效的资本化运作,提高集团自我造血能力,加速集团集聚投资。

五、抓项目建设,增强国有经济活力

国有企业本质上还是企业,企业要生存、要发展,根本的还是要抓项目,没有项目,就谈不上国有经济的活力、控制力、影响力和抗风险能力。一手抓项目建设,一手抓项目储备,精心策划、积极储备,不断增强集团发展后劲。

六、推进资产证券化,构建产业与资本互动平台

加快推进资产证券化,实现企业上市,是市委市政府对新集团的要求。构建“上市公司-产业孵化-资产注入”的产业与资本互动模式,以上市公司为核心设立专业化投资平台,投资新兴成长和战略性拓展业务,待新产业孵化成熟后注入上市公司,获得投资收益后反哺主业。同时通过积极寻求国内外资本、企业合作,建立若干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子基金,并通过子基金运营,引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积极打造盈利企业。

七、坚持人才引领,强化人才团队建设

人才短缺、队伍素质不适应是目前最大的短板,以最短的时间,培养实现素质提升,以适应集团高、强运作的要求。同时加强人才引进,创新人才发展机制,优化人才创业环境,积极培育一批懂经营、善管理、勇于改革创新、熟悉实际操作的领军人才和高素质人才,以人才推动企业的高水平发展。还需强化激励机制,实施岗位年薪制,试点工作绩效押金制,对二级公司实施事业合伙人制,鼓励企业负责人个人投资入股,并实施年度业绩考核奖励,实现经营团队薪酬与公司业绩挂钩。推行“待岗培训制”,对连续两年考核不合格人员,实行待岗培训,待岗期间,只发放基础工资。同时提出与激励机制相配套的内部审计、责任追究等约束机制。

八、深化国企改革,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中央提出“积极稳妥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改革导向,也是市委市政府对新集团下一步发展方向的要求。深化国企产权多元化,放大国有资本的功能,并发挥各种所有制的优势,通过引入新的战略合作者,两方面的力量叠加在一起,在完善股权结构的同时,能更好地完善经营决策机制,提高集团决策质量,可以促进集团效益、效率不断优化提高,促进集团发展壮大、做大做强。

盘活重组我市国有资产责任重大,对新集团来讲是机遇与挑战并存,这就需要集团顺应国企改革要求,引领集团创业发展,减负提质、有效运转、健全制度、做大做强,保值增值,不断开创我市国企国资发展新局面。

参考文献:

[1]张英丽.企业集团财务控制问题研究--基于国有企业改革[J].商场现代化,2014(19):231-231.

[2]王坚.全面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加快推动国资国企改革发展[J].上海国资,2012(12):18-20.

[3]徐明.新时期国有企业集团化管控模式优化与应用研究[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6(10):3,6-12.

[4]邱震.浅析企业集团财务公司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J].中国经贸,2015(23):138-139.

篇4:大环境下国内制药企业的转型发展思考

关键词:经济转型期,消费信贷,创新发展

引言

消费信贷是指银行消费者个人提供, 主要用来购买劳务、房屋和各种耐用消费品的信贷。消费者能够通过消费信贷的方式预支远期消费能力, 提升即期消费水平。1985年, 中国建设银行深圳市分行发放了全国首笔个人住房抵押贷款, 1999年3月, 中国人民银行颁布了《关于开展个人消费信贷的指导意见》, 从此消费信贷业务在我国开始蓬勃发展。

1 我国宏观经济发展为消费信贷业务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战略机遇

1.1 利率市场化

目前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已经进入实质阶段。利率市场化一方面缩小了银行利差, 导致银行利润下滑;另一方面加大了银行的竞争压力和经营压力, 银行间的竞争不再局限于对客户资源的简单争夺, 而是扩展至存贷款以及相关的中间业务领域。

1.2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

当前互联网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和学习方式, 必然带来客户需求的变化, 许多第三方支付平台都在蚕食着银行在支付领域的垄断地位, 银行需要主动适应这种变化, 加快转变传统的经营与盈利模式。

1.3 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消费潮的到来

2013年中国城镇化率仅为53.7%[1], 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城镇化率的提高, 可以扩张消费市场的需求。以2012年数据资料进行估算, 我国城市化水平每提高1个百分点, 将带动1%的农业人口向城镇转移, 新增消费2万亿, 新增投资6.6万亿元, 拉动GDP增长1.5个百分点[2]。同时, 我国第一代独生子女已进入成家立业的阶段, 他们的消费观念更加时尚开放, 超前消费、预期消费意识强烈, 消费高峰值得期待。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 随着经营环境的重大变化, 消费信贷业务以其顺应宏观经济政策、市场空间大、交叉销售能力强等优点为银行带来较高价值贡献, 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2 当前消费信贷创新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2.1 缺乏创新的文化及对创新的激励

在熊彼特看来, 创新是一种创造性的破坏, 对这种破坏的包容性决定了创新成果涌现的量[3]。要对创新成果的提出及实现者给予足够的制度化和经常化的物质奖励, 促进银行从高级管理层到普通员工, 均认可并积极推动创新。

2.2 产品创新能力差, 缺乏对市场新需求的敏感性, 不能满足消费者需求

现阶段消费信贷业务中, 住房、汽车等高档耐用消费品的贷款所占比重很大, 且主要针对城市收入较高的阶层, 对中等收入阶层和农村市场的消费需求考虑较少, 缺乏对消费信贷市场的细分及定位。

2.3 网络平台渠道对传统消费信贷业务产生巨大冲击

近几年, 互联网金融迅速发展, 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 资金供求方联系和沟通更加便利快捷, 可以实现多方对多方的同时交易。这对银行的消费信贷业务在业务发展乃至商业模式与思维方式的创新上产生冲击。

3加快消费信贷业务创新发展的基本途径

3.1 以市场为导向, 找准客户需求点, 不断开发丰富消费信贷新产品

当前, 应在以下三个方面的消费信贷需求方面进行创新。一是高等教育消费需求。面对大众对高级教育的热情和国力不足不能承担个人接受高等教育费用的国情, 高等教育将是人们消费需求中主要消费领域之一。银行应及时设计合适的产品, 拓展这一领域。二是服务性消费需求。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居民在文化娱乐、旅游休闲等方面的消费需求日益增强。银行应抓住机会, 不断创新这一领域的消费信贷产品。三是农民生产消费。拥有8亿多农民的农村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潜在市场[3], 特别是在国家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的大背景下, 农村有着广阔的消费市场, 设计创新能够满足农民需求的消费信贷产品。

3.2 整合消费信贷产品, 提升服务功能, 增加产品附加值

银行应打破依据贷款用途来设计贷款品种的研发模式和传统习惯, 根据不同的客户群体在产品开发和增加产品附加值上进行创新。一是结合银行其他业务产品展开创新。加大消费信贷与其他业务产品的整合程度和速度是创新的一个方面。目前, 建行注意到了在信用卡上整合外汇功能、洗车增值服务、紧急救援服务等更多功能和优惠服务, 信用卡越来越成为一个综合性的业务平台。在我国, 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基金同住宅储蓄结合的产品尚未出现, 个人存款与住房按揭也很少挂起钩来, 这是一个创新的方向。二是针对存量客户的产品创新。经过多年的发展, 银行积累了大量的存量客户, 针对这一客户群体, 应创新出更多贷款流程简便、支付方式灵活、担保方式宽松的小额信用产品, 以激活客户消费需求。

3.3 创新多元化的消费信贷产品营销渠道

一是发挥物理网点的传统优势, 创新网点消费信贷营销活动。目前个贷客户倾向于选择附近网点办理消费信贷业务, 所以应加强在网点的消费信贷营销活动。在个贷中心设立服务品质优良、配套设施健全、业务品种丰富的金融超市, 不仅能够提供人性化的服务, 还可以实现各种业务的重组, 兼具财富管理, 甚至让客户在网点内就可以享受到证券公司、资产评估公司、保险代理机构等单位提供的各种服务。二是加快发展网上渠道。网上银行打破了传统物理网点的客户流量瓶颈, 互联网金融在个人消费贷款方面具有贷款审批流程简单、放款速度快、产品类型丰富多样等独特的优势。银行应抓住有利时机, 大力发展网上消费信贷业务。三是开拓第三方联动营销渠道。第三方渠道具有客户需求更精准、客户集聚更集中的特点, 应采取客户共享、客户回馈、建立合作营销联盟、驻点销售等措施积极开拓这一渠道。

参考文献

[1]殷孟波.金融产品的个人需求及市场细分[J].财经科学, 2004 (S1) :4-8.

[2]张雪梅, 刘蓉, 李琰.我国农业银行消费信贷业务发展问题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12 (10) :6 197-6 198.

篇5:大环境下国内制药企业的转型发展思考

关键词 大数据 数字化 教学模式转型

一、大数据背景下英语教学新特征

在大数据背景下,网络媒体数字化的普及,促成英语教学模式快速转型。传统校园围栏、室内课堂的授课环境壁垒被打破,大规模开发在线课程“慕课(MOOC)”已经在全球教育机构中得到开展普及。“慕课(MOOC)”教学形式是将全球主要学识课程以网络连接,以在线课程模式呈现的有着便利自由的人机互动环节。MOOC教育平台的推出,使全球众多教育科研机构纷纷组合桥接,形成新的教育联盟。每个慕课平台相应的教学资源都由各个加盟教学机构在线提供,每个平台每天都有数十万乃至上百万学生接受在线教育[1]。

在大数据影响下,传统教育形式也由单一校园教学演变成校园网络教学、网络在线和实践应用等多种模式。教师的角色也由主持者变成参与者。教师角色的转换也促使教师在掌握教学内容基础上,思维手段要多样化,要对教育技术新理念及时掌握,并能熟练利用网络公开课视频,将教学内容精准地传递给学生。对于不同地区、不同学识的学生,怎样在知识传递之余,还能吸引学生学习兴趣,都是数字化时代对教师的极大挑战。

二、大数据背景下英语数字化教学的转型

科技进步引领大数据时代到来,它不但改变了人们的求知传统,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在教学领域,大数据影响无处不在,正快速将教育体系的创新、变革现实化,人们的阅读方式也由读书变成读屏。在线开放式教育是大数据教育的发展方向,传统教育中的统一性在大数据面前已经变为个性和多样性,教学模式中的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环境四个关键因素,由原有固定状态转变为动态角色互换形式的存在。其宾主、从属教育关系也因大数据影响,不断变化,形成多项自由选择定位。

1.教师角色在数字化转型中的转变

在数字化教学转型中,教师的角色更多体现在辅导与引领学生上。在新技术新领域面前,教师要体现一专多能,特别是网络多媒体课堂教学上要懂得程序设定,将教学内容重点以音、视频模块化形式提供给学生,重要知识点和背景资料要以交互式问题链接形式提出,方便学生查阅。这些经过精心制作的数字教学内容,在积累、淘汰、沉淀下,形成一些经典教学被保留使用,并最终取代教师临场教学。这种授课形式,将会极大地解放教师教学空间。教师只要做到精心制作教学环节数字模块,学生从这种教学模式中主动获取更多学习资料,就能产生良好的学习连锁反应。网络数字视频的普及会使更多教师将自己的教学视频放到网上供学生点击浏览学习,教师会根据学生点击率获取相应报酬,体现了教师知识数字化、效益化转变。这种网络学习点击的交互方式,也可实现师生异地授课、辅导、考试,减少了师生的出行,提高了效率[2]。

2.英语教学中师生角色的转型

在大数据时代,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需要自己在求知领域不断更新积累知识,以适应时代飞速发展需求。在这里,教师要明确自己的学习动因,要熟练掌握网络技术,决定自己选修的专业课程,严格按照网络学习要求,在有限时间内完成学习任务。这种学习者的角色转型,在英语教学中一样适用。学习者能够根据学习进度、方向、内容乃至环境自由设计实施,达到英语学习应用的目的。在大数据背景下,英语数字化教学更多利用“慕课(MOOC)”、“多模态(MODULE)”、“翻转课堂”数字教学模式,利用网络的便利强化自主学习。学生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和便利条件参与师生教学互动。教学方式、环境、时间不受限制,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作欲,有利于求学者知识技能的发展[3]。

3.学习资料材质的转型

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大数据时代教育材料发生重大变化。在绿色环保节能思想推动下,传统纸质书本教材数量日益减少,智能平板、移动网络媒体终端等电子办公设备进一步推广普及,“慕课(MOOC)”、“多模态(MODULE)”教学模式的推出,使无纸办公、教学成为未来的教学发展方向。现阶段国民调查结果显示:自2013年以来,我国国民阅读传统报刊杂志时间持续减少,通过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浏览信息时间持续增多。数字化阅读成为主流,面对网络上海量的信息资源,绝大多数阅读者不再选购传统印刷制品。数字出版材料在内容上更具丰富质感和体验感,除了文字、图片之外,声音和视频、虚拟场景都有呈现,媒体的丰富变化带来英语教材编写的多样性。以前很多以文字表意的内容被模拟视频替代,靠眼睛观察的文字描述材料也被以手、眼、耳、口并重的材料所代替,大大增加了学生表达技能的训练。很多课程资料都可拷贝,学生可反复观摩。教师也可将这些教学资料按照学生学习速度制作视频知识互动模块。学生在接收这些知识模块后要按照教师要求完成学习任务,才能进入下一个模块学习。每个知识模块都包含视频讲座和各种小测试、作业提交等考核标准。同时在课程中设立学生学习讨论区、作业提交区等,方便学生互动交流学习体会,对学习内容提出各自见解,教师也能及时做出解答。这种回溯检索性学习,能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和积极性,有效提升学习效果。

4.学习环境的转型

大数据时代的互联互通理念,让校园界线更加模糊,学生除了固定时间在教室中学习外,可随时利用数字网络自由学习。网络视频使不同国家地区的学生很方便地交流、学习,学生可查阅多个教学网站、图书馆,有海量学习内容供选择。这种基于数字技术的国际化求学方式,能有效改变传统教学等级制度和地域局限性,能最大限度体现自由、公平、受教育的机会均等。特别是网络课程讨论区,能让所有学生参与讨论交流,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学习特点,对某一课题找专门教师重点辅导,这些网络上的“微学校”、“家庭辅导站”等一对一辅导教学,减少了学生学习过程中很多不必要的中间环节。以网络传播为主的学习方式预计十多年以后将真正普及成功,围墙教育将不复存在,一切教学机制都可在网络上进行,教育机制和教学方式将彻底改变[4]。

三、大数据背景下的英语数字化教学模式

英语教学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环节,一直以来是我国学校的必修课程。大数据背景下的英语教学更加注重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相结合,以更开放的课堂教学机制满足学生的求知诉求。在大数据引领下,传统英语教学打破教师、教室、黑板的旧有模式,利用数字化设施将听说等教学环境融入到真实英语环境中,让学生直观面对外教授课,感受纯正的英语教学氛围,真正做到与世界同步学习发展。这种英语教学环境对中国学生学会、学好英语,应对全球人才竞争至关重要。在大数据环境下,网络将世界各国教育平台相连接,以“MOOC”为技术实施平台,让我国广大在校师生能够与世界各地学生在同一授课平台共同学习英语,享用全球优质教学资源,拥有在线英语交流机会。即便有全球化的信息资源,这些资源也多数采用英语表述。如果学生没有一定的英语基础,很难利用网络丰富的资源。在“MOOC”平台的文化教育也多以英语教学为主,如果学生在语言掌握上存在障碍,就很难有所作为。从我国教育发展规划来看,未来我国教育更注重对知识的掌握与实际应用,这就需要学生广泛搜集相关信息资料。这些信息很多来自外文,需要学生能对这些信息有准确的理解和掌握。在线自主学习成为大数据时代学习英语的重要途径,其自由度和海量信息特征,符合现代教育所提倡的人文性和便捷工具性特点。

1.英语数字化教学模块的设置应用

大数据时代充分利用网络数字特点,将英语教学资源有效整合。通过数字化教学,让学生能够感受到纯正的英语教学,改变传统被动听说读写式英语教学。当前我国对教育投入逐年加大,各项现代化教学设施不断充实到各大中小学中。大多数学校都有完善的数字教学设备,能通过网络随时调阅教学资料。当前多层次、多模块网络教学平台已经深入校园,为学生创设真实的语言环境。特别是英语教学“MOOC”平台的大量引入,广大学生能随时聆听正宗外教英语教学,而且不同网络教学平台能满足不同年龄段学生对英语学习的诉求。网络教学中根据类型设定各种教学模块,如“视听说”模块、“学术英语读写”模块、“职场行业术语”模块、“文学欣赏”模块、“文化科学理论”模块等等,使求学者能根据自己的学习内容加以选择,体现出大数据时代英语数字化教学模块人文思辨特征。

2.英语数字化立体材料的开发

一直以来,我国英语教材还是以课本+教学视听光盘形式为主,教学材料和教学手段已经无法满足数字平台需求。建立以数字为载体,包容文字、音视频、多媒体网络课件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已成为大势所趋。这种集众多教学资料于一身的教学,能够为学生创建真实的语境和场景,为学生提供了学习英文的实践机会。学生可从不同角度练习、掌握英语,发挥师生、生生、学生与课件之间的关联互动作用。

3.英语的教、学、考、管特征

教育大数据背景下英语教学理念的革新、教学资源网络化的有效集成,凸显出数字信息时代高效、快速的特点。在大数据背景下,无论构建英语教学生态环境,还是人文环境,都需要对教学管理、评价有更高要求。此时的学生考试也摒弃传统考卷、考场形式,真正采用网络无纸化方式进行。对于教学评价采取多元化评价架构,从更多因素考察、评价学生的学业成绩。在对学生学习管束中采用综合集成方法,将教师、学生、相关管理者三者之间相互协调,提高服务和管理效能。

四、大数据背景下英语数字化教学转型的目标思考

我国英语教学长久以来一直存教学观念、教学模式、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上的教学弊端,在这样的英语教学环境下,我国大多数学生对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不强,英语掌握不够全面。单一的教学模式,造成学生学习动力缺乏、英语学习成绩差,导致一部分学生对英语产生厌学情绪。而通过数字教学平台和资源共享,师生之间有了更多互动,学生可将自己学习中的困惑在网络上与老师交流,老师都会给予解答。为了应对学生不断出现的新问题,老师也要不断从网络数字平台汲取更新知识,不断提高教学水平以适应时代发展,实现师生之间交互成长。数字化英语教学要转变教学思维,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互动,形成自主管理探究学习特性。这种教学转型体现了一种新的学习策略,是新的教学理念。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我探索获取知识要点,教师只是学生学习过程的参与者和指导组织者。通过在线平台,学生从新途径获取新知,又参与学习中的各种实践,形成相辅共赢效果。

在大数据背景下,我国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要将学生培养成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这就需要学生能准确掌握英语等涉外语言。英语数字化教学就是要强化英语教学的实用性,学生通过网络平台等教育媒体,提高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加强对英语语言交流能力的训练和培养。网络上的教学平台和专家开设的空中课堂,都能让学生在纯正的英语氛围中感受英语的魅力。通过人机互动完成智能设定的学习任务,学生也能感受到学有所成的喜悦快感,对学会英语增强信心、减轻心理压力。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以科技手段完全颠覆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为我国学生学习英语提供了自由、自主、高效的学习平台。英语教学在教育大数据下背景的数字化转型,是顺应时代发展、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英语教学的数字化转型,推动了教育内涵式发展,转型过程中的教学课程设置,更注重实用性和应用性,学生通过科技手段有大量实践机会提高学习效果。在英语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传统教学课堂充分利用大数据便利条件,将世界优秀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借助网络结合课堂教学内容进行在线、慕课教学,让学生学到专业的英语知识,真正发挥英语的传播、工具性作用。

参考文献

[1]刘媛.体验式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刘雍潜,杨现民.大数据时代区域教育均衡发展新思路[J].电话教育研究,2014(5).

[3]金艳.体验式大学英语教学的多元评价[J].中国外语,2010(1).

[4]傅玲芳,杨坚定.基于网络多媒体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自主学习能力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10).

[作者:李贺静(1979-),女,广西南宁人,广西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

篇6:大环境下国内制药企业的转型发展思考

1948年,美国学者H·拉斯韦尔首次提出了构成传播过程的五种基本要素,即“五W模式”或“拉斯韦尔程式”的过程模式,其内容是英语中五个疑问代词的第一个字母,即Who(谁),Says what(说了什么),In which channel(通过什么渠道),To whom(向谁说),With what effect(有什么效果),也可理解为传播者、受众、传播内容、传播媒介和传播效果。笔者认为,大数据背景下基于移动客户端的新闻传播,其传播过程的所有要素都发生了质的变化,具有个性化、即时化、社会化三大特征。

大数据背景下,传播日益趋向于因人而异、因时推送,大数据技术须满足新闻个性化服务的需要,实现“定制化”新闻内容的传播。早在2012年,大数据概念方兴未艾之时,腾讯网就在其网页和移动客户端开始了个性化定制与推送服务。在2012年7月上线的新版腾讯网上,出现了“一键登录”的提示,它就像一张“身份证”,登录后,即可享受诸多个性化服务。用户可以在腾讯网上通过“大家爱看”“自选股”“影视个人中心”和“读书个人中心”等产品,订阅自己关注的内容。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变化,背后已经蕴藏着腾讯网“下一代战略”的精髓。此后,腾讯新闻主打的移动APP不仅对内容进行了细致的二次划分,设置了新闻、图片、视频、话题四大栏目以及财经、娱乐、体育、科技等十几个频道,在客户自主选择栏目的同时,根据用户浏览记录进行后台推介,更通过卫星定位增添了地方新闻功能,力求增强APP的个性化和针对性。在个性化服务方面,“今日头条”APP也进行了大量创新。除常规的“感兴趣”选项外,还设置了“不感兴趣”选项,后台将根据客户的选择,减少此类新闻的推介。2014年6月2日~8月10日,易观智库对国内主流移动新闻APP进行了调研和监测统计。报告显示,腾讯新闻APP在UV量和月活跃用户方面位居榜首,搜狐位列第二,今日头条则依靠个性化服务等优势超越网易,跻身前三,这也是除四大门户之外的新闻APP首次占据前三甲。

大数据的即时性特征也对新闻APP产生了重大影响,并在传播实践中得到了充分体现。腾讯新闻客户端着意打造了强大的实时推送功能,重大新闻瞬间推送到手机,随时随地掌握天下事。用户通过腾讯新闻客户端,3秒即可连接到世界新闻。重大事件发生时,腾讯新闻客户端版能够实现30秒实时推送新闻,300秒即可尽览每日资讯。在2014年马航失联、2015年巴黎恐袭等多次重特大事件报道中,腾讯新闻客户端都在第一时间做出了信息推送,通过速度让用户真切地感受到了新闻接触的便捷性。

二、对大数据时代新闻传播的思考与展望

尽管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为新闻传播带来了无尽的创新与便利,但仍然有许多值得警惕的方面。首先,我们在利用数据的过程中,要谨防“数据迷思”与“数据陷阱”。特别在国内的客观环境下,我们所能掌握的数据面临着来源单一(政府发布为主,不鼓励民间数据建设),数据透明度、精确度差等问题,恶意造假、胡乱对比等现象层出不穷。这就需要我们牢牢把握大数据的精髓,真正认识到大数据的优势,而不是单纯玩弄数字,徒有大数据的外表,而缺乏大数据的实质。腾讯新闻客户端的“今日话题”栏目,在每期报道的最后都就当日话题进行调查,大部分读者都会按照当期文章的倾向进行选择,这样得出的调查数据必然存在问题。大数据的真正杀伤力,其实并不在于表面的大,而在于“多源”,即有多个在源头的数据,相互印证,是一种多元化。例如,克强指数——工业用电量新增、铁路货运量新增和银行中长期贷款新增的结合,这些数据,都可以去印证GDP真实的发展水平。

另外,在现阶段,我们还是要面对千百万年来人类形成的解释世界的渴望,单纯的数据呈现和信息解读显然还不能满足大部分读者的好奇心,有时仍需要借助一定的理论框架。同时,就新闻的人文性来说,数字固然有力,但宏观统计下的个体命运依然是最能牵动人心的报道内容。随着“机器人”在新闻写作领域的应用,新闻从业者有机会将单纯的机械性写作与资料收集交给软件去完成。如何在使新闻报道变得更“聪明”的同时,仍保有其应有的人本主义立场,甚至利用大数据手段强化新闻的深度和人文性,是值得每一个新闻从业者思考的问题。也只有在这个基础上,冷冰冰的数字才会真正成为我们传播信息、传递关怀的有力工具。在这一点上,腾讯新闻客户端的“腾讯大家”栏目做出了很好的表率。该栏目邀请各领域专家,就国内外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的问题进行深度解读,平面化与纵深化相结合,科学性与人文性相结合,打破了以往新闻报道对长时段、深层次社会、文化现象的忽视。

《大数据》一书的作者涂子沛说:“数据不应该仅仅是个技术符号,还应该是文化符号,特别是对我们民族来说。数据文化是提倡数据、基于数据的文化,是尊重事实、强调精确、推崇理性和逻辑的文化。”这段话对于我们媒体从业者同样适用。面对大数据时代的来临,我们媒体人应在坚持新闻事实性、人文性价值的基础上,转变思维,不忘初心,提高自己的数据收集与整合能力,实现更符合时代要求的新闻传播。

摘要:本文通过对国内移动客户端新闻类APP的观察与思考,认为大数据时代新闻传播正在发生革命性的变革。在传播样态方面,体现为个性化、即时化、社会化;在新闻内容上,面临着从为什么到是什么、从精确性到混沌性的两大思维转变,并直接促成了数据新闻的崛起。最后,本文对大数据时代新闻传播需要注意的若干问题进行了思考,认为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对于新闻传播来说,机遇大于挑战,媒体从业者应在坚持新闻事实性、人文性价值的基础上,转变思维,不忘初心,提高自己的数据收集与整合能力,实现更符合时代要求的新闻传播。

篇7:大环境下国内制药企业的转型发展思考

关键词:金融生态环境 利率市场化 业务转型 用户思维

金融生态环境指的是与金融业生存和发展相关的所有宏观、中观、微观因素的总和,它是金融业合理运行的基础。历经多年的发展,我国商业银行所依赖的金融生态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在新金融生态环境下,商业银行应及时分析金融生态环境对其传统业务造成的影响,并进行合理预估,全方位梳理、调整经营发展思路,通过业务转型升级来适应新金融生态环境,把握生存与竞争的主动权,保障自身经营发展战略的科学性。

商业银行所依赖的金融生态环境的变化

(一)宏观视角

目前,我国宏观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速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正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兼顾调整存量、优化增量,并不断升级优化,经济发展动力正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经济发展的新常态直接影响着商业银行生存发展所依赖的外部经济环境。在经济新常态下,经济风险向金融传导的渠道也更趋错综复杂。同时,在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商业银行可以充分发挥其在资金资源配置方面的优势,从而进一步促进金融结构的优化。随着国家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全社会的创新活力和创造潜能将不断被激发,商业银行在此环境下如何加大金融创新力度,以契合实体经济发展的需要,成为其稳健发展的关键一环。

(二)中观视角

近年来,中国金融市场化改革持续推进,以移动支付、搜索引擎、大数据、云计算为代表的互联网信息技术在金融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在此环境下,商业银行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存。

1.利率市场化改革加快推进

近年来,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加快推进。2015年5月,我国开始正式实施《存款保险条例》。6月2日,人民银行推出《大额存单管理暂行办法》,这为全面放开存款利率上限奠定了更为坚实的基础。利率市场化改革一方面有助于发挥市场机制在利率形成中的决定性作用,提高资金要素的优化配置;另一方面将倒逼商业银行不断增强自主定价能力,改变过度依赖息差收入的格局,加快粗放型盈利模式转型。有效抓住这一机遇,提升资金定价能力是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体现。

2.互联网金融衍生出新的金融竞争逻辑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近两年如火如荼的互联网金融已催生出P2P、众筹、第三方支付等多种互联网金融业态,衍生出新的金融竞争逻辑,给银行业带来了巨大的“鲶鱼效应”。iResearch艾瑞咨询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第三方互联网支付交易规模达到8万亿元,同比增长50.3%;2014年我国P2P交易规模已高达5000亿元,是2013年的5倍。根据私募通的相关统计,2014年国内典型的13家众筹平台共发生融资事件9088起,募集总金额为13.81亿元。互联网金融对于商业银行传统存、贷、汇业务的分流,尽管目前从规模上看还不足以撼动商业银行的地位,但商业银行的竞争对手已不再局限于银行业内部,更来自于跨界竞争的互联网金融企业。商业银行面对新的竞争逻辑,必须具备忧患意识,积极融入互联网思维,借助互联网技术和平台创新传统业务。

3.金融脱媒不断弱化银行的中介功能

金融脱媒是经济市场化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金融创新的加快,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中介的重要性在不断降低,商业银行金融中介功能不断弱化。一方面,随着资本市场的快速扩容,实体经济融资渠道逐渐多样化,商业银行间接融资渠道将不再是优质客户的唯一选择;另一方面,互联网、第三方支付平台的迅猛发展,冲击商业银行的支付中介功能。金融脱媒对于商业银行的影响不容小觑,它不仅加大了商业银行吸收存款的难度和成本,而且降低了银行优质客户的粘性,弱化了商业银行的间接融资功能和信息功能。

(三)微观视角

目前,中国银行业已基本形成了多类型、多层次的银行组织体系。近年来,不同类型的商业银行在经营发展过程中,根据自身发展禀赋,对于战略布局、盈利方式、风险管理等方面逐步进行了差异化调整,呈现出新的发展特征。

1.战略布局综合化

在“大资管”时代背景下,随着相关监管部门分业监管体制改革的深化,为积极应对传统业务转型,银行业金融机构纷纷布局金融全产业链,其谋求混业经营的步伐不断加快,从而实现自身战略布局的综合化。2014年以来,北京银行、江苏银行等十余家城市商业银行密集布局金融租赁产业,寻求业务领域和经营范围的延伸和拓展。2015年6月10日,国务院提出发展消费金融,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发起设立消费金融公司,与银行传统业务实现错位互补。6月18日,人民银行建议鼓励银行设立互联网金融子公司,重塑行业秩序。战略布局综合化将有利于促进商业银行自身资源集约、业务协同、效率优化。

2.盈利格局差异化

在新金融生态环境下,银行业金融机构传统的盈利模式和盈利能力已发生微妙变化,不同类型商业银行的资金实力、客户群体、营销渠道、人力资源等禀赋优势各异,整个银行业盈利格局呈现出差异化特征。截至2014年末,商业银行净利润增速持续下滑,由2011年的36.3%降至2014年的9.65%;净息差逐步收窄,由2011年的2.8%下降至2014年的2.7%。从图1可以看出, 16家上市商业银行的非利息收入对于其各自营业收入的贡献度呈现出差异化特征。陆岷峰、李振国(2015)研究发现,大型商业银行的利润来源主要依赖于规模效应驱使的利息收入,而股份制商业银行与城市商业银行主要靠中间业务来维持利润增长。随着新金融生态环境对商业银行影响的深入,不同类型商业银行的盈利格局差异化特征将日益显著。

数据来源:各商业银行2014年度报告

(编者注:去掉右轴数据的百分号)

3.风险管理复杂化

随着新金融生态环境的变化,商业银行经营所面临的风险点不仅来自于宏观层面,更来自于行业层面和微观层面,增加了银行风险管理的复杂化程度。从宏观上看,实体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传统产业产能过剩局面在短期内难以从根本上改观,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存在风险隐忧,对银行存量信贷风险防范造成较大压力;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深入,银行业金融机构面临的市场风险可能加剧,而在互联网金融创新发展环境下,也存在着跨界风险传染的可能。从微观上看,商业银行业务结构调整对其流动性风险管理带来一定挑战,一些机构“存款丢失”事件频发也反映出银行内部操作风险较为严峻。这一系列的风险来源点将对商业银行传统风控体系、风控流程、风控文化形成挑战,因而风险管理趋于复杂化将是商业银行面临的一大常态。

新金融生态环境对银行传统业务的影响

(一)传统资产业务方面

金融生态环境的变化对商业银行传统资产业务已产生重要影响,具体体现在商业银行自身资产规模、资产质量的变化趋势上。

从资产规模的变化趋势来看,整个银行业信贷增速呈逐步放缓趋势。根据银监会相关统计,截至2014年末,商业银行资产规模为134.8万亿元,同比增长13.5%,增长率连续四年呈下降趋势(见图2)。导致这一趋势的诱因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一是中国经济处于经济增速换挡期,民间投资乏力、房地产市场风险积聚、地方融资平台风险隐现,商业银行粗放型的信贷投放难以为继;二是金融脱媒在一定程度上为优质中小企业提供了更为优质的直接融资服务,降低了银行信贷在企业融资规模中的比重;三是P2P、众筹等新兴互联网金融模式分流了商业银行小额信贷服务业务;四是巴塞尔协议Ⅲ的资本约束规定限制了商业银行资产规模的扩张速度。资产规模的增长对收入贡献的边际效用将逐步降低。

从资产质量的变化趋势来看,实体经济下行压力向银行体系传导,直接导致商业银行整体资产质量出现隐忧。自2011年第四季度以来,中国银行业不良贷款规模和不良贷款率的均值出现了“双升”趋势。截至2014年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达8426亿元,同比增长42.3%;不良贷款率为1.25%,比上年末上升0.25个百分点(见图3)。尽管银行监管部门和银行自身通过多种途径和手段化解了“双升”局面,但是由于部分产能过剩、问题突出的行业企业在短时间内无法完全摆脱经营困境,银行业资产质量欠佳的现状可能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是一种常态。银行资产质量的变化考验着其自身风险管理水平和资产管理策略。

在新金融生态环境影响下,商业银行资产规模、资产质量的变化趋势将改变商业银行传统的资产业务经营思路,必须寻求业务的转型升级。

(二)传统负债业务方面

在新金融生态环境下,商业银行负债业务也呈现出新的变化趋势,具体体现在负债规模、负债结构、负债成本的变化上。

从规模上看,银行负债规模增速逐步趋缓。截至2014年末,商业银行负债规模达125.09万亿元,同比增长12.9%,其中存款规模为98.34万亿元,同比增长9.6%。银行负债规模的变化主要受两方面因素的影响:一是互联网金融理财市场的不断扩容冲击了银行存款来源。据测算,货币市场基金每分流2%的活期储蓄存款,净息差就将下降近1BP。二是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存款替代产品日益丰富,银行存款流失压力上升,存款增速下滑趋势明显(见表1)。

从负债结构来看,在利率市场化、互联网金融等因素的影响下,近五年来,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负债结构呈现出微妙变化(见图4)。存款理财化趋势不断增强,商业银行过去传统的被动负债格局将被打破。自2014年以来,新型货币市场基金持续保持着对银行活期存款及定期存款的替代性优势。为提升负债能力,银行主动进行的存款理财化行为将持续。

从负债成本来看,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自2012年以来,人民币存款利率浮动区间上限不断扩大。人民银行决定,自2015年5月11日起,将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由存款基准利率的1.3倍调整为1.5倍;自8月26日起,放开一年期以上(不含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浮动上限。在存款压力明显增强的情况下,各商业银行特别是中小型商业银行“一浮到顶”的揽存大战加大了自身的负债成本。在新金融生态环境下,银行业金融机构自主定价能力成为决定其负债业务发展的关键。

(三)传统中间业务方面

互联网金融的持续创新发展给商业银行传统中间业务带来诸多不利影响,其中最核心的影响在于银行中间业务客户粘性不断弱化。其原因在于:一是新兴线上渠道成为主流。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广泛运用于金融领域,移动金融改变了用户的金融消费习惯。用户完全可以通过互联网线上平台满足自身的基本金融服务需求,银行传统的物理网点渠道粘性不断下降。二是超值的用户体验契合用户消费心理。支付宝、财付通等互联网金融平台凭借多重优势将用户基本金融服务内嵌入自身平台中,不仅以便捷、高效、安全的方式提供第三方支付结算、资金归集、生活缴费、投资理财等一系列金融产品和服务,同时还通过积分、折扣、抽奖等多种优惠活动来提升服务附加值,完全契合了用户的消费心理。例如在支付结算业务中,2014年第三方互联网支付交易规模达80767亿元,同比增长50.3%,其中支付宝占比49.6%,财付通占比19.5%,快钱占比6.8%,汇付天下占比5.2%,由此分流了银行大量的支付结算业务(见图5)。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客户粘性的弱化对于业务拓展增添了不小的阻力。如何增强客户粘性将成为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转型升级的重要突破口。

新金融生态环境下商业银行传统业务转型的建议

在新金融生态环境下,商业银行传统业务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并存。积极寻求业务转型升级,以契合形势发展的需要,是各商业银行把握生存与竞争主动权的关键。

(一)坚持资产规模与资产质量优化并重,实现内生性平衡

在新金融生态环境下,“大资管”时代即将到来。建议商业转变传统的经营理念,即从过去追求资产规模扩张向资产规模稳健与资产质量优化并重的方向调整,实现资产的内生性平衡。要实现这一转型目标,就必须对传统的零售业务和公司业务进行“深耕”。

一方面,零售业务作为未来银行竞争的焦点,是商业银行创造核心竞争力的关键领域。在零售资产业务转型方面,可积极融入互联网技术、思维和平台,以“用户思维”加强营销策略和营销渠道重构,加强业务流程再造,运用大数据风控体系推动商业银行零售业务转型升级。

另一方面,公司业务如何实现“轻资产”转型是摆在大中型商业银行面前的一大难题,而交易银行模式为这一难题提供了突破口。交易银行具备多重优势,对商业银行的稳步发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将成为商业银行公司业务转型升级的重要着力点。可将交易银行业务模式作为公司业务的重要拓展方向,通过“流动银行”专业化、特色化、综合化的投融资解决方案,提升银行优质大中型客户的粘性,从而提升公司业务的整体效益。

此外,商业银行应结合自身战略定位,在优化和丰富资产业务品种结构的同时,注重不良资产的核销和处置,以提升整体资产质量。

(二)坚持主动性负债管理,实现负债业务转型升级

新金融生态环境给商业银行传统负债业务的开展带来了巨大挑战。建议商业银行摒弃传统负债经营理念,以主动型负债管理取代传统被动型负债管理,这也将是商业银行负债业务转型升级的主线。具体的转型策略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增强主动型负债定价能力。商业银行以往曾依赖人民银行利率管制,采取被动型负债定价方式获取较高额的息差收入。而在新金融生态环境下,商业银行主动型负债定价能力的强弱将直接决定其市场竞争力的大小。建议借鉴国外先进银行的负债管理经验,通过差异化的负债产品提升产品附加值,实现综合成本的最小化。

二是优化主动型负债结构。主动型负债结构的优化直接依赖于主动型负债产品的创新能力。可通过发行债券,以及借助同业负债、大额存单、央行负债、协议存款等多元化主动型负债产品,来优化整体负债结构。

三是提升主动型负债的风控水平。随着利率市场化的不断推进,主动型负债管理的利率风险和流动性风险将尤为突出。建议商业银行加强对新金融生态环境下中国利率市场化运行过程中新特征、新规律的深入研究,做好预测,开发适合自身发展的VAR模型、敏感性缺口模型等,充分做好风险识别、预警、防范、对冲等,构筑一整套风控体系。

(三)加强跨界合作,提升中间业务服务品质

在中间业务转型升级方面,建议可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一是与互联网金融“跨界”竞合。随着互联网金融模式的不断创新,互联网企业凭借自身的平台优势、渠道优势、技术优势和成本优势“跨界”抢占商业银行传统的中间业务。积极与互联网电商企业跨界合作、进行纵向整合、实现优势互补将是商业银行稳固中间业务的一大策略。

二是塑造新财富管理逻辑。家庭财富管理和企业财富管理将成为银行中间业务收入的潜在增长点。当前,商业银行客户族群和高净值客户在财富管理方面的管理理念、风险偏好在逐步转变。建议商业银行顺应这一变化,积极借助“用户思维”来构筑新财富管理逻辑,通过建立和完善新的财富管理产品来满足客户需求。

三是提升服务品质。优质、安全、专业的服务,是决定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拓展竞争力的重要方面。而服务品质的高低取决于人才和产品两大要素。要实现中间业务的转型升级,一方面要加强复合型高端营销人才队伍建设,形成专业化口碑效应;另一方面要加大中间业务产品研发力度,形成差异化品牌效应。

作者单位:东方金诚国际信用评估有限公司

责任编辑:印颖 罗邦敏

参考文献

[1]周小川.完善法律制度 改进金融生态[N].金融时报,2004-12-07.

[2]许道文.我国商业银行盈利高增长的可持续性研究[J].经营管理,2012(08):32~37.

[3]陆岷峰、汪祖刚.中国商业银行盈利能力持续性研究[J].经济管理与评论,2015(03):100~111.

[4]毛国英.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商业银行做好资产负债管理的探讨[J].甘肃金融,2015(05):6~11.

[5]郑志来.互联网金融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路径[J].财经科学,2015(05):34~43.

[6]王锦虹.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盈利影响测度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5(01):7~12.

[7]中国工商银行渠道管理部课题组.互联网金融时代的跨行业渠道竞争[J].金融论坛,2014(07):17 ~23.

[8]司金胜.金融脱媒环境下银行业的主动负债管理研究[J].财会研究,2014(10):67~69.

上一篇:中洲公园三年级作文320字下一篇:高考满分说明文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