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成为学生的乐园

2024-05-09

让语文成为学生的乐园(通用6篇)

篇1:让语文成为学生的乐园

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的乐园

包头市一机二中 白茹

内容摘要:现代语文课堂教学是一个以文本为中介的生命交流和碰撞的过程,是一个课程内容不断生成课程意义不断提升的过程。它需要改革过去语文课堂单调、沉闷的局面,让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的乐园。

关键词:激发兴趣

创造思维

自主学习

提高素质

语文是一门运用最为广泛,最接近生活,内容最为丰富多彩,最有情趣的学科,也是学生最感兴趣的学科。然而充满人性之美、最有趣味性的语文教学却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之下变成了枯燥乏味的技艺之学,知识之学,乃至畸变为一种应试训练。这让不少语文教师发出了“语文难教”的感慨,“语文难学”也自然成了学生们共有的感觉。不改变语文课堂单调、沉闷的局面,不给语文课注入新的活力,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不可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那么如何激发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学、会学,让语文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呢?下面我结合自己实践新课程的教学实际,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与大家共勉。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兴趣是一种个性心理特征,他是在一定的情感体验影响下产生的一种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意识倾向。人们对感兴趣的事物,便会主动愉快地去探究它,不但不把他当成负担,而且会废寝忘食,乐此不疲的去干。所以,兴趣是推动人去寻求知识和从事工作的一种内驱力。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有了兴趣,就可以形成一种获取知识的强烈欲望,在这种欲望的驱使下,能够轻松地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自然地由被动接受知识变成主动学习,甚至把艰苦的学习看成快乐的享受。那么,怎样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

一、设疑讨论,全面提高素质。明代学者陈献章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而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他的话一语点破“疑”在教学中的作用。提问的目的在于激发、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造思维,进而发展智力。因此,教师应尽量地把疑难设置在学生知识的智力最近发展区内,深浅适宜,让学生挑一挑就摸着。心理学知识告诉我们,青少年学生,都有一种思维的积极性他们对智力活动有日益增长的兴趣,他们不仅渴求知识,力求找到自己所关心的问题的准确答案,而且表现对现实、对理想和信念的力量有深刻的认识。而在语文教学中,采用设疑提问的方法,恰好适应了他们这种学习心理。教师设疑提问、让学生自主参与,让他们根据问题,自己去探讨问题的精妙,发现问题之间的联系,以求得解决的方法。因此,聪明的老师,总是在学生掌握一定的只是以后,用恰当的提问,把学生推进积极思考的过程中去让他们运用语文基本理论去判断、分析、去解决问题,去完成各种练习。这时,教室里总是静悄悄的,这是我们教学过程中很为宝贵的时刻,作为老师,我们应当珍惜这样的时刻,这种静悄悄的时刻越多越好。相反,如果老师不注意设疑提问,只是一人在课堂上滔滔不绝,那么学生的智慧、才能,就会被你这一滚滚而来的声浪无情的冲走。巧妙的设疑悬念,设疑讨论,能让学生的思维再入教学情境,扩展学生思维活动的广阔天地,开启学生智能的宝库,达到最佳境地。如在讲《孔乙己》一文时,就要有意引导学生把思维重点延伸到最后一句“我到现在终于没看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这句话中看似有两个矛盾的概念“大约”与“的确”,既然不肯定,怎么又确定?围绕疑问,开展讨论,该课良好的教学情境达到了。学生讨论过后,老师画龙点金似的提出“这一看是矛盾的词语的运用,深刻的表现了孔乙己的生死无人过问,揭露了当时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无情,从而进一步领会到作者精妙、含蓄、深刻的语言风格。再如《桃花源记》”课后练习,要求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说说这篇课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社会思想,你们对这种理想如何评价?这个问题具有挑战性和开放性,是教材的难点。我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以下设疑过度:①作者用哪些词句反映桃源环境优美,繁荣兴旺?②从“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并怡然自乐”这几句中,可看出桃源中人与人是怎样相处的?③除了上述描写以外,哪些句子证明桃源人比“外人”幸福?④如果作者认为自己所处的社会很幸福,会不会这样赞美桃源生活?⑤这样的社会不能实现,为何作者还竭力描写?通过以上搭桥设问,作者的进步性、局限性活跃在学生的大脑了。

二、活动激趣叶圣陶先生指出:教育的目标在于“造就善于处理生活的公民”,语文是生活中的一种必要工具,引导学生由单一的语文学习不如广阔的语文空间,在学语文的同时学做人,再长智力的同时养成习惯,在练就基本工的同时提高自身的思想素质和心理素质,从而促进自我人格的全面完善,这已经成为语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因此,以语文能力训练为核心,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如编课本剧、背诵比赛、演讲比赛、辩论会、故事会、读书汇报会、办墙报、手抄报、搞社会调查、书法比赛、参观学习、歌咏比赛、作文大赛等,必将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所教班级从初一到初三结合不同阶段有计划、有目的的开展了以上语文活动,力求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发挥自己的特长,在各项活动中展示自己的才华。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我也更进一步了解了学生的优点和缺陷,以便在以后的教学中能更好的因材施教。

三、教学是一种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教师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首先要了解学生实际,包括学生态度、兴趣、能了、个人特质、先前经验、家庭背景等。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学生一般你喜欢知识面广博的老师。老师教学就应该有的放失,因人施教。你的学生知识深度、知识成面、个性喜好、思维模式等等都要考虑。由于学生个体之间在智力、生活经验、认知方式、情感态度等方面存在着客观的差异,接受的程度不一样,你怎么可以一概而论呢?这就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现代教学理念。现在的初中学生,自主意识强,他们自尊自信,需要尊重,情绪复杂,情感丰富,对未来充满幻想,求知欲旺盛,记忆力好,渴望通过学习获取知识。但意志脆弱,缺乏刻苦精神,学习习惯不稳定,易产生逆反心理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特点,在教材中从适当的角度寻找学生学习的兴趣点。

语文是一门及其生活化的学科,课文是社会生活的反应,初中学生正处于开始关注和思考生活的心理年龄阶段,对一切充满好奇和热情。而在传统的教学体制下,学生走进课堂,就走进了一个早已预设好的,可能是外在于他的“书本世界”。在单纯的知识传递过程中,学生的生活经验不被重视,甚至被排斥在课程之外。而今不同了,新课程认为学生的生活经验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课程生成和发展的基础。学习不是简单的知识转移和传递,而是学习者主动地构建自己的知识经验过程,学习者要将正式的知识与自己日常的直觉经验联系起来。缺少生活经验的课程,将是不完整的课程;缺少对学生生活经验的关注,将是不完整的学生关注。如果我们让学生受困于书本世界,就难以使他们领略到现实世界为书本知识的运用提供的诱人境界和无限风光,这样书本知识就会成为“一潭死水”,这样获得的理性认识也是不可能“充沛”、“鲜活”的。法国教育家卢梭认为:“教育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语文教学应该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全方位地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同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缩短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距离,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开拓学生视野,满足学生获取知识的愿望,使课堂教学更富有趣味性、知识性,使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培养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养成主动求知的良好兴趣。

弘扬人的主体性发展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主题,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的主体发展,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也是学好语文的关键。传统教学观过分注重教师的权威性,轻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强调灌输式教育方法,往往把教学的重点放在课堂教学上。老师首先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教授知识,课后要求学生进行练习和作业,然后,定期考试和测评,长此以往,周而复始,便形成了“先教后学”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思维。教师是教学计划的严格执行者学生是教师执行教学任务的跟从者。教师似乎变成了“勤教师”,学生却变成了被动学习的懒学生。上课之前要求学生进行简单的预习,不要求学生做深度预习,惟恐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提出预想不到的问题或搞什么“花样”。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设计,在课堂教学中尽显教师“风采”,虽然教学氛围非常热烈,但是导致教学效果平平。在这种教学过程中,学生没有问题,没有思考,只是围着教师“随声附和”,往往是无精打采的喊着“对、是、会”。在这种“先教后学”教学观的影响下,学生的学习方法渐渐地变成了等待式、被动式学习,最终失去了自主学习能了。

然而“教学过程是一个以学生的认识为归宿的特殊过程”。因此,应该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成为主动参与者,而教师必须改变过去一贯盛行的灌输和强制式教学,挖掘课文中的情趣特点,采取民主、平等的教学态度,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让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中活跃起来,把“苦学”变为“乐学”,把“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把“被动”变为“主动”,把“负担”变为“享受”,努力帮助学生把自主学习变成一种愉快的生命体验。

课堂教学中师生的协调是以情感为纽带,教师以丰富的情感投入到课堂教学当中,学生会从中受到熏陶、感染、启迪并有所感悟,潜能和创造性才得以充分发挥。教师的情感包括对学生的热爱和尊重,对教学倾注的热情,体验教学内容的确切及教师心情的激动、愉快等。我们知道,学生的学习活动、不但有智力因素的参与,还有非智力因素的参与。而学习的质量,则是二者相互作用的结晶。其中,情感在非智力因素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教学中,教师不应自视比学生“高人一等”,总是在学生面前表现出“高深莫测”、“凛然不可侵犯”的派头,如果没有情感因素的参与,学生在课堂中木然置之,毫无反应,对学习内容采用漠然置之的态度,整个课堂犹如一潭死水,必然会影响学习效果。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一片完整独立的文章,“文章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句吐衷肠”,每篇文章的内容都会形成一定的情境和气氛,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因此,在语文课堂中,就需要渲染课堂气氛,营造一种与课堂气氛相一致的情境,使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情境中,仿佛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观其景,形成一定的情感基调,从而更好的理解和体会文章内容,甚至不自觉的进入到角色之中。在讲授艺术性较强的课文时,还可以借助音乐、图片、投影、录像、多媒体等直观可感的手段,调动学生积极的感情参与教学过程。教师丰富的表情动作、富有感情的语言、积极良好的情绪,驾驭课堂的轻松自如,点拨知识的深入浅出,都可为学生创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情境。使学生积极好学、反应敏捷、思维活跃,展开想象的翅膀,在知识的殿堂中流连忘返。

提高学生的兴趣是一门教学的艺术。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孔子看来,学习的最高境界是乐。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把语文课堂由单纯的传授知识转变为学生能够满足求知渴望、培养能力、陶冶性情、净化思想的乐园,是语文教学所要追求的目标,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

参考资料:

⑴ 《谁来塑造“人类灵魂工程师”──中国教师的透视与反思》胡东芳、陈炯编 福建教育出版社

⑵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学习与辅导》杨再隋等编著 语文出版社 2001.12 作者简介:

白茹

女,1979年生于内蒙古包头市萨拉齐,2003年毕业于内蒙古师范大学,毕业后分配于包头市萨拉齐美岱召中学,2009年调入包头市一机二中担任语文教学工作。2005年在萨拉齐中小学教师说课比赛中获一等奖,2007年被评为旗级优秀班主任,2008年被评为旗级优秀教师。

篇2:让语文成为学生的乐园

(提要)

语文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与社会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它在社会生活中产生和发展,在社会生活中被学习与运用,又为社会生活服务。语文作为一种思维、交流与生活的工具,决定了语文教学必须是开放的,与生活联系在一起。学语文最终是为了用语文,语文是“应用之学”,而不是“应试之学”。因此,我们必须更新观念,打破僵化的教学制度,构建开放的课堂,实现课内外的沟通,以开放的胸怀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不断拓宽个性自由发展的时间和空间,不断拓宽活动领域,开阔视野,促使教学交往的自主化,解放学生,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造意识,同时也解放教师,使语文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关键词 空间

作业

合作

阅读

系统论告诉我们:一个系统只有开放,不断地和外界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才能从无序到有序,从低级走向高级。(注1)小学语文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也是教育现代化的主要阵地。因此,小学语文教学应当是一个开放的系统,而不是局限在课堂里,自我封闭。遗憾的是,过去我们过分看重考试和分数,过分强调“以(课)本为本”,只让学生在课堂里读书、做练习,割断了语文课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学生考起来可能得高分,但运用语言文字的实践能力不强,高分低能,形成强烈的反差。古人云:“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可见,古人已经认识到社会处处有学问,人人事事学语文、用语文了。(注2)那么,作文新世纪学生学习的辅导者,就更应该克服思维定势,不拘于形势。教学中要大胆放手,让学生充分地动起来,主动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主动地去探索、讨论、交流,鼓励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发挥他们的创造潜能,点燃他们心灵中的创新火花,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心情下学习语文。我结合自己的语文教学实践,作了以下几点尝试。

一、空间的开放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只有让学生处在一种无拘无束,自由畅达的空间,他们才会尽情地“自由参与”与“自由表达”。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施。(1)课内外的结合。开放的语文教学应冲破四十分钟的课堂教学时间的限制,向课前和课后辐射。课前,让学生预习课文,发现问题,查阅有关的资料,寻找相关的图片和音像资料,实现自主学习。现在我们有些公开课,教师早做准备了,甚至忙得不亦乐乎,学生却浑然不知,蒙在鼓里,一直要到上课时才“露底”。课是给学生上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能不能让早点告诉学生,让学生一起准备呢?课内,让学生先把自己准备的内容交流一下,看看哪些已懂,哪些还有问题,在这个基础上再进行教学。课后,引导学生进一步阅读,扩展视野。例如教学《天安门广场》,我提前让学生做以下准备:搜集天安门广场及四周建筑物的图片或一些有关的资料,认识天安门广场及四周的各大建筑物;了解天安门广场发生过的重大事件;收看国庆天安门广场的庆典活动。学生通过翻看图书,或请教他人,收集了大量的有用资料,为学习营造了广阔的参与空间。由于准备充分,学生在课堂上就有话可说,课堂气氛也相当活跃。(2)学科间的融合。叶圣陶说:“语文是工具。自然科学方面的天文、地理、生物、数、理、化,社会科学方面的文、史、哲等学习、表达和交流都要使用这个工具。”(注3)可见,语文跟自然、社会科学有着密切的联系。人们常说“诗是有声画,画是无声诗”。阅读材料中的文学作品具有很强的艺术性,这又使语文跟音乐、美术息息相关。现在我们各学科的老师往往职责分明,不敢越雷池半步。但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解决实际问题,却需要综合运用各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因此,我们要努力创设语文与其它学科相融合的情境,加强学科间的联系。如:教学《长城和运河》,可让学生到中国地图上找一找长城、杭州、京杭大运河、黄河、长江,促使他们学习一些地理知识;教学《咏鹅》,让学生画一画“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的美丽画面,使他们进一步感受是诗歌中蕴含的色彩美。教学《二泉映月》,可让学生听一听那音乐,使学生切身感受到那凄惨曲折的人生和不为命运所屈服的坚强意志。(3)校内外的沟通。语文教学应不受“课堂”的限制,而应该走出封闭的课堂,不能滞留于师生单向的信息传递上,而要给足学生大量的活动空间,有效地利用自然、社会中广泛的教育资源,将沸腾的现实生活纳入学校教育渠道,让学生走进社会,培养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例如,教师可带学生出去访问、调查,组织学生郊游、野炊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接触社会,接触生活,去了解社会,了解生活。我们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VCD、计算机网络等媒体,拓展语文学习的渠道。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在更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既丰富了知识,又提高了能力。

二、作业的开放

作业是教学的基本环节,有助于所学知识的巩固、深化,有益于技能、智力和创造才能的发展,是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载体。在教学实践中,我常常听到同行们的叹息,满腹牢骚:我班某某又没做作业;我可是软硬兼施,到了黔驴技穷的地步了„„我也曾开展过“我心目中的好老师”的中队活动,学生说他们喜欢不布置或少布置作业的老师。在学生看来,作业是沉重的负担。这固然有学生学习态度的不端正和家庭教育不够科学的原因,但作业的精心设计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传统的作业布置,教师往往要求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统一的内容,期望达到同一的目标,忽视了学生个性的特点。为此,我在教学中尝试实施作业的分层布置,对作业的难度和作业的方式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力争让每个学生在适合自己的作业中都取得成功,获得轻快、愉悦、满足的心理体验。如何做到作业的开放呢?

首先是观念上的开放。要树立大语文观,要立足课本,放眼课外,放眼社会。因为语文是最开放的学科,应该放在社会生活的大环境中,充分利用课外语文的资料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一是作业内容要开放。既可以与教材内容相联系,也可以与学生生活相结合,还可以与社会活动“接轨”,题材要广泛,思路要开阔,让学生有“自由驰骋”的余地。二是作业形式要开放。或摘或录,或写或画,或唱或演,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和表达的需要自由选择。三是完成作业的方式要开放。查阅、访问、观察、实践„„可自己独立完成,也可几个同学合作完成,甚至可以请他们帮助完成。十个手指头有长短,学生是有层次差异的,只有做到作业的开放,才能使各层次的学生各尽所“知”完成作业,各尽所“能”完成作业,才能保证展示在教师眼前的学生作业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如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时,我就布置了可让学生自主选择的作业:(1)根据课文中所学的知识,向低年级学生作关于保护地球的宣传。(2)收集、交流目前关于环境保护的正反两面的材料。(3)写一份较强的环境保护方面的倡议书。这些作业,涉及了说话、阅读、作文等方面的训练,可根据各自的兴趣选择合适的作业。学生所面对的再也不是教师指令的、一刀切、机械型的作业,而是自主选择、独立设计、用心创作的作业,这种作业设计改变了单

一、枯燥、机械的抄写生字词,做练习册等框框,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动脑,学生学得开心,也很轻松。又如学习《田忌赛马》后,我根据学生的能力差异,布置了以下几项作业:(1)抄写课文中练习2中三句话,想想这三句话之间有什么联系。(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3)根据提供的情节续写故事,注意写好不同情况下不同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第一项作业让学生积累语言,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句与句之间的关系;第二项作业进行的是朗读、说话训练;第三项作业让学生学习课文的写作技巧,展开想象,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这几项作业难度逐次提高,分别适应了各个层面的学生的需要。学生带着对达到更高目标的渴望,积极主动地完成学习任务,学习兴趣较浓。

三、合作的开放

俗话说:“三人行,必有我师也”。个人的智慧和精力是有限的。法国作家莫阿罗也有一句名言:“学校里的同学是比父母更好的教育者。”(注4)在学习过程中,可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能力、性别等因素,按照“互补互助,协助和谐”的原则把学生编排成小组,把个人自学、同桌商量、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等形式有机的结合起来,建立以个人自学为主、多种形式并存“交往型”和“开放型”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在合作中,教师允许学生自主选择学习伙伴,一是考虑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和个人意愿,二是为了发挥群体学习的优势,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并从小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精神。

我的做法是把全班学生分成了若干个学习小组,每组的学习伙伴则由学生自愿组合,自己商定。高度自主性带来了学习的积极性的空前高涨,在学习活动中,学生互教互学,互争互评,你追我赶,友好合作。课堂上议论纷纷,各抒己见,气氛活跃,“比学赶帮超”生动场面随处可见。如在学习《将相和》中,我请各个小组依据“负荆请罪”这一素材,在组长的带领下,通过想象、讨论人物的动作、语神态,创造地把这个故事排好后,各小组上台“献艺”在排练过程中,由于合作伙伴的默契,学生表现出巨大的热情,他们全身心地投入,群策群力,主体精神、团队合作竞争的精神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四、、阅读的开放

目前语文教学的最大问题就是读书时间太少,我们的老师整天分析荔枝的味美,就是不让学生尝一尝;我们整天强调阅读的重要,就是不留给学生一点时间,放手让学生读一读。《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阅读是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不是靠我们教师“讲”出来的,而是学生在自身的阅读实践中不断“悟”和“练”出来的。(注5)一位教师在教学《第八次》一文时,只抓住“有感情”三个字,把所有的时间交给了学生,放手让学生读文,引导学生把自己放到故事中去读,读出喜、怒、哀、乐,读出坚强、勇敢。三年级的小朋友在老师的轻轻一点拨、悄悄一提示下,读出兴趣盎然。就“结了断,断了结”这六个字,练读、评读、赛读,整个教学过程是书声琅琅,而教师没有说多余的一句话,没有纷繁复杂的教学媒体,但是课堂气氛高潮迭起,整个课堂充满了活力。因此,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就是要转变教师的观念,要回归自然常态下的语文学习,把阅读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阅读、欣赏和品味。当然,让学生多读书,只靠课堂上是不够的,还必须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我结合本班的实际安排了不同的课外阅读,允许学生带健康有意义的课外读物到课堂,在指定的时间内相互传阅交流。节假日,常以读一篇好文章,读一本好书为作业,鼓励学生摘录好词好句,写读后感。结合教学把书介绍给学生,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便介绍学生读《安徒生童话选》;讲《草船借箭》一课,便介绍学生读《三国演义》中几个有关的章节,这种方法效果很好。下课铃一响,学生就围着我兴致勃勃地向我借书。这时,我就把书送到他们手里,并让他们有空的时候到我那儿借阅图书,根据自己的需求自由选择,自己阅读。除了把书介绍给学生外,我还特别注意开展一些课外活动,以巩固学生读书成果。如结合少先队日、班会,举行故事会、赛诗会、朗读会,让学生把自己读过的故事情节讲出来,把好的段落朗诵出来,大大激发了学生读书的热情。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变老师“要我读”为“我要读”,促使学生自觉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

因此,作为语文老师,在课堂上要多创设情境,让学生积极地深入到作品中去;同时对学生阅读中遇到的问题予以适当的点拨,帮助他们解惑;组织学生交流阅读感受,展开阅读“争鸣”。课外,我们要先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强他们的“饥饿感”,为他们打开一扇文学的窗口,文化的窗口,文明的窗口使他们走上最自由、最愉悦、最美好的心灵之旅。

参考文献

(1)注1选自《专题研究》2000年第五期总213期的《新世纪小学语文教学的思考》(2)注

2、注3选自《小学语文教师》2001年7、8合刊《构建开放的语文教学模式》(3)注4选自《教育名言录》

篇3: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的乐园

一.让教师成为学生喜爱的教师

教师不但要用知识和智慧去征服, 而且要用人格去感染学生, 让他们分不清是爱课程还是爱讲授课的教师。当教师与学生之间那堵用戒备与警惕筑成的“墙”消失的时候, 在洋溢着平和民主的情境中, 顺利进行着教与学的双边活动, 轻松完成“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

首先, 善于赏识教育。人的潜意识中都存在着积极向上的潜质。教师要充分寻找学生的闪光点, 并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这可说是教师对学生真挚的赏识, 可贯穿在课堂朗诵、征文写作和各类竞赛中, 也可在平时轻松的交谈中, 或周记批阅中, 用口头或书面形式对学生表示一种信任和欣赏, 激发学生产生自信, 再给予适当的科学的学习方法指导, 达到预期效果后, 再给予奖赏鼓励, 让他们更有信心重振雄风, 期待下次的成功。

其次, 善于与学生沟通, 即做一个善解人意的教师。让关怀呵护代替责备辱骂, 让期待替代“严管”, 让富有人情味的“?”代替冷面无情的“×”。教师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 与学生交流时, 每一个眼神都要充满热情的鼓舞, 让学生感受到阳光般的温暖;每一句话都要从关爱对方出发, 不能有半点伤害, 让学生感到如沐春风;每一个动作都要作出表率, 要利于学生身心发展, 而不能随意而为之, 让学生感受理性的光辉。即使面对学生的过错, 你也不必粗暴地责备他们, 而宜用你的智慧和幽默去“润物细无声”。如果你从关爱学生的角度出发, 揣摩学生心中真实的想法, 尊重学生的自尊心, 善待身边每一位学生, 说不定奇迹就在你眼前出现。

二.让语文课成为学生向往的乐园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寓教于乐, 是语文教学的至高境界, 而兴趣是学好语文的先决条件。兴趣需要一个培养的过程, 好的教师应是善于培养学生兴趣的教师, 把学生最不感兴趣的课变成令人向往的乐园。

l、巧切入。

“凤头猪肚豹尾”常指写文章, 也有教师用来比喻阅读教学的活动过程。“凤头”即阅读教学思路的最佳切入点。成功的切入能激发学习兴趣, 让学生愿意学习, 从而摒弃了教师念主题学生抄观念的老传统。

2、善于引导课堂对话。

在提倡教学改革的今天, 一言堂、满堂灌的老式教学方式已被人们所否认, 取而代之的是提倡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但在教学实践中, 也有些教师忽视了层层深入的课堂对话, 简单地听任一个问题在肤浅的水平上滑行, 以满堂问代替满堂灌, 看似繁花似锦, 却好花难常开。无深度、无指向的满堂问不能激发学生长久的自主探究兴趣。因此, 教师应引导学生进入一个又一个全新的境界, 展示一层更深一层的人文世界, 让学生乐而忘返。

3、大小作文结合, 及时讲评, 并辅之以课外阅读。

一学期八篇作文的要求远远不能跟上实际要求。每周安排一节阅读课, 布置二则日记, 这样读写一体、大小作文相得益彰。作文批改要及时, 反馈时可选出几篇优秀的习作作范文赏析。由于小作者就是身边的同学, 因而其文章与大家的生活紧密相联, 更能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鼓励学生写同样一件事, 既可以从这个角度出发, 也可以向另外角度延伸, 于是文章便出现百花齐放、争奇斗艳的景色。学生也就克服了怕作文的心理, 变得迫不及待地盼望下次作文“中奖”的会不会是自己, 及同学们将会给大家带来哪些有趣的片段和经典语录呢。

三.创建学生发挥特长与优势的交流平台

每个学生无论成绩好坏, 他或她都各自有特长与优势。有的善于口头表达, 伶牙俐齿, 能“舌战群儒”;有的写得一手好钢笔字, 字迹工整有力;有的擅长绘画, 笔下的花卉人物栩栩如生;有的能说一口流利标准的普通话。教师的职责就是要让他们尽情发挥语文的点滴特长, 创建学生交流的平台, 如组织学生进行辨论赛、办班级手抄报或黑板报、故事会、编排课本剧等。当学生完成某项任务之前, 教师应估计到他们将要遇到的困难, 并给予热情的启发或指点和帮助, 但不能越俎代疱, 任务完成后, 教师要及时给予客观、公平的评价和鼓励, 让他们体会成功的快乐。

篇4:让语文成为学生的乐园

关键词:让语文成为学生的乐园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9-100-01

读了邵竹君先生的《语文的悲哀》后,顿感万分悲哀,没想到自己十几年语文教学竟在进行“八股教育”,做了十几年的悲哀角色尚不自知,岂不哀哉痛哉!冷静下来后想了想,觉得人家说的也不是全没道理,但总觉得骨鲠在喉,还是说说的好。

语文不悲哀,以小学语文教材为例,所选文章从内容上,有叙说历史事件的,有抒写人间真情的;从体裁上讲,有散文、小说、戏剧、诗歌;从表达方式上有记叙、抒情、议论、说明、描写;从语言形式看,有古文、现代文;从背景看,古今中外各个不同的时期都有;从文章的作者来看 ,除了革命家,便是文学家、诗人或科学家、学者。可以说,篇篇文章都是精心挑选出来的精品,都是感情上、语言文字上、逻辑结构上的典范,如果把这些文章结成一部文选出版的话,我想比社会上泛滥的那些“集”、“选”要强百倍。学这样的文章,能悲哀吗?做为语文教师有必要让语文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让他们爱语文,让语文成为他们的乐园。

一、兴趣是推动学生求知的内驱力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兴趣是一种个性心理特征,它是在一定的情感 体验影响下产生的一种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意识倾向。人们对感兴趣的事物,会主动愉快地 去探究它,不但不会成为负担,而且会废寝忘食,乐此不疲地去干。所以,兴趣是推动人去寻求知识一种内驱力。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有了兴趣,就可以形成强烈欲望,在欲望驱使下 ,能够轻松地克服困难,由被动接受知识变成主动学习,甚至把艰苦的学习看成快乐的享受。

教学是一种双边活动,教师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首先要了解学生实际,了解他们学习态度、习惯、方法、兴趣、心理特征。生活在改革开放时代的小学学生,自主意识增强,他们自尊、自信,需要尊重,情绪复杂、情感丰富、对未来充满幻想、求知欲旺盛、记忆力好、渴望通过学习获取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特点,在教材中从适当的角度寻找学生学习的兴趣点。特级教师于漪在谈教学体会时说:“崇高的使命感和对教材的深刻理解紧密相碰,在学生心中弹奏的时刻,教学艺术的明灯就在课堂上 高高升起。”我在上鲁迅先生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考虑到小学生对自己童年玩耍的环境有深刻印象,对生活充满美好幻想的特点,根据课文内容以学生的兴趣点切入教学。我先引导学生以《我心中的乐园》为题,把自己记忆中最美好的画面用语言描述出来。学生心中的乐园有现实的美景,有幻想的世界。 然后直接引入鲁迅先生描写的儿时的乐园——百草园这一重点文段。让学生通过分析生动、具体的描写,感受其中清新甜美的瓜果,奇妙可爱的动物透出的欢乐天真的稚气。体会描写中准确的形容、生动的修辞和清晰的层次。学生充分感受了充满情趣的百草园生活,与三味书屋单调、枯燥的读书生活作对比,便很容易地揭露私塾残害儿童身心健康发展”这一深刻主题。进而引导学生善于观察生活、感受生活、体会生活无穷无尽的乐趣。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高尚情操。让学生充分感受课文内容的趣味性,又完成了语文教学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双基”训练。从而达 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二、联系生活,课堂教学更具趣味性

语文是一门极生活化的学科,课文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小学生正处于开始关注和思考生活的心理年龄阶段,对一切充满好奇和热情。法国教育家卢梭认为:“教育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语文教学应该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全方位地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同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缩短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距离,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开拓学生视野,满足学生获取知识的愿望。使课堂教学更富有趣味性、知识性。使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培养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养成主动求知的良好习惯。我在上《小树苗与大树对话 》一文时,让学生介绍课外阅读中自己喜爱的漫画,并在黑板上描绘出来。学生从漫画夸张的手法中,领会到幽默浪漫的情趣。通过赏析漫画,培养关心参与社 会生活的意识,丰富了课堂信息的容量,使学生感到“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教师在完成一节课的基础上,举一反三地溶入课外知识——日常生活中的事例 、电影、电视及文学作品中的某些情节、人物等。这些都是引发学生兴趣的关键。使课堂更有趣味性。

三、加强情感沟通,与语文作品共鸣

学习过程本来就是一个沟通思想、情感的过程,读林海音的《窃读记》、梁晓声的《慈母情深》、谢冰莹《小桥流水人家》、张籍的《秋思》、沈从的《狼牙山五壮士》等等,让学生感受做人应大公无私,有骨气,有爱国之心。这些作品所表达的思想可都是我们过去倡导、现在倡导、将来还要倡导的思想。读鲁迅的《难忘的一课》让他们看到看了严谨治学的老师,树立对教师的尊敬,读朱自清的《背影》使他们感受到那感人的父子深情,读《慈母情深》使他们感受到那勤劳善良母亲,从而懂得对父母长辈的尊敬,学这样的文章,让他们欣赏了这些作品所描绘的优美的意境,并进入了“审美的愉悦” 。学生在阅读中浸染着有所乐,有所得,有所成的春风,感受着和谐融洽的氛围,与文章共鸣,从而滋生出源源不断的学习动力。

篇5:让语文成为学生的乐园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课堂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乐园。

学生在自觉获得知识的过程中,锻炼主动获取、加工应用信息的能力;在实践中学会思考,锻炼“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要相信所有的学生都能学习,在课堂上多给每个学生提供思考、表现、创造以及成功的机会,才能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那么,如何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乐园呢?

一、培养问题意识,引导自主探究

问题意识是学生面对学习对象所具有的一种清醒的、强烈的疑惑和想探究的心理状态。问题一经发现,就会造成一种悬而未决,必须解决的探究心态,引发学生求知解题的激情。在引导学生积极探究中,需要教师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创设问题情境,形成一种热烈的探究氛围。

例如《飞向月球》一文完整的记叙了宇航员第一次飞翔月球并登上月球的经过,告诉人们月球很有开发价值。在学生心目中,月球是美丽的、神秘的,他们对月球充满好奇,对飞行过程深深向往,这种求知探索欲便可成为这篇课文教学设计中把握的主线,从而在能力目标上确立为:以读为本,围绕“继续探究,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或感受”这一问题追踪,鼓励学生探究发现。

爱问是学生的天性,教师在教学中应善于根据教材特点引导学生质疑。如对课题进行质疑,对重点词句进行质疑,对矛盾处进行质疑,甚至对课文插图质疑,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

二、激发阅读兴趣,自主交流感受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鼓励学生用自己的价值尺度自主选择阅读内容,自主选择阅读方法,自主选择学习伙伴,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地投入到阅读实践中。

1.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呈现阅读体验

朗读不只是见字读文,而是读者在理智和情感的作用下,将文字转换成声情并茂的语言过程。如果能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所创设的情境中,那么学生的理解必定真切深刻。如《孔子游春》一文教学,让学生边读课文便想象春天泗水河边迷人的景色,然后抓住孔子与弟子们的谈话,把鲜活的人物个性读出来:孔子博学多才、循循善诱;弟子乐于助人、志向远大。

2.学生用多种活动形式呈现引导体验

由于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特点不尽相同,因此,他们习惯的呈现阅读体验的方式也不一样。 有的喜欢朗读,有的喜欢表演,有的喜欢辩论……教师应尊重他们的选择。如教学《三袋麦子》一文时,用了表演的学习方法。八位同学为一个小组,小组间展开比赛。先让学生确定角色,再仔细地研读课文,进行角色表演。因为要演,学生得研究角色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诸多因素,从更深的层次上把握角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能力得到充分锻炼,并且热情高涨,学习潜能被充分激发。

三、构建评价平台,促进自我发展

《语文课程标准》提倡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进行评价。同时指出:在实施评价中要重视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渗透新课标的评价思想,为学生自主评价搭建平台,还学生自主评价的权利。

1.用学生喜欢的方式进行自主评价

自主评价就是学生根据学习目标对自己或他人教学评析。组织有效的自主评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评价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不时地对照学习目标,鼓励学生及时评价,形成自我反馈机制,并引导学生在小组交流中认识自我、评价他人,进行自我激励。

如教学《烟台的海》一文后,为了检测学生的阅读理解情况,采用绘画、写诗或诗配画的形式,让学生根据自己阅读的`某一段内容进行创作,然后让学生在自己认为优秀的作品上粘贴星级奖。因为把评价权交给了学生,他们兴趣盎然,当他们看到自己作品上的一颗颗星星时很有成就感,都很乐意与其他同学分享。

2.激发学生在自评、互评中的竞争意识

教学中,教师恰当地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评价,开展自评、互评活动,能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从而不断提升自己。

篇6:让语文课堂成为孩子们成长的乐园

单位:襄阳区古驿镇黄渠河中心小学

姓名:周改娥

地址:襄阳区古驿镇黄渠河中心小学

邮政编码:441122

电话***

让语文课堂成为孩子们成长的乐园

襄阳区古驿镇黄渠河中心小学:周改娥

摘要:语文教学中,学生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和能力,更重要的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让语 文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使他们自主地投入学习,把学习视为乐事,源源不断地激发出学习兴趣和 自主思维能力,这是现今教育模式亟待解决的问题。解决问题的对策是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 系,让学生乐意学,语文教学导入语中展示“情、趣、疑”,让学生盼望学,巧设课堂教学,给学生提高参与的机会,让学生学会学.关键词:语文课堂;学生;乐园

语文课堂要有书卷气,也要有翰墨香,还要充满人文气息,文而不野,雅而不俗,活而不乱,情趣盎 然。在这样的课堂里,学生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和能力,更重要的是他们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也得到了培养.一、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乐意学 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实现语文课堂成为学生学习乐园的前提。教师首先在观念上 破除“好为人师”,在课堂上变展示自己为展示学生,为学生搭建自主学习的舞台,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提高他们的潜能。教师能够走近学生,学会“蹲下身子”与学生交流,鼓励学生质疑、批评、争辨,让学生觉 得你就是他们的同伴。在民主的讨论氛围中,学生才会没有心理负担,做到畅所欲言,自由地表达自己的 发现和见解。在课堂教学中要创造和谐。使师生双方平等对话、相互包容,互相配合,这样学生才感到心 情舒畅,求知欲旺盛,思维也就活跃、流畅,学生个体才能敢想、敢问、敢说,学生群体才有“跃跃欲试”的 热烈气氛,“群体共生效应”才有可能产生.教师“体态语言”艺术的合理运用是实现语文课堂成为学生学习乐园的关键。有人把教师的面部表 情、体态、手势、步态等非言词性思想和情感交流的手段,称为教师的“第二语言”或“体态语言”。根据课 文内容的需要,适当地运用体态言语———面部表情、体态、手势、步态,这除了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 学生的兴趣外,还能帮助学生理解一些知识。要和学生建立视线的接触,目光和眼光应该具有亲和力,亲 切自然,饱含着对学生的信任和期待;要用好脸部表情,严肃中不失温柔,多对学生微笑,给他勇气,使其 建立自信,肯定地点点头,让他信心十足;要用好手势、走势和站势,手势舒展自如,注意摆动的

程度。正 如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赞可夫所说的“,在上课过程中教师身上产生的那种高涨情绪,在很大程度上取决 于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精神交流”,而“教师要得到儿童方面的生动活泼的反响,归根到底还要取决于他自 己,取决于他的活动和他对儿童的态度啊!”

二、语文教学导入语中充分展示“情、趣、疑”,让学生盼望学 第斯多惠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小学儿童犹如含苞欲放 的花朵,需要教师善于用自己的智慧去开启。要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就要让教学导入不仅仅成 为一门技术,更要成为一门艺术。学生一旦对学习发生了兴趣,各种感官包括大脑都会处于一种活跃的 状态,从而为参与学习活动提供最佳的心理准备。从新课导入起就应该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 乐意入主课堂,为充当主角作好心理准备。因此,新课的导入应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快而有效地吸引学 生”为立足点,做到充分展现“情、趣、疑”.1“.情”。就是激发学生情感。一上课,教师就要用深情并茂的开场白,把学生很快带入与教学内容相 关的意境中去。若要学生用心,教师必须先动情。另一方面要求教师与学生进行良好的沟通,只有“亲其 师”,才能“信其道”。有经验的教师登上讲台,往往不是匆匆开讲,而是用亲切的目光,关切的询问架设一 座信任理解的桥梁,给课堂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氛围,让学生乐中求知。教师如果能根据课堂的需要精 心创设一定的情景,让学生如临其境。这样,就能以“情”促学,以“情”促教,教学也就不至于“乏而无味” 了.2“.趣”。就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在动力。“兴趣是人对认识和活动需要的情绪表现,是积极探究事物的认识倾向”,有了兴趣,学习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为了使学生对教学内容 产生兴趣,课堂教学就要抓好导入环节。教师一上课需要用与教材内容相关的趣味性讲述,牢牢地吸引 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为进一步理解课文打下良好的基础.3“.疑”。就是设置疑问。亚里士多德说“: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始”。好奇心是小学生最显著的心理品 质之一,出奇制胜乃孙子兵法之道,打破常规,巧设疑问是语文教学的至高境界。设疑有一定讲究,提出 的问题要匠心独具,具有独创性、科学性、规范性。如果教师在课前就紧扣教学内容设置悬念,提出疑问,且语调、语势、语音都很讲究,紧紧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无疑,将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铺垫.三、巧设课堂教学,让学生“玩”中学 1.挖掘课文的童趣。低年级语文教材的内容大都是童话故事和描写儿童生活的故事。这些课文内容 所描写的语言、行为、心理和情节都具有儿童化的特征,贴近儿童生活实际。例如:《美丽的公鸡》中公鸡 骄傲而又知错就改;《司马光》中的司马光机智勇敢。这些故事,低年级的小学生读起来倍感亲切。因此,教

学时就要注意挖掘课文中的童趣,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把学生引入到充满童趣的课文内容中,使学生 对课文内容产生兴趣.2.寓教于乐。根据小学儿童天真活泼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应采用“童趣性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 天真活泼的教学情境中产生兴趣,投入学习,从而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第一,导演童真味的课文剧。教师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一些表演性的训练,引导学生进入角色,进入 情景,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更浓。如教《狼和小羊》时,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狼和羊的形象,在学生对课文 内容初步理解后,教师就把编好的课文剧让学生表演。分别让两位学生戴上狼和羊的头饰进行表演,这 两位学生模拟狼和羊的语言、行为、神态,表演得非常逼真,其他学生看得非常真切。这样,学生很轻松地 从狼故意找碴儿和小羊据理申辩的语气、语调、神态、动作中看到了狼的狡猾、凶恶和小羊的善良、老实,从而也领悟到狼的本性是凶残的,对像狼这样的坏家伙只讲理是不行的道理.第二,在课堂中穿插生动活泼的游戏活动,让学生演一演,做一做,能使学生学得更有趣。心理学研 究表明:小学生的有意注意时间短,无意注意占优势。根据这一特征,要想在整个教学活动中保持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就不能只以单一形式进行,不然就会把刚刚点燃的兴趣火花给熄灭。引导学生变换形式,不断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是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措施。游戏是孩子乐意为之的活动。在课堂中,教师要找 准游戏与教学内容的结合点开展游戏,使学生真正“动”起来,做到在玩中学习,玩中思考,玩中创新.3.根据教学内容,利用有趣的顺口溜、儿歌、口诀,让学生学得轻松活泼。如教汉语拼音时,考虑到硬 要学生记住字母的形状、发音方法和一些规则,会使学生感到乏味,教师就可以利用有趣的顺口溜或儿 歌让学生诵读熟记。如“:脑袋圆,小辫翘,嘴巴张大aaa”“,嘴巴圆圆ooo”等。为了让学生记住“ü”上面 两点的省写规则,教师利用口诀“jqx,真淘气,从不和ü在一起,它们和ü来相拼,见了鱼眼就抹去”来 帮助学生记忆.4.教学手段生动、形象化。课堂中的教学语言要儿童化,描述事件时要生动形象,惟妙惟肖,学生才 喜欢听,才容易懂。运用电化教学手段要恰当。一些描写景色的课文,语言比较含蓄,由于小学生想象 能力和文学的理解能力不强,难以进入情境,这样,就要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才能使学生有兴趣地学,轻松地理解课文。如教《桂林山水》时,笔者走上讲台就问学生:“你们去过风景如画的桂林吗?游览过景 色秀丽的漓江吗?”学生异口同声的回答:“没有!”笔者便一本正经的说“:现在老师就同大家一起去桂林 游览一番。”正当学生似信非信的时候,老师下指令了“:现在,我们的班车就要出发,请大家闭上眼睛,前 往桂林„„”话音刚落,悠扬的乐曲声伴着隆隆的汽车声由远而近,学生真像坐在汽车

上一篇:研究性学习研究报告(结题报告)下一篇:救护队预防性安全检查年度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