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的艺术

2024-05-05

绘画的艺术(精选十篇)

绘画的艺术 篇1

著名国画家万树先生, 四川资阳市人, 1928年生, 现为国家级画家, 中国艺联副主席, 北京国创书画院院士, 重庆市文史研究馆馆员, 省美协会员, 曾任重庆诗书画院副院长兼秘书长, 重庆大学诗书画院顾问、教师, 重庆交通学院美协指导教师, 沙区老年大学教师。

早年毕业于成都岷云艺专, 自幼受家庭熏陶, 热爱书法和绘画艺术, 以山水和人物画为主。他探索研究书法、绘画艺术已六十余年。学贯中西, 师古标新, 已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 在绘画理论方面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了法求变”已成为他在绘画上的格言, “法”是规律, “了法”是掌握规律;“变”是创新, “求变”是追求和掌握新的表现手法, “了法”是手段, “求变”是目的。他在书法中将真、草、隶、篆融为一体形成自己的风格, 笔法稳健、沉着、粗犷, 憨厚不失温柔俏丽, 纤细飘逸中包含阳刚之美。艺术是智慧的产物, 除刻苦钻研外, 更重要的是“悟性”和“灵性”。这就是他数十年来孜孜不倦地艺术追求。

美妙的艺术-绘画 篇2

谁都明白,艺术会有许多的表达形式,而绘画就是其中一种。而我就是一个忠迷于它的人。

在我小时侯,就似乎于绘画结下了不解之缘。上一年级时,除了体育,我最喜欢绘画了,我可以做我喜欢做的事:画画。每次老师布置下来了作业,我都会尽力完成。即使失去点玩的.时间也心甘情愿。然而,每次的回复都是“优加”。这使我的心有了很大的震撼与欣喜。也许,就是在那时,我的心才拨下了艺术的种子,我的绘画天赋和潜力才有所发掘。

打那以后,我对绘画愈加喜爱,常常抽出一些时间与精力来钻研,这使我的画技逐渐提高。直到有一次,辛苦的付出使我得到了收获的喜悦,愈加激发了我对绘画的动力。

那是一个星期五的傍晚,我忽然接到老师的通知,要出一张读书海报,要2开大的纸来出。我欣然接受了任务。想到能展示自己的才华,我兴奋极了。到了周末,我做完作业,便把纸拿了出来,往桌子上一摊,不由得愣住了。2开大的纸啊,相当于四张8开纸的大小!洁白的画纸几乎占满了整个桌面。正想收起画纸,可绘画的欲望让我重新提起了画笔。我思考了一会儿,便那起笔,在画纸上龙飞凤舞起来。不一会儿,空旷的画纸上出现了一座万里长城的轮廓。我修改了一下,便拿出了彩笔,开始涂色了。一会儿工笔细描,一会儿大块涂抹,画得不亦乐乎,万里长城的雄姿渐渐在我的笔下显示出来。

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不觉已是傍晚了,妈妈叫我吃饭,我只好恋恋不舍地放下画笔,准备去吃饭。可我的双腿早已麻木,酸痛得站不起来了,在看看那幅画,还有一大半没有完成,真想放弃,但我的毅力提醒我要坚持。后来妈妈把饭菜放到我的书桌上,我才坐下来,继续画……

我把一整天的时间都投入到了这幅画的创作中,可还是没完成。晚上,我独自苦战到了夜晚12:30多,还差一些就能完工了。可此时的我早已是睡眼朦胧,眼皮好似千斤重,上下不停地“打架”。实在不行了,就闭眼眯一会儿,之后再起来做。妈妈早已再一旁睡着了,而我为了这幅未完成的画,还得继续画。

终于,在大钟“铛——铛——”地敲响1:00的钟声时,我总算把这幅画完成了。此时我早已站不住了。我拖着疲惫的身体,草草收拾了一下,就到在了床上,进入了梦乡。

第二天,我把画交给了学校,几乎所有老师都震惊了。我也如愿得获得了一等奖。这时,我疲惫的脸上才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绘画的艺术 篇3

中华文明历史悠久,其中尤以绘画艺术更胜。在中国古代曾经诞生过很多位画家,他们的绘画艺术成就可谓是高屋建瓴,成就非凡。在众多古代画家当中郑板桥无疑是美术界的一杆鲜明旗帜。郑板桥的绘画作品历来受到无数收藏者和绘画艺术爱好者的喜爱,甚至是千金难求。因其绘画作品的优秀,引起了无数专家、学者对其绘画作品的研究。

郑板桥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他的一生非常坎坷。郑板桥生于公元1693年,逝于1765年。原名郑燮,号板桥。他祖籍苏州,生于江苏省兴化县,乃为乾隆年间的进士。据史料记载,郑板桥早期主要以卖画为生,生活十分清贫,只能勉强糊口。在他的努力之下,最终于乾隆年间考上了进士,继而开始了他的为官生涯。他在为官期间非常清廉且爱民如子,人称郑青天。为官十余年之后,由于各种原因郑板桥辞去官职,回到扬州继续以卖画为生,直至终老。郑板桥一生的生活经历对于他的绘画作品创作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郑板桥酷爱画兰、竹、石,这些事物的选取也正是他清廉自洁的象征。

一、郑板桥的绘画艺术风格

(一)取材平凡,格高意远

郑板桥的绘画作品取材非常平凡,且格高意远,这也是郑板桥绘画作品的最大特色,于平凡处见真章正是绘画的最高境界。绘画作品取材并不复杂,仅仅只是一些较为平凡的事物,如竹、兰、石等。

郑板桥的绘画作品《悬崖兰竹图》就是其代表作品之一,该幅作品目前收藏于北京故宫的博物馆。作品取材主要为竹、兰、石,在整幅作品中,竹、兰、石和谐搭配,充分体现出一种高雅的格调。整幅作品以淡墨勾勒全局,画面颇具奇险之趣:悬崖由底贯顶,兰草与竹生于悬崖之畔,给人营造出一种绝处逢生的意境。该幅作品不仅画面优美,更体现出一种人生哲学。这可谓是绘画的最高境界——借绘画之美向人们传递生活之意。

郑板桥的绘画作品之所以会被世人称颂,正是因为其取材平凡,正如齐白石喜欢画虾、徐悲鸿喜欢画马一样,取材大都较为简单,却能在平凡处画出不平凡,这也是郑板桥先生的过人之处。

(二)以诗补画,出人意外

自古诗画不分家。我国古代的很多绘画作品中都会题上诗词,诗画结合,意境非凡。这也是很多画家喜欢在画上题诗的重要原因。除了绘画之外,郑板桥的书法以及诗词也是一绝。在郑板桥的很多绘画作品当中都存在以诗补画的情况,这也是郑板桥绘画艺术的一大特色。古往今来,有很多画家均习惯于以诗补画,其中尤以郑板桥先生的最佳。

郑板桥《悬崖兰竹图》的右方有很多空白之处,以一般人的见解肯定会将诗赋予此处。但是郑板桥却反其道而行之,反而将诗题在了画的左方的石头上,从而让整幅作品的虚处更虚,实处更实,也更能让人们体验到悬崖孤绝之处那绝处逢生的感觉,让画中的兰竹之孤显得更加幽洁高雅。纵观郑板桥的多幅绘画作品,其他以诗补画的形式不拘一格,或长题于画侧,或短题于画的上下;或横题,或纵题,或斜题,其布局之巧妙令人称叹。诗情画意在郑板桥的画中体现的淋漓尽致,给人们带来了综合的、完美的艺术享受。

郑板桥先生的绘画作品中以诗补画的特征表现的非常明显,要做到这一点除了要具有非常深厚的书法以及做诗的艺术功底之外,还需要具有较强的空间布局能力。郑板桥均在画中所题之诗不仅精妙绝伦,所布局之处也往往能够出人意料,这也许就是艺术家的思维,别致异常。

(三)水墨写意,传递真实

郑板桥的绘画作品习惯于以水墨写意,传递真实。他精通于画兰、竹、石,尤其爱画墨竹。他所画的墨竹活灵活现、劲直挺拔,在用墨方面也浓淡相宜,笔法苍劲有力,可以有效表现出所画事物的“真性情”“真意气”,给人们营造出一种非常真实的意境。板桥先生笔下的墨竹,其实就是他本人真实思想以及人品的艺术再现,看画如看板桥先生本人。正如《悬崖兰竹图》中所画之竹兰一样,虽然悬于悬崖之畔,但是仍然挺拔,绽放出其顽强的生命力。就像其曾经为官一样,清廉高洁,为国为民。虽然为官多年仍是一个县令,但是却不失其高洁。即使是辞官之后,他的人生态度仍然如此,他的性格、性情,均在其绘画作品当中得以真实体现。

在绘画作品当中可以真实的表达自己的情感是绘画的至高境界,古今中外的优秀画家无不如此,郑板桥先生也做到了,这也许就是世人对其绘画作品不断称赞的主要原因,这一点也非常值得后人在绘画过程当中学习和借鉴。

二、郑板桥的绘画艺术对当代绘画艺术的启示

(一)取材不必过于复杂,力求亲近自然

郑板桥的绘画艺术作品取材平凡,主要以兰、竹、石为主。虽然取材平凡,但是在平凡中却可见真章,不落俗套。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绘画效果,主要是因为郑板桥的绘画力求亲近自然,给人营造出一种非常和谐的感觉。反观当代的很多绘画作品,取材过于复杂,在绘画作品中所体现的自然性也较为匮乏,这样的绘画作品不能称之为佳品,更难万古流传。当代的绘画作品要想有所突破,必须要在平凡处见真章,效仿古人,在绘画作品中尽量体现出自然之美,这样的作品方为佳作。

(二)在作品中融入感情,力求以画表意

绘画的最高境界即是以画表意,也正因如此郑板桥的绘画作品才会千金难求,被奉为佳作。当代的很多绘画作品虽然看起来比较“热闹”,色彩搭配也非常和谐,但是细观之下却很难发现其中所蕴含的情感,表达生涩,缺乏灵性。这也是当代少有优秀的绘画作品诞生的主要原因。我们应多学习板桥先生的绘画技巧,水墨写意,传递真实。只要能做到这一点,相信当代的绘画作品的创作水平一定会更上一个台阶。

(三)不必过于拘泥技法,力求随性洒脱

一幅好的绘画作品必定不会落于俗套,过于拘泥于某种创作技法,郑板桥先生的绘画作品即是如此。在他的绘画作品当中,我们可以随处看到他的随性洒脱。一笔一画是那么的清新自然,就算是真实的事物存在也有可能没有他在画中所表达的那么美。在当代,很多绘画艺术家在绘画的时候往往讲究运用某种技法进行创作,殊不知这样的创作技法虽然已经成熟,但是难免会落于俗套,所创作的绘画作品也随之会落入俗套。因此,我们应该多学习郑板桥先生的绘画作品,不拘泥于某种创作技法,力求随性洒脱。

郑板桥之所以会成为扬州八怪之首,主要是因为其绘画作品的较高造诣。他的绘画作品取材平凡,格高意远;以诗补画,出人意外;水墨写意,传递真实,可谓是中华绘画艺术的瑰宝。郑板桥的绘画作品启示我们:取材不必过于复杂,应力求亲近自然;在作品中融入感情,力求以画表意;不必过于拘泥技法,力求随性洒脱。

参考文献:

〔1〕王适.传统绘画思想“托物言志”的内涵和成因[J].艺术科技,2013,(04).

〔2〕卫志友.“笔墨当随时代”“怒不同人”——浅析郑板桥之“怪”[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5).

〔3〕何卫平.中国早期启蒙时代的艺术巨子——读《郑板桥的诗与画》[J].湖北美术学院学报,2000,(03).

〔4〕任克兵.从郑板桥的诗文、题跋等文献看郑板桥的书画审美观[J].大众文艺,2011,(02).

〔5〕张树俊.郑板桥的官场之困与他的退隐之思[J].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1,(01).

〔6〕刘开云.中国文人画家的艺术精神与人格魅力——郑板桥笔下的“萧萧竹声”及其现代意蕴解读[J].江汉论坛,2010,(05).

〔7〕徐东树.模糊的界线——从“书画相通”看郑板桥的书画艺术创作[J].福建艺术,2000,(04).

中国绘画艺术的创意 篇4

从中国绘画艺术的角度看,创意是指创造意象,创造意境,是艺术构思的创造和完善的过程,是艺术作品形成的重要环节,其作用更延及观众艺术鉴赏时的审美联想和审美再造。

艺术构思是艺术家对艺术作品的内容和形式的初步设想与研究,是审美主体对客体的审美感受、审美选择,对审美创作的主题意念所作的酝酿和确定,以及对题材的选取和提炼,对表现形式、形象塑造、艺术手法、艺术语言、艺术结构等方面的预想及其动态把握和完善的过程,并延及到审美风格和审美沟通,体现了极强的整体感和综合能力。因此,艺术构思是一种复杂的精神探索和表达活动,出现一系列复杂的以想象为主要活动的心理现象,艺术家在对生活进行艺术体验的基础上,伴随着情绪、感觉、知觉、观察、分析、记忆、回想、想象、概括、构成、转变、转换、生成等心理活动,不断促使情感的介入和体验,在灵感、直觉、通感等作用下,情动于中形之于外,使想象与情感相互激发相互作用,使创意得以生动具体地展开,艺术形象才不断产生不断深化不断个性化不断完善。

中国绘画,体现着五千年文明古国浓厚的文化底蕴,同其它中国艺术形式一样强调意境,中国绘画的所创之意总是升华为境界,“意境”作为中国文化特有文本概念,是中国美学的重要范畴。艺术的意境,是形而下之于形而上的,既是可以看到的具体的生动的艺术形象,又更是超越具体的有限物事人情,“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进入无限的时空,是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的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这种深入浅出的意蕴,正是中国绘画以形而下的艺术载体给人以“形而上的蔚藉”。

中国绘画的客体是无限的,也并未对意作具体限定,所以其意境的意向是多元的,“艺术的意境有它的深度、高度及阔度”(宗白华),或重于哲理,或重于情趣,或偏重独有价值观寓意,“事事(柿柿)平(瓶)安(案)”,或偏重深刻人生观照的艺术领悟,“月亮看了几十年也亮得有些苍凉”,或纯粹效果的展示和启发,给观众更为广阔的余地。好的艺术除了引起观众的共鸣外也还能激发观众的再创造,给观众以自由。

“意在笔先”,“胸有成竹”,“胸中有丘壑”,“得其意而忘其形”,澄怀味象,勿使神伤,而精神的蕴藉重内省、轻外露,讲究意味,讲究品味,是一种“品”的文化,是一种如玉的文化,内敛而润泽,有别于西方外张的“钻石”文化,艺术人格理想讲究“内在超越”,超凡入圣、超凡入道,超凡入佛。“内在超越”就是做人,就是讲和谐,如何做到和自然、和社会、和他人、和自己身心内外的和谐,讲内省完善。因而,“修己正心”为源的心灵与精神的人生追求成为一种自我修养的历程,人生艺术,诗意栖居,使转艺术而替代宗教。自然适意,内在自我,恬淡清幽,空灵澄明,得之“天人合一”,从容泰然,平和舒缓,静谧含蓄的书卷气中,透出淡定愉悦的心灵和人生智慧。我是山川,山川是我,“山川与我神遇而际化”,“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万物与我为一”,虚实相生,黑白相守,神采为上,“言有尽而意无穷”,“无画处皆成妙境”。

所以,中国绘画的创意,满实古拙,空灵透脱,天地之间郁勃生机,远取其势,近取其质,文质彬彬,以内在精神“通天地一气”,气韵生动,儒、道、禅、美学三昧,深邃幽远,使西方人一时半会不能弄懂。能品、妙品、神品、逸品,多止于能品。因此,“发现东方”文化价值输出,也就产生了中国绘画创意在新时代的新意义。作为精神生产,是创意的核心价值,应是新时代物质生产生活的精神高度所求。

摘要:本文从创意的视角剖析了中国绘画艺术的艺术构思和意境追求,揭示了艺术创意作为精神关注在物质生产生活的当下意义。

水墨艺术与陶瓷绘画艺术的结合论文 篇5

一、前言

在经济社会迅猛发展的今天, 现代艺术的发展也是日新月异,即艺术的发展逐步打破了传统艺术的范围束缚,各种文化艺术不断融合、重组,推动现代艺术的快速发展。 而在这一发展过程中,我国国画艺术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中就包括水墨画和陶瓷绘画, 大量的创作艺术家有效的将传统继承与现代创新有效的结合在一起, 总体来讲我国绘画艺术已经全面进入了一个创新的时代, 在中国的陶瓷之都---景德镇有许多的陶瓷艺术家在深厚功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自己的艺术涵养、提升自己的创作能力,在陶瓷绘画中开拓创新,有效的将水墨画的创造理念、创造形式深深的融入进了陶瓷绘画艺术中,这可以称得上是陶瓷绘画艺术领域的一次重大变革与创新, 这一创新势必会把我国陶瓷艺术推向更高的艺术水平, 陶瓷艺术在新时代发展下势必会取得更好的成就。 对此,我们作为与之相关的研究者、工作者,应该将在传统陶瓷绘画艺术基础上与水墨艺术相结合,实现创新与发展, 使其与时代发展产生共鸣的问题真正重视起来,为我国文化的发展与繁荣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陶瓷绘画艺术的概述

我国具有几千年的文明史,我国古代人民以其精湛的智慧在大量的实践生活中创造出了具有东方文化气息的中国画以及具有中华民族独特蕴含的陶瓷艺术, 二者可谓是同根同源,相生相伴,并且在长时间的发展过程中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取得了高超的艺术成就。 而从陶瓷艺术的角度来看,陶瓷绘画是陶瓷工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作用是对陶瓷的外表面进行美化,来提高陶瓷的艺术美感,而陶瓷绘画中最具影响的因素就是绘画所选取的图案,古代劳动人民通过自己的智慧将绘画中的线条、色彩搭配、水墨颜色等充分的应用到陶瓷绘画创作中,来讲陶瓷的艺术形象、艺术韵味以及中国独特的发展风貌展现的淋漓尽致。 随着陶瓷工艺的发展,陶瓷绘画艺术已经逐步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载体,并且和中国画的发展水平不相上下,但是,陶瓷绘画与纯粹的国画相比又存在一定的不同,因为陶瓷绘画是陶瓷工艺与国画结合的产物,通过陶瓷的工艺生产过程将陶瓷绘画的艺术美展现出来,达到质地美、造型美和装饰美的协调与统一。

三、水墨语境下现代陶瓷绘画的发展

(1)水墨艺术与陶瓷绘画艺术的艺术表现。 我们知道,水墨画艺术与陶瓷绘画艺术是两种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这两种艺术表现形式在创造风格上、艺术造型上、创作工具上、表现技巧上都存在自身的特殊性。 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下面,我们就来详细探讨下。第一,国画的创作是借助文房四宝等工具来完成的,即在纸上面通过笔墨、色彩等展现的一目了然的艺术形象,而陶瓷绘画艺术是在陶瓷工艺生产基础上形成的艺术,其是通过画笔、釉料的装饰装潢来完成的,并且陶瓷绘画需要高温的考验,从中我们可以发现二者的创作形式、创作理念截然不同。

其次, 中国画艺术是一种平面艺术, 而陶瓷绘画艺术是立体艺术,在创作过程中需要与陶瓷的整体外形、质地相互联系,来形成立体的美感,同时,陶瓷绘画不能仅仅将中国画的艺术元素机械地移植,必须在融会贯通和领悟掌握的基础上,同时考虑视觉层次的主体安排和空间表达,才能形成独特的艺术效果。

(2)水墨语境下陶瓷绘画艺术的表现技巧及表现手法 . 我们知道,陶瓷绘画艺术的形成是在充分借鉴中国画艺术的表现技巧和表现形式的基础之上的,因此,在当代陶瓷绘画创作中,也只有将陶瓷绘画艺术与中国画艺术相结合才能形成陶瓷绘画艺术的新风格、新风貌,推动陶瓷绘画艺术的创新与发展。其中在陶瓷绘画艺术中应用最为广泛的就是水墨画中的青花分水,青花分水与中国画中的无色具有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其所指的就是通过对色彩浓淡变化规律的应用,将色彩表现成为由浅到深、由薄到厚、有简单到复杂,充分体现出色彩的层次感,来达到色彩艺术的独特效果。 而从空间的布局来看,其空间布局科学合理,具有明确的空间层次,将空间美感表现的淋漓尽致。

(3)现代陶瓷绘画艺术中水墨画精神所在。 我们知道,水墨画的创作主要集中在山、水的艺术形象的创作,通过创作技巧、创作手法给人一种美的感觉, 这种感觉可以让人的精神愉快、放松,另一方面也是通过作者独特的艺术创作技巧和手法传达作者的精神感悟、自身修养和内心情感,所以水墨之中皆是意蕴和精神的共同体现。 具有较高水平的`陶瓷艺术也是如此,首先, 陶瓷绘画艺术的素材和动力源泉都来源于真切实际的生活,在客观生活的基础上,通过艺术家的情感加工、审美体悟、精神意识等主观因素的糅合和丰富,形成具有主观思想色彩的艺术形式,表现独特意蕴,提升作品价值。 其次,陶瓷绘画通过艺术家的知识积累、技巧训练、学识修养体现陶瓷作品的灵性和逸气,描绘作者的精神世界,表达身修养,从这个角度讲,陶瓷绘画本身就是一种精神文化。

四、 水墨语境下陶瓷绘画创作对水墨的应用

(1)现代陶瓷绘画中“水墨”的 艺术性应用 . 从中华民族几千年的艺术文明史中我们可以看出, 艺术总是反映时代风貌,展现时代特点,体现时代背景。 所以现代陶瓷绘画要借鉴水墨画的艺术表达,表现当代中国的地域风情、文化风貌、审美情趣和智慧思维。悠久的陶瓷绘画创作历史深深地体现了中华民族的风格和骨气,具有东方文化和民族气息的历史烙印,陶瓷的历史就是中华文明的发迹史,就是中华民族社会文化发展的长卷。 从这些角度都说明,陶瓷绘画和水墨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现代陶瓷绘画的艺术创作也要充分利用两者的历史渊源和艺术联系,广泛运用水墨的艺术形式和艺术表现手法,通过釉料、色彩和布局的合理运用,通过营造具有“水墨”特点的艺术情境和画面效果,充分表现中国画的水墨韵味,表达陶瓷素雅、宁静、沉着的美学价值。

(2)现代陶瓷绘画中“水墨”的 创新性应用 . 艺术来源于生活,陶瓷绘画也不例外,每个时代都有自身的生活特点、生活方式、生活规则,艺术发展的根源和动力在于其不断变化的艺术形式、不断创新的艺术表达和不断丰富的艺术境界。当今时代的特点就是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精神需求和审美观念发生了变化,陶瓷绘画也要不断创新艺术形式和艺术创作的观念,在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特点的基础上, 可以适当地加入时代元素和现代艺术创作的基本理念,形成具有独创性和反映时代发展、时代主题的艺术作品。 同时, 陶瓷绘画创作的根还在于中国传统文化,陶瓷绘画创作的精髓还在于中国水墨画的艺术取向。作为一种现在还在流传的艺术形态, 陶瓷绘画的启示和方向是现代艺术元素和当代艺术特征的合理运用,所以,从事陶瓷绘画的艺术家们必须在充分认识时代特点、合理汲取时代营养的基础上,才能将“水墨”的创新性应用在现代陶瓷绘画创作中。

(3)现代陶瓷绘画中“水墨”的科技性应用。 陶瓷绘画作为具有民族特色的艺术形式,必须得到充分的继承和发扬。但我们纵观当代的艺术传承现状,许多艺术形式都有青黄不接的危险,其根本原因在于艺术形式没有和当代科技进行有效结合, 传统的陶瓷绘画艺术创作和艺术教育没有得到创新,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和约束了陶瓷绘画艺术的发展, 不能很好地适应当代新技术流程和新工艺材料的发展要求。 在目前的陶瓷绘画创作中往往不能将陶瓷的工艺流程和艺术设计很好地融会贯通, 也就难以产生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作品。 水墨陶瓷法的出现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一个矛盾的问题, 使当代陶瓷绘画的艺术创作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这不仅是技术工艺与艺术设计的完美融合,也说明了当代“ 水墨” 的科技性应用在陶瓷绘画中有很好的体现,陶瓷绘画的发展也没有放弃对水墨韵味的一贯追求。

五、结语

综上所述,水墨艺术与陶瓷绘画艺术虽然是两种艺术形式,但是在具体的艺术表达中、表现手法中、鉴赏方式上有着异曲同工的奇妙之处。 本文结合自身多年从事绘画实践工作经验提出了以上看法,希望给广大同行业者提供资料参考和经验借鉴。

参考文献:

[1]姜强 .论陶瓷绘画艺术语言[J]. 社会科学家,(08)。

绘画的艺术 篇6

1452年,达·芬奇出生在意大利佛罗伦萨附近的芬奇镇。他的父亲是一名律师,名叫比埃罗。小时候,他的家里还比较富裕。母亲是一位贫苦的农妇,名叫特丽娜。达·芬奇出生后不久,父母离婚,母亲离开了他,他是在父亲的抚育下成长起来的。

儿童时代的达·芬奇,喜欢大自然的景色,经常攀登悬崖,并且对画画很有兴趣。有时,他独自一人坐在草丛中,用心地观看五彩缤纷的花草树木,饶有兴趣地描绘着那些花瓣和树叶的形状。他喜欢钻山洞,进去探索里边的秘密。他每次从山洞走出来时,身上弄得脏乎乎的,总要捉几个小动物出来,带回家,仔细地观看,并且按照小动物的样子进行描绘。开始画得有些四不像,但是,时间久了,他画的那些东西渐渐有了画意,镇上的人们都称他小画家。

有一天,邻近村上一位农民,拿着一块木板,来到镇上,交给了比埃罗,说:“请你家的小画家在上面画些东西。”比埃罗当即答应了,但不知是什么原因没有告诉儿子。过了一些天,达·芬奇发现家里有一块木板,就将它刨平,用锯锯成一个盾牌。盾牌完成之后,他看到上面什么也没有,不大好看,便想在上面画点画。画什么呢?他想来想去,就将自己最熟悉的小动物画了上去。画成后,他拿去给父亲看。父亲看到上面画的有蛇、蝙蝠、蝴蝶、蚱蜢,还有一些叫不出名字来的小东西。不仅数量多,而且结构合理,形象逼真。比埃罗高兴极了,心想孩子也许真的有画画的天赋,他决心支持孩子去学习艺术,把孩子培养成一名画家。

比埃罗十分重视名师的指导作用。为了给孩子找一个好老师,1466年,他同儿子一起来到了佛罗伦萨。罗基奥是当地一位颇有名气的画家和雕刻家。比埃罗带着儿子找到了罗基奥,向他说明了来意,并将达·芬奇的情况简单作了一番介绍。罗基奥看达·芬奇既有画画的才能,又有学画的决心,就答应收下这个小徒弟。达·芬奇高兴极了。从此,他在画家罗基奥的具体指导下,在画师的画室里学习画画。通过勤学苦练,达·芬奇终于成为举世闻名的画家。他的绘画把科学知识和艺术想象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当时绘画的表现水平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绘画的艺术 篇7

一、陶瓷绘画集陶瓷艺术的特性与绘画艺术的共性于一体

陶瓷绘画艺术是绘画艺术与陶瓷艺术之间的边缘空间产生的一种绘画艺术形式, 这就决定了它与绘画艺术和传统陶瓷艺术有着天然的联系。其原因之一是它脱胎于功能性的传统陶瓷艺术, 但这个传统为它提供了可借鉴和吸收的艺术元素。尤其是工艺、媒材的特性, 不仅决定了它的形式美, 也决定了它与其它绘画媒材的根本区别。原因之二是, 陶瓷艺术本是艺术与科技之结晶, 随着科技的越来越发达, 媒材种类的繁多, 艺术语言的丰富, 也是当代陶瓷绘画艺术创新和发展的一个方面。原因之三, 陶瓷绘画艺术之初始, 是由于绘画家介入陶瓷艺术, 这就决定了陶瓷艺术与绘画艺术的不解之缘。

二、当代陶瓷绘画艺术的特性与共性表现纯艺术性

陶瓷绘画是艺术与科学相结合的绘画艺术形式, 一幅好的陶瓷绘画作品应该是陶瓷艺术之特性与绘画艺术之共性的完美结合。从陶瓷艺术的发展历史来看, 一部陶瓷艺术史就是一部陶瓷材料变迁史。作为陶瓷绘画艺术的载体的材料, 其物质属性的改变, 也就会导致其审美属性相应的变化。如, 陶瓷装饰中的彩绘颜料, 由单色的“褐绿彩”“黑彩”“青花”发展到“五彩”“粉彩”“珐琅彩”, 色彩趋向丰富和完善, 即为工艺美术的创新提供了条件。

但只强调陶瓷绘画的工艺性而不讲究艺术性的只能是工匠。所谓“画工”与“画家”之别, 即在于前者为谋求生计, 而制作别人喜爱的工艺品;后者 (一般情况) 有一定的经济基础, 不愿迎合别人的喜好, 追求作品的个性、风格, 具有旺盛的创造力, 往往能引导审美主体对艺术的欣赏和对人生的感悟。就此推断, 前者注重工艺性, 后者注重艺术性。当新的工艺、材料出现时, 人们积极发现和挖掘其表现力, 使艺术语言得到了极大的丰富, 非常有利于艺术的创新。但同样会带来负面影响:一部分人往往为了掩饰其艺术水平的不足, 而过分地在工艺上下“功夫”, 以其表面新奇的技艺吸引人们的眼球, 满足一部分人的好奇心, 为“表现”而表现, 一味地追求技法的怪奇, 走向了形式主义。更有甚者, 在市场利益的驱动下, 大量地模仿别人的创作成果, 却只能取其形骸, 而无真神, 大大地有损艺术品味。毕加索曾说过, “ (艺术) 重要的事是创造, 不是别的, 创造是一切。一幅作品的价值恰好在于它不是什么”[1]。笔者认为, 陶瓷绘画是一种具有特殊属性的绘画艺术形式, 它的材料美和工艺美是蕴藏于绘画性之中的, 其艺术性的追求才是首要的。唐代张彦远在叙述吴道于时特别强调“书画之艺, 皆须意气而成”, 这个“意气”所指的是创作主体的性格、气质、情绪、志趣, 尤指由于主观偏激而产生的极端情绪, 正是艺术家创作成功的根本所在。晚唐的司空图在《二十四诗品》中明确提出, 艺术创作要想达到深远的意境, 需“超乎象外, 得其环中”。中国绘画理论中的“传神”“气韵”等, 皆是就绘画作品本身而论的, 是创作主体无不想达到的最高目标。这当然需要一定的技巧, 但掌握一定技法、技巧的人并不占少数, 所以要达到高格调的水平, 笔者认为, 就要强调超越可视可感的、具体的构成与形象的有限的把握, 对自然物象的精粹加以提炼, 注入创作主体的思想情感, 引起审美主体对人生真谛之共鸣, 艺术创作才能“寓情于景”, 使其与主观意念融为一体, 产生所谓的“意境”, 它是一切艺术, 也是陶瓷绘画艺术的灵魂。“艺术创造需要的是大的科学精神, 是模糊哲学和模糊美学, 不是具体的科学原理。”[2]所以, 不讲究艺术性, 不追求陶瓷绘画艺术精神内涵的表现, 过分强调新材料、新技法, 中国陶瓷绘画就难以再上一个台阶。

然而, 忽视工艺性, 陶瓷绘画必将失去其艺术载体的物质属性之基础, 难以进行艺术的创新与发展。陶瓷绘画艺术由陶瓷装饰衍生出来, 并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 必然要有材料性能的限定, 离开了材料, 离开了技法而谈艺术、论精神又有何意义?俗话说,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创作主体只有了解陶瓷艺术的基本工艺特点, 合理地利用材料工艺的创新成果, 才能做到身心物的统一, 将“眼中之竹”和“胸中之竹”外化为“手中之竹”。陶瓷材料是陶瓷绘画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 其物质属性的特点也是它具有独特审美特征的原因。新的载体富有新的艺术语言, 艺术创造才具有与众不同的表现力, 要在坚持审美理想原则的前提下, 在保证艺术不变为科学与哲学的前提之下, 增强陶瓷绘画艺术的艺术性。一方面充分发掘传统陶瓷装饰工具、材料、技法、形式的特点及其表现力。如景德镇陶瓷学院杨冰教授的青花作品 (图1) 。整个构图大气, 布白对比于强烈变化中求统一。金黄耀眼的向日葵, 作者采用青花料描绘, 呈现出清新典雅之态。特别要注意的是, 从花蕊到花瓣, 采用抽象、概括的手法, 完完整整地由里到外, 有规律地表现出来, 却非常具有动感。不难看出, 其中传统古彩装饰手法的特点, 是当代陶瓷绘画创作的成功之作。再如本院李磊颖老师的粉彩绘画作品及粉彩与现代陶艺相结合的作品。就婴戏图一系列而言, 作者的笔法、造型、色彩、构图都深得传统装饰与绘画之精粹, 是大众喜爱之作。可见, 任何一门艺术都有它赖以生存的优势, 没有特色的艺术就不是精彩和成功的艺术, 吸取传统艺术之精华, 是创新的起点。另一方面, 利用现代科技来革新自己的表现手段, 同时竭力吸取新兴科学的各种成果以丰富其艺术内容。陶瓷绘画语言并不仅仅局限于一般意义的“画”, 正如苏珊娜·贝尔娜认为的, “绘画应该能够采纳一切 (技法) , 充实自己, 无所谓主次高下, 一切技法都可以用于绘画”[3]。所以, 借鉴现代艺术丰富的表现语言, 包括当代陶艺对泥的表现语言、釉的表现语言以及烧的表现语言等, 其所呈现的肌理美、色彩美和形式美都会给当代陶瓷绘画艺术创作带来灵感。例如, 陶瓷釉上彩绘颜料新品种——新彩, 是新中国成立之后, 由外国引进的, 历史较短, 且表现力是以往彩料无法企及的, 这或许就是“新”字意义之所在。早期新彩料和表现技法都是从国外引进的, 因为新彩料烘烧前后颜色变化非常小, 能施行多次烘烧, 颜料除了光明红与黄不能调配使用外, 其它都可调配使用。所以其性能易于被人们掌握, 可以写实, 可以大写意, 也可以表现颜色釉的效果等等。新彩没有内容、形式、技法的规范, 几乎能表现其它一切平面的艺术形式。值得注意的是, 新彩具有如此强大的表现力, 而其物质属性所赋予的审美特征, 却远不如青花、粉彩、古彩等来得鲜明。新彩艺术语言的丰富性就很可能使其专事于模仿其它的艺术形式, 丧失艺术的创造性。但如果积极地利用其优越的表现力, 艺术创作则具有无限活力。有些创作者, 曾尝试着将现代抽象绘画引入当代陶瓷绘画, 如所谓的“试验性新彩”等等, 但目前几乎还没有成功的范例。笔者认为主要的原因在于作品缺乏一定的精神内涵, 只有扎根于传统求创新, 才能凭借深厚的文化底蕴提升其艺术精神。如景德镇陶瓷学院李林洪教授创作的陶板画 (图2) , 作者注重表现手法和形式的创新, 通过对烧造工艺的控制来达到理想的艺术效果。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在继承传统绘画的基础上, 融油画、雕塑、水彩画、版画等多种艺术形式之精粹于一体, 用个性化的绘画语言, 充分表达对山水大自然的热爱与人生感悟, 使其作品具有“中国传统绘画的神韵, 油画的深远, 水彩的灵动, 版画的生辣, 雕塑的凝重”[4], 可以说是新彩绘画的成功之作。所以, 材料的革新, 工艺技术的改进丰富了表现语言, 更加有利于陶瓷绘画艺术的创新。

三、对陶瓷绘画艺术未来的展望

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 带来了经济的高速发展与繁荣, 人们在享受物质文明的同时也被经济发展导致的社会变化所困扰。交通、通讯、传媒的发达, 原本只是作为科技和经济繁荣给人们带来方便而已, 时空距离的消失, 心理距离和审美距离也随之逐渐消失。往日的伤情离别, 千里寄相思已不再是这个时代的艺术主题。更重要的是, 现今的时代是数字时代, 直观的视觉形象, 听觉体验, 已广泛地取代了文字形象和书写表达。加之, 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加快, 在社会体制剧烈转型、社会情境剧烈变化中, 无形的压力, 打破了人们内心的安宁与和谐。因此, 造成了“……现代社会人们感觉和体验浅层化和瞬间化……”[5]。人们压抑的情绪和欲望, 总要选择一定的方式或对象, 进行发泄和转移。批判理论的创始者霍克海默曾说过:“艺术作品是唯一能使个人被遗弃的情形和绝望充分地对象化的东西。”[6]当然这种对象化的方式是以虚幻方式来满足和实现个体欲望的。

现代艺术表现对象遍布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而且深入到自然科学所能触及的领域。对人的主观世界作充分揭示的时代, 陶瓷绘画艺术的创作和制作过程, 能缓冲和平衡人们心理压力。而越来越多的人热衷于珍藏陶瓷绘画艺术作品, 投入到陶瓷绘画艺术创作之中, 其中还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 陶瓷绘画所依附的载体, 其具有的形式美感与现代生活、现代建筑、现代室内环境产生一种高度的和谐。画面作为陶瓷绘画艺术的主体和表达主题思想的桥梁, 与其它一切平面绘画艺术形式一样, 使审美主体获得身心悦愉, 情操陶冶, 对环境亦有美化的作用。另一方面, 陶瓷绘画以其独特的物质性和审美特征较其它绘画艺术形式更具魅力。由于陶瓷材料、工艺的成熟, 陶瓷绘画已经对其它绘画艺术形式产生巨大的冲击, 瓷上能巧妙地表现油画、版画、水彩画等其它绘画艺术门类的艺术效果, 而其它绘画艺术门类往往是无法达到瓷上绘画艺术效果的。而且, 陶瓷绘画较其它绘画艺术又具有耐磨, 耐腐蚀, 耐高温等物质性能的优势。人们瞬间的愉悦感和超脱的心境, 由陶瓷绘画艺术将之化为永恒。这是其它艺术难以企及的。

正如黑格尔所认为的, 存在即合理, 当代陶瓷绘画艺术以其纯粹性和独特性, 以及较其它绘画艺术形式的优越性, 已经被广泛地接受。笔者相信, 它必将成为当代绘画艺坛的佼佼者。

摘要:陶瓷绘画作为陶瓷艺术与绘画艺术之间的边缘艺术, 它与绘画艺术和传统陶瓷艺术有着天然的联系, 又有别于陶瓷装饰艺术。由于它具有陶瓷绘画的特性与纯艺术性, 它已经脱离装饰的从属地位, 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

关键词:陶瓷绘画,陶瓷装饰,艺术性

参考文献

[1]云雪梅.毕加索论艺[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2:75.

[2]邵大箴.艺术格调:邵大箴论艺术[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 2002:107.

[3]邵大箴.西方现代美术思潮[M].成都:四川美术出版社, 1990:366.

[4]郑年胜, 刘杨主编.景德镇陶瓷艺术精品鉴赏颜色釉、陶瓷雕塑、现代陶艺[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 2002:166.

[5]王杰, 廖国伟.艺术与审美的当代形态[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2:96.

艺术独行侠——谈庞淳的绘画艺术 篇8

绘画是庞淳在童年练就的“童子功”。他曾自述从小学起直到大学的课堂上只要听课烦了, 总会在乱画中找乐。绘画功力也就这么日见“玩大”, 直至到了日本眼界大开, 他的画艺便开花结果了。日本的一篇文章曾介绍, 庞淳的艺术之花是在日本“突然开放”的, 应当算日本画家。他自己说, 他的很多艺术感觉确实是在日本“悟”出来的, 但他的艺术之根却是生在中国。从其作品中, 大家应当可以看出其中隐含的中国文化内涵。

如他早期的作品《森林女神》就是取材于中国古代屈原名作《九歌》。《森林女神》1992年在日本银座国际大美术展中获优秀奖;同年庞淳获得旅日艺术家资格。

浏览庞淳的画, 首先给人一种半神话半写实的美感。他是用艺术来体现主观的精神世界, 包括对人生真谛的探寻。如他的《圣山黎明》《净界》所表现的雪山意境, 具有摄人魂魄的壮美!再比如他的“新山水画”山雾系列代表作《灵山晨钟》《黄河落日圆》以及他的早期作品《猫王》《秋韵》《翔鹤旦日》等。欣赏他的画给人许多联想和回味, 那种画中所展示的明快、亮丽、纯粹, 令人进入一种童真的欢欣状态。“我想表现的就是这样一种‘纯粹’的意境”。难怪有日本杂志曾这样评价道:“第一次见到庞淳的画, 都会被立刻吸引住:那色彩的绚丽夺目, 那画中世界所展现的奇幻, 以及那不可思议中所包含的深深的底蕴。”

庞淳是在画精神, 画魂魄, 像《喜马拉雅的风与月》, 像《飞猿岭上猿声》, 像《冰河幻想曲》组画等。这也是他的艺术倾向、一种美学定义、一种哲学思考。他在寻找某种精髓的本质。

最值得一提的是庞淳的绘画语言, 他的画已很难说清其“国籍”:既非传统的中国画, 又非正宗的西洋画, 从其独特的表现手法上看, 应是非常精彩的中西合璧。这种独创性非常难得, 目前在国内, 跟他风格类似的画家还是很罕见的。

庞淳的画确实是极富个性的。从表现风格和内容上看, 他的画似乎拓展得很宽:有类达利的奇幻, 有毕加索的变形, 有古典式的威严, 也有现代式的飘逸, 甚至还有童话般的温馨和中国传统山水画的亲切与浪漫。画中有一部分是取材于人类文明的“较深沉的哲学思考”, 但更多的是取材于带有主观色彩的梦幻化的自然美, 作者希望通过他的画使人再一次“认识自然”。综观其作品, 可以强烈地感受到作者富于人文关怀的爱心。

还在海外时, 一次有评论家对庞淳进行访谈。庞淳曾这样说, 我的艺术创作活动可以说是先有理论后有实践, 即先形成审美理念, 后指导其创作。他感慨美术从“古典”走入“现代”, 即从写实走向抽象的过程中带来了一个“副作用”, 就是渐失美感。当然, 这个过程与动荡的历史时代有关。鉴于此, 庞淳的美术创作有三点明确的追求:一是色彩的极致美感;二是强调带主观因素的非现实世界;三是尽量给观者留下广阔的联想余地。这三点, 他自认为已成功地表现在作品中了。

庞淳艺术简历:

1953年生于北京, 早年曾系统学习水墨画技巧;

1982年, 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文艺理论专业毕业;

1988年, 赴日留学于东京学艺大学研究院和东京艺术大学研究院;

1991年7月, 首次参加日本富士美术家协会展并获优秀奖;同年9月入选银座大艺术展并获西画部门创意奖, 作品被东京著名的正光艺苑收藏;在艺术创作活动中以丙烯画打造出自己独创的艳彩装饰画风;

1992年获旅日艺术家资格;赴日初期, 在广泛观摩和接触了日本以及世界各地的多种艺术流派之后有所感悟;

连续多年在日本举办个人展, 并被日本现代美术家联盟和日本富士美术家协会接纳为永久会员, 多次参加现代美术家联盟赴美国、欧洲和韩国的各种俱乐部展;其作品被日本的多家艺术类杂志和海外中文媒体广为介绍;

1995年, 创办自己的艺术工作室, 除继续美术创作以外, 还探索各类造型艺术和环境艺术;并曾担任日本影法师艺术剧院美术总监多年;

2002年7月, 庞淳艺术工作室回归北京, 开始在故土继续拓展自己的艺术道路;

2003年开始, 探索将中国传统艺术元素融入自己的绘画语言, 力求走出完美的中西合璧之路, 陆续创作出独具个性的“新山水画——山雾系列”;

2007年10月, 在北京中国美术馆西泠印社展厅举办首次国内个人画展, 其独特的个性大获好评;中国美术馆方面相关研究人员认为是三十多年来“第一次见到”这种风格作品, 并题词称赞为“构图别致, 技法精湛, 意态幽然, 搜妙创新”;10月底, 参加了在北京大学图书馆举行的艺术交流展, 并被《名流》杂志介绍, 著名美学家、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副院长袁济喜为之作评;

2008年1月, 应美中基金会之邀参加“迎奥运2008北京赴美中国艺术家特别推介展”, 潜心创作“城市光影系列”;

2008年3月, 正式签约中国画院和美中基金会;6月, 为国家航天员中心创作的巨幅作品《九曲三峡咏叹》被该中心收藏;10月, 在北京琉璃厂文化街举办为期一个半月的个人画展;

2009年8月, 北京电视台采访并播出了庞淳艺术的专题短片;

论绘画艺术的语言形态 篇9

关键词:绘画语言,语言形态,审美情感,点,线,形

绘画是一种艺术实践活动, 运用线条、色彩、造型和构图, 依据一定的形式法则进行搭配组合, 完成传达精神内涵的任务。完成绘画作品不仅是表现形式的作用, 而且还要有内容的体现, 精神内容的传达, 即所谓的绘画主题。绘画的内容与形式, 密切相连, 形式是观念、情感和技术的体现。由此看来绘画语言实际上是包含了技巧、形式和内容的有机融合。它是一个相互制约, 相互渗透的有机整体。画家的感情是靠其特有的绘画语言表现, 这种语言的运用越充分, 画家自身的艺术表现力就愈强, 愈具特色。所以, 对绘画语言所占有的深度和广度是检验画家艺术水准高低的标准。

由于不同的艺术家对绘画语言具有不同的运用, 必然会产生多姿多采、风格各异的绘画作品来。纵观绘画史, 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的差异。在欧洲, 自达·芬奇开始, 就形成了一种传统的写实主义画法, 艺术家通过“研究光线揭示形式的方式, 通过发展并运用直线透视法来获得景深幻觉的规则, 通过研究人体解剖, 艺术家给他们的作品注入了一种全新的现实主义感。”他们的艺术作品弘扬了“人文主义”, 在绘画的总体风格上, 姿势华丽、典雅、宏伟、和谐, 写实技术娴熟, 形成了我们称之为“古典主义”的画风。区别于古典画风的印象派画家们, 用光与色描绘自然和抒发自己的感情, 他们擅长表现阳光和色彩。他们对瞬息万变的光色变化非常敏感, 注重色彩的表现, 画家运用分色技术, 将色彩合理组合, 使画面变得明快绚丽。印象派画家不再因袭传统的画法, 他们的作品则替我们诠释了光色的功用。在色彩的表现里, 印象派画家完美地表现了一种抒情风格, 他们很好地运用了绘画语言, 给作品注入了抒情性外表美。在西画造型过程中, 主要使用形体与色彩语言, 即便没有线的使用, 其造型行为不会受到重大影响, 其绘画形态的构架依然能成立。即使用线界定轮廓, 如在轮廓之外辅上调子, 马上就会成为很立体的画面。可见西画中线依然作为表现形体的一种特殊手段。

无论何类画派的艺术家, 他们都是借助其独特的语言形式来完成作品的情感体现的。从这个意义上讲, 绘画语言的不同运用, 产生出不同风格的绘画作品。中国画崇尚文、意、趣, 而这一切都是通过笔墨技巧来体现出来的。在这里, 笔墨本身不是“具象”的, 相对具体塑造的艺术形象来说, 它是形式的因素, 但却有着引起形象的联想和意趣的感受的功能。正如蓝色和红色能引起冷暖的视觉感受一样, 在宣纸上粗糙的干笔能引起树干及老人似的苍老的视觉感受;水分饱满、行笔流畅的笔迹能引起春天般滋润的视觉感受;徐缓的用笔能引起持重含蓄的联想;流利灵活用笔能引起洒脱欢畅的联想;快速而多变的用笔引起蛇龙飞舞的联想。贺天健总结笔法有:“笔直中锋, 卧笔中锋, 倒笔卷上, 倒笔提上, 卧笔旋拖, 放笔直下, 仰笔伸缩滚擦, 垂笔揩擦……”墨法有:“烘、染、渲、破、飞、揉、积、渍”。实际上何止这许多, 临池泼墨, 变化万千, 风雪晴雨, 因人而异。中国笔墨这种形式因素, 是画家的独特风格在艺术技巧方面的主要表现。艺术家们常“借笔墨以写天地”。通过构思构图, 合理运用笔墨虚实, 水韵, 墨色和运笔而产生的肌理形成有个性的绘画语言。虚实处理, 仍然是当代画家构成新的属于自己艺术语言的要素。虚实的表现, 就是画者灵气的表现, 是对画理的悟性。中国画家历来认为画必须有笔墨, 无笔墨就不能与画。并且笔墨技巧还要与表现内容有机结合起来, 才能产生好的作品。这种代代沿袭的艺术法则即所谓传统, 已成为中国所独有的绘画语言。

当绘画唤起人类的审美情感时, 作用于人们的是一种绘画所独有的语言形式。绘画语言由多种要素构成, 这里涉及到的视觉因素有:点、线、形、光、色彩。“点”:是最小的视觉实体, 对于探讨视觉形式的作用, 点是一个很好的着手处。一个可视的点是一个吸引视觉注意力的小元素, 点既可以被表现出来, 也可以被暗示。它可以构成一个情趣的中心或一幅构图中被强调之处。甚至处在一个表面上的一个点就像是在一座静谧的屋子里的声音, 它与周围形成一种关系, 它使这个空间有了生机。“点”, 从物理形态上讲, 是视觉聚焦的核心;从观念形态上说, 是思想呈现之源。点, 在东方哲学中, 具有最大的内张力和最大的延展性。从点出发, 可深入、可辐射。点——解释一切, 代表一切。“线”:线可以被描述为点的运动轨迹, 它是一个可视的行动轨迹, 一条线表现着画线的人或物的精神。一幅画的笔触, 穿过风景的一条蜿蜒的河流, 被撕破的线的参差不齐的边缘, 一个草叶的曲线, 这每一条线正如同每一位画家或书法家的充满个性的、富有表现力的线条一样, 是独具特色的。线——人们认识和反映自然形态时最简明的表现形式, 有长短、粗细、曲直之分。线可以在长度、宽度及方向上不同, 线也可以是连续不断的或间断的, 粗的或细的, 有规律的或无规律的, 静止的或运动的, 直线的或曲线的, 或者是这些线的诸多形式的不同的结合体。在一个平面上, 线能界定各种形状, 暗示体积或显示所绘物体质量的独立元素。我们能通过线条的组织来创造图案、肌理或描绘阴影。线是阐明视觉形式的基本手段, 它通常是对所目睹、感受或想象到的事物的一种速写, 线是在两维空间表面的长度标准, 或者说它们是在两维或者三维空间里的物体边缘的感知, 每一条线或物体边缘都有其自己的表现特征, 这些表现形式在视觉交流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视觉艺术中, 线条一直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他极富有意味, 在中国的绘画艺术中, 线条的功用表现的尤为突出。事实上, 中国绘画在相当程度上是以富有骨气韵味的线条来取胜的。线条的运用, 在长期的演化过程中愈来愈富有含蓄性、表现性、象征性与抽象性。线条形状各异, 功能有别。“形”:形是关于一种被视为平面的存在形式, 即一种二维的空间区域或平面是一种剪影或阴影形式的外观。当一条线勾画出一个区域或当一个面积表面的颜色或肌质发生变化时, 其面积与周围的面积相分离, 形便成了可视的存在。千变万化的形可被概括为两大类, 即有机形和几何形, 虽然二者之间有明显的界限。在自然界的大部分形是有机形, 它是柔和的、轻松的、曲线性的和无规律的。在人的世界中最普通的形是几何形、生硬的、刻板的、有规律的, 而且常常是长方形的。总而言之, 形这个词表示了人眼感觉到的客观事物的外部形态, 所以又称为视觉形。另外, 光与色彩也是绘画艺术最主要的造型因素。点、线、形、光、色, 作为绘画艺术的构成要素是相辅相成和不可分割的。在绘画实践过程中任何顾此失彼的表现方式都会有损于整体美。

绘画语言是通过色彩、线条、光色和组成一件作品所有的其他因素之间相互作用而产生出来的。绘画语言是有机的形式体现, 它是构成绘画艺术中多种可视因素的总结构。就绘画而言, 它是一种在长乘宽的二维平面上利用形、色、肌理或者说利用点、线、面或黑、白、灰及色彩、肌理等手段来传达人类或艺术家对精神文明的追求。在符合它自身规律的前提下, 用什么样的方法表达、怎样表达和表达什么都是值得探索和尝试的, 没必要用既有的定式或种类来界定, 绘画是人类艺术追求的一种方式, 那它自身就有其独特的语言和表达技巧, 单就绘画而言, 不同的表现题材和不同的工具材料都有其自身的特殊规律、表现语言和表现方式, 只要是符合绘画本体的艺术规律的任何题材、任何表现语言、任何表达方式, 只要对人类的精神文明起到积极向上的推动作用, 只要符合人类追求的审美理想, 任何绘画语言方式都应该探索, 都应该允许存在和发扬, 从这个意义上讲, 艺术家个人的角度、个人的偏执和偏见、个人的独特的风格面貌都是最可贵的, 而最根本还是来源于艺术家对艺术的认识。

艺术的认识或反映世界, 就其主观性相对而言, 一方面是对世界现象的、感性的认识, 另一方面又是对世界本质的、经过悟性而达到理性的认识, 是两者的统一。在整个艺术认识过程中, 这两者始终是不可缺少的, 若无前者, 就失去了具体的形象;若无后者, 就失去了认识的真理性, 后者始终是在前者的基础上进行综合、概括、集中、提高的。这种艺术认识世界的方式就是典型的认识方式, 认识的结果就是美的观念的形成, 也就是典型形象的形成。

艺术的真实性, 就其客观性相对而言, 一方面是现象的真实, 另一方面又是本质的真实, 是现象与本质统一的真实。没有前者, 艺术就不是具体可感知的形象的;没有后者, 艺术就不能达到对现实生活本质规律的把握。只有以非常突出的现象充分地表现着事物的本质, 以非常鲜明的形象有力地体现现实生活普遍性的艺术, 才是高度真实的艺术, 这就是艺术的典型性。有人企图否认典型, 把它仅仅看成是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一个特点, 以此为论据进而证明其“现实主义不是唯一正确的途径”的论点, 这种看法是完全错误的。典型在艺术中带有普遍性, 无论是现实主义艺术还是浪漫主义艺术, 就其本质而言, 都有典型性。艺术的典型正是由于艺术反映现实生活的必然性所决定的。艺术反映现实追求真理, 而艺术形象的真理, 也就是艺术的典型。这也正是艺术之所以为艺术, 之所以不同于哲学的根本特点。

关注绘画中的情态与语言形态, 艺术家们总是在寻求绘画观念和语言上进行着转型, 不断地扬弃着自己绘画语言上那些不纯净的和停留在生活表面上的东西, 从而在绘画语言、绘画图式、绘画动机等方面都出现了新的形态。完善和形成有个性的绘画语言成为艺术家们的孜孜以求, 不停地探索绘画形象与象征符号的关系等问题。现代艺术的演变和发展不仅在多层次上探讨了艺术的本质问题, 同时也极大地丰富和创造了人类的视觉形象语言, 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人们观察世界的审美方式。绘画语言的构成除视觉因素的形、光、色外, 在另一层面上看绘画语言也是一种精神产物, 绘画本身也传达了一种观念, 绘画语言不应是仅仅停留在技巧和形式的探索之中, 它是将技巧、知识、直觉和感情与材料融合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品是精神和物质的结合。艺术家能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题材范围、不同的表现工具、不同的表现语言和表现方式不断地丰富人类的艺术追求, 那人类的绘画艺术必将是灿烂辉煌的。

参考文献

[1][俄]康定斯基.艺术中的精神[M].李政文, 魏大海, 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2]魏永利, 殷金山.美术技法理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

[3]王宏建.艺术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5.

论绘画艺术的美育功能 篇10

绘画是平面的空间艺术, 它与雕塑、工艺不同, 不是实在的三维空间塑造立体的艺术形象, 而是在二维空间里, 通过具体的描绘, 创造视觉上的空间感和立体感。绘画形象完全是虚幻的空间形象, 根本就不能触摸到它;而且, 审美主体只能从画家所选定的某一角度去欣赏它。同时, 绘画是造型手段和色彩手段并重的艺术。色彩不仅是表现对象的手段, 而且它本身还具有丰富的情绪表现力。因此, 绘画这种展示生活本身原有颜色的能力, 是其他各门艺术所不及的。绘画艺术的审美本质和特征, 决定了它具有以下的美育功能:

一、约定俗成的审美模式, 培育“感受形式美的眼晴”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 在谈到“确证自己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觉”时, 提到要发展“能感受形式美的眼晴”。

绘画主要通过线条, 色彩, 明暗, 构图等造型手段的运用, 在二维空间再现和描绘人物形象及社会、自然物质的艺术。绘画是视觉审美形式的艺术, 依靠形式而存在;其内容, 也是见之于形式的内容。人们要欣赏绘画, 第一步就是要正确地感受绘画的艺术形式。所以, 构成绘画审美形式的线条、色彩、结构等, 就成了美感愉悦的基础。杰出的绘画作品, 既是社会的缩影, 美好事物的写照, 又是形式美的创造。

绘画艺术所使用的颜料、水墨、绢、布、纸、木板等, 运用线条、形体、色彩等艺术语言来获得确定的艺术形象, 以表情达意。绘画艺术在情感表现上具有间接性和不确定性, 要求艺术家在熟悉生活, 理解生活的基础上, 创造出集中而概括的视觉艺术形象。它往往选取事物的具有连接前因后果的瞬间的典型情状, 以便使固定不变的静态艺术形象表现出更深广的思想内容。

例如, 老舍曾以诗人查初白的“蛙声十里出山泉”诗句为题, 请齐白石老人作画。这一诗句所描写的是一个具有时间过程的音响效果的意境, 一般来说, 是很难用绘画的形式来表现的。而国画大师齐白石则巧妙地构思为:一道清泉从深山乱石中急促而出, 其中数点蝌蚪顺流而下, 那活泼的墨蚪犹如一个个音符将十里之外的蛙声由远而近地带入欣赏者的耳鼓。这幅画虽然没有出现蛙鸣的形象, 然而那虚实相生, 情趣盎然的画面却引发欣赏者通过无穷的遐想, 填补了“十里”的空间距离和“出山泉”的时间过程, 确实是画外有画, 画外有音, 令人拍案叫绝。

正由于绘画的构图关系是并列的静态的, 因而它不可能像语言艺术那样, 自由自在地在浩瀚的语言海洋中尽情地遨游。它只能描绘最富有特征意义的最能启发人想象的瞬间, 也就是莱辛在《拉奥孔》中所说的:“最富于孕育性的那一顷刻, 使得前前后后都可以从这一顷刻中得到最清楚的理解。”正因为如此, 人们见到画面上的蝌蚪, 就可以联想到蛙声, 就可以想象起蛙声十里出山泉的动态美。可见三五蝌蚪顺流而下之时, 正是最有孕育性的顷刻。因此, 当运用绘画艺术进行审美教育时, 就必然会提高人们视觉上对形式美的感知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悠久的绘画艺术养育了人们约定俗成的审美模式:如洗的青山、清澈的泉水、丛林下的茅屋、荡漾的孤舟;在林间自由飞翔的小鸟;月光下执扇仕女……一幅幅远离人间烦恼、富有诗意的山水、花鸟、人物画卷, 拓印在人们的灵魂深处。其放逸的芬芳消弭着画卷外令人窒息的世俗之气, 在这不经意的平衡中, 人们用“感受形式美的眼晴”, 享受着生命的美感。

二、诱发美好的情感, 陶冶高尚的情操

绘画将抽象的情感寓于具体的形象之中, 人们开始感受的是形体, 然后才从感性的形体之中去领悟蕴涵在其中的审美情感。也就是说, 先悦目而后悦心。

20世纪一批传统型大师用如椽之笔演绎着传统文化精神。傅抱石前无古人的笔墨技法中, 包含了水彩技法元素;齐白石大部分作品展示了一个实实在在的中国农民内心的纯良和质朴;潘天寿在画面中把强调美的视觉效果的构成推到极致;张大千在中国画传统技法方面几乎无所不能, 留名史册的是他晚年具有浓郁现代艺术意味的泼墨重彩作品;黄宾虹出入无踪迹的笔触实现了他终身追求的“浑厚华滋”。这一代大师的作品中的艺术精神, 至今还在诱发人们美好的情感。

古希腊著名诗人西摩尼德新说:“画是一种无声的诗, 而诗则是一种有声的画。”在中国早就有“画中有诗”, 诗画结合的传统。如苏轼在赞赏唐代诗人王维的诗和画时说:“味摩诘之诗, 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 画中有诗。” (《东坡题跋》下卷《书摩诘蓝田烟雨图》)

画是无声的诗, 强调画必须吸取诗的优点。诗是饱含着作家思想情感的、有音乐性的、精练含蓄的语言艺术, 它最富于意境美。画, 虽然不能像诗那样被人歌咏而发出声音外, 却可以采撷诗的其他优点来丰富自己。诗是有声的画, 强调诗必须吸取画的优点, 来增强自己造型的色彩美, 物感美和形象性。诗和画可以相互吸取对方的优点来丰富自己, 但毕竟不能互相代替。画家在客观事物的可视形象中寄寓了自己的主观情意和审美理想, 正如黑格尔在《美学》中所说的, 绘画“通过外在事物的形式把内在的东西变成可观照的, 它所表现的真正内容却是发生情感的主体性。”绘画这一传情特点使它在道德上的净化力量和在情感上的净化作用有着其他艺术难以并比的功能。

现代著名画家蒋兆和的《流民图》, 曾激起广大人民群众的爱国主义热情, 加深了对日本侵略者的憎恨, 并使日本军宪当局感到极度的恐惧。俄罗斯伟大画家列宾, 在观赏《庞见城的末日》这幅画时, 竟激动地哭出声来。

绘画不能像文学那样, 直接剖露事物的内在意义, 特别是画中人物的内心世界, 也不能直接表白作者的主观情感以及对客观事物的审美意象, 但并不等于绘画只能描写事物的外部形象。恰恰相反, 绘画的真义在于通过事物外貌的描绘反映事物的内在意义。用中国传统美学的术语来说, 只求形似, 不求神似, 那不是一个真正的画家, 只能称之为画匠。绘画中形与神统一的过程, 也是画家感情与理性统一的过程, 正是此过程中, 画家在画中寄寓自己的情怀、理想和品格, 能在经久的潜移默化中诱发人的美好的情感。中国花卉画家描绘兰、梅、竹、菊“四君子”和松、竹、梅“岁寒三友”的形象, 其中寄寓的情感, 对陶冶人的高尚的情操有一定的作用。

三、反映社会生活的本质, 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

绘画描绘的艺术形象, 往往渗透艺术家的理性情感, 是强烈的情感和深刻的理性二者交融在一起的化合体。尤其是优秀艺术家所创造的艺术形象, 理性的因素更是自觉地规定了情感的趋向, 正是这种积极的理性因素使绘画的艺术形象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德国画家许布涅尔所画的一群向工厂交亚麻布的《女织工群像》, 恩格斯认为, “从宣传社会主义这个角度来看, 这幅所起的作用要比一百本小册子大得多。”

绘画艺术抓住生活流动过程中最典型、最关键的一瞬间加以表现, 让人联想到它的前因和后果, 从有限中见无限。又由于把这一瞬间凝固成静态, 可让人反复品鉴欣赏, 并且长久流传, 成为时代变迁、发展的文化见证。

由于绘画艺术属于视觉艺术, 静态艺术和空间艺术;但它即是再现艺术, 又是表现艺术, 在审美领域里尤其如此。它具有形象可视性和直观生动性, 并通过瞬间静态暗示动态, 展示过去和未来, 引起鉴赏者的丰富联想和想象。如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就把当时社会各阶层的人事活动历历在目地展示在画面上, 城郊的茅篷村舍, 汴河的舢舻相接, 桥上的车马如梭, 岸边的酒肆茶楼, 城内的繁荣市场……都淋漓尽现, 妥帖精密地描绘出来, 可供欣赏者以至考据者, 历史学家细细地审视、感受。

徐悲鸿及一批弟子, 缘于特定时代激情的感召, 创作了许多优秀的现实主义作品, 为唤醒和激励民众奋起斗争, 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20世纪90年代, 施大畏的《生命》系列大型组画, 从远古的《大禹的传说》到战国屈原时代的《国殇》, 从唐朝的《兵车行》到清朝洪秀全起义的《天京之变》, 从举世闻名的《长征》、《归途———西路军妇女团纪实》到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 取材无一例外均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某个重要阶段或重要事件。这些作品沉重厚实, 以宽银幕和纪念碑式的气势摇撼观者的灵魂, 洋溢着浓厚的英雄主义色彩。

前不久, “春华秋实———上海中国画院藏品展”在美国知名的纽约切尔西艺术博物馆推出, 引起了美国主流艺术媒介和艺评家的关注。他们从我们一些历史题材的创作中看到了温馨的人性, 看到了浪漫, 而不是革命的血腥和暴力。

一条文明之河的发展与壮大, 仅靠源头之水是远远不够的, 更多的要靠途中不断地汇聚百川。近几十年中, 主体功能作为政治附庸又失却传统文化作为内在支撑的现实主义艺术, 走入被功利化应用和与传统文化产生深层次矛盾的双重困境。通过倡导实事求是、求真理的科学精神, 引导画家构架了一座从传统通向现代的桥梁。

绘画具有广泛的群众性, 它有形有色, 可以直观, 其形象大多具体生动, 易于为人们所感知和理解。绘画又是静止固定的艺术和个体独立欣赏的艺术。它与音乐、戏剧, 电影那种在公共场合集体欣赏不同, 不受演出 (放映) 时间的限制, 不受他人的影响, 在审美选择上有着较大的随意性, 可以反复鉴赏, 细细品味。绘画艺术不但可以丰富生活, 美化生活, 而且通过不断的审美实践, 使人们的艺术审美能力得到相应的提高。

参考文献

上一篇:围生期护理下一篇:注聚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