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课堂教学策略

2024-04-30

地理课堂教学策略(精选8篇)

篇1:地理课堂教学策略

地理教学策略浅析

摘要

素质教育揭示了教育的起点,指出了教育的终点,规定了教育的内容,确认了教育的整体性,是当今深入开展教育改革的必然归属。地理教材的改革以及新课程标准的推行,是为了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它可以使学生在认知过程中整个心理活动积极化,从而使得智力效能大大提高。并且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并掌握各种地理技能,提高人文素养。新教材还强调地理教师在使用教材时,要机动灵活,合理取舍,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若仅仅教给学生新课程标准规定的基础知识,那是远远不够的,作为地理老师应该教给学生的是独立获取地理知识的技能,那么学生就会终生受用不尽了,即。这就需要教师多动脑筋,善于使用教材,才能真正实现乐中学、学中乐,培养地理能力,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关键词 地理新教材 思维能力 地理素养 合理取舍 素质教育

新课改要求实施素质教育,强调培养学生能力。考试制度也随之作了大幅度的调整,注重考查学生的能力。新教材适应了这种形势的要求,它不仅给学生提供了动手、动脑的时间和空间,也为教师的教学提供思路和灵活性。即每一节都是以设疑激趣开始,然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形成能力,并在能力行程中巩固、发展兴趣。新教材还强调,激趣的方法,能力的培养,教材内容的使用都要注意,机动灵活,合理取舍,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要求教师多动脑筋, 善于使用教材。同时,在地理学习中还要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内化知识。把日常生活中学生比较熟悉的问题引入课堂,让学生体验到地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样才能创造积极浓厚的学习气氛。这样不仅顺利地解决了教学难点,同时使学生学会了自己获取知识的途径。这里就新教材的实践,浅谈如何把握新教材的几点体会。

一、设置疑问,激发兴趣

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是学习思考的动力源泉。在众多的非智力因素中,兴趣是学生接受教育的感情基础,是非智力因素中最为活跃的一个,是入门的向导,是学生探求知识、促进思维发展的巨大动力。在地理教学中应注意对兴趣这个非智力因素的激发与培养。新教材正是牢牢抓住这一点,在每一节的开头总是精心设计疑问,并激发学生的兴趣,产生求知的热情,培养了各种能力。善于使用,可达事半功倍的效果。设疑激趣的方法除使用书本上现成的以外,教师也可在其启发下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寻找更为合适的方法,已达到贴近学生、更好地激发求知欲。

1.1实验现象激趣法

实验现象激趣法实验现象激趣法实验现象激趣法 在讲解地球自转产生的地表运动而使得物体发生偏转时,可以做这样的实验:一个盛满水的水槽,抽出底部的活塞,水流出时形成逆时针的漩涡,为什么?又如,当讲到大气热力环流时,将一个密闭玻璃槽放在阳光照射处,槽中一半为沙子、一半为水,一段时间后,将点着的一柱香从事前准备好的空隙处插入,让学生看烟的运动路径,然后看书运用原理解释为什么。

1.2 使用诗词歌赋作为引导 如讲到水循环时可使用“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设问:是真的不回来吗?若不是,是怎样回来的?讲到地球形状之前设问:为何“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为何最后只看见船帆?又如:为何“春风不度玉门关”?还有毛泽东的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指的是哪里? 1.3谚语的使用

谚语是人们对自然环境长期观察体会的结晶,具有一定的哲理且生趣,在教学中使用,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地理知识。如讲到大陆性气候时,可以用“早穿棉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来说明大陆性气候温差大的特点。如,讲锋面雨时可使用“一场春雨一场暖,一场秋雨一场寒”,“云过山坡湿,雨过山头明“。1.4歌曲的妙用

在教学中还可以使用一些大家非常熟悉的通俗歌曲,如讲到季风时,可以用田震的《黄土高坡》“不管是西北风还是东南风,都是我的歌,我的歌”。接着就可以问“黄土高坡上是否有西北风、东南风?分别盛行于哪个季节?为什么会有这些风?”这样就可以把季风巧妙地引入课堂中了。

二、贯穿趣味,培养能力

新教材在设疑激趣以后,紧接着就是要让学生带着疑问和兴趣自主钻研教材、探究原因,从而培养学生的各种地理素养,特别是思维能力、动手能力、观察能力等。地理教师应注意有目的、有意识地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使学生获得较高的发展水平,掌握自主研究的本领。同时发展和巩固学生学习的趣味,使之成为不竭的动力。这就要求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以地理原理中的规律性的知识来武装学生。学生掌握了规律后再迁移到实际生活中,既可以发展智力,又可以提高能力。这是因为智力发展是以思维能力发展为核心,思维能力的发展又突出表现在思维的敏捷性、深刻性上。传统的地理教学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智力能力的培养,学生往往只会死记硬背,而不善于积极主动地探寻新知识。同时,传统地理教学往往把教学过程的本质理解为从不知到知之,从知不多到知之甚多的矛盾过程中,着眼于传授知识的数量,忽视通过教学改善学生的智能结构的智慧品质。在地理教学中,不能单纯地传授地理知识,而应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意对学生智能的培养。学生各种智能的提高是通过知识的掌握运用而得到发展的。

2.1 兴趣中培养思维分析能力

思维是人类认识活动的高级形式,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简介概括的反映,是智力发展的核心。在思维发展的过程中,应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设计思维训练,培养思维能力。若条件允许,可以充分利用地图、幻灯、电视录像、计算机等多媒体手段,适当开展地理演讲、考察等第二课堂地理教学活动,增强教学的艺术性、直观性与实践性,以新、奇、趣吸引学生,提高兴趣,点燃思维火花,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运用思维,促进学生理解知识、培养思维能力。比如:在讲授“大陆漂移说”时,可先提问:“为什么在极其寒冷的南极大陆发现了只有在暖湿环境下才能形成的巨大煤层?”“为什么在火热干燥的非洲靠近赤道处,却发现了古代冰川的遗迹?”学生迫切想知道答案,就必须认真听课,积极思考。思维被启动了、兴趣也就得以巩固。2.2激发观察兴趣,培养观察动机

在组织观察活动时,要善于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鼓励学生深入、细致、全面地进行观察,揭示他们观察的要领和对比线索。如观察用地球仪演示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运动时,先假设太阳和公转轨道的位置,让学生便于进行空间想像和思维,接着教师持地球仪转动,在转到春秋分、冬夏至四个位置时停下来,让学生观察阳光直射点在地球上的位置。然后在黑板上画出赤道,南北回归线,并注明在这三条线上太阳直射的日期。从演示到版图、从动态到静态,从空间到时间,使学生通过观察进行了想像和思考。

三、恰当取舍,科学组织

教材本身是具有滞后性的,教材内容也不等于教学内容,教材是教学活动的“脚本”,在使用时可以适当调整取舍、科学组织。3.1适当调整、增删教材内容

根据时代发展和社会需求,科学发展与知识更新,学生发展与素质的需要,适当地调整与更新教学内容,破除基础知识不变的看法,对传统教材作必要的改动与增删,是教学改革中的一种手段。3.2教材的再加工

新教材为我们提供了教学的范围。钻研教材,而不能就教材论教材。重要的是要在钻研的基础上,对教材进行深入地分析,组织处理、创造加工,重新将其组织成为教学内容。这也是提高教学能力的重要方面。

对教材的创造加工首先要体会教材中蕴含的知识、能力、态度等多方面的教育教学因素;然后考虑把陈述性的知识进行程序化加工,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将知识进行整理,使其系统化,了解其前后关系与层次,列出结构,揭示内在联系及组成。总结规律,便于客观掌握,图文转换,利于形象记忆,绘列图表,加强技能训练成定量分析等。伴随这一系列,活动就需要有综合、分析、类证、判断、归纳、概括等思维训练,在这中间能力培养与学法指导就会逐渐在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中形成。这一切仍是围绕教材这个知识的载体进行,但教师的思路要开阔,联系要广泛,这并非喧宾夺主,而恰恰是使教材的内容更丰满。教师通过这样认真地组织教学内容后,讲起来就决不是客观地“白描”,而是有体会、有感情、声情并茂的“教人”,不再是单纯的“教书”。这样不仅使教学能力得到了提高,其自身的生命价值也将得到体现和发展。

在教育教学中,不一定过多、过细、过全地讲。这样,不仅时间不允许,而且也确实没有必要。只有对教材进行科学组织、合理取舍,正确使用教材,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在素质教育的改革中,要求有新思路、新方法。要想方设法在教学中注入兴趣,切实培养学生的地理能力,大胆地取舍教材,让学生喜欢地理,从而学好它,真正实现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1)《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中国人民大学主办.(2)《中学地理教学参考》.陕西师范大学主办.(3)《地理教育》.重庆师范大学主办.(4)李家清,新理念地理教学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5)王树声主编.中学地理教材教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篇2:地理课堂教学策略

----谈情境开放的应用

“开放教学”又称非正规教学,起源于欧洲文艺复兴时代的意大利,流行于本世纪30年代的英国。这种教学旨在强调学生的自由,推崇学生的兴趣,重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彼此信任和尊重气氛,并把情感和爱心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因素摆在特殊的位置。而这种教学模式好正好适合初中地理地理新教材、新教学的使用要求。初中地理课标强调“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和“学习对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强调学生的能力培养和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因此,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早已不适应新课标和新教材,教师应摒弃传统课堂中讲究教学艺术,从内容、方法、手段等多方面开展教学,设置情境,抛砖引玉,给学生的大脑充分的想象、发挥、思考的空间,切实从新课标,新课程出发,做到学生与教师身临其境的去感受接受知识,真正做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在实际教学过程,从以下几方面创设情境,颇有成效。

一、创设动画、图片、多媒体等情境,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的空间。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烈唤醒和鼓励。地理课堂教学中增加动画、图片、多媒体的应用,培养学生创造想象能力,为理解地理知识和增加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做了很好的铺垫。牛顿说:“想象力是创造力的基础,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黄

河》一节,赞颂黄河时,穿插动态图片,黄河塑造平原、水能发电、旅游等图片,学生更容易,更易于理解“母亲河”黄河的含义,从而促进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紧接着,录像黄河周边人民灾难生活的播放,从而使学生陷于对人民的同情,对母亲河的忧虑,达到了教学情感目标的要求。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创新意识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曾提出: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既然思维活跃于疑问的交*点,那教师应做学生思维创新的引导者,把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根于所创设的问题情境之中,精心设计,敏于捕捉,巧与引发。

《地球的自转》这节课时,从学生日常的生活实践出发,讲述地球自转的概念,提出如下问题:

1、地球上为什么会产生白昼和黑夜不断更替的现象?

2、日月星时辰为什么总是东升西落?

3、地球上各地的时刻都一样吗?为什么地球上的人感觉不到地球在转动呢?然后,通过多媒体课件充分展示地球自转运动,最后,两人一组,利用小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这样通过观察、操作、思考等方式,在问题情境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探索和创新能力,创造出“新知”。

三、创设讨论情境,培养创新能力

师生间的交互式讨论能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丰富,学习的思路更清晰,学习的迁移更广泛,又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之一。

教师要相信学生有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即使学生出现了一些误区,也要容许他们提出问题,讲出道理,同事允许他们敢于和同学争论,敢于同老师争论,绝不可以随意否定学生的观点、意见等。比如说:在讲我国大江大河的洪涝问题的解绝对策时,可以让学生们不要仅局限于书本,想一想都有哪些有效的解决办法。除了基本的植树造林,修建水库,建立蓄洪泄洪措施外,有的学生还提出我国降水时空分布不均,能否将多余的水资源收集起来用于干旱地区,这样可以双利,此种做法,课堂气氛活跃,创设一种愉悦的氛围,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体现了学科的生动性和实践性特点,让学生在讨论中充分的展开想象和思维,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达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四、创设活动情境,发展创新能力

创新来自生活与实践的需要。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年就指出:要解放学生的空间,让他们去接触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青山绿山、日月星辰以及大社会中士农工商,三教九流,自由地对宇宙发问,与万物为友。学生课内获得的知识是“闻知”、“说知”,课外实践获得的知识是“亲知”;“亲知”是根本,“闻知”、“说知”要结合在“亲知”上,才能成为“真知”。因此,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和学校的设备条件,因地制宜,进行地理课外活动和地理制作等实践形式,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为学生提供创新空间,在活动中培养并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让学生学会在生活中去学习知识,增

长技能,发展思维,锻炼各种能力。

教学实例:在讲《解读地图》这一课时,我安排了这样一个活动内容:从张家港市地图上获取地理信息。活动要求如下:

1、利用星期天全班分成四大组,以秋游形式完成实地作业;第一大组实地观察境内有哪些主要河流?从河流的分布和流向看,家乡的地势哪里高?哪里低?

2、第二大组实地观察周边与哪些县级市相邻?主要道路有哪些?东西、南北相距约多少千米?查阅有关资料,画出简易轮廓图;

3、第三大组实地观察家乡的地形如何?山地和平原如何分布?

4、第四大组查阅有关资料,弄清现有哪些乡镇?具体方位在哪儿?给出简易方位图,并实地调查家乡近十年所发生的变化。然后四大组汇总信息,每一大组绘出一张张家港市地图参加评比。通过这次实践活动,增加了学生学习地理的感性知识,丰富了他们的业余生活,开拓了视野,发展了创新能力。而且在活动中锻炼了他们的意志,培养了良好的品质,发挥了他们的创新精神。

篇3:地理课堂教学策略

一、乡土地理要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相结合的必要性

( 一) 提升学生对地理知识学习兴趣

在进行高中地理教学过程, 大多数的地理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离的较远, 难以让学生有直观的感觉与深刻的记忆, 使得地理教学变得难以理解, 只能死记硬背地理知识。然而, 乡土地理的融入, 能够很好地解决此类教学问题。通过参照家乡气候、地形地貌等地理知识与高中地理教材中相关知识点进行对照学习, 让学生更加轻松地理解并接受新的知识, 同时也使得课堂气氛变得活跃,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

( 二) 促进学生吸收新地理知识

学生对乡土地理具有很强的亲切感, 出生及成长都在这里, 对生活地方周边的河流山川、草地森林、季节变换、气候温度等信息都有一定感官上的了解, 只是还没有针对其地理知识进行系统化的认识。如在地理课堂上, 将乡土地理进行对照讲解, 就会让地理知识中的术语、概念更容易让学生理解与吸收。

( 三) 有助于培养学生实践探究的精神

书本中的地理知识取材于生活实践, 并应用于生活实践。因此, 学生进行地理知识学习的过程中, 不能仅仅停留在课本上的学习, 还需要学会就近取材, 对感兴趣的现象进行研究探索。这种方式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自发自觉地进行地理知识点研究, 并通过吸取大量的知识与资料, 以及使用各种方法进行解释与说明, 形成项目的体系, 使学生的实践探究精神得到了培养。

( 四) 有利于学生爱国情怀的树立

对乡土地理的学习, 能够让学生家乡的地理情况有更深入的了解, 也很自然地让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得到提升。然而将乡土地理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进行相结, 使得学生对中国的地理知识有了更进一步了解, 让学生树立爱国情怀。

二、教学特点分析

( 一) “学生为主”的教学模式

乡土地理教学通过开展实践教学, 让学生更好地观察生活周围环境、社会现象并有效地引导其应用于生活。此种教学模式充分体现出了“学生为主”的理念, 与以前“教师主导”的教学模式有着很大的差别。两者之间的区别在于: 一是乡土地理教学更加地强调学生的参与性, 鼓励其深入实际研究, 参与实践活动; 二是乡土地理能够更好地提升学生间协作能力, 让学生能够资源共享, 共同进步。

( 二) “乡土风情”的教学内容

在进行乡土地理教学时, 其教学内容需要按照各自学校不同的地理位置、人文特色、自然环境、经济现状等特点进行设计。由于每个地方的地理情况有着很大的差别, 因此乡土教学的内容都各具本地文化特色, 各自有所侧重。

( 三) “服务当地”的教学目标

乡土地理充分地体现了本地社会经济、人口、资源、自然环境等重要信息。因此, 对于已具有一定知识基础、阅历、观察理解能力、分析能力的高中生, 对乡土地理学习中, 不但有助于其充分的认识并了解家乡特征及优势, 而且还可以通过教师的指导, 开展独立的本地地理研究。通过对当地某一地理现象或者问题进行调查研究与分析, 有助于家乡更好的建设与发展。

三、乡土地理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结合策略

( 一) 本土案例教学

由于高中生的活动范围及经验相对较小, 因此对于当前地理教材中的案例缺乏直观的认识, 使得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就有难度。对此, 教师选取本地的地理情况作为案例, 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直观想象与理解地理知识。

( 二) 研究式教学

研究式教学是学习地理的重要教学方式, 主要是指根据所学的地理知识, 使用科学的方法分析并解决某一地理问题的研究学习过程。该教学过程主要包括了考察或调查、实验、观测、评价等, 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对项目进行选择。

( 三) 本土实地考察

本土实地考察能够很好地锻炼学生自身实践能力, 老师应该鼓励并积极组织学生走出课堂, 感受地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老师将班上的学生进行分组, 并指定组长对组内任务进行分配。老师则需要提前对考察的路程进行考察, 以及必要的紧急医疗用品 ( 如创可贴、纱布、消毒水等) , 为学生准备必要的考察工具 ( 如放大镜、指南针等) 。本土实地考察的对象的选取既可以是本地的土壤、地形地貌、植被等, 也可以选取本地交通分布、人口分布、工业分布等; 既可以锻炼学生地理技术及实际操作能力, 也能够提升学生人际沟通能力。

四、需要注意的几点问题

( 一) 切忌乡土教学占主导

乡土地理教学虽然重要, 但是应该分清高中地理教学的重点。如果在课堂上教学内容中无乡土地理教学内容的时候, 老师必能强行的增加过多乡土地理知识, 导致正常的授课时间无法完成教学任务, 忽视了课堂中的难点与重点的讲解, 这种情况会使得学习产生反效果。如果在引用或者进行乡土地理知识的举例与学习的时候, 不能举例过少或者举例不具代表性, 这会导致教材知识难以得到学生的充分理解, 使得乡土地理无法起到相应的作用。

( 二) 乡土地理知识引用不当

老师在传授地理知识的时候, 要引用或者讲授前需要做好资料的筛选, 对本地地理知识的资料进行审核, 保证知识的正确性。否则, 将会让学生吸收错误的知识, 导致以后难以纠正。

五、结语

综上所述, 乡土地理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相互结合, 相互补充, 让现代地理教学更具科学性, 符合时代教育的发展方向。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 学习的知识应用于生活。在乡土地理与高中地理相结合的策略中, 既要注重实践的结合, 也需要把握好尺度, 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得到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胡宏.试分析乡土地理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相结合策略[J].成功, 2013, (20) :148.

[2]倪文影.高中地理教学中的乡土地理研究[J].宁波大学学报, 2002, (02) :129-130.

篇4:地理课堂教学策略

乡土地理教材是展现本乡本土的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是最生动、最直观的地理感性材料。在地理教学中注意联系乡土实际和进行乡土地理教育,积极运用乡土地理案例活化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原理和案例相结合,是高中地理新课程的一大特色,从“地理课程标准”及新教材角度看,案例既是教学的素材,也是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案例教学是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地理问题能力和增强学生地理学习能力的行之有效的方法。特别是乡土地理案例,既能延伸、拓展教材内容的配置。丰富地方课程资源,又能体现“地理课程标准”重视培养学生对地理实际问题的分析、探究能力的要求。从而能有效地提高地理教学质量。

我国近代地理学奠基人竺可桢教授,1929年在他所发表的《地理教学法》一文中指出:“凡教学地理,必须自己知至未知,自儿童日常所惯于见闻之物,而推至于未睹未闻,自个人所受环境之影响,而推广及于社会全体,是故教学地理,开始必自本土地理着手。”这是符合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的认识规律的。如果没有对周围环境中山川、村镇、农田、道路、天气变化等感觉经验,就难以形成抽象的地理概念。如果能够结合身边熟悉的事物,巧妙利用乡土地理资料会有利于学生理解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技能,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热情,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爱乡土,爱祖国的思想感情,而且能够培养学生主人翁的责任感。爱家乡,不仅仅是因为我们生于斯,长于斯,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使我们感到非常亲切,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了解家乡的建设成就来之不易,感受先人们的拼搏奋斗精神,珍惜前辈的劳动成果,并看到家乡社会主义建设美好的前景和存在的问题,今后自己应如何为家乡两个文明建设贡献力量。对学生来讲,如何把书本知识转化为能力,也需要通过野外观察、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来培养、锻炼。

在高中地理新教材的教学中,个人认为:应充分发挥本地教学资源优势,将乡土案例渗透在地理教学中可以使高中地理教学更加的贴近社会实际,贴近现实生活,切实提高高中地理案例教学的针对性与实效性。教师紧密地运用学生身边活生生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现象进行教学,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因此,我在地理教学中广泛应用乡土地理教材。

一、在教学中紧密结合乡土材料,巧妙设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地理事物或地理事象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地理概念是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的抽象教学内容,在教学中直观性差,感受性弱,学生兴奋点不易激发。为此,必须引用乡土地理事例来阐述说明,激发学生的兴奋点,使学生从已知到未知、从抽象到具体地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

例如:在《交通运输与聚落空间布局》这一内容的教学中,我先提问学生:我区新开发的工业区为何选址都在312国道沿线地区?学生对这个问题十分感兴趣,并很快答道:主要是看中312国道沿线地区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便于人流、货物的集散。

二、应用乡土地理案例教学,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地理教材阐述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现象空间距离远,具有全局性和典型性,而地理图表又是抽象的文字符号,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因为学生综合知识比较欠缺,抽象理论理解能力差,综合观察分析能力低。故此,教师必须运用乡土地理知识进行教学。使学生“由近及远”,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去观察、分析地理事象,达到掌握所学知识的目的。

结合高中地理第八单元“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一节内容,我设计了《家乡河流的变化》案例进行教学:上课前一周的周五将围绕案例的5个问题印发给学生(①观察家乡河流的污染情况?主要有哪些污染物?②询问家长或年长的人,20年、10年前河流的情况?③观察并思考引起河流变化的原因;④针对目前的状况,你认为如何解决?你自己将怎么做?),让学生利用双休日进行观察、调查、访问,收集各种信息资料,进行思考。在课堂上,因为有一手资料,学生们都有话可说,纷纷发言,相互交流和补充,教师再进行归纳、指导。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都得到了锻炼和培养。

三、提高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增强爱国的思想感情

地理教学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实施德育的有机结合,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一项生动而又直接的活动。在教学中,恰当地运用乡土地理能把智育、德育融为一体,寓爱国主义教育于教学之中。

例如:在《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的教学中,让学生阅读交通运输与聚落的形成、发展这一段内容后,向学生讲述:我县甘草店镇的形成是由于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镇,由于商业的往来在历史上一直比较兴盛;解放后,312国道,甘黄公路通过;以及陇海铁路的修建,成为了我县的交通枢纽,促进了甘草店镇解放以来一直比较繁荣。但后来在二十一世纪馋柳高速公路修建,并没有经过甘草店镇,这样甘草店镇的经济就明显的缓慢下来。

这样通过学生熟悉的乡土地理素材,深化“交通运输与聚落的形成、发展”这一内容,并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思想感情,这种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自然地转化为对祖国的高度热忱。

乡土地理知识对于活跃地理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学生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平时注意观察生活的习惯等方面都是有益的。为野外实践活动的实现提供方便,此外还可以增强学生对本乡本土的认识和热爱,唤起学生对家乡、对祖国、对社会主义建设的热情和信心。所以,乡土地理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要得到广大的认同和高度的重视。对于教师来说:如何将乡土地理素材合适的渗透到地理教学中,是一个重要的学习过程,也是一个提高教师自身综合素质的过程。教师必须下工夫长期积累材料,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乡土材料的收集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我们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发现,善于思考,善于总结。因此,高中地理新课程的教学,应紧密联系本地实际、典型的乡土地理案例,开发、利用地方课程资源,使教学情景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地,恰当地应用乡土地理教材,不但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教学内容更易为学生理解、接受,而且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以及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活化地理课堂教学、深化重难点知识,从而极大提高教学效果。

篇5: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策略的探究

王振坤(安徽省黟县中学 245500)

高中新课程课堂教学是地理教学的基本途径,也是锻炼学生思维、提高学生能力和形成正确地理观念的主要渠道。“学习高中地理有助于学生观察和理解整个世界,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以及适应未来的生存和发展打下必要的基础。”因而地理教学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基本技能,地理思维能力;能够独立和与人合作,运用地理科学观念、知识和技能,对人类与环境之间的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和评价。”为此,实施有效教学已成为我们每个教师的不懈追求,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进步与发展。一句话“有效教学”不是指教师讲了多少,而是学生学了多少。下面谈谈如何提高中学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以飨同行。

一、案例性教学法,转变教学方法

使用范例教学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所学知识的难度,保持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兴趣。教师可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恰当的教学范例来引导学生掌握知识。虽然只学习一个例题,却学会了解决同类问题的方法,学生就可以在此基础上举一反三,解决相关问题,从而开发了学生的智力,培养了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获得地理基础知识与技能,提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案例教学中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长期以来学生习惯了教师站在讲台上传授知识,而当教师走到学生之中参加讨论时,学生仍感到有一种无形的界限,从而对学生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因此,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一方面,理论课要讲深透;另一方面,走到学生中间,主动营造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环境氛围。在案例教学中,教师还应特别注意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分析问题,开拓他们的视野。在案例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是指导者和推动者,其角色定位是要领导案例教学的全过程。其责任有三,一是课前教师要有针对性地选择案例;二是课堂上教师要领导案例讨论过程,不仅要引导学生去思考,去争辩,去做出决策和选择,去“解决”案例中的特定问题,进而从案例中获得某种经历和感悟,而且要引导学生探寻特定案例情景复杂性的过程及其背后隐含的各种因素和发展变化的多种可能性。在这里,正像一些有经验的案例教师讲的那样,教师既不能无所事事,任课堂讨论自流,也不能严格控制讨论过程,不让学生说出自己想说的话。因而,这种讨论对于教师来说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三是教师要负责案例更新。要使案例教学跟上时代的要求和反映当前的实际,教师必须不断地进行案例更新。如果案例不作更新,多年不变,那么,学生也只能处理几年前的事情和得到几年前的知识。因为,案例更新是保持课堂活力的血液。

在案例教学中,学生必须扮演一个积极的参与者的角色。课前必须仔细阅读教师指定的案例材料,进行认真分析和思考,据此作出自己对真实生活的决策和选择,并得出现实而有用的结论。在课堂上,必须积极发言,讲出自己的思考和结论,并与他人展开辩论。在这里,学生是学习的主角,既可以从自己和他人的正确决策和选择中学习,也可以从能够承受的错误中学习,即从模拟的决策过程中得到训练,增长才干。这样,学生学到的知识就不再是书本上的教条,而是活生生的知识和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

二、引入合作学习,增强学习主动性 合作学习是20世纪70年代初兴起于美国,并在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取得实质性进展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由于它在改善课堂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形成良好非认知品质等方面实效显著,很快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并成为当代主流教学理论与策略之一,被人们誉为“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基于以往的经验,合作学习的小组规模4至5人最好。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当群体规模较小时,社会惰化现象会削弱,能够取得较高的合作效率和成果。因为在人数多的小组,成员间要进行交流,所花的时间和精力相应地会成倍增加,而学习任务和目标往往具有时间限制,所以,结果往往是小组成员间交流不够;同时,人数过多时,学生也要花更大的精力进行小组内的人际协调和适应。

最有效和直接的方法是:让小组和个人都对小组总体的分数负有责任。具体就是把小组成员的个人作业或考试的分数作为小组总分的组成部分,并将个体成员的进步作为评价小组表现的一个标准。这样每个小组成员为了让小组获得好的成绩,都必须进行个人的努力,否则就会拖小组的后腿。同时,学得快或好的学生也会从小组和自身利益的角度考虑,去积极帮助学得慢或不好的学生,而学得慢或不好的学生也自然更开放地接受帮助,积极地寻求组员的帮助,这加大了组员间的相互依存。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也可让组员各自承担总体任务的一部分,并对这部分工作负责,这样就使个人贡献在组中真正不可替代。

最后,可以将能力和个性上能够互补的人放在一个小组,并在知识教学的同时,引导学生意识到自己在团队中所扮演的独特角色,以及这一角色在合作完成任务时所表现出的独特功能,并帮助他们在小组中将各个成员的特有能力有机地组合起来,展示他们这种互补所产生的效果。这样,每个人都会看到自己对小组的独特作用,从而更积极地用自己的特长来对小组作贡献。

三、引入探究式教学,活化地理学习

探究式教学,又称发现法、研究法,是指学生在学习概念和原理时,教师只是给他们一些事例和问题,让学生自己通过阅读、观察、实验、思考、讨论、听讲等途径去独立探究,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的一种方法。它的指导思想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觉地、主动地探索,掌握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研究客观事物的属性,发现事物发展的起因和事物内部的联系,从中找出规律,形成自己的概念。可见,在探究式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自主能力都得到了加强。

探究教学中,教师是引导者,基本任务是启发诱导,学生是探究者,其主要任务是通过自己的探究,发现新事物。因此,必须正处理教师的“引”和学生的“探”的关系,做到既不放任自流,让学生漫无边际去探究,也不能过多牵引。

1、交流自学成果。在课堂上,让学生交流自学成果。在互相交流中,使大家思维相互碰撞,努力撞击出创造思维的火花。交流形式可以灵活多样,可以让学生自由发言,也可以让学生先在四人小组交流,然后派代表在全班汇报

2、合作学习,探究疑难。让学生对“交流成果”环节中所提出的问题以及普遍存在的模糊认识进行讨论,在合作学习中大胆质疑解疑。讨论的形式可以灵活多样,可以同桌互帮,四人小组研讨,全班辩论等,为学生充分表现、合作、竞争搭建舞台,使教师指导和学生自主探究相结合,传授知识和解决问题相结合,单一性思考和求异性思维相结合。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诱导。如:“你认为他说得对吗?为什么?”“对他的回答你满意吗?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等等,把学生的思维推向高潮。讨论中,教师要做到:(1)要密切关注讨论的进程和存在的 问题,及时进行调整和引导;(2)要发现多种结论,特别注意和自己备课时不一致的结论,变教案为学案;(3)要充分调动学生讨论的积极性,及时发现优点,特别是善于捕捉后进生的“闪光点”,及时给予鼓励。讨论要使学生思维碰撞,闪现思维火花,激发表现欲,促进创造思维的发展。

四、总结

在地理教学中运用范例教学的策略和引入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增知,在探究中创新,从而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发展了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新的课程环境,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

但是,在教学中需要注意以下三个问题:①需要教师本身具有较高的地理素养与灵活的教学设计能力,需要教师不断汲取新知识、新技术、新信息,不断更新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更新和运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教学实践。通过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不断修正已设计的课程,设计出更符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方案。②由于学生本身拥有的地理知识、智力水平差别大,学生之间的参与程度可能存在较大差异,加上地理素质教育是一个潜在的发展过程,较难立竿见影,与当今基本上还是围绕考试而教学的现实存在一定的落差,对教学产生压力。③受教学目标指向和课堂时间约束,对问题探究的广度和深度可能不够。

篇6:初中地理教学小策略

一、快乐体验---形式多样的分享合作

在讲解西气东输工程时,以图片展示我国某发电厂烟囱“亚洲第一爆”,让学生谈谈爆破的原因(天然气代替煤炭发电),让后用图片中数据展示煤炭发电与天然气发电对大气污染程度的差异,让学生以小组形式讨论使用天然气的优点,结合家里改用天然气煮食,发生了什么变化等方面进行讨论。这种以联系学生身边的事例出发,让学生快乐体验,分享小组成员的体验,树立正确资源观有较大帮助,同时树立与人合作的精神,有效地达成了学习目标。

二、善用谚语、谜语教学,增强教学趣味

谚语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漫长的生产实践和社会实践中的经验总结。言简意赅,富有哲理。若巧用谚语导课,技能激发兴趣,又能启迪思维。如讲中国地理“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时,引用“橘生淮南为橘,橘生淮北为枳”为导语,言简意赅,切入主题。

用谜语来导课,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再讲长江沿江地带的城市时,设置谜语让学生来猜是哪个城市,如双喜临门(重庆)、一根棉线长几里(长沙),夏天穿棉袄(武汉),两个胖子(合肥)等。等学生猜完后,总结这些城市分布特点,就可以进入主题学习了。

三、运用“4w”提成效

“4w”(where,what,why,how)即在哪里、有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在教学“巴西”一课中,引导学生构建:where---纬度位置、海陆位置、邻国;what---拉美的人种和文化、热带雨林出现危机;why---殖民统治、原始迁移农业的结果;how---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学生通过回答“4w”,已经直接完成学习目标,提高学习效益,加强了地理思维培养。

篇7:初中地理课堂情境体验教学的策略

随着教育的改革,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更加侧重情境体验式的教学方法。在初中地理教学改革中,以情境教学作为多种教学方法中的首要之选,在日常生活中和教学中创设多种有效的地理教学情境,可以收获不错的地理教学效果。为了更好地渗透情境式的教学方法需要教师在地理教学中把学生放在核心的位置,充分了解学生的需求,在了解的基础上设定教学方案。

一、情境体验教学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应用的原则

1.合作性原则。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变得越来越重要。所以我们应该把“合作”运用到教学模式中,并且要在自主的基础上运用“合作”教学模式。要以教师为主导,引领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这样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合作性,让学生能够获得新的知识,分享成功的喜悦。

在地理情景体验教学中更不能离开合作性原则,因为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在参与地理情境教学时是需要以团队的形式进行学习的。所以在初中地理教学中需要遵守合作性的原则,让学生了解到只有在合作中才能共赢,只有通过合作才能让自己收获更多的地理知识,和答题技巧。

2.学生主体性原则。在地理情境体验教学中要遵循学生主体性的原则,在制定教学计划和规划教学目标时要以学生作为中心,以满足学生心理需求作为教学行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掌握学生的心理活动,通过课下沟通以及课上互动的形式,培养学生的自信和学习的动力。通过遵守学生主体性原则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和探究的热情,从而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战胜遇到的困难,提高学习地理知识的效率。

二、情境体验教学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1.利用故事和图像巧设情境。地理学科中有很丰富的地理景观以及充满趣味的地理故事。在地理课本上有很多可以向学生展示具体知识的地理图片。同时为了开拓学生的眼界教师还可以在网上下载一些有关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的图片,让学生了解到丰富的大千世界,从而为接下来的地理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除此之外,教师还要了解到动态的图片和音乐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因此,教师可以把搜集到的图片通过PPT和Movie做成小电影,让学生感受到世界各地的风俗民情。例如,在讲解七大洲,四大洋时,教师就可以向学生展示大洲和大洋的形状,让学生能够了解到具体的地理知识。同时,为了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地理教师也可以把地理教学和其他科目教学相结合。在讲解七大洲,四大洋课程之前,教师可以穿插着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故事,在学生学习地理知识之前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也可以结合自身的经验创造故事,或者在故事中揉入新鲜的地理知识。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如果仅仅以口头的形式向学生讲解抽象的地理知识,那么学生是不能准确地掌握的,教师只有通过具体地理故事或者运用多媒体把知识具体化,才能加深学生对体育知识的理解。所以教师要把科技运用到课堂和室外的教学过程中来,提高地理情境体验教学的有效性。

2.促使地理情境式教学环境向开放性转化。在传统的初中地理教学模式中,形成的是“教师传授,学生领会”的模式。这一模式虽然提高了整体的效率,节省了一对一的时间,但是从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对课程的积极性和自主性。模式的单一与被动使得学生丧失了学习的兴趣,所以改善学习环境,转变学习模式,要以开放的形式来促进学生个体的不断发展。构建这一开放的学习环境需要在良好的师生关系基础上,发挥一些模范学生的带头作用,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实际情况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进行教学计划,切勿以偏概全。

以“认识地球”教学为例,在这节地理课堂上,教师除了通过图片以及多媒体的形式向学生展示地球的形状以及具体的地理知识以外。教师还需要把课堂搬到室外,以具体的模型向学生展示抽象的地理知识。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方式,最主要的就是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空间,让学生能够自主的学习并且调动学生对学习上不懂内容进行询问的积极性。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学生与老师要建立一个良好的和谐的关系,老师要尊重学生,鼓励学生要勇敢地进行训练不怕失败。学生也要尊重老师,和老师建立好关系,尊重老师所制定的教学计划,通过训练塑造更完美的自己。更重要的就是我们要建立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提高学生的自主意识,从而促进学生能够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是我们需要和提倡的,除了自主我们还需要做到其余的一点那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促使学生能够共同进步。

3.在活动中和表演中巧设地理教学情境。以地理活动带动地理情境的设立是初中地理教师的又一选择,学生可以通过参与活动,在增加新鲜感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掌握地理知识。因为只有通过切身体验,才能够加深对地理的印象,从而加深自己对学习地理知识的理解。在传统的初中地理教学中,地理教师侧重的是学生对地理书本上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取得的成绩高低作为衡量学生掌握知识程度的标准。殊不知这样的方法,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职能暂时的提升学生的成绩。所以在新课标的要求下,初中地理教学把课本知识和课下活动相结合,构建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活动为特征的课堂教学。通过这种活动,可以激发学生探究未知知识的热情,让学生在地理活动中感悟,在地理活动中成长。同时,教师也需要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在了解学生心理需求的基础上,设计教学活动。例如,教师可以采用比赛拼图的游戏,让学生了解中国具体的行政划分,用拼图加深学生的印象。也可以以讨论的形式,让学生讨论“为什么极洲会有丰富的煤炭资源?”以辩论的形式说出自己喜爱北方地区或者南方地区的原因。

篇8:地理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研究

一、重视备课工作

备课是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有效的备课活动是实现有效课堂教学的前提条件。在备课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做好教学知识和教学过程的准备,包括教学基本内容的选择、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重难点的确立、教学策略的设计等。另一方面要做好学生方面的准备。对于这一点,很多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忽视了。学生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对象,必然会对教学活动产生一定的影响。教师要在课前通过各种途径对学生进行一定的了解,包括学生具备的知识基础、思维方式、学习态度、兴趣爱好等。有了这些翔实的学生信息作为基础,教师就可以针对学生的特点设计更具针对性的教学计划,从而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重视导入技巧的使用

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首要环节,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导入环节主要承担着引起学生兴趣,带领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为新知识的讲授做铺垫等功能。在课堂教学中,导入时间虽然只有短短的三五分钟时间,但是教师如果能够善加利用这三五分钟的时间,结合相应的教学内容选择有效的导入方式,就会使得接下来的课堂教学更加高效。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常用的导入方式有很多种,包括以旧引新导入法、生活实例导入法、实验导入法、多媒体导入法、游戏导入法等。例如,在教学《环境与环境问题》这章时,我就利用多媒体自制了一张幻灯片。我通过网络资源搜集了很多有关水污染、大气污染、海洋污染、土地沙化、森林破坏等环境问题的图片,再配以一些文字说明,使得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了我们生活的地球环境污染的严重性,从而在上课的一开始就利用多媒体工具牢牢地抓住了学生的眼球,就这样,在接下来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听课的热情相较于以前显得更加高涨,教学效果很理想。

三、重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教学活动要想取得理想的效果,一定要注意教与学的有机统一。然而,在传统的地理课堂上,我们仅仅是重视教师“教”的过程,却忽视了学生“学”的过程,使得教与学发生了割裂,降低了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因此,在地理课堂上,教师一定要一改往日的教师“一言堂”,注意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的发挥。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相应的内容灵活地采取各种学习方式,如讨论式学习、合作式学习、引导发现式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强调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例如,我在讲到“自然灾害”这部分内容时,就采取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书籍报刊查阅、上网查询等方式搜集一些我国近几年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自然灾害,然后思考这样几个问题:在我国境内比较多发的自然灾害类型包括哪些?不同的自然灾害类型主要分布的地域集中在哪里?就这样,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每个学生都能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并且参与的热情相较于教师讲授式的教学模式要更高。同时,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培养搜集、整理、归纳、总结、团结协作等一系列的能力,从而使得主观能动性得到有效的发挥,促进教育教学活动质量的提升。除此以外,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还要注意恰当地运用提问的艺术,与学生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这样,有学生积极参与的教学活动相较于学生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活动,最终取得的教学效果自然会更好。

四、丰富作业形式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要想实现有效教学,作业设计环节有效至关重要。然而,地理作业往往存在形式单一、内容封闭等一系列问题,往往不是选择题就是填空题,不是填图题就是简答题,这种作业既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又难以发挥作业应该具有的功能。因此,我们要改进作业设计理念,注意对传统的作业形式进行突破,例如,可以布置给学生一些活动类作业,像是一些课外调查报告、课外小制作、专题演讲稿等,使得作业形式不再局限于书面作业形式,而是在类型上更加多样化。这样,可以使得学生在完成各种类型的作业中实现各种能力的提升,使得课后作业不仅成为巩固旧知识的手段,而且能够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获得综合素质的提升。

总之,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在地理学科中实施有效教学已经成为一个大的趋势。作为地理教师,我们要牢牢把握这个契机,争取在地理教学中提升教学活动的有效性,使得学生在有效教学理念的指引下实现综合素质的提升。

摘要:有效教学理念是如今新课改中所提倡的一种教学理念,是一种更加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教学理念。相较于传统的教学理念,有效教学更加强调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而非简单的知识习得。作者结合高中地理教学实践活动经验,对于如何实现有效教学总结了几点看法,为高中地理教学素质化目标的实现提供参考。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教学

参考文献

[1]姚进军.有效教学及其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尝试[J].科技信息,2009,(24).

[2]薛惠琴.高中地理有效教学策略探析[J].吉林教育,2011,(04).

上一篇:生产保障部工作职责下一篇:春未暖,心已暖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