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因素

2024-05-05

印象因素(精选七篇)

印象因素 篇1

一、西方艺术中表现性的觉醒

西方艺术源于古希腊、古罗马, 西方哲学中的理性思维和崇尚科学的精神使西方古典艺术一诞生就朝着再现写实的方向发展, 这必然会导致表现因素在西方古典绘画中被忽视, 文艺复兴时期更是以理性、人文、科学的态度对待艺术, 达芬奇提出艺术要像镜子一样反映对象, 可以说与希腊罗马古典艺术一脉相承 (例如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塑和古希腊时期雕塑不会有太大差别) 而表现的因素却没有提及, 西方艺术中表现主义的真正觉醒应该是后印象主义开始, 为什么说是后印象主义而不是前期印象主义呢?因为早期印象主义代表画家如莫奈等虽然打破了古典主义保守拘谨的素描式的色彩体系, 转而向描绘瞬间光色的变化, 主题和内容变得不再那么重要, 但前期印象派还是以模拟自然为主要目的, 哪怕只是着迷于自然中的光影色, 后印象开始不满足与这种描绘, 高更、梵高等后印象主义画家出现后, 他们的画面中的色彩、线条、平涂的块面以及各种象征意味的形象和颜色都极其主观, 色彩完全不依赖于客观五项, 而忠实与内心的感受, 被描绘对象只是一个表现内心感受的载体, 不管是梵高画面中那扭曲颤动的笔触和线条、明亮得刺眼的金黄麦田、不断被描绘的色彩斑斓的自画像还是高更用色线勾勒出的那充满神秘色彩的岛屿居民、平涂的而具有装饰味的色块都脱离了对客观世界的真实描绘而抽离出来成为独立审美的形式, 这为以后西方近现代表现画家如马蒂斯、蒙克乃至抽象表现主义画家极其流派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二、中国传统艺术中的表现因素

中国等东方艺术一开始就不以再现自然为目的, 所以表现性比西方更自觉和出现更早。中国艺术不以描绘真实自然为目的, 但又不脱离具体物象, 与古希腊艺术几乎同一时期的商周青铜器更是充满了象征意味的神秘感与庄重感, 但这种象征性表现手法是受到当时原始图腾崇拜的影响, 并不是出于自觉表现的意识, 而具有原始巫术或祖先崇拜色彩, 接下来先秦两汉出现的画像石、壁画和帛画等艺术都不是对自然的真实描摹, 但又不是纯抽象之表现。在这里, 线——这一中国艺术中最具特色的表现形式完善和成熟起来, 这是东方人哲学中对事物独特认识所致, 然而让人玩味的是, 在后期印象派中出现了大量用线表现事物的作品, 梵高就用黑线勾勒物体边缘, 高更用线勾勒人物轮廓后平涂主观意味的色块等, 这虽然是受日本浮世绘影响, 但日本艺术同属于中国文化圈的东方艺术体系, 这表明, 线条是很具表现力的一种艺术形式, 它有助于西方艺术家打破西方写实绘画中空间个观念和体积观念的束缚。中国南齐时期谢赫把线条的表现力概括为“骨法用笔”把主观性较强的赋色概括为“随类赋彩”, “随类赋彩”意为根据物体所固有的色彩上色, 而不考虑物体的光源色环境色等因素, 这也与后印象派画家的色彩观念相通。然而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虽然把绘画中的表现因素加以理论化, 但这一时期的绘画仍以宣扬教化的人物画为主, 表现因素没有完全自觉, 笔墨形式并未单独抽离出来作为审美对象。唐代水墨画开始萌芽, 这时中国画中的表现精神开始显现出来。唐朱景玄《唐朝名画录》记载唐代画家王洽“脚蹙手抹, 或挥或扫”的作画状态, 以“突出云霞、染成风雨”而不现“墨污之迹”的奇异效果, 表现出巨大的表现性, 这种作画方式某种程度上与抽象表现主义画家波洛克的泼洒流淌何其相似, 只不过王洽最后的旨归还是描绘“图出云霞、染成风雨”的具体景物, 这就不同于抽象表现主义的完全抽象, 却与后印象主义画家用完表现形式但也不完全脱离具象相似。之后, 中国画中表现因素经历宋代梁楷的简笔泼墨, 南宋僧禅画及元代四大家、明徐青藤等发展到了一个顶峰。

三、结论

论影响社会印象的心理因素 篇2

一、引论

我们必须承认的是唯物主义的观点,那就是客观决定主观,但是主观的心理和心态也会影响一个人对社会客体的认识,对于同一客体,由于人的主观方面的原因,也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所以,我们有必要从心理方面来剖析一下影响社会印象的心理因素。

关键词:社会心理学/ 社会印象/心理因素

二、正文

所谓社会印象是留在记忆中的认知客体的形象,简言之就是头脑中的认知客体的像。认知客体在头脑中的像,可以是一草一木,也可以是人和人群、社会,还可以是由人和物及其各种关系构成的社会事件。社会印象一般地是对人、对由人构成的群体和社会的印象,对群体和对社会的印象也是对人的印象。但在实际生活中,对物的印象也常常成为社会印象,这种物像转化为社会印象,是因为其中渗透或体现了人的东西,是物化了的人像。

影响社会印象的心理因素很多,必须用辩证的眼光去看待这些效应的利弊,并适当的加以运用,使我们能用积极的心态去认识社会、更好的面对社会的压力与挑战。

首因效应,是一个人在首次接触某一事物或人时,在头脑中形成并占据着主导地位的效应。首因,是指首次认知客体而在脑中留下的第一印象。首因效应,是指个体在社会认知过程中,通过“第一印象”最先输入的信息对客体以后的认知产生的影响作用。说白了,就是一个人对另外的一个客体当然也包括社会和人留下的最初的印象。也正是因为是主观对客体的第一次“印象输入”所以,要更加的深刻一些。甚至终身难忘。

首因效应既具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这个我们要一分为二的去看从积极方面去看,由于第一印象主要是性别、年龄、衣着、姿势、面部表情等“外部特征”。一般情况下,一个人的体态、姿势、谈吐、衣着打扮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这个人的内在素养和其它个性特征,不管暴发户怎么刻意修饰自己,举手投足之间都不可能有世家子弟的优雅,总会在不经意中“露出马脚”,因为文化的浸染装不出来的。

从消极的方面讲,由于首因效应,仅仅是从第一次接触客体事物中获得的有限的信息,综合个人的阅历、经验的主观因素做出的判断,所以,往往会以偏概全,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如果仅仅根据第一印象就妄加定论,往往会给我们的认识造成偏差、若以此来指导我们的实践,更会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损失。如果说首因效应是“先入为主”的话,那么,接下来的“近因效应”就是“喧宾夺主”了。

所谓的近因效应是指当人们识记一系列事物时对末尾部分项目的记忆效果优于中间部分项目的现象。前后信息间隔时间越长,近因效应越明显。原因在于前面的信息在记忆中逐渐模糊,从而使近期信息在短时记忆中更为突出。感觉近因效应和首因效应是相反的,多种刺激一次出现的时候,印象的形成主要取决于后来出现的刺激。

心理学者洛钦斯曾经做过这样一组实验:分别向两组被试者介绍一个人的性格特点。对甲组先介绍这个人的外倾特点,后介绍内倾特点;对乙组则先介绍内倾特点,后介绍外倾特点。最后考察这两组被试者留下的印象。结果与首因效应相同。然后洛钦斯把上述实验方式稍加改变,在向两组被试介绍完第一部分后,插入其他作业,如做一些数字演算之类不相干的事,再介绍第二部分。实验结果表明,两个组的被试,都是第二部分的材料留下的印象深刻,近因效应明显。

这样看起来,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似乎矛盾,其实二者并不矛盾。这两个心理活动的规律向我们揭示了一个很简单但很有价值的道理:在一般情况下,第一印象和最近印象对人际认知的影响比较大,心理学的研究还表明,在人与人的交往初期,即在彼此还生疏阶段,首因效应的影响明显;而在交往的后期,也即彼此已经相当熟悉之后,近因效应的影响也同样重要。

近因效应对认识的影响,同样也是有好有坏,由于近因效应,是对后期的印象更为强烈,所以,它对我们遗忘过去对我们有伤害的事情,是有帮助的,所谓“时间是治疗创伤的良药”大概就是这个道理吧。

但是,近因效应也是人对客观事物认识的又一偏见,尤其在人际关系方面,产生的影响极其微妙,轻者闹一番别扭,此次不愉快,重者还能酿成悲剧,断送友谊。朋友之间的负性近因效应,大多产生于交往中遇到与愿望相违背,愿望不遂,或感到自己受屈、善意被误解时,其情绪多为激情状态。在激情状态下,人们对自己行为的控制能力,和对周围事物的理解能力,都会有一定程度的降低,容易说出错话,做出错事,产生不良后果。会忽略以往信息的参考价值,从而不能全面、客观、公正的看待问题。有时会改变原有的看法,于是作出错误的判断。就比如人不能就看近期的观点去肯定或否定整件事情。因此,凡事在先,须加忍让,防止激化。待心平气和时,彼此再理论,明辨是非。

人们工作、生活环境的相对固定性,人们接受的信息也会相对单调。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种固定的思维模式,让人们习惯于从固定的角度来观察、思考事物,以固定的方式来接受事物。

定势是由先前的活动而造成的一种对活动的特殊的心理准备状态或倾向性。在环境不变的条件下,定势使人能够应用已掌握的方法迅速解决问题。而在情境发生变化时,它则会妨碍人采用新的方法。消极的思维定势是束缚创造性思维的枷锁。

所谓“思维定势”,就是按照积累的思维活动经验教训和已有的思维规律,在反复使用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定型化了的思维路线、方式、程序、模式。

美国心理学家迈克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从天花板上垂下两根绳子,两根绳子之间的距离超过人的两臂长,如果用一只手抓住一根绳子,那么另一只手无论如何也抓不到另外一根。在这种情况下,他要求一个人把两根绳子系在一起。不过他在离绳子不远的地方放了一个滑轮,意思是想给系绳的人以帮助。然而系绳的人却没有想到它的用处,没有想到滑轮会与系绳活动有关,结果没有完成任务和解决问题。

其实,这个问题也很简单。如果系绳的人将滑轮系到一根绳子的末端,用力使它荡起来,然后抓住另一根绳子的末端,待滑轮荡到他面前时抓住它,就能把两根绳子系到一起,问题就解决了。定势有时有助于问题的解决,有时会妨碍问题的解决。

思维定势对我们的创造性思维是一种束缚,因为它让我们的思维成为一种习惯,从这个意义上说,它是阻碍我们认识和接受新生事物的,所以,我们一定要认识到能够把人限制住的,只有人自己。人的思维空间是无限的,像曲别针一样,有无数种可能的变化。也许我们正被困在一个看似走投无路的境地,也许我们正囿于一种两难选择之间。这时一定要明白,这种境遇只是因为我们固执的定势思维所致,只要勇于重新考虑,就一定能够找到不止一条跳出困境的出路。

思维定势效应对于解决问题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在问题解决活动中,思维定势的作用是:根据面临的问题联想起已经解决的类似的问题。将新问题的特征与旧问题的特征进行比较,抓住新旧问题的共同特征,将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与当前问题情境建立联系。利用处理过类似的旧问题的知识和经验处理新问题,或把新问题转化成一个已解决的熟悉的问题,从而为新问题的解决做好积极的心理准备。

在现实的生活中,除了要克服人们对事物既有的印象之外,还要注意防止盲人摸象,以偏概全。晕轮效应就是其中的代表。

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成见效应”、“光晕现象”,是指在人际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夸大的社会印象,正如日、月的光辉,在云雾的作用下扩大到四周,形成一种光环作用。常表现在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或事物)的最初印象决定了他的总体看法,而看不准对方的真实品质,形成一种好的或坏的“成见”。所以晕轮效应也可以称为“以点概面效应”。是主观推断的泛化、定势的结果。

晕轮效应,又称“成见效应”,这种强烈知觉的品质或特点,就象月亮形式的光环一样,向周围弥漫、扩散,从而掩盖了其它品质或特点所以就形象地称之为光环效应。

有时候晕轮效应会对人际关系产生积极效应,比如你对人诚恳,那么即便你能力较差,别人对你也会非常信任,因为对方只看见你的诚恳。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当我们看到某个明星在媒体上爆出一些丑闻时总是很惊讶,而事实上我们心中这个明星的形象根本就是她在银幕或媒体上展现给我们的那圈“月晕”,它真实地人格我们是不得而知的,仅仅是推断的。

心理学研究发现,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不自觉的把自己的心理特征(如个性、好恶、欲望、观念、情绪等)归属到别人身上,认为别人也具有同样的特征,如:自己喜欢说谎,就认为别人也总是在骗自己;自己自我感觉良好,就认为别人也都认为自己很出色„„心理学家们称这种心理现象为“投射效应”。由于投射效应的存在,我们常常可以从一个人对别人的看法中来推测这个人的真正意图或心理特征。例如:宋代著名学者苏东坡和佛印和尚是好朋友,一天,苏东坡去拜访佛印,与佛印相对而坐,苏东坡对佛印开玩笑说:“我看见你是一堆狗屎。”而佛印则微笑着说:“我看你是一尊金佛。”苏东坡觉得自己占了便宜,很是得意。回家以后,苏东坡得意的向妹妹提起这件事,苏小妹说:“哥哥你错了。佛家说“佛心自现“,你看别人是什么,就表示你看自己是什么。” 由于人都有一定的共同性,都有一些相同的欲望和要求,所以,在很多情况下,我们对别人做出的推测都是比较正确的,但是,人毕竟有差异,因此推测总会有出错的时候。《庄子》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尧到华山视察,华封人祝他“长寿、富贵、多男子”,尧都辞谢了;华封人说:“寿、福、多男子,人之所欲也;汝独能不欲,何邪?”尧说:“多男子则多惧,富则多事,寿则多辱。是三者,非所以美德也,故辞。”人的心理特征各不相同,即使是“福、寿”等基本的目标,也不能随意“投射”给任何人。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却常常错误的把自己的想法和意愿投射到别人身上:自己喜欢的人,以为别人也喜欢,总是疑神疑鬼,莫名其妙的吃一些飞醋;父母总喜欢为子女设计前途、选择学校和职业„„

现实中人的心理对认识社会的影响是巨大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要想全面的、正确的认识人、事物乃至整个社会我们就必须克服这些心理因素的影响,懂得趋利避害。让心理更好的为我们的生活服务。

参考文献:

1、兰若生 :《心理学的智慧》

印象因素 篇3

追溯历史, 装饰艺术的昌盛是经济、政治、文化统一安定的标志。如今我国美术界越来越多的同志钻研装饰艺术, 这正是我们时代兴盛的吉兆。1当下, 装饰画种类繁多, 常见的有油画、水彩画、磨漆画、丙烯画、铜板画、玻璃画、竹编画、抽纱画、镶嵌画、挂毯画、剪纸画、木刻画等, 并被运用到各种场合, 用以装饰空间, 美化环境。装饰画受社会背景、地域环境、经济状况、文化水平等因素的影响, 显现对应的时代特征, 《印象乡村》沥粉丙稀装饰画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 用主观程式化的形式与色彩表现家乡的美好, 寄托作者对家乡的思恋, 现就此浅析装饰画的主体相关因素。

一、从《印象乡村》解读装饰画的主题

装饰绘画的装饰主题设定是创作设计的基础, 装饰绘画离不开思想理念和情感诉求。2《印象乡村》装饰画中, 作者将整个画面基本概括为纯度极高的三原色, 在少量纯度极低的黑色衬托下, 三原色形成的色块显得格外亮丽, 小花和小草在不同明度的底色上显得格外动人, 前景色纯度高, 简略的花草造型在沉稳的直线分割下, 平面化地呈现出冷静和理智的面貌, 底与面颜色互换, 画面整体布局规范、程式, 造型和色彩不受客观现实的限制, 大胆取舍, 不同时间、不同情节的物和事都组织在同一画面中, 营造梦境般的效果, 用绚丽的色彩反映审美意愿, 主观地传达作者的情感, 情景交融, 神形兼备, 散出淡淡的花香, 透出作者浓浓的乡恋情节, 从而达到装饰空间、美化生活、净化心灵的目的。

二、从《印象乡村》辩析装饰画的材料

现代艺术的任何表现形式可以说都与材料有关, 材料运用在今天的艺术表现 (特别是实用美术) 中已成为一种不可缺少的手段, 不可能离开材料去谈表现, 两种因素相辅相成。3装饰画必需与特定材料结合, 才能形成具体的艺术形式, 同样的材料结合可以营造不同的画面效果, 表现风格各异的主题, 当然, 合理使用不同材质, 亦可以表现同样的主题, 营造类似的氛围。同时, 合理使用材料, 可以有效弥补相互特性的不足为最佳, 并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各种材料的特性, 从而描绘优美的画面, 传达作者的情趣, 从而达到打动人心的效果。《印象乡村》装饰画“恋乡”主题确定后, 为采用哪种材料描绘并表现意境, 花费很长时间, 推敲再三, 在指导老师的建议下, 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的尝试, 决定采用容易购买、操作简便的沥粉和丙稀颜料, 木框绷麻布, 沥粉刮底, 丙稀颜色平涂。平整的亚麻布能有效融合各种因素, 沥粉易于营造斑驳的肌理, 便于表现纹理对比、质地粗细对比、光泽对比等;沥粉平涂于布面, 能与丙稀颜料并存, 相互衬托, 从而避免单调;丙稀材料具有较强的概括性, 便于造型, 厚可堆色, 营造油画厚实的效果, 薄可润色, 便于营造工笔画的透明效果。

三、从《印象乡村》解构装饰画的形式

不同与写实性的绘画艺术, 在二维平面上打造二维空间是装饰画最大特点, 从《印象乡村》可以看出, 其构图不拘泥于固定的视点, 以多角度即散点式的方式组合画面, 以二度空间的平面分割画面为主要特色, 画面为基于自然物象的基本形组合, 多个平面化的单位图形组成画面一个局部, 几个形态各异的局部既不同, 又在不同中存有某种相似, 形式抑扬顿挫且灵活多变;节奏明快的线条极具理性, 疏密有序, 画面各种关系的形与神在变化中追求丰富的效果, 既形式多变又相对统一;画面主体图形以直线和曲线为主, 线的疏密, 运用夸张和变形、节奏和韵律、重复和变化的手法, 变化明显, 各种花、叶元素左右顾盼, 相互联系, 但又不缺乏各自特点, 耐人寻味, 灵动有趣。概括的具象图形和抽象的几何色块形成强烈对比, 极大地丰富了有限的画面空间, 表现出大千世界的精彩, 传达出作者独特的绘画风格与理想化的审美特征。

四、从《印象乡村》归纳装饰画的色彩

装饰风格绘画作品一定以装饰性色彩作为画面语言, 装饰色彩在画面中反映为整体性的平面语言, 它是从客观色彩的固有色、光源色、环境色或从某一色度中抽取出的色彩, 根据作者的意图, 通过色彩的情感组合原理和规律进行创造性组合的一种色彩表现形式。4《印象乡村》主要采用彩度极高的红、黄、蓝三原色, 色彩浓烈, 色块简单, 巧妙地利用色与色之间的节奏韵律、对称与均衡法则, 利用色彩视觉错觉作为传达情感的语言, 取得视觉上的舒适和愉快, 画面冷暖对比强烈但又刚柔相济, 作者以丰富的想象力和敏锐的洞察力, 将自然界中无序美变成有序的形式美, 用色彩强化出清心怡人、独具匠心的田园风光, 纯粹而对比强烈的色块加上变化有序的刻画手法, 将明媚、清新的客观物体加以科学地整理和创造, 用色彩语言讲述灿烂和谐的自然与人文世界, 引导观者充分发挥联想, 感悟桃园般生活的美好。确定某一艺术类型的装饰画主题以后, 根据意境架构画面各艺术元素, 合理经营画面构图, 仔细取舍画面造型, 巧妙搭配画面色彩, 只有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 才能取得协调、美观、意蕴深远的装饰画, 色彩是破碎了的光, 丰富着万物的心灵。5

五、从《印象乡村》畅想装饰画的发展

《印象乡村》可以视为室内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可以视为环境的补充, 悬挂于室内墙壁有益于烘托环境气氛, 它能极大丰富室内环境文化内涵, 增添审美情趣, 并增加艺术感染力, 反之, 如果将其用于瓷瓶装饰则不合适, 同样, 器皿表面的装饰画和主体更密不可分;装饰画的工艺性主要与工具与材料紧密相关, 如剪纸形象的几何变形与剪和刀密切相关, 钴蓝色色泽的特性, 造就了传统青花瓷器雅致统一的格调, 丝线的经纬交织, 造就了传统丝绸富丽堂皇的风格。装饰画作为完整家装的组成部分, 装饰画服从于家装整体风格, 装饰画和家装整体风格的完美结合是达到“简约而不简单”的装饰效果的最佳方法。6当今, 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与不同材料结合, 装饰画完全可以形成种类繁多的艺术形式, 适用于多种场合, 并将在整个视觉领域获得更多的发展空间。

六、总结

装饰美不是自然美, 也不是摹拟美, 而是人工美、意匠美。写实绘画描绘的是自然美, 装饰绘画表现的是形式美。写实绘画里, 艺术形象服从摹拟自然的原则, 绘画语言的节奏和韵律, 只能隐藏在这原则的后面, 成为一种形式的美的内涵。装饰画的形式美就是它的语言, 是它的表现形式, 是它的外貌。鉴定装饰艺术作品的优劣, 必须以此为准绳。7适应性、工艺性和装饰性是装饰画的主要使用特征, 也是今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程式约束, 其正如传统青铜装饰的真实写照:戴着镣铐舞蹈的艺术形式。准确来说, 《印象乡村》装饰画体现的不是自然美, 也不是写实美, 而是一种材料美学, 是造型样式和色彩色调的程式美, 可以准确传达作者情感的一种艺术形式。

注释

11 .顾志敏.装饰画的三大特征[J].邯郸大学学报, 2004 (4) :82-83.

22 .谭军.从毕业设计教学看装饰绘画主题选择与空间情境营造的效应[J].装饰, 2012 (1) :135-136.

33 .王亚非.装饰画设计基础六[J].美苑, 1995 (1) :68-69.

44 .李树森.绘画装饰风色彩运用的几点体会[J].美术观察, 2007 (5) :80-83.

55 .林燕宁.色即是空-读陆红阳的装饰画[J].艺术百家, 2011 (8) :219-220.

66 .冯来云.装饰画让简约家装不简单—浅述装饰画在简约家装中的作用[J].焦作大学学报, 2008 (10) :82-83.

民居”印象——茅庐印象潍坊万达店 篇4

汤善盛:茅庐印象是一家做地道川菜的餐饮企业, 业主想通过此次设计更好地表现四川文化。我们为此做了大量的调研分析, 最后总结认为真正的地域文化其实就是一种生活文化, 是普普通通人们日常生活过程中长期积累沉淀升华的东西。因此我们把自然引进生活, 以“生活化”、“场景化”作为本次设计的指导思想。然而什么样的场景才更能体现生活?我们想到了民居, 四川的山地民居 (特别是川西一带) 很有特色, 湿热的环境形成了地基架空的独特形式, 建筑山墙则是就地取材的竹骨泥墙。这使我们大受启发。

因此在门头与入口处我们打造了这样一种场景:几座民居山墙高低交错, 山墙底部架空做成植物带与室内借景共用, 中间山墙与山墙之间预留空隙形成天然过道式的入口, 而房沿之下则散落几处竹椅茶桌, 人们可在此休憩喝茶 (实际是具有顾客等位的功能) 。市井生活之亲切感一下增加。在拉近与顾客距离上效果明显。室内一样遵循这样的思路与手法, 把室内环境室外化, 比如竹竿搭起的房梁, 稍稍撑起的窗格以及灰瓦层层叠压的墙立面。

《中装》:除了民居元素还用到了哪些文化符号?

汤善盛:四川的竹椅, 我们经过改良做成了餐椅;四川的方言我们通过投字灯的方式打在墙上, 增加了时尚感;竹竿的运用, 把它悬挂成竹林的效果。这些鲜明的地域符号相互结合, 造就了现在的空间。

《中装》:在整个空间区域划分和动线的规划上是如何考虑的?

汤善盛:我们把整个空间分成几块, 每块都是一个“小房子”, 形成楼中楼的特征, 每一块都是相对独立的一个小区域, 这样既增加区域与区域的私密性, 又便于业主适时地分区经营。

印象因素 篇5

发展,是唯一的生存法则。于是,和文艺复兴一样,印象主义给美术带来了不可逆转的变化———到大自然中写生,借助光色变化表现瞬间印象。光谱由七种颜色构成,人的视觉有自动调和色彩的功能,那么颜料不必调和,按照画家感知到的,直接将纯色放置到适合的位置上,让观者通过自己的眼睛组合画面,这不更生动?莫奈,勇敢地尝试了:1874年,为反抗官方沙龙的评判垄断,他带领30位年轻画家举办了“落选沙龙画展”,他的《日出·印象》中阿尔及尔海港晨雾弥漫,片片淡紫和橙黄与略呈霞红的天空交相辉映,三叶扁舟在水波荡漾中出海远行,远方工厂的烟囱、吊车、劳动的人们依稀可见……可是,长短不一的笔触、厚薄不均的颜料,怎么看都是一幅速写啊,这种“缺乏修饰、外表草率的画法”跟传统绘画背离太远,批评家们大发雷霆,借这幅作品的名称怒斥他们是“印象派”。好吧,既然如此,第二次画展索性就以“印象派”命名吧,莫奈他们真这么做了,于是“印象派”得名。“面对稍纵即逝的效果时,将我的印象描绘出来。”这是莫奈的目标,而毕沙罗、希斯莱、德加、马奈、雷诺阿等这些著名的印象派画家何尝不是同他一样,将太阳、空气、天光、水色视作作品的生命呢?

沉静的修拉就着煤气灯将大自然的瑰丽色彩“压缩”到他以色彩理论为基础的色点里,看他的代表作《大碗岛的假日》,一个个亮丽的色点美妙地战胜了大自然原本的混乱。

后印象主义的荷兰籍画家梵·高,犹如划破夜空的流星成为焦点。他是绘画天才,他的作品如火燃烧。看那《向日葵》,冲天而起的纯净明黄,忽而不顾一切地聚向黯黑的中点,忽而又毫无顾忌地冲出轮廓边缘。颜料被狠狠挖出一坨甩上去,画布几乎不堪重负;又似精疲力竭,稀薄地随手一划而难掩画布底色……

半个世纪后,人们理解了才华横溢、激情满怀、具有超前意识的梵·高,以及注重理念和结构、画面犹如建筑一般结实、孕育了立体主义的塞尚,注重情感表达、强调色调华美、关注象征意义、对野兽派和表现主义影响极大的高更。知道了这3位画家开创的无与伦比的绘画语言,才理解他们的追求:我们能看到什么取决于我们如何去看,乃至于何时去看;才明白高更的代表作《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其实是生命意义的终极拷问;才清晰继米开朗琪罗之后最伟大的雕塑家罗丹的《思想者》,其实是人类的集体反思!

印象因素 篇6

一、印象形成及其机制

印象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主观形象.学生对教师的印象形成伴随着教学活动的始终, 并在师生交往中不断地印证、修补和深化.学生印象形成机制有几种模式.

1. 加法模式

加法模式是指学生在对教师形成总体印象时参考的是各种品质的评价分值的总和.个体被积极评价的特征愈多, 强度愈大, 给人印象愈好;反之亦然.

2. 平均模式

有些学生在总体印象的形成上并不仅是把教师的多种品质特征的分值累加, 而是将总分平均, 然后根据平均值的高低来形成好坏的总体印象.

3. 加权平均模式

许多人形成对他人的总体印象时, 不仅考虑到各方面的积极性和消极性以及其强度, 而且从逻辑上判断各种特征的重要性和意义———权重, 然后将权重和各种特征的强度相乘, 再加以平均, 最后形成对人的总体印象.例如, 某学生对教师的评价:A老师学识4分, 智慧3分, 谈吐2分;B老师学识3分, 智慧2分, 谈吐4分, 两位老师均分相等.但在学生看来, 他心中理想的老师不一定学富五车, 也不一定智慧过人, 但一定能够在课堂教学上深入浅出、生动形象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 能够把自己的“半桶水”全部给学生的老师总比有三桶而倒不出来的老师强.显然, B老师比A老师给学生的印象更深一些.

4. 中心品质模式

在印象形成过程中, 人们会根据需要忽略一些次要的、对个体意义不大的特征, 仅仅根据几个重要的、对个体意义大的特征———中心品质来形成总体印象.人格品质 (如真诚、诚实、理解、忠诚) 是影响人际吸引力的最稳定的因素, 也是个体吸引力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人无完人, 一般来说, 中心品质模式更接近于大多数成人日常生活中印象形成的实际情况.

二、教师的印象管理策略

教师的印象管理, 指教师以一定的方式去影响学生、同事对自己的印象, 以使别人心中的自我形象符合自我期待的心理过程.现实生活中, 在不同的情境里, 每个人都承担着许多社会角色, 教师要为学生、家长、社会所接受, 其行为表现必须符合社会对他的教师角色的期待.

1. 按社会常模管理自己

现实告诉我们, 一名教师要在同一时间段给所有学生以好感几乎是不可能的.学生的个性特征、价值观念、阅历遭遇千差万别, 印象形成机制也各有差异, 教师又怎能一一满足?没有任何一道菜是适合每个人口味的.但是, 学生对教师的要求再多, 都不会超出社会对教师的共同期待, 这就是我们讲的社会常模.按社会常模管理自己, 做一名热爱学生、忠于职守、勤奋努力、刻苦钻研、富有责任、不断进取的教师, 应该是学生、社会对教师的共同要求.在工作中, 教师应该扬长补短, 不断改造、丰富、完善自我形象.

2. 适当投其所好

学生印象形成的模式虽各有差异, 几种模式也可能兼存于一个班级之中, 从而使不同的学生对同一教师的判断评价迥然不同, 但就其主流来看, 各种模式又分别相对集中于各个年级段.一般说来, 低年级学生多用“加法模式”, 中年级学生多用“平均模式”, 高年级学生和成人学生则多用“加权模式”和“中心品质模式”.对于使用“加法模式”的低年级学生, 教师应尽量表现出自己的所有优点, 哪怕是微不足道的, 只要学生对比的赞同值是正数, 就可能使之对自己形成更好的印象.对于使用“平均模式”的学生, 教师应表现出属于自己的特长和优势, 那些赞同值尽管是正数, 但在自己的特性中并不冒尖的优点, 是无助于优化学生对自己的印象的.使用“加权平均模式”的学生, 从自己的角度出发, 希望教师某方面的优点更多表现出来, 以满足自己对好教师的期待.因此我们要深入学生, 了解学生的爱好和特长, 和学生探讨他们感兴趣的问题, 在班级活动中去发现、发挥他们的闪光点.适当地“投其所好”, 有助于学生对教师产生良好的印象.

3. 主动引导学生的印象形成

“金无足赤, 人无完人”,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不足, 每个人的表现都不可能合乎周围人的所有要求, 更有效的做法是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换位思考, 辩证地去要求他人, 只要别人在某一方面有优点, 我们就应该去肯定他, 而不是求全责备, 用“中心品质”的思维方式, 去认识、评价他人.这是认识事物的方法, 也是做人的道理.明白了这个道理, 即使教师在某方面印象有缺陷, 也会出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转机.

印象因素 篇7

在西方绘画史上,印象派绘画是一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绘画变革。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在绘画体系上,印象派绘画改变了传统绘画以素描为造型核心的绘画体系,凸显了色彩的独立表现价值,使西方绘画逐步向以色彩为核心的绘画体系转变。在绘画理念上,印象派摆脱了传统的绘画题材的束缚,把目光转向现实世界的光色效果,以表现光色效果的瞬间印象为目的。印象派改变了传统的严谨、冷静、逼真的画面效果,实现了以感性、活泼、意象为主画面特征。印象派画家人数众多,成就卓著,影响深远。尤其在直接色彩写生中,印象派绘画体系更是深入人心。

紧随其后的后印象派绘画更是把色彩的表现力推向了极致。后印象派绘画与其说是对印象派绘画的继承,不如说是对其的反动。后印象派画家不满印象派绘画的即时的、不稳定的画面效果,转而追求画面的坚实感。在色彩效果上也逐步放弃了现实的色彩效果,转而追求色彩的主观表现。在他们的画面中,由于主观色彩的运用以及对画面形式感的追求,色彩构成的因素十分突出,大色块的运用以及大面积平涂的方法使得画面极具张力,色彩获得了空前的表现价值。从此西方绘画摆脱了几百年的写实体系,走上了主观表现的道路,进入了现代绘画时代。

二、印象派、后印象派绘画的色彩理论对色彩写生的意义

纵观印象派与后印象派绘画的整个发展历程,其对西方色彩绘画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二者的结合基本涵盖了西方色彩绘画发展的全部内容,实现了从客观到主观,从直接对景写生到主观创造画面的基本的框架结构。由于二者的画家们大多以写生为画面生成的主要方式,因此其对现代绘画色彩的写生教学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而就现代色彩教学体系来说,其色彩理论也主要来自印象派与后印象派。因此,在我们的色彩写生教学中研究印象派及后印象派绘画是很有必要的。

1. 印象派绘画的色彩理论

(1)色彩的丰富性

印象派体系的理论来源主要在于两个方面:一是光学方面的,即发现了光谱色,并且认识到颜色不是物体固有的特性,而是物体反射出来的光线。这样就摆脱了传统绘画中根深蒂固的固有色的观念,开始强调光源色、环境色以及色彩之间的相互影响。因此,色彩的丰富性就成为印象派绘画的主要特征之一。二是视知觉方面的发现,即发现了补色原理,这成为印象派绘画色彩效果生成的主要方式。印象派绘画光色效果的产生主要得益于补色效果的运用,因此印象派绘画的容色理念可以概括为:以对比色为核心,强调光源、环境等条件色的运用,以及色彩之间的相互影响以表现光色效果。其对写生色彩教学的启示在于理解对比色的运用,以及光源、环境色的强调视画面色彩丰富的先决条件,根据对比色的原理分析画面色彩之间对应的关系,同时在固有色的基础上注意分析光源色、环境色对物体色彩所造成的复合影响以强化色彩的层次关系。二者的结合基本可以实现对丰富色彩的运用。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虽然印象派绘画体系有着某种近乎于科学的规则,但是它崇尚一种感性的基于真实视觉经验的画风,因此不能僵死地理解印象派绘画理念,不能进行简单的色彩推理。否则就是南辕北辙。因此必须经过大量的写生训练把理念融合到活泼灵动的感觉之中才能达到比较理想的色彩效果。在这一点上,印象派最具代表性的画家莫奈的绘画体验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示。

莫奈认为大自然是瞬息万变的,画家要捕捉住这些色彩变化。他无暇调配颜料,或慢条斯理地分析色彩,只是以迅速的笔触直接堆放到画布上,舍去不必要的细节,加强画面的色彩氛围感。运用这种方法的结果,对象的形和轮廓减弱了,有一种草图似的效果,只见斑斓的色彩铺满画面,画中没有结实清晰的形象。另外莫奈不仅忽视形的塑造,还忽视物体的实际意义,因此绘画的主题并不重要,什么对象都可以入画,哪怕是一棵树,一堆干草,一座农舍。莫奈说:“当你画画时,要设法忘记你面前的物体,一棵树,一片田野……只是想:这是一小块蓝色,这是一长条粉红色,这是一条黄色,然后准确地画下你所观察到的颜色与形状,直到它达到你最初的印象为止。”

(2)色调的单一

与色彩的丰富性相对应的一个问题便是色调的统一,对于追求光色效果表现的印象派绘画来说,色调是实现画面真实感的必要前提,而且其难度也随着色彩丰富性的增加而增加。画面中光源色的统一、环境色的影响、主体色的倾向都可以实现色调的统一,其难度在于如何与色彩的丰富性达到比较完美的结合。既不能为了实现色调的简单统一而牺牲色彩的丰富性,也不能为了色彩的一味丰富而导致色彩的混乱。为了体味色调的神奇作用,我们可以看印象派大师对同一主体在不同时间的写生来加深印象。如莫奈曾在一天里的不同时间写生同一堆草垛、教堂、伦敦议会大楼等景观,在他的画里可清晰地感受到一天里光色的变化,对色调的准确把握正是这些作品成功的关键所在。

2. 后印象派绘画的色彩理论

后印象派绘画对色彩写生教学的启示意义可以从两个方面加以阐述,即主观上对形式感的追求和客观上画面的清晰的色彩构成效果。以后印象派的三位代表性画家塞尚、高更、梵高及其作品加以说明。

塞尚被誉为“现代派之父”,其一生都在追求画面的秩序与均衡,有时为了实现这一目的不惜牺牲画面的空间感与真实感,在色彩的视觉的力的探索上达到了新的高度。

高更的图式主要得益于原始艺术,大面积平涂的强烈色彩极具装饰性及神秘感,喜欢通过对几种色彩的反复使用达到丰富的画面效果。

梵高的作品热情澎湃,强烈的主观用色是其作品的主要特征,梵高曾受到日本浮世绘画风的影响,画面具有明确的秩序以及韵律感。

(1)形式感的追求

后印象派绘画对形式的追求使得其作品整体上具有一种稚拙、深沉的内在力量,装饰性的色彩效果对印象派的现实色彩是一种有益的补充。而色彩构成意识的凸显更是最具现代意义的对色彩形式感的追求。后印象派绘画强烈的个人色彩及形式追求是西方色彩绘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成为现代色彩教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其对于画家自我意识的形成,绘画风格与绘画形式的探索具有重要意义。

(2)色彩效果的清晰

对于通行的色彩写生教学来说,后印象派绘画中色彩构成关系的引入加深了对画面色彩关系的认识,使得色彩效果的生成关系变得更加明晰,这也是画面大的色彩效果生成的最直接的因素,其与画面色调的处理更形成完美的互补关系。如果说色调是画面色彩的一种趋同倾向的话,那么色彩构成就是画面色彩的一种趋异倾向。色调使画面的色彩达到和谐的效果,色彩构成则增加了画面的张力。现代的视觉生理学已经证明:画面中大的色彩构成是产生画面视觉冲击力的首要原因。所以如何处理好色调与色彩构成的关系也是现代色彩写生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落实到具体的写生过程中,应避免为了色调的统一而削弱大色块的对比,也要注意过于强调色彩构成的关系而破坏色调的统一。在处理画面的具体色彩细节时,还要注意处理好色彩的丰富度与色彩构成的关系,这是在色彩写生中最容易犯的错误。画者往往过于沉迷色彩丰富性的表现而画得过于琐碎,以至于破坏了大的色彩构成关系。虽然在局部色彩的细节上会有一些效果,但由于破坏了大的色彩关系,也不会有好的色彩效果。

综上所述,为了取得理想的色彩写生效果,必须了解画面色彩效果的生成方式,了解画面大的色彩效果与局部色彩细节的处理方法,注意处理色调、色彩构成,以及色彩的丰富性三者之间相互制约的关系,这样才能达到色调统一、构成明确、色彩丰富的理想的画面效果。在这方面,印象派、后印象派画家的绘画理念、用色体系以及大量精美绝伦的作品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艺术源泉。

摘要:本文对印象派、后印象派绘画的色彩理论进行了阐述, 说明了二者对现代绘画色彩的写生教学有直接的指导意义, 以期达到理想的色彩写生教学效果。

关键词:印象派,后印象派,色彩写生

参考文献

[1]陈洛加.外国美术史纲要[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5.

[2][美]约翰.雷华德, [英]贝纳.顿斯坦著.平野, 陈友任译.印象派绘画大师[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印象因素】相关文章:

印象形成05-17

岭南印象范文05-16

印象庆阳范文05-18

《印象·城子古村》09-11

印象丽江散文04-18

青岛印象诗歌04-19

沾化印象作文04-29

季节印象散文05-09

父亲印象作文05-12

美国警察印象05-04

上一篇:网络交易平台提供下一篇:弃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