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心脏手术

2024-05-02

婴幼儿心脏手术(精选七篇)

婴幼儿心脏手术 篇1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次研究选取2013年7月至2014年11月来我院诊治的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患者32例,在这32例患者中,男性患者有14例,女性患者有18例,年龄介于2~21个月,平均13.7个月,体质量介于4.2~11.3 kg,平均8.8 kg。其中年龄低于3个月的患者4例,术前表现为营养不良的患者6例。经过诊断确定肺部有不同程度的感染的有14例,其中3例感染较为严重。婴幼儿体质量不足6 kg的有5例,患儿身体体征表现较为虚弱。将32例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婴幼儿通过B超、X线胸片等手段诊断,其中单纯的室间隔缺损(VSD)患者为6例,VSD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为4例,单纯的房间隔缺损(ASD)为8例,VSD+ASD患者为3例,VSD合并动脉导管未合闭(PDA)患者有2例,ASD+PDA患者为1例,三尖瓣反流(TR)患者为3例,ASD合并肺动脉瓣狭窄(PS)4例,1例患有法乐四联症(TOF)。另外,表现为发绀的患儿为13例。

1.2治疗方法:本次手术治疗中,所有的患儿均采取全麻方式,具体方法为鼻插管麻醉。患者均采取左侧卧的体位,经过胸骨正中进行切口,建立体外循环(CPB),控制其温度与流速,其中3例采用深低温低流速,剩下29例皆使用低温中流速,对心肌的保护采用的是托马氏液冷晶体停跳液进行灌注。对于VSD患者,可经过右心房采用涤纶补片进行修补,若此法不可行,可以在右心室开个小口进行。对于ASD患者则以戊二醛处理后的心包补片进行修补,应注意婴幼儿的组织比较娇嫩,进行缝合的时候应采用连续缝合法,尽量简化手术过程。对于PDA患者,可经肺动脉进行切开进行缝合[2]。总之,在手术过程中,单纯的缝合手术进行了19次,补片修补的手术共进行了8次,动脉矫正做了4次,1例法乐四联症患者进行了根治手术。

1.3术后监护:心脏病手术为危险系数很高的手术,术后需进入ICU监护,其中呼吸机的使用因人而异,当患者意识清醒后方可酌情停止使用呼吸机,一般使用时间为5 h~10 d,严重呼吸不畅患者应立即采取气管插管处理。对于术后出现肺动脉高压的患者,采用一氧化氮(NO)给与治疗。术后应对身体的各项指标进行严密的监测,保证心率、血压、血常规以及肝、肾功能均在正常的范围内,如发现异常,及时实施补救措施。一般手术后应尽快结束禁食,给患者摄入足够的营养,若患者无法自行进食,则采取静脉输入营养成分的方法,同时注意补充足够的水,蛋白质等。

2结果

在32例患者中,1例患儿手术过程中死亡,为VSD+ASD患者,1例患儿手术后4 d肺部感染抢救无效死亡,病死率为6%,剩下的30例患者都能够顺利完成手术,其中9例发生心低排血量,5例出现心律失常,另有1例出现肾衰竭症状,经过6次透析治疗,病情得到控制,住院期间有15例发肺部感染,经过治疗感染逐渐消除,无明显的并发症。观察期间1例患者出现房室传导阻滞,经过输入异丙肾上腺素同时适当使用心脏起搏器等措施,在5 d后心脏恢复正常供血。总之除2例死亡外,其余患者经过手术治疗以及术后的全面监测以及救治均能够痊愈出院,痊愈率为94%。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病情非常复杂,本次研究中,通过及时的进行手术治疗,以及采取适当的围手术期措施,得到了较为满意的治疗结果,临床经验值得学习与推广。

3讨论

3.1手术前的诊断:由于先天性心脏病病情多样,因此术前的明确诊断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准确的指导具体的病变部位以及病变程度,才能正确的选择手术方案,准确的实施手术治疗。目前术前诊断的主要方法为Echo、X线胸片等,这些诊断方法简单易行,且诊断结果可靠,同时不会给患儿造成身体上的伤害。通过这些检查,使治疗过程更加具有针对性,提高手术成功率。

3.2选择适当的手术时机:先天性心脏病的婴幼儿手术时机至关重要,以前的理论普遍认为,患儿年龄太小或者体质量太轻不适合做外科手术,其成功率不高。但是近年来不断的研究发现,倘若新生儿发现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应及早进行治疗。早期的VSD患者,其左心室功能可能还有保留,如果发现及时,并且选择及早手术,在术后能够保证在病变部位逐渐恢复的同时,左心室的功能也逐渐趋于正常,使患儿最大程度的正常生长发育。另外,由于心脏的结构异常,导致肺动脉的功能异常,若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导致肺部的病变,极易发生感染,影响患儿的生长发育,病情耽搁时间太长可能会造成不可逆的组织器官坏死,甚至会危及生命。因此,对于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应及时进行手术,第一时间对患病部位进行矫正,降低对患儿的伤害。近些年科学技术在医学界的应用也使医疗技术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婴幼儿虽然是特殊群体,但对其麻醉、术后监护等技术也较为成熟,因此,医师应在发现疾病的同时抓住手术的时机,积极进行手术治疗[3]。

3.3体外循环的处理:婴幼儿身体还未发育完全,组织器官都相当稚嫩,再加上多数患儿都出现营养不良的状况,不仅要求医师的外科手术技术性极高,对于体外循环的管理也是有难度的,婴幼儿本身的血容量不充足,加上手术时期可能造成的血液流通不顺畅以及自身血量匮乏,所以必须注意管理其体外循环系统。在手术之前应改善其心肌缺血、缺氧等症状,保证血管的通畅,并及时地对患儿进行镇静处理,以此来最大限度地减少心脏的负荷。同时婴幼儿体质量较小,所以对于麻醉剂的耐受性较差,医师应注意麻醉剂是否会抑制心肌细胞,若有此种情况,应及时纠正。同时体外循环的温度应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不可骤然升温或者降温,防止因温度的骤变造成心肌的痉挛或者心肌缺血等情况[4]。

3.4围手术期的处理:心脏病易导致呼吸道的感染,甚至导致肺炎的发生,因此围手术期的处理十分的重要,应该通过保持病房无菌,以及医疗器械的的无菌操作来减少患儿受到感染的机会,若发现发炎症状,及时给与适量的抗生素来调整。术前及术后应适当的给与镇静措施,以减少心脏的负担[5]。对于长期靠呼吸机维持生命的患者,应特别注意其营养的摄入,尤其是注意保持水和电解质的平衡,充足的营养是患者顺利治疗并且康复的保证。对于患有严重的心功能不全的患者,应该给与适量的强心苷,保持心脏的泵血功能[6]。

参考文献

[1]周隆书,王云.10kg以下婴幼儿室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的外科治疗[J].心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2014,3(4):172-176.

[2]舒强.婴幼儿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的外科治疗进展[J].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电子版),2014,10(6):719-722.

[3]陈晓春,胡曰波.体重<8kg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手术围术期处理及并发症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4,12(5):141-142.

[4]汪毅,李亚雄.3岁以下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595例外科治疗[J].中国妇幼卫生杂志,2013,4(1):54-55.

[5]施经添,何伦德.34例婴儿先天性心脏病外科治疗[J].河南外科学杂志,2013,19(4):34-36.

婴幼儿心脏手术 篇2

近年来,肢体缺血预处理作为一种具备临床可行性的围术期器官保护措施,由于其易操作、不增加医疗费用等特点,成为国内外研究热点。有动物和临床试验结果显示,除心、肺保护作用[4,5]外,肢体(远隔)缺血预处理对肾、肝、脑、脊髓等器官组织也具有保护作用[6,7,8,9,10,11,12]。但以上研究结果能否适用于婴幼儿这一特定人群,目前尚无多中心、大样本的研究可以给出结论。本研究将通过Meta分析,来系统评价肢体缺血预处理在婴幼儿心脏手术围术期的心、肺保护作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前瞻性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研究对象为接受先天性心脏病外科手术治疗的婴幼儿(平均年龄<1岁);试验中包括肢体缺血预处理组(T组)和空白对照组(C组)。排除标准:非中、英文文献;无法获得文献全文;T组或C组中有非体外循环心脏手术病例。

1.2 干预措施

T组:体外循环前,使用袖带对上肢或下肢加压阻断血流。C组:不实施任何干预措施。

1.3 检索策略

使用下列词条检索公开发表的英文和中文文献:小儿、儿童、幼儿、婴儿;心脏外科、心血管外科、开胸手术、体外循环;缺血预处理、肢体缺血预处理、远隔缺血预处理。检索英文数据库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和中文数据库CNKI、Wan Fang Data。检索结果截至2015年6月30日。

1.4 文献选择与评价标准

2名研究者独立对检索到的文献进行纳入,意见不一致时,加入第3名研究者,讨论后确定。2名研究者独立提取并录入数据,主要预后指标为术后4个时间段的心肌肌钙蛋白I(c Tn I)和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P(A-a)O2],其他预后指标为机械通气时间和ICU停留时间。

文献质量评价采用Jadad评分:随机(说明随机方法2分,未说明随机方法1分,随机方法不恰当0分),盲法(说明具体措施2分,未说明具体措施1分,盲法不恰当0分),退出与失访(说明1分,未说明0分)。评分3~5分为高质量文献。

1.5 统计学方法

使用CMA(Comprehensive Meta Analysis)2.0软件进行Meta分析。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中位数M,四分位数间距Q(P25,P75);对连续性资料,效应量以标准均数差(SMD)和95%可信区间(CI)表示。异质性检验中,若I2≤50%,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合并效应量;若I2>50%,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合并效应量,并应用Meta回归探索异质性来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共检索得到293篇文献,筛选后纳入6篇文献,其中英文文献5篇,中文文献1篇。共包括264例先天性心脏病外科手术婴幼儿,T组133例,C组131例。两组年龄(SMD=0.154,95%CI:-0.089~0.396,P=0.214)、体外循环时间(SMD=-0.186,95%CI:-0.638~0.266,P=0.420)、主动脉阻断时间(SMD=-0.098,95%CI:-0.340~0.144,P=0.42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见表1。

2.2 预后指标的Meta分析

术后4个时间段,术后1~3 h T组c Tn I低于C组(SMD=-0.481,95%CI:-0.762~-0.200,P=0.001,I2=0%),术后4~6 h T组P(A-a)O2低于C组(SMD=-0.297,95%CI:-0.592~-0.003,P=0.048,I2=42%),见图1、2。两组机械通气时间(SMD=0.002,95%CI:-0.273~0.277,P=0.989)和ICU停留时间(SMD=-0.177,95%CI:-0.730~0.376,P=0.531)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注:1 mm Hg=0.133 k Pa

2.3 Meta回归分析

异质性检验中,术后4~6 h c Tn I在不同研究间存在较高异质性(I2=58%)。应用Meta回归探索异质性来源,横坐标为紫绀患者比例,纵坐标为肢体缺血预处理对c Tn I(术后4~6 h)的降低作用。结果显示,随着紫绀型先心病患者比例的增加,肢体缺血预处理降低c Tn I(术后4~6 h)的作用逐渐消失(斜率=0.007,P=0.016)。见图3。

3 讨论

1986年Murry等[19]首次提出了缺血预处理的概念。Birnbaum等[20]在1997年进一步发现了远隔缺血预处理对心肌的保护作用。肢体缺血预处理作为一种远隔缺血预处理方法,是指预先对上肢或下肢实施反复、短暂的缺血再灌注,以激活机体的内源性保护机制,达到减轻心、肺等器官在体外循环心脏手术中损伤的目的。本研究旨在评价肢体缺血预处理对未成熟心肌和肺脏的保护作用,所以在文献选择时对研究对象的年龄进行限定,要求入选文献中患者的平均年龄小于1岁。由于没有对随机和盲法进行充分说明,1篇文献Jadad评分仅为2分,但综合考虑研究对象和预后指标,该文献发生偏倚的风险较低。

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后,c Tn I升高提示心肌损伤,P(A-a)O2升高提示肺换气功能受损。因此依据Meta分析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肢体缺血预处理可减轻婴幼儿心脏手术后1~3 h的心肌损伤,可减轻婴幼儿心脏手术后4~6 h的肺损伤。由于在入选文献时对患者的年龄进行了限定,因此在异质性检验中,I2均小于50%(术后4~6 h c Tn I除外),从而提高了本研究结果的可信程度。针对术后4~6 h c Tn I在不同研究间存在较高异质性的情况,Meta回归分析提示:研究中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的比例是产生异质性的主要来源。因此可以初步推断,在婴幼儿心脏手术围术期,肢体缺血预处理并不能减轻长期缺氧状态下心肌的损伤,同时也提示在今后的临床研究中应根据患者是否存在紫绀进行分组。需要说明,由于肢体缺血预处理组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和ICU停留时间并没有减少,因此目前没有证据表明肢体缺血预处理可以加快心脏手术婴幼儿患者的术后康复。

另外,在Meta分析过程中还发现一系列有待解决的问题:单一研究样本量偏小;缺少欧洲和北美的研究,研究质量仍需提高;缺血预处理中的肢体选择、预处理的时间点和具体方法、检测预后指标的时间点尚不统一。建议开展多中心、大样本、高质量的婴幼儿肢体缺血预处理的临床研究,以解决上述问题。

摘要:目的 系统评价肢体缺血预处理在婴幼儿心脏手术围术期的心、肺保护作用。方法 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CNKI和Wan Fang Data,纳入肢体缺血预处理在婴幼儿心脏手术应用的前瞻性临床试验,每项试验中均包括肢体缺血预处理组(T组)和空白对照组(C组)。主要预后指标为心肌肌钙蛋白I(c Tn I)和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P(A-a)O2]。使用CMA 2.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6篇文献,包括264例心脏手术患者。其中T组133例,C组131例,两组间基线数据均衡。主要预后指标Meta分析结果:术后1~3 h T组c Tn I低于C组(SMD=-0.481,95%CI:-0.762~-0.200,P=0.001),术后4~6 h T组P(A-a)O2低于C组(SMD=-0.297,95%CI:-0.592~-0.003,P=0.048)。两组机械通气时间和重症监护室停留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肢体缺血预处理可降低婴幼儿心脏术后早期c Tn I和P(A-a)O2,但尚无加快心脏手术婴幼儿术后临床康复的证据。

老年心脏病患者非心脏手术麻醉处理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126例, 男58例, 女68例, 年龄66岁~89岁, 其中66岁~70岁63例, 71岁~80岁39例, 81岁~89岁24例, 平均年龄74.5岁。择期手术95例, 急诊手术31例。ASAⅠ~Ⅱ级47例, Ⅱ~Ⅲ级71例, Ⅲ~Ⅳ级8例。术前明确诊断, 患有冠心病者45例, 高血压并存左室肥厚、左室扩大或冠心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 35例, 广泛心肌供血不足33例, 完全性右束支和 (或) 左束支传导阻滞9例, 房早4例。

1.2 方法

1.2.1 注重老年患者麻醉的心理护理

注重老年患者麻醉的心理护理, 可以增强患者对麻醉手术的耐受性, 亦可以减轻患者因手术带来的痛苦[1]。患者入手术室后, 难免存在恐惧、焦虑心理, 应适当适时分散患者注意力, 让患者觉得有人体贴、关心。局部麻醉患者, 术前最好适量加用镇静催眠药物, 使其中枢神经系统受抑制。心理护理要因人而异, 因病而进行, 注重老年麻醉患者正确的心理护理, 减轻老年患者的思想顾虑。这样可以减弱中枢神经和交感神经的兴奋性, 增强对麻醉手术的耐受性, 有利于患者身心健康的恢复。

1.2.2 术前准备

既往有心绞痛或术前心电图 (ECG) 检查提示有心肌供血不足者, 给予极化液静滴1周, 酌情加用扩冠药。合并高血压者应使血压控制在接近正常范围。频发室性早搏者, 应使用抗心律失常药, 并注重改善冠脉灌注, 增加心肌氧供的治疗。房颤患者, 在改善冠脉血供和心肌营养的同时, 应使心率控制在100次/min以下。对房室传导阻滞和束支传导阻滞的患者, 一般不做特别处理, 可先做阿托品试验观察, 如反应不好则考虑安装或准备好临时起搏器, 以备急救。对并存的呼吸、肝、肾、内分泌和血液系统功能异常改变者, 也应采取相应积极措施, 使各主要脏器功能处于最佳状态[2]。

1.2.3 麻醉方法

常规术前30 min肌注地西泮10 mg、阿托品0.5 mg。入室后开放静脉行硬膜外穿刺, 头侧置管。确定导管在硬膜外后试注试验量利多卡因, 观察5 min, 无脊麻征象后注入局麻药8 ml (局麻药为1%利多卡因加0.2%地卡因) 。此后行全麻诱导, 诱导采用咪唑安定0.04 ml/kg、异丙酚2 ml/kg、芬太尼2 g/kg、维库溴铵0.1 ml/kg, 气管内插管。麻醉维持为硬膜外腔每隔45 min注入局麻药4 ml, 同时以异丙酚2~3泵入, 间断静注维库溴铵维持肌松。常规监测血压 (BP) 、心率 (HR) 、血氧饱和度 (SpO2) 和心电图变化。术后均用镇痛泵维持镇痛, 72 h后拔除硬膜外导管停止镇痛。

2 结果

所有患者术中生命体征平稳, 麻醉效果满意, 联合麻醉中全麻药用量明显减少, 术毕所有患者安返病房。

3 讨论

老年心脏病患者非心脏手术的麻醉, 术前不同程度的积极治疗和准备, 以及正确的麻醉方法和恰当合理用药显得十分重要。同时应注意术后精神障碍的发生, 据报道, 老年患者术后精神障碍总发生率为17.89%, 老年患者术后精神障碍常常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术前做好心理安抚工作, 术中加强脑的保护, 术后重视镇静、镇痛治疗和心理治疗, 这样对预防老年患者术后精神障碍具有积极意义。总之, 手术是治疗的主要手段, 而麻醉是手术成功的先决条件[3]。无论手术大小, 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恐惧、焦虑、紧张等心理反应, 又因老年人各脏器呈退行性改变, 其生理功能减退, 代偿能力降低, 必将影响麻醉期患者的生命体征, 带来一定的风险, 甚至影响手术顺利进行。因此, 对老年人实行麻醉和手术, 应考虑到老年性改变, 实施麻醉应根据个体的实际情况处理。

参考文献

[1]杭燕甫.当代麻醉与复苏[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729

[2]刘俊杰.现代麻醉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9, 832

婴幼儿心脏手术 篇4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在2012年8月至2015年8月期间来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心脏病患者中随机抽取116例为本次实验的研究对象, 将符合标准的患者按照麻醉形式的不同, 随机分为研究组 (n=58例) 与对照组 (n=58例) 。研究组中, 男35例, 女23例, 年龄为2~70岁, 平均年龄为 (46.8±3.6) 岁;对照组中, 男36例, 女22例, 年龄为3~70岁, 平均年龄为 (47.2±4.2) 岁。对照组与研究组患者在性别以及年龄等基本资料上比较, 差异不明显, 具备可比性, (P>0.05) , 无统计学意义。

1.2方法:手术开始30 min前为患者进行麻醉, 为其注射0.3 mg的东莨菪碱以及1 mg/kg的哌替啶。在患者进入手术室后对其心电图、血压、心率以及脉搏氧饱和度指标进行严密的监测, 接下来使用0.2 mg/kg的咪唑安定, 0.2~0.3 mg/kg的依托咪酯乳剂, 6~9 mg/kg的芬太尼以及0.3 mg/kg的维库溴铵对患者进行麻诱导[2], 在诱导完成后进行麻醉剂通气的操作, 务必使氧流量保持为2.1 L/min;潮气量保持为10 m L/kg;呼吸比例保持为1∶2;呼吸频率保持为8~22次/min;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保持在40 mm Hg左右[3]。研究组的患者采取快通道心脏麻醉进行治疗, 为患者持续微泵输注3~6 mg/ (kg·h) 的异丙酚, 1.4~3.1 m g/ (k g·h) 的利多卡因对其麻醉效果进行维持。在手术完成后, 体外循环患者需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吸入0.5%~1.5%的七氟醚, 在转机以及切皮时再为其注射4.5~5.2 mg/kg的芬太尼。对照组采取常规的形式进行麻醉, 在转机以及切皮时为其静脉注射20~40μg/kg的芬太尼, 转机前再次为患者注射0.12~0.20 mg/kg的维库溴铵。在整个体外循环的过程中, 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 (血压以及心率等) 使其吸入适量的安氟醚。所有患者在麻醉诱导完成后均需补充相应的乳酸林格液。

1.3观察指标:对两组患者的麻醉效果进行观察与比较。主要表现为麻醉用药、气管拔管时间以及术后清醒时间的差异。

1.4数据处理:使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检测结果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组间比较进行χ2分析, 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结果

2.1两组患者各项指标的比较:通过不同的形式进行麻醉治疗后, 研究组与对照组在手术时间、CPB时间比较, 差异不明显, 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但研究组患者的住院时间、阻断时间、气管拔管时间以及术后清醒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 组间数据差异明显,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两组患者麻醉药剂的差异:研究组患者芬太尼的用量为 (15±23) mg/kg, 异丙酚的用量为 (14±6) mg/kg, 维库溴铵的用量为 (0.5±0.04) mg/kg;对照组患者芬太尼的用量为 (28±8) mg/kg, 异丙酚的用量为0, 维库溴铵的用量为 (0.5±0.5) mg/kg;组间数据差异明显,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3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手术结束后, 对照组患者共计出现8例肺部感染、7例支气管痉挛, 总发生率为25.86%;研究组共计出现1例肺部感染, 1例支气管痉挛, 总发生率为3.45%;研究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 组间数据差异明显,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讨论

近年来, 随着我国医学技术的快速发展, 临床外科手术治疗中对于麻醉精准度的要求也不断提高, 特别是在心外科的手术过程中, 麻醉方法的选择以及麻醉效果的优劣可对手术结果和患者的预后造成直接影响[4]。

在整个心脏手术中, 术前1 d以及术后3 d时的患者身体状态尤为重要, 对其手术效果起到了决定性的影响, 因此在此阶段需严格控制麻醉的质量, 降低其不良反应, 争取将住院时间以及住院费用降到最低[5]。本次实验采取了快通道心脏麻醉, 与传统的麻醉方式比较, 气管拔管时间以及术后清醒时间得到明显的缩短,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主要是由于该种麻醉方式大大降低了阿片类药剂的使用量[6,7,8,9,10,11], 使其麻醉时间得到了有效的减少, 同时也降低了肺不张等并发症出现的概率。但如手术中过多的使用阿片类药剂, 会导致应激反应, 使得患者出现心动过快以及高血压等现象, 故应减少麻醉药物的用量, 避免发生心肌缺血等严重情况, 影响患者的预后恢复。

综上所述, 本文采用快通道心脏麻醉在心脏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显著, 安全性较高, 可有效降低并发症出现的概率, 促进患者在短时间内得到清醒, 值得在临床上应用以及广泛推广。

摘要:目的 分析快通道心脏麻醉在心脏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本院2012年8月至2015年8月期间收治的116例需进行心脏手术的患者作为本次实验的研究对象, 根据麻醉形式的不同, 将116例患者平均分为两组, 分别为研究组与对照组, 每个小组58例患者, 对照组的患者采取一般的形式进行麻醉, 研究组则为患者提供快通道进行心脏麻醉, 对两组患者的麻醉效果进行观察与记录。结果 通过不同的形式的麻醉治疗后, 研究组治与对照组在手术时间、CPB时间比较, 差异不明显, 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但研究组患者的住院时间、阻断时间、气管拔管时间以及术后清醒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 组间数据差异明显,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研究组患者芬太尼的用量为 (15±23) mg/kg, 异丙酚的用量为 (14±6) mg/kg, 维库溴铵的用量为 (0.5±0.04) mg/kg;对照组患者芬太尼的用量为 (28±8) mg/kg, 异丙酚的用量为0, 维库溴铵的用量为 (0.5±0.5) mg/kg;组间数据差异明显,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研究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 组间数据差异明显,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本文采用快通道心脏麻醉在心脏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显著, 安全性较高, 可有效降低并发症出现的概率, 促进患者在短时间内得到清醒, 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以及应用。

蓝色马6的心脏手术 篇5

前期工作已经做好了。拆原厂电脑, 调原厂数据。山越先生开始进行挑线的工作, 让HKS SZ电脑可以和原厂电脑进行相连。

经过长达3个半小时的接线安装, 终于搞定了。日本人的敬业精神真的非常好, 在3个半时间内他一直没有抬过头, 一直弯着腰在那里接线, 那驳下来的线头都整齐的放在自己带来的一个小盒子里, 等接线结束以后, 一起拿出来倒掉。虽然我不喜欢日本人, 但是这个的确要佩服他们的接线完成, 开始安装HKS SZ电脑的感应塞和爆震传感器。

数据效验完毕。开始上路, 测试行使状态下的各种数据。第一天结束, 主要是测试各项数据。HKS日本技师在测量结束后, 回住处, 进行修改。第二天, 正式调试开始, 出发前的车辆设定和沟通。

输入HKS技师输入过的昨天晚上修改好的程序, 3档的空燃比已经下降到了11.94, 而昨天最高也只有13.17。

继续提高中…

3挡7 000转, 车内4个成年人, 此老款4速自动马6已经可以比较容易的跑到200 km了。

继续奔跑中……在此过程中日本技师一直在不停采集和修改各项数据。发动机功率3维效果图。

又下降了……

终于完美了, 这个时候从1挡开始做满4个成年人, 这个车也可以非常轻松的直冲200啦!!!经过3天, 总共行程200余千米的道路测试, 终于搞定了南京首台外挂电脑。

小儿心脏手术的配合体会 篇6

1 临床资料

本组1020例心脏病患儿其中, 3个月~13岁:男患儿561例, 女患儿459例。体质量3~40kg。室间隔缺损437例, 房间隔缺损267例, 动脉导管未闭169例, 法洛四联症52例, 室间隔缺损并肺动脉高压30例, 室间隔缺损并动脉导管未闭12例, 其他心脏畸形53例。分别实施了室间隔修补术、房间隔修补术、动脉导管结扎和切断缝扎术、法洛四联症根治术。因疾病原因, 患儿大部分生长发育迟缓, 多消瘦, 活动无耐力, 有认知能力的患儿有忧虑表现。

2 术前访视

术前1d到病房, 首先通过主管医师和护士了解患儿的基本情况:如年龄、性别、生命体征等临床资料、社会情况 (是否单亲) 等, 到病房后通过图片、文字宣传材料向患儿家属介绍手术室的布局, 先进仪器设备, 手术时间安排, 术前注意事项, 手术的大致时间及过程, 告诉家属此种疾病手术成功的病例, 及家属关注的切口情况。态度和蔼, 让患儿及家属均体会到亲近感, 表示手术中的会给患儿带来护理关怀, 耐心回答家属提出的问题, 减轻他们的心理负担,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达到间接的为患儿顺利手术提供帮助的目的。

3 术前准备

3.1 物品准备

准备常规心外手术器械包, 根据手术方式、年龄的不同及患儿发育情况选择穿刺针、牵开器、缝线、体位垫、电极板等, 检查除颤器、高频电刀、无影灯、手术床的使用性能, 换瓣手术检查瓣型号是否齐全。另外, 征询手术主管医师对器械有无特殊要求。备好急救设备如喉镜、吸引管、吸引器等和抢救药品。层流净化设备运行情况。准备变温垫和冰帽。

3.2 手术间的准备

提前1h开启层流净化设备, 根据年龄和体质量调节室温, 1岁以内调至28~30℃, 1~8岁患儿调至26~28℃, 低体质量儿应根据体质量情况调节温度;再次检查手术间电源、氧气、负压吸引情况。

3.3 转运患者

检查好患者推车的使用性能, 护栏的安全性, 被褥是否清洁后到病房接患儿, 转运过程注意患儿的保暖工作, 保证安全。

4 术中配合

4.1 巡回护士配合

4.1.1 由手术主刀医师、麻醉师、巡回护士共同查对患儿的姓名、性别、年龄、手术部位、确认体位摆放方法。

4.1.2 麻醉配合

大部分小儿患者离开父母, 到一陌生环境后, 均会产生极大的恐惧感, 表现为哭闹不止, 先心病患儿虽也极度恐惧, 但大部分乖巧伶俐, 能通过安慰、抚慰、转移注意力等方式解决, 并且在注射时积极配合, 不能配合的要待其平静后, 在右侧上肢建立外周静脉通路, 遵医嘱给予麻醉药物, 配合麻醉实行双腔气管插管以及锁骨下或颈内静脉的深静脉穿刺并留置导尿, 做好固定防止脱落。

4.1.3 体位准备

根据手术需要选择合适的手术体位, 操作时动作要轻柔, 受压部位应垫合适的垫圈, 选择合适的约束带, 保护好关节部位, 避免神经压迫, 及脱臼等并发症。将选择好的负极板贴于肌肉丰满处, 如臀部和大腿, 并检查电线有无脱离及弯折。

4.1.4 其他配合

调节无影灯至合适位置, 再次检查各种设备准备情况, 处于备用状态。协助医师和器械护士完成手消毒、上手术台等常规巡回工作;体外循环的工作:配置肝素, 回收血液等;巡视输液情况, 遵医嘱调节输液速度和输液量, 保证液体温度在30℃, 观察患儿的肢体受压情况和颜色变化。

4.2 器械护士配合

4.2.1 开胸探查:提前30min洗手, 整理手术器械。常规消毒、铺巾, 胸部正中开口进行开胸探查。

4.2.2 手术过程配合

纵向切开心包, 显露心脏。心脏表面及动静脉探查后, 分离上下腔静脉, 用直角钳带盐水棉带, 套3cm左右的导尿管以备阻断, 然后根据术式, 进行下一步配合, 手术完成后用温盐水心表复温, 血压、心率、心电及心肌收缩有力、无出血后清点物品关胸。手术全过程中做到传递器械和配合手术的每个动作要做到主动、准确、快捷、轻柔, 减少或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或误传。始终保持重复使用的器械的清洁, 保证手术器械使用, 手术台上医、护有效配合是在最短时间内成功完成手术的关键之一。

4.2.3 CPB灌注

小儿CPB灌注以高流量为主, 在主动脉阻断的同时, 应进行静态膨肺和有效左心减压, 以减少肺瘀血, 使手术野清晰。开放主动脉阻断后应用利尿剂以排出过多的水分, 转流后适当输血以迅速恢复COP。在小儿CPB实施中一定要因人因病而异, 在CPB中要根据已出现的特殊需要而变动流量, 例如随转流中温度的降升而调整流量;对左向右分流或轻型发绀患儿、升主动脉阻断后初期、复温阶段、并行转流初期, 均应以高流量为主;对侧支循环丰富, 回血量少的法乐四联症以及心内操作期间, 温度已降至25℃以下时, 应适当采取低流量灌注。

5 语言唤醒

手术完毕后, 在麻醉苏醒期协助麻醉师进行麻醉恢复, 患儿易出现躁动。患者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是由于全身麻醉药物残留的不良反应[2]。临床往往表现为无意识的挣扎, 表情痛苦, 烦躁不安, 不能回答问题, 易拔出各种导管和扯掉刀口敷料, 因身体扭曲而造成切口出血, 有的患儿生命体征发生变化, 对生命造成威胁。应对患儿实施接触性的抚慰, 可用无菌布单将双腿包裹, 一人轻轻用双臂搂抱, 一人在头侧用肘臂夹住头部束手固定患儿双臂及双手, 但不可时间过长, 同时实施语言的安慰, 防止各种导管的拔出, 一般情况下1~5min左右患儿会度过麻醉躁动期。

6 讨论

手术过程是一个创伤的过程, 麻醉、切割、手术对患者血流动力学、生理机制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尤其是高龄、危重、大手术的患者, 缩短手术时间就意味着减少创伤、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促进康复[3]。这就要求手术室护士应具备精湛的护理技术、高超的急救经验、良好的职业道德以及健康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 不断地接受新知识, 能应对各种突发状况, 保障手术在没有任何护理因素的影响下顺利进行, 定期对发生的护理缺陷与差错进行讨论和分析, 持续改进, 保障每一个患者的生命安全。

摘要:目的 不断提高手术室护士的理论基础和配合技巧, 为手术成功提供保证。方法 对1020例心脏病手术患儿实施良好的沟通技巧、娴熟的专业技能等护理手段。结果 通过总结手术配合经验, 不仅缩短手术时间, 而且患儿及家属满意度提高。结论 术前访视对患儿的术前术后配合意义重大, 手术室护士的专业素质影响手术的成功率。

关键词:先天性脏病,体外循环下直视手术,术前访视,全身麻醉

参考文献

[1]崔焱.儿科护理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188.

[2]李勤, 戴琳峰, 薛滢, 等.语言唤醒对全身麻醉患者苏醒质量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 2010, 45 (10) :889-891.

心脏介入手术的护理探讨 篇7

1 心脏介入术术前护理

1.1 心理护理

心脏手术风险很高, 其成功与否关系着患者的生命健康情况, 所以在手术前, 很多患者面对此风险极高的手术有着很大的心理压力, 不利于手术的进行。所以在手术前, 应及时与患者积极沟通, 使其放松心态, 并与患者建立起良好的信任关系, 让患者心理压力得到平缓。

1.2 导管室的护理

在常规的试验中, 手术室是处于无菌的状态下进行手术的, 做心脏介入手术时, 更是要求其导管室处于完全无菌状态, 手术器材完全灭菌, 护士对手术器材要非常熟悉, 以便能在主治医生需要相应的器材时能迅速递给医生, 以免影响手术的顺利进行。

2 心脏介入术术中护理

2.1 术中的常规准备工作

虽然术前护士已和患者取得了良好的沟通, 平缓了患者焦虑不安的情绪, 但进入手术室, 躺在手术台上时还是会出现紧张的情绪, 不利于手术的正常进行, 这时就需要护士与患者很好的沟通, 转移其注意力, 稳定情绪, 在患者的情绪稳定后, 平卧于床上并连接监护导联与多导生理记录仪, 防止电极或导线出现在造影视野, 建立通畅的静脉通路, 并根据医嘱及时用药。

2.2 术中对患者生命特征仔细观察

心脏是否还有活动, 体现着患者是否还有生命的特征, 在做心脏介入手术时, 要对患者进行密切的观察和询问, 并观察其神智是否清楚, 有无间歇性呼吸的情况出现。除了对患者的神智以及呼吸的观察外还观察患者的心电图是否处于正常的频率, 行冠状动脉造影或PTCA时会对患者的心脏产生刺激, 从而有可能导致心率缓慢, 心脏间歇性停止跳动等情况的出现, 所以要仔细观察以便随时做出相应的措施。当患者的心率低于60次/min时要叮嘱患者做咳嗽动作以加快其心率, 从而使造影从冠状动脉排除以减小造影对心脏的刺激。

2.3 密切观察其造影的反应以及肝素的应用情况

造影对患者产生的影响有皮肤潮红、苍白、荨麻疹、头痛、头晕、咳嗽、哮喘等情况, 出现这些情况时要及时作出相应的处理措施。在使用肝素时, 要注意肝素的用量, 必须按照严格的操作方法计时计量的使用并记录, 还要密切观察患者是否有出血的倾向。

2.4 术中应做好的工作

该手术具有一定的风险, 关系着患者的生命健康, 所以在手术进行中要确保手术的顺利进行。在医生进行手术时如果需要相应的手术器材, 护士应准确无误迅速的传递到医生的手里, 还要做好相应的预防措施, 防止其他手术危险的出现, 以便能及时的处理。

3 心脏介入术术后护理

3.1 手术监测

做完手术后把患者安排在监护室并且要对患者进行密切的监测, 因为术后患者的病情还不稳定, 如果不做好监测会引发严重的后果, 甚至会威胁到患者的生命, 所以需要用连续心电血压仪时刻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 出现心率过快或过慢, 血压不正常等情况及时采取救护措施。

3.2 术后一般护理

手术后患者的伤口容易出现崩裂导致感染, 所以要时常对患者进行护理, 对其卧床的时间以及姿势, 进水以及禁食等时刻观察和指导。由于心脏介入手术一般是经下肢动脉经路, 所以需时常观察患者的足动脉的活动情况, 以防止血栓或血肿的形成。

3.3 手术后并发症的预防

心脏介入手术完成后容易产生急性的并发症, 如心率减慢或心血管扩张而引起的血压下降等并发症, 所以在手术后要做好预防并发症出现的措施。并发症的出现原因及预防方法:一是有患者术后的情绪紧张心理恐惧从而导致迷走神经的反射, 应积极与患者沟通, 舒缓患者的紧张情绪;二是血容量不足而引发的低血压, 术后要对患者补充血容量, 时刻观察患者的神智是否清醒, 有无心力不济, 胸闷气喘的现象发生, 如果发现血压下降应及时补充血容量并且注射阿托品, 使患者能恢复平稳状态[2]。

4 小结

心脏介入手术时具有一定的风险性, 其成功与术前、术中、术后的护理密不可分, 所以在进行心脏介入手术时要做好充分的护理准备, 在手术前积极与患者沟通, 放松其心理紧张的情绪, 为手术的成功打下良好的基础, 术中熟悉手术器材并与主治医生默契的配合, 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 术后对患者的恢复情况进行密切的观察, 预防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以及做好并发症发生时的抢救准备工作。

关键词:心脏介入手术,护理,临床,健康

参考文献

[1]杨自容, 聂志芬.心脏介入手术的护理体会[J].护士进修杂志, 2000, 15 (3) :200-201.

上一篇:生物防控下一篇:常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