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科因素

2024-05-10

产科因素(精选十篇)

产科因素 篇1

关键词:产科,病理,因素,产科出血

近些年以来, 在我国孕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中占据首位的是产科出血。妊娠妇女由于妊娠导致子宫切除或者死亡, 给我国的社会及家庭带来严重的危害, 医务人员应当对产科出血提起高度的重视[1,2,3,4]。本文对我院22例产科出血切除子宫患者的产科因素以及病理因素进行了回顾性的分析, 现做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我院2010年2月至2011年2月期间产科子宫出血的2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收集, 其中全切除子宫的患者有2例, 进行次全切除子宫的患者共有20例;22例产妇的年龄介于25~38周岁, 产妇的平均年龄为31周岁。22例患者的出凝血时间和血常规全部正常。

1.2 方法

2 例全切除子宫和20例次全切除子宫的患者全部使用浓度为4%的甲醛进行固定, 常规染色及石蜡切片,

2 结果

2.1 产科检查结果

在产科子宫出血的22例患者当中, 剖宫产时出血的患者有16例, 产后出血的有4例, 自然分娩后出血的有2例。22例患者中有16例患者曾经有过自然流产史或者人工流产史。

2.2 病理检查结果

(1) 巨检:在切除子宫的22例患者中, 20例患者的子宫内膜都存在不等范围的粗糙面, 并且呈现出红色, 在内膜粗糙面部位进行垂直切面, 附着物与子宫肌壁间的界限不够清晰;仅仅出现2例患者进行次全切除子宫的患者内膜呈现的是暗红色, 且子宫内膜面较为光滑。 (2) 镜检:超常胎盘部位反应:较深的肌层被中间型滋养细胞侵入, 片状或者零散分布且浸入到血管壁中, 但是没有对血管造成摧毁或者破坏。若是胎盘部的反应, 仅仅在子宫的浅肌层存在数量较少的中间型滋养细胞, 并未浸入到血管壁当中。

3 讨论

产科子宫出血属于严重的分娩阶段并发症, 如果处理不妥当, 那么便会导致孕妇生命危险。通过对我院产科出血的22例患者病历的分析, 存在病理学改变的仅有6例, 存在产科改变的仅有6例, 并且同时具有产科改变以及病理改变的共有10例。22例患者中有2例患者死亡, 自然分娩的有2例, 剩余的患者全部都是剖宫产。剖宫产技术虽然有了显著的提高, 然而其危险性仍然比引导分娩要大, 剖宫产手术所导致的死亡率大约为引导分娩的八倍。

产科子宫出血的主要病理因素是超常胎盘部位反应、胎盘植入以及胎盘粘连等。其中, 超常胎盘部位反应属于正常的一种非肿瘤性种植过程的过度反应, 一般能够同时与不成熟的绒毛出现;胎盘植入指的是子宫肌层被胎盘绒毛浸入, 具体的原因尚且有待研究。当植入胎盘时, 血窦如果遭到破坏, 那么就会导致大出血的发生, 此外, 穿透性胎盘是一种较为罕见的植入胎盘异常;胎盘粘连指的是胎盘绒毛与子宫肌层直接附着, 这便使得产妇分娩以后胎盘无法正常的进行剥离, 这反映出蜕膜板大部分或者完全丧失, 并且正常情况下子宫肌层和胎盘间也不存在薄层子宫内膜, 周围也存在着较多的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本研究当中16例患者有自然流产或者人工流产史, 并且刮宫术和人工流产术会损伤子宫内膜。

产科子宫出血主要的产科因素为脐带垂脱、子宫收缩乏力、胎盘早剥以及前置胎盘等。其中, 脐带脱垂是因脐带过长所导致的;胎盘早剥指的是产妇在分娩期或二十周以后, 正常位置的胎盘在娩出胎儿之前部分或者全部剥离子宫, 目前产生的原因尚且不清;前置胎盘指的是产妇在怀孕二十八周以后胎盘在子宫的下端附着, 其下缘甚至覆盖或者达到宫颈口以内, 其位置比先露部位要低, 随着产程的不断进展, 产妇的子宫峡部便会逐渐的拉长, 附着的胎盘便会与其剥离及错位, 最终导致血窦的破裂出血;导致患者子宫收缩乏力有着非常多的原因, 比如临产后对子宫收缩抑制剂、麻醉剂和镇静剂过多的使用。此外, 超常胎盘部位反应、子宫平滑肌瘤、胎盘早剥和前置胎盘等, 均极有可能会导致子宫收缩乏力的产生。

通常产科子宫出血均非常危急, 一旦处理不当便会危及到产妇的生命。就病因方面而言, 产科出血极有可能是由于病理因素所造成的, 当然也不排除与产科因素有关, 或者两者都可能存在。在临床上, 较为直观的是产科因素, 而病理因素相对来说则比较隐蔽, 在子宫切除以后往往才能够发现。所以, 在不能完全解释产科因素的情况下应当对病理因素加以考虑。

参考文献

[1]林淑端.产科子宫出血9例病理与产科因素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 2011, 9 (36) :168-169.

[2]张晓飞.产科子宫出血10例病理及产科因素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 2009, 6 (7) :540-541.

[3]张灵洁.产科大出血急诊子宫切除的临床体会[J].求医问药 (学术版) , 2012, 10 (3) :219.

产科因素 篇2

【摘要】目的 为了降低在护理工作当中出现的问题,特对产科护理工作的不安全因素进行分析,并且根据出现的问题制定出相应的防范办法。方法 特选取我院2009年6月到2013年1月住院的8346例产妇做临床观察分析,各自从不同的方面进行研究,包括的方面有管理体制方面、护理人员的自身素质方面和护理人员的专业工作性能、医院的环境、基础设施、治疗护理设备和孕产妇家人的配合等各个方面进行不安全因素的分析。结果 制定了相应的应对措施之后,产科护理工作当中不安全的因素慢慢变少。结论 护理工作人员的工作责任心和护理方面的专业技术需要到位,各项规章制度需要严格执行,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护理工作中的风险。

【关键词】产科;护理安全;不安全因素

在国际当中对护理安全的定义是,在护理的过程当中,病患没有出现在规定内容之外的心理和生理上的任何损失、障碍或者死亡。在孕产科的护理工作当中,护理的品质直接关系到了产妇和婴儿的健康,护理工作当中只要出现任何的纰漏,就极有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所以说,找到护理工作当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并将工作当中可能存在的不良因素降至最低,这是非常有必要的。在本文当中,对护理工作当中容易出现的不良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并且针对性的提出了相关措施,以提升产科护理的品质,具体内容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本次研究当中选取的对象是我院从2009年6月到2013年1月的产科病患总共8346例,年龄层在17岁到44岁之间,平均年龄是26岁。

1.2方法

将这8346里孕产妇在护理工作当中出现的不安全因素进行整理,并且记录下来做分析总结工作。

2.结果

在护理的8346例病患当中,总共是出现了护理医疗事故57例,在总体的护理比例当中是占据了大约0.68%。出现护理不良因素的情况大致包括了以下的几个方面:管理体制上的疏漏、护理人员的自身素质和专业的护理技能不成熟、医院的基础设施和护理医疗设备不够,以及产妇的家属和护理工作人员之间没有良好的沟通配合。详见下表。

表一:出现护理医疗问题的具体原因分析总结表

类型原因例数百分比% 管理体制上的缺陷相关工作部门和个人没有712.28进行有力的监督管理,规

定的制度执行起来非常的困难;护理工作人员严重47.02不足或者是上岗人数匮乏。

护理工作人员自身的没有强烈的工作责任心;58.77 素质和专业技能专业的护理技术不够成熟;58.77对于相关的制度观念意识1933.33淡薄,护理的记录工作做

得不够细致。

医院的环境和基础设环境和基础设施等;47.02 备医疗护理设备等方监护设备等;11.76 面

孕产妇和其家人的配孕产妇自身心理上的变化导35.26 合方面致的心理障碍;

孕产妇家人的配合工作做得712.28不到位。

其他方面的因素实习带教人员没有做好各项23.51工作的细致交代。

3.讨论

3.1在产科的护理工作当中主要的危险因素

在产科的护理工总当中包括的因素有很多,婴儿和产妇的身体健康都包括在了其中,对一些不安全的因素进行分析研究,能够有效的将在护理工作当中出现的危险情况减少,在护理的工作当中,主要的不安全因素表现在以下的几个方面:

3.1.1护理安全管理制度工作不够全面

相应的护理管理制度制定的内容非常单一,或者是在执行的工作上力度不够,很难全面的贯彻执行下去,在各个护理工作当中不安全的情况有很多,如果没有良好的监督管理办法,[1]是很容易出现问题的。

3.1.2护理班期的安排不到位

在护理工作当中,没有一个良好有序的排班制度是很容易造成工作人员的疲劳的,有时候一个工作人员连续的排班造成心理生理都非常的疲惫。而产科护理的工作危险性很强,稍有疏忽就很可能造成极其严重的后果。这就造成护理工作人员在护理的过程当中精神高度的紧张,那么疲劳的感觉就更加容易出现,如果这一时段的工作人员人手严重不足或者是工作人员连续长时间的工作造成的疲劳感就很容易造成医疗事故。

3.1.3护理人员没有强烈的工作责任心

一些护理人员的工作责任心非常的薄弱,不能够完全良好的按照相关的规章制度进行操作工作,工作态度上玩忽职守,麻痹大意,那么出现医疗事故的概率就会大大的提升。比如说助产士在接产的工作当中,没有根据相应的要求做好观察记录的工作,对于医生的叮嘱完

成力度不高,或者说产妇出现了不良反应的先兆之后不能够及时的发现,导致主治医生不能够及时的进行治疗的工作而造成医疗事故的出现。

3.1.4专业的护理技术不够成熟

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不够成熟造成操作的过程当中各项工作完成的力度不高。在产科的工作当中,对于技术是由非常高的要求的,助产士的专业程度直接关系到母婴的健康程度,如果助产士的专业能力不强,那么对母婴造成的伤害就要高出许多倍,比如说接产的手法和对新生儿的护理操作当中,只要有任何一点的疏漏,就会对新生儿造成伤害、窒息,甚至会牵连母体出现出血的意外状况。

3.1.5护理人员没有强烈的法制观念

护理文书记录不够细致,病历的书写指的就是参与工作的医务工作者在问询具体的病患情况、设计治疗方案和护理等工作当中记录下的相关资料,在记录下这些资料之后在再对其进行具体的分析研究,归纳总结等之后形成的医疗活动记录的操作规范。如果护理人员没有强烈的法制观念,在书写护理文书的时候有很多不规范的情况出现,也是会造成护理不安全

[2]因素的产生的。

3.1.6医院的环境、基础设施和医疗护理设备

医院的环境、基础设施和医疗护理设备等等问题也会造成护理不安全情况的出现。产妇因为身体的原因,不能够良好的进行自身的活动,在医院里楼梯上的扶手缺失、地面上有积水或者是其他的杂物、夜间医院的光线昏暗都很容易造成孕产妇出现意外受伤的情况。在护理医疗的设备上,如果在护理的过程当中,设备突然出现什么问题,都可能会造成意外情况的出现,比如说胎心监护仪,如果显示了错误的数据的话,对医生的诊疗判断是会出现妨碍的,医生的错误决定会给孕产妇造成严重的后果,医疗设备的先进性也是非常重要的在产科护理工作当中。

3.1.7孕产妇自身的心理变化

产妇在分娩之后,身体当中的激素会有一个巨大的变化,造成产妇神经系统也出现极大的变化,主要的表现症状就是精神状态不好,非常的累和困,而且内分泌系统也因为不平衡

[3]而使心理上受到巨大的影响,导致一些意外情况的发生概率大大的增强。

3.1.8产妇的家人没能和医院的护理人员有一个良好的配合产妇在分娩之前,临床的症状变化非常快,定期护理工作是一项不可或缺的操作,只有这样才能够及时了解母婴的身体状况,并且根据状况的变化制定出相应的护理应对办法,保证母婴的绝对安全。但是常常有一些情况就是产妇和其家属对于医生叮嘱的相关事项没有足够的重视程度,不去遵守,甚至不听从医生的吩咐自行离院,从而会给护理工作带来许多的麻烦。

3.2相应的预防控制措施

护理工作当中,各项操作都是直接关系到护理患者自身的利益,也会影响医院的社会效益。所以说一项科学有效的护理办法能够良好的控制护理风险的产生,降低风险出现的可能性,为此,特意提出了几点可行性的建议来预防风险的产生。

3.2.1管理工作要加强

保证护理的安全首先要做的就是将管理的质量提升,不仅要制定出有效的管理制度,还要严格的贯彻下去,将责任分配到个人,出现事故要有相应的负责人,才能够真正意义上将管理工作做好。

3.2.2排班制度要正确科学

在排班制度上面,要尽量的避免出现一个工作人员多次或者长期的连续的参与护理工作,施行轮换制,减少护理人员的疲劳感,保证工作人员在上班的过程当中能够有一个良好的生理和心理状态。

3.2.3查对制度要坚持严格的贯彻风格

在工作当中,工作人员的工作责任心是非常关键的一部分,各项制度的制定其实都是通过对实际的工作当中护理人员出现的具体事故进行总结,然后完善相应的管理制度,因此对于这项制度的有力执行能够保证医疗事故的减少和发生的概率,所以需要要求工作人员严格

[4]的按照规章制度进行操作工作。

3.2.4及时与产妇沟通

对于产妇出现心理上的问题需要护理人员耐心及时的与其沟通,缓解产妇的压力。并且协调产妇家属做好产妇安全的护理工作。

【参考文献】

[1]:杨凡.产科护理不安全因素的分析与防范对策[J].中国医药导报.2011(13):18--19

[2]:罗春.产科护理不安全因素的分析与防范对策[J].黔南民族医专学报.2009(03):29--30

[3]:武利云.产科护理不安全因素分析与防范对策[J].基层医学论坛.2011(01):36==37

[4]:厉美湘,郭益萍.产科护理不安全因素的分析和防范对策初探[J].现代中医结合杂志.2012

妇产科临床早产危险因素分析 篇3

【关键词】妇产科;早产;危险因素

【中图分类号】R714.2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5)01-0220-01

早产发生率为5%~10%,是常见的不良妊娠结局,也是影响儿童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可明显增加新生儿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并对儿童今后的体格、智力和运动发育有着消极影响。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早产儿的死亡率明显降低,而发生率却呈明显上升趋势,因此,探索新生儿早产产生的原因,对降低婴儿死亡率,提高人口素质,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早产是常见的产科并发症,是指妊娠在28~37周的分娩。早产儿的体重不足,各个器官发育不成熟,死亡率显著高于足月产儿。虽然随着医疗条件的不断进步,早产儿的死亡率显著下降,但是发生率却呈现出上升的趋势。早产儿的有效预测、诊断与治疗成为了产科高度关注的问题。本研究回顾分析我院自2013年10月至2014年10月的220例产妇的临床资料,探究早产的危险因素,并形成如下报告。

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自2013年10月至2014年10月的220例产妇。其中,早产产妇110例,年龄30±5.35,孕周32±2.13;足月产产妇110例,年龄29±6.94,孕周38±0.62。

2方法

采用SPSS21.0统计分析软件对早产妇组和足月产妇组的年龄、孕次和流产史等一般情况数据以及妊娠期高血压、宫内感染、胎盘早剥、胎膜早破、羊水过多等临床特征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运用卡方检验,计数资料运用t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3结果

两组产妇在年龄、孕产次方面的差异不显著(P>0.05),早产组的多次流产史(流产次数大于等于两次)显著高于足月产组。宫内感染、妊娠期高血压、胎膜早破对两组的影响的差异显著(P<0.05);多胎、羊水过多、前置胎盘、胎盘早剥对两组的影响差异不显著(P>0.05)。两组在分娩方式上差异不显著(P>0.05);两组在对围生儿的影响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高龄、多次流产、妊娠期高血压、宫内感染、胎盘早剥、胎膜早破均是早产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

4孕产妇预防早产措施

①应注意身心健康,尽量避免精神创伤,保持愉快的心情,预防血压升高。②孕妇在整个孕期都要注意交通安全,减少碰撞、外伤,避免胎盘早剥的发生。③对于已经知道自己子宫有畸形,或有早产史,或有子宫肌瘤的孕妇,孕期里应该特别注意增加营养,同时禁止性生活。④保持外阴清洁,防止阴道感染。⑤多胎妊娠或合并有慢性疾病的孕妇,孕期应多卧床休息,以左侧卧位更为适宜,因为这样可增加子宫胎盘的血流量,从而防止自发性子宫收缩。同时加强孕产妇的孕期管理,进行孕期宣教,早期发现高危因素,积极防治妊娠并发症及合并症,防止早产的发生,降低围生儿病死率,提高新生儿质量。

5讨论

早产是高龄、多次流产、妊娠期高血压、宫内感染、胎盘早剥、胎膜早破多种危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产妇年龄。产妇的年龄大于35岁或小于18岁就容易导致早产。本研究中,早产组年龄在35岁以上的产妇占16.32%;足月产组年龄在35岁以上产妇占12.41%,早产组和足月产组之间的差异不显著,这可能是由于本研究的样本容量较小,存在着较大的抽样误差。其次,流产次数。流产次数较多是导致早产的危险因素,其能够损伤宫颈内口,破坏宫颈处组织的完整性,致使在妊娠中晚期宫颈关闭不全,羊膜囊膨出宫颈管,最终因为感染或张力过大,导致胎膜过早破裂从而引发早产。第三,妊娠期高血压。妊娠期高血压严重威胁着母婴的健康,是围生儿、孕产妇发病以及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妊娠高血压患者在妊娠的30周后,将会逐渐加重病情,严重者会出现心力衰竭、昏迷、胎盘早剥等。因此,适时终止妊娠可以让孕妇病情好转,让胎儿脱离宫内的不利环境,避免死胎的发生。第四,宫内感染。早产合并宫内感染时,将显著增加母血IL-6、IL-8、羊水等细胞因子的浓度。产妇的血象、羊水污染程度较重、CRP升高、产后的胎盘感染迹象等是诊断宫内感染的重要依据。本研究中,早产组的宫内感染现象显著高于足月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相关研究指出宫内感染的孕妇更容易出现早产。第五,胎盘早剥。胎盘早剥是指在妊娠20周之后,在娩出胎儿前,处于正常位置的胎盘部分或全部从子宫壁剥离。因为胎儿没有娩出,发生胎盘早剥后,将会继续扩大剥离面,加重出血,严重威胁着母婴的健康与生命安全。一旦确诊为胎盘早剥后,就应当终止妊娠,将胎儿娩出以控制子宫出血。第六,胎膜早破。患有生殖道感染的孕妇容易出现胎膜早破,胎膜早破的产妇多半有绒毛膜羊膜炎感染。胎膜早破的孕妇的宫缩频度与强度增强,宫颈软化,从而导致早产。

据相关资料显示,早产的发生率大致是5%~15%,早产是导致围生儿死亡的重要原因。本研究中早产组的胎儿宫内窘迫、胎儿生长受限显著高于足月产组。孕妇由于受到多种危险因素的共同作用而出现早产,其中,高龄、多次流产、妊娠期高血压、宫内感染、胎盘早剥、胎膜早破是导致早产的独立危险因素。如果要进行准确的早产预测,就应当研究分析导致造成的危险因素,争取最大程度地降低早产发病率,降低围生儿的死亡率。近年来,医学领域大力开展免疫细胞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研究早产危险因素已经进入的分子水平研究阶段,更加科学的预测早产措施的研究也在进行中。临床早产受到年龄、反复流产史、前置胎盘、胎盘早破、妊娠期高血压、孕前3个月被动吸烟等因素影响。年龄越大、具有反复流产史、出现前置胎盘、胎盘早破、患妊娠性高血压、孕前3个月被动吸烟者发生早产的可能性越大。因此,在临床实践中应针对其危险因素进行干预,以防止或降低早产的发生。

参考文献

[1]齐华雪,陈平洋,袁绍丽.早产发生的危险因素及其转归的流行病学调查[J].临床儿科杂志,2012,30(6):565-567.

[2]吴秀娟,王静,骆峰,等.早产危险因素的临床分析及预防[J].医学信息,2011,24(11):214-215.

产科护患纠纷因素及对策 篇4

1 护理纠纷的概念

护理纠纷是对未定性或已定性的护理问题, 医院与患者及其家属之间发生纠葛, 对过失等有不同看法, 在未做出结论之前称为护理纠纷。

2 引发纠纷的因素

2.1 法制观念淡薄, 自我保护意识差

护士对产妇权利、护理人员义务了解较少, 缺乏证据意识, 对具有法律效应的护理记录重视不够, 陈述不准确, 法律责任模糊, 文字书写字迹不清, 随意涂改, 记录内容与医嘱及医师病程记录相矛盾, 不了解患者享有的知情权, 未能详尽告知义务;说话随便, 如当着产妇的面前谈论工作中的失误、议论某事情的过失等, 从而引发纠纷[1]。

2.2 服务态度生硬冷漠

长期以来, 因服务态度而引起的纠纷已成为患者投诉的热点。产房护患纠纷中大多数是因为有些助产士使用服务忌语, 不注意说话方式和语气, 回答问题冷漠简单, 不能感受产妇的痛苦, 表现得极度不耐烦, 甚至大声呵斥, 致产妇紧张、恐惧或难以承受, 不能配合, 发生异常情况或难产, 引起纠纷。

2.3 责任心不强, 违反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

产科患者的病情瞬息万变, 具有难预料性的特点, 这就要求助产士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和常规进行观察。有些助产士工作不专心、不认真, 观察不细致, 不能及时发现问题, 失去了处理时机。如胎盘检查不仔细、残留宫腔内、填塞纱布忘记取出。产后不认真观察宫缩及膀胱充盈情况, 造成产后大出血。接生时过度使用腹压, 给产妇及婴儿造成不良后果, 如产道撕裂、新生儿产伤, 增加产妇痛苦, 使家属和产妇不满, 引起护患纠纷。

2.4 业务技术不熟练

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 一是观察病情时因护理知识欠缺和工作经验不足, 对患者出现的某些症状缺乏认识, 以致延误诊断和治疗。二是在治疗过程中, 因操作技能不精湛 (如静脉留置针穿刺) , 给患者增加痛苦, 造成患者及家属不满, 引起纠纷。三是对常用或新的诊疗仪器、设备的性能不熟悉, 操作生疏, 出现紧急情况时应急能力差, 在忙乱中易出现差错而引起纠纷。

2.5 助产人员不足, 超负荷工作

高度紧张的工作状态和频繁的倒班, 给助产士造成极大的心理压力。体力和精力长期处于透支状态, 身心疲惫, 导致助产士对工作的行为和态度发生改变, 出现脾气暴躁、易激动等不良情绪, 导致工作效率降低, 患者满意度下降, 引起产妇及家属的不满, 引起护患纠纷。

3 防范措施

3.1 加强法制教育, 提高助产士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助产士要了解护士的护理行为不仅受到《宪法》、《刑法》、《民法通则》和《护士管理办法》的制约, 同时也受到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监督, 明白依法行护的重要性, 明白产妇享有的权利和自己的法律责任, 自觉学法、知法、守法并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办事, 树立对产妇极端负责和全心全意为产妇服务的思想是防范护理纠纷和自我保护的根本所在。

3.2 提高助产士职业道德修养, 转变服务观念, 增强服务意识

认真学习医务人员的服务守则和科室制订的服务措施细则, 规范助产士在工作中的言行。同时, 助产士要学会换位思考, 处处关心体贴产妇。在工作中, 助产士态度要和蔼, 说话语气要轻柔, 要学会察言观色, 了解产妇的心理, 对所负责的产妇的病情和治疗过程做到心中有数, 能准确回答产妇提出的问题。

3.3 认真执行护理文书书写规范

护理文书是患者获得救治的真实记录, 是评价诊疗效果的科学依据, 也是医疗纠纷处理中的有力证据。因此, 护理记录要做到详细、及时、准确、完整。在科室内, 平时要做好护理文书书写的两级质量控制, 即质控护士监督把关和护士长每天检查[2]。

3.4 加强责任心, 培养严谨的工作作风, 认真落实各种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

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是解决护理纠纷的准则, 是正常护理工作的保障, 护士长应经常检查落实情况, 抓好质量控制的三个环节, 严格执行操作常规, 不可随意简化操作程序, 操作要规范, 态度要认真。还要在科室内经常性地开展各种护理安全管理制度的学习机会和安全分析会, 提高助产士的安全意识, 熟悉并遵循各种工作程序, 把握工作中的每一个细节, 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当中, 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3.5 加强业务学习和培训, 提高助产士综合素质

助产士素质是决定产房护理质量的基础。护理管理者要鼓励助产士多学习, 提高学历层次和专业理论水平, 并把理论知识运用到护理实践中去, 使助产士学会观察, 勤于思考, 提高分析、判断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不断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同时, 鼓励助产士撰写论文, 在科室内开展护理新业务、新技术、专题讲座及新仪器、新设备的培训, 组织护理知识和护理操作比赛, 并采取多层次、多渠道、多方位培养人才, 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激发助产士的学习热情, 从而达到提高助产士综合素质的目的。

3.6 做好人力资源管理, 减轻助产士工作压力

(1) 实行人性化管理, 为助产士提供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 切实关心她们的思想工作与生活, 给予必要的心理支持, 缓解心理压力。 (2) 合理调配工作, 合理排班。 (3) 培养助产士间的团队协作精神, 在繁忙工作中相互提醒, 相互监督, 弥补工作中的缺陷和漏洞, 防范护理差错的发生。

4 小 结

助产士要珍惜生命, 尊重人的健康权力。所以, 助产士不仅要有良好的服务态度, 高尚的职业道德, 而且要有扎实的基础理论, 精湛的护理技术, 娴熟的护理操作及丰富的心理、社会文化知识, 才能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护理服务, 真正赢得产妇及家属的信任和尊重, 才能避免或减少护患纠纷的发生。

参考文献

[1]郑素勤.产科护理纠纷原因及管理对策[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0, 3 (8) :117.

产科因素 篇5

部分院校在教授关于妇产科护理的时候,特别是在实训内容和操作上一直延续传统的操作方案,虽然有些内容已经做过相关改动,但还是不能进行全面的更新,在临床护理技术与方法上一直延续以往的教学大纲,所谓的改革只是对部分内容稍加改变,丝毫不起改革的作用,因此教学内容需要大幅度的改变要能够切实达到改革的效果。

1.2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产科因素 篇6

【关键词】产科;防范措施;护理风险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2-0212-02

护士是临床医疗工作的重要参与者,其工作于临床医疗的第一线,是保护公众健康的重要中坚力量。近些年来,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及法制意识的增强,传统的临床护理工作中出现了许多新的风险和挑战。妇产科具有用药多、隐私多、矛盾多和病种多等特点[1],是临床医疗纠纷多发的科室,因此如何有效的降低产科护理服务质量对于降低医疗纠纷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笔者对产科日常护理中存在的风险因素进行了分析,并开展了相应防范措施的临床护理研究,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产科护士30名,年龄26~39岁,平均年龄31.2±3.6岁,随机平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护士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进行临床护理,观察组护士首先进行产科护理风险因素分析,再结合常规护理进行针对性防范措施综合护理,观察组护士平均年龄32.1±3.4岁,平均工作年龄7.6±4.2年,对照组护士平均年龄30.7±3.9岁,平均工作年龄7.4±4.5年。两组护士在年龄、工作经验方面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护理风险因素 通过对妇产科日常护理工作进行分析,发现如下风险因素:① 管理制度落实不到位 日常护理工作中存在日常护理管理制度落实不到位的情况,进而导致用药出错、搞错婴儿性别等事件频频发生;② 人员配备不足、工作范围过广 产科护士在进行日常的输液、发药等基础护理工作之外,还需要对患者进行催款、电脑录入医嘱和解释交费明细等非护理范畴工作[2],这些工作大量占用了护理人员的精力和时间,且目前病房内护士人员较少,工作压力较为繁重;③ 產科工作自身存在高风险 产科日常护理中,孕产妇的情况变化较快,从而造成事故的发生率较高,存在不可预测的风险,此外孕产妇及其家属通常对分娩过于焦急,容易产生误解或不满意护理人员的护理服务[3];④ 工作环境过于狭窄 妇产科固定的床位数过少,医院通常会在病房的走廊和房间中加床位,从而造成妇产科整体空间过于狭小;⑤ 人员流动性较大 妇产科病房中孕产妇、家属、清洁工、医护人员及办理入、出院手续的人员较多,人员流动性大,造成防盗方面存在一定的隐患。

1.2.2 防范措施 ① 建立完善的护理管理制度 科室内应建立科学、完整的护理管理制度,并落实到护士的日常工作中,并由护士长对制度落实情况进行监督,奖惩分明,营造良好的护理氛围;② 合理配置人员结构 科室内应依据科室的实际情况及科室护士的工作能力,合理安排护士的量,采用“一岗多人;一人多岗”的管理模式,一方面避免了人员浪费,一方面也提高了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③ 健康教育 护理人员在产前应向孕产妇及其家属介绍分娩的相关健康知识,使孕产妇及其家属积极配合日常护理工作,并能为分娩做好一定的心理准备,分娩时采用“一对一责任助产”,从而增加与孕产妇及其家属的沟通、交流,打消顾虑,从而避免因误解而导致的医疗纠纷的发生;④ 尽量避免加床 产科护理应坚持“以产妇及新生儿”为中心的护理服务理念,不可盲目接受孕产妇,建立弹性入院、出院机制,避免加床行为,为科室内护士的工作提供充足的空间;⑤ 按时检查病区环境 加强对科室内开放性的安全管理,设立安全门,门卫24h守护大门,对于出入产科病房的人员须检查其陪入证,无证不可进入病房。

1.2.2 临床观察指标 以两组护士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作为观察指标,满意率(%)=(满意患者数+一般患者数)/患者总数×100%。

1.2.3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3.0软件包对两组护士护理的患者的满意度进行秩和检验,α=0.05

2.结果

比较两组护士护理患者的满意度发现,观察组护士护理患者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护士护理的患者。两组护士护理患者满意度的比较结果见表1。

3.讨论

随着社会的发展,孕产妇及婴儿的安全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孕产妇及婴幼儿的护理工作已成为临床产科护理的重点,建立完善的护理工作制度,扩大孕产妇及其家属的健康教育,合理配置护理人员,按时检查病房等措施的开展,可有效的降低产科护理日常工作中存在的工作风险,提高护理服务质量。本次临床研究发现,观察组护士护理患者的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护士护理的患者(P<0.05),进一步说明了开展产科护理风险因素分析及开展相应的防范措施对于提高产科护理服务质量的必要性。

总之,对产科护理风险因素进行分析,并开展相应的防范措施可有效提高临床护理服务质量,对于降低医疗纠纷的发生和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均具有重要意义,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黄丽群, 周玉兰. 产后出血的原因分析与护理对策[J].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2010(2):96-98.

[2]黄晓芹.产科护理风险因素分析及防范措施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15,10(3):252-253.

新生儿窒息产科相关因素分析 篇7

关键词:新生儿窒息,产科相关因素,孕期保健

新生儿窒息是新生儿死亡及伤残的重要原因, 重度窒息可造成新生儿严重脑组织缺氧, 造成不可逆损伤。本文通过对广西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2010年的115例新生儿窒息的产科因素进行分析, 以找到预防措施, 降低新生儿窒息, 提高产科质量。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广西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2010年1月至12月共分娩新生儿2549例, 新生儿窒息115例, 其中轻度窒息102例, 重度窒息13例。分娩方式为剖宫产58例, 阴道分娩49例, 阴道助产8例。母亲年龄17~43岁, 孕周28~43周。

1.2 方法

对115例新生儿窒息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1.3 新生儿窒息诊断标准

根据Apgar评分标准, 新生儿出生1min以Apgar评分, 4~7分为轻度窒息, 0~3分为重度窒息。

2 结果

2.1 本组新生儿窒息的产科原因见表1, 其中脐带因素, 羊水过少引起的窒息比例最高, 分别占27.83%和17.39%, 而产前出血及早产最易引起重度窒息。

注:*指在同种窒息因素中所占比例

2.2 分娩方式与新生儿窒息的关系见表2, 本组资料中阴道分娩1568例, 其中新生儿窒息64例, 占4.08%, 剖宫产954例, 其中新生儿窒息43例, 占4.50%, 二者统计学比较无显著意义;阴道助产27例, 新生儿窒息8例, 占29.63%, 与剖宫产及阴道分娩相比, 阴道助产新生儿窒息率高, 统计学比较有显著意义。

2.3 新生儿窒息与胎儿宫内窘迫的关系

本组病例中, 产前胎儿宫内窘迫89例, 占77.39%;羊水浑浊72例, 占62.61%, 其中羊水Ⅱ~Ⅲ度浑浊46例;产前胎监异常 (包括频发或重度变异减速) 56例, 占48.70%。

3 讨论

3.1 在本组病例中新生儿窒息的产科因素脐带因素占首位, 其中包括脐带缠绕、脐带过长过短、脐带脱垂、受压、脐带打结、脐带扭转等[1]。脐带是胎儿与母体之间养分输送的通道, 当脐带受压、打结、缠绕等原因使脐带循环受阻时, 胎儿的供养不足而造成胎儿在宫内处于急性缺血缺氧状态, 其表现为胎心改变、胎儿监护异常、羊水浑浊等胎儿宫内窘迫现象, 当胎儿窘迫进一步发展即为新生儿窒息。在本组病例中脐带缠绕最常见, 但是脐带脱垂危害最大, 往往造成难以复苏的重度窒息, 2例重度窒息均是脐带脱垂引起, 故应引以对该类孕妇的重视, 在孕期检查中加强监护, 如发现有重度变异减速往往提示脐带受压, 需提前入院待产, 彩超检查了解脐带情况。特别是临产后出现重度变异减速, 需密切监护, 一旦合并有其他异常如胎心变化、羊水污染等应及时干预, 必要时剖宫产结束分娩。

3.2 羊水过少

羊水在胎儿生长发育中具有重要作用, 羊水过少成因很多, 其中常见的为胎盘灌注不足, 而胎盘灌注不足可直接造成胎儿缺血缺氧, 表现为胎儿宫内生成受限、胎儿宫内窘迫、胎粪排出污染羊水, 而羊水浑浊又改变宫内环境, 使羊水黏稠而致羊水循环不能有效进行, 更加重了胎儿的缺血缺氧而最终发展为新生儿窒息。在本组病例中, 羊水过少因素占第二大因素还与其他一些妊娠并发症相关, 如延期或过期妊娠、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等。这些疾病直接影响胎盘功能, 使胎儿慢性缺血缺氧而致胎儿发育缓慢, 造成低体质量儿发生, 或是需提前终止妊娠而导致早产儿形成, 而这些因素亦为新生儿窒息的高危因素, 故新生儿窒息往往是单一因素引起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羊水过少往往提示胎儿宫内窘迫, 因此在孕期检查中需足够重视, 重复B超、胎监了解胎儿情况, 谨慎选择分娩方式。有报道说羊水过少如果是临产后行剖宫产术其新生儿窒息发生率为未临产前剖宫产的5倍[2], 故一旦确诊羊水过少应放宽剖宫产手术指征。如果阴道分娩, 胎头娩出后一定要充分挤压, 吸净口腔和鼻腔内的羊水, 必要时喉镜直视下吸净, 以免胎粪吸入加重窒息。

3.3 肩难产

近年来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 营养过剩的孕妇越来越多, 妊娠期糖尿病的发生有提高趋势, 致使巨大儿的出生增加;一些妊娠期糖尿病胎儿体质量不高, 双顶径不大但肩背肥厚致使临产后前期产程顺利而后期娩肩困难。本组病例中肩难产是新生儿窒息高危因素和重度窒息因素的第四大因素, 肩难产是急性分娩并发症, 处理困难, 极易造成新生儿窒息, 需引起重视。有报道B超胎儿腹围比头围>26mm者肩难产发生率明显提高;临产后出现产程停滞及延长者肩难产发生增加[3]。故孕期B超检查评估, 临产后密切观察产程进展是预防肩难产的关键, 同时每个助产人员必须熟练掌握肩难产处理技术, 以降低新生儿窒息及新生儿伤残。

3.4 在本组病例中产前出血、早产、妊娠合并症是新生儿重度窒息的重要因素[4]。产前出血及妊娠合并症易致早产, 低体质量儿, 早产儿因为胎肺未成熟而更易使胎儿宫内窘迫发展为新生儿重度窒息。据报道, 早产儿中15%死于新生儿期, 而围生儿死亡有75%~78%与早产有关[5]。故需重视这些疾病的治疗, 合理促胎肺成熟, 适时终止妊娠。

3.5 胎儿窘迫和分娩方式

新生儿窒息是胎儿宫内窘迫的继续和发展。本组病例中, 产前有胎儿宫内窘迫的89例, 占77.39%;羊水浑浊的72例, 占62.61%;其中羊水Ⅱ~Ⅲ度浑浊的46例。产前胎监异常的56例, 占48.70%。因此在产程监护中应把胎窘做为监护指标, 及时识别并处理。至于分娩方式对新生儿窒息的影响, 本组病例结果显示剖宫产术与阴道分娩比较并不能降低新生儿窒息率, 但是阴道助产的新生儿窒息率却明显高于前二者, 统计学比较有显著差异, 故应尽量避免阴道助产同时不盲目采取剖宫产。

综上所述, 新生儿窒息是多种因素的结果, 要降低新生儿窒息率必须做到: (1) 加强孕期监测, 加强高危妊娠的管理。 (2) 规范产程监护, 正确处理异常产程, 选择适当分娩方式。 (3) 提高助产及手术技术, 熟练掌握新生儿窒息复苏技术, 提倡多科室合作, 新生儿科医师进手术室, 与产科医师、麻醉科医师一起合作进行新生儿窒息复苏, 更能正确评估复苏效果, 合理用药[6], 大幅提高复苏质量, 降低新生儿伤残率。

参考文献

[1]于金红.新生儿窒息原因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 2010, 48 (27) :147.

[2]牛景霞, 马耀梅.羊水过少117例分析[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00, 16 (8) :467-468.

[3]洪秀仪, 林怡, 蒋辉莹.肩难产的高危因素及临床处理[J].中国医药导报, 2009, 6 (19) :49-50.

[4]马在翠.新生儿窒息产科原因分析及干预措施[J].现代医药卫生, 2010, 26 (23) :3546-3547.

[5]李钦文.孕34-35周早产者应给予促进胎肺成熟 (附93例分析) [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 2009, 17 (9) :77-78.

产科护理风险的因素及防范策略 篇8

关键词:产科护理,风险因素,防范策略

产科的工作复杂而又多变, 是一个高风险的科室, 一旦出现险情, 对母子两人的生命造成威胁。助产护士在整个分娩过程中担负着重要角色, 直接承担产科中产程观察和接生后护理的一系列工作。由于产科的特殊性、人们对医疗护理安全要求的提高及法律观念经济意识的不断增加等多重因素使得产科医疗纠纷明显增加, 其发生频次仅次于外科[1]。在产科的医疗中, 有些问题不仅需要医疗技术的提高进行医治, 更需要完善的护理工作与之配合, 以达到医治护理相结合的目的[2]。因此探讨产科护理中的风险因素及防范策略, 对于提高产科护理质量,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较减少产科纠纷显得尤为重要。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2013年6月至2014年12月于我院进行分娩的323例产妇作为研究资料, 其中初产妇208例, 经产妇115例, 产妇年龄范围19~43岁, 平均年龄 (27.5±5.3) 岁。

1.2 方法:

对323例产妇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发放自制的调查问卷, 统计医患纠纷发生率, 并对产科护理风险因素进行分析总结。此次共发放问卷345份, 实际回收323份, 回收率93.6%。

2 结果

通过对323例产妇资料的回顾性分析发现, 共发生大小医患纠纷28例, 发生率为8.67%。通过对问卷调查结果的分析并结合实际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总结出产科护理风险因素主要有:规章制度不完善, 占32.1% (9/28) 、服务态度与交流沟通欠缺, 占28.6% (8/28) 、护士责任心不足, 占25% (7/28) 、护士技术水平不过硬, 占14.3% (4/28) 。

3 常见护理风险因素及防范策略

3.1 规章制度因素:

医院的规章制度存在不合理、不完善等漏洞。导致医护人员在操作时无正确合适的操作规程可执行, 出现由于操作不合理, 或与程序不和的操作发生, 最终引发医疗问题发生。一些岗位责任制度只是噱头, 相关负责人落实不到位, 实际中并未施行[3]。防范策略:根据妇产科工作计划, 结合临床医疗和护理工作实际, 定期拟定护理工作计划。医院领导及科室负责人应结合科室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对相关规章制度以及操作规程等进行完善。同时由专人经常督促检查工作制度和护理技术操作常规及医护人员工作职责的贯彻执行情况, 确保执行力度的落实, 从而提高护理质量。

3.2 服务态度与交流沟通因素:

产妇入院待查, 若护士指导不到位, 产妇对环境的陌生感和对分娩的恐惧感会加重, 如服务态度冷漠, 语言生硬易引发纠纷。临产前产妇多伴有焦虑、紧张与不安, 十分需要护士的悉心指导、安慰, 了解分娩过程中的相关知识等, 如这些细节未能做足, 容易导致产妇对护士不信任, 护患关系变得紧张。防范策略:产妇入院时应真诚热情地接待, 做好入院指导, 使其感到温暖与安全, 积极配合治疗护理活动。护士应根据丰富的临床经验及产妇的心理状态、性格、特征针对性地做好产前指导以及产程中可能发生的各种问题, 使其内心有一定的安全感及心理准备。以得体的言语, 和蔼的态度与之交流, 切实帮助他们消除对分娩的恐惧感, 使患者得到安全感和信任感, 预防不良情绪的发生, 减少和预防纠纷隐患。

3.3 护士责任心因素:

观察产程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护士应以高度的责任心和严谨的工作态度观察。对于静脉滴注催产素以及合并妊娠并发症的产妇产程的观察尤为重要。产妇进入临床状态, 对产程观察不仔细, 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的宫口未查清, 过早让产妇进入待产室待产时间过长。护理操作多为重复性进行的, 易使护士养成惯性思维去判断和解决问题, 忽视操作规程的执行, 未能将“三查七对”落实护理过程中[4]。护理策略:护士必须严肃认真地对待每一次工作, 每一位产妇, 认真观察产程过程中的各种情况, 了解产妇的心理需要及生活需要, 对出现的异常情况能做到及时发现, 尽快解决。注重对护士职业道德的培训, 树立职业自豪感和责任感,

3.4 护士技术水平因素:

护士缺乏专业的技术理论, 实际操作经验不足, 多见于新进护士。同时也不重视对专业技能和新知识的学习与培训, 使得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脱轨, 使护理工作出现问题, 产生护理缺陷[5]。如:由于有些助产护士经验不足, 在接生过程中保护会阴时手法过紧、过松或手法错误都会影响分娩, 造成会阴裂或侧切伤口延长延伸。会阴侧切术施行不当, 侧切时麻醉效果不好, 缝合技术欠佳造成伤口的延时愈合等都会引发纠纷。护理对策:必须加强业务素质培养及技术操作的规范化培训, 制定专门的培训学习计划, 就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专业技能以及最新的护理知识进行交流探讨与学习, 从而扎实专业技能, 增强技术能力。尤其对新进的员工加强岗前培训与考核审查, 合格后方可上岗。助产护士除了要熟练掌握业务技术外, 还要指导产妇正确使用腹压及节律性深呼吸, 并采取必要的止痛方法, 保证分娩的正常运行。定期进行考核, 以确保所学的知识已能在实践中熟练应用。

4 小结

随着医学模式转变和社会发展过程中人们对生育、健康及医疗保健需求的变化, 产科的护理模式也在不断的进行变化, 开始由“护理疾病”向“保障患者健康”转变。产科拥有其特殊性, 由于涉及到母婴的安全, 专业性强, 护理工作繁杂、且受影响的风险因素较多, 因此对护理人员的工作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如何规避风险, 降低医患纠纷, 提升护理质量, 保障母婴安全, 已成为产科护理工作的重点[6]。

因此我们必须对实际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 对可能造成医患纠纷的风险因素进行总结, 并制定相应的防范策略。完善的规章制度为医护人员的合理操作, 操作流程的执行落实做出保障。良好的服务态度, 微笑的沟通交流能显著缓解产妇不安情绪, 增加信任感和安全感, 维护良好的护患关系。扎实的专业技能水准使医护人员拥有较好的解决发现问题的能力, 为优质护理打下基础。

综上所述, 通过对产科危险因素的分析, 制定相应的防范策略, 从而增强护理水平, 使产妇分娩顺利进行, 有效保障母婴的安全的同时, 可有效为维护良好的医患关系, 减少了护理纠纷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刘俊霞.论产科护理安全风险因素及防范措施[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 2012, 24 (5) :178-179.

[2]于华, 卢婷婷, 李萍.妇产科护理中的高危因素分析与对策[J].现代养生, 2014, 11 (22) :285.

[3]范东华.妇产科护理缺陷的原因分析与对策[J].中国医药指南, 2014, 12 (13) :334-335.

[4]韦方霞.浅析妇产科护理缺陷原因及对策[J].医学信息 (上旬刊) , 2010, 23 (12) :4807-4808.

[5]尤艳, 牛秀艳, 孟波.产科护理风险不安全因素及防范的探讨[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5, 9 (5) :269-270.

产科因素导致子宫切除的临床分析 篇9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来自本院2003年3月至2013年3月住院分娩的孕产妇共16845例,其中剖宫产患者9367例,阴道分娩患者7287例,而应用产钳助产患者191例。因产科因素导致子宫切除术患者38例,其中年龄最大46岁,最小22岁,平均年龄为34岁。初产妇患者12例,而经产妇患者26例,有人工流产史患者32例,剖宫产史患者6例,孕周在37~42周,平均为39.5周。经阴道分娩子宫切除患者18例,而经剖宫产术子宫切除患者20例。

1.2诊断标准

危险因素产后出血,胎盘粘连或者植入,前置胎盘,胎盘早剥,子宫收缩乏力,子宫破裂,羊水栓塞的诊断标准参照乐杰主编的第七版《妇产科学》[3]。

1.3治疗方法

38例患者均进行子宫按摩、宫缩剂进行注射、舌下含服米索前列醇以及应用止血剂等防止子宫出血的方法进行积极处理,也有患者应用宫腔凝血酶纱布条进行宫内填塞压迫止血等方法[4],应用这些方法后,仍然无法控制子宫出血,危及孕产妇及胎儿生命健康的情况下,行子宫全切术或者是子宫次全切术,术后常规给予抗感染以及及时补血和补液进行治疗。

2结果

2.1发生率

在住院分娩的孕产妇共16845例中,由于不同产科因素的原因导致子宫切除术患者有38例,其发生率为0.226%。

2.2危险因素

由于产科因素导致子宫切除的38例患者中,最主要的危险因素是子宫破裂引起的子宫大量出血,其次是胎盘因素,然后是子宫收缩乏力导致的,出现这些情况有必要进行手术切除子宫进行治疗。见表1。

2.3子宫切除数

35例行次全子宫切除术,3例行全子宫切除术。住院分娩的孕产妇共16845例,其中剖宫产患者9367例,行子宫切除患者25例,占分娩总数0.148%,阴道分娩患者7287例,行子宫切除患者11例,占分娩总数0.065%,而应用产钳助产患者191例,行子宫切除患者2例,占分娩总数的0.012%。

2.4治疗结果

在38例子宫切除的患者中,术前都给予支持治疗,手术过程中以及手术过程后都给予输血和输液疗法,抗生素常规进行预防感染治疗。在38例患者中,孕妇胎儿无一死亡。

3讨论

子宫切除术是一种能够有效地控制产科因素导致的大出血、抢救孕产妇和胎儿生命的一项重要措施和手段。即是控制出血、保全孕妇以胎儿生命的最后手段[5]。但对产妇恢复后的身体反映也会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

导致产科急症行子宫切除术原因的主要方面为胎盘因素:本院产科因素行子宫切除发生率为0.226%,产科急症导致子宫切除的主要手术指征是胎盘因素,共14例,与其他因素相比较其发生率很高。患者中既往都有过不同程度的手术史,如人工流产史,引产史以及剖宫产史。人工流产、中期引产、清宫术及剖宫产术可出现子宫内膜损伤,导致子宫内膜增长不良,若出现怀孕会容易出现前置胎盘、胎盘粘连、胎盘植入,进而增加产后出血量,造成失血性休克,为了防止出血的继续发生,保全患者的生命,进行切除子宫;其次是子宫收缩乏力,体重>4000 g的巨大儿或者是双胎导致子宫张力增加,子宫肌纤维过度伸张,子宫肌壁被破坏,出现子宫收缩乏力,进而产后出血增多,出现失血性休克,进行子宫切除;再次是子宫破裂,分娩、流产、刮宫的次数越多,越容易造成子宫肌壁损伤,弹性降低,进而发生子宫破裂,可以产生失血性休克,所以要切除子宫。

在产科因素导致子宫切除术的方法很多[6],主要包括全子宫切除术和子宫次全切除术,我们一般推荐子宫次全切除术,因为该手术方式简单易行、操作方便、手术过程中出血较少,且该术式一部分子宫组织被保留,符合孕产妇的生理需求,比较人性化[7]。在本文的研究中,35例行子宫次全切除术,占92.1%,3例行全子宫切除术,占7.89%。

子宫在妇女的生理和心理上有特定功能的作用,特别是对未产孕妇切除子宫要谨慎行事,且在妊娠时期,盆腔充血较多,子宫切除的难度被增加,损伤周围器官和容易出血,虽然子宫切除能够有效的防止大出血,挽救产妇生命的重要方法之一,但应掌握行子宫切除术的手术指征。子宫切除的患者丧失生育能力,同时卵巢排卵和其他激素的活性也被改变,给未产妇需要保留生育功能的孕妇带来极大的痛苦和影响生活质量。需尽最大可能的保留患者的生育机能。根据对本院38例患者进行回顾分析,总结以下几种预防措施:严格控制手术导致的并发症,密切观察产程情况,正确掌握剖宫产指征,均可有效的降低剖宫产率,降低产科子宫切除术的发生;加强避孕措施,减少宫腔操作可有效的减少子宫切除术的发生,加强产前检查和孕期检查,积极发现问题,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避免出血的发生。

摘要:目的 探讨产科因素导致子宫切除的相关危险因素以及如何降低其发生率进行临床分析,从而及时有效的降低危险因素的发生来指导临床。方法 回顾性的分析本院2003年3月至2013年3月由于产科因素导致子宫切除的3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子宫切除的指证主要是由于产后大出血导致的,具体以胎盘因素为主,其次是子宫收缩乏力,子宫破裂等因素。结论 由于产科因素导致大出血的最有效的措施就是行子宫切除术。是抢救孕产妇生命的有效途径,但是要严格掌握剖宫产手术指征,产前有效的诊断以及孕期检查能够有效地降低产科因素导致子宫切除发生的可能,从而降低孕产妇和胎儿的死亡率。

关键词:产科,因素,子宫切除

参考文献

[1]高庆亚,沈崇荣,产科因素导致子宫切除临床分析,河北医药,2010,32(15):2041-2042.

[2]康定卿,产科急症子宫切除9例临床分析,亚太传统医药,2011,7(3):106-107.

[3]乐杰.妇产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205-208.

[4]宋澍,产科急症子宫切除术的临床分析,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8(16):102.

[5]陈素君,产科子宫切除术的临床分析,中国医药指南,2013,11(5):143-144.

[6]孙爱缺,刘静乔,柴静,产科因素子宫切除临床分析,河北医药,2010,32(16):2252-2253.

妇产科临床早产危险因素分析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我院2012年2月~2014年2月接诊的155例产妇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其中65例为早产产妇, 而其他90例为足月生产的产妇。其中早产年龄 (27±7.12) 岁, 孕周 (32±2.12) 周;足月产年龄 (27±6.94) 岁, 孕周 (38±1.1) 周。

1.2 方法

选取SPSS 19.0软件处理本次研究数据, 分别用t与x2值检验其中的计量与计数资料,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析对象针对早产产妇和足月产妇之间的年龄, 怀孕次数, 流产史, 、宫内感染、胎盘早剥、胎膜早破、羊水过多等临床指标进行统计学的分析。

2 结果

针对足月产妇和早产产妇之间的比较学研究, 在年龄、孕产次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早产组的多次流产史 (流产次数≥2次) 显著高于足月产组。宫内感染、妊娠期高血压、胎膜早破对两组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多胎、羊水过多、前置胎盘、胎盘早剥对两组之间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分娩方式对于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对围生儿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研究表明, 多项因素对于孕期妇女早产有很大的关系, 其中高龄、多次流产、妊娠期高血压、宫内感染、胎盘早剥、胎膜早破是目前研究较多的内容[1]。对于产妇年龄而言, 年龄过大和过小都容易造成早产, 本研究表明, 在早产产妇中, 年龄在35岁以上的占18.11%, 足月产妇中年龄在35岁以上的仅占9.51%, 虽然两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但是随着年龄的增加, 产妇年纪越高, 呈现出早产的趋势越明显, 而两者之间没有显著性可能和样本的数量较小, 抽样存在一定的误差有直接的关系[2]。其次, 目前对于流产次数和早产危险的因素也有一定的研究, 研究表明, 流产次数较多, 导致宫颈内口, 破坏宫颈处组织的完整性, 致使在妊娠中晚期宫颈关闭不全, 可能活导致在怀孕期间, 胎膜过早的容易破裂, 从而导致早产现象的出现。最后妊娠期高血压。妊娠期高血压是严重危害产妇的一种临床疾病, 对于母婴健康都会造成非常大的影响, 同时妊娠期高血压已经成为现代产妇死亡率最高的因素之一[3]。通过研究表明, 妊娠期高血压一般在孕期30周以后, 病情会出现恶化, 严重者甚至会出现心脏衰竭, 昏迷等现象, 因此适时终止妊娠是让胎儿尽早的离开不利环境最好的办法, 避免让孕妇和胎儿承受较大的风险, 最后, 宫内感染也是造成早产最为重要的因素, 产妇的血象、羊水污染程度较重、CRP升高、产后的胎盘感染迹象等。从本次的研究调查结果表明, 宫内干扰组在早产概率上明显较高, 并且两观察组之间还有明显的差异, 因此研究结果表明, 宫内感染是造成胎儿早产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4]。胎盘早剥是指在妊娠20周之后, 在娩出胎儿前, 处于正常位置的胎盘部分或全部从子宫壁剥离。因为胎儿没有娩出, 发生胎盘早剥后, 将会继续扩大剥离面, 加重出血, 严重威胁着母婴的健康与生命安全是诊断宫内感染的重要依据[5]。

通过目前的研究调查分析表明, 我国目前早产概率约为5%~15%, 本研究结果明显高于这个数据, 一方面可能是由于地域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 也有可能是由于抽样较少, 导致的抽样误差, 因此对于孕妇而言, 需要定期的进行孕检, 特别是对于高龄产妇以及流产次数较多的妇女, 需要做好早产预测, 科学的进行早产预测的分析, 从而最大程度的降低围生儿的死亡率。近年来, 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 相关的研究逐渐朝着细胞生物学以及分子机制方面进行研究, 这样能够更加科学对孕妇早产进行预测, 从而更加全面的预防早产带来的危害。综上所述, 掌握早产的因素, 可以有效的减少早产对妇女和婴儿带来的危害。

摘要:目的 探讨临床对于妇女早产的危害因素, 从而正确的进行有效的分析。方法 对我院2012年2月2014年2月接诊的155例产妇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其中65例为早产产妇, 而其他90例为足月产妇。结果在调查结果中显示, 早产产妇和足月产妇之间, 年龄和孕产次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而多次流产史方面, 早产产妇和足月产妇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而在生理因素, 羊水过多前置胎盘观测组和对照组之间,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多次流产, 妊娠期高血压, 高龄等因素都是导致胎膜提前破裂, 从而导致流产的最为重要的原因。

关键词:妇产科,早产,因素

参考文献

[1]方拥军, 戎留成, 徐红艳, 杨引, 芮耀耀, 陆勤, 仝娜, 王美林, 张正东, 李捷, 王亚明.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A].第六届江浙沪儿科学术会议暨儿科学基础与临床研究进展学术班论文汇编[C].2009.

[2]寿德, 陈汶, 张荀, 刘韵源, 沈贵华, 赵方辉;, 马俊飞, 乔友林.山西省襄垣县宫颈癌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A].2000全国肿瘤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0.

[3]鲁利群, 屈艺, 母得志, 杨欣, 杨泉, 杨萍, 胡佳, 邓焰, 杨涛义, 党林蓉, 喻定刚.母亲因素对晚期早产儿出生的影响——四川地区流行病学调查[A];中华医学会第十五次全国儿科学术大会论文汇编 (上册) [C].2010.

[4]陈爱梅.早产儿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分析及干预措施临床研究[J].齐鲁护理杂志, 2011, 15 (24) :23-24.

上一篇:减少差错下一篇:DMA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