驾驭课堂的艺术

2024-05-14

驾驭课堂的艺术(精选十篇)

驾驭课堂的艺术 篇1

一、关注学情, 选好切入点预设生成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 是学习活动的积极探索者和反思者。他们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 总是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 并成为课堂教学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从而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因此, 教师在设计学习活动时, 应充分研究学生的认知能力, 了解他们的学习差异, 关注他们的生活及现有的语文发展水平。如在设计人教版第二册《手捧空花盆的孩子》的教学时, 为了拓宽学生认知的深度和广度, 我有意预设了以下教学流程, 结果学生的生成异彩纷呈。

(一) 设计一:联系生活, 谈话导入

师:小朋友, 如果让你选班长, 你会选怎样的人当班长呢?生1、2、3……:学习成绩好的、关心同学的、乐于助人的、诚实的、能管好班级的……

师:如果选三好学生呢?生1、2、3……:尊敬老师的、热爱学习的、体育成绩好的、学习优秀的、劳动积极的……

师:那么选国王呢?生1、2、3……:有智慧的、英俊的、有爱心的、不贪心的、会打仗的、勤奋能干的……

师:今天我们学习一篇“选国王”的童话故事, 课文中选怎样的人当国王呢?请小朋友自己读课文, 说说你自己的认识。生1、2、3: (一致认为) 课文中是选诚实的人当国王的。

师: (故作轻松) 原来选国王这么简单, 只要诚实就行了。 (怀疑地) 是这样吗?生: (面面相觑)

(二) 设计二:朗读感悟, 发现明理

师:请小朋友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师:刚才老师发现小朋友们读得特别认真, 特别投入, 请你们读给大家听好吗?师: 你们读得真棒 (竖起大拇指) !现在你们心里有个怎样的雄日呢? 生1、2、3、4……:勤劳的雄日;做事认真仔细的雄日;永不放弃的雄日;做事不灰心的雄日……

师:小朋友们真会读书, 从雄日种花的过程中发现了雄日这么多其他的优点。那他最大的优点是什么, 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 教者深谙一年级学生熟悉的话题, 由于选准了谈话的契入点, 所以学生能说得趣味盎然。学生对雄日前后两次认识上的生成推进, 不仅正确理解了课文内容, 而且帮助他们形成了正确的辨别能力。

二、读“透”文本, 找准加工点实时生成

教材是重要的课程资源, 如果只是把课文知识直接呈现在学生面前, 学生没有思维活动的过程, 根本无法很好地解读文本。因此, 教师在组织学习活动时, 除了要关注学生, 还要熟读文本, 针对文本的特点, 对其进行科学和艺术的二度加工, 使课本上的知识“活”起来, 从而形成可以操作的教学思路。例如, 《北京》是人教版第三册的一篇课文, 针对这篇文章的特点, 我在读“透”文本的基础上, 找到了用比喻的方法描写立交桥的两句话:句一:立交桥的四周有绿毯似的草坪和拼成图案的花坛。句二:各种车辆在桥上桥下来来往往, 川流不息。这两句话比较冗长, 学生朗读时很难正确停顿, 而且这两句话的比喻手法很不明显, 二年级学生需要教师引导才能体会。于是, 我先请学生试读, 读出停顿, 再指名读, 规范停顿。然后我引导学生层层推进地读句子。

师:读了句子, 你知道这两句话分别写了什么?生:第一句写立交桥四周的草坪和花坛。第二句写立交桥上的汽车。

师:再读句子, 你知道这两句话是用什么方式表达吗?生 (长时间地朗读) :这两句话都是用比喻的方法写的。

师:你真聪明, 这么不明显的比喻也能体会到。请小朋友们再仔细观察, 这两句比喻和我们以前学的比喻句有什么不一样。生: 这两句话没有很明显的“像”、“好像”这类比喻词。

师的:是的, 虽然没有比喻词, 但你们还是发现了, 所以你们很棒!其实句一中有个词相当于“好像”, 你能找出来吗?生:“似的”。

师:非常正确。请你们再读读句子, 说说每句话分别是把比作。生:句一是把草坪比作绿毯 。

师:句二呢?生: (摇头)

师:那你们知道“川流不息”的意思吗?生:“川”是指“大河”, “川流不息”是指大河里的水流个不停。

师:句子中是指川流不息。生: 汽车川流不息。

师:现在你知道是把比作。生1 (恍然大悟) :我知道了, 是把汽车比作流水 。生2 (我还有补充) :还把立交桥比作大河。

师:你们太棒了!很快破解了这两个比喻句的密码。让我们再一起读读句子。

因为这个活动情境与文本内隐的言语形式、人文色彩相和谐, 所以学生不仅理解了言语的内容, 而且感受了言语形式的魅力, 丰满了课文传递的信息, 活化了书面语言, 并使学生在互动中碰撞、启迪, 共同演绎出了一幕丰富多彩、鲜活生动的成长话剧。

三、洗耳恭听, 巧用质疑点动态生成

我们知道, 课堂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学习的过程, 它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 再现的是师生“原汁原味”的生活情景。因此, 不可能是近乎完美、滴水不漏的, 经常会有与课前预设不一致甚至相矛盾的意外情况发生, 这就涉及了一种新的可供开发的教育资源——动态资源。随着学生课堂主体性、自主性的增强, 学生质疑、反驳、争论的机会大大增多, 这一切都需要教师学会倾听, 成为学生的忠实“听众”, 并在倾听过程中发现他们困惑的焦点、理解的偏差、观点的创意、批评的价值。比如教学《欢乐的泼水节》最后一节时, 当许多学生都陶醉在泼水节所营造的欢乐气氛中时, 突然有一位学生问:“老师, 现在地球上的水资源越来越少了, 傣族人民过泼水节要泼掉许多水, 这不是在浪费水资源吗?”这一问题显然出乎大家的意料, 教师请学生再读全文, 思考:泼水节这一天人们为什么特别高兴?这里的“水”到底是什么含义呢?一石激起千层浪, 学生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 最后明白了这清洁的水不仅仅是一种自然资源, 还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 它象征着尊敬、友爱和祝福。他们相信, 虽然傣族人民生活在水量充沛的热带雨林地区——西双版纳, 但爱水的民族, 肯定最懂得水的珍贵。

短短的五分钟, 使学生受到了一次民族文化的熏陶。试想, 如果教师不认真倾听并及时发现“傣族人民过泼水节是在浪费水资源”这有益的动态资源, 课堂上怎能有如此意料之外的收获?现在的课堂, 学生往往不顺着教师的思路走, 旁逸斜出, 甚至出现与教师预设的价值取向迥然不同的想法。面对这些“异样的声音”, 是把学生往预设的轨道上赶, 还是顺着学生的价值取向, 大大方方地挖掘? 实是挑战教师的理念与智慧。跟着学生走, 势必打乱教师原有的教学设计, 冲击教师预设的价值取向;牵着学生走, 无疑置“生成”于不顾, 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例中的老师面对学生“异样的声音”, 不急于表态, 而是把球踢回去, 是非曲直由学生说。只要我们以人为本, 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多一些欣赏, 多一些机智, 课堂上“异样的声音”将如珠玑落盘, 悦耳动听。

四、独具慧眼, 捕捉资源点灵活生成

一个现代教师, 不仅要有良好的倾听习惯, 还必须善于发现和有效利用教育资源的眼睛。教师要有一双慧眼, 时刻关注并及时捕捉课堂上师生、生生互动中产生的有探究价值的新信息、新问题, 并能在亮点处引领, 在冷场处引领, 在迷茫处引领, 在错误处引领, 把师生互动和探索引向纵深, 使课堂再产生新的思维碰撞和交锋, 从而再有所发现, 有所拓展, 有所创新, 促进教学的不断生成和发展。这样才能捕捉到教学过程中稍纵即逝的、极有开发和利用价值的动态生成资源。如一位教师教学人教版第二册《美丽的小路》, 学生学习课文后, 便布置了如下要求:“故事里这么多小动物, 你喜欢谁呀?请你与学习小组里的其他小朋友合作, 把这个故事演一演。”老师话音刚落, 教室里热闹非凡, 可是后来老师发现, 其他小组成员还在为角色分配不公而争论不休的时候, 有一个小组的学生读了两遍课文后, 已在绘声绘色地表演故事呢!这位老师马上让全班学生暂停活动, 专门请这一小组的学生介绍愉快合作的诀窍。其中有一位学生说道:“我们先分好工, 然后开始读书、表演。在分工时, 我先让他们演自己喜欢的小动物, 剩下的小动物就由我来演。”老师连忙称赞:“怪不得你们合作得这么愉快, 原来你们先分好工, 使小组里的每个人都有任务, 而且在分配角色时, 每个人都懂得尊重他人, 互相谦让呀!其他小组都看到了吗?好, 开始吧! 祝你们合作愉快!”后来在汇报表演中, 学生不仅表演出色, 而且享受了合作学习的快乐。从这个案例中我们看到, 这位教师在学生参与合作时, 并没有闲着, 而是深入各小组察言观色, 捕捉动态资源, 把合作学习的技巧不露痕迹地传递给了学生。

课堂教学是一个富有变化的动态生成系统, 是一个不断前进发展的过程。因此, 教师要灵活机智地处理生成性教学资源, 用动态生成的教学观念调控课堂教学, 掌握生成性课堂的驾驭艺术, 让课堂因生成而美丽。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1-2) .

[2]郑金洲.生成教学[M].福州:福建出版社, 2005.

试论驾驭课堂教学的艺术论文 篇2

一个教师的能力,主要是看其授课能力,也就是说在课堂上驾驭教学过程的能力。检验一个教师是否合格,也主要是通过听课来识别,这就说明了这个道理。我们踏上讲台以后,就意味着要将自己所掌握的自然科学知识、社会知识通过点拨、设疑、讲题、训练、辅导等形式来传播给学生。这一系列过程如果使用得当,学生就接受得快,获得的知识信息量大,自然就会提高能力;相反,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局促不安、放不开手脚,或者海阔天空乱侃,就会影响教学效果。因此,每位教师都要把驾驭课堂教学艺术作为重中之重来认识实践。笔者认为起码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态自然,衣饰整洁,语言得体

一个教师站在讲台上,他的神情、举止、动作等都要自然,不要做作、故弄玄虚,也不要畏惧害怕放不开手脚,既不要张狂、傲气十足、吹得天花乱坠,也不能自卑自惭,要一切以教学内容进行不卑不亢的认真的投入的实事求是的讲解和引导。教师的服饰要整洁大方、朴素干净,不能穿着豪华,更不能穿奇装异服,那样不但会使学生分散注意力,而且还会带领学生向不健康的思想方面滑坡。教师的语言一定要得体,要用普通话,实实在在,既不拿腔作调,又不太口语化。教师语言是一项特殊的基本功,应该扎扎实实地练好。

二、教材娴熟,节奏流畅

教师上课自然得体,其可靠的保障是胸有成竹,对教材掌握得十分透彻,备课也特别仔细,同时对每个学生的掌握情况也基本心中有数。这样教起课来才会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因为他“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是有十足的信心的。要做到教材娴熟,就必须在平时狠下功夫,坚持继续教育,不断充电充气,反复地研究教材、教学目的、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至对自己的教学对象都了如指掌。

这样才能在课堂上悠然自得、张弛有度,而且教学效果明显。教学节奏是指这一部分与另一部分之间的过渡要自然,在整个教学内容上要掌握速度得体,既不放过重点、难点的攻克,也不在枝节问题上浪费时间,该快则快,该慢则慢。

三、实行民主教学,尊重学生

因为在课堂上教师的劳动对象是学生,一切以开放学生智力、提高学生能力为准则,因此要学习新的教学理念,一切以人为本。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人格,要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分层次教学,各有提高,不搞一刀切。千万不可以像应试教育那样只为了少数优等生、只为了升学有望的尖子生,而忽略了大多数学生,这样的.教学失去了教育教学的本身意义,变成了升学率的附庸,成了一切为升学的牺牲品。现代教育理念认为,要以学生为主体,特别要以广大的学生为主体,教师一切要服务于、服从于每个学生的智力开发。过去是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现在应该是学生学什么教师教什么;过去是教师怎样教学生怎样学,而现在应该是学生怎样学教师就怎样教。

四、善于处理有关事情,做到处变不惊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作为一个总导演,犹如指挥千军万马作战的统帅,一切都要听你的导演。教材上的孰重孰轻,教学速度的有快有慢,教学方法的选择应用,学生听课训练的难易程度,整个课堂的气氛感觉,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兴趣态度等等,教师要凭自己的直观感觉察言观色,都要掌握得准确而有分寸,并以此作为依据,不断地进行调整、补充、弥补。同时,学生在知识点上或遵守纪律上有时跟老师过不去,或发生矛盾,影响课堂教学,这时教师也要处变不惊、正确疏导,使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或初发之时,实行“软着陆”。要尽量用小动作实现大行动,轻轻一点化险为夷。

小学语文生成性课堂的驾驭艺术 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生成性课堂;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是新课程倡导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理念,生成性课堂强调教学的过程性,突出教学的个性化建构,追求学生的生命成长,是一种开放的、互动的、动态的、多元的教学形式。正如钟启泉先生所说:“课堂教学应该关注在生长、成长中的人的整个生命。对智慧没有挑战性的课堂教学是不具有生成性的;没有生命气息的课堂也不具有生成性。从生命的高度来看,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过程。”那么,我们如何在实践中科学有效地驾驭生成性课堂呢?

一、关注学情,选好切入点预设生成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是学习活动的积极探索者和反思者。他们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总是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并成为课堂教学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而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因此,教师在设计学习活动时,应充分研究学生的认知能力,了解他们的学习差异,关注他们的生活及现有的语文发展水平。如在设计人教版第二册《手捧空花盆的孩子》的教学时,为了拓宽学生认知的深度和广度,我有意预设了以下教学流程,结果学生的生成异彩纷呈。

(一)设计一:联系生活,谈话导入

师:小朋友,如果让你选班长,你会选怎样的人当班长呢?生1、2、3……:学习成绩好的、关心同学的、乐于助人的、诚实的、能管好班级的……

师:如果选三好学生呢?生1、2、3……:尊敬老师的、热爱学习的、体育成绩好的、学习优秀的、劳动积极的……

师:那么选国王呢?生1、2、3……:有智慧的、英俊的、有爱心的、不贪心的、会打仗的、勤奋能干的……

师:今天我们学习一篇“选国王”的童话故事,课文中选怎样的人当国王呢?请小朋友自己读课文,说说你自己的认识。生1、2、3:(一致认为)课文中是选诚实的人当国王的。

师:(故作轻松)原来选国王这么简单,只要诚实就行了。(怀疑地)是这样吗?生:(面面相觑)

(二)设计二:朗读感悟,发现明理

师:请小朋友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师:刚才老师发现小朋友们读得特别认真,特别投入,请你们读给大家听好吗?师:你们读得真棒(竖起大拇指)!现在你们心里有个怎样的雄日呢?生1、2、3、4……:勤劳的雄日;做事认真仔细的雄日;永不放弃的雄日;做事不灰心的雄日……

师:小朋友们真会读书,从雄日种花的过程中发现了雄日这么多其他的优点。那他最大的优点是什么,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教者深谙一年级学生熟悉的话题,由于选准了谈话的契入点,所以学生能说得趣味盎然。学生对雄日前后两次认识上的生成推进,不仅正确理解了课文内容,而且帮助他们形成了正确的辨别能力。

二、读“透”文本,找准加工点实时生成

教材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如果只是把课文知识直接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没有思维活动的过程,根本无法很好地解读文本。因此,教师在组织学习活动时,除了要关注学生,还要熟读文本,针对文本的特点,对其进行科学和艺术的二度加工,使课本上的知识“活”起来,从而形成可以操作的教学思路。例如,《北京》是人教版第三册的一篇课文,针对这篇文章的特点,我在读“透”文本的基础上,找到了用比喻的方法描写立交桥的两句话:句一:立交桥的四周有绿毯似的草坪和拼成图案的花坛。句二:各种车辆在桥上桥下来来往往,川流不息。这两句话比较冗长,学生朗读时很难正确停顿,而且这两句话的比喻手法很不明显,二年级学生需要教师引导才能体会。于是,我先请学生试读,读出停顿,再指名读,规范停顿。然后我引导学生层层推进地读句子。

师:读了句子,你知道这两句话分别写了什么?生:第一句写立交桥四周的草坪和花坛。第二句写立交桥上的汽车。

师:再读句子,你知道这两句话是用什么方式表达吗?生(长时间地朗读):这两句话都是用比喻的方法写的。

师:你真聪明,这么不明显的比喻也能体会到。请小朋友们再仔细观察,这两句比喻和我们以前学的比喻句有什么不一样。生:这两句话没有很明显的“像”、“好像”这类比喻词。

师的:是的,虽然没有比喻词,但你们还是发现了,所以你们很棒!其实句一中有个词相当于“好像”,你能找出来吗?生:“似的”。

师:非常正确。请你们再读读句子,说说每句话分别是把

比作 。生:句一是把 草坪 比作 绿毯 。

师:句二呢?生:(摇头)

师:那你们知道“川流不息”的意思吗?生:“川”是指“大河”,“川流不息”是指大河里的水流个不停。

师:句子中是指 川流不息。生: 汽车 川流不息。

师:现在你知道是把 比作 。生1(恍然大悟):我知道了,是把 汽车 比作 流水 。生2(我还有补充):还把 立交桥 比作 大河 。

师:你们太棒了!很快破解了这两个比喻句的密码。让我们再一起读读句子。

因为这个活动情境与文本内隐的言语形式、人文色彩相和谐,所以学生不仅理解了言语的内容,而且感受了言语形式的魅力,丰满了课文传递的信息,活化了书面语言,并使学生在互动中碰撞、启迪,共同演绎出了一幕丰富多彩、鲜活生动的成长话剧。

三、洗耳恭听,巧用质疑点动态生成

我们知道,课堂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学习的过程,它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再现的是师生“原汁原味”的生活情景。 因此,不可能是近乎完美、滴水不漏的,经常会有与课前预设不一致甚至相矛盾的意外情况发生,这就涉及了一种新的可供开发的教育资源——动态资源。随着学生课堂主体性、自主性的增强,学生质疑、反驳、争论的机会大大增多,这一切都需要教师学会倾听,成为学生的忠实“听众”,并在倾听过程中发现他们困惑的焦点、理解的偏差、观点的创意、批评的价值。比如教学《欢乐的泼水节》最后一节时,当许多学生都陶醉在泼水节所营造的欢乐气氛中时,突然有一位学生问:“老师,现在地球上的水资源越来越少了,傣族人民过泼水节要泼掉许多水,这不是在浪费水资源吗?”这一问题显然出乎大家的意料,教师请学生再读全文,思考:泼水节这一天人们为什么特别高兴?这里的“水”到底是什么含义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最后明白了这清洁的水不仅仅是一种自然资源,还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它象征着尊敬、友爱和祝福。他们相信,虽然傣族人民生活在水量充沛的热带雨林地区——西双版纳,但爱水的民族,肯定最懂得水的珍贵。endprint

短短的五分钟,使学生受到了一次民族文化的熏陶。试想,如果教师不认真倾听并及时发现“傣族人民过泼水节是在浪费水资源”这有益的动态资源,课堂上怎能有如此意料之外的收获?现在的课堂,学生往往不顺着教师的思路走,旁逸斜出,甚至出现与教师预设的价值取向迥然不同的想法。面对这些“异样的声音”,是把学生往预设的轨道上赶,还是顺着学生的价值取向,大大方方地挖掘?实是挑战教师的理念与智慧。跟着学生走,势必打乱教师原有的教学设计,冲击教师预设的价值取向;牵着学生走,无疑置“生成”于不顾,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例中的老师面对学生“异样的声音”,不急于表态,而是把球踢回去,是非曲直由学生说。只要我们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多一些欣赏,多一些机智,课堂上“异样的声音”将如珠玑落盘,悦耳动听。

四、独具慧眼,捕捉资源点灵活生成

一个现代教师,不仅要有良好的倾听习惯,还必须善于发现和有效利用教育资源的眼睛。教师要有一双慧眼,时刻关注并及时捕捉课堂上师生、生生互动中产生的有探究价值的新信息、新问题,并能在亮点处引领,在冷场处引领,在迷茫处引领,在错误处引领,把师生互动和探索引向纵深,使课堂再产生新的思维碰撞和交锋,从而再有所发现,有所拓展,有所创新,促进教学的不断生成和发展。这样才能捕捉到教学过程中稍纵即逝的、极有开发和利用价值的动态生成资源。如一位教师教学人教版第二册《美丽的小路》,学生学习课文后,便布置了如下要求:“故事里这么多小动物,你喜欢谁呀?请你与学习小组里的其他小朋友合作,把这个故事演一演。”老师话音刚落,教室里热闹非凡,可是后来老师发现,其他小组成员还在为角色分配不公而争论不休的时候,有一个小组的学生读了两遍课文后,已在绘声绘色地表演故事呢!这位老师马上让全班学生暂停活动,专门请这一小组的学生介绍愉快合作的诀窍。其中有一位学生说道:“我们先分好工,然后开始读书、表演。在分工时,我先让他们演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剩下的小动物就由我来演。”老师连忙称赞:“怪不得你们合作得这么愉快,原来你们先分好工,使小组里的每个人都有任务,而且在分配角色时,每个人都懂得尊重他人,互相谦让呀!其他小组都看到了吗?好,开始吧!祝你们合作愉快!”后来在汇报表演中,学生不仅表演出色,而且享受了合作学习的快乐。从这个案例中我们看到,这位教师在学生参与合作时,并没有闲着,而是深入各小组察言观色,捕捉动态资源,把合作学习的技巧不露痕迹地传递给了学生。

课堂教学是一个富有变化的动态生成系统,是一个不断前进发展的过程。因此,教师要灵活机智地处理生成性教学资源,用动态生成的教学观念调控课堂教学,掌握生成性课堂的驾驭艺术,让课堂因生成而美丽。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2).

[2]郑金洲.生成教学[M].福州:福建出版社,2005.

[3]胡庆芳,等.精彩课堂的预设与生成[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驾驭课堂的艺术 篇4

一、科学设计和谐统一的三维目标, 用先进的理念创建示范特色

高中音乐课堂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多元化的思维过程和多样化的认知方式, 使学生在观点的论证、碰撞和比较中全面发展, 获得应该具备的音乐素养, 并为学生的不同发展倾向提供更大的学习空间。同时为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与音乐审美能力, 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过程、实施教学活动时都要达到高度的和谐统一;并在教学的过程与方法上做到: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活动中, 要不断充实精神生活, 完善自我人格, 提升人生境界, 并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从而达到三维目标的和谐统一, 为创建艺术特色示范学校提供有力保证。

二、有效设置可以达成的教学目标, 用科学的教法创建示范特色

高中音乐教学目标的设置不仅要重视实践课程与音乐理论目标, 还要把能力与情感培养作为根本目标。不仅要考虑课堂教学活动中对学生掌握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培养, 更要注重各种音乐实践活动教学, 不断提升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自主、合作、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教师在教学组织活动中要以学生已有的学习能力、音乐体验等要素为基础, 确立学生可达成的教学目标, 以利于学生在学习中的自我认识与体验以及教师对学生的观察与评价。因此, 高中音乐课堂教学目标的确立要以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理念, 以课标、大纲、教材、单元、音乐欣赏设置为依据, 明确、具体地体现《高中音乐课程标准》精神, 科学创建艺术特色示范学校。

三、全面贯彻目标统领的教学活动, 用优化的内容创建示范特色

教学内容是课堂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 《高中音乐课程标准》以目标的达成来统领教学内容的选择。因此, 音乐教学内容的确定应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首先, 从学生的具体学情出发, 关注学生独立或合作进行音乐学习、交流探讨, 科学掌握音乐审美的基本技巧。教学活动中, 教师既要考虑学生的整体水平与审美能力, 同时还要注意教学的方法与组织的形式, 教师要组织指导学生运用多种手段参与音乐活动。其次, 教师要从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出发, 激发探究艺术活动的兴趣和动机, 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提高音乐审美情趣, 创建艺术教育示范特色。

四、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意识目标, 用新颖的教法创建示范特色

传统的音乐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强调:教学中要依据学生实际和具体教学内容, 选择班级活动、分组活动、个人活动等教学组织形式。必须高度重视教学方法的改革, 教学方法的选择要根据学生、教师、教学环境的差异而作相应的调整。新课程标准更加强调音乐课的启发性、多样性, 教师教学组织的思路要清晰, 教学的实效性要好, 课堂效率要高, 才有助于课程目标的实现。教师在教学中, 更要加强学法指导, 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同时要面向全体学生, 组织歌咏比赛、校园文化艺术节、音乐特长生培养、音乐爱好者调查、音乐赛事规划设计活动等, 给每个学生创造机会, 让他们主动参与、主动发展, 培养他们的创造力、竞争力。活动中要尊重学生的人格, 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下, 开发学生的潜能, 以此来创建艺术特色示范学校。

教师如何提高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 篇5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之一,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教师对于课堂教学的组织驾驭能力,是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育目的根本保证。因此,提高教师控制课堂教学的能力,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

1、教师的修养水平

在课堂教学中主要表现为教师对自身的情感、仪表、举止等方面的约束能力。这是实现课堂教学控制的根本前提。著名教育家加里宁曾经指出:“一个教育工作者,必须很好地收敛自己,他应该感到,他的一举一动都处在严格的监督之下,世界上任何人也没有受到这样严格的监督。”教师的情感、仪表、举止等直接影响到融洽的课堂气氛的形成,影响教学效果的实现。

课堂教学应当是有激情的。如果教师语言简洁风趣,亲切和蔼,语调抑扬顿挫、轻重适当,学生就会在这种情感的感染下,很快进入问题情境。反之,如果教师情绪失控,动辄发火,学生就会焦虑不安;如果教师没精打采,口授随便,那么学生也会情绪低落,心中的反应也只能是死水微澜;若教师情感过度,渲染过重,语调始终高昂激越,学生就会趋于疲惫麻木,继而产生逆反心理,如此种种情形,都难以使学生产生与教师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影响教师对课堂的控制。同样,教师的仪表、举止等如果失度,也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影响课堂气氛。因此,教师首先必须加强自身的修养,切忌把坏的情绪带入课堂,同时也要适度约束自己的仪表、举止等。

2、教师的语言水平

课堂教学语言是一种工作语言,它受教学规律的制约,受各学科性质的支配。在教学中,教师的语言表达方式和质量,制约着学生的智力活动方式和效率。科学的使用教学语言,是实现课堂教学控制的保证。

课堂教学语言应具有科学性。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知识。因此课堂教学语言必须具有科学性,做到准确、精练,有条不紊,合乎逻辑。

课堂教学语言应具有启发性。在教学中,能否引起学生积极思考,能否打开学生的思路,能否引导学生独立、主动地去获取知识,是实现课堂教学控制的关键所在。因此,课堂教学语言必须具有启发性,通过启发性的语言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对学生想知而又不知的内容,予以恰到好处的点拨,既要把问题点到,又不把话说尽,给学生留有思考的余地。

课堂教学语言要生动形象。教师要善于应用形象的语言,激起学生的创造思维,引发学生丰富的想象。

3、教师的应变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还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能够处理各种意外情况的能力,对于学生接受知识的信息反馈要随时掌握,及时处理。弄清他们的希望与困难,并根据这些信息及时调整教学节奏,使其张弛适度。或迂回插入,慢慢导向课本中心,或更弦易辙,调整教案中原有设想,转换讲述角度。特别是对学生中稍纵即逝的有价值的信息,要及时捕捉,合理利用。

4、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和各种教学媒体的能力

实现课堂教学控制,教师必须能够根据各种条件变化,灵活选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要努力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利用先进的教学媒体,如采用电化教学手段,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等,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直观。也可多种教法并重,提高教学质量,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利于课堂控制。总之,注意提高教师控制课堂教学的能力,一定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最近听了学校几位年轻骨干教师的语文课,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这几位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各有特色,每一位教师都有着扎实的教学基本功,课前准备也都很充分,每节课均使用了现代化教学手段,教师通过课件的直观演示,那生动形象的画面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特别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头脑清醒,能够密切关注学情,并能根据课堂生成、出现的问题,巧妙引导,灵活处理,显示出了很高的课堂驾驭能力。

在一节语文课上,老师用课件出示生字,请一名同学们领读,这时同学们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他们都把手举的高高,并不停的喊:“我,我…… ”课堂上出现了混乱。面对这种情况,只见上课的老师微笑着说到:“同学们都认识了生字朋友,都能积极踊跃地展示自我,老师真高兴,但是这次老师要找一个坐的最端正,不大吵大闹的同学来领读。”教师的话音刚落,教室内很快安静了下来。这位教师面对课堂教学中比较混乱的情况,既没头脑发懵,也没有大发雷霆,而是很平静、理性、巧妙的处理,不但稳定了教学秩序,也渗透了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在另一节二年级的语文课上,教学的内容是《美丽的大公鸡》。当老师问谁愿意到前面表演大公鸡和啄木鸟比美那一段时,同学们都高高的举起了手,可是当老师说,谁扮演演大公鸡时,同学们又都把手放下了,当时不但讲课的老师没有想到,就连我们在后面听课的老师也都是一楞,这时,老师问了一句,“你们不愿意演大公鸡吗?”这时,一个女孩站起来说:“我们都不喜欢它”。其他学生一听,马上也跟着说。只见老师笑着说:“既然同学们都不愿意演大公鸡,那我就来演吧”。学生们都笑了,连听课的也笑了,笑的是讲课教师的巧妙安排,笑的是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教师和学生共同进入了角色,这种处理方法收到了的良好的教学效果。

还有一节语文课,教学内容是冀教版第二册第六课《风》,在学生读书的过程中,有些同学时而向窗外望,上课的老师似乎从孩子的眼神中读出了什么,在学生读熟了课文,初步理解了课文内容后,老师说:“下面请同学们排好队,我们一起到外面寻找„风娃娃‟的足迹,好吗?”老师的话音刚落,孩子们立即兴奋起来。来到操场上,同学们的情绪异常活跃,有的同学说“老师,当我看到五星红旗飘动的时候,我知道风来跳舞了”。有的同学说:“当我看到树枝摇晃的时候,我知道风在和我们打招呼。”老师笑着说“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这时一个同学要求到操场上跑一跑,老师欣然的同意了,一会儿,他跑回来说:“老师,当我跑步的时候,感到风在轻轻地推我,我知道风来和我玩了。”有个女同学听了马上说:“当我向前走的时候,风在轻轻地摸我的脸,凉嗖嗖地。”老师表扬他们说“你们体会得真细致”·····就这样,孩子们在轻松、愉快中上完了这一课。这位教师在说课的时候讲:“备课的时候没有考虑带学生到外面去学习,但在上课的时候,我发现学生很想到外面去,就临时做了这样一个决定。”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能从学生的愿望出发,巧设课堂,为学生创设一个舒展的学习环境,既培养了学生们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的意识,也使他们享受到了学习语文的快乐,安排之巧妙,的确令人叹服。

我们每一节课面对的是学生,他们是一个个充满活力的个体,在大力倡导平等、民主、和谐、尊重的师生关系并努力发挥学生主体性学习的今天,教师无法预料到教学过程中所产生的全部结果,也无法预知课堂教学互动会产生怎样的变化,怎样的新问题。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个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了解学生,运用我们的教学机智,冷静面对,正确引导,巧妙处理各种问题,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我们驾驭课堂的能力。

新教师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控制能力

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正处在9岁至12岁的少年时期。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具有好奇、好活动、爱表现、善模仿等特点。他们喜欢新鲜事物,对陌生语言的好奇心能激起他们对外语的兴趣。他们喜欢引起别人的注意,重视老师的表扬,不怕犯错,很少有羞怯感。他们的身体各部分器官还在发育,尚未定形,发音器官较成人的灵活,因此模仿外语的语音语调远比成年人容易。他们的记忆力好,形象思维好,但缺乏理性思维,逻辑思维能力不强。他们爱玩、爱唱、爱游戏、爱活动,这些都是他们长身体、长体力的需求,他们坐不住,坐不久。这一切都是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

教师根据学生的这些特点设计教学流程,原本是一个很好的出发点,但并不是每个学生都能适应,都喜欢的。笔者在一堂课的教学中,深深体会到:想让每个学生都喜欢这门课,喜欢这个老师真的太难太难了!其他学生都在很积极地学习,笔者发现惟独他坐立不安、东张西望的,于是走到他面前提醒他认真。可是还不到两分钟,他又开始犯病了。课后找他了解,才发现他对英语没兴趣。我不得不反思自己的教学,才发现一路过来,我并不是对每个学生都了解,自己还存在很多很多的不足之处,包括课堂的组织能力。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之一,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教师对于课堂教学的组织、驾驭能力,是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育目的的根本保证。因此,提高自己控制课堂教学的能力,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课堂教学的控制的基本结构如下:

教师接受信息——教师处理信息——教师启发信息——学生接受信息——学生处理信息——学生输出信息——反馈信息。

所以,影响课堂教学控制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教师始终起着主导作用。那么教师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控制能力呢?

笔者认为,首先是提高自身的修养水平。很多学生是因为喜欢这个老师才喜欢这门课的。教师想很好的吸引学生,让学生喜欢这门课,必须时刻注意对自身的情感、仪表、举止等方面的表现。著名教育家加里宁曾经说过:一个教育工作者,必须很好地收敛自己,他应该感到,他的一举一动都处在严格的监督之下,世界上任何人也没有受到这样严格的监督。教师的情感、仪表、举止等直接影响到融洽的课堂气氛的形成,影响教学效果的实现。教师首先要加强自身的修养,切忌把坏的情绪带入课堂,同时也要适度约束自己的仪表、举止等。

第二,提高自己的语言水平。课堂教学语言是一种工作语言,它受教学规律的制约,受各学科性质的支配。英语学科的语言除了跟各学科的相同点,还有它自己的特点。这就需要教师能够将这些很好得融会贯通。课堂教学语言要生动形象、科学性、启发性等。包括一些生动形象的肢体语言、表情等。所以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做一个监导者,还要是一个语言大师、一个好的演员。

除了上述两点,教师还要具备较好的应变能力,能够处理各种意外情况,特别是学生稍纵即逝的有价值的信息,要及时捕捉,合理利用。教师还要能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和各种教学媒体的能力。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进行,教师的驾驭课堂能力越发显得重要..它对于创设真正充满活力和生命力的课堂情景起着关键的作用.一.课堂教学的创设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之一,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教师应该在新课程教学中广泛发动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做课堂教学的主人也许将优质的教学设计落实到课堂教学中,还需要一种媒介、一座桥梁。那就是课堂教学氛围的营设。正如罗杰斯说的“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气氛”。尤其是异地借班上课,陌生的环境,陌生的教师都会让学生产生畏惧感,缺乏心理上安全的感觉。因此让学生消除恐惧,轻松上阵就显得特别重要。

 其实一节课能否营设宽松和谐的氛围,充分利用课堂上的动态生成资源,组织引导学生进行平等对话,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语言及课堂驾驭能力。因为语文学科有其独特鲜明的人文性,需要教师栩栩如生、声情并茂的渲染,将学生带入那种妙不可言的情境之中,使他们愉悦地感受,美妙地联想,从而获得知识,获得审美体验。课堂上学生能够“小眼发光,小脸通红,小手直举,小口常开”,是所有老师梦寐以求的状态和境界。但是这种状态并不是老师提出要求就可以达到的,而更多需要教师引导和组织。

 回忆一下自己曾经听过的大师级的语文课,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使自己思想受到震撼的,不是他们的教学设计,而是他们那富有激情的、妙语连珠的教学语言以及游刃有余的课堂驾驭能力。

--要给学生充分参与的时空,课堂上教师只是几句话点到为止,学生自主参与的时间因为课型的差异而有所不同。在空间上应采用个人独立研究与小组合作的形式,以及小组与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在一定难度的问题上合作、探究、交流,达到人人教我,我教人人的境界。

--营造一种宽松愉快的气氛。教师必须放下师德尊严的架子,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敢想、敢说、敢做、敢研究。鼓励学生敢于打破常规,别出心裁,勇于标新立异寻求与众不同的途径。

--要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对知识有缺陷,能力不强的学生要扶一扶,在遇到困难时给予一定的文字和语言提示。对天赋好的学生教师要在一定形式上让学生“跳起来摘桃子”,不断增强学生研究探求的欲望。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交流合作的良好习惯。二.教师的应变能力的运用。

在课堂教学中,还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能够处理各种意外情况的能力,对于学生接受知识的信息反馈要随时掌握,及时处理。弄清他们的希望与困难,并根据这些信息及时调整教学节奏,使其张弛适度。或迂回插入,慢慢导向课本中心,或更弦易辙,调整教案中原有设想,转换讲述角度。特别是对学生中稍纵即逝的有价值的信息,要及时捕捉,合理利用。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经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课堂上有的学生会提出“稀奇古怪”的问题,或者对老师提出的问题做出让人啼笑皆非的答案,引哄堂大笑,有些学生是“无心”的,但是有些学生是“故意”捣蛋的;这个时候如果老师没有够的应变能力,可能就会被学生突如其来的问题和答案所打乱阵脚,让教学效果远离教学目标。所以我们教师的课堂应变能力更为重要,对于学生临时生成问题,我们要作出及时且巧妙的处理,用我们本身良好的素养和智慧去引导学生,处理问题,解决问题。

三.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和各种教学媒体的能力

实现课堂教学控制,教师必须能够根据各种条件变化,灵活选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要努力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利用先进的教学媒体,如采用电化教学手段,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等,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直观。也可多种教法并重,提高教学质量,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利于课堂的组织。四.灵活恰当的评价。

作为新课程的核心理念,课堂评价以鼓励为主,体现了课堂予以学生主体的人文关注。但是,当学生回答完问题后,教师一概以“真棒”“很好”进行笼统评价,这样做的结果真的能促进学习吗?我认为,教师过多的、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的随意性评价,不仅难对学生产生积极的促动,反而导致学生形成浮躁心态和随意应付的品格。在学生发言后,为了提供更为广阔的交流空间,教师以“鼓励性评价”取代“倾向性评价”的做法是可取的,但要把握操作的分寸,同时,针对学生发言中表露出来的不同的思想观点、不同的行为表现,教师要抓住“小结点拨”的契机表达自己鲜明的观点。新课程理念下的“鼓励赞赏”,必须建立在“客观评价”的基础上,这样的课堂评价,才能给予学生有效的激励,从而积极地促进学生参与课堂教学。

反思才能进步,反思才能有新的思想和方法。通过这次优质课,我也看到了自己与别人的差距,在差距中学习,在差距中改进,在差距中成长。为让自己成为一个能灵活的驾驭课堂的充满激情的好老师而努力!怎样看待课堂秩序的“乱” 吴英

作为一名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有时会遇到课堂秩序很“乱”的情况。在听别人的课的时候,有时也会看到课堂秩序很“乱”的现象。那么,我们如何看待课堂秩序的“乱”呢?课堂秩序“乱”究竟是好还是不好呢?我想,评判一节课秩序的“乱”是好是坏,是真“乱”还是假“乱”,需要有一个标准,那就是要看这种“乱”是不是在一定教学目标之下的“乱”。如果说全体学生都在紧紧围绕着一定的教学目标,带着明确的学习任务在“乱”,则即使“乱”成一锅粥,也是好的,这说明学生的学习很投入,很主动,思维很活跃,学习方式是个性化的。这时候的“乱”,是有意义的“乱”,是假“乱”。换句话说,这恰恰是教学的“高潮”所在,是教学的成功。如果说不是在一定教学目标下的“乱”,一盘散沙,学生的学习目的不明确,不统一,或者说根本就没有学习目的性。那么,这种情况下的“乱”就是无意义的“乱”,就是真“乱”,就是教学的失败。

一次,我听一位老师执教<我的油布伞>一课。这篇课文很感人,表达了深厚的母子之爱。但在听课过程中,我始终感到学生似乎游离于课文之外,学生的学习很不投入。当教师播放课文配乐朗读磁带的时候,我发现不少的学生并没有认真的去听、去欣赏、去体会课文之情,有的学生在窃窃私语,好象在谈论别的事情,有是学生在用彩笔涂描书上的插图,还有的学生竟跟着音乐轻轻地哼起了小曲……接下来,教师让个别学生朗读最感人的几节文字,当这位学生主读错了字的时候,全班竟响起了窃窃的笑声和一片嘈杂的议论……

课后,我拉过一位同学询问:“„母亲‟费„尽千辛万苦为‟我„买了这把油布伞,你觉得感人吗?请实话实说。”他好像还没回过神来,最后呑呑吐吐地说:“我……我想……买把雨伞也是应该的,不怎么感人……”

对这节课,我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应该说,老师在教学前对学生的内心世界没做充分了解。在课堂上,学生的内在体验没有真正唤醒,学生的情感没有真正调动起来,在部分学生没能很好的进入课文的情感世界。恐怕是造成教学不成功的一在因素。尽管课文很感人,但作为现在生活条件之下的学生来说,母亲为自己买上一把小小的雨伞,真可谓是最正常不过的事了,能有什么强烈的感受呢?在如此的心理状态下,若想达到深刻体会课文所要表达的浓厚的母子之爱,看来是很困难的。

在第二次教学这一课时,我试着在课的一开始进行一段比较充分的师生谈话,让学生谈一谈自己的有关经历:有没有当自己提出一个要求,而这个要求在自己当时的家庭之下需要母亲付出很大的牺牲才能达到,但母亲还是为了你不惜做出很大的牺牲,最终满足了你。让学生做充分的回忆与交流,教师适时给予必要的引导。在充分交流之后,学生的内在体验被充分调动起来了,然后再顺势引入课文的学习。整个课堂的气氛顿时真实起来、自然起来也透彻起来。学生的思维开始活跃,情感也逐步投入。全班学生的心被紧紧聚拢在了统一的学习目标之下,最终学生对课文的朗读声情并茂,有些学生竟然流下了感动的泪水。

总之,教学秩序的“乱”有好坏之分。我们的教学要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的发展,那么,即使课上学生表现出“乱”,教学也是成功的。

如何提高教师对课堂的驾驭能力

扎实的基本功,灵活的教学手段,鼓励性的语言,善于发现学生优点的慧眼,机智的课堂应变能力!

如何维持科学实验教学的课堂秩序

小学生活泼好动的性格和较强的表现欲使他们时刻想表现自己,尤其是碰到一些感兴趣的话题,学生就会忘记了平时的要求,争先恐后地抢或者答,有的甚至不加思索地喊叫,搅得课堂乱哄哄,这种现象在我们的课堂上屡见不鲜。尤其是科学课,鲜活的内容,有趣的观察实验,新颖的材料都会强烈地吸引着孩子们,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出现沸沸扬扬的场面,造成乱堂的现象。那么如何维持科学实验教学的课堂秩序呢?对于此类情况,科学教师除了必须具备为较强的组织课堂能力之外,还应该对科学探究过程有一个较深的理解,根据教学内容灵活掌握

教学策略。

1、课前充分准备

实验作为一种教学手段,是教师备课的重要内容,需要教师认真研究和准备。首先要深刻领会教材。其次是准备好与实验有关的仪器、材料,在课前反复操作,直到熟练的地步,对于实验中可能出现的故障做到心中有数并能及时排除。三是要考虑在实验过程中,如何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讨论,最大限度地发挥实验的作用。

2、科学合理划分实验小组。

科学课程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但是每个学生的基础不同,倾向、经验也不同。我根据学生的情况,比如学生的表现欲望、喜爱动手动脑情况、书写、男女生、好中差等进行了分组,使每组能够在实验中发挥各自的优势,实现了关注全体的教育理念。

3、把握时机,减少诱惑。

科学课的实验课上,都需要大量的材料。对于好玩的小学生来讲,材料可以激发学生地探究欲望,但同时也是一个最直观的诱惑,发挥不当会出现适得其反的效果,实验材料上课开始就摆放在学生面前,会明显转移学生的注意力。他们眼睛盯着你和黑板,头脑里却想着如何玩这些东西,无论你提出多么清楚的问题,对他来说也不过是耳旁风。所以教师可以适当隐藏实验材料,在恰当的时机出示。上课时我把材料放在了讲台下面,然后提出了问题让学生思考,因为少了注意力的分散,学生专注于探究的问题,对于实验要求自然听得明明白白。

4、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合作学习是科学课上经常用到的方法,如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是科学探究的关键所在。

首先,小组之内要有明确的分工。根据学生的情况,可以分为记录员,材料员,汇报员,后勤服务员,主实验者,助手等等角色,让学生在小组中充分张扬个性,认识到自己在小组内的作用。小组成员分头行动,各负其责,课堂有序有声,热闹但不混乱。学生有了明确的目的性,带着问题从多方面,多角度的实验、观察,很快得出了自己的结论。

其次,要培养学生友爱的精神。玩是小学生的天性,对于材料他们总喜欢摆弄不止甚至想据为已有,这是很正常的。为此,教师要注意教育学生合作友爱,轮流使用实验材料,为了确保人人动手,在学生实验时采用轮换的方法,将一节课分成两部分,分批进行实验。在实验过程中,我要求那些实验做得又快又好的学生主动帮助一些实验做得不顺利的学生。同时采取评比激励的方法,让学生增强合作意识:“看一看比一比哪一小组的成员合作得好,实验的方法多,办法好的将是本课的最佳小组。”学生在激励体制下就有了约束,意识到“我要和同伴共同进行实验”。在汇报实验结果时,把小组怎样分工合作作为评选的一项重要方面,强化学生的合作意识。

如何驾驭新课标下的艺术教育环节 篇6

《新课程标准》明确的树立了正确的学生观,学,占主导地位;教,仍旧是中心环节。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关键在于教师的教,即如何驾驭课堂艺术环节。

一、认真做好课前的准备工作

俗话说“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首先要有一桶水。”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不断的“充电”。即提高自身的素质。素质包括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这就告诉我们,平时要不断学习,自我完善。上课前要认真备课。这也是众所周知的。

首先,教师备自己,努力树立自己的人格形象,这样才能得到课堂的主题对象——学生的认可和密切配合,保证一节课的质量。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平时就要做学生的楷模,时时、事事、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增强亲善力。否则,教师言行不一,讲得越多,越增加学生的反感:认为你在耍嘴皮子说大话,课堂效果就不会理想。

其次是备学生。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平等合作的舞台,学生是演员,教师是导演。作为一个好的导演,必须要了解演员的素质。“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一位合格的教师,就是要对学生全面了解,然后在教学中才能心中有数,达到预期的效果。

在这里,笔者向同仁们讲述全国特级语文教师钱梦龙老师的一个小故事,就能说明这个问题。

一次,钱梦龙老师应邀在一个学校上示范课时,由于是假期,该校一时又招集不到学生,也没有向钱梦龙老师说明情况,便七拼八凑,凑了一个“杂烩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是上至初三下至小学五年级的学生,一进课堂,看到大小相差悬殊的学生,他心里就明白了八九不离十。他又发现下面的同志也在窃窃私语,心里也就更明白了。

首先,他一一询问了学生所在的年级;接着,把学生按照不同的年级分类就座,并向不同年级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然后,按照初二课程上课。出乎在场同志预料的是。小学学生的效果要高于其他初中年级的学生,最差的要数初三的学生了。原因何在?初三的学生认为这是自己已学过的课文,这是老生常谈,学习兴趣不浓;小学生感到自己了不起,竟然跨越了几个年级学习初二课程,兴趣浓。又看到老师平易近人,便与之密切配合,因而效果更佳。

从这堂课看,教师要因材施教,要信任学生,了解学生,这样才能得到学生的积极配合,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科学地导入课文

新课标下的语文课该怎样导入?作为语文教师该怎样迈出新课堂的第一步?这是如何上好语文课,如何极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导入形式单一,在教学时都写在教案本上了,成了固定的模式,全凭教师兴趣、好恶去设置,这一堂课的效果就可想而知了。既然是新的“导入”那就要突出新的思想意识,新的教学理念。“导入”方法设置好了,就可以把学生带入设置的情境之中,这就需要语文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实践中认真探索,认真把握这一“导入”环节。

如,笔者在上《木兰诗》一课时,是这样导入课文的:“同学们,你们心中的英雄是什么样的呢?”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又提出疑问:“大家可曾知道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她女扮男装驰骋疆场杀敌立功的形象激励着我们一代代人。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木兰诗》,(板书课题)领略花木兰的风采。

当然,一堂课的导入没有固定的模式,导入语的设置,也要因班而异。对于气氛不活跃的班级,就要设置活跃能调动学生兴趣的导入语。

三、探究思维是教学的中心环节

教师的职责就是“传道、授业、解惑”。作为一堂课,“授业”、“解惑”那是最实在的。

“教无定法”,在课堂上,要开发学生的智力,就要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即探究的积极性。

笔者在上记叙类课文的时候,按照老前辈的现成经验——“四不法”学习,即向学生提出四步思考题:“何时?何地?何人?何事?”然后让学生逐一回答,调动了学生学习、思考的积极性。突出的问题既简单明了又易于把握文章的脉络,使学生在学习时不至于望而生畏。

对于说明类的课文,先指定一种事物,让学生从如何说得明了入手,自己言简意赅地说明。然后再结合课文,让学生作比较阅读和赏析。

对于议论问题,先让学生对一件事谈自己的观点,然后再提出异议,让学生展开辩论,从中归纳出议论的要素特点,并掌握其写法。使学生对自己认为枯燥的文体“喜闻乐见”。

在教学各类文体时,要引导学生谈自己的观点,不要人云亦云。

四、课堂练习的环节不可忽视

大家都知道,一堂课,不能搞“一言堂”,要注重课堂练习的艺术环节。练习不能随心所欲地出几道题让学生做做了事,而要根据课文内容和学生的实际进行比较和赏析练习,尤其赏析练习。那怕学生只答对了一点点,也要大加鼓励,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

每上完一篇课文,笔者就让学生谈自己最喜爱的段落、语句,并让他们答出理由。那怕是一点闪光点,就及时表扬、鼓励,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五、不要机械地安排作业

在一堂课结束时,教师往往都要按常规布置作业,结果学生厌烦,完成的作业质量不高。

实践证明,课堂作业当堂可以完成,根据课堂练习的实际情况,可以不排书面作业,可让学生课外自由阅读,或参加一些语文实践活动,以激发兴趣巩固课堂学习的成果。

驾驭教材, 设计课堂 篇7

一、解读教材, 了解学生。

教材是开展课堂教学的依据, 有其指导意义。因此, 每一位教师都应对自己所教教材做到心中有数。了解各章节内容和编写意图, 明确每个模块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弄清教材内容的呈现特点和前后逻辑关系, 领会教学要求、教学目标, 对学科教材体系有一个整体把握。之后, 猜想学生在学生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 应采取哪些措施来突破;哪些内容容易被学生忽视, 我们如何引导学生给予足够的重视;学生对哪些内容感兴趣, 他们对怎样的学习最有效, 最愿意, 这样就能更好地预设课堂, 随机生成。

二、驾驭教材的具体做法。

1.联系学生实际, 选取学生喜闻乐见的素材。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人们早就对数学产生了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 成因之一便是脱离儿童实际。”小学生的思维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 有些数学教学内容对小学生显得较为抽象。为此, 在教学中, 教师要将数学知识融入生动活泼的问题中, 让数学贴近生活。用具体生动、形象可感的素材来理解数学知识, 让学生感到数学原来是那样的亲切与可近, 增强学生对数学的感觉、感受乃至感情。

2.化静为动, 让学生在玩中学。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靠传输, 而是要学生自主参与, 主动自己的知识体系。教师在课堂中如何让学生自主参与课堂呢?让课堂动起来不失为一个好方法。新版教材增加了许多剪一剪, 画一画, 拼一拼, 摆一摆等实践性的操作, 学生在操作中感悟、学习, 更好发挥其形象思维的优势;教材中也不乏“想一想、议一议、说一说”的内容, 有效地拓展了学生在课堂中思维的时间和空间, 更有教师采取竞赛、游戏等形式来组织教学。我们要利用好这些内容和形式, 把学生的学习过程转变成学生能够亲自参加的活生生的数学活动。

3.化零为整, 题组训练, 沟通对比各知识点。

新人教版的内容, 相对于旧版本, 我们会觉得有些知识过于零散。为了学生便于理解, 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疏理, 自主构建, 也有必要把相关联的知识点串联在一起, 加强沟通对比。

4.引导感知, 正逆运用相融合。

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 有几种典型的题型如平均数问题、归一归总问题、工程、行程问题。这些题型有特定的解题模式, 学生题时总是套用现有公式, 久而久之, 形成一定的思维定势。如果遇到变式的题型, 学生往往适应不良。反思我们的教学, 教得那么认真, 那么辛苦, 为什么学生成绩总是不尽人意?是否我们对所教内容都像对待典型题型一样, 如学生般过于拘泥见招拆式, 某种题型, 就用某数量关系, 把问题与条件简单一一相对应起来, 依照数量关系来解答?于是, 课堂中, 教师忙于引导数量关系, 学生习惯性地套用公式 (其实一部分学生对公式也是一知半解的) , 是否, 我们在教学中缺失对学生审题时条件的品读感知, 理解的引导, 而替代的是冰冷抽象式的语言、公式?如果是这样, 难免学生对数学敬而远之!全国特级教师钱金铎老师明确指出数学中, 不要人为刻意把知识点分门别类, 要淡化类型, 某知识正逆运用互相渗透, 融为一个整体。

接下来, 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钱金铎老师执教的三年级《倍的知识解决问题》片断1:出示大猴子2只, 小猴子6只。提出要求: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学生提出了: (1) 一共有多少只猴子? (2) 小猴子比大猴子多几只? (3) 小猴子是大猴子的几倍?老师抓住本节课的要点第3个问题,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用除法计算?把哪种猴子看成1份?之后再引出3个问题: (1) 如果再来一只大猴子, 现在小猴子的只数是大猴子的几倍? (2) 来的小猴子大约是大猴子的6倍, 来了几只小猴子? (3) 如果来了17只小猴子, 小猴子的只数是大猴子的几倍多几只?片断2:按要求填一填:□的个数是△的2倍。

片断2:小龙今年6岁, 妈妈今年36岁, 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学生提出:妈妈比小龙多几岁?妈妈是小龙的几倍?去年妈妈是小龙的几倍?钱老师还巧用年龄问题, 顺水推舟让学生猜猜自己的年龄。当学生说出一些数据后:40、42、43、48, 钱老师提出一个条件, 他的年龄是6的倍数, 学生对照提出标准判断他们刚才的猜想, 之后再让学生进行第二次猜测:54、60。钱老师再次提出:他的年龄既是6的倍数, 又是9的倍数, 至此学生已能确定出钱老师的年龄。

这样, 把求1倍数、几倍数、几倍三种类型题目紧密交织在一起。学生在具体丰富情境中感受数学, 进行对比。为了避免学生的定势思维, 钱老师在讲解中, 一再引导学生思考把谁看作1份, 还结合线段图, 引导学生分析, 有意进行学习方法的渗透、指导。整个过程一改与我们平时运用数量关系的教学:求1倍数用什么方法?求几倍数又是什么方法?而是运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让学生去画一画, 分一分, 在线段图中去理解, 在头脑中去构建知识。

5.问题的设置, 富含思维空间。

问题是思维的灵魂。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教师设置的问题要能启发学生思考, 要有一定的思维深度。如:一个长方形与一个正方形, 它们的周长都是24cm, 它们各有几种情况, 请列表解决, 再计算出它们的面积。你有什么发现?这种题型很好地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有效引导学生根据条件, 执果索因, 找出相应的长、宽, 活用周长计算公式, 蕴含了一定的探索价值:当长方形长宽越接近时, 面积越来越大, 当它们相等时, 即形成一个正方形, 面积最大。满足学生的发现欲望。再如:一个长方体体积300cm3, 长20cm, 宽10cm, 高多少cm?这是一般的套用公式, 属低级的思维。对比:把棱长30cm的正方体钢块锻造成长30cm, 宽20cm的长方体, 高多少cm?虽然两题的实质性问题一样, 但其表现形式完全不同, 一个是外显的明明白白已知体积求高, 一个是内敛的活用体积公式逆运用, 它没有直白地告诉你该怎么做, 而是要你思索, 而这点往往也是学生的薄弱点, 需我们平时足够的重视与训练, 所以我们应根据教材内容, 灵活设置一些较富探索性的较有思维空间的问题。

广告课堂教学的现场驾驭技巧初探 篇8

这种“供需双方”认识上的错位, 其中的原因虽然错综复杂, 但所谓宝剑锋从磨砺出, 院校广告教育在专业人才的培养和打磨方面, 确实存在比较大的改善空间, 核心是如何在广告素养的培养和实践技能的锻造之间找到平衡点, 满足广告行业短期和长期发展的人才需求。笔者认为课堂教学是联系二者的关键点, 是培养上述能力的策源地和磨刀石, 提升课堂教学的品质, 在一定意义上有助于增强广告业界对科班广告人的信心, 进而获得对院校广告教育更大的支持。

笔者认为, 目前的广告课堂教学存在四个方面误区:首先是理论和实践的比例控制失当, 导致学生失去学习的动力和兴趣。众所周知, 广告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真正的广告理论实际上比较匮乏, 经典广告理论寥寥可数, 大多具有很强的时代隔阂, 是借鉴其他学科的理论积淀, 理论讲授的比例过大, 而且不能够现场将理论联系实际的话, 实际上容易导致课堂的枯燥乏味。其次是案例陈旧, 缺乏时代新鲜感。案例教学是体现广告实践性学科的重要方式, 在实践运用中, 往往能够得到同学们的积极回应。但大多数的广告教材, 其引用的案例具有明显的滞后性, 针对实际问题的指导价值有限, 而且本身缺乏足够深度的客观而具体的分析, 很大程度上并不适合教师的课堂教学, 难以让学生产生足够的课堂学习动力, 从根本上丧失案例教学的优势。再次是单向的信息传递, 缺乏学生的互动参与, 最终的教学效果难以保障。虽然我们说大学课堂更是一个讲坛, 鼓励学生上台发表自己的观点, 但受制于教师本身的掌控能力, 许多情况下, 这种鼓励双向教学的局面并未打开, 具体表现为课堂气氛缺乏活跃度, 学生的课堂思维与课堂教学明显脱节, 学生对于教师的提问反应冷淡, 缺乏参与和表达的欲望。最后, 教师缺乏课堂演绎能力, 教师鲜明的个性风格没有充分展示, 从而难以充分调动课堂气氛, 保持学生持续高涨的学习热情。

总而言之, 破解目前课堂教学的种种弊端, 必须从提升广告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和技巧入手。在正式探讨之前, 笔者认为必须厘清广告课堂教学的核心价值, 进而提炼出广告课堂教学的任务和使命。

广告课堂教学的本质——商业思维的训练

什么是商业思维?准确地说应该是广告的商业思维, 是建立在市场目标制定与达成、推广预算分配使用、投入产出计算和效果评价基础上的广告学习观点, 也是最贴近广告公司运营的广告训练模式。对于广告教学而言, 同样也是能够串联起所有广告教学内容的一条“最具实践价值”的主线。

笔者在课堂教学中经常强调一个观点:“我把你们当做商人来培养, 你们要锻炼的是生意思维, 而不是单纯的广告理论灌输, 更不仅仅是广告技巧训练。”的确如此, 这种广告教学的指导思想实际上根植于广告公司运营角度的思维方式, 最有利于接轨广告实践的教学指导思想。因此笔者认为广告教学的本质, 在一定意义上就是针对学生们的商业思维训练。

那么商业思维的训练具体包括哪些要素呢?结合我们将要阐述的课堂驾驭技巧, 简单概括如下:

1.战略高度上明晰广告与企业营销的关系, 广告必须是能够帮助企业完成营销目标的有效手段, 这是广告的终极使命。

2.广告是借用一定艺术手段的商业行为, 必须考虑的是投入与产出的效果评判, 系统的广告行为必须是衡量效果的。

3.广告具有商业计划书般的严谨论证过程, 逻辑性和说服性是核心要求, 尤其是对广告客户的劝服性, 是广告生意达成的第一步, 其次才是对消费者的劝服。

广告课堂教学的核心——现场教学的驾驭技巧

以上总结的三点有关广告教育的商业思维, 需要借助课堂教学这一“核心平台”达到。具体而言, 有三个关键词:提炼与目标、逻辑与论证、充分表达的欲望, 下面我们分别展开论述。

提炼与目标。提炼能力, 面对广告项目错综复杂的背景, 以及客户庞杂的营销战略策略, 抽丝剥茧, 找到应当抓住的问题核心, 这就需要从学生阶段培养出色的提炼分析能力, 能够透过纷繁复杂的现象, 透视问题的本质, 从而真正从广告专业实践的角度, 培养学生们分析问题的高度和深度, 这正是应当贯穿广告课堂教学的日常能力培养。在具体实现手段方面, 基于鲜活案例材料的课堂讨论是必由之路, 结合真实案例, 激发和调动积极性的同时, 锻造学生们提炼材料的能力。

目标能力, 能够站在达成目标的角度思考问题, 即目标导向, 这是商业思维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当然前面提到的提炼能力, 也包括了对于目标的提炼。笔者在日常教学中发现, 学生们思考问题的出发点往往是舍本逐末的广告表现技巧, 而忽略了某次广告运作所要达成的目标, 广告的策略思考能力没有得到充分的训练和提升。基于对提炼和目标能力的培训, 是课堂教学中不可忽视的核心价值, 同时借助灵活互动的教学手段, 能够很好地激发和调动同学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逻辑与论证。广告教育是一种非常重视逻辑和论证的技能训练, 不仅是说服广告客户批准实施广告策划, 还包括对于目标消费者的有效劝服, 均需要严密的逻辑推理和层层论证, 才能够获得预期的广告实施效果。就课堂教学训练而言, 需要结合实际案例, 给出有待解决的核心问题, 调动学生现场进行逻辑分析, 寻找出系统的解决思路, 同时通过学生们的现场讲解, 训练和考证其论证素养。

逻辑和论证的思维训练应当贯穿到所有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教学当中, 尤其是广告策划和广告创意, 提升学生的课堂收获感和成就感。

充分表达的欲望。应当看到绝大多数的广告专业学生, 都是一群极具思维活力和创意表达的群体, 只要给予适当的刺激, 就能够在课堂教学中激发他们充分的表达欲望。

表达能力包括了两项基本训练:写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写作能力的培养主要采用设置“随堂作业”的方式, 通过小题目的书面测验, 调动学生们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 同时书面方式更有助于学生们比较逻辑性地组织自己的想法。此外, 随堂作业的方式可以尽量避免“课下作业”复制粘贴的作业方法, 锻炼其真正的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 这种“随堂作业”非常考验教师的提炼问题的能力, 要让问题激发学生们积极参与的主动性。

以上随堂写作能力的培训, 如果能够结合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运用, 则更容易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这方面, 笔者曾经进行过非常有益的尝试——分组布置书面或讨论作业, 最终作业的评判是每个小组一起上台, 现场模拟广告提案, 回答教师和其他同学的现场提问。另外, 要求小组的每个人都要在上台演讲中不仅相互配合, 而且都要有所表现, 提供每一位学生的实际锻炼机会。这种课堂教学方法曾经让每一届毕业生们, 踏上工作岗位之后, 念念不忘, 受益颇深。

以上三点课堂教学驾驭的探讨, 从广告课堂教学的核心目标出发, 需求引领方法, 结合教学的各个知识点, 重点培养学生们的课堂参与能力, 真正将课堂教学变成良性互动、气氛活跃的广告大课堂。

提升课堂教学技巧的素质要求

方法的提出不一定能够圆满地解决问题, 关键是方法实施者本身的素质, 以及执行力度。因此, 针对课堂教学的主要实施者——教师的素质要求就显得格外重要。具体可以总结如下:

首先, 要有扎实而丰富的广告基础知识, 尤其是新鲜知识的获取能力, 增强课堂驾驭能力的自信心。其次是要具备来自广告实践的思维能力和强大的理论转化为实践的能力, 引导学生在培养广告素养的同时, 加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要有以开放的心态接受学生们各种意见, 甚至批评, 这就要求教师具有豁达的心态, 勇于自我改进和提升。更要具备现场灵活的反应能力, 具备主持人般的敏锐反应, 同时具备出色的现场点评能力, 能够与同学们展开轻松有趣的即时互动。

如何驾驭数学新课堂 篇9

现象1学生在学校一天的学习生活:上语文课 (拖课) ———上数学课 (拖课) ——学生经常上课打报告 (请求上厕所) ———放学 (语文作业——吃饭———数学作业) ———再上学, 学生白天几乎没有休息的时间, 像运转的机器, 如此日复一日, 年复一年。

现象2教师办公桌上的作业“一日三餐”, 负责任的教师必亲自批阅, 可想而知教师工作量的繁重, 有的教师还不计报酬利用晚上和休息日为学生批改作业。

现象3教师苦口婆心, 经常说:我们这样做一切为了你们, 可有的学生对学习还是无动于衷。

种种教育现象引发出种种教学问题。为什么教师的辛勤劳动总是难于获得期望的结果?种种教育现象是对应试教育的叫板, 呼唤新课堂教学的到来。现代社会网络的普及, 教育环境的变化, 学生汲取知识的能力不断提高, 知识面很广, 学生又是不同特性且充满活力的个体, 这就要求教师课堂上向四十分钟要质量, 要善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提高驾驭新课堂的能力, 教师如何改变传统的教法, 驾驭新课堂?

一、新旧理念的更换

数学教育已从以获取知识为首要目标转变为首先关注人的发展。“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总体目标是通过学习, 学生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 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 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 了解数学的价值, 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从这一总体目标中, 我们可以深刻地体会到: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要想驾驭新课堂, 就要重新认识数学教育的价值观;数学教学更加关注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和思维方式的多样化;数学教学要重新认识教师和学生学习的舞台和空间, 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数学实践活动中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教师注重对课程的重新开发, 创设符合现代教育理念的新课堂情境, 让课堂焕发勃勃生机, 显现真正的活力, 以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二、师生角色的转换

数学新课堂面对着不同个性的生命体, 充满活力的生命体。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为学生创造一种民主、平等、宽松、友好的学习环境, 使学生在心理轻松的情况下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 能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 产生愉悦的求知欲望, 无所顾忌地充分表达自己的创意。首先, 要转换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尽量在课堂上提供宽松的人际关系和心理环境;其次, 互动也是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 在学生交流他们探究结果的过程中, 学会倾听, 通过倾听学生的发言, 教师常常能轻易地辨别出哪些学生具有更高的悟性和理解力, 也能发现学生理解上的偏差和疑惑, 从而判断学生理解的深度, 同时, 通过倾听学生时刻关注着学生的即时表现、学生的观点和发言, 有时候学生的行为并没有按教师的设计意图来进行, 教师要观察、倾听, 了解学生的原始理解, 发现富有创意的闪光点, 要及时地表扬;再次, 重视学生生活, 加强学生生活与教学内容的联系, 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 了解学生的需求, 帮助学生认识自我, 建立自信, 教师从“保姆式”的角色关系中跳出来, 向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角色转变, 这样的教学就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学习方式的转变

新课程数学教学内容重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如《打电话》一课, 它是每个学生非常熟悉的生活内容, 这课的教学目标让学生从打电话的经历中探索数字的变化规律, 怎样从熟悉的生活中使学生感受数量的几何倍数增长的状况, 并对数字信息作出合理地解释和推断呢?教学时, 教师转变课堂教学方式, 创设打电话情境, 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让学生在情境中自主地提出问题, 再让学生分组设计方案并用适当的方式呈现出来: (1) 一个合唱队15人, 一个一个的通知需要15分钟; (2) 分组通知需要5分钟; (3) 一个队员接到通知后马上通知别人只需4分钟。通过图形展示和交流后, 学生就能总结出规律了, 从第 (3) 种中感受数量的成倍增长。在这过程中, 教师只起了引导作用, 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 自主合作, 切磋解决方案, 尝试解决问题, 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归纳推理的思维能力。把教师的“教”转变为学生的“学”, 把“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教与学这种学习方式的转变, 既符合新课程的理念, 又有针对性地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这样才能得心应手驾驭新课堂。总之, 在课堂教学中, 注重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式, 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乐于探究, 勤于动手, 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获取新知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四、评价方式的转变

应试教育下的评价是奖惩评价, 根据考试的结果进行排序, 这种评价制度只有少数人能从评价中得到成功的体验, 多数学生却从评价中获得失败的教训, 屡经失败就会形成恶性循环, 不利于学生的持续发展, 使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现代的评价观实际上是发展性的评价, 认为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可能, 都可以有各自特色的发展, 科学地对待、评价每一个学生。课堂上需要制定不同的评价内容, 同时为学生创设了一种没有精神压抑的、以人为本的多方面学习评价, 在评价中更关注和维护学生人格尊严和心理感受, 如在学习过程中, 学生会有突如其来的灵感, 可能会情不自禁地喊出自己的想法, 这时, 教师不要去制止他, 先听他说完理由, 哪怕是错误的想法, 教师也要耐心倾听, 积极引导。在和谐的课堂中, 学生的理解力会特别强, 记忆力会特别好, 思维会变得更活跃。在课堂中教师要用理解、爱护、帮助和赞赏的心态去驾驭新课堂。

一个成功的教育者应该在课前帮助学生确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在课堂中创造丰富的教学情境,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 为学生服务, 营造快乐、宽松的课堂气氛;在课后, 与学生一起反思教学, 一起分享情感体验和成功的喜悦, 一起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和过失, 这样才是驾驭新课堂的成功者。

摘要:新时代需要新观念, 作为一线老师更要有驾驭课堂的能力, 这能力如何锻炼出来的呢?教师更新教育理念, 转换师生角色, 转变学习方式和评价方式是有效方略。

驾驭课堂的艺术 篇10

一、教师在课前要精心设计,课上要有效提问

课堂提问多为两种形式,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或者老师提出精心设计的问题。爱因斯坦说过,“我并没有什么特殊才能,只不过是喜欢寻根问底追究问题罢了。”这句话值得我们新时代的教师深究,科学创造成功的前提首先是有强烈的问题意识。

1. 精心设计问题,引导思维探究。

教师设计问题时要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接受能力和理解水平,向学生提出的问题难易程度要在学生的“最新发展区”内:既要有一定的难度,又要让学生能从已知到未知的领域,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去积极思考,从而引导探究。

2.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有效提问。

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第一步,但并不是每一个生物学问题都有探究的价值。低层次的问题只能带来热闹,高层次的问题才可能引导学生走向新的思维领域。

例如在《生长素的发现》部分,教师首先创设情境,让学生重走科学探究之路,体验1880年达尔文实验、1928年温特实验、1934年郭葛实验的设计思路,在讲述过程中,层层追问,让孩子参与其中,主动思维,直到最终探究实验结果。这种方式让每一个孩子体验到,当年的科学家们,如果不是因为强烈的问题意识,也不会获得科学上的成功。

二、教师教学要舍得适当“留白”,以无限的课外弥补有限的课堂

长期受“应试教育”影响,大多数时候教师都会因为惟恐讲漏某个知识点(即使是学生全都会的)而大讲特讲,此时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是只需受用无需挑拣的知识大餐,学生当然没有什么问题可言,因为没有学习的主动性。所以过多过密的课堂信息实际可能会降低教学的有效性。信息适当、有区分度的课堂才能使学生实现正迁移。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认真筛选信息,可讲可不讲的,坚决放手给学生,以留给学生更多思考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机会。

三、教师能有的放矢、灵活有效地组织课堂讨论,做到“形散而神不散”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小组讨论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小组讨论能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有更多的交往、互动机会。教学实践证明,课堂讨论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的重要措施,是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手段,也是促使每个学生得到充分发展的有效途径。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讨论非常重要。如课前设计好讨论的内容,既针对教学目标,又突出讨论特点,讨论的课题应具有启发性、思考性和开放性,能使学生的思维和讨论活动不断处于最佳状态。

例如学习《生态系统的结构》时,设计的讨论题目是:

请在森林、校园、农田、湖泊、池塘等类型的生态系统中,挑选你和本小组同学都比较熟悉的一个生态系统,讨论以下问题。

(1)该生态系统中有哪些生物?(尽可能多列出它们的名称)

(2)填写表格中相关内容,并思考划分的标准。

(3)分析这些生物间的食物联系,你能画出多少条食物链?

(4)这个生态系统中,在食物链之外还有哪些成分?它们对这个生态系统来说是不可缺少的吗?

这些讨论的内容既针对教学目标,又突出讨论特点,具有启发性、思考性和开放性,能够使学生的思维和讨论活动不断处于最佳状态,确保课堂讨论的有效性。

上一篇:财会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下一篇:经济法与社会法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