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提问的艺术

2022-11-29

提问是一门艺术, 也是一种教学方法。提问可以用来“遍询诸生”, 检查学过的知识;可“温故知新”, 引出新课;可发“愤悱”之功, 启迪学生思维;可取演绎之法, 展开新教材的内容;可采取归纳之势, 概括总结新学的知识;可以收到开阔思路之效, 促进学生思维活动活跃课堂气氛。

提问的方式可以取问答式, 教师问学生答;也可以用谈话法, 教师通过提问把学生装的思维活动“引导到外部来”。提问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提问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使他们的思维在“发散”与“集中”中前行。但提问始终是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进行的。

课堂提问的实践蕴含着一定的心理学知识, 教师要在提问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就要正确掌握、灵活运用心理学的理论。

1 先提出问题, 还是先叫学生

提问的效果, 最好是能启发多数学生的思维。如果先叫名字, 再提出问题, 那么其他

学生就会觉得“反正和我不相干”, 不去认真思考, 对被提问的学生也是一个“突然袭击”, 容易“卡壳”。如果先提出问题, 要求大家都思考, 再让学生举手, 然后点名, 那么即可避免上述问题。

2 提问哪类学生:好的, 中等的, 还是差的

苏霍姆林斯基主张轻易不要叫“差生”, “不要问童要求他不可能做到的事”。一些有经验的教师对叫差生这件事是很慎重的。他们的原则是不伤害差生的自尊心, 尽量避免挫伤他们进步的希望。

一些有经验的教师提问的策略是:提问的要求各类学生都要动脑筋;一般情况下先叫中等水平的学生, 同时提醒全班学生 (包括差生) 注意听;中等生答个八九不离十, 或答出五六成, 再请好学生补充。有些好学生留待提问“卡壳”时解除“危机”再用。偶而出叫差生来试试。

3 提问中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教学是一种心灵的微妙撞击, 教师朵敏锐地注意那些影响学生心理的细枝末节, 在提问中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4 问题要有深度, 但又不可大而无当

提问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深度, 能引起学生思考, 而不要把提问变成简单的应和, 问那些学生不动脑筋就可脱口而出的“是”、“对”之类的问题;或者让学生按着教师的话茬再往下说, 象三句半似的, 教师说了前三句, 让学生接最后半句。这样做表面上显得课堂气氛热热闹闹, 实际上学生没有产生积极的思维活动, 对培养学生的智力没有什么实效。

提问的问题也不能过于空泛, 大而无当, 使学生无从入题, 感到茫然。一旦提出的问题没有反响, 教师就要考虑是否需要缩小问题的范围, 使问题更为具体, 更有针对性, 或者换一个角度, 换一种说法提出问题。

教师提出的问题应在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线上, 并要使学生经过思考才能做答。也就是说, 问题的难度要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学生的现有水平与学生经过思考可以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区域, 使学生“跳一跳, 摸得到”。

5 提问中学生的注意分配

教师提出问题后, 学生举手很踊跃。有的学生把手举得很高, 唯恐老师不叫他。然而, 当老师叫他时, 他却连教师问的什么都不知道。有的教师就认为该生是故意捣乱, 其实是冤枉了学生。因为学生的注意分配能力有限。当他一心想让教师中他时, 他的兴奋中心已经完全转移到这一方面, 而使教师提出的问题所引起的兴奋区域受到了抑制, 造成上述情况, 这时, 老师就应机智的处理, 既可帮助学生恢复对问题的兴奋, 又可使学生从窘境中解脱出来, 避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6 提问中的及时变换

提问中的及时变换有两个含义:一个是问题的及时变换, 一个是提问对象的变换。

问题过大过难, 学生无从答起, 问题固然需要变换, 有时问题难易适度也有可能由于学生思维的定势而“卡壳”, 这时换一个角度, 换一种提法都能克服这种定势。

另一种情况是提问对象由于紧张等因素形成抑制, 造成心理障碍而使提问搁浅。这时教师可有适当方法缓解学生这种紧张造成的抑制状态。如若不能, 应及时变换对象, 避免课堂冷场造成的尴尬。

7“他说的对码?”“大家都赞成他的说法吗?”

提问是引发思想交流的一种方法。如果只是教师问, 学生答, 形式就很单调。提问应成为一种“酵母”, 使学生的思维充分活跃起来, 最好能引出不同见解——鼓励发散;并引导不同见解的争论——思维碰撞。即使学生答的完全正确, 也不妨问一下:“他说得对吗?”这时, 提问就成为思维的“运动场”, 任思维张开翅膀, 自由翱翔, 使课堂一波三折, 峰回路转, 使学生享受到探索真理的无穷妙趣, 养成脑子里经常问一个“为什么”的思考习惯。

8“如果我偏要这样想, 你们以为怎么样?”

这是一种设问的方法, 也是为了通过问题挑起一种争论。在学生思维发散所不及之处, 只好由教师来弥补。

有时时教师故意说一个错的解法, 意在学生中树起一个“靶子”, 成为众矢之的, 这是从反面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同时培养学生探索追求真理的精神, 课堂气氛也会显得格外活跃。

教师“突发奇想”的教学风格, 会使学生一个个思维时时处于“警戒”的敏锐状态。教师的“活泼”, 极易感染学生——教师活泼一分, 学生就会活泼十分。

“如果我偏要……”不仅是一种提问的方法, 更重要的是在培养一种精神——一种“敢入末开发之边疆, 敢探未发现之真理”的开拓精神。

每一位教师的教学风格不同, 每一位教师面临的学生的特点不同, 提问不可能有一个划一的模式, 这就是“无定法”, 然而作为一种教学方法, 它又有一般规律可循, 按规律办事可以有较好的收效——这就是“提问有法了”。

让提问在我们的课堂上更好地发挥其效用, 为我们的教学生色, 使我们的课堂更活跃, 教学更富魅力吧!

摘要:提问是一门艺术, 也是一种教学方法。提问要能启发多数学生的思维, 不要伤害差生的自尊心。提问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深度, 又不可过大过难。通过提问应使学生的思维充分活跃起来, 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同时培养学生探索追求真理的精神。

关键词:课堂,提问,艺术

参考文献

[1] 北京未来新世纪教育科学研究所编.课堂教学艺术[M].

上一篇:语文,明“道”说“理”的芳草地下一篇:急性脑血管意外患者院前急救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