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教师的课堂艺术

2024-04-27

优秀教师的课堂艺术(精选6篇)

篇1:优秀教师的课堂艺术

快乐课堂 快乐孩子 快乐自己

——《优秀教师的课堂艺术》读后感

教育是艺术,同时也是科学,在我苦苦思索如何才能让学生轻松愉悦的接受知识、快乐自觉地学习时我拿到了《优秀教师的课堂艺术》这本书,它给了我想要的答案,它的终极目标就是――快乐教育,让学生会迷恋上课,让课堂丰富多彩。这本由美国职业培训专家联合喜剧创作者共同编写的书告诉我们这些教师如何让学生学会快乐的学习,在快乐中喜欢上自己的课堂,在快乐中获得知识,更主要的是这本书里也明确的告诉作为教师的我们如何让自己在教学中享受快乐。

阅读史蒂夫·艾伦所写的“序”,我注意到这段文字:“当我回顾我的正规教育岁月——尽管时间非常短暂——我发现有三位老师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都具有很强的幽默感。我并不敢说他们的科目教学就要比哪些欠缺幽默感的老师出色,但是,他们热情和奔放的性格的确创造了一种令我感觉良好的教学氛围。与此形成对照的是,我的一位西班牙语老师,为人挑剔、刻薄、冷漠,而我从她身上所学甚少。”有“幽默感”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而没有幽默感,令学生“所学甚少”。读完史蒂夫·艾伦所写的“序”。我陷入深思:我是个有幽默感的老师吗?我创设的课堂让学生感觉良好吗?恐怕不是这样的,在我的课堂上,总是严肃有余,幽默不够。那么,我的学生将来是不是也会这样想我,认为从我身上“所学甚少”?这绝对不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情,所以更坚定了我把这本书读下去的决心。

教育学生,就犹如令人激动的探险历程,教育者对待学生和学习过程的态度将决定着其工作过程是否平静和坚定,工作结果是否有效和有用。而“当笑声和教育同行时,一切都成为可能”,你会发现这段历程愉悦而激动,而你也会成为有幽默感的、有趣味的、有激励能力的、热情的、出色的优秀教师。

只要微笑着面对生活,还有什么不能办到的呢?而有了这样的老师,又怎么会有悲观厌学的学生呢?成为一名欢笑教师,寓教于乐,让学生在笑声中学到知识,是我今后教学的目标。

成为一名快乐教师,是愉快教学的第一步。我们常说要教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要先有一桶水,但是我们常常忘了在源源不断传授知识的同时,是否把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教给了孩子们。

笑,是我们最常规的工具,也是最重要的武器。“教育非常重要,但绝不能严肃!”上课时,批改作业时,面对犯错的学生时,一天8个小时的工作时间,我们是板着脸的时间多,还是笑容满面的时间多?这是值得我们好好反思的一个问题。

当两名老师走进同一间教室,课堂非常嘈杂,充满了频繁的中断和骚动,悲观的教师说,“这些孩子会让我短命的!”乐观的教师却说,“这是群精力充沛的孩子,我要把他们的活力引导到更有意义的事情上去!”

我想,每个人都会喜欢后者吧,但真正做到却是极不容易的,当问及其中的秘诀时,这位乐观的教师说,“我的座右铭是——每天笑一笑,调皮捣蛋都跑掉!”

是啊,只要微笑着面对生活,还有什么不能办到的呢?而有了这样的老师,又怎么会有悲观厌学的学生呢?

书中还具体介绍了许多面对突发状况时的“快乐策略”和调节自身和学生心情的“小偏方”,虽然有些因为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有些并不适合在我们的课堂上使用,但有了这样的理念,以及“取其精华”的行动指南,相信,它会真正带给我们心灵上的启迪,和孩子们共同发掘学习的快乐!

《优秀教师的课堂艺术》是一本幽默主义者的快乐手册,它寓教于乐,行文幽默,因此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快乐教学指南。当然,我也发现最大的乐趣在于,当我通读此书之后,将作者的技巧用于课堂教学,我会发现学生真正能够做到在欢笑中愉快学习。

每一位老师都清楚,教育是艺术,同时也是科学。教育的科学性孕育在教师的头脑中——组织、修改教学进度;制定行政决策;设计教案。教育的艺术性则扎根与教师的心灵中——以身作则;关照学生、倾听家长的意见;倡导高质教学。它呼唤游戏——帮助你发觉自身的幽默潜能——不仅仅是在周末或假期,而是在你日常的教学中,因为那是你拥有绝对影响力和权威的时段。

我读了这本书,想到的是:今后的教学方法就是要创造一个充满信任、创造力、积极性、好奇和快乐的学习环境。通过不断地探索和总结,对这些技巧进

行了充分的修改和补充,把快乐教育真正地落实在教育之中,让学生迷恋上课,目标就是减轻学生由于缺乏幽默感和快乐所带来的痛苦,有助于解决问题,提高学习效率,并带来实际成果,成为一名欢笑教师。

让我们做个笑口常开的教师,用自己真诚的欢笑去感染我们身边的每一个孩子,同样也让我们从孩子身上得到更多的快乐,让我们每天都能更健康、乐观、阳光地完成我们神圣的工作使命吧!

篇2:优秀教师的课堂艺术

在教学中我一直奉行让学生在欢乐中教与学,让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的原则,我想这也是我们教师的责任。欣赏每一个孩子,让每一个孩子都获得理想与幸福的童年也是我们育人的理念,让学生在一个鼓励的环境中成长起来,会更加有自信心。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多看他们的长处,他们才能在自信中学得更好。

教学中,教师应在把持大局的前提下,平等地读书、讨论、交流。在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中,与学生达成共识。良好课堂气氛的形成有众多因素,但起主导作用的是教师对学生真诚的爱和正确的情感示范。教师要善于挖掘课本和课堂教学中的美,打动孩子的心,让他们在课堂上留下美丽的笑和自然的泪,并获得美的熏陶和人格的升华。教学中,如果教师的教学语言幽默风趣,富有启发性或激励性,便能像火种一样点燃学生心里的兴趣之火;像石块一样溅起学生心灵港湾的兴趣之波;像春雷一样唤醒学生沉睡的自信和潜能。

我盘点了一些枯燥教学风格:整日有忧心忡忡,对求学者吹毛求疵,喜欢好学生,放弃那些落后的学生,忽视小细节,忽视小的成功,夸大面临的困难和挫折,仅仅是为了金钱和保障而工作,盛气凌人地对待求学者,认为我的班级很平庸,对未来充满悲观失望等等。幸好,我远离这些。我感到满足,我基本上是个快乐的人。我将继续努力做得更好,我渴望着成为欢笑教师的。

作为教师,应着力于创造一个充满信任、创造力、积极性、好奇和快乐的学习环境,把快乐教育真正地落实在教育之中,让学生迷恋上课,提高学习效率。成为一名欢笑教师,不光能创造性地做好教育教学工作,更重要的是,你会带给学生们一生的快乐与智慧。

篇3:优秀教师的课堂艺术

教学语言是传递信息、师生对话交流思想认识以及沟通感情的桥梁,无桥难以过河,没有好的语言,师生之间就像隔着一条大河,隔岸相望,交流沟通就十分困难。引人入胜的课堂教学语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能引发学生的想象力,能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智力潜能,能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能唤醒沉睡的心灵,能激发生命的动力而催人奋进,能使学生感到甜蜜与幸福。

课堂语言本身就是一门艺术。俄罗斯有一句谚语 :“不是蜜,但它可以粘住一切的是语言。”其实,语言艺术本质上就是一种智慧、智能,而不是单纯的技能或技巧,而课堂语言又是教师文化素养、思维方式、教学理念的表现,它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因而,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 :“教师的语言——是一种什么也代替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我国教育学者李如密先生也说:“教师的教学语言综合地反映了教师的全部教学素养,它对教师的教学效果和效率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我国的许多语文特级教师对课堂语言艺术情有独钟。特级教师于漪说 :“语文教师带领学生学习规范的书面语言,如果自己的口头语言生动、活泼、优美,就能给学生以熏陶,大大提高学习效果。”确实如此,听许多特级教师的课,给我们感受最深的往往就是他们课堂教学语言的生动、优美、有趣。

但是,当下我们许多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并不能令人满意。在听课中我们经常看到 :不少教师课堂教学语言平淡乏味,不生动,缺少感染力 ;有的教师教学言语不清晰,表达欠准确 ;有的教师教学语言啰嗦、冗余,有的呆板,缺少情趣 ;有的不流畅,缺少激情。对于这些问题,许多教师并未引起重视,更没注意课堂教学语言基本功的锤炼,以为只要注重教学方法的探讨与改进,就可以了,同样也会有好的教学效果。这显然没有正视自己的问题,更没有改进自己问题的行动。

作为语文教师,课堂之上语言乏味,语音不准、絮絮叨叨、繁冗拖沓,缺少语言魅力,让学生提不起精神,怎么说都是应该改变的 ;更何况教师语言与行为本身就是学生的表率,对学生应有示范性,岂可忽视?

这样讲,不是说不要注重教学方法的探讨与改进,而是说在改进教学方法的同时,要锤炼自己的教学语言,加强自己作为教师的基本功训练,提升教师本身课堂教学语言的艺术性。

中小学阶段是学生语言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中学语文课堂语言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一种载体,也不仅是师生之间信息交流的工具,它还是广大学生学习模仿的示范语言,教师的教学语言,在科学性和艺术性方面应有高标准的要求。因此,语文教师要明确课堂教学语言的特性,找到锤炼教学语言的有效方法。

语文课堂语言是一种专业性语言,因此,课堂教学语言不同于街市的调侃,不同于拉家常的随意,不同于哄孩子睡觉的重复,它既有科学性,又有艺术性。

一、课堂教学语言要追求准确、清晰

所谓“准确”,就是指教学语言要有科学性,能准确、清楚地表情达意。语文学科当中有许多知识概念以及形象思维、逻辑思维的问题,教师讲解或引导学生概括表达时,不可含糊其辞,否则,就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降低学习效率。

所谓“清晰”,就是指教学语言要清楚明白,要有逻辑层次,凡是涉及到实质性内容的概念与话题,每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每个判断的主宾关系都要揭示清楚,表述问题时,要紧扣话题内容,思路清楚,表达时要明白易懂。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教师的教学语言要准确清晰。他还曾指出过一个课堂教学情况 :学生无法听懂,无法对课堂教学内容感兴趣,究其原因是授课教师讲课毫无条理性和逻辑性,无法讲清相关概念。这说明教师语言表达的准确清晰,对教学的意义非常重要。

举个例子说,学生写一篇作文《谈理想》,大多数学生对理想的概念未做出解释和界定,教师讲评时,也不能解释清楚理想是什么,这样的作文训练,怎么能提高教学效率呢?其实,在这种议论性作文教学中,准确清晰的界定概念是很有必要的,这是议论性文章的基本要求。如果教师在讲评时能够准确并有艺术性地加以引导,学生写这类作文就有了思路,也明白了这类作文的写法。

二、课堂教学语言要追求规范

语法规则是国家语言机构根据地域说话习惯制定的要求大家说话时必须遵守的习惯性约定,也是语言现象与特征的客观存在。汉语的组合规则,要求语言单位一个接着一个组合起来,要有规律性。例如,语素组合成词和短语,再组合成句子,都要合乎语言表达习惯和语言规律,语言学家对语言现象和其特征进行了归纳、整理,把它们描述出来,用以指导语言表达而形成语言运用的法则,这种法则便于规范人们的语言行为,有利于人类思想文化的交流。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必须符合这些语法规则。

因为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是否规范,直接影响学生接受、理解知识的程度,假如一个教师在课堂上所用的语言不规范,学生理解接受知识就会变得很困难。

另外,语文教师作为语言工作者要给学生学习语言提供示范。正如前面所说,中小学阶段正是学生学习、掌握语言的重要时期。心理语言学的研究认为,儿童学习语言,获得语言能力,大部分是通过在没有强化条件下进行的观察和模仿,语言示范对儿童语言发展具有重大影响。如果教师教学语言不规范,学生语言就会受到不良影响,更何况在学生心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如果教师语言不规范,学生也就跟着老师在潜移默化中将不规范的语言变成坏习惯。

近年来,国外一些教育家十分重视教师语言对学生的这种示范作用,他们认为这是儿童语言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并且提出“要使每一堂课成为语言训练课。”大量的教学实践表明,受语言水平高的教师长期熏陶的学生,其语言能力显然要强于一般学生。因为学生生活在这样的语言环境里,正如“蓬生麻中,不扶自直”。

三、课堂教学语言要追求艺术美感

美感是人感知事物后产生的一种美好的喜悦的心理感觉,它表现为主体在欣赏到美的对象后,产生一种综合性愉悦的心理反应。教学语言的美感,是指教师的教学语言能使学生在听到你的语言后,引起一种感动和喜悦,产生赏心悦耳、怡情悦性的心理状态,从而进一步对你优美的语言产生欣赏和喜爱的心理。

从心理学看,美感是审美感知、想象、情感、理解等多种心理功能的综合统一体,它既有自己独特的心理功能,又彼此依赖、相互诱发、相互渗透,从而形成符合规律的自由心理运动,是一种非概念认识所能表达或穷尽的自由感受。而富于魅力的教学语言正是语文教学语言带给学生美的感受的主要因素。那么,教师如何打造富有美感的课堂教学语言呢?

1. 追求自然流畅的语言美。这一般很难确切地说出其特点,但这种语言不雕琢,不做作,不故作惊人之语,不刺人耳目。例如,许多优秀教师的语言,不徐不疾,娓娓动听,让人感觉和谐悦耳,给人美的享受。

著名语文教育家,原全国中语会会长苏立康教授的语言就属于这种类型的教学语言,所有听过她讲课和讲座的人都有一种共同的感受,感到她的讲解让人听后十分舒服,有一种仿佛听音乐的感受。这样的教学语言自然易于为听众所接受,也便于学生思考,有利于学生进入教学内容深处思考而不觉疲惫。怎样打造这种自然流畅的语言美呢?

(1)备课要充分。有人可能会问,备课充分与自然流畅的课堂语言有什么关系?这关系还特别大。人的语言自然流畅,源于人的思维,源于头脑准备的充分,认真仔细充分地备课,使你讲述的内容烂熟于心,各种知识和内容能够融会贯通,当讲述和回答学生的问题时,自会行云流水、对答如流。

(2)锻炼思维和语言的条理性。课堂讲述性语言应该有层次性,有逻辑性,有条有理,这些除认真备课以外,也要不断练习、演习。青年教师刚刚开始讲课,要根据教学内容做好试讲,先说什么,后说什么,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如何指导,如何点评,都应一步步设计好,并加以试讲,这样按部就班地练习一段时间之后,语言表达的条理性自会提高。

另外,教师应经常参加一些演讲和公开课竞赛活动,这样可以锻炼临场应变的能力,会使教学语言更加自然流畅。

(3)不断提升文化文学理论素养。表面看,自然流畅的语言是教师的一种外在表现,其实,这与教师个人的文化、文学、理论素养密不可分。学养、学问是语言表达的内在根基,有积累,在表达时才可能源源不断地提取。所以,语文教师不应满足已学的各类知识,要不断读书学习,汲取各类知识营养。有人说,语文教师应是一个杂家,这是有道理的。教师修养的提升,是不断学习、积累、磨练、融会贯通、逐步成熟、逐步完善的过程,在这个漫长的过程里,需要的是孜孜不倦的求知欲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只要坚持不懈地追求,说出自然流畅的教学语言,必不是难事。

2. 追求风趣灵动的语言美。风趣常常和幽默连在一起,这里之所以将风趣与幽默分开来讲,因为风趣虽有幽默的因素,但二者还是不同的。《辞海》中关于风趣的解释为 :“风尚志趣,也指风味情趣,后多指语言、文章幽默诙谐的趣味”;《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 :“幽默或诙谐的趣味(多指说话或文章)”。《辞海》关于幽默的解释是“通过影射、讽喻、双关等修辞手法,在善意的微笑中,揭露生活中的讹谬和不通情理之处。”由这些比较可见, 《辞海》对幽默的解释突出了运用艺术手法和要达到的目的,而诙谐灵动则没有特别的艺术手法的强调。

但是,人生语文认为,把幽默与风趣作为追求教学语言美的手段方法来研究,有分开来加以阐述的必要。而把风趣与灵动合在一起来讲,因为风趣诙谐的语言常常与灵动的语言个性分不开,二者虽有区别,但联系紧密,灵动的语言有利于形成风趣的语言特征。

风趣的教学语言不死板,不沉闷,时常伴有趣味横生的语言点染,它是课堂教学的润滑剂,也是教师教育机智的一种表现。我们经常看到,同样一种教学内容,同样的教学设计,一些教师的课很精彩,而一些教师的课却很平淡,原因就在于教师的语言上是否风趣灵动。富有教育机智的风趣灵动的语言,有利于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有利于解决课堂教学中的紧张沉闷问题。

教师语言的趣味性和灵动性,教师乐观活泼的个性,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的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使学生对教学内容学得轻松,从而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毛泽东主席的讲课和讲演就是典范,1921年他到安源工人夜校给工人讲“工”字时,曾这样讲 :“‘工’字上面一横代表天, 下面一横代表地,中间一竖代表我们工人阶级顶天立地。工人是英雄好汉, 是社会的主人。”这不仅使大家感到学文化很有意思,而且还宣传了工人阶级的地位,增强了工人的自信心和斗争精神。

语文教师要使自己的课堂教学语言风趣灵动起来,除读书学习,有意积累以外,还要广泛收集与学习与文本有关的笑话、故事、对联、格言、警句、成语、典故、诗词等等,根据教学需要随时把它们引入课堂,让学生感到课堂新奇有趣。

例如,一位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断句时这样讲: 从前有位富豪生性吝啬。在聘请家庭教师时首先声明膳食供给很微薄。不料,先生一口答应下来。而富豪也与家庭教师爽快签了约:“无鸡鸭亦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可是,当吃第一顿饭时,这位老师就提出强烈抗议:“太不守约了!明明写着‘无鸡,鸭亦可 ;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此话一出,这位富豪目瞪口呆, 无言以对。学生听到这个段子后,捧腹大笑, 当寂静下来之后,又频频点头, 在愉悦中明白了标点符号的重要性。

在教学中把故事引入课堂教学中,可使教学语言富有趣味性。这对语言表达不够生动的教师来说,更应加以借鉴。用故事讲道理,妙趣横生,能极大地引发学生上课的兴趣,也能发人深思,其教育意义深远。

3. 追求形象生动的表达美。形象,在这里指课堂教学语言用词用语有表现力、活灵活现 ;生动,在此指教学语言具有活力,能感动人,教学语言的生动美,指教师的语言表达有活力、有感染力,常常能感人肺腑。

教学语言的形象和生动,常常结合在一起,不易分开,因为形象生动的语言有共同的特点。例如,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丰富的语言描绘事物,讲解概念,化抽象为形象,化枯燥为生动,感动学生,使学生产生愉悦感,从而使学生乐于接受教师讲授的内容,这就是教学语言的形象生动美,二者是密切结合在一起的。

形象生动的教学语言,能够使学生陶醉在教师语言描绘的意境之中,从而对上课的教学内容流连忘返,产生“主人忘归客不发”的教学境界。

例如,学习李清照的《醉花阴》这首诗时,在品味“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一句时,李玉华老师曾有如下的讲解 :

我国的重阳节,有家人或朋友相聚在一起赏菊饮酒、插萸登高的习俗。唐代孟浩然的《过故人庄》尾联写道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写的也是重阳节。今天我们再看看李清照的《醉花阴》。词人在沉闷孤独寂寞之时,又赶上重阳节,这自然会使词人联想到往日家人团聚、共度美好时光的欢乐情景,往日欢乐情景与眼前孤独寂寞的情景相对照,更使词人倍增相思之苦 ;重阳佳节之日,她孤零零地躺在纱帐之中,辗转反侧,难以入睡,秋夜凉风袭来,词人更会增加一层冷清之感,岂不是“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在这里,教师的教学语言利用相关联想和对比联想,为学生描绘了古人重阳节家人或友人聚会的情景,描绘了词人在此时刻孤独难耐的境遇,开拓了学生的思维空间,语言表达生动形象,很有感染力,这自然有利于学生对诗意的理解。

(连载完)

摘要: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是一门艺术,富有艺术性的教学语言影响学生的一生。文章重点阐述了人生语文课堂教学艺术中的教师语言艺术追求的目标与艺术方法。

篇4:教师课堂语言的艺术

【关键词】素质教育 教师语言 课堂语言 语言艺术

教育质量的提高首先源于教师自身素质的发展,因为教师发展是教育发展的保障。教师修养的尺度决定着学生的发展高度,只有教师教育教学技能的不断提高,才能保证高质量的教学水平。教师除了应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高尚的职业道德外,还应该着力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技能,提高业务素质。其中教师语言素质的培养丝毫不容忽视。

一、语言教学在课堂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课堂语言

课堂常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是根据学生获得知识、技能的来源与途径不同而划分为:语言的方法、实习的方法、直接观察的方法等几类,其中的语言的教育方法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在讲课之前,必先经过反复的钻研,在深入理解课本内容的基础上,将文字信号转化为声音信号,传递给学生。这不仅是文字转化为语言表达的过程,更是知识再造与创新的过程。这个过程处理的好与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整节课的学习效果,甚至还会影响到学生对该学科的喜好。

(二)生活语言

教学中教师像灯塔是学生的指路明灯,生活中教师又是学生的做人指导者。为了和学生搞好师生关系学生,平时要与学生促膝谈心,就要用到课堂语言以外的生活语言。这样的语言才会具有感染力和吸引力,才能做到润物于无声,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融,灵魂与灵魂的沟通。教师对教育事业的无限热爱,对文化科学知识的强烈渴求,对学生的欣赏鼓励,是做好教育工作的感情基础。

二、教师课堂语言的基本标准

教学语言艺术与课堂教学效果有密切的关系。一堂课评价得好与坏,很大程度取决于教师的语言表达水平。从某种意义上说,课堂教学艺术首先是教学语言艺术。而所谓教学语言艺术,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遵循教学规律和审美性原则,正确处理教学中的各种关系,把所教的知识和信息正确有效地传递给学生的语言技能活动。素质教育要求教师是双师型人才,所谓“双师型”就是既要有良好的教师素质技能,还要有较高的专业知识技能。所以,要让课堂教学气氛活跃起来,真正使学生实现能力与学识双重提高。基础教育阶段教师的语言艺术使用显得更加重要,在课堂教学运用语言时,要“准”“精”“美”“活”。

(一)表述清晰准确,语言通俗易懂

教师在讲授专业知识时,教师内在的意向和拥有的知识是通过语言传送给学生的,学生只有理解了教师的语言,才能理解和领悟教师所要讲授的内容。通俗易懂的语言是教学语言互动的基础,它会将教师与学生间的距离拉近。有利于对知识交流。

(二)讲解生动形象、用词简洁练达

课堂语言可以生动形象,也可以简洁明了。要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关键在于教师讲课能否扣人心弦。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积极性,认识到学科的重要性、实用性。因此,教师要广采博闻,和教材密切联系的笑话、故事、格言、成语、民间谚语、歇后语等均可引入课堂,随心所欲,调动自如,游刃有余,以塑造形象,创造气氛,让学生感到课堂新奇有趣,知识易于理解,从使学生认真听讲。

教师课堂教学形式单一,照本宣科,语言枯燥无味,学生听得如同嚼蜡,课堂纪律也变得难以维持,真是“教者劳心劳而无功,学者心烦意乱而无获”,是教学语言不简洁的结果。

教学中,要注重知识的实用性,与社会应用的紧密联系,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要有一定的社会实践经验,以灵活多样的授课方式,吸引学生。通过课堂艺术语言应用,不仅使学生增加科学知识的积累,更能让学生加深对科学知识的了解,懂得科学知识在社会中的应用。能把同学们关心的话题引入教学,抓住学生心理,巧妙地运用艺术语言展开课堂教学,以生动形象的语言,引导学生积极发言,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言辞热情诚恳,富于激励性

做学生的良师益友,是对教师提出的最实际,最基础的要求。迷茫困惑的时候,教师的责任不仅在于“传道”,更重要的还在于“解惑”;不仅要“教书”,更重要的还在于“育人”。教师要努力使自己的思想与情感融入自己的言语里面去,使“情郁于中言溢于表”,从而打动学生,与学生产生强烈的共鸣,受到强烈的感染。从而对学生的启蒙教育,正确人生观的教育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教育教学改革强调“以人为本”,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形成,与教师的课堂引导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此外,还要注意教师语言的启发性。思维的规律告诉我们,思维的启动往往以惊奇和疑问开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是把知识的果实塞到学生嘴里,也不是把知识的果实放在学生触手可及的地方,而是告诉学生获取果实的方法。

教育改革中,提高教师业务素质,教师语言艺术是亟待提高的基本功之一,优秀的教师,无不得力于教师的语言功力。然而作为教育者的我们提高自己的语言素养,掌握语言艺术,增强语言表现力,让自己的语言的教育性和审美性达到完美的统一。还需要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实践,上好每节课,不断提高教师语言艺术,才能提高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袁振国 .教育新理念[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2.

[2]教育部.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 1998.

[3]陶行知. 陶行知全集[M]. 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

篇5:教师的课堂点拨艺术

胡总中心学校

彭立国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课堂点评是教师的教学艺术。课堂点评是指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思维方式、语言表达、情感态度等方面给与实事求是的评价。精彩处给与点评,错误处给与拨正。这种评价,言简意赅,对就是对,错就是错。教师的“点”要做到点出真诚、点出要义、点出美感;教师的“拨”要做到拨得及时、拨得恰当、拨得巧妙。

适时恰当的点拨,既可以帮助学生拨正思维航向、点燃智慧火花、激发创造潜能,又可以使语文课上得有文味、有情味、有趣味、有余味。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处处留意美、创造美——即抓住点拨的契机,打开学生闭塞的心门,让学生在冬雪春雨的滋润下,感受和体验语文的魅力。

一、“精彩处”点拨,让学生学习情绪高昂

在教学七年级语文下册《安塞腰鼓》时,其中一名学生对老师的朗读这样点评:我认为老师读得抑扬顿挫,短句读得急促,长句读得舒缓,议论抒情读得高亢。特别第十四、十五小节读得各有特色,声音过渡上非常巧妙。另外,老师读得感情丰富而充沛,读出了黄土高原的特有的神韵,读出了安塞腰鼓磅礴的气势,读出了安塞腰鼓的豪放与火烈。

像这样比较精彩的点评,老师常常只用“谢谢”二字就过去了,但这位老师作了如下点评:这位同学听得非常细致,非但是从朗读技巧上进行点评,还在点评中包含对这一篇文章内容和情感的理解。的的确确,当老师读到“一锤起来就发狠了”一段时,就深深地被充溢着生命力量的后生们打动了。于是老师读时尽量使语势峰峰紧连,扬而更扬,势不可遏。如果要让我用一个字来形容安塞腰鼓给我的那份感动的话,那只有一个“好”字。无独有偶的是,文中也多次出现了“好一个安塞腰鼓”。那么安塞腰鼓,它究竟好在哪些方面呢?

老师这一“点”,准确点出了朗读“激荡着生命和磅礴力量”这样段落的技巧——语势峰峰紧连,扬而更扬,势不可遏;老师这一“拨”,巧妙拨出了文章整体感知的问题——那么安塞腰鼓,它究竟好在哪些方面呢?更可贵的是在情感上调动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热情。

二、“瓶颈处”点拨,让教学流程一路顺畅

教学中,在新知出现的时候,学生的理解常常会走入“绝境”,思路堵塞。这时,老师无需兜圈子让学生走弯路,而应在充分肯定学生自我表现的同时,要及时巧妙地说“不!”以利于纠正其偏差。

在教学七年级语文下册《木兰诗》时出示以下句子让学生翻译: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当学生把这一句理解为一处地方买一样东西时,老师马上点评:按一般翻译文言文的方法,你理解得很不错了。可是这一句就有点出入。你想知道吗?好,今天老师就向你们介绍一种特殊的修辞方法——叫作“互文”。这句的意思是:到各处集市备办鞍马等战具。

这里,老师的“点”,肯定了学生对文本的自我认识,保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贵的是老师抓住学习新知识的最佳时机此时一“拨”,把学生引向学习“互文”这一修辞手法上来。突破了这个难点,学生就会很顺畅地利用工具书和书下注解理解全文内容了。在老师讲解清楚这一知识点后又出示了这样一个句子让学生翻译: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接下来,让学生自己在文中找出类似的句子并翻译。

以上点拨是在学生无法正确解答新知的情况下进行的,而且行为发生的方式是点评到点拨。这样,经过老师的直接点评——讲解新知——半扶式的翻译——自主式的练习,既纠正了“不懂新知”时偏差,又自然地把学生领进了学习新知的境地。因此,打通“瓶颈”可使课堂流程顺畅,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疑问处”点拨,让文本阅读个性张扬

中学生智慧技能的习得、发展与问题情景相伴而生。课堂疑问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有疑而问——学生的提问;二是无疑而问——老师的提问。可喜的是很多课堂上老师都在引导学生质疑,在质疑中开启学生的心智、激活学生的思维。但也有的老师对学生的提问不予理睬,甚至在关键处也不能提出疑问引起学生探究。

在教学《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一课就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你觉得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不明白?于是就有学生提问:为什么说“要知在艰难的国运中建造国家,亦是人生最有趣的事?”老师随即点评:你的提问太棒了。你问了一个我们不得不解决的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了,我们就懂得了作者的写作意图了。好了,谁来帮他解决这个问题?无人回答。这时,老师开始启发引导:当你用无比惊人的毅力走出困境、眼前便会展现“柳暗花明的境界”,这时你内心会有一种什么感觉?生齐呼:“快乐、幸福!”“当中华民族拿出雄健的精神,高唱着进行的曲调,走过崎岖险阻的道路的时候,哇!这是怎样一种感觉?”生又齐呼:“快乐、幸福!”师归纳点评:对呀!快乐、幸福!文章最后就是号召大家拿出“雄健的精神”走过“崎岖险阻的道路”,在艰苦奋斗中体味振兴中华这“人生最有趣味的事”!

在评价学生朗读《安塞腰鼓》第18段时这样点评:非常精彩!我觉得你努力地用自己的音色,用自己的感情来诠释你的理解。不过,在这位男同学读到这么一句话的时候,我产生了一个疑问,“那消化着红豆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请问同学们,这个“居然”是什么意思? 于是学生各抒己见。这时老师启发引导:小明平时读书不用功,这次数学考试,居然也考了80分。这个‘居然’和课文中的‘居然’一样吗?”学生答:“不一样。例句中的‘居然’只是对普通的事情而发表的一个普通的意见,而文中则是对安塞腰鼓的力量所带给自己的震撼。它包含着作者对安塞腰鼓的震惊,以及对这种的艺术的赞叹。”老师点评:呵,你真不简单!“居然”读出了一种赞叹!所以这个“居然”,不仅要读出出乎意料之外的感情,更应该读出那种赞叹的语气。它是惊,但它更是叹,惊叹!

以上点拨,老师故意无疑而问,挑逗了学生的思维,引起了学生思维的碰撞,让学生在矛盾中生疑,在解疑中启智。这样,实现了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真正对话,张扬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四、“缺漏处”点拨,让课堂教学尽显芬芳

在欣赏品味文章的时候,学生往往抓不住文章关键处咬文嚼字地读进去、在回答问题时表达也不够规范或精炼,这时老师就应该及时补充点拨。

在教学七年级语文下册《黄河颂》时设计了这样一个主问题:自读课文,看看作者在文中用了哪些词语来写黄河的?看看这些词语写出了黄河的什么特点?于是学生便找出了这样一些词语:伟大坚强、惊涛澎湃、万丈狂澜、浊流婉转、九曲连环、一泻万丈、浩浩荡荡;这些词语写出了黄河势不可挡、一往无前、无坚不摧的特点。从学生找的这些词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的视角和思维都限制在四字短语上了。于是老师点评:同学们刚才找得很准确,理解得也很到位。但是,除了用直接描写黄河的四字短语,还有一些富有表现力的词语被大家忽视了,这些词语也能够准确形象地写出黄河的特点,谁来说说看?老师这一“拨”,学生就把欣赏的触角伸向文章各个角落,很快,“劈”“掀”“奔”这样准确而富有表现力的词语便纷纷跳动起来。师生们带着感动的心穿梭在字里行间,尽情地欣赏,欢快地玩味,使课堂教学在黄河雄浑豪迈的气势之美与师生壮怀激越的情感之美中尽显芬芳。

五、“高潮处”点拨,让课堂更显魅力

在教学七年级下册语文《社戏》时,让学生体验“那夜似的好戏,吃到那夜似的好豆”,学生在思考一段时间后,只是感到戏没那么好看,豆也不是那么好吃。但是,“我”却有另一种说法,为什么呢?课堂上,我在黑板上,写上大大的六个字“戏外戏,豆中豆”。很快学生的思路打开了。那偷豆,剥豆,吃豆,岂不正是一场戏外戏吗?

篇6:优秀教师的课堂艺术

优秀语文课堂的教学艺术 ——优质课观后感

观摩了七位老师的优质语文课堂教学,如同经历了一次教学艺术的审美体验,是对自我教学的一次深刻的内省。感觉一堂优秀的语文课,就是一个激情的课堂,一个充满琅琅书声的课堂,一个目标明确的课堂,一个授人以渔的课堂,一个与文本深刻对话、咀嚼语言的课堂,一个师生之间睿智思辨的课堂,一个能启发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一个能够善于引申联想的课堂,一个能让学生收获审美体验的课堂,一个能够升华学生情感价值观的课堂,一个能够碰撞出高潮的课堂。所有这些,在这些老师的课堂教学中都得到了体现。

第一,每位老师都能够根据不同的文本,设计出恰当的教学设计,根据文本类型,指点学生阅读鉴赏的方法,授人以渔,体现了新课标中培养训练学生自主阅读鉴赏能力的要求,帮助学生实现对同类文本的迁移阅读。如《雷雨》一文教学,首先就给学生明确了揣摩戏剧语言的方法,让学生抓住反复出现的词语,联系语境,关注用词的细微变化,借助舞台说明等,以此帮助学生迅速进入鉴赏的状态,利用方法导向进行自主的鉴赏,体会周朴园对鲁侍萍究竟有没有真情。

上一篇:尖子生培养策略免费下一篇:不足词语的含义及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