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体育课教学新理念

2022-10-26

第一篇:初中体育课教学新理念

新课程理念下初中体育教学的转型

程学良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指出:“体育与健康课程对于提高学生的体质和健康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掌握和应用基本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及运动技能,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责任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发扬体育精神,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只要我们能够转变观念,及时学习和吸收新知识、新经验、顺应时代潮流,肯定会收到良好的效果。下面,我想就新课程改革下的体育教学工作谈谈自己肤浅的认识和做法。

一、教师要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兴趣才有动力,对于感兴趣的事物,人们会想方设法地去参与、去探究,哪怕阻力再大。因此,在新课程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关注学生的兴趣,要从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兴趣人手,尽量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建立平等、互助、合作、互动的师生关系,努力营造宽松、愉悦、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灵活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个性化的教学方法,发挥个人特长,教出特色,让课堂教学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在教学过程中,不论什么方法,只要能激发学生看、激发学生想、激发学生练、激发学生比、激发学生闲暇时间也要练的方法就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好方法。

二、教师要学生理解自己所要达到的学习目标

教师应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区别对待,对症下药,多管齐下,多发并用,帮助学生确定符合自己实际的学习目标,体验成功的快乐。没有学习目标就如同在黑暗中行走,容易迷失方向。给学生制定明确的学习目标,就如同人生的航船有了灯塔,得以顺利驶向成功的彼岸。引导学生制定奋斗目标时既要让他们觉得教师没有贬低自己的意思,又要让他们明确教师把目标分解开来,各个突破的目的。但是,要注意的是,不能降低目标要求,以免给这些敏感的初中学生造成一种我不如别人,我只能如此的错误想法,而误伤了学生的自尊心。差生之所以成为差生,是因为他们达不到教师的要求,完不成教师的任务,怕被人笑话,多年来受“我不行”的心理品质的影响,从自我感觉不行到别人感觉不行,成为什么都不是的“差生”了。从这一些环节上来看,教师的态度和方法是促进学生达到分段目标的关键因素。我们不妨把一个成语——得寸进尺引用到我们的教学中去,在转化这些学生的时候,首先让他们体验到“寸”的甜美,在此基础上,积累一点点甜美“寸”,从而品味“尺”的魅力。

三、教师应掌握了解让学生易于理解的教学技能

新型体育课堂的教法与学法都是强调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从社会人和自然人的角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不论教材的选择、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方法的确定,都应从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实践出发,关注学生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营造自主、合作、探究的练习氛围,从学生的兴趣入手,强化评价的激励作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是一种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教学手段的课程,学生学习的结果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生体能、技能和运动行为的改变方面,这也是我们在体育教学中比较注重的;二是学生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等方面,这是在体育教学中容易被忽视的。在课程标准下,只要学生认真、主动地完成学习要求,在上述诸方面的状况就一定会发生积极的、全面的变化。但是,人的体能和运动技能状况不仅与其后天练习和发展有关,也与其先天遗传有极大的关系。从健康的角度看,每个人的运动需求和运动表现都不尽相同。因此,新型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应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从保证每位学生受益的前提出发,充分注意到学生在身体条件、兴趣爱好和运动技能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并根据这些差异性确定弹性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要求,充分利用有益于学生发展的激励评价,创造性地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掌握学习方法,学会把锻炼身体与培养品格结合起来,在教学组织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应保证绝大多数学生能顺利完成课程学习目标,使每位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乐趣,也满足他们身心健康发

展的需求。

四、教师所运用的教学策略要得当

传统的体育教学,以教师支配式为主要的教学方式,反复练习和训练是主要的教学手段。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成为体育教学中很普遍的现象,教学效果并不理想。而新课程理念则发生了本质的改变。1.教学理念的变化。在新课程标准中,教师的教学理念由重技能训练的竞技体育教学向坚持“健康第一”、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转变;由注重学生的训练水平和质量的提高向激发学生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转变;由以教师为中心示范、指导技能训练向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转变;由统一目标、统一要求的“统一模式”向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位学生受益转变。体育教师不再是消极地扮演教学大纲和教材执行者的角色,而是一个和专家、学生乃至家长共同构建新课程的设计者;不再是一个只懂得教人如何运动的教练员,而是一个具备现代教育理念和教育素养,知道如何进行课程建设以及如何运用体育教学方法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专业人员。这些教学理念的转变,带来了体育教学的春天。2.教学策略的变化。传统教学中,教师的“教”只注重了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的主体的发展。新课程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不仅关注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也关注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式。新的课程理念要求“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学生素质的形成不是在整齐划一的流水线上加工完成的。因此,应肯定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多样性,允许学生有不同的发展。要用不同的教育手段、教育方法和评价标准,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总之,关注体育、拥有健康,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核心。只要我们充分理解和把握课程改革和课程标准的精神内涵,将新的理念、新的思想渗透到教学实践中,充分表现在对学生个体的培养和潜能的开发上,学生个体在常规教学模式之外一定会获得新的体验和新的成长。(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外国语学校)

第二篇:新课程理念下初中体育课堂教学新模式的探究与实践

传统教学模式对初中体育课堂教学的影响及其应对策略

一、问题的提出

在实施《新课程标准》和素质教育的今天,以教师讲、学生听练为基本特征的体育课堂教学模式已不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也不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课程教学理念下,要求教师转变角色,以个体发展为出发点,创设自主、合作、创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已成为体育课堂教学改革的主流。然而,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教学思想的束缚,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把学生当作教育的对象和客体,忽视学生主体性的培养和发挥,使学生受到了太多的限制和束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自主性难以发挥。教师不注意引导学生自我要求、自我锻炼、自我管理。认为学生管得愈严愈好,致使学生缺乏独立判断、自我调控、自主自立的品质和能力。

2. 个性得不到发展。教法上追求统一,学生的个性差异得不到承认,忽视学生的独特性和差异性,造成了教学方法的传统、单调,培养出的学生没有个性,学生的兴趣、爱好得不到充分发挥。

3. 学习被动、能力缺乏。在教学中一味填鸭式的灌输、包办代替,以为向学生传授得越多越好,致使学生不善于独力思考,习惯于循规蹈矩,缺乏独立理解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显然,这些现象与时代的发展要求不符,与二期课改的教学理念相抵触。基于以上的认识,本人在教学中积极探索,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兴趣,鼓励独立创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使他们在主动的学习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和发展创新精神。

二、应对策略

(一)创设开放式的课堂教学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一说到体育课上的“开放”,人们往往会把它和“一个哨子几个球,老师学生都自由”的“放羊式教学”等同起来,认为体育课“开放”就是教师不负责任的表现。其实这是两个性质完全不同的概念,最典型的“放羊式教学”是指教师不备课、上课集合后让学生自由活动,教师撒手不管的教学现象;而在新课程理念下的“放”,就是思想上教师放心,实践中教师放手、放开、放宽的教学形式,

1 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自主地锻炼,减少教师无谓的干扰和约束,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组织教学内容,有目的、有计划开展的教学活动。

如:六年级“实心球前抛练习”,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出手角度。我利用标枪和橡皮筋作为辅助器材让学生进行分组练习,要求他们各自投过相应的高度(实心球最高点),再结合自己前抛最远点来确定自己的出手角度;然后教师根据学生不同的前抛实心球最高点进行动作技术分析,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实心球前抛出手角度的动作技术。这样,让学生在课堂上唱主角,在“放”中提高学生的自锻能力。那么,在课堂中怎样才能有效的“放”,让学生自主探索,大胆想象,求异创新,在我的课堂教学实践中是这样做的:

1. 引导学生自练、自学。在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练、自己去学之前,把练习的要求以及所要达到的效果给学生一个较为明确的讲述,让学生在学习目标的指导下,放手去探索,在体育实践中主动地学习。如:运球上篮教学中,要求学生利用低手上篮,动作要舒展大方,先让学生结合这一目标进行自主练习,然后老师结合学生的实际动作讲解正确的动作要领。

2.发挥骨干学生的作用。让体育骨干学生参与教学内容的设计、管理,更好地从学生的角度去安排教学内容。如:八年级“生活中的跳跃”这堂课中我设计了“跳竹竿”的游戏,用两根长绳作为“竹竿”,让学生分成四组进行练习,开始时我设计了两种方法让学生进行练习;然后要求各组在组长(体育骨干)的带领下在规定时间内设计一套动作,最后进行展示。这样既丰富了学习内容,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挖掘了学生的潜力。

3.实施综合性的“开放”。实施“开放式”教学,不仅在形式上开放,而且在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教学手段、教学评价上进行综合性的“开放”,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开放型的评价显得尤为重要,教师的正确引导与有的放矢的教学是保证学生体育能否“达标”的关键所在。如上面所述的跳竹竿游戏,在展示过程中,要求各组任选一个代表进行讲评,使学生参与到教学评价之中,真正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4.给予学生选择的权利。在教学中根据学生个体差异,提供不同的练习内容,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练习内容;学生还可以依据自己的练习能力选择练习方法,这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不仅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 2 用,同时又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如上肢力量辅助练习中,我设计了三种俯卧撑练习:斜体、水平及抬高下肢,学生根据自身条件自主选择练习完成学习任务。

总之,我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把学生作为体育课堂的主人,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追求教师、学生、教学环境的和谐,因为只有师生共同以主人的身份和责任感共同完成教学任务,才能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二)实施小组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小组合作学习以“学生为主,主动学习”为理论依据,以“集思广益,探究创新”为核心内容,以“互帮共勉,竞争激励”为原则,它是一种让学生“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在乐中求学,在学中取乐”的一种新颖的教学模式,打破了过去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教,学生学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它完全符合素质教育的观点。这种教学模式有助于让学生在独立探索的基础上,彼此互通独立见解,展示个性思维方法与过程;有助于让学生在交流中反思,使自己的见解更加丰富和全面;有助于让学生优势互补,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学生个性健全发展。我的做法是:

1. 构建合理的合作学习小组,让每一位学生积极参与

实践小组合作学习,关键是怎样进行分组,指导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分工,如何开展小组活动。在课堂教学中,我通常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分组方法:

(1)稳定分组。即按照学生的性别、体能状况、体育成绩等因素,划分为较为稳定的小组,作为一个学期或学年的学习单位。

(2)阶段分组。阶段性的小组持续的时间比较短,一般只在一个教学单元教学中采用,一旦单元教学结束,小组也随之解散。我主要采用两种分组方式:按爱好相同分组和按技能水平高低搭配分组。

(3)灵活分组。灵活分组与阶段分组相似,效果相同,不同的是持续时间更短,仅在一节课中出现,随之即被解散。我主要用以下三种分组方式:按能力水平分组、按掌握技术水平高低搭配分组和随机分组。

2. 搭建小组合作学习的舞台,让学生在合作中发展个性

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参与兴趣。但长久以来,大部分学生习惯了做听众,没有一点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也就无所谓个性的发展了。如 3 何在体育教学中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改变这一现状,使学生既有集中的合作性,又有个体的主动参与,同时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更好地展示自己、表现自己,从而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激发参与学习的兴趣。

(1)运用游戏教学。让学生根据游戏的不同要求与同学合作,如:“网鱼”游戏。要求学生在规定的场地内,先有两位同学手拉手合作捕捉同学,捉到一位同学就多一位合作伙伴,依此下去最后形成一个大鱼网,把所有的同学都“捕完”就算完成游戏。在此游戏中,活跃了课堂氛围,也激发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2)运用“小组学习法”。根据教学任务、教材特点,利用小组的协同学习,使全体成员经常地合作学习锻炼。通过小组成员练习时互相帮助、互相评价,互相监督,进一步学会合作学习。由此来满足不同兴趣、不同基础、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自我控制的本领。

(3)开辟“课课练”天地。要求学生在这特殊的天地内,根据教师的不同要求,通过学生间合作,自学、自我锻炼。然后根据学生合作自锻的情况,结合教材内容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鼓励学生勇于实践、敢于探索,把学到的知识逐渐积累,运用于实践锻炼中。久而久之,学生对小组合作学习的参与兴趣、动机相对要强烈一些,不仅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合作欲望,同时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发展。

(三)、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活动,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鼓励学生标新立异、个性创造的学习行为,开发学生的智力和想象力。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学习中有所发现、有所创新,从而培养其创新意识。

1. 引导创新。我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角度出发,积极挖掘教材中培养学生创造性的因素,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各个环节,启发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创新,充分发挥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例如,九年级篮球动作组合练习中,要求学生自编自创运球过人、投篮,学生为了表现自己的能力,积极开动脑筋发挥各自的主动性,创造出多种多样的练习,如胯下过人、运球转身过人、勾手投篮、转身投篮等新颖实用的动作。我对有代表性的动作与学生共同讨论与评价,肯定成绩,鼓励创新。练习中,由于学生感到新奇有趣,课堂气氛积极活跃,创新意识得到培养。

4 2. 启发探究。我经常结合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能力,设计适于学生思考的探究程序,启发学生自己去发现动作的特点和要领,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在课堂教学中通常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实践、去归纳和总结。如:学习“弯道跑”技术时,我先不讲解示范动作要领,先要求学生自己练习,在跑动中提示学生体会直道和弯道上身体姿势的变化,特别是弯道上左脚与右脚的着地部位,左手与右手摆臂特点,启发学生主动探究和思考,让学生根据自身体验得出弯道跑的技术要领。学生通过体验、自己归纳、相互交流、教师认可及表扬,自然有一种成就感,增强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新意识。

3. 鼓励质疑。在教学中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积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放手让学生猜想和提出假设,让学生独立思考,在思维活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当今体育教学中,教师的绝对权威和命令态度约束了学生的想象空间,阻碍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作为教师,我们应放下架子,淡化自己的权威意识,让学生尽情地发挥、探究,让他们的潜能和创新意识充分地发挥出来,这样才能培养出创造性人才。

总之,在教学实践中,我深刻认识到:初中体育课堂教学必须坚持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只有让全体学生真正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真正成为学习活动中的“小主人”,才能实现体育教学优质高效,才能促进学生自我锻炼能力的提高。在新课程理念下,我们必须克服传统教学模式对课堂教学的影响,从学生的自身发展出发,合理运用和安排各种教学手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创新的习惯,才能焕发出新课程理念在体育课堂中的指导作用,才能让我们的体育课堂教学充满生命力。

第三篇:新理念下小学体育教学探究

摘 要:学校体育教学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在体育教学的同时育人。学校体育教学活动不同于大众体育活动与竞技体育活动,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体育教学也必须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与思想,将素质教育渗透到体育教学过程中。

关键词:小学体育;教育教学;情境;习惯;方法

小学阶段的体育教学对于小学生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同过小学体育教学可以增强学生的体质,培养学生道德和意志,也是学生接受体育文化熏陶的第一个阶梯,也是人生初始健康和健身的启蒙教育,如果教育方法得当,会对个人一生的健康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新时期,对于小学体育教学,我们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体育活动,使体育课堂变得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有利于学生个性张扬,更适应于现代社会教育,适应于未来社会的发展。作为一名小学体育教育工作者,如何将新课改的精神融合到现实教学工作中来,如何在小学体育教育阶段收到更好的成效,提升我国小学生整体健康水平,从而实现全面发展的真正意义,成了近年来体育教育工作者不断深入探讨的话题。

一、创设快乐情境,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好动、好玩是小学生的天性,为了满足他们的需要,使他们享受童年的快乐,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体育活动,我们教师要积极创设快乐情境,营造愉快的教学氛围,提高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助于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儿童的心理特点就是好奇、求趣、喜新,形象认知能力较强,缺点是耐性与理性不够,往往会对单

一、枯燥的教学方式产生厌烦情绪。根据儿童这一心理特点,我们应精心建立快乐的教学情境,诱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例如,在老鹰捉小鸡的游戏中,教师可以给自己和学生们准备好面具,学生见到后就会为之产生好奇之心,参加活动的兴趣也就增大。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应采用多种活泼的形式,使他们不单纯以自己的体育知识和习惯方法去理解。在组织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尽可能投入到学生的练习活动中,以创设师生同乐,教与学和谐进行的练习情境,增进师生的情谊。在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有意识、有目的地创设一种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体育情境,以游戏的形式呈现教学内容,可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激发学生的创造才能,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从而使学生喜爱这门功课,促进课堂教学。作为教师,要为小学生着想,站在学生的角度进行快乐情境的构建,从而提高学生的乐趣,激发学生认真学习的情感,提高运动的积极性,有助于高效体育教学的开展。

二、重视教学课堂的作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小学生年级尚小,还没有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此时是培养学生良好课堂学习习惯的关键时期。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跟随学生的一生,对于学生的发展起到关键作用。因此,对于小学体育教学,我们也可以进行课堂学习习惯的培养。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习惯。特别是在新授内容教学时,要求学生认真听老师的讲解,了解动作技术的要领、做法、结构、技巧,等等,如果学生做到了这一点,他在练习时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练习时还应注意倾听老师的语言提示。仔细观察的习惯。体育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一边是老师对动作的讲解示范,一边是学生的观察模仿。学生在学习动作时,观察是重要的一环,善于观察的学生,能很快地了解动作的实质.抓住动作的关键,那么他在练习时就会有针对性地对动作难点加以注意。教师应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注意观察老师的动作示范。在练习过程中老师可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示范对比,让学生仔细观察,并以提问的方式让他们找出各动作的不同点.找出可取之处和错误动作产生的原因并加以分析。善于思考的习惯。在体育学习及活动中同样需要参与者动脑筋,尤其在学校体育教学中显得更重要。学生的学习过程是由不会到会,最后达到自动化。这个过程就要求学生动脑筋思考动作的重点、难点,结合自己在练习过程中的体会,分析该动作怎样做、怎样才能做得更好,再进行反复练习并用心感觉,直到做得满意为止。以上三种习惯的培养不仅仅是对体育教学有优势,对于其他学科的学习同样有用。新时期,对于小学体育教学,我们要重视学生三种习惯的培养,并加以落实,提高时效性,真正的做到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三、重视多样化教学方法的使用,提高教学效果

1.以学生健康成长为中心,开展体育教学活动

传统的体育教学,以围绕着体育教学大纲的内容来开展教学活动,重在完成教学大纲上的内容以及规定的小学阶段所掌握体育技能范围,尽管教学大纲是在多方考察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但却并不能够完全代表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因此,在现代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应当突破这一约束瓶颈,将体育教学活动开展的中心点转移到学生身上,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根据学生群体的身体体能情况与基本技能水平,来确立体育教学的阶段性目标与相应的教学活动的开展。此外,还应当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关注学生情绪变化,这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都与身心健康密切相关,作为体育教学活动,就是要为学生营造舒缓身心的环境,以身体锻炼来增强体质,并达到情绪释放的目的。小学阶段体育技巧的掌握相对简单,多数的教学活动都是围绕“走、跑、跳、投”这几项基本技能来开展的,因此,在教学活动的组织过程中,要注重学生身体协调能力的培养,将几种基本技能结合起来,由浅入深的传授给学生,从而提高学生身体的整体素质。

2.采取互动式教学,寓教于乐

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以教师与学生互动式教学为主体,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模仿力,摒弃传统的讲解、示范、模仿一些列呆板的教学模式。体育教师可以根据体育技能的特点,创设虚拟的场景,使学生在情景化的模式下,亲自体会动作技巧的完成,从教师示范变成学生主动的去思考并总结出动作技巧是如何完成的,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肢体运动与动脑思考结合起来。认真分析学生的兴趣爱好,采用符合小学生心理特点的运动方式,培养学生体育锻炼意识,例如采取“青蛙跳”可以让小学生联想到熟悉的动物,并从中感染小动物的运动特质与气息,使体育教学更加形象化、活泼化。体育教师也应当与学生融为一体,共同融进课堂,而不是以高高在上的教师姿态形成鲜明的“教学阶级”划分。互动式教学一方面可以增进师生感情,另一方面也可以寓教于乐使学生更多的体会到体育活动不仅是个人表现更多的也在于互相的合作,从而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与互帮互助的意识。将体育课程定位于引导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学科,就是要培养学生勇于面对挫折,在体育锻炼过程中享受快乐与锻炼的成就感。

四、重视师资培养,加大学校配套体育设施投入

体育教师的师资队伍是教学质量保证的重要基础,体育教师师资的平均水平偏低,专业素质不高等问题一直是制约体育教学发展的重要问题。与一般文化课的任课教师队伍相比,体育教师相对缺乏,课程安排较为集中,授课压力较大,在同等的教师团队中其所受待遇也与文化课教师相去甚远。因此,要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就必须要重视体育教师队伍的培养,提高对体育教师继续教育与专业培训的重视程度,全面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与授课水平。很多小学在兴建教学楼,添加教学设施的同时,往往忽略了体育设施的投入,体育器材、场地、设施是保障体育教学质量的硬件基础,重视学生体育锻炼与身体素质的发展,就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运动环境,加大必要的体育设施投入,提高学生体育器材的平均占有率。

五、结语

新时期对于小学阶段体育教学,我们教师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在教学过程中激励学生积极科学地参加各项体育锻炼,从思想上热爱体育,逐步形成终身体育意识;从行动上积极主动参加体育锻炼;从精神上培养学生勇敢顽强的精神。

参考文献

[1]蒋国良.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体育教学[J].体育教学,2012(8).

[2]刘晓庆.新课改下的小学体育探析[J].现代教育科学,2012(4).

第四篇:初中物理教学论文 新课改呼唤新理念

新课改呼唤新理念

传统观念下的课堂教学设计只注重知识的传授与学生学习的结果,不重视学习的过程和学生能力的培养,学生自然被形成接受性学习的局面,形成唯书是上、唯师标准,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学设计应该与时俱进,以学生发展为本是新课程的重要理念之一,我们一定要即时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即坚持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突出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关注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新课程也明确提出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是学生全面发展的促进者,要求我们老师讲究课堂教学设计策略。 教学设计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备课,是教师运用系统方法对各种课程资源进行有机整合、对教学过程中相互联系的各个部分做出整体安排的一种构想,即为达到教学目标,对教什么、怎样教,达到什么结果所进行的策划。教学设计要在分析课程目标和教学任务、分析学生实际、分析教学环境与资源的基础上,完成确定的教学目标、制定教学策略、实施教学评价、编写教学计划等一系列的具体工作。教学设计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因为教学设计的对象是人,其设计的主体也是人,而人是最为复杂的、最难以把握的,同时影响教学设计的因素也是复杂的。因此,教师需要有统揽全局的能力,将教学过程作为一个系统来进行设计,以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为最高宗旨。

一、传统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在传统的课程观中,课程内容规定着“教什么”,而教学则负责“怎样教”,课程与教学的界线泾渭分明。课程内容由政府和学者专家制定,教师的职责是踏实而有效地传递课程内容,是课程的实施者,很少有机会发挥教学自主性,只能跟在课程计划的后面亦步亦趋,扮演着“执行者”和“传声筒”的角色。在这种课程观的影响下,传统的教学设计存在一定的问题是在所难免的,主要表现在: 1.重教材,轻学生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教学的一个最大的特色是“教教科书”,教科书是依据教学大纲编写的,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一定的“权威性”,而且考试主要测试的是教科书上的知识,这导致掌握教科书的程度成了评价学生的惟一尺度。因此,教师进行教学设计主要依据教材与教参,力图将教科书上的每一个知识点都纳入自己的预想中。随后,教师的教学过程便成了对“教案”的照本宣科,一堂课基本上是按教师的预想进行,当教学设计的环节完成后,一堂课的教学任务就算完成了,至于学生掌握了多少,掌握到了什么样的程度,要到考试时看学生“复制”知识的效果如何才知道。因此,传统的课堂教学总是缺少活力,一方面,教师的教学任务繁重,教师教得辛苦;另一方面,由于学生的生活体验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即书本知识脱离了学生的生活世界),在应试教育的价值取向下,他们又不得不学习那些不想学、不愿意学的知识内容,从这一方面说,学生是学得很苦的,而且凭记忆学到的一些书本知识不能直接运用于实际,更是增添了教师与学生的负担。

2.重结论,轻过程

传统的教学设计特别关注结论的记取,却忽视了学生对知识的体验过程从教学的角度来讲,教学的结论指教学所要达到的目的或所需要获得的结果;教学的过程是指达到教学目标或获得所需要结论而必须经历的必要程序。传统的教学设计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试图走一条捷径,将前人的知识经验以最高的效率传递给学生,于是,教师习惯于将知识嚼烂后喂给学生,教师教给学生的是现成的结论、现成的论证、现成的说明,一切都是现成的,无需学生动手实践就可以将知识快速地储存于自己的大脑。这种教学设计剥夺了学生思考的权利,导致学生只会死记硬背,而缺少质疑的能力、创新的能力,这实际上是对学生智慧的扼杀与个性的摧残。

二、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设计

用心

爱心

专心

1

现代课程观与教学观认为,课程与教学二者不是二元对立的关系,而是相互作用,有机整合的关系。对课程与教学的关系,美国学者塞勒等人做了很好的比喻:“课程是一幢建筑的设计图纸;教学则是具体的施工。作为设计图纸,会对如何施工做出非常具体的计划和详细的说明。这样,教师便成了工匠,教学的好坏是根据实际施工设计图纸之间的吻合程度,即达到设计图纸的要求来测量的。”从这里看来,“教什么”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 “怎样教”,但教学在课程面前还是能有所作为的,因为课程的实施依赖于教学,课程实施的程度取决于教学的水准。同时,新课程也明确提出了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而且也是课程的开发者的新观念,另外,教师本身就是一种素材性课程资源和条件性课程资源的载体,这些优势使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更是大有作为。 1.教学设计的系统观

现代课程观认为课程是一个生态系统,是教师、学生、教学媒介以及环境组成的一个有机系统。在这个生态系统中,这四个因素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犹如一条 “食物链”,必须全面地考虑四因素在系统中的作用,而不能只重视其中二个或两个。因此,教学设计其实就是对这个生态系统的设计,教师要用系统的观点审视整个教学过程。由于教学设计要同时考虑到这四个因素,从而导致了教学设计更趋复杂。教师要从单纯设计教学媒介(主要是教科书)转向多维的立体设计,将设计的中心转移到人的身上来。教师与学生是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并是相互作用的主体,于是在课程这个“生态系统”中“充满了意义、理解和‘互主体性’”。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生生“交往互动”的过程,以交往互动为特征的教学,要求教师与学生能有更多的沟通,在沟通中,教师与学生各自凭借自己的经验,用各自独特的精神表现方式,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心灵的对接、意见的交流、思想的碰撞、合作的探讨来实现知识的共同拥有与个性的全面发展。在教学设计系统观的理念中,教学不再是教师唱“独角戏”,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到教学中,成为一个“学习的共同体”。在教学设计时还要关注到“生态系统”中的物的因素,如学习材料的选择、教学环境的控制等,因为这些客观的因素同样会影响到教学过程。教师要真正将教学过程作为一个动态、开放的系统来设计,从整体与部分、整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中选择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以实现教学系统的整体优化。 2.为学习设计教学

按照新课程的要求,教学设计应当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教师也就要相应地对教材呈现方式、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进行改革,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是,由于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开放的系统,无论多完善的教学设计都会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地变化、调整、丰富,都会在师生的交往互动中生成和发展出许多新问题、新认识和新成果,因为不仅学生,而且教师的心态总是随着具体的教学情景发生变化,同时知识经验的积累状况也在发生变化。如何处理在教学设计未曾预料、也无法预料的“课堂意外事件”,如果强行按照原教学设计方案进行教学,势必压抑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因为学生任何一个思想的火花都可能迸发出创新的火苗;如果任何一个课堂中生成的东西,教师都要顾及到,势必影响教学进度,导致教学任务无法完成。教师处在一种进退维谷的两难境地,教师需要更多的教学机智以应对这种局面,正如有的研究者所说,“课堂教学不是教师教学行为模式化的场所,而是教师教育智慧充分展现的场所。”

教师教学面对的是一个个富有个性、具有独特性精神生活方式和经验的学生,现代教学设计不能无视、忽视个性的存在。因此,教师教学是应“不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式。鼓励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超越目标预定的要求。教师只有充分发挥自身的教育智慧,把学生置于教学的出发点和核心地位,认真考虑学生的需求,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根据实际教学中学生的变化随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课堂才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用心

爱心

专心

2

3.知识教学与情感态度价值观并重

新课程强调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合,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要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在传统教育中,知识的掌握往往成为评价学生的惟一尺度,而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与发展由于没有统一的评价尺度,不易操作,致使教师、学校以及家长对学生情感态度的发展重视不够,教师也未将学生这方面的发展纳入自己的教学设计中。情感态度价值观隶属于人的内心世界,而人是内心世界是极其复杂的,是难以揣度的,因而无法通过教师的传授而直接获得,必须通过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亲身实践才能不断地潜滋暗长。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依托于教材,即“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科书”,在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为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创设适宜的土壤,把知识技能的学习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真正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课程实施包括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的实施、教学评价三个阶段,教学设计虽然对教学不起决定性的作用,但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整个教学过程的起始阶段,对教学过程起着调控的作用。教师在教学之前需要进行教学设计,但在教学过程中又不可拘泥于教学设计,被教学设计束缚了手脚,一切应以学生为重,以教促学,应学生动而动、应情境变而变,对课堂教学各种变化进行综合把握,及时做出正确的判断,采取有效的措施。

总之,实施新课程,关键在教师,我们教师必须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并对照新理念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才能使学生在课堂上较好地实现知识的传承、能力的发展、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的统一。以上仅是个人对教学设计的一些不成熟的观点,是在新课改教学中的粗浅体会,抛砖引玉,供同行参考

用心

爱心

专心 3

第五篇:新课程理念下初中英语教学反思

通过对新课程教学的学习,在新课程理念下提高学生学习最关键的因素,我认为是兴趣。兴趣的培养,情感教育不容忽视。

一、学生学英语难的因素

要找到提高英语学困生学习英语兴趣的方法,我认为学生学英语难的原因有多方面,主要有以下几点:

1、社会因素: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社会,信息社会娱乐的多样化诱惑着广大中学生,使他们没有足够的时间来学习英语。比起默写单词、背诵课文,上网、玩游戏、看电视似乎更具有诱惑力,这些占据了他们大量的业余时间。

2、家庭因素:大部分学困生的父母对孩子的英语学习不重视,不能很好的发挥应有的作用。部分父母对孩子的英语学习期望过高,不断对孩子施加压力,造成孩子心理负担过重而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完全丧失了对英语学习的兴趣。

3、教学因素:不可否认,我们很难把45分钟的英语课都上得具有生活性,时代性和文化性,但我们每一位认真负责的老师都希望做到这一点,我们也很不乐观的看到,有些老师教学方法仍然陈旧,使很多学生丧失了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如有些老师将英语语言条文化,使生活的语言变成固定的规则,使英语变成死记硬背的代名词。

4、学生因素:绝大部分的英语学困生都并不是因为自身智力的原因而导致的学习困难,往往是学习态度和方法导致的结果。如有的同学上课注意力很难集中,经常爱开小差,因此一些知识点没有学好,基础知识缺陷,学习新知识又遇到很多障碍,这样的障碍未能得到及时的解决,导致在学习道路上负担越来越重,步伐越来越小,时间一长,致使他们对学习失去信心而成为学困生;而有的同学学习虽非常用功,但缺乏良好的学习方法,对他们来说,往往“事倍功半”;有的同学则是过分地注重卷面分数,忽视了英语的语言性,缺乏口头练习。

二、如何提高英语学困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新课程中对英语教学强调:“英语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要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帮助他们建立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因此,学生只有对英语语言及其文化、对英语学习报有积极的情感,才能提高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并保持英语学习的动力,取得好成绩。 (1让学困生愿意学习。有一句话说得好:成功的教育就是爱的教育。每年接新班,在第一堂课上,我都会说同样的话:我知道在你们父母心中,你们都是独一无二的,而你们在我的心目中也是独一无二的,不管你们在小学时取得多么好的成绩,也不管你们考的是

二、三十分,现在的你们在我面前都是一张白纸,我希望你们在这张白纸上能画出最美的图画。“Don’t be nervous. Take it easy .To be happy.”每次讲完这一番话,我都会看到几位后进生的眼睛一闪,而我也会不失时机地给他们投去鼓励的眼神,我相信在那一刻,我和他们的心已经贴近了一点。因为他们觉得老师对每一位同学是一视同仁的,不偏袒,不歧视,消除了他们心中的种种顾虑。但有些同学仍旧是不知道为什么要学英语,所以我会拿出一些标有英语的生活用品:如书刊、招聘广告、药品、照相机、各种说明书等展示给学生,让他们浏览了之后,向他们指出学习英语的重要性。

(2让学困生开心地学习。想让学困生能快乐地学习,我认为最重要是要让学生喜欢上你的课。因此我们需要认真准备好每一堂课,不但备教材,还要备学生、再要备学困生,在对教材的处理上要做到深入浅出,使他们易于掌握。在教学活动的设计上,寓教于乐,要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和积极性,并激发学困生学习的热情。如班上有时举手的同学多了,我会让他们先来一个石头剪子布,获胜者才可以回答问题,要求石头剪子布需用英语来说:“stone,scissors and cloth”引起他们浓厚的兴趣。这时我往往注意观察学困生们的表情,我发现他们和其他同学一样,已经全身心地投入到这个比赛当中,单词念得比平常标准多了,响亮多了。

小组竞赛这个教学环节并不是每堂课都能用的到,我发现在上语法课或是试卷讲解时,学困生又恢复了老样子,觉得枯燥无味,而且注意力很难集中。针对这种情况,我在班上建立了一种激励性评价制度,为每位同学制作一个激励性评价制度,每取得一个进步,老师奖励一个“学分币”,同学们把它称为“学分币制”。使学生获得成就感。这个机制实行后,很多上课不爱开口的同学,上语法课和试卷讲解课要打瞌睡的同学,比原来认真多了,积极性高了很多,而且总是希望能听到或看到老师犯的错误。 (3)让学困生学会学习。古语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很多学困生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英语单词和短语的积累仍属于初级阶段,对一些单音节词的读音规则都不知道如何掌握。因此,开学之初,我系统地从音标教起,并进行了语音测试,对学困生的音标要求逐步过关。在记忆单词方面,教导他们通过记忆字母组合和辨认音节类型的方法来记忆。同时,要求他们对已学过的单词要运用到口头表达和写作中以达到长期的记忆。其次,摸清学困生的知识困难点,给他们制定短期目标,如有的同学一般现在时没有掌握好,那么要求他这个时间段重点搞清楚这个语法点;有的同学是混淆一般疑问句和wh-疑问句,则要求他们把每张卷子上同类题型在老师的课堂讲解之后,经过自己的理解,反馈给老师,这道题错在哪?为什么错误?实现了一个小目标,再制定下一个短期目标,使他们能感觉到学习成功的快乐感,不带畏惧情绪冲刷下一个目标。但在制定目标时,要注意由易到难的原则,才能漫漫地提高学困生学习的意志力。

因此,我认为学困生并不是真正学习困难者,他们同样具有进取心,同样渴望知识,让他们获得某一种成功,设法满足他们的成功欲,不仅可以使他们看到自己的潜力,增强他们的信心和勇气,还可以激起他们对更大成功的追求。重要的是我们要有耐心,信心和爱心,要用真情去教育他们,鼓励他们,多给他们具体的指导和帮助。对他们的点滴进步给予及时的肯定和表扬,把他们的 教育工作真正做到心坎里,培养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了一位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很有可能培养了一位未来的栋梁之材。

上一篇:财政投资评审实施办法下一篇:初中数学培养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