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高语文教学的新思路

2024-05-04

职高语文教学的新思路(精选十篇)

职高语文教学的新思路 篇1

新课改要求我们关注学生的生活实践, 冲破教材世界与生活世界之间的界限, 因此, 我在这里论及的课前预习和传统意义上的课前预习有所不同, 除了要求学生熟悉传统意义上的预习内容外, 还有全新的内容, 即注意留心生活中的每个细节, 细细体味生活中的真情实感。

一、在家庭生活中, 从“锅碗瓢盆酱醋茶”一类的生活琐事中品味生活的真谛。

在家庭生活中, 平时要多跟家人沟通, 和家长交流, 无话不谈, 谈自己的想法, 说自己的成见, 利用做饭、吃饭、洗碗、涮锅的时间, 让学生从家长口中“淘”出许多的生活内容, 妈妈单位有没有奇闻趣事, 妈妈单位有谁做了些什么事, 他们是怎么处理的?爸爸单位里有没有矛盾?是什么矛盾?同事们是怎样解决的?他们单位中又增添了什么机器设备, 调试起来好用吗?能不能在星期天或节假日带你去看看呢?饭后茶余, 谈天说地, 不仅能增长见识, 而且能提高思维能力, 更能注意生活细节, 如每顿饭是怎么做的?每道汤是怎么调制的?每道菜是怎么炒的?这件漂亮的毛衣是怎么打的?家中都有哪些矛盾, 都是谁的矛盾?家长是怎么处理的?怎么协调家人之间的矛盾?其矛盾根源是什么?你也是家中的一分子, 你也是众多矛盾中的一个环节, 你在家中处于什么位置?怎样布置你的居室最适合你的学习和生活, 等等。

二、在社会生活中, “眼观六路, 耳听八方”, 体味世间百态。

在社会生活中, 上街帮父母买菜, 走亲访友听听他们的语言, 有没有鲜法的口语?有没有形象生动的俚言俗语?有些人在谈价钱时不用有声语言, 打手势一比划双方都能明白, 你能明白吗?讨教过他们其中有什么学问吗?女同学常常喜欢在空余时间逛商店, 对什么店最感兴趣?服装店里有哪些品牌的衣服?你最喜欢什么品牌?什么花色?什么款式?什么价位你能接受?什么样的色彩和品牌最适合你?怎样和营业员讨价还价?有没有注意过别人是怎么讲价的?常用哪些语言?怎样花最少的钱买最合适的衣服?书店里又进了哪些新书?你喜欢涉猎哪些方面的书籍?广泛浏览一下, 不经意间, 知识就走进了你的“智慧背囊”。

男同学不喜欢逛街, 但社会活动更多些, 家长往往把比较重要的社会交往活动任务交给男孩子完成, 这是锻炼自己、认识社会百态的最好时机。如婚丧嫁娶, 男同学参加较多, 应珍惜家长送给你的每一次机会, “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 注意留心就行了。如:办喜事都有哪些程序?每个程序都怎么处理的?相对喜事, 丧事的规矩礼道更多些, 我们这里办丧事都有哪些习俗?哪些是陈规陋习应当废除?哪些是好的习俗应该保留?只要你认真观察, 到处都是学问。曹雪芹的《红楼梦》洋洋洒洒几百万言, 成为传世不朽的作品, 他所写的也不过是生活琐事, 都是生活中极细小的情节。

三、在学校, 为人处事要重视提高自身素养。

学生除了在家庭、社会活动外, 更多应该在学校。我们不能把学校仅仅看成是学习文化知识的地方, 除了利用好课堂时间外, 还要注意课余生活的积累。你喜欢与哪些同学交往?和同学们怎样和睦相处?和那些同学交往有利于自己的学习和成长?搞好同学关系有没有更好的办法?要研究一下和你朝夕相处的每一个同学, 一口就能说出班中每个同学的性格特征。不能说让班中的每个同学都喜欢自己, 但最起码不能让每个同学都烦我, 因为良好的同学关系是搞好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除了和同学相处之外, 还要和老师搞好关系, 学会既尊重老师, 又在必要时与老师据理力争, 表明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并且你要想方设法适应每个老师讲课的风格, 想方设法地喜欢教你的每一个老师, 因为你的情感往往会影响你对这门学科的学习, “亲其师, 信其道”, 这样更有利于你对该门课的学习。你要注意观察教你的每个老师的性格特点, 争取准确地说出教你的老师的性格特征。这个培养师生感情的过程也是学生课前预习的全新内容。这也是新课改对教师的要求:关注学生的生存方式, 构建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

四、时刻留心观察美丽神奇的大自然。

除了上述的内容外, 还要注意观察美丽的大自然, 因为在我们的各种交往活动中, 大自然最直观、最生动。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无时无刻不在我们眼前匆匆而过, 我们切不可司空见惯而麻木不仁, 而是要对美丽景色有所感悟。从小草顶破泥土的细节中, 我们能领悟到生命的顽强;从繁花遍地的旷野里, 我们能领悟到春的生机;从枝条的努力向上, 争取阳光, 我们能领悟到竞争的激烈;从成熟的稻谷中, 我们能体味到成熟和谦虚;从凛冽的寒风中, 我们能领会生活的残酷。《红楼梦》中的林黛玉看到飘零的落叶而两泪涟涟, 为什么?因为她从中感悟到了生命的短暂。从这些常见的、简单的生活现象中悟出不平凡的人生意义, 不仔细观察和思考, 是很难做到的。

我谆谆告诫每一个学生, 要留心周围的一切, 做生活的有心人。为此, 我还让每个同学准备好一本厚厚的笔记本, 用来记录生活, 内容涉猎生活的边边角角, 有“百科全书”的特点。教师要常检查学生记录情况, 常督促“偷懒”的同学。一旦学生尝到了其中的甜头, 热情高涨, 语文教学效果也就事半功倍了。

正是因为积累了丰富的生活内容, 学生深得“向生活学习”之妙, 成绩提高得很快, 尤其是作文和演讲两方面, 更是“精彩纷呈”。王盼同学和母亲的谈话记录, 魏倩同学谈父亲的生意经, 姜明同学写父亲的开车绝技, 王静同学的“厨房交响曲”……真是生动。“母亲节”、“教师节”、“读书活动”征文中, 佳作也不断出现, 我也因此而两次获得市教育局授予的“优秀辅导教师”称号。

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思路 篇2

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思路

课堂教学是实施语文课程教学任务的主阵地,所以 ,语文课堂教学回归语文的本真是提高语文课程教学效率重要前提。在语文试卷中,反映出来的学生能力不足问题的解决都需要从课堂教学为切入点。解决的具体办法如下:

第一、改变 “以人文性为主要任务”的课堂教学为“以语言文字综合性运用为主要任务”课堂教学,淡化语文课堂对文本的`分析,强化学生语言文字的综合运用。努力实现五个转变:一是实现教学理念的转变,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二是实现教学内容选择的转变,从教“语文课程的非本体”到教“语文课程本体”;三是实现教学手段的转变,从课堂上“理解语言”到“运用语言”;四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转变,从课堂上“分析课文内容”到“学会语文方法”;五是实现教学评价的转变,从“老师教过了”到“学生学会了”.实现了这五个转变,我们的语文课堂就能实现全面落实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目标,实现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样一来,学生的写字能力问题,阅读能力问题,习作能力问题都会迎刃而解。举个例子说明:

四年级上册21课《搭石》,传统的教学目标制定如下3点: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山洪暴发、间隔、懒惰、俗语、平衡、清波漾漾、理所当然、联结”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3、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根据五个转变,对教学目标加以改变: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山洪暴发”等词语。重点指导学生书写汉字“涨”“惰”注意书写笔顺;“猛” “稳”注意汉字结构。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受乡亲们的心灵美,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3、背诵文中精彩段略并抄写下来;用句式“……不管……只要……一定……”写一段话;学习作者第4自然段中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心灵美的表达方法,并迁移运用,写出发生自己身边故事。

教学目标的改变,教师的课堂教学任务发生了变化,重点的任务是指导学生读写生字,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再读课文的过程中体会乡亲们的心灵美,重点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熟读成诵,把好的段略背诵下来并抄写,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同时,还要抓住文中具有代表性的精彩片段进行仿写训练,做到读写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把整个语文课堂的教学过程转变为语言文字运用的训练过程。

打开职高语文教学的新瓶颈 篇3

关键词:行动导向教学;职高语文教学;教学模式;实践运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3-280-01

一、创新教学模式的时代要求及背景

(一)、时代要求

21世纪,社会已步入知识经济时代,在人类教育正从一次性教育向终身教育转变的背景下,《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素质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能力”。体现在职业能力的培养上,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提出职业教育要以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工作能力和岗位转换能力”为目标的教学要求。以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的“四个学会”,作为现代教育的四个支柱,强调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工作能力、交往能力和生存能力的重要性。因此,改革和创新传统的职业教学模式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实现国家提出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目标。

(二)、社会背景

社会更是对从业人员的职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仅仅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求。企业为了达到高绩效目的,要求从业人员具备良好专业能力的同时,还要具有跨专业的能力,这是一种多功能和不受时间限制的能力,也称为关键能力。专业能力和关键能力构成人完善的职业能力,并且关键能力在人的职业生涯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因此,20世纪80年代以来,德国职业教育界将关键能力的培养作为职业教育的最高目标。随着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这种变化,职业教育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随之发生变革,因传统的以传授知识和训练技能为目标的教学方式已不能承担起关键能力培养的任务,在这种背景下行动导向教学应运而生。行动导向研究者认为,关键能力的培养是在具体的职业活动中,通过解决职业工作任务来实现的,因此主张在教学中要引入行动导向式学习,通过行动导向型教育或培训,才可以使学生获得职业行动能力。德国职业教育界的这种教育教学指导思想,日益为世界各国职业教育界人士接受和推崇。

况且职业高中学生大多数是升学的失败者,尤其在语文素养、应用能力、探究能力方面存在缺陷,正因为这样也使他们在语文学习心理方面存在了诸多问题,另外,职高学生特殊的生理及心理因素,加上语文学科本身具有的应用性及审美性特点,使他们对语文学习存在了一些消极心理,如果不能及时消除这种消极学习心理,他们就难以扬起远扬的风帆,到达成功的彼岸,最重要的是会阻碍他们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也就无法为他们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对职高班学生进行语文学习行为导向的研究,就必然成为职业高中素质教育一块不容忽视的阵地,并且,它也为我们职高语文教学打开了新瓶颈。

二、行为导向教学模式的主要特征

“教学模式就是学习模式,在帮助学生获得信息、思想、技能、价值、思维方式及表达方式时,我们也教他们如何学习。”所以,对创新教学模式的研究,归根到底是研究学生如何学会学习、如何学会做事、如何学会交往和如何学会生存的研究,也就是如何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核心能力的研究。因为传统的职业教育模式存在种种弊端,不能满足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核心能力的培养,因此建构创新职业教育教学应具有如下特征:

第一,教学目标重在培养能力。创新型教学模式与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本质区别在于其教学目标不只是给学生灌输已有的知识,让学生死记硬背,而是在教学过程中更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第二,教学策略重在提倡开放。创新型课堂教学的价值取向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在教学的方法、途径、目的、内容等方面都要体现出多样性、丰富性和开放性。这表现在首先要留给学生展示其个性、发挥其才能的足够空间。要求教师转变角色,把学生的学习放在首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让学生以团队的形式,并强调在团队学习中发挥每个学生的主体作用。而且强调教学要坚持“以学为本,因学施教”使职业教学从注重“教法”转到注重“学法”上来,使学生在自主性的学习和探究性学习中提高学会学习的能力,在团队的学习环境中提高交往能力,所以教学不仅仅是让学生“学知识”,而且要让学生“学会学习” 还要让学生“学会生存和学会交往”。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宗旨,着眼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第三,教学过程重在实践与体验。实践操作能力是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所有创新能力的培养都源于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与现实需要,所以进行创新型教学必须与实践与过程体验相结合。在课堂中,应为学生提供实践性的情境,留给学生动手操作的时间和机会,并把这些纳入考核和评价的范围。一定要意识到:考察、实验、制作等实际能力的锻炼是学生创新素质培养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职业活动导向教学模式的建构是基于职业素质教育的目标,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此,在传统职业教育的基础上我们要从转变职业教育理念入手,创新方法---行为引导教学方法;重建课堂--建构创新的活动课堂;重组课程---采用学习领域的课程与教材;多元评价---使用多元化的教学评价办法开展职业教学,实现对学生的职业能力和核心能力的培养的教学目标。职业活动导向教学模式的建构原理见图

三、构建职教语文教学中的职业活动导向教学模式

语文作为中等职业学校一门重要的文化基础课,其教学目标和任务不仅要解决人文性与工具性如何有效结合的问题,还应考虑中职生就业、从业、创业的需要,应突显其为职业教育服务的功能。根据中职学生的基本现状,以“必需、够用”为原则,以培养学生的能力是否能为学生职业的实践服务为宗旨,摒弃生硬呆板的语文知识的训练,注重语文知识能力的学练与职业能力的培养同步进行,将语文教学的听、说、读、写贯穿于一个个职业活动中,强化它与专业、生活的联系,为专业课程和社会实践服务。

(一)强化学习内容与社会职业实践的综合性

1、口语表达能力方面

由于我们的基础教育屈于这个“分”、那个“率”的挤压,尽管在基础教育的语文教材中安排了譬如口语交际、实践调查等学习内容,但结果仍是重视书面表达而轻视口头表达。在这种情况下,造就了进入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不仅语文基础知识掌握得不够好,连基本的语言表达都差强人意,所以加强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的训练就尤显重要了。

行动导向教学就很好的为我们提供了解决这个问题的舞台。就是围绕教学任务或单元,设计出一个个学习环境及其活动,通过以教学项目的方式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突破了传统的学科界限。于是以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为目标,从学生现在、未来工作岗位或环境十分相似或典型的职业工作任务中,设计出一个个学习环境及活动内容,让学生扮演某一角色并进入角色中去处理事务或各种问题和矛盾。这种活动不仅能使学生口语表达与交流方面的能力得到有效的训练和提高,而且将语文实践活动与职业素养有机结合在一起,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实用性。

比如在分析一些文学作品时,对于一些重要的名人作者,我让学生对其进行介绍,步骤:①分组课前准备,可以借助图纸、幻灯片等辅助手段;

②组内一位同学上前介绍,组内其他同学可以补充;

③请其它组同学对其进行评价;

④教师点评。

再如,围绕“介绍”教学任务,模拟一个工作场所:你以一个单位销售人员的身份去某工厂推销产品,你如何作自我介绍;作为某企业的维修人员你如何在消费者投诉中作自我介绍和他人介绍。围绕学写“合同”的教学任务,模拟一个推销商品的场景等等,学生在情景(境)模拟活动中,因身临其境,积极参与,情感情绪体验会达到高潮。学生的口语表达由刚开始的羞于在大众面前说,到积极参与,自信的表述,有着显著地进步,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浓了。

2、写作能力方面

在强调口语表达与交流的教学活动中,不能忽视学生的写作能力的培养,二者应兼而有之。调查显示,学生之所以怕写作文,是不知道写什么,是没有写作素材。真正的写作应该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通过叙所见之事,描所见之物,抒所生之情,议所发之感,将情感诉注笔端。所以在设计每一个活动场景时,要有意安排学生写活动感受。

例如,在第一次语文活动课结束后,要求同学们写篇感想,许多同学都洋洋洒洒地写出了较长篇幅的自命题作文。其中06级一位学生这样写道:“当我情不自禁地想起我扮演的那个秘书的情景时,我就知道我已经喜欢这样上语文课了。曾几何时语文老师头头是道的讲着,我们乏味的听着,也许习惯了听老师的讲课,自己无形中也成了一只沉默的羔羊,如同有人所说‘读死书。而现在我们终于与以往不同了,这里的语文课就像是一个大舞台。只要你有能力,就可以在台上展示自己,表现自己,使自己成为台上最受瞩目的人,让自己发光、发亮。在这里,可以尝试着读懂自己,可以了解自己有哪些长处和不足,我深深地懂得这样一个舞台带给我们的是什么。我希望可以凭借这样的机会锻炼自己,勇敢地跨上讲台,大胆地讲,提高自己的口语表达与交际能力。就像一个剑客,当他面对天下第一剑客时,要是他连出剑的勇气都没有,那么他的剑术永远不可能提升,也就没有可能成为天下第一剑客。我相信未来课堂上有无限的乐趣,我就有无限的兴趣去学,去尝试。这里平凡的你、我、他都可以炫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事实证明,没有生活就没有写作的源泉,作为语文教师应充分认识这一点,要善于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和信心,积极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细心地观察,一篇篇有感而发的随笔写作,不经意中形成。这样的写作素材随处可见,使学生不再为无东西可写而犯愁了。

针对应用文的写作,不应是泛泛而讲,应利用中职生在校学习过程中有一种得天独厚的优势,即有大量的实习机会,可结合学生专业的特点,学写应用文。例如,第一学年的语文教学中,几乎大部分学生均要进行钳工实习,学了计划和总结的写法,在实习开始不妨指导学生制定实习计划,在实习结束时不妨要求学生做个实习总结,总结实习的得失。同时在实习的过程中的大致内容的任务书,利用业余时间编排一个情景剧,要求反映出所学应用文在日常生活工作中的应用情形,并分组PK,同学进行评比,优胜队得奖。活动内容涉及编写剧本,编排剧目,学生表演,组织领导协调等一系列综合能力的培养。不追求学习成果的唯一正确性,评价解决问题方案的标准不是“对”与“错”,而是“敢不敢”、“行不行”、“新颖不新颖”。在编演的过程中,学生的潜能可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个人表演的天赋得以挖掘,合作创新意识,听说读写能力也得到提高。关注学生在活动中的进步程度,鼓励学生参与主动、客观地评价自己和他人,通过相互评价促进学生对自身学习成果的反思,学会进行分析评价的方法,并在评价的过程中,使学生的口语表达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使学生重新认识了自己找回了自信。

这对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合作探究能力有极要求学生写作“榔头的制作流程工艺”,“如何检测榔头制作的质量”,利用实物直观教学,增强感性认识,缩短理论和实践的差距,让学生关注身边的人和事,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了很好的写作素材。

只有教师在教学中灵活施教,有的放矢,抓住应用文的特点、性质、作用,突出重点,讲究实用,做到实习课与例文相结合,一般与专题相结合,使学生从理性认识高度对工作实践做出本质的概括,才能有利于学生提高写作能力,而非简单的空之无物,应付了事。

3、学习能力方面

在教学的过程中,还应考虑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比如融入许多内涵的“角色”扮演过程,是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与拓宽。学生在“角色”的认知、模仿、承担和变通等过程中得到了能力锻炼,培养了职业素质、品质和气质。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经过时间筛选的、有着较强故事性的名篇佳作。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有选择地指导学生将部分篇目改编成可供表演的剧本,并辅以音乐、舞蹈、美术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分角色进行表演。比如对《威尼斯商人》、《茶馆》等戏剧文本,以及《药》、《鸿门宴》等故事类文本的教学,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熟悉文本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个人专长和喜好,分角色进行表演。表演者在排演过程中的投入是全方位的,他不仅需要正确地把握个体角色的情感定位,还需要对剧本的整体结构、人物关系、情节安排、故事背景以及社会场景等有比较完备的认识。另外,还可以虚拟情景。通过模拟某个特殊情境中的人物或角色来学习相关课本知识,形成关键能力。比如模拟法庭。教师可组织学生模拟现实法庭上的特殊人物如审判长、审判员、检察官、辩护律师及受审判者,并指导他们运用书本上的相关知识,各自陈述意见并展开辩论。在角色模拟的过程中,学会相关法律文书的写作规范,增强法律意识,锻炼组织能力、学习能力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当然在设计出一个个场景和活动内容时,学生参与角色活动的演绎后,应要求学生进行归纳总结,以巩固学习的知识结构点,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

学习完“介绍”教学内容后,学生分组进行归纳总结的资料

上述四张照片,是在四个小组分别完成角色扮演活动后,分组进行知识点的归纳总结得出的,每组派一名成员在黑板上演绎,并进行阐述,阐述的方式不受限制。像第四张照片那组的一名学生,采用山东快书说唱的方式陈述,结果赢得全体同学和老师的掌声。

(二)强化学生学习过程的参与性和合作性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分组学习竞赛的方式,这不仅有益于学生特长的发挥而且有助于每个学生的责任感和协作精神的形成,体验到个人与集体共同成长的快乐。改变了以往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创造条件让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和尝试。

例如,在学习“应用文调查报告”时,提前向班级的学生下发任务书,学生分四组,各组推选一名组长。要求各组根据校园中存在的问题或一些现象,确定一个调查主题;制定调查计划;确定调查范围和采用的调查方法;明确组员分工情况;展示调查结果;写出调查报告。各组经实践调查讨论后,各选派一名成员发言,阐述自己小组调查的主题,采用的调查方法,组员分工情况,实施调查的步骤,展示调查结果,及书写的调查报告。各组成员可在本组成员讲述完后作补充说明,并要求部分成员谈调查活动的感受,然后进行生生互评,组组互评。所以在行为导向教学过程中,从信息的收集、计划的制定、方案的选择、目标的实施、信息的反馈到成果的评价,学生参与整个过程的每个环节,既了解总体,又清楚细节,成为了活动的真正主人。

例如《项链》的第一课时,在学生课外预习、解读、探究课文内容及其相关知识的基础上,由学生进行分组展示所探究的成果,师生一同分享。充分调动团队力量,整合多种学习形式,通过作者介绍、背景分析、情节复述、形象辨析、结构点评、剧情表演等环节,引导学生去品读小说,培养并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本课用一个个项目来串联课文的各个知识点,在活动中教学,在活动中学习,还原学生课堂主人的身份。

第一步:介绍组的同学为大家介绍作者莫泊桑。

第二步:出示大纸板及所画的作者像,作者介绍组成员介绍。

第三步:出示大纸板,配上ppt制作的图片,由时代背景组成员介绍

第四步:在轻音乐《梦幻曲》《圆舞曲》的背景中,一边复述故事情节,一边表演哑剧

第五步:辩论赛

第六步:出示纸板 及PPt图片,讲解

第七步:剧本写作、情景短剧出演 、PPT展示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突出学生的参与性、合作性,可以安排大量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活动,看、说、听、读、演,让各种学习模式(视觉型、听觉型、动觉型)的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来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同时根据系统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原理,采用小组形式开展讨论活动,把全班分为七组,确定发言代表,交流共享,以调动各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合作共享精神。学生学习较多使用讨论法、诵读法、表演法和比较法。

(三)强化学习评价的多元性和学习成果的多样性

行动导向教学创造了使学生充分发挥潜能的宽松环境,其学习成果主要不是知识的积累,而是综合能力的提高。这种能力的形成不是仅靠教师教出来的,而是在实践的过程形成的。例如在完成了部分应用文的教学任务后,由各班学生根据教师给出

大的促进作用,体现了让学生在活动中建构新知识和发展新能力的新理念。

比如上《雨霖铃》一课,为突出多元性和学习成果的多样性,就是用行为导向教学法中的一个个项目来串联整篇课文的各个知识点,将我班59名学生分成6个小组,每组9——10人。本班仅有三名女生,为此就采用反串性的表演,这是一个难点。六个小组分别选择一个项目进行研究:宋词研究篇,《雨霖铃 寒蝉凄切》之绘画篇、音乐篇、影视篇、言语篇、家谱篇等,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用展示的方式(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和展示自己的风格)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工作能力 ,不断把知识内化为能力。我采用小组形式开展讨论活动,把全班分为六组,确定发言代表,交流共享,以调动各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合作共享精神。

(长亭是古人送别之地,秋天的蝉已经到了尽头,叫声特别凄厉。在依依不舍之时,船家又在催促了。几组画面加上去,就更符合书中的意境。)

行为导向教学突出了评价内容的多元性、评价方式的多样性,扩大了评价的涵盖面,使评价过程成为促进学生思想品质以及多方面潜能发展的过程。逐步构建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四、行动导向教学中教师面临的问题

(一)教师角色的转换挑战问题

在行动导向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要职能从“授”转变为“导”,起着引导、指导、诱导、辅导的作用。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成为一个咨询者、指导者、设计者、主持人;是问题的策划者,是方法上的引导者,是活动中的组织者,是形式上的主持人。从教学过程的主要讲授者淡出,只控制过程,不控制内容,只控制主题,不控制答案。一改传统的“一言堂”的教学模式,看似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轻松了许多,但业余时间需要教师作大量的案头工作。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学生的知识与能力水平,结合专业和学校的教育资源,开发、设计适合学生完成的教学项目,编写设计教案场景,是个设计师。教师在教学中努力营造学习氛围,组织和引导教学过程,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是个主持人。教师为遇到困难、问题的学生提供咨询、帮助,并与学生一道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估,是个咨询顾问者。教师角色的多样性,意味着教师工作方式将发生改变,从个人狭小的教学领域走出,与同事建立合作关系,多方位地涉及相邻学科、相关学科、乃至跨学科的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例如,前面提到的学生写作“榔头的制作工艺流程”,“如何检测榔头制作的质量”,如果作为一名教师,你自己都不知道这个工艺流程,你如何指导学生写作。变革传统的教学观念,是教师面临的挑战。

(二)教师知识技能的挑战问题

在传统的“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教学模式中,教师起主导作用,是知识的拥有者、问题及结果的先知者,一般是我说什么,你听什么,学生基本处于被动的接受状态。长期以来,职业学校的教师缺乏对工作世界的了解,不能跟踪生产工艺的变革,这已经成为制约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瓶颈。而行为导向教学的学习内容来源于典型的职业工作任务,这就要求教师了解企业的生产实际、熟悉工作过程。在行动导向教学过程中,有些问题和教学内容往往超出教师的预期,超出教师的知识范畴,教师失去了以往对学习内容的权威性,意味着教师不能固守已有的教学经验和知识体系。这样就需要教师不断地拓展自己的知识储备,促使教师从学校走向生产实际,通过各种方式跟踪技术和工艺的发展水平,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知识的运用能力,无疑对教师是种无形的压力,这样就势必要促进教师不断地学习、充实、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当然这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研究教师如何使自己转换角色,使自己从教学的主导地位转变为教学的主持人,教学的引导者和咨询人。教改的实践证明,行为引导教学中教师不再需要为学生讲解得更多,却需要为学生创设更多的问题情境、留下更多活动参与和进行创造性思考的时间。

教师要成功地实现角色转换就需要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和教学智慧的提高,还需要教师有更多的知识、技能、能力和经验。教师还要以自己的人格和素养去影响学生,成为学生学习的典范。为了适应职业活动导向教学,教师要成为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建构者,因此,要求教师应具备良好的教学风格、掌握做好主持人工作的技能。教师的教学风格即是指面对学习者的时候,教学者表现出来的具有性格特征的个性。

教师的教学风格不是一朝一夕偶然轻易形成的,是教师富有独创性的较长时期教学实践产生的结果,凝聚着教师的美学理想和教学艺术实践的匠心。老师要转变传统的灌注式的教学风格,就要努力学习、创新理念,在课堂上探索与实践构建适合学生主动学习的轻松愉快的教学风格,让学生自主的学习,充满民主、互相学习,促进学生在学习中不仅能形成职业能力而且还能不断地提高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

对职高英语词汇教学基础性的新理解 篇4

关键词:职高英语,词汇教学,新理解

传统的英语教学,认为词汇是英语知识构建的基础。这一观点是易于理解的,因为词汇是英语意义构成的基本单位,没有这个基本的单位,英语的意义大厦是无法构建的。但需要注意的是,在职业高中的英语教学中,英语教师坚持这一观点并实施词汇教学,结果还是出现了大量英语学习困难的学生,而教师常常又将此现象的原因归结为学生的英语基本功(包括词汇积累)不扎实,于是职业高中的英语教学就容易陷入一个学生的学习效果与原有积累之间的死循环。要改变这一现状,笔者以为需要建立对词汇教学的新理解。

一、反思词汇教学的理论基础

词汇在英语意义构建中具有基础性的作用,这是无可厚非的;但这是否意味着词汇教学也必须是基础性的呢?在实际教学中,英语教学坚持的基本理论其实是,“词汇教学”就是“词汇的教学”,而“词汇的教学”又容易演变为“词汇的记忆”,而“词汇的记忆”又会演变成“词汇的背诵”。在这样的逐步推导之下,教师的词汇教学,就变成了学生对词汇的背诵——包括对单词形式和单词含义的背诵等。这可能未见于英语教学理论书籍,但却实际存在于职业高中英语教学实际中。

笔者以为这一教学实际是需要反思的:学生的词汇学习过程到底是什么样的?是不是就是单词形式与含义的输入与简单复述呢?翻阅相关的英语学习资料可以发现,学生即使在最为简单的英语单词的学习中也有着相当丰富的心理活动,他们学习英语单词时不是简单地去记忆单词的形式与含义,而是一个将英语单词的形式、含义与自己原有认识进行相互作用并理解,然后再进入自身记忆的过程。这意味着词汇教学不能沦为僵化的记忆,单词教学本身也应当有一个意义构建的过程。

笔者以为只有建立了这一认识,职业高中的英语词汇教学才有可能出现更大的希望。

二、创新词汇教学的实践探究

在笔者建立了“教意义”的认识之后,又进一步进行了一些实践探索,并得到了新的认识。

首先,教词汇的意义意味着教师要对词汇意义进行新的探究。一个新的词汇怎样才能为学生所有效地接受,教师首先要关注这个词汇与以前曾经学过的哪些词汇有可能形成联系。举一个例子,有一次学生在课堂上遇到news这一单词时,全体学生一瞬间没有人能够回答,那些英语成绩较好、平常敢于发言的,竟然短时间之内没有一个人能够回忆起其意思。笔者正想及时提醒,突然一个学生叫了起来“新闻”。这是一个英语成绩一般的学生,为什么他能突然之间说出来呢?一问才知道,他记这个单词时是与new联系在了一起。显然,这是一种意义抛锚式的记忆,因而能够被这个学生长时间内有效记住。

其次,新词汇意义的构建主要在于学生。教师对新旧词汇意义的寻找与构建,只是词汇意义形成的基本条件,从根本上来看,词汇的意义必须由学生自己来构建。从这个角度讲,词汇教学是新词汇与学生已有的英语知识,包括词汇知识、句义知识等相互作用的过程。也就是说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新词汇遇到的并不只是旧词汇,而是包括所有已经学过的英语知识。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认识,而形成这一认识的基础,实际是教师教学观念转变的结果,即新的英语知识的学习不是简单的吸收,而是新知识个体与旧知识的相互作用。

最后,新词汇进入持久记忆的关键在于运用。新词汇要能够在新情境中得到应用,才能有效地为学生所记住,并促进学生新词汇的保持与迁移。

三、教学反思

反思笔者对职业高中英语词汇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探究过程,实际上归根到底还是将自己的教学从自身的教转移到了学生的学上。只有关注了学生的学,才能知道学生在学习中会有什么样的心理活动,才知道学生可能会有什么样的困难,也才能知道学生的词汇记忆遵循着什么样的规律。

新课标下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新思路 篇5

海城小学 陈兴跳

当我们语文教师在批改作文的时候,往往发现这样的问题:学生习作题材经常如出一辙,没有任何新颖性,甚至与一些作文参考书中的例文非常雷同;同时,学生习作似乎没有什么“亮点”,体现学生个性化,能倾吐自我心声的文章实属罕见。于是,教师们常常把抱怨投向学生:为什么不会写作文?为什么总不开启思维想想写些什么?为什么写作水平就那么低,连400字的文章也写不出?自始而终,我们教师们只把问题的原因归结于学生的智力水平与能力问题上,根本未曾想过症结就在于自身的教学。

曾经有位学生交给我一本空白作文本内夹一张纸条:老师,我不会写。我非常生气,问这位学生为什么不会写,这位学生的回答竟让我感到触动:老师,我不是不想写作文,而是尽管你在课堂上讲了很多写作方法,可我就是不会写,我想了一天也不知道该写些什么?原来,我在课堂上的作文指导一切都付诸东流,这不得不让我开始注意寻找新课标下小学语文作文课堂教学的新思路。

新《语文课程标准》对作文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作文教学应当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个体要求,写出真情实感的文章。很显然,这要求给我们语文教师的启示就是:作文课堂教学应是以张扬学生个性,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目标的新的有效教学方式,从而让学生习作时变被动为主动,从“要我写”向“我要写”转变。作文教学中如何才能实现这种新的教学方式呢?我认为教师应当做好以下几点:

一、从重视教师的习作方法指导向重视学生的习作感悟转变

过去,我们语文教师非常重视习作方法的指导,文章的“开头———过程———结尾”用什么样的方法写,怎样写都一一讲述得深刻透彻,甚至整节课时间都用于指导上,但往往这种指导总会导致学生的习作千篇一律,毫无创意。学生的个性化容易受到压抑,自然在习作中自我表达的情感也不会流露。然而,要张扬学生自身的习作个性,主动习作极需要依靠学生自身的习作感悟,哪怕教师在作文课堂中只讲了一篇文章开头如何写,只要学生一旦有了习作感悟,他就能按自己的思维发展很快把过程、结尾写出。学生习作感悟就如同我们平常所说的语感一样,有语感,对文字的理解当会顺理成章。因此,我们教师在习作教学过程中从指导与培养学生习作感悟比对学生只进行习作方法指导更为重要。

培养学生的习作感悟,我们可以依靠学生阅读文章,体会写法去培养。例如教师在上作文课前布置学生从文章杂志上找一篇自己喜爱的文章,然后带进课堂进行集体交流,让学生在交流过程中体会写法。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写法,学生在交流过程中除体会自己的文章写法外,还体会了其它许多别的同学喜爱的文章的写法。这样,由学生自己感悟总比老师一味传授写作技巧的效果好得多。

二、从重视学生习作的结果性向重视学生习作的发展性过程转变

小学作文教学的新思路 篇6

一、课内课外, 努力激发学生写作文的兴趣

教师要把语文课上活, 使学生喜欢学、乐意学、教师要认真备课挖掘教材中的一些富有情趣的东西, 让课堂成为一个生动、活泼、有趣的课堂, 从而调动学生兴奋地情绪,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赞可夫说:“教学方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 触及学生的心理需要, 这种教学就会变得高度有效。”情趣教学正是通过调动学生积极心理因素, 使之产生某种学习激情的教学方法, 精神面貌很自然会成为学生习作中的模特儿, 也很自然地激发了学生对写作文的兴趣。

二、贴近生活, 创作来源于生活实践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 这就是要求我们想方设法地去贴近生活, 充实丰富学生的生活、在五彩缤纷的生活中激发学生创作的欲望。小学生的作文要从学习、生活中的内容入手, 因此, 多开展一些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身心活动, 在丰富的生活中提炼、感悟, 学生的作文才能言之有物。在活动时, 教师要力求体现童真趣, 别出心裁, 比如可以结合常识课, 告诉学生, 泥鳅能预测天气, 布置学生养泥鳅, 观察泥鳅的天气变化前的表现, 并把观察到的情况写下来。平时也可指导学生观察庭院里的花卉, 观察菜园里的蔬菜, 把它们的形状、颜色等描写下来, 从而丰富了生活内容, 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 作文效果自然比较好了。

三、观察感受, 在生活中积累素材表达自己的心路历程

小学生作文就是练习写一些自己经历的事, 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用恰当的文字表达出来。如:农村的孩子到山上挖冬笋、竹林是一个什么样的环境, 挖到冬笋之后, 发现了什么样的迹象可以预测那里有冬笋, 而且, 根据这些迹象, 怎样挖才能挖到冬笋, 挖到冬笋时, 心里感觉怎样, 这些写下来就很真实而有趣。有些孩子到田里捡过田螺, 在什么时间去捡田螺最合适?根据什么迹象才能捡到田螺, 捡到田螺时的心情怎么样?这样写出来的文章自然生动有趣。

四、明确要求, 作文练习要系统训练

由浅入深, 循序渐进, “跳一跳摘桃子”, 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作文要从低年级的看图说话开始, 中年级的片段练习要多样, 高年级的重点应放在篇章训练上, 文体偏重于记叙文, 应切实落实在有中心内容的恰当要求上, 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因此, 年级不同, 对学生的作文训练要求各有侧重。如:让学生多写身边的人和事, 写《我的妈妈》、《我的爸爸》、《我的生日》等, 这些与自己生活最接近的内容, 最容易写, 也最能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而表达真情实感的文章也最能感动人。

前面说的是作文教学中的激趣与导练, 接着谈谈怎样培养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

作文的评改应以学生的自改为主, 教师的评改要少改, 教师的评讲多表扬, 多鼓励兼以探讨为妥。培养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应引起教师的重视。叶圣陶先生曾指出:“教师只给些引导和指点, 该怎么改, 让学生自己去改, 学生不就处于主动地位吗?养成了自改的能力, 这是终身受用的。”指导学生掌握自改作文的方法, 养成良好的习惯, 是提高作文能力的有效途径。

既然自改作文这样重要, 那么, 应如何培养自改作文的能力呢?

其一, 树立榜样, 激发兴趣。教师讲清“玉不琢, 不成器”, “文成于改”的道理。让学生明白自改的意义, 通过讲述古今著名文学家反复锤炼, 修改文章的故事, 给学生树立榜样, 激发学生自改的兴趣, 也可就地取材, 树立典型榜样。选一些平时作文优秀的同学, 做自改作文的经验交流, 共同探讨自改作文的方法。当然, 有时教师也可示范修改, 引发学生自改的兴趣。通过示范修改, 传授给学生修改作文的方法和要领, 同时让学生从示范中发现问题, 领悟改怎么写, 不该怎么写, 要怎么改才好。讨论文章修改前后有什么不同, 调动学生修改作文的积极性。

其二, 授予方法, 掌握要领。教师在教学中可由易道难, 由单项到综合地指导学生自改的方法和要领, 循序渐进, 逐步提高。应注意到年段不同, 对学生自改作文的要求也有所不同。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 三年级开始先培养学生“能修改有明显错误的句子”, 四年级接着培养学生“能修改有错误的句子”, 五年级再培养学生“从内容、词句、标点等方面修改自己的作文”等。可见, 小学生自改作文是从修改句子入手, 修改的要求随年级的增长而逐步提高。学生修改作文可以自改, 也可互改。自改、互改这两个方面可相结合进行。自改作文, 可边读边改, 轻声读, 改正标点, 用词不当, 错字等, 逐段默读修改病句, 注意调整语序, 补充不具体的内容, 删去多余的内容, 通读全文, 立足全篇, 从材料取舍, 结构安排, 语言表达, 中心思想等方面看看是否符合习作要求。互改作文, 可分小组, 交换修改作文, 发挥集体力量, 提倡互助精神。

其三, 加强训练, 养成自改习惯。要组织学生进行形式多样的修改训练, 可采用师生改, 师生共改, 互找互改, 独立自改等形式, 而在多种形式中, 主要是独立自改的机会要多些。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 长期的训练, 学生就能养成自改的良好习惯。

探讨中职语文教学过程的新思路 篇7

关键词:中职语文,教学过程,新思路

一、语文教学要重视生活实践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泉源, 文章如溪水, 泉源丰富而不枯竭, 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而如果学生如缺乏丰富多彩的生活, 就会腹中空空, 脑中空洞, 无写作之本。陆游说:“尔果欲学诗, 功夫在诗外。”这诗外的功夫就是对生活的体验、感受和认识。因此, 教师应让学生走出课堂, 走进生活, 走进自然, 进而感受生活, 体验生活, 认识生活。如指导写秋景的文章, 有的老师带领学生走出校园, 置身于自然, 学生心情荡漾, 在秋景中漫步, 畅游。他们仰望蓝天下自由飞翔的小鸟;扫视辽阔大地上的金黄稻穗、爆裂的豆角;倾听潺潺水流轻柔的流淌声、收割机的轰鸣声;再俯视脚下那飘落的、静静沉睡的片片黄叶, 饶有兴致地拾起, 玩弄, 细赏……秋天的景, 秋天的人, 在学生心灵深处放飞, 这些将化为语言文字, 学生也会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了, 还会尽情地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

上朱自清的《荷塘月色》, 我在中秋节的前一个晚上对学生说:“同学们, 今晚的晚坐班我带大家一起到校园的荷塘去玩一玩。”学生们一齐欢呼起来。于是, 我们排好队走出了教室, 我们沿着校园幽静的小道, 借着月光, 来到了荷塘边, 我指着荷塘里的荷叶问:“荷叶是什么形状的?”学生们七嘴八舌地说开了:“心形的, 椭圆形的, 田形的。”望着荷塘中空白的水面, 一轮明月落在水中, 令人浮想联翩。突然一阵风来, 我立即又问学生:“风过后叶子又像什么?……”接着我们围绕荷塘四周环绕走了一圈, 大家心里都百感交集。最后我没有立即组织学生回教室, 而是就在荷塘边讲解《荷塘月色》这边课文, 利用其情景, 充分体会其意境, 讨论气氛十分热切。大家都争着抢着发言, 连平时最不喜欢说的学生此时也说话了, 达到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二、语文教学要做好两个优化

1. 优化教学实施及反馈体系。

一个完整的教学系统一般包括教学实施和反馈两个相互依存的过程, 它们都是以学生为主体的。针对这两个过程的不同特征, 我们应分别遵循“好生吃得好—中生吃得饱—‘差’生吃得了”和“‘差’生做得了—中生做得好—好生做得巧”的分层次教学原则。应坚决摒弃“大锅饭”式的平均主义, 针对不同层面的学生, 采用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课堂结构、教学情景, 使全体学生人人有压力, 个个有动力, 激发他们的成就感、自信心, 进而激发学习兴趣, 老师才能在愉快融洽的气氛中完成自己的教学全过程。

2. 优化教学评价体系。

在初中应试教育中, 对教学评价的主要依据是升学率的高低, 学校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就是分数。于是考试成了老师的指挥棒, 分数成了学生的存在价值。这样人为地加大了师生的双方心理负担, 严重违背教育发展规律。因此, 在职业中学语文教学评价中应彻底摒弃唯分论、唯升学率论, 由看谁的课讲得好, 到看谁对学生指导得好;由看谁对问题分析讲得透, 到看谁的学生语文能力提高得快。这样才能使教学过程得到最优化。

三、语文教学教要体现艺术个性化

个性化的语文教学艺术, 必须有轻松幽默的一面。轻松的教学、幽默的启发, 能沟通师生之间的情感, 营造教学的氛围, 产生幽默中不失本分, 欢乐中不乏启发的教学效果。个性化的语文教学艺术, 必须有生动、精彩描写的一面。入胜的细节描绘与非凡的思想境界相辅, 将学生引入教材的美的境界之中, 引导学生在作品的鉴赏、联想、体验之中融入学生个性化的理解, 从而将教学的情趣、学生的情感推向高潮, 从而创造课堂气氛“其乐融融”。个性化的语文教学艺术, 教学上要“运其才智, 相机诱导, 体悟传神, 发展个性”。就是运用教师的才智, 发展学生的才智, 以个性培养个性, 以情感增进情感, 从而充分发展学生的思维和个性。

教学的个性, 体现在语文教学中, 就是将独创性教学方法和与众不同的教学手段相融合, 形成切合教师个性实际的教学风格, 从而在教学上产生对学生个性教育的最大效果。

个性化的教师成功之路, 在于帮助学生创造良好的氛围。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良好的教学氛围关键所在。师爱和师生平等是个性化教育所要求的。因此, 高品位的个性化教学, 一是实行教与学民主、平等, 师生彼此尊重, 教学相长。没有平等, 就没有尊重, 更无从谈起发展师生关系。教师要具备民主、平等意识, 以及过硬的业务素质和表率的人格品位。二是开展合作学习。可采取小组讨论, 课堂讨论, 甚至课堂演讲、辩论等形式展开师生的情感交流, 活跃课堂气氛, 构建良好的教学情境。合作学习是让全班同学共同参与, 全体发展。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一个“导”字上, 即导学、导问、导思、导法、导行, 做一个学生学习的出色策划者、组织者。学生必须进行大量语言实践, 这是老师的讲授哪怕是精讲也代替不了的, 老师要为学生的这种实践多创造契机。

四、语文教学要实现三个“转变”

1. 教师教学使命的变革。

从2011年秋江苏省语文教材已做了改革, 实行了模块化设计, 分基础模块、职业模块和拓展模块三个模块。针对这种新的形势, 中职教师理应成为科研型、专家型的教师, 不仅要“能”教, 而且要“会”教;不仅要精通本专业知识, 还要了解相关的边缘知识;不仅要钻研新的理论、新的思想, 还要善于总结在教育实践中获得的经验与体会, 并力求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从而指导自己更好地实践。正如马卡连柯所言:“离开教育理论我是不能工作的。”这一精辟见解, 启示我们要认清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 我们应从根本上实现由机器型的教书匠到艺术型的教育家的转变。

2. 语文教学模式的变革。

孔子曾说:“学而不思则罔。”古今中外的大学问家都十分强调思考在学习中的作用。在旧的模式下, 语文教学大都采用“保姆式”教学方式, 其最大的特点就是“不放手”。大到篇章, 小到字词, 全是老师说了算, “满堂灌, 满堂问, 一言堂”的局面随处可见。学生毫无独立性可言, 只是一个个记忆的机器, 它严重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在全面实施课程改革的今天, 我们必须打破旧的传统模式, 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掌握材料 (包括教参书) , 省去机械传输所造成的大量时间的耗费。课下自己吃、课上谈味道, 课上应该成为学生各种理解碰撞、质疑创新的一方舞台。“随文成形, 随课成形”, 可以是“启发式”、“自学式”、“讨论式”, 也可以是传统的“讲授式”, 但完全可以让学生轮流过把“教”瘾, 当然准备必须充分, 教师指导、集中小组智慧是少不了的。

作为学习的主体, 学生不是被动地机械复制, 而是积极地对客观世界能动反映。这就决定了学生的学习应该是一种满足内在需求的主动探索过程, 而不是简单地把学生视为加工对象, 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创新意识。授之以渔, 把学习知识的规律和方法教给学生, 通过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方式获得知识。语文教学无非要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然而这几种能力的提高, 无一不是靠学生自己的反复实践活动。老师要推学生一把, 让他们下水自己游, 告诉要领, 随时把握水中情况, 以便指导;而学生之间互相纠正与彼此丰富, 更能创造广阔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肖建彬.素质教育在英国[M].天津教育出版社, 2010.

高中数学有效教学的新思路 篇8

(一) 存在的问题。

正如有的学者所言, 我国当前的教育, 教育理论界讲的是主体教育, 教育行政机关讲的是素质教育, 而中小学搞的是应试教育。诚然, 这种说法有些过激, 但或多或少地道出了些实情。因高考的巨大压力, 有的高中搞的就是应试教育, 注重升学率、注重分数。在这样的大局影响下的高中数学教学也丧失和异化了数学精神。此外, 高中数学中的二次函数值的求法、排列组合的实际应用、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的关系、立体空间概念等都是比较难的章节, 学生年龄小, 阅历有限, 不少学生容易急躁, 有的学生贪多求快, 囫囵吞枣, 取得一点小小成绩就骄傲自大, 遇到一点小小挫折就一蹶不振, 对数学“谈虎色变”。这对高中数学的教学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二) 原因分析。

1. 初中数学教学的影响

初中三年的数学教学, 使学生在某种程度上形成了固定思维模式, 考虑某些问题时存在单一、片面的思维。初中教材偏重于实数集内的应用运算, 缺少对概念的严格定义或对概念定义的不完整。这使学生进入高中后出现对数学理解困难, 概念模糊等情况, 在掌握知识时存在一定的障碍。

2. 无节制的扩展知识面

无节制的扩展知识面, 在教学中不断补充公式、补充特殊的解题方法, 这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尤其是在高三数学总复习中屡见不鲜, 造成学生学习负担过重。

3. 教学层次不分明

一些高中数学教师教学层次不分明, 不管自己所教学生的具体情况, 眼睛只瞄准高考数学150分的试卷, 把学生当成容器, 所有的学生用同样的教材, 上课时是同样的教学内容, 导致学优生吃不饱, 后进生消化不了。

二、开启新思路, 进行有效教学

数学学习不仅是知识的接收、贮存和应用的过程, 而且是学生数学思维形成的过程。因此, 在数学的课堂教学中, 教师不能仅限于简单的知识传播, 按计划完成教学进度, 而应注重学生思维的训练和发展, 使学生掌握良好的数学学习方法, 形成数学思维;要激励和引导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一)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高中阶段的数学以学生独立思考、教师分析和指点为主。学生不仅会有新鲜感, 而且会因自己能独立解决问题而获得一份自豪感。此外, 高一“起始教学”意味着新的起点。学生普遍有学好数学的信心, 即使后进学生, 也有“而今迈步从头越”的决心。教师要珍惜这阶段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抓住机遇, 最大限度地保护和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1. 贴近学生生活, 激发学习兴趣。

比如在“均值不等式”一节的教学中, 教师可设计如下问题, 引导学生从中发现关于均值不等式的定理及其推论:某商店在节前进行商品降价酬宾销售活动, 拟分两次降价。有三种降价方案:甲方案是第一次打a折销售, 第二次打b折销售;乙方案是第一次b折销售, 第二次打a折销售;丙方案是两次都打折销售。请问:哪一种方案降价较多?

2. 创设数学情境, 唤起求知欲。

教师应创设情境, 让学生犹如亲临其境, 增加感性认识, 保持学习热情。教师要尽量利用直观形象的方法, 如讲“导数与微分”时可以直接引入物理学中的“位移与速度的关系式”, 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下前提下了解新内容。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使用, 可使学生进一步形象地观察所学的知识。总之, 数学教学的目的是要学生在实际使用中掌握知识能力, 在思考行为中发展思维, 在做题实践中提高解题能力。

3. 进行情感交流, 提高学习积极性。

“感人心者, 莫先乎情”。教师应加强与学生情感的交流, 关心、爱护他们, 热情地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使学生爱屋及乌, 喜欢数学。教师还可通过数学家或数学史学的故事, 让学生了解数学的发展、演变及其作用, 了解数学家们是如何发现数学原理的, 以及他们的治学态度, 等等, 提高其学习积极性。

(二) 因材施教, 发展创新意识。

教师备课应从教学要求、教学内容、教学时间、教学步骤、教学方法到实验准备课都坚持与好、中、差各类学生的实际相适应。如针对学生接受能力不同, 在课堂容量上有不同的要求;针对学生智能的差异, 在课堂提问、例题讲解、巩固练习上有区别, 所要求的思维程度不同, 强调针对性, 既保证“面向全体”, 又兼顾“培优”、“补差”。

1. 分层质疑, 启发思考。

将知识分成若干个问题, 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独立学习活动逐步解决问题。教师要注意把握提问的策略, 让各类学生均有输出信息的机会。通常在讲授知识时提问中等生, 利用他们在认识上的不完善, 把问题展开, 进行知识的研究;在突破重、难点或概括知识时发挥优生的作用, 启发全体学生深刻理解, 帮助他们进一步理解知识。这样能够较好地解决教材的统一性和学生个性差异的矛盾, 使学生各有所得。

2. 分层考查, 查漏补缺。

根据数学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各层次学生的教学目标命题, 实行分层过关考查。每份数学试卷都包括基本题、提高题和深化题三大类。基本题是面向全体学生设计的;提高题是供学困生选做, 中等生和优生必做的;深化题是供中等生选做, 优生必做的。三类题的比例是基本题占80%, 提高题占15%, 深化题占5%。分层考查后, 对没有过关的学生, 应进行分层教学、建立帮学小组、个别辅导补缺。

3.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高中数学还应当倡导主动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方式。这些学习方式有助于发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现行的新教材很好地执行了这一理念。每册书都设立了研究性学习材料, 为学生形成积极主动、多样的学习方式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教师应重视对研究性学习的教学, 应从教材的例题和平时的练习题中, 合理选材、组材, 编制研究性学习素材来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的习惯, 培养综合应用数学知识发现、探索、提炼、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参考文献

[1]钟启泉, 崔云漷, 吴刚平.普通高中新课标方案导读[M].武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2]张民欢.用高等数学的思想方法研究中学数学问题[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9, (2) .

空中领航课程教学的新思路 篇9

关键词:理论教学,外场训练,领航教学

从1947年我军创建第一所航空学校起, 就开始专设空中领航课程, 培训空中领航员。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演变, 空中领航课程已经稳步跻身于海军航空兵学院 (以下简称“我院”) 重点课程之一, 也是驾驶、领航、地面指挥引导等多专业的必修课程。然而, 随着时间的推移, 学员的培训周期、培养目标和学历层次经过了数次较大的改变。而且近些年来, 随着我军新时期的战略转型, 部队技术装备的不断发展以及教学改革的逐步深入, 空中领航课程出现了内容越来越多、课时越来越少、教学矛盾越来越突出的问题。抓住现有学员经历过大学本科教育、文化层次较高、理论分析能力较强的特点, 以满足未来岗位任职第一需要为导向, 进行教学训练改革势在必行。

一、对理论教学提出“重实用”要求

1. 教学内容改革采用“削枝强干”的方法

内容改革的目的是调整知识结构, 通过或补充、或精简, 突出重点, 实现理论教学与部队建设和军事斗争准备需要相结合, 与职业岗位现实需求和未来需求相结合, 与学员现实基础和终身学习相结合的目标。

一方面, 重视知识的选择整合。以“必需”和“够用”为度, 在广而博的基础知识中去掉常识性的或学历教育期间重复讲授的知识, 并对保留下的知识进行重新整合, 突出实用性、时代性。如“航空地图”一节, 过去对地形地物的标绘方法、地图投影等关于地图制图的专业理论知识讲授过多, 实用性不强。改革的目标是在学员对普通地图有所了解的基础上, 精讲航空地图的专有特征, 以及如何识别航图上标绘的地理要素和航空要素, 如何根据地图的失真情况绘制航线、准确的量角测距, 如何根据飞行任务性质选择比例尺相匹配的航图等应用型知识, 并根据装备发展趋势增加航路图、电子航图的介绍。

另一方面, 立足岗位任职需要和设备的实装情况, 对老旧内容进行删减, 对重要内容进行针对性的强化和补充。例如, 航空地图的投影理论、无线电罗盘的背台飞行求要素、轰瞄-1甲测偏流地速、高度表误差修正、无线电罗差校正等内容, 随着装备的发展和训练方式手段的革新, 已经不用或很少使用了, 教学中就要弱化这部分内容。而对于飞行训练中特别需要的技能型知识则需加强, 例如, 强化学员心算、战术领航计算能力训练, 加大现代导航设备领航的空中实施方法、程序教学, 使毕业学员能够快速适应部队, 缩短二次培训时间。

2. 教学方法改革坚持有效性原则

领航课程的特点是原理性强, 知识点多、概念多, 理论与实践联系紧密。从目前的教学效果看, 存在两大亟须解决的问题。一是学员在听课过程中觉得知识理解、接受起来比较容易, 但一进行实际操作就问题百出, 这其实是一种轻慢心理在作怪, 因为心理上觉得简单, 觉得一听就会, 就不予以足够的重视。二是易出现“单打一”的现象, 不能将所学知识综合灵活运用。出现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领航课程是按照知识类型, 分篇章讲授的, 而在具体的实操过程中, 需要学员打破章节界限, 按照给定的飞行条件进行综合领航, 而学员在理论学习期间缺少有效的综合领航训练, 没有形成综合领航的意识。

“要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让学员掌握好知识技能”是《教学论》中的一个重要观点, 所以, 我们需要采用与专业特点相匹配的、富有成效的教学方法, 去解决上述问题, 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经过认真梳理空中领航课程的教学内容, 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 先期进入。在分兵科时, 领航学员虽然接触过模拟机, 但因为战位的不同, 不能获得和驾驶学员相同的认知满足感。所以常常是教员、学员辛苦了大半年, 还是纸上谈兵的感觉, 学的东西如何运用、何时运用, 进而缺乏对领航岗位的职业认同感, 学习兴趣和信念受到抑制。

我们的教学设想是:学员在确定空中领航专业之后, 先到运七领航轰炸教练机上体验一次, 看看领航员的工作状态和内容、程序, 对要学习的内容有个先期心理准备。课程过半, 结束推测结合地标领航的教学以后, 学员已经有了基本的领航知识, 再到飞机上体验一次, 检验所学知识能不能融合于飞行过程之中。

(2) 小班化教学。由于空中领航注重操作演练, 巡视一圈加上个别指导和评价, 一个问题至少要十几分钟, 造成课堂进度缓慢, 甚至理论问题讲授的积压, 会出现一次练习课可能会导致后续几堂课不得不满堂灌, 才能完成教学进度任务的现象, 学员有问题也无法及时与教员沟通。因此, 在无法增加课时的状况下, 我们的教学设想是采取小班化教学, 每名教员负责10名左右的学员, 保证教员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科学地组织教学内容, 给予学员足够的关注, 进行更细致的实时操作指导, 学员也有机会和教员进行深度的交流和沟通。

(3) 精讲多练。课堂上, 教员应抓住学员注意力比较集中的前半段时间, 精炼讲述, 然后用后半段学员容易注意力分散的时间带学员实际动手, 反复练习, 或将练习穿插在讲授当中, 讲练结合, 始终抓住学员的注意力, 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

(4) 优选教学法。结合领航课程特点, 推荐以下四种教学方法: (1) 示范教学法, 模式是“教员示范, 学员跟做;教员布置, 学员练习”, 特点是学员通过直接地模仿, 快速而有成效地掌握必要的知识技能。适用于技能型内容:基本地图作业、计算尺和计风仪的使用、推算飞机位置、领航的准备与实施等。 (2) 推理教学法, 模式是通过推理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复杂的联系和多样性的统一, 特点是有利于学员理解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过程及规律。通过推理引导, 将学员学历教育阶段掌握的知识和任职岗位需要的新知识联系起来, 互相渗透, 互相转化, 使新知识成为旧的理论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适用内容:原理性强的飞机航行的基本规律、航行速度三角形的变化、进入航线、修正航迹等。 (3) 求解教学法, 模式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特点是利用学员掌握知识过程中必然产生的问题调动已有知识的储存, 始终引导学员探究, 使新旧知识构成合乎逻辑的知识链条。适用内容:飞机位置的误差分析、航迹修正精度的分析、利用轰炸雷达测量领航要素等。 (4) 局部探求法, 模式是以学员自主学习为主, 教员对其中的某些知识点重点分析。以目视地标定位为例, 在学员自主学习的基础上, 可以只用原教学时数的1/2, 重点分析出舱定位时机和位置的把握、视线运用原则和联系定位法。适用于基本原理方法清楚, 但细节问题与工作经验联系紧密的内容。

3. 教学手段改革以“虚拟、模拟教学”为重点

教学手段改革的目的, 是缓解增加新设备教学内容对时间的需求、知识形成能力的过程对时间的需求受不断被压缩的授课时间限制, 实装教具配备跟不上部队装备发展等矛盾, 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模拟设备、虚拟教学软件的研发和网络的普及, 极大地改善了教学条件, 为教学手段的丰富和组织课内精要提示、课外自主学习、网络在线考试的手段改革提供了条件。

已经完成的科研成果的应用, 实现了“领航理论”与“实践技能”的有机结合, 能够锻炼学员适应紧张的空中工作环境能力, 为外场实飞奠定了基础, 使教学更贴近任职教育的需求。通过设备操作实习, 降低了学员空中出现“遗”“忘”“漏”或误操作的机率;利用领航专业教室及附属设施, 开展航线飞行的模拟演练, 缩短了理论与外场的距离;利用包含33种不同类型计算题的空中领航计算练习与测试软件, 训练了学员“快、准、稳”的计算能力。

利用网络教学手段, 以专业网站和课程网站为平台, 实现网上教学员互动。学员可以根据网上教学信息发布, 自主掌握学习内容和进度。教员根据提交作业的质量信息, 实现有针对性地对某位学员进行网上答疑、辅导, 让大班教学也能体现出小班教学的优越性。

二、对外场训练提出“高效益”要求

1. 从时间利用上提高效益

飞行训练环境的复杂性, 给领航学员的上机实训造成很大的压力和矛盾。训练区域上空不仅每周有民航的60几个航班通过, 还有民航学院的训练飞行、国家体委的伞训, 这些都使训练时间、场次严重受限。因此, 提高飞行训练效益成为外场教学改革的第一目标。

经过分析验证, 提出在同一架飞机上进行“多期同训、一机多训”的新型组合训练模式。采用前、后舱结合组训, 后舱、轰炸舱结合组训, 前舱、轰炸舱、后舱结合组训等方式, 充分挖掘飞机设备的功能, 一次飞行实现多种课目练习的教学, 提高训练效益。

如前、后舱结合组训, 是安排高教学员飞前舱, 进行主动领航训练和单飞训练, 初教学员在后舱, 进行被动领航, 培养学员的基本程序和领航意识, 从而实现不同期班的组合训练。而前舱、轰炸舱、后舱结合组训的大组合方式, 通过前舱安排学员进行GPS自动导航系统的教学, 轰炸舱安排学员进行雷达教学, 后舱安排学员进行综合领航教学, 更是充分利用了空间和机载设备的功能, 实现了一次飞行多课目训练, 训练效益得到大幅度提高。

2. 从训练内容和设备上提高效益

目前外场训练内容受施训飞机机载设备限制较大, 造成训练重点与部队实际飞行需要有出入。需要通过改装飞机机载设备予以解决, 虽然难度较大, 但却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三、对教员能力提出“成长”要求

“不教而战是谓弃之, 不学而教是谓害之。”现今任职教育与以往的学历教育相比有很大差别:人才培养目标具有鲜明的岗位指向性;教学内容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教学方法具有高度的灵活性。这对教员队伍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 教员队伍作为实施任职教育的主力军, 其整体素质的高低, 在很大程度上, 决定着任职教育的成败。既具有领航理论教学水平, 又同时具有规范的领航技能训练指导能力, 既是教员的成长目标, 也是落实任职教育的根本保障。

走出英语教学的新思路 篇10

一、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激趣, 化枯燥为有趣

传统的英语课堂是录音机、黑板加挂图这些单调的教学手段, 学生本来学习英语就吃力, 再加上一尘不变的套路, 可以说孩子们仅有的那一点点兴趣也没了。教学现状让我们意识到要想改变现状, 就要激发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学习兴趣。小学生所处的年龄段是好动、注意力不集中, 对一切新事物都怀有强大好奇心, 而多媒体课件, 动画的运用能创设各种情境, 能牢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 在学习《At the zoo》时, 运用多媒体制作动画课件, 为学生创设了一个鲜活的动物园的场景, 让学生的无意注意变为有意注意, 并加入不同声音, 让学生通过听声音、看动物记忆理解单词。这样单词的记忆也就不那么难了。这一动画情景的创设, 使抽象、枯燥的单词具体化、形象化了, 大大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从而产生了强烈的学习欲望。

二、利用多媒体增加对话机会, 开展创新实践活动

在英语教学中, 一些实物可以利用图片展示给学生看, 让学生有一定的直观认识。但同时英语是一门语言, 最终要使学生能够进行交流, 但传统的英语学习远远不能满足语言交流的要求。在课堂中教师怕孩子们抓不到重点, 达不到练习效果, 大多数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 这样做只能使少数学生有练习英语对话的机会, 因而学习效率会很低。学习和练习课文对话的过程本是一个较为枯燥、烦琐的过程。而且对于小学生来说, 一堂四十分钟的课, 确实很难让他们一直集中注意力, 尤其在课堂临近结束时, 学生多数已经是人在曹营心在汉, 课堂效率远远不如上课伊始。而运用多媒体实行人机对话, 学生进入电脑中的教学程序后, 以电脑为师, 这样每一个学生都有了操练英语对话的机会, 而在操练时不必看教师的脸色, 不必惧怕犯错误而受到批评。这样学生学习效果得到极大提高, 有效地促进了他们的英语学习。因此, 在一节课进入尾声时, 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展示有关课文内容的几个对话练习, 先让学生自由对话, 然后看动画, 随着画面的变换给动画配音, 使他们一下子精神起来, 在这种自由的氛围中, 培养他们仔细观察事物、善于用英语思维和表达的良好习惯, 同时实现了创新实践活动的展开, 体验了创新乐趣。

三、利用多媒体强化学生参与, 提高教学效率

多媒体技术应用于课堂, 使教学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由原来的填鸭式变成了启发式, 不仅师生关系越来越和谐, 教师的行为角色也发生了变化。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 而是教学的设计者, 学习的引导者, 从某种程度上说, 还是课堂教学的合作者。而学生也一改被动的学习地位, 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 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究发现者。运用多媒体以后, 教师只需通过点击小小的鼠标, 就可以避免多次交换使用录音机、幻灯机、实物投影仪、挂图等等, 方便、快捷、高效。多媒体教学通过演示课件, 使授课方式变得方便、快捷, 节省了教师授课时的板书时间, 大大提高了信息输出量, 加快课堂节奏, 增大课堂密度, 提高了教学效率。

四、利用多媒体化抽象为形象, 降低知识难度

上一篇:衔接处理下一篇:主要抗原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