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口腔医学

2024-05-03

高职口腔医学(精选十篇)

高职口腔医学 篇1

关键词:口腔医学,技能,达标,实验室

口腔技能教学是口腔医学教育的主要教学形式, 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保障, 是学生理解、掌握和巩固课堂所学知识的有效途径。因此, 实验室的合理建设和配置、实验设备器材的科学管理、技能实训的方法与形式等, 是口腔医学职业教育者共同关心的问题。现将笔者多年从事口腔医学技能教学的经验总结如下。

1 实验室建设和设备配置

口腔医学是集专业临床、专业技能、工艺技巧为一体的实用型专业, 技能实训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根据口腔医学专业特点及高职高专教学计划和大纲要求, 为使学生能全面达标, 成为社会和市场所需的职业人才, 口腔专业实验室设置应科学、合理, 按每年级60人, 每班30人学生数为标准设置与实验科目相适应相对固定的技能实验室, 应设专供口腔基础技能训练的实验室3个, 其中组织病理实验室1个、生理解剖实验室2个, 并配置电子互动显微镜、多媒体投影仪、实验技工桌、模型修整机和雕刻器等。设专业临床技能实践的实验室15个, 其中供口腔外科使用的实验室2个, 配置牙科手术椅、实验工作台、台式牙钻机等;供口腔内科技能实践的实验室4个, 2个为牙体、牙髓技能操作室, 设置实验工作台、临床模拟示教系统、根管治疗仪等, 2个分别为牙周病治疗室和光固化室, 配置治疗桌、洁牙机、光固化机和微型打磨机等;供口腔修复技能实践的实验室7个, 第1室为模型灌注室, 面积约为40~45m2, 配置水槽式水泥边台、震荡器、模型修整机等, 第2室为可摘式义齿制作室, 配置技工桌、微型打磨机、抛光机等, 第3室为熔模制作室, 配置技工桌及相应仪器, 第4室为铸件打磨抛光室, 配置吸尖式技工台、微型打磨机、抛光机等, 第5室为复模及包埋室, 配置琼脂自动熔解机、真空搅拌机等, 第6室为铸造室, 配置铸造机、电烤炉、喷砂机等, 第7室为烤瓷室, 配置烤瓷炉及其相应仪器等;1个供临床综合检查示教室, 配置牙科综合治疗台15台;1个多媒体室及相应配置。只有具备以上数量的实验室和设备仪器, 才能有效保证高职高专口腔医学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

2 实验室设置与教学质量

口腔技能实验室是完成教学计划、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场所, 也是口腔专业教学中投入最高、消耗最大的地方。如何建设好与专业教学相适应的实训基地, 并在保证教学效果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实验室作用, 这是专业发展的一大课题。从我校口腔医学专业的发展来看, 该专业经历了从初期探索到中期建设到现在发展壮大的过程, 每一次进步都是以技能实训基地的建设和发展为龙头。我校口腔医学专业前身是汉中卫校口腔医士专业, 于1983年由卫生部和陕西省教委批准设立的, 是当时陕西省唯一面向全省招生的计划性中等口腔专业, 每届计划招生30人, 有4个技能实验室和1个供学生见习的口腔临床示教室, 省教委每年拨专款用于实验教学资源补充, 实验教学质量较为稳定。但有一段时期, 由于对口腔实验教学投入的减少, 原有4个口腔技能实验室由于被其他专业挤占逐渐变为1个, 实验器材也得不到及时补充, 致使学生的技能实训无法按照教学计划和大纲要求进行, 教学质量得不到有效保证。技能实训名存实亡, 专业教学无力维持, 学校不得不从1994年停止口腔专业招生。直到1996年, 由于人们口腔保健意识的增强, 学校开始招收第一届自费口腔专业学生, 1997年恢复计划招生, 并加强对口腔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 使口腔实验教学目标逐步与国家教学计划接轨。1998年以后, 由于口腔专业生源的不断扩大和口腔医疗市场对高层次口腔人才的需求, 学校将口腔专业确定为我校重点发展的骨干专业, 投入专项资金进行实验室建设, 按照技能实训目标要求补充设备和器材, 并加强口腔技能实训的综合管理, 使口腔实验室规模不断扩大。随着口腔技能实训基地的不断发展和壮大, 实验项目开出率不断提高, 整体教学质量也得到不断提高。近年来, 全省各地报考我校口腔专业的学生人数大幅增长, 生源质量大幅提高。目前, 我校口腔医学专业已拥有多个技能实验室, 实验项目开出率达国家教学大纲和计划要求的98%以上, 同时毕业生的就业率不断提高。

3 实验器材管理

如何科学管理好、使用好实验室教学资源, 做到物尽其用、减少损耗、杜绝浪费, 是我们多年来研究和探讨的问题。多年从事口腔实验教学工作使我们得出以下感受: (1) 口腔实验设备精密而昂贵, 若使用和管理不当易损坏; (2) 口腔实验器械种类多, 若管理不当易丢失; (3) 口腔实验器材数量大, 若管理不当易浪费; (4) 个别学生素质较低, 存在故意破坏现象。为了既能保证实验教学的顺利进行和实验项目的完全开设, 又做到实验设备的完好无损、防止实验器械的丢失和杜绝实验材料的浪费, 我们在加强实验室建设的同时增强了对实验教学资源的管理, 从教研室主任到各相关人员, 实行层层责任落实、人人关心实验资源的科学管理, 在充分保证教学顺利进行的前提下, 有效维护设备、节约器材、杜绝浪费。具体做法是:落实责任, 分类管理。

3.1 实验设备、仪器管理

实验设备和仪器按其功能和用途固定在相应的实验室, 登记造册一式3份 (学校、教研室、实验科) , 由专职人员负责管理和保养, 原则上仅供教学实训使用, 若是科研或临床需要, 须经主管领导批示、教研室同意方可;在每次使用前, 由实验员、任课教师和学生3方验证签名后将责任落实到人, 若非正常因素而发生损坏, 责任由使用者自负并按规定赔偿。由于责任明确, 使实验设备和仪器的使用寿命得到了延长。

3.2 常用实验器械管理

在口腔实验教学中, 有很多供学生使用的器械, 由于这些器械种类多, 实验期间使用时间长, 学生相互挪用现象严重, 不易管理而造成丢失进而影响技能实训的顺利开展。为防止以上现象的发生, 我们将实验中最常用的器械一次性以器械包的形式发给学生, 由学生自己保管、使用, 丢失或损坏责任自负;较大器械或非常用器械, 由班、组长填写实验项目领物单, 经任课教师同意后领取, 待实验结束后, 立即由实验员按清单收回, 若有非正常损坏或丢失, 由班、组长负责。

3.3 实验材料管理

实验材料在口腔实验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消耗品, 是支出较大的部分, 特别是一些精密修复的技能实验, 其所需材料价格较昂贵。为既满足实验需要, 又杜绝浪费、降低消耗, 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 (1) 由任课教师按教学大纲及授课计划的实验要求, 根据学生人数按学期一次性制订出材料计划, 由教研室主任审核后交主管领导审批购买, 并由实验室管理人员统一保管。 (2) 由任课教师根据实验项目, 按参加实验学生的人数一次性填写领物单, 由学生班、组长签名领取后直接发给学生。 (3) 教师示教所用实验材料由任课教师填写领取。 (4) 实验材料领出单由实验室管理人员保存, 待学期结束时核查, 若因管理不善或使用失误造成的浪费由管理人员负责。

以上管理方法, 可有效管理实验设备和仪器, 延长其使用寿命, 防止器械丢失, 杜绝材料浪费, 最大限度地保障实验教学顺利进行。

4 技能实训的方法与形式

技能实训方法一般有以下几种:一是把学科内容全部讲授完后, 由任课教师按实验科目连续示教, 再由学生完成技能实训, 这种方法会使学生对整个实验步骤不熟悉, 因为教师将整个实验步骤一次性示教完成, 其示教内容多, 示教时间过长, 使学生前学后忘, 在实验操作时, 不能做到心领手会。二是当一个科目讲授结束后, 即由教师按科目步骤一次示教完成, 再由学生自己操作至实验结束, 这种示教方法虽然内容只局限于一个科目 (如可摘局部义齿或固定义齿) , 但实验步骤仍然较多, 学生很难将一个科目的全部技能操作步骤在教师一次示教后全部掌握。

实验形式一般是一个任课教师面对一个班数十个学生进行示教, 其结果是对于示教内容, 前边的学生看的真切而后边的学生很难看仔细。

由于以上技能实训方法、形式不能有效提高教学效果, 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我们对传统实验教学方法和形式进行了改革。经过10年的实践证明, 现行的口腔实验教学方法与形式是科学而行之有效的。

4.1 多媒体或投影示教

可将全班学生集中于多媒体室观看一个科目技能操作的全过程, 使学生对实训科目先有一个全面、系统、连续的了解。

4.2 化整为零, 分组示教

我院口腔专业每班30个学生, 在进入实践教学阶段, 我们将其编为3组, 每组10人, 分别由任教教师分组示教, 个别指导, 使每个学生都能全方位观察示教的每个环节。

4.3 分解内容, 分段示教

将实验科目按步骤分段, 每一个步骤为一个示教段, 每一段示教结束后即让学生进行实践操作, 待学生掌握操作后, 教师再示教下一段, 使学生对每一个实验步骤的技能操作都能熟练掌握。

4.4 技能考核

为了促使学生实验技能达标, 教师对学生每一科目的实验作品进行评分, 该成绩按总分的30%比例记入期末考试成绩。

4.5 作品择优展示

高职院校医学检验论文 篇2

1结果

中国高职院校医学检验专科共设置30门课程,美国高职院校医学检验专科共设置21门课程,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国高职院校医学检验专科开设的通识课程与专业基础课程较多,美国高职院校医学检验专科开设的课程分布较为均匀。。

2讨论

中国医学检验专科教育实行的是3年制教育,其中前两年学生在校内学习,参加院校设置的通识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及专业课程,学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选修课程,第三年校方安排学生到医院实习,学生在实习期间需要定期回校参与毕业论文设计、答辩等。美国医学检验专科教育实行学分毕业制,学生全天上课,在一年半内完成通识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及专业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选修课程,后半年校方安排学生到医院实习,学生在实习期间需要定期回校参与毕业论文设计、答辩等,并且依据实习医院提供的实习报告评价学生的实习情况,将实习情况纳入学生的毕业得分中。美国部分医学检验专科学生会因为半工半读的学习形式而延缓毕业。本次研究的结果显示,中国高职院校医学检验专科设置的课程比美国院校多,且通识课程与专业基础课程所占的比例较大,美国高职院校医学检验专科教育开设的`课程分布较为平均,与中国差异最大的是选修课程的设置。两国院校设立的课程不同,是因为两国的国情不同。我国院校比较重视学生的基础知识和理论知识教育,并在此基础上加强专业知识技能的培训,开设的选修课程多为医学科研、医学英语等课程。美国院校的选修课程是学分制,学生需要完成2~3个学分方可毕业,且美国医学检验专科的学生在毕业后几乎可以直接进入医疗机构的检验科,对医学科研、医学英语方面知识的需求不高[1],美国院校在选修课程的设置上,更重视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及文学修养等,通识课程也是基础课程,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文化修养的课程。两国院校的通识课程中都有语文(英语基础)、数学(统计学)、计算机等课程[2]。

高职口腔医学 篇3

高职口腔医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适应基层、社区等医疗机构第一线岗位,能熟练开展口腔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与治疗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对毕业生应用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高等职业教育的口腔医学专业必须主动适应社会需求,以职业教育思想、观念转变为先导,以教学改革为核心,培养具备相应能力为广大基层地区口腔疾病患者服务的专门人才,其中专业课程考核方式改革是提高实践操作技能和知识实际应用能力的一个重要突破口。

1、课程考核方式的重要地位

课程的考核评价是与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密切相关的教学环节,是检查教学效果、评价学生掌握专业知识程度的重要手段,合理、公正、科学的课程考核方式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激发学生潜在动力,同时有利于教师组织开展教学活动,调整教学方法。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课程考核的宗旨在于着重检查学生掌握所学课程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情況和实际应用能力,实现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因此,必须重视考察学生学习过程、学习态度和职业素养,积极探索与之相适应的课程考核内容和方法。

2、目前课程考核方式存在的弊病

目前,大多数院校课程考核方式仍然是以理论结业考试为主,辅以平时考核成绩为参考,这种一试定终身的考核方法,或只注重理论考试,或忽视学生学习过程、学习态度,基本上以学生记忆书本知识的数量与质量作为衡量标准,这种评价培养人才质量的传统观念,造成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重理论轻实践,平时松松垮垮,考前突击记忆,考试投机应付。对于口腔医学专业而言,由于专业培养目标的特殊性,实践课程课时大大超过理论课时,其考核时段更应集中在日常的实践教学中,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对技能的掌握,通过学习过程中的阶段性练习与考核检验,教师完全可以做到一目了然,也有利于教师分层教学和提供个性化的指导。

3、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设计

3、1 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目标

个性化的要求和统一性的标准相结合,以多样化的过程性考核取代终结性考核,采取多元化的考核模式,充分地调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所掌握的专业知识水平 ,实现由考知识到考能力的考核方式改变。

3、2 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考评体系设计

以能力为中心,根据课程的内容、特点和教学目标来决定考试方法、方式。全面评价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和学生个性化差异、将考核过程贯穿于教学全过程的指导思想,来设计考评体系,技能考核目标宜细化,而细则既要结合职业医师资格考试规范,又要符合行业要求,制定清晰的评分要求,考核由教师、学生共同参与,条件许可时可邀请行业专家一道参加。根据以上原则和要求,可以将整个考评体系设计为“平时成绩+阶段测试+实践技能+期末考核”,理论考核应减少了对记忆性知识的考核比重,充分借鉴现有的职业资格考试标准,大量融入与临床实际相关的试题,考察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将重心放在知识的应用上。

3、3考核内容的设计

考核内容必须紧密结合口腔执业助理医师考试的标准和要求,同时必须与行业岗位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保持一致,切实做到考核体系科学、合理、规范,使考核内容具有针对性、实用性。考核体系包含形式多样的内容,尽量从多角度评价学生的能力和潜力,包含:1、理论知识,包括基本概念、基础知识。2、基本技能,包括完成实训任务所体现出的熟练程度、完成结果、分析与纠错能力。3、综合素质,包括学习态度、团队协作意识、职业素养、知识应用能力等。4、技能竞赛的表现,借助技能竞赛这一平台,可以强化实践训练效果,提高学生临床适应度,实现由知识向能力的转变,其考核包括竞赛实践操作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合作意识和竞赛成绩【1】。

3、4设计考核分配权重

根据设计的课程考核改革目标,对学生课程考核分配权重为“平时成绩(15%)+阶段测试(15%)+实践技能(20%)+期末考核(50%)”。平时成绩的考核内容为上课出勤情况、课堂纪律、学习态度、上课回答问题等,其中实践技能包括技能竞赛成绩,竞赛成绩优异可获得加分,课程考核结果以百分制计分。当然,分配权重并非一成不变,不同学年,不同的学科,权重分配可以适当修正。

3、5 效果

通过近几年对课程考核方法改革,以及考核内容逐步充实,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热情高涨,每届技能竞赛开展得如火如荼,从临床实习、毕业生就业单位意见反馈,反映出新的课程考核结果基本达到了预期设计的目标;课程考核方法的改革,还有效地促进了课程的教学方法的改革,提高了教学质量,充分发挥了教与学过程中的导向作用。一方面,考核方法改革实施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有了明显的提高,因为课程考核更加注重学习过程,学生的学习兴趣、动力得到了明显的加强了,从近几届学生的课程总评成绩看,及格率逐年提高,同时多元化的考核方式也引导学生,不仅要掌握理论知识,还要注重实践操作技能和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这促使了学生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在学习专业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实践技能、创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能力的培养。从近几年对实习生、毕业生随访结果来看,学生在工作岗位上实际工作能力有所提高,能较快地适应岗位工作,促进了院校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良性运行。另一方面,课程考核方法的改革同时促使教师不断地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教师更深入地研究口腔医学专业人才培养规格,根据课程特点,优化教学内容,不断更新教学方法,对课程体系和课程质量管理进行科学合理地设计,从而有效地促进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2】。

4、总结

虽然新的课程考核体系实施时间仅有几年,但是该体系从考核内容、考核形式上对传统的课程考核方式进行了改革,包括从考核内容上,不仅考察学生对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掌握程度,而且还考察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主动与口腔执业助理医师考试的标准对接,关注行业发展要求,极大地增强了课程对专业发展的服务支撑力度,极大地改善了“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的局面。从考核方式上,以多样化的过程性考核取代一次性的终结性考核,过程性考核充分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考核要素上采取多元化的考核,这些灵活多样的考核形式从不同方面考察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更全面地反映了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所掌握的专业知识水平,这种“知识+能力+素质”的评价体系符合社会对人才培养质量多元化评价的时代潮流。

参考文献

[1] 熊均平,崔明辰,赵树娟.开展口腔技能大赛促进口腔医学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J].卫生职业教育,2014,32(12):15

高职口腔医学 篇4

1 目前口腔修复学教学中存在的弊端

1.1 教学内容不能与时俱进

纵观几种版本的高职口腔修复学教材, 无一不是按章节顺序排列课程内容, 讲究内容的系统性、完整性, 理论知识难度大, 且附图均为示意图, 基本没有彩图, 内容比较枯燥, 与前期专业基础课程内容重复较多, 过多的理论教学导致实践教学时数被严重挤压。另外, 宝贵的实践教学却要耗费大量学时练习一些本该由社会化的义齿加工厂技师完成的义齿制作, 对必需的临床操作技能练习极少, 导致教学不能适应工作岗位要求, 更没有时间和精力让学生了解口腔修复行业的新进展。

1.2 实践教学跟不上行业发展

口腔修复学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 教学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 课时总数多为144学时, 其中理论教学占1/3, 实践教学占2/3, 这种课时设置是比较科学的, 体现了专业特色。而实际工作中相对应的口腔修复岗位技能要求主要分为临床操作和技工室操作。近年来, 义齿的制作已逐渐由社会化的义齿加工厂利用流水线来完成;同时, 因信息技术及制作工艺的相互渗透而出现的计算机义齿辅助设计与辅助制作 (CAD/CAM) 促进了口腔修复的整体发展和观念转变, 使义齿制作更简单、快捷。这些新的变化, 要求临床医师不再将主要精力放在技工室操作上, 而是放在掌握适宜技术上, 即如何运用临床知识满足患者的美观与功能要求;要求口腔修复学教学重点应放在培养学生的临床操作能力上, 如义齿的设计, 桩核设计与形成, 固定义齿及活动义齿的牙体预备技术, 高质量的印模制取技术, 戴牙及戴牙后相关问题的处理等。

2 准确定位高职生培养规格

高职医学生未来主要服务于基层、社区及农村等医疗机构, 从事基本的医疗、卫生保健、卫生宣教等工作, 需要掌握大量实用、适宜的技术。对于高职口腔医学专业学生来说, 要多利用宝贵的在校时间掌握一些口腔医学专业知识和实用技能, 其中, 技能的训练至关重要, 这是职业技术院校与普通本科院校的区别, 所以必须把握好“操作能力强、上岗就能用”的培养目标。就口腔修复岗位而言, 高职医学生“上岗就能用”“上岗就需用”的操作为临床过程操作, 这是由于口腔修复的社会化服务使修复模式的变革加快, 改变了以往医技不分的状况。由于专业性质的分工, 医师与技师作为口腔修复主体的分工也更为细化, 将以社会的分工合作来完成牙齿缺损与缺失的修复, 不仅可以保证修复的质量, 还能提高工作效率。高职医学生对于制作工艺过程操作 (如烤瓷冠的制作、卡环的弯制、全口义齿的排牙等) 只需了解方法和流程即可, 应该利用大量的学时进行临床过程操作训练, 放弃一些“上岗不需用”的工艺过程操作的技能训练。

3 口腔修复学教学改革设想

3.1 教学方法的改革

实践教学要达到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适应性的目的, 就需运用动画短片及真实的录像让学生对操作过程进行详尽的了解、分析, 然后模拟, 最后由教师对重点环节作点评。理论教学中, 对概念性的知识尽量配以图片讲解, 可使学生获取的信息贴近临床实际, 生动、直观, 达到多接触、早接触临床的目的;同时, 让学生明确工作岗位中必需的技术和操作, 提高学习的自觉性与积极性[1]。

3.2 实训地点的变化

临床操作技能的培养离不开临床实践, 实践教学要突破实验室的局限, 把教室搬到诊室, 是增强实战能力的重要举措。对于一些重点、典型的病例, 可分组、分批到医院口腔诊室, 观摩带教教师的操作全过程, 包括常规的义齿设计、牙体预备、印模制取、戴牙等, 回到课堂后, 针对容易出现错误的环节, 组织讨论, 再回到实验室模拟操作, 并将自己的学习体会、操作中出现的错误和解决办法写成实验报告, 以巩固学习效果。

3.3 教学内容的改革

开展以实践教学为主、理论教学为支撑, 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体验式教学, 关注本专业最新技术动态和观念变化, 结合高职口腔医学专业学生能力, 及时将新知识、新技术引入教学中;按照未来岗位的要求精选教学内容, 使教学内容与经济、社会现状同步发展, 尤其要精心编写实验教程, 将完成各种岗位任务的知识、技能和能力需求的共性要求 (如几类全冠修复的牙体预备特点) 重新组成核心训练课程内容, 并形成独立的综合实训课程, 而不是单一训练一项技能, 以便学生系统掌握技术要领。根据我们多年来对医疗机构的调研, 可将口腔修复职业岗位应具备的知识、技能划分为6个工作模块: (1) 口腔检查与义齿设计; (2) 牙体缺损的固定修复治疗 (包含桩核设计与蜡型制作) ; (3) 固定义齿的牙体预备技术; (4) 活动义齿的设计与牙体预备技术; (5) 固定义齿与活动义齿印模制取技术; (6) 各类义齿试戴与戴牙后相关问题的处理。以上6个工作模块是工作的基本内容, 体现了岗位技能的精髓, 应根据难度大小安排课时、制定技能标准。每个工作模块就是一项工作任务, 实际工作任务可能是多个模块的结合。这种模式克服了以往实验教程专注于技工操作、混淆了高职口腔医学专业与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培养目标的弊端。口腔修复职业岗位调研证明, 学生只要完成以上6个模块实训, 就基本可以胜任岗位实际工作, 为以后进一步学习专业实践技能和提高解决临床问题能力打下良好基础。

3.4 强调知识和技能的整体性与综合性

口腔修复临床工作不能脱离口腔医学相关学科, 因为口腔修复学, 不论是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教学, 必须自始至终体现知识技能的整体性与综合性;口腔修复学知识和技能离不开口腔解剖生理学、牙体牙髓病学、牙周病学等学科知识, 同时还需考虑患者的全身状况。因此, 教学中要体现医学的整体性与综合性理念, 培养学生的整体观念。例如, 患牙拟行桩核冠修复, 需要评估患者全身状况 (如是否患有糖尿病) 、患牙牙周状况、根尖周与骨质状况、牙根长度等。教师应在理论教学中引导学生开阔思路, 在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 让学生多角度认识一种疾病或症状, 多方面看待几种治疗方法之利弊, 把所学知识用好用活, 将学生培养成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临床医师[2]。

3.5 考试方式的改革

将技能考试成绩作为口腔修复学课程考试成绩的一部分, 可考虑将6个模块的实训内容细化为技能考试评分标准, 以促进教师对实践教学的重视, 了解学生对训练项目的掌握程度, 因材施教, 不断调整教学内容和节奏。

总之, 口腔修复学教学改革要从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入手, 通过改进教学方法、改变实训地点、改革教学内容等手段, 努力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口腔医学专业人才。

摘要:分析目前口腔修复学教学中存在的弊端, 探索高职口腔医学专业口腔修复学教学特点以及高职生未来的工作岗位需求, 提出口腔修复学教学改革的设想, 以期培养出高素质的口腔医学专业人才。

关键词:口腔修复学,课程设置,教学内容

参考文献

[1]刘伟才, 苏剑生, 范震, 等.口腔修复学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的改革[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8, 4 (10) :5-6.

高职医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篇5

高职医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目的 调查与分析高职医学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方法 对某高职医学院大学新生3 675名,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一90)进行集体测查和比较分析.结果被测查学生总体心理健康水平与全国常模相比其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敌对因子均显著低于全国常模;强迫、恐怖、精神病性因子显著高于全国常模.与大学生历年综合样本和高职学生样本相比,各因子均偏低,有显著性差异;女大学生与女性常模相比在6个因子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在个别因子上男女学生有显著差异:不同系别和不同专业之间的学生在个别因子上的得分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应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大学生建立稳定、乐观和积极进取的健康心理.

作 者:杜一菲 张曼 臧维平DU Yi-fei ZHANG Man ZANG Wei-ping 作者单位:河南职工医学院,河南,郑州,451191刊 名: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HENAN MEDICAL COLLEGE FOR STAFF AND WORKERS年,卷(期):200921(3)分类号:G395.6关键词:心理健康 高职院校 医学生 SCL-90

高职口腔医学 篇6

【关键词】口腔医学技术 学生 厌学 教学模式

学生厌学问题在各学校各专业都有不同程度的存在,是学校,教师,家长乃至中国教育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笔者通过对目前口腔医学技术学生的厌学现状,主要原因和表现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口腔医学技术学生厌学比例高,厌学具有普遍性,课堂教学效果差是导致厌学主要外因之一,通过实施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值得推广。

1 研究对象

选择2012级口腔医学技术学生共108人作为研究对象,共计2个班,口腔医学技术11班、口腔医学技术12班,并随机分为实验班与对照班,对比两组学生年龄、学习成绩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2 方法

2.1 问卷调查及访谈

设计“高职学生学习情况调查问卷”,对108名口腔医学技术学生和4名相关专业老师进行问卷调查,了解目前高职学生的厌学现状和原因。

2.2 针对厌学的主要原因,提出改革方法

此次调查显示,传统的教学方法使课堂教学效果差是导致厌学的主要原因之一。根据口腔医学技术学生的特点,笔者进行了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具体内容参见表1,并以《固定义齿工艺技术》为试点,观察其改革的效果。

2.3 改革效果评价

2.3.1 学生问卷评价

设置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满意度调查问卷,对实验班学生教学改革效果,设置“非常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4个评价标准进行评价。

2.3.2 理论测试与技能考核评价

课程结束后,用相同的试题对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进行理论考试和技能考核,并统计成绩进行统计学处理,观察有无差异。整个过程做到统一出题,统一监考,统一评分,统一阅卷,减少人为因素影响。

3 结果

3.1 口腔医学技术厌学现状与表现调查结果见表2

3.3 学生问卷评价结果

对实验班学生发放改革效果满意度调查问卷50份,回收50份,有效回收率100%,结果显示非常满意者21人,占42%,满意者18人,占36%,满意率为78%。

3.4 理论测试和操作考试成绩结果

其中实验班理论测试平均成绩为85. 33分,操作考核为93. 56分。而对照班学生理论测试平均成绩为79.65分,操作考核为85.77分。

4 讨论

4.1 口腔医学技术学生厌学现状、表现和原因分析

依据此次调查研究及问卷分析,说明目前口腔医学技术方面学生厌学的比例偏高。本次共发放学生问卷108份,教师问卷4份,全部回收,有效回收率100%。统计结果见表2与表3,有表2可知学生厌学者有62人,占57.4%。经常厌学者有39人,占36.1%。中度以上厌学者为58人,占53.6%。厌学时玩手机的有73人,占厌学总人数的67.6%。依据以上数据可以得知,口腔医学技术学生厌学的比例很高,而且具有普遍性,厌学主要表现是玩手机。这与王美芹[1]、郑艳玲[2]、汤洪俊[3]、王爱琴[4]、王志堂[5]的研究结果一致。其中厌学的主要原因是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引起厌学的外因中课堂教学效果差位居第一位,这也充分说明课堂教学方式是引起厌学出现的主要外因之一。

4.2 实施“产学研相结合”教学模式改革

针对目前口腔医学技术学生厌学调查的原因,笔者在《固定义齿工艺技术》课程教学中实施了“产学研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改革试验。改革的思路为:①在实践中穿插理论的指导,让学生自己探索口腔的理论。而不是以前的先学习理论后开展实验。②积极鼓励学生在实践中创新。发现新方法,创造新方法。③实施产学研相结合,让学生去义齿加工厂见习、实习。让学生熟知义齿生产的整个流程,体验义齿加工的乐趣,培养学生的兴趣,增加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而不能像传统模式教学,先学完理论,再统一去见习实习。④教学模式是边做边学,在操作中学习,在学习中操作,反复练习,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固定义齿工艺技术》课程为例,该课程共计120学时,改革前理论70学时,实践50学时,理论与实践7∶5,改革后理论20学时,理实一体化课100学时,占总计划的83%。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班学生对“产学研相结合”教学模式改革非常满意者57人,占52.7%。满意者41人,占37.9%。满意率为90.6%。通过对教师问卷调查及访谈调查,结果一致认为,实验班学生上课好于对照班。事实证明实施“产学研”教学模式改革使学生获得了知识,培养了兴趣,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达到了教学改革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王关芹,马晓凤.高职生厌学现象调查[J].卫生职业教育,2011,29(13):131-132.

[2]郑艳玲.高职院校学生的厌学心理及对策[J].考试周刊,2013(17):146-147.

[3]汤洪俊.高职院校大学生厌学心理问题探究[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报,2011,24(05):62-63.

[4]王爱琴.关于大学生厌学心理的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0(3):9.

高职口腔医学 篇7

1 高职口腔医学技术实践教学新理念

1.1 高职口腔医学技术实践教学新内涵

从广义看,实践教学是指有计划地组织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掌握与专业培养目标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教学活动[2]。但高职口腔医学技术实践教学有着它自身新的内涵,它是为培养学生职业综合能力而开展的、学生亲身体验的实践活动,是与理论教学相对独立却又相互促进的教学活动,既包括为掌握口腔修复体制作技术而进行的必要的基本技能训练,也包括为掌握义齿加工行业职业岗位所需的职业技能而进行的专业技能实训和为解决实际生产问题而开展的各种技术应用实践,旨在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独立工作能力,并促进良好职业习惯、职业道德的养成。在实践教学活动中,应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注重学生的主体性、体验性,使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教学做合一,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为主导、行业企业共同参与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教学新理念。

1.2 高职口腔医学技术实践教学新特点

通过对高职口腔医学技术实践教学内涵的分析,可以归纳高职口腔医学技术实践教学具有以下四大新特点:①主体性:高职口腔医学技术实践教学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因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职业技能的掌握和职业素养的养成必须以自己的亲身参与为前提条件。②场景性:实践教学的许多环节都要在实际工作现场或模拟场景中进行,这样培养的学生才能与行业“零距离”,才具有岗位竞争力。③综合性:实践教学在教学内容、教学形式上是综合性、多样性的,同时对人的培养也是综合性、全面性的,这样才能符合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④开放性:实践教学必须向行业、向社会开放。教学过程、教学地点、师资队伍、专业建设、教学计划制订等都必须有行业、企业共同参与,实践教学内容安排必须关注行业和社会的需求,及时吸收最新的技术和工艺,这样才能保证培养的学生“用得上”。另外,实践教学要服务于行业,服务于社会。

2 以能力为本位,构建有特色的高职口腔医学技术实践教学体系

联合国劳工组织采用“技能本位”实践教学模式(MES),美国采用“多元开放型”实践教学模式,德国采用“企业主导注重实践过程管理型”实践教学模式,加拿大采用“能力本位”实践教学模式(CBE),德国采用“双元制”实践教学模式,这些高职实践教学模式的共同点在于都十分重视“能力基础”、“能力中心”。

近年来,我国高职口腔医学技术教育发展迅速,许多学者和教育专家在实践教学方面提出了各自的观点,但一直没有非常理想的实践教学体系。如何根据专业特点构建有特色的能力本位的实践教学体系,提高实践教学水平,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是我国现阶段高职口腔医学技术教育的首要问题。据我校教师多年来的教学经验,构建有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必须以能力为本位,从目标体系、内容体系、管理体系和保障体系四方面入手。

2.1 构建“一体两肢”实践教学目标体系

高职口腔医学技术专业主要是培养能在义齿加工企业进行一线生产的高级技能人才,学生的职业技能、职业素质和技术应用能力应达到行业所要求的水平和标准。我校结合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行业特点和技术水平,由行业企业专家、技术骨干和学校专业教师及教学管理人员共同研讨确定了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体,以职业素质培养和职业资格证书获取为两肢的实践教学架构,形成了“一体两肢”的实践教学目标体系。一体就是以技术应用能力为主体,即以技术应用能力为中心设计实践教学计划,确定实践教学目标,并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围绕此目标进行大力改革。同时将职业素质培养作为目标体系的一肢,即设计教学体系时考虑职业素质教育。目标体系的另一肢是职业资格证书获取,即要求学生在获得毕业证书的同时取得“高级口腔修复工”职业资格证书。这正符合了教高[2006]16号文件精神[1],也体现了高职教育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显著特征。

2.2 构建“模块化”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根据实践教学目标体系,以能力为本位,将实践教学各个环节进行合理配置,划分为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和技术应用三大模块。根据各模块的要求设计实践课程和实训项目,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安排实践教学内容,搭建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中心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第一模块:基本技能,是指能胜任职业岗位所需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术,是完成专业技能训练、技术应用技能训练所必须的基础性技能。像牙体雕刻技术、口腔修复材料使用能力、口腔技工常用器械设备使用能力等,都是着重训练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具有很强的“操作性”。第二模块:专业技能,是指能胜任职业岗位所需的专业技术和专业技能。像固定义齿制作技术、可摘局部义齿制作技术、全口义齿制作技术等,都是着重培养学生掌握职业岗位常用的技术,要求学生在实践环境中能运用专业技术操作,具有一定的“应用性”。第三模块:技术应用,是指能胜任职业岗位群所需的职业能力、职业素质和和创新能力,是训练学生应用基本技能、专业技能解决实际问题。像工学结合各大实训项目训练、顶岗实习、技工室的管理培训等,都是着重培养学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综合运用相关知识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具有较强的“实践性”。

2.3 构建“软硬结合”实践教学管理体系

实践教学管理是开展实践教学工作的基础和质量保障,也是一直困扰广大口腔医学技术教育工作者的一大难题。口腔医学技术实践教学具有教学过程复杂、制约因素多、可控性差的特点,要保证实践教学质量,必须建立起完善可靠、“软硬结合”的实践教学管理体系。硬件管理包括实践教学基地和人员等的管理,除了要为实践教学提供人、财、物等方面支持外,还要为提高使用效益和社会服务功能实行教学、科研、生产和培训“四位一体”的开放式教学。因此,采用学院统一管理与系部分工负责相结合的管理模式较为行之有效。软件管理包括校内外实践教学管理、实践教学文件、管理规章制度的建设和实践教学各项考核标准、质量评价指标的建立。根据实践教学目标,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实践教学计划、实践教学大纲、实训教材、实训考核评分标准和评价体系。实践教学的质量监控必须落实到每一个实践过程,通过定期的检查、考评、奖惩等手段,实施改进和调整,从而优化各个实践教学环节管理过程,推动人才培养工作顺利进行。

2.4 构建“三条件并举”实践教学保障体系

为保证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和质量要求,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保障体系至关重要,其成功与否决定着实践教学的成败。我校主要从师资、设备和环境三方面入手,构建“三条件”并举的实践教学保障体系。教师是实践教学的主导者,为保证教学质量,必须建立一个行业企业共同参与、专兼结合、“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将教师培养成为掌握过硬技术的“双师”型教师。实训基地是实施职业技能训练和鉴定的基础保证,要按照实践教学体系和职业技能鉴定实施的需要进行基地建设[3],建立具有先进的技术设备和仿真职业环境的校内实训中心,开辟有教学实力和行业影响力的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共享优质资源、培养高技能人才、拓展社会服务。同时,保证实训场所良好的学习环境也很重要。

3 实施高职口腔医学技术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应注意的问题

必须明确高职口腔医学技术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充分认识实践教学的重要地位,积极探索和构建适应学校办学要求和办学条件的、被用人单位认可的、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实践教学体系,提高教学质量。

必须体现能力本位的思想。要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确定实践教学环节及实训项目和内容,使学生掌握行业正在使用和将要使用的技术,增强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必须突出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实践能力、职业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建立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融“教、学、做”为一体的教学模式,将教学过程与实践过程有机结合,学校教育与行业需求良好对接,推动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造就新一代高技能的口腔修复体制作人才。同时,将行业的新技术、新工艺和现代教育技术运用于实践教学,让学生在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发展的体验中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

摘要:实践教学是高职口腔医学技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养成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培养高级口腔技能人才,必须以能力为本位,构建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

关键词:能力本位,高职口腔医学技术教育,实践教学,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教司.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年16号)[EB/OL].[2006-11-16]http://www.jyb.com.cn/cm/jycm/.

[2]周光勇.高等职业教育导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17-25.

高职口腔医学 篇8

1 注重课程开发, 加强课程体系的构建

课程开发是整个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与建设的核心, 其改革的程度是专业改革与建设能否取得成效的关键。按照“突出主干课, 减少必修课, 加强实践课, 丰富选修课”和“必备、够用、实用、创新”的原则设计课程体系, 淡化学科意识, 打破学科型课程设置, 加强课程的优化、整合, 才能真正实现教学改革的目标。

高职高专口腔医学新课程体系包括公共课、专业基础、专业课, 其中专业课要“精理论、强实践”, 充分体现口腔医学岗位的应用性与实用性。

(1) 课程分化。对与口腔专业相关的基础课程进行分化, 如将解剖学 (64学时) 调整为大体解剖24学时, 头颈局部解剖40学时, 开辟专项学习的空间, 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掌握头颈部各器官、组织的解剖关系。口腔解剖生理学分化为牙体形态学和口腔解剖生理学, 通过理论学习和大量的蜡牙雕刻训练, 增强学生对牙体解剖知识的掌握能力, 为专业课程的学习和临床治疗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通过对原有专业课程的分化调整, 实现了不同阶段基础知识和临床知识的融会贯通, 使学生能从整体上掌握知识。

(2) 课程新建。根据口腔医学人才培养的需要, 在基础课教学阶段聘请德高望重的老专家、老教授和优秀中青年教员编写教材并亲自授课, 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 以口腔医学领域的重大发现和辉煌成果鼓舞学生, 早期培养专业意识、专业兴趣, 确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在第三学期开设牙合学 (36学时) , 在强化学生操作技术的基础上促进他们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根据口腔医学向微观分化的趋势新增专业课, 使学生及时掌握口腔医学发展的最新知识, 开设口腔临床药物学及口腔种植学课程, 紧跟学科发展步伐, 将近年来最新的科研成果和国际动态直接提供给学生, 开阔他们的专业视野。

(3) 课程改型。根据课程与人才培养目标间联系的密切程度, 对部分基础课程的类型进行调整。例如将医学免疫学和医学寄生虫学合并为医学免疫和病原生物学, 删减皮肤病学及儿科学等课程, 将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调整为临床疾病概要, 压缩课时, 并适当降低对口腔专业学生的考核要求, 将节约的时间用于口腔专业课与选修课教学, 增强口腔医学教育的针对性, 累计共压缩基础课程120学时, 在不增加学生负担的基础上, 为加强专业素质培养提供了教学时间和空间。通过分化、新建、改型, 适度减少了口腔专业公共基础课和医学基础课, 相应增加了口腔专业课程的教学, 强化了必修课课程设置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4) 加强新知识教育, 提高针对口腔专业新进展的教学比例。通过提供和介绍不同类别的教学参考书, 提高教学内容中关于专业新进展的比例, 利用网络给学生提供更多更新的学习资料, 以专题讲座及名师讲学等形式, 介绍口腔医学发展的最新动态, 鼓励学生参加院校学术活动, 拓展知识渠道。在口腔预防学中增加口腔流行病学教学内容, 拓宽口腔预防学的知识面, 强化疾病预防观念, 举办多种临床知识讲座, 如老年口腔病学、牙科法医学、口腔卫生保健系统、口腔医疗和保健的法律问题、口腔医学中计算机的应用等, 为学生提供接触新知识和临床技能的机会, 为学生拓宽专业知识面和实现个性化发展创造条件。及时补充新知识、新技能, 保持教学内容的“精”与“新”, 举办如口腔种植学等各类讲座, 使学生了解口腔医学的发展前沿和动态。

(5) 推行学分制管理。学分制的推行, 不仅满足了学生个性的发展、择业的需求, 而且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了拓展的空间。与学年制相比, 学分制具有更大的灵活性, 更有利于口腔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更加符合教育学的规律, 更具有科学性。另外, 在教学中注重教书育人, 将素质教育贯穿于口腔医学专科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始终, 既能培养学生较强的业务工作能力, 又能培养他们爱岗敬业、踏实能干、谦虚好学、与人合作的精神。开设拓展性自选课, 重点加强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 这既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又促进了学生个性的发展。

2 建立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

(1) 加强口腔专业实践教学。

口腔专业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环节, 为加强口腔专业实践教学, 进一步增大实验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的学时比例, 我们把实验教学和基本训练的内容与临床医疗活动紧密结合, 设置了4个专业实践教学环节。

(1) 基本技能训练环节。从第二学期开始训练雕刻蜡牙 (30课时) , 第三学期开设义齿修复技术 (78课时) 、牙髓牙体的治疗技术 (30课时) 、颌面外科基本操作技术 (40课时) , 第四学期开设口腔正畸学的基本诊断分析及治疗技术 (32课时) 等课程, 使学生能够利用业余时间加大基本技能的训练强度, 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 从根本上改变动手能力差的现状。

(2) 口腔综合门诊环节。在口腔专业学生进行临床课教学和专业生产实习期间, 尝试开展口腔综合门诊训练, 使学生接触口腔各专科疾病, 树立对口腔疾病的整体治疗观念, 更加牢固地掌握口腔疾病的发生机理、临床表现、治疗原则和预防措施等。

(3) 临床模拟实验环节。由教师提出模拟标准临床病例, 并指导学生分组独立查阅资料, 进行实验设计, 提出实验方案, 经过课堂讨论和指导教师审定后由实验小组付诸实施, 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最后撰写实验报告或论文, 教师组织实验报告会, 让学生交流经验与体会。

(4) 临床实习环节。加强口腔综合门诊实习, 提高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1];加强临床见习, 促进学生临床知识和临床应用的紧密结合, 强化学生对疾病的整体认识, 提高实习效果;调整口腔专业实习的时间安排, 增加口腔综合门诊和口腔预防科的实习时间。

打破传统的基础课—专业课—临床实习“三段式”的专科培养模式, 让学生进校后的第二年即接触临床岗位, 以加强理论与临床的双向渗透。开设第二课堂, 开放实验室, 让学生参与实验准备与预试验, 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 使学生具有适应口腔医学专业及相关领域职业岗位所需的技能、临床创新思维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经过3年的实践, 形成基础实践能力与操作技能、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与专业技能、综合实践能力与综合技能有机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

(2) 改革教学方法。

积极实行启发式、问题式、讨论式、探索式等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中注重“德育渗透”、“新技术渗透”、“新知识渗透”、“外语渗透”4个渗透。变“主讲”为“主导”, 变“讲堂”为“学堂”, 变“一言堂”为“群言堂”, 将教学的重心从“教”转移到“学”上。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激发学生的主动性,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 改革教学手段。

广泛应用现代教育技术, 全面采用电子计算机等多种现代信息传播媒介, 推广应用电子教案、多媒体教程等, 加速建立系统的口腔医学网络课程体系, 使教学过程逼真、形象、具有可重复性, 以提高教学效率。

(4) 改革考试方法。

从传统的口腔医学专科教学中重视学习结果的终结性评价向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并重转变;弱化评价的选拔与甄别功能及评价对学生造成的压力,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内在学习动力。在选择考核的方式上, 向多样化方向发展, 着重考核“考不出”的能力, 如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应用能力、合作能力、获取信息能力、社会活动能力等, 科学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科学评价学生的操作技能水平, 我们建立了口腔医学专业操作技能考核与评价标准。

(5) 推行“院系合一”。

“院系合一”的推行又是本课题的一个创新。系主任兼任附属医院院长, 教研室主任兼科主任, 确立了“院系合一”的管理机制。口腔医学专业的专业课师资兼有教师和医师双重身份, 承担教学任务, 并参与附属医院的医疗等工作。教学环境与职业场所相融合, 学生在学校与医院文化的双重熏陶下, 他们的意志力、团队精神、社会责任感等都得到了提升, 社会适应能力明显增强, 从而提高了人才的培养质量与就业竞争力。教学中, 通过强化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与考核, 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职业能力。

3 新课程体系的特点

新的课程体系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 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 突出了高职高专医学教育的特点。

新课程体系的构建以“必需、够用”为原则, 注重岗位能力培养, 突出了实用性, 有利于建立弹性的学习制度, 一是选择主体的多样性, 二是选择内容的多样性。推行学分制管理, 具有更大的灵活性, 更有利于口腔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更加符合教育学的规律, 更具有科学性。

4 改革的实施效果

本改革在前两届口腔医学大专班已实施, 从反馈的信息看, 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 优化后的课程体系更加适合岗位设置的需要, 学生能够把相关的理论知识与专业知识相结合, 并融会贯通到临床实践之中。教师和学生普遍反映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的教学方式较好, 学生的操作技能明显增强, 临床见习增加了感性认识, 对专业课的教学起了积极作用。学生边在医院见习, 边在学校学习专业理论课, 感到教学内容不再空洞, 有利于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且弥补了学校教学设备尤其是一些价格昂贵的大型仪器和实验经费少的不足。 (2) 建立了更加科学的评价体系, 能较客观、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学业成绩。 (3) 通过提前接触临床岗位, 培养了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使学生了解了口腔医学的发展现况, 进一步增强了学生的责任感,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4) 学生熟悉了口腔专业的基本情况, 为生产实习奠定了基础, 缩短了学生的实习适应期。

课程体系改革是一项复杂的、庞大的系统工程, 需广大教师、学生积极参与, 并需要经过较长时间的实践过程检验。我校高职高专口腔医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还处于初步实践阶段, 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学改革实践中不断深入、探讨、总结、改进, 才能日趋完善。

参考文献

高职口腔医学 篇9

1 将医学专业精神融入思政课是医学高等职业教育的必然选择

从整体上看, 医学高职院校的思政课在培养医学生大医精诚的精神、医者仁爱的道德情操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但课程内容的抽象性、教学方式的单一性、社会情况的复杂性和严峻的就业压力使得当前医学高职院校的思政课教育教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与综合性院校相比, 医学院校单一的专业设置也使得医学生缺少与其他学科学生的沟通和交流。而某些高职医学生只关心专业课学习, 使思政课的功能和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首先, 目前高职院校思政课教材为本专科通用教材, 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抽象性, 教材体系完备、逻辑缜密, 对于学习基础薄弱、学习动力不足的高职生而言较为晦涩难懂[1]。其次, 目前思政课教学中主体性教育的主流思想尚未形成, 普遍存在“客体化”现象。教育者凭借知识与经验的优势, 以制造者的身份打造着统一化与标准化的教育产品, 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判断选择能力的培养。再次, 思政课任课教师普遍医学知识欠缺, 缺乏对医务人员、患者现实问题的研究和教育融合的自觉意识, 讲授中无法做到道德教育与医学专业精神的紧密融合, 无法激发医学高职生道德教育的内在动力[2]。最后, 思政课教学没有实现校内学习阶段与校外实习阶段的有效衔接, 没有做到教学目标与用人单位人才需求目标的统一, 出现了教育“真空”状态。

医学高职教育属于职业教育, 其培养目标非常明确, 即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技能型与应用型并举、技术与道德并重的基层医疗卫生人才。医学高职院校的思政课也应该充分体现职业特色, 将医学专业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中, 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中, 实现道德教育和医学专业精神之间的有效融合与衔接, 增强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实现学生充分就业并获得职业发展的持续动力。

2 将医学专业精神融入医学高职院校思政课的现实意义

2.1 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

把患者利益放在首位, 一切为了患者, 为了一切患者, 这是世界公认的医学专业精神的核心, 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以及个人品德则构成了医学生专业精神的主体。合格的医务工作者不仅要有相应的文凭和技能证书, 更要具备爱岗敬业、恪尽职守、公正廉洁、同情忍让的职业精神和道德情怀。将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中, 增强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知和认同, 提高对职业能力和伦理规范的理解和感悟, 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 为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奠定良好的基础。

2.2 有助于提高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直以来, 高职院校的思政课教育教学缺乏与学生职业相关并体现时代精神的知识。事实上, 医疗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道德需求与社会对医学人才的道德需求具有一致性。目前, 思政课教材中关于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医学法律法规、医学道德伦理等方面的内容几乎没有。将医学专业精神融入医学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中, 从教学内容、方法、载体等方面着眼于医学生的就业和职业发展需求, 紧紧围绕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来深化教学改革, 在实现医学生职业技能发展的同时, 也增强任课教师的服务意识, 围绕专业需求优化教学内容、根据专业特点改进教学方法、结合科学研究促进学科发展。

2.3 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 高职医学院校的录取分数线近几年持续走低, 部分学生因无法进入本科高校学习而无奈地选择了高职医学院校;部分学生为医学事业献身的精神欠佳、专业思想也不稳固。将思政课与医学专业精神相融合, 可以增强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知和认同, 加深对医学人文精神、职业能力和伦理规范的理解, 形成有利的专业学习氛围和职业教育氛围, 增强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和职业自豪感。同时, 也改变部分学生对思政课的偏见和误解, 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能动性, 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态度转变。

3 将医学专业精神融入医学高职院校思政课的路径探讨

3.1 更新教学理念, 提高教学针对性

医学高职教育以就业为目的, 作为未来的医务工作者, 专业精神的培养是其重要内容。要认识到思政课是医学理论学习、临床技能锻炼以及提高医学人文修养的辅导课, 能够帮助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职业价值取向, 有利于学生结合所学知识思考自身所面对的思想和法律问题、科技和伦理问题、奉献和利益问题, 使学生在思政课的学习中获得更多的情感体验和认知收获。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将促进学生就业并促进其终身职业发展作为核心教学目标, 将现代公民应有的“民主、法治、宽容、仁爱、诚信、友善、奉献”等精神作为学生专业精神的基础理念融入日常教学中, 把社会所需要的创新意识、协同意识、担当意识、服务意识渗透到教学中, 贯穿于教学与临床实习实践的整个过程, 引导学生逐渐适应医院文化和社会文化, 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提高教学针对性和吸引力。

3.2 优化教学内容, 增强教学渗透性

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紧扣行业需求, 紧跟市场动态。医学高职院校的思政课教学内容优化需要紧密结合医学的岗位特点和发展趋势, 着力培养医学生符合职业岗位需求的职业修养和道德素质, 形成符合社会职业需要的教学模式。在教学内容的优化方面, 要做到“两渗透”:一是渗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意识教育。目前, 在医疗卫生领域存在部分医务工作者乱开处方、过度治疗、收受回扣等现象, 从而引发医患纠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倡导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尊重医务工作者在奉献中获得个人正当利益的诉求, 但利益的获得应建立在道德和法律的基础之上。思政课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使学生以合乎道德和法律的手段去追求和维护正当的个人利益。二是渗透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青年时期是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 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存在着价值取向模糊、社会责任感缺乏等问题。医学生作为未来的医务工作者, 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和职业形象是赢得公众信赖与尊敬的前提条件。

3.3 转变教学模式, 提高教学实效性

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以学校为中心, 忽视了学生的个体性差异和自身需求, 缺乏平等性理念, 重“群体”轻“个体”。因此, 应在教育方法上以激发学生主体性参与为目的, 以发掘学生潜能为宗旨, 以尊重学生自身需求为前提, 大力实践体验式、互动式、渗透式教学方法, 帮助医学生答疑解惑并启发他们主动思考, 把以往结论式的教育过程转化为提供思想判断、道德推理的标准和方法, 促进学生以科学的态度对待思政课。医学专业教育中的PBL教学法倡导在教学中将教师主导转变为学生主导, 从追求学习结果转变为更关注学习过程、效果和情感体验, 将其迁移到思政课教学中, 帮助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分析解决现实中存在的社会及个人问题, 提高政治鉴别力、政治敏感性等[3]。在教学载体方面, 积极开拓思路, 认真整合校内资源, 充分利用校外资源, 扬长避短、相互协调、相互促进, 构建稳定的教育协同机制, 形成以思政课教师为主体, 辅导员、班主任、专业课教师、学校管理者、医院、医疗卫生管理机构和社区为辅助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体系, 使思政课教育教学能够与学生的专业学习、日常管理有机结合起来, 发挥教育的合力作用, 增强教学实效性。

3.4 注重团队建设, 优化师资力量

师资力量的强弱直接制约着思政课教学与医学专业精神融合的深度与广度。高职医学院校的思政课教师多数从高校毕业即返回高校从事教学科研工作, 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了解多数来自于教学资料、新闻、网络等, 同时对医学专业相关知识了解较少, 缺乏医学行业发展的切身感悟, 在实际授课中难以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无法充分发挥思政课的作用。可以考虑邀请一部分医学专业教师或者医院临床医师在经过一定人文社会科学培训的基础上, 通过授课或者专题讲座的形式参与教学工作[4]。同时, 利用医学院校的专业特长对思政课教师开展医学知识培训, 定期开展专业交流。思政课教师也应不断学习社会发展理论, 打破专业界限, 主动开展医疗卫生调查研究, 到实习医院进行一线指导, 以职业导师的身份参与学生的社会实践和专业实习、毕业设计和毕业答辩, 对学生的就业发展给出指导性意见。

摘要:当前, 医学高职院校的思政课教育教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通过将医学专业精神融入思政课教育教学中, 更新教学理念, 优化教学内容, 转变教学模式, 组建教学团队, 在提高思政课教育教学实效性和促进医学生职业发展中将发挥重要作用。

关键词:医学高职院校,思政课,医学专业精神

参考文献

[1]张信容.高职思政课教学融入企业文化浅探[J].中国高等教育, 2011 (23) :52-53.

[2]王晓宏.结合医学专业教育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J].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11 (3) :32-34.

[3]董海涛.医学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特色研究[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4, 26 (3) :46-49.

高职口腔医学 篇10

1 一体化教学模式对课程体系的要求

开设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前, 医学系长期开设口腔医学专业, 因此, 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在课程体系、实验实训方法、教学模式等方面都很大程度受到了口腔医学专业思想的影响, 表现为口腔医学的基础课程比较多, 用于培养口腔医学技术核心技能的课程和实践环节比较少, 核心技能培养不突出, 课程体系不够合理。为了强化高职办学特色, 提高学生职业技能, 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我们认为应结合口腔医学技术就业市场和生产实际所需要的专业技能改革现有的课程体系:一是减少医学基础课程, 如取消与专业相关性不大的病理生理学、组织胚胎学等课程, 大幅减少生理学、口腔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口腔临床药物学等, 原则是够用;二是口腔医学课程模块的课时应削减, 保留医生与技工之间技术沟通必需的内容, 原则是实用;三是专业课程模块应全面增扩, 原则是顶用;四是为了真正达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 教师在制订授课计划、书写教案时, 应打破传统的2课时一堂课的授课计划, 变为4课时一堂课, 从而保障学生动手演练的时间。另外, 口腔医学技术核心课程如口腔修复学、固定工艺技术、可摘义齿工艺技术等应将课堂搬入实训室, 采用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2 一体化教学模式对教师的要求

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对教师的授课能力规定了新的标准, 提出了新的要求, 要求教师既要有较强的专业能力, 又要有娴熟的操作能力。无论是理论知识还是操作方法, 都需要教师不断进行学习, 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尽快成为“双师型”的合格实习指导教师。要教好学生, 教师首先要提高技能水平, 强化实践活动, 为避免和减少课堂教学与实践脱节, 任课教师每年应有一定的专业实践, 学习相关的口腔工艺技能。由于我国口腔医学技术专业起步晚, 大多数教师毕业于医学院校的口腔专业而非口腔医学技术专业, 因此我国口腔医学工艺专业师资力量严重缺乏, 尤其缺少高水平的实习指导教师, 所以更需要教师去义齿加工中心培养实践技能。

3 一体化教学模式探索对教学设施的要求

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就是将课堂搬进实训室, 让学生将先学习理论后实践和先实践后学习理论穿插进行, 真正将理论贯穿于实践[2]。因此一个现代化的实训室如设施一流的口腔医学技术实训中心 (含口腔技术实验室、口腔铸造室、口腔烤瓷室、多媒体牙体解剖实验室, 拥有多媒体计算机、液晶电视、技工桌、进口雕牙器械等设备) , 可以更好地采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实验、电化教学设施和直观教具进行教学, 为广泛开展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提供物质保障。

4 理论与实践的融合

在教学过程中, 强调理论和实践的完全贯通, 可以采用国外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新成果, 用项目教学的方式进行教学。所谓项目教学是将某门专业课程按类别分为若干技术或技能单元, 每个技术或技能单元作为一个教学项目, 实行理论、实践一体化的单元式教学, 每个单元教学都以应用该项技术或技能完成一项作业来结束, 并进行下一个项目的教学。如全口义齿工艺技术可分为单元一:全口义齿印模、模型制取及颌位关系记录。单元二:架及颌位关系的转移。单元三:排牙与平衡等多个单元。如何在实践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 让学生将所学的理论更好地应用于实践呢?首先每次实验课前, 带教教师都要认真做好预实验工作, 统一实验操作步骤, 对实验的目的、内容、注意事项等加以分析讨论[3]。其次, 激发学生动手的兴趣, 口腔工艺实训操作性强, 学生动手机会多, 例如蜡型的制作、弯制卡环、排牙等, 这些都是学生自己动手的成果, 他们会感到喜悦, 会增强自信, 会提高上实验课的积极性。再次, 注重教师示教与指导, 分组示教让每位学生都能看清楚。最后要创新教学评价方式。教学评价方式不能拘泥于传统的考试方式, 考查教学效果应以考核能力为主, 要探索如何在过程中检验教学效果, 不要采取一站式考察方式, 要建立合理的评价反馈机制, 利于教学的持续健康发展。传统的实验考核主要以实验报告为依据, 这样很容易造成学生平时不重视实验, 不认真做实验, 实验后互相抄袭实验结果。口腔工艺技术的实验考核应以学生制作完成的修复体作为考核依据。

5 开设第二课堂

可开设第二课堂, 如每周定期在课余时间开放实训室, 安排教师进行辅导, 有利于学生反复进行练习, 进一步理解和牢记实训要点, 从而有效提高其操作能力[4]。

6 定期组织参观、见习

学校应加强与义齿加工企业的联系, 创建实习基地, 及时把工厂使用的新材料、新技术反馈到课堂教学中[5]。学校教学与工厂实践相结合, 组织在校生定期参观、见习, 可使学生熟悉常用的设备、材料, 掌握修复体的制作过程。通过参观学习, 有利于加深学生对义齿制作的直观认识, 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使其理解与领会教学内容, 提高教学质量。

随着现代口腔医学的进步, 我国口腔工艺技术也得到了快速发展, 但其发展速度和现状都不尽如人意。正规院校学生使用的国家教学大纲的设置和课程内容不能随着科技的发展而及时更新, 使学生新知识获得量少、实践经验少、动手能力差, 不符合企业要求, 需要企业投资进行再培训。为此, 为促进行业的健康发展, 培养适用人才以适应本行业特点及发展需要, 是口腔医学专业院校的根本任务。而理论实训“一体化”教学不仅是国家职业教育的需要, 也是实训环节教学改革的重大突破。我们要在实验中加大改革投入, 加强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的管理力度, 以此来实现培养优秀口腔技能人才的目标。

摘要:高职教育培养的是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 突出实践技能操作学习的重要性, 但并不是简单增加实践课时就可以, 需要将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现就高职口腔医学技术专业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方式进行探讨。

关键词:口腔医学技术,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

参考文献

[1]王媛.论高职院校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的现状[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6, 23 (12) :17.

[2]刘向红.高职院校工学结合课程体系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 2007, 26:19.

[3]韦振飞.固定义齿修复工艺技术教学方法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 2007, 25 (9) :75.

[4]纪晴, 潘夏薇, 曾丽萍.牙体解剖学教学改革的探索[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08, 4:120.

上一篇:地下水运动下一篇:电影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