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资源

2024-05-03

电影资源(精选十篇)

电影资源 篇1

一部好的电影最重要的是灵魂,也就是含义,如果这个电影没有任何含义,那么不会让人记住很久,再绚丽的画面,再过瘾的听觉享受,都是如此。只有那些蕴含着深刻哲理的故事才会成为永恒的经典。每个人看电影的视角都是不同的,但人性是相通的,让你刻骨铭心的东西永远是那些能够使你感同身受的。

一、跟着电影学立意

一部好的电影最重要的是灵魂,也就是含义,如果这个电影没有任何含义,那么不会让人记住很久,只有那些蕴含着深刻哲理的故事才会成为永恒的经典。如《泰坦尼克号》之所以成为经典,是由于跨越了身份与地位,脱离了物质与金钱,能够穿越百年时空,依附于精神而存在的爱情。电影的含义也就是作文的立意,也就是好的出发点,好的初衷,好的设想,好到让人马上拿笔写作的冲动,只有这样,整个文章才不会走别人的老路,才不会没有新意,才不会沦为平庸之作。现在很多学生写作文,特别爱写假大空,上来就是五讲四美三热爱,这就和我们一部分导演拍的主旋律电影没有什么区别,平庸者多。所以说,一旦作文确定了深刻的立意后,就要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尽量找到最适合自己的立意和能言之有物、能感动人的材料来叙述。

二、跟着电影学细节描写

电影中,通过特写镜头显示事物的局部,给人强烈而又清晰的视觉冲击,从而达到突出事物状态,展示人物内心世界的目的。而作文中的细节描写也正是为了实现这一相同的目标,将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作为自己的描写对象的。为了帮助学生理解细节描写的写法及意义,我特意让学生欣赏了电影《哈利·波特》。在这部电影中有多处对邓布利多教授面部表情的特写。通过这些镜头,我们看到的是一个面对困难,沉稳、冷静、胸有成竹的校长。如果没有这些镜头,或者摄影者在远处给邓布利多一个远镜头,会发生怎样的效果呢?对比之下,学生很容易得出结论:没有细节描写的文章,很难做到情节生动,更别说引起读者共鸣了。

想想电影史上无数经典作品,我们更多记住的就是这一个个镜头,一句句台词。作文同样如此,一篇文章如果说它生动,那必然是因为它的描写非常成功,细节非常到位。某种意义上说,细节就是精雕细刻,就是精心打磨,是一个导演的真实水平,是一个作者的真实才能。至今让我们记忆犹新的细节,是朱自清《背影》中父亲上下站台时那吃力的身影所传达出的深深父爱,是归有光《项脊轩志》中轻叩门扉问寒问暖的谆谆母爱……

三、跟着电影学全景描写、局部描写

学生写运动会等大场面时,常常对全景与局部的描写,拿捏不到位。这时就让学生看看电影,在电影拍摄中,经常借助远镜头展示人物活动的空间背景和环境气氛,借助近镜头表现人物的面部表情或手势。这种近镜头、远镜头的切换是让观众熟悉大场景,了解主要人物的主要途径。电影《魔戒2》中进攻的情节,影片先着意刻画了铺天盖地的魔族战队和人类士兵的严阵以待,期间又特别表现了魔族头领表情的跋扈和精灵王的严肃。通过如此近镜头与远镜头的切换,一次伟大的战争就生动地表现出来。对此镜头稍作分析后,学生就能很快明白,写场景既要有全景的描述,也要有对个体或局部的刻画。彼此相互呼应,才能表现一个真实可感的画面。

四、跟着电影学听觉描写

我们知道有声电影使观众在银幕上看到画面的同时,还能听到剧中人的对白、旁白,以及解说、音乐和音响。很显然这比无声电影更有利于观众理解导演的拍摄意图。同样的,人物描写要栩栩如生,使读者见文如见人,仅靠视觉描写是远远不够的,其中对听觉的描写就很有必要。基于这一点,给学生欣赏同一组镜头的有声与无声效果,很容易给他们一个印象,那就是优秀的描写片段一定要关注听觉的感受。

此外,电影《英雄》因完美地利用色彩的变化来表现情节,获得了巨大的成功。通过欣赏该电影,学生知道了可以用色彩的不同来表达不同的感情和意义,恰当地使用表现色彩的形容词,可以使自己的文章熠熠生辉。

五、跟着电影学结构安排

蒙太奇是电影艺术的一种重要表现手段,就是按照一定目的对镜头进行分切与组合的手段。同样的镜头组合经过不同的剪辑,产生了不同的意义,这就是蒙太奇的基本作用。蒙太奇还可以实现比喻、联想、暗示、象征、渲染、借代等艺术效果,可以创造独特的时空、节奏和思想。夏衍在《写电影剧本的几个问题》一书中说蒙太奇就是:“依照电影情节的发展和观众注意力与关心的程序,把一个个镜头合乎逻辑地、有节奏地连接起来,使观众得到一个明确、生动的印象或感觉,从而使他们正确地了解一件事情的发展的一种技法。”由此可见,恰当地运用蒙太奇可以充分揭示画面的内涵,增强艺术的感染力。

鲁迅先生曾说过:用活的电影来教学一定比教员的讲义好。充分利用电影信息资源,能弥补学生感受和观察上的不足。我坚信,在大力实施素质教育,改革语文教学的进程中,影视教育之花一定会在语文教学园地中绽放得更加绚丽夺目!

电影《国土资源局长》观后感 篇2

——电影《国土资源局长》观后感

在观看我国首部国土资源题材影片《国土资源局长》后,与很多同事一样,我看后百感交集,深有感触,共鸣较多,有以下心得体会。

一、对影片的大致印象和总体认识

电影《国土资源局长》塑造了一个刚直不阿、严格执法、敢于同邪恶势力殊死搏斗的基层国土资源局长石云峰的形象。剧中主人翁在处理泥石流地质灾害、办理小产权买卖、炸毁无证开采矿井、处置国有企业土地出让等履职过程中,恪尽职守,敢于碰硬;在面对亲情与土地、权力与法理的抉择时,不为利益所动,敢于打破人情,勇于坚持原则的感人事迹,刻画了一位守土有责、廉洁奉公、恪尽职守的典型形象。影片中的主人公的形象是基层国土工作者的标榜,是千千万万个国土资源干部奉献精神的缩影。

局长石云峰的表演很到位,真实感人。女警察陈斌的表演也不错,但稍有当下女警察模式化表演的痕迹。倒是国土资源局长夫人刘晓莎的扮演者,对人物的性格把握准确,演绎得自然得体。

全剧节奏感不错,时有高潮跌宕:如暴雨泥石流、炸矿的画面都表现得惊心动魄;最后的招标会场外,石云峰智斗单挑对手将全剧推到高潮。

二、心得体会

让电影资源为教学添风采 篇3

(一)培养教师队伍,提高语文学科教学效益

在中央电教馆和省电教馆的指导下,我们开展了国家级级电影课题子课题的研究,从立项、开题报告,到过程跟踪、指导以及最后的总结、验收,都按照规范的程序和要求进行操作,提升了自身的教科研水平,推动了学校教科研工作的科学化和规范化。

(二)开发课程资源,挖掘主题课例,编写校本教材

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就是要寻找一切有可能进入课程,并能与语文学科教育教学活动联系起来的资源。电影是不具学科分类的第八艺术,它能很好地与学科教学进行整合,为教育教学服务。语文语言艺术的特点决定了语文学科是电影资源的最大受益者。

(三)改变学习模式,提高学生素质

用优秀电影资源提高学生素质,能让学生形成直接面对学习资源的学习模式,在对比欣赏电影和文本后,开展阅读、写作、说话等系列活动,促进学生语言表达、文字表达、体态表达等各种表达能力,促进学生对世界的感知和文化交流,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动手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二、利用电影资源,丰富课堂教学

在传媒文化日益发展的今天,影视文化对学生有极大的吸引力。当代心理学研究表明,视、听、演等活动的综合运用,比单纯的课堂说教有利于学生对文章的掌握和理解,也有利于丰富传统、单调的课堂教学形式。

(一)导入激趣,营造氛围

只要学生感兴趣,就能有效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例如,《失街亭》一文中,大家关注的应该是文章的标题——街亭。为什么这个名不见经传的街亭那么重要呢?为什么诸葛亮兵出祁山,北伐中原,竟因街亭失守而宣告失败?这时可用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中司马懿与张郃谈论有关诸葛亮北伐必经之路的影片片断,使文本内容形象化、生动化。

(二)复述情节,揣摩文本

高中语文所选文章,相当一部分为古今中外名著的节选。例如,《欧也妮·葛朗台》节选了“抢夺梳妆匣”、“诱骗继承权”和“临终抓法器”三个精彩片断。我们可节选电影《欧也妮·葛朗台》中相关片断让学生欣赏,并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观看的内容。

(三)配音模拟,训练说话

观看影片,复述情节,有利于学生在较短时间内掌握整部作品。要感悟影本语言的魅力,体会影视配音演员的不易,就得根据精彩课文的精彩片断进行配音模拟。

三、建议与反思

电影资源虽然包罗万象,又生动形象,但也不是万能的。电影语言有它自身独特的魅力,关键在于我们怎样利用好电影资源。我们在使用时,既要有吃苦的准备、共享的胸怀,又要有文、影本之分和前瞻的意识,同时要注意以下四个问题。

(一)提升语文课堂效益的课题意识

课题带动战略,是我校提升教学质量,提高教师素质的一项重大举措。为此,2004年12月,本人主持的国家级电影课题的子课题《柘荣一中电影资源与语文教学的整合》经中央电教馆批准正式立项,并在教科室的指导下,课题组严格按照实施方案开展工作,重点做好三方面工作:结合教材,做好常规选片、看片工作;围绕重要作家、作品,开展主题课例研究;发挥个人特长,制作电影课程与语文学科教学整合的课例等。

(二)增强语文教学内涵的资源意识

电影从诞生之日起,生产了无数优秀的影片,各种题材、各个领域,几乎无所不包。面对如此丰富的资源,面对这种近乎完美的艺术表现形式,我们以课程资源开发的眼光,寻找一切有可能进入课程,并能与语文学科教育教学活动联系起来的资源。

(三)注意把握文学与影视的不同

了解影视创作的基本方法,重点把握启人心智的题材创意、引人入胜的人物塑造、扣人心弦的叙事表达、具体形象的场面细节、复杂跳跃的蒙太奇结构等,弄清文、影本之分,能更好地赏析电影,理解文本,提升阅读和欣赏水平。

(四)要用鉴别的眼光为语文教学服务

阅读毕竟是阅读,不能用电影代替文本阅读,因为电影一般说来只有一个半小时,即使是电视连续剧也不可能涵盖整部作品,更何况为了吸引观众的眼球,电影一般都需改编,更别说那些“戏说”的影视剧了。要知人论世,正确评价作家作品,我们就不能离开原著本身。

电影资源 篇4

互动式英语口语教学模式作为英语教学中的一种课堂教学模式,对广大英语教育者来说并不陌生,但是如何把互动式英语口语教学模式运用于电影赏析课程中,却是一种新的尝试。电影作为一个文化载体,以声音与图像构成了一个完整而生动的信息源,而英语原版电影的观赏性及语言原汁原味的特点更是吸引了无数的英语爱好者。一部好的英文影视作品能涵盖语言学习中语音、语调、节奏、用词、思维、 感情等几大要素。原版电影中纯正的语言环境,既能让学生不断提高听力,还能丰富学生的口语词汇。更为重要的是, 英文电影的学习可以提高大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因此,在电影赏析课中运用互动式英语口语教学模式,帮助学生习得大量的词汇,短语和习语,并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英语语言知识即兴表达,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 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发散思维,是现代英语口语教学中刻不容缓的任务。

二、构建英文电影校本教材的新构想

针对这一现状,本研究主要探讨如何利用优秀的电影资源,构建系统的电影教学校本教材,为学生提供丰富生动的语言环境。笔者从马钟元(2012)主编的《经典电影对白全集》的电影片段入手,进行相关电影文化背景知识介绍和精彩对白欣赏,解析,朗读和表演。经过一年左右的学习,再进入到一部电影的观看,并在观看后对台词,精彩对白进行解析,朗读和表演,最后过渡到对电影的讨论。通过这种循序渐进的学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的听力,口语和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得到提高。

三、英文电影赏析课的理论与实践

有了英文电影校本教材,用什么教学方式上好英文电影赏析课呢?那就是多向互动式英语口语教学方法。最重要的是多向互动式英语口语教学是情景化的口语教学(何克抗, 1996。创设真实的语言环境是能否成功开展互动式英语口语学习的关键,而英文电影融合了多种介质:字幕、语音、图像、文化背景等,其信息量之大是任何其它形式的资料所无法比拟的(蔡葩,2007)。所以,英文电影为英语互动式口语教学提供一个十分难得的“情境”。

1.互动式英语口语教学的模式。在互动式英语口语教学中,电影赏析不再是教师单纯的放映和学生单纯的观看,电影的观看是在教师的主导下分成观看电影,学习电影中的语言知识,模仿电影中的精彩对白,观看电影后的讨论和课后的反复观看五个具体环节。而且,在以下的几个环节中,学生必须是各种互动环节的绝对主体。

(1)学习电影中的台词。好的英文电影蕴涵着大量丰富的英语语言知识,包括一些基本词汇,词语搭配,固定用语(即我们常说的习语),而这些对于母语是英语者耳熟能详的语言知识在我们所学的英语课本中并不多见,这样英文电影为我们所提供的英语语言知识就显得弥足珍贵。以电影《蒙娜丽莎的微笑》为例,这部电影中出现了 “You’re a sight for sore eyes”(你真是让人望眼欲穿啊),“You could bake your cake and eat it too”(熊掌鱼翅可以兼得),“Don’t wash your dirty laundry in public”(家丑不可外扬)等习语。大量掌握这些基本词汇,尤其是词语搭配,固定用语,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学到地道的英语口语,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习者运用语言的准确度和流利度(Lewis,1993)。这种双向互动式英语口语教学模式不仅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而且通过对照,学生能对这些台词留下深刻印象,有利于他们的持久记忆。但是这种展示台词的方法,也仅限于一些短小,浅显的台词。对于一些较复杂的台词,学生在翻译时会遇到较大的困难,极易产生挫败感,所以还是采用直接展示英文台词的方法,然后加以解析,让学生体会其中的精彩之处。

(2)模仿电影中的精彩对白。电影把纯正的英语带到了学生面前,学生可以模仿纯正的发音和语音语调。电影中的人物都用正常的语速说话,这使得学生习惯并能理解掌握英语口语中常有的连读,弱化等发音特点,从而提高英语口语水平(潘之欣,2006)。在模仿精彩对白之前,先让学生边听边记录(可培养学生的听写能力),然后把对白重复播放两到三遍,让学生有机会边听边模仿,最后就可放手让学生进行表演。表演之后,教师可以适当点评。表演的宗旨是让学生通过这种表演的形式达到积累语言知识的目的。

(3)观看电影后的讨论。观看电影之后,学生对电影的理解是很重要的,那么,怎样才能了解学生对电影的理解呢? 教师提问之后师生共同讨论是非常好的形式,也是让学生用英语表达自己思想的好时机。问题可涉及三个层次,而且这三个层次的问题几乎适合任何电影。它们是层次一,就事实提问。这些问题可以用来自电影的单词,短语或具体信息回答。层次二,理解题。这些问题要通过对电影的某些细节的理解才能作答。层次三,对电影的延伸提问。这些问题是把电影的某些方面和真实的世界联系起来。从电影本身是找不到答案的,要到社会和真实的世界中去寻求答案。

(4)课后的反复观看。要想掌握电影中大量的语言知识, 仅靠课堂上的观看和赏析是远远不够的。学生在课后还要反复观看电影。课后的反复观看可以是通篇观看。

2.实际效果

(1)有效提高学生的口语水平。笔者在经过多年的英文电影教学后发现,通过对台词的朗读和精彩对白的表演,学生的语音,语调有了明显的进步;在讨论环节中,学生用英语表达的流利度,准确度和复杂度也有了一定的提高。

(2)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了解异域风土人情,提高学生跨文化意识。英文原版电影是进行文化知识学习的重要媒介, 大到历史事件、小到风俗人情在影片中有生动的反映,全面具体、生动形象地传递着异域文化语言习惯、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为英语学提供了真实的语言环境。例如,通过观看影片《鲁滨孙漂流记》(Robinson Crusoe),学生可以真切地认识到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新兴资产阶级追求冒险、倡导个人奋斗的精神面貌;观看影片《勇闯夺命岛》 (The Rock)与《指环王》(the Lord of the Rings),学生可以了解美国人的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观看《乱世佳人》(Gone with the wind)不仅可以了解美国有关南北战争的历史,而且可以对黑人在美国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有更为感性的认识; 观看《蒙娜丽莎》,学生可以真切地感受关于个人理想与传统观念在人生目标选择,上所产生的冲突与碰撞,蒙娜丽莎的微笑可以给我们执著的人生信念以及怯弱与迷茫时重新振作的勇气;观看影片 《独立日》(Independence Day)《超人》(Super Man)、《蜘蛛侠》(Spider Man)等,学生可以了解美国人对善与恶的看法,并感受美国人心中的英雄情结。观看这些英文原版影片,学生犹如进入时间隧道,置身于欧美国家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地域,真实、感性地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社会政治制度、伦理道德、风土人情以及不同年龄、 职业、阶层人们的思维生活方式。

四、结语

运用英文电影校本教材,在互动式英语口语教学中进行英文电影赏析,不仅能够让学生在较轻松愉悦的环境中积累大量的语言知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口语水平,还能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英美国家的风土人情,增强他们的跨文化交际意识。这些无疑对他们的英语学习是大有裨益的。与此同时,教师要严格筛选有丰富语言知识,健康向上,能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进行发散性讨论的电影,并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研究水准,这样才能更好地在互动过程中给学生及时,准确和有价值的反馈。

参考文献

[1]何克抗.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激昂后主义学习环境[J].教育传播与技术.1996(3).

[2]蔡葩.论英文电影在听力教学中的有效应用[J].科教文汇.2007(3).

[3]Lewis.M(1993)The Lexical Approach.LTP.http://www.Itpwebsite.com/lex-ap-review.htm.

[4]潘之欣.大学生英语听力需求分析[J].外语界.2006(3).

[5]房娟.论英语听说教学中英文电影的运用[J].电影评介.2007(4).

电影资源 篇5

关键词:科幻电影 小学美术 科幻画教学

科幻电影的情节包含了科学假想,充满了人类丰富的想象力。为此,在儿童科幻画的教学中,科幻电影是其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笔者在课堂上多次尝试利用科幻电影中的有益影像进行儿童科幻画教学探索,现将具体操作及心得作一粗浅表述。

一、美术教师的科幻素养要点

(一)在观念上应热爱科学与喜爱科幻电影

首先要求教师自身是热爱科学,喜欢科幻电影的。美术教师应该要把观看大量科幻电影当作一种乐趣去享受,而不是作为一种工作来对待。同时,最好美术教师还应有热爱科学的生活态度,并渗透在自身的日常思维、行动和语言中。

(二)在行动上应搜索并观看大量科幻电影

美术教师应利用各种渠道来寻找并观看大量的科幻电影,积累素材。观看渠道包括电影院、电视,尤其是可点播与重复收看的碟片、网络视频等。

(三)在观看中深入剧情并关注各类科技形态

在大量观看的基础上,选取几部具有代表性的科幻电影来深入研究。内容包括剧情、画面的隐喻、新科技形态等。如《黑客帝国》系列,无论从思想上还是视觉效果上都似乎超过了以往任何一部科幻电影。再如低成本制作的《第九区》,众多爱好者甚至能从质量科技、能量科技、信息科技及自动化、太空技术等方面去详细分析。

(四)在资料准备方面应时常积累

一是图片资料,可以从视频中截图,也可以搜索图片,还应有数据、纸质形式;二是视频;三是文字资料,如对于某部科幻电影的介绍以及一些重大研究方面的文章;四是音响资料;五是课件,如PPT等;六是其他资料,包括科幻电影的人物玩偶、海报、纪念品等。

二、充分挖掘科幻电影中的辅导元素

(一)创意的宝库和沃土

对于儿童科幻画创作而言,很多科幻电影的创意就如同“宝库”和“沃土”来激发他们的想象。“宝库”是指各类创意;而“沃土”则是指可以在现成创意基础上生发新的创意,即电影中的旧创意催生学生的新创意。

例如,科幻片中的飞行器、建筑、车、船、武器、人物的服饰造型等,都可以引发学生们的创意。如《星球大战》系列中,大都会中的大楼和贫民区建筑就有明显不同,海底种族的建筑和陆上的建筑也各异。还有很多机器人,有帮助飞行和维修的R2,有服务和外交的C-3P0,甚至出现会滚动前行的战斗机器人毁灭者等。这些机器人可以帮助学生们去想象更多类型的机器人。除外还有各种外星人种、各种武器、各种交通工具的造型也让人目不暇接。这些都是进行科幻画创意的重要源泉。

(二)精美生动的画面效果

1.机器的感觉

同样的一个创意,在画面中的表现优劣相差很大。如《人体培养器》,笔者曾做过一个试验。在第一个班级,教师没有做任何的辅导就让学生以此为题作画,结果学生画的人体培养器大多非常简单,如金鱼缸。而在第二个班级,则先让他们观看电影《阿凡达》里面的培养器(图1),还有《黑客帝国》中的人类肉体被机器人饲养在“金鱼缸”里的视频片断,并将视频截图下来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在后者中,有着各种各样的感应仪器,连接着各种各样的管道和感应线,还有电脑显示屏和各种控制按扭等,这些道具相当逼真和漂亮。结果看过视频的那个班级在创作《人体培养器》(图2)时,画面效果大为不同,机器的感觉相当具体并获得了很好的效果。

2.超炫的背景

学生在创作科幻画时,往往主体画完之后,不知背景如何去表现。所以,何不借科幻电影中的背景为我所用呢?如《黑客帝国1》中,尼奥进入虚拟现世中的主控室,与设计师面对面谈话的镜头,人物的四周被设计成无数个电视机屏幕(图3)。这就给我们以启示。利用科幻电影中的超炫背景去解决学生画面空调无物的难题,实践证明也是相当有效的。如《我和机器人扳手腕》(图4)即是如此。

三、儿童科幻画教学策略

(一)简单模仿

科幻电影中的各种道具,如人物的服饰、飞行器、建筑等可采用直接呈现图片的形式,让全班学生照着画就可以了。这种做法非常简单,非常适合科幻画辅导的初级阶段。学生通常练习几次之后,都会在大脑中积累一定量的科幻素材。

(二)记忆性模仿

在静态图的简单模仿与练习之后,可以让学生观看动态视频。在教学中的要点是,学生观看视频之后,教师应立即关闭影像。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并不十分清晰与具体的记忆进行同一题目的创作。

(三)同类型创作

同类型创作,即同类科技依据的联想。在经历以上两种练习之后,就可以进入同类型的创作了。如看过《黑客帝国》中人类后脑插入一个插头就进入了虚拟世界中去的装置后,可以让学生尝试创作《梦镜记录器》、《未来学习机》、《超级游戏机》等。笔者将此称之为同类型创作。电影中的某些理念和要素可以通用,但不能一模一样,最好是有意区别开来,有更多自己新的创意与表现。

(四)自由创作

自由创作应该是科幻画创作的高级阶段,就是不限类型与题材的自由创作状态。这个时候,笔者认为教师所要做的只不过是:“OK,今天我们来画一幅科幻画,不限题材,开始画。”教是为了不教,当学生真正能够自由创作科幻画时,才是教学的最大成功。当然,自由创作也是由初级到高级一步步“进化”过来的,需要一个长期的学习过程,并不能一蹴而就。

四、需要注意的几点

很多优秀科幻电影无疑是一座巨大的资料库,集国际上众多一流的作家、编剧、导演、演员、美工、电脑特效师、音乐家等人智慧于一体的艺术作品。但很多科幻电影定位的目标市场主要是针对成年人而不是儿童。所以,在将其引进课堂时,我们需要特别注意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避开过于血腥与暴力等不良场面的影像;二是科学的导向要求教师去正确引导,如那些表现“未来”比“现在”还可怕的科幻电影时,并不是我们的未来一定比现在可怕,而是电影以一种反面的表现来说明我们要保护环境。

电影资源 篇6

一、根据教学内容选择英文电影资源

一部好的英文电影, 应从多方面、多角度展示英语民族的文化背景、社会习俗, 充分体现现实内容。选择英文电影教学题材要把握四点:一是语言信息含量要大;二是内容要贴近生活;三是发音要清晰地道;四是与学生所学教学内容相关。这样才能让学生学到地道的语音、语调、词汇及感情表达方式, 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中可适当观看语言交际内容丰富, 又具有一定英语情境的教学片段, 如Family Album U.S.A.《走遍美国》、Follow me《跟我学》, 这些英文对话可以使学生体会到纯正的美音;讲授英美国家的风俗习惯、文化特点等方面的课程时, 教师就可以选择以中美文化冲突为主题的影片, 更好地体会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 如“The joy luck club”《喜福会》、“The treatment”《刮痧》等;了解英美国家的历史可以看“The Wind Has Gone”《飘》、“Forrest Gump”《阿甘正传》等老电影。一部好的教学电影应该包括清晰地道的发音、贴近现实生活的内容, 这样才能让学生学到地道的语音、语调、词汇及使用者的感情表达方式, 如The sound of music《音乐之声》、Waterloo Bridge《魂断蓝桥》等英文电影语速较慢, 句子完整, 语音清晰, 适合学生学习使用。

二、根据学生特点选择英文电影资源

并非所有的英文电影都适合学生观看, 并有助于英语水平的提高。在选择电影资源时, 既要考虑电影的娱乐性, 还要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承受能力来确定电影资源。一是影片内容要健康、向上, 对青年学生具有教育意义。当前电影良莠不齐, 在选择时要考虑内容是否健康向上, 是否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 选择与学生生活联系密切的电影, 有利于学生启迪智慧、开拓创新, 便于学生对学习成果进行实践。二是语言难易程度要与学生的实际水平相适应。例如, 最好为英语水平在初级阶段的学生选择肥皂剧作为学习材料, 如曾获得全美收视冠军的Desperate Housewives《绝望主妇》。因为剧中的语言比较简单, 而且发音也很地道, 更贴近日常生活, 比情景剧的会话场景更为丰富, 方便初学者的理解;英语水平比较高的学生选择范围可以更广一些, 比如Prison break《越狱》、Ugly Betty《丑女贝蒂》、Las Vegas《欲望之都》、Love story《爱情故事》等比较经典的影视剧, 对英语水平较高的学习者非常有帮助。三是长度要适中。英语的听说课通常为每周两课时, 记录片和科普片应该控制在60分钟之内, 这种题材的影视剧重点突出、内容新颖, 但语速较快, 语言难度高, 且情节性不强, 时间过长的话学生容易产生疲劳, 影响教学效果。

三、根据教学参考需要选择电影资源版本和格式

为了能更好地适合课堂教学的需要, 一是选择的影片格式要采用立体声压缩和采用闭路字幕模式制作。可以自由选择中文和英文配音, 自由选择母语或英语字幕, 以便教师在课堂上根据教学内容需要和学生的学习特点灵活选择配音、字幕。二是选择的影片最好能提供相应的文字材料, 如电影对白、配套的磁带和MP3格式的音频文件等, 进行视听训练, 弥补课上教学时间的不足。三是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 选择适合自己水平的英文影视材料, 运用课堂所学听力技巧及方法进行课外视听训练, 但教师进行必要的检查和指导。

四、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选择电影资源的使用方式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 形象信息记忆比语言文字记忆更深刻, 因而有必要根据学习环境和学习者自身特点改进教学方法, 从多角度切入不同类型的影视片。

一是在听力与口语教学中可采取听英文与无字幕的方式播放。这种方法适合情节简单、语言清晰的影片, 可以让学生边听边说, 如“The lion king”《狮子王》;再如“Roman holiday”《罗马假日》中的口语对白, 贴近生活, 适合口语教学:

Princess:Shall I cook something? (我可以做些什么饭吗?)

Joe:No kitchen.And nothing to cook.I always eat out. (没有厨房, 也没有什么可以做的。我总是在外面吃。)

Princess:Do you like that? (你喜欢这样吗?)

Joe:Well, life isn't always what one likes, Is it? (嗯, 人生不会尽如人意, 不是吗?)

Princess:No, it isn't. (是的, 不会的。)

二是在词汇教学和阅读教学中可采取听与看英文字幕相结合的方式播放。打开英文字幕, 在观看电影的同时记下生词、短语, 扩大了词汇量, 同时提高了阅读速度。这种方法适合中级以上水平的学习者。比如在我们所选的教学影片Crocodile《鳄鱼先生》有很多流行语, 如big-time reporter (大牌记者) ;be my guest (随意) criminals own their police (罪犯买通警察) 等等, 这些生活化的语言通俗易懂, 也很实用, 便于学生学会并用于日常的英语交际, 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三是在阅读、翻译教学中采取听英文与看中文字幕相结合的播放方式。观看影片、对照字幕, 进行理解和消化, 适用于难度较大的影片。如收看Forrest Gump《阿甘正传》这部影片时, 由于发音不太清晰, 多处使用方言, 语言难度大。应采取听英文与看中文字幕相结合的播放方式。收看这部影片时, 同学们不仅从阿甘身上学到了脚踏实地、乐观向上和勇于拼搏的美国精神, 也从中学会了很多脍炙人口、富含哲理的经典佳句。如:Life was like a box of chocolates, you never know what you're gonna get. (生命就像一盒巧克力, 结果往往出人料。) Miracles happen every day. (奇迹每天都在发生。) 等。

五、在教学实践中要注意师生互动, 提高电影资源的实效性

选择英语电影资源的最终目的是要开展与电影相关的语言实践活动, 让学生把从电影中学来的东西用活, 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一是看电影前教师要作好前期准备工作, 比如向学生介绍影片的背景知识, 给学生提供一些与影片有关的词汇、语法和美国流行口语、俚语等, 相应增大阅读量。由于我们目前能接触的绝大部分为美国影视资料, 建议学生多看一点有关美国的语言文化资料。另外, 还要多收集浏览相关的信息资料、影评, 根据影片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 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有目的地观看;二是看电影后要组织学生讨论, 回答所提出的问题。活动主要体现在“说”和“写”两个方面。“说”的活动包括模仿相关语音、语调, 或让学生围绕人物、情节、主题、冲突等进行小组讨论或预测剧情的发展;“写”的活动包括总结经典佳句、写观后感或影评等。如学生在看完《功夫熊猫》后总结的佳句有:

(1) One meets its destiny on the road he takesto avoid it. (何必躲呢, 躲不过的。)

(2) There is a saying, yesterday is history, tomorrow is a mystery, but today is a gift, That is why it's called the gift. (俗语说, 既往者之不鉴, 来者尤可追!那就是为什么今天是礼物。)

(3) There are no accidents. (一切都不是偶然。)

(4) Your mind is like this water, my friend, when it is agitated, it becomes difficult to see, but if you allow it to settle, the answer becomes clear. (着急的时候脑子也乱了, 静下心来就好了。)

六、充分利用英文电影资源, 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英语课堂的主要任务是英语教学, 不能把观看英文电影作为主要的教学手段。它是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提高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 也可把它作为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英语能力的辅助手段。因此, 应充分发挥英语社团的作用, 组织学生利用节假日、课余时间收看英文电影, 养成通过看英文电影学英语的习惯, 把它作为英语课堂的补充和延伸。但是只看一两遍英文电影并不能达到提升英语水平的目的, 应重复多看几遍, 闭着眼睛都能在脑海中浮现演员的表情和动作。在开始学习时, 可以配上字幕看, 但是随着对剧情的了解和熟悉, 最好不要再看字幕, 让自己沉浸在剧情中去感受、去理解, 循序渐进地掌握所有的语言点。第一遍以了解剧情为主, 不必在意能听懂多少;第二遍全神贯注地观看, 尽可能地去理解;第三遍要有针对性地观看, 对于不易听懂的对话要反复多次听, 对实在听不懂的, 就请教别人或者想办法了解;第四遍, 将这一集配上英文字幕再看一遍。最后梳理一遍难点和生词, 并将一些比较好的表达方式、习惯用法等记录下来作为积累, 并不断练习提高英语口语能力。看四遍以上就可以进行泛听了, 让这些剧情随时响在你的耳边脑海, 直到刻在心中为止。还要组织英语社团, 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包括复述故事情节, 表演剧本角色, 续写故事情节等, 巩固和深化在看电影过程中所学的英语知识,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王雷, 李嫦英.看英文电影学地道英语.电影文学, 2008 (10) .

让电影资源在教学中重获新生 篇7

电影资源在上世纪80年代作为电化教育研究应用的主要对象, 曾经热火朝天, 时髦好一阵子, 但造成其在教学中的应用效果不尽如人意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 由于当时教师在后期选择、编辑它时, 受专业技术的限制 (当时模拟技术设备较昂贵, 其编辑需要较专业的技术人员操作, 而普通的一线教师又没有掌握模拟设备编辑的技术) , 在编辑它时, 遇到较大的困难, 因而, 极大地影响教师深入研究应用它的积极性;二是, 指导其应用的相关理论还没有具有很强的指导力 (或说服力) 。

近年来, 随着数字化技术快速发展, 使得电影资源的编辑设备普及化、兼容化 (普通的计算机就可以编辑) 。许多简易实用的编辑软件也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掌握, 电影资源的编辑变得简单和容易, 同时资源信号编辑的衰减又不太大。这样, 又使得这一原本在教育教学中能起重要作用的、资源丰富的工具, 重新获得教师的青睐。教师按照自己的教学需求, 对电影资源可以进行更加灵活和方便的选择、编辑、使用, 建立符合自己教学逻辑的新的教学资源。教师正不断地研究、扩展它在教学应用方面的可能性和有效性的途径和方式。

现在, 如何使电影资源这一“老树”焕出“新芽”, 发出新的生命和活力, 又受到世人, 特别是教育界的高度关注。在世界上有着重要影响力的我国著名的人才学专家雷祯孝教授最新的电影课的理论成果——“三元课程”理论使“电影课程与书本课程、行动课程交相辉映”。其倡导电影资源进课堂的实验研究唱响课程新时代。“三元课程”理论, 通俗地说, 就是行动、读书、看电影, 三者进行有机结合, 培养高素质的幼儿。好电影也是书, 好行动也是课。它就像一股清流流进江河, 引发我们对电影资源应用价值的重新认识。

儿童在识字之前, 他们的学习是一种极其特殊的认识过程。其学习活动与多感官的同时刺激密切相关。视觉、听觉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较大。而电影资源作为一种视觉艺术存在, 集图像、声音、色彩于一体, 将直观的图像与生动的语音、语调, 与鲜明色彩进行有机结合, 给人以视觉、听觉的全新感受, 会默契创生出一种新的教育环境氛围, 不仅能充分表达所需传递的教学信息, 而且也有利于促进儿童积极的学习状态, 促进儿童对事物的思考、理解, 促进儿童参与相关活动的积极性。

例如, 小班主题活动“小鸟出壳”, 在“三元课程”理论的指导下, 以行动课程《走进自然》为轴线, 带领幼儿走进鼓浪屿观鸟园, 培养幼儿对鸟的初步认识和兴趣, 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以书本课程《借助绘本书籍》为补充, 丰富他们的知识和视野;以电影课程剪辑动物世界《鸟类生殖》中“破壳而出”的片段资源为提升, 融科学、语言、艺术三大教育领域于一体, 通过“破壳而出”片段恰当地整合切入, 引发出了解小鸟出壳过程的活动, 师生共同活动、交流, 把小鸟出壳过程归纳出“啄、伸、动、扭”四个关键字, 并尝试用肢体语言表现这四个动词, 编排成学习歌谣, 按节奏朗读歌谣, 再跳出自己感悟的舞蹈动作, 体验学习、探究、合作的乐趣。

再如, 大班主题活动“有趣的潮汐”, 在“三元课程”理论的指导下, 围绕“潮汐现象”这一话题, 课前, 利用厦门独特的地理环境, 带领幼儿到轮渡、沙滩, 通过具体的行动, 使之在原有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再次观察、感受潮汐的变化。通过相关的绘本书籍, 进一步充实幼儿对潮汐现象的经验认识和感悟。课中, 将活动目标主要定位在科学领域和艺术领域, 在科学领域, 让幼儿理解潮汐对人、动植物的影响;在艺术领域, 让幼儿情景表演《潮起潮落》, 体验集体游戏的乐趣。使得“行动、读书、看电影”交相辉映。

影片的内容, 着重对那些相同环境下的退潮和涨潮进行有效的展示或对比, 再现那些对幼儿而言, 最容易记住的印象强烈的或带有情绪色彩的画面。比如, 退潮时, 岸边石壁留下湿的痕迹, 航道中航标灯裸露出航标刻度及其基石, 沙滩裸露出大片的湿沙地和海中裸露出众多的岩石;人们在沙滩石头堆寻找、捉小螃蟹、小鱼, 在沙滩岩石上撬海螺壳;海鸟在寻找、叼啄海虫、海鱼;海鱼不幸滞留于沙滩的浅水里挣扎;涨潮时, 海水淹没岸边石壁的情景, 航道中的航标灯被海水淹没得只剩下标尾, 海浪正追逐沙滩边嬉闹的小孩或情侣们朝岸边跑, 沙滩上大片的沙地被海水淹没了, 小鸟在空中飞翔暂时无处可觅食。这样, 通过影片, 就给幼儿们提供丰富而具体的, 可思考且可供想象的体验和刺激, 把枯燥无味的书本学习负担转化成幼儿乐此不疲的求知乐趣。《有趣的潮汐》的活动过程大体如下。

1.以“到海边游玩”引入活动, 师生扮演海洋动物, 音乐律动入场;让幼儿回想自己在海边的经历和所见所闻。

设计意图:由行动课程有效唤醒幼儿的记忆, 引入涨、退潮的问题。

2.借助影片A, 组织幼儿辨析潮汐现象。观看潮汐现象的短片, 比较、辨别不同阶段的画面。组织幼儿集体游戏《涨潮退潮》, 借助丝巾, 让幼儿们用自己的肢体动作来模拟海水涨潮、退潮的情景。

设计意图:由电影课程激发幼儿运用肢体动作模拟海水涨潮、退潮时的灵感。

3.借助影片B, 帮助幼儿认识人类如何利用潮汐现象生活、生产。

设计意图:由电影课程培养幼儿的探究意识。帮助幼儿理解轮渡渡船为什么要建浮桥。

4.情景表演《潮起潮落》, 让幼儿大胆尝试表现潮汐的自然现象。教师介绍表演角色及规则, 幼儿伴随音乐表演, 教师用语言进行场外指导。

设计意图:幼儿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 自由组合、创作, 激发幼儿的表现欲望, 将较难理解的“潮汐”进行生动有趣的诠释。

电影资源 篇8

从特殊教育的发展与我国特殊教从特殊教育的发展与我国特殊教育课程现状的比较看, 我国特殊教育学校课程建设相对滞后。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特殊教育学校课程资源, 将有力地促进特殊教育学校的课程改革。使其具有地区特点, 并可根据学生差异提出不同内容和要求, 使残疾学生都能够通过教育得到发展。培养残疾学生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精神, 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切实提高特殊教育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特教电影大致可以分为智障系列的电影、学障儿童系列的电影、视障系列的电影、听障系列的电影、肢体障碍系列的电影、孤独症系列的电影、多重障碍的电影等。由于随班就读特殊学生受自身条件的限制, 他们在学习、人际交往等诸多方面常常会表现出种种与其他普通儿童不一样的心理特点, 影响其学习、生活以及心理的健康发展。而普通学生也可能会因为缺乏对随班就读特殊学生的理解和认识, 产生歧视或者疏远、孤立随班就读特殊学生的现象, 这不利于随班就读学生融入班级, 也不利于他们的身心的健康发展。一些关于特殊需要人群身残志不残的励志电影, 对特殊需要学生有一定的鼓舞作用。同时也可以感受到母爱的伟大, 以及社会热心人士的爱心。可以激发中小学生的同情心, 对有特殊需要的人群给予一定的帮助。

二、特教电影的开发与利用

1、围绕教育内容, 根据不同类型的特殊学生选好影片节目 (1) 做好观影前的准备工作

围绕教育内容选择适合中小学生观看的电影类型对电影内容做一个简单介绍, 引起学生的兴趣。以观看《弹钢琴的盲童》为例, 观影目的:通过该电影, 让学生更加的了解盲人的世界, 学习刘浩身残志不残的为梦想而奋斗的精神。培养学生主动帮助残疾人的意识。电影引入:我们可以假设一下, 如果一个人很长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处在黑暗中, 他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我想绝大多数人会想到的是恐惧、绝望、等待、崩溃、放弃。今天我们来看看刘浩是怎样度过靠摸和听的日子的。观影前不仅要让学生对电影感兴趣, 还要让学生认识到电影的意义。

(2) 放映相关主题特教电影配合专题教育

放映特教电影要本着能让学生产生共情的作用, 不同类型的电影应该达到不同的教育目的和教育意义。要改变学生对特殊学生的歧视心理, 也要改变特殊学生的自卑心理。

放映智障类特殊电影, 要突出智障学生产生智障的原因, 他们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智力上比较落后, 但是, 他们一样有很美好和远大的梦想。让学生认识到智障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上的困难, 发扬自己的爱心, 给与智障学生帮助。1994年欧美的一部电影《阿甘正传》塑造了一个虽然智障, 但诚实、守信、认真、勇敢而重视感情的人物形象。他对人只懂付出不求回报, 也从不介意别人拒绝, 他只是豁达、坦荡地面对生活。他的从容、乐观、积极对社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1990年中国的电影《妈妈》里, 小主人公冬冬因为小时候患癫痫病造成智障, 妈妈不顾丈夫, 和周围人们的阻力, 始终相信儿子有一天会恢复。影片从妈妈的角度, 记述了一个智障儿童家庭的不幸。这些电影都讲述了一个智障儿童及其家庭的不易, 而他们并不孤单, 有很多好心人都在帮助他们。

放映听障、视障及肢体残疾类电影, 主要要突出由于身体的缺陷带来的生活和学习中的不便。让学生了解作为一名听力、视力或肢体残疾的困难, 他们需要尊重, 必要的时候应该给与他们一定的帮助。另一方面, 通过电影也让学生感受到残疾学生身残志不残的精神。《无声的河》描写了一群聋哑学校学生帮助他们年轻失意的实习老师, 一个正常人走出人生阴影, 找回自信的故事, 表达了正常人与残疾人的平等主题。《漂亮妈妈》孙丽英数年前与丈夫离婚了, 独自抚养着天生失聪的儿子郑大。这些电影不仅对残疾学生有励志的作用, 更可以从表达母亲的爱及亲情的无私, 从这个角度激发着学生的感情。

2、以影后活动深化影片的教育功能

看电影所获得的只是感性认识, 而观影后围绕影片内容开展各种相关活动, 让电影教育在影片之外得到延伸;促使学生由思想认识向实践活动的转化。一是开展有奖影评活动。结合课本所学的内容, 指导学生写观后感、写影评, 既能促使学生认真观影, 增进认识, 又能提高写作能力。二是开展各种主题鲜明、形式多样、内容活泼的主题班会。如开展以帮助“盲人”、“聋人”“残疾人”为主题的主题班会。可以分组让学生轮流扮演盲童, 其他学生帮助盲童。让学生亲身体验盲人的生活世界, 可以让他们更好的去帮助残疾人。三是以实际行动体现德育成果。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学雷锋、学赖宁、学孔繁森活动”, 开展帮助有困难的同学、帮助孤寡老人、帮助伤残人士等一系列社会实践活动, 使电影教育在中小学生的行动实践中体现思想提高和服务社会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姜艳萍, 明丽霞.开发课程资源加强传统教育——特教学校传统节日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文化与翻译研究, 2012 (01) .

[2]黄钧民.浅谈中小学电影教育的功能与实践[J].教育广角, 2001 (04) .

[3]格奥尔格·卡瓦拉.以电影辅助道义伦理教学[J].社会科学战线, 2012 (05) .

[4]王喜军.影响特教新课程改革实施的主题因素分析[J].中国科技博览, 2009 (13) .

电影资源 篇9

经典的电影作品是学习者接触和了解一个国家文化的载体, 语言和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人们的言谈举止, 在不知不觉中反映了一定的文化内涵。影视欣赏是可以帮助学习者直观、有效的了解国内外文化。这种真实情景和鲜活的语言是进行交际的有效途径。英美电影让全世界了解他们的生活方式, 特别是美国的生活方式, 对全世界的影响, 各方面的价值也是无法估量的。譬如, 迪士尼的双语动画片, 是一个非常理想的出口产品, 它是第一个禁止在影片中出现吸烟镜头的好莱坞大型制片公司。迪士尼宣称, 以后, 以家庭为品牌的迪士尼影片中将不会再有吸烟镜头, 也不主张其属下的试金石公司和米拉麦克斯电影公司发行的影片中出现吸烟镜头。它的每一部影片都是以动画片的形式出现的, 影片的内容都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通过观看这些影片, 培养学习者对英美文化的敏感性和洞察力, 提高对英美文化感的认识。

影视作品在跨文化交际的教学中有很明显的优势。但是, 由于部分老师的知识贫乏、不能在教学中提供给学生适合于他们学习的影视作品, 要解决语言教学与文化习得脱节的矛盾, 英语教师应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和文学欣赏水平, 正确引导学生在在学习语言的同时, 还要兼顾关注其文化内涵, 同时要注重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由于外语教学的合理运用对二语习得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因此, 选择主题和文化背景相匹配的英文影视作品, 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的语料素材, 而且对所选择主题的文化背景既是一个生动形象即直观地介绍, 又加深了对该主题的理解和认识, 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将英语教学和文化教学融合起来, 只有语言本身和其文化背景结合起来, 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 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 培养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对网络问题探索和研究如从精神层面上看, 学习和研究者应该更多的学习中国经典哲学与佛教哲学, 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中国文化的精神, 从本质上迎合新形势下本民族受众的喜好。将传统艺术形式与现代新媒体和影视相结合, 这不仅要求去提炼和创新传统, 同时还要求探求和挖掘蕴涵在它们背后的意境。意境, 是中国传统美学的核心范畴。关于意境的各种学说在中国有久远的历史渊源。从严格意义上来讲, 近三十年的网络文化和相关的学科发展所关注的题材和手法是抒情为主流的, 最近十年网络新秀多数的都是恶搞和反思为主, 这恰恰说明在网络叙事领域由叙事记事和传承经典的功能逐渐淡化, 从学生和观众自身已有较大的变化。他们更多地关注生活、关注自身。这点可以认为是作者对造型的忽略或是有意识地放弃经典, 更多是对西方文化给予借鉴模仿, 这与我国传统道家所持的“天人合一”的理论不谋而合。网络世界的推手所谓的“造境缘情”, 以达到作品中体现出某种可以描述的思想感情。这种看似超越了知识体系和意识形态的限制, 站在“世外”来看人生并且反思人生, 对生命本体的认识和梳理, 以期打动观者是可笑且可悲的。平心而论, 当下对网络媒材的观赏与研习是有误区的, 正如以上所述, 在这个特定的时空内去效仿先贤或再现经典是极其困难的, 这绝非厚古薄今, 实则是对当代审美取向和工业社会所带来的现实问题的回避和视而不见。当下网路趋于图像化进程不因一人或某个群体而停滞, 实则是社会因素促成。

费孝通先生曾说过“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 不同民族文化相互交融, 在这种情况下, 我们是否更加坚定和认同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呢, 应该尊重我们自身传统文化, 过多时候我们自觉或不自觉地怀疑过传统或者是摒弃传统, 到头来我们看到这种“邯郸学步”的行为是多么幼稚可笑。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强调自身的特点是本世纪初所显现出的一个趋势, 因为文化自身无好坏, 无进步落后之分, 我们探讨的“生产力的先进与落后”往往带有一定的主观色彩, 以致认为“贫穷就代表文化落后”这一点笔者深恶痛绝。在新世纪经济迅猛发展的中国, 我们欣喜地看到对传统的重视和挖掘, 这是个大问题, 我们应该认真去学习和借鉴。

我们为何习惯或者愿意“观看”, 而拒绝“说理”。因为网络所衍生出的影视欣赏中让学生在了解动人故事的同时, 了解每个地域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 是极其重要的。学生对文化理解越深入, 就对其语言的理解越透彻。因此, 教师的文化内涵越丰富, 在进行语言教学时对学生的帮助就越大。

影视所展示的内容尽管源于生活, 但它不完全是简单临摹现实生活或表达真实世界的本来面目, 也可能是通过故事情节的展现重述历史。以美国电影《拯救大兵瑞恩》为例, 导演通过对人物的描述, 深刻表现了美国这个民族对人性的尊重, 对国民生命的尊重。同时也展现了他们那一代人的价值观。

电影资源 篇10

摘 要

微电影源自电影艺术,借助其特写、慢镜头、空镜头、切换、先锋拍摄等表现手法,能唤醒儿童的生活记忆,放大生活细节,激发道德情感,并促进价值判断,引领道德践行。

关 键 词 品德课教学;信息技术;微电影;价值判断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16)02-0037-03

随着信息技术在中小学教育教学中的普遍应用,多媒体课件、电子书、网站等数字化教育资源已经成为一线教师广泛使用的课程资源。其中,剪辑优秀影视作品片断,或特意拍摄生活中的真实情景制作而成的“微电影”,以其独特的光、电、声、像的直观性、形象性、生动性和生活性,深受学生欢迎,也因此被教师广泛运用于品德课堂。但在实践中,“微电影”应用形式化、随意化、狭隘化、单一化等问题,影响了品德课堂的学习效果。“微电影”既然源自电影,如果我们借助电影艺术的表现手法,优化“微电影”资源的应用,定能使之更好地服务于儿童的道德成长。

一、特写聚焦,唤醒生活记忆

特写是电影艺术中拍摄人像的面部和被摄对象局部的镜头,它可使表现对象从周围环境中突显出来,能表现人物细微的情绪变化,揭示人物心灵瞬间的动向,使观众在视觉和心理上受到强烈的冲击。在品德课教学中,许多教师都非常注重学生的生活世界,留心拍摄学生的日常校园生活和精彩瞬间,为教学积累素材,更记录学生的成长。整理这些素材用于制作“微电影”时,我们可以运用“特写”这一极具感染力的电影艺术表现手法,增强冲击力,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例如,《我来做个小导游》(浙教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一课具有鲜明的实践性,让学生通过“导游”身份介绍家乡风光,更多地了解、认识家乡,对家乡产生更浓厚的感情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我市地处新安江畔,既有秀美的自然风光,又是严州古文化名胜地,可谓人杰地灵、享誉一方。然而,学生虽然游览过家乡的诸多名胜,但认识比较模糊,介绍时往往无从下手。因此,笔者请学生搜集日常旅游中拍摄的照片、录像等制作成微电影。教学中一边播放微电影,一边请学生小导游作景点介绍。借助“特写”这一手法,聚焦学生熟悉的景区画面、游玩情景和身处美丽画面中的学生和家长,再加上学生声情并茂的介绍,唤醒了学生对美好生活片段的记忆,激发了学生对家乡美丽风光的赞美和热爱之情。

二、慢镜头回放,放大生活细节

电影胶片拍摄一般是每秒钟24画格,而拍摄速度超过24画格/秒时,被称之为升格拍摄。升格拍摄的画面在银幕上以正常速度放映时,自然会造成电影时空上的延展放大,这便是我们常说的慢镜头。在品德课教学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儿童品德发展的许多即时感受大多表现为茅塞顿开、心领神会、感同身受。如果我们借助电影中的“慢镜头”技术,将日常生活的细节展现给孩子,定能以其生动细腻的画面激发学生的丰富情感。

诸如《家人关爱我成长》(浙教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等课题,孩子们都知道家人非常爱自己,但往往缺少观察,更因习以为常而难以被触动情感。因此,教师截取学校监控视频中拍摄到的雨天家长接孩子的镜头,制作成“微电影”,并用慢镜头的手法,聚焦亲人接孩子时的外貌、表情、动作等典型细节:镜头从一位满脸期盼的母亲滑向一位满脸焦急神态的父亲,接着一位老爷爷出现在镜头中,他不时翘首张望,一会看向大厅,一会又看向左侧通道,生怕没接到小孙子。这时,一位妈妈看到自己的孩子出来了,立刻迎上去,一把环抱住女儿,而自己的小半个肩膀则露在了雨中……孩子们通过镜头看到了自己不曾了解的生活细节,情感受到了极大的触动。

生1(双眼润湿):刚才我看到了爸爸。原来,每天在校门口,他是这样等着我的,我真幸福。

生2:每次下雨天,妈妈来接我时,也是像画面中的这位妈妈一样,一把搂住我。原来我不懂,甚至还觉得妈妈真烦。现在我知道了,她是怕我淋湿,担心我感冒。我爱我的妈妈。

……

此时,无须教师的循循善诱、煽情引导,慢镜头所展现的生活细节已经深深触动了学生的情感。学生们的感恩之情溢于言表,争相发言表达对父母、家人的感激和尊敬。

三、空镜头表达,激发道德情感

空镜头又称“景物镜头”,指影片中作自然景物或场面描写而不出现人物(主要指与剧情有关的人物)的镜头,常用以介绍环境背景、交代时间空间、抒发人物情绪、推进故事情节、表达作者态度,具有说明、暗示、象征、隐喻等功能。王国维曾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空镜头的“景语”可谓在表达某种“情语”。如《小城之春》中,窗边兰花的空镜头静静摆在阴暗光线中,巧妙隐喻了女主人人生虽美丽却孤寞。品德课程中诸如历史题材的教学,由于战争场面比较血腥不宜呈现给学生,此时,我们就可借助空镜头这一表现手法传情达意。

例如,在《悲愤的吼声》(浙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一课伊始,教师先播放了歌曲《松花江上》,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催发学生的情感;之后,播放了《南京大屠杀》中的几组镜头:燕子矶上、草鞋峡大屠杀后堆积如山的尸骸,血红色的长江水;死一般寂静萧瑟的南京城……空镜头的手法无声地控诉着日本侵略者的暴行,再配以音乐的渲染和主持人沉痛的解说,激发了学生的悲愤之情。他们为南京大屠杀中逝去的34万多同胞鸣冤,对侵略行径进行了强烈谴责,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爱国主义情感油然而生。

四、切换对比,助推道德选择

切换是电影最基本的镜头转换方式之一,指不用任何光学技巧为过渡,直接由一个镜头转换成另一个镜头,或由一场戏转换成另一场戏,在剪辑创作中,必须把握影片节奏和准确掌握镜头恰切的剪接点。切换运用得当可使前后镜头造成鲜明的对比,带给观众明确的信息指向。生活中不乏对比鲜明的现象:善与恶、文明与愚昧、节约与浪费、伟大与渺小……教师可针对现实生活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制作“微电影”,用切换手法呈现场景,让学生在强烈的对比中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选择。

例如,在教学《社区的公共设施》(浙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一课时,笔者事先走进学校附近的明珠社区拍摄了两组镜头。第一组镜头:几个小朋友嬉笑打闹着来到社区,踏过草坪,在健身器材上乱舞乱玩一番,健身器材发出叮叮咣咣的响声……第二组镜头:几位老人踏着石子小路,绕过草坪,来到健身器材旁,有的用腰背按摩器按摩,有的在转腰器上锻炼腰部力量,也有的在太空漫步机上锻炼……两组镜头的切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学生们对前一种行为进行了批评,甚至有同学反思了自己的类似行为,进行了自我批评,同时提出了诸多开展社区文明活动的建议。此后,同学们的校园行为发生了改观:不再乱踏校园内的草坪,乱折校园内的花草树枝,桌椅门窗等公共设施损耗也明显减少……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了“爱护公共设施”的道理,并真正作出了行为习惯的改变。

五、先锋电影,激活道德践行

先锋电影是不以盈利为目的,不叙说故事的纯视觉影片,一般由创作者独立拍摄,大都为短片,以反传统叙事结构而强调纯视觉性为重要特点。这一电影样式极具探索精神,适用于小学高年段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我们在品德课教学中,可根据实际鼓励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自己制作“先锋性”微电影,用小小的镜头引领学生走进广阔的生活世界,在道德践行中实现成长。

例如,在教学《我们只有一个地球》(浙教版《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下册)一课时,教师请学生在课前了解我国水资源的总体情况,搜集全国各地受污染情况和水污染带来的后果。课堂上,当学生汇报当地水资源污染情况时,多数学生认为我市地处新安江上游,厂矿企业少,水污染现象不严重。真是这样吗?在反问声中,几位渔民家庭的学生提出了反对意见:新安江存在网箱养殖水产业,通过饲料喂养鱼类,说明新安江水其实是有污染的。机不可失,教师立刻鼓励学生组成小队,课后进行综合实践活动:拍摄调查“微电影”,撰写调查报告。富于探索精神和行动力的同学们通过走访、调查,不仅拍摄了养鱼工人将大袋饲料撒入河中的画面,采访了工人,还拍摄了江边随处可见的垃圾,甚至找到了工厂的排污口。当这个小组播放自制的“微电影”并配以调查报告说明后,推翻了学生对家乡水资源的原有认知,更激发了学生保护家乡水资源的强烈愿望,师生在交流中提出了许多精彩的改进建议。

品德课程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和社会现实,作为一名品德课教师,如能运用电影艺术的表现手法,恰当制作与使用“微电影”资源,必能使品德课堂呈现别样的精彩和活力,促进学生道德素养的提升和社会能力的提高。

(作者单位:建德市明珠小学

浙江杭州 311600)

上一篇:高职口腔医学下一篇:安全门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