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护理教育基础医学

2024-05-01

高职护理教育基础医学(精选十篇)

高职护理教育基础医学 篇1

1《护理学基础》说课

1.1 课程性质与任务

《护理学基础》是护理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 也是为学生学习临床护理课程打基础的衔接课程。课程中所涉及到的知识与技能学生以后在工作当中, 几乎每天都会用到。在护士执业资格证书的取得中, 以及在各医院的招聘考试和职称晋升考试中, 本课程内容都占有很大的比例。因此本课程教学质量的高低和教学效果的好坏, 直接关系到学生临床实践能力的发挥以及个人专业的发展。也对学生专业思想的建立和稳定、专业素质的培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1.2 课程教学目标

根据我院的护理人才培养目标, 综合我们对专业市场、人才市场的调查, 确定护理专业学生主要的就业范围是在各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卫生防疫机构从事临床护理、社区护理和预防保健等工作。因此确定了本课程的总体培养目标为:培养能够按照护理程序的工作方法, 熟练运用本课程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以及相关学科知识, 观察、分析并确定护理对象现存的和潜在的健康问题, 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解决问题, 能与护理对象及其亲属进行有效的沟通, 能与团队成员融洽相处, 能在临床护理、社区护理和预防保健等岗位上得到持续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护理专门人才。1.3学情分析我院三年制大专的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学习有浓厚的兴趣, 理论知识理解较好, 自律能力较强;并且有一定的自学能力, 重视实践环节锻练。但因为学生处在学历教育阶段, 从纯理论的高中时代转到职校, 有些不适应, 对操作技能的知识, 接受比较慢, 动手能力相对较弱, 在操作技能的考试中成绩不理想。因此, 在组织教学时, 我们将教学与自学有机结合, 注重实训实践环节的实施, 灵活选择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1.4 课程教学方法

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 我们以行动导向教学理念为指导, 以学生为主体, 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采用"教、学、做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通过采取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临床模拟情境演练法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习效果, 同时让学生通过参与教学活动, 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我们还采用工学交替法, 即通过临岗 (社会实践) 、协岗 (临床见习) 、实践、顶岗 (临床实习) 四环节, 使学生在学中做, 老师在做中教, 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沟通能力, 并能形成教学与临床的"无缝隙"对接。

1.5 学法分析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好的学习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针对所学的内容以及自身特点可以选择:模仿、"内化"、创新等方法。模仿即通过动眼、动手、动脑多感官协同作用, 临摹、仿照学习;"内化"即内部消化, 学过的知识一定要理解;创新即培养开拓性思维等这些方法进行有效的学习。

1.6 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根据护理岗位对护理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合理选取教学内容和进行课时分配, 本课程选用的是周春美主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全国医学高职高专"十一五"规范教材。我们根据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 将本课程分为护理基本理论与方法、一般护理技术、基本治疗技术、重症抢救技术、消毒隔离技术五个模块。总学时196, 其中理论学时占30%、实训学时占70%, 课时分配合理, 能够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 也符合职业教育的理念, 做到了理论和实践教学一体化。我们还在每一模块的学习完成之后安排了综合实训项目, 用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在学生下临床实习之前, 为了让学生更好适应临床, 我们还安排了岗前技能强化训练和职业防护教育。

1.7 课程评价

本课程是必修课, 考核的标准和内容是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 我们采取理论与实践 (校内操作技能与临床实习考核) 相统一的形式来考核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目标完成情况。

2 讨论

说课是以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 来叙述教学设计及其依据的一种教学研究活动。它涵盖了:授课教师将其对职业教育理念、课程教学大纲的理解、对教材及教学参考资料的把握与处理、教学过程中采取的教学方法与手段以及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等一系列教育教学元素的应用。因此通过说课可以反映教师的教学水平、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以及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教育教学改革都起到很好的作用。

2.1《护理学基础》说课可以反映教师的教学水平

说课是需要对教学过程设计进行阐述, 能看到其教学安排是否合理、科学, 是否具有艺术性。说课时, 要把所设计的基本环节说清楚, 还要讲清这样设计的理论依据;要说明怎样突出重点和解决难点;要说明怎样运用现代教学思想指导教学, 怎样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活动和谐统一, 教法与学法和谐统一, 知识传授与智能开发的和谐统一, 德育与智育的和谐统一;要说明采用哪些教学手段辅助教学, 何时何地用, 以及理论依据等[2]。因此说课能够评价教师的教育教学理论功底的程度, 文化知识、专业知识掌握程度, 能反映教师的教学水平。

2.2《护理学基础》说课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在《护理学基础》的说课中, 教师要知道其课程标准如何规定, 教材如何安排, 以怎样的方式进行上课, 更要求教师能阐述为什么有这样的规定, 为什么这么安排, 为什么选择这样的方式教学, 关键是能阐述其理论依据。因此, 教师为了说好课, 为了给自己的的教学设计寻找理论支点, 势必会认真地钻研教材, 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说课设计时, 教师需要多方面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 调动学生积极性, 激发后进生学习兴趣等。久而久之, 教师的素养, 理论水平就会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教学实践能力也会得到加强。

2.3《护理学基础》说课可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通过在《护理学基础》说课中不断摸索, 在《护理学基础》教学中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有利于提高护生的学习主动性及资料的收集能力;提高护生的评判性思维能力;提高护生的责任感和协作能力;提高护生的实践能力;提高护生的沟通能力和健康教育能力;提高护生的心理素质和应对能力;为其今后在护理岗位成为一名符合职业需要的合格护士奠定了一定的基础[3]。

2.4《护理学基础》说课可以促进教育教学改革

通过说课, 教师对高职教育有了更深刻的一些认识, 高职教育是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应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开展多种教学方式, 提高学生评判性思维能力和合作能力, 遵循能力本位原则, 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为一体, 以个体可持续发展为目标, 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优化教学过程, 创建具有护理核心能力培养功能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4]。因此通过《护理学基础》说课, 对本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有了很清晰的认识, 对教学改革也指明了方向。

3 小结

通过《护理学基础》说课, 教师确定了本课程的性质和作用;通过对教材分析、教法, 学法, 还有学生基本情况的探讨, 加强了教师的高职教育理念, 提高了对本课程的建设与改革的力度。同时也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 也使学生的动手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分析问题解决的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护理人才质量得到社会公认[1]。

摘要:目的 分析《护理学基础》说课在高职护理教育教学改革中的应用, 为教学同行提供借鉴和参考。方法 联系课程改革与专业建设, 反复分析和讨论说课设计。结果 通过说课, 加强了教师对高职教育理念的理解, 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以及教师教学水平的评价都有很大的帮助。结论 《护理学基础》说课体现了高职教育理念, 不但能提高教师驾驭本课程教学的能力, 还能强化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高职护理,《护理学基础》,说课,教育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熊蕊, 李玉荣.高职护理专业护理学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卫生职业教育, 2005, 23 (18) :11-12

[2]石红梅.关于教师说课的探讨[J].湖北经济院学报, 2008, 5 (7) :165-166

[3]高颖.护士核心能力在《护理学基础》教学中的培养[J].当代护士, 2008, (12) :5-6

高职护理教育基础医学 篇2

《医学遗传学》作为护理专业所设课程中的一门必要课程,对护理专业学生将来实践和从事临床工作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通过对护理专业学生5年的《医学遗传学》授课实践分析,针对这门课程教学中的不足和有待改进的地方提出了相应的可行性建议。

《医学遗传学》是护理专业学生极为重要的一门必修课,该门课程十分注重实验课,实验采用“理论讲解+实验操作+撰写实验报告+实验总结”的教学模式,学生通过实验课基本掌握医学遗传学常规实验方法的理论和技术。通过对护理专业学生的5年的医学遗传学讲课经历,总结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存在的不足

(一)过多的理论讲解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利

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是较为传统的上课方法,使学生的学习较为被动,只重视理论知识的灌输,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十分欠缺。理论课教师的满堂灌,很怕陋掉一个知识点;在实验课程上,学生只能按照老师讲解的实验步骤和准备好的实验剂材逐步完成实验内容。在突出实验过程的同时,学生很少动用自己的大脑,对实验作出创新性的改进,只是为了完成实验而作实验,对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不大,对知识的实践性运用不足,经后在临床上遇到与遗传学相关的问题时很难及时的解决,对护理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帮助不大。

(二)实验教学内容不能满足培养学生专业技能需要

《医学遗传学》实验课为了与学生职业技能服务,怎样使学生的积极性得以提高,我校生物教研室老师曾对实验课内容及上课方式作了多次的改进,使医学遗传学实验课尽理切合实际,并与专业挂钩。但医学遗传学实验内容基本上都源于普通遗传学课程,要使学生深刻的理解医学遗传学理论知识,必需按照普通遗传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与技能进行必要的实验操作。在实验课中较难协调遗传学实验与护理专业临床操作的关系,很难在充分理解和掌握每个实验课程的基础上促进自身职业能力的培养,这样的实验操作课程对专业技能的培养很难提高。

(三)专业英语了解太少

在对医学遗传学的教学中,不管是上理论课还是在实践课堂上,教师所用的教学资料和课件中出英语注解的专业名词外,很少使用英语辅助教学,教师一堂课全是使用中文教学,这护理专业学生在临床工作和专业研究中如何查阅英文文献不利,在对参加英语学术会议交流和国外期刊杂志的学习上帮助不大。

(四)学生综合成绩的评价方式需改进

护理专业学生现在的期末综合成绩是试卷成绩+平时表现成绩的形式。试卷成绩多为闭卷考试成绩,考试的内容为教师教学的内容,重点在于评价学生在理论知识方面学习情况。而平时表现成绩主要从平时表现、作业和实验方面考核,这样对于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有欠于进行客观地评价。

二、改进的意见

(一)引入PBL教学理念

《医学遗传学》实验教学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是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引导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1]。它强调把学生设置于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让学生合作解决真实性问题,来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2]。可以尝试采取PBL教学方法,“引导式”、“提问式”、“研讨式”这几种教学方法共用,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习效益得以提高,使学生能够以问题为中心进行独立的思考,把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及理论用于解释在临床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真正实现医学医遗传学知识和理论运用于工作实践。

(二)实验教学内容的改进

对于《医学遗传学》这门课的开设时间基本都在一年级的.第二学期,这个阶段对于护理专业的学生已经学习了护理专业基础性的学科,对遗传学的理论基础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专业技能方面也掌握较多。此时开设本门课程的实验教学应该和其他医学类专业的本门实验课区别开来,把运用医学遗传学理论知识分析护理临床问题的能力作为主要培养能力,培养学生较为完整的专业思维。在此理论基础上应该把医学遗传学实验分成一个一个的小课题,把这些小课题进行逻辑的串连,整个学期所开设的实验课就成为一个大课题。每个小课题的实验操作过程中,教师不再预先讲解实验步骤,由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的在大课题框架下安排自己的小课题实验,学生在此实验中一定要勤于动脑、动手,主动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把出现问题和现象进行独立思考,或者与带教老师和同学进行讨论,促进实验过程的科学性和时效性。通过以上实验过程具体培养学生在观察、分析、比较、总结方面的科学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科学实践精神和能力。

(三)加强专业英语的学习

新时代的护理专业临床工作,不仅只为简单的护理病人,还需护理工作人员具有较强的医学理论知识,不断的提高和发展自己,在此基础上,护理工作人员要时常查阅文献和发表论文,参加重要的学术会议交流,而这些活动都要有较高的专业英语水平。因些,护理工作人员在学生阶段就应该掌握大理的专业英语词汇,对一些重要的专业英语表达方式要熟悉,也是新时期对护理专业学生要加重的学习任务,也只有学生阶段才能让护理工作人员能够积累较多的专业英语知识。将来为工作和发展自己服务。

(四)综合考察

为了科学的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改进的考核方式为理论成绩+实验成绩+平时表现。理论成绩为期闭卷考试,占40%。实验报告成绩包括报告撰写情况、实验预习情况,重点考察学生在实验课程中的动手动脑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合作能力等,占40%。平时表现为学习态度及考勤,占20%。通过以上各种考核,更为科学的掌握学生的学习成果。

三、结论

医学高职高专院校外科护理教学体会 篇3

【关键词】医学高职高专外科护理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医学高职高专外科护理最显著的特点是专科操作多。因此,教学中要求教师必须有目的、有重点和方向的引导学生掌握外科护理的学习内容,扎实外科护理专科技术。笔者对外科护理教学谈点体会。

1 巩固必要的解剖知识

解剖作为医学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多在第1学年已经讲授。而外科护理课程大多设置在第2学年2学期。高职高专护生对已经学过的知识点遗忘率较高,但外科护理的各项操作技术又要求护生具备一定的解剖知识,因此我们在外科护理教学过程中,首先以小讲课的方式,令护生巩固、复习学过的解剖知识,此时以讲为主,其次结合专科护理、手术操作过程为辅,从实践中复习并且学习。例如:切开缝合术操作前,以提问形式教师给予纠正和补充, 巩固腹壁的各层解剖学结构并概述功能,而术中见皮肤、皮下脂肪等结构逐步展现在护生眼前。从而使护生较好地掌握学习要点。通过由理论指导实践的方法,可以让护生在一个更加连贯的学习氛围中,更快掌握学习要点和技术。

2 掌握外科常见病、多发病的专科护理技术

外科护理的临床实习常规被分成门诊实习和病房实习。具体内容上两者侧重点往往不同。比如门诊实习重点应掌握外科常见疾病的诊断以及门诊常规小手术的操作,例如脂肪瘤切除术、拔甲术等。条件允许下,我们先让护生对患者进行评估,并做出护理诊断,同时提出相应护理计划和措施,然后由指导教师指出他们整个护理流程的完成还有哪些不足给与正确的指导和肯定。从而提高護理实践水平[1]。对于病房实习的护生,重点放在住院患者整个疾病围手术期的全面护理过程,包括术前护理及用药,术中配合以及术后完整的护理过程,此外应提高手术室护士操作能力[2]。例如:急性阑尾炎的评估、护理诊断、手术治疗适应症,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及相应护理措施。这样,才能把教材中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到护理工作中。

3 了解外科最新进展和前言护理技术

对于完成2 年校内学习的高职高专护生来讲,在学校所接触到的医院里的外科技术最新进展和护理方面前言内容很少。因此,在临床带教中,我们需耐心了解学生掌握哪些现有知识和技能,再给予延伸和拓展。比如了解学生对于外科术后患者的给药方法和配药过程然后向学生介绍目前前言的中心配药和药师对药物患者的核对以及结直肠癌术后最新造瘘口的护理。对于外科最新进展和护理方面发展的了解可以达到知识的与时俱进,让学生可以更好的适应临床工作并提高科研创新能力。

4 继续加强学生的无菌观念

无菌操作是所有外科护理操作的基础。从换药室的操作、门诊小手术的完成到手术室的手术准备和配合,都必须严格遵守无菌观念。无菌操作技术是预防院内感染的必要措施之一,目前已从单纯的消毒、灭菌扩展到临床护理工作和医院管理的各个方面。即要求全体医护工作人员树立严格的无菌观念,在一切护理工作中执行无菌操作原则。然而对于初学外科护理的护生来讲,由于技能掌握不够扎实和理念认识的不够深入,往往非常容易忽略这一点。比如说:换药时忘戴口罩、夹取无菌用品时破坏无菌、穿戴无菌手套和手术衣时操作不规范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强调无菌操作的重要性,接着注意自身操作的规范性,同时也严格要求护生遵守无菌操作规程,尽可能达到掌握每一步操作规范和流程。实训中,教师首先亲自完成规范的无菌操作,并让护生说出操作关键点并讨论怎样避免错误,接着分组按照正确方法练习,在护生能够独立完成操作后,也要做到“放手不放眼”及时发现并纠正他们操作过程中出现的不规范地方并讲解正确操作原理,真正达到掌握的目的。[3]

5 掌握基本护理技能

护理工作完成的规范和正确性关系到患者康复以及康复时间,甚至还能关系到患者的远期预后。因此护生也应在学习期间掌握基本护理技能。基础护理是掌握外科护理专科技术的基础和保障。静脉穿刺、导尿等基础护理技能,已在以前的课程学习和护理见习中有了解和掌握。实习期间,动手实践将继续作为主要带教内容。而外科护理专科技能,则对护生有更高的要求。比如说:胆管探查术后T 管引流的护理,要求护生每日观察引流物量、颜色、性质,这些属于基础护理内容范畴,要给予学生巩固。对于异常情况能够加以综合分析并做出相应的护理属外科护理专科技术内容,要求学生辨别掌握。例如何时拔除T管、拔管前准备、拔管后注意观察哪些临床反应等,这些都应在临床带教中指导护生重点实践和掌握。护理技能的了解与掌握,是护生能否胜任护理工作的基础和前提。

6 重视高职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在校教学中,虽然实践课程比例逐渐扩大但具体开展情况不一。最新人才培养计划中,加强了高职护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此外为了更好的向市场输送护理人才我们必须落实高职护生实用护理技能的掌握。然而,针对目前学情特点以及院校师资、实训基地的建设情况不同,很多护生对于外科护理的基本操作技术很难全部掌握,甚至最简单的外科打结的方法等操作都不规范。因此教学中,应把培养护生动手能力作为教学的重点。从护生接触外科护理开始,我们就加强动手能力培养,甚至从简单的外科打结练起,实验室开放,老师排班指导。打结术和穿戴无菌手套及手术衣将衣服和手套按计划和程序借给学生回寝室练习,加强学生的实践和练习。同时进一步培养学习兴趣,更好地完成实践任务[4]。

通过外科护理的学习,护生能掌握基本的外科护理专科操作技术,掌握外科常见病多发病的整体护理。为达到以上教学目标要求我们能够有针对性地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使护生能够完成外科护理的学习任务,成为合格的外科护士。

参考文献:

[1] 姚珺,邓开玉,刘燕南. 病例分析法在外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 [J]. 护理实践与研究,2008,5(4):54-55.

[2] 刘晓敏. 《外科护理学》教学法改进之探讨[J].中医药导报,2006,12(9):98.

[3] 李艳. 《外科护理学》教学改革的探讨 [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31:79.

高职护理教育基础医学 篇4

1 医学基础课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的专门人才。结合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 高职院校的护理专业主要为社会培养具有高素质、技能强的护理人才。面对培养目标, 护理专业医学基础课的教师陷入思考, 医学基础课程怎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我国的高职护理教育一直沿用临床医学专业教育模式, 在护理科学已发展到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今天, 医学基础课程设置也多是临床医学专业的翻版, 未能体现护理专业的特点, 医学基础课程设置不合理的一面日渐凸显, 因此, 高职护理专业医学基础课课程必须进行改革, 从而更好地培养优质护理人才。

2 医学基础课课程改革的思路

医学基础课程属于专业基础模块, 是整个护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根基。医学基础课程好比一幢高楼的地基, 高楼是否经风雨与地基密切相关, 可见, 对于高职护理专业学生的培养, 医学基础课程起重要作用, 医学基础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2.1 要明确教师“教什么”

课程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载体。课程改革不管怎样进行都要把握课程内容, 明确教师“教什么”。广义的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 它包括学校老师所教授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其中医学基础课程包含多门学科。

2.1.1 医学基础课课程改革的原则

第一, 医学基础课的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必须与当今临床护理紧密结合, 通过调研, 掌握当今护理专业和临床护理技术发展水平, 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促进护理事业的发展。

第二, 医学基础课程的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的选取要紧密围绕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具体培养规格而进行, 通过行业调研, 掌握临床护理需要哪些医学基础课程做为支撑, 同时需要掌握每门课程需要选取哪些具体教学内容。

第三, 医学基础课程的课程内容选取后要进行科学地优化整合, 优化整合过程中要做好与后续专业技能课的衔接和为专业技能课程服务的工作。

第四, 医学基础课程的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的选取要考虑教学对象的状况, 不同学校的生源状况不一致, 有时同一学校不同年份的生源也不一样, 因此, 尽可能在保证基本教育的同时能体现因材施教。

第五, 医学基础课程的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要紧跟时代步伐, 及时更新, 这样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2.1.2 医学基础课课程改革的措施

首先, 现代职业教育理念要求教育培养应以岗位的职业需求为依据, 以能力培养为导向, 注重工学结合。按照这一理念, 医学基础课程的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需要护理专家、教师和领导三方面共同研究决定。

其次, 医学基础课程的设置应打破以往的学科体系界限, 应注重护理职业岗位的实际需求, 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 按照“需用为准、够用为度、实用为先”的原则设置课程和精选课程内容。

再次, 教师需要解放思想, 开拓思路, 解除以往学科系统性的束缚, 医学基础课的每门课程的课程内容都需要重新整合和序化, 以职业能力培养为导向, 加强与后续护理专业技能课之间的相互渗透和结合, 为后续专业技能课的学习打好基础。

最后, 医学基础课的课程之间也要做好横向联系工作, 以免出现课程内容的重复, 而且每门课程都要明确具体的知识、能力、素质的教学目标, 从而形成完整、有机的医学基础课程体系。

2.2 要明确教师“如何教”

课程改革不仅要解决教师“教什么”, 还需要解决“如何教”的问题。教师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来完成教学, 这样可以丰富课堂内容, 为全面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发挥重要作用。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需遵循一定的原则。

2.2.1 要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教学活动过程中要注重“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 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多启发学生, 让学生多参与,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逐渐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2.2.2 要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会学习

当今社会是知识爆炸的时代, 社会竞争激烈, 未来生活中, 学生将面临各种危机, 这要求学生会学习的同时要具有终生学习的意识。因此, 教师要培养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学会自主获取知识, 具有良好的学习能力。

2.2.3 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时代在发展, 社会在进步, 这一切的变化都与创新相关, 所以, 作为教育工作者, 我们要注重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积极地培养学生善于思考, 善于提问, 敢于质疑, 敢于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 同时教师要及时给与鼓励。

2.2.4 要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和潜能的发展

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中, 共性教育有余, 个性和潜能发展不足。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要尽量因材施教, 可以采取多样的教学方法、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积极改革考试方法, 全方面的培养学生, 促进学生的个性和能力的发展。

2.3 要完善考核机制

考试是教育效果测量的主要形式, 也是教学达标的重要环节。它具有显示功能、反馈功能和导向功能。考试的结构将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因此, 改革考试内容和方法, 也是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

2.3.1 在选择考核内容时, 要注重考核内容既能考知识, 又能考学生的能力和素质;需要认真选取具有典型性的考核内容。

2.3.2 在选择考核方法时, 应根据课程的特点, 采取多样化的考核方式;

在评判学生学业成绩时, 要把课程终结考试与过程考核中学生取得的成绩结合起来作为评判学生成绩的重要依据, 从而全面考核学生。

符合高等职业教育特点的课程改革有利于全面培养学生职业能力, 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线培养优秀的专门人才。高职院校中护理专业医学基础课的课程改革任重道远, 我们仍需不断地探索, 为培养优质的护理人才而努力。

参考文献

[1]陈浩浩, 丁明星, 李旭升.对高职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四川解剖学杂志, 2011 (0) .[1]陈浩浩, 丁明星, 李旭升.对高职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四川解剖学杂志, 2011 (0) .

[2]邱卫红, 陈之虎, 周瑞君, 李永红, 刘德波, 胡长虎.高职护理专业人体解剖学实验教学改革[J].解剖学杂志, 2006 (4) .[2]邱卫红, 陈之虎, 周瑞君, 李永红, 刘德波, 胡长虎.高职护理专业人体解剖学实验教学改革[J].解剖学杂志, 2006 (4) .

高职护理教育基础医学 篇5

[摘 要] 目的:探讨模拟医学在高职外科护理实践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校2012级和2013级护理三年制学生各200名作为观察对象,其中2012级未开展模拟医学教学,2013级开展了模拟医学教学。对比分析两组学生外科护理综合考评成绩以及医院实习带教老师对学生的评价。结果:开展模拟教学的学生外科护理综合考评成绩高于未开展组(P<0.05),且实习带教老师对开展过模拟教学的学生均有较高的评价。结论:将模拟医学应用于高职外科护理教学中,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外科护理综合能力,并为学生将来的临床护理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关 键 词]模拟医学;高职;外科护理

护理是一门实践性学科,护理人员的成长要历经理论学习、见习、临床实习等阶段。随着医疗资源的区域化,高职护理实践教学资源变得更加短缺,学生的临床护理实践机会也相应减少,而外科护理实践更是少之又少。医学模拟教学是利用现代科技创设模拟患者和临床场景,代替真实患者的实践教学。我院在2013级护理学生中大规模开展了外科护理的模拟教学,并对考核效果进行了分析,介绍如下。

一、对象和方法

(一)对象

选取我校高职2012级和2013级护理专业三年制学生各200名,其中2013级学生开展了外科护理模拟教学。两组学生生源、平均年龄和平均入学成绩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二)方法

2013级学生开设护理外科模拟操作课程,该课程主要内容是学生应用模拟外科系统实践教学(我院外科护理教学模拟系统包含手术室洗手刷手系统、手术室器械系统、心肺复苏模拟系统、胃管尿管吸痰等模拟系统)。此外,在模拟人教学训练的过程中,尤其加入和强调了人文关怀和护理礼仪的训练。

二、结果

(一)两级学生临床护理实践考核成绩

由表1可见,2013级的成绩明显优于2012级学生,2013级成绩中位数为77.5分,而2012级为71.5分。经统计学处理,两组进行卡方检验显示(?字2=21.061,P=0.001),两组成绩具有显著性差异。

(二)教师对学生的评价

对十位临床护理带教老师进行访谈,分别对学生手术室环境适应情况、手术无菌准备和操作意识、术中团队协作配合、自我受伤防护意识以及人文关怀五个方面进行了评价。临床带教老师均认为接受过外科护理模拟系统训练的`学生在这五个方面表现好于未接受过外科模拟系统训练的学生。

三、讨论

传统的高职外科护理教学大多是以教师和课本理论学习为主,学生的实践基本上是通过见习和实习过程中参观带教老师的操作,并在病人身上进行演练。然而随着医疗资源的区域化和医患矛盾的升级,学生在医院和患者身上实践的机会越来越少。通过我院两级学生外科护理综合成绩对比(P<0.05)以及带教老师评价可知,外科护理模拟训练有效提高了学生的临床实践技能。这充分说明了医学模拟教学在高职外科护理中的开展提升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技能。

高职护理教学是医院护理人员的基础和入门学科,也是护理人员掌握基础技能和学习规范操作的平台,因此,护理教学对于护理人员的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现阶段,医疗资源分布逐渐向区域化过渡,这使得高职学生在临床实践的机会越来越少,而外科护理是护理学中较为困难的一门学科,不仅需要学生大量的实践,更需要强化意识。在这种背景下,急需要一种不依赖于医院和患者的教学模式。我院的教学实践证实,模拟医学在护理外科教学中的应用,增加了学生实践的机会,其可重复性也为学生外科护理技能和意识的强化提供了保障。因此,医学模拟教学的应用,为护理人员的培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万学红,姚巡.现代医学模拟教学的发展及其对医学教育的影响[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08,8(6):413-415.

高职护理教育基础医学 篇6

【关键词】微课 《护理学基础》 教学设计

一、前言

《护理学基础》是临床护理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主干课程,该课程与临床实践联系非常紧密,具有知识面范围广、知识体系整体性强等特点。因此,该门课程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高职护理专业学生后续专业课的学习。以往《护理学基础》课程多以传统的板书教学模式为主,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教学设备条件的改善,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板书教学模式的结合在一定程度上使教学方法和信息传授量等方面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是仍然存在一定的缺陷,如有些老师只重视理论教学而忽视了该门课程的临床实践性,或有些老师只是照着PPT讲。而《护理学基础》的临床实践性特点以及真实病人的个体差异性,决定了上述教学方法存在的弊端。笔者通过对几届高职护理专业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也显示,学生普遍反映上述教学模式存在教学重点不突出、难点和疑点不能重点详细讲解等问题,而学生课后又缺乏相应的教学资源去吸收消化课堂没有掌握的知识点。

因此,《护理学基础》课程的老师如何组织一些主题明确,教学内容更具有针对性,教学难点能够重点详细讲解的教学资源用以辅助解决上述课堂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形成一套课上课下关联教学的开放性教学平台,实现《护理学基础》课程的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有效结合,成为高职专业《护理学课程》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有效解决上述问题,基于“微课”的教学模式设计逐渐发展并得以广泛利用起来。“微课”便是以某个特定的知识点讲解为教学目标,将讲解过程及临床实践操作等录制成5~10分钟的微视频,并结合相应的作业与讨论,主要目的就是为老师提供一个弥补课堂教学不足的课下教学平台,为学生提供一个课下反复学习的视频资源。

二、《护理学基础》课程“微课”的设计

(一)“微课”教学在《护理学基础》课程中的实施

1.课程分析

授课老师首先应对《护理学基础》这门课程的教学特点及知识体系进行分析,确定基于“微课”教学模式的课程教学设计方案,明确课程教学中需要重点讲解或需配以临床实践操作录像的知识点,同时还应调查分析学生对《护理学基础》课程“微课”辅助教学模式的需求程度,在上述分析基础上进而确定“微课”的教学目标及所需录制微视频的关键知识点。

2.教学设计

授课老师首先应基于《护理学基础》的课程教学大纲及各个知識体系之间的关联关系、重要性等确立教学目标,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就是要实现教学内容的完整性及前后知识点的紧密联系。然后,授课老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要尽量做到教学资源的丰富性、全面性及临床实践性,尽可能多地收集临床实践图片、临床视频动画等辅助资源用于理论教学中,通过实实在在的临床实践图片提高学生对相应知识点的感性认识,从而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3.“微课”教学的实施

“微课”应根据高职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特点以及《护理学基础》课程的特点,采用适宜的组合教学方法,如理论讲授、临床案例讲解、现场实际操作等使学生易于接受掌握有关的知识点、重点及难点等。

(二)《护理学基础》课程“微课”教学案例设计的基本步骤

根据上述“微课”教学在《护理学基础》课程中实施的三个方面可知,“微课”教学案例的设计主要步骤如下:

1.确定“微课”的主题

根据《护理学基础》课程的特点及课程教学大纲的主要教学要求,确定课堂教学外需要重点补充讲解、详细讲解的重点及难点知识点,并将其独立出来作为“微课”的主题进行教学设计,例如:以“如何护理冠心病患者”为专题设计“微课”。

2.制作“微教案”

根据上述“微课”的主题设计详细的教学方案,形成“微教案”,主要包括:教学主题、重点、难点及临床示范、微习题等。

3.录制“微视频”

根据上述设置的相关“微课”教学内容,利用摄录机或常用的录屏软件如Screencast-O-Matic、Camtasia Studio等将老师的讲课过程及临床现场操作等录制下来,并经过后期剪辑形成“微视频”。

(三)《护理学基础》课程“微课”案例

三、结论

本文基于课堂教学的不足,充分利用“微课”教学模式所具有的优点,提出了基于“微课”的《护理学基础》课程教学设计,并通过《护理学基础》课程某“微课”教学实际案例的设计,介绍了“微课”制作的基本步骤及要点。本文提出的基于“微课”的《护理学基础》教学设计,对于以后高职护理专业学生《护理学基础》课程的学习具有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蒋慧玥,刘海燕,刘桂瑛,等.“微课”在护理专业课程中的开发初探[J].护理研究(中旬版),2015,29(08):2893-2894.

[2]张金萍.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人体形态学》教学中的应用[J].重庆医学,2015,44(17):2441-2442.

高职护理教育基础医学 篇7

1 当前医疗卫生行业信息化建设瓶颈

在《医药卫生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1-2020年)》和《卫生部信息化建设“十二五”规划》等文件中,明确指出了卫生信息化的重要地位及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卫生信息化重要地位与作用

卫生信息化建设是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做好卫生信息化工作,能为群众提供更规范、便捷的医疗服务,提供更安全、有效的药品,卫生信息化技术也是医疗费用实时结算的重要手段。对于重大疾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测预警和处置、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和效率、促进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等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1.2 卫生信息化发展的现状

“十一五”期间,卫生信息化建设取得了较快发展。但是,卫生信息化发展整体水平相对落后于其他行业,这种落后在人才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

随着医疗卫生行业信息化建设进程的加快,迫切需要当今医护人员“既懂医学专业知识又掌握现代信息技能”。当前大部分学校传统的以计算机基础教育为核心的教学内容已不能满足医疗机构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人才匮乏已成为医院信息化瓶颈。

2 全国医学信息技术概述

为加快医疗行业信息化建设步伐,提高医学信息技术职业技能,使医务人员“持证上岗”,“全国医学信息技术考试管理中心”在卫生部、教育部和工业和信息化部相关部门的支持和指导下推出的人才培养工程,即“全国医学信息技术技能考试”,简称MILC。

2.1 医学信息技术技能培训内容

MILC的主要内容为以计算机为基础的同时介绍医院信息系统、门诊信息系统、住院信息系统、药品管理信息系统、实验室信息系统、医学影像信息系统/放射学信息系统、电子病历等医院信息系统以及实际操作。

2.2 医学信息技术技能培训目标

医学信息技术技能(MILC)培训,是通过加强学生对医疗卫生机构实用信息技术的教育和培训学习,使学生初步具备医疗工作岗位所使用的软件系统平台的操作能力,为毕业后到医疗卫生机构上岗直接应用电子病历、健康档案、传染病直报等打下坚实基础。

“全国医学信息技术技能考试”以医疗信息技术应用、开发、维护、管理为核心,建立起科学的医疗信息技术教育培训课程体系,5年内将在全国培训并考试合格在职人员、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100万人次;医学院校在校生50万人次,使之掌握医疗行业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初步具备工作岗位所使用软件系统平台的操作能力,以适应医疗行业信息化飞速发展的需要。

3 四川省医学信息技术培训情况

根据《医药卫生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1-2020年)》和《卫生部信息化建设“十二五”规划》的精神,四川省于2011年底出台了关于在全省卫生类院校加强医学信息技术学习的文件,文件明确指出,为加快我省医疗行业信息化建设步伐,提高医学院校在校生掌握医学信息学基础知识的整体水平,将在全省医学卫生职业学校中开展医学信息技术教育及技能的培训工作。

3.1 四川省卫生类院校医学信息技术培训情况

泸州医学院卫校及雅安职业技术学院相继于2012年初通过国家医学信息技术考试中心审批,成为四川省首批“全国医学信息技术技能考试指定教学考试基地”,并成功的为其学生及所属地区医疗单位的医信技术人员进行了培训和考试。

3.2 我院医学信息技术培训情况

我院护理系抢抓机遇,通过积极申请,于2012年1月通过国家医学信息技术考试中心审批,成为“全国医学信息技术技能考试指定教学考试基地”,并在2012年秋季学期针对2011级护理专业学生进行了培训,学生已于2012年11月参加医学信息技术考试,合格率为95.6%。

4 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医学信息技术教学的几点建议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适应医疗卫生信息化改革,持证上岗,应对现有人才培养方案做出相应的调整,制定更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同时还要完善全国医学信息技术技能考试培训基地的建设,加强医学信息技术师资队伍建设,为开展医学信息技能人才建设提供有力的保障。

4.1 全国医学信息技术技能考试培训基地的建设

通过完善和规范培训制度、探讨培训模式、培训内容等各环节,打造优秀医学信息技术技能考试培训基地。

4.2 师资队伍建设培养

授课教师要深入学习卫生部信息化建设相关文件,认真分析医学信息技术教学大纲和医学信息化人才标准。重点突出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理念,在实践技能方面要求学生能够正确掌握实操步骤,独立、正确、规范地完成各项操作任务。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注意启发学生的思维和培养动手能力。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和资源,以学生为主体,开展形式多样的讨论和互动,从而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授课老师通过定期开展教研活动和聘请专家讲座的形式,研究如何强化主讲教师的授课重点和授课技巧,提高教学质量,建设一支优良的师资队伍。

4.3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

为了培养“医学+信息技术”的双向技能人才,对护理专业现有人才培养方案中学生必修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及选修课程内容、学时等做出相应调整,制定更适合的人才培养方案;

5 结束语

全国医学信息技术技能考试中心颁发的医学信技术职业技能证书,是劳动者从事相关职业的技能凭证,同时也将成为就业上岗和用人单位招生录用人员的主要依据之一。为了让护理专业学生更好的适应医疗卫生信息化改革,持证上岗,我们应对现有人才培养方案做出相应的调整,制定更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同时建设一支优秀的师资队伍,为开展医学信息技能人才建设提供有力的保障,使护理专业学生更好地适应医疗行业信息化飞速发展的需要。

摘要:随着新医改的逐步推进,医院信息化建设对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加,人才匮乏已成为医院信息化的瓶颈。为加快医疗行业信息化建设步伐,“全国医学信息技术考试管理中心”在卫生部、教育部和工业和信息化部相关部门的支持和指导下推出了名为“全国医学信息技术技能考试”的人才培养工程。该文针对目前医疗卫生行业信息化现状,在研究我院护理专业学生基本情况的基础上,结合作者的医信培训经验,提出了针对高职护理专业医学信息技术教学的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议。

关键词:卫生信息化,全国医学信息技术技能考试,双向技能,高职院校

参考文献

[1]刘艳梅,叶明全.全国医学信息技术技能考试指定教材.全国高等医药卫生类院校规划教材:卫生信息技术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薛洲恩,胡志敏.《信息技术应用基础》[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1.

[3]卫生部.医药卫生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1-2020年).

高职护理教育基础医学 篇8

1. 课程性质与任务

化学是现代生物科学的基础, 是现代护理工作者知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医学化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是护理专业的学生学好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所必须掌握的。所以根据护理工作者的培养目标和护理专业的课程设置, 将《医学化学》规定为三年制高职护理专业必修的一门基础课。其主要任务是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 使三年制高职护理专业的学生在化学的有关领域打下比较广泛和必备的理论及基础知识, 以便于后续课程的学习。

2. 课程目标

2.1 能力培养目标

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涉及化学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能力。

2.2 知识培养目标

使学生基本掌握有关的化学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及基本实验技能, 了解这些知识、理论和技能在医学上的应用, 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一定的化学基础。

2.3 素质培养目标

注重化学科学美育, 将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道德、科学态度、社会责任、爱国主义思想融入课堂教学中, 在获得科学知识的同时, 不断提高适应社会发展和人类自身完善所需的基本品质。

3. 教材选用

我选用的教材是陈常兴主编的《医学化学》。这本教材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是全国高职高专卫生部规划教材。该教材以教育部“十一五”规划为指导,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教学与社会需要相结合的原则, 按照“三基 (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 五性 (思想性、科学性、先进性、启发性、适用性) ”和“三特定 (特定的读者对象、特定的时限、特定的内容) ”的写作规范编写。围绕培养目标, 突出了“两强两精” (强应用, 精理论;强实际需要, 精学科架构) ;针对护理专业特点, 突出了“五个体现” (体现“以人为本”理念, 体现“人文教育”精神, 体现“职业和学科发展”需要, 体现医学化学学科特点, 体现与其他相关学科的联系) ;注重把握了“四个贴近” (贴近教师的教学要求、方便教学, 贴近学生的学习习惯、方便学习掌握, 贴近后续课程的学习需要、为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打下基础, 贴近今后护理工作需要) ;力求反映护理人才培养的需要;符合高职护理专业教育发展的需要, 符合国家对高职高专教育改革的需求, 该教材很适用于三年制高职护理专业人才的培养。

4. 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4.1 课程的重点

各章的化学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及基本实验技能, 特别是溶液的渗透压、缓冲溶液、高分子溶液。各类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常用的化学实验操作。所学化学知识在社会生活和医学中的应用。

4.2 课程的难点

溶液的计算、缓冲作用、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

5.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5.1 教学方法

根据国家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要求, 围绕专业培养目标, 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 坚持“教无定法, 贵在得法”的原则。在教学中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除了讲授法、谈话法、演示法和练习法等常用的教学方法的灵活使用外, 还应强化使用启发式教学方法、讨论教学法、实验教学法、自学指导教学法。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恰当使用, 做到融教、学、做为一体, 加强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

5.2 教学手段

5.2.1 强调素质教育, 在专业教育的同时进行人文教育

医学化学应在着重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的同时, 进行人文教育。应在化学理论讲述时进行医德医风教育、辩证唯物主义思维方式和爱国主义等教育,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5.2.2 酌情讲授, 必需为准, 够用为度

三年制高职护理专业的学生高考成绩比较低, 化学基础非常薄弱, 要想在一个学期内把化学知识学懂学透, 会应用, 难度非常大。为了使学生在有限的课时中把化学知识学好, 教师必须因材施教, 以必需为准, 够用为度, 结合专业要求对教材酌情讲授。

5.2.3 充分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参与式”教学

教学中应强化启发式教学方法、讨论教学法、实验教学法、自学指导教学法的恰当应用, 让学生自觉或不自觉的参与到教学中, 有利于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动手能力、自学、总结、归纳知识的能力。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5.2.4 理论联系实际, 多向医学偏移

化学与医学、日常生活密不可分。化学教学过程中适当的联系日常生活中和医学中的实例, 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理解化学知识, 达到良好教学效果, 顺利的完成教学任务, 有助于更好的服务于医疗卫生事业。

5.2.5 广泛应用多媒体电子课件进行教学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将多媒体技术应用到教学中使比较抽象的知识化静为动, 化难为易, 化抽象为具体, 改变了枯燥乏味的传统教学模式, 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优。

5.2.6 加强实验课教学, 改革实验课教学模式,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上好实验课, 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还有利于对概念和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实验课教学中将传统的教师讲解—示范—学生操作—小结的教学模式, 改为提出问题—小组设计方案—实施方案—综合评价四个步骤实验教学模式。通过改革,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6. 课程内容和学时安排

6.1 课程内容和学时安排 (见表1)

6.2 实验项目名称和学时安排

7. 考核方法

医学化学与医学有着密切关系, 是学习护理专业的一门基础课, 本课程的内容分为基础化学和有机化学两大部分;有些内容在医学工作中被直接应用, 有些内容是后续课程的必要基础知识。为了更好地学好该门课程, 在学习上能做到有的放矢, 本课程考核如下:

7.1 本课程考核总分为100分, 其中理论考试占70分 (理论考试为闭卷考试) , 实验考核占20分 (包括学生实际操作) , 平时成绩 (包括2~3次单元测验) 占1 0分。

7.2 考核内容分为三个层次:掌握、熟悉、了解, 其分值分别为:掌握70%, 熟悉20%, 了解10%。

7.3 考核试题要求

7.3.1 试题知识点的覆盖面要求较广, 在教材内容的70%以上。

7.3.2 试题的难度适中, 其中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占80%, 应用提高题型占20%。

7.3.3 题型类型:选择题, 填空题, 计算题, 完成化学反应方程式, 推断题, 鉴别题, 有机化合物的命名等。

参考文献

[1]蒋大惠.化学.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2]谢吉民.医学化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3]刘斌.有机化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高职护理教育基础医学 篇9

1 制定好教学计划

《护理学基础》课程是高等护理教育体系中为学生提供的主干课程[1]。教学计划是学期完成教学任务的指南, 应根据国家卫生部下达的教学大纲, 结合本院高职护理教育的特点自编教学大纲, 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 突出重点培养实用型高技能专门的护理人才。

1.1 确定培养目标

明确培养目标是改革的前提[2], 培养高技术应用型护理专门人才, 具备医学护理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专业技能, 具有从事临床护理工作综合职业能力和良好素质, 能在各级医疗单位第一线从事护理、保健、康复、健康教育、护理管理技术的高等专门护理人才。

1.2 安排好教学进度

理论课是对实验课详细深入讲授, 通过介绍实验的操作原则、原理、方法, 可保证教学的系统性, 理论课和实验课的进度要相符, 充分体现理论指导实践, 实践证实理论, 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1.3 科学合理安排理论与实验课的比例

根据国家教委对高校评估的要求, 实验课总时数应达到40%以上, 在课时少、任务重的情况下, 应合理安排实验课, 结合临床护理需要, 切实分配好实验学时, 适当压缩理论课学时, 确保重点操作项目课时充分, 使学生扎实掌握护理操作技能, 尽快适应临床实习工作。

2 做好实验课教学前设计

课程设置的改革与优化必须紧紧围绕培养目标, 与社会发展和谐统一, 并反映时代的先进水平[3]。

2.1 确定实验教学目标

重视实验课的教学设计, 可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 把加强实践技能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纳入到实践教学目标中, 目标应是切实可行, 可以监测和评价的, 3年制高职高护应偏重培养创新思维;5年制高护偏重培养操作的综合能力。

2.2 精心设计实验课教案

实验前备课, 参照本科教材及护士执业考试指南。把最新的知识传授给学生, 统一操作程序和考核标准, 精心设计教案, 找出实验课的操作技能要领、重点、难点, 不同实验项目采取的教学方法和教案设计应有实验教学时间分配、实验要求、实验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小结、课后练习、教学评价等。

2.3 要求学生进行预习

实验前预习实验程序、操作过程的各个环节, 如重点、难点, 让学生带着问题上好实验课, 增加其主动性, 要清楚这次实验课“做什么”“怎么做”“为什么这样做, 其原理是什么”, 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培养学生探索和积极获取知识的习惯。

实验课的准备阶段, 可改变以往只依赖实验教师的传统, 抽取实习小组练习准备物品, 轮流参与, 通过准备用物, 加深实验的印象, 熟悉操作中的用物可为临床实习打基础, 通过预习及准备用物可提高培养学生思考、综合及创新能力。

3 加强实验教学过程

3.1 改革教学模式及实验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示教学生观看、分组练习。要使学生对护理学基础实验课有着浓厚的兴趣, 要不断改革创新;采用启发式、讨论、问题式、情景教学法;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形成指导合作型的教学关系, 如:皮内注射及青霉素试验液配制学习后, 可给学生一个病例:某病人因上呼吸道感染, 需接受青霉素过敏试验及治疗, 请两位以上学生角色扮演, 模拟进行综合性的操作, 通过演示操作, 可了解学生对操作接受程度和综合能力, 可发现问题及操作中的薄弱环节, 及时纠正和强化指导。

3.2 以学生为主体, 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在实践教学中, 要重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主动参与;尽量采用真人真做及情景教学, 如搬运病人、注射法及健康教育、清洁卫生护理, 可增加教学的直观性和真实性,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还可采用电教、录像、见习等手段, 使学校教学与临床护理紧密结合。

3.3 掌握不同示教方法, 提高实验教学的效果

规范熟练的示教, 使护理教学中不可缺少的基础教学手段, 是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的重要内容, 可灵活的把握教学时机, 采用独立、合作、指导性示教方法, 有效促进实践技能的掌握。通过示教、回示使学生对实验的程序、要领、操作手法有一个直观的印象, 初步掌握操作要领, 为分组练习打好基础。要重视示教的针对性、多样性、灵活性、艺术性, 把真、善、美融合为一体, 改变学生被动上实验课的局面。

3.4 增加整合性实验设计

针对实验课普遍存在验证性重复过多的问题进行改革, 增加综合性试验和自我设计性试验。综合性实验是在学习一个单元以后, 学生已具有一定医学基础知识和护理学基础知识、技巧, 并能运用本门课程及相关课程的综合知识, 对学生技能及实验方法进行综合训练的一种复合性实验, 它着重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实验动手能力[4]。如:铺无菌盘, 可把6项无菌技术让护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综合, 穿脱隔离衣可把隔离技术综合, 测量生命体征把分项操作加以整合。

4 优化实践考核评价

通过实验报告批阅, 了解学生对操作方法掌握的情况、存在的问题, 可直接反馈给老师, 同时对本次实验达标情况有概括性的了解。为了加强对实践综合能力及创新思维的评价, 将实践考试进行改革。

4.1 理论评价

建立操作配套的理论试题, 结合执业考试实践操作单元习题, 突出学生学习兴趣态度、动机, 与国家执业考试相接轨, 可以统一标准, 考后对试题、考试方法、成绩进行分析, 提出改进措施。

4.2 修订操作评分标准

随着整体化护理普及应用, 护理学成为现代科学体系中一门综合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知识的、独立的为人类健康服务的应用科学[5]。除了态度、技能目标外, 应贯穿护理程序评估、计划、实施、评价。护理学的发展、先进的工作方法必将取代落后的工作方法, 故操作方法评价标准也应与操作方法相匹配, 及时修订完善, 突出整体护理的评价[6]。

4.3 综合评价

通过病历模拟情景、角色扮演、真人真做, 全面了解学生应用知识能力, 可考核学生的沟通能力、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应变能力、综合能力、健康教育的能力等多个方面。给予学生不同的病例:让学生提出健康问题, 确定护理诊断, 制定护理计划;让学生可设计不同护理方案, 实施护理措施。教师对学生操作综合能力及创意进行综合评价。

护理学基础的实践教学改革还有待在教学中进一步探讨创新, 通过临床实践的检验来证实, 推动护理实践的发展, 培养出实用型高技能具有较强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护理人才。

参考文献

[1]姜安丽, 石琴, 李树贞, 等.《护理学基础》教学系统整体优化的研究与实践[J].中华护理杂志, 2002, 37 (7) :528.

[2]边岩, 陈立明.高等护理教育课程设置改革的探讨[J].护理研究, 2006, 20 (2C) :549-560.

[3]单岩, 杨培常.本科护理教育课程设置的改革与评价[J].护理学杂志, 2005 (9) :12-14.

[4]绍兴国, 王宏顺, 王滨.积极开展综合设计性实验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J].实验研究与探索, 2002 (8) :21.

[5]崔焱.护理学基础[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5.

高职护理教育基础医学 篇10

一、教材建设

教材是实现培养目标的核心因素之一, 高质量的教材是培养合格人才的基本保证。近年来, 医学高职院校的教材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 但仍然远不能满足高职教学的需要。在已出版的部分医学高职教材中, 高职特色反映不够, 内容理论性过强, 还没有真正过渡到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的体系上来。另外, 许多医学高职院校的英语教材不能反映相关专业的专业特色, 例如:护理专业的英语教材没有体现出护士与医生、护士与病人之间所特有的英语会话的内容, 而是使用适合所有高职院校所有专业的英语教材, 不能反映本专业特点, 教材内容与行业实际脱节现象非常严重, 使学生不能学以致用。因此, 要大力加强医学高职院校的教材建设, 突出教材的实用性与专业性, 避免学生出现理论型知识偏多、实用型知识偏少的现象, 使培养出来的人才在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方面适应医学相关岗位的职业要求。

二、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突出“语言+医学+综合技能”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为适应21世纪社会对医学英语人才的迫切需要, 课程设置要紧紧围绕《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的要求, 对基础与应用、理论与实践、选修与必修及辅修等课程进行优化组合, 把每门课的作用发挥到最大。

三、教师角色的转变

21世纪社会信息化和知识经济的发展, 对教育提出了强烈的变革要求, 尤其是对于教师的角色转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从“传道、授业、解惑”的传统的角色向教育过程的指导者、组织者、参与者的角色转变, 教师要有更大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来面对他们的工作。教师教学, 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还要教会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精神状态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所以, 教师要尽快地从传统的角色中走出来, 教师必须改变单向传递知识的教学行为, 教师不再是传统教学中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支配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判者, 而是学习过程的设计者, 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和指导者。因此, 教师要具备多元化的知识结构、一专多能的能力和优良的品格, 通过创新而实现自我生命价值。课堂教学应积极引导学生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 从被动接受走向自主发现和探究, 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观点和见解, 在此基础上, 加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在教学中, 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具体的教学条件, 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方式, 优化教学策略, 提高教学质量。教师的教育思想、教学观念和教育行为要紧跟时代的步伐而不断进行调整, 教师要自觉深入地探索医护英语课程的教学规律, 不断把新思想、新理念融进课堂教学中, 努力提高教学活动的有效性。使学生通过自主学习, 不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为学生终身发展、应对现代社会和未来发展的挑战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利用多媒体优化英语课堂教学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 是增加学生学习兴趣的可靠法宝。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的医护英语课堂教学, 应是以学生发展为本, 以思维训练为核心, 以丰富的信息资源为基础, 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 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研讨、主动创新, 获得知识技能上的提高, 满足情趣、情感等方面的需要, 提高医护英语专业学生的专业素养。

五、实施情境教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有必要更多地倡导探究学习、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为主要形式的多样化的教学策略,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 使学生的独创意识和实践能力不断得到发展。事实情境教学法, 是英语愉快教学的必要途径。为学生提供具体的情境, 同时要求他们用英语描述或谈论一些热点话题, 如体育比赛、科学发明和环境污染等, 尤其是一些关于医疗护理的实际场景, 例如医生与护士的谈话、护士与病人的对话等, 学生有了兴趣, 并且可以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 在直观、形象、生动的情境教学中充分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我们可以把学生分配成不同的小组进行角色扮演来完成指定的任务, 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医学英语知识进行交际, 然后再进行角色互换, 既活跃了课堂气氛, 又让学生在实际场景中体会到病人的疾苦、医护人员的职责, 还能让所学知识活学活用, 真是一举多得的好办法。

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是以育人为宗旨, 以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校园活动为载体的文化氛围。校园文化是使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提高综合素质的主要途径。首先在物质方面, 优美的校园环境, 先进的实验仪器设备, 丰富的图书馆资料, 完善的运动设施, 使学生置身其中, 既能陶冶性情, 又能美化心灵, 有利于他们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 使学生的整体素质在潜移默化当中得以提高。其次在精神方面, 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如各种社团组织的演讲比赛、书法竞赛以及模特儿时装秀等活动, 使学生在理论修养、人文修养、艺术修养等方面都得到了提高和升华, 从而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共青团组织要掌握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动权, 对一些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要具有预见性、超前性, 充分发挥共青团组织的教育引导作用, 在各项校园文化活动中给学生以正确的引导。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 校园文化的内容在不断地丰富和完善。我们在对当代大学生广泛深入地进行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教育的同时, 必须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和新世纪的要求, 补充校园文化的新内容。要培养学生刻苦读书、勤奋工作、积极向上的务实精神。对于医学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讲, 一心一意掌握一技之长, 安安稳稳扎根于基层医院的建设, 踏踏实实、兢兢业业在基层医院工作是当务之急。只有建设高层的校园文化, 才能有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使他们从主观上认识到扎根基层的重要性。在这方面, 高校共青团组织有着独特的优势, 如可以通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 使学生走出课堂, 步入社会, 使他们在开阔视野的同时, 拓展知识面, 提高各方面的能力, 为以后步入社会打下牢固的基础。

再者, 校外实习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如:通过在医院的实习, 学生对护理工作的管理及实际操作有了充分认识, 使他们受到启迪, 及早了解到本专业在社会的重要性。这不但培养了学生的求职能力, 而且增加了他们对本专业的认识程度, 为他们早日融入社会、为祖国作出贡献打好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黄克孝.构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理论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 2004, (7) .

上一篇:镗床电气系统下一篇:神经电生理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