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发展意向

2024-05-07

职业发展意向(精选十篇)

职业发展意向 篇1

根据我国现行政策, 5%的品学兼优的专科毕业生通过自主申请、资格审查、选拔考试、公示等环节可以升入相应的本科专业学习, 在两年的学习时间里修完所有课程, 课程考试合格, 修足规定的相应学分, 便可以毕业并获得专科起点的本科毕业证, 符合学位授予条件的学生可以获得相应的学士学位, 基于这个背景在我国本科学生中便出现了专升本学生这个群体。这些学生独具的特点是:他们都是专科学生中思想品德、学习成绩等方面的优秀分子, 都已经历过一次实习、就业和毕业, 对社会有一定的接触和认知, 对自身职业发展有符合现实的规划和打算, 这些学生在本科阶段学习两年, 时间相对较短, 而课业的压力却较大, 同时, 很快便又会面临职业的选择, 这些因素导致专升本培养学校的紧迫感, 对学生的职业规划和职业指导的工作进行前置, 换句话说学生一旦被选拔进入本科段学习, 便意味着职业规划和职业指导工作的开始。为了深入了解专升本学生, 为培养专升本学生提供第一手的资料, 为了在短短的两年时间里能够有效增强学生的职业意识和就业竞争力, 提高专升本学生培养的质量, 四川师范大学信息技术学院 (一所以班建制集中培养专升本学生的学院) 便对2011年9月入学的专升本学生通过集体见面, 进行座谈, 发放问卷调查表等方式了解专升本学生的职业意向, 为提高专升本学生职业指导的针对性、实效性提供第一手资料。

本次问卷调查共设计“学生职业发展意愿”等12个子问题, 问题的设计主要参考两个因素, 一是专升本学生平时关注的问题, 二是在学生职业指导过程中学校想了解的问题, 即有关学生的就业意愿, 在就业过程中学生本人、家长对学生职业发展的影响程度等宏观问题, 更较多地涉及到了学生在职业选择时对地域、工资待遇、加班时间等微观层面的因素。问卷的设计总体上说算不上全面, 只是从一个侧面对学生的主观想法进行了调查, 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次共发出问卷477份, 收回问卷450份, 回收率达94.33%。本次问卷涉及到汉语言文学、经济学、艺术设计、英语、财务管理、电子商务、法学、工商管理、广播电视编导、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市场营销等11个专业的专升本学生, 较广的专业涉及面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问卷的设计不足。

二、问卷调查的结果分析

经过对回收的调查问卷分项进行汇总统计, 从职业指导的各个维度出发分析如下:

(一) 专升本学生在职业选择时成熟度较高, 职业需求理性而多元

关于“学生职业发展意愿”, 24.1%的学生愿意从事教师职业, 17.6%的学生愿意从事公务员职业, 19.2%的学生愿意从事公司职业, 其他的占39.2%;关于“学生的就业意愿”, 半数以上的学生愿意到事业单位就业, 有25%以上的学生考研的意愿比较强烈, 有9.6%的学生选择自主创业, 有4.9%的学生选择自由职业, 有1.6%的学生选择暂不就业;关于“学生对工作单位所处行业的选择”, 教育培训行业 (包括学校和各类培训机构) 和金融行业 (包括银行、证券、保险等相关行业) 相对较集中, 这可能跟样本中英语、经济学、财务管理、汉语言文学这几个专业的学生的相对人数比较多的实际情况有关系, 其他各行业的分布较均衡;关于“学生就业与专业对口度的要求”, 不要求专业对口学生的占71.1%;关于“学生对初始入职时的薪酬期望值”, 65.1%的学生接受2 000-3 000元的这个档项。

数据分布情况与专升本学生的特点成正相关的关系:专升本学生职业发展意愿非常多元化, 也较为理性。他们对到事业单位就业意愿比较强烈, 有考研意向的学生较多, 这两部分学生所占比例较大, 同时也有一定比例的学生选择自主创业、自由职业, 甚至暂不就业, 这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专升本学生的理性, 并不是盲目地一股脑儿地做同样选择;学生对于薪酬、专业对口度、行业选择方面的情况说明专升本学生不同于普通本科生, 这与他们曾毕业一次和就业一次相关。大部分学生对于薪酬的要求符合社会实际, 目前成都地区应届本科毕业生转正后平均工资水平可以达到2 200-2 500元, 大部分学生对于薪酬的期望值还是比较符合成都地区目前关于本科生的薪酬水平的, 这就充分体现了专升本学生的特点, 专科毕业的经历让他们对现实社会有所了解, 思考问题也相对符合现实需求。大部分专升本学生都已经意识到, 在就业过程中把所学专业作为自己的基础的教育背景, 不太强求专业对口, 而更加注重个人意愿与社会的实际岗位需求相结合, 这也体现了专升本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学生对工作单位的行业性选择范围还是比较宽泛, 这也符合社会的现实。

(二) 父母对专升本学生的职业选择的影响较为关键

关于“学生在职业发展与就业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因素”的调查结果是, 37.8%的学生表示他们本人可以决定, 由学生和家长共同决定的占到61.1%, 由家长决定的占1.1%。这充分体现专升本学生较为成熟, 能较好地尊重父母, 听取父母的建议和意见, 学校在进行职业指导的过程中既要尊重学生个人意愿, 同时应该跟家长进行积极有效地沟通, 让家长这个较大影响因子在学生的职业选择和发展过程中充分发挥作用。

(三) 专升本学生在职业选择时普遍存在一些观念局限

从问卷统计的情况看, 关于“学生在职业发展过程中, 对就业地域的选择”, 73.8%的学生要留在成都地区, 不愿意到外地外省外国去就业, 只有11.6%的学生愿意到省内其他市州工作, 8.7%的学生愿意到东部沿海城市, 仅仅只有6%的学生愿意到省外其他城市就业, 发展自己的职业。在选择到企业作为职业发展路径, 学生的具体岗位选择是这样排列:行政占28.4%, 管理占25.3%, 财务占11.8%, 人事占11.6%, 市场营销占8.7%, 其他占14.4%。关于“在职业发展过程中, 未来学生对所就业单位的性质的选择”, 52%的学生愿意到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工作。这个结果说明专升本学生具有当代大学生的共同的特性:学生在地域的选择上还是有一定的局限性, 盆地意识较浓, 绝大多数学生不愿意到较陌生的沿海等地发展;对职业工种认识和选择存在偏差, “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 较多的人热衷行政和管理, 这种分布与目前社会招聘中以营销岗位为主的现实还是有相当大的矛盾;大部分的学生普遍希望的较稳定的事业编制的工作环境, 与大量的就业机会由民营企业提供现实情况就产生了较大的矛盾。

(四) 吃苦耐劳精神的缺失是部分专升本学生顺利就业的较大障碍

关于“在职业发展过程中, 学生愿意承受怎样的工作压力”的调查显示, 愿意承受超高压力的占6.7%, 愿意承受较高压力的占47.3%。关于“在职业发展过程中, 学生对工作时间的要求”, 愿意接受无固定休息日并且其他假期少的只占3.1%, 愿意接受单休并且有法定假期的占36.4%, 愿意假期较多的占80%。关于“在职业发展过程中, 学生愿意承受怎样的工作强度”的调查显示, 愿意承受高强度工作的只占24%。大部分学生对于工作强度的承受程度选择趋于中等或中等偏上的水平, 对较高工作强度的承受力不足;半数以上的学生对工作时间都有较强的要求, 不愿意接受节假日加班。

三、职业指导相应举措

根据以上对450余名专升本学生的问卷调查的结果分析, 这种结果既体现了当代大学生务实独立的普遍共性, 更体现了专升本学生对自身职业发展的较高要求, 这就给只有两年培养时间的学校提出了值得研究的课题, 在培养学生职业意识和职业素养, 创新性进行就业指导和做好职业规划方面, 都大有文章可做, 可以采用以下的方式和策略:

(一) 尊重多元需求, 进行分类指导

专升本学生独特的生活背景和学习经历注定他们对未来职业的选择多元化而又丰富色彩, 但归纳起来看, 学生的职业意向选择主要集中在教师、公务员等拥有事业编制的岗位, 继续深造考研争取更大发展和自主创业等方面, 在专升本学生基本确立他们未来的职业意向后, 以课程嵌入的方式将职业指导固化为教学计划, 给予学生个性化的分类指导和服务。

第一, 针对拟从事教师、公务员的学生, 加强教师技能的培训和公务员考前培训, 在选修课板块设计相关内容和环节, 加强教师技能的培训和实践, 增强公务员考试的模拟实战演练;再辅以往届成功就业学生的现身说法, 会有较好的叠加效果。

第二, 针对拟考研的学生, 可适当提前介入, 在第二学期的课程设计中加入专业方面的考研课程对学生进行引导, 对考研学生指派指导教师、留足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并对他们提供及时的心理辅导和支持。

第三, 针对有意自主创业的学生, 要专门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咨询、资讯, 比如:自主创业的相关扶持或优惠的政策、办理流程、可行性报告的撰写、融资的渠道、市场调研等。

(二) 与家长配合, 提升职业指导合力

根据诸多调查发现学生家长在学生职业选择和发展初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鉴于家长对于学生职业发展所起的重要的作用, 要与学生家长保持联系和沟通, 熟知他们对子女就业的意见, 才可以帮助学生做好职业发展规划, 实现学生顺利就业。部分家长与孩子的有效沟通易于达成共识, 这是非常好的情况, 但现实生活中家长与学生在诸多问题上的不一致、不和谐屡见不鲜, 这种情形下学校的指导和引导便有了它的价值, 在学生和家长博弈的过程中学校会给双方多一些选择, 多一些妥协, 这样使学生在职业规划和选择的过程中既充分尊重家长的意见, 又满足自己的愿望, 这样一来学生的职业选择和发展就是学生本人不断说服自己, 不断说服家人的自我教育的过程, 这个过程会让学生尽快成长。

(三) 突破就业观念局限是高校职业指导永恒的主题

调查发现学生在职业选择的初期会存在较多思想观念上的局限和误区, 针对学生的一些局限性, 需要不断加强对学生的指导, 讲解就业形势和政策, 教育广大学生树立到基层就业的观念, 真正做到先就业再择业, 使学生进一步更新就业观念, 降低就业期望值是高校职业指导和就业服务永恒不变的主题, 更是一条科学指导学生择业就业的道路。

第一, 地域选择的局限性。根据我们的调查结果来看, 选择成都地区作为将来职业发展的目的地域的学生达到73.8%, 成都地区以外地区26.2%;在省内的比例是85.4%, 省外14.6%。较大部分学生在地域上局限在成都地区, 职业发展的地域相对狭窄。这样形成的地域性矛盾相当突出, 同时这种地域性矛盾是形成就业压力的一个比较重要的影响因素。

第二, 学生对职业的选择与社会的需求有较大的矛盾。调查结果显示:学生选择职业上, 营销占8.7%, 行政占28.4%, 人事占11.6%, 管理占25.3%, 财务占11.8%, 其他占14.4%。这个结果与目前社会上用人单位招聘活动中, 大部分以营销等一线岗位为主的现实状况还是有相当大的矛盾。

第三, 学生对单位性质的要求与提供就业机会的单位结构比例形成逆向矛盾。调查结果显示:未来愿意到政府机关、事业单位的占52%, 愿意到国有企业的占16%, 愿意到外资企业的占20.2%, 愿意到民营企业的占3.8%, 愿意到其他单位的占8%。我们看到, 愿意到政府机关、事业单位的学生占到半数以上, 而愿意到民营企业的学生仅为3.8%。而在整个社会的就业机会的供给方面, 在一定时期, 民营企业所提供的工作机会的数量是最多的, 至少在七成以上;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因为有比较严格的编制限制, 同期所能提供的就业机会数量就相对要少得多, 仅有几个百分点而已。实际上, 从学院往届毕业生的就业结果来看, 也是以民营企业为主体。

(四) 吃苦耐劳素养的培养是学生顺利就业的有利保障

从“在职业发展过程中, 学生对工作时间的要求”项和“在职业发展过程中, 学生愿意承受怎样的工作强度”项上的调查来看绝大多数学生对工作强度大、工作时间长的工作排斥较大, 这样无疑就大大缩小了择业的选择空间, 从中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吃苦耐劳精神的不足, 这为高等教育提高质量、加强内涵建设提出了重要的内容, 在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将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和吃苦耐劳精神的习得作为重要内容, 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学生的抗压能力和承受力, 才能使绝大多数学生顺利就业, 并在岗位上留得下来, 沉得下去, 在平凡的岗位上发挥光和热。

虽然高校的四大任务中并没有就业这个指标, 但大学生能否早就业、理性就业, 能否具有持续的就业能力, 是关乎广大民众、千家万户的民生工程, 是衡量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 因此对学生职业意向的调查奠定了高校关心学生健康成长的基础, 在此基础上, 通过沟通教育, 调动家长、社会等多种资源帮助学生克服职业选择的局限性, 让学生将就业的地点、工种等条件的选择更加贴近现实需求, 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尊重现实, 理性选择, 脚踏实地。高校要全面实现职业指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还要与社会同步和谐发展, 共同进步创新。

参考文献

[1]吴增军.试论高校职业指导的原则内容与策略[J].苏州职业大学学报, 2006 (17) .

[2]麦可思研究院.201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1.

[3]张敏强.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职业意向及规划 篇2

(1)您为什么想读大学?

(2)您为什么选择这所大学(学院)就读?

(3)您平时有哪些爱好?为什么会喜欢这些活动?爱好中有没有您的特长?

(4)现在目前中国的教育仍然是应试教育,您是怎样看待这样一种教育的方式?

(5)结合您受教育的经历,谈谈它对您的生活和工作有哪些重大的意义?

(6)有没有自己的职业规划?(或是对于今后的工作怎么是怎样打算的呢?)

(7)您为什么选择这个专业?如果现在让您重新再选择一次专业?为什么?

(8)您的专业课程中,哪些课程最让你感兴趣了?而您哪门课学得最好?为什么?

(9)哪些课程学得没有您想像的那样好,为什么?您怎样来加强那几门课程的学习的?(10)如果您在大学(学院)做过兼职工作的话,您认为哪种兼职工作对你最有意思?为什么?

(11)您觉得自己的个性适合井然有序的工作环境还是灵活自如的工作环境?或者是其他任何形式的。

(12)您最喜欢的课程是什么?为什么?您最不喜欢的课程是什么?

(13)介绍一下您学校有组织了哪些的课外活动,您参加了哪些?您为什么愿意从事那些课外活动?通过那些课外活动,你都学了些什么?

(14)你个人有什么抱负和理想?准备怎样实现自己的理想?

(15)你渴求什么样的成功?其决定因素有哪些?

(以上题目,主要是考察应聘大学生的职业意向,以便我们根据其职业意向结合我企业目前情况安排适合岗位,题目并无正确、统一的答案)□ 优秀: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不回避问题,主动回答分析问题,上进心强,情绪稳定,应对自然。回答全面完整、语言表达清晰、逻辑性强、思维敏捷。

□ 一般:态度积极,基本实事求是,对所问问题回答较全面。□ 不足:对回答问题笼统含糊的,含糊其词,仅仅以单个词语如“还可以”等语言忽略,采取回避态度,回答问题虚假。不能正面回答问题。管理能力

(一)、组织、领导与指挥 1)您在求学期间有担任过学生干部吗?(有和没有都是什么原因呢?)那是在什么时候呢?请描述一下其岗位的主要工作内容(或工作职责)?

(2)如果从来没有从事过学生管理工作)提问为:您是怎样看待学生干部或您在社会实践中的管理人员的?你认为作为管理人员的最基本的素质是什么?为什么?

(3)

您如果是班长或是学生会主席,您觉得你们班目前有什么急需要改善的学

生问题吗?应该怎么去改善呢?

(4)请问您在求学经历中参加过哪些社团组织或参加过哪些公益活动,您在其中扮演什么角色?(如果为组织者接着问)

(5)能简单说说那次活动的意义吗?和您一起合作一共是几个人?您又怎样去安排他们各自的工作的?活动的结果怎样?

(6)课堂上您对老师的讲解有所疑惑,您是采取何种方式去消除这种疑惑的?

(7)在长途旅行的火车或飞机上,您不认识周围的人,大家都在沉默,您是如何去适应这种陌生环境的?

(8)工作中您发现上司的管理方式有些不妥,并有了自己的想法,您此时如何去做?

(9)在您以往的工作中是如何去约束部属的,是如何去调动他们积极性的?

(10)假如您是足球队队长,而队中有两名队员有些不和,他们都是主力队员,而此时有一场重要比赛,您如何去协调和处理?

(11)您认为上司对部属做些什么更利于他们的成长?

(12)如果让你带队赴国企了解下岗再就业工作情况,你将如何组织?

(13)如果你父亲过70寿辰,由你负责筹备和主持生日宴会,你会怎么做?

(14)假如你被录用后不久,接到上级机关电话,通知你单位派人参加会议,你在电话中应问清哪些注意事项?

(15)假如让你接待一项群众上访工作,你应考虑从哪些方面做好这项工作?

(16)当你被安排做一件事,一把手和主管你的副手对这件事的意见不一致时,你该怎么办?

(17)如果由你牵头,组织有关处室制定1999-2004年的五年发展规划,你应该如何开展工作?

□优秀:考生能综合各方面因素进行计划、组织,协调能力强,工作有条理,分析透彻,措施得力说明问题清楚。

□一般:开展工作有一定计划性,采取的措施基本可行,并基本能说清楚。

□不足:工作缺乏计划性,计划安排有漏洞,反映出的组织、协调能力不强,又未能说清楚。计划与控制

(1)您来面试的过程中有没有想过整个过程?说说您先前是如何打算应对这场面试的,包括各个阶段。

(2)假如您今天晚会有一场重要的约会,说说您打算怎么去应

对?(可提示答案方向:是倾向于去了再随机应变,还是事先做好策划?)(3)工作中您发现自己的实施结果与事先计划出现较大的偏差,你将如何去行动?

(4)如果您是学校学生会主席,今天老师给了您一个任务:明天接待一个美国某大学考察团到本校考察。请列出明天接待考察团的日程,及人员明细。

□优秀:分析透彻,措施得力,组织计划周密性及可行性较好,思维清晰,语言表述清楚。□一般:组织计划有条理,能够进行问题分析并采取一定的措施,但计划的周密性、可行性一般,表述欠清晰。

□不足:工作缺乏计划性,协调能力、沟通能力较差,说理较差。或夸夸其谈,不中要害

(三)、决策

(1)您在逛超市时,碰到了一件十分符合您审美意识的物品,尽管这件物品目前对您来说没有多大的实用价值,您此时会有什么行动?

(2)假如您现在的月收入是3000元人民币,您在商场看上了一

件非常符合您审美意识的西装,价格2800元人民币,您倾向于怎么做?(3)假如您目前的处境不算太好,而此时你一位十分要好的朋友跟您借相当于您10%的财产且归还期较长,您会如何去做?

(4)您在购买您所需要的一件重要物品时,是如何去实施的?

(5)如果您是某部门的管理人员,您的团队有某位员工经常迟到、早退、旷工,或消极怠工,作为管理人员您该怎么处理?如果这位员工是您部门部长所推荐的人员呢?如果这位员工是您的一个好友呢?

职业发展意向 篇3

关键词:绿色食品 消费意向 发展态势

中图分类号:F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336(2014)04-0076-02

1 引言

绿色食品是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按照特定生产方式生产,经专门机构认定,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无污染、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它包涵了环保、发展、协调等社会价值和高品质、安全、营养等质量要求的特定产品。绿色食品因安全无污染等特征占据了一定市场,但由于其生产要求严格、生产规模小和宣传力度低等原因,未能普及。

2 综述分析

群众对绿色食品的认知程度不同,普及绿色食品相关知识上已有一定成效,但群众对于绿色食品的认知度还有待提高。群众了解绿色食品的方式呈现多样化,电视、互联网、报纸等媒体在绿色食品的宣传上起主要作用。

大部分群众购买绿色食品出于理性,少数跟随大众的人应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了解绿色食品的特性,根据需求选购。由于缺少对绿色食品的了解,部分群众依赖品牌和朋友的推荐进行购买。食品安全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群众的消费意向。大部分群众为获得安全保障会选择购买绿色食品。

绿色食品对生活影响较大,但少数人并不了解。较少的人会站在“中国梦”的角度看待食品安全问题。营养丰富与健康是群众选择绿色食品的初衷,大多数人意识到食物的品质与价格之间的矛盾,但仍不愿意为了价格而降低品质,反倒对商家企业的职业道德提出更高的要求。

3 绿色食品发展现状的讨论与分析

3.1 人们对绿色食品的认知程度

大部分群众对绿色食品的认识仅停留在表面,只有少数人深入了解。频发的食品安全事件引发了绿色食品追求的热潮。但是,由于相关政策扶植力度不够、绿色食品整体宣传不足等原因,消费者对绿色食品价值缺乏进一步的感知,未能形成稳定的绿色食品消费信念,造成有效需求不足[1]。

3.2 绿色食品生产规模小,产品结构不合理

绿色食品是新事物,相对于普通食品,绿色食品的生产规模小,产品结构不合理。生产规模小和产品结构不合理严重制约了绿色食品市场的发展。产品结构不合理表现为产品种类单调,未能满足多样化的市场需求。绿色食品的出售未形成体系,消费渠道不宽。

3.3 消费者对绿色食品缺乏进一步认识,制约发展

群众对绿色食品缺少更高层面上的认识,部分群众对绿色食品缺乏正确的基本认识。没有意识到食用绿色食品可从生产源头上解决环保问题,营造绿色健康的消费潮流。由于缺少进一步认识,消费者们购买绿色食品的消费有所削减,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绿色食品的发展,进一步导致群众缺少购买绿色食品的意向。

3.4 相关部门扶植力度不够,发展没有明确方向

绿色食品市场的发展缺少借鉴的实例。其发展若仅由农户和商家企业探索,绿色食品的发展阻力大。一方面,政府等相关部门的扶植力度不够。另一方面,农户和商家缺少建设绿色食品市场建设的经验。绿色食品市场缺乏发展源泉,市场缺乏活力。

4 建议与意见

4.1 加大宣传力度,让群众更了解绿色食品

企业商家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开展多层次的绿色食品宣传教育,启动绿色食品消费市场,形成绿色食品消费潮流。在宣传上,不仅要宣传绿色食品无污染等优质特性,还要宣传绿色食品对生态、人体健康、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我国消费者对绿色食品的认知程度还不够,多数只是表面认识,对绿色食品所倡导无污染、安全、健康的内涵认识不足,对其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及生态价值更是缺乏了解,所以,发展绿色食品应该从对健康环境和和谐社会的深层认识上着手,将绿色食品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紧密联系起来[2]。

4.2 加强宏观调控,为绿色食品市场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国家作为市场经济的有力调控者,应正确调控绿色食品的市场发展方向。国家应从经济运行全局出发,按预定目标通过各种宏观经济政策、经济法规等对绿色食品市场经济的运行从总量上和结构上进行调节和控制。这是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正常运行以及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客观要求,也是绿色食品得以发展的根本手段。

4.3 构建绿色食品营销网络体系,拓宽购买渠道

我国市场经济不够完善,绿色食品的购买渠道不够明确。因此,需构建绿色食品营销体系,拓宽购买渠道。无论是实体店还是互联网,绿色食品的购买渠道均需国家提供制度保障。国家需加大力对绿色食品网络营销的投资,以克服传统营销中时间性和地域性等问题,实现绿色食品交易的信息化、自动化等特点。

4.4 改进生产技术,降低生产成本

在市场经济竞争下,企业应适时提高核心竞争力。一方面,企业可寻求国家的技术支持。另一方面,企业也需考虑改进生产技术,降低生产成本。先进的生产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改进生产技术,以高科技来促进生产,力求以最低的成本生产绿色食品,可从根本上解决绿色食品价格过高而引起不能普及的问题。

5 结语

绿色食品产业开发是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生态农业转变的必然产物,是从农产品终端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3]。从中国梦的角度看绿色食品,它已经被赋予了新的内涵。食品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能源和发展的物质基础,食品安全也与每个人的健康梦紧密相连,每个人对食品安全都有着相同的期望,于是我们可以从民族、国家的角度看待绿色食品,看待绿色食品的市场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志华.我国绿色食品市场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农业经济问题,2001年第6期.

[2]骆玉岐,叶博.绿色食品发展探讨[J].农业经济,2013.5.

职业发展意向 篇4

1.1 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表现。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是指大学生对社会职业的需求所表现出来的评价, 以及大学生选择职业的标准, 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目的性职业价值观, 是指大学生评价和选择职业的内隐动机, 包括地位追求、社会促进、家庭维护、成就实现四个维度;二是手段性职业价值观, 是指大学生评价和选择职业的外显条件标准, 包括职业前景、兴趣性格、薪酬声望、福利待遇、轻松稳定、规范道德五个维度。

1.2 职业价值观与创业意向的相关性。在大学生职业价值观中, 目的性职业价值观对创业意向的正面影响更加明显, 与创业意向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具体表现为:1.2.1“社会促进”与创业意向的关系。“社会促进”强调职业在促进社会发展中的价值, 追求大学生自身发展与社会发展相统一。拥有较强“社会促进”职业价值观的大学生, 他们往往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优秀的道德品质, 更加期望通过创业同步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 所以拥有“社会促进”职业价值观的大学生, 其创业意向也较为强烈。1.2.2“地位追求”与创业意向的关系。“地位追求”既强调大学生对物质利益的追求, 又强调对自身社会地位的追求。若大学生拥有较强的“地位追求”职业目标, 那么他们在择业时, 不仅会重视对职位的追求, 同时也注重对薪酬声望的追求, 这会激发大学生更多的创业动机和热情, 使大学生保持较高的创业执行意向。1.2.3“成就实现”与创业意向的关系。“成就实现”只看重大学生个人目标的实现程度以及个人能力的充分发挥, 不看重物质利益的得失。拥有较强“成就实现”职业目标的大学生, 他们为了满足自我发展需要, 会更倾向于选择职业前景好, 且符合自己兴趣性格的职业, 从而有利于发挥他们的个人才能, 而创业正是实现这一职业目标的最佳选择。基于这种创业激情, 才会促使大学生付诸于创业实际行动, 增加创业成功的可能性。

2. 完善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和创业教育的建议

2.1 开展针对性创业指导。在大学生职业价值观中, 由于“社会促进”这一职业目标对大学生创业意向有着正面影响, 所以高校应当加强学生奉献精神、冒险精神、挑战精神教育, 增强大学社会责任感, 引导大学生从社会发展与个人发展相结合的角度出发树立积极的职业价值观。同时, 高校应将创业教育融入到职业价值观教育中, 鼓励大学生到经济不发达的地区寻求创业机会, 增强创业意向。同时, 高校也可开展创业榜样教育, 组织更多的创业实践活动, 帮助大学生树立创业的信心。

2.2 尊重大学生职业兴趣。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 毕业生人数也不断增加, 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 毕业生为了尽快就业, 很难找到符合自身兴趣爱好的工作, 这也促使了当代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远远偏离了职业兴趣。由于家庭教育对子女职业价值观的形成有着直接影响, 所以家长应当与子女保持良好的沟通关系, 尊重子女的职业兴趣和性格特点, 支持有创业意向的大学生进行创业实践, 鼓励和指引大学生实现创业目标。家长不仅要给予子女创业上的精神支持, 也要给予一定的物质支持, 帮助子女渡过创业初期阶段的难关, 坚定子女创业成功的信心。

2.3 重视优秀品质的培养。当前, 国家逐步放宽了工商注册登记条件, 降低了创业门槛, 为大学生创业带来了新机遇。但是, 国家却对企业信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 高校应重视大学生积极人格和优秀品质的培养, 教育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 必须转变“无商不奸”的思想, 强化诚信意识、自主意识、创新意识, 提高自身创业能力, 降低道德风险。

2.4 提供完善的创业教育。为了提高大学生创业执行意向, 高校应当积极营造创业环境氛围, 完善创业教育策略。具体如下:首先, 高校应根据学生情况, 结合国内创业形势, 开设创业选修课程。在创业选修课程中, 将创业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聘请有丰富创业经验的教师给学生授课, 使学生扎实掌握创业知识。其次, 高校可组织创业讲座, 邀请成功企业家给大学生讲述创业过程以及创业成功的经验, 激发大学生的创业热情, 坚定大学生的创业信心。再次, 高校要定期组织创业竞赛活动, 或与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联合开展创业实训活动, 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其中, 丰富创业实践经验。最后, 高校应为大学生创造创业条件, 提供必要的创业场所和设施, 指导大学生制定创业计划, 并分析创业计划的可执行性, 避免大学生因盲目创业而造成巨大损失。

结论

总而言之, 大学生职业价值观与创业意向有着密切关系。职业价值观对大学生的职业行为有着巨大的引导作用, 而创业意向作为大学生职业行为的重要方面, 要想促进大学生强化创业意向, 就必须帮助大学生树立积极的职业价值观, 从个人与社会共同发展的角度引导大学生确立职业目标。为此, 高校要进一步完善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和创业教育, 不能顾此失彼, 从而不断提高大学生的自主创业率, 以创业带动就业, 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

参考文献

[1]李明章.高校创业教育与大学生创业意向及创业胜任力的关系研究[J].创新与创业教育, 2013 (3) :69-71.

[2]周广亚.主动性人格和职业价值观对大学生创业意向的影响[J].石家庄学院学, 2012 (3) :41-43.

[3]张爽, 林婷婷, 刘宁, 潘琰.江苏大学生创业意向、团队价值观对团队绩效的影响研究[J].科技与经济, 2015 (1) :85-86.

职业意向及其规划的策划书 篇5

经过职业测评,我对自身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以及对自己今后的职业规划有了更名了的规划.我的性格为较内向。在大多数情况下,我的性格可能表现为:沉郁、安静、处事谨慎、优柔寡断、动作缓慢,但有时候也可能表现的开朗、活泼、感情外露、不拘小节、易轻信、易冲动.相比较而言,那些技术、研发等需要与数字、机械打交道的工作,所以那些需要大量与人沟通交往的工作,我尽量予以回避。我平时做事的风格更倾向于思考。和行动比较起来,我宁愿一个人抱着一本书看或任思维四处遨游。如果我的工作,有利于发挥我思考的长处当然最好,否则,提高我的行动意识,毕竟,再远大的目标和再完美的计划,如果我最后不去行动,终究不能给我带来任何帮助。同时,找工作的时候,应该找那些有利于发挥思考长处的工作,毕竟,要想完全改变自己的“爱思考胜于爱行动”的个人风格也不太容易,更重要的,在工作中,要把自己爱思考的`优势发挥出来。

我的责任感一般。 大多数情况下,都很有责任感,只是偶尔有些率性而为,没有考虑得很周到。在工作中我应该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责任感,以便在将来的工作中更好的赢得同事和上司的信赖。

我的经营素质很高。从性格,身心,行为习惯等方面看,我非常适合搞企业经营。内心也有这方面的理想和目标,那么朝着此方向一直努力,总有一天会取得让人瞩目的成就。不过经营企业是一个相对复杂的工作,虽然我具备了这方面的素质,并不意味着我一定就能把企业经营好,我还需要从知识、技能、经验等方面不断完善自己,这样才能使自己取得最后的成功。我的创业能力很强。 我几乎已经具备了成为一名企业家的大多数素质和能力。也许,平时就一直梦想着,有一天能够拥有自己的事业。这种对创业和成功的强烈渴望非常难得。如果我能一直为了自己的理想和目标而积极努力,那么将会有更好的明天等待着我们~~~

但是,“创业”毕竟是一个系统工程,里面涉及到许多的方面。尤其是对于许多学生来说,虽然有了一些社会实践,但是还没有完完全全的进入社会。而且我们对创业过程中需要的许多知识、技能等,距离真正的熟练理解和应用,一般也都还有个距离。从创业必备的“知识技能、观念经验和人格特征”三方面,看自己哪方面还有所欠缺,同时对自己进行进一步完善。只有这样,当机会出现的时候,才有更大的把握来抓住机会,获得成功。我的投资理财的天赋比较高。在涉及到花钱的时候,往往非常谨慎,不会因为面子和一时的痛快而乱花钱;同时也有很强的投资观念,当觉得花的钱是一种投资行为的时候,往往能够不吝惜所花的钱,我花的钱常常能够带来更大的收益。我的投资理财的能力一般。偶尔也会思考如何来赚钱,但是一般可能只是想一想,而很少付诸行动。在涉及到花钱的时候,一般会比较谨慎,大多数情况下不会为了使自己有面子和一时的痛快而乱花钱;同时有一定的创富欲望和冲动;我的赚钱的欲望非常强。 常常有一种创业的冲动,同时渴望过上一种远远好于一般人的生活。我的目标远大,为了达到的目标,在必要的时候不惜承担巨大的风险。也许刚开始选择的工作也比较稳定,但是一旦有了更好的机会,您会果断地采取新的行动去抓住机会。如果把这种赚钱的欲望化作做事业的动力,很可能会在事业上获得巨大的成功。但同时建议在敢于承担巨大风险的同时,也要回避不必要的风险,同时避免行动的盲目性,当还没有发现很好的投资机会或创业机会时候,应该耐心的进行等待并从知识、资金等各方面做好充分准备。在工作和财务方面,我的成就潜能比较差。 可能比较喜欢一种放松,自由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同时许多时候,可能不太在乎别人的想法和看法,而希望能够过一种自己最喜欢的生活方式。同时可能有比较多的业余爱好和许多的朋友。一般来讲,长时间的学习、工作或做一些枯燥的事情,对于我非常困难。经过长时间工作后,常常需要休息一下。同时,对工作和生活往往比较容易满足。 虽然这种生活态度没有错,但是如果抱着现在这种态度来对待工作,将很难在工作和事业上取得巨大成功。

新车购买意向:德系最高 篇6

从2009年,J.D. Power亚太公司就开始研究中国新车购买意向,这项研究通过调查汽车品牌知名度、购车考虑因素、拒绝原因、媒体使用情况以及消费者对不同车型的看法,提供重要的消费者洞察。2012年新车购买意向研究涵盖了11个细分市场之中52个品牌, 171款车型。

刚刚被任命为J.D. Power亚太公司中国区副总裁兼董事总经理梅松林博士在接受《汽车观察》杂志采访时表示,消费者的新车购买意向与汽车厂家未来一年的销量一脉相承。

德涨日降

在J.D. Power亚太公司的调查中,欧系车型在中国意向购车者中获得了最高的购买意向率,并且增长最快,其中德国品牌尤为突出。在研究涵盖的11个细分市场中,德国汽车厂商的车型在7个细分市场取得了最高意向率,尤其在中国的一线城市,德国车型的购买意向率为32%,与欧洲其他品牌的车型相比更加受欢迎。

相比而言,意向购车人群对于日本车型的意向率从2009年的32%下降到了2012年的24%。

梅松林分析德系车在四个方面要优于日系车。一从品牌形象上,37%的消费者考虑德系车,而考虑日系车的只有27%;二是消费者所认可的车的“身份”即档次上,日系车比德系车低5个百分点;另外,在质量、安全和性能、技术上,德系车要分别高于日系车1个和2个百分点。

考虑德国车型的主要原因包括安全配置高、工艺质量好以及使用寿命长和故障率低。

此前J.D. Power的研究显示,品牌意向率和实际销量之间有着密切关联。LMC Automotive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月~5月,德系品牌在中国的销量增加了22万1千辆,比去年同期增长了22%。

来自大众品牌的车型在入门中型车细分市场、中型车细分市场、高端高档中型车细分市场和SUV细分市场中处于领先地位。来自奥迪品牌的车型在入门豪华车细分市场、豪华车细分市场和豪华SUV细分市场中获得了最高意向率。

研究显示,不同的细分市场应该着重于具体特征,从而有效吸引目标意向购车者。例如,价格和燃油经济性是小型车意向购车者的重要考虑因素。相比而言,豪华车细分市场的意向购车者更加重视品牌和形象。

梅松林表示:“在为经销商展厅吸引更多顾客流量并使经销商提高成交率时,汽车厂商还应该注重消除目标消费者所担忧的方面,例如价格和油耗,才能够吸引更多的顾客流量。”

研究也发现,在触达和影响意向购车者方面,互联网和电视是最有效的渠道。互联网依然是最具影响力的传播渠道。超过2/3(69%)的意向购车者通过互联网获得汽车品牌信息,而58%的意向购车者通过电视广告获得品牌信息。

自主品牌进步较快

在此次调查中,自主品牌在低端高档中型车细分市场和高档紧凑型车细分市场中占据优势,来自本土品牌的荣威550和一汽欧朗B30分别取得了最高意向率。

梅松林举了两个例子来说明自主品牌近些年的突飞猛进。2000年,对购新车满2~6个月的消费者调查时发现,自主品牌在质量安全上,一辆车要比合资品牌平均多4个问题,而到2011年这一情况已经减少到平均只多1个问题。

研究发现,车辆的安全性和质量是中国意向购车者的首要标准。超过3/5(66%)的高档车意向购车者和超过7/10(72%)的非高档车意向购车者因质量和安全性而考虑一款车型。工艺质量以及使用寿命长和故障率低都与质量、安全性相关,是意向购车者的首要考虑因素。

对于豪华品牌而言,质量和安全性、性能和配置以及品牌和形象是意向购车者在考虑阶段的重要考虑因素。对于非豪华品牌而言,质量和安全性、性能和配置以及价格是最主要的考虑因素。汽车厂商的促销是影响消费者购车的一个决定性因素,但促销在车型获得消费者考虑的阶段影响并不显著。

另一方面,在售后服务上,自主品牌也有明显进步,从主流自主品牌来看,售后服务的提升较快,有些自主品牌的售后还赶超了合资品牌。

“产品都会有问题,产品质量的提升对于国内外任何一个厂商来说都是无止境的事情。问题是出现质量故障后,消费者肯定是不高兴的,经销商如何去应对,其第一反应显得尤为重要。”梅松林对《汽车观察》杂志表示。

职业发展意向 篇7

目前, 在教育部的大力提倡下, 全区乃至全国绝大多数的高职院校都在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发展之路。校企合作办学、校企合作订单培养等成为了各类高职院校为企业培养所需人才的一种途径。为此, 多数高职院校在大学二年级便开始鼓励优秀学生参与到订单培养当中, 使得“订单班”成为了类似于高考中的重点班, 而进入“订单班”的学生则被认为是优等生或尖子生。

正因为在这种不正确观念的导向下, 高职生再次陷入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境况, 多数学生为了能进入“订单班”学习, 拼尽全力考入。然而, 我院汽车工程系多年校企合作的结果表明:相当一部分进入“订单班”的学生, 在完成学业后, 并未选择留在开办“订单班”的企业中, 甚至一些学生在毕业后不选择汽车维修行业。

据了解, 这些学生当初选择加入“订单班”并不是个人兴趣所驱动, 而是出于一种不被人小视或者为了显示自身能力而加入的。相反, 一些有强烈意愿加入“订单班”并致力于毕业后从事汽车维修工作的学生却得不到机会。

在“订单班”教学结束后, 学生的流失给企业造成了损失, 给学校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并导致了教学资源的浪费。

究其原因, 是因为“订单班”的教学理念出现偏差、“订单班”学员选拔机制、考核机制等存在不合理之处而导致的。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目前, 国内有多所高职院校都对校企合作订单培养进行了研究, 绝大多数高职院校都将进入“订单班”定位为学生毕业后的最佳出路, 并就如何更好地实施“订单班”教学进行了研究。

例如, 《广西轻工业》2011年6月刊发的题为“高职院校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探讨”一文中, 作者认为“订单式培养对企业来说是一种人才储备, 可以以最低的人才成本有针对性地培养出适合自己需要的典型岗位的高技能型人才。对校方而言, 可以目标明确、定位准确地培养出适合企业需要的合格“产品”。对学生而言, 可以提早接受企业指导, 学到适合实际工作岗位需要的知识和技能, 最重要的是解决了就业问题。”

《湖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刊发了作者吕小川撰写的“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学生的探索”的论文, 文中, 作者认为:“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出发点是以就业为导向, 让企业获得“用得上、上手快、留得住”的人才, 因此, 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是校企双方共同关注的焦点。校企一体、订单教学、订单培养是国家和省市对职业教育的要求.是职业教育未来发展的趋势, 也是职业教育面向就业市场、面向用人企业培养适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必然选择, 是确保学生就业的重大举措。

《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3月刊发的题为“以学生为核心的“阿拉丁订单式”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实践与探索”中, 作者孙勇认为:“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只是培养学生的一种方式, 人才培养的目的终究应该落实到提高学生的能力上。就一个学校来说, 培养适应市场需求具有持续发展能力的学生就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区内外多所高职院校在“订单式”人才培养中取得成功经验, 这些经验对深入开展相关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然而, 在现有文献中, 并未发现以学生兴趣和职业意向为重要考量依据的“订单班”人才培养机制方面的调查研究。

二、“订单班”人才选拔调查分析

随着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汽车工程系订单班培养模式的不断深入, 一些存在的问题也日渐突显出来。为了解学生对订单班的认识情况, 从而能更好地开展订单培养工作, 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汽车工程系于2012年10月对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汽车电子技术、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汽车运用技术 (机动车定损及理赔方向) 等四个专业353名学生开展问卷调查。

问卷调查结束后, 回收问卷348份, 有效问卷345份。

(一) 关于订单班开班前宣讲工作是否到位的调查及分析

(1) 回答:“您进我校就读之前是否知道我系开设有订单班”问题时, 有58.5%的学生选择“不了解, 从没有听说过”,

(2) 在入校后获取订单班信息途径选项中, 32.4%选择授课教师, 39.1%选择班主任或辅导员;

(3) 在“您已经了解我系今年订单班的招聘信息吗”中, 42.3%认为“了解很少或完全不了解”, 而非常了解的只有3%的学生。

(4) 在回答“您认为我系目前订单班宣传工作开展情况”问题时, 66.1%的学生认为“做得一般或做得不好”, 认为“做得很好, 宣传到位”的仅有6%。

从调查结果看, 学生未选择订单班以开班前宣传不到位相关, 在订单班宣传中, 辅导员及授课教师作为订单班宣传的主要途径, 凸显订单班教师在宣传工作仍有待加强。

(二) 学生对订单班兴趣的调查结果及分析

(1) 在回答“您毕业后想从事与本专业相关的工作吗”问题时, 68.7%学生回答“是”, 完全否定的学生为5.5%。

(2) 在回答“您觉得订单班的优势是什么”时, 46.2%的学生认为“能学到更多知识和技能, 就业时比其他同学起点高”, 37.4%的学生认为“实习、就业能到对应品牌的企业”, 选择“没有任何优势”的学生为3.7%;

(3) 在回答“您是否已经报名参加今年的订单班, 如果没报名, 主要原因是”时, 选择“想利用课余时间勤工俭学、考驾照等”占23.8%, 选择“感觉课堂上的专业知识学习起来比较困难, 到订单班后怕吃不消, 跟不上”的占21.9%, 选择“充分享受自己的大学生活, 不想再利用课余时间去学习专业的知识”占11.4%, 选择“对汽车售后服务行业不感兴趣, 毕业以后不愿意从事相关工作”占7.6%。

从调查结果分析, 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及汽车电子技术两个专业学生大部分仍对汽车维修行业感兴趣, 并且认为通过订单班学习可以为日后工作发展提供条件。然而, 现行订单班由于占用了课余时间及学生基础知识薄弱, 从而部分同学选择放弃。

(三) 订单班工作的调查结果及分析

(1) 在回答“您认为我系在订单班工作中应加强”问题时, 28.2%认为“任课教师在正常教学过程中, 可适当介绍订单班”, 34.9%认为“订单班老师应多向学生介绍订单班的相关信息”, 认为“通过板报、班会等渠道介绍订单班”的占20.8%, 而认为“订单班组建前的宣讲工作应反复、多次进行”占16.1%

(2) 在回答“您希望订单班组建前的宣讲主讲人是”时, 35.9%人认为“订单班老师”, 34.7%人认为“订单班相关企业领导”, 而认为“辅导员或往届学生”的占26.2%。

(3) 回答“您希望在订单班选拔前, 宣讲工作应开展”, 认为3次的占44.8%, 认为2次的占39.8%, 认为1次的占9.7%

从调查结果看, 通过选项统计及学生提出的建议, 多数学生希望订单班老师能给他们做宣讲, 且宣讲次数应在2-3次左右。降低订单班入班条件及不占用课余时间也是多数学生集中反映的问题。

三、结论及建议

(1) 订单班应加大宣讲力度, 由订单班老师在开班前开展2-3次的宣讲, 宣讲中可让企业人员参与。宣讲形式可以多样, 例如可以让学生在上届订单班学习时便进行参观。

(2) 订单班应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 如何不过多占用学生课余时间是制定计划的重点。

(3) 订单班应降低入班门槛条件, 降低学生入班前的心理压力。

参考文献

[1]程艳红.高职院校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广西轻工业, 2011 (6)

[2]吕小川.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学生的探索[J].湖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 (2)

职业发展意向 篇8

本文的调查内容是深职院2008届毕业生的就业状况, 专业涵盖文、理、工、艺术、医学等, 制订并发放《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问卷》1500份, 回收1500份, 回收率100%, 剔除无效问卷39份, 问卷有效率为97.4%。就业状况被划分为就业意向、就业行为、就业冲突3个二级指标。

一、调查结果与分析

1. 就业意向

就业意向是指毕业生在就业时对未来职业所能提供的物质和精神上满足程度的期望以及由此产生的择业倾向。通过以下三级指标对其进行测量:毕业生的职业期望;毕业生就业时考虑的主要因素;毕业生能接受的最低月薪;就业时, 看重哪些人的意见。测量结果如表1:

毕业生就业意向的基本特点。毕业生最想去的前3种单位分别为:“机关、事业单位”;“企业 (国有、非国有) ”;“科研院所”。这说明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 毕业生对稳定的工作单位有着强烈的渴求。他们都希望能够捧上一个金饭碗。有84.5%的毕业生月薪期望在1500-3000元之间。在就业标准的选择上, 毕业生把“工资及福利待遇”;“专业是否对口”等作为首要考虑的因素。说明在市场经济影响下, 毕业生的就业标准显示出功利化、商品化、专业化的趋向。另外, 择业时毕业生最看重的是自己的意见, 其次是父母、老师的意见。这表明毕业生的主体意识和独立意识普遍增强。

2. 就业行为

就业行为是指毕业生为了获取理想的职业, 所进行的各种努力和准备。通过以下三级指标对其进行测量:对就业政策的了解程度;送自荐材料的数量;参加招聘会的次数;获得面试的次数;就业花费;就业花费的主要用途;就业信息的获取途径;就业方式;自荐材料投往的单位。测量结果如表2:

毕业生就业行为基本特点。在就业过程中, 毕业生面对激烈竞争的就业压力, 就业的自主意识、主动意识不断增强。在获取信息的渠道与就业方式上显示出多元化的趋势, 就业地区选择上, 经济发达的地区成为毕业生的首选。大部分毕业生能根据社会的需求情况及时的调整自己的就业期望。但是也应该看到, 有34%的毕业生对就业政策、就业形势不甚了解, 这样在就业时不可避免的存在盲目性。另据相关检验发现:1.“对就业政策、就业形势的了解程度”与“是否签约”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 对“就业政策、就业形势了解程度越高, 签约的可能性越大。2.“自荐材料的投送数量”与“得到的面试机会”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3. 就业冲突

就业冲突是指毕业生由于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制约, 致使理想与现实所发生的矛盾状态以及毕业生在冲突时所作的抉择。通过以下三级指标对其进行测量:就业时的主要烦恼;面试的主要困难;找到的单位不理想时, 毕业生的选择;对学校就业指导的满意程度。测量结果如表3。

毕业生就业冲突方面基本特点, 毕业生就业时的主要烦恼分别是:“顶岗实习与就业求职的时间冲突”;“单位对学历要求太高”;“所学专业社会需求太少”等;面试时的主要困难分别是:“缺少面试技巧, 心理紧张”、“语言表达差”、“知识面狭窄”等;在理想与现实发生冲突时, 93%的毕业生选择了“先就业, 后择业”, 这与传统的“一次就业定终身”的就业观念相比, 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值得注意的是:有19%毕业生对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不太满意, 41.5%的毕业生认为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效果“不好说”。这表明就业指导工作, 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二、问题和不足

1.高职院校毕业生的知识面狭窄, 计算机外语水平欠缺;相当数量的毕业生对“就业政策、形势“不甚了解”;另外多数学生面试时心理紧张。

2.很多专业的毕业设计和实习时间安排不合理, 影响学生就业;另外就业指导工作存在死角, 有待完善。

3.高职院校毕业生供大于求的现象已初现端倪, 很多毕业生感到“所学专业社会需求太少”。另外政府对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情况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很多用人单位对高职教育不甚了解甚至存在歧视。

三、对策和建议

做好毕业生的就业工作, 是一项涉及面很广的系统工程, 需要社会各方面, 包括政府、学校、院系以及毕业生本人, 齐心协力, 多管齐下, 方能奏效。针对2008届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和不足, 本文拟从政府、高校及毕业生本人3个方面提出下列对策和建议, 供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就业指导部门参考。

1. 进一步规范就业制度、建立公平有序的毕业生就业市场

(1) 严格实行职业资格准入制度。积极吸纳应届高职毕业生充实高级技术工人队伍, 从而提高技术工人整体素质水平。

(2) 建立健全公平竞争的就业机制。要出台一些就业法规, 完善就业市场体系, 规范就业市场的管理体制, 以便使“自主就业, 双向选择”的就业政策真正得到全面的实现。

(3) 建立和完善各种形式的毕业生就业市场。对于高职院校而言, 各地人事部门人才交流中心主办的供需见面会, 由于其针对性差、成功率低, 己经越来越不能满足供需双方的要求。政府相关主管部门应加大对高职院校毕业生的支持力度, 出台相关法规政策, 在制度上保证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高效运行。从政府层面打造多种就业渠道, 构建全方位就业平台。加大对高职教育的宣传力度, 促进企业与高职院校的深度融合。建立针对高职毕业生的供求信息网, 实行无纸化的网络招聘方式。使定期的大型招聘会和不定期的学校招聘会、传统的书面信息与直接交流和现代化的网络招聘等就业市场相互补充、相得益彰。

(4) 实行招生计划与就业率挂钩的制度。尽快成立专业评估委员会, 根据专业毕业生的一次就业率, 实行招生计划与就业率挂钩的方法, 紧紧围绕社会需求及时调整专业的招生数量和课程培养计划。并做好新增专业需求市场的培育、开发工作, 扩大学生的就业渠道, 从而满足社会对高职毕业生不同种类、不同规格的需求。

2. 完善高校就业指导工作, 优化毕业设计与顶岗实习设置

(1) 继续深化就业指导课程改革。首先, 为就业指导课提供师资保证。培养一支专职的具有就业指导师资格专业化队伍。其次, 提高就业指导课的地位。将就业指导课设置为必修课, 并贯穿在整个三年的学习过程中。再次, 改进就业指导课的授课方式方法, 采取案例教学、团队拓展训练等方式寓教于乐, 保证授课效果。最后, 拓展就业指导课的内容。不但让学生掌握求职技巧, 了解就业政策, 更要让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提高。

(2) 将招生、就业部门合并由校领导直接领导。把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视为同高考招生、入学教育同等重要, 并从人员配备、经费运转、办公设备等方面予以保证。另外要根据变化了的社会需求, 加强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研究工作。

(3) 进一步深化校企融合, 加强就业信息发布和毕业生推荐工作。高职院校要积极通过多种渠道, 采用多种方式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沟通, 建立稳固的客户关系, 建立毕业生供需信息网络, 收集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反馈信息, 加强就业信息发布和毕业生推荐工作。

(4) 加强对学生的全程性就业指导教育。毕业生的就业观念的形成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 不能把它看作是毕业生教育的一个阶段, 应该把它纳入高职教育整体当中, 使就业指导课程贯彻高职教育的始终。具体模式可以是:大学一年级实行职业规划、职业介绍、个性认识等教育, 二年级实行人职匹配, 职业素质教育, 择业观和求职程序教育, 三年级实行就业政策介绍以及求职面试技巧的培训和模拟面试教育。通过3年系统的就业指导教育, 可以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念, 能根据自身的素质和社会的需求状况, 正确定位自己。

(5) 毕业设计 (含答辩) 的时间与顶岗实习在时间上严重冲突, 经常请假回校与毕业设计指导老师见面沟通影响实习甚至就业;如果不能保证定期回校与毕业设计指导老师见面沟通, 又无法完成毕业设计课程影响毕业。针对这种情况建议:将毕业设计与顶岗实习结合起来, 逐步将毕业设计的考核管理移交给实习企业来操作, 由企业来组织毕业设计的考核并评定成绩。

3. 转变就业观念, 增强自身综合素质。

(1) 转变就业观念, 多种渠道实现就业。在目前可以自由择业的情况下, 高职院校毕业生要积极改变就业观念, 善于发现以前不曾被大家注意到的工作机遇, 树立从基层做起, 从生产一线做起的信念。另外如果条件允许也可以选择自主创业的道路, 抓住国家鼓励支持大学生创业的优惠政策, 联合有志于创业的同学共同创业, 不仅不增加社会的就业压力, 而且自己还可以变成职业的提供者。

职业发展意向 篇9

1 资料来源与方法

1.1 调查抽样

研究从上海市10个郊区(县)中,抽取宝山、嘉定、闵行、松江、青浦、南汇、奉贤、崇明8个郊区(县),按照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原则抽取样本乡镇和样本村,具体见本刊2009年第9期《上海市乡村医生服务及其模式改革研究背景和主要结果简介》一文。

1.2 调查对象与内容

针对我国农村地区县、乡、村三级卫生服务的组织体系,分别从郊区(县)、乡镇、村三个级别,确定乡村医生服务的管理者、组织者和服务提供者作为本次的调查对象。

郊区(县)级:调查卫生局长和分管乡村医生服务的副局长、预防保健科和合作医疗管理办公室相关职能部门所有人员;乡镇级:调查乡镇政府分管卫生工作的镇长、乡镇卫生院(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院长和分管院长;村级:调查村主任和村卫生室所有乡村医生。

通过设计调查表对调查对象进行意向调查和访谈,围绕着乡村医生现有服务模式、服务内容和乡村医生队伍存在的问题及其建设、发展方向等内容,了解卫生服务管理者、组织者和提供者的意见和建议。

1.3 统计分析方法

所得资料经逻辑校错和手工校对后,定性资料经过Word录入、汇总和整理,定量资料通过Excel 2003建立数据库,录入、整理并使用SPSS 12.0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分析

2.1 一般情况

本次实际调查了上海市8个郊区(县)24个乡镇72个村,意向调查卫生服务的组织者和提供者312人,其中局长/分管局长15人(占总调查人群的4.8%,下同),镇长/分管镇长25人(8.0%),预防保健科和合作医疗管理办公室等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32人(10.3%),乡镇卫生院院长/副院长42人(13.5%),村主任61人(19.6%),乡村医生137人(43.9%),见表1。

2.2 乡村医生由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务人员替代的意向分析

2.2.1 75.7%的被调查者认为,

乡村医生由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务人员替代是不可行的。312名农村居民中,305名回答该问题,应答率为97.8%。被调查的305位农村卫生服务组织者和提供者中,75.7%的人认为“村医岗位完全由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务人员、社区护士或全科医士替代”是不可行的,24.3%的人则认为替代是可行的。经统计学检验,不同类型人员的意向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χ2=8.491,P=0.131>0.05),见表2。可以看出,不管是卫生服务组织者,还是提供者,均一致对乡村医生由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务人员、社区护士或全科医士替代存在疑虑和担心,不管被调查者级别和类型如何,即使是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院长或副院长(认为不可行比例达90.2%)也均一致认为此举不可行。

注:χ2=8.491,P=0.131>0.05

研究通过对231名认为不可行被调查者的深入访谈,了解到231名被访谈者提出了299条不可行的具体原因。通过归纳、总结和对提及比例计算后,发现:第一位的原因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务人员少,目前以自由村为主,住宅偏僻,面对人口较多,服务半径较大的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务人员替代乡村医生,很难做到24小时随叫随到,提及比例达到了25.1%;第二位的原因是,如果不提供24小时随叫随到服务必然带来农村居民就医的不便(提及比例为18.1%);第三,乡镇卫生院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护人员对农村社区的环境、居民健康状况和生活习惯不熟悉,不利于“六位一体”工作的开展(提及比例12.7%)。

此外,其他如村民距离乡镇卫生院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较远,看病不方便,现有乡镇卫生院的人财物投入无法保障服务的到位等也成为卫生服务组织者和提供者担心之处。当然,还有1.7%的认为不可行只是替代的时机未到,需要一个过程或有一个过渡期,才能完成乡村医生的完全替代。原因解释见表3。

2.2.2 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务人员替代乡村医生后提供服务时间模式意向分析。

假设完全替代乡村医生,由乡镇卫生院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务人员来提供乡村医生提供的服务内容。如《上海市乡村医生上门服务现状分析》一文中所述,8个郊区(县)平均每天每个村卫生室上门服务1.3次,每天每名乡村医生上门服务0.6次,及时上门服务农村社区居民成为乡村医生的主要服务内容之一,如果实行替代,那么乡镇卫生院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务人员是否要继续提供24小时随叫随到的服务方式呢?特就此问题进行深入调查。

调查发现,70.1%的卫生服务组织者和提供者认为如果实行替代,毫无疑问,仍然需要继续提供24小时随叫随到的服务。不同类型被调查人员中,镇长和分管镇长认可程度最高,达到了100.0%,其次是预防保健科和合作医疗管理办公室相关职能部门的科长(或副科长)和乡镇卫生院院长(或副院长),认可程度均达到了80.0%以上,最低的是乡村医生和郊区(县)卫生局局长,但认可程度也达到了60.0%以上。经统计学检验,不同类型人员的意向差异并不具有统计学差异(χ2=0.104,P=0.072>0.05),也就是说,不管是卫生服务组织者,还是提供者,不管他们的级别和类型如何,70.0%以上的人具有共同的意向,如果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完全替代乡村医生,其应该继续承担24小时随叫随到的服务。

然而,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否具备这样的条件呢?63.3%的农村卫生服务组织者和提供者认为,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不具有24小时电话预约、随叫随到的服务能力。经统计学检验,不同类型人员的意向差异并不具有统计学差异(χ2=10.904,P=0.053),见表4、表5。通过深入访谈,发现63.3%的被调查者认为不具有的主要原因是:(1)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人口数量多,服务半径大,无法提供24小时随叫随到的服务,提及比例56.1%;(2)在政府不加大投入力度的前提下,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人力、财力等无法保障,提及比例56.1%;(3)乡村地形不熟悉,如遇急诊病人和夜间出诊电话,找不到病家,不能及时救治,提及比例4.1%;(4)因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本身没有出诊制度,有病床,值班医生有病人,可能会离不开,提及比例2.8%,见表6。

2.3 对乡村医生实施培训使之正规化,没有必要替代的意向分析

2.3.1 98.3%的被调查者认为,

对于乡村医生实施培训使之正规化,没有必要进行替代。鉴于上述完全替代存在诸多不可行的因素所在,98.3%的农村卫生服务组织者和提供者认为,随着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乡村医生可通过正规化培训,以适应形势不断发展的需要,而没有必要进行替代,相反应该保留和稳定乡村医生队伍,见表7。

2.3.2 保留并稳定现有乡村医生队伍的理想模式改革意向。如果对乡村医生实施培训使之正规化,

继续保留和稳定现有乡村医生队伍,立足上海市现有实情的条件下,理想的模式是什么?研究通过对被调查对象的深入访谈和归纳总结,发现:改革现有乡村医生的管理体制、明确乡村医生的性质和地位、加强乡村医生的培训等均成为农村卫生服务组织者和提供者心目中理想的改革方向。具体如下:

第一,改革现有的管理体制。14.9%的组织者和提供者提出,应适当加大投入,区、镇政府加大财政投入,尤其是预防保健经费加大投入,把乡村医生队伍建设作为社会主义历有关,绩效工资与服务效果、考核挂钩,由区镇考核后,给予补助,完善激励机制;年功工资与绩效工资由社区卫生服务收费与药品利润给予解决。使村医的收入水平与其实际工作数量、质量等相挂钩,提高工作积极性。

妥善解决乡村医生的养老。在职的,按镇保政策执行,统一参加镇保。缴费由镇、村、个人共同承担,对经济较为困难的由市、区财政给予适当的补新农村建设解决农村居民就业途径的一项工作,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等有关法规,建立完善相关政策,纳入卫生系统基层卫生队伍系列规范管理。39.3%的农村卫生组织者和提供者提出:改变现有管理体制,实行镇村卫生服务一体化,明确乡村医生应以预防保健工作作为工作重点而不是以诊疗收入为重点,乡村医生纳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管理。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的工作经费、运行经费由区、镇两级政府共同承担。村卫生室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乡镇卫生院延伸服务的社区卫生服务站或仍然以村卫生室的形式保留,继续提供24小时随叫随到的服务。5.8%的农村卫生组织者和提供者提出,政府应加大管理力度,制定上海乡村医生聘用管理办法,明确村医的工作职责,资格准入、定期培训和业务考核等;以及级村医生竞争上岗,实行择优录用聘用制和年度考核淘汰制,逐步自然退休更新。乡医空缺的地方,由中心派员,或由中心直接向社会招聘乡医,逐步吸收正规医学教育和培训的人员进入村卫生室。同时,培养新生代人员为中心职工,到卫生室工作,待乡医退休,逐步实现新老更替。

第二,明确乡村医生的性质和地位,增加乡村医生的收入,提高乡村医生的保障水平。35.5%的农村卫生组织者和提供者提出,将乡村医生性质界定为乡镇事业单位编制,并纳入乡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编制,作为社区卫生服务团队的组成之一,由乡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统一管理;社会保障纳入镇保,乡村医生报酬应由政府承担,彻底与药品收入、三费收入脱钩。并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建立乡村医生最低工资标准线,其薪酬由基本工资、地区补助、绩效工资,年功工资构成。基本工资作为承担预防保健公共卫生工作由政府给予补助的部分,不低于卫生行业最低工资线;地区补助与当地经济水平挂钩,可由镇、村根据财力自主决定;年功工资与工作年限和职称、学助。已退休的建立乡村医生养老基金,按最低生活保障线,根据工作年限给予一定的补助,养老基金可区、镇、村筹集。

第三,加强乡村医生的培训,提高其业务水平。43.8%的农村卫生组织者和提供者提出,针对现有乡村医生的人员短缺、老龄化现象,加快乡村医生队伍的培养,推荐具有高中文凭,热爱卫生工作,人品好的有志青年,经过三四年完成大专学历培训。对于现有乡村医生,有执业资格者,建立系列培训制度,全面培训使其能适应“六位一体”功能的转变。

3 讨论与建议

随着社会经济的日益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于医疗服务的需求也在不断上升,上海市农村卫生服务组织者和提供者的意向调查分析结果证明,上海市乡村医生队伍还是能够跟得上时代的发展,基本能够满足人们的基本医疗卫生需求,对不少研究者和工作实践者提出的现有乡村医生服务跟不上农村居民的需求,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取而代之,持否定态度。

上海当前环境下,比较理想的模式是对乡村医生实施培训使之正规化,没有必要替代(98.3%的被调查者认可),而通过增加政府重视和政策保障、实行镇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村卫生室以社区卫生服务站形式保留,提供24小时随叫随到服务、乡村医生实行聘用制,择优录用,竞争上岗,完善乡村医生的评估和考核机制等改革现有乡村医生的管理体制的举措,同时明确乡村医生性质和地位,增加乡村医生收入,提高乡村医生保障水平,以及加强乡村医生培训等,成为保留和稳定这一队伍的改革动向,也是农村卫生服务组织者和提供者心目中理想的改革模式。当然,也应该成为上海市乡村医生服务模式发展的方向。

摘要:目的从农村卫生服务管理者、组织者和提供者入手,分析其对现行乡村医生队伍走向、服务模式改革的举措及其可行性等方面的意向。为上海市乡村医生服务模式实践改革提供科学的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原则,调查并分析上海市8个郊区(县)24个乡镇72个村312名农村卫生服务组织者和提供者的意向。结果和讨论如果乡镇卫生院对乡村医生队伍进行替代,乡镇卫生院需要继续提供24小时随叫随到的服务(70.1%的认可率),而乡镇卫生院不具有24小时电话预约、随叫随到的服务能力(63.3%的认可率)。乡村医生由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替代是不可行的(75.7%的认可率)。相反,应通过增加政府重视和政策保障,实行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实行乡村医生聘用制,择优录用,竞争上岗,完善评估和考核机制等,明确乡村医生性质和地位,增加乡村医生收入,加强乡村医生培训等,保留和稳定这一队伍以适应形势不断发展的需要(98.3%的认可率)。

职业发展意向 篇10

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电子商务已经进入高速发展阶段,这有赖于物流行业的迅猛发展。但是由于众多历史原因的存在,作为其支柱的物流行业却又逐渐成为阻碍电子商务发展的障碍。目前物流已经被世界公认为是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产业,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大动脉,其发展程度已经成为了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在我国尤为明显,物流企业由于传统理念及相关制度的落后导致整个发展水平明显低于世界水平。2012年全国社会物流总费用约为9.4万亿元,同比增长11.4%,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约为18%,同比提高0.2个百分点;与此同时,2012年物流企业人力成本平均增长15%到20%,燃油价格则相当于2000年的3倍左右,过路过桥费占到运输成本的三分之一左右。这个数据让人们担忧,物流总费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市场商品价格,进而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同时当今低碳革命的到来更要求我们不断的降低成本,实现资源的整合优化。

2012年,全国规模以上快递服务企业业务量完成56.9亿件,同比增长54.8%;业务收入完成1055.3亿元,同比增长39.2%。其中,同城业务收入完成110.2亿元,同比增长67.3%;异地业务收入完成635.5亿元,同比增长42.5%;国际及港澳台业务收入完成205.6亿元,同比增长11.3%。但在巨大的利益空间下,快递业服务质量令人堪忧,现在的服务存在以下问题:第一,客户被动约定领取时间。领取快件由快递公司单方面确定,并以短信形式通知,较好的以电话形式通知,但也仅仅局限于“通知”,客户为配合企业只能被动接受。第二,快递领取等待时间过长,区间群体数目过大,服务难以完全保障,容易产生摩擦。第三,服务质量难以保障,在双方都以不满的状态参与社会活动的情况下,双方的情绪都已经得到抑制,在小摩擦中容易导致大的争执。直接影响到了快递公司的品牌效应在客户心中的树立。第四,寄件工作繁琐,成本过高。第五,每天各家快递企业的业务量不稳定,给运输管理带来不便;全新服务满意唯终快件回载甚至多次回载浪费严重。第六,各家快递企业的相同客户,在相同的路线、时间上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站在整体角度来看就是浪费了社会资源,对交通也造成了很大不便,环境造成了很大污染,与国家提倡的和谐节约型社会大相径庭。第七,从快递公司的角度考虑,承办商的服务质量直接影响快递公司的声誉,不利于企业形象的树立[4]。介于以上的原因,我们需要正对现有的快递行业不普遍存在的问题做出新的改革。我们开始对这些问题做出了一系列的调查与研究,得出了一些理论性的观点。由我们的模式出发,着手进行了大量社会工作,设计了大学生客户问卷300份,企业职工客户问卷600份,并对民营快递企业的佼佼者—圆通速递公司肥东网点进行了调研。

2大学生客户问卷总结

问卷目的在于了解大学生选择快递注重的服务要素、快递寄收中遇到问题以及对服务质量、投保业务、纠纷业务、校园快递送件上门服务的看法。大学生问卷的发放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在各个宿舍楼分楼层的进行抽样发放,并在旁边指导填写;二是在自习室里随机抽取同学填写问卷,10~20分钟后回收。问卷设计17道题目,我们着重对某些问题进行了分析,大学生客户拿去快递的方式为收到快件员的短信通知,然后在校门口等待,73.67%以上同学会选择申通快递,63%以上同学对拿取快递时等待时间过长表示不满,且87%以上同学为节省时间,愿意接受送件上门服务。

从我们所得的调查问卷的结果来看,人们在使用快递时候对价格因素比较看重,在问卷中得了9.4分,人们也觉得速度因素是快递使用过程中不可忽视的因素,在问卷中得了9.1分,服务、安全、收发便捷性也是在人们的心目中占着不小的比重,而品牌因素在我们调查得分只有5.61。越来越多的人在使用快递的过程中更加注重速度和服务,当然价格是排在第一位的,成本低的快递服务是人们最热衷的。所以在建立快递公司,实现快递业务服务,我们应该从提高客户服务质量,保证快递的迅速方面入手。尽可能压缩公司进行广告宣传的费用,将节省下来的资金用来降低快递服务的价格。客户的口碑永远是最好的宣传。

图1是我们对调查进行初步统计的结果,数据在收集的过程中可能出现误差,所以我们为了确保数据的有效性我们使用假设检验来验证数据。使用公式 z=( x-μ)/(σ/√n)其中μ是标准值,x为样本平均值,σ为标准差,n为样本容量。

以价格为例,通过计算,n=100,x=9.41,σ=0.101

首先提出假设:

H1:μ=9.41 没有显著性差别

H:μ≠9.41 有显著性差别

计算统计量:

由题目的已知条件,n=100,x=9.41,σ=0.101,Z=3.89

通常取α=0.05,这表示,当作出接受原假设的决定时候,其正确的概率为95%

我们通过查表得α=0.05时,Z1±2.83

决策:

因为|z1|>|z|,所以拒绝H,接受H1,我们所获得的数据是具有很强的真实性的。

3职工客户问卷总结

员工客户问卷600份,有效问卷442份,回收率为73.67%。根据简单随机抽样原则,职工客户问卷发放方式有两种:一是在公交车上随机抽取上下班人员填写问卷;二是在火车站候车室抽样发放。使用此方法,使得问卷结果更具随机性。

如图2所示,在我们调查得出的结论下,关于提供纠纷处理服务,79%的人是愿意接受的。在电子商务发达的今天,快递的使用量也与日俱增,而在物流过程中的一些不规范操作和意外事故导致快递物品的损坏,丢失等问题得不到解决,致使快递使用的用户与快递公司的矛盾越来越大。这样的问题使客户对快递公司的满意度越来越低。

所以我们就这个问题提出解决办法,建立投诉机制以及相对应的纠纷处理机制。与客户,快递公司建立一个三方的关系[5]。确保客户在使用快递各种问题能够得到合理的解决。由调查数据显示,73%的客户在遇到快递问题是没有去投诉,7%的客户投诉的结果是非常不满意的。这样的数据反映了两个问题:一、人们维权意识单薄。二、快递公司在处理纠纷的时候没能让客户满意。所以我们在建立投诉与纠纷处理机制的同时,应该加大提高客户的维权意识,提高客户的满意度,让每个用户能够在遇到问题时,能够得到满意的结果。

4圆通肥东网点调研总结

上海圆通速递有限公司是国内大型民营快递品牌企业,成立于2000年5月28日,已发展成为拥有8个管理区、36个分拨中心、2100余个配送网点、5万余名员工和服务范围覆盖国内1100余个城市的国内大型第三方快递企业。

此次调研我们主要采取访谈、参观方式进行,并且协助业务职工派发货物,装卸、搬运快件,整理仓库,填写速递详情单,接待寄件客户等。实践目的为:与快递企业建立联系,理解和分析当下快递行业所面临的问题;调研快递企业的物流成本构成元素;分析各快递企业网点选择的影响因素,科学的设定网点;了解公司所面临问题及利益短板模块。

快递企业物流成本主要构成因素有:库存成本、运输成本、物流管理费用和隐性成本等。一般而言,库存成本除包括仓储、残损、人力费用和税收外,还包括库存占压资金的利息。运输总成本包括:货运、车队、燃料、设备维护、劳动力、保险、装卸、逾期滞留费用和税收费用等。物流管理费用包括为以最低成本达到客户所满意的服务水平,在对物流活动进行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过程中的所花费的成本。隐性成本为由于物流运行不畅导致的库存费用增加所形成的资金利息成本、库存资金占用的机会成本、市场反应慢的损失以及管理不善造成的货物损失和损坏的成本,这部分成本很难用定量分析的方法进行估算。

基于ISM理论的快递网点选址影响因素研究,我们得出:影响城市快递网点选址的诸多因素应根据影响程度的不同给予足够的重视。表层因素(城市规划需求、交通条件、人口状况、运输费用)最直接影响快递企业市场形象,直接影响快递网点选址;中层因素包括配送业务量、政策法规、竞争环境、对快递网络建设的贡献;深层因素包括商业环境、服务水平、网点建设成本。

5总结

业务量的递增与服务质量的递减这个问题亟待解决,业务量与服务质量之间也是一种效益背反关系,这个问题如果得不到很好的处理将直接影响到快递业务的发展。快递业最后一公里配送业务—落地配发展模式的推广势在必行,我们将根据此次调研结果寻求新的方法让快递的服务水平尽快赶超快递业务的不断增长[6]。

参考文献

[1]张亚军.我国民营快递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J].物流科技数字出版平台,2012,(12).

[2]褚方鸿.落地配风生水起—专访COD配送联盟会长许文伟[J].物流技术与应用(货运车辆),2011,(10).

[3]方玺,耿艳.我国快递“最后一公里”收派模式创新探讨[C].中国论坛论文集,2012,(5).

[4]赵向阳.顺丰开店“最后一公里”攻坚[N].中国经营报,2011,(12).

[5]中国网络电视台新闻中心[EB/OL].世界首创—京东商城地铁自提正式开通,2012,(01).

上一篇:纺织品服装产业下一篇:科技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