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中药种植意向

2024-04-17

发展中药种植意向(精选6篇)

篇1:发展中药种植意向

关于发展中药材种植的设想

近几年,随着人们自我医疗保健意识的增强,人们渐渐的意识到天然植物药的重要作用,人们越来越追求绿色、纯天然的中药材制品,这使得中药材市场发展十分迅猛,平均每年都在快速度增长,中药材市场发展的空间逐渐变大,所以中药材种植的前景非常看好。

我部对景区的气候、环境和土壤进行了细心地勘察,并咨询专业人士,结合当地野生药材资源认为:柴胡、远志、桔梗、防风、射干、白术、黄氏、黄芩、知母等几种中药材是最适宜品种。这几种中药材,既有观赏性极强的花卉,又是市场用量较大、销售畅快、经济效益可观的大宗药材。它们不仅可以药用,而且有保健、食用功能。我们可以更据它们花色、花期的不同,进行规划种植。这样可以美化景区环境,给游客视觉的震撼,又能激发游客的玩赏兴趣;药材本身还能作为当地特产,对游客销售,如果公司今后建设酒店,所产的药材产品为酒店经营特色药膳提供了原材料。建议在我公司已流转的土地大段试点种植,由于该区域内核桃干果树分布较多,而且大部分在盛果期,农作物耕种收获较少;果树下进行药材种植,合理的利用了耕地,上下为立体式经营;并且此区域近几年工程占用的可能性小,因此建议该区域做为药材示范区来管理。由于我部缺乏药材种

植技术和经验,所以需要和有丰富的种植经验和有广泛销售渠道的合作伙伴来共同开发;这样我们不但在实际的操作中学到了技术、经验,又获得了一些经济收入,并为景区今后其它区域自行种植药材奠定了基础。

我部多方联系有实力的中药材种植合作伙伴;经人介绍,介休市地满春中药材专业合作社搞农业标准化种植多年,尤其在中药材种植具有丰富的经验、精细的专业技术和广阔的产品销路,愿意和我公司合作,并详细的计算了多种药材种植投入的费用和收益。我部计划双方共同在大段种植药材100亩,总投入预计75万元。平均第一年每亩种植费用在7500元左右(其中包括耕地和用水的费用),如果药材当年不起挖,以后每年费用在3000元左右,多年生药材每年的产量在前一年的基础上递增30%,时间越长药材品级越高相应的价格就越高。以射干为例:每亩种植的费用在7500元左右,当年亩产量约为500斤,以目前市场保守价格每斤20元计算,总收入为10000元,去掉成本的投入,净收入为2500元,如果当年不起挖,二年以后进行起挖销售,目前市场保守价格每斤25元,去掉总成本的投入,净收入共计为5750元。

我公司和对方合作期间,建立台账管理制度,因种植中草药所产生的一切费用双方一起承担,费用的支出需双方共同认可,方可进行。生产中草药产品的收益,按双方投入费

用的比例进行利润分配。我方负责提供耕地、用水、用电和无偿提供所需工作场地、库房以及临时住所,我部在实际操作中进行监督管理与学习;对方负责提供中草药品种的种植信息与品种的选择,提供中草药种植所需用的种子、苗木、微量元素添加剂、农药,种植技术等,并负责全程田间经营管理和中药材产品的市场销售工作;在合作期间,如遇到不可抗力的自然灾害和市场行情突变,造成的损失由双方协商处理。

以上是我部发展中药种植的初步设想。

附:合作模式一

合作模式二

生态经管部二0一三年一月二日

篇2:发展中药种植意向

巴中中药材种植现状与发展

一、调查时间:2012年7月——2012年8月

二、调查地点: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区

三、概述:

巴中市位于四川省东北部,大巴山系米仓山南麓,全国第二大苏区——川陕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和首府。幅员面积12325平方公里,辖三县一区。全市具有丘陵、中山、低山等地貌,最低海拔208m,最高海拔2507m,地形多样,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7.1℃,年平均降雨量1117.9mm,年平均日照462.1小时,无霜期长达272天。土地植被保护较好,有利于中药材的生产和种植。巴中市共有植物类药材1500余种,动物类药材50余种,矿石及其他类药材20余种,中药材品种占全省的三分之一。在国家规定的364种重点中药材中,巴州区内有280种,中国药典收集的580个主要品种之中,巴中有316种,中国药典收载的珍稀濒危动植物药名录中巴中就有36种,通常收购经营的400余种中药材巴中就有280种,中药材年蕴藏量近6万吨。其中,大宗常用中药材80余种,名贵中药材10余种,稀少中药材80余种。巴中素有“药材之乡”、“生物基因库”的美称,主要盛产金银花、川明参、银耳、杜仲、天麻、虎杖、栀子、猪苓等上千种中药材,其中通江银耳、南江金银花闻名全国。近年来,巴中市中药产业持续发展,已初步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产业体系,成为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一项具有较强发展优势和广阔市场前景的战略性产业。

四、中药材种植与开发前景:

中药是我国人民长期以来防病、治病、保健的物质,有着极为深厚的历史基础。随着中药饮片、中成药用量的不断增加,对中药材的需求量也必将大幅度上升,很多中成药生产企业大力发展原料药材生产基地,以满足企业的需要。我国中成药生产企业较多,所需原料药材绝大多数靠从市场购进,因此,发展既与市场需求接轨,又能形成产业规模的中药材生产基地,是发展我市经济,帮助农民增收的重大项目。

五、中药材种植的现状:

我市中药材大多数品种是以野生为主,自古就有百姓上山采药的传统习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上山采药的人是越来越多,很多品种都能形成批量上市销售。据调查,全市一年采收野生中药材大约上千吨,如天麻、夏枯草、霪羊合、乌贝子等。由于采挖过度,使野生的中药材资源逐渐匮乏。

虽然我市采收野生中药材占据了中药材市场的一定份额,但这远远不能满足市内外中药材市场的需求,还必须种植大量成片的中药材以满足中药材市场的需求。这样就促使在我市形成了无数中药材成片种植基地。据调查,2011年已初步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单品种中药材基地主要有:川明参、金银花、栀子、虎杖、猪苓、银耳、杜仲等。其中巴州区渔溪镇积累了川明参种植的丰富经验,常年种植5000亩,产量约2000吨以上,带动该片区农户规模化种植总面积近1万亩,年产川明参3000多吨,实现产值近2000万元。南江县大河镇、兴马乡、赤溪乡等历年盛产金银花,种植20万亩,投产8万亩,年产金银花300多万公斤,实现产值1亿多元。巴州区平梁乡青包山村建有栀子种植基地400亩,年产栀子约5万斤,产值近10万元,带动该片区农户规模化种植总面积达2000亩,实现产值30多万元。巴州区南阳乡成片种植虎杖约60亩,年产虎杖2万斤,产值约10万元。南江县沙坝乡草坝村建有猪苓种植基地700亩,现还未投产。南江县的“三木”药材每年产量也有上百吨。前几年,巴中市的中药生产加工初具规模。全市有中药生产企业一家,中药饮片加工企业三家,以普瑞药业和正华药业为代表的中药材生产加工企业被列为全市重点培育的“十大龙头”企业和“20户”亿元企业。正华药业已被列入全市“十二五”期间重点发展的五户“五亿元”企业之一。普瑞药业和科伦药业于2011年分别通过国家GMP、GSP认证,普瑞药业形成了年处理原生药材500吨、生产固体制剂5.1亿片(袋、粒)的规模。科伦、百顺、百顺三家中药饮片加工企业年加工中药饮片700多个品种近100万公斤。

据调查,2011巴中市中药材产值突破4亿元。今年,政府明确提出大力培育地道中药材,发展生物制药产业,打造“秦巴药乡”品牌。巴中出台了《巴药发展行动计划》,力争建成川东北规模最大的中药材种植基地、重要的中药生产加工基地和秦巴中药物流集散中心。预计到2015年,全市新增中药材重点品种面积20万亩,实现年产值20亿元以上。

六、巴中中药材产业发展的困难和问题:

我市中药产业发展存在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从总体上看,资源总量大、种类多,但优势品种不明显,存在“三低四缺”,即生产水平低、技术含量低、经济效益低;缺乏品牌优势、缺乏规模优势、缺乏市场优势、缺乏生产优势等。

一是缺乏科学规划,生产管理粗放。我市中药材品种多,但自然存量少,在中药材品种引种、选育上和发展布局上,缺乏总体规划和科学论证,在药材栽培上缺乏技术支撑,种植方式零星分散,生产管理粗放,单产低,质量差,效益低。

二是规模化程度低,地道药材产量不大。虽然野生中药材品种不少,但大多生长在荒山野岭,山高路远,生长分散,不便于采收,加上农村大量劳动力外出务工,除少数品种外几乎无人采摘。一些珍贵的资源品种不能得到充分保护,优质中药材缺乏种植推广。现有的集中种植规模也较小,多为农户分散种植,品种杂乱,产量较小。

三是标准化程度低,中药材品质不高。在我市,国家《中药材质量管理规范》(GAP)推进缓慢,药材质量难以保证。如南江金银花虽已有一定规模,但由于品种基源复杂,未进入《中国药典》,属地方传统的药食两用品种,使用范围受到一定的局限。目前,我市还没有一个地道药材品种或在全国叫得响的知名地产药材品种。少数种植基地虽初具规模,但管理跟不上,离GAP规范要求还有较大差距。

四是产业化程度低,中药材产业效益不高。由于技术人员缺乏,加之生产工艺和设施设备相对落后,中药材生产加工附加值低,难以形成品牌优势,市场竞争力不强。

五是龙头带动弱。中药材生产水平低、技术含量低、经济效益低,缺乏大企业、大资本、高技术的有效介入,尚未引入全国知名的大企业来巴开发,缺少实力雄厚的龙头企业的拉动。全市唯一1家通过GMP认证的药品生产企业和3家中药饮片加工厂,由于企业规模小、改制不彻底、资金投入不足,生产加工能力不强,对中药原材吞吐量小,中药材产业发展带动力量弱。

六是市场信息缺。企业和药农对市内外、省内外和国内外的中药材资源状况、天然药物工程技术最新成果、中药产业技术水平、大型知名生产企业的需求等,缺乏整体资讯资料,获取的信息往往不全面、不准确、不详实,增加了中药材种植的盲目性。一些经营药材的个体户获取的信息更窄,收购资金有限,受眼前利益驱动,能赚钱的就收购,数量多了就压价,起不了市场的导向作用,更谈不上带动作用,甚至出现“烂市”、“缺市”现象。

七是发展速度慢。尽管我区中药材产业发展起步早,历史悠久,但是近几年来,周边市和外省发展步伐加快,发展势头咄咄逼人,如果再不奋起直追,我们的资源优势将会丧失贻尽,这块药材富集地将会因为没有市场准入证而被淘汰,将直接影响到我市中药材产业的发展步伐,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认真加以解决

七、中药材种植的几点建议:

一是抓规划制定,合理产业布局。根据国家、省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结合巴中现有产业基础、地域特点、自然环境和市场条件,找准巴中市中药材产业发展的战略定位。要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搞好种植规划和加工企业规划,大力推进特色优势中药材产业发展,搞好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和产业链延伸,努力形成差别化竞争的产业集聚与区域分工发展布局。

二是抓基地建设,夯实产业基础。要把中药材生产作为产业来抓,以中药优质种源繁育、野生资源开发、人工种植技术为重点,充分利用新农村示范片、农业产业园区、连片扶贫开发项目区等优势区域,集中发展适宜品种,搞好规范化、规模化种植。

三是抓加工流通,提升产业效益。大力扶持中药材加工企业,通过技改投入,逐步提升企业加工水平。同时,要狠抓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建设,发展“公司(药材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模式,支持药农专业合作社、专业技术协会、药农经纪人提供多种形式的生产经营服务,建立以销定产的产销体系,逐步形成中药材生产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产业化经营格局。

四是抓招商引资,打造产业集群。着眼招大引强,积极引进有实力的大企业,搞好中药材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要重点依靠招商引资来增加生物医药产业投入和新药材、新药品的开发。要积极争取国家对中药材基地建设的投入和国家扶持农业的多种专项资金,打捆使用,发挥财政资金的集成效能和引导作用,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形成生物医药产业聚集规模效应,打造中药材产业发展集群。

五是抓部门统筹,形成发展合力。要明确部门职责,强化工作分工,形成合力推动中药材产业发展的格局。农业部门要搞好中药材的规范化、规模化种植,林业部门要加强野生中药材、木本中药材的管理,经信委要加强对中药材加工企业的规范发展,招商部门要大力引进实力强的大企业落户巴中,药监、卫生等部门要强化质量监管,完善质量体系标准,提升我市中药材的品质。

六是抓人才培养,强化产业支撑。把人才作为加快中药材产业发展的第一资源予以高度重视,像寻求资本、技术一样,积极引进中药材产业发展急需人才。大力培养一批中药材产业链各个环节上的专业人才,充分调动专业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加强对药农技术培训,提高药材质量和产量,增强市场竞争力,增加药农的收入。

七是要科学论证,合理筛选,确定大宗地产中药材品种。要根据中药材资源状况和《药典》药物含量指标,研究预测市场需求前景,认真筛选,确定立县强市的中药材大宗地产品种。从全区情况看,应定位在金银花、川明参、丹参、桔梗、红花、虎杖、木瓜、桅子、芍药、白芷、天麻、杜仲、黄柏、银杏、厚朴、玄参、淫羊藿、猪苓、川芎、玄胡等品种;聘请有关中医药专家、环保专家、土壤气候专家进行考察论证,形成可行性论证报告和相关权威资料,作为争取项目、建立基地、招商引资的重要依据;要按照“因地制宜、集中连片”的原则,加强地域专业化种植基地建设。根据确定的重点品种的生长条件要求、农民种植习惯等进行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建立集中连片基地,形成规模种植带。引导农民规范化、科学化种植,提高集约化、规范化、专业化水平,避免盲目发展、重复建设和无序竞争。

八是要加大投入,严格监控,实施地道药材品种保护。中药材的生产讲求品种优良、产品地道和无污染。这实际上是对整个药材生产的宏观要求,单个的药农和药材企业都很难满足这些要求,只有政府才能担当这个任务。政府应该投入一定的科研资金和人力对我区的中药材品种认真排查、保存和选育,防止药材品种灭绝和污染;严格监控药材种植地的周边环境,防止药材在生产过程中遭受农药和重金属污染,以及药材生产对周边环境和植被的破坏;积极推广药材种植技术,防止由于药农的种植和采摘方法不当造成品质退化和经济损失。九是农企合作,退耕还药,走好公司加农户的经营路子。“退耕还林”政策是我市发展中药材的绝好机会。应将退耕还林规划与中药材发展规划结合起来,在坡比25度以上的还林坡地和荒山荒坡重点发展多年生大宗地产木本药材,如杜仲、黄柏、枣皮、木瓜、厚朴、桅子等。积极开展和认真监督“公司+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既可以避免药农的盲目生产,又可以防止公司欺诈和无辜刁难药农。鼓励扶持医药企业与农户签定种、管、购经营合同,发展基地,把农户利益和药企利益联结在一起,确保资金、技术、信息、服务到位。

十是专兼结合,注重培养,抓好中药材人才队伍建设。中药材产业发展的方向是走以现代生物技术、化学技术、中医药理论和基因技术为主导的高科技企业,要把科技进步和人才培养作为中药材产业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来抓,加快中药材经营、销售和研发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建立与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的咨询关系,掌握中医药最新发展的动态,避免生产种植和企业扩张的盲目性;把原医药公司、医院和民间的老药工组织起来,建立业务指导和技术服务机构,对全区中药材种植、技术、经营、管理等献计拿策、指导服务;招聘中医药专业大中专生到政府管理部门和生产经营企业,培养新型专业人才和后继人才队伍;注重培养和选拔专业型领导干部,搞好中药材基地乡(镇)村干部的业务和管理知识培训,把中药材知识的掌握和运用作为党员干部学习的重要内容;鼓励组建名老中医门诊部,对场地租用、费税缴纳等出台优惠政策,当成一种社会公共事业来办,既解决群众看病难,又弘扬了传统中医事业,有利于促进中药的发展和中药材种植。

篇3:今年适宜发展的中药材种植

天冬又叫明天冬、天门冬、主产广西、四川、云南、贵州等省区。常用中药材, 原来依靠野生供药用。近年野生资源减少, 上市量逐年减少, 而家种天冬发展缓慢, 因此天冬成为近两、三年市场上畅销货, 价格也不断上扬, 2007年1月每千克销价还只是22至24元, 目前已升到28至30元, 尚可大力发展种植。

百部常用中药材, 主产广西、贵州、重庆、湖北等省区。目前仍依靠采挖野生资源供药用, 而人工种植尚未起步, 2007年已出现供不应求, 销势不断看好, 价在上扬。去年1月每千克销价还只是5至6元, 目前已升至7至8元。现人工栽培技术已成熟, 2008年可以发展种植。

半夏又叫旱半夏。主产四川、贵州、湖南、山东等省, 原为靠采挖野生供药用, 虽野生变家种获得成功, 但生产发展发慢, 商品量不大, 而野生上市量也逐年减少, 价格多年居高不下, 目前每千克销价50元左右, 2008年可以大面积发展种植。

猫爪草主产浙江、江苏、河南等省, 广西亦有产。前几年因生产萎缩, 野生资源枯竭, 上市量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 目前每千克销价高达85至95元。而这两年种源严重不足, 生产恢复慢, 2008年有种源的产地, 可以尽可能扩大种植面积。

天麻又叫赤箭, 常用的中药材。主产陕西、湖北、安徽、浙江等地。由于前些年产地和商家库存大, 市场上销势欠畅, 价格偏低, 产地生产萎缩, 经多年消化, 库存已薄, 再加上以天麻开发出的中成药, 保健品增多, 天麻需求量迅速增加, 2007年销势转畅, 每千克从年初50至80元升至年末80至125元。2008年可适当扩大种植面积。

水半夏又叫戟叶半夏, 主产广西, 江西已有种植。水半夏是以水稻田种植的品种, 近年国家对粮食生产大力扶持, 实行粮食生产补贴和保底价收购等多项政策, 调动了产地群众的积极性, 水半夏生产被粮食生产挤掉, 种植面积在逐年减少, 每年上市量随之下降, 2007年出现供不应求, 销势加快, 价格上扬。年初每千克销价还只是6.5至7元, 年末价升至11至11.5元, 2008年, 产地应适当扩大面积生产。

巴戟天又叫巴戟, 鸡肠风。主产广东、广西两省区, 由于前几年价格偏低, 产地药农只挖不种, 使在地面积不断减少, 上市量也逐年减少, 进入2006至2007年市上供不应求, 销势转快, 2006年年初每千克只是14至16元, 年末升18至20元, 2007年再升28至30元。2008年华南各省可以大面积发展种植。

了刁竹又叫徐长卿, 主产东北三省, 其它一些省份也有产, 前几年因市上了刁竹价格过低, 种植无效益, 产地纷纷弃种, 面积锐减, 2007年上市货量不足, 供不应求, 销势转好, 价格上扬, 年初每千克销价还只是9至10元, 年末便升至16至17元。产地应恢复生产, 扩大种植面积, 保证市场需求。

甘草又叫甜草、国老。主产内蒙古、新疆、青海、宁夏、甘肃等省区, 是中药材中销量最大、出口量最多的品种之一, 目前已开展大面积生产。近年甘草用途不断拓宽, 需求量逐年增加, 市上销势和价格也十分看好。甘草根深叶茂, 还有固沙作用, 可在沙漠地区大力发展种植, 一方面可保持市场需求, 同时也可以恢复沙漠地区生态环境, 一举多得。

丹皮主产安徽、四川、重庆、湖北等省。由于前些年销售不畅, 价格偏低, 再加上生产周期较长, 产地种植面积减少, 导致2007年产地货源不足, 销势转快, 价格上扬, 1月每千克销价还只是13至15元, 年末便升至20至22元。产地应恢复和发展生产, 扩大种植面积, 以保证药用需要。

篇4:今年适宜发展种植的中药材

天冬又叫明天冬、天门冬。近年野生资源减少,而家种天冬发展缓慢,因此成为近二三年市场上畅销货。2007年初销价还只是22~24元/千克,年底已升到28~30元/千克,尚可大力发展种植。

百部目前仍依靠采挖供药用,而人工种植尚未起步,2007年已出现供不应求,销势不断看好,去年初销价5~6元/千克,目前已升至7~8元/千克。2008年可发展种植。

鸡骨草又叫广州相思子。近二三年来因受到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挤压。生产出现萎缩,产不足销,2006年年初由6.5~7.5元/千克升至年末10~12元/千克,2007年再升至18~19元/千克。目前市上货紧,供求缺口还较大,2008年可扩大种植面积。

半夏又叫旱半夏。原为靠采挖野生供药用,虽野生变家种而获成功,但生产发展缓慢,提供商品有限,价格多年居高不下,目前销价50/千克左右,2008年可以大面积发展种植。

猫爪草前几年因生产萎缩,野生资源枯竭,上市量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而成为近年热点品种,目前销价高达85~95元/千克。而这两年种源严重不足,生产恢复慢,2008年有种源的产地,可尽可能扩大种植面积。

砂仁又叫春砂仁。近年由于云南发展橡胶生产,使大面积的砂仁被毁,在地面积锐减,上市量大幅度下滑,而成为2006年以来市场走俏品种,价格不断往上攀高,2006年1月还只是52~54元/千克,年末便升到70~75元/千克,2007年升到98~108元/千克。目前市场缺口大,2008年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大面积发展种值。

天麻又叫赤箭。由于前些年产地和商家库存大,市场上销势欠畅,价格偏低,产地生产萎缩,经多年消化,库存已薄,再加上以天麻开发出中成药,保健品品种增加多,天麻需求量迅速增加,2007年销势转畅,从年初50~80元/千克升至年末80~125元/千克。2008年可进行恢复性生产,适当扩大种植面积。

龙胆又叫北龙胆。主产东北三省。2005年前由于产地盲目扩大种植,导致出现产大于销,价格跌入低谷,2006~2007年种植面积锐减,到2007年成为市场上的热销品种,价格从2006年44~46元/千克升至2007年65~75元/千克。2008年适宜恢复性生产,根据市场需求发展种植。

水半夏又叫戟叶半夏。水半夏是以水稻田种植的品种,近年国家对粮食生产大力扶持,调动了产地群众的积极性,水半夏生产被粮食生产所挤掉,种植面积在逐年减少,2007年市上出现供不应求,销势加快,价格上扬。年初销价还只是65~7元/千克,到年末产新后价格升至11~11.5元/千克,2008年,产地应适当扩大种植面积。

巴戟天又叫巴戟、鸡肠风。由于前几年价格偏低,产地药农只挖不种,使在地面积不断减少。进入2006~2007年市上出现供不应求销势转快,2006年年初14~16元/千克,年末升至18~20元/千克,2007年再升至28~30元/千克。2008年华南各省可以大面积发展种植。

了刁竹又叫徐长卿。前几年因市上价格过低,种植无效益,产地纷纷弃种,面积锐减,2007年市上货量不足,价格上扬,年初销价9~10元/千克,年末升至16~17元/千克。产地应恢复生产,扩大种植面积。

甘草又叫甜草、国老。是中药材中销量最大,出口量最多的品种之一。近年甘草用途不断拓宽,需求量增加,市上销势和价格也十分看好。甘草根深叶茂,还有固沙作用,可在沙漠地区大力发展种植,一方面可保持市场需求,同时也可以恢复沙漠地区生态环境,一举多得。

丹皮又叫牡丹皮。前些年销售不畅,价格偏低,再加上生产周期较长,产地种植面积减少,导致2007年产地货源不足,1月销价13~15元/千克,年末便升至20~22元/千克。产地应恢复和发展生产,扩大种植面积。

山豆根又叫广豆根。目前仍采挖野生供药用。由于野生资源减少,药用量增多,供求矛盾较为突出,是近几年来市场上走俏价坚的品种,稳定于18~20元/千克之间。山豆根野生变家种已获成功,适种地区可大面积发展种植。

篇5:发展中药种植意向

对我国中药材种植现状和产业发展的思考与建议----------中国中医药报>> 总2164期>>

周成明靳光乾付建国周风华李刚董学会王康才韩见宇杨胜亚

2004年4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正式颁布第1号中药材GAP检查公告,天士力制药股份有限公司下属子公司陕西天士力植物药业有限公司商洛丹参基地在获得认证的8家企业中排名第一,首家正式通过GAP认证。此消息在网上发布,迅速在行业内传播,引起各方议论。“天士力公司商洛丹参基地经过5年的艰苦创业,投入6000万元人民币,写出800万字的档案资料,终于获得了全国首家GAP认证文书”。但笔者们认为,中药材规范化种植是有必要的,但目前存在许多问题。

一、对GAP认证的质疑

1、GAP认证不可匆忙上马

从1998年开始,国家提出中药现代化发展纲要,其中一个重要内容是5个“P”,即GAP、GLP、GCP、GSP、GMP。5个“P”中,GLP、GCP、GMP、GSP都是人工可控条件下的认证,而GAP是人工不可控条件下的认证。对我国中药制药企业GMP的认证与中药材种植基地的GAP认证,在认证方法和内容上有很大的区别。套用GMP的认证方法来对中药材基地进行GAP认证是难以行得通的。而中药材栽培的土壤及气候条件是一个可变又复杂的生态系统,我们制定的GAP认证条文无法控制不断变化的气候条件(光照、水气、积温、CO2、寒流、干旱、沙尘暴等)和土壤条件(氮磷钾含量、有机质、微生物、地表经流、水土流失、人工施肥干扰等)。而且《中药材生产管理质量规范》是参照欧盟的芳香及药用植物生产规范起草的,是一个行业规范条款,是否符合我国2000年中药栽培的国情,还需要相当长时间的检验,因此GAP认证的推广绝不可轻率!

2、今年我国中药材下种面积已降到历史最低谷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的中药材种植面积(1~3年生)每年约34万公顷(500万亩)左右,最高年份达45万公顷(700万亩)。2001年的药材种植面积约40万公顷(600万亩)左右,由于2001~2002年药材采收后销售难,到2003年春季药材的播种大为减少,但“非典”的出现,使许多库存的药材如板蓝根、甘草、苍术、桔梗、防风销售一空,又刺激了药材的生产,播种面积有所增加,据不完全统计,2003年的种植面积在27万公顷(400万亩)左右。到2004年春季播种季节,国家鼓励粮食生产,减免农业税,并直接发给农民种粮补贴,使东北、西北、华北乃至全国的部分药材种植户改药种粮,据不完全统计,2004年春季的药材播种面积预计在20万公顷(300万亩)以下,药材种植的面积已经降到了最低谷,如果再在此时设立GAP认证条款并高额收取认证费,又

将有许多种植户退出中药材生产行业,药材种植面积将更加萎缩。据了解,河北安国市及周边市县,药材种植面积最高年份高达1万公顷(15万亩),2004年春季估计药材种植面积不到2000公顷(3万亩);甘草的种植面积全国2001年下种面积约10万亩,2004年春季全国下种面积不到3万亩。我国每年栽培药材的用量约是34万公顷(500万亩)左右,照此发展下去,几年以后,我国的药材原料将缺乏,药材涨价将直接影响中药产业的发展!3、80%以上的种植面积及种植户被排除在GAP认证之外

我国中药材资源63%分布在西部12个省、市、自治区,80%以上的种植面积是由药材种植专业户来投资的,这部分种植户的面积基本上在100亩以下,绝大部分是几亩、十几亩,这些种植户构成我国药材种植业的基石!在我国现阶段,刻意去投资扶持药材大面积种植户,是不现实的。其实,中药材栽培讲究规模的适度性,讲究小面积精耕细作,这是我国农民几千年的农产品生产经验,生产出的药材产量高、品质好,国家应大力扶持这些专业药材种植户。况且土地归农民个人承包,种植什么完全由农民自己决定。100~1000亩以上的种植户在全国来讲都屈指可数,1000~10000亩的种植户就更少了。一些种植大户因种植面积过大,管理不当,造成草荒和虫害,产量和品质下降,根本不如小面积专业户精耕细作的好。这些种植大户中包括各类中药材扶持资金项目及各地的国有资产贷款项目等。

尽管有关部门在鼓励中药制药企业投资中药材栽培基地建设,但种植的面积和品种极有限,许多药材种植资金并没有用到栽培上,部分资金在运作过程中就花掉了,大部分中药制药企业通过GMP认证后,就已经负债累累,很多企业根本无心去再搞药材GAP基地建设,即使目前有的中药制药企业搞了GAP基地,也是力不从心。因此,我们认为在我国社会分工不断细化、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发展中药材生产主体还是100亩以下的专业种植场及专业户,国家应大力扶持这一部分药材种植主体,对这部分小型种植企业和专业户应纳入规范化种植范围,并进行适合中药材生产特点的宽松的监管。目前,GAP认证的范围和条文却是没有营业执照的专业种植户没有资格进行认证。作为一个国家颁布的行业条文覆盖的是少数的制药企业和少于20%的药材种植面积,而忽视了80%以上的药材种植专业户的利益和生产能力,这样的条文在实践中有多少意义?

二、对中药材GAP认证的高额费用提出质疑

天津天士力商洛丹参基地GAP认证的代价“6000万元人民币”,组织了大批的专家、教授写出了“800万字”的档案材料,终于获得了我国第一个丹参GAP基地的“合格证”,是喜是忧?我国已通过GMP认证的800余家中药制药企业又有几家的实际注册资本达到或超过6000万元人民币?据了解,丹参被认证的实际种植面积约300亩左右,按每亩产250公斤计算,约70~80吨干品丹参,带动周边农户种植约7000亩左右。但每年全国丹参的用量达万吨,这70~80吨“GAP产品”对全国的丹参种植来讲是否有代表性?况且“GAP产品”的成本和价格是“非GAP产品”价格的数倍,没有市场竞争力。还有根据种植经验,目前种植的300亩丹参最好不要连茬种植,如果连茬种植,其产量和品质势必下降,很难达到相应的有效成分含量和产量。可如果换一块地种植,其土质和水文资料又不相同,是不是还需要再进行GAP认证,如此没完没了的认证,加重企业和种植户的负担,这些企业还能不能生存下去?绝大部分的专业种植户投资种植药材几万元到几十万元不等,如此高的认证费用,把种植的药材收完卖钱后还不知够不够认证费。如果国家行业主管部门在近几年只是试认证,摸索一些GAP认证的经验和方法还好,但如果真的如此认证下去,并强制执行,将会给我国中药材生产行业带来不良后果。

三、中药材种植需要规范化,但不是GAP认证

1、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只需抓住3个关键点

从一粒药材种子下地到长出一根药材入库,有几十个重要的技术环节构成,哪一个田间环节操作不得当,就可能造成损失或影响药材产品的质量,投资者就要承担投资风险。中药材规范化栽培过程中有以下3个关键点必须控制住,如图1:

中药材规范化栽培过程中,只要控制3个关键点即可达到规范化要求,而不需要认证,种植户经过技术培训,自觉执行即可,像粮食和蔬菜生产一样。

2、重茬问题及道地药材产区的迁延性

绝大部分根及根茎类药材都存在重茬的问题。如地黄,一般种植一年后必须换地,如不换地倒茬,第二茬地黄的产量约是第一茬的30%~50%,如再种第三茬,几乎没有产量。河北安国周边的土地比较适宜种植祁黄芪,在1991~1992年时,栽培面积高达数万亩,由于连续种植,地力下降,根皮上均长有斑病,严重影响产量品质。2003~2004年下种面积只有几千亩,黄芪的产区迁延到山东的文登、荣成一带及陕西、甘肃等西北地区,祁黄芪的品牌都快没有了。甘肃岷县的当归,文峰的党参均存在这种情况,道地产区向周边迁延。

许多人认为甘草的道地产区是内蒙古、新疆、甘肃,从野生甘草的角度讲确实如此,但甘草野生变家种,甘草的种子发芽到成苗均需好的土壤及

水质,而内蒙古、甘肃许多原产地因干旱和沙尘暴无法进行甘草的野生变家种,只有迁延到有水土条件好的华北、北京郊区、新疆、河套地区及河西走廊发达地区,在甘草原产地干旱的沙漠和盐碱地种植甘草完全是个误区。药材道地产区随着气候的变化和农业生产方式调整,正在不断的向周边地区迁延。这个重茬问题和道地药材产区的迁延性决定我们无法在一块通过“GAP认证”土地上长期种植下去,必须倒茬换地,因此,GAP认证条款中多次化验土壤和水文资料是不现实的。

3、中药材种植者的文化习俗背景复杂

我国有56个民族,各民族都有自己的种植习惯和道地药材,种植单位及种植者的文化背景极其复杂,同一种药材在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田间标准操作规程(SOP)几乎不可能统一。同一种药材在不同的产区因人因地而异,其产品的质量不可能是均一的,这个特性决定我们的主管部门很难用一个标准一个批号来衡量一种药材的品质。因此,中药材饮片搞统一批准文号也是很难的,现行同一种药材饮片不同产地,标明“产地”的做法是可行的。

4、中药材种质资源研究迫在眉睫

中药材栽培比农作物的栽培历史要短得多,除少数几种药材有几百年上千年的引种栽培历史外,绝大部分只有几十年的引种栽培史,利用时间不长,如乌拉尔甘草野生变家种只有几十年引种栽培史,许多问题还在研究过程中,同属胀果甘草、光果甘草还没有引种栽培的报道。地黄、丹参、板蓝根、人参栽培已有成熟的栽培品种,但分化、退化严重,研究药材种子种苗的纯正性是目前中药材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而且许多药材的种子种苗野生性很强。如果我们在连种子种苗的质量标准都没有制定的情况下进行GAP认证,实是舍本逐末,药材种质才是我们当前要加强研究与投入的方向。

5、中药材栽培的投入和产出要遵循“水桶理论”

药材基地建设,除完成必要的科研项目外,对于投资者来说,种植药材能赚钱、获利是第一目标,从一开始就应认真仔细地进行投入和产出的效益分析,充分估测市场行情的涨跌及药材的销售渠道,预计在1~3年的栽培过程中,哪个环节可能会出问题,会出现什么样的问题,要充分估计大旱、大涝对药材基地造成的影响。大面积(6.7公顷以上)栽培时,还要考虑除草和机械化采收的难度,应采用化学除草技术,田间的草谱是什么,用什么样的除草剂。采收和移栽的时间要准备充分,北方地区在10~11月土地已上冻,如准备太晚,没有采挖完就上冻了,将是非常被动的局面。经过多年摸索,笔者总结出了一套药材栽培的经济学规律,即药材栽培的投入和产出基本遵循“水桶理论”,即在各项因子中,其效益要按水平最低的因子计算。请看图2。

种植6.7公顷(100亩)甘草由9个技术实施环节组成,每个环节都做好了按100%计算,如果其中的除草环节出问题,只除了4公顷(60亩),有2.6公顷(40亩)甘草地被草荒了,6.7公顷(100亩)的前期投资花了3万元,40亩投资就算前功尽弃,以后的技术实施和投入就缩小为60亩了。到2003年秋季采收时,因其它原因失误,只收了50亩,又有10亩没有收成,那么,最终收获的面积只有50亩,就只能按50亩的收入计算,浪费了50亩。如果是这样的结果,那么药材基地建设的投资者就会发生亏损,还不如当初设计时只种50亩,投入也缩小了50%。因此,如果不规范化种植根本就没有收成。

在药材基地建设过程中,我们走访了许多基地,有很多药材基地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干旱、草荒现象及田间管理技术不到位的现象,因此,在决策时,投资者一定要综合考虑自然条件和自身的经济实力及风险承受能力,再决定种植面积的大小。规避天气风险和财务风险是药材基地建设中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6、中药材种植规模必需适度

在设计药材基地时,土地、种子种苗、人员的技术操作水平是决定药材基地建设成败的关键因素。但以上三个条件具备,我们也不能一下子上千、上万亩的种植,一定要讲究种植规模的适度控制,种植面积最好按递增或递减,每年有种植和采收,这样可以使基地财务进入良性循环。笔者每年走访几十个药材基地,亲眼所见许多药材基地虎头蛇尾,真正搞得不错的药材基地实在不多,投入产出进入良性循环的药材基地更不多,大部分是负债经营。因此,笔者认为,在药材基地建设前期,对各项自然指标、技术指标、经济指标进行严格的认证,控制种植规模,是一项关键的工作。而不是建成以后再去进行GAP认证。

7、电子商务尚不能取代传统的中药材交易模式

中药材产品具备农副产品的所有特性,数千年来,农副产品的交易均遵循按质论价的原则,中药材产品也不例外,在买卖双方的交易过程中,买方可以控制卖方的药材产品的质量,如果卖方种植的药材质量不好,就卖不出去,这就要求种植者在种植加工过程中认真按技术要求进行田间管理操作,在粗加工过程中防止发霉等影响药材质量的不良行为。其实药材交易的过程就是质量检验和控制质量的过程。任何电子商务不可能取代按质论价或看大货论价的交易方式,电子商务只能提供一个信息平台,实物交易必须在药材交易市场看大货论价,过去几千年是这样,现在是这样,将来肯定还是这样。

四、中药饮片质量问题不仅与栽培相关,更与饮片加工过程及人为掺假有关

1、中药饮片出土采收后的粗加工工艺流程如图3

2、粗加工后中药材原料进一步加工成饮片的工艺流程如图4

中药材栽培过程如图1有3个质量控制点,在出土采收后到加工成饮片,有3个关键质量控制点。在粗产品加工质检时,质量控制点4是至关重要的一个控制点,残次品及不可药用部位被掺杂到合格的原料产品中导致产品质量不合格。饮片加工过程中的浸润是一个重要的质量控制点,要防止有效成分流失及发霉,在饮片出厂前的质量关——质量控制点6是上市前的最后一关,必须把不合格品挡在市场门外。从以上三图工艺流程表明,中药饮片质量问题不仅与药材栽培过程有关,更与饮片加工过程及人为掺杂密不可分。

五、监管方式不力也是造成中药材质量不合格的原因之一

国家行业主管部门每年对我国的17个中药材专业市场及中药房饮片进行多次检查,省、市地方也对药材经营户进行检查,但收效甚微,原因何在?我们认为,我们的行业主管部门在监管方式上也存在问题。

1、检查流于形式且重处罚轻疏导。2003年“非典”期间,亳州个别不法商贩用茄子杆切片当藿香出售;2004年不合格饮片流向东方医院都是等到新闻媒体曝光后才进行追查,缺乏一种长期有效的预警监管机制。

2、没有建立一个完整的药材种植推广体系及饮片质量监督管理体系。一个上百亿元人民币的中药材产业,其生产没有技术服务体系,只是靠各地的协会、农委、科委、技术员进行推广,各自为战,国家却没有一个部门来行使这种职能。国家每年投入中药生产的资金上十亿元,为什么不能建立一个专业的国家药材种植推广管理部门?饮片的加工上市连包装都没有,连普通食品的生产水平都达不到,又如何监管?

3、把部分老药工、熟练药材加工人员排除在专业队伍之外。安国药市周边的村庄如郑章村,是黄芪、甘草专业村,村里有数百名专业药材加工人员,并制作药材加工机械,这些熟练的老药工切出的甘草片、黄芪片质量好,片型好,深受国内外客商的喜爱,但这些长期从事药材种植加工的农民目前均是“非法”药工。笔者认为,应将这些人员登记注册,为国所用,这些人是我国发展中药材产业的人才,是中药材产业的螺丝钉!我们一边喊人才不够,而实际情况是人才在浪费在流失。

4、药材市场价格的低迷及饮片交易过程中的回扣是导致伪劣药材饮片进入市场的因素之一。

我们认为提高我国整体中药材栽培水平及饮片加工和营销水平是真正的监管方向。

六、针对我国目前中药材产业的现状提出三点建议

1、要尽快成立一个国家级的中药材生产管理机构。中药材生产涉及千家万户,每年中药材种植面积为300~700万亩左右,地存面积达1800万亩左右,是一个上百亿元人民币的产业,而且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与健康。但由于中药材生产环节多,涉及多个部门,其最终结果反成了没有国家主管部门的大产业,这是一个极大的政策误区。因此建议国家有关部门认真研究,尽早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将中药材生产管起来,配备专业技术员,将全国所有的药材种植户进行注册登记,而不是现在小范围的GAP认证;并对他们进行监管,技术指导、技术服务,而不是现在的只对大企业中药材种植进行扶持;中药材种植可借鉴粮食种植直补的方式,并减免相应的农业税及各种费用。只有如此,我国的中药材产业才会走向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2、大力培训中药材栽培人才,注重现有人才使用,加强中药材栽培技术的研究、开发与推广,对老药工、熟练加工户登记注册,为国所用。发展中药材产业,靠一个企业,一代人是不够的,人才的培养目前已成为瓶颈问题。目前只有吉林农业大学中药材学院有中药材栽培专业,但也只有60学时的栽培课;吉林特产高等专科学校有80学时的栽培课,南京农大也有栽培专业,这三所学校每年培养100余名学生分布在全国,基层几乎没有专业的中药栽培人才,如果国家不加强中药材栽培教育经费投入,未来几年就没有搞栽培的后备力量了,这是一个多么紧迫和可怕的现实。

3、加强和建设好国家级17个中药材专业交易市场,为种植户建立一条绿色通道。中药材栽培的特性决定中药材生产必须分配到千家万户,不可能被某一个企业或某一个商家所垄断。药材种植户经过1~3年的栽培,生产出的药材产品要在交易市场完成货币的回笼,收回资金进行下一年的农业生产。国家主管部门及地方政府应为种植户建立一条种植、加工、销售一条龙的绿色渠道,在这个过程中加强监督,只有当大部分的种植户种植的药材能赢利的情况下,中药材产业才能稳步发展,如果种植户既要承担天灾风险,市场风险,还要承担政策风险的话,中药材产业是难以发展起来的。B11

注:因中药材种植较为分散,文中数据均为不完全统计数据。

作者简介

1.周成明硕士北京大兴时珍中草药研究所所长

2.靳光乾副研究员山东省中医药研究院

3.付建国博士

吉林农业大学

4.周风华经理北京大兴时珍中草药研究所

5.李刚博士中国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学院

6.董学会博士中国农业大学

7.王康才博士南京农业大学

8.韩见宇主任贵州省中药材种植指导中心

篇6:发展中药种植意向

为及时、客观、准确地了解和掌握2011年农户种植意向变化,合理引导农民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及时有效地调整种植结构。近期芜湖市物价局成本监审局深入粮食主产区南陵县,对农调户2011年种植意向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与上年实际播种面积相比,今年我市种植作物布局和结构基本稳定,农民种植意向呈现“两增一减”趋势,即粮食作物和棉花预计播种面积有所扩大,油料作物预计播种面积有所减少,蔬菜、瓜果等其他农作物基本持平。具体情况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增加

预计2011年我市农调户户均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为22.79亩,比2010年增加0.49亩,增幅为2.2%。其中:稻谷仍是我市的主要粮食作物,预计户均种植面积18.14亩,约占粮食播种面积80%。调查发现,今年我市粮油作物种植意向的调整有两个变化:一是我市主要的商品稻中稻(杂交稻)、粳稻作物等单季稻种植面积有所增加。主要原因是:由于其产量高,质量好,农业成本投入相对较低,价格稳中趋升,政府鼓励种植。相反早籼稻和晚籼稻双季稻种植面积呈下降趋势。早晚籼稻受气候影响种植风险较大,加上产量低,品质一般,相对其他稻谷价格也偏低。由于生产成本的上升,单季稻和双季稻总的种植收益没有明显变化,所以单季稻成为越来越多种植户的首选。二是小麦的种植面积明显增加。从调查情况看,小麦种植大户增多,机械化作业程度增加,成本降低,收益提高。种植小麦享受政府各项补贴和最低收购价政策,并且小麦市场价格去年下半年以来涨幅较为明显,种植户扩大小麦种植面积的意愿明显提高。

(二)油料作物种植面积减少

我市的主要油料作物是油菜籽,预计2011年播种面积会有下降,主要原因:一是油菜籽种植受气候条件的制约较大,近两年全国范围的气候异常影响了单产,我市也不例外;二是油菜种植比较收益较低。菜籽油由于口感不好,油菜籽出售价格偏低,而油菜种植劳动强度大,劳动力成本高,种植收益明显低于其他粮食作物。2010年早籼稻和中籼稻亩均净利润分别为170元和260元左右,而油菜籽亩均净利润仅为60元左右;比较收益低,调查户种植的积极性不高,多为零星种植,或低产田种植,种植面积有所下降。

(三)棉花播种面积增加。

预计2011年棉花播种面积有所增加。鉴于2010年国内棉花主产区普遍受灾减产,直接导致了棉花总产量的减少,拉动收购价格一路攀升,籽棉价格从开秤时的4.00元/500克,一路上扬到11月份的6.6元/500克,创历史最高水平。2010年籽棉的平均出售价格约5元/斤,较去年3.5元/斤有较大的提高,一斤籽棉的价格与往年皮棉价格差不多,甚至比2009年的皮棉价格还高。农民由于价格的上涨,成本收益率得到提高,如单产下降不大,农户将会得到较大收益,增幅约30%。受生产成本和劳动力成本的提高,以及市场价格的同期性波动影响,给2011年棉花预计播种面积带来不确定性,但调查户增加棉花播种面积意向比较明显。

二、几点建议

从调查情况看,现在农民的商品意识不断增强,能以比较效益调整种植规模和结构,根据政策动向安排生产,农民收入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是农民的市场信息比较缺乏,农户种植意向主要以上年市场收

益状况为导向。同时,调查户增加耕地和扩大种植面积潜力有限。由于受生产规模和种植业收益相对较低的影响,农业劳动力大量流失,种植品种选择上更趋向于收益有保证、用工较集中、便于机械化操作的品种。因此建议如下:

(一)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近年来,国家出台的一系列的农业优惠政策,如粮食补贴,种粮大户补贴、农业保险补贴、粮食最低收购价格政策等,使农民真正得到了实惠,各级政府在认真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惠农方针政策的同时,还应积极引导农民稳面积、调结构、增单产、提品质。要大力引导扶持经济作物的生产,促进农民增收。努力提高单产的同时,扩大产业化、规模化生产,形成区域经济的产业优势,提高规模效益。

(二)充分发挥信息引导作用。农产品价格受自然因素和市场风险影响较大,农民的实际利益也因供求和价格的波动受到较大影响。各级政府应加大政策、科技、市场、价格等方面的调查研究,及时发布准确的农产品供求和价格信息,让农民根据市场需求合理安排生产,防止盲目跟风种植,避免因棉花等农副产品由于炒作导致价格大起大落而产生误导,降低人为的种植风险,确保农民收益相对稳定。

(三)继续优化品种种植结构。各级农业部门应根据农户种植意向,以专业化、优质化为目标,以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为落脚点,在注重高产、优质、高效的同时,大力发展订单生产,以深加工带动种植业,改变种植业生产的弱势地位,推动农业产业化不断向纵深发展。

(四)继续加大科技培训力度。各级农业部门要利用冬春农闲有利时机,组织科技人员深入农村,开展多种形式的农业技术培训,积极推广普及良种良法相配套和高产优质相结合的农业新技术,提高农业技术的覆盖面和到位率,提高农户种植的科技水平和产品的产量与品质,提高市场竞争力。

(五)切实加强对农产品的价格监管。大力整顿农产品价格和农资价格秩序,努力降低农资价格,降低农民种植成本;严厉打击恶意囤积、哄抬价格的行为;打击操纵农产品合约价格等违法行为,抑制过度投机炒作。落实涉农收费减免优惠政策,制止乱涨价乱收费行为,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上一篇:初、中、高级职称申报条件及资料要求下一篇:高考数学典型例题---数学归纳法解题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