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学生心灵的钥匙

2024-05-01

开启学生心灵的钥匙(精选十篇)

开启学生心灵的钥匙 篇1

用爱心和耐心拨动弱智生求知的琴弦

夏丏尊先生说过:教育如果没有爱, 就等于无水之地, 爱是教育的基础,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为师爱生是天职。作为班主任, 我们就更应该有爱生的情感。爱一个活泼聪明的孩子, 所有的人都能做到, 在深爱个体学生的同时, 我们更应该关注特殊群体——弱智生, 多给他们一点爱的阳光雨露, 滋润他们茁壮成长, 使他们的身心趋于健全。

白翔是我班一个特殊的孩子, 弱智, 患有严重的多动症, 整天流着口水, 衣服胸前总是湿漉漉的一片。上课很少能安稳坐一节课, 当你正讲到精彩处, 忽然会听到他旁若无人地大声喧哗, 有时你听到某处有“骚动”, 必是他趁你不注意“自主”地离开座位去“拜访”别人。且“游手好闲”, 不是去翻这个同学的书包, 就是去打那个同学的耳光, 随便进出教室, 如出入无人之地。常常使上课的老师没有好心情。有些老师万般无奈, 只得放任自流。但就是这样一位学生, 我从来也没有放弃对他的教育:上课前, 为他准备学习用具;课堂中, 尽可能地吸引他的注意力, 使他参与学习;明知提问他不会有答案, 可还是把许多宝贵的时间留给他……其他科目逃课现象时有发生, 在我的语文课却很少有此类现象。生活中, 我时刻教育提醒其他孩子, 多一份关爱、多一份理解。付出就有收获, 五年过去了, 这个孩子和我建立了一种特殊的关系, 不管发生什么事情, 不管心里有什么话, 都会向我诉说。尽管我知道他每次断断续续的诉说毫无新意, 但我都是他最忠实的听众。新课程提倡关注每个孩子的成长。有一件事情更加使我认识到:关注一个特殊孩子, 公平地对待一个特殊孩子是多么重要!

十月十三日建队日活动到了, 我校举行“队列队形广播操”比赛, 班里的同学一致要求别让白翔参加, 因为平时他体育课都不上, 训练时推推搡搡, 打打闹闹, 广播操也不会做, 如果让他参加, 会影响比赛成绩的。是啊, 这是实情啊!为了班级的荣誉, 是该考虑的。还没等我开口, “不行, 我也要参加!我不捣乱……”白翔用期待的眼光看着我。这目光刺得我心痛。当他知道我允许他参加比赛时, 立刻咧开嘴开心地笑了, 口水长长地挂在胸前……

比赛开始了, 我班的队伍刚出发, 全校学生中立刻引起了骚动, 静穆的操场一下子热闹起来, 我知道, 那是“白翔效应”。果然, 只见平时路都走不稳的白翔, 雄赳赳、气昂昂地跟在队伍最后。喝彩声, 鼓掌声, 加油声不绝于耳。这个平时有严重缺陷的孩子, 此时是那样的投入:尽管他的动作是那么的不协调, 尽管他的表演是那么的可笑, 引得观众爆发出一阵一阵地轰笑。可他全然不顾, 努力地做着每一个动作。看着看着, 我的眼睛湿润了, 我被这个弱智孩子深深地感动了:他正用全力来证明自己———他也是为集体着想的人, 一个活生生、有血有肉的人!此时的比赛结果又算什么呢?看到这个孩子的表现谁又会在乎名次的前后呢?

这件事将使我时刻提醒自己:关注每个孩子的成长不是一句口头语, 正常孩子需要关注, 弱智孩子更需要关注!它让我懂得了教育工作的持久性, 懂得了公平对每个孩子的重要性, 更懂得了爱弱智孩子的崇高性。

用爱心和耐心演奏后进生转化的美妙乐声

陶行知说过:“教师的职责是‘千教万教, 教人求真’;学生的职责是‘千学万学, 学做真人’。”如果说学习上暂时落后的学生是班级中表面上的后进生, 那么思想上处于落后的学生则是一个班级潜伏着的后进生, 这种学生更需要班主任耐心、细致的关爱与帮助。

袁继聪是一个很聪明的孩子, 但也是一个调皮捣蛋的“后进生”。上课小动作特别多, 不出5分钟, 他就坐不住了, 身体向前后转个不停, 也不知在看什么。一双手一刻也闲不住, 一会儿去摸张三的头, 张三不理他, 过一会儿又去捅李四, 李四白他一眼, 他就自个儿低着头玩着什么。课间活动, 他的顽皮劲就更别提了, 告他状的同学是络绎不绝。打骂欺负同学的事时有发生。这样的事处理多了, 我对他的态度也越来越严厉了, 可效果依然。有一天, 袁继聪同桌的家长找到我, 要求给他的孩子调座位。原来, 袁继聪上课时不专心, 老用铅笔戳同桌的脸、手, 还留下了几道伤痕, 下课以后不准她跟别人玩, 还必须叫他“老爷”。这还了得, 一年级的学生竟然有如此恶劣行径, 看来, 不请家长是不行了。

我原以为, 像袁继聪这样霸道的孩子, 肯定是家长娇惯所致。当我见到他的妈妈时, 发现情况比我想象的复杂得多。她知道儿子在校的表现, 紧紧地拉着我的手。哭着对我说:“杨老师, 请你一定要帮帮聪聪, 这孩子从小手就欠, 爱惹是生非, 你不知道, 他上了三年幼儿园, 换了三个班。”我吃了一惊:“为什么要换班呢?”“还不是他的种种坏毛病吗?其实, 我和他爸爸一点都不娇惯他, 教育他一点都不手软, 可他就是不长记性, 打过没几天就又犯了。老师, 你一定得帮帮他。”这位母亲已泣不成声了。看来, 这孩子调皮捣蛋、不长记性不但与天性有关, 与家庭教育也有很大的关系。在了解了孩子的这些情况之后, 我建议家长对孩子要多关心、体贴, 多给他温暖, 以后千万不要再打骂, 让孩子得到家庭真切的爱。同时我也决心改换办法, 不正面批评, 抽出一段时间, 注意他的行为, 看他究竟喜欢什么。课余时间, 我发现他特别喜欢蹦跳, 就送他一根跳绳, 教他学跳绳。果然, 他很快喜欢上了这项运动, 下课后就到操场去跳绳, 和同学打闹的事件明显少了。为了纠正他在课堂上的不良习气, 特意把他的座位排在最前面, 一旦发现他思想分散, 也不大声斥责, 而用手势、眼神提示他注意。在课堂上, 只要发现他有一丝进步, 我都要大力表扬。之后再找他谈话, 提醒他还要改正某一个缺点, 如果改好了, 更会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喜欢。慢慢地, 这个孩子变得和同学们友好相处了, 和我也亲近多了。平时, 我喜欢搜集一些古今中外刻苦学习的名人故事讲给大家听, 我发现他听得最专注, 就建议家长多带孩子到图书馆、书店转转, 给孩子买一些适合的书看。我班召开主题班队会“雷锋故事我知道”, 要求孩子们讲自己搜集到的雷锋故事。袁继聪表现得特别积极。只见他捧着一本厚厚的《革命先烈故事》走上讲台, 讲起了雷锋故事中《苦难的童年》, 朗读非常流利, 出乎我的意料。孩子们变得异常安静, 都被他的故事深深地吸引住了。故事讲完了, 教室里自发地响起了热烈的掌声。从他的表情中可以看出, 他的心情格外激动。

如今, 这个孩子已变成了一个活泼、开朗、积极向上的学生。从这个同学的转变经历来看, 要改变一个孩子的恶习, 固然需要克服消极因素, 但更重要的是挖掘和调动其积极因素, 关键在于班主任首先要了解孩子、热爱孩子, 与孩子交朋友, 做到“童心”不衰, 要经常在孩子们中间, 想他们所想, 急他们所急。从这个学生身上, 我进一步懂得:对待后进生, 我们应多一份爱心, 少一份冷漠;多一份耐心, 少一份嫌弃;多一份赞赏, 少一份指责。我始终相信:爱是教育后进生的重要源泉, 爱心是成功的基础, 耐心是成功的保证。

用爱心和耐心扬起内向生自信的风帆

自信是成功的基石。“让每个孩子都心情舒畅, 挺起自信的胸膛”。这是我做班主任工作的宗旨。我努力让每个学生在我的爱心和耐心的赏识下萌发自信的胚芽, 更努力地为他们提供锻炼和展示的平台, 让他们在自己良好的表现中滋长信心的青枝绿叶, 释放自己的个性和潜能, 扬起自信的风帆。一句句鼓励的话语, 一个个轻轻地抚摩, 一次次亲切的微笑……学生所感受到的无不是老师对他们真正的爱, 正是在这爱中, 学生看到了希望, 对自己充满了信心, 用行动为自己铺设了一条光明之路。

我班有一位男孩叫黄博, 个小、胆小、孤僻, 上课总是低着头, 下课自己玩, 从来不举手回答问题。即使老师提问他, 他什么也不说, 再问就哭起来。面对这样一个有“个性”的学生, 我不断亲近、表扬、肯定他, 并让他当他所在的合作小组的小组长。慢慢地他敢发言了, 学习也主动多了。一次家长会后我对她妈妈说:“黄博近来进步挺大。”她妈妈高兴地说:“我也发现了, 自从他当小组长以后, 爱上学了, 心情也不错。”“丑小鸭”变成“白天鹅”虽然不易, 但还是可以转变的。作为班主任, 我们就要面向每一个孩子, 使他们都能扬起希望的风帆。

周贺是个非常内向、性格腼腆的女孩, 她以前从不举手。但她很喜欢班级, 很乐意为班级服务, 人缘很好。在一次班干部选举中, 她被选中了。但是她胆量很小, 不敢管理别人。我组织学生在班级开展“找找咱班的小星星”活动中, 暗示同学们给她提了不少优点, 增强了她的自信心。在课余, 我一次又一次跟她谈心, 拉近了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周贺终于战胜了自己, 克服了畏惧心理, 融入到课堂中, 变得积极和大胆。不仅如此, 我把班级的各项活动如班会、队会交给她主持。如今, 这个孩子已成为一名优秀的中队干部。今年“六一”被光荣地评为校级“优秀班干部”。

班主任工作辛苦、琐碎, 有时还不被人理解, 尤其是班里出现特殊学生时, 对班主任的考验更是艰巨的。然而这份工作又是愉快的, 崇高的。这份愉悦和崇高的感受来自学生带给我的感动, 它如蒙蒙细雨, 湿漉漉地滋润着种子的梦境;如融融春意, 暖洋洋地慰藉着我的心灵。花有花的光彩, 叶有叶的荣耀, 根也有根的感受。做一名班主任, 我真的很快乐。

做一把开启学生心灵的钥匙 篇2

——心理辅导员工作初探

各位领导、同仁:

很荣幸与在座的各位交流我对心理辅导员工作的思考与体会,如有不妥之处,还望批评指正。我发言的题目是《做一把开启学生心灵的钥匙》。

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建设的中坚力量,社会、家庭、学校各方对他们抱以很高的期望,当然,也包括他们自己。而这种期望也给他们带来许许多多的压力。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大环境下,不少大学生没有调试好自己的心理,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影响了他们正常的生活和学习,更有甚者危及自己与他人的生命。在面对这样一个学生心理问题层出不穷的形势时,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增添了新的内涵,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好在我校领导向来对这个问题高度重视,为做好这一工作,切实地推出了一系列的举措。我也从中受益,十分有幸地参加心理咨询师培训班学习并通过考试,成为我校第一批取得了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的辅导员之一。与此同时,我担任了学院心理辅导员的工作。

大学时期,我就对心理学很感兴趣;工作以后,业余时间也会看看这方面的书籍和刊物。这次的培训让我更系统地学习了心理咨询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但兴趣归兴趣,当把它变成工作做的时候,就不得不严肃起来。如何做好心理辅导员工作,或者说辅导员如何做好学生心理工作,一度让我很困惑,因为我们知道,辅导员与心理咨询师无论是工作目标、工作要求和方式都是不一样的。如何正确地做好自己的角色定位,如何在这两者之间找到契合点,如何真正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成为我工作的新课题。就专业理论水平,我不及心理学专业科班出身的辅导员,不过在“性情中人”云集的美术学院工作,也算让我见识了不少个案,积累了一些经验,做了一些思考。我认为,心理辅导员要做一把开启学生心灵的钥匙。

一、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

心理学是一门科学,我们要让学生对其有正确的认识。特别是获得心理咨询师资格的辅导员要做好心理学的宣传、普及工作,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做好每个大学生心理健康

知识普及教育工作。学校每年推出的寝室长心理培训、学生园区团训等都是十分有效的项目。学院层面可以根据自身特点,因地制宜,通过宣传栏、年级大会、社团、楼管会、专题活动等不同途径和形式开展心理健康的宣传和教育。

二、走近学生的心扉

作为辅导员,要了解每个学生的心理状况,这是引路人开展工作的基本功。在新生入学教育期间,学校心理咨询与发展中心会安排学生进行心理测试。这种测量的方法对于我们了解新生的心理状况,不失为一种快捷有效的方式。通常,中心的老师发现问题后会及时与辅导员沟通,让辅导员心中有数。但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学生的心理状态也是动态的,比如原来没有问题的,现在有问题了。所以我们的工作不能停滞不前。要真正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心理健康状况等方方面面,就要真正走近他们的心扉。做到对每个学生的心理状况了如指掌并非易事,但我们的辅导员八仙过海,各有门路。经过心理咨询师课程的学习,大家结合已有的经验,更是想出许多的新方法、新思路。比如,我们的观察更细致,更敏感;我们将倾听、共情等心理咨询技术用于和学生的沟通互动。这里特别想说的是心理投射测验的原理让我在开展工作时有了很大的启示。要走近美术专业学生的心扉,就要先走进他们的画室。一幅幅艺术作品里其实有许多信息。在大致了解每个人的创作风格后,往后他们作品颜色、主题等方面的变化都会给我许多讯号,比如一幅突如其来的色调极其灰暗的作品背后可能是一个重大事件和内心的重大冲突。这让我们及早发现问题,加强沟通,使工作变得更为主动和有针对性。

三、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列宁曾经说过,情绪决不是一件小事。不管是思想问题还是心理问题,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情绪困扰。作为心理辅导员,要因人制宜,对症下药。对于问题,我们要有鉴别能力。

首先是正确区别思想问题和心理问题。遇到问题,我们要具体分析,既不能不假思考地全都归结和定性为心理问题,也不能一概采取说教的方式开展自己拿手的思想政治工作。情况不同,解决的方法也不同,如果方法不当,后果不堪设想。

其次,对心理问题进行准确分级处理。这也是心理学深入学习的最大益处之一。对于

一般心理问题,学院一级能够疏导解决的就直接在学院层面处理消化;遇到比较严重的心理障碍,及时转介学校心理咨询与发展中心的老师;更有严重精神疾病的,直接建议家长送精神卫生中心治疗。美院领导十分重视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为我们辅导员提升业务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与保障,现有7名专职辅导员中已有4名取得了心理咨询师的资格,2名正在参加相应的课程培训。根据学生特点,结合辅导员的自身优势,美术学院心理辅导站于今年4月初建立,旨在帮助学生处理择业就业、情绪情感,人际交往和理想信念等方面的困扰。在保密的原则下,学生可以放心地选择自己的辅导员,也可以选择其他老师。实践告诉我们,有时错位辅导的效果十分有效。同时我们正在预案制定和机制保障上做进一步的思考和探索。

再次,关注学生心理的同时,切实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比如我的一位学生,来自贫困农村,因为家庭经济困难无法及时交纳学费而造成睡眠问题,心理咨询过程能帮助她更好地宣泄,并促成其心志上的成长。作为心理咨询师,这些足够了。但作为辅导员,我们还可以多做一些。所以,我为她多争取一些勤工助学和助学金的机会,切实帮助她减轻一些经济负担。同时团体咨询技术在班级建设上的运用、朋辈互助在党团工作的运用都让我们的工作更加科学,更有效率。

四、努力做一把万能的钥匙

大学生一批一批地进来,问题也一拨一拨地出现。要做开启学生心灵的钥匙需要我们付出巨大的努力。校园自杀、他杀事件的发生会让一些人惊慌失措,甚至质疑心理辅导的意义。辅导员也是人,也会有心理和情绪问题,加上工作性质的特殊,感染心理问题的机率大大增加。可能处理完学生的危机,辅导员自己遭遇过劳(burnout)。

因此,作为心理辅导员,要做好自我的心理调节,促进自我心理健康,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可持续地开展好工作。我们要珍惜校、院提供的专业培训机会,从理论上提高自身素养;要把握专题研讨会、班组工作交流的机会,从技术上吸收好的策略。我们要如同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一样,关心与呵护好我们自己的心灵。有一句话说得好,没有意外才是最大的意外。我们要在实践中培养处乱不惊的心理素质,以健康的心态开展学生工作,让学生得到最大的收益,我们自己也获得心灵的成长。

最后,我想介绍一首小诗给大家,愿我们的学生个个健康幸福,也愿我们的工作更有成效,收获属于我们自己的快乐。

《风中的蝴蝶》:一个孩子就是一只风中的蝴蝶,有的飞得高,有的飞得低,但是每一只都在尽力地飞。为什么拿这一只与那一只作对比呢?每一只都是不一样的,每一只都是特定的,每一只都是美丽的。

开启学生心灵的钥匙 篇3

关键词:阅读教学;口语交际;训练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6-085-001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这就要求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充分利用教材的优势,抓住课堂教学这一主阵地,扎扎实实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通过师生、生生间的对话,设计出面向全体学生,能激发全员参与热情的训练方法,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让每个学生手中握着“说”这把“金钥匙”,使“会说、敢说、爱说”成为我们语文课堂教学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纵观当前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及本人多年来的语文课堂教学实践,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释疑”诱说

正所谓: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一切求知的欲望都从疑问开始。教学中,常会遇到一些难理解的或让学生充满疑惑的词句;或是课本上的课题等。此时,教师既要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又要调动学生强烈的表达欲望,主动地把观点说出来,亮出自己独特的见解。

如《燕子专列》这一课,课题一出示,不用解释,只要引导学生说说自己心中的问号,学生就纷纷举手,问:燕子专列是什么样的?怎么有燕子专列?燕子不是会飞吗?燕子为什么要坐专列呢?……学生提出问题时是思维活跃在新的有趣的问题亟待解决之时,我顺水推舟,把这些问题抛回给学生。让学生自己读课文,自己去发现。学生在读课文之后,很快又兴奋地举起手,他们互相讨论,互相补充,相互完善,提出不同的意见,进行讨论。让学生有话说、大胆说、敢于说,在说的基础上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口语交际的能力。

二、以“争辩”导说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学中注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坚持做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先”。即让学生先看、先想、先说、先练,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学好知识、树立学好语言的信心。语文课本中有些文章讲的是学生身边发生的事,学生有切身的感受,在课外也容易收集到同类的材料,教学时,可课前布置学生收集相关的材料。

如教学《风娃娃》一课时,可以让学生了解风的形成,风的种类,风的作用,风的危害等等。继而引导学生辩论:风娃娃做那么多事之后,人们该不该责怪它?这是引导学生从课文中、现实生活中表达自己对风这一事物独到见解的最佳契机,同时又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服务,真是一举两得。

三、以“表演”练说

小学生天性爱玩好动,擅长模仿,喜欢表演。以演课本剧的形式代替教师的教。如有个教师在教学《乌鸦喝水》一文后,让学生把课文内容改编成课本剧进行表演,为鼓励学生创新思维,改编前他特意强调:乌鸦非常聪明,能想出好办法喝到瓶子里的水,我们小朋友更聪明,大家动动脑,一定能想出更多的办法让乌鸦喝到瓶子里的水。待会儿老师要请聪明的“乌鸦”上台表演。同学们兴趣盎然,一个个跃跃欲试。一位同学戴着乌鸦头饰,嘴里叼着一根空心草杆子,他把杆子插入瓶中,美美地吸了一口,还幽默地拍着肚子说:“好爽啊!”逼真且新颖的表演一下子激起了其他同学的创作欲望。

四、以“补白”引说

引导学生“补白”,就是挖掘文本的空白点,展开合理的想象,打破思维定式,进行拓展和延伸,以激发学生创作性思维,丰富学生的想象力,进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如《七颗钻石》一课,基于童话的特点,教师引导学生讲完故事,让学生通过自己丰富的想象扩展课文情节;还可以引导学生对部分段落、词句进行补充想象,如小姑娘出门找水累了,倒在地上就睡着了,做了一个什么样的梦?小姑娘给狗喝水后,小狗会说些什么?从水罐里涌出了新鲜又清澈的水,大地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七颗钻石飞到天上,变成七颗星星,这七颗星星又有什么样的故事?这些空白正是学生展开想象训练说的好时机。一些文章为了体现主次分明,作者把次要的内容用省略号表示,如《黄山奇石》一课,在课文的最后一段写到:黄山的奇石还有很多,像“狮子抢球”,“仙女弹琴”,“天狗望月”……省略号把其它奇石的叫法省去了,这时可引导学生发挥想象:还有哪些奇石呢?或引导学生模仿课文段落的写法,展开大胆的想象并说一说。有一个学生这样说:“在一座陡峭的山峰上,几块巨石组成了一只‘哮天犬’。它因触犯天条,被贬下界,等待着天帝的发落。它静静地蹲坐在地上,仰望着天上的月亮,好像在说:‘我什么时候才能回天庭,见到主人杨戬啊!’这就是有名的‘天狗望月’。”寥寥数语,道出了孩子们心中的那块奇石,并与古老的传说相结合,是那样充满情趣,富有想象。这不正是语文教学所要的思维创新多元化吗?

五、以“置换”促说

阅读材料中处处可见进行换位思考的语境,抓住这些训练点,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可以指导学生掌握一些交往技巧,懂得做人的道理,从而对所读内容产生深厚的兴趣,同时使思维变得活跃灵敏,理解变得更全面深刻,语言表达变得更准确具体。

如教学《争吵》一文,当读到克莱谛说“我在外面等着你”时,就可设计提问,启发学生展开合理想象:假如你就是克莱谛,见了安利柯会怎么说,怎么做?假如你是安利柯,见到克莱谛又会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这时,学生就会自觉地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以及前文中人物已经表现出来的品质进行易位思考,想象符合人物个性特点的想法、说法和做法。这足以可见,学生自觉地将角色转换成了自我。与其说学生是克莱谛、安利柯的替身,不如说是学生自己的生活写实。只有这样的说话,才能收到语言表达的良好效果。

开启学生心灵的钥匙 篇4

一、在情境中探究,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好数学和掌握科学知识, 兴趣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学生的认知过程必然有兴趣伴随, 只有以兴趣为动力、以知识为依托, 做到兴趣和知识交融、互相促成, 才能使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和谐发展。所以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除了要切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教学流程外, 还要积极有效地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 这样课堂教学才能在充满兴趣、宽松且热烈的气氛中进行。

例如在教学“小数点的移动”时, 笔者把课本上的主题连环画制作成动画, 呈现出学生喜欢的孙悟空变长金箍棒打妖精的情境。课件出示第一幅动画, 问:0.009米的金箍棒能打死妖怪吗?你能比划一下0.009米的长度吗?随着孙悟空的金箍棒越来越长了, 再问:表示金箍棒长度的小数有了什么变化呢?这时学生一个个积极思考, 踊跃发言。再提问:现在请大家把表示金箍棒长度的小数都化成整数来观察小数大小变化的情况, 你有没有发现什么规律呢?通过有趣的动画情境, 引起了学生的兴趣, 进行了激烈的讨论;另一方面为学习新知提供了要思考的问题, 诱发了学生探究新知的浓厚兴趣, 迫切要求掌握新知的欲望也油然而生。

生动有趣的故事、富有启发性的生活实例等, 都能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 使学生形成一种努力去探究的心理。这样对具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强的学生而言本身就是一种满足, 一种乐趣。从而产生强烈探究新知的内在需要, 激起他们学习的兴趣。

二、在合作中探究, 加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合作动机和个人责任是合作学习产生良好教学效果的关键。合作学习有助于学生合作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的培养, 人与人之间的真诚合作, 既是各项事业取得成功的基本要素, 也是个体身心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学会合作”已成为现代人生存的基本素质, 也是现代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

在合作学习中, 由于有学习者的积极参与, 教学过程远不只是一个认识过程, 同时还是一个交往与合作的过程。如在教学二年级下册《统计》时, 笔者把课前录制的马路上20分钟过往车辆的录像片播放给学生看, 让他们记录下四种车辆的数量。开始每个学生都认真地数着, 可怎么数也数不清。这时学生经过小组讨论得出:要想准确地记录下四种车辆的数量, 必须把录像放得慢一些。并且四人小组只有明确分工, 团结协作才能准确地数出每种车辆的数量。于是四个人一组, 每人记录一种车辆的数量, 各自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认真地统计。几个人分工合作, 很快就记录下各种车辆的数据。这样学生体会到:只有小组团结协作才能顺利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

其实, 合作学习是教学条件下的学习的探究形式。其意义在于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合作, 在合作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集体的力量和智慧, 可以使学生从多角度看问题,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三、在交流中探究, 提高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要求学生合乎逻辑地、准确地阐述自己的思想和观点。”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会使用数学语言表达、进行交流, 形成运用数学的意识, 在进行能力培养时要随着学生对基础知识理解的不断加深, 逐步提高对基本技能和能力的要求, 培养学生独立获取新知识和正确使用数学语言进行数学交流的能力。在数学学习活动中, 学生在小组中相互提问、共同探究, 解决问题;并由该小组的小组长进行归纳整理, 准备集体交流, 发表见解。小组长可以轮流担任, 这样在每节课中人人要说话, 使那些胆小的、口头表达能力不好的学生也能逐步提高。学生在小组讨论后, 学习热情处于高涨, 教师要因势利导, 组织集体交流, 为学生再次提供交流信息, 共同学习的机会, 从而使信息渠道全面畅通, 学生的语言表达逐步得到完善, 也使他们的思维得到了一次升华。集体交流时, 先由一组发言、汇报, 其它各组作出评价和补充, 必要时, 组与组之间进行讨论、争辩。最后, 师生共同对知识进行归纳, 形成共识。

结合我校“人人参与, 有讲有练, 讲有目的, 练有实效。”的专题教研, 在教学数学第四册《表内除法 (二) 》的整理和复习《利用乘法口诀求商整理除法算式》时, 笔者发给学生一张空白的表格, 组织学生根据45句乘法口诀写出45道除法算式。写好后让学生以六人小组为单位按一定的规律合作整理除法算式。为了更好的发挥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效能, 交流活动前先提出要求: (1) 先独立思考按什么规律排列, 再组内交流。 (2) 听从组长指挥, 做好分工合作。 (3) 每个同学都要给予发表意见的机会, 尽量照顾学困生。

小组活动开始了, 每个小组在组长指挥下根据学习要求, 充分交流, 在活动中, 学会提出问题, 学会倾听。笔者深入到小组, 参与交流, 发表自己的看法, 鼓励学困生大胆尝试, 相信自己。然后各组确定代表与全班同学交流, “哪个小组愿意把你们整理的除法算式展示交流给大家, 并说出你们是按什么规律进行整理的?”话音刚落, 每个组的代表就高高举起了小手。笔者惊奇地发现平时胆怯、发言总是声音最小的那位学生竟然成了他们那一组的代表。笔者第一个让她发言。只见她仍然像以前一样慢腾腾地站起来, 结结巴巴地说:我们这一组是把……把……, 她的声音越来越小, 笔者用信任的眼神望着她, 微笑着鼓励她:“不要急, 慢慢说。”“我们这一组是把除式中第……二个……数一样的算式分为一类。”她终于涨红着脸鼓足勇气说了出来。再顺势利导:“不错, 你能告诉大家除式中的第二个数叫什么数吗?”“除数。”“请你再流利地说一说你们组是按什么规律进行整理的, 好吗?”“我们这一组是按除数相同的规律进行整理的。”她终于完整流利地表述了出来。“你终于超越了自己, 语言流利多了, 真棒!”“老师, 我们这一组整理的规律和他们不同。”机灵鬼曹迪迫不及待地站了起来。“好!说说你们组又是按什么规律整理的?”“我们组通过共同的努力发现可以按商相同的规律进行整理。”学生争先恐后地交流自己的想法, 在教师的细心引导下, 学生的交流活动顺利高效。既教给了学生按规律办事的思想方法, 又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集体观念和井井有条的思维习惯。在交流合作中, 人人参与、个个发言、相互启发、取长补短, 增加了课堂信息交流量, 促进了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的发展, 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在实践中探究,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是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在教学中教师要耐心指导学生动手实践, 让学生在经历实践的操作过程中利用所学知识去发现和创造。

在教学二年级下册《平移和旋转》这节课时, 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在方格图的左上端画一个三角形, 中下端画一个上底长下底短的等腰梯形, 把三角形向右平移8格, 等腰梯形向上平移6格后看组成了一个什么样的图案?学生根据平移的二要素将三角形和等腰梯形按要求平移后惊喜地发现竟然组成了一个非常漂亮的帆船, 学生激动不已。接下来让学生自己利用所学的平面图形进行设计, 平移一定的格数后能组成漂亮的图案。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设计出了一幅幅美丽的图案。数学课堂也因此变得生动有趣起来, 大家都在努力创造属于自己的那份美丽与精彩。笔者把一幅幅美丽的图案粘贴在黑板上, 让学生互相欣赏, 陶醉在自己创造的愉悦之中。

在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 在动手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探究过程中, 展开想象的翅膀, 从而激发他们探究、创新的欲望, 使他们的创新能力得到培养。

五、在拓展中探究, 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 设计拓展思维题目, 鼓励学生主动探究这些题目, 发现解决这些题目的一般方法和最佳途径, 总结出题目中所蕴含的数学规律, 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笔者在《积的变化规律》一课的教学时, 课的最后设计了这样一道拓展题:你能继续发挥你的聪明才智把这道题填一填吗?18×24=432, (18÷2) × (24×2) = (18×2) × (24÷2) =?学生独立完成后问:通过计算你有什么发现? (为什么每道算式的结果是相同的?为什么两个因数变了, 积没变?) 对呀, 其中是不是也有什么规律?请同学们用今天的研究方法自己去探索吧!有的同桌合作探究, 有的前后合作交流。这样的训练发散了学生的思维, 促使学生的思维水平得到新的发展。

总之, 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的探究活动贯穿始终, 教师在其中发挥应有的组织、引导作用, 并亲身参与学生的探究过程。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探究的机会, 增强探究的实效性, 赋予探究的灵动性, 让“探究”成为开启学生心灵和智慧的钥匙。

摘要: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该精心为学生创设探究学习的情境, 耐心指导学生动手实践, 细心引导合作交流, 悉心设计课后拓展问题, 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 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发展。让“探究”成为开启学生心灵和智慧的钥匙。

做一把开启学生心灵之锁的钥匙 篇5

班上学生小强说话粗野,行为鲁莽,经常爆出惊人之举,在全校中是出了名的“刺头”。

这不,新学期开始没几天,他又捅乱子了。课间,女生小丽走在他前面,因为步子有些慢,挡住了他的去路。于是小强从后背将小丽猛推一把,把小丽重重地摔在地上。小丽的脸跟水泥地面来了个亲密接触,两颗门牙掉落在地上。小丽在地上痛得直哭,而小强却像没事人一样,大大咧咧地走开了。事后,小丽的父亲找到学校,不依不饶,非讨个说法不可。校长非常生气,找来小强,严厉地批评了他,指出了他身上存在的种种缺点,要他好好反省,好好改正。可小强就是不服气,最后昂着头走出了校长室。

一波未平,又起一波。没过几天,又一起事件发生了。那是一节思品公开课,上课的老师是学校的副校长。这堂课上得自然流畅,孩子们学得也很投入。快要下课的时候,突然“啪”得一声巨响,把师生们吓了一跳。等大家缓过神来的时候,小强早已站了起来。他坦然承认今天的爆竹是自己放的,与他人无关。下课后,小强又被“请”到了副校长室。出来的时候,小强仍面无愧色,毫无悔改之意。

为了让小强改正错误,我真是绞尽脑汁,多次找小强谈心,对他晓之以理,可小强并未心动,教育效果很不理想。问题究竟处在哪儿呢?我大惑不解。近日读了一则故事,对我有所启发。这个故事是说,有一把铁锁打不开了。铁杆来了,用力去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没能撬开。钥匙来了,它轻轻地晃动着瘦小的身躯,往里一钻,铁锁居然打开了。铁杆莫名其妙。最后钥匙道出了其中的奥秘:“其实你不懂它的心。”仔细想想生活中的每一个人,他们的心就像那一把把紧闭的锁,再坚硬的铁棒也是难以撬开的。唯有爱心,唯有关怀,让自己变成一把细小的“钥匙”,才能开启人的心锁。

此后,我一直在寻找一个教育小强的契机,寻找一把打开小强心灵之锁的“钥匙”。有一天机会终于来了。那是一节活动课,我要去上课,可学生交上来的一大堆实践活动材料还急着分类,然后做评价。我可没有分身术,因为两项工作时间性都很强,都需要尽快完成。于是我想到了小强,活动课前我把这一任务交给了他。我知道这节课办公室里是没有老师的,他们都上课去了。我把刚写好的一封信放在办公桌上,这封信是我写给校长的。大意是说:学校不要处罚小强,因为小强年龄尚小,虽然做过错事,但正在反思,很快会改正的。小强身上也有很多优点,比如他热爱集体,热爱劳动,为班级做过很多好事。小强出错责任全在我,是我工作的失职,请求学校处罚我。那封信言辞恳切,读后令人感动。活动课结束后,我回到了办公室,看到小强早已把材料分好,人则规规矩矩地在站在一边,眼里含着泪花。我见状全明白了,我一边对小强说“谢谢”,一边请小强坐下。接着我们师生开始了倾心长谈,我一一列举了他的很多优点和存在的问题。我明确地告诉他:其实老师很喜欢他,很在乎他。每个人都是闪闪发光的金子,现在之所以还没有发光,是因为还没有擦去蒙在上面的灰尘。“浪子回头金不换”,人都会犯错,认识了错误,改了就是好同学„„

做一把开启学生心灵的钥匙 篇6

这不,新学期开始没几天,他又捅乱子了。课间,女生小丽走在他前面,因为步子有些慢,挡住了他的去路。于是小强从后背将小丽猛推一把,把小丽重重地摔在地上。小丽的脸跟水泥地面来了个亲密接触,两颗门牙掉落在地上。小丽在地上痛得直哭,而小强却像没事人一样,大大咧咧地走开了。事后,小丽的父亲找到学校,不依不饶,非讨个说法不可。校长非常生气,找来小强,严厉地批评了他,指出了他身上存在的种种缺点,要他好好反省,好好改正。可小强就是不服气,最后昂着头走出了校长室。

一波未平,又起一波。没过几天,又一起事件发生了。那是一节思品公开课,上课的老师是学校的副校长。这堂课上得自然流畅,孩子们学得也很投入。快要下课的时候,突然“啪”的一声巨响,把师生们吓了一跳。等大家缓过神来的时候,小强早已站了起来。他坦然承认今天的爆竹是自己放的,与他人无关。下课后,小强又被“请”到了副校长室。出来的时候,小强仍面无愧色,毫无悔改之意。

为了让小强改正错误,我真是绞尽脑汁,多次找小强谈心,对他晓之以理,可小强并未心动,教育效果很不理想。问题究竟出在哪儿呢?我大惑不解。

近日读了一则故事,对我有所启发。这个故事是说,有一把铁锁打不开了。铁杆来了,用力去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没能撬开。钥匙来了,它轻轻地晃动着瘦小的身躯,往里一钻,铁锁居然打开了。铁杆莫名其妙。最后钥匙道出了其中的奥秘:“其实你不懂它的心。”仔细想想生活中的每一个人,他们的心就像那一把把紧闭的锁,再坚硬的铁棒也是难以撬开的。唯有爱心,唯有关怀,让自己变成一把细小的“钥匙”,才能开启人的心锁。

此后,我一直在寻找一个教育小强的契机,寻找一把打开小强心灵之锁的“钥匙”。有一天机会终于来了。那是一节活动课,我要去上课,可学生交上來的一大堆实践活动材料还急着分类,然后做评价。我可没有分身术,因为两项工作时间性都很强,都需要尽快完成。于是我想到了小强,活动课前我把这一任务交给了他。我知道这节课办公室里是没有老师的,他们都上课去了。我把刚写好的一封信放在办公桌上,这封信是我写给校长的。大意是说:学校不要处罚小强,因为小强年龄尚小,虽然做过错事,但正在反思,很快会改正的。小强身上也有很多优点,比如他热爱集体,热爱劳动,为班级做过很多好事。小强出错责任全在我,是我工作的失职,请求学校处罚我。

活动课结束后,我回到了办公室,看到小强早已把材料分好,人则规规矩矩地在站在一边,眼里含着泪花。我见状全明白了,我一边对小强说“谢谢”,一边请小强坐下。接着我们师生开始了倾心长谈,我一一列举了他的很多优点和存在的问题。我明确地告诉他:其实老师很喜欢他,很在乎他。每个人都是闪闪发光的金子,现在之所以还没有发光,是因为还没有擦去蒙在上面的灰尘。“浪子回头金不换”,人都会犯错,认识了错误,改了就是好同学……

谈话中,我看到小强的嘴角不停地抽动,泪水从腮边滑落。我知道小强这次真得被感动了。那泪水告诉我,此时小强心里一定很愧疚……

开启学生心灵的钥匙 篇7

关键词:音乐,教学,心理健康

一、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 营造健康 的心理环境

老师对学生人格的尊重, 本身就是对学生无言的心理辅导。接纳、关心、专注、信任是尊重学生人格的重要表现。老师是学生学习中的辅导者, 也是思想的领路人, 更是活动中的好朋友。在教学中, 教师要努力创设良好、和谐、平等的课堂气氛, 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其能从思想情感、行为上真正融入课堂教学中。让音乐课堂努力做到“形式活、兴趣浓、创新多”, 从而减轻学生过重的心理负荷, 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 在自由、宽松的环境中求知。这就需要教师积极转变观念, 实实在在地落实“以教师为主导, 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 将教师在课堂中的角色由传授者转变为促进者, 由管理者转变为引导者, 由居高临下转变为“平等的首席”, 最大限度地缩小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 使教师成为学生可以亲近的、真诚的、喜爱的朋友。

例如, 在教学歌曲《春天举行音乐会》时, 在节奏创编的这个创作实践活动, 我将学生分为4个小组, 让他们都主动参与到一些小组创编之中, 与大家一起实践、讨论, 我也参与到各个小组, 帮助他们掌握丰富有趣的节奏, 提高音乐的理解能力, 以亲切的面孔, 用平等、亲切的口吻与学生交流学习, 同学们的学习热情逐渐高涨。我用关心、亲切、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 使其获得心理上的愉悦感, 进而消除心理上的紧张、自我否定的不良情绪。课堂氛围民主, 学生敢表真情、吐直言, 主观能动性得到了充分的调动, 课堂成了师生共享成功之喜悦, 共担挫折之烦恼的园地。

二、搭建丰富的艺术平台, 锻炼良好 的心理素质

音乐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为学生搭建丰富的艺术展示平台, 开展有益的音乐实践活动, 既是课堂教学的延伸, 又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艺术实践活动, 可以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 增强集体主义观念, 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表现力和创造力;也能培养学生活泼开朗、健康向上的情绪, 消除自卑、孤僻、羞怯的心理, 对锻炼学生良好的心理健康素质非常有益。那些平时比较任性, 以自我为中心的学生, 通过参加艺术实践活动, 就会逐渐学会与别人交往, 养成团结、协作的良好心理品质。

例如, 学校通过“雏鹰争章”活动, 为学生提供展示艺术才能的平台, 让全校学生积极参与艺术活动, 做到班班有歌声, 人人有特长。组织开展个人歌唱比赛、音乐知识竞赛、音乐欣赏专题讨论、合唱比赛, 器乐合奏比赛等一系列音乐课外教学活动, 既有利于学生展示个人才华, 又能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精神教育。每个参加合唱、合奏的学生通过音乐艺术的实践, 训练并养成统一的节奏、和谐的声音、均衡的声部、一致的速度与力度, 每个人都要自觉地维护并保持合唱、合奏在旋律、情绪等方面的统一要求, 并使其懂得个人在集体中的作用, 形成统一意志和共同感情的集体。学生们都会自觉自愿地接受纪律的约束, 从而有利于培养遵守纪律, 协调统一的集体主义精神。

三、挖掘音乐的精神内涵, 增强学生 的心理能力

“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通过音乐学习, 使学生的情感世界得到感染和熏陶, 在潜移默化中建立起对一切美好事物的挚爱之情, 进而养成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与追求。”通过引导学生正确理解音乐作品的精神内涵, 可以起到通畅精神、道德感化、促进人际关系交往和团队精神等多方面的作用。在音乐课堂教学中, 挖掘音乐作品的精神内涵, 如向上的旋律可以使人精神振奋, 欢快的旋律可以使人感到愉快等, 让学生了解作品的音乐形象和表现手法, 有利于学生对作品内涵的深刻理解。

例如, 在教学音乐欣赏贝多芬《命运交响曲》时, 我首先让学生了解该作品是贝多芬因耳聋与命运进行搏斗时而创作的。正如他自己所说:“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 它休想使我屈服。”在欣赏这部经典的音乐作品时, 学生感受到了一种向前冲击的力量。贝多芬那种顽强向命运挑战的精神, 那种百折不回、勇于克服困难的性格和不向恶势力低头的品质, 深深震撼着他们的心灵。通过学习音乐家们在逆境中顽强拼搏的生活经历, 来教育学生要珍惜幸福生活, 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心。让学生真真切切接触音乐, 感受到音乐的精神魅力, 让他们感受到走进音乐世界, 就意味着充满生机的一切开始了。

开启学生心灵的钥匙 篇8

一、联系生活实际, 激发探索热情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人们对数学产生枯燥无味、神秘难懂的印象, 原因之一便是脱离实际.”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如果能充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从学生熟知、感兴趣的生活事例出发, 找准学生现实生活切入点, 设置问题情境, 丰富数学问题的现实背景, 给抽象的数学知识寻找一个活生生的生活原型, 把现实问题数学化, 数学知识生活化, 就很容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热情, 使其自主地积极探索新知.

1. 引进生活元素, 激发探索热情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如果能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生活现象引入新知, 会使学生对数学有一种亲切感, 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 并不神秘.而且会激起学生探求新知的强烈愿望.

2. 借助生活经验, 激发探索热情

生活是最好的老师, 如果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教学, 将使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亲切感, 从而激活学生的探索热情.

3. 融入现实生活, 激发探索热情

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指出:“数学来源于现实生活, 也必须扎根于现实生活并且应用于现实生活.”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是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因此, 在教学中, 每学到一个新知识, 我就要鼓励和引导学生深入生活实际, 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的兴趣.

二、鼓励质疑问难, 培养探索精神

少年儿童天真活泼, 好奇好动, 对眼前的一切都有着无穷无尽的疑问.作为教师, 应当保护好儿童的这种天性.因为有疑才能激发学生认识上的矛盾, 才能紧扣学生求知的心弦, 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从而引发学生探索问题的热情, 才能集中学生学习的注意力, 启迪学生的思维力, 开发学生的智力, 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在课堂教学中, 我努力营造愉悦和谐的气氛, 提供质疑空间, 捕捉好疑点, 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并对学生敢于大胆假设.质疑的做法予以表扬和肯定, 使学生想问、敢问、善问, 在学生质疑问难中培养探索精神.

1.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让学生想问

在小学数学中, 我们要重视学生好奇心的培养, 只有这样, 学生才能主动探索数学的奥妙.

2. 营造愉悦和谐的气氛, 让学生敢问

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尊重和信任的师生关系, 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老师与学生之间达成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交互系统, 是问题意识产生的良好条件.有时学生提的问题不一定都有价值, 教师不要轻易否定.在学生有勇气提问题的前提下, 再引导他们提有意义的问题.

3. 创设民主平等的评价情境, 让学生善问

教师首先要对学生的提问表现出极大的热情, 不能置之不理;其次是让学生相互评价, 通过评价, 学生就会善于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三、加强动手操作, 学会探索方法

杨振宁博士曾作过这样的对比:中国学生学习成绩比一起学习的美国学生好得多, 然而, 多年后, 科研成果却比人家少得多, 原因何在?就在于美国的学生思维活跃, 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强.因此, 我们的教育应多给学生一些自主的时间, 让学生多一些创造性的工作, 教师要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 放手让学生主动去探索新知, 引导学生动手操作, 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自主发现, 寻找规律, 解决问题, 掌握探索方法.

1. 变“静”为“动”的探索方法

教师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自主探索, 给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活动空间, 让学生尽情的活动、去发现、去探索、去创造.

2. 变“幻”为“实”的探索方法

数学课堂教学中, 对于一些讨论题, 有的学生意见不免会出现分歧, 当学生的意见不统一时, 我不是急于去讲解, 作出判断, 而是让同学们通过动手实践, 寻找解决问题的正确答案.教学中, 教师要创设开放的教学情景, 提供学生自主选择、自主操作的空间, 让学生自己去独立思考, 合作交流, 尝试探索, 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 通过动手实践, 掌握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 体验成功学习的愉悦, 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经历的是一个从感知到表象, 再抽象出概念的认识过程, 学生既获得了知识, 又学会了探索方法.

四、优化教学模式, 提供探索空间

构建教学模式的表现形式通常是问题的设计.传统的课堂提问往往存在“一问一答”式.这一问一答看似非常严密, 但恰恰限制了学生的探索学习, 学生仅仅是完全执行教师的指令, 其思维活动连一点“旁逸斜出”的机会都没有.教师要在考虑学生的认识水平的前提下, 围绕教学目标, 在课堂教学中优化教学模式, 设计具有探索空间的问题, 引导学生去探索、去发现, 形成自主探索的态势.

五、启迪大胆猜测, 发展探索能力

波利亚曾说:“我想说个小小建议, 可否让学生在做题前, 猜想该题的结果, 或部分的结果.一个孩子一旦表示出某种猜想, 他就会急切地想知道他的猜想是否正确, 于是他便主动地关心这道题, 关心课堂的进展.”数学猜想是数学理论的萌芽和胚胎.直觉思维要求在面临情境时, 迅速再现知识系统和经验储备中的相关信息, 对问题的实质作出大胆的假设和试探.实践告诉我, 提出猜测, 树立假设是学生研究问题的重要环节之一, 它决定研究的方向, 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探究的过程, 培养探究能力.

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问 篇9

一、课堂提问的现状

1.提问过多。课堂上老师只管问, 并不关注学生的回答, 由于问题的结果在课文中已有显示, 课堂教学看似热闹, 其实华而不实, 无益于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与“灌输式”教学无异。其实课堂提问不在多而在精。一个理想的问题, 应该具备三个特点:一是问题形式自然简明, 文字叙述一目了然;二是问题内涵隽永丰富, 能充分体现本质特征;三是问题难度适中, 符合学生认知水平, 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2.提问单一。以事实性、记忆性的问题为主, 能够触动学生思维“穴位”的问题比较少;问题设置难以根据学生的思维兴奋点选择恰当的切入视角;提问没有针对性等。

3.提问随意。提问没有层次性, 难易问题无阶梯。问题的组合不能围绕教材的核心形成一个有条理、层层深入的思维框架;忽视学生的年龄特征, 提问偏题遥远, 脱离学生的“思维发展区”, 启而不发;提问的思维水平偏低;设计的问题过难、过偏或过于笼统, 学生难以理解和接受, 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4.教师主导。课堂提问多数以教师为主体, 一些教师的提问不是以探求学生的见解为导向, 而是以获得预设正确的答案为目标;在问题与回答之间, 缺乏必要的引导、交谈和推理, 难以生成高质量的或者融入学生理解的有个性的答案;学生几乎不提问题, 偶尔提一个问题还通常被老师忽视。

5.提问失衡。提问对象有失公平, 教师只喜欢向成绩好的学生和成绩差的学生提问, 而不愿意向成绩中等的学生提问。

二、课堂提问的意义

1.课堂提问对学生有激励作用。学生注意力涣散时, 提一个学生感兴趣的问题, 往往能唤起他们的注意力;学生学习受阻时, 教师提问点拨, 因势利导, 他们会重新振奋起来, 继续探究。设计适当的问题, 给回答问题的学生以成功的机会, 往往能帮助其找回失去的信心。

2.课堂提问对学生有督促作用。小学语文课堂提问有利于检测学生的听课情况和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帮助教师及时获得较为准确可靠的教学反馈信息, 为教师调节教学活动和衡量教学效果提供一定的依据。

3.课堂提问对学生有启迪作用。通过课堂提问引导学生进行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此及彼的积极思维, 从而把握事物的本质及其联系, 这不但有助于拓展学生掌握知识的深度和广度, 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课堂提问对学生有强化作用。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 人的记忆效果与注意力集中是密切相关的, 只有受到人们注意的问题才能被人们牢固地记住。课堂提问通常是针对教材的要点和难点进行的, 其导向作用将帮助学生掌握教材的重点内容, 从而可提高记忆效率。

三、课堂提问的技巧

1.所提问题要难易适度。课堂问题设计的难易要有层次, 要与学生的认识水平循序渐进。问题太深, 会让学生觉得高不可攀, 听而生畏;问题太浅, 会缺乏吸引力, 索然无味;问题过偏, 会抓不住重点, 纠缠枝节;问题过少, 会浮光掠影, 走马观花;问题过空, 会内容空泛, 无从下手等。因此, 适度、富于技巧的提问, 才是有效的提问, 才是好的提问, 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才能训练和发展学生的思维, 才能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准确把握提问的“度”就要做到:一是要恰当, 也就是恰到好处地掌握提问的频率。问题的设置应疏密相间, 要留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二是课堂提问要适度, 即是问题提得要准, 要富有启发性, 要根据具体内容提出, 难易要适度, 要有针对性。

2.呈现问题要时机恰当。课堂提问根据课堂时间进度和课堂内容进度分为课前提问、课中提问和课后提问。按照课堂进度来说课前提问、课中提问多是提一些引导性的问题, 而课后提出的多是一些复习巩固和考察类的问题;按照课堂的时间进度来说, 如果是上新课就提一些引导性的问题, 若不是上新课就先提一些复习和巩固上节课的知识, 再提一些引导性的问题;课中提问要多有一些与进度有关的问题, 课后提问要侧重复习巩固的问题。教师只有恰当地把握提问的时机, 捕捉教学中的发问时机与学生的兴奋点, 因势利导, 才能有效地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发掘学生潜能, 提高课堂效益, 反之, 如果把握不好课堂提问的时机, 不仅会使课堂提问的作用无法有效发挥, 还会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质量。

3.问题设置要尊重学生。课堂提问是师生双方提出问题和解答问题的过程。一方面, 教师的提问可以引起学生注意, 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 帮助学生明确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师的提问应该尊重学生, 让他们在课堂上有安全感, 教师应提倡并鼓励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即使学生错了或说得不完整, 教师也要热情鼓励, 用微笑或眼神予以肯定, 或让学生保留自己的观点, 或给学生改正错误的机会, 用轻松幽默的语言去化解学生因回答错误而产生的紧张与尴尬, 减少他们的挫败感。另一方面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需要指定不同的学生回答, 教学基础知识的提问要面对中等生和学困生, 而对知识难点的提问, 应面对优等生和良好学生。这样课堂问题的设计就不仅有广度、深度、坡度, 而且还能面向全体学生。

4.提问要讲究方式方法。一方面是教师设置问题的方法。设置问题要在关键之处、文章的思路、文章的细节描写之处, 能够一问激起千层浪之处。问题提问的方法要多样化、多元化, 使课堂教学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课堂提问中最常用的就是正问、追问和反问;另一方面是选择学生回答的方法。被要求回答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指定答即根据教学内容指定某位学生或某部分学生回答, 此种问答方式多用于对学生所授知识掌握程度的考察和鼓励性提问;抢答即所提问题要求所有学生争先回答, 此种问答方式多用于活跃课堂氛围;齐答即要求所有学生同时做出回答, 此种问答可以考查学生对所授知识的掌握情况, 也可以对所授知识进行复习巩固, 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举手回答即要求学生积极主动地举手回答问题, 此种问题多用于鼓励和引导性的提问。不同的问答方式有不同的效果和优势, 教师应根据问题类型选择合适的回答者。

让学生拥有开启阅读能力宝库的钥匙 篇10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素材同样是来源于生活中,让学生“知”阅读,是激发学生的阅读潜能的必要准备,更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

比如学生刚上三年级的时候,不怎么会预习,教师可以利用课堂集中上好预习指导课,教给学生预习方法:①读熟课文,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②边读边想,联系生活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③借助手中的字典认字,初步理解词语含义。由于小学生好动,自觉性差,所以每次预习,量不宜多,要求要明确。初学预习,要放在课堂上进行。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初步学会预习后,再放到课外进行,但教师不能因此而放松要求,必须对每次预习情况进行认真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对于一部分在预习中有困难的学生,要经常给予耐心帮助和热情鼓励,以增强他们的自学信心。

学生通过预习,掌握了预习方法和步骤,提高了自学能力,使阅读起步训练有了一个很好的开端,学生的阅读能力就会有一定的提升。

二、梯度训练“行”阅读

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告诉我们:当学生有了阅读的初步意愿之后,还要设计一定梯度的阅读进行训练。如在教学《中彩》这课时,我先让学生理解中彩的意思,接着围绕课题质疑,文中的那辆车,究竟发生了一件什么事?让学生拿起课本自由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此处的设计主要是引导学生生带着问题走进阅读,让学生对文本产生阅读的兴趣,使学生产生初步的阅读感受。然后让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拮据”的意思,通过查字典理解“梦寐以求”的意思,对于词语的理解,我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降低了理解词语的难度;引导学生自主查阅字典,加深了印象。接着让学生围绕“这辆车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呢”思考,根据学生的回答,帮助学生梳理课文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明白叙事性的课文可以抓住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根据学生已经知道的内容随机点拨,指导方法,使得学生对文本进行整体的把握。

三、互动获取阅读宝库的“钥匙”

如果在阅读教学中,总是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久而久之,学生就丧失了自主阅读的能力,更不要说提高阅读能力了。怎么样更有效地使学生学到阅读知识的方法,形成阅读能力?这就要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主动学习习惯。要激发学生的阅读潜能,就要想办法让学生主动提出不明白的地方,帮助他们分析、解答,这样学生的积极性才会得到提升。在预习课文的时候,如果学生有不认识的字,就要读读拼音;词义不懂的,马上去查查字典;对于提出来的问题,还可以启发他们互相解答;通过以上方法还不能解决的,向老师请求帮助。教学中,教师的主要职责是引导、启发学生把不能理解的地方(如句子、某一自然段、某些内容等)提出来,以此作为进步的阶梯。

四、拓宽延伸给学生“真的书”

陶行知先生说:“我们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真的书,不要假的书;要动的书,不要静的书;要用的书,不要读的书。”“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它能启发儿童创造力以从事于创造工作。”其实,要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光靠几十篇课文的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要激发学生的阅读潜能,必须通过阅读教学,同时也要激发学生在课外主动阅读的兴趣。

一些同学在阅读《放飞蜻蜓》的时候,主动联想起蜻蜓飞行的动作和停留的情景,所以就能更好地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也就能获取更多的信息。

总之,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要特别注重学生知行统一,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让学生拥有开启阅读能力宝库的钥匙,才能达到高效教学的效果。

摘要:陶行知先生告诉我们:“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只有知行统一,才能让学生在深刻印象中学习;而且“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尽我们知道的交给学生”,这与我们今天的新课改理念完全一致。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要特别注重学生的“想”“做”“思”;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让学生拥有开启阅读能力宝库的钥匙。

上一篇:脊柱脊髓损伤下一篇:乡村节庆旅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