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节庆旅游研究

2024-05-01

乡村节庆旅游研究(精选十篇)

乡村节庆旅游研究 篇1

1 乡村节庆体育活动促进村民健康生活方式的分析

乡村节庆体育活动有效促进村民健康生活方式的形成, 增加农村体育人口, 从而有效推进体育的社会化。乡村节庆体育活动项目比较贴近农民的生活, 很多项目不受年龄、性别等条件的限制, 群众可以根据自己的身体条件选择适合自己的活动项目进行运动。所以, 乡村节庆体育活动项目具有广泛的群众及社会基础, 只要政府和相关人员进行有效组织, 就会有相当一大部分群众积极加入, 这样可以有效快速地增加农村的体育人口。笔者在访谈中发现, 在正月十五元宵节, 河南省周口市的部分乡镇有举行舞龙舞狮及旱船的比赛活动, 为参加比赛取得好成绩, 村委会部分领导在农村时间就会带领组织有关人员进行训练, 这在一定程度上不仅增强了人们的健康意识, 同时也增强了群众的凝聚力和集体精神。在这一活动的带领下, 围绕着健康的体育生活方式, 以乡村节庆体育活动的方式对农民的行为和生活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更是促使了部分群众在闲暇时间参与体育健身的意识, 增强了对体育健身功能的了解和认识, 有效地促进了人们参与体育健身活动的发展。

2 乡村节庆体育活动促进村民文明行为的分析

乡村节庆体育活动的开展, 不仅提高的农民群众的身体素质, 在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农民智力水平的发展, 更有效地促进了农民文明行为的产生。而农村精神文明是新农村建设发展的重要目标, 养成积极向上、科学文明的体育生活方式是乡村文明的重要标志。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 农村的生产劳动也引进了现代化, 这样就大大节约了农民的劳动时间, 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劳动效率, 更重要的是农民的经济生活水平也在逐年上升, 农民的余暇时间也相对增多。起初, 农民朋友多是打麻将甚至用赌博等不文明的生活方式进行时间消磨, 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部分家庭的不和谐, 对社会也造成了很大的威胁。但随着近年来国家对农民体育的倾斜, 尤其是农民体育工程的建设, 大大促进了农民体育活动的发展。在调查中发现, 现在农民在余暇时间多为“打篮球”、“散步”、“武术”等体育活动, 尤其是在每年的乡村体育活动比赛前, 其为准备在乡村体育活动比赛中取得好成绩, 更是呈现一种锻炼、排练的祥和景象。所以, 乡村体育活动在为村民沟通情感、增进友谊及促进人与人的和谐方面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村民通过乡村体育活动不仅增强彼此间的凝聚力, 还激励了村民的奋斗精神, 而且减少“打麻将”“赌博”等不良习惯, 有力促进村民的精神文明行为, 排解社会不良习性, 提升社会良好风气, 有利于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3 乡村节庆体育活动促进村民与社会和谐发展的分析

乡村节庆体育活动的主要特征是健身性和娱乐性, 它不同于现代竞技比赛, 注重的是比赛的过程而不是比赛的结果, 它是人们为了欢聚或庆祝丰收或祭天等而举行的活动, 这个活动大大促进了人与人的交际, 人与人的和谐。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 村民也注重了经济的重要性, 平常大都忙于挣钱, 日常的交流、交往时间也大大减少, 并逐渐产生的生疏和距离感, 冲淡了原本淳朴、互助、平等的人际关系, 使其之间变得重利益、轻情谊。而乡村体育活动使得村民在运动中进行积极交流、沟通, 在活动中团结、互助, 消除隔阂和误解, 激发乡村活力。所以, 乡村节庆体育活动不但能增加村民彼此间的交往、改善邻里关系, 还能促进村民相互团结和谐, 增强活力凝聚力及抵御风险的能力, 培养村民的归属感和对家乡及乡亲们的认同感, 如在节庆期间举行的“舞龙”、“舞狮”比赛, 它要求参与的活动的每一个人都要凝聚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因此, 这样的活动非常有利于乡村社会整体稳定与和谐发展。

4 乡村体育活动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和谐发展

周平等人在对节庆体育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主要从三个层次进行论述, 一是从微观层面论述, 主要论述了节庆体育可集聚社会资源, 给企业、商家创造发展良机;二是从中观层面论述, 主要论述了节庆体育可形成集健身、竞技、表演和体育旅游等于一体的体育产业;三是从宏观层面论述节庆体育不但可以促进投资而且可以促进消费, 激活消费需求, 拉动运动服装、器材、食品及饮料等体育实物性消费和观赏性等体育劳务性消费[2]。对于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相对贫乏的农村来讲, 发展动态的节庆体育活动旅游资源确实可以吸引旅游者, 进而带动农村经济的稳步发展。比如, 温县每年举行的国际太极拳、郑开国际马拉松比赛, 均会吸引众多的国内外游客, 有效拉动体育消费, 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随着农民经济水平的提高, 农民也越来越重视其生活的质量, 也就越来越重视身体的健康和生活的品味, 这样更能刺激农民进行体育锻炼和体育消费, 这样的良性循环就会带动当地服务业和相关产业的发展, 为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和谐发展带来无限生机。

5 结论

乡村节庆体育集观赏性、健身性、趣味性等相结合, 有效促进了村民体育锻炼, 不但传承和弘扬了传统民族文化, 还促进了村民邻里和谐, 提高了村民的集体主义思想和精神文明的发展, 拉动了农民的体育消费和当地体育产业的发展, 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和谐发展。

摘要:本文主要从社会学、经济学的视阈下阐述了乡村节庆体育活动与农村和谐社会发展的关系及内在联系, 乡村节庆体育对促进村民健康方式具有积极的作用, 此外, 乡村节庆体育活动还有利于村民邻里关系和谐, 有效促进乡村精神文明的发展及经济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乡村节庆体育活动,农村社会,和谐

参考文献

[1]周平, 熊少波, 张涛.和谐农村社会视阈中的节庆体育经济价值研究[J].文史博览 (理论) , 2012, 2:51-53.

[2]周平, 熊少波, 江浩.和谐社会视域下节庆体育与农村文明进程互动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12, 32 (1) :23-41.

[3]房鹏飞.来宾市农村节庆体育创新发展的研究——基于现状调查的实证分析[J].枣庄学院学报, 2013, 23 (5) :133-137.

[4]熊少波, 周平, 曹小芬.新农村建设视阈下的农村节庆体育发展途径[J].湖北体育科技, 2013, 32 (1) :3-12.

乡村节庆旅游研究 篇2

(苏州大学社会学院,江苏苏州215000 摘要:指出了当前节庆旅游在推动城市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逐渐为许多城市所利用。以苏州国际旅游节为例,针对节庆旅游对于举办地所产生的有益影响进行了系统地分析,探讨了旅游节对苏州所产生的经济效应、社会效应以及环境效应。关键词:节庆旅游;苏州国际旅游节;效应收稿日期:2011-07-12作者简介:张 远(1989— ,女,江苏苏州人,苏州大学社会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中图分类号:F 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108-0235-031 引言

节庆旅游是除以区域自然、人文、经济、历史等文化特色为基础举办当地传统节庆活动外,再根据系统的规划、开发和营销来举办现代的节庆旅游活动,这种节庆活动可以带来举办地经济、社会、城市

形象等的全面发展[ 1]。国际上对节庆旅游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就国内而言, 保继刚等学者1993年首次提出“事件旅游”的概念,在不到20年

间,国内节庆旅游的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李力在“城市节庆旅游的构成要素及牵动效应”一文中分析了旅游节庆的构成要素,并结合大连国际服装节阐

述了旅游节庆的牵动效应及对城市发展的影响[2]。程丽在“节庆旅游活动市场化运作的积极探索”一文中结合三门峡国际黄河旅游节深入分析了节庆旅游产品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市场化运作的

必要性[3]。侯兵、陈肖静、张葳等学者均对节庆活动的旅游效应做了相对全面的阐述, 深入剖析了节庆旅游活动在提升城市形象,强化产业地位等方面所 起的推动作用[4]。苏州国际旅游节自1998年以来 已经成功举办了13届, 对水城苏州旅游资源整合以及产品创新产生了巨大的影响。2 苏州国际旅游节概况

苏州国际旅游节是从“苏州国际丝绸旅游节”演变而来的,全称是东方水城中国苏州国际旅游节,它由国家旅游局和苏州市人民政府主办,至2010年已经成功举办了13届,并被国家旅游局列入中国旅游节指南。旅游节于每年4~5月在苏州举行,以“东方水城”为主线,以吴文化为内涵,通过彩船巡游、水上情景表演、水上民俗风情表演以及国际国内水上产品展示和水上竞技运动等系列活动展示苏州作为东方水城的魅力。随着各个城市旅游竞争力的提升

和旅游产品的不断推陈出新,近几年来,苏州国际旅

游节越来越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苏州国际旅游节组委会于2005年12月开展了旅游节节徽、节旗、吉祥物的征集活动,2006年初成功评选出了能够充分体现苏州水文化的吉祥物一组和节徽一枚,为打造精品旅游节庆品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坚持政府主办、部门承办、公司运作、企业及市民广泛参与”思想的指导下,从2006年开始,苏州市把国际旅游节作为一项重点项目,在提供交通、规划、通讯、政策

等方面服务的同时, 加大了其财政投入[5]。节庆旅游的灵魂、核心是当地的文化风俗和城市精神,第8届至第13届苏州国际旅游节开幕式的主题依次为

“水之韵”、“水之情”、“水之舞”、“水之梦”、“水之缘”、“水之颂”,大大促进了“天堂苏州,东方水城”城市形象的塑造。综合各届旅游节举办的实践,现重点以第13届苏州国际旅游节为例,介绍旅游节期间的主要活动及安排。

表1近6届苏州国际旅游节主要活动 届数主要活动 第9届

“水之情”主题开幕式、国际著名水城高层论坛、首届苏州风筝节、水上竞技运动表演等。

第10届

“水之魅”主题开幕式、盘门激情欢乐之夜、古城水上

游、第2届苏州国际风筝节、金阊民俗文化节,拙政园杜鹃花节等系列活动。

第11届

“水之梦”主题开幕式、“世博与城市旅游发展”主题

高端论坛、旅游新产品新线路公众展示交易会、迎奥运第1届欢乐大比拼等。第12届

“水之缘”主题开幕式、同里之春旅游文化节、第2届

全民欢乐大比拼、特色菜美食展销、第四届苏州国际风筝节、亲水文化艺术节、树山梨花会、周庄国际旅游节、轧神仙庙会、李公堤婚庆文化节等。

第13届

“水之颂”主题开幕式、2010旅游项目招商会、世博体验之旅展示交易会、第3届全民欢乐大比拼、时代狂欢嘉年华、健康老人绿色骑游苏州、苏州旅游投资说明会等。322011年8月

表2 第13届苏州国际旅游节活动概况 开幕式主题主要活动活动形式活动地点创新之处 水之颂国际旅游节开幕式暨“水之颂”大型水上 彩船巡游

来自国内外19艘彩船巡 游表演

苏州环城河古胥门至觅渡 桥水域

苏州市旅游项目招商会会议凯宾斯基大酒店 “品质旅游,伴你远行”世博体验之旅展 示交易会 展位展示交易会 观前街中心街区圆融时代 广场天幕街区 第3届全民欢乐大比拼 以“健身团操”为比赛内容 市民海选

苏州高新区绿宝广场

第2届“东方韵-世界情-时代风”时代 狂欢嘉年华

民风民俗表演工业园区圆融时代广场

“相约苏州”健康老人环保绿色骑游苏州骑游苏州苏州 紧紧联系上海世博会,以

“全民迎世博”为口号,宣 传“世博在上海,旅游到苏 州”的理念

将旅游形象展示和产品销 售相结合 苏州国际旅游节效应分析 3.1 经济效应

3.1.1 带动旅游业产品结构调整

苏州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其独具特色的古典园林和古镇在国内外具有较高的声誉,其中苏州拙政园、留园与北京圆明园、河北承德避暑山庄并称为中国4大名园,水乡古镇周庄、甪直、同里也以其独特的文化积淀而成为吸引国际游客的重量级旅游产品。但近年来,苏州传统园林自身有限的容纳力和一成不变的观光模式使其旅游吸引力不断下降,而古镇旅游产品也因其在资源开发和利用过程中过浓的商业化倾向,使得苏州传统的旅游产品面临老化的问题[8]。而苏州国际旅游节的举办在立足传统的园林、古镇旅游产品的基础上,成功地将“轧神仙”庙会、山塘百花节等吴地传统的民俗节日和极具时代特色的水上运动节,“盛装狂欢”等活动结合起来,使得旅游产品更加富有活力和生活气息,也满足了现代人追“新”求“奇”和渴望动态参与的旅游消费心理。

3.1.2 促进城市相关产业的发展

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产业,涉及到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旅游行为涉及食、住、行、游、购、娱6大要素,相对应地,旅游行业涉及住宿业、餐饮业、交通运输,商业和娱乐业,各个行业间关联性极强,据世界旅游组织统计,旅游行业每直接收入1元,相关行业的收入就能增加4.3元。苏州国际旅游节的举办,吸引了大量的境

内外游客,特别是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开展,更是为零距离依傍上海的苏州带来了大量客源,2010年5月,苏州入境游客人数累计比上一年同期增长20.4%,旅游外汇收入达到8 814万美元[9]。大量客流增加了旅游消费,带动了各关联行业的发展。以交通运输业来说,苏州市2010年5月份交通系统客运量达到2 930万人次,这不仅是对交通运输业的考验,也无疑极大促进了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3.2 社会效应3.2.1 塑造并传播城市形象,提升知名度

城市的规划建设是通过文化建设表现出来的,城市文化体现着城市形象,而节庆旅游的开展为城市文化的发掘和传扬提供了良好的机会,这也使得节庆旅游成为一种新的城市营销方式[6]。苏州作为吴文化的发祥地,“崇文、融合、创新、致远”是其城市精神,而水文化是城市精神的基础和核心。苏州国际旅游节紧紧围绕“水”的主题,无论是彩船巡游、水乡民俗风情表演,还是水上运动节、沧浪姑胥亲水文化节活动,无不诠释着其深厚的水文化内涵,大大促进了其“天堂苏州,东方水城”城市形象的塑造。每届旅游节前后,都会有报纸、电视新闻等大众传媒对旅游事件进行宣传报道,从而在公众中造成强烈的震撼,强化大众认识,这对苏州城市形象的传播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3.2.2 促进文化交流与传播

马波认为:“文化是旅游者的出发点和归结点,是旅游景观吸引力的渊薮,是旅游业的灵魂”[10]。节庆旅游为人们提供了社交和文化体验的机会。旅游节所带来的大量人流和信息流为来自不同地域、文化背景的旅游者提供了接触的平台,他们也同样不可避免地与举办地民众相接触,从而更为直接地感知本地文化。此外,节庆期间,各种展览、论坛等活动更是有利于不同文化、理念的交汇和融合。以其中的旅游纪念品来说,其设计开发的主要内容是地域文化的特征,它是地域文化的载体[11]。旅游节的举办带来了旅游纪念品市场的发展,例如苏绣、木刻年画等比较具有代表性的纪念品。通常来说,旅游者购买旅游纪念品多用来收藏、作礼品或者留作自己使用,而无论处于哪种目的,文化都会随着旅游纪念品的流动而流动,从而无形中促进了文化的传播。

3.2.3 培养城市公民主人翁意识和自豪感

苏州国际旅游节在苏州的举办本身就是对苏州城市实力的证明,对生活在该城市的苏州市民而言更是一种荣誉,这也促使他们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城市形象的塑造中来。旅游节的举办为苏州带来了众多的外来游客,为维护和宣传城市形象,市民则更加 3 2 张远:城市节庆旅游效应研究———以苏州国际旅游节为例

自然与旅游

关注自身的言行和素质。苏州国际旅游节期间不乏大量的民俗表演,民间工艺展示,这些活动吸收了大量当地市民的参与,在参与的过程中,现代公民意识

自觉形成, 增强了市民的自豪感,也促使他们关注自身城市的发展和进步。3.3 环境效应 3.3.1 促进生态环境的保护

可持续性的事件旅游所需要的条件之一就是洁 净的环境[ 6]。苏州国际旅游节的周期性举办一方面对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潜在的威胁,另一方面

也对环境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采取必要的措施保护国际旅游节赖以存在的旅游资源与环境是必然的选 择。这对减少污染, 维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促进苏州旅游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3.3.2 有利于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

苏州国际旅游节期间举办的各种论坛活动、旅游产品交易会等在促进不同国家、文化交流的同时,为苏州形象的推介和招商引资活动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如第13届国际旅游节期间举办的2010苏州旅游投资说明会,邀请到了包括锦江国际集团在内的中国旅游集团20强的部分代表,多国驻京、驻沪旅游办事处的首席代表等250人。说明会上,招商部门主要负责人就苏州有良好发展前景的80个旅游项目与投资商进行了零距离对接,现场完成了8 个投资项目的签约[12] ,充分体现了苏州国际旅游节 对创造良好投资环境的贡献。4 结语

一年一度的中国苏州国际旅游节对于推动苏州城市经济的发展、塑造城市形象、传播城市文化以及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均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而如何进一步促进国际旅游节的发展也日益成为我们

思考的重大课题, 为此,应更加强化旅游节的品牌意识,提高品牌效应;转变运营模式,凸显市场的作用, 变“政府主导”为“政府引导”,进一步深化国际旅游节旅游产品整合,从而为苏州国际旅游节实现新的

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参考文献: [1]吴 倩.节庆旅游定义的研究综述[J ].大众商务,2010(16:63~64.[2]李 力,崔卫华.城市节庆旅游的构成要素及牵动效应[J ].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10(2:11~14.[3]程 丽.节庆旅游活动市场化运作的积极探索[J ].市场论坛,2009(5:63~64.[4]陈肖静,侯 兵.现代城市节庆活动旅游效应研究与思考[J ].人文地理,2008(4:95~99.[5]朱 梅,汪德根.苏州国际旅游节的S WO T 分析及对策研究 [J ].旅游资源,2007,23(8:766~768.[6]安应民,陈 英.城市开展事件旅游的动因与决策分析[J ].城市问题,2009(10:57~61.[7]朱彦军.苏州市旅游星级饭店名录(2010[E B /O L ].[2010-10-22].h t t p ://w w w.v i s i t s z.c o m.[8 ]朱 竑,戴光全,保继刚.历史文化名城苏州旅游产品的创新和发展[J ].世界地理研究,2004,13(4:94~101.[9]苏州市统计局.2010年5月苏州统计月报[E B /O L ].[2010-12-10].h t t p ://w w w.s z t j j.g

o v.c n.[10]马 波.现代旅游文化学[M ].青岛:青岛出版社,1998.[11]崔广彬.旅游文化视阈中的旅游纪念品开发[J ].文化学刊,2010(1:94~101.[12]邵 蓉.2010苏州旅游投资说明会顺利召开[E B /O L ].[2010-04-28].h t t p ://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殏

殏 殏 殏

w w w.v i s i t z.c o m.选购装饰木材技巧(1 胶合板要看是否是正宗产品.制者多将国产板假冒进口板,低级板假冒高级板销售.用户购板时首先要认清整体包装上商标, 厂址,等级和防伪标志,确认真实后看质量.低劣四周多有毛刺,而正宗板则整齐光滑且佳匀称密实,板面平整,色泽一致,很少有节眼和接补.刨花板,中密度板和塞比利板亦有多种厚度和等级,价格差异较大.好板材不仅厚而且压的密度紧,在水肿不易膨胀变形。

(2原木料要看质量是否可靠.现市场上尤其是农村市场假冒原料泛滥,其手段可谓五花八门,有的将江西,湖南产的杉木冒充贵州杉木卖;樟子松冒充铁杉,冒充花旗松等;有的用该大的尺子冒充标准尺.成才木料应该是经过烘干处理的优质木材,不弯曲变形,无断裂腐朽,木纹斜度小,无树脂痕,白斑和蜂窝眼,且节子小而少。

(3木材半成品料要看是否一致.一些不法厂商利用人们喜购不油漆的半成品木料之机,掺杂使假,表面用好料,背面和夹层里用差料.用户在购这类货时,一定要检查仔细,不仅里外要一致,还要外表层与内芯一致。

———摘自湖北林业网 7 322011年8月

绿 色 科 技

国内节庆旅游文献研究综述 篇3

关键词:国内 节庆旅游 研究综述

在体验经济时代到来的今天, 旅游因契合了人们对更高生活质量的需求, 成为世界范围内最具活力和潜力的新兴产业之一。在旅游前景看好同时竞争也日趋加剧的情况之下,世界各国纷纷开拓新的旅游项目, 节庆旅游成为普遍采用的形式之一。例如西班牙的斗牛节、挪威的海盗节、德国的啤酒节、日本的樱花节等等, 都引起了游客的极大兴趣, 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一、对节庆旅游相关概念的探讨

通过对文献进行整理研究发现,国内学者对节庆旅游尚无一个统一的定义。比较相似的提法有“节庆旅游”、“节事旅游”、“事件旅游”和“文化节”等等。

吕镇、王艳红和李天恒(1995)认为旅游节庆日就是作为一种旅游资源,为发展旅游事业,从民族文化、民间节日发展来并定期举办的节日庆典活动。朱佩军(1998)认为节庆活动是指人们根据某节日所采取的庆祝、祭祀、纪念等活动。李力和崔卫华(1999)把旅游节庆的定义分为广义和狭义:广义的旅游节庆指一些内涵丰富多彩的旅游项目,包括节日、地方特色产品展览、体育比赛等具有旅游特色的活动或非日常发生的特殊事件;狭义的旅游节庆是指周期性举办的节日等活动。2003年5月和6月,戴光全和保继刚(2003)联合发表了《西方事件及事件旅游研究的概念、内容、方法和启发》,对西方主要国家事件及事件旅游的研究情况和学科发展进行了介绍,这是国内学者第一次对西方事件旅游研究进行的全面系统的介绍,为国内的研究建立了基础。

笔者认为所谓旅游节庆是指一定区域内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的,可以被用来开发成旅游消费对象的各种节庆事典活动的总和。

二、国内节庆旅游研究综述

1.中国节庆旅游的实践先于理论研究

我国的节庆旅游首先在温岭旅游城市创办起来。1983年, 河南省洛阳创办了中国最早的节庆旅游之一牡丹花会。1984年和1985年,山东省、黑龙江省也在当地民俗活动的基础上分别创办了潍坊国际风筝会和哈尔滨冰灯节,揭开了中国节庆旅游发展史上的第一页。

2.节庆旅游理论的探索与发展

中国节庆旅游的理论探索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目前已积累了一定的研究成果。1991 年,王明波、韩天雨等人编辑出版了中国地方经济文化节,系统地介绍了各地经济文化节的基本概况、组织、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李怀林(1992) 、蒋祖云(1994) 、孙永强(2001) 、兰铁民( 2003) 等在文章和专著中从节庆文化的角度对节庆旅游开发进行了研究; 吴必虎(1997) 在中国国内客源市场的系统研究一书中, 把上海市的节庆活动之龙华庙会列为一项旅游吸引物做过相关分析; 朱佩军(1998) 在总结传统节庆活动发生地的种种特征后, 认为大中型城市将是节庆旅游兴起的首选, 并较早地提出节庆旅游活动产业化的观点;石玉凤、李建国、单博诚、王尚志(2001) 在充分肯定了节庆旅游的文化与经济两种功能基础上, 着重从经济功能对地方经济活动的工作原理及节庆旅游的内部结构进行了细致的阐述, 分析了在这一过程中的社会投入与产出等方面的问题, 总结出地方经济文化节慶旅游过程的工作原理、节庆旅游这一产品的内部分析、节庆旅游过程中诸方面的关系, 并建立了三种节庆旅游数学经济模型;陈文君(2002) 从节庆旅游的文化功能层面指出文化是旅游的灵魂, 旅游文化主导着现代旅游业的发展方向, 节庆旅游的文化性、多样性、参与性都构成了旅游吸引要素, 也为旅游商品的营销和展示提供了一个平台;李玉新(2003) 用定量的方法分析了节庆旅游对目的地经济的影响, 提出节庆旅游的经济影响只是节庆旅游影响的一个方面, 它还会给目的地带来正负两方面的社会影响。在扩大经济影响的同时, 社会影响的方面和程度也会发生变化,当负面的社会影响过大, 可能会对节庆旅游的发展起到不利的作用; 秦美玉(2004) 提出节庆旅游是一种文化现象, 它属于文化旅游的范畴, 在具体设计、策划、举办节庆旅游时, 应以节庆旅游文化的原则, 按照有关文化旅游及文化产业的要素来进行。

三、结论

从已有的研究成果不难看出, 国内对节庆旅游的研究。具有以下特点:

(1)研究成果总量少, 滞后于节庆旅游开发实践。

(2) 现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定义、分类、特点、要素、开发意义等一般问题的探讨和界定上, 或者是对其中某方面进行探索, 研究视野较窄, 研究内容相对单一。

(3) 对传统民俗文化节研究相对成熟, 对现代商业旅游节庆活动研究较少。

(4) 缺乏节庆旅游形成机理的研究。

(5) 缺乏节庆旅游空间竞争及其功效研究。

我国的节庆旅游经过了十几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但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如不能很好地把握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的关系,将二者孤立起来;许多研究尚显空泛,存在着相互抄袭的现象;研究方法有限,主要是文献和调查;系统化不够等等。这与我国研究的宏观条件有关,也与我国节庆旅游发展起步不久,发展时间不长有关。

在未来的日子里,应当多借鉴国内外节庆旅游的一些成功经验和失败的教训,理论与实践研究相结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加强对节庆旅游的总体把握。随着我国节庆旅游实践的继续深入,人们对节庆旅游认识也会日益加深,关于节庆旅游的研究也会登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吕镇,王艳红,李天恒.旅游节庆日产品的设计研究[N].青岛大学学报,1995-10(1).

[2]朱佩军.旅游节庆是都市旅游的生力军[N].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8-09(3).

[3]李力,崔卫华.城市旅游节庆的构成要素及牵动效应[N].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10(2).

[4]陈文君.节庆旅游与文化旅游商品开发[N].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01(4).

[5]张彬彬.城市事件旅游活动的地域差异[J].旅游科学,2003(4).

旅游节庆期间旅游专业顶岗实习研究 篇4

1 洛阳牡丹文化节河南科技大学林业职业学院生态旅游专业学生顶岗实习概况

顶岗实习岗位选择:2012年春季学期开学,先后有7家用人企业到学校招聘牡丹文化节期间顶岗实习生(见表1)。除这些用人企业外,后来学校招聘的洛阳郁金花园等企业因为缺少实习生的原因未招到顶岗实习生。

岗前培训:学生顶岗实习培训由顶岗实习企业组织完成。学校并未在定岗实习前专门组织培训和辅导。

顶岗实习实施:基于顶岗实习前岗位选择、岗前培训等准备工作的完成,按照校、企双方合同约定,学生于牡丹文化节期间正式进入实习岗位。在此期间,顶岗实习过程的具体实施以实习企业为管理主体,学校处于从属地位。

顶岗实习结束:洛阳牡丹文化节结束之后,学生顶岗实习工作随之结束。在最后阶段,实习企业对学生顶岗实习情况进行评价。学生返校后,学校对学生实习情况进行了反馈调查。

2 旅游节庆期间顶岗实习特点

2.1 实习期较短

针对旅游专业的服务特性,只有保证顶岗实习的时间长度,才有可能使学生获取大量的实践经验,因此多数院校对旅游专业的顶岗实习教学安排时间最少为3个月,多则半年。而以旅游为宗旨举办的节庆活动多由本地有代表性的文化、自然等旅游资源开发出来,只存在于特定的时间段内,而这个时间有长有短,少则一日,多则月余。以洛阳牡丹文化节为例,其持续时间与牡丹花期密切相关,为每年的4月上旬至5月上旬,一个月的时间相对其他旅游节庆来说已经很长,但对于旅游专业的顶岗实习安排来说却相对较短。但旅游节庆活动时间的特定性又决定了这样的实习期是无法改变的。

2.2 顶岗实习岗位较单一

根据洛阳牡丹文化节河南科技大学林业职业学院生态旅游专业顶岗实习岗位选择(如表1)的情况来看,学生顶岗实习企业多为各个牡丹园景区,有少数的旅行社。而这些实习企业给学生提供的顶岗实习岗位也多为景区讲解员、实习导游员等两个工种。旅游节庆期间大量游客的涌入,给旅游企业的旅游接待和服务工作带来了巨大压力,因此为了满足供需关系,节庆期间需求最多的景区讲解员和导游员便成为了旅游企业顶岗实习岗位的首选。旅游节庆期间旅游市场的供需关系、旅游企业的需求决定了顶岗实习岗位相对整个旅游专业的实践岗位来说相对单一。

3 顶岗实习主要问题分析

3.1 岗前培训组织工作不完善

通过对洛阳牡丹文化节期间学生顶岗实习安排的调研发现,学生顶岗实习前培训多由顶岗实习企业承担。各企业为了迎合自身岗位需求,培训内容只侧重于某一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如旅游景区只注重导游讲解技能培训,旅行社只注重导游接待服务技能培训等。学生经过此培训增加了某一方面技能操作的熟练程度,但也导致了对行业内所需其他技能的掌握不足。而学校方面,作为顶岗实习教学活动的主体,本应起到主导和积极作用,但实际上,校方在联系好顶岗实习企业后,对学生的上岗前培训工作就不再给予足够的重视。岗前培训工作的不完善导致了学生在走上实习岗位后出现了专业知识缺乏,对岗位不适应的情况(见表2)。

3.2 岗位分散,指导和管理难度大

学生进行顶岗实习的同时,由校方对其实习任务完成情况进行指导和管理。行业内部很少有一家旅游企业能消化所有旅游专业的实习生。因此顶岗实习的岗位一般安排在多家旅游企业,这就增加了校方对顶岗实习的控制难度。同时,由于旅游服务的特点,学生的顶岗实习工作多在动态中完成,流动性大;又由于实习企业分散、老师短缺等原因,给校方对学生的指导和管理工作带来不便,导致不能帮助学生解决实习中遇到问题,不能对实习任务完成效果进行系统全面的评价。

3.3 部分学生综合素质较差

通过一个月的顶岗实习学生职业综合素质有所加强。通过对学生的调查(见表3)可以看出,五成以上的学生认为通过顶岗实习,提升了自身实践技能、沟通交流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专业知识等。但是,由对同一时期游客的调查信息可以看出(见表4),这种综合素质的提高只是相对的。部分学生在面对突发状况时的应变能力,以及相应职业知识储备等方面的能力都不能使游客满意。除此之外,顶岗实习企业也反馈部分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缺乏职业精神、技能生疏等问题。综合各方面信息发现部分学生的综合素质确实较差。

4 应对策略

4.1 明确顶岗实习三方任务,加强校方沟通作用。

学校作为顶岗实习的组织者,应积极与顶岗实习企业协商、参考学生意见,制定实习计划与顶岗实习管理办法,同时明确顶岗实习组织沟通者——学校、顶岗实习承担者——顶岗实习企业及顶岗实习实践者与受益者——实习学生三者之间的任务。由表5可以看出,学生渴望在实习期间校方能切实发挥作用,做好学生与实习企业之间的沟通,加强对学生实习任务完成情况的关注、监督。因此,顶岗实习三方中,校方的责任重大,要加强与实习企业和实习学生的沟通,密切实习三方关系,才可能保证旅游节庆期间顶岗实习任务的高质量完成。否则就会流于形式,达不到节庆期间顶岗实习的目的。

4.2 加强校企合作、完善岗前培训

学生顶岗实习培训不应该只是单一的。顶岗实习单位针对自身需求培训学生某一方面技能,在旅游节庆期间短时间内适应了行业和市场需求,但是这样的培训并不满足学生长远职业发展需求。因此,培训工作不应只是顶岗实习单位,或是学校某一方的任务,双方应相互结合。除了企业针对市场需求的岗前技能培训,校方也应与企业结合,加强对学生的岗前基本技能培训、岗前心理辅导等。通过校企结合完善岗前培训,使学生对职业和实习任务有全面认识,做好上岗前心理准备。

4.3 建立素质课程体系,培养学生情商,提高其综合素质

顶岗实习期间,在面对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和处理各种突发事件方面,学生的表现往往不够成熟。同时学生缺乏对顶岗实习的全面认识,自制性、纪律性较差。针对这些问题,学校应从根本上改变现在只重视专业技能课程建设的局面,建立素质课程体系,着重对学生“情商”的培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因为旅游行业的从业人员不是流水线上的“机器”,而是一个“人”。学校的课程就是完善“人”的过程。在学校的课程体系中,提升人的综合素质的德育课程、美育课程、语言口才课程以及加强与人沟通的人际关系案例都必不可少。通过素质课程体系建立,指导学生完善自我,使其对人生和职业有正确全面的认识,适应机械、重复、繁重的顶岗实习工作,为学生长远发展打好基础。

总之,旅游节庆期间的顶岗实习,为旅游专业学生提供了不同于毕业实习的时间机会。校方要抓住这一有利的资源条件,加大与企业之间联系,完善顶岗实习管理制度,以实践指导学校课程改革建设,培养提高旅游专业学生综合素质,为学生发展创造条件。

摘要:本文通过对洛阳牡丹文化节期间河南科技大学林业职业学院森林生态旅游专业学生顶岗实习情况的了解,提出了在顶岗实习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一些改善节庆期间顶岗实习状况的办法。

关键词:洛阳牡丹文化节,旅游节庆,旅游专业顶岗实习

参考文献

[1]范向前.“就业难”,何解?[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9(19).

[2]周红霞.反思就业之痛[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9(19).

[3]魏书灵.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有效策略——简谈顶岗实习的意义与管理[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11(2).

[4]连建功.关于旅游节庆若干问题的探讨[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4).

节庆旅游4 篇5

节事旅游活动在我国的兴盛始于20世纪90年代,节事旅游活动种类繁多,数量庞大。据数字统计,目前,我国的传统民族节日加上现代节事活动的节日,其数量已达到5000多个。中国已成为世界节事活动的大国。近年来,宣传和推出各种特色的旅游节事活动,成为吸引游客的重要内容方法之一,许多地方也通过举办各种节事活动来推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其中不乏成功的例子,如大连的服装节,青岛的啤酒节,哈尔滨的冰灯节等。城市节事活动作为一种重要的城市经济社会和文化活动形式,在我国城市的发展中正扮 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这些节事活动,既张扬了城市的个性,繁荣了城市经济文化生活,也发挥着“依节造势,因节发展,以节兴市”的作用,往往成为一个城市最具亲和力和感召力的事物。

第一节 节事旅游的概念

早在上世纪70年代,国际上对节事旅游的研究就开始了,在1984年,里奇(Ritchie)提出了对节事的定义:“从长远或短期目的出发,一次性或重复举办的,延续时间较短,主要目的在于加强外界对于旅游目的地的认同,增强其吸引力,提高其经济收入的活动。”

我国学者对节事旅游也做出了自己的定义,代表性的有吴必虎对节事旅游所做的概 念界定:节事旅游又称节事旅游,通常是指一些含有多种旅游项目的事件,包括节日,地方特色产品展览,轻体育比赛等具有旅游特色的活动或非日常发生的特殊事件;狭义的节事旅游是指周期性举办的节日等活动,但不包括各种交易会,展览会,博览会,文化,体育等一次性结束的事件。

第二节 节事旅游的类型

节事旅游活动可以从依托资源和体现内容方面分为以下几类:

1、历史文化型:对于传承了五千年文化历史的中国来说,有着历史文化型的节事旅游活动再正常不过。中华民族传承的节日活动很多,有春节拜年、立春祭农、元宵灯火、三月三女儿节、寒食禁火、清明上坟、四月佛诞(农历四月八日)、端午龙舟、七夕乞巧、中元鬼节、中秋赏月、重阳登高、腊八煮粥、除夕守岁等。近年来我国在传统节日时规定法定假期,使得人们在节日期间外出旅游成为可能,与此同时,旅游业也抓住机会加强节日游的宣传与优惠,这些都促进了我国节事旅游的发展。近年来清明、五一、十一出门旅游已几近风尚。

2、民俗风情型:中华民族是一个拥有五十六个民族的大家庭,各民族都有自己的特色和传统节日,如在云南地区的傣族泼水节互相泼水以示祝福,位于内蒙古的蒙古族那达慕大会摔跤赛马,位于西藏的藏族雪顿节表演和晒佛,苗族踩花山男女谈情说爱,信仰伊斯兰教的回族和维吾尔族的古尔邦节和开斋节等。各民族都以其独特的节日文化吸引着中外游客。

3、娱乐休闲型:中国的娱乐休闲节日自古就不少,三月三女儿节就流行踏青,重阳的登高活动也是以休闲为主。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许多旅游企业推出情人节双人游、母亲节带着妈妈旅游,儿童节带孩子游等等五花八门的名目旅游。

4、综合型:上海世博会、西安的世园会等这些都是世界性的大型博览会,自然吸引大批游客来往。

第三节 节事旅游的发展现状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力度的不断加大,旅游事业和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节事旅游在全国很多地方都得到重视,举办现代节事活动数目逐渐增多。一方面,节事活动的总体发展呈现出遍地开花的趋势,从数量上、规模上和形式上都做了很大的调整。另一方面,在节事活动的个体发展上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有的昙花一现,有的屡败屡战。总结起来,其发展障碍主要存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1、活动的主题雷同,缺少地域特色;

2、产业化水平低,市场化运作不规范;

3、品牌意识差,宣传促销力度欠缺;

4、节事旅游专业人才匮乏。

第四节 节事旅游的策划

节事旅游是一种集人流、物流、信息流的综合性旅游活动,与传统旅游不同,节事旅游是人为策划的,以举办地丰富的人文、节事活动为载体。在国外,80年代起就有关于节事旅游的专著出版,但是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差异,使得国外的研究难以成为有效的借鉴。中国是一座具有古老文化传奇的国家,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我国旅游业的发展长期以来这些历史文化、风景名胜。节事旅游作为近些年来新兴的旅游项目,历经多年的发展,已有一定的规模和影响,并积累了许多实践经验。

一、节事旅游策划的原则

1、突出主题 主题是节事活动的主旋律,如果主题模糊,就会使节事活动显得内容杂乱无章、效果平淡无奇,进而导致节事活动缺乏活力,前景暗淡。而鲜明的主题,会指引着节事活动各个项目的策划设计和执行,从而使整个节事活动显得利落不拖沓。例如青岛国际啤酒节,从一开始就提出了“青岛与世界干杯”这一主题,因而使青岛国际啤酒节届届获得成功,并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2、抓住特色 节事要办好,关键在于有特色。找准特色,就是破解了节日经济的密码;抓住特色,就是抓住了节日经济的命门;节事活动的特色主要表现在民族特色、地域特色、文化特色和时代特色上。这些特色在一些举办得比较好的城市节事中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如哈尔滨冰灯节,在内容策划上,突出了哈尔滨地区富有浓郁特色的民族文化,设计出了一系列观赏性强的活动内容,充满了狂欢气氛,极大地吸引了来宾和市民,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3、广泛参与 节事是一种大型的群众性活动,是“市民节”、“狂欢节”,吸引最广泛的民众参与,是城市节事永葆品牌生命力的灵魂。城市节事必须办成群众踊跃参与、国内外游客热烈推崇的活动。因此,一定要在群众参与上大做文章,才能把活动搞的生动活泼、有声有色,产生良好的影响,达到举办目的。

4、国际化 在信息化时代和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城市节事国际化是一种必然的趋势。同时,城市节事的国际化,是节事活动档次的表现,也是节事活动效益的需要。城市节事要尽可能办成国际性的盛会。2004年第15届上海国际旅游节,提出了“世界的节日”这个主题,加快了上海国际旅游节跻身世界著名节事行列的步伐。

5、市场化 经过20余年的实践,各地都在探索按市场化机制举办节事活动。从目前全国情况看,城市节事在市场化运作方面,主要通过门票、广告、赞助、交易会、冠名权、摊位出租、委托承办、买断举办权、媒体和企业投资或入股参与、拍卖活动等方法进行。

6、不断创新 多年来,我国的城市节事活动,积累了不少经验,也有不少教训,现在都在注意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探索新思路,不断推陈出新。

7、注重效益 搞任何活动都要注重效益,搞城市节事活动也一样,对效益,应做到“三个结合”,即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近期效益和远期效益相结合、单项效益和综合效益相结合,三者缺一不可。

二、节事旅游策划的要点

节事旅游策划要突出4个要点,即重点、亮点、热点和卖点。要增强节事活动吸引力、影响力,一定要在民族特色、地域特色、文化特色、时代特色上下功夫、做文章,把城市节事办成时代性强、有特色、有新意的时尚性节日。要着重抓好城市节事的重点、亮点、热点、卖点问题。一个城市节事的内容很多,在具体实施上要注意抓重点,突出亮点。亮点就是闪光点,是体现一个城市节事的特色的东西。亮点必然是重点,但重点不一定都是亮点。接待工作是个重点,但它却不是城市节事的亮点。要抓住城市节事的亮点,做好、做细、做出成效。2005年昆明国际旅游节,改变了过去打“明星牌”的做法,着重突出本土原生态的展示。在开幕式文艺晚会“相约彩云南”中,集中展示了云南原生态的歌舞。云南省以丰富的民族风情著称,全省有26个民族,千百年来各民族创造了风格独特、风情浓郁、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和民族风俗。这些民俗文化通过文艺的形式集中展示,引起了轰动,成为旅游节的亮点。要抓住热点问题,热点就是兴奋点,城市节事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一种休闲文化,因此,要设计一些让人兴奋的项目和内容,如观光、休闲、游园、娱乐、文体、会展、美食、购物等,使人们在兴奋中放松,得到精神和身体的享受。所谓卖点就是吸引人,多策划一些有效益的项目和内容,使城市节事真正做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结合、近期效益和长远效益相结合、单项效益和综合效益相结合。城市节事要把握时代脉搏,与时俱进,坚持创新,避免千篇一律或大同小异,注意挖掘本地的文化资源,用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展示这些资源,使城市节事既有鲜明的主题,又有显著的地方特色;既体现传统文化的精华,又展示现代文明的魅力。

三、节事旅游的开发原则

1、群众性原则 相信已经有学者观察到,源于民间,并让广大市民参与,是提升节事魅力的关键,而提高居民的参与热情的关键,则在于增强社区居民的文化认同。因此,传统节事的复兴也往往是广大群众自发的愿景与诉求。传统节事的旅游开发,其本质是将传统节事植入现代旅游元素,使之更具观赏性、参与性与休闲性,激发广大游客的旅游情趣,实现传统文化的旅游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因此,只有首先根植于传统文化土壤,赢得社区群众的支持,传统节事的现代旅游开发才能散发出真正吸引游客的独特魅力。因而,贯彻群众性原则,传统节事旅游开发的主题定位要本于民间;节事的主体也要基于民众,其绩效评价要重视群众感受。要使游客与民同乐,而不是“与君同乐”的陪衬。迄今以来,我国不少地方政府主导的所谓传统节事的旅游开发,由于没有遵循群众性原则,而导致失败的例子屡见不鲜。例如“苏州丝绸旅游节”,究其根源就是政府色彩太浓,商业性冲淡了群众的娱乐性。

2、物质性元素与精神性元素有机融合原则 节事的物质性元素是指节事活动举办时凭借的物质载体以及在节事活动基础上延伸的专为游客设计的各种旅游物品,如赠品、纪念品和旅游食品等。节事的精神性元素指节事活动期间的各项仪式、工艺、程序、节事的传说及相关宣传报道等。城市传统节事的旅游开发需要重视物质性元素与精神性元素的有机融合,以便更多游客能在有限的旅游时空中获得全方位的立体式体悟。遵循此原则,要求城市传统节事寻找传统节日典型的物质性载体,让这些物质载体召唤民众的情感,传承节事文化精神,延伸旅游产品与活动项目,达到游客广泛参与的目的。如泰国水灯节期间,借助盏盏精巧水灯汇成的烛光之河,带动灯船比赛、水灯小姐选美、水灯祭祀等庆典。同时依托精神元素,精心策划节事文字性材料并与物质性元素相陪衬;严格传统节事表演仪式,提升传统节事的文化空间与品位。在这方面,“广州乞巧文化节”有着成功的经验。该节事在重视“乞巧”手工艺品开发同时,积极利用媒体推介节事,全面恢复了乞巧的传统仪式;迎七夕摆七娘斗智又斗巧,对联应景,营造了浓郁的节事氛围。

3、特色与创新原则 突出特色,特色是节事活动成功的基础,旅游活动的特性就是“求新,求异,求奇”,而创新性是举办节事活动首先必须具备的条件,产品只有不断地创新才会延续新的生命力,才会具有竞争力。节事和历史有着密切的关联,节事的生命在于它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和别具一格的民俗形式,但并不意味着不需要创新。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文化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4、市场化运作原则 节事旅游运作涉及部门,行业和企业众多,需要由政府部门出面,对节事的运作实行整体协作,以维护节事期间的正常社会秩序。政府主导并非政府主体,要进一步转变观念,探索“政府办节,公司经营,社会参与”的多种模式,政府在其中只扮演裁判员,服务员的角色,只负责监督与协调,以达到所谓“有组织无政府形态”。应遵循“资金筹措多元化,业务操作社会化,经营管理专业化,活动承办契约化,成本平衡效益化,管节办节规范化”等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和原则,形成“以节事养节事”的良性循环。

乡村节庆旅游研究 篇6

【摘要】文化为旅游之魂,旅游乃文化之体。民俗节庆旅游融合了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共同特征,是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和休闲放松需求的最佳途径,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郑汴洛作为河南省旅游资源的富矿,民俗节庆旅游资源丰富,具有广阔的市场和发展前景。郑汴洛作为河南省旅游发展的引擎,对民俗节庆旅游市场加以有效整合,旅游搭台文化唱戏,形成两个产业的有效对接,最终实现中原地区旅游和经济的整体发展。

【关键词】文化旅游产业;民俗节庆;整合

2011年9月,国务院为支持中原经济区发展,出台了《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意见明确指出,中原经济区的一大战略定位就是“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在发展旅游业中,要挖掘整合旅游资源,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重点培育文化体验游、休闲度假游,建设中原历史文化旅游区。同年10月17日,河南省旅游局与河南省文化厅签订了《关于促进旅游与文化融合发展的合作框架协议》,打造一批重点文化旅游活动品牌,提升一批高端文化旅游演艺产品,开辟一批文化体验旅游线路,开发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商品[1]。显然,中原经济区旅游发展的重点就是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

河南省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特别是郑汴洛地区,旅游市场初步形成,旅游经济也在不断带动着整个经济链条。从入境旅游市场和国内旅游市场看,郑汴洛地区都处在河南省的前几位。从入境旅游上看,三地无论在接待游客数量还是创汇收入上都位居全省前列。从国内旅游市场上看,无论从总接待人数还是总收入,郑汴洛地区都包揽了河南省前三甲,这充分说明河南省旅游市场基本由郑汴洛所控制。充分挖掘当地厚重的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将文化与旅游产业结合起来无疑是今后郑汴洛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也是做大做强河南省旅游业的关键所在。

一、 文化旅游及文化旅游产业相关概念的界定

文化旅游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更新的概念,到目前为止,学术界对于文化旅游概念还没有一个统一权威的定义,世界旅游组织对于文化旅游的定义是“人们想了解彼此的生活以及思想时所发生的旅行”[2],对于世界旅游组织的定义,可以理解为文化旅游是指通过某些具体的载体或表达方式,提供机会让游客鉴赏、体验和感受旅游地地方的深厚内涵,从而丰富其旅游体验的活动。

在西方,文化旅游多指一种旅游方式,在美国人类学家Smith看来,“文化旅游”主要是以参与和感受地方文化为主的旅游。我国知名旅游专家魏小安则认为,旅游活动本身就是一种经济性很强的文化活动,并且这种文化活动主要体现在传统文化、民族文化、制度文化、民间文化等四个方面[2]。

关于文化旅游产业的内涵,郑州大学旅游学院龚绍方教授的观点具有一定代表性:文化旅游产业是由人文旅游资源所开发出来的旅游产业,是为满足人们的文化旅游消费需求而衍生出来的,是文化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指出近年来学术界和一些政府部门对文化旅游产业的认识存在泛化现象,许多人把旅游业主体都作为文化产业的组成部分,包括旅游交通企业、旅游住宿企业、纯自然的观光型景区等,把旅游文化与文化旅游混为一谈。

二、民俗节庆旅游的相关概念、特点及分类

张伦书认为,所谓节庆,是指某地区或城市以其独特的资源,包括历史、文化和艺术、传统竞技、体育、风俗习惯、风情风貌、地理优势、气候优势、遗址、胜地、古迹等为主题,自发而周期性举行的大型庆祝活动[3]。现代的节庆定义就是在特定时间特定地点举行的各种庆祝活动的总和,其形式包括各种传统的节日以及在新时期创新的各种节日。

节事是节庆活动和特殊时间活动的统称,概念十分广泛。节事是与节庆相对而言的,节庆这一概念更注重公共庆典的欢乐本义,而节事概念包括的范围更加广泛,不仅包括节庆,还包括各种交易会、博览会、文化、体育活动等特殊事件活动。但是在国内,也有学者把节事等同于节庆。

节庆旅游是为了促进一地旅游业的发展并以此带动一地经济的发展,通过专门的组织机构预先安排和设计的以独具个性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自然人文景观、特色产业和生产经营活动为依托的节庆内容和形式,在固定地点或区域周期性举办的有特定主题,融旅游、经贸、文化活动于一体的、有广泛民众参与的节日庆典活动[4]。

三、郑汴洛民俗节庆旅游资源评估与分析

郑汴洛地区的节庆旅游市场是在旅游者的带动下逐渐形成的,其产生的主要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首先,郑汴洛地区节庆旅游活动内容丰富,质量较高,主题多样,参与性和娱乐性都比较高。其次,郑汴洛地区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所以节庆活动的知名度也较高,活动的氛围相比其他地方的节庆活动要好。再次,在河南省政府和地方各级政府以及有关部门的大力配合下,节庆旅游活动得到了大力宣传,很多游客因此更充分的了解了当地的风土民情和节庆活动,前来观光旅游。最后,随着政府管理的不断介入以及资金的进入,郑汴洛地区的旅游环境和交通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接待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这些都导致了郑汴洛地区节庆旅游市场的快速发展和壮大。

(一)郑汴洛民俗节庆旅游资源分布状况

作为河南省省会以及中原旅游区中心城市,郑州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旅游资源丰富,西依中岳嵩山,北邻万里黄河,以其“黄河风光、黄帝故里、少林功夫、购物商城”的独特魅力,吸引着众多海内外的旅游者。与此同时,郑州也形成了许多自己独有的节庆旅游活动,到目前为止,郑州市已经形成了诸多各具特色的旅游节庆活动,其中有代表性的有中国郑州国际少林武术、新郑黄帝拜祖大典、城隍庙民俗文化旅游节、商都民俗庙会、登封中岳庙庙会等。

洛阳,地处古洛水北岸,九州之中,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自夏朝以来十三座王朝在此定都,河图洛书在此诞生,科举制度在此创建,丝绸之路与隋唐大运河在此交汇,是人杰地灵的宝地,欧洲人最向往的城市,中国休闲城市前列。洛阳的节庆旅游资源也十分的丰富,到目前为止,洛阳市已经形成了包括洛阳牡丹花会、黄河小浪底观瀑节、河洛文化节、洛阳民俗文化庙会等各具特色的众多旅游节庆活动。endprint

开封古称东京(亦有汴梁、汴京之称),作为曾经的七朝古都,开封历史悠久,文化兴盛,迄今已有2700余年的历史,现如今已经是国家重点旅游观光城市。虽然开封的节庆旅游资源没有郑州、洛阳丰富,但也很有代表性。截止目前,开封市已经形成了清明上河园民俗文化节、开封菊花花会以及龙亭春节大型艺术灯会等七个有代表性的旅游节庆活动。

(二)郑汴洛民俗节庆旅游资源类型分析与评估

郑州、洛阳、开封这三个城市节庆旅游资源级别涵盖了国家、省市县四个类别。如:国家级的有炎黄文化旅游节(新郑拜祖大典)、中国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洛阳牡丹花会、开封菊花花会等。省级的有河洛文化节、黄河小浪底观瀑节等。市级的有城隍庙民俗文化旅游节、月季花会、伏牛山滑雪节、铁塔公园荷花节等。县级的有中牟西瓜节、河阴石榴文化节、郑州侯寨葡萄节、会盟荷花节等。通过这四种类型的分类,“郑汴洛”地区可以采取主打国家级和省级节庆旅游,形成自己品牌,辅以市级和县级的节庆活动,丰富国家级和省级的节庆活动,起到以大带小的格局,最终形成一套节庆旅游系统和节庆旅游精品线路。

从节庆旅游主题来看,“郑汴洛”地区包括了自然景观型、历史文化型、民俗风情型、物产链饮型、运动休闲型、娱乐游憩型六种类型,但主要集中在前三种类型里面。其中自然景观型占到了46%,通过主题分类,“郑汴洛”地区,要把自然景观类节庆旅游资源整合,把时间分布开,主推自然景观类,辅以历史文化型和民俗风情型,形成一条旅游时间带,这样既可以持续又可以分散游客,保持旅游活力。于此同时推出自己的口号和打造品牌形象,以3带3的战略方式,全面带动全省的旅游经济。

“郑汴洛”地区的节庆旅游资源不仅数量众多,质量也十分的高,如中国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洛阳牡丹花会、开封菊花花会等不仅全国知名有的甚至享誉全世界。这三个地区的节庆旅游市场影响着整个河南的节庆旅游市场,占河南省旅游市场份额很大一部分。随着河南省政府对这三个地区的旅游投入不断加大,“郑汴洛”节庆旅游市场规模在不断扩大,知名度也在不断增加,与周边省的竞争力也在逐步增强。在此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的品牌树立和形象改善等整合措施,“郑汴洛”地区完全可以打造出全国独有的节庆旅游市场,成为国内旅游界的一大亮点。

四、文化旅游产业视阈下郑汴洛民俗节庆旅游市场整合策略

(一)郑汴洛民俗节庆旅游市场整合的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指导思想是整个整合过程的核心,指引着整合过程的前进方向,有了指导思想,在实施过程中,还要结合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总的来说,“郑汴洛”节庆旅游市场整合的指导思想要植根于厚重的中原文化,尤其是商都文化、河洛文化以及宋都文化。将三地悠久的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等结合当地旅游市场的大环境以及市场发展状况,并根据郑汴洛节庆旅游市场不同的发展特点进行整合,包括产品、交通、管理、渠道、宣传等各个层面进行进行整合包装,最终实现整个“郑汴洛”地区节庆市场的整体发展。

整合的基本原则包括优势互补、整体优化以及群众性原则。“郑汴洛”节庆旅游市场既有优势也有不足的地方,整合的过程就是要将他们的优势互补,将各个分散的市场进行优化组合,从而最大程度发挥经济、市场效应。通过前期调研、丰富旅游产品、联合促销、完善各种功能等进行整体优化,促进整体节庆旅游市场良性、可持续发展。节庆活动本来就是人们的节日庆典活动,只有群众的不断参与,节庆活动才有存在的意义。节庆活动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没有群众基础的节庆活动是长不了的。现代的节庆旅游活动,其本质是将传统节庆活动植入旅游元素,使之更具有观赏性、参与性和休闲性,激发广大旅游者游览的兴趣,实现传统文化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所以,郑汴洛地区节庆市场的整合要基于群众,依靠群众,切实考虑群众的参与性和群众的切身感受,只有这样才能给游客带来很淳朴的旅游体验,不能让商业性冲淡了群众的娱乐性。[5]

(二)郑汴洛民俗节庆旅游市场整合策略

1.确立节庆活动主题,树立主题良好形象。好的节庆活动必须明确一个主题,才能把这些活动链接起来,形成品牌。主题是节庆活动的灵魂,良好的主题形象会给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同时也有利于营销推广。节庆活动只有在主题的打造下才更能凸显自己的特点,也有助于推动整体节庆旅游市场的发展。在2004年,河南省旅游局把“中华之源锦绣河南”作为我省旅游主题口号,推出了一系列活动。随着旅游业的发展,2009年河南省旅游局将这一口号改变为“文化河南,壮美中原”,这更能体现出我省文化的深厚,并大力宣传此主题口号。随后在全省推出了很多节庆活动,特别是在郑汴洛地区,如牡丹花会、黄河文化游、拜祖大典等几十项。在河南省旅游主题口号背景下,郑汴洛地区可以借助该形象做进一步推广,扩大郑汴洛节庆旅游的影响力,让更多的游客了解郑汴洛,了解河南省。[5]

2. 运用多种形式和手段对节庆活动进行立体宣传,提高活动知名度,形成品牌效应。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给宣传的方式带来了很大的变革,不仅仅是以前那样单一的广告宣传。现代的传媒手段给节庆活动的促销带来了很大的方便,河南省旅游主题口号的宣传使河南省的旅游形象得到了极大的提高,郑汴洛地区节庆活动的宣传可以在其影响力下做进一步扩展。通过积极与知名网站、主流媒体和各个地方媒体合作,推出本地区知名的节庆活动、旅游专题报道,进而开展全方位立体式宣传,让游客真正了解这些节庆活动,提高他们的游览兴趣。同时在旅游纪念品上要体现出当地特色以及本次节庆活动的特点,形成旅游卖点,这样才能在节庆活动后给游客留下一份美好的回忆。

3.积极探索创新民俗节庆旅游新形势,深入挖掘民俗文化精神内涵,打造民俗节庆旅游精品工程。当今时代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不断发展,旅游产业也是一样,同样的节庆活动一成不变的举办会使人感到乏味,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使游客感到新鲜,提高游客的重游率。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在样式上都要有所创新,在郑汴洛地区可以不断探索多种新形式的节庆旅游活动,如乡村旅游节、休闲旅游节、红色旅游节、生态旅游节等。在样式上,可以不断改造传统的节庆活动,创新活动流程,融入更多的文化元素,使之更有参与性,譬如《禅宗少林·音乐大典》、《大宋·东京梦华》等大型实景演出,给游客带来震撼效果的同时,文化参与也给他们留下极其难忘的印象。总之,创新能够使郑汴洛的节庆旅游市场更具有活力,要在保持传统文化背景的原则下进行创新,并不断发扬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审美观,可以采用自我淘汰的模式,不断更新节庆活动,让对手望尘莫及,最终形成品牌,产生品牌效应。

4.时间序列化,保持节庆活动的连贯性。郑汴洛地区大大小小的节庆活动十分丰富,从开始到现在已经形成了自己固定的时间表,还有一些活动由于季节性的限制,举办时间也相对固定。但如果从整年来看,这些节庆活动可以按照时间顺序依次排列开,在对外推广的时候,按照12个月向外推广,每个月还可以确定一个小主题。在开展节庆旅游活动时,通过时间序列化安排,形成郑汴洛三地节庆旅游市场的错位经营。这样更有利于保持整体节庆市场节庆活动的连续性、衔接性、均衡性,旅游者无论什么时间来都能体验到当地纯正的风俗民情和文化氛围。

五、结束语

随着现代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传统的观光型旅游产品所占比重会越来越小,体验性的旅游产品如,民俗节庆、度假休闲、生态旅游等所占比重则会逐渐增多。郑州、开封、洛阳是位于黄河沿线上的三座主要的河南省旅游城市,拥有着丰富的民俗节庆旅游资源,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河南省的旅游节庆市场多呈现出“点、散、乱”的特点,缺乏有效的系统整合。今后,要想做好郑汴洛地区民俗节庆旅游市场,就要在其原有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研究并加以有效市场整合,设计出科学合理的整合开发模式和途径,形成系统化、协调化的发展机制。

参考文献:

[1]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河南省“十二五”旅游产业发展规划,2012.

[2]高峻.生态旅游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95-196.

[3]陆凤英,王录仓.节庆旅游研究文献综述[J].前沿,2007(8):33.

[4]马聪冷,中国节事旅游研究—理论分析与案例解读[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8:98.

传统节庆旅游开发策略研究 篇7

1 民众的参与是传统节庆旅游开发的关键

广泛的民众性是传统节庆赖以成功的关键。民众的参与包括两部分, 一是当地居民的热情参与, 增强社区居民的文化认同。任何传统的节庆活动, 都源于劳动民众的生产生活, 而后又内化为其自身生产与生活的一部分。如果当地人不重视这个节日, 那么这种消极态度很快会波及到游客, 节日在游客心中自然就没有了吸引力。换句话说即节目不能从某种程度上正确反映本地和本地人一些实质和灵魂性的东西, 那么它给游客的经历将是残缺不全的, 易混淆的, 或是空洞的。二是提高游客的参与性。传统的节庆普遍是以舞台的形式来展现的, 游客不能真正融入传统的节庆当中, 就会减弱游客的参与热情和旅游体验。传统节庆旅游在开发时, 必须充分考虑到游客的体验需求, 打破这种将游客排在外面的舞台形式, 让游客也成为传统节庆的组成部分。

韩国端午节至今还生机勃勃地传承着, 每年吸引着将近200万人次的旅游者, 其根本原因在于它所传递的文化精神依然扎根于现代民众的心里。那些传统的祭祀仪式、风物游艺, 依然是他们当下生活的一部分, 精神和信仰的一部分, 彼此朝夕相处, 须臾不离。正是当地民众的自觉参与, 推动着传统自然地传承与衍变, 生生不息。为了提供参与平台, 韩国端午节的前后两天广泛举行各种活动。包括游戏和摔跤、荡秋千等。这些活动吸引了大量周边和各地民众的广泛参加, 增强了对节日的认同感。

反观在我国, 端午节虽然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 但现在中国大部分地方已不再重视这一节日。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如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 喝雄黄酒、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放黄烟子、吃十二红等大部分已无人知道。人们最多也就是吃吃粽子, 就算是过了端午节。对端午节的忽视使得这一节日最终没有发挥它所蕴含的巨大旅游价值。

2 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传统节庆旅游开发的保障。

文化是传统节庆旅游的生命。每个传统节日都有它各自独特的文化。有些文化随着社会的发展已经消失。传统节庆旅游的开发不但要展现现有的节日文化传统, 还要把那些不为人们所熟悉的, 被人们忘却的文化挖掘并表现出来。充分的挖掘传统节庆的文化内涵, 并把这些文化内化在当地人的行为当中, 只有这样才能使旅游者感受到传统节庆旅游的魅力。

江陵端午节中的端午祭过程复杂, 文化内涵丰富。江陵端午祭的活动丰富多彩。除指定的祭礼 (谨酿神酒——送神仪式) 、巫祭、官奴假面戏、农乐竞赛、儿童农乐竞赛、鹤山奥道戴歌谣 (这些都是地区或国家指定的无形文化遗产) 外, 还有众多的民俗活动, 如汉诗创作比赛、乡土民谣竞唱大赛、全国时调竞唱大赛、拔河、摔跤、荡秋千、射箭、投壶等;庆祝活动, 如烟火游戏、端午放灯等;夜间活动, 如国乐表演、伽琴并唱等;艺术活动更是丰富多彩。此外还有被称为“乱场”的商品交易。现在, 在江陵端午祭时还邀请国外民间艺术团体到场表演, 增进各国的艺术交流和友谊, 今年参加江陵端午祭演出的就有中国吉林省的吉剧团和被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中国的昆剧。

令人惋惜的是, 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中国的传统节庆, 其内蕴很多不被国人所知, 渐渐遗忘。

3 以特色资源为依托, 打造品牌化的传统节庆旅游

对于很多人来说, 提起奔牛节, 就会想起西班牙;提起啤酒节, 就会想到德国的墨尼黑;提起电影节, 就会想起戛纳。品牌化能够提高传统节日的吸引力, 维持传统节庆的生命力。我们有很多的传统节日像春节、中秋节等只是停留在民间的传统节日上, 平淡没有特色。打造品牌化的传统节庆旅游, 我们应该做到:一是主题的特色性。传统节庆旅游活动的策划和组织通常围绕某一主题而展开, 对当地资源、产业等要素进行整合。二是举办的周期性。各地为了达到树立品牌, 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对推出的旅游节庆活动一般都采取周期性举办的方式, 每次短则三、五天, 长则半月到一月。三是内容的综合性。各地举办的旅游节庆活动一般都包含了旅游、经贸、文化、艺术、宗教等众多方面的子项目, 内容丰富。四是参与的广泛性。旅游节庆活动一般强调从总体上形成普天同庆、万民同乐的热闹、欢庆气氛, 政府、企业和社会民众的广泛参与, 较之一般性的观光和度假旅游产品, 产品的质量在较高的程度上依赖于当地环境气氛的营造。

4 创新是传统节庆旅游持续发展的途径

创新的前提是挖掘传统节庆的内涵和外延, 包括节庆的起源、神话传说、民间风俗、节目表演、祭祀、庆典等各个方面。传统节庆一般历史悠久, 其内涵极其丰富。一个传说、一首歌、一个人就可以造就一个节庆旅游活动。江陵端午祭是现在韩国保存比较完整的传统节日习俗之一。原来在韩国许多地区都有端午习俗, 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渐渐消失了, 唯独江陵地区完整地保存着。其主要原因就在于除了保存祭礼 (谨酿神酒——送神仪式) 、巫祭、官奴假面戏等传统项目外, 还把现代的一些元素、一些文化的元素注入节日里。为了吸引游客, 还开发了众多参与性的民俗活动, 如汉诗创作比赛、乡土民谣竞唱大赛、全国时调竞唱大赛、拔河、摔跤、荡秋千、射箭、投壶等;庆祝活动, 如烟火游戏、端午放灯等;夜间活动, 如国乐表演、伽椰琴并唱、农乐竞赛、鹤山奥道戴歌谣的项目。实现传统节日旅游的现代转型, 使它在今天仍然显得年轻, 并得到了国际认同。这对中国的传统节庆旅游的开发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5 专业化的市场运作模式, 整合开发旅游节庆产品

节庆的旅游开发是节庆经济在旅游领域的具体运用, 是节庆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嫁接产物。节庆活动的市场化、产业化运作, 就是由各种社会力量来组织运行, 政府只起辅助作用。其旅游开发是一项综合性和政策性都很强的经济产业活动, 旅游节庆的利益性也决定了它最终必然走向市场。节庆涉及筹备策划、宣传促销、集资、包装、广告、会务、展览, 到场地布置、观礼台搭建、纪念品设计制作等环节。仅筹备策划就需数月时间, 官方机构独自承担不仅不专业难以做出水准, 而且影响正常的行政管理工作。故政府策划旅游节庆不能很好满足市场需求, 不利于旅游节庆活动的长期发展。因此, 需要采取市场化运作, 由相关企业承担, 交由专门的部门和专业人士运营。在实际操作中, 应将节庆旅游作为一个独立的旅游产品或品牌来经营, 并重视节庆活动的群众性、观赏性、自发性和娱乐性。节庆的主题、内容和形式要在充分了解游客的欣赏爱好和审关情趣的基础上决定;要充分利用市场机制, 将旅游节庆与商贸活动结合起来, 同时应遵循资金筹措多元化、活动承办契约化、管节办节规范化市场化等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和原则。

参考文献

[1]江金波.论城市传统节庆旅游开发的原则与市场运作[J].地方经济, 2009.

[2]程金龙, 赵威.河南节庆旅游的开发策略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09, 37 (12) :5776~5778.

[3]章建刚.传统节日内容和形式创新能做得更好[EB/OL].http://www.sina.com.cn, 2009-05-30.

[4]王丹.学者指韩国端午祭“申遗”成功对中国有诸多启示[EB/OL].中国新闻网.

[5]陈素平, 黄波.论我国传统节庆旅游品牌的培育[J].社会科学家, 2007, 3 (02) .

大宋上元灯会节庆旅游品牌塑造研究 篇8

品牌的塑造有利于降低消费者购买旅游产品无形服务的风险,为旅游者提供消费导向,并产生持久的扩散效应,从而获得游客的普遍认可,巩固旅游地与游客间的关系。大宋上元灯会作为开封本地传统民俗节庆活动的一种表现形式,其文化内涵具有很强的地域性、传承性、不可复制性,所以把“宋文化”作为品牌塑造的出发点,在节庆旅游市场上具有垄断性。

一、大宋上元灯会的定位策略

(一)重新定位:将“开封市龙亭灯展”更名为“大宋上元灯会”

旅游节庆品牌定位会在不同生命周期随着市场竞争情况和消费者生活方式的变化而变化,重新定位可以使原有形象焕发生机,产生新的吸引力和号召力。“大宋上元灯会”这一文化旅游节庆活动是在原有“开封市龙亭灯展”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在2015年之前,冲着“北宋皇宫旧址”来的游客很多,冲着“龙亭灯展”来的游客寥寥无几。龙亭灯展的市场定位已经无法适应如今的市场竞争和旅游者需求。想要让更多的人认识龙亭灯展,想要把北宋第一节庆活动推向全国,就必须对龙亭灯展进行重新定位,塑造一个鲜明的形象,并大力进行宣传推广。

(二)领先定位:“中原地区第一大灯会”(中原第一灯);“元宵佳节观灯,唯有北宋开封(大宋东京)”

通常人们对“第一”、“唯一”或“之最”的旅游地或景区具有明显的崇拜心理,领先定位正是利用了游客的这种心理。[2]率先提出“中原地区第一大灯会”(中原第一灯)的定位有利于在和同处中原腹地的西安城墙灯会的竞争中取得优势,同时,如若日后洛阳、郑州等省内城市也要发展灯会,开封就已在心理上抢占先机。所以,此种定位的主要目标市场是中部六省。

(三)比附定位:“不用到四川,照样看灯展”

比附定位,也称跟随定位,是以竞争者中最高地位的形象作为参照,借用竞争者的市场影响来突出自己,依附竞争者来定位。大宋上元灯会通过和自贡灯会在旅游者中根深蒂固第一位的形象相比附,借助自贡灯会“天下第一灯”的名气,牢固地稳定第二位的形象。这样的定位一是向潜在旅游者传达了开封大宋上元灯会和四川自贡灯会在品质上的同一性,二是在心理上缩短了潜在旅游者和旅游目的地开封之间的距离。由于自贡市和开封市地理位置相距较远,在春节期间,大宋上元灯会和四川自贡灯会具有不同的客源市场,且这种定位的主要目标市场是距离四川省较远的东北地区、东部地区、东南沿海地区以及河南省其他城市,所以不会出现开封市打广告游客却流向自贡市的情况,所以在采用比附定位的同时和自贡市做好协同合作关系,互相宣传推广,不仅不会争抢客源,还可以形成互送客源的双赢局面。

(四)空隙定位与资源支撑定位:“重现千年盛世,感受宋式狂欢”

空隙定位的核心是树立一个与众不同、从未有过的主题形象。资源支撑定位则是要将节庆产品中最具特色的旅游资源提炼成旅游形象。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越是新鲜、独特的形象,越能引起旅游者的关注和好奇,因而越能激发旅游者的旅游动机,并促使其转化为旅游行为。所以,同样是灯会,同样是元宵灯会,开封所具有的大宋皇城的历史文化背景便是大宋上元灯会独有的鲜明形象依托和最具特色的文化旅游资源。另外,将开封已经形成品牌的清明文化节大巡游活动嫁接到大宋上元灯会上,举办宋式狂欢派对、上元花灯大巡游等活动,这是其他灯会举办城市所没有的独特优势。

(五)利益指引定位:“上元浪漫逍遥城,相约提灯聚开封”

利益指引定位强调突出游客的特殊利益,针对特定客源市场形成特殊旅游形象。若非商业炒作,只因牛郎织女相会就将七夕节定为中国的情人节是十分不恰当的。相比,古代女子只有到了元宵节才可以迈出家门,甚至和男友幽会谈情。从“众里寻他千百,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这些广为流传的词句中便能感受到北宋上元节期间的浪漫气息。此处的逍遥取“优游自得,优哉游哉”之意,旨在传递给潜在旅游者一种信息:在灯会期间来到开封,就可以达到无拘无束的逍遥境界,闲庭漫步,身体不受羁绊束缚,休闲放松,心灵得到自由放逸。

二、大宋上元灯会品牌识别系统设计

将大宋上元灯会打造为旅游节庆品牌有两方面的考虑:一是大宋上元灯会的名称、标示、符号等的组合运用,即具有辨识度的品牌商标,通过商标注册,在法律意义上界定旅游节庆品牌的使用权、所有权等;二是大宋上元灯会在旅游节庆品牌在文化层面与心理方面的意义,即包括品牌知名度、美誉度和认可度等在内的品牌口碑。

在大宋上元灯会形象塑造方面,要关注该品牌的识别系统设计。旅游节庆的视觉识别系统VI(Visual Identity System)是指那些直接刺激人们的视觉神经,在人的大脑里迅速形成记忆的节庆识别物,如节庆的节徽/标、会旗、主题口号、吉祥物、标准字与标准色、广告设计、会场布置、纪念品以及节庆形象代言人等。旅游者通过对视觉识别物的零散感知,慢慢形成对节庆品牌的记忆与识别。

(一)大宋上元灯会品牌基本部分

节庆名称:中国开封·大宋上元灯会

节庆时间:每年农历腊月二十三至正月三十

主办方:开封市人民政府

(二)大宋上元灯会品牌形象宣传口号

在对大宋上元灯会进行分析定位之后,旅游形象定位要用精炼的语言即主题口号表现出来。大宋上元灯会的形象宣传口号设计要以开封的自然社会环境为背景,以灯会的景观资源为基础,将灯会最具优势的特征加以提炼,概括成一句主题口号,以达到打动旅游者的目的,激发其亲临实地一游。旅游地形象宣传口号的创意设计方法很多,在大宋上元灯会的口号设计中,采用从旅游地的资源、文化、历史等方面特征来设计宣传口号的资源支撑法和从游客需求出发,向游客传递一种信息——通过到旅游目的地旅游,游客将获得一种什么样的感受与体验的利益指导法。

(三)大宋上元灯会品牌形象标志与吉祥物

大宋上元灯会的节庆标志是品牌形象可识别系统中最直观的部分,也是最容易被游客或潜在旅游者感知的部分,在宣传营销中起着“旅游形象面孔”的作用。大宋上元灯会形象标志的设计就是要将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复杂的旅游特性通过简洁明了的旅游品牌标志有效传递给游客,“寓复杂于简约”是进行旅游标识设计时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根据大宋上元灯会的文化内涵,以及想要传递给游客的信息,在进行标志设计时不可缺少的几个元素为“北宋”、“灯笼”、“开封”,色彩系统要体现灯会所传达的“喜庆”、“热闹”、“浪漫”的基调,要能看到灯会背后的象征意义,东风夜放花千树,盛世昌明在开封,花灯与烟火带来光明和温暖,传播希望和力量。

(四)大宋上元灯会品牌象征人物

聘请知名人士作为形象大使,代表旅游地形象从而增强旅游地形象的感召力,已经成为众多旅游地的重要选择。但从资金预算方面和文化背景方面,品牌虚拟代言人比起明星代言人更为合适。虚拟代言人在食品、日用品、服装等各个行业都有所运用,但在旅游行业除了一些OTA品牌尚未有企业或品牌使用。大宋上元灯会若能打造一个全新的虚拟代言人,将会让这一旅游节庆品牌迈上一个新台阶。大宋上元灯会可以利用宋太祖赵匡胤、宋徽宗赵佶等历史人物作为象征人物。首先,龙亭公园景区是大宋上元灯会的主会场,其次北宋时期的上元灯会流行官民同乐,宋徽宗赵佶和京城名妓李师师的故事也充满着传奇的浪漫色彩。另外,如今科技发达,可以让虚拟人物活起来,在现实中和游客进行交流。

三、结语

山东旅游节庆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篇9

一、前言

旅游节庆是一个展示文化魅力的平台,提升旅游地的形象,打响知名度,促进旅游地发经济、政治、文化发展。在旅游节庆活动多年的发展中暴露出种种问题发人省思,尽快解决好问题,才能使旅游节庆活动大放异彩。

二、山东旅游节庆发展现状

(一)山东旅游节庆资源概况

山东位于我国东部地区,东靠黄海,北靠渤海与胶州弯,南与江苏接壤,地理位置属于黄河下游地区。自古以来,山东就是一个优秀文化、地理资源的集散地。目前,全省共计有6处国家级别的重点风景名胜区,分别是著名的泰山风景名胜区、位于淄博的三孔风景名胜区、山东半岛北部地区的青岛崂山风景名胜区、位于胶东半岛的海滨风景名胜区以及山东青州与博山风景名胜区;“泉城”济南、“孔子故里”曲阜、”、“世界啤酒之城”、“世界帆船之都”青岛、“东方属木,木色为青”青州、“人间仙境”蓬莱、“中国北方的威尼斯”聊城、“齐国故城”临淄、“泰山安则四海皆安”泰安、“苹果之乡”烟台、“邹鲁圣地”邹城这10座国家级别历史文化名城;还有像“五岳之首”、“天下第一山”泰山、甲午中日海战历史遗址威海市刘公岛景区、抗日战争中华民族扬威之地台儿庄大战纪念馆、“江北第一溶洞”赞誉的沂水天然地下画廊、吉尼斯最高记录的保持着万亩榴园的枣庄冠世榴园、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人间仙境”烟台市蓬莱阁旅游区……等众多举世闻名的自然风景区,山东具备了一大批优秀的先天旅游资源。

山东省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特产数不胜数。蔬菜类有章丘大葱、平阴玫瑰、莱芜生姜、潍坊萝卜、金乡大蒜等;水果品种繁多有清脆香甜的烟台苹果、“皮薄肉细”的莱阳梨、有“群桃之冠”美誉的肥城桃、“中国金丝小枣之乡”乐陵栽培的金丝小枣、枣庄有吉尼斯最高记录的万亩榴园长出的石榴……小麦、玉米、大豆、地瓜的产量也很大,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产值在全国占较大比重。

(二)山东旅游节庆发展概况

在改革开放的深入探索下,旅游业等第三产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壮大。山东省在旅游发展热潮中由政府带头,地方积极出资准备,创立发展了一批优质的旅游节庆活动。起初节庆创办的初衷是想将地方的传统风俗、历史民俗、宗教文化传承下去,宣传特色的地方文化,同时也是希望将现代生活与历史韵味相结合。现如今已发展到全省各地广泛举办节庆活动,其主题内容、文化内涵更为丰富多彩,形式多种多样,真正实现旅游节庆地宣传的功效。像很多耳熟能详的节庆会展,例如:在每年4月20日至25日的潍坊国际风筝会,在有着“世界风筝之都”的潍坊市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风筝爱好者的光临;集民俗、艺术、商商品贸易活动于一体的泰岳庙会是泰山旅游的亮点,是泰山旅游的品牌特色。其历史悠久,兴旺于唐朝,在明清期间发展到鼎盛时期。每年的5月6日至12日可以来泰安逛庙会。

三、山东旅游节庆发展战略研究

潍坊国际风筝节、青岛国际啤酒节和中国曲阜孔子文化节并称山东节庆活动的三大品牌且已经成功的进军国际市场,打响了世界性的知名度,让好客山东的美名逐渐的登上在世界节庆舞台。但是所有事物发展都是有着一波三折的曲折性,就拿潍坊国际风筝节来说。潍坊在上世纪三十年代的时候就曾经举办了当时小有规模的风筝节。在1984年在美国友人的牵线搭桥和当地旅游部门的大力协作下,同年4月1日,第一届国际风筝节开幕。21世纪,为了发展社会主义体制,潍坊国际风筝节需要做出重大改革创新。在对大量古今中外节庆活动的调查研究中,提出招商引资的新形式。创办出更加精彩绝伦的潍坊节庆会展;还有孔子故里曲阜举办的曲阜孔子文化节也是在风雨飘摇中一路走来。作为中华名族的传统文化思想的孔子思想和儒家文化学说一直是文化中精髓,这也是孔子文化节创办的文化基础;青岛国际啤酒节在尝试、蜕变、提升、成熟几个阶段的发展后,提高了自身节庆定位,增强了青岛啤酒的品牌效应。

四、山东旅游节庆发展问题及对策

(一)主题不够突出

各类的旅游节庆层出不穷,必然会有重复雷同问题出现。就需要在发展中把握各自的优势特征,在创新中找出差异,在特色中站住脚步。

(二)群众参与热情不够

在节庆活动中往往是游客最富有激情的时刻,却出现群众参与度不高,观光热情不够的现象。就需要我们反思,节目的编排是否符合大众口味,活动中的限制因素是否阻挡群众融入节庆活动中。要让活动吸引大众,成为大众的欢乐之源。

(三)节庆活动没有创新,死板老陈

创新是任何事物生命力的体现,所以当节庆活动缺乏创新精神,就会枯燥乏味,让游客提不起兴致,也是节庆活动目前的瓶颈问题所在。将传统与现代相融,跟上时代的步伐。

(四)政府干预过多,失去自身特色

山东省的节庆互动大多数是由政府牵线举办的,长此以往节庆活动缺乏应有动力、竞争力。慢慢和其他活动融为一流。所以在市政引导的基础上,适度放宽民间的参加限制,引进资金、引进新技术会为节庆会展注入新鲜的血液。

五、山东旅游节庆未来发展方向

1.国际化是旅游节庆活动发展的最高阶段,将本土文化气息与国际化文明综合,借鉴他国的优秀经验,在国际上打响山东旅游节庆活动的知名度。

2.个性化是每个节庆会展的特色,也是让游客流连忘返的闪光点。有个性、有特色是区分旅游节庆活动的衡量标准。

3.大众化是节庆活动的必然趋势,调动大众参加的积极性,使之成为普天同庆、万人空巷的狂欢盛宴。

4.规范化是对旅游节庆的策划、组织方面的要求。井然有序的制度实践地点上的规范是节庆活动成功的先决条件。

六、总结

乡村节庆旅游研究 篇10

民俗节庆旅游作为旅游游憩资源的一种, 在旅游规划与开发中应受到足够的重视, 民俗节庆旅游作为节庆旅游的一种, 其不但对旅游业的自身发展具有一定积极作用, 同时, 对当地形象的传播更具有文化内涵上的意义。界定民俗节庆旅游的前提, 首先是对民俗和节庆的界定。所谓节庆, 就是指某地区以其特有的资源, 包括历史、文化和艺术、传统竞技、体育、风俗习惯、地理和气候优势、遗址、胜地、古迹等为主题, 自发而周期性举行大型的庆祝活动。所谓民俗风情, 是指一个民族或地区的人们, 在文艺、语言、信仰、服饰、饮食、居住、娱乐、节庆、礼节、婚恋、交通以及生产等方面, 民间所特有并广泛流行的喜好、风尚、传统和禁忌。本文研究的民俗节庆是指以苏州民俗风情为依托的节庆活动。因此, 本文对民俗节庆旅游的定义是, 某地区或区域以其特有的资源, 包括自然、人文、经济、历史等为主题, 经过规划、开发和宣传或者营销等手段举办的旅游活动, 这种专项旅游活动形式可以带来某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它属于事件旅游中节事旅游的一种。

1 苏州民俗节庆旅游概况

苏州的民俗节庆活动众多, 主要有:一月的虎丘春节年会, 正月初五接财神, 春节民俗综艺活动;二月有元宵灯会, 苏州太湖梅花节;三月吴中洞庭碧螺春茶文化节, 石湖“百花节”, 太仓江海河三鲜美食节;四月清明节, 东方水城中国苏州国际旅游节;五月有凤凰美食狂欢节, 苏州太湖宠物节;六月有苏州太湖宠物节, 拙政园荷花旅游节, 吴地端午民俗文化节, 苏州太湖龙舟赛;7月“红色之旅”沙家浜红色旅游节, 蒋巷葡萄采摘节;八月苏州摩天轮乐园七夕情人节活动, 石湖串月民俗风情游, 中国常熟沙家浜旅游节, 太湖开捕节;九月虎丘金秋庙会, 太湖牛仔啤酒风情节, 阳澄湖蟹文化节, 中华丰收美食节;十月天平山“红枫节”, 九九重阳庙会活动, 羊肉美食节, 十月太仓菊花展;十二月同里罗星洲暮鼓晨钟活动, 寒山寺听钟声活动。

苏州四季分明, 民俗节庆活动根据气候因素分布, 一般从每年的4月开始, 苏州进入仲春, 气候宜人适合踏青游玩, 9月到11月, 进入苏州的第二个旅游旺季, 客源市场会集中于这个时间来苏, 气候条件比较差的冬季和夏季活动减少, 因此可见苏州民俗节庆活动在第一季度和第四季度比二、三季度相对偏少。

2 苏州民俗节庆旅游的现状分析

2.1 宣传力度不均衡

苏州的民俗节庆活动虽然名目很多, 主题丰富, 但是除了在四月时举行盛大的苏州国际旅游节开幕式的时候进行大力宣传外, 其他时间或者其他的活动宣传力度不强, 或者宣传内容和形式单一。民俗节庆活动的参与者以当地居民为主, 而外地游客却很少, 而且散客居多, 团队很少。

2.2 品牌少, 知名度低

目前苏州旅游的主要资源仍然以苏州园林为主, 苏州的水域风光和历史人文以及民俗节庆活动等资源并没有形成品牌, 知名度辐射程度普遍较低。比如吴地端午民俗文化节, 这是中国传统节日, 但是苏州的优势就在于端午节的产生与苏州有关, 可以说是端午节的发源地之一, 有一定的文化依托, 但是知名度却不高, 外地游客很多都不知道苏州与端午节之间的渊源。像端午节这样的有吴文化依托的旅游资源在苏州还有很多, 开发是必不可少的阶段, 但是如何把这个品牌做出去, 需要专业管理人才, 而目前苏州此类人才比较稀缺。

2.3 主题很多, 但缺乏个性

苏州民俗节庆活动主题很多, 但是主题是否具有特色是吸引游客的关键因素。目前苏州的民俗节庆活动的吸引力不强, 除了宣传力度不够之外, 还有就是缺乏个性色彩。现在各个地方都在开发旅游资源, 民俗节庆活动缺乏个性是一个通病, 没有个性的活动对旅客的吸引力是有限的。比如苏州的很多民俗节庆活动, 不外乎几个常规模块, 开幕式、美食节和狂欢大会, 活动主题虽然多元化, 但是内容是单一的, 旅游者看多了, 不免失去新鲜感。

3 苏州民俗节庆旅游发展对策

3.1 加强对旅行社的宣传, 拓宽宣传渠道

苏州旅游市场目前仍以团队游为主, 旅行社的旅游产品是游客可供选择的范围, 如果旅行社不把民俗节庆活动作为旅游产品的其中一项资源对游客进行宣传, 那么团队游客又何从选择和知晓有这样的活动呢。所以旅行社作为旅游的主力军, 在宣传民俗节庆活动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只有对苏州各大旅行社加大宣传, 才能成功实现对客源市场的开发。旅行社作为主要的宣传渠道, 电话推广、网络宣传、现场推介等途径也有各自的优势, 采取多渠道联合宣传, 能够提高对民俗节庆活动的及时跟踪回访和总结, 能够提高知名度和影响力。

3.2 发挥地域优势, 与周边城市共同开发

苏州的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东临上海, 南连浙江嘉兴、湖州等地, 西拥太湖, 北靠长江, 在苏州周边形成了一个旅游城市群, 上海是中国第一大城市, 杭州和南京是省会城市, 各城市之间都有各自不同的旅游资源, 但是也有相似的文化依托。所以, 苏州应该发挥自己的区域优势, 主动与这些旅游城市合作开发民俗节庆活动, 把活动的范围扩大, 利用其它城市的优势资源与自己的不足互补, 把上海、杭州、南京等城市客源吸引到苏州, 同样的, 他们也可以吸引苏州的客源, 昔日的竞争对手, 今日成为合作伙伴这样才能得到双赢。

3.3 增强民俗节庆旅游的参与性

苏州民俗节庆旅游活动大多以观赏为主, 而缺乏旅游者体验性和参与性。民俗节庆旅游的开发应该充分挖掘当地民俗节庆旅游资源, 开发出能够让游客广泛参与的旅游活动。通过参与活动, 旅游者能亲身体验民风、民俗、民情, 感受当地的文化特点, 提升民俗节庆旅游的体验价值, 增强旅游者对活动的感受, 让他们获得更多的心理满足感, 同时实现旅游产品总价值的提升。

3.4 培养专业人才管理民俗节庆旅游

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人力资源是目前各行各业的第一竞争力, 旅游业也不例外。人才资源的优劣程度决定着其它资源使用效率的高低, 因此开发和发展苏州民俗节庆旅游资源的前提是培养专业人才。目前, 民俗节庆旅游的开发还处于起步阶段, 它的牵涉面很广, 包括活动前收益预测、对节庆的开发、策划和营销、还包括筹办和人力资源的协调管理等等, 而专业的节庆管理人才在苏州地区相当缺乏, 因此苏州需要尽快培养此类人才以适应市场需求。

4 结语

通过对苏州民俗旅游资源的分析, 我们发现苏州民俗节庆旅游活动很多, 但是发展水平较低, 这主要由于政府的宣传力度不均, 品牌少, 知名度低及活动缺乏个性等原因所致。这些现象也是当下许多城市的问题。我们需要加强宣传, 拓宽渠道, 增加活动参与性等手段来吸引客源, 并通过培养专业人才管理民俗节庆旅游活动来为进一步发展作好必要的人力资源准备。本文仅仅是对苏州民俗节庆旅游资源作了较浅的分析, 提出了几条不成熟的应对之策, 对具体的细节和运作还需要作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龙英晓, 王笑.青岛节庆旅游发展现状及策略研究[J].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2 (1) :63~66.

[2]陆凤英, 王录仓.节庆旅游研究文献综述[J].前沿, 2007 (8) :33~35.

上一篇:开启学生心灵的钥匙下一篇:条件与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