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优秀作文:心灵的钥匙

2024-05-06

小学生优秀作文:心灵的钥匙(共16篇)

篇1:小学生优秀作文:心灵的钥匙

有些人,在有些时候,需要一把奇妙的钥匙来打开他的心灵,而这把奇妙的钥匙,不是一个实体,可能是一句话,一个东西,一个动作,一件事……还可能是很多东西。

这把钥匙的作用很奇妙,它会让那些需要它的人的心发生变化,可能是很微妙的变化,可能让他恍然大悟,也可能让他回心转意,让一个人的心灵从此发生了变化。

那什么样的人会需要这把奇特的心灵钥匙呢?当然,答案是多样的,可能是在一个人受到挫折时,这把钥匙可以使他的内心豁然开朗;在一个人骄傲自满、不思进取时,这把钥匙会让他回心转意;在一个人极度悲伤时,这把钥匙可能会让他重新振作起来……一个人可能会经常需要心灵的钥匙,不过,这奇妙的心灵钥匙可不是随时想要就有的,它非常珍贵,因为这世界上会懂你并会鼓励你的人,并没有几个。所以,在困难时刻能恰好遇到心灵的钥匙的人,也算是幸福的人了。

心灵的钥匙是人心的鼓励,是黑暗中的一盏明灯。如果说钥匙可以打开门,那么心灵的钥匙就可以打开心中那扇紧闭的大门。在人生中,你可能不止一次地需要心灵的钥匙,需要有人帮助你打开心中的门,而那扇门关闭的原因可能有很多,每次都可能会不一样。

但如果没有得到合适的心灵钥匙,该怎么办呢?总不能一蹶不振吧,所以这时,如果得不到别人给予你的心灵钥匙,可以试试自己去寻找那个至关重要的钥匙,自己内心的一念,或发生在自身的一件事,都可能是那把钥匙。不要总等待别人来帮助你,如果自己找到了那把开启心中大门的钥匙,你会收获更多。

总之,心灵的钥匙十分重要,想要打开心中紧闭的大门,就要善于发现那把钥匙,机会主要是自己来把握。转念之间,可能就“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了。

作者:田思思

公众号:你好语文

篇2:小学生优秀作文:心灵的钥匙

近段时间读了《给教师的20把钥匙》,感触颇深.本书给教师的20把钥匙主要分为四个部分:增强研究能力的钥匙、发展教师专业的钥匙、提升教学水平的钥匙、改善学习方法的钥匙。现在谈谈我在阅读的过程中,比较喜欢的语句或者一些感想。

1.教师经常总结自己的经验,经常吸取他人的经验,才有利于增强教育研究能力和教学研究能力。经常回答一些总结性的或者让自己反思的问题,如:你在备课方面有什么经验?你在上课方面有什么经验?你在考试方面有什么经验?你在提问方面有什么经验?等等,促使自己不断反思,总结自己的优点,以后好继续发扬,总结自己的缺点或不足,以后注意扬长避短。

2.要千方百计让成绩差的同学考出好成绩,一定要增强每位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材施教地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让学生能建构地、主动地、体验地、合作地进行学习。这有一定的难度,让成绩差的学生都考出好成绩,肯定要多好很多时间,如果少数还好,但如果这样的学生太多,难度就大了。

3.每次考试后,应立刻将正确答案公布或发给每位学生,让学生趁热打铁,修正错误,巩固正确,打好基础。当天知道作业正确与否,对有效地学习是十分必要的。这是很好的方法,以后一定注意做到。4.没上一节课,要设想全人类都在倾听,要认真负责,实事求是,力戒偏见,要以自己的全部智慧来上好每一节课,让学生如坐春风,生命和使命,价值统一。

篇3:沟通是走进学生心灵的钥匙

但随着年龄的增长, 中学生生理发育开始日趋成熟, 心理上也呈现出新的特点:发现了“新的自我”, 明显地感到“我”是大人了, 并由此产生了强烈的民主、平等要求;在人生的追求中强化了自主管理和个人实惠观念;产生对现实的不满情绪。这些生理心理特点就要求教育者必须及时洞察学生的内心世界, 准确把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进行因势利导, 有的放矢的教育, 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正如古人所说:“知其心, 然后能救其失也”。因此, 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 主动亲近学生, 细心体察、全面深入细致地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 为学生摆脱烦恼、化解困惑。这样的情才能动人, 这样的爱才具有说服力, 这样的教育才能做到“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一、平等的观念促进情感的沟通

当今的教育要求教师要与学生做心灵相通的朋友, 应从人格平等的基本观念出发, 做到把学生看成是有主观能动性的、有感情、有思想、有独立人格的活生生的人, 而不是传统的教育观念中, 教师是高高在上的, 强调师道尊严, “一日为师, 终身为父”, 教师形象威严, 对学生的教育称作教诲、训导, 教师和学生在地位、人格上是不平等的。

构筑平等的师生关系需要放下架子, 摆脱居高临下的姿态, 在实施教育的具体过程中, 不要习惯于单纯地从成年人、教育者的角度, 带着爱之深, 责之切的心理去进行说教、指正, 要善于倾听, 了解学生怎么想, 怎么看, 尝试从学生的角度去看问题。在日常生活中, 通过一些小事让学生感受到关心和爱护, 如学生的学习用品掉在地上, 碰巧经过时, 不是旁若无人地走过去, 而是帮他捡起来, 让学生觉得这个教师是容易亲近的, 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多一点理解和宽容, 从爱出发, 了解学生真实的感情需要和丰富的内心世界, 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 给学生平等对话的机会, 让学生觉得教师是一个值得信赖的朋友, 从而“亲其师, 信其道”, 自觉愉快地接受老师的教育。

二、适当的方法增进情感的沟通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的核心就其本质而言, 就在于让儿童始终体验到自己的尊严感。”因此, 教师对学生的教育要讲求方法, 要适度, 要合乎情理。不同的学生, 由于存在着成绩、性别、年龄、性格、情绪、习惯等因素, 于是, 我们教师在找学生沟通时必须因人而异, 应针对不同类型学生的不同心理, 制定相应的“沟通”策略。

1. 正确引导优秀生。

与这些同学沟通时, 教师应采取提醒点拨式。在肯定其成绩的同时, 用暗示的言辞、含蓄的语言来指出他的错误让其反省, 从而使听话的学生理解你的意图去正确估价自己, 同时也要给他们新的奋斗方向和新的目标指引。

2. 剔除中等生的“无所谓心理”。

我们所教的学生大部分处于中等, 他们大都有“比上不足, 比下有余”的满足现状的错误想法。对这部分学生应采用启发触动式。通过切中要害和推心置腹的沟通扣动他们的心弦, 但这种“触动”不是居高临下, 先入为主, 而应掌握分寸, 也就是温和而又严肃, 威严而又不猛烈, 调动和激发出学生的“内趋力”, 使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并铭记老师的教诲。

3. 激励学困生。

这些学生有自卑心理, 有“破罐子破摔”的思想, 在沟通时, 可以挖掘他在平时的点滴“闪光点”进行肯定和表扬, 然后, 再慢慢地切入“沟通”的重点, 最后要针对“学困生”往往缺乏正确的学习动机, 容易丧失自信心, 情绪低落的心理, 把这些学生当“人”看, 用“天生我材必有用”的名言来使其“扬长避短”, 促进自我发展。尽管他们对老师的谈话有防御心理, 但是, 只要我们确实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真诚的帮助和关怀, 与这些同学谈话时采用积极的对话式, 通过各种不同的形式、场合, 把握对方的心理, 采用生动的说理, 较强的故事内容, 摆事实讲道理, 以说服教育和激励鼓励为主的方法, 挖掘他们的闪光点使他们产生接受老师帮助的心理, 进而帮助他们树立改正的信心, 同时还要带动他们一起去寻找进取的途径和方法, 使他们在一个一个的小成功的基础上一步一个脚印地成长。

三、懂得欣赏激发情感的沟通

任何人做事都希望得到人的赞赏。所以, 教师不要吝惜对任何一个学生的赞扬和肯定, 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 要多使用表扬这件法宝。时代在发展, 学生的思想也在变化, 以往所崇尚的自谦美德在人的精神品质中所占的首要地位, 在今天的社会已被自信所取代, 今天的学生不缺自信和自傲, 缺的是对自我的客观评价, 教师评价学生, 如果只关注其缺点, 而忽略对其优点的肯定和认同, 就会产生思维方式上的冲突———教师认为是在严格要求学生, 帮助其完善提高;学生认为自己在老师眼中一钱不值, 老师不懂得欣赏自己。这种冲突带来的直接后果是学生对老师的教育持一种抵触情绪, 影响教育的效果。

篇4:作文,打开学生心灵之门的金钥匙

作文是生活的真实再现,是让学生用眼睛关注身边的生活,强调表露真情实感,同时能渗透做人的道理。也就是要做到“为生活而写”、“为人生而写”。所谓“言为心声”,即要使文章有真情实感,必须写学生自己亲眼所见或亲身体验过的事,写学生自己最有感受,印象最深的内容。但感情不是无源之水,情感来自“身经其事,心在其中”。唯有有了深切的体会,才能有真情实感,才能有表达的欲望。才能把习作变成“我想写、我要写,所以我才写”,而不仅仅是完成老师布置的一项任务。因此,在作文教学中,老师必须通过各种方式,调动起学生感情的兴奋点,诱导学生发掘心灵深处的潜在情感,融合在具体典型事例之中,让学生觉得有必要写。才能让学生解放自我,张扬个性,施展创造潜能,使学生写作时下笔如有神。

我们生活的世界多姿多彩,学生周围新鲜的人、事、物层出不穷。放眼生活,处处留心皆作文。为了让作文与生活建立密切的联系,我在班里开展了各项生活实践活动,通过参观、游览、实践等活动,让学生拥有了鲜活的素材,写作起来也就得心应手了。因为这是学生亲身而且临近的体验,印象深刻,从而能够做到带着问题走向生活,再由生活走向作文。例如:去年市里开展了以“传承文明,孝老爱亲”为主题的中学生德育实践征文活动,我煞费苦心的布置了一项作业,作文课的前一天我对学生说:“同学们,你们看过中央电视台的公益广告‘妈妈,洗脚’吗?父母为我们操劳、忙碌了一天回到家,我们给他们洗洗脚,难道不应该吗?他们这么忙是为了谁?这么辛苦又是为了谁?今天我们的作业就是为爸爸、妈妈洗洗脚。在洗的过程中,请注意观察他们的神态、语言、动作,写一篇作文。”因为有了生活体验,写得都很认真,基本上都写出了真情实感。虽然在动作、神态、心理描写上还不够具体、生动,但学生们的文章内容的确充实了,感情也表达得真挚而有感染力了。更值得一提的是:不少家长都激动的给打电话感叹孩子长大了,这次为写作而进行的实践活动让他们的孩子学会了感恩,学会了关心别人。

篇5:爱----是启迪学生心灵的钥匙

常言道:“一把钥匙开一把锁。”面对天真活泼似懂非懂的学生们,我们深感责任重大,是爱这把钥匙打开学生心灵之锁,我作为美术教师,多年来一直担任小学一至六年级的美术教育教学工作,教过的学生一批又一批,遇见的学生形形色色,但我都能因势利导的教育我的学生。不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创新能力,还要培养学生高尚情操和美好健康的心灵。自己始终如一地把爱全部献给我热爱的教育事业和我的学生们,用真、善、美的启迪智慧的钥匙帮助学生打开知识的大门,使学生在艺术的海洋里自由自在地神游。

记得一年级有名学生叫王琦,各方面表现都不好,尤其是撒谎,用老百姓的话:“贼坯子”。有一次,我正在上美术课的时候,他的妈妈突然慌慌忙忙对我说:“我找王琦。”说完,冲着他的孩子大喊大叫到:“你拿家里钱了吗?”他说:“没有”他妈妈气得要打他,我连忙制止道:“你先消消气,请你到外面等一会儿,我问问什么情况好吗?”他的妈妈气冲冲的出去了,家长这样当学生面指责他,他会很没面子的,大大地刺伤了他的自尊心,他如果拿了,也不会承认的,只有采取撒谎的方式进行自我保护。下课后,我叫王琦同学到办公室来,他紧紧的盯着我的脸,我透过他的眼神就能看出他的心灵在呼唤,他多么想让老师帮着解围呀,期盼老师“救驾”。于是,我笑了笑,心平气和地对他说:“王琦同学,老师最喜欢诚实的孩子,你是吗?”王琦听了低下头对我说:“老师,我愿意做一个诚实的孩子,我错了,我不应该随便拿家里的钱。”说完,把十五元钱交给了我。我抚摸着他的头说:“这才是好孩子,老师喜欢诚实的孩子。”随后,我让他的妈妈进来。把钱给他妈妈,他又向妈妈承认了错误。我摆摆手说:“你和同学

们玩去吧。”他的妈妈很感动。接着他妈妈和我说起家里的事情,原来,在孩子很小的时候,他们夫妻离异,孩子跟他的爷爷和叔叔一起生活了,在这期间,孩子养成了不好的习惯,他的妈妈看不下去了,就把他接回身边。她管孩子很严的,但是,不良的习惯一时很难改掉。就是这种情况,我对她说:“别着急,我们一起慢慢帮助他。”

过几天,我再给一年级上课时,王琦同学飞快地跑过来对我说:“老师妈妈,你不知道,我想送给你啥?”我惊奇的发现,他的两只小手背在身后,神秘的笑了,有个同学说:“他和老师叫妈妈呢”以为他叫错了呢,可他却笑着说:“老师就像我的妈妈。”于是,他把送给我的礼物拿出来,我一看,他拿着一个鸡蛋,一根香肠,一把花生米,我笑着对他说:“谢谢你,老师不要你的礼物,只要你努力,做个好孩子,老师就高兴了。”有个孩子说:“老师,他把中午的菜给你了。”他做个“鬼脸”笑了,我拍拍他的肩膀对他说:“你有一颗善良的心,老师希望你继续努力,赶上或超过其它的同学,你有信心吗?”他拍拍胸脯说“我能行”语气很坚定,我向他点点头,他笑着跑了。自从那以后,王琦同学从各方面都很努力,劳动中最能干,体育中也很能跑,特别在美术课堂上,虽然他画的画一般,但他很努力,每一笔都很认真,在色彩方面,他不但涂的均匀,色彩搭配也合理。我看到这一点,拿起他的作品在全班同学面前进行展示,同学用惊奇的眼光看去,一致说:“好”以掌声鼓励他,他又憨憨的笑了。他虽然还有这样或那样的毛病或缺点,有待于改正,更需要老师的帮助和家长的配合。孩子们的情感是强烈而敏感的,谁对他好,他就对谁亲近,乐意听谁的话,特别对有不良行为的学生需要我们细心观察,及时发现,及时指正,对他们施爱。

通过这个实例,我深深感到:学生健康美好的心灵是从小培养的,每个学生都需要老师的一份爱,只要我们用心观察,了解每个学生心灵,关注他,感

召他,在爱的呼唤下,学生就能接受你的爱,都能和你说实话,都能和你交朋友,我们要做学生的良师益友,我们要从点点滴滴做起,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及时发现他们的优点,用鼓励的语言及时表扬他们,增强他们的自信心。用我们的爱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吧!

教学感悟

《爱——是启迪学生心灵的钥匙》

北票市纺化小学

篇6:心情日记打开学生心灵的钥匙

襄樊市四十七中小学部

张春妍

进入小学中高段的学生,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自我意识的初步形成,社会性的不断增强,加之独立性和自尊心的不断增长,他们开始不愿向别人袒露自己内心的秘密。但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弱,容易冲动,甚至出现了心理上的闭锁性和叛逆性。这些心理变化如不及时疏导会极大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那么怎样才能细致入微地体察学生的内心世界,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有效地心理辅导,促其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呢?我在班级管理工作中采取了让学生写“心情日记”这一方式,并取得了较好的教育效果。

“心情日记”就是让学生把自己在学习,生活及成长过程中产生的焦虑、自卑、羞怯、嫉妒、压抑、疑惑等心理问题,用日记的方式写出来,交给班主任老师,以求得到老师的帮助和解决。老师对交上来的日记只阅不批,只写评语不公开点评,通过心情日记把握学生心理,解决学生心理问题,使学生在一次次文字释放中学会控制情感,在倾诉表达中求得心理平衡,在老师的正确引导下克服消极情绪,健康快乐地成长,“心情日记”是打开学生心灵的金钥匙,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彩虹桥,做为一名班主任,我从中受益匪浅。

在指导学生写心情日记前,首先要告诉学生什么叫“心情日记”,怎样写“心情日记”,了解写“心情日记”的好处,明白写“心情日记”的意义。告诉学生:有什么心里话都可以向老师倾诉,老师会为你保密,会对你提出的问题给予答复。发动大家积极参与,开始一些学生还有所顾虑,怕把心里话说出来,会遭到老师批评或给老师留下不好的印象,在我的鼓励和帮助下,孩子们的表达越来越顺畅,老师和学生的关系也越来越融洽。

学生在心情日记中畅所欲言,不仅向我倾诉了他们的焦虑、自卑、逆反等情绪问题,还有学生对班级管理及教师的教学工作提出了很多的意见及建议,对各项工作起了促进作用。不管学生提出什么样的问题,我都力图给他一个满意的答复,帮助学生调整心态,解决问题。如我班一女生张某,性格内向,上课从不积极举手发言。进入六年级后,不仅上课不发言,竟连与同学交往也出现了问题:不愿与同学一起活动,看人时喜欢用眼角“偷偷地”看。我看在眼里急在心头,在班里开展写心情日记后,她在日记中坦露了自己的心事“我多么羡慕那些开朗大方的同学们!可我觉得自己就是只丑小鸭,我不敢与同学说笑,不敢回答问题,我一说话就紧张,生怕自己说错了会招来大家的嘲笑。我真的很痛苦……老师,我该怎么办?”读完后我迫切想帮助这个孩子,于是我为她写下了一段长长的话,帮她分析了原因,教她如何克服困难战胜自己,鼓励她树立自信心,上课时也总是用鼓励的目光关注她。渐渐地,我欣喜地发现她变了,变得快乐了,不仅上课能积极回答问题,还在班里的联欢会上表演了节目,成绩也突飞猛进。后来,她在日记中写道:“谢谢你!亲爱的老师!’’我觉得是“心情日记”打开了一颗尘封的心灵。“心情日记”还可以帮助学生学会怎样与人交往,处理好家庭矛盾,构建学生与家长间沟通的桥梁。男生刘某在日记中反映母亲与奶奶关系不好,他很苦恼,每次想去看奶奶可妈妈不同意,父亲为此常与母亲吵架,不知如何处理。我给他提出了一些富有建设性的建议,可以装做无意给妈妈讲孝敬老人的故事,可以用自己的行动说服妈妈,还可以劝爸爸心平气和地做妈妈的工作。不久,他在日记中告诉我“张老师,你教的方法奏效了!昨天,妈妈主动带我去看奶奶了!”我感到无比欣慰。

根据学生的意见和建议,我的评语是用蓝色或黑色水笔写的,这样可以消除距离感。日记不要求字数,有话则写,不硬性规定。学生日记内容严格保密,并要求家长配合,保护学生隐私。让学生乐于参与。

针对学生在“心情日记”中所反映的各种心理问题,要想打开学生心灵,担当起“心理医生”这一角色,教师必须熟悉心理学,学会综合运用心理学和心理咨询的方法,帮助学生分析、解决面临的各种问题。在班级管理工作中,我不仅利用“心情日记”与学生进行书面交流,还利用班会、男女生座谈会等形式,引导学生了解自己与他人的情绪,学会情绪的管理与调控,调动他们自身的力量自我疏导、自教、自律、自强。渐渐地“心情日记”成了我和学生生活中不可缺少 的一部分,班里的和谐气氛使学生越来越热爱这个集体,学习方面也有很大进展。

篇7:爱是开启学生心灵的金钥匙

尊敬的各位评委:上午好!

我的班主任观是——爱是开启学生心灵的金钥匙。

意大利诗人但丁说:“爱是美德的种子,它可以改变命运,可以成就未来。”带着这位伟大诗人的谆谆教导,如今的我,已是十几年班主任工作的践行者,在实践中我深深地感受到,离开了爱,一切教育将无从谈起。

首先,爱学生,就要了解学生。如果不了解学生的思想、兴趣、爱好和能力,教育将无法入手。作为班主任,我时刻都在寻找机会,了解每一个学生,捕捉每一个能开启学生心灵之门的契机。让每个孩子能在老师殷切的话语中、期待的眼神中、无微不至的关怀中,切实的感受到老师的爱。

其次,爱学生就要尊重学生。教师多一份尊重,学生就多一份自信。我们对待学生,就要将心比心的思考,推心置腹的教诲。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被别人尊重的滋味,享受到被别人尊重的快乐。唯有这样,他们才能学会尊重别人。

再次,爱学生就要信任学生,唯有信任才能和孩子交心,才能发现每个孩子的优点,捕捉他们的亮点,以便制造机会,让他们展示自我。在信任中汲取力量,在鼓励中茁壮成长!

最后,爱学生,还要宽容学生。宽容是一种信任和激励,更是一种仁慈和关爱。试想,一个同学看不起,老师看不上的学生,将会怎样呢?答案只有一个,肯定会自暴自弃、破罐破摔。如果你认定一个人是璞玉浑金,缺的只是琢磨而已,那么,尽管他身上有一些小缺点,你的宽容也会使他慢慢成为一块璞玉。

总之,每个孩子都是一座未开发的宝藏。只要我们用一份尊重的情意、一个信任的眼神,一颗宽容的心去真诚对待他们。那么,他们弱小的心灵定当被感化。我坚信,只要我们用心,只要我们用爱,就可以开启学生的心灵之窗。让我们用自己全部的爱心,去呵护每一颗稚嫩的心灵,去陪伴他们在人生道路上弹出的一篇篇乐章吧!

篇8:赏识——走进学生心灵的金钥匙

学校本应是知识的海洋, 学校生活应使孩子的眼神越来越有智慧之光, 而现实的学校生活往往导致不少孩子上学后, 亮晶晶的眼睛反而变得暗淡无光了;上学前个个都有“自己是个好孩子”的感觉, 上学后却往往被“坏孩子”的自我感觉代替了。

赏识教育不仅仅是教育的思想观念和方法, 它更是一种教育的思维方式、信念以及心态。当我们有一个赏识的心态, 我们就能更积极地更正面地看待人和事物, 我们就能使自己不被生活的那些挫折、痛苦和不如意的事困住, 而有一份超然的享受能力。不仅如此, 我们还可以因此而帮助孩子、学生或他人, 实现健康的互动关系, 给家庭、学校、社会造就和谐共进的氛围;我们还可以因此与大自然的一切美好共存, 享受天地间的大和谐。

一、爱是基础

赏识的本质是爱。学会赏识, 首先学会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是“以心灵塑造心灵”, 如果对学生态度冷漠就没有教育。师生之间无“亲”可言, 学生心灵就会向教师关闭, 也就无从进行教育教学。

爱首先要了解、理解学生, 做学生的贴心人。可作为学生中的一员与他们一块活动, 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很容易和学生打成一片, 成为学生的朋友。爱学生, 要处处为学生着想, 把学生的困难当作自己的困难, 而且真心实意地帮助他们。学生遇到挫折时, 送上一句鼓励的话;学生生病时送上一句关切的话语……点点师爱就会形成一把开启学生心灵的钥匙。

二、鼓励是方法

赏识教育的典型语言是:太好了, 你真棒, 你真行。典型的动作是:竖起大拇指、鼓掌、拍拍肩膀、握握手。赏识教育的形象标志便是拟人化的大拇指, 面对大拇指的学生心灵会舒展, 而且发出会心的一笑。

在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过程中, 随时都可能表现出许多童稚的优点和智慧。教师要独具慧眼, 善于发现, 并适时适当给予表扬:你真棒!不要吝啬你的大拇指, 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我的肯定和赏识, 老师认为我行, 这样学生就会感到自己是个好学生, 在成长上觉醒了, 巨大的潜能就能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

作为教师要多用赞美的语言, 多举起你的大拇指, 将会使你的教育事半功倍。

篇9:开启学生心灵的钥匙

一、沟通思想,善待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想成为孩子真正的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心奉献给他们。”我们要平等地看待学生,善待他们,切不可给学生轻易地贴上标签,尤其是对待平时学习基础差、纪律性不强的学生,要多与他们交流沟通,善待并鼓励他们。倘若我们过早地给他们贴上不可救药的标签,会损伤他们的自信心,使学生破罐破摔。

我们班的金龙,小学时就是个学习底子薄、纪律性差的学生。初二时转入我们班,因有“前科”,所以入班以来我认真观察,多方了解,发现他的人缘很好,又极好面子,待人实在,只是由于家长的宠爱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加之学习的底子差,因而产生了自暴自弃的心理。自从来到我们班,他发生了很大的转变,这转变源自于我与他周记中的一次次推心置腹的交流与沟通。

记得他刚到班上时,第一次周记就没有交。我找到他,心平气和地问他为什么没有交,他低声说:“我写不好……”我说:“有问题我会帮助你的,相信老师,你一定会提高的!”第二天,他交上了周记,上面写到:“今天,我本来打算接受老师的一番狂轰滥炸的,没想到,老师那么客气地和我交谈,我第一次感到老师对我那么好,我以后会改的。”读完他的周记,我马上写了下面的批语:“金龙,你真的让老师非常感动,你的周记也写得很朴实,很真诚,老师相信你会在各方面有更大进步的。”从那以后,他上课纪律有了明显好转,作业也按时完成了。在一周一次的德育量化评比中,他竟得到了全班学生的好评。小小周记,真诚的评语,架起了师生交流的桥梁。

二、联系实际,正确引导

被尊奉为德国教师的教师的第斯多惠在《德国教师教育指南》中说:“任何真正的教学都不是仅仅提供知识,而且是予学生以教育。”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传授学生以知识,更要抓住每次传授知识的机会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以提高他们的道德水平,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

比如我们在教《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课时,学生们读后都为文中那淋漓尽致的描写拍案叫绝,更被鲁提辖疾恶如仇的英雄气概所感染。我趁机引导道:“鲁达打死郑屠可以逃到梁山摆脱官府的追捕,而在当今的法制社会则是‘法网恢恢,疏而不漏’的,任何形式的故意伤害行为都会得到法律应有的制裁。那么,在生活中,我们如果真的遇到朋友或亲人受到侵害或与人发生争执时,该如何解决矛盾呢?”就这个问题,学生们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提出了很多可行的方法。在争论中,学生们懂得了怎样与人交往,怎样冷静地避免矛盾的激化,培养了他们积极的处事观和健康向上的心理。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教学中除了教会学生学习外,更应充分利用学科优势,用热情的鼓励给无助的心灵燃起希望,用深刻的体验给迷蒙的双眼带来澄明,用情感的熏陶给卑微的人们带来自信,用谆谆的教导为幼稚的思想点起一盏导航的明灯……使我们的教学活动成为开启学生心灵的钥匙。

(作者单位:河北省沧县杜林小摊小学 。电邮:liuguizhi@126.com)

篇10:心灵的钥匙1200字作文

亲爱的爸爸:

您知道吗?我曾经是讨厌您的,甚至是厌烦您的。我是那么不喜欢您的一切。

当我第一次学会骑车子时,妈妈叫您帮我扶着车子,可您却在一旁看着,既不插手,也不指导。我信心满满地蹬起车子,可找不到平衡,马上就连车带人栽在地上,我以为您会像妈妈那样扶起我,关切地问一声:没事吧?我充满喜悦甚至是期待,可您却嘟囔了一句没用,转身走回屋里。那一刻,我抹去脸上已经淌下的泪水,倔强地扶起车子,再继续练习。

那时,我讨厌您那漠不关心的态度。

当我拿着98分的考试成绩,欢天喜地地跑回家里,拿着卷子四处炫耀。妈妈不说话,只是笑着摸我的头。走到您面前,我心里满是燃烧的热情,而您居然是拿过卷子,默默看了一遍,嘴里叼着香烟的脸上,没有一点而我认为理所当然会出现的高兴甚至惊喜的表情。看着您慢慢把烟拿下来,我心里又一阵喜悦:您要表扬我了吗?可您的话像一盆冷水,浇得我心里的火苗奄奄一息,您无所谓的说:又没到满分,高兴个啥?我从您手中夺过卷子,跑回自己屋里,把房门反锁。您可知道?在您和妈妈争吵的时候,我自己一个人在默默地哭泣。我要考满分,改变您的看不起。

那时,我讨厌您吸着烟时无所谓的表情。

可是,有一件事让我再也不敢讨厌您,让我重新认识了您。

当家里再也想不出有什么办法能还借别人的钱时,大家都看着您,而您却点了一支烟,静静抽起烟来。烟头变红,变白,灰烬掉落,您意味深长地吐出一口白白的雾气。我想:您一定认为无所谓,不管了。直到有一天,您离开家,妈妈眼睛红红地告诉我,您去借钱了。

那一刻,我恍然大悟,以前对您的不解,现在我都明了。

您的不闻不问,并不是我想的漠不关心,而是您在教我面对困难和挫折时,就算再痛,也得站起来,用毅力打败它。只有自立,才能在社会上立足。

您的无所谓,并不是我认为的.冷漠无情,而是告诉我:不能骄傲自满,要谦虚上进。更激发了我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连我平时最受不了的烟味儿,我也明白了,那是您在紧要关头,留给自己的一个思考的时间,一个深思熟虑的过程,一个冷静头脑的机会。现在,那烟味儿似乎也变得香甜。

爸爸,请原谅我之前对您的误解。是您教会我自立,教会我谦虚,更教会了我感恩。您用无声的语言告诉我:父爱同母爱一样伟大。母爱如水,父爱如山。母爱温柔秀美,父爱挺拔坚毅。

您的爱是打开我心灵的钥匙,打开我心中对您误解的枷锁;您的爱是帮我重新学会感恩的窗口,让我学会了以心发现心:您的爱是我认清生活的眼睛,让我认清了生活的艰辛,教我做生活的强者。您的爱就是我的保护伞,在遇到挫折时,有爱支撑跌不痛。我一定会由小鸟成长为雄鹰,由小草成长为大树,完成您的心愿。将来我一定会让您和妈妈过上好日子,用优异的成绩来回报社会,贡献祖国!

此致。

敬礼!

篇11:小学生优秀作文:心灵的钥匙

赵怀巧

文章内容提要:

孩子有强烈的自尊心,他们希望得到老师的重视和尊重。因此改变教师的教育观念,不再以“教官”、“判官”的面孔居高临下地对待学生,换之以平等交流的语气,是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关键。作为教者一定要改变旧的传统观念,把学生看成真正与自己一样平等的“人”,充分尊重学生,公正、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学生才会把老师当成自己真正的朋友,发自内心地尊重老师。只有深入了解学生,真心热爱学生,才能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确实做到尊重每一位学生。相信每位教育工作者都会去尊重可爱的花朵,开启学生的心灵之门。为他们设计好尊重人生的图纸!

笔者前些日子,参与一次课外活动,在活动的过程中,一个相貌平平的女孩子因为细心地照顾一位小朋友被我发现了,我轻声地对她说:“谢谢你,帮老师把工作做了。”说罢,我轻轻地用力拍了一下她的肩膀,对她投去了赞许的眼神。活动结束后,女孩羞涩地对我说:“老师,谢谢你的夸奖。我读小学六年,老师都没有表扬过我,他们只喜欢学习好的孩子。”说话时女孩脸上写着深深的失望但又含着一丝光芒。女孩还说:“班里没被表扬过的同学还有很多,不只她一个。”

小女孩的眼神在我心头索绕很久,不由得让我想起上学期我和学生间的一件小事。

开学后的第三个星期,班里一对双胞胎女儿的母亲到学校了解小孩的学习情况,说起了这样一件事,有一天,小女儿回家在她的身边磨蹭了半天对她说:“妈妈,我觉得你没有赵老师那样关心我,我的字写得很丑时,你总会劈头盖脸地教训我。可那天,我的作业字写得可马虎了,赵老师看到后,摸了摸我的头对我说:宝贝,要把字写好啦!赵老师对我那么好,你说,我能不听赵老师的话吗?妈妈,我说句话你别生气,你没有赵老师那样会教育我。”

是呀!对待同样的孩子,不同的方式,所产生的效果却截然不同。正如心理学家威廉杰姆士所说:在人的所有情绪中,最强烈的莫过于渴望被人重视。由此可见,孩子有强烈的自尊心,他们希望得到老师的重视和尊重。因此改变教师的教育观念,不再以“教官”、“判官”的面孔居高临下地对待学生,换之以平等交流的语气,是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关键。笔者试结合个人工作经验并撷取个案,谈些粗浅见解。

一、 认识尊重。

“尊重”,一个温暖的、饱含人文关怀和教育精神的词语,就这么亮丽而鲜活地呈现在眼前。查阅《现代汉语词典》,尊重一词的义项有三:一是尊敬,敬重;二是重视并严肃对待;三是庄重(指行为)。这三大义项,都蕴含有严肃而不可含糊的意思。

老师与学生,是校园这个大竹林里的一棵棵竹子,他们应该是平等地扎根于泥土。因此以平等的眼光看待学生,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这是老师的天职。平等地对待学生,是对学生最大的尊重。记得法国卢梭在他的《爱弥儿》中曾说到:“做老师的人经常在那里假装一副师长的尊严样子,企图让学生把他看作一个十全十美的完人。这个做法的效果适得其反……要打动别人的心,自己的行为就必须合乎人情!”老师不可能在不平等的环境中获得真正的尊重,而只有在尊重学生的行为中获得真正的尊重。同样学生也只有在被尊重的.情况下,才能向教师敞开心扉。

二、怎样尊重。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常因工作的繁重、班级容量较大而难以顾及到每个孩子的情绪。此时教者必须做细心人,敏锐捕捉学生脸上的“睛雨表”,于细节处、于无声处给孩子尊重。

多年来,我们的教育似乎铸就了一个不争的事实,那就是:“我是老师,你就要听我的”,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地位。而“尊重教育”却让老师明白了一个道理:“苦口婆心”、“经验之谈”代替不了学生的成长。成长需要时间,成熟需要磨砺。老师的职责就是要帮助学生发现自己,创造适合不同学生发展的空间。

如去年笔者执教初二年级时,班里的卫生委员觉得工作既辛苦又耽误学习。想“辞职”。我意识到这种思想在不少班干部身上都存在。针对这种情况,我召开了以“你愿不愿当班干部”为主题的讨论班会。学生们各抒己见,争得面红耳赤。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引导个别成绩虽不理想,但上进心很强的学生毛遂自荐,充分发挥了班级每一个学生的能动性。也鼓舞了一些中等生的积极性,让他们正确的认识自己的能力。

其实,尊重并不是要专门在某特定的时间、做一些明明白白的事。只要教师是学生状况的发现者,随时的尊重会是更好的爱护和关怀。

记得以前执教的班级里有一位学生成绩不是太好,上课老爱提问题,经常打断老师的话。他说,我明知这样不对,可就是管不住自己。正在成长中的孩子,他们的行为经常和父母、老师的期望有距离,但成长不能代替。因此我允许学生有错误的体验,并将之作为个人工作的座右铭。只为前提是相信学生。鉴于这位同学的这种情况,我采取课前指导的方式,让他对课文的内容有所了解,这样课堂上他的回答也就可以取得同学的认可,从而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了良好的教育情境。

三、尊重什么。

尊重不是盲目的尊重,而是要从学生的个性出发。在教学中我针对学生个性特点,建立“个性档案”。让家长客观地为孩子观察记录学生每一个成长阶段的所思、所想、所感、所知、所愿、所能、所为等精神活动和行为表现。平时工作中,对日常表现差的学生,一旦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便及时予以捕捉,进行适当引导因材施教,促使学生个性向好的方向发展,增强学生克服困难、奋发向上的勇气和信心。如我班有一位同学自制力差、上课不听讲、作业不完成,学习成绩较差,后来通过我的观察发现他的思维活跃、口头表达能力较强的优点。针对他身上的优点,我及时加以表扬和鼓励;对他身上的缺点,采取“小步子、强刺激、注重过程、整体配合”等有效措施,促其逐步改正。

有不少家长对我说:“过去,我们为了能让孩子在激烈的竞争环境里有一席之地,总是要求这、要求那,很少顾及孩子内心。”现在许多家长开始尝试着听孩子说话。尊重是生命成长的需要,也是教育的一条重要原则,虽然学生的思想还不成熟,但他们是一个活生生的生命个体,他们不满足只是被爱、被保护,他们更渴求一种尊重和理解。在尊重中找回自信,提升个人人格力量。

四、思索尊重。

法国的蒙田在他的《随笔录》里说:“皇帝和鞋匠的灵魂都是用同样的模型铸造的。”我们同样可以这样说:“老师和学生的灵魂都是用同样的模型铸造的。”

有经验、有成就的教师在课堂上始终表现出对学生的尊重,让学生回答问题时总是说:“某某同学,这个问题请你回答。”回答结束后,再说一声“请坐下”。一个“请”字,就能“请”出学生的积极性,为课堂教学“请”出效率来。小小的肯定力量是那样的巨大。老师的尊重有如润物无声的细雨使孩子们发生着变化。

教师对学生必须平等对待,与他们民主相处。即使他们犯有错误,进行教育,也必须尊重他们,创设一个比较宽松、安全的心理环境,让学生坐着与你谈话就能收到这个效果。折射出美丽的光芒。然而,许多平常而又平凡的生活细节,却往往容易被我们的一些教师所忽视,甚至不屑一顾。比如平时,教师要找学生了解教学后的反馈意见时,班主任要找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或谈心时,学生来到办公室后,我们的教师总是习惯于让学生站着说话。作为教者一定要改变旧的传统观念,把学生看成真正与自己一样平等的“人”,充分尊重学生,公正、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学生才会把老师当成自己真正的朋友,发自内心地尊重老师。对待困难生,要更多地给予理解和尊重,爱护他们的脸面,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要有足够的信心和责任心,

在教育工作中我体会最深的是:只有深入了解学生,真心热爱学生,才能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确实做到尊重每一位学生。如果对学生没有深入的了解,尊重便没有着落;假如对学生的爱不是来自内心深处,这样的“尊重”和不尊重并没有什么两样。相信每位教育工作者都会去尊重可爱的花朵,开启学生的心灵之门。为他们设计好尊重人生的图纸!

篇12:爱是打开心灵的钥匙高中作文

有一种职业是神圣的;有一种关爱是无私的。

——题记

在我的学习历程中,遇到过许许多多令我敬佩的好老师。他们就像辛勤的园丁,用心血和智慧在祖国的花园里,无怨无悔的耕耘着。在这里,让我最值得一提的是,我们的班主任——于老师!于老师中等个子,苗条的身材。那双热情慈爱的大眼睛,能深深的看穿我们每个同学的心思。

从她嘴里说出的话语,总是那么的富有哲理,让人听了又是那么得回味无穷!老师从来不批评同学,她总是在激励中教导我们。学习中,老师就像一名出色的导游,带领我们在知识的果园里畅游,摘取的是丰硕的果实,让我们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当我们遇到困难时,老师会让我们感受到雪中送炭的.感觉,和我们手拉手,一同闯过重重阻碍。给与我们的是信心和勇气,让我们看到了生机和活力。在犯错的时候,老师又像我们的知心的朋友,用一颗宽容的心,为我们洗刷掉心灵的灰尘,引领我们走出迷雾。在表现出色时,老师更会使我们锦上添花,从中激发出无限奋发向上的精神动力。记得刚开学的时候,同学们都很不适应新的环境,情绪也很低落,学习状态非常消极。老师不但没有责怪我们,反而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不厌其烦的教育我们,让我们树立了自信心。

使我们很快就融入了二年八班这个“大家庭”,学习劲头十足,气氛也活跃起来了。在甲型流感肆虐的这段非常时期,我们班陆续病倒了十几个学生。老师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她给了我们无微不至的关爱。组织班级消毒,给我们讲解防病知识。同时也时常关注着生病的那些学生,老师的付出终于得到了回报。在短短的几天里,生病的同学都能够返回学校。为了庆祝我们班级的“大团圆”,老师好奢侈地买回好多面包,分给我们吃。同学们吃着面包,但心里却品尝的是,老师对同学无限的爱!最让我记忆犹新的是,那次学校举办的新学期第一次队列比赛。老师每天都陪着我们练习队列。她不但没给我们施加压力,而且还鼓励我们,“无论结果如何,在老师心目中,你们都是最棒的。”我们听了老师的话,心里都暖暖的。

有这么亲切的老师做后盾,同学们的恐惧感,也顿时跑得无影无踪。同学们那团结向上的精神面貌,震撼了所有评委老师,我们班超常发挥了。在那次队列比赛中,取得了全校第一名的好成绩!这就是我们的班主任于老师。一位有着无私奉献,极其负责的好老师。老师:您对我们的谆谆教导,我们都会铭记在心。

篇13:小学生优秀作文:心灵的钥匙

一、在情境中探究,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好数学和掌握科学知识, 兴趣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学生的认知过程必然有兴趣伴随, 只有以兴趣为动力、以知识为依托, 做到兴趣和知识交融、互相促成, 才能使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和谐发展。所以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除了要切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教学流程外, 还要积极有效地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 这样课堂教学才能在充满兴趣、宽松且热烈的气氛中进行。

例如在教学“小数点的移动”时, 笔者把课本上的主题连环画制作成动画, 呈现出学生喜欢的孙悟空变长金箍棒打妖精的情境。课件出示第一幅动画, 问:0.009米的金箍棒能打死妖怪吗?你能比划一下0.009米的长度吗?随着孙悟空的金箍棒越来越长了, 再问:表示金箍棒长度的小数有了什么变化呢?这时学生一个个积极思考, 踊跃发言。再提问:现在请大家把表示金箍棒长度的小数都化成整数来观察小数大小变化的情况, 你有没有发现什么规律呢?通过有趣的动画情境, 引起了学生的兴趣, 进行了激烈的讨论;另一方面为学习新知提供了要思考的问题, 诱发了学生探究新知的浓厚兴趣, 迫切要求掌握新知的欲望也油然而生。

生动有趣的故事、富有启发性的生活实例等, 都能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 使学生形成一种努力去探究的心理。这样对具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强的学生而言本身就是一种满足, 一种乐趣。从而产生强烈探究新知的内在需要, 激起他们学习的兴趣。

二、在合作中探究, 加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合作动机和个人责任是合作学习产生良好教学效果的关键。合作学习有助于学生合作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的培养, 人与人之间的真诚合作, 既是各项事业取得成功的基本要素, 也是个体身心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学会合作”已成为现代人生存的基本素质, 也是现代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

在合作学习中, 由于有学习者的积极参与, 教学过程远不只是一个认识过程, 同时还是一个交往与合作的过程。如在教学二年级下册《统计》时, 笔者把课前录制的马路上20分钟过往车辆的录像片播放给学生看, 让他们记录下四种车辆的数量。开始每个学生都认真地数着, 可怎么数也数不清。这时学生经过小组讨论得出:要想准确地记录下四种车辆的数量, 必须把录像放得慢一些。并且四人小组只有明确分工, 团结协作才能准确地数出每种车辆的数量。于是四个人一组, 每人记录一种车辆的数量, 各自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认真地统计。几个人分工合作, 很快就记录下各种车辆的数据。这样学生体会到:只有小组团结协作才能顺利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

其实, 合作学习是教学条件下的学习的探究形式。其意义在于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合作, 在合作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集体的力量和智慧, 可以使学生从多角度看问题,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三、在交流中探究, 提高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要求学生合乎逻辑地、准确地阐述自己的思想和观点。”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会使用数学语言表达、进行交流, 形成运用数学的意识, 在进行能力培养时要随着学生对基础知识理解的不断加深, 逐步提高对基本技能和能力的要求, 培养学生独立获取新知识和正确使用数学语言进行数学交流的能力。在数学学习活动中, 学生在小组中相互提问、共同探究, 解决问题;并由该小组的小组长进行归纳整理, 准备集体交流, 发表见解。小组长可以轮流担任, 这样在每节课中人人要说话, 使那些胆小的、口头表达能力不好的学生也能逐步提高。学生在小组讨论后, 学习热情处于高涨, 教师要因势利导, 组织集体交流, 为学生再次提供交流信息, 共同学习的机会, 从而使信息渠道全面畅通, 学生的语言表达逐步得到完善, 也使他们的思维得到了一次升华。集体交流时, 先由一组发言、汇报, 其它各组作出评价和补充, 必要时, 组与组之间进行讨论、争辩。最后, 师生共同对知识进行归纳, 形成共识。

结合我校“人人参与, 有讲有练, 讲有目的, 练有实效。”的专题教研, 在教学数学第四册《表内除法 (二) 》的整理和复习《利用乘法口诀求商整理除法算式》时, 笔者发给学生一张空白的表格, 组织学生根据45句乘法口诀写出45道除法算式。写好后让学生以六人小组为单位按一定的规律合作整理除法算式。为了更好的发挥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效能, 交流活动前先提出要求: (1) 先独立思考按什么规律排列, 再组内交流。 (2) 听从组长指挥, 做好分工合作。 (3) 每个同学都要给予发表意见的机会, 尽量照顾学困生。

小组活动开始了, 每个小组在组长指挥下根据学习要求, 充分交流, 在活动中, 学会提出问题, 学会倾听。笔者深入到小组, 参与交流, 发表自己的看法, 鼓励学困生大胆尝试, 相信自己。然后各组确定代表与全班同学交流, “哪个小组愿意把你们整理的除法算式展示交流给大家, 并说出你们是按什么规律进行整理的?”话音刚落, 每个组的代表就高高举起了小手。笔者惊奇地发现平时胆怯、发言总是声音最小的那位学生竟然成了他们那一组的代表。笔者第一个让她发言。只见她仍然像以前一样慢腾腾地站起来, 结结巴巴地说:我们这一组是把……把……, 她的声音越来越小, 笔者用信任的眼神望着她, 微笑着鼓励她:“不要急, 慢慢说。”“我们这一组是把除式中第……二个……数一样的算式分为一类。”她终于涨红着脸鼓足勇气说了出来。再顺势利导:“不错, 你能告诉大家除式中的第二个数叫什么数吗?”“除数。”“请你再流利地说一说你们组是按什么规律进行整理的, 好吗?”“我们这一组是按除数相同的规律进行整理的。”她终于完整流利地表述了出来。“你终于超越了自己, 语言流利多了, 真棒!”“老师, 我们这一组整理的规律和他们不同。”机灵鬼曹迪迫不及待地站了起来。“好!说说你们组又是按什么规律整理的?”“我们组通过共同的努力发现可以按商相同的规律进行整理。”学生争先恐后地交流自己的想法, 在教师的细心引导下, 学生的交流活动顺利高效。既教给了学生按规律办事的思想方法, 又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集体观念和井井有条的思维习惯。在交流合作中, 人人参与、个个发言、相互启发、取长补短, 增加了课堂信息交流量, 促进了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的发展, 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在实践中探究,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是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在教学中教师要耐心指导学生动手实践, 让学生在经历实践的操作过程中利用所学知识去发现和创造。

在教学二年级下册《平移和旋转》这节课时, 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在方格图的左上端画一个三角形, 中下端画一个上底长下底短的等腰梯形, 把三角形向右平移8格, 等腰梯形向上平移6格后看组成了一个什么样的图案?学生根据平移的二要素将三角形和等腰梯形按要求平移后惊喜地发现竟然组成了一个非常漂亮的帆船, 学生激动不已。接下来让学生自己利用所学的平面图形进行设计, 平移一定的格数后能组成漂亮的图案。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设计出了一幅幅美丽的图案。数学课堂也因此变得生动有趣起来, 大家都在努力创造属于自己的那份美丽与精彩。笔者把一幅幅美丽的图案粘贴在黑板上, 让学生互相欣赏, 陶醉在自己创造的愉悦之中。

在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 在动手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探究过程中, 展开想象的翅膀, 从而激发他们探究、创新的欲望, 使他们的创新能力得到培养。

五、在拓展中探究, 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 设计拓展思维题目, 鼓励学生主动探究这些题目, 发现解决这些题目的一般方法和最佳途径, 总结出题目中所蕴含的数学规律, 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笔者在《积的变化规律》一课的教学时, 课的最后设计了这样一道拓展题:你能继续发挥你的聪明才智把这道题填一填吗?18×24=432, (18÷2) × (24×2) = (18×2) × (24÷2) =?学生独立完成后问:通过计算你有什么发现? (为什么每道算式的结果是相同的?为什么两个因数变了, 积没变?) 对呀, 其中是不是也有什么规律?请同学们用今天的研究方法自己去探索吧!有的同桌合作探究, 有的前后合作交流。这样的训练发散了学生的思维, 促使学生的思维水平得到新的发展。

总之, 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的探究活动贯穿始终, 教师在其中发挥应有的组织、引导作用, 并亲身参与学生的探究过程。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探究的机会, 增强探究的实效性, 赋予探究的灵动性, 让“探究”成为开启学生心灵和智慧的钥匙。

摘要: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该精心为学生创设探究学习的情境, 耐心指导学生动手实践, 细心引导合作交流, 悉心设计课后拓展问题, 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 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发展。让“探究”成为开启学生心灵和智慧的钥匙。

篇14:倾听——打开学生心灵的钥匙

有一次,他又和班里的孩子发生了冲突,和一个孩子打了起来,被我发现了。我把他叫到办公室,问他:“你为什么要和人家打架呢?”他低头不看我,也不回答我。我又轻声地对他说:“你不用怕!如果你把事情的真相说出来,老师不会怪你的。”他还是低着头不理我,也不肯回答我。我真的有点忍不住了,很想对他发火,可是我转念一想:平时他都没有朋友,如果我再对他很凶的话,他可能真的会走向极端的。于是,我强忍心中的怒火,很温柔地对他说:“你如果有什么想说的话就尽管对老师说,老师能帮助你解决问题。告诉老师,为什么会和他发生矛盾呢?是他说了什么惹你生气的话吗?”这一次他终于抬起头来看我了,让我看到了希望。我知道他开始回应我了,就趁机对他说:“晓渝,老师知道你是乖孩子,和他们打架肯定是他们不对,一定是他们惹怒了你,对吗?”他的眼眶里有泪水在打转。看到他无助的样子,我轻轻地把他搂在怀里,并对他说:“晓渝,有什么话都可以对我说,老师会像妈妈一样关心你、爱护你的。告诉老师是怎么回事,好吗?”他终于开口了:“老师,他们说我妈妈的坏话,说妈妈不要我了。”我慢慢地开导他。后来他终于认识到自己也有错,并且还向另一个小朋友道了歉。

经过家访,我了解到,晓渝的爸爸妈妈在他三岁的时候就离婚了,他被判给了爸爸。由于爸爸要打工挣钱,晓渝很小的时候就跟着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爷爷忙着打牌,奶奶忙于农活,关心他的时间很少,才会让他养成现在这样不爱说话的性格。有时爸爸打电话回来,他也不愿意接。

后来,我又找他谈了一次话。这是彻底地和他谈心,他没有那么抗拒我,把自己心里的想法都告诉了我。原来,在晓渝很小的时候,爸爸经常和妈妈吵架、打架,每次妈妈都哭得很厉害。直到有一天,妈妈走了,他才知道他们离婚了,知道妈妈不会再和他们生活在一起了。他很伤心,认为是爸爸赶走了妈妈。慢慢地,他再也不愿意和爸爸说话了。

晓渝正处于身心发展的转折期,可塑性大。父母的离异对他的伤害很大。由于长时间得不到父母的关爱,他逐渐形成不太爱说话的性格,这样对他以后的成长是很不利的。

针对晓渝的特点,我采取了一些有益的教育措施:

一、谈心

平时,我细心观察他的生活情况,了解他的思想状况。我经常利用课间活动找他聊天,缩短与他的心理距离。而且我经常拉着他的小手与孩子们一起做游戏,让他知道孩子们愿意和他交朋友。

二、利用父亲节,让他学会感恩

为了缓和晓渝和他爸爸之间的关系,在父亲节这一天,我找了晓渝谈话,告诉他爸爸上班挣钱的艰辛。经过我的一番开导,再加上平时所渗透的一些感恩教育,他终于有所感悟,答应我主动给爸爸打电话。虽然在电话里他依然没有叫爸爸,但是他爸爸说话的时候,他一直在认真地听,我感到十分欣慰,总算没有白费工夫。

三、利用母爱感化孩子

为了能让孩子早日走出阴影,我主动联系到了晓渝的妈妈。当我把晓渝的现状告诉她的时候,她立刻就哭了,并表示马上回来看孩子。见到晓渝妈妈的时候,我很惊讶!这是一个饱经沧桑的女人,可能是生活所迫,她才会到遥远的地方去打工,真的很不容易。她告诉我,其实她很想回来看孩子的,可是晓渝的爷爷、奶奶、爸爸都不允许,并且也不准她和孩子联系。这一次,她是悄悄地跑到学校来看孩子的。晓渝见到了自己的妈妈,非常高兴,和妈妈说了很多的话。后来,我告诉晓渝的妈妈,她可以通过打我的电话和孩子联系。现在,看到晓渝经常和妈妈通电话,性格也变得开朗一些了,我有一种说不出的喜悦。

四、定期家访

晓渝的爷爷每日沉迷于打牌,根本不愿意管孩子的学习,所以我每次家访的时候,都要等到他回来之后,才能好好地跟他交谈。开始的时候,他认为孩子的学习与大人无关,天生聪明的孩子学习就应该好。后来,经过我的慢慢开导,他渐渐明白了,孩子的学习是需要家长的关心的。现在,他虽然也常打牌,但是每到下午晓渝放学的时候,他就会赶回家给孩子辅导作业。

五、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融入集体

在课堂上,我更加关注晓渝,经常让他回答问题。当他有所进步的时候,我就及时表扬他。在平时的作业和考试中,我和他一起制订了一套切实可行的计划,目标一个比一个高,让他循序渐进,一步一步地向上走。看到自己在一点一点地进步,他很开心,我也很高兴。

经过我的不懈努力和孩子、家长的配合,现在,晓渝已经有了很大的转变。“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要我们认真去倾听、了解孩子,就一定能够找到那把打开他们心灵的钥匙。

篇15:心灵的钥匙九年级600字作文

我和其他小记者先去了“爱的故事屋”。在那里,我们玩了一个抢垫子的游戏。一位大姐姐放置了六个垫子,选出七位小朋友。游戏开始了,《小苹果》音乐响起,他们绕着垫子走起来。突然,音乐一下子停了,他们就争先恐后地抢夺位子。最终,一位小朋友输了,姐姐劝他不要难过,伸手给了他一根棒棒糖。我一看,便想着要“输”,身旁的张潇瑶跟我说:“赢了会有更大的棒棒糖。”

第二局开始,我被请了上去。《小苹果》再次响起,我虽然奋力抢垫子,可半路上还是杀出了一个程咬金——我“光荣”地“牺牲”了,得到了一个棒棒糖。

第二局的冠军是张潇瑶,她得到了比我大一倍的棒棒糖。她是我的搭档,我看见她赢,心里还是很开心的。没有拿到糖的人,只要跳起兔子舞,也可以拿到糖。

活动结束了,接下来是自行参加游戏。我立马活跃了,疯跑到各个地方去游玩,有XD虚拟过山车、和狗熊比力气、糖果屋、预言水晶球.......我玩的不亦乐乎。

篇16:中学生心理健康讲座心灵钥匙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是古代圣贤人生最大乐趣之一。好友振坤,得古圣之乐趣,早年本可“振翅高飞”,但他“宁为良师,不为富商”,扎根家乡,立足教育,将自己的青春和才华默默奉献给孩子们。如今,所加盟的博文中学,春风满园,桃李芬芳,可谓“风景这边独好”,令人欣羡。

博文中学校庆十周年之际,振坤的新著《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即将付梓出版。双喜临门,可喜可贺。

中学阶段,人在少年,无论身心发展还是人生发展皆处于关键时期,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称之为“疾风骤雨”时期。少年,少年,人生的春天,祖国的春天。少年的健康成长无论对于人的一生还是对于祖国的未来来说都意义重大。健康,不仅意味着身体健康,还意味着心理健康、道德健康以及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心理健康属于健康新概念之一,且与其他三个方面的健康是互相影响的。对今天的中学生而言,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仅受制于身心发展周期性规律制约,具有少年期所特有的心理问题,而且受到社会转型时期种种社会适应性问题制约,具有我们这个时代所特有的一些心理问题。少年朋友的生活总体上充满着阳光、雨露、鲜花与歌声,但“成长中的烦恼”也如影随形,“剪不断、理还乱”。他们的心理问题如果解决得好,会促进一生的全面、和谐、健康发展;否则,不仅会影响发展,甚至还可能酿成悲剧。好在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如今日益引起学校、社会、家庭的普遍关心,许多专家也就此积极开展研究,取得不少成果,振坤的《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就是其中的佳作之一。常言道: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这本书就是给少年朋友精心打磨的一把打开心扉、打开新世界的钥匙。

一部关于少年心理教育的著作必须符合少年心理的特点。作者的书稿以讲座的形式编排,一讲一个主题,一个主题一个具体内容,从生活到学习,从家庭到学校,从现在到未来,都有涉及,内容系统、全面,涵盖了中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该书采取案例分析法。书中荟萃了古今中外的许多案例,将深奥的道理寓于生动浅显的故事之中,读时有趣,读后回味无穷。阅读该书,犹如看到作者满面春风,一片慈爱,在和学生们促膝谈心,开故事会。他针对某一问题讲一故事,娓娓道来,意味深长,分析得既鞭辟入里又亲切自然,学生们在听故事中不知不觉地受到启迪和教育。这是很高明的写作方法,中国古代经典《庄子》就含有大量风趣幽默的故事。这是很高明的教育方法,深得孔子的“启发”和苏格拉底的“谈话”之精髓。心理教育是一个复杂的教育问题,光告诉一个道理是不行的,还必须引发学生自己去思考、去探索,去“悟”。通过引导,学生自己探索,“悟”出一个道理,就会豁然开朗,眼前一片新世界。就如唐诗所云: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垄头云,归来忽把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据家乡朋友反应,作者开设的心理健康教育讲座深受孩子们的欢迎,我相信这本书也会获得广大读者朋友的欢迎。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作者之所以能够打磨出这把“钥匙”,是与他修养功夫、敬业精神有密切关系。心理健康教育最忌讳“以己昏昏,使人昭昭”。因此,一个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不仅要懂得心理健康知识,而且自己心理要健康,不迷惑。孔子讲“四十而不惑”,又讲“智者不惑,仁者无忧”。作者已逾不惑之年,历经风雨,有丰富的人生阅历,对人生、对社会理解积极而深刻,其光明、乐观、健康心态是经得起考验的,这一点对一个心理教育工作者来说特别重要。他多才多艺,知识广泛,人文修养深厚;受过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专业训练,专业基础扎实;长期在教育教学一线工作,对教育教学有实际经验,了解学生,理解学生,可谓“智者不惑”。

作者心地善良,热爱学生,热爱教育事业,可谓“仁者无忧”。作者年富力强,既智且仁,既教书育人,又科学育人,所以他所打造的心灵钥匙不仅漂亮,而且好使。

在学校教育金字塔中,中学居于黄金分割线上,无论在教育实践上还是教育研究中,中学都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苏联时期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一辈子就在帕夫雷什中学工作,他以学校为根据地,将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教育研究和教育实验,不仅把学校打造成世界知名的学校,自己也成为世界知名的教育家。可见,中学与校长,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我祝愿振坤兄成为知名的中学教育家,祝愿博文中学英才辈出,成为知名中学。这是可能的。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振坤兄,博文中学,让我们共勉吧。第一讲 走近心理健康教育

同学们,从这学期开始,我们将学习一门新的学科——《心理健康教育》。在初中,我们每一所学校都征订了《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可是,据我了解,几乎没有哪所学校开设了这门课程。到了高中以后,我们博文中学就把心理健康教育这门学科作为正式的课程来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到底是什么样的一门课程?这门学科到底讲的什么内容?我们学习它到底有什么意义?从今天开始,我将逐步地给大家讲解。今天是第一讲,题目是“走进心理健康教育”,意思是说,让我们大家慢慢地走近它,慢慢地了解它。

现在,我先给大家讲一个真实的故事。

【案例】镇江一女中学生因受批评服毒自杀

江苏省镇江市某中学初三年级学生刘婵娟,在班上的学习成绩是中下等,她有点偏科,在所有的学习科目中,她最喜欢语文,最讨厌数学。她有一个爱好,就是喜欢读课外读物,尤其喜欢看小说。同学们都应该有这样的体会,喜欢读课外读物的同学一般来说语文成绩都比较好,换一个角度思考,语文成绩比较好的同学一般都比较喜欢读课外读物。刘婵娟就是这样一个同学。

星期四这一天,刘婵娟借了一本小说,由于时间比较紧怕看不完,上数学课的时候,她就把小说拿出来看了起来,数学老师发现以后就把小说收了去。

第二天星期五,刘婵娟很早就来到学校,趁老师还没上班,就蹑手蹑脚地来到数学老师的办公室,见数学老师的办公桌没锁,就拉开抽屉,看见那本小说静静地躺在抽屉里,于是就将小说拿走了。数学老师上班以后,发现抽屉里的小说不见了,就怀疑是刘婵娟拿走的。数学老师将这件事告诉了刘婵娟的班主任。班主任知道以后,非常生气,严厉地批评了刘婵娟,并且让她写检讨还说检讨要在全校公布,刘婵娟听说检讨还要在全校公布,就流露出不愿意的神情。最后班主任说,如果你不写就不要来上学了。

星期六的早晨,刘婵娟迟迟不愿意去上学,当她的妈妈知道事情的经过以后,就去了学校,准备向老师认错以请求老师的谅解。就在刘婵娟的妈妈去了学校以后,刘婵娟在家里想了很多很多,她认为老师不会原谅她的妈妈,还会批评她的妈妈,妈妈会受一肚子的气,回来后,妈妈一肚子的气会发泄到自己的头上,轻者挨骂,重者挨打。刘婵娟觉得很受委屈,于是,她到街上买了一瓶农药回到家里就喝了下去。当刘婵娟的妈妈在学校得到了老师的谅解,高高兴兴地回到家准备叫刘婵娟去上学时,发现刘婵娟已经服毒自杀身亡了。

同学们听了这个故事以后心情一定很沉重,一个花季少女就因为上课看小说而失去了年轻轻的生命,多么惋惜呀!

当时,我看了这篇报道以后,陷入了深深地思考。其实,上课看小说或者上这门课看其它学科的书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也是一件非常小的事情,说它平常,说它小,是因为我们在座的不少同学曾经都做过类似的事情。就是这么一件小事,由于处理得不好,出现了恶果,酿成了悲剧。在这件事情发展的过程中,我认为老师的处理方法是很正常的,任何老师在遇到这样的事情时,都会采取类似的处理方法。我思考最多的是刘婵娟,我认为,事情发生的主要原因就出在刘婵娟身上,出在刘婵娟的心理上。在整个事情发展的过程中,刘婵娟没有调适好自己的心理,没有采取积极的态度去争取好的发展结果。具体来说刘婵娟有三个方面的错误:

第一,刘婵娟不该上数学课看小说。尽管她不喜欢数学,不喜欢数学,你可以想办法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学数学的动机,因为数学是一门很重要的基础学科。在目前的高考制度中,数学分值是150分,占了很大的比重,如果你放弃了数学也就意味着你上大学的梦想将成为泡影。

第二,当数学老师将小说拿走以后,刘婵娟没有采取主动的方法。主动的方法应该是向数学老师认个错,把心里的想法告诉老师,求得老师的谅解。当班主任让她写检讨并说要在全校公布时,她没有把心里的话告诉老师,以恳求老师的宽容。现在的中学生有一个共同的弱点,那就是不愿意甚至不敢主动地跟老师交流。

第三,当刘婵娟的妈妈去了学校以后,她在家里想的都是消极的,没有朝积极的方面去想。而事情的发展正是朝着好的方向发展的,老师原谅了她,同意她去上学了。

这三点都是心理方面的因素,刘婵娟没有做好心理方面的调适。

有的同学会说,我到学校里来是学习文化课的,至于什么身体素质、心理素质、人际关系都无所谓,我只要学好文化课,考上大学了,一切都好了,一好百好。果真是这样吗?果真是考上了大学一切都好了吗?我看未必。我再讲一个大学生的故事。

【案例】马加爵特大杀人案 2004年2月,云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技术专业2000级学生马加爵与同学因琐碎事情发生争执,然后,将他的四名同班同学先后残忍地杀害了。后经云南省昆明市中级人民法院审理,以故意杀人罪判处马加爵死刑,剥夺政治权力终身,6月17日马加爵被押赴刑场执行死刑。马加爵特大杀人案公布以后,全国震惊,在世界范围内也引起了不同的反响。

马加爵虽然受到了应有的惩罚,但是,事情的发生却引起了人们深深地思考。如果马加爵是社会上的小混混、不痞子,人们听了这个事情以后,或许心里所受到的震惊要小一些。但是,马加爵是一个大学生,是人们乐以称道的天之娇子,而就是这个天之娇子却犯下了滔天大罪。马加爵杀人案导致五个家庭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被杀的四个和他自己。五个大学生都是来自农村,有三个还是来自广西贫困的农村,其中一个大学生的家庭因为供他上初中、高中、大学已经欠债二十万;另一个大学生家庭极其贫困,贫困得家里惟一能说得上是电气化生活用品的是电子石英钟,至于电冰箱、电视机、空调想都不敢想。他们的爸爸妈妈含辛茹苦,对他们的孩子报有多大的希望啊,实指望他们大学毕业以后能找到一份好工作,好好地回报他们的父母,但是,就是这些朴素的想法都破灭了。

马加爵为什么会杀人呢?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马加爵的心理出现了问题,马加爵脾气暴躁、心胸狭窄、心态自卑、人际关系紧张,这些心理问题一直得不到很好地调适,慢慢地就患上了心理疾病,而且是严重的心理疾病,这才导致了这场悲剧的发生。

我再讲一个大学生毕业以后的故事。

【案例】“神童”出家当和尚

宁铂是1978年中国科技大学首批招收的少年大学生,被称为“神童”。大学毕业后,由于成绩优异,留校任教,并在19岁成为全国最年轻的讲师。一直到此时,宁铂走的路都是辉煌的。但是,宁铂并没有按照这条辉煌的路继续走下去,而是出现了仿差。聪明的才智、优异的学业并没有使他取得进一步的发展,相反,由于他没有注意调适好自己的心理,他慢慢地沉沦了。当时过分的舆论渲染,给他造成了极大的痛苦,慢慢形成了恐惧失败的心理。他曾经三次报考研究生,但三次都退缩了。他的生活方式与常见的生活习惯渐行渐远。2002年,宁铂为了逃避现实生活,只身前往五台山出家。当然,最后还是被学校找了回来,如果他的心理能调适得好,他仍然还是个人才。

一位“神童”,一位全国最年轻的大学讲师,最后却想着要去五台山出家当和尚。既可笑又可惜呀。既使我们心里想笑也笑不出来,因为这里面包含着太多的辛酸。

同学们,类似的例子我还可以举出很多很多,小到十几岁的少年,大到六七岁的老人。所以,不管我们处在什么年龄阶段,不管以后我们发展到什么程度,从事什么职业,我们一定要始终保持心情愉快、乐观开朗的心态,心理上的健康才是最最重要的。

1992年,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会同世界卫生组织(WHO)和美国夏威夷大学联合对上海市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大规模调查,发现有27%的学生心理异常(包括有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等)。

这个数字听起来有点耸人听闻,其实也没什么可怕的。生活中,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这样那样的暂时的烦恼。生活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你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不可能不受到社会的影响。由于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和沉重的学业负担等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中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或问题,许多学生产生了好动、焦虑、冷漠、恐惧、猜疑、抑郁、自卑、嫉妒等心理障碍。如果我们不能及时地给予调适,这些心理困惑或心理问题就会给我们的学习、生活带来极大的影响。因此,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迫在眉急。

什么是健康、心理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长期以来,大家对健康概念的认识一直比较模糊,一提到健康马上就会想到身体健康。人们往往只注重身体的健康,而忽视了心理的健康;只注重身体健康对学习、生活和工作的作用,而忽视了心理健康对学习、生活和工作的影响。

什么是健康?《现代汉语词典》是这样解释的:(人体)生理机能正常,没有缺陷和疾病。随着社会的发展,健康的标准已经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健康概念的内涵越来越丰富了,外延越来越扩大了,人们对健康的理解也越来越多元化了。

世界卫生组织宣言指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躯体疾病,而是一种躯体、心理和社会功能均臻良好的状态。”也就是说,一个人的健康包括了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良好的社会适应三个方面。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健康的概念作了新的补充,指出“健康”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和道德健康。

躯体健康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就是我们这门学科所要讲的主要内容,社会适应是指我们对自己所处的这个环境,包括学校、学校外面的世界能否适应。那么,什么是道德健康呢?我举个例子帮助大家理解。

【案例】帅小伙原来是小偷

你在公共汽车站等车,这时候来了一个小伙子,身高一米七以上,西装革履,头发梳得溜光,皮鞋擦得锃亮,满面笑容。这个小伙子给你什么印象?很帅,很酷,非常阳光,非常健康。车业了,你们一道上车了,当公交车开了一段路程以后,你突然发现这个小伙子的两根手指抻进了别人的口袋,啊?原来他是个小偷。此时此刻,你还觉得他很帅、很酷吗?他还阳光健康吗?不!他一点儿也不帅了,而且很丑陋,一副道貌岸然的样子,居然干下这等勾当。他尽管长得很帅,但是,他的内心很肮脏,他的道德已经很不健康了。

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心理”与“心里”这两个词尽管读音是相同的,但是意义却完全不一样。心里有两种意思,一是指胸口内部,比如说我心里发疼,意思是说我胸口内部不舒服有点疼;另一个意思是指思想里,头脑里,比如说把老师讲的内容牢牢地记在心里,不是说把老师讲的内容装在胸口内部,而是记在头脑里。而心理是指人的头脑反映客观现实的过程,如感觉、知觉、思维、情绪等,泛指人的思想、感情等内心活动。我们高兴了,我们痛苦了,我们感到自卑,我们感到自信,这些都是我们的内心活动,也就是我们的心理。

什么是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生理、心理和社会性方面达到协调一致,保持一种良好的心理功能状态。如果我们感到自己各方面是良好的,这就说明我们的心理是健康的。我们以前在向别人表示祝愿时通常用“祝您身体健康”,以后再要向别人表示祝愿时,你们要换成“祝您身心健康”。现在的社会,一个人仅有身体健康是远远不够的。

什么是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根据中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运用有关心理学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

学习心理健康教育有什么意义呢?

2002年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

第一,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整体性教育,其含义是:培养健全人格,提高思想品德;发展学生智能,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开发身心潜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我们到学校里来,不仅仅是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不仅仅是来提高文化素质的,还要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提高身体素质,提高心理素质,从而使我们的综合素质都得到全面提高。

博文中学有一条宣传标语:学校一定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学生要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审美、学会健体、学会创新。

学校就是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好基础,使学生在走向社会之前具备各方面的知识和各种各样的技能。

第二,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大家的自信心。

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核心内容就是要提高大家的自信心,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信心,就是要让大家拥有一颗积极向上的心理,始终保持旺盛的斗志。所谓自信就是自己相信自己,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一定能取得成功你就肯定能成功,如果你不相信自己、甚至怀疑自己,你就不可能取得成功。博文中学为我们的学习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就看你有没有自信心了。

【案例】“低进高出”已成为博文中学最为显著的特色

博文中学自从2001年首次参加高考以来,高考成绩逐年上升。2005年有399名同学参加高考,本科达线106人,首次突破百人大关。2006年有340名同学参加高考,134名同学达本科线。2007年、2008年各有100多名同学达本科线,连续四年本科达线人数超过百人。值得一提的是,2004年李培同学以656分的优异成绩位居全县并列第七名,被武汉大学录取。李培同学是南陵县戴汇人,当年(2001年)中考成绩是590分,比南陵一中的统招分数线还低两分(统招线是592分)。进入博文中学以后,他努力了,刻苦了,再加上老师的精心培育,才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在他的成长过程中始终是充满自信的。

同学们,尽管我们现在的入学成绩不高,但是,只要我们勤奋,只要我们努力,只要我们有自信心,我们都能取得很大的进步,去圆我们大学的梦想。如何将现实变成梦想,这就需要我们有自信心,用自信心支撑着我们度过三年的中学时光。

【案例】勤奋自学的华罗庚

华罗庚(1910.11——1985.6),我国现代著名数学家。他出生在江苏省金坛县(市)一个小商人家庭。1925年初中毕业后,为了谋求职业,到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学习,后因家境贫困,中途辍学回家,帮助父亲料理小店,同时在家自学。18岁的他又染上了伤寒病,留下了终身残疾——右腿瘸了。1930年,他19岁时写了一篇论文发表在上海《科学》杂志上,当时他还是一个小店员。论文被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教授看到了,他问周围的人,“华罗庚是从哪个国家留学回来的?现在在哪所大学任教?”当他得知华罗庚还是一个小店员时很受感动,于是主动把华罗庚请到清华大学,对他进行指导。后来,还把华罗庚派到英国留学,在英国华罗庚获得了博士学位,成了世界闻名的数学巨星。华罗庚有一句名言:“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和华罗庚相比,我们有着许多优越的地方,他只读到了初中,而我们现在已经读高中了;他家里很穷,父母没有钱供他继续读书,而我们很幸福,我们的父母为我们的学习提供了足够的支持。虽然我们很难取得他那样的成绩,但是我们可以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做得更好。假如,你认为自己很笨的话,没关系,勤奋能弥补你的笨拙,只要你投入一分辛苦,你肯定会有一分收获。

第三,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大家自我评定和自我调适的能力,消除心理障碍。学习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要提高同学们对自己心理健康的评定能力,提高对自己心理健康的认知能力,知道自己的心理处于一种什么样的状态。更重要的是,知道了自己的心理状态以后要知道去调适,特别是对消极心理的调适。

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消极的心理,出现了消极心理没关系,关键是要知道去调适,懂得怎样去调适。心理健康教育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把老师讲的化为同学们自己的内在意识、自觉行为,通过自我认知,自我意识,提高自我评定、自我调适的能力。第二讲 如何适应新环境

同学们,你们到博文中学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不知道你们适应了没有。从大家的表情可以看出来,有的同学已经适应了,有的同学还没有完全适应。今天我就和大家来谈谈如何适应新环境的问题。首先,我想和同学们来共同回忆一下世界科学史上的一项光辉成就。

【案例】“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英国有一位科学家叫达尔文(1809——1882),达尔文的最大贡献就是提出了生物进化论。在达尔文提出的生物进化学说之前,人们一直相信基督教的宣传,相信上帝先创造了花草树木、飞禽走兽,后来又创造了男人亚当,再从亚当身上抽出一根肋骨,做成了女人夏娃,亚当和夏娃婚配繁衍的后代就是人类。是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打破了上帝创造人(生物)的迷信。

1831年,23岁的达尔文以自然科学家的身份,参加了贝格尔号军舰的环球旅行,这次旅行历时五年,经受了千辛万苦。在旅行过程中,达尔文采集了大量的动植物标本和化石,并对它们进行了认真地研究。1859年,他的划时代科学巨著《物种起源》问世了,在这部书中,他用大量事实证明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思想。他指出物种的变异是由于大自然的环境和生物群体为生存而斗争造成的,彻底否定了万物是上帝创造的旧思想。为了纪念这位学科奠基人,人们把进化论称为“达尔文学说”。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思想告诉我们,一种生物如果能适应环境就能够生存下来,如果不能适应环境就会被淘汰甚至会灭绝。在远古时代,地球上生活着恐龙这种动物,我们从恐龙化石可以得到证实。后来,由于地球环境发生了变化,恐龙已经不能适应这样的环境了,最后也就灭绝了。我们人也是一样,到了一个新环境以后,一定要尽快地调整好自己,尽快去适应它,否则,会给我们的学习、生活带来影响,甚至还会被淘汰。

【案例】鹿与狼群的故事

某地区有一条河流,河流的两岸都生活着同一种物种——鹿群。但是,人们发现,北岸的鹿强壮,并且奔跑能力和生殖能力都很强,而南岸的鹿则远远比不上。同一个品种,生活在同一个环境中为什么差别如此之大呢?后来,人们经过观察、考察和分析得知,原来,河流的北岸有狼群出没而南岸没有。没有哪一只鹿愿意与狼共处,而客观的事实却是狼的存在保证了鹿的强壮。北岸的鹿群每时每刻都生活在警觉当中,一有风吹草动,它们就警觉是不是狼来了,如果是狼来了,为了保住自己的性命,它们就得拼命地奔跑,正是环境中的危险因素焕发了它们的斗志。而南岸的鹿群每天却生活得无忧无虑,这样就导致了它们的生理机能慢慢消退了。

这则故事是不是给我们有所启发呢?心理应激理论认为,危机是一种催化剂,可以打破原有的定式或习惯,寻求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我们每个同学的家庭状况都是不一样的,有的家庭条件好,有的家庭条件差。家庭条件好的同学,你一定要引起高度的警示,要自己创设一些坚苦的情境磨练自己,不要把自己变成南岸的鹿。家庭条件差的同学,你不要自卑,艰难的环境已经为你创造了一个客观的条件,只要你勇敢地走过这段路程,你会比别人更加成熟,更能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你一定会变成一只强壮的北岸的鹿。

同学们,你们从初中升入高中,进入到一个新的学校,面对的是新的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才开始我们可能会感到不适应。就拿生活方面来说吧,我们首先遇到了两件事情可能给我们带来了不适应。一是洗衣服,在家里我们不用自己去洗衣服,都是妈妈帮我们洗,到这儿之后,衣服要自己洗,才来的那几天天气比较热,需要天天洗,有的同学洗着洗着眼泪就流下来了,心想要是在家里多好哇。二是饭菜不合口味,在家里我们想吃什么就叫妈妈买什么,吃饭的时候满桌的菜都是自己喜欢吃的,到了这儿之后,没有这种自由了,食堂里的师傅做什么我们就吃什么,一餐三个菜并不都合我们的品味,甚至没有一个合品味的。面对生活中的这两件小事怎么办?调整自己。因此,来到一个新的环境,我们首先必须学会适应,适应变化着的新的环境。实际上,环境的变化对人的成长来说是一件好事,常言说“树挪死,人挪活”,人只有生活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才能亲身经历各种不同环境给我们带来的体验,只要我们积极去适应,就会不断提高适应环境的能力,从而增强抗挫折的能力。

所谓适应,即当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主要通过自我调节系统做出能动反应,使自己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更符合环境变化和自身发展的要求,使主体与环境达到新的平衡的过程。

升入高中以后会给我们带来哪些不适应呢

我们刚刚升入高中,一切对我们来说都是新鲜的,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全新的环境。刚刚进入这个新的环境,我们会产生哪些不适应呢?

第一,学习压力的增加会给我们带来不适应。

高中的学习任务明显加重了,课程的门类增多了,每门课程的内容在初中基础上深化了许多,难度也大大提高了。具体说有这么几个方面的变化:

①学习内容的变化。高中学科的知识点增多了,知识内容也更加抽象了,知识结构更加系统复杂。我们在初中学习的知识,有很多内容都可以在大脑里把它勾勒出一幅生动的情境,比如,“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我们就可以在脑海里形成一幅图画。而在高中,越来越多的学习内容已经不能勾勒出图画了,变得越来越抽象了。

②学习要求的变化。在初中,我们主要掌握的是“两基”,即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在高中,对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要求不仅提高了,而且在学习“两基”的基础上还提出了其它的要求,比如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③学习方式的变化。高中的课堂密度增加了,自学时间也增加了。在高中,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我们再也不能象在初中时候那样,跟着老师后面学,我们要学会自己安排学习时间和学习内容。

升入高中,就要面临高考,而高考对每个同学来说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从进入高中的第一天起,高考就成为一个思想包袱时时压在我们的心上,使我们不能够顺畅的呼吸,这样的心理压力又造成了另一方面的不适应。

第二,学习环境的改变会给我们带来不适应。

升入高中,进入一个新的环境,校园是陌生的,老师是陌生的,同学也是陌生的。总之,我们所面临的一切都发生了变化,而环境的变化肯定会给我们带来压力和紧张。面对这个新的环境,我们所要做的就是接受它,承认它,按照它的客观状态去适应它,利用它。改变我们原有的心理模式,创造新的心理模式,把自己隔入到这个陌生的同时也是新的环境中去,以便我们更好地去生活,去学习。

同样的道理,如果你考上了大学,虽然你对大学生活有新鲜感,可刚刚进入大学,开始一段时间你也会出现对大学生活的不适应。将来你走上了社会,面对着纷繁复杂的社会关系,也同样会出现不适应。人的一生中,我们会不止一次地经历新的环境,如何适应环境是我们不可或缺的人生课题。

第三,社会角色的转变会给我们带来不适应。

社会角色是个体与其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行为方式及相应的心理状态。“角色”一词源于戏剧,最早指演员扮演的剧中人物。20世纪20至30年代,美国芝加哥学派将其引入社会心理学。

我们已经度过了一段高中生活,你是否发现,现在的你长得更像“大人”了?原先我们的生活是依赖性的,而现在我们的生活是独立性的或半独立性的。我们从一个初中生角色转变成一个高中生角色,初中生角色和高中生角色的行为方式和心理状态是不一样的,由于这个转变,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变化。生活需要我们自己安排,衣服需要我们自己洗,作息时间需要我们自己调整,我们再也不能依赖父母了。

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每个人都会体验到慢慢长大所带来的快乐,但也会有成长的烦恼伴随着我们。我们不再完全有所依靠,我们不再随心所欲了,有许多事情需要我们自己去思考,自己去解决。社会是一个大舞台,每个人都在此舞台上扮演一定的角色。因此,我们一定要扮演好高中生这个角色。

【案例】“小鱼翻塘”的警示

有一个地方有一座湖叫东湖。一天,有人发现东湖边漂着许多死鱼,便给记者报料,说东湖的鱼“翻塘”了。记者找到正在湖边作业的渔民,渔民笑着说,这死的都是清一色的小鱼,它们都是不会自己找食吃被活活饿死的。原来,鱼苗生活在小塘时,每天都有人投放饲料,小鱼可以无忧无虑地生活,而东湖的水面比小鱼塘大几十倍,渔民投放饲料不可能面面俱到。有些平日里在小鱼塘里养尊处优、饭到嘴边才张口的小鱼,一时间无法适应自己觅食的生存法则,最终被活活饿死。而一些生存意识强的小鱼却四处寻食,从而活了下来。这种现象每到东湖鱼苗投放期,都会出现。

我们每个人的家庭也是一个“小鱼塘”,在家里被呵护过度的孩子,一旦离开这个“小鱼塘”,是不是也会成为因为觅不到食吃而被饿死的“小鱼”呢?

环境变了,我们如何去适应呢

第一,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

高中的学习比初中内容更多、难度更大、系统性更强。因此,我们应该逐渐学会怎样更合理地安排学习和休息的时间、怎样记笔记、怎样总结学过的内容、怎样发现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不断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方法有什么意义呢?良好的学习方法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学习速度和学习能力。如果仅仅停留在苦学、勤学的水平上,将很难应对学业,我们要使事倍功半达到事半功倍。同时,我们还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了,就能够持续地保持一种高效率的学习态势。

学习过程中,我们要走出两个误区。一个是废寝忘食,不注意休息。列宁说过:“不会休息的人就不会工作。”我在这里要说的是:不会休息的人就不会学习。学校每天都安排了午睡时间,同学们中午一定要休息一会儿,哪怕休息十分钟二十分钟也是好的。有的同学认为,中午休息不是浪费时间吗?我要珍惜时间,把别人睡觉的时间都利用上,我要做一个勤奋好学的好学生。其实,这样的想法是不科学的,这种做法也是得不偿失的。中午休息好了,下午上课的精力就会充沛,上课的效率就比较高。另一个误区是上这门课看其它学科的书。比如,有的同学认为,我是学理科的,上政治、历史、地理课我就看理科的书,反正政治、历史、地理高考又不考,我花时间学习这些课程不是浪费时间吗?其实不然,学科与学科之间有必然的内在联系,知识和能力是触类旁通的,尽管你学理科,政治、历史、地理对你仍然是很有用处的。优秀的学生,不管是学理科的还是学文科的,都不排斥其它学科。因为他们知道,这不仅是在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在培养能力。有些学理科的同学怕写作文,我想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你的历史知识太贫乏了,不丰富。

所以,同学们一定要引起注意,学习活动即是一个掌握知识的过程,又是一个培养能力的过程。能力比知识更重要。

【案例】能力的迁移

有甲乙两个同学,甲会打羽毛球,乙什么球也不会打。现在甲、乙两个同学同时去学打乒乓球,而且学习时间的长短也相同,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甲和乙乒乓球的水平谁高呢?很显然,甲比乙的水平要高,打得要好。为什么呢?因为甲的能力比乙强。甲在打羽毛球的过程中,已经培养了对球的感觉能力和运动技能,这两种能力都迁移到打乒乓球中去了,所以甲比乙打得好。

一个人的能力是多方面的,能力越多,能力越强,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就越强,对承担某项学习任务的能力就越强。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太多了,能力强的同学,什么学科都学得好,而且业余爱好也比别人多,就是玩也比别人玩得好,玩得更有趣味。

习惯包括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而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是紧密联系的,有什么样的生活习惯就会有什么样的学习习惯。不少同学甚至不少同学家长都非常注重学习习惯而忽略了生活习惯。殊不知,人的习惯一旦养成了也会发生迁移作用的。所以,培养学习习惯要从培养生活习惯开始,不要忽视了生活中的一言一行、一招一势。

第二,尽快交上新朋友。

刚刚来到一个新的环境,大家都会感到陌生、孤独。如何消除这种心理,有一种方法很揍效,就是尽快交上新朋友,与朋友分享你的快乐,分享你的烦恼。只要有了友谊,你的心灵将不会再感到孤独。

要与同学们多多沟通、多多交流,经过交流之后,你会发现你的问题可能是大家都面临的问题,你的感受可能是大家共同的感受,这样你就不会感到慌张、茫然。

你的同桌、你的同寝室、你的老乡就是你首选的交往对象,有了新朋友,有了好朋友,就会消除我们暂时的孤独和不适应,久而久之,我们就会融入到这个新环境中,慢慢体会到这个环境实际上是多么得令人陶醉、令人神往,我们能以进入这个新环境而感到幸运和自豪,你的生活天空就会呈现出一片蔚蓝色。

第三,尽快学会做事,学会生活。

一直以来,同学们都不愿意做事,不喜欢做事。有人说,做事不是很耽误学习吗?其实不然,会做事,能把事情做好,会更有助于学习,会使学习变得更加轻松,无忧无虑。不要看不起做事,不会做事,会给你的生活带来许多的烦恼,会影响你整个的生活秩序和生活质量。我们要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自己的衣服自己洗,自己的床自己铺,还要尽可能地帮妈妈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从现在开始就要慢慢养成爱劳动的习惯。

【案例】鸡蛋怎么没有缝呀? 有一个小朋友,正在读幼儿园,妈妈给他买了一个保温饭盒,早晨妈妈把饭装好让孩子带到幼儿园中午吃。为了给孩子增加营养,妈妈每天在饭盒里放一个鸡蛋,在放进饭盒之前,妈妈都把鸡蛋剥好,有时候还把鸡蛋捏碎。有一天早晨,妈妈起来得晚了一点,由于时间比较紧张,鸡蛋没有剥就放进了饭盒。这一天中午,孩子在吃饭的时候看着鸡蛋发愣,就没有吃,把鸡蛋带回来了。晚上,妈妈在洗饭盒时发现孩子没有吃鸡蛋,就问孩子:“今天鸡蛋怎么没有吃呀?”孩子说:“我本来是想吃的,鸡蛋太硬我不敢咬,我找了半天又没有找到缝。”妈妈听了,哭笑不得。

这是一个笑话,却是一个真实的笑话,我们可不能成为笑话中的主人呀,要不然,哪天我们会被饿死的。

【案例】被迫退学的留学生

上海有一位中学生,高中毕业就被推荐到美国留学。这位学生在家的时候一直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到了美国以后很不适应,衣服不会洗,床不会铺,地不会扫,房间不会整理,甚至连饭都不知道在哪儿吃,生活自理能力极差,由于生活上的不适应,也严重影响了学习。最后患上了轻度的精神分裂症,被迫退学回家。

我们不要小看了做事,不会做事,就不会生活,不会做事,就会影响我们的学习,甚至会影响我们的未来。

第四,学会调节,提高心理适应能力。

常言说:“人生不如意事常有八九。”刚刚进入一个新的环境,更进一步说,即使在一个你比较熟悉的环境,出现一些不适应的情况也是很正常的,遇到一些困难和挫折也是不可避免的。挫折是一种重要的人生阅历,是人生中最重要的财富。如果没有经历困难和挫折,我们就不可能变得越来越成熟、越来越强大。因此,我们要有意识地培养自己与困境、逆境抗衡的能力,培养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调节不良心理状态的能力。

如果你对新的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有了非常不习惯的感觉,千万不要闷在心里面,应该告诉爸爸妈妈或者老师,否则,问题会越来越严重。就像食物放久了会发霉一样,如果总将心事藏在心里,它也会发霉、变质的。记住:当你遇到解决不了的困难时,应该求助于父母和老师,可别让自己的心事发霉哦。第三讲 你喜欢学习吗

首先,我来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喜欢学习吗?请不喜欢学习的同学勇敢地把手举起来,不要有顾虑,我不会责怪大家的。从你们的表现中,我能看出来,有喜欢学习的有不喜欢学习的。不知道大家想过没有,不管你是喜欢学习也好还是不喜欢学习也好,有一个事实你们不能回避,也回避不了,那就是:学习是我们青少年目前的主要活动。

说不喜欢学习的同学能说出许多原因,但是,有一个原因大家可能没有意识到,就是对学习这个概念还不完全理解。什么是学习呢?学习就是从阅读、听讲、研究、实践中获得知识或技能。学习包含着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阅读,所谓阅读就是看书、看报并领会其内容,从广义的说还包括看电视;二是听讲,所谓听讲就是听人讲课或讲演,还包括听别人讲故事;三是研究,所谓研究就是探求事物的真相、性质、规律等,对于中学生来说,就是对某一事物作进一步地思考;四是实践,所谓实践就是人们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有意识的活动,按照自己的思想意识做出的一切活动,打篮球、学画画就是实践活动。上面所讲的四个方面你都不喜欢吗?肯定不是,你至少肯定愿意做其中的一项或多项事情。为什么我们一谈到学习就进入紧张态度呢?是因为我们把学习简单地与语数英理化生政史地联系起来了,把学习与不停地写不停地背联系起来了,把学习与一大摞书本联系起来了。这样一联系,我们就感到很累,很苦,感到很枯燥无味,这样一联系,我们就抛弃了学习中很多很多的乐趣,因而,就不喜欢学习了。

学习是我们青少年的主要活动,通过学习可以将人类长期积累起来的丰富的社会历史经验和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转变为个体的精神财富;学习能够促进我们个体的智力、能力、道德品质、身体素质的发展。财富有两种,一种是物质财富,一种是精神财富。我们现在处在人生的准备阶段,我们要不断地丰富自己的精神财富,让我们变得有知识、有文化、有能力、有修养,等我们的精神财富积累到了一定的程度,我们就可以进入社会,就能够去创造丰富的物质财富。在创造物质财富的过程中又能不断地丰富自己的精神财富,实现人生的辉煌。

学习是心理健康的维生素

有人把学习做了一个比喻,说学习是心理健康的维生素。维生素这一概念来自于医学,人体缺少某种维生素就会带来不适应,就会生病。比如说,如果缺乏维生素A,就容易感冒、身体的抵抗力就差,如果缺乏维生素A、D,个子就长不高。电视中曾经播出过这样的广告——AD钙奶。年轻的妈妈们都喜欢买AD钙奶给小宝宝喝,希望自己的小宝宝长得高。这是从生理的角度、生长的角度来看待人的健康问题。从心理的角度如何来看待健康问题呢?要想心理健康就必须要学习,因为学习是心理健康的维生素。

有一位心理学家叫塞尔尼,他毕生从事人的心理紧张和压力问题的研究,他曾经说过:“学习和工作是实现长寿和身心健康的必由之路。”什么是必由之路?就是每一个希望长寿和身心健康的人都必须要经过的路。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必定是热爱学习和工作的人。我国现代文学大师巴金,四川成都人,生于1904年11月25日,2005年10 月17日在上海逝世,享年101周岁。国画大师齐白石,湖南湘潭人,生于1863年11月22日,1957年9月16日去逝,活了94岁。巴金和齐白石都是非常热爱学习的人,都是喜爱思考的人。横观人生,那些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都很长寿,因为,他们无一例外地都热爱学习。

人,需要不断地运动,身体运动带来身体健康,心理运动带来心理健康。心理运动就是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思考,人越学习越聪明,大脑越思考越灵活。有一句成语叫“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意思是说,流动的水不会发臭,经常转动的门轴不会被虫蛀。热爱大自然的同学都会亲身感受到过,从大山里流淌出来的泉水都是清澈的、欢快的,泉水叮咚,而一旦流进水塘里就会变混、变绿、变臭,一潭死水。因为,泉水是流动的,水塘里的水是呆滞的。人的大脑、人的心理也具有同样的发展轨迹。

同学们,你们希望长寿吗?希望心理健康吗?希望长寿、希望心理健康就要热爱学习,因为,学习能够使你长寿,学习能够使你心理健康。

学习是心理健康的维生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理解。

第一、学习能够促进个人对环境的积极适应。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一定是与环境保持积极适应的人。计算机被引进了课堂教学之中,外语教育提高了要求,如果我们不学习计算机知识,不学习外语,我们就要落后,就不能适应社会,就会有被淘汰的危机。计算机已经走进了寻家百姓家,计算机已经成了我们学习、生活和工作的重要工具,我们不会操作计算机就不会工作。随着社会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庞大地球已经变成了地球村,外国朋友到中国来,我们到世界各地去,已经是一件很平常的事了,我们不懂外语行吗?我们现在所进行的学习活动就是为了将来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更好地融入社会,与社会这个大环境保持密切地适应。

积极地适应环境,积极地同环境保持紧密的联系,自古就引起了高度地重视。

【案例】大禹治水的故事

尧在位的时候,黄河流域发生了很大的水灾,部落首领们都推荐鲧去治水。鲧是一个不爱学习的人,不爱思考的人,他治水花了九年时间。他只懂得水来土掩,造堤筑坝,结果洪水冲塌了堤坝,水灾反而闹得更凶了。

舜接替尧当部落联盟首领以后,发现鲧办事不力,就把鲧办了罪杀了,又让鲧的儿子禹去治水。禹是一个勤奋学习的人,是一个善于思考的人。他懂得如何去了解环境,如何去适应环境,如何去改变环境,如何去利用环境。他吸取了父亲的教训,改变了父亲的做法,通过认真思考,实地调查,采用了开渠排水、疏通河道的办法,把洪水最后引到大海里去。禹治水一共用了十三年的时间。后代的人都称颂禹治水的功绩,尊称他是大禹。舜死了以后,大家都推选禹继任了部落联盟首领。

大自然有它本身的规律,水是往低处走的,我不能改变它,但是我们可以了解它、适应它、利用它,从而为我们服务。了解它、适应它、利用它,我们就要学习和思考。

第二、学习能使个人获得满足,增强自信。

我们每个人都要有自信,那么,自信是从哪里来的呢?人的自信是从学习中慢慢树立起来的。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每获得一个新知,每解决一道难题,我们都会有一种成功的喜悦,都会看到自己的力量和价值,都会增添我们的自信心,激发我们新的成就需要和成就动机。当你面对一道数学题目,久而不得其解,经过苦思冥想以后,找到了思路,解出来了,你会有什么感觉?你会觉得很爽,有一种成功的喜悦,一股幸福感、快乐感悄悄来到了心头,噢,原来我不笨啊。然后,你又想去解第二道题目,等第二道题目又解出来了,你惊奇了,啊呀,原来我是很聪明的。就在此时,你的自信心就在你的心里慢慢产生了。这样的事情经历得多了,你就成为一个很有自信心的人了。

不爱学习的人就体会不到那种成功的喜悦。不爱学习的人,整天无所事事,什么也不愿意去想,什么也不愿意去做,最后,只能导致颓丧不振,无精打采。当然,在他身上是不会产生自信的。

同学们,让我们把自己投入到学习中去吧,在学习中我们一定会找到满足,获得自信。

第三、学习有利于个人潜能的充分发挥。

所谓潜能,就是个体在先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环境的影响和学习,逐渐形成起来的能力倾向。我们每个人都有很大潜能,有的人可能不知道自己有什么潜能,这是因为你没有很好地去学习,很好地去思考。如果一个人的潜能始终处于潜在状态,没有被挖掘出来,发挥出来,这样的潜能是毫无意义的,也是没有价值的。就像一块埋在土里的金子,埋在土里的金子和一块顽石一样,没有丝毫的区别,没有丝毫的价值,只有把金子从土里挖出来,才能体现出它的珍贵价值。发挥潜能的过程就好比从土里挖掘金子的过程。

学习过程中,我们常常会发现有的人擅长抽象思维,因此,他的数学、哲学等科目成绩优秀;有的人擅长形象思维,在文学、美术等方面得心应手;有的人擅长于言语的理解和表达,在英语、语文科目上遥遥领先;有的人擅长实验操作,在物理、化学实验中崭露头角;有的人擅长组织和管理班级等等。这种在学习过程中表露出来的才能就是我们所拥有的潜能。我们每个人都是具有惊人潜在能力的人。

【案例】爱因斯坦的故事

爱因斯坦(1879——1955),美籍德国犹太人,出生于德国乌耳姆市。爱因斯坦幼时的智力不仅不出众,甚至比一般的孩子还差。爱因斯坦4岁才会说话,7岁才会认字。小学老师对他的评语是:“智力迟钝,话也说不清楚,成不了才。”在德国读中学时,教导主任说他“干什么都一样,反正一事无成”。但他自幼就对各种自然现象特别感兴趣,常常为叶片形状、花瓣组织、蚂蚁跑动等吸引甚至入迷。5岁时,父亲给他买来一只小罗盘,他转动着小针或盘子,不管怎样转动,那根小针就是不听他的话,总指着南边。这根小磁针一直强烈地吸引着他的求知的心灵。他的母亲宝丽妮个性开朗活泼,擅长弹奏钢琴,懂得教育,富有远见,她想方设法发现孩子身上常人“看不出的东西”。在家人和家庭教师循循善诱地引导下,爱因斯坦渐渐养成了勇于独立思考和不断探索的个性。他就是靠着这种强烈的求知欲和坚忍不拔的勤奋好学精神,最终成为了一代科学巨星。

爱因斯坦创建了相对论,在宇宙学、统一场论、物理学哲学问题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果。1921年,爱因斯坦荣获了诺贝尔物理学奖。有人称赞他是天才,他谦虚地说:“我不是天才。”我成功的秘诀是:x+y+z=A。x代表艰辛劳动,y代表正确方法,z代表少说空话,A代表成功。

爱因斯坦的母亲是一位伟大的母亲,正是这位伟大的母亲发现了他身上所特有的别人看不出来的东西,这种东西就是潜能。再加上爱因斯坦自己的勤奋努力,才使得他的潜能得以充分地发挥出来。

第四、学习能排除消极情绪的干扰。

人生总会有一些不愉快的事情发生,当这些不愉快的事情发生时,你肯定会产生痛苦、忧愁、恐惧、悲哀、恼怒等消极情绪。如果任由这些消极情绪漫延,就会影响你的学习和生活。我们要学会如何去排除这些消极的情绪。如何排除呢?你可以主动地去做一件你喜爱的事情,如读一本你所爱读的书,做一道你感兴趣的练习题,操纵一下你正在学习的计算机,到操场上去打一场球,到树林里去唱一首歌„„,总之,把现在的你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你的心情一定会很快获得平静。由此可见,学习是心理健康的维生素,是增进心理健康的基本条件。

为什么学习会落后呢

每个智力正常、体质正常的青少年,都可以进行高水平的学习,都可以成为优等生,而现实中为什么有的学生学习成绩很优秀,有的学生学习成绩很一般呢?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虑。

第一、就学生自身而言,造成学习失败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我们只知道整天学啊学啊,我们为什么要学?我们学了将来到底干什么?没有思考。有的既不学也不思考,整天浑浑噩噩。没有目的的学习是没有后劲的,而且学了也是没有高效率的。因此,我们一定要明确学习的目的,要树立远大的理想,描绘未来的美好前景,以此来增强学习的动力。二是缺乏良好的学习兴趣。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学习每一门功课,首先要培养学习这门功课的兴趣,没有兴趣,被动地学习,是学不好的。学习有了兴趣,才会积极地去学习,主动地去学,遇到困难也会勇往直前,百折不挠;学习有了兴趣,别人认为学得很苦而他却感觉苦中有乐,其乐无穷。三是缺乏科学的学习方法。17世纪法国杰出的数学家、哲学家和科学方法论者笛卡儿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如果说学习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那么良好的学习方法就是从宝库中获得知识的途径和手段。科学的学习方法能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有的同学学习很用功,但是效果不太好,什么原因,要从方法上找原因,你用的方法是不是科学,是不是有效。科学的方法还包括不断地创造新的方法,一个好的方法,用的时间长了也会降低学习效率,我们要不断地推陈出新。

另外,基础薄弱、体质不佳、动机不当、心理素质较差等等都是造成学习失败的原因,这些内容今天就不详细讲解了。

第二、就周围影响因素而言,又有如下几方面的因素:

一是家庭因素。教育方式不当、父母期望不当、投资方向不当、家长行为不良和家庭邻里不和等都可以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尤其是家长对待孩子学习的态度更能影响孩子学习成绩的提高或者降低。

【案例】“考最后一名,太好了!”

有一位家长特别关注孩子的考试成绩,孩子每次考完试以后他都要问一问考了多少分?在班上排列第几位?一旦发现孩子退步了就严厉地责骂。孩子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学习成绩每况愈下。家长呢,也思考了许多许多,我每次骂孩子,孩子的学习成绩不但没有提高反而还下降了,看来我用骂的方法对待孩子是错误的,我得改改。有一次,孩子考了倒数第一,心理准备接受爸爸暴风骤雨似的责骂,可家长得知孩子考了倒数第一名,不但没骂反而和颜悦色地对孩子说:“考最后一名,太好了,从此以后你再也不用担心会退步了。”然后跟孩子说,别着急,慢慢来,龟兔赛跑乌龟还能跑第一呢!你只要努力肯定会进步的。以前每次考试退步了,爸爸都骂你,爸爸错了。爸爸以后不会再骂你了,只要你认真学习就行了,考多少分,考第几,爸爸都无所谓。孩子看到爸爸这么说,流眼泪了,对爸爸说:“爸爸,你放心吧,我一定会努力的。”从这以后,孩子心情放松了,学习再也不用担心什么了,更没有压力了。紧接着后面的一次考试就甩掉了最后一名的帽子。后来,孩子不断进步,最后在班上一直保持名列前茅。

对待孩子的学习成绩和考试成绩,做家长的应该保持一份良好的心态,你的心态有时候就决定着孩子成绩的好坏。尽管父母的态度我们不能完全左右,但是我们至少能够调节自己的心态,让自己保持一种轻松的学习心境。

二是学校因素。课堂教学气氛不良、学校学习风气欠佳、老师的教学方法刻板机械等都不利于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现在,所有的学校都在各方面努力改变着自己的不足,都在尽力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三是社会因素。知识的价值问题、分配不公问题以及社会上各种不良的干扰因素,都会成为学生学习不良的影响因素。一个学生所处的学习氛围也会对学习产生重大的影响。我们不能改变我们的生存环境,我们却能选择我们的生存空间;我们不能去除社会的污垢,我们却能净化我们的心灵。

【案例】孟母三迁

孟轲(约前372——前289),即孟子,今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的事迹和言论收集在《孟子》一书中,他极力主张“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说。被认为是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孟母带着幼年的孟子,起初住在一所公墓附近,他和临近的孩子都学会了祭祀,后来又搬到了集市附近,没多久孩子又学会了做买卖,最后搬到了学堂附近,到了学堂附近以后,孩子学会了守秩序,讲礼貌,知道读书了。

人,是一个社会的人,他的一言一行无不受到社会的影响,打上社会的烙印,因此,选择良好的生存环境和生活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第四讲 与老师心灵对白

有人把中学生日常生活的特点总结为六个字:两点一线三面。两点一线三面构成了中学生生活的主要内容。所谓两点就是指学校和家庭,一线就是连接学校和家庭的那一条路,所谓三面就是在两点一线过程中,我们主要面对的是三类人:老师、父母和同学。与这三类人进行交往就形成了中学生特有的人际关系。中学生的人际关系包括师生关系、亲子关系和同学关系。什么是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在交往活动过程中直接的心理上的关系或心理上的距离,它反映了个体或群体寻求满足其社会需要的心理状态。

今天,我首先和大家谈谈中学生人际关系当中的第一种关系——师生关系。对于中学生来说,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对我们的学习、生活和成长至关重要。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

【案例】唐伯虎拜师

明代江南有四大才子,他们分别是唐伯虎、祝枝山、文徵明和周文宾。唐伯虎名列第一。唐伯虎幼年时拜周臣为师学画。唐伯虎跟周臣学画转眼就是一年。在这一年中,唐伯虎刻苦学习,细心揣摩,画技进步很快。与老师的画比比,自觉没什么两样了,于是想告假回家看母亲。唐伯虎对师傅很尊重,买了不少礼品送给师傅。师傅没说什么,只说过些天为唐伯虎饯行。

送行的那天,老师带他到一间从未去过的屋子。一进屋,唐伯虎感到很奇怪,怎么屋子四周都是门?顺着每一扇门向外看,房子的外面分明是一座花园。但见花红柳绿,流水潺潺,鸟语花香,太美了。他想从那门走出去,不想,那门非但没被推开,头却被重重地撞了一下,弹了回来。他又想从另一扇门出去,结果也是一样。

唐伯虎问:“老师,这三扇门都锁着,我可怎么出去呀?”老师笑了,说:“你再看看,那门是锁着的吗?”唐伯虎走进门仔细一看,这哪里是门,分明是老师画的画挂在墙上。唐伯虎顿时羞得面红耳赤,扑通一声跪在老师面前,说:“老师,请原谅弟子的肤浅,您再教我三年吧!”

老师把唐伯虎送给他的礼品还给他,语重心长地说:“尊重老师不只表现在礼节上,更主要的是要根据老师的教导去做,把老师的本事学到手。”听了老师的话,唐伯虎从此更加扎实地向老师周臣学画,一直到他画的窗户使大狸猫碰了头才离开教师。后来,他成了明代最负盛名的四大画家之一,比他的老师还有名。

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得到三点启示:第一,作为师生关系的一方——学生,应该尊敬老师,爱戴老师,这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前提。唐伯虎对绘画不但非常刻苦用功而且还非常尊敬他的老师。尽管他产生过想离开老师的念头,但是在他的心里他还是非常尊敬他的老师的。第二,作为师生关系的另一方——老师,应该关爱学生。周臣老师不仅关心唐伯虎的学业而且还关心他的人格素质;周臣老师不但有精湛的绘画技艺而且还有高超的教育艺术。当得知唐伯虎想离开他的时候,他不是用简单枯燥的空乏语言让唐伯虎留下来,而是把唐伯虎带到一座房子里,通过看画让唐伯虎切身感受到自己的画与老师的画相比还相差很大一段距离,这样唐伯虎才能心悦诚服地留下来认真地跟老师学画。第三,作为师生双方的周臣老师和唐伯虎已经建立了一种尊师爱生的友好关系,他们之间的关系非常亲密、友好和平等。这种良好关系的建立有助于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以达到教学相长。

良好师生关系的意义和功能

中学生,除了家里的亲人和班里的同学,接触最多的就数老师了。师生关系的融洽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业、健康。

作为学生,你如果得到了老师的喜欢、赞赏和肯定,必定会激发起你对该老师所教学科的极大的学习热情;作为教师,如果得到了学生的爱戴与信任,当然也会用强烈的情感加以回报,对自己的教学精益求精,对学生倍加关心。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教师起着非常大的作用,正是在学生与教师的交往中,学生不断地学习知识,不断地茁壮成长。良好的师生关系为什么有如此之大的魅力呢?那是因为良好的师生关系具有以下功能:

第一,行为定向功能。师生关系的行为定向功能主要表现在老师对学生学习兴趣和态度的影响上。荀子说过:“学其径莫速乎好其人。”大量的事实证明,良好的师生关系能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影响学生的学习行为方向。

【案例】一万英尺的距离

比尔·盖茨将来伏加斯中学演讲。西蒙森老师为学生布置了一份作业——每人写一篇关于“我与比尔·盖茨”的文章。学生们大都把比尔·盖茨比作偶像。可是有一个叫杰利斯的学生却让西蒙森有些意外,他是班上最糟糕的学生之一,他写道:“我不希望比尔·盖茨先生到我们学校来,我与他有着一万英尺的距离……”西蒙森思索片刻,郑重地写下了评语。那天,比尔·盖茨演讲完毕,台下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突然,一个学生走到台上,他就是杰利斯。他就道:“比尔·盖茨先生,我能同您握手吗?这是我的梦想。”比尔·盖茨望着这个男孩,笑了笑,然后礼貌地伸出了手。此后,杰利斯有了明显的变化,逐渐成了一个优秀的学生。多年后的一天,西蒙森老师收到一封信,信上写道:“老师,您还记得我吗?我是杰利斯,是您改变了我的一生。我曾经对生活很悲观,可是您的那句评语让我重新充满了希望!”此时的杰利斯已是美国的商界大亨。在一次回校演讲时,他提到了西蒙森老师的评语:“一万英尺的距离只是你心中的距离。如果你有勇气上台同他握手,那一万英尺的距离就会变成零。”最后,他感慨地说:“梦想的彼岸其实并没有一万英尺的距离,那是我们想像中的距离。我们要有勇气同梦想握手,那样,我们才能最终拥有梦想的蓝天!”

杰利斯原来是班上最糟糕的学生,他的行为之所以会发生变化,是因为西蒙森老师的那句评语对他产生了定向作用,这就是良好师生关系的行为定向功能。

第二,情感调节功能。列宁曾经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相互间产生依恋性的亲切感,这种情感有助于师生双方的心理健康发展。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不仅是教育教学活动的“催化剂”,而且还是心理保健的一剂“良药”。

当良好的师生关系建立起来以后,老师和学生之间就会产生一种依恋性的情感,老师依恋学生,学生依恋老师。比如,我所依恋的老师本来今天有课,可是上课的时候这位老师临时有事请假没来,于是我的内心就产生了一种失落感。一个人对某个老师产生了依恋,在上这位老师课的时候就会很专心,注意力很集中,上课的效果自然会很好。如果老师和学生没有产生依恋感,就会是另一种情形。

第三,品德培养功能。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是一种经久不衰、最富有生命力的教育力量。学生往往透过师生关系来看待人与人的关系,从中体验人世间的炎凉冷暖,学习与人相处的准则。

学生品德的内容在《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中小学生守则》中都有具体的描述。学生优良品德形成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老师的师范表率作用。老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老师的师范表率作用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过程,润物细无声,力量非常强大。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优良的道德品质。

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对于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思想品德的形成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那么如何才能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呢?

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教师固然要起主要作用,但作为学生也应该积极配合,主动努力。

第一,要尊重老师。古人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是文化知识的传播者,是社会道德行为的榜样,教师对人类社会的延续和发展,起着桥梁作用,十七世纪伟大的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经说过:“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他们像蜡烛一样,点燃自己,照亮别人。作为学生我们要尊重老师的人格,尊重老师付出的劳动。

尊重老师,就要讲究起码的礼貌与礼节。遇到老师要主动打招呼,上课要专心听讲,对老师有意见和建议要用委婉的语气、适当的方式和适合的时机向老师提出来等等。

我国历来有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古语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说法。翻开中国数千年历史,你会发现,善良的人们历来把教师视为崇高而神圣的。古代曾将“师”与“天地君亲”供奉在一起,将“天地君亲师”作为自己恭敬的对象。天,迷信的人指自然界的主宰者;君,是君主,古代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有的称皇帝;亲,就是父母;师,就是老师,传授知识技术的人。把老师和天地君亲放在一起,可想而知,当时老师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已非同一般。

第二,要理解老师。理解老师,要学会正确地看待老师。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作为老师,难免也有犯错误的时候,也有错怪、冤枉我们的时候,也有说“不知道”的时候,“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老师是人,他必然会有缺点和错误。我们要学会宽容,宽容老师的缺点和错误。一个人宽容别人的错误越大,越显出你的超越。老师也需要爱,老师也需要真诚的心来抚慰,来自学生的爱和真诚,友谊和谅解,会激发老师的情绪、干劲,会提高老师的工作效率。

理解教师最有效的途径是“角色获得”,即站在教师的立场上,体验教师的角色,了解教师的情感和期望。老师是长者,做学生的应该把他们置于长者的位置,照顾老师的自尊心和面子。

常常有这样的情况,我们被老师误解了,当老师误解我们时,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态度呢?首先,要学会站在老师的角度思考问题。比赛场上有裁判的误判,诊断室里有大夫的误诊,那么,老师有错怪学生的时候,就不足为奇了。再说,老师的错怪也不是毫无根据的。其次,面对老师的责怪,千万不可火冒三丈,与老师顶撞。等事情过了以后,老师的心情平静了,你再去和老师交流,说老师你错怪我了,事情不是你想的那样。这个时候老师一定会有感触,他会打内心里佩服你这个学生,会认真地反思自己的行为和言语。也有的学生做不到这一点,从而与老师产生矛盾,做出了不礼貌的事情来。再次,如果某些老师坚持自己的错误观点,不相信你的任何解释,你应该拿出气概来原谅老师,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向老师证明自己。有些错怪随着时间的推移自然就会清楚,不必急于解释。

常常听到学生私下里议论,说某某老师太偏心,对学生的态度不一样,对学习好的学生总是笑脸相迎,对学习差的学生总是冷面相对。我们怎样看待这种“有亲有疏”现象呢?首先,应该承认老师对学生“有亲有疏”是一种正常现象。每个人都会按照自己的情趣爱好接纳别人,和自己相同或相近的愉悦,和自己相差甚远的产生防卫心理。在我们心里你不也是把所有的老师分成几等吗?有的老师我很欣赏,有的老师一般,有的老师我有点排斥。其次,老师适当的“有亲有疏”具有一定的奖惩作用,不完全是消极的。这种做法具有扬善抑恶、褒优贬劣的作用,这对树立好的班风也具有积极的意义。老师对善、对优给予亲近,就是鼓励学生更善、更优;对恶、对劣给予疏远,就是要让学生远离恶、远离劣。假如老师对恶、对劣亲近,你肯定会认为老师不正义。再次,我们在审视老师“有亲有疏”的态度时,特别是你感到老师对我疏远时,你要反省自己的行为和态度。老师为什么会对我疏远,是不是我做错了?是不是我做得不好。老师才接触我们的时候,我们每个人在老师的眼里可都是一张白纸啊,以后慢慢分出了差别,你难道不该反省反省自己吗?

第三,要走近老师。我们每个人都有强烈的自我价值保护倾向,我们每个人在自我价值面临威胁时都会处于强烈的自我防卫状态,都会对威胁自我价值的人有强烈的排斥情绪。教师也是如此,我们应避免指责,更应避免攻击。无论对待什么老师,我们都要卸下自我防卫心理,主动地去接近老师。

走近老师,和老师进行友好地交流会有益于我们的身心发展。我们应该主动地寻找机会与老师交往,利用课堂答问、课后交谈,引起老师的注意和关心;也可以找老师谈谈心,汇报自己的学业、思想及心理情况,虚心向老师请教;在老师有困难时,需要帮助的时候,我们也应该尽一份诚心和微薄之力。

老师面对的学生多,不可能经常和每一个学生进行一对一地交流,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要主动地和老师接近,主动地走近老师。

第四,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作为十几岁的高中生,相对于老师来说,我们的知识是那么的贫乏,经验是那么的不足,能力是那么的有限,在学习和生活的道路上我们都离不开老师的教导、帮助与扶植。我们不能骄傲自满,要虚心向老师学习。

有的同学明知自己错了,受到批评,即使心理服气,嘴上也死不认错,怕丢面子,与老师搞得很疆。错了就是错了,主动向老师承认,改正了就是好学生。老师不会因为你犯了一次错误就认为你是坏学生。相信老师是会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和肤浅,就会从心里接纳老师,心悦诚服地接受老师的教育。

同学们,让我们走近老师,走进老师,用我们的爱去回报老师。相信只要我们付出真心,尊重老师,理解老师,体谅老师,就一定能和老师和睦相处,友好往来,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发展情真意切的师生友谊!

如何适应老师

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需要我们主动地去适应老师。首先,适应老师的性格。有的老师和蔼亲如父母,有的老师近人宛如朋友,有的老师冷漠拒人千里之外。每个老师性格不一样,这就需要我们去适应各种性格不同的老师。一些学生往往因为反感某位老师与自己不同的性格而不愿意上他的课,最后发展成讨厌该老师讲授的这门课程。其次,适应老师的语言。每位老师的语言风格不一样,有的甚至还带有浓重的地方方言,这也就需要我们去主动地适应。再次,适应老师的讲课方式。每位老师所教的学科不一样,因而讲课的方式也不一样。我们要学会去接受各种不同的方式,方式不一样,给我们提供了各种不同的风格,海纳百川,方能浩渺无际。

上一篇:展会可行性研究报告下一篇:大学软件开发个人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