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情境教学的有效性

2024-05-10

课堂情境教学的有效性(精选十篇)

课堂情境教学的有效性 篇1

一、创设情境要为教学目标服务

有的教学情境的创设与课程的内容没有实质性的联系。例如,很多老师喜欢设置闯关的游戏,课的开始,创设了去游乐园玩的情境。课件演示: 两个学生乘车来到游乐园门口,遇到了“拦路虎”,要求学生闯过“迷宫”才能进门,教师充满激情地问: “同学们有信心闯过吗?”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 “有! ”课件显示迷宫图: 提出几个简单的问题,答对了就能走出迷宫( 其实都是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或是完全能独立解决的问题) 。学生顺利闯关后,教师表扬: “你真棒! ”接着再引出课题。我听过的很多课都有这种类似的情境,可以说,这种情境与教学内容并没有任何内在的实质性的联系,只是外加的一顶“高帽子”。这种情境的运用,一开始能有新鲜感,时间长了或是用的人多了,难免使人感到似曾相识或索然无味的感觉。

情境创设是课堂教学的一种手段,是为教学目标而服务的。不要过度追求教学形式的花哨与热闹的课堂气氛,不能为了情境而情境,要避免形式化的情境。情境要指向明确。因此,创设情境首先要备教材,备学生。 在确定教学目标之后,情境的创设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展开,目的准确,围绕知识,“不脱轨”,只有这样才能让“情境”焕发出应有的生命活力。

二、强调“真实”,追求“有效”

设置情境教学往往会占用一定的时间,如何处理情境,创设与提高教学时间的关系,创建高效的美术课堂教学呢?

(一)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

利用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来进行情境的创设,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参与意识,能激活学生的思维与体验,能够很好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让学生在参与美术活动的过程中感受、喜爱美术,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教师既要注意挖掘教学内容本身的内在乐趣,激发学生用自己的思维能力来体验探知的全过程,又要善于开发和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自主学习的欲望,推动学生学习的进程。

例如,一年级《好吃的水果》这一课,我在设计时就设置了摸一摸、猜一猜、尝一尝这样的环节,课前我将几样不同形状、大小不同的水果放进一个口袋里,让学生伸手进去摸,说说自己摸到的感觉、形状等,并猜测是什么水果,然后我再出示摸到的水果,让学生尝一尝水果的味道。在学生品尝水果的时候,会表现出不同的表情。比如吃柠檬的时候,会酸的裂开嘴等等。这一情境的设置,不但使学生能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而且在兴趣中学到了和本课有关的相关的美术知识。

在很多时候,教师理解的情境就是趣味化、生活化,其实情境不仅仅是这些,他还涵盖了很多,包括了生活情境、问题情境,以及广泛的文化情境, 也就是说很多情况下,我们必须结合情境才能理解美术作品的真实含义。 美术作品只能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才能被真正认识、解读,只有将作品与情境联系在一起,才能理解作品的内涵,拓展学生的人文视野。

例如,《中国民间美术欣赏》这一课,这课的内容距离学生的生活可以说有远也有近。课前我请学生自己收集、查阅、整理身边的各种民间艺术作品及资料,课堂上,我事先安排学生自己动手布置教室,贴窗花、挂中国结等等,同时将学生收集的部分民间美术作品也布置上去,烘托气氛,营造一种浓烈的中国民族氛围。当学生跨入教室后,马上就感受到民间美术的气息。一开始就以情境导入,使学生初步感受民间美术的魅力,从而对民间美术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学生在这种文化情境中,了解了民间美术的各种知识,并且从中感受到民族艺术的魅力,激发学生的民族情感。

(二)融入情感性,创设与学生产生共鸣的情境

情境不仅包含场景,而且内含情感。任何情境如果没有教师的感情投入,都会失去其教学功能。有些情境从认知层面看是到位的,是有价值的, 但是教师却以一种机械的方式来展示它。当然,我们强调的是真实的情感,而不是虚假的情感。举一个老师讲的语文课的案例: 一位教师上《刘胡兰》一课时,为了活跃气氛,问学生: “你们最崇拜谁?”学生纷纷举起了手。 有的说崇拜歌手周杰伦,有的说崇拜影星黄晓明,有的说崇拜篮球明星姚明……学生交流结束后,老师反问学生: “你们猜,我最崇拜谁?”话音刚落, 学生们异口同声说: “老师崇拜刘胡兰。”一听这么整齐的回答,在多媒体教室坐着的近百名听课教师顿时爆发出一阵哄笑。在我们的美术课堂上,也存在这样的问题,牵强附会地扯上情感,尤其是比较热门的爱国主义情感、 环保意识等方面……

情感性指教学情境具有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的功效。教育家第斯多惠说得好: “我们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而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能激动人,没有主动性怎么能唤醒沉睡的人, 没有生气勃勃的精神怎么能鼓舞人呢?”

例如,我所教过的《种太阳》一课,就是以“情境”贯穿始终。这节课是根据人美版第二册《画太阳》改编,我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一开始就创设一个情境———种太阳,并且从老师种太阳一直到学生种太阳,从而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情境中,始终围绕着“种太阳”这个主题进行想象、创作。在每一环节设计,我都注重对学生情感的培养。让学生说说太阳能给人类带来什么,对太阳有感情地说一句话等等,在结尾之处,我以一个让学生发现太阳就是自己这一情境来结束,使学生的情感得以升华,达到了情与趣的融合,趣到情的升华。

总之,教学情境是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要使情境创设更加有效,重要的是抓住教学情境的实质和功能,根据学生的学习目标与学习内容的需要,把握好情境的趣味性与其内在教学本质的基本关系,从而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

摘要:教学情境是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要使情境创设更加有效,要避免形式化的情境,只有抓住教学情境的实质和功能,根据学生的学习目标与学习内容的需要,把握好情境的趣味性与其内在教学本质的基本关系,才能真正创设出有效的教学情景,从而推动课堂教学,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情境教学的有效性 篇2

课 题 实 验 方 案

韶关市曲江区第一小学数学课题组

一、课题的提出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学生认知的原生态,找准认知起点,创设与生活环境、知识背景相关联的,同时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数学课堂有了新的变化:教师都乐意去创设情境开展教学,“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深入人心,这些教学行为确实给课堂教学带来了勃勃生机。然而课程改革在课堂教学层面所遭遇的最大挑战就是“有效性”问题。由于课程改革的复杂性,人们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领会的偏差,以及实施者缺乏相关的经验,课堂教学改革出现了形式化、低效化等现象。在新课程背景下,创设情境已经被广大教师广泛采用,然而不少教师煞费苦心创设的情境,只是形似而神离的“花架子”,效果却很不理想。无效的情境必然导致无效教学,有效教学需要有效情境。在追求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实效、高效的今天,我们不能不对教学情境的有效性进行认真思考,还情境以本来面目,使情境真正成为促进学生数学学习的有效情境。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消除偏差、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课堂教学改革的迫切需要。

由于教师对课堂教学的实质把握不准,一味地追求新理念,未充分考虑到学生实际和学习水平的差异性,使得新课程改革在推进过程中或多或少地存在情境偏差、学习方式偏差、教学方式偏差等背离课改目标的行为,课堂教学中低效的教学现象普遍存在。按照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迫切希望提高课堂教学实效,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2、学生发展的需要

创设有效教学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诱发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够引起认知冲突,从而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体验学习的快乐,促进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协同发展,促使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3、教师成长和学校发展的需要

课堂教学是否有成效,教师是关键。实验教师通过参与课题实验研究,寻求有效的教学方式方法,在教改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理论水平和研究技能,逐渐形成一支科研型的教师队伍,促使学校成为一所科学发展,特色发展的学校。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理论:“学习是建构内在的心理表征的过程,学习者并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建构新的理解”。

2、行动学习理论:教师的行动学习,可以理解为:为改进自己的教学而学习,针对自己的教学问题而学习,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学习。通过不断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及方法

(一)预期目标

通过对本课题的探索和研究,教师能根据儿童心理特点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在预设的情境中产生学习的欲望,感悟到学习得乐趣,从而有效地参与学习。

(二)研究内容

1、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扎实有效教学情境,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探讨影响教学情境的相关因素,使创设的教学情境有一定的数学价值,既要关注生活现实,尽量做到贴进学生的生活,又要有挑战性,更要尊重数学的本质,讲究科学性、严密性,能够为学生学习数学服务。

(三)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问卷调查法、文献研究法、资料数据分析法、案例分析法开展研究活动。

四、实验对象

五、实验措施:

1、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为开展实验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2、做好实验班级和对比班级学生学习状态的调查和分析,为开展课题研究提供数据。

3、开展实验研究,要有计划、有步骤,常抓不懈。

a)每位实验教师要认真学习新《课标》、认真领会《方案》精神、做法,结合本班科实际,开展形式多样的专题研究。

b)实验教师在开展实验研究过程中,要以科学的方法,严谨的思维展开研究,认真落实,完成各阶段的实验任务。对各种教育现象及时收集、整理、分析,掌握第一手重要材料。

c)在开展实验研究的过程中,要围绕主题研究,课堂上要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学生乐于探究、主动参与,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4、围绕专题开展实验研究活动,做好实验中的记录,材料收集和整理,建立专题实验研究的档案,档案内容包括:计划、调查资料、调查分析、学习摘记、实验研究的体会,中期总结,改进措施,各阶段完成情况与分析,公开课的教案,点评。专题评估意见,撰写实验报告等。

六、实验预期成果

1、课例:开展教学观摩课,编印教学设计和教学案例集,课堂教学实录的影像资料。

2、论文:研究过程中的阶段性成果,以论文形式参加区、市级评比,并争取在刊物上发表。

3、结题报告:争取在区级获奖或发表。

七、课题研究的步骤研究的步骤

本课题研究周期定为两年(2009年9月至2011年8月),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准备和启动阶段(2009年9月~2009年10月)a)制定课题实验方案。

b)学习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明确研究的意义。

c)成立课题实验小组,确定实验班和对比班。

d)进行学情调查,了解学生学习状况。

第二阶段:实验研究阶段(2009年11月~2011年6月)

1、教师按方案开展实验研究。

2、建立课题资料档案,做好资料的收集、积累和分析工作。

3、进行阶段性总结和评估,组织交流和总结经验,改进研究方法

第三阶段:总结评价阶段(2011年7月~2011年8月)

1、撰写实验研究总结报告。

2、做好课题及成果申报评审工作。

3、召开课题研究工作总结会,进行经验交流总结和推广。

八、课题研究人员及分工

课题负责人:许卫红

负责组织、协调实验工作,撰写实验方案和实验报告,负责理论学习指导,资料收集整理,撰写中期总结报告。

组员:林细英、张信连

课堂情境教学的有效性 篇3

关键词:情境教学;实施原则;实施方法

笔者认为,教师最关键的是要给学生搭建好一个平台,而平台搭建的关键就在于是否有效地创设了历史情境。

一、情境教学的内涵与偏差

情境教学是保加利亚心理学家洛扎诺夫于1966年首创,又称为“暗示教学法”。在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试验,获得了优于常规教学的教学效果。情境教学是指在课堂教学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引入或创设与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置于特定的教学情境之中,引起学生情感的体验,激活其思维,使其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提高教学实效。情境教学就其广义来说,是指作用于学习主体,产生一定的情感反应的客观环境。从狭义来说,则指在课堂教学环境中,作用于学生而引起积极学习情感反应的教学过程。它可以综合利用多种教学手段通过外显的教学活动形式,营造一种学习氛围,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求知心理,参与对所学知识的探索、发现和认识过程。情境教学可以贯穿于全课,也可以是在课的开始、课的中间或课的结束。结合学科特征,历史情境教学是指教师从历史教学的整体目标出发,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心理和认知特征,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运用各种教学媒体和形式再现历史情景或创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强化对史实的认知,培养历史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人文素养。实施历史情境教学能提高课堂有效性,这种教学方法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历史教师所采用,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偏差,如不及时加以纠正,势必给中学历史教学带来负面影响。

1.片面依赖多媒体课件,教学缺乏互动性

和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多媒体辅助教学有明显的优点,但这一思想如果走向极端,就会出现误区。很多教师认为“无多媒体不是优质课,无多媒体不是公开课”,而其所运用的多媒体课件,只是简单的文字加图片,实际教学效果是要打问号的。另外,单纯强调历史资料,特别是影音资料与图片的使用,忽视了对问题的设计与挖掘。有些教师过于重视课件的技术性和趣味性,在追求趣味性的同时,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这样的课看上去热闹,实际上收获很少,学生的思维很难被激活,历史课的教学目标也很难实现。部分高中历史教师过于依赖多媒体,课前设计好了上课的思路、步骤,上课时,教师变成了操作员、解说员,计算机多媒体代替教师成了课堂的主导者。多媒体占据的课堂教学时间比重过大,从头到尾的演绎,教师的讲解阐述、启发诱导的时间被挤占,忽视了课堂教学的灵活性和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2.无效教学情境,课堂华而不实

有些教师认为问题情境教学就是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看书,然后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来回答问题,且认为课堂上越热闹越好。教师所提问题过于简单,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时向学生暗示所谓的正确答案,小组讨论变成“小组聊天”。营造角色情境,让学生进行历史课本剧表演,演绎历史事件,是情境教学的重要方法,但笔者认为在高中历史课堂上并不适用。学生往往按事先准备好的台词念一念,走过场,热闹过后恰恰忽视了历史学科内容,而且所占时间过多。这样的课堂有作秀之嫌。

二、情境教学的实施原则

1.互动性原则

师生互动是师生双方在教育活动中的相互交流、影响,只有两者的积极因素得到充分调动,才能够保证互动的有效性。要使两者的积极因素充分调动,应该在历史课堂情境教学中做到:平

等和谐、开放互动、质疑答问、自由创造和发展能力。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做能做的事,使学生成为知识的探究者,成为课堂的主体。历史情境教学应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能充分满足学生的需要、动机和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重视使学生在情境中产生互动,形成相互交流、相互合作、相互补充、相互帮助的良好气氛。

2.民主性原则

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进行情境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努力建立一种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师生关系,形成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使学生能在一个欢乐、和谐、宽松的支持性环境中学习。无论是资料收集、小组讨论还是社会调查,都应鼓励学生全员参与,不可指定教师偏爱的学生,应给每个学生提供一个平等的平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有学习的自觉性,由“要他学”变为“他要学”,使师生关系成为平等民主的合作关系,在轻松快乐的学习氛围中优化教学的三维目标。

3.创新性原则

情境教学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探究性问题情境,这就为学生创新动机的激发提供了契机。陶行知说:“教是为了不教。”情境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教师应时刻注意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特别需要强调的是,我们往往把“创新”与对过去一切的否定画上等号。其实,创新教育是指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变革与更新,而不是对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所有教学要素的否定,而应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另外,创新也不是对基础知识学习的忽视,相反,应该是对基础知识学习的强化。没有牢固的基础知识就谈不上创新,因为知识是能力的载体,是创新的源泉。

三、情境教学的实施方法

1.紧扣课时中心

新课程下的历史教材与老教材的编排不同,它是按照专题形式编排的,既然是专题就肯定是围绕某个中心的,我们在进行情境教学时切忌偏离甚至远离课时中心。如:“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的教学,此课的课时中心就是对美国1787年宪法中“分权与制衡”的理解与掌握。我们在讲课时必须紧扣这个中心,如果过多地讲述美国是如何独立和建国的,就明显偏离了课时中心,那样的课肯定是失败的。

2.优化三维目标

紧扣课时中心可以说是情境创设有效性达成的前提,接下来我们要考虑的是在紧扣课时中心下的具体情境创设。我们都知道,新课程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实现,这种课程目标和课程特点必然要求我们一线教师在创设情境时要考虑三维目标是否已经达到优化。

例如,在“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这一节课情境导入的设计中,可以利用两组图片:第一组是十七大中外媒体聚焦中国和北京申办2008奥运会的图片;第二组是近代史上清政府与外国列强签订《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场景的图片。让学生在这两组图片鲜明的对比中,得出近代屈辱外交和现代尊荣的外交,从而自然导入新课。这样的导入方式可以直奔主题,而且用最新的热点信息引起学生的兴趣。

3.创设核心问题

“思起于疑,”疑问是学生思维的出发点。在情境教学中,要重视问题情境的创设,以问题的提出、分析和解决为载体来引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在授课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观看图片、材料,聆听歌曲或观看视频片段等方式,吸引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这就是“问题情境的创设”,它是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的过程。在这里,教师需要设疑,把需要解决的问题有意识地、巧妙地寓于各种各样符合学生接受水平的情境之中,

在他们心理上造成一种悬念,从而使学生的注意、记忆、思维协调活动起来,以达到最佳学习状态。问题的有效设计是情境创设的关键,好问题一个就够了,一个好的问题既紧扣了课时中心,又优化了三维目标,更重要的是通过解决问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意识得到了强化,从而更加有效地学会学习、学会生活。

总之,高中历史课堂运用情境教学是促使学生快乐学习、积极思考、学会合作、提高素质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我们历史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发挥情境教学的积极作用,倡导新课程所提倡的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促进历史教育教学的发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目标和人文教育目标。同时也要谨记情境教学只是教学手段,不是目的,不能为了创设而创设,一定要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采用适当的形式,或者几种方式结合起来使用,才能提高历史教学的课堂效率,促进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创设有效的课堂教学情境 篇4

其实教师本身就是一种好的教学情境。新的课程观强调, 课程是师生共建新知识的过程,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 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在课堂上应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 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而这一切都得由教师去组织、去引导、去创设, 所以说教师本身就是一种好的教学情境。学生只有在平等、民主的课堂中, 才能获得有效的学习。

情境的内容和形式根据不同的年龄段要有所变化。对于低年级学生, 颜色、声音、动作有极大的吸引力, 要多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 如运用讲故事、做游戏、模拟表演、直观演示等形式。到了高年级, 则要侧重于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 用数学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 尽量让他们由内心的成功体验产生情感上的满足, 进而成为推动下一步学习的动力。

数学情境的创设要能够引起学生的数学思考。有效的数学情境要能够让学生“触景生思”, 提高学生数学思维的积极性, 引起他们更多的数学联想。如果教师所创设的情境使学生只停留在情境的表面, 不能进入数学实质性的领域, 无法引起学生深层次的数学思考, 这样的数学情境在教学中价值不大, 甚至是毫无意义的。

一、创设富有童趣的故事情境

低年级的学生对故事非常感兴趣。一幅幅画面编成有趣味的小故事, 再利用多媒体课件, 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就能够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之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活动中。用故事来创设课堂教学情境, 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还能加深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提高数学的审美能力。

二、创设贴近生活的生活情境

数学来源于生活,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必须注重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 使学生有更多机会从周围事物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 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他们的周围。因此, 我们要善于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 创设生活中生动、有趣的情境, 强化感性认识, 使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加深对数学的理解, 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

三、创设促进学生积极思维的问题情境

亚里士多德说:“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学生的思维活动是因遇到了问题且需要解决而引起的。学生对遇到的问题有兴趣, 才有要解决问题的欲望和要求, 才能引起他们的积极思维。数学是思维的体操, 创设富有启发性思考价值的问题情境是数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手段。

四、创设自主生动的活动情境

数学的知识、思想和方法, 必须由学生在数学实践活动中理解和掌握, 而不是单纯地依赖教师的讲解去获得。教学中, 把数学情境活动化, 就是让学生投入到活动中, 使学生在口说、手做、耳听、眼看、脑想的过程中, 学习知识, 增长智慧, 提高能力。

课堂情境教学的有效性 篇5

【论文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情境有效创设

【论文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实物情境、多媒体教学情境、角色扮演情境、问题情境等众多的情境教学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初中历史课堂,对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效率,实践新课标理念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但也存在着诸多问题。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从情境的创设与教学目标和初中生认知特征等方面谈谈如何科学合理的创设情境。

九年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指出:“鼓励教师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为学生学习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随着本次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广大历史教师依据新课标这一要求,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成为历史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一环。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在教师创设的情境和诱导下,借助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积极主动地探索和相互交流,从而学会学习并建立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新课标强调知识获取的过程,倡导对历史学习的体验与感悟,在解决历史问题的过程中,构建历史认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与情感价值观,而“创设情境是解决问题、构建新知的前提”。所以,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科学合理地创设情境,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推动新课程理念实施的重要方法。

所谓教学情境,即指能充分调动、激发学生学习情绪和情感的氛围与环境。采用历史情境教学,就是根据历史学科的特点和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针对具体教学目的和内容,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和手段,创设特定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优化认知过程,构建历史知识,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具体、形象、生动是教学情境的显著特征。初中学生正是形象思维成熟、抽象思维发展的时期,他们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阶段,思想活跃,接受和模仿能力很强,而且想象力丰富,求知欲强烈,形象生动的情境教学正符合初中学生这种心理和生理上的特征,能激发起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陶冶他们的情操。同时由于历史史实具有很强的过去性,学生不可能亲身经历和感受。而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往往能把历史事件的全貌形象地呈现在学生眼前,拉近历史与学生的距离,增强历史的亲近感、真实感,使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

因此,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实施历史情境教学越来越受到更多的历史教师的关注和青睐,有力地推动着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入,推动着新课程理念的实施。但也无庸讳言,在Et常的课堂教学实践中,据笔者所见,许多老师在教学情境的创设上也存在着诸多的误区。大体表现为:一是在一堂课中,创设情境太多太杂,学生面对情境中丰富的历史信息而无暇思考分析,导致情境的无效创设;二是创设情境中蕴含的有效信息量太少,无以促动学生的深层思维;三是情境的创设未能切中课堂的重点难点,情境创设走偏了课堂;四是情境的创设脱离学情(即学生的实际水平状况),导致学生的主体性得不到发挥。

那么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如何科学合理地创设情境,笔者就本人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体会。

首先,教师在备课中要认真准备,不能在课堂上临时发挥。无论是引用材料创设问题情境,还是应用多媒体创设声像情境,抑或是学生的角色扮演,都应作周密的计划与安排,否则创设的情境失真,也就起不到情境教学应有的生动形象效果,导致情境创设的无效。

第二,情境的.创设应围绕课堂教学的目标精确切人。我们创设情境的目的就是要求学生对情境中蕴含的历史信息进行思考和探究,从而解决课堂中的问题,达成课堂的教学目标。因此,创设的情境不能游离于教学目标之外。当然,围绕教学目的创设的情境也不能太庞杂。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学生认知发展才是课堂教学的核心所在。

第三,情境的创设应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为目的。历史是门思维性很强的学科,素有“文科中的数学”之称,这就要求我们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要极具启发性、诱导性、探究性,要蕴含一定的思维深度,富含激发学生想象的信息,以此去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并积极引导学生分析情境信息,强化对学生的思维训练。如笔者在教学《同仇敌忾,抗战到底》课时,首先播放电影《血战台儿庄》片段,学生很快就置身于那血与火的战争场景中然后要求学生观察《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形势图》并找出日军进攻的方向,接着启发提问:1.日军向徐州进军的目的是什么?2.徐州保卫战的指挥官是谁?3.徐州战略要地在哪里?最后要求学生归纳分析,敌我双方争夺台儿庄,血战台儿庄的重要意义。在这一情境教学中学生的思维不断深入,学习情绪被充分激发出来,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第四,情境创设必须有利于解决教学的重点难点。在课堂教学中,重点能否突出,难点能否突破是一堂课成功与否的关键。我们创设历史情境,就是为了帮助解决课堂问题,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因此情境的创设要能突出教学主题,紧扣教学的重难点,否则情境的创设只能是流于形式。如某老师在《秦的统一》一课的教学中,把大面积时间用来展示秦灭六国的军*战争的壮观场面中,而未能在本课的重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上创设情境,导致喧兵夺主,使课堂教学的效果大打折扣。

第五,情境创设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我们常用的历史情境有实物情境、问题情境、运用多媒体声像情境等等,但无论哪种情境的创设,都不能使学生只做“听客”和“看客”,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情境教学中来,让学生在生动形象的情境中合作探究,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展示个性,展示综合素质,建立起“我能学”的自信心,实现“我会学”的信念,增强学生学习的责任感,使学生真正认识到历史是一门培养思维能力的有用学科,使历史课堂真正成为鲜活、生动、有趣的课堂。

课堂情境教学的有效性 篇6

【关键词】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效率

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是学生是否参与、及参与的程度如何则是关键性的因素。因为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有的教学活动都是为他们而展开的。因此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需要教师创设一个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主动参与、合作学习,的主动权,来启发学生思维,拓宽学生的发展空间,来引导学生挖掘自己的创造潜能。下面就结合本人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在物理课堂教学中的做法。

一、利用教材中插图创设教学情境

教材是实施新课标的载体,新教材有许多有趣的插图和挂图,这些图片贴近学生的年龄特征,符合学生的心理规律。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图片的视觉形象,创设教学情境,引出与图示相关的物理现象和规律问题,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例如,教材中有一幅胖子能通过定滑轮提起重物、瘦子却被重物拉起的生动漫画,提出为什么,再引导学生追根寻源,探究新知,进而了解定滑轮的特点。

二、通过物理实验创设教学情境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探究合作能力方面,物理实验起了相当大的作用。中学生对生动形象的物理实验普遍怀有好奇心和神秘感,应该充分利用物理学科的优势和学生对实验非常有兴趣的心理,精心筛选和设计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创设情境,学得知识如:讲授《压强》一节时,我准备了两块同样的木板,两盒图钉(一盒是尖的,另一盒用锉把尖磨平),让一组男生和一组女生进行比赛,看哪组同学按到木板中的图钉数量多。当时我有意的给男生那盒平头的图钉,给女生那盒尖头的图钉。结果可想而知,男生输了!这是同学们都很纳闷,形成一个新奇情境,为什么男生会输呢?这时我及时让学生进行猜想并验证,一看,果然不错,老师处事不公平,给男生的图钉是平头的!此时老师提出问题:“为什么平头的图钉不容易按到木板里呢?这就是今天我们要研究的问题——压强。”这样,学生从一开始就兴趣盎然,亲自参与的真实可感的有趣的情境,学生整堂课都怀着极大的兴趣投入学习,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三、利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

多媒体集视频、声音、图片、动画于一体,其信息资源丰富,教学的趣味性、直观性、仿真性等都很强,课堂教学中合理借助于多媒体技术,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将难以展现的景象、不便操作的实验、无法重现的历史故事等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由被动变为主动学习,是提高课堂效率的有效方法。例如,在“速度”这一节作新课导入时,首先播放2004亚特兰大年亚奥运会上100米赛跑的场面,再播放龟兔赛跑的热闹场面,学生的注意力就一下被吸引过来,这时紧接着引出速度的物理意义,很快进入关于速度的情境当中,为后面的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课堂教学中合理借助于多媒体技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轻松引领学生进入直观、形象、甚至虚拟的场境,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学习兴趣倍增,又如,在讲授八年级物理“光的直线传播”这一节时,笔者不是单刀直入,急于把“光沿直线传播”的结论亮出,而是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本世纪地球上第一次出现日全食情境来引入新课,学生被日全食美丽、壮观、奇妙的情境深深吸引。再适时提出问题:地球上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其中包含了什么物理道理?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再导出光沿直线传播的结论,使学生产生难以忘怀的印象。

四、通过讲故事创设教学情境

精彩的故事能引人入胜,在教学中如果利用充满悬念的、与物理知识有关的故事、趣闻、等创设教学情境,在愉悦学生身心的同时,还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中挖掘物理知识,探究物理规律,能为学生创设悬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在讲《惯性》时引入一个故事:话说有一油田突然失火,情况万分紧急!有人迅速报警。各路消防车陆续赶到,但由于火势太大,消防队员无法靠近,火势一时无法扑灭。正在这时,大家听到远处传来了汽车的轰鸣声。只见一辆旧消防车疾驶而来,该车几乎没有减速就直奔火源中心冲去,车上队员急忙下车救火,火舌很快被扑灭。油田老板激动的握住该队队长的手说不出话来。记者急忙采访队长并兴奋地说:“油田老板已经许诺,哪只队首先灭火,将奖励一大批钱”。请问:“你们得到钱后,第一件想做的事是什么?”队长愤愤地说:“我们首先要换掉车上那个失灵的刹车片!”同学们听后大笑不已。老师马上提问:“你们为什么笑?”并在同学们回答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这就是我们这一节课要讲的惯性。”接下来课进行的很顺利。

课堂情境教学的有效性 篇7

一、生活化的情境

结合教学内容, 创设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情境, 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数学就在身边。例如在《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问题》的教学中, 设计这样一个广告情境:我社团去南湖风景区旅游, 收费标准为:如果人数不超过30人, 人均旅游费用800元, 如果人数超过30人, 每增加一人, 人均旅游费用降低10元, 但人均旅游费用不低于500元……甲公司分批组织员工到南湖风景区旅游, 现计划用28000元组织第一批员工去旅游, 问这次旅游可以安排多少人参加。这一情境来源于生活, 具有时代气息, 学生情不自禁展开交流, 将学习的兴趣激发上来。从而提高了课堂学习的有效性。

二、人文化的情境

长期以来, 数学教学比较侧重记、练等方面的训练, 形式化教育的模式往往使学生处于学习的被动状态, 多数学生认为学习数学没有意义, 排斥数学学习。其实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 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 有许多值得人们回味的史实, 有许多关于数学家的生平趣事, 以这些为材料创设人文化的情境, 引领学习的田野, 从而引起学生进一步学习的需要。如学习《勾股定理》这一节时, 以2007年世界数学家大会会标的中央图案“弦图”为情境, 介绍了诸多数学家通过拼图验证勾股定理的方法, 鼓励学生自己也通过拼图来验证勾股定理, 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使学生充分感受到勾股定理的人文价值。创设人文化的情境, 不仅可以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还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 增强课堂学习的有效性。

三、趣味性的情境

学习兴趣是驱使学生学习的强大内趋力, 是最好的老师。数学知识虽然单调, 但是蕴涵着丰富的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因素。因此, 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 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和年龄特征、认识水平等因素, 向他们提供丰富的背景材料, 从学生喜闻乐见的实情、实物入手, 创设兴趣情境, 使学生在有趣的活动中激发探索的欲望, 从而达到乐于自主学习的目的。如:学习《有理数的乘方》这节课时, 创设这样一个情境:古时候, 在某个王国里, 国王为了对聪明的大臣表示奖励, 答应满足大臣所提出的要求, 大臣说:“就在这个棋盘上放一些米粒吧, 第1格放1粒米, 第2格放4粒米, 然后是8粒, 16粒, ……一直到64格。”国王说:“就只要这么一点米?”这时候, 大臣说:“我就怕您不给呢?”同学们, 你们认为国王有这么多的米吗?这个故事激起认知冲突, 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从而对学习有理数的乘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四、问题情境

创设问题情境, 就是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 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的过程。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 使学生明确探究目标, 给思维的方向, 同时产生了强烈的探究欲望, 给思维的动力。在进行《平行线》教学时, 让学生观察一幅看似不平行实际平行的图片:然后提出问题, 上面的线段平行吗?学生有的认为平行, 有的认为不平行, 迫切解决问题的欲望强烈, 认真地投入到平行线的学习中去。

又如在讲授《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这一节课时, 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有哪些?这一问题的提出, 有利于学生体会一般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 可以判定直角三角形全等。由于直角三角形是特殊的三角形, 所以还有一般三角形没有的特殊的判定方法;同时由于学生经历了主观判断不可靠, 这就营造了使学生向往证明的教学氛围。创设问题情境, 就是给了学生思维空间, 让学生有了自主活动的机会, 同时也给了他机遇和挑战, 给了他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谈语文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有效性 篇8

一、引导体验,创设生活情境。

语文教材上的作品大部分来源于生活,有的课文是作者亲身经历过的,有的曾经历过又经过作者再创造,有了生活的体验,写的文章才让人如临其境。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充分调动他们的生活体验,联系生活创设情境,去感悟文本,这样学生才会有深切的体会。这样学生害怕学习语文的心理就会消除,拉近了与文本的距离,他们就会怀着一种愉悦的心情去学习,效率自然会提高。在《我的母亲》这一课中,处处洋溢着母亲深沉的爱,但学生难于体会,原因在于他们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平时对于亲情感知很漠然。在学习这课时,我发自内心地讲述我的母亲让我最难忘的生活中的一件事:那是我上高中时的经历,那时生活条件不好,下大雪,母亲冒着大雪,走几十里地为我送来被子。我的讲述,创设了一种生活情境和情感情境,同学们很快明白,母亲的爱如涓涓细流,表面上往往看不出来大的波浪,需要我们用心去体会细流下涌动的爱。这样学生们纷纷站起来述说母亲对自己的爱,学生从语文课堂走向生活,加深了对生活的体验,学生的情感自然而然地流露了出来,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又如《春》这一课描绘了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这四幅图把春天的盎然生机展现了出来,我引导学生闭上眼想想生活中的大自然美景,启发他们用心领会大自然的美———小溪哗啦啦地流淌,鸟儿叽叽喳喳地歌唱,树枝沙沙响……不知不觉中同学们学会了欣赏,感受到了春天的美。

二、设疑导思,创设问题情境。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问是思维的起点,是创造的动力。教师要精心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意识中的矛盾激化,产生疑问,从而激发学生兴趣,激起学生探索与求知的欲望,同时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有启发性,能激活学生的思维,以疑引思,以思解疑。例如,在《紫藤萝瀑布》一课的教学中,我设计了如下几个问题,引领学生步步深入领会课文的重点段落。首先请学生思考:眼前的藤萝花有什么特点?学生会很快发现答案在课文的一到六节中。然后请学生思考:由眼前的花联想到了什么?学生讨论后很快找到了答案。接着我让学生深层思考:找出交代写作背景的句子。学生找得很快。最后我让学生探究思考:作者由紫藤萝感悟到了什么?你是怎样理解的?这些问题情境的设置,使学生扇动起想象和联想的翅膀,迸发出智慧的火花,使学生对问题的认识步步加深,课堂由情境教学升华到情境教育。

三、重视探究,创设活动情境。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诺说:“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接受者,而应该是获取知识过程中主动参与者。”要想让学生获取语文知识,必须提高学生参与语文教学活动的主动性,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欲。这样教师就要引导学生探究,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让他们去体验、去感受语文,品尝成功的乐趣。教材中有些课文人物角色非常逼真、形象,可让学生站在该角色的立场上深入课文讲述理解。学生由于角色的改变,很快能充分地理解课文内容。扮演角色,是一项很好的语文探究活动,扮演得越认真投入,就越能深化对课文理解和感悟,也就越能增强学习的兴趣。如契诃夫的《变色龙》中就有很好的表演方面的素材,教学时让学生模仿奥楚蔑洛夫的语言、动作。学生表演得惟妙惟肖,其他同学受到表演者的感染也摩拳擦掌跃跃欲试,课堂气氛轻松,课文中刻画的形象使学生印象深刻,同时学生通过自己的表演,结合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很快对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作者的描写有了深刻的认识。这样的表演教学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让学生把课本里的文字变成了可见的情境,营造了体验氛围,从而加深了学生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四、利用多媒体,创设视听情境。

《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注重现代化科技手段”———多媒体技术。多媒体技术最大特点就是生动、形象和直观。多媒体技术包括电影、电视、电脑等。运用电影、电视、电脑等辅助手段和实物演示创设情境,可以把课文内容具体形象直观逼真地展现在学生的眼前。初中语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文章,这些文章可以丰富学生的语言,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借助画面再现课文美的情境,让情境在学生心中产生,从而引导学生进入作品的特定氛围,同时,学生也真切地体验到作者把图画变成语言文字的妙处,为学生创造身临其境的学习环境,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如我在教学《社戏》这一课时,学生很少见过江南的水乡人,理解文中描述的情景很困难。我就依课文内容制作了课件,让学生通过直观的“声”“画”感受课文所述内容,让学生轻而易举地体会到了作者所描绘的江南水乡的月夜美。又如在教学《春》这一课时,我打开课件,让学生欣赏图片,展现春天的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让学生进入情境感受春天的美。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多种方法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在情境中感悟,在情境升华,使课堂真正实现高效。

摘要:教师应重视创设恰当的情境, 激活学生的思维, 调动学生探索新知识的主动性。合适的教学情境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真正实现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教学情境,有效性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语文教学研究.2006 (5) .

[3]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3 (7) .

课堂情境教学的有效性 篇9

一、创设导入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新课导入,就是教师通过各种途径引出所要讲述的课题,把学生领进新知识学习的“大门”。它是整个课堂教学中的开场白,能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是整个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心备课,导入恰当,一开始便能吸引学生注意力,课堂气氛活跃,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在八年级“金工”教学第一课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准备了老虎、狗、金鱼等采用钳工制作的钥匙扣,大大激发了学生兴趣。课堂导入方式很多,实物展示法、多媒体展示法、设疑法、谈话法等,但笔者认使用最多的还是导入方式还是实物展示与多媒体展示,特别是老师和同学做的优秀作品实物更有说服力。在讲“绳结工艺”一课导入时,精美的中国结图片与自制的吉祥结展示,令全班同学都沸腾了,均有跃跃欲试的感觉,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创设评价情境,鼓励学生参与

课堂教学要以尊重学生个性、正视学生差异为基点,着眼于学生的优点和长处,寻找学生的闪光点,创造一个良性的环境,运用对学生多元化评价激励的方式,达到树立学生学习自信心,激发他们学习内在积极性的目的。适当适时的评价,能促进学生更好的学习和发展。

初一4班顾海佳同学,各科成绩很不好,平时劳技课总是不认真听,甚至有时课上还若无其事的画起了图,吸引了周围的同学观看。几次找他谈话效果都不佳。无独有偶,笔者在上七年级“工艺制作”———剪贴工艺镶嵌剪贴画制作时,制作技术要领需要描图。他的描图特别清晰、准确,速度又快,我及时把他的作品在班上展示,适当表扬了他坚持学习素描的爱好,并鼓励他的作品争取完工后展示。结果可想而知,以后的每一步他都做得细致入微,完成后我拍成照片与其他优秀作品一起采用PPT展示,让他感觉很自豪。师生距离似乎拉近了很多,好孩子都是表扬出来的。

三、创设故错情境,掀起课堂高潮

美国教育家哈·曼说“那些不设法勾起学生求知欲的教学,如同锤打着一块冰冷的生铁一样”。为提高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究活动,我曾在七年级“工艺制作”拓展延伸中讲到纸艺制作———水蜜桃制作一课时,我采用PPT展示单个三角插的折叠步骤,请同学们对着图片反复观察研究,模仿折叠,然后与同桌讨论(不懂之处询问老师),当我及时了解了学生掌握情况后,为进一步帮助看图、理解困难的同学,我采用投影仪让大家看着我进行折叠演示,我故意把三角插正反叠方向折反,还得意地炫耀自己的作品,有个别注意力集中、理解能力超强的同学很快就发现了,大声喊起来:“老师、老师不对,你搞错了?”“啊!不会吧”,我尴尬。全班哄堂大笑。我故作惊讶,寻求帮助,此时,课代表陈超站起来帮我解了“围”,其他同学和他一起喊着帮助我改正了折叠方式。我最后承认同学们比老师聪明。在这里,我创设了一个故意犯错的情境,请同学帮助我纠正错误,有些还没掌握和不是很明白的学生一下子注意力就被吸引过来了,咦,老师也出错?我感觉这错犯得值,因为不仅掌握的同学巩固了折叠方法,掌握稍慢的同学也再次观看了一遍,难点在同学们高涨的情绪中得到了突破,为自己帮助老师纠错而沾沾自喜,掀起了课堂教学的高潮。

四、创设问题情境,促进学生思维

问题情境的创设主要是通过恰当的情境,提出问题,使教学内容具有新奇性,从而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探求动机和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课堂情境教学的有效性 篇10

所谓“3S”情境, 就是以生活和生产中的一些化学知识的应用、一些化学原理的解释等为课堂教学的背景素材设计成实验进行有关物质的性质和化学反应原理的探究, 将生活和生产化学知识以实验探究的形式融合于化学课堂教学之中, 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到“化学知识就在身边, 它是那么地亲近和自然”, 使学生彻底地打消了对化学学习的恐惧, 建立学习化学的信心和兴趣。以此为基础, 教师再加以适度地引导, 给学生创设相关的实验探究的条件并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点, 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就可以指日可待了。

众所周知,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 以实验探究为契机, 加强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思维的重要举措。

对于教材中出现的演示实验、和探究实验, 应该成为化学课堂教学的主角。教师应留给学生足够的实验时间, 鼓励学生大胆实验,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使学生形成喜做实验的良好习惯。对于那些污染性较大或操作的危险性较高或因实验条件所限制而无法进行的实验, 可在学生了解实验目的、理清实验原理及熟知实验操作的基础之上让学生观看实验录像或相关的视频, 使其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对于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所发现的异常现象可设计成探究性问题进行集体探讨, 以此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兴趣和体味解决问题成功后的喜悦。

化学同时也是服务于生活和生产的有力工具, 将化学理论知识和生产、生活实际相结合, 是让学生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必由之路。

在化学课堂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多假设生活和生产情境。一则新闻, 一条消息, 一个考古发现等都可以引出化学话题, 都可以让学生从生活和生产的实际问题出发设计实验探究从而引发学生的思维, 学生必定会将实际的感性知识上升为理性知识。

一、导入家庭实验的情境, 让化学走进生活和生产

充分利用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和物品, 设计成家庭小实验, 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去了解这些物质的化学性质和用途。在此基础之上, 将学生从这些实验中所得出的结论、体会和感受导入课堂教学的环节中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 将海带焙烧后得到的海带灰代替碘化钾, 白醋替代醋酸溶液, 米汤或加热后的淘米水替代淀粉溶液来检验加碘食盐中的碘酸钾。再如, 以家用碘伏替代碘水, 米汤替代淀粉溶液, 用月季花的花瓣捣制出的汁液替代酸碱试剂来验证水果中富含的维生素C具有还原性和酸性。在课堂上让学生交流自己的做法和成果, 课堂气氛十分热烈, 学习化学的激情被充分点燃, 对实验中所涉及到的化学知识和反应原理的掌握也就“水到渠成”了。又如, 指导学生利用节假日的时间, 在家首先用食碱和石灰进行“土法”制备烧碱溶液, 然后再利用自制的烧碱溶液与废弃的食用油在锅内用小火熬制, 并用筷子不断搅拌充分乳化, 充分反应之后, 用纱布过滤并挤压成型, 以制取肥皂。学生在亲手做过这些实验后, 对油脂皂化反应的原理及工业生产肥皂的主要流程定会熟记于心。

二、导入探究实验的情境, 让学生用化学的视角理解生活和生产

生活和化工生产中的许多素材是进行化学教学的优良资源, 让学生用化学的视角去观察和理解生活和生产, 让学生真正认识化学在改善人类的生活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例如, 以生活中用量最多的合金——钢铁容易发生锈蚀的事实为切入口, 指导学生收集生活和生产中有关钢铁腐蚀和防护的素材后进行相关的探究实验设计。再让学生进行分组实验, 从而认识了钢铁锈蚀的电化学原理和金属防护的重要意义。另外, 生活中一些司空见惯的做法, 如生炉子时, 可向煤炭上加一点食盐就能使炉火很快旺起来, 以NaCl为何能“助燃”为话题就能导入实验的情境, 引导让学生探究其原因, 从而引入催化剂的概念及用途, 学生就会感觉到催化剂虽说神奇但却并不神秘。通过导入实验探究情境, 引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 学生就会不由自主地被化学所吸引, 参与到对生活和生产中一些现象和事实中所蕴含的化学反应原理的探究中去, 从中所体会到的化学知识必定印象深刻, 课堂效率也必然“水涨船高”。

即使在学习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知识时 (如离子反应的概念、氧化还原和电化学理论、化学平衡理论等) , 更应借助于实验帮助学生理解, 或以身边的事实为例来讲解, 而不是空洞地说教。

当然, 在构建生活和生产的实验情境时, 应多从正面加强宣传化学给人类带来的“福音”, 让学生认识到化学是人类改造自然的一种科学手段。切不可让学生一听到化学就马上与假冒伪劣、中毒、污染、爆炸、毒品等联系在一起, 从而对化学本能地产生排斥感。

因此, 将化学问题生活和生产化, 创设实验情境导入课堂, 不仅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帮助学生突破了学习的“瓶颈”, 提高了学习效率又能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增强社会责任感, 这真是一举多得的措施。

上一篇:医院感染防控下一篇:互动式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