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学习方式变革

2024-05-26

学生学习方式变革(精选十篇)

学生学习方式变革 篇1

一、让学生在主动探索中构建新知体系

1. 创设探索情境

例如教学《商不变规律》时, 教师利用课件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小白兔在买烧饼的路上被狐狸四兄弟的烧饼广告弄糊涂了。广告分别是:狐老大的24元可买4个, 狐老二的48元可买8个, 狐老三的240元可买40个, 狐老四的480元可买80个。小白兔到底该买哪家的烧饼最合算呢?教师让学生帮助小白兔算一算。通过计算得出烧饼的单价都一样, 教师及时地引导学生比较这几个算式, 从中发现它们之间的规律。这样的情境引入生动有趣, 激发学生充分的求知欲, 进而发现问题, 探究问题, 解决问题。

2. 提供充分的探索时间和空间

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过程要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作保障。教师在教学中, 要创设有利于学生积极思考的空间, 让学生能够多维度、多层次地观察、思考, 进行多角度的分析、比较, 以获取丰富的感知材料, 加深对问题的认识与理解。如教学“圆锥的体积”一课时, 教师一反以前通过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相互倒沙的指令和要求, 只提供几组等底不等高、等高不等底、底高都不等、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容器和若干沙子, 由学生自主地摆弄、操作、实验、猜测、验证、错误、矫正……学生的探究不是一帆风顺的:他们在底高都不等的圆柱、圆锥的倒沙中, 看不到两者的关系;在等底不等高或等高不等底的圆锥、圆柱的倒沙中感到两者有某种关系;但有什么关系呢, 仍然很模糊, 后来在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的倒沙中, 才发现了两者本质的联系。本课中, 学生通过充分的自主探究, 不但知道了圆锥的体积公式, 而且突破了重、难点。

二、让学生在活动实践中开辟创新之路

1. 课中动手操作

例如“轴对称图形”的教学: (1) 观察引趣。教师出示花蝴蝶、黄绿色的蜻蜓、红艳的枫叶、飞机图片、剪纸图案, 让学生观察它们形状具有什么特征? (2) 以动促思。先让学生拿出一张纸, 然后根据书中剪“松树图”的步骤自行动手折、画、剪, 并在操作中思考这个图形有什么特点?在学生达成共识后, 老师指出这幅“松树图”就是一个轴对称图形, 由此引出相关概念。接着让学生思考:怎样判断一个图形 (或实物) 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把预先准备好的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等腰三角形、梯形、圆形纸片拿出, 通过操作、思考找出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哪些不是?各有几条对称轴?引导学生以动促思。

2. 课外调查访谈

教师可以创造性活用教材, 让学生从小学会深入生活, 调查现实中相关的数学事实问题, 从中获得必要的数感、数学思想。在组织学生进行某项调查或访谈时, 教师要根据调查的目的、内容和规模选择恰当的调查方式 (个别调查、分组调查等) 和统计方法 (记录统计、表格统计、图形统计) , 让学生经历用数据描述信息的过程并对数据结果作出分析和推断, 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体验数学的价值。

三、让学生在互动合作中焕发生命活力

请看“圆柱的认识”教学片段

师:下面我们共同举行一个小活动, 请大家拿出课前准备的罐头盒,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操作, 把它侧面上的商标纸展开, 看圆柱的侧面展开是什么形状?并说说你们是怎样展开的。

生1:我们组是把商标纸沿着圆柱的一条高剪开的, 展开后得到一个长方形。

生2:我们组的剪法与前一组不同, 我们是沿着圆柱侧面上的一条斜线剪开的, 得到一个平行四边形。

生3:我们组是沿着圆柱侧面上的一条弧线剪开的, 得到一个不规则的图形。

生4:我们组是沿着圆柱侧面上的一条折线剪开的, 也是一个不规则的图形。

师:以上方法都有一个共同点, 那就是都把商标纸剪开, 还没有与众不同的展开方法, 学生再次陷入沉思, 教师抓住时机, 引导学生联想压路机的前轮工作时的情景, 学生茅塞顿开。

生5:只要把圆柱侧面在地上滚动一周, 就会发现压过的痕迹是个长方形, 这说明圆柱的侧面展开是长方形。

师:太棒了, 是个好办法。

正当教师准备进一步引导时, 一位学生站了起来, 我发现图2、3、4展开后不是长方形, 但是我从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得到启发, 这三个图形通过再剪拼, 还是一个长方形。

师:你讲得太精彩了, 能把知识活学活用, 很不简单。

学习方式的变革与学生成长作文 篇2

现在,无论“道德课堂”,还是“自主课堂”,都是以学生的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为主。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老师只是组织者、参与者、点拨者。

我们学校3——6年级的学生,都是利用“学习单”来自学、合作学习的.,而后展示反馈的,为此,大多学生学会了一边读书一边思考,一边读书一边批注;学会了在小组内发表自己的意见,学会了质疑问难;特别是每个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强了,学习效果好了。如,上一任我的学生,现在五年级,他们就是小组内排课本剧,而后在班上展示。排什么课本剧,谁扮演什么角色,全由学生自己商量,因人而异,因材为用,量力而行,尽展风采。课本剧的内容有:“半截蜡烛”、“晏子使楚”、“将相和”、“景阳冈”、“猴王出世”等。另外,学生从服装、造型、发型发饰等都努力做到精益求精,甚至为了效果考虑,还聘请其他小组的同学来帮忙读旁白。学生利用课内课下,群策群力,精心排练课本剧,并在班上进行展示。这样,学生通过排练实践性、综合性极强的课本剧,成长的不止一点点,而是向前迈了一大步;同时,学生还学会了合作,学会了学习,真正做到了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与同学、老师对话,与自己的内心对话;真正是生命得以拔节啊!

现在,各个学校都注重建设“少先队队会”这一门课程,通过召开主题队会课,使学生受到教育的同时,得到思想的荡涤,培养其收集资料的能力,锻炼其组织能力,尽情展示其艺术才能——唱歌、跳舞、武术、朗诵、绘画等。另外,还特别历练其意志,提高其组织记录性,和进行新的尝试,激发更大的潜能。如,这个学期,我们学校比赛的队会课的主题为:“英雄伴我成长”。学生在参与队会课的过程中,了解了许许多多英雄的事迹,会用故事、歌唱、舞蹈、诗歌、小品、情景剧、三句半等多种形式表达对英雄的赞扬与缅怀,并且要以英雄为榜样,鞭策自己、激励自己,做一名对社会有用的人、对他人有帮助的人等等。

学生学习方式变革 篇3

一、作业设计的艺术化

在实践中,我们认识到教师设计学生作业,既要顾及作业的一般作用和功能,更要注重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并尊重学生个别差异,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因此,我认为,在作业设计时教师要注意体现“三性”。即:

1.突出作业的趣味性

教学实践证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如果我们的作业设计富有创意,内容能联系实际,并有一定的趣味性,学生定会在一种愉悦的环境中,体验到寻觅真知和增长才干的成功乐趣。因此,我认为:教师应根据教材和学生实际情况的需要,除布置一些常规的作业外,还要设计一些开放性、有趣味的作业。

2.体现作业层次性

我们知道,一个班的学生学习能力有高有低,确实有差异,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因此,教师要针对班级某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适当减少他们的作业量。如:每课的基础性练习,一般都要完成,此外,教师还应根据教材内容,设计一些拓展性练习,让他们选做(或不做)。同样,作业的要求也要改变过去“一刀切”的做法,实现灵活控制。

3.注重作业创造性

为了改变传统作业的弊端,我认为,教师在设计作业时,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设计一些形式新颖,富有挑战性、前瞻性的作业,使学生“换个角度思考”,为学生创造力的提高提供足够的空间。如语文学科的课本剧作业,课文画图想象作业等,数学学科的画示意图作业,调查采访作业等,英语学科的录音作业,课文表演作业等等。

二、作业批改的规范化

有效、规范的作业批改,有利于调节、改进教学工作,及时地进行矫正和补漏,巩固课堂教学效果。因此作业批改时要做到:

1.批改格式的统一性

我认为,学校要制定详实的作业批改规范要求,以及各学科作业批改的格式要求,学校还要制定相应的检查、考核制度,促进教师统一批改要求。

2.批改方法的多样性

我认为:批改作业是师生双方及时接受正确的信息,加快信息反馈的速度,只有师生共同配合,才能真正达到做作业和批改作业的目的,因此批改作业的方法应该多性化。如:随堂批改作业、教师个别面批、小组合作批改、自改和互改等。

3.批改信息的反思性

反思即提高。因此,我认为教师在批阅学生作业后,要深入反思自己教学过程以及作业设计中的得失,并及时撰写在学校专用的《作业跟踪反思本》中。实践证明,此法能大大提高教师课堂教学、作业设计的能力,教学效果也较显著。

三、作业评价的人性化

作业评价是向学生反馈学习情况的一种形式,其目的是为了促进全面发展,而灵活多样,富有人性化的作业评价方法则是激发学生作业兴趣,提高学生作业质量的有效途径。

因此,我认为教师在评价作业时要突出“三性”。即:

1.评价方法的多样性。

我认为,传统简单的“批改评等”为主的作业评价形式不利于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因此,我们提出了“等第+X”的评价模式,具体要求如下:

(1)“等第+评语”评价模式。该模式的运用即在学生作业本上开辟了一片“心语”天地,教师和学生可以借助这一天地及时进行交流。教师运用简短的评语进行适时指导,点拨,对学生来说无疑会起到巨大的鼓励或鞭策作用,对其的影响是深刻而长久的。

(2)“等第+印章”评价模式。如果说“评语评价”模式是针对比较特殊的作业进行的,那么“印章”评价就更具有普遍意义。因为,我们知道,对于小学生来说,直观形象的印章评价学生会很感兴趣,实践也证明,其评价效果也很显著。这种评价模式大大调动了学生作业的积极性,学生为了得到小红花、红五星或笑脸,每次作业都会努力做好。

(3)“等第+贴画”评价模式。贴画评价是更具有效果的一种评价方法。其操作模式,一般是若干个小红花、小五星或笑脸可换一张贴画,并由班干部把它贴在“学生成长记录本”上。该评价模式,提高了学生做作业的自觉性和责任性,学生为了得到“贴画”,就先要得到“红花”,而要想得到“红花”,就必须认真做好每次作业。如此,就使广大学生养成了良好的作业习惯。

2.评价主体的多元性。

新课标指出: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应注意把教师评价与同伴互评和家长评价相结合。因此,在作业评价时,除教师评价外还应注意:

(1)培养自评意识。学生自我评价,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矫正,提高的过程。在自评中,教师采用让学生自己选择等第或画个红旗、五角星或画笑脸等形式,引导学生自评。

(2)引导学生互评。学生互评主要包括同桌互评、小组评价和全班同学评价。这样的评价能调动全班同学参与,被评价的学生根据全班同学的评价,正确认识自我,产生学习的动力。

3.评价“通道”的互动性。

培养学生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等方面的教育形成合力。因此,我们教师要通过家访、校访等多种途径,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联系,以建立学生成长的绿色通道。

(1)利用网络“家校通”。教师要经常通过“短信”,把学生在校的作业情况向家长汇报,使广大家长及时了解掌握学生作业信息,以争取家长的大力配合与支持。

(2)建立“作业家校联系”卡。该联系卡有教师对学生作业的评价、有当天学生需完成的课外作业情况以及家长查阅学生作业后对作业的评价(形式:短语或等第)或者是对教师的建议等。“联系卡”的运用,缩短了“家校”的距离,搭建了“互动”的平台,此举深受广大家长的好评。

“教者有心,学者的益”。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它的艺术设计、规范批阅、人性评价,可以最大限度地拓展学生的减负空间,丰富课余生活,发展独特个性,以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学生学习方式变革 篇4

(一)课题研究背景

结合学校课程改革的进程及教学研究的现状,我们选择子课题《基于交互白板促进学生学习方式变革,提高学生思维品质的行动研究》,目的是实现以下的目标。

以交互白板作为载体,将学习方式和思维品质研究作为学校教学研究的“生长点”。“十五”期间,我校进行了“建构现代教育技术下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市级课题研究,取得了丰硕的实践成果和认识成果。但在对“十五”课题进行深入反思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教师的着力点仍然放在“教”的策略研究和模式建构上,忽略了对学生“学”的方式研究。这是“十五”课题留下的一个遗憾,是我校教学研究的一个“薄弱点”。我们决定把这个“薄弱点”转化为我校“十一五”课题研究的“生长点”,将研究重点确定为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

(二)概念界定

1.学习方式是指学习者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的基本行为特征和认知取向。我们研究的是改变学生接受式的学习方式。

2.思维品质是指人思维的个性特征。思维品质反映了每个个体智力或思维水平的差异,主要包括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批判性和敏捷性五个方面。

(三)研究目标

1.基于交互白板,改变教与学的方式,引导学生形成自主、合作和探究为特征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2.建立“以学评教”学习和教学评价体系,以评价为导向,引导教师改进和改善课堂教学,帮助学生形成有助于思维品质发展的学习方式。

二、研究成果

(一)构建基于交互白板的学习方式流程图,论证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注]此图描述的是交互电子白板环境下学习方式的四要素,即学生、教师、交互白板的学习环境和学科学习内容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交互白板环境中的主要学习流程。

具体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1.交互白板的学习环境与学生:学生在交互白板的学习环境中,利用该环境提供的多重多项交互平台和丰富的学科学习资源,进行知识意义建构与创造实践。与此同时,学生在学习中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不断完善学习环境。

2.交互白板的学习环境、学科学习内容与教师:教师通过对学科学习目标和内容的分析,利用交互白板,营造互动的学习环境,并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对该学习环境实施有效管理。基于交互白板的学习环境反过来支持教师的有效教学和学法指导,并在一定程度上将教师的指导作为资源之一,整合于学生环境中。

3.教师与学生:基于交互白板的学习方式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通过情境感知、思考质疑、观察发现、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成果交流等方法进行以“自主、合作、探究”为特征的认知活动。在交互白板的学习方式中,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引发质疑、促进发现、及时点拨、促成互动、引导评价等方法帮助和促进学生的意义建构,提高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独立性、敏捷性、灵活性。学生和教师间通过交流和反馈共同完成学科学习任务。

(二)探索交互白板与学科教学的结合点,提炼交互白板主要的七大教学功能

第一,即时批注——展现学习过程,呈现思维成果,及时反馈评价

学生在学习语文说明文《太阳》一课时,利用电子白板即时批注功能,通过画批(如图1)自主学习说明方法,运用交互白板营造生生互动和师生互动的学习环境。在互动中交流批注成果,在教师反馈中明确方法内涵。整个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独立批注和互动讨论中提高了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深刻性。

第二,过程回放——重现学习过程,呈现思维脉络,提升学习方法

美术课《台灯的设计》一课,教师采用回放功能,将创作的过程与方法清晰快速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持。

低年级识字课教学中,教师将书写与回放功能相结合,在范写生字后,利用回放功能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汉字书写的笔画和笔顺,突破了汉字书写的难点。

第三,拖动组合——经历学习过程,展现思维创造,强化学习实践

二年级数学《平移与旋转》一课的难点是:学生分不清楚小房子平移后走过的格子应该包括哪几部分。教师采用“拖动”功能,将小房子一格一格拖动到指定位置,使学生直观地看到移动的过程。学生在理解后,归纳出正确的判断方法。这个过程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批判性。

美术课《贺年卡设计》中,教师将素材呈现在屏幕上,学生依据自己的设计思路,选择拖动到贺卡模板中,创造性地排列和缩放,将所有设计利用组合功能合并为一个完整的作品,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展现无疑。

第四,重点抓拍——呈现资源细节,凸显学习重点,辅助观察发现

重点抓拍是利用交互白板的照相机功能,抓拍全屏或资源的某个选定范围,重点呈现资源细节,凸显学习重点。五年级数学实践课《月历游戏》,教师运用照相功能将学生选择的四个连续数字瞬间从整幅月历上抓拍并放大,将学生注意力集中于要研究的素材上。

语文《爬山虎的脚》一课的教学要点是:使学生读懂课文内容,理解爬山虎的脚生长的位置。教学中教师运用照相功能,抓拍视频中与课文情节相关联的细节,将之放大,使学生在直观图像的辅助下,理解了课文内容。

第五,拉幕隐藏——整幕提供背景,分批呈现资源,提高学生注意力

不论什么学科,教师都可将课文主题插图或关键图像、图示或图表导入幕布。它不仅可以展现整幕背景信息,还可以适时方便调用,同时幕布分批呈现资源的功能,在练习及复习课上也是非常实用的。

第六,放大探照——放大凸显重点,探照突出重点,集中学生注意力

一年级语文课《识字4》,在句式训练环节,教师采用“探照灯”功能将学生注意力集中于整幅图画中的重点观察部分,如舞台般的追光效果突出了此教学环节的主要素材,引领学生在情境中观察图画,让学生将自己的观察结果用学过的句式表达出来,培养了学生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第七,库存另存——积累多种资源,记录现场创作,方便查找调用

“库存”不仅指将预设的资源存入交互白板附带资源库,方便课堂即时调用,还指教师将课堂生成的资源导入资源库,实现资源的再利用。“另存”是将课堂上教师使用的课件及学生智慧的创造,导出为网页或图片资源,便于学生复习和再学习。

(三)形成“以学评教”课堂学习和教学评价体系,制定评价指标及要素,设计评价量表

“以学评教”评价体系,注重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呈现的六种状况,即情绪状态、注意状态、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生成状态。其特点是:一方面,通过学生课堂状态的表象,透视学生学习方式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思维品质发展的主要症结,便于有针对性地进行学法引导和思维训练。另一方面通过对学生学习状态的评价来透视教师的教学策略,引领教师在自主反思中逐步修正、改变和完善自己的教学设计,有意识地构建基于交互白板互动协作的学习环境。

在各个评价指标的要素分解上,我们做到了两个体现:

第一,体现引导性。如在“思维状态”评价要素的设置上,我们突出学生思维方式的引导,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阐释问题”为主线设定一级要素,以“独创性的问题与见解”作为附加成绩要素。

第二,体现全面性。如在“生成状态”评价要素的设置上,我们从学生认知、能力、情感等方面的发展程度全面判定学生课堂收获,具体设置了知识生成、思维生成、体验生成和学法生成四个要素,多角度评价学生学业成就。

依据“以学评教”课堂评价的特点,我们从学生和教师两个角度配套设计两个评价量表,即“学生课堂学习状态评价表”和“教师课堂教学对照反思表”。“学生课堂学习状态评价表”对学生学习状态进行量化评价,体现学生课堂学习及思维发展的现状。“教师课堂教学对照反思表”从学生状态的质性描述开始,引领教师从学生学习及思维状态的质性分析,反思个人教学的主要成绩及问题,通过分析、判定和甄别改进教学方向,制定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例如,语文《太阳》一课的评价,“学生课堂学习状态评价表”中反映出学生学习思维状态得分26分,是权重30分的86.7%,“能提出具有挑战性与独创性的问题与见解”加分为3分,由此教师在“教师课堂教学对照反思表”给出了以下的质性评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中自主发现问题,主动质疑,提出问题。多数学生能对问题展开积极的思考,进行有效的分析与讨论。整个学习过程,学生思维具有了一定的深刻性、敏捷性和灵活性。但是相当一部分学生阐释问题时,思维较为混乱,表述条理不清。”在此基础上,教师从两个方面进行教学反思。成绩是:思辨环节设计精巧,为学生思维发展创设情境。主要问题:教师教学中缺少思考方法的训练和引导;学生表达方式及能力的训练是薄弱之处。

三、继续研究的方向

经过三轮行动研究,我们得出两个尚待解决的问题。

1.白板互动功能的使用实效性不强,互动方式研究较为肤浅,由此暴露出教师的教学理念需转变和更新。

2.我们深刻地认识到要提高教学实效性,实现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就要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针对存在的问题,我们确定了下一轮研究的方向,即以课堂教学为载体,进行交互白板的互动方式研究,实验、发现和总结出基于交互白板的师生、生生等多方面的互动策略,提高课堂教学的互动性。

变革学习方式谈 篇5

------听课有感

深圳市翠园中学

刘人云

课改,课改,为什么要改?改什么?怎样改?改得怎么样?这就是要我们通过改革实践直接回答的问题,是基本问题,本质问题。回避或弱化这些问题,只能是“王顾左右而言它”,只能是不得要领。本文限于篇幅,只着重课堂教学“怎样改”的问题,当然也涉及到其它问题。

2002年10—12月,笔者以兼职督学的身份听了我区几所中小学十来位教师的课改展示课,感到在课堂教学“怎样改”这一问题上有收获,有成功,有经验,当然,也普遍存在一些问题。下面就着重从“变革学习方式”这一角度谈点自己的心得体会。

一、怎样确立“主动、探究、合作”

国家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其本质就是要充分实现学习方式的变革,大力倡导以“主动、探究、合作”为主要特征的新的学习方式。这是衡量课改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之一。

笔者从所听的十来节课中深深感到,教师们均在朝这方向努力,尽管程度和成效不一。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

(一)破了“旧”。

基本上所听的课都改变了过去课堂上“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满堂灌”和题海战术荡然无存,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思考问题,积极进行“搜集和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和“交流合作”的能力训练,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习积极性比较高,其中以上的一半的课,生动、有趣、有实效,过去那种一讲到底,一问到底,一练到底的死气沉沉的氛围已经被完全冲破了。

(二)立了“新”。

这个“新”主要指以“主动、探究、合作”为主要特征的新的学习方式正在形成。“主动”指学习品质,“探究”指学习途径,“合作”则是指学习的组织方式。三者构成了新学习方式的主要内容,大多数课都在这方面作了有效的尝试,并程度不同地取得了新的成绩。为叙述方便,分述如下:

1、主动

就“主动”而言,从教师的角度来说,主要应做到: ①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想学”。②调动学生的学习情感,使学生“乐学”。③锻炼学生的学习意志,使学生“勤学”。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学生“会学”。

这些做法教师们平时已经都能采用一些,而对于课改来说,则要求教师做得更经常,更有效,或者说,力度要大大加强。从所听的课来看,力度大的教师取得的效果更显著,而力度小的教师则收效甚微。

力度的大小明显表现在课堂教学中,有的教师能把上述四种做法始终贯彻在课堂教学中,而有的教师只注意到部分做法,效果则不大一样了。如泰宁小学的余老师所上的《四季的脚步》,开头造境设疑(你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再组织问题引导学生读解课文,写春天的第一段,并举朗读比赛;再要学生交流他们自己画的春景画,并要求配上几句儿歌进行交流;对课文写的其它三个季节,则要求学生自学,并要求学生选择你最喜欢的一个季节读给同学听,再说说这个季节的特点;同时结合课文内容对课文中的重点词语进行讨论辨析;最后是学生集体背诵全课,并由四个同学分季节上台演示背诵。全课进行中还安排小组学习得分竞赛。正因为教师充分注意到从上述四个方面全面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故而这堂课,学生学得主动、生动、有味、有效。

当然,其它教师也用了许多方法,如上《比尾巴》课,好几位教师都设计了给动物选贴尾巴的贴图游戏。又如小学老师们上课普遍采用小组学习得分竞赛活动。又如所有的教师都充分运用了信息技术,设置情境,图释课文,提出问题,整理信息,既提醒了学生的注意力和理解力,又加快了教学的进度。

2、探究

按照《牛津英语词典》的定义,探究是“求索知识或信息特别是求真的活动;是搜寻、研究、调查、检验的活动;是提问和质疑的活动。”

由此定义可见,“探究”包含了三个层面的内容:第一句讲的是目的,求知识求规律求真理;第二句讲的是过程,是“求”的实践活动;第三句讲的是特点,即以“疑”贯穿“求”的全过程。核心词是学生主动地“求”,而不是完全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灌”。

应该说,这些年来,我们的老师在这方面都进行了许多学习与实践,笔者所听的课也都显示了教师在这方面可贵的努力,但问题在于:

①教师们对“探究”式学习的这个“探究”并没有全面理解与掌握。如带学生“求知识,求真理”能做到,但“求规律”却不知道或做得很少,理科教师可能做得好些,但你是“教”规律还是让学生“求”规律,还得打个问号。又如“提问和质疑”,大家都注意到了,但“提问与质疑”如何形成“求”的有效阶梯(也就是教师设问质疑是否合理、有层次面且精当),又要打个问号了。

②再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是,我们的“求”基本上是呈封闭性的,“搜寻、研究、调查、检验的活动”很少,特别是“调查和检验”,这方面理科可能做得好些,但力度却很小,这固然受到当前课程安排、考试制度、评优制度等客观事实的限制,但引进研究性学习、实行网络教学、开放学校实验室等仍是可以做到的。遗憾的是,在所听的十来节课中,没有看到这方面的努力。

也有做得比较出色的教师。如锦田小学一年级吴老师的《比尾巴》一课,组织的“探究”活动内容比较丰富,“求”的特征也较突出。其教学的主要安排有:

——学生自读课文,找出生字词,自读;教师出示生字词“树”,要学生摘下“树”上的“果子”(字词)范谈,又请一位学生当小教师教读,教师再抽查。

——就课文第一段内容提问学生,学生回答后,教师边做模拟动作(学生仿做),边带学生读书。

——要学生用一个关键词“好像”口头造句。

——学习第二段,分组问与答,再分男生问,女生答;请学生上台自做模拟动作,大家评改。

——要学生上台给其它动物配贴尾巴,再由其它学生评改。再要学生仿照课文,用一句话说出这些动物尾巴的特点和作用。

——个别背、集体背诵课文,并请学生上台示范背诵。

做得最成功的当推翠园初中部王老师的初一新课文《散步》一课的教学。该课主要安排如下:

(一)切入

以歌曲《人间第一情》引入;问:人间第一情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明确:亲情)听歌曲《人间第一情》,看歌词,问:歌曲的哪些句子表明人间亲情?这种亲情用歌曲中的一个字表示是什么?(明确:孝)

(二)指导阅读

朗读课文,作适当的批注,划出课文中表现亲情的句子。

(三)分组合作研讨课文

⑴课前要求学生根据自读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把最感动自己的场景画成画,可画一幅,也可画一组,并配上新的标题和人物对白,对白用课文原句。

⑵合作要求:六人一个小组,出示自己所画的画,讨论选出能表达课文内容精华的最好的一组画作为本小组的代表作品,并共同为这幅画配上新的标题、人物对白和画面解说,人 物对白和画面解说必须从课文中找出,可适当修改,然后每一小组推选出一人代表本小组展示、解读自己小组的作品。全班再进行评议,选出最佳作品。

⑶归纳:文章中四个人物的思想、性格的共同点是什么?

明确:母亲听从儿子的,更爱孙子;“我”爱幼,更尊老(孝);妻子温和顺从;儿子天真可爱,聪明伶俐。表现了人间第一情——亲情。尊老爱幼、和睦融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四)拓宽:

⑴《说文解字》“孝”:善事父母者。

⑵《陈情表》:“圣朝以孝治天下,……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刘之日短也。”

⑶英国哲学家培根说:“哺育子女是动物也有的本能,赡养父母才是人类的文化之举,这个,全世界数中国人做得最好。”

5、集体朗读全文。

6、迁移训练:口头小作文,要求学生回想自己生活中体现家人之间感情的细节,写一篇类似的反映亲情的片断。

7、课外作业:

要求学生回想自己生活中体现家人之间感情的细节,写一篇类似的反映亲情的文章。

以上不难看出,“探究”所包含的三个层面,基本上都在此教学中得到了体现,特别是根据课文内容画画这一创新活动,充分体现了“探究”的“求”的本质,而且这一活动贯串全部学习过程,先个人,再小组合作,再展示评议,再集体研究,课文验证,再拓宽作深入理解,再课外作文作迁移……“主动、探究、合作”得到了完整和谐的体现,要求学生培养的四种能力(见上所引《纲要》)都得到了很好的培养。应该说,这是一堂非常成功的课改展示课。

3、合作。

“合作学习”这个问题似乎很简单,常见的是课堂上前后排四人一组,教师提出一个问题或一项任务,要小组进行讨论,再各组推一个代表发言或展示。所听的课基本上都采取了这种形式。但是,我们对于“合作学习”这一新的学习形式究竟有多少理性的认识呢?恐怕又得打一个问号。“合作学习”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普遍采用的一和中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不仅仅只是一种形式。它有一套独到的互动观、目标观、师生观、形式观、情境观和评价观,这里限于篇幅,不作介绍。就几个具体的问题谈一点看法。

1、合作学习的目标。

人们常认为“合作学习”,就是集体合作完成一项学习任务。这只说对了一半,合作学习还要同时实现培养人际交往能力的目标,所谓“学会做人”就是它要达到的根本目标。杭州市胜利小学张晓敏老师在指导“合作学习”时,曾编了一首七字块,要学生掌握,其用于小学五六年级的一段是:“听取发言不插嘴,分析比较求领会。说明理由要充分,启发大家共思考。求助别人要心诚,坐视对方稍欠身。反思敢于承认错,肯定别人学着做。自控发言尽量轻,服从集体留个性。帮助同学要主动,诲人不倦情意浓。支持对方心坦荡,高明见解倍赞赏。说服旁人先肯定,语气婉转少批评。建议之前多思考,分工合作效果好。协调彼此求默契,交往合作争第一。”这就很具体完整地体现了人际交往能力培养的目标,而我们呢,在这方面缺少自觉性和主动性。就具体的学习任务来说,不需要也不可能所有的课堂学习内容都采用合作学习方式。一般来说,较简单的认知学习任务可不用,而较复杂的、有争论的、综合性的学习任务可以采用。如果简单的任务也用,那一是浪费时间,二是激发不起学生合作“探究”的动机。而我们现在的,较简单的学习任务也用,一节课还用上好几次,我认为是不妥当的。

2、合作学习中教师的作用。

“合作学习”是生生互动,同时还需要师生互动。在合作学习中,教师不是偷闲了,而是担负了更大的调控与管理职责。目标设置、任务选择、时间和程序安排、方法指导、反馈评估等,教师都要策划布置好,而且还要根据合作时的具体情况进行干预与调整。教师兼有多种角色,导演,顾问,管理员,咨询处,参与者等。而现在,我们对此考虑显然太少了,在教师的教案里,关于“合作学习”内容的安排,恐怕只用一二句话就打发了。

3、合作学习的效益

“合作学习”的效益除了来自教师的“导”以外,还取决于学生小组的自我管理。这种管理需要一定的“游戏规则”,如必须设置一位小组长(可以轮任)控制调节进程和进行总结;每一位学生都有具体明确的任务;轮流发言,集体讨论;民主表决,个人意见保留等等。另外,合作学习小组也存固定的和自由的两种。我们现在设置的小组大多是固定在教室里,学习任务也相对单纯。而自由组合的小组的学习任务就比较复杂了,一般是一个课题,如高中“研究性学习”课程即如此。应该说,这两种形式都应该有,但目前在小学和初中,自由组合的小组合作还是寥寥无几。就效益来说,自由组合的小组在学生能力素质培养方面,效益更大。

二、关键在于提高教师的教学研究水平

“变革学习方式”看起来主要是学生方面的问题,实际上特别是在目前还主要是教师的问题,因为在目前的境况下,还基本上是教师“说了算”。笔者认为除了上面提到的问题之外,还有两个比较根本的问题:

(一)观念变革问题。这似乎是老生常谈,“洗脑”运动也一浪高一浪,问题是有没有真正在“灵魂深处闹革命”,恐怕常常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当然,课改目前也受到中考高考、课程内容等方面的掣肘,但方向得变,观念得变,应是不争的事实。还有个教师的精神状态问题(可“上纲”到职业道德),安于现状,固循守旧,总是舒服的。而这正是与“创新”相矛盾的。

(二)教师自身的教学研究水平。

从备课到上课,可以用12个字来形容对其过程的要求,即:吃透教材,深入浅出,系统设计。笔者认为,这12个字里面有大学问,是衡量一个教师教研教学能力高低的主要标志。

吃透教材是基础,是教学之本。

常见个别教师对课文中内容之间的逻辑联系及其与主题的关连搞不掂,上起课来抓不到“制高点”,更组织不起“纲举目张”的教学。如小学《鸟的天堂》一课,前一部分写的是榕树,后一部分写的是小鸟,这两部分之间的联系是什么?教师没有“吃透”,只是讲前一部分写环境,第二部分写“鸟”的活动,就此卡住,所以对课文的中心句:“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讲不清,更谈不上组织学生对这个表现主题的关键问题进行“探究”了。应该说:写“榕树”,就是从环境的角度写鸟的天堂,这是个好地方;写“鸟”,是从鸟的生活状况来写,是鸟儿们的天堂,之所以这地方(“鸟的天堂”)成了鸟儿们生活的天堂,是当地人民对绿色环境保护的结果。若能站在“环境保护”的制高点来组织“探究”,一定充满趣味,而且一下子就把文章内容理解了,抓住了。

也常见个别教师对课文的重点及重点词语吃不透吃不准,一下子影响到全课的教学。如小学三年级《中彩那天》这篇课文,文中有个点明主题的句子:“只要一个人活得诚实,就有了一大笔财富。”这里的“财富”,应该指的是精神财富,而教师却忽略了对这个词文中义的解释或讨论,其结果,课文主人公为讲诚信而放弃了一大笔彩票奖金的行为就不好理解了,更谈不上组织学生去进行“探究”。

“深入浅出和系统设计”最见功力。

“深入浅出和系统设计”讲的都是课堂教学设计的问题。深入浅出,强调一个“浅出”,不容易,即要把教师学教材的经验认识转化成一个易为学生操作的符合认识规律的学习流程。这个“浅”有多重含义,这里主要指的是:准确的,循序渐进式的,有重点的,简明扼要的。这个学习流程怎么设计,就牵涉到课堂教学设计问题了。笔者认为,“系统设计”应是最优秀的教学设计之一。笔者所倡导的“343”语文课堂教学设计就是一个活生生的样板,这里就不再赘述了。两年多来,我区参加“343”实验的几位教师推出了500节以上的实验展示课,课堂教学水平和效益有了明显的提高,这两年我区语文教师在省、市、区教学获奖的优质课及其教案大多出于“343”系统设计,这就是一个明证。

笔者想强调的是,一堂课的设计实际是一个系统,它必须把教学中的诸要素有机地合理地组合起来,必须把教与学、师生与生生几个方面的互动,把“主动、探究、合作”的思考和安排写进去,才能实现任务效益的最优化。如果不成系统,支离破碎,或者以片概全,或者随心所欲,那堂课肯定效益低下。现在,有些老师在写学案,我认为是非常有创意的。事实上,教案应是教与学之案,是教与学之和,而要做到这一点,又离不开系统设计。

现在有些课就是这样。一是单调贫乏。一节课就是反反复复读课文,提几个简单的或深奥的问题,再加上几次自由化的合作讨论,就算了事。二是浮浅残缺。如有节课教师教案中“教学步骤”主架是这样的:“一,我会看,看屏幕。二,我会读。互读课文。三,逐段理解文章内容。

四、小结。”这就无法完成教学任务了,更谈不上确立新的学习方式了。

总之,课改的成绩是主要的,主流是健康的,但问题也必须引起重视。总之,只要我们矢志改革,勤于探究,善于总结,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就一定会不断取得课改工作的新成绩新成功!

2003年1月20日

例谈历史课堂上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篇6

一、通过积极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实现学习方式的开放化,体现学生的参与性

“纸上得来终觉浅,要知此事须躬行”。教师空洞抽象的讲解和引导,会使学生感到乏味、枯燥甚至无聊,而一次成功的实践活动将使他们终生难忘。

例如,讲“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这一课时,我先布置学生预习,并回家做个简单的社会调查:“如今企业的发展应具备哪些条件?”在课堂上,我们具体分析了在20世纪初(1912~1919年)这一阶段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短暂春天的情况,并深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是在中国封建主义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夹缝下发展的,先天不足,后天畸形。然后就请同学们各自展示社会调查的结果。有同学说,企业的发展要靠政府的大力支持,与政府的政策有关。如果像封建社会统治者那样采取重农抑商的政策,是肯定发展不了的。还有同学说,企业的发展还要靠自身。要有一个英明的决策机构,要有先进的生产技术,要有开拓市场的意识,还要有团结一心的工人等。课堂上一下子热闹起来,学生们一个坐下一个又起,积极地发表着自己的观点,在课前课上都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体现学生的参与性。

二、通过学生分组讨论、合作探究,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课堂教学过程其实也是讨论、合作,从而共同理解知识的过程。当今的学科知识呈现体系化、复杂化的特点。靠个人力量、单枪匹马地去解决某些知识点往往会事倍功半。唯有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使他们相互配合、合作探究,各取所长,才能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课堂上学生的分组讨论、合作探究,会极大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例如,在分析辛亥革命的成败时,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了一场辩论赛。将全班分成了两个大组,一组搜集“成功之处”,一组搜集“失败之处”。两个大组中再分成若干小组。各小组明确任务,查阅资料,搜集信息;同时小组成员之间共同合作,甄别材料。最后,大家在课堂上共同来分享搜集的材料,达到最终的教学目标。

三、通过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知道如何学习,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总是不敢相信学生,不敢放手让学生去自习,自己总喜欢面面俱到。其实这样约束了学生的自我发展空间。对于重难点以及错误率很高的问题,老师当然应该分析讲解;对于常识性的问题或者只是个别人有错误的问题,就可以个别解决。只有这样才能在学习方式上解放学生,促进学生,调动学生,让他们自主学习,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真正实现学会学习。

高中现行教材中有些课文是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的。比如,在讲“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这一课,因本课与学生的生活联系密切,又通俗易懂,所以我就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分析课文,列出提纲。在学生自学的过程中,我发现有些学生学习习惯不好,只是停留在看书这个层面上,而没有思考,从而我在一旁进行相关指导;但也发现有少数学生思路清晰、开阔,能够把课文中相关内容进行总结,找出规律,列出提纲。就这一课内容,一般同学按照书上标题列提纲,但也有少数同学进行重新整理,分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两大块,在交通工具中又分成水路、铁路、公路和航天四个方面,在通讯工具中分成电报和电话两个方面。掌握大结构,同时又有小的知识点充实。这样的课堂,教师只是起到辅助作用,主要的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教会学生学习;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和元认知能力。这样,既能够调动部分学生的积极性,又能够带动其他学生学会学习。有如此多的好处,教师又何乐而不为呢?

新课程与学习方式变革 篇7

关键词:新课程,学习方式,变革,有效教学

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迫在眉睫!它关系到我们的教育质量,关系到师生的校园生活质量。这是实施新课程最为核心和最为关键的环节。我们之所以特别强调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其理由就在于:教育必须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唤醒、开掘与提升,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全面成长,促进学生认知、情感、态度与技能等方面的和谐发展;必须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和学生的独特需要,促进学生有特色地发展;必须关注学生的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的形成,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在我的解释框架中,自主学习是相对于被动学习而言的,是指教学条件下学生的高质量的学习。而合作学习是指教学条件下学习的组织形式而言的,相对的是“个体学习”与“竞争学习”。探究学习则是相对于接受学习而言的。

一、自主学习

根据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自主学习概括地说,就是“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学习。具体地说,它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学习者参与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自己制定学习进度,参与设计评价指标;学习者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学习;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有情感的投入,学习过程有内在动力的支持,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认知活动能够进行自我监控,并作出相应的调适。这里所说的自主学习是指教学条件下的学生的高品质的学习。所有的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的学习,都一定是自主学习。大量的观察和研究充分证明,只有在如下情况下,学生的学习才会是真正有效的学习:感觉到别人在关心他们;对他们正在学习的内容很好奇;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在任务完成后得到适当的反馈;看到了成功的机会;对正在学习的东西感兴趣并觉得富有挑战性;感觉到他们正在做有意义的事情。要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就必须最大可能地创设让学生参与到自主学习中来的情境与氛围。

二、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它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要素: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的责任;积极地相互支持、配合,特别是面对面的促进性的互动;期望所有学生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建立并维护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有效地解决组内冲突;对于各人完成的任务进行小组加工;对共同活动的成效进行评估,寻求提高其有效性的途径。合作动机和个人责任,是合作学习产生良好教学效果的关键。合作学习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学生如果长期处于个体的、竞争的学习状态之中,久而久之,就很可能变得冷漠、自私、狭隘和孤僻。而合作学习既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团队的意识和集体的观念,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与竞争能力;合作学习还有助于因材施教,可以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向有差异的众多学生教学的不足,从而真正实现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

在合作学习中由于有学习者的积极参与,高密度的交互作用和积极的自我概念使教学过程远远不只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同时还是一个交往与审美的过程。研究表明,如果学校强调的是合作而非竞争,既不按智力水平分班,又不采取体罚的措施,那么这种学校就不太会发生以大欺小、打架斗殴以及违法犯罪等事件,同时也不会因为强调竞争而降低学习成绩。事实证明,要提高一个孩子的学习成绩,更有效的办法是促进他的情感和社会意识方面的发育,而不是单纯集中力量猛抓他的学习。合作学习可以帮助学生通过共同工作来实践其亲社会技能。在合作式的小组学习活动中可以培养学生的领导意识、社会技能和民主价值观。

三、探究学习

探究学习是指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学生通过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与态度,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探究学习相对的是接受学习。接受学习将学习内容直接呈现给学习者,而探究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问题的形式来呈现的。和接受学习相比,探究学习具有更强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经历探究过程以获得理智和情感体验、建构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是探究学习要达到的三个目标。“记录在纸上的思想就如同某人留在沙上的脚印,我们也许能看到他走过的路径,但若想知道他在路上看见了什么东西,就必须用我们自己的眼睛”。德国哲学家叔本华的这番话很好地道出了探究学习的重要价值。探究学习也有助于发展学生优秀的智慧品质,如热爱和珍惜学习的机会,尊重事实,客观、审慎地对待批判性思维,理解、谦虚地接受自己的不足,关注好的事物等。

四、新学习方式下的有效教学

所有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的学习,都一定是自主学习。但并不是所有的学习领域和学习主题都需要用合作学习的组织形式,也不是所有的学习领域和学习主题都需要用探究学习的方式来进行,其实接受学习对一些学习内容来说也是必要的。过去,由于种种原因,特别是由于教学大纲规定了过多的知识点,使得教师只能用简单的“授———受”的教学方式来进行。今天,从教学大纲到课程标准的重要变化之一就是减少了知识点,给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留出了更多的空间,我们有必要也有可能更多地强调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的方式。真正的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一定是自主学习,只有自主学习才能帮助学生确立自主的尊严和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学习方式变革与创新思维培养 篇8

编者按

21世纪作为信息化时代,呼唤创新思维和创新人才。由于传统学习方式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有限,这就需要对学习方式进行改革,倡导和创设多样、开放、个性化的学习方式,以更好地发挥学习的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这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大方向。

北京市朝阳区教育研究中心与北京师范大学合作开展的“学生学习方式变革与创新思维培养研究”项目正是在这一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开展的,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开展研究性学习、走进高校科研机构的实验室、在学科教学中探索创新思维培养模式等途径,积极开展各种有益的探索与尝试,以期对其他学校和教师有所启迪。

网络时代学习方式变革研究 篇9

为了让教学能够起到解决信息社会和信息生态所带来的问题的作用,网络学习空间成为信息技术所带来的另一种选择。懂得筛选信息、懂得适当吸取、懂得面对变化,将是居于网络空间的学习者应持有的学习态度,而不同的学习方式在该空间中也呈现出一定的特点。

●被误读的“数字存在”

学习需要空间,更需要一种氛围。库伯把学习描述为一个起源于体验并在体验下不断修正并获得观念的连续过程。网络学习空间仅仅是扩大了这一特性的“数字存在”。数字存在并不只是数字的集合,它是信息数字化的结果,更是呈现方式的体现。信息通过网络以不同方式传递到各种介质中,满足人的感官需求和信息获取,为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提供了感观与实践的体验。由于信息传递有同步与异步的差别,即同一时刻得到信息并传递信息,错时或等待信息交流双方达成信息沟通目的。如果有需要及时解决的问题,同步交流方式将使交流双方迅速了解问题的关键,这种交流方式的产生取决于信源与信宿间的交流习惯;异步交流方式的产生使在交流与沟通方面存在障碍的双方借助网络可以达成信息沟通,区别仅仅在于时间长短和沟通深度。手机的合理使用将给这些交流方式带来前所未有的移动体验,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移动学习方式也应运而生。

根据空间特性与技术系统所带来的便利,网络学习空间为学习者初步形成从体验到经验、从经验到经历、从经历到阅历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提供支持。借用海德格尔的术语,计算机仅仅是通过其便利性而形成的“工作装置”。换言之,我们“使用”的不是计算机,而是数字存在。在信息时代处于信息空间,人们如何从虚拟世界获取知识,并根据自身需求进行信息筛选与信息屏蔽呢?假设网络是一个四维空间,在这个由时间决定的虚拟空间中人们有了自己存在的方式,也有了关于在此空间内学习的认知,这些认知是基于信息得到的,也是对自身不断了解中得到的。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学习习惯也逐渐养成。网络学习空间的学习方式在进化中影响着我们的生存。数字存在于数字载体中,而在固有思维中数字载体是实物,如今数字载体已经延伸到人,认为人才是让同类无法察觉却又能相互感知的数字载体。人必须有自己的思维和逻辑,其实效性表现为依托“数字存在”的群体对事件处理的不同。以“数字存在”为依托的男性在对话被阻隔时,会将情感寄托于电子游戏,因为电子游戏所带来的自由空间与成就感能给其无限的能力与权威感;以“数字存在”为依托的女性在对话被阻隔时,会主动寻找其他沟通方式与释放空间,以分享心得和分析问题为初始,不断积累沉淀,进而成熟地处理此类事件。

●蜘蛛网般的搜索习惯

求知欲是人类对未知事物和已知现象的无限追求,人们对通过关键词搜索问题解决的方法已司空见惯,能够基于问题找到相应答案是理想化的状态,而网络提供给人们的这种便利只是帮助了处于学习阶段的部分人群。

体验学习是一个创造知识的过程。在网络学习空间里,丰富的学习资源往往被无限的信息和冗长的批判所覆盖,人们若不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在尚未成熟的信息生态环境中很难真正学到什么或懂得什么。若希望将网络给予的信息转化成自己具备的能力,那还得在具体的问题中进行实践与反思。搜索引擎的出现为求知欲注入了一定的活力,基于不同的搜索平台满足了各种人的好奇心,“微阅读”由此应运而生。发散型思维能帮助人们扩展事件内涵,而借助网络学习空间,“顺藤摸瓜”式的学习方式再一次凸显。在学术范围内学生可以利用图书馆提供的检索系统挖掘到许多学习资源,这些学习资源是公开的和无墙的,同时也是受到法律保护的。网络学习空间的开放体验不是无休止地在网上“闲逛”,而是基于身边的信息载体充分挖掘其应用价值为人所用。

杜威曾说,“社会知识是先前人类文化经验的客观积累,而个体知识是个人主观经验的积累,体验学习的关键在于实现社会知识与个人知识之间的转换,并把学习定义为‘体验的转换并创造知识的过程’”。体验与创造之间的联系普遍通过符号来连接,而符号又被赋予在具体的事物中,通过不同的空间进行传递与传承。网络学习空间提供了知识管理与体验分享的场所,在这些经历或经验不断通过人浓缩成符号片段时,体验者也将这些符号片段带入到实际生活中并加以验证,在验证的过程中重组思维模式与学习方式,建构起自己的学习体验并分享给其他人。这种无限增值型的学习就是网络学习空间带给人们的可持续学习经验。在“教育—空间—技术”框架中,笔者加入了“脑”(如图1),进一步说明了通过人脑的加工与分析,人们可以从该框架中逐步加强自我学习能力与自我意识,进而在自我意识中不断加深对符号所代表的内容与关键词的认知与认同。因此,网络学习空间支持了主动学习,它是自主学习能力强的学习者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良性空间。学习者能在有效引导下不断增强自我认知与价值观的形成,正如舆情管理一样具有一定的指导性。

●“第一手”资讯的便捷与疑惑

1981年的动画片《咕咚来了》呈现了水的涟漪效应,而涟漪效应既说明了声的传播,也说明了信息传递的过程。从传播学上看,“咕咚”一声表明从一个知识源到一个信息点,再到信息的传播过程中,信息量在无限扩展的同时,距离信息实质的核心内容会根据不同的情境进行变化。多个“咕咚”导致的波叠加与漩涡效应,会让我们对信息越来越迷惑,好像什么都是信息,却忽视了信息的内容和价值。人们一直将信息爆炸和知识爆炸混为一谈,其实信息有别于知识,信息需要经过加工才能成为知识,而知识是对信息有意识、有目的的应用和归纳,只有通过人的活动才能把信息加工成真正的知识,才能赋予它实际意义和使之具有某种因果的联系。因此有人提出,知识只存在于使用者身上而不存在于对信息的集合中,使用者对信息的集合及其方式才是最重要的;有人则认为是使用者的思想观念使信息成为人的信息,要使信息具有属人的性质,转化为知识,其关键在于人,在于人所具有的相应的信息加工能力和思想观念。

在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支架式教学”模式与“脚手架”概念为处于网络学习空间内的学习者了解自己的学习范围和知识局限提供了有效的引导,也促进了学习者能够在自己的知识框架与他人的协作共享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自信。同时,开放化的学习空间与复杂化的辨析方式是信息时代人类必须面临的问题。信息时代有利于人的是信息,但烦扰人的也是信息。也许你正在关注或了解某一种普遍事物的内在含义,而在了解的同时知识块被分散成具有搜索条件的知识点。这种被称为“关键词”的信息锚被深深地抛入信息海洋中,居于网络空间中的人如何掌握信息核心就显得尤为重要。在不断反思与交流的过程中,提高自我判断的能力,获取正面信息,剔除负面信息的素养,也是思辨精神的所在。

我们应该主宰技术而不是被技术所控制。如果说技术提供的是一种获取信息的手段,那么思辨精神就是通往信息内核的渠道。思辨精神是出于信任基础上的再思考,不是怀疑,是反思,它能让多个不同的观点汇聚在一起产生如拼图般的化学效果。学习也是人们寻找完整个体的过程。在固定空间内,学习者知识的构建常通过指导者教授课程性的内容来达到,而在网络学习空间内,知识的累积往往是学习者主动的选择与长期的沉淀构建而来。信息生态与社会生态一样,同样存在着一定范围内的良构问题与无限空间内的非良构问题。若良构问题是有序且有待解决,非良构问题是无序和混乱叠加的话,那么从非良构问题到良构问题的认知也是学习者处于信息生态乃至社会生态中需要具备的能力。人生是否有重启键,世界是否能够每天被重新创造是居于网络空间中人们所诉求的,也是许多沉迷于其中的人乐此不疲的诱因。他们在自然存在、精神存在与数字存在中不断找到平衡点,也不断受到冲击。

●“第二人生”的虚拟与现实

信息化学习的本质是信息化生存,信息化学习方式的本质就是信息化生存方式。我们可以把网络想象为一个巨大的数字存在繁殖机器。利用网络中的数字存在,我们能够建立一种新型的交互关系,而不必受到事物存在的时空约束。从实体技术的角度看,信息技术作为人的延伸,是构成一定社会形态的基础性物质架构。网络空间提供了信息资源获取的渠道,也延展了人们的社交空间,改变了人们的社交行为。被动的接收式沟通方式与主动的推送式沟通方式在虚拟与现实间不断融合,社交空间不再局限于一个有限的范围内,社交行为也得到一定的支持。地球的板块是有所划分的,而网络的板块是无限联合的,若将网络比喻成虚拟空间的话,这个空间也正像开辟外太空生存环境一样被逐渐赋予一定的使用价值。“数字存在”是以知识为纽带、以情感为基础的沟通方式,它更好地帮助青少年形成了彼此间从兴趣到成长经历、从被阻隔的沟通条件到无限沟通的理性思考。

诸多巧合与同类事件总是存在着规律。我们通过这样的方法找寻到许多通过网络传播并具有独特传播效果的个案,形式类似于微课与视频直播,特点是关注青少年成长与社会需求,着重于利用网络空间构建学习效应与传播效应。透过现象看本质,网络学习空间通过终端控制大脑,而人类大脑的思维模式也存在差异。社会群体、年龄阶段、身份地位、职业属性等在信息传递与信息接收方面存在根本的认知偏差。“补脑”与“科普”成为网络学习空间内增加认知与积累经验的新名词。空间与环境、虚拟与现实造成了人类社会在不断冲击与不断融合中找到平衡点,而符号学、心理学、传媒学也将为此空间带来的问题与惊喜做好一定的知识储备(如图2)。

在开放的次元中,虚拟和现实以递归的方式存在,似乎网络像一个巨大的许愿树,许多无限可循环、可持续发展的故事不断在该空间内重演,尤其是在ACG范围内。网络世代追求开放学习与多维空间,多专业融合、协同合作、理性思维、感性累积让他们自愿参与了网络中数字存在的建设和发展。随着社交空间,如天涯、淘宝、豆瓣、微博等的兴起,随着凡客体、卖萌体、甄嬛体等网络词汇的流行,网民已成为社会公众中不可忽略的一部分,这部分群体在网络空间中获取与学习到的表述方式又被再次扩散到实际生活中。

一个人的空间是扩大还是缩小,取决于其对社会的认知与信任。通过线上与线下的交流与解析,人际交流的词汇在不断被更新与重组,而网络与人际传播起到了推动作用。同时,我们更需要去了解围绕在我们身边的另一个群体,如我们最熟悉的宅文化:次元、宅男、宅女、宅舞、宅急送等。这些技术宅与科技控本着随意性与娱乐性的方式,以科技带动生活,以生活拓展科技外延,以放养和圈养的方式散布在世界的各个角落。受到环境的影响,居于实际生活却找不到群居的对象促成了网络空间内聚集的智慧群与共享团。同时,所谓私密在网上是不存在的,想要得到大多数人的尊重也是不可能的。因为,社会结构导致文化结构,文化结构往往受到人的品味与价值观的深刻影响。一个人的行为准则在不同的社会中会得到不同的评判,而这个人的行为也只是他/她个人的价值走向,与整个社会并没有因果联系。无论是虚拟世界还是现实社会,不同的社交网络的特点都是一样的,并不会因为存在于虚拟世界就可以避免现实社会中存在的遭遇与困难。毕竟,这是人的社会,在不同价值观走向的牵引下,不同的人的行为或许会产生不同的效果。社会与人、空间与时间、隐私与公共,其实都是由人的因素造成的。阅历与经验、智慧与思维、表达与沟通、家庭与爱才是存在于这个空间与那个空间的共存因素。

参考文献

[1]许亚锋,张际平.面向体验学习的未来课堂设计--基于改进的PST框架[J].中国电化教育,2013(4):16.

[2]李芒.技术与学习:论信息化学习方式[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12).

[3]D.A.库伯,王灿明.体验学习:让体验成为学习和发展的源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22-33.

[4]Radcliffe.D.A.pedagogy-space-technology(PST)framework for designing and evaluating learning places[A].Proceeding of the Next Generation Learning Space 2008 Colloquium[C].Brisbane:University of Queensland,2009:11-16.

运用信息技术推进学习方式的变革 篇10

高中新课程选修模块网络资源开发与实施的预实验尽管是从高中选修课切入, 但是带来的变化不仅仅限于此, 而是涉及教育教学整个领域的变革。在最近召开的北京市普通高中“信息化与教学方式改革”全国研讨会上, 我注意到, 出现频率最高的一个词语就是“学习方式的变革”。学习方式变革的内涵、途径、方式究竟是怎样的?我们的一线教师都在不断思索这个问题。教育不可能回避社会发展的潮流而孤立存在, 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学生在校的学习生活方式越来越受到社会大环境变化发展的影响, 受到网络信息及技术的影响。传统的课堂教学如何迎接网络时代的到来?在信息化社会, 学生如何开展学习?这是当代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应该着力关注的问题。我们需要针对新时代的特点进行深刻认识, 反思我们的教育究竟应该如何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应用会影响我们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 乃至学习方式。我们的学生将来要步入的是信息化时代, 但如今很多的课堂仍然在延续十几年、几十年前的传统方式, 问题的提出和问题的解决仍然停留在传统的模式中。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北京市的新课改探索既是对信息时代特征认识的积极回应, 也是面临挑战所做的教育教学方式的突破。

“学会学习”涉及到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思维水平, 这也会涉及到如何结合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 如何建立新的概念, 如何将新的概念和以往的学习经验进行建构, 形成新的知识结构。通过网络, 学生可以获得大量的信息、学习别人的经验和探索、从不同角度形成对某一概念的认识。今天我们探索现实课堂和“虚拟课堂”的整合, 指向的正是如何看待学生的经验, 如何看待学生新的学习方式的建立, 如何看待学生的技能。在信息网络时代到来的时候, 学生应该具有什么样的技能和学习态度。比如说, 要实现学生在网络上的学习, 学生在计算机上会不会操作, 在网络上他们能不能与大家讨论, 学生是否能够积极参与, 是否能够倾听别人的意见, 是否能够理解各种不同的意见, 如何对待与自己相悖的意见——这些都对学生新的学习技能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提出了新的要求。在网络时代, 我们的课堂教学所发生的变化涉及的不仅仅是技术层面, 而是涉及到学生全面发展的方方面面。因此, 学校的教学环境、学习环境必然要发生相应的变化。面对这种变化, 我们一定要有一种清醒的认识——创设一种崭新的、能够适应信息网络时代到来的学习环境, 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学习, 也要让我们的教师转变教学观念, 勇于变革教学方式, 创新教学方式, 从容应对信息网络时代给教育教学带来的挑战。

什么样的教学环境是一个好的教学环境?好的教育教学环境应该有基本原则和基本要求。北京市的课改在建立新型的教育教学环境方面, 在树立正确的教育质量观、学生观以及教师专业发展观等方面做了奠基性和开创性的工作。我们看到, 当现实课堂与“虚拟课堂”相结合的时候, 教师的角色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由原来对学生的不信任到对学生有信心;由原来的课堂权威控制者到积极的倡导者、鼓励者。我看到教师正在建立一种以信心、耐心、巧思、尊重、平等为核心的教学观。这种变革是一种观念的变革, 体现了对教育本质的深刻理解, 是运用信息技术探索课堂教学变革的一条新路子, 必将涉及在新课程理念下对教师角色的认定和对教学过程的理解。我们过去常常提倡“堂堂清”、“天天清”、“周周清”、“月月清”, 要求将每堂课所讲内容当堂消化。然而, 现在提出要“耐心等待”, 因为学生对新事物建立正确的概念, 需要反复思考, 需要学习的过程。因此, 并非所有的教学任务都能够做到及时消化。一些教师提到要重建教材观, 这也是非常值得鼓励的。对学生终身有用的知识和经验, 不可能仅仅凭借教材就能全部涵盖。同时, 不同学生个体对知识的需求也是有差异的。由于网络技术的发展, 现实课堂和“虚拟课堂”的结合能够扩展教学内容, 把教科书当做圣经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上一篇:品质打造下一篇:绘本的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