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电子白板教学,转变学生学习方式

2024-05-22

运用电子白板教学,转变学生学习方式(通用10篇)

篇1:运用电子白板教学,转变学生学习方式

运用电子白板教学,转变学生学习方式

云盖路小学

内容摘要:简单阐述信息技术课中使用电子白板的一些好处,多媒体教学给课堂教学带来的新变化。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运用最新的电子白板作为教学手段,可以使枯燥信息技术课变得形象、生动,不仅活跃学生思维还促进学生能力、智力的发展,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学科的兴趣以及动手操作实践的能力,同时达到课堂优化教学提高课堂效益的好处。

关键字:白板

优化课堂

画图

多媒体教学是采用先进的视听教学手段来进行教学活动的,它具有形声化和表现手法多样化的特点,可以将对象化小为大、化远为近、化虚为实、化静为动、化快为慢、化繁为简,使模糊的、抽象的事物变的清晰、具体,让学生亲耳所听、亲眼所睹、亲身所感,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运用最新的电子白板作为教学手段,可以优化信息技术课的枯燥教学过程,促进学生能力、智力的发展,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学科的兴趣以及动手操作实践的能力,同时达到课堂优化教学提高课堂效益的好处。

以前教师一般在电脑室使用多媒体计算机加大屏幕投影仪的方式进行课堂教学,然而,多媒体大屏幕投影有许多难以克服的缺陷,如缺乏交互性控制、内容固定欠缺灵活性等等,因此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需要一种能集黑板和多媒体投影之所长而又无其所短,既能方便地引入和呈现数字化信息资源,又能根据需要随时增减调整内容;既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个人魅力,又能增强师生参与和互动的新型教学设备。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出现,将为教师在以后的信息技术教学中带来崭新的挑战及意想不到的收获。

交互式电子白板整合了多媒体操作台与黑板的优势,为师生信息交流和情感交互搭建了便捷的信息化教学环境。课程教学之中,一切需教师埋头操作的项目都可以通过白板上的点选、按压实现。这样,调用多媒体设备,呈现多媒体资源的同时,教师依然可以同板书般轻巧地一边关注学生,一边侧身操控,实现了教师、学生与教学内容之间的即时交互。

在教学中即时交互主要表现为:

1.记录和保存教学痕迹,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交互白板可以记录下白板上发生的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过程的所有细节。如在进行画图的教学《五彩的热带鱼》这一课时,教师运用白板的录像功能,记录下我使用软件及操作步骤,在教学中起到一种温故而知新的效果,而且减少教师在教学中重复进入软件的麻烦。教师也可以记录自己教学中需要学生掌握与了解的重难点,避免自己在重复操作中讲错讲漏。

2.书写标注“随心而动”

实物投影便于呈现大篇幅文字进行圈点,但圈点之后的痕迹留在实物书本之上,就很难再处理了。而且,现成的文字实物往往间距行距过小,圈点之后也不利于学生观看。由于信息技术课堂已经使用了各种多媒体设备,在上课时教师经常会忘记给学生板书与加重点给学生作笔记。这样的结果会使学生抓不住重点进行记忆。电子白板的出现为信息技术课堂带来了现场板书的效果,为电脑课少笔记的过去说声再见。同样在《五彩的热带鱼》教学中,教师将进入画图的四个步骤在电脑上出示,马上用书写笔在屏幕中加标注,这样既可以呈现操作顺序又便于阅读的大幅文字,还可以随着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思考交流即时圈划关键词、进行标注。电子白板便于修改、保留、再现思维痕迹。师生的表达重点即时呈现,随时调用,更便于师生之间理解交流与巩固认知。

3.学生积极性提高,主动自发的加入到学习过程中

电子白板提供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师生与资源交互平台,极大地促进多种多样的交互活动。这是电子白板在技术集成和资源整合基础上得以实现的对于课堂教与学最有价值的特征。

4.交互式教学的形式多样,吸引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由于电子白板的易学易用,加上现在信息技术教育的日益普及,学生参与意识的增强,很多学生通过观察教师上课使用和课间的尝试,对白板功能的掌握甚至比教师还快,将所学的应用到课堂的学习和实验中去,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在传统课堂教学中,黑板就是教师与教学内容交互的界面,就是学生与学习内容交互的界面,此时黑板就是一个交互平台,现在白板替代了黑板成为课堂教学的新交互平台。白板不再是一块“冷冰冰”的黑板,而成为学生的另一位老师和朋友。交互白板会使师生发生亲近而不是惧怕的感觉。在交互白板面前会很快由简入手,渐学渐用,建立起信心。同样,不需要使用键盘而在白板上直接书画和操作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踊跃地参加到教学中来。实现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课堂。而且,交互白板便于演示计算机软件和上网的操作过程并呈现教学材料的动态和细节,在必要时可以回溯和重现操作过程和细节,具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激励学生参与和交互的优点。5.练习形式更多样,大大提高学生对新知识的巩固率

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优化练习环节,有利于对新知识的掌握,有利于发挥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可以加大练习量,变换练习题形式,引入生活片断,为学生提供形式多样的练习。可使学生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可以增强学生运用新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也可以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反馈信息,以使教师有充分的依据改变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使教学任务得已圆满完成。

6.结尾更精彩,引领学生走进新的学习方式

一堂好课不光要有好的开始也应该要有好的结尾。在结尾时运用电化教育创设情境可以再一次的掀起学生学习的热潮,使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如在教学《五彩的热带鱼》结尾时,运用电子白板进行学生作业的评讲,可以现场用画笔进行修改批注打分。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实现师生与生生评价,有效实现以评促改。达到巩固到提高的目的。

总之,交互式电子白板将不能书写、编辑和与计算机进行交互操作的投影屏幕变成了能书写、能绘画、能与计算机实现实时交互操作的智能界面,创造了能方便地引入数字化信息资源、既有实时的人机交互又有充分的人人交互的优良的数字化、信息化的教学环境,使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参考文献:

1、《白板终将替代黑板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流技术》丁兴富,蒋国珍(首都师范大学远程教育研究所,北京100037)

2、《交互白板及其在我国中小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中国电化教育》2005年第3期

篇2:运用电子白板教学,转变学生学习方式

在新课改以前的课堂教学,教师在课堂中的教学行为被严重模式化,无法把自已的真情实感充分自如的表现出来,无法实现与学生的平等交流与对话。而就学生而言,教师教学行为的模式化也使他们的学习行为模式化,这种方式使充满生气的教学活动变成了“套路化”的机械活动。新课改走进学校后,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注重激励学生自得、自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在实践中、合作中学习,注重引导教师形成开放的创新的教学方式,而要做到这一点,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就必须发生转变:

一、教师观念的必须转变

1、教师的观念应更新,基于新课标的一些特点和新的变化教师的观念也应有新的转变。

〈 1〉、学生学习观的转变,新课改将走向每一个教师自己的生活舞台,学校不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地方,而且日益成为探究的中心,兼具教育知识的生产者和传授者双重角色,突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将成为学校的重大使命。

〈2〉、教师课程观的转变,新课标走进学校后,课程将不仅仅是现成的教科书,而是教师为学生提供的学习机会,是师生在互动过程中产生的经验。〈3〉、学生观的转变,第一使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依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第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而且也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只能让学生自已读书、主动参与、合作交流,自己观察分析、思考,从而使他们自己明白事理,自己掌握事物发展的规律。〈4〉、教学观的转变,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信念。

二、教师角色的转变

〈1〉由重传授向重发展转变:〈2〉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3〉由重教师的教向重学生的学转变;〈4〉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5〉由单信息交流向综合信息交流转变;〈6〉由居高临下向平等融洽转变;〈7〉由教学模式化向教学个性化转变。

三、课堂组织方式要发生转变

课堂组织方式要以《课程标准》的理念要求 为出发点和归宿,从学生的兴趣和经验起点,以一系列的学生主体活动充斥教学的各个环节,或让学生自学或动手操作、或讨论交流、或游戏等,框架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过程,课堂结构上体现让学生玩中学——学中做——做中得的结构,要做到以上几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营造小组合作学习的气氛

2、创设怀境,延续幼儿园的学习气氛。

3、课堂上增加实践活动,让学生的手脑都活动起来,达到人人参与活动、个个动脑思考、时时体验快乐。

三、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

转变学习方式从根本上说就是要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学习方式,在课堂上体现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就是要让现代学习方式体现以下特点:

1、主动性,表现为我要学,2、独立性,表现为我能学,3、独特性,学习方式上体现学生个性;

4、体验性,使学生进入生活来亲自体验;

5、问题性。

总之,新课标理念下的教学要改变以前课程实施过程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态,大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

教师教学行为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刘家沟小学

篇3:运用电子白板教学,转变学生学习方式

学习方式就是指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的基本行为和认知取向, 是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参与方式。学习方式不仅包括相应的学习方法, 而且涉及学习习惯、学习意识、学习态度、学习品质等心理因素和心灵力量。可以说, 学习方法、手段、途径是学习方式的外在表现, 学习态度、品质、精神是学习方式的内在表现。

传统学习方式的特点是以教师为中心, 以教师知识的传授和技能训练为载体, 学生大都是以被动接受为主, 学习的手段、途径单一, 老师讲什么, 学生听什么, 老师让学什么, 学生就学什么。这种学习方式割裂了学习与实践辩证统一的关系, 过分强调书本知识的学习, 忽视了学生的社会生活实践。学生学习书本知识固然很重要, 但仅局限于此是不够的, 也是很危险的。现成的书本知识是他人的认识成果, 对于学生来说, 并不是他们亲自得来的。它是一种间接知识, 是一种偏于理性的、尚未和感性认识结合的、不完全的知识。学生要把这些知识转化为自己的东西, 转化为能够理解运用的东西, 还必须有一定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为基础。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实践活动的开展。

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是一门能更好的凸显新课程理念的学科, 但在现实教学过程中却也不尽如人意。高中通用技术课程, 要求学生的学习以基础的、宽泛的、与学生日常生活联系紧密的技术内容为载体, 通过技术教学活动, 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仍然站在“教师本位”的立场上, 只注重“教师教什么”, 至于学生的能力是否切实发生变化, 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新课程改革致在由注重“教”切实地转向注重“学”, 都把关注的目光投向了学习者在经历我们的教学活动之后的转变。这种转变是一种新的观念或追求, 它需要寻找到与之相匹配的教学技术路径。在教学中, 本人认为通过有效载体的创设来促进学习方式的改变无疑就是其中一条非常重要的技术路径。

二、对有效载体创设的认识

为了更好的利用有效载体的创设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我们有必要了解影响学习方式的主要因素。这样可以有利于我们在大框架来看待有效载体的创设。学习方式在形成的过程中受到社会因素、家庭因素、个人因素及学校教育方式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其中学校教育对大部分同学的学习方式形成与表现有着主要的影响。

在学校教育中, 教学对学习方式转变起着关键作用。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 是师生交往、互动的关系, 没有交往, 没有互动, 就不存在教学。教是前提, 学是目的, 教师的教最终要落实到学生的学上。教师怎样教直接影响学生怎样学, 教师的教法不同, 学生的学法就不一样, 获得的情感体验和知识的意义就不同。教师只有“导之有方”, 学生才能“学之得法”;最终期望达到不需要教师教而进入“自求得之”的境界。因此, 如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就要改变教师的教学方法;而有效载体的创设就为教师教学方法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三、如何创设有效载体转变学习方式

1、以共同的主题为载体, 向合作者和参与者转变

学生的学习是从“学会”到“会学”、从量变到质变的互动过程。这种互动存在两个心理变化过程:一个是以感觉、思维、知识与技能运用等组成的智力活动过程, 一个是感受、情绪、意志与性格行为等组成的非智力活动过程, 两者紧密联系, 缺一不可。只有两者兼顾, 学生的学习才能成为合理有效的学习过程。相较于其它的教学载体, 以共同的主题为载体的学习方式能很好的体现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在共同的主题下, 学生能树立参与、合作意识, 从课堂教学的接受者向学习的合作者、参与者转变。合作、参与的过程是学生的学习从量变到质变的互动过程;合作和参与的意识和能力也是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

建立在以共同的主题为载体基础之上的学习方式, 要求学生将自身的学习行为有机参与到小组或团队的集体学习活动之中, 在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时, 展开有明确责任分工的合作性学习。在合作和参与的过程中, 每一位学生都要积极表达自己的意见, 与他人共享学习资源。这样的学习方式能有效转化和消除学生之间过度的学习压力, 有助于引导学生在学习中进行积极的沟通, 形成学习的责任感、培养合作的精神和相互支持、配合的良好品质。

例如:《第五章第一节方案的构思方法》中对“人、物、环境”三要素这种共同主题认识的拓展可以采用分组的形式。在“人”、“物”、“环境”三个大组的基础上, 让前后四位同学组成一个小组对要求的要素进行集体讨论, 最后派一位代表来回答。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同学们积极踊跃, 充分发挥了每位同学的合作、参与精神。

2、以学生个性为载体, 向自主者和创新者转变

个性化的学习在现代社会越来越受到重视。每一位学生个体都有着与众不同的独特品质。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真实状况和实际需要, 选择和采用学生喜欢并有效的学习方式。要引导学生在一定条件下, 必须能够对自己的学习活动具有支配和控制的权利与能力。

教师在教学中还要加强学生“趋异”、“求新”、“创新”和“自信”、“自主”、“进取”等品质的训练和培养;要加强学生敢于认识和研究自己所不知道的问题;要加强学生善于将新的学习内容灵活变通地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 从而改变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发展水平, 实现对自身的超越。另外, 要注意的是我们提倡个性化的学习方式, 但不是推崇“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在集体与组织中, 有时学生的学习要受到一定的制约。

例如:在课堂检测或测试中, 成绩达到一定要求的同学, 可让其到通用技术实验教室进行活动甚至可以做其它自己感兴趣的事。在自主学习过程中, 学生要善于摆脱对他人的依赖, 合理确定学习目标, 主动规划学习进程, 科学制定学习策略, 主动调节学习情绪, 客观评价学习效果。在小制作小发明活动中, 学生制作出了简易电动机、自发电手电筒、声控灯等, 促进了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发展。

3、以试验为载体, 向问题提出者和实践解决者转变

现代社会的很多发明创造越来越多是从技术研究和技术试验中得来。技术研究和技术试验是发现问题的重要途径, 在实践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还有可能获得灵感、体悟, 进而发现新的问题, 激发发明创造的火花。本质上说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由发现问题为起点, 到解决问题为终点的过程。衡量学生的学习, 不仅要看学生掌握了多少, 还要看学生发现了多少;不仅要看学生是否善于发现问题、主动提出问题, 还要看学生是否有勇气面对问题、实践解决问题。

例如:在《纸张的结构造型与强度的关系》试验中, 学生比较了不同结构造型的纸张的强度。在试验过程中, 同学们提出了大小不同的纸张、不同的测试方法、纸张不同的干燥度等情况下强度不一样的问题。在接下来的试验实践后, 同学们对自己提出的问题获得了很好的解决。

4、以课题为载体, 向研究者和探索者转变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永无止境的探究过程。学生的学习应该是以自己现有的需要、价值取向以及原有的认知结构和认知方式为基础, 能动地对所要学习的内容进行筛选、加工和改造, 最终以自身的方式将知识吸纳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去。这种学习过程其实质就是一种研究和探索的过程。

教学中, 只要真正调动了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 去研究和探索, 就可能形成一种探究式的学习。教学中以课题为载体的学习方式就是一个很好的探究过程。这种学习方式要求学生经历与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探究时的相似过程, 从中掌握有关知识与技能, 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 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 一定程度上引导学生向研究者和探索者转变。

例如:生活中很多废弃物可以拿来做成很好的工艺品, 如用易拉罐做成精美的车辆模型、用一次性筷子做成一座宝塔等。《扑克牌建筑模型的制作》这一活动可以以课题的形式布置给学生, 让同学们在制作中探析影响稳定性和强度的主要因素有哪些?这种探究活动, 我们要特别注意注重的是过程而不是追求其结果。

另外, 利用网络为载体进行学习的方式也可以渗透到教与学的整个过程。网络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 快捷地为技术教学提供崭新的平台, 成为广泛交流与共享的课程资源。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网络为通用技术课程教学服务, 引导学生学会合理选择和有效利用网络资源, 同时也要积极的参与网络的建设。

四、反思与结论

通用技术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不是一蹴而就的, 我们要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循序渐进的进行改进。在转变学习方式过程中, 有效载体的创设也有很多种选择, 我们要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况灵活选择。新课程倡导的学习理念, 对我们教师的职能和作用也提出了强烈的变革要求。教师的职能不再仅仅是传递、训导、教育, 而要更多地去激励、帮助、参谋;师生之间的关系不再是以知识传递为纽带, 而是以情感交流为纽带;教师的作用不再是去填满仓库, 而是要点燃火炬。构建和谐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有利于有效载体的创设和实施, 有利于学生积极地、主动地、创造性地去掌握新的学习方式。

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是一门凸显新课程理念的学科。我们要积极利用学科特点, 创设有效载体, 加强学生的实践活动。教无定式, 我们要灵活安排课程进程, 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作为通用技术学科的教师只有转变思想, 拓展知识面, 掌握好原则, 才能开展高效高质的教学活动。

摘要:过分依赖以教师知识的传授和技能训练为载体的学习方式越来越不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培养教学的要求。在转变学习方式过程中, 有效载体的创设有很多种选择。在通用技术教学实际中, 笔者认为以共同的主题、学生个性、试验、课题、网络等为有效载体的创设可以更好的凸显新课程理念, 更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笔者通过问题的提出, 对有效载体创设的认识, 如何创设有效载体转变学习方式, 反思等几部分的阐述, 希望对高中通用技术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有所启示。

关键词:通用技术,有效载体,学习方式转变

参考文献

篇4:运用电子白板教学,转变学生学习方式

【关键词】 信息技术手段 学生 学习方式

【中图分类号】 G623.5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5)03-090-01

0

一、运用信息技术,实现了学生学习端前移

1.运用QQ空间,实现学生自主学习

现在,我们学校各个班级都创建了班级QQ群,在群里各任课教师教师将一些活动图片、学情通报、学法指导、推荐图书、教学课件、微课视频、导学设计等学习资料推送到班级QQ空间,方便了家中有电脑的学生提前学习、预习新课。同时也方便了教师、家长、学生三方的互动交流,便于家长及时了解学情及学习任务。体现了“学生先学教师后教”的原则,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学生终生发展打下了基础。

2.巧用“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助推学生自主学习

在“国台”平台上,有丰富的同步各科、各版本的教学资源,包括课件、视频、音频、动画、图片、资料等,这些资源推送可实现学生提前学习,获得新知。还可通过“国台”班级空间的班级留言、班级问吧等窗口让学生将自己学习、预习中不懂的问题、疑惑、单词的读音等通过留言、问吧的方式和教师交流,实现了师生间的零距离面对面的交流、解答。

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学生快乐学习

我们可以看到:在信息技术支撑下的课堂,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更集中了,参与面更广了,主动性更强了。在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体现,学生能够大胆走上讲台,展示自己,体验学习,实现了生生互动,生机互动,课堂不再是我们教师个人的主阵地,而是学生“我的地盘我做主”。将过去的“让我学”变成“我要学我爱学我乐学”。

与此同时,在交互式的教学模式之下,实现了“兵教兵”“兵练兵”学生角色的转变更促进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课堂的有效性,这正如金字塔理论中提出的“金字塔基座位置的学习方式,是“教别人”或者“马上应用”,可以记住90%的学习内容”,正真实现“忘不了的才是素质”。

三、运用信息技术,引导学生合作学习

小学英语课堂中,小组合作学习往往是英语老师最常用的课堂教学环节。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将枯燥乏味的单词复习与巩固,通过chant的形式在小组内进行合作学习,使知识变得生动有趣,并且容易记住。把课堂内学的内容延伸到课外,并与父母一起分享学习英语的快乐。在词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改变了以往只注重全班教学,即师生之间的双边互动的单一形式,也不再只停留在向学生不断输入新词汇和巩固已有词汇上,教师及时利用合作小组活动为学生创造机会应用记忆库里的词汇,也就是让学生有语言输出的机会,即听、说、读、写中的说和写,语言输出是词汇学习的重要步骤,如果不能正确使用认识的词汇,那么,这些词汇只能是接收词汇,而不是输出词汇,也就不能说完全掌握了这些词汇。对于学生输出的语言材料,教师可以为学生充分提供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的时空,例如:让学生之间相互纠错、单词听写、游戏(如Touchinggames,,Bingo等)、信息差活动(Guessinggames)、词汇归类活动(Vocabularyclassified)等量大、内容多、学生自主性强的讨论形式的任务适合进行小组活动,从而发挥学生自主性,加深理解,巩固记忆,达到扩大词汇量的目的。

四、利用信息技术,拓展学习方式

传统的教学中,老师授课结束后,学生只能依赖有限的记忆,无法对老师讲解的内容进行全景回顾;再加上学生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就会存在一定的困难;教师若利用校园网将授课的课件发布到网络上,课后学生就可根据课件对所学知识进行回顾、消化,既为学困生提供了再次学习的平台,又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另外,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遇到疑问还可以通过师生的QQ群、Email等交流方式获取解答,这样就大大拓展了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空间,也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五、借助信息技术手段,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我校引进使用长春慧海科技“中小学素质教育信息化管理与评价平台”,使我校的管理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也给老师们提供了一个更合理的评价平台,它记录了学生、班级、教师在教学中的点点滴滴,注重了学生学习的过程管理和评价。教师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及时给予奖励和提示,表现好的学生能获得“学习之星卡”,对课内违规的学生及时进行对应的“提示”,这样一来,家长可以随时了解学生的在校表现,学生即知即改自己的学习行为,同时也可随时查看自己一周或一月或一学期的得卡情况,在家长和学校之间搭建了沟通的桥梁。

通过使用此平台,我们明显感觉到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注意力集中了,发言积极了,课堂听写成绩满分多了,上课违规的学生少了……这说明学生对此评价平台也是认可的,通过数字平台评价机制的运行,缩小学生间的差异,不同程度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业成绩。

篇5:运用电子白板教学,转变学生学习方式

随着新课改的逐渐深入,伴随着“轻负高质”的强烈呼声,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把课程改革的焦点聚集到了教学的核心――教学模式的变革上来。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为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而建立起来的相对稳定的教学活动的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下面结合教学实例,从情景互动、先学后教、活动式教学三方面探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方式,以期能让课堂教学丰富多彩,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自主转变。

一、以情境互动倡导学生主动学习

通过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生动具体的场景,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对教材内容的吸收和理解。它避免了以往“说教式”的教学方法,改变了学习语言一贯给人的枯燥乏味之感,为学生的主动参与和主动发展开辟了新的途径。因此,教师可以情为经、境为纬,将教学内容设计成现实主题,以支撑学生的知识习得,这不仅能给学生提供思考的智力背景,同时也能给学生提供运用语言的空间。

例如在学习《牛津初中英语》7B Unit 3“Finding your way”中的Main task一课时,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了“问路指路”的英语对话的情节,让学生有如身临其境,加深他们对英语对话的理解。然后,我又利用课件向学生展示了我们泰兴城的景点图,请学生自己扮演导游的角色,随意确定港城的任一景点作为目的地,尝试着用英语介绍这一景点并将游客带到目的地。最后再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情景对话演示。在这一“听―说―演”的过程中,学生的表现欲望和创造热情一下子被激发了出来,课堂气氛甚是活跃。

这种有别于常规的教学方式,极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们不再觉得学习英语是枯燥无味的死记硬背,而是活泼有趣的生活乐章。

二、以先学后教倡导学生自主学习

导学案是指以学案为载体,导学为方法,教师指导为主导,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体,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它改变了以往学生被动应付、机械记忆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真正实现从“学会”到“会学”再到“乐学”的转变,保证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知识,并逐步升华为一种学习能力。我们教师应通过“导学”这一手段,落实“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教学合一”的教学理念,通过一个个具有探索性的问题,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以《牛津初中英语》8A Unit 5“Birdwatchers”的Reading为例,我编制了如下导学案让学生在课前自学完成。

1.通过课本和工具书学习新词汇,如“麻雀、鹤、海鸥、燕子、天鹅、金雕”;翻译并熟读词组,如“去观鸟、在市场上、鼓励某人做某事、参加观鸟俱乐部”等。

2.自主阅读漫画,注意语音语调,并回答下列问题:What is Eddie going to do? Does he really love birds? What kind of birds does he like best?

3.到目前为止,你学过哪些鸟类的英语名词?结合组内收集的鸟类图片,尝试用英语对鸟的各个部位进行描述。

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课堂学习也将变得更有针对性,然后再在课堂上进行检测,让每个学生都能熟练掌握文章内容。通过让学生结合学案在课前自学,不仅体现了“抓住了学生,也抓住了课堂”的新理念,也使学生在自主阅读、认真思考、小组合作中提高了教学效益。

三、以活动式教学倡导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除了合理有效地使用教科书外,教师还应积极利用其他资源来充实课堂。活动式教学能为学生提供一个开放时空的天地,把英语学习从课本延伸到实际的生活中去,提高学生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与人沟通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例如,我发现班上有很多同学喜欢打电脑游戏,尤其是网络游戏。考虑到如今家庭拥有电脑已不是稀罕事,网吧亦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在大街小巷,而青少年的生理、心理处在急剧变化的阶段,一旦迷恋上电脑游戏,往往难以自拔。为了帮助学生了解电脑游戏的危害,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电脑游戏,我组织学生开展了综合实践活动,要求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调查学生常玩哪些电脑游戏,搜集人们对电脑游戏的看法,用英语表述怎样玩这些游戏,搜集并结合电脑游戏受害者的有关情况,分析其危害,让学生在实践调查活动中去感受、体验,受到教育。然后再由学生整理内容,进行总结,并写成活动实录,以PPT展示。

以初中生身边较为熟悉、比较典型的青少年问题为题材,让学生在这一主题活动中清晰地认识到电脑游戏的危害,走出沉迷电脑游戏的误区,不仅有利于良好班风的形成,更能激起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

总之,在新课改背景下,如何实现以人为本,把学生从应试教育的泥潭里解放出来,彻底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从而构建更科学、灵活的适应新形势的教学模式,已成为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不懈的追求。我们教师应积极探索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的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

篇6:运用电子白板教学,转变学生学习方式

卓尼县柳林小学

夏淑珍

重视“过程”、“让学生自主参与”、“以学生为主体”等是课改实验以来的热门词汇,不容置疑,这些词汇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课程改革的某些新的教育理念。但是,如果认为只要是课堂教学“动起来”,“学生参与整个过程”,“学生自主,老师走下讲台”就符合课改精神,这将会使得课堂教学落入形式化的俗套。无论采用哪种形式,都应当重视“过程”,即发现问题的过程,分析问题的过程,解决问题的过程,提出问题的过程,通过这些过程,揭示隐含于语文课程中本质东西,才是我们的目的,而不是为“参与而参与”,搞不切实际的“花架子”。所谓师生平等互动,就是要改变以往教学活动中的“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中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参与者。

1、转变教育观念,实现师生平等。

“重教法设计,轻学法指导”、“重课堂训练,轻实践应用”、“重教师讲授,轻学生参与”等都完全不符合新的课程标准,知识课程改革的要求是,转变观念的创新是突破口和大前提,为此,我们在实践中必须做到:

(1)科学地对新教材进行定位,认真把握新教材的素质教育方向,实现教学从学科为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的重大转变,课堂上把学生引进探索、创新的空间,彻底改变课堂教学中老师包办代替,一讲到底的教学方式。

(2)老师应充分信任自己和学生,放心大胆地进行教改,把学习主动权彻底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课堂中如果老师包办太多,学生缺少互助合作的机会,缺少自由探索的空间,无法参与到教学思维过程中,也就无法去体验思维方式和探索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无形中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得到的只是一堆堆僵死的知识,失去的却是“观念、方法和能力”。

(3)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突出人文关怀。老师应放下威严的架子,从教学垄断者转变为组织引导者,这也正是课程改革新形势下的教师必须做到的一点,只有这样,才能建立平等的民主的师生关系,从而使老师在学生中产生强烈的感召力,使教学不再是冷冰冰的理智活动,而是学生全身心投入的、充满激情的学习活动。

2、创新教学方法,优化课堂结构。

瞄准亮点,激疑引思。语文教学的过程,应该是学生自主探究,合作讨论得出结论的过程。根据这种指导思想,使用新教材进行教学时,教学方法应该在传统教法上有所创新,以促进学生的全程参与。老师应善于换位思维,“知学生所思所想”,从学生的角度提出问题,对于学生在课堂上可能出现的问题,有超前的预测,准确的判断,同时应瞄准“知识的发散点,能力的发展点,问题的关键点,教材的重难点”这些亮点,创设问题情趣情景,顺着学生的学习思路,因势引导。

3、情绪调控,使之合理优化。

教学过程也是师生情感交流,彼此感染的过程,教师情绪的表

现不可避免地影响学生的心理状态。因此,我们严格要求教师以其良好的情绪调控学生的情绪,利用教师新颖的教法、生动的语言、多样的形式、可感的内容来激发学生强烈的思考欲。事实上,教师在课堂上多变的情绪处理,直接影响学生掌握知识的成效。无疑,要使课堂气氛轻松愉快,使学生真正进入主体角色,提高教学效率,教师调控自己在课堂上的情绪表现是非常重要的。

4、强调师生交往,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

篇7:运用电子白板教学,转变学生学习方式

论文摘要:新课标中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有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的能力,这就意味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这方面的培养,而教师就要改变以前传统模式的教学方式和理念。特别是只有教师的教学方式发生转变,才能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的能力。

论文关键词:新课标转变教学方式自主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是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是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面对新课程的这种要求,作为一名基层的数学教育工作者,我觉得我们的课堂教学方式也应发生改变。只有老师放弃了那种传统的教学方式,结合新课程的标准,大胆进行创新的教学改革,才能让自己的学生在自己的数学课堂中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

自主学习应是学习主体即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对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具有自觉的意识和反应的学习方式,它是相对于机械学习、被动学习而言的。合作学习应是学习主体在学习过程中为了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有明显的责任分工的互动性的学习。探究学习应是学生独立发现、自我发展的学习方式。我认为,“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应是学习主体,即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的构建知识,积极与他人分工合作,注重个体体验,培养创新能力的新型学习方式,它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具备获取新知识新信息的能力。

前面我开了一节数列的公开课,在这节课上我采取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事先布置学生课前分组分别整理:

1、数列的概念和数列的性质以及通项公式。

2、等差数列的定义、通项公式、求和公式、基本性质。

3、等比数列的定义、通项公式、求和公式、基本性质。

4、特殊数列的求和性质。同时要求每组的小组长在上课期间上前汇报,并附有例题讲解。

在上课期间,每一个小组都做了精彩的汇报,并且在第二节上课的前半节课让学生投票表决哪一组最好。结果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们学会了主动学习,学会了相互之间的合作。同时通过看其他小组的汇报,还能知道了自己的长处和不足,也让学生充分复习到类比推理和归纳推理的知识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发现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比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在通过平时教学的实践和记载,以及反思和总结之后,我觉得为作为年轻的数学教育者要想适应的新的课程理念――如何在课堂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的能力,可以从以下几点出发:

一、让探究成为教学的常态,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数学新课程下的教学方式是广大教师关心的问题,新课程强调了探究式教学,那是否就意味着数学教学要以探究式为主呢?我觉得需要理性理解,数学新课程之所以强调探究式教学。那是因为过去我们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探究.但这绝不意味着要以探究式教学为主。一般来说,高中学生要探究出某个数学问题或者定理,需要花费大量时间,而这绝不是能在短短的几十分钟内就得到解决,高中学生的主要任务还是学习前人的知识与方法,任何脱离知识基础的探究都是盲目的。应该承认,讲授式教学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但是,它不能和“填鸭式”教学简单地划上等号。讲授式教学也有其优越性。新课程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其关键在于要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例如在剖析和类比比较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定义以及通项公式时,我把两个定义和两个通项公式写在一起让学生去体会出它们相对应的基本量之间的关系有何特征,结果大部分学生在老师的刺激下居然挖掘出了意想不到的结果。其中最突出的是有学生发现了等比数列的基本量之间的运算级别比等差数列高一级。例如等差数列中有(n-1)d,而等比数列中是qn-1等等。通过这次的活动我发现学生在后面的数列的学习中都抢着回答问题,并有时提出一些独特新颖的解题方法和技巧。像这种引导学生更深层次的去探究数学基础知识的实质,完全可以促动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因此,我觉得一位数学老师首先要有强烈的探究意识在实施教学的时候,数学教师就成了一个引导者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员,他一方面把自身的知识、体验、思维方式传播给学生,一方面又和学生共同交流,在教学中激活和创新数学知识。这样,数学教师不仅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更是学生思维的开发者。同时,教师要正确认识自己的位置,正确认识自主不是自由、散漫,合作不是无序、热闹,探究不是放任。教师在课堂上是民主的合作者、知识的传播者。有些教学内容或问题适宜学生探究的,教师应该组织学生去探究;开展一些课外的探究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体会到发现的乐趣与学习的魅力,发展他们的创新意识;有些时候,教师适时地对某个数学问题或知识点作拓展。甚至是一句话,也能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总之,新课程下的新的学习方式要求我们重新树立师生关系,教学中要体现“以生为本”的理念。此时要求我们老师主动放下架子,改变以往的教学行为,在反思中形成新的数学教育观。

二、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让学生自己会学习

新课程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其关键在于要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而这种意识体现在课堂教学中传授给学生合理的数学思维,指导学生养成解决数学问题的正确思维策略。在备课时侧重分析学情和新课程标准的精神。预习设计要有利于学生预习习惯的养成,课堂讲解要条理清晰、表达要流畅,练习设计要有利于学习运用并巩固学法。整个教学过程就是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结得失”的过程。 那么,学生要怎样才算养成了正确的解决数学问题的思维呢?

其实我认为数学解题的思维应是一种“理解、转换、实施、反思”的过程。例如在讲解数列这一章时,我先重点讲解了等差数列的所有版块的知识点,即先从等差数列的定义出发,然后又告诉学生等差数列也是函数,学生就顺其自然的想到下面应该研究它们的函数解析式(通项公式),接着应该研究等差数列中项与项之间的关系,接着我们应该等差数列中所有项之间的关系,从而促动学生想到了下面我们要研究的内容是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的内容等等。再讲解等差数列这块知识点,我充分做到了让学生去理解每一块的知识点的内涵是什么,我们应该通过什么行使来展现其知识点的实质的地方。

其次要让学生在推导新的知识点时要学会转换的思想,把未知转为已知,把新知转为旧知,把复杂转为简单等等。同时还要提醒学生在转换和总结之时要进行大量的实践操作,可以从一些特殊的`现象入手等。再得出某些结论和结果时还必须要学会反思,要不断的怀疑自己的结论,要不断的从反面去验证自己的结论。

通过这一阶段的学习,我发现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已经形成一种自主学习的能力,有些数学知识点的边边角角的东西,对部分层次高的学生也能自主发现。为了进一步促进学生这方面的能力时,我再后面的学习等比数列时就放手让学生去自主探究和自主学习。让学生在一种类比学习的方式去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绝大数学生都像以前在老师指导下学习等差数列所能总结出的各个板块的知识点一样,把等比数列中相对应的板块都整理出来了。我想如果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经常加强这方面的课堂教学方式,那么就完全可以引导和培养学生去学着“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结得失”。从而不断的去促进学生学会自己学习,慢慢的学生就有了一定的数学思维了,当达到一定的程度时,学生就能举一反三而不需要教师手把手地教了。

三、注重知识的过程性教学,增加学生的体验性

学习的过程就是学生在好奇心、求知欲的驱动下,调动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进行独特体验的过程。我们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与学生平等的对话、交流、讨论,尽可能的拉近学生与自己的距离,拉近文本与学生的距离,使学生产生共鸣。过去的教学中,我们会发现,在很多时候,我们的课堂往往是教师一个人的,整个课堂只有教师津津有味地讲解,学生似懂非懂地听。课堂的绝对安静会被老师们认为是一个好课堂,事实上这样的课堂,学生容易疲倦,教师也会越讲越没劲,整个课堂效果并不怎么理想。

其次,在课堂上,我总是用欣赏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肯定每一个学生的成绩,让我的每一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例如我在开这节数列公开课时,课前预习里有一个考查等比数列的项的性质的题目时,我拓宽了解题目的时间,尝试让学生从多种方法去解决本题,结果发现有五位同学提出了不同的解题方法,不管哪种方法是否得当,我都愿意让学生完全说出来,并当场肯定了学生们这种勇于发言,勇于探究的行为。特别是方法经典的更是提出了表扬。当然在当学生迷路时,我觉得我们要引导他辩明方向,引导走上正确的解题思路上,当学生畏惧时,我们要点起他内在的精神力量,鼓励他不断的大胆想象、探究。从而去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总之,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体验、激发学生质疑、鼓励学生创新。在新课标下,数学课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一场深刻的转变,我们作为基层教育工作者要在教学方式上大胆进行尝试和实验,要善于改变以前一些过于保守的传统教育思想理念,让学生在自己的课堂上愿意去大胆的发言,喜欢去主动的探究,从而达到培养学生一种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的兴趣和能力。随着国家教育改革的进一步实现,还有许许多多方面有待我们年轻的教育工作者不断去探索,去创新。

参考文献

[1]《数学通讯》,刊

篇8:教学重在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改变教学方式, 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 那么教师的角色是什么呢?教师将不再是传授知识的权威与主宰, 教师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是导师, 会运用导学案引导学生学习;在学生的展示交流中, 教师是倾听者、合作者、帮辅者、提升者, 主要承担着纠错答疑解惑的责任, 会运用点拨式、点评式、启发式等多种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向纵深思考学习。近几年, 我在语文教学中尝试着一些教学方式的改变, 有一些心得和收获, 在此与同仁们交流。

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变“教师问”为“学生问”

过去上课, 往往是教师预设了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 而现在新课程的改革, 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为了不束缚学生的思维, 让学生主动学习, 我大胆地把一篇课文教给学生来预设问题。如上《那树》一课时, 我问学生看到这一标题产生了哪些想法。学生纷纷举手, 提出了自己心中的疑问:

1. 那是棵什么树?

2. 那棵树在哪?

3. 那棵树怎么了?

4. 作者为什么写那棵树?

这些问题的提出就表明学生已进入到了一个思考的境地, 而这些问题又是他们自己提出的, 所以带着问题去读课文, 学生自然就有了兴趣, 有了针对性, 有了探寻答案的欲望。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就是学习的主人。

二、搭建活动平台, 创设学习情境, 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感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语文的一大特点是人文情感与价值观的体悟, 这不是靠说教的, 它需要学生自己进入文本, 与文中的人物和作者情感产生共鸣, 这就需要教师要将学生引入文中某种情境, 如在上《阿长与山海经》时, 文中略写了阿长为迅哥儿买《山海经》一段情境, 我引导学生想象那一情境, 然后用课本剧的形式将其演绎出来。有一组学生演了阿长不知其书名, 走了几家书店后比画此书情境;有一组学生演绎了阿长拿出自己辛苦攒的钱时的动作;还有一组演绎了阿长买到书后捧着书的反应。学生轻松愉快地投入编演活动中, 其他学生轻松观看后为精彩者叫好, 为不当者指出不足, 在评点交流的过程中, 学生体悟到了阿长对迅哥儿那深深的关爱之情。

在上《愚公移山》时, 为了让学生认识愚公这一人物形象, 我设计开展了一场辩论:愚公愚不愚?学生为此进行了激烈辩论, 许多思想火花在辩论中产生, 而且为了理由充分, 大家还纷纷查找资料, 引经据典, 在这一学习过程中, 学生自主地认识到了愚公的开拓精神, 得出愚公不愚的认识;也有学生思考到愚公这种方式不可取, 并探究了解决问题的办法, 结合现实生活, 得到了许多启迪。

这些活动给学生搭建了一个主动参与、主动探究的平台, 并在参与和实践的过程中学到了知识, 得到了情感潜移默化的感染与熏陶。

三、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第斯多惠说过:“知识是不应灌输给学生的, 而应引导学生去发现它们, 独立地掌握它们。”因此, 教师的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 以活动为载体, 以交流合作探究为主要的学习方式。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运用这种学习方式尤为重要。它能让学生把自主查阅的资源与其他人共享, 从而形成学习的合力, 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还培养了学生自主的学习能力。如我曾经指导学生开展了一次“中国传统文化之旅——对联”的综合性学习。我设计了三个学习活动:第一个学习活动是“对联知识知多少”, 采用的学习方式是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的知识竞赛;第二个学习活动是“佳联巧对共欣赏”, 采用的学习方式是分组合作探究交流展示。根据对联的特点与作用我把学生分成六组, 即新春对联、时令对联、行业对联、趣味对联、名人名胜对联、杂感励志对联。每组各承担一类对联的收集、整理、品析、交流、展示工作。第三个活动则是“牛刀小试展风采”, 目的是检测学生运用对联知识的成果。其中, 第二个学习活动就是合作探究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这个学习活动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制定具体的活动方案, 自己设计活动程序, 自己选择学习方式和学习途径, 自己确定展示的内容与形式, 自己写讲稿、做课件。在这一过程中, 各组一起商议、讨论、交流、整合, 做出学习成果展示。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提高了交流能力、协作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扩大了阅读面, 提高了写作能力;在上台展示的环节还培养了口头表达能力。合作探究式的综合性学习培养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关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还有很多的领域值得教师去深入研究, 我们应该继续努力, 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让他们会学、乐学。

参考文献

[1]陈跃华.中学语文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方式初探[J].语数外学习, 2012 (6) .

[2]陈丽.打破“一言堂”、归还学生“自主权”——新课程标准下的中学语文学习方式转换刍议[J].中国科教新导刊, 2012 (24) .

篇9:运用电子白板教学,转变学生学习方式

【关键词】信息技术;主动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新课程要求学习方式的转变,就是要转变单一的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把学习过程之中的发现、探究等认知活动凸显出来,使学习过程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合作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运用信息技术,启发学生主动学习

1.展示相关图片,创设问题情境。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有无限的潜力,在教学中巧妙地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获取知识和技能的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如:我在讲解《椭圆的生成及其主要参数》这一节课时,运用ppt向学生展示椭圆形的桌子、镜子、精美挂件等图片,学生自然会想到如何才能制作出这些物品——即如何作出椭圆,教师这样围绕学习内容巧妙地设置问题情境,符合学生渴望探索、解决未知问题的心理,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

2.创设动感画面,加强知识铺垫。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堂教学的预期效果;而通过多媒体创设动态情境,以鲜明的色彩,活动的画面把教学内容展现出来,既可化抽象为具体,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又可促进学生的思维,大大丰富了教学内容的表现力和外在张力。如:在《椭圆的生成及其主要参数》的教学中,我先运用几何画板,演示椭圆的生成过程,使学生清楚的看到椭圆形成的轨迹,为学生自己动手作椭圆做好了铺垫,同时为得出椭圆的定义做好了铺垫。这样设计教学过程,既能增强教学的直观性,激发学习兴趣,又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运用信息技术,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1.运用信息技术,引导学生合作学习。合作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动力。因此,数学学习的过程必须让学生尽可能地经历合作与交流,感受不同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过程,通过互动体验认识数学和数学思想,培养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态度,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如在探究椭圆“扁、圆”变化的特征时:

师:用几何画板演示椭圆“扁、圆”的变化过程。生:观察变化过程,得到①F1、F2分开一些(c增大),椭圆越“扁”;②F1、F2并拢一些(c减小),椭圆越“圆”;③F1、F2重合(c=0),椭圆变成“圆”。师:能由“c 越大,判定椭圆越扁吗”?

这一问学生感觉到问题出现了,接着教师组织学生每组4人分工,分别作①长轴长为5,焦距分别为3和2的椭圆;②长轴长为10,焦距分别为6和4的椭圓,让学生自己动手作椭圆,并把自己所作的椭圆与其他三位同学所作的椭圆进行比较,分析、总结椭圆扁、圆变化规律。

生:①2a=5,2c=3对应的椭圆与2a=10,2c=6对应的椭圆相似,2a=5,2c=2对应的椭圆与2a=10,2c=4对应的椭圆相似。即:c和a的比值相等,椭圆相似。②2a=5,2c=3对应的椭圆比2a=5,2c=2对应的椭圆“扁”,2a=10,2c=6对应的椭圆比2a=10,2c=4对应的椭圆“扁”,即:c和a的比值越大,椭圆越“扁”。从而引出椭圆的另外一个参数—离心率 ,并得到“e越大,椭圆越扁”。

2.运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探究学习。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永无止境的探究过程。因此,根据学习内容,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创设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究的问题情境,对于培养学生学会学习是至关重要的。如:偶函数定义中“定义域关于坐标原点对称”学生认为是画蛇添足,为了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概念,我设计了如下教学方案:

师:函数在[-3,3]上是偶函数吗?生:因为f(-x)==f(x),所以是偶函数。师:函数在(-2,3]上是偶函数吗?生:因为f(3)=9,而f(-3)不存在,f(3)f(-3),所以函数在(-2,3]上不是偶函数。生:“定义域关于坐标原点对称”是判定函数是否是偶函数的必要条件。师:函数是偶函数,则生:由偶函数“定义域关于坐标原点对称”可知,得到。

这样步步紧逼,穷追不舍,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理解偶函数的概念。

三、利用信息技术,拓展学习方式

传统的教学中,老师授课结束后,学生只能依赖有限的记忆,无法对老师讲解的内容进行全景回顾;再加上学生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就会存在一定的困难;教师若利用校园网将授课的课件发布到网络上,课后学生就可根据课件对所学知识进行回顾、消化,既为学困生提供了再次学习的平台,又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另外,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遇到疑问还可以通过师生的QQ群、Email等交流方式获取解答,这样就大大拓展了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空间,也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总之,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创设出声像结合、图文并茂的课堂学习情境,以立体的、丰富的、有趣的呈现方式去刺激和感染学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从而提高教学效果;但任何技术都只是一种工具,一种手段,手段应该服从目的,教师应当找准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的“切入点”,使它真正为数学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篇10:运用电子白板教学,转变学生学习方式

颜秉升

经过几年的新课程教学实践,我已经感觉到,新的化学课程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辅之于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获得知识和技能的过程。学会进行科学探究,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形成科学价值观的过程。基于这一理念,我在教学中,从教师的角色、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中去反思。

一、注重学习方式的转变

新教材将“科学探究”作为化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基本理念,有力地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在过去的教学行为中:老师教、学生学;老师说、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以教为中心,以教师为主体,其表现是学生为教师服务,而不是教师为学生服务。教师成为传声器,学生成为容器。而现在的课堂教学,教师扮演的是综合角色。也就是说,在学生学习的时候,教师可以以不同的角色出现。当学生遇到难题时,你就应该深入浅出、循循善诱,是一个引导者;,因此要转变观念。我在课堂上,当学生回答问题出现错误时,我的做法是决不训斥,或打断学生回答问题,而是用目光、语言给以勇气、思维方面的肯定,用心进行交流,然后再予以纠正。不能作为教师居高临下的训斥、命令学生,严重压抑和束缚了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发展,应该“蹲下身”去与学生平等对话,与学生进行心灵沟通,作学生的良师益友。使学生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进行科学探究和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通过活动与探究、观察与思考,讨论与交流等一系列活动来实现的。

二、化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化学推进了现代社会的文明与进步,对人类解决当前面临的环境、资源、粮食危机、人类健康等一系列的重大问题提供了可能的途径。新教材注意从学生已有的 知识经验出发,有目的地介绍日常生活和现代社会建设中所用到的化学知识和化学技能,为学生提供了他们比较熟悉的情境素材,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体验到学有所用,激发起学生学习化学的欲望与兴趣,使学生能解决一些生产生活中与化学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三、加强实验的探究性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获得更多的实验知识与技能,化学实验不再是简单的训练某个技能或验证某个知识。在教学方法上,我抛弃原先那种教师讲实验,学生听实验,教师画实验学生背实验的做法。对新教材的实验认真专研,调动学生的探究积极性,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探究兴趣。同时新教材不再划分演示实 验与学生实验,而是留有一定的空间让教师创造性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教师通过实验创设学习情境,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认识物质,掌握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初步学会化学研究的实验方法,在实验过程中动手动脑,获得科学探究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三、转变观念,把课堂还给学生

在课堂上,我现在更多的为学生着想,把课堂还给学生。这样的课堂充满了活力,呈现出了生机勃勃的精神状态,思维活跃,情理交融,师生互动,兴趣盎然。在新课程的课堂中学生比原来有更多的课程改革为我们带来了新的教学理念,为学生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我认为,凡是学生能够探索出来的,教师绝不替代,凡是学生能够独立发现的绝不暗示,让学生从生活、活动、思索、合作交流中学习;尽可能多给一点思考的时间,多给一点活动的空间,多给学生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让学生多一点创造的信心,多一点成功的体验、自由和权利,可以独立思考、自由表达。这些自由和权利大大地释放了学生的个性和潜能,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学生也因此变得活泼、敏捷和富有朝气。

上一篇:献给伴侣的生日祝福语下一篇:初四化学练习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