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促进学生学习方式转变教育论文

2024-05-22

新课改下促进学生学习方式转变教育论文(精选6篇)

篇1:新课改下促进学生学习方式转变教育论文

韩立福“有效教学法”下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内容摘要】 传统的灌输式学习模式造成学生学习效率低下,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不高、参与度不够。而实行韩立福有效教学法之后,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极大的转变:由过去的一人学习变成了小组合作学习;由过去的先教后学转变为先学后导;由过去的消极学习变成了积极主动学习。新课改已经逐步地改变了学生的学习生活,学生一个个都成为新课改的受益者。

【关键词】 新课改;小组合作;先学后导;转变

犹记得传统的低效灌输式学习模式———老师首先在课堂中给学生传授知识,课后要求学生进行练习和作业,然后定期考试和测评,长此以往,周而复始,便形成了“先教后学”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思维,老师是教学计划的严格执行者,学生是老师执行教学任务的随从者。课堂上,老师口若悬河,学生却无精打采,尽管教学氛围很是热烈,然而教学效果平平。在这种“先教后学”教学观的影响下,学生的学习方式渐渐地变成了等待式、被动式学习,久而久之,便失去了自主学习能力。

课改前的学习生活,简单来说,就可谓是——老师口干舌燥,学生呆若木鸡!然而,这一切在实行韩立福有效教学法之后,有了极大的不同!

首先,课改后实行的是小组合作学习。老师把班里六十余人进行分组,共划分了十个小组,每个小组学生的优中差比例为1:2 :1,同时选择一名负责任,成绩好,思维敏锐,语言表达能力以及组织能力强的学生作为组长,其余每人则担任自己擅长科目的学科长。在学生以往的学习中,班上只设有班长、学习委员等,这样的角色只能让少部分人明确自己的角色,大多数却只能跟着别人走。在小组学习中每组都设有学科长,最后,还要集思广益起个能体现本组组员个性或者追求目标的组名。这样人人都能在自己的岗位上明确自己的责任,增强自信心,为学习成绩的提高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

以小组为单位评价,维护“差生”尊严,发扬合作学习精神。这有利于增加团对内部的合作精神,促使每位成员为团队荣誉而努力。小组评价不仅对小组合作结果评价,还对小组合作过程评价。体现了生生是“主体”、生生是“代表”、生生有“责任”的学习理念。

课堂上,为了捍卫本小组的荣誉,各学科长争先恐后的上台展讲,一个个神采飞扬,引得一阵阵掌声。展讲者,兴趣愈浓;听讲者,思维活跃。且看,讨论问题时,大家各抒己见,有的独到见解常使得同学们受益颇多。在小组合作的模式下,每节课都是一场小小的辩论赛,亦是一个氛围浓烈的学习乐园。

其次,在学习过程中,我们采用的也是和以往完全不同的“先学后导”的教学理念。学生自己先参考资料预习,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预习与传统意义上的预习有着很大的不同,课改下的预习强调的是学生自主学习新知,独立思考、提出问题并尝试解答,从而真正把知识融会贯通。遇到自己疑惑不清的地方,先用红笔进行标注,然后在组长及学科长的带领下踊跃讨论分析。若是遇到小组内成员间意见不合时,则交由老师在班里进行展讲补充。这就好像班里多了十个小老师,可以随时帮助老师解决学生疑问,督促学啥的学习,了解其他同学的需求,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效率并调动了大家独立学习、提出问题的积极性。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这是我国多年来对教师角色概念的规范性解读,千余年来被视为“颠覆不破”的真理。然而在新课改的背景下,老师一改过去“高高在上”的姿态,而是走下讲台与同学们进行互动。“有哪位同学愿意为大家进行展讲”这句极富启发意义的话,成了每节课老师口中必不可少的课堂调节剂。

最后,新课改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课改前的学生大都性格内向胆小怕事,上课时从来不勇于发言,更不敢大声表达自己的看法。由于新课改的理念是让学生走向展台,做回课堂的主人,所以老师们都竭尽全力鼓励学生参与到课堂的互动中。起初,学生在听到“有哪位同学愿意为大家进行展讲”这句话时,都只是四下观望,窃窃私语,很少有人能够鼓起勇气走向展台。即使偶尔有人肯把自己的想法与大家进行交流,也是面红耳赤磕磕绊绊。针对这种现象,老师们也绞尽脑汁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时还会把每节课的展讲任务分配到人。这样几节课下来,学生看到有极少数人在展台上镇定自若侃侃而谈的神情时,心中不免羡慕。与此同时,老师则趁热打铁,一再鼓励学生并不断强调走上展台进行展讲的好处。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后,当老师再请人进行展讲时,同学们个个争先恐后的走向展台,生怕不能展示出自己的风采。

比如,语文课上,每次讲授新课以前,老师总是利用课余或早读时间将学习目标及预习提纲展示给学生,小组内就这些问题进行交流分析,再派出一个代表将本组的看法与大家分享。上英语课时,老师会让同学们根据课文内容进行英语话剧表演,这种做法既提高了学生的口语水平,同时又加强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总之,课改之后一个人的学习变成了小组学习,一个人的课堂变成了一群人的课堂,一个人的探究变成了大家的团结协作,一个人的问题变成了大家的合作解决,一个人的成功变成了一群人的辉煌。课改前学生严格按照老师的讲授学习知识,课改后学生采用“先学后导”的先进理念,自己先学习大部分知识,仅有一小部分知识是老师讲授的。课改之后学生的消极被动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我敢表现、我要表现的积极主动性。而这一切的改变都是源于我们的课改,课改已经逐步地改变了学生的学习生活,学生一个个都成为新课改的受益者。

篇2:新课改下促进学生学习方式转变教育论文

摘要:转变学习方式是指从自主单一、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向自主、合作、主动探究的学习方式转变,学习的过程不是学生被动地吸收课本上现成的答案,而是亲自参与丰富的、生动的思维活动,经历一个实践和创新的过程。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应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及探究学习。

关键词:新课改;学习方式;转变

转变学习方式是指从自主单一、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向自主、合作、主动探究的学习方式转变,学习的过程不是学生被动地吸收课本上现成的答案,而是亲自参与丰富的、生动的思维活动,经历一个实践和创新的过程。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应倡导以下几种教学方式。

一、自主学习

教师要在课堂上及时转变角色,充当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指导者,课堂上充分创设各种情境,有效地促进学生主体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尽量让学生确定有意义的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进度,做到在学习过程中有情感的投入,有动力的支持,从而使学生“爱学”、“要学”、“会学”,学得有趣、学得主动。

二、合作学习

把课堂的时间、空间还给学生,把合作引入课堂,把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的形式来组织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又一有效学习方法。因为合作学习、共同探索这一活动能够强化师生之间的人际关系,师生之间的平等交往或角色互换,既能发挥教师的指导示范作用,又能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与责任心。合作学习能够缩短学生间信息交流的时空,使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学习、讨论,更能实现照顾全体,做到全员参与。合作学习能以其独有的群体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取长补短、共同发展的作用。只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逐步引导,就能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提高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

三、探究学习

探究性学习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自主学习,独立的发现问题,通过实践、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性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和态度的.学习方式,这种教学模式也是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它更符合学生发展的规律,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从而不断的提高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更好、更快地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教者在课堂上不是把统一的模式塞给学生,而是提供一个充分交流与探索的机会,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以参与者、探索者、发现者的心态参与学习。这种教学方式应注意下面几种情况。 1.营造气氛,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如在教学《老山羊和狼》一课时,当同学们知道了老山羊轻蔑地看了狼一眼时说:“你不会活多久了,猎人很快会来收拾你的。”说完,老山羊就走了。这时教者应及时提问:猎人会不会来,来了会怎样?如不会来,狼又会怎样?请学生当一位小作家写完这个故事。这样通过提问题、写故事,来诱发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动脑筋后提出几种假设。

2.重视引导学生融人角色,激励学生进行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如在教《鸟的天堂》一课时,让学生思考“鸟的天堂”指什么?看到这个课题,脑海中出现了怎样一幅图画?让学生通过丰富的想象描绘出一幅大榕树枝繁叶茂、群鸟齐聚的美丽画面。

3.结合课文教学,开展课外活动。这种方式很能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如在教完《种子的力》一文后,可以让学生去看一场反映抗日战争的故事,然后利用一节活动课举行一场专题故事会,开展象征性的游戏,让学生切身体验历史的生活。

4.组织争辩,激励学生独立思考,求新立异。如《凡卡》一文就可提出如下几个问题供学生展开辩论:①凡卡年纪很小,家里又穷,也许没有机会上学读书,为什么能写这样一封内容复杂的信?②凡卡为什么不借寄信的机会偷跑回去?③本文回忆往事的部分与写信有什么联系,为什么要写这部分?④作者为什么会想象到凡卡做梦的情境?这样结尾有什么目的?通过讨论,学生不仅加深了对当时黑暗的社会制度的认识,并对凡卡的处境也产生了同情,更深刻地体会了文中的思想感情。

这种探索性的教学不仅可以帮助教师了解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而且还有助于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更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信心。

篇3:谈新课改下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关键词:新课改,学习方式,转变

转变学习方式是指从自主单一、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向自主、合作、主动探究的学习方式转变, 学习的过程不是学生被动地吸收课本上现成的答案, 而是亲自参与丰富的、生动的思维活动, 经历一个实践和创新的过程。因此, 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应倡导以下几种教学方式。

一、自主学习

教师要在课堂上及时转变角色, 充当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指导者, 课堂上充分创设各种情境, 有效地促进学生主体参与教学的全过程, 尽量让学生确定有意义的学习目标, 制定学习进度, 做到在学习过程中有情感的投入, 有动力的支持, 从而使学生“爱学”、“要学”、“会学”, 学得有趣、学得主动。

二、合作学习

把课堂的时间、空间还给学生, 把合作引入课堂, 把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的形式来组织课堂教学, 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又一有效学习方法。因为合作学习、共同探索这一活动能够强化师生之间的人际关系, 师生之间的平等交往或角色互换, 既能发挥教师的指导示范作用, 又能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与责任心。合作学习能够缩短学生间信息交流的时空, 使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学习、讨论, 更能实现照顾全体, 做到全员参与。合作学习能以其独有的群体效应,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发挥取长补短、共同发展的作用。只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逐步引导, 就能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 提高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

三、探究学习

探究性学习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自主学习, 独立的发现问题, 通过实践、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 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性活动, 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和态度的学习方式, 这种教学模式也是注重学生的主体性, 它更符合学生发展的规律, 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 从而不断的提高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更好、更快地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教者在课堂上不是把统一的模式塞给学生, 而是提供一个充分交流与探索的机会, 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以参与者、探索者、发现者的心态参与学习。这种教学方式应注意下面几种情况。

1. 营造气氛,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如在教学《老山羊和狼》一课时, 当同学们知道了老山羊轻蔑地看了狼一眼时说:“你不会活多久了, 猎人很快会来收拾你的。”说完, 老山羊就走了。这时教者应及时提问:猎人会不会来, 来了会怎样?如不会来, 狼又会怎样?请学生当一位小作家写完这个故事。这样通过提问题、写故事, 来诱发学生的发散思维, 让学生动脑筋后提出几种假设。

2. 重视引导学生融人角色, 激励学生进行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

如在教《鸟的天堂》一课时, 让学生思考“鸟的天堂”指什么?看到这个课题, 脑海中出现了怎样一幅图画?让学生通过丰富的想象描绘出一幅大榕树枝繁叶茂、群鸟齐聚的美丽画面。

3. 结合课文教学, 开展课外活动。

这种方式很能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如在教完《种子的力》一文后, 可以让学生去看一场反映抗日战争的故事, 然后利用一节活动课举行一场专题故事会, 开展象征性的游戏, 让学生切身体验历史的生活。

4. 组织争辩, 激励学生独立思考, 求新立异。

如《凡卡》一文就可提出如下几个问题供学生展开辩论: (1) 凡卡年纪很小, 家里又穷, 也许没有机会上学读书, 为什么能写这样一封内容复杂的信? (2) 凡卡为什么不借寄信的机会偷跑回去? (3) 本文回忆往事的部分与写信有什么联系, 为什么要写这部分? (4) 作者为什么会想象到凡卡做梦的情境?这样结尾有什么目的?通过讨论, 学生不仅加深了对当时黑暗的社会制度的认识, 并对凡卡的处境也产生了同情, 更深刻地体会了文中的思想感情。

这种探索性的教学不仅可以帮助教师了解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 而且还有助于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学习, 更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信心。

篇4:新课改下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关键词:思想品德;学习方式;转变

一、指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是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关键

在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策略中,教师的学法指导是桥梁。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自学时,着力引导学生在学习实践中掌握质疑求解的基本方法。因此,我在思想品德教学中,从“预习四步法”入手,加强学法指导。第一步:“查”,教学生学会查资料,利用上网、查找相关的资料、信息;第二步:“看”,圈画文本中关键的词、理论,知道文本的大致内容;第三步:“列”,根据学案导学想,带着课后问题想,针对文中重点和难点列出提纲理清层次,想清关系,以供小组讨论阐述;第四步:“辩”,根据学案导学想,开展小组辩论。做好这“四步”能让学生从多次感悟中,积累学习预习的途径和方法,养成自觉预习的习惯,形成预习的能力。

二、激发学生探究欲望是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灵魂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一个问题往往比解答一个问题更重要。”问题是科学进步和发展的出发点,发展问题,然后找出问题的根源,探究相应的解决对策,经过反复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实际检验,才会有新科技或新产品的产生。因此可以说没有探究欲望就没有人类的进步。而我国长期以来实施的应试教育,课堂教学都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根据教师的问题去思考,有的教师为了增大课堂知识的容量,甚至采用教师自问自答的教学模式,学生只需记住问题和答案,考试是能够把问题和答案再现出来即可,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降低了学生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的能力,思维完全处于一种被动、应付的状态,这样,失去的不仅仅是提出问题和发现问题的能力,还失去了宝贵的探究精神和创新精神。在以学生为主的新课程改革精神中,教师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并以此激发学生去探究,在探究中掌握知识和学习知识,并以此为契机,养成良好的探究精神,从而使学生的学习状态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发自内心的探究之中。因此,只要我们坚持不懈,鼓励学生自主探究,才能从根本上转变学生被动的学习方式,只要抓住要点,才能促使每个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质疑问难是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方法

好的学习习惯并不是一朝一夕养成的,质疑问难习惯的培养亦是如此,不是一蹴而就即可掌握的。这些习惯和行为都是要教师经过长期、反复的有意训练和实践,才能逐步转化为学生自己的习惯和行为。著名数学家希尔伯特说过:“任何一门学科,只要它能提供丰富的问题,它就有生命。”我们要不断地有意识实践、训练和鼓励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学会质疑,从而在思想上形成“我要学”的意识。只要抓住要点,激发学生探究欲望,才能促使每个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人。例如,在《国家的主人广泛的权利》的教学中,我问学生:假如有个学生丢失一部手机,学校保卫科人员把可疑人员带到保卫科强行搜身是否侵犯了学生的权利?遇到这种情况,你该如何运用所学知识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运用哪部分知识进行辩论?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习惯,也可以让学生对学生、学生对老师提问题,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培养学生合作学习习惯是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目的

合作学习是指为了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由若干个学生组成的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学习小组。在指出合作学习小组之前,教师要先根据学生的性格特征、学习习惯做好前期的准备:(1)合理分配学生,进行优化组合。合作学习的前提是学习小组,合理划分学习小组也是合作学习能否成功的关键。(2)合作学习小组的形成机制。合作学习小组可由教师或学生选出一名小组长,小组长起组织者的作用,负责成员分工。合作学习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流利表达,认真倾听,并对同学的发言及时评价。(3)选择合适的学习任务。合作学习任务的选择非常重要,它必须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开放性、探索性。在活动中,学习小组是一个整体。目标的达到是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而不是以每个组员的成就来衡量的。在共同目标的作用下,各组员结成“利益共同体”。(4)组织好全班的交流。合作学习结束后,由各小组派代表汇报学习成果。

总之,转变学习方式有助于改变传统低效的学习方式,明确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个性,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当学生可以自由翱翔在知识的海洋时,思想品德课堂必定成为学生生命中的绿洲。

篇5:新课改下促进学生学习方式转变教育论文

术教育在人的发展中具有积极作用,所以当前课程需要改革,美术教师更需要更新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是课程改革的前提。在新课程标准的实验和实施过程中,教师既是课改的实践者,又是课改的主体。能否把新课程标准的新的理念、新的教材和新的学生观融入我们的实际工作中,成为课改工作能否继续深入发展的关键所在。

一、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关键

教师在观念的革新中要做到,转变不利于教学的传统旧模式,打破以教师为中心单纯的传授美术技法的教学模式,树立以学生为本的课程观。很多美术教师因为专业的特点在以往多年的教学实践过程中从学科本位看待美术课程,过于强调学科中心,过于关注美术专业知识与技能的传授,都会在不自觉中形成一种符合教师个体特征的教学模式,这些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使教学顺利进行,但是却束缚了教师的思维方式,使自己陷入条框之中,易影响教学的改革和创新。长时间的固定模式会给学生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和想象,让他们感到美术的专业性很强,非常难且很枯燥,使他们失去对美术学习的兴趣,没有达到新课标所要求的多种教育形式的要求。类似这样的问题还表现在对教材的使用和理解上,不思创新,不求进取。受传统教学习惯的影响,美术教师总是在上课时,过分强调课堂结构,一般采用固定的技能传授结构模式,平淡导入— 教师演示— 学生临摹—教师评价作品几个部分。这种结构由于对课程的各个部分限定的过死,从形式和内容上过分突出对绘画技能部分的传授,而忽视其它部分的教育和培养作用。教师在实际操作中也被限制了手脚,一味追求课上40分钟在各部分的硬性分配,以达到整节课在结构上的平衡,从而影响了教学质量。学生作品看似画得很好,但抑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对其一生的发展都很不利。所以要想使学生转变学习方式,教师转变自身的教育观念是关键所在。

二、分层次、分阶段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在学习新课程标准之后,对课堂结构安排上有了新的认识并进行了突破性的创新。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课标要求设计了新的教学结构模式。

(一)导入阶段突出教学的趣味性和探索性

1、本阶段意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其自信心,明确任务。其形式可根据每节课不同的内容灵活多变的安排。

2、“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没有兴趣,被动地学习,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搞好教学“开场白”,才能大面积提高学生对学习美术知识的愿望。教书是为了育人,学生获取知识是发展自己的起点,学生的内因才是获取知识的关键,所以教师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有了兴趣就不会感到学习是一种额外的负担,就会主动去学。教师的情感能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间接的兴趣,小学生往往是喜欢哪位老师就喜欢这位老师所教的学科,学习中就能更加积极主动。爱玩是学生的天性,抓住这个特点让学生在“玩”中“学” 发挥、扩大它的优势作用,任课教师大胆改革教学方法,勇于创新,根据学生兴趣特点与认知的规律,努力为学生创新一个轻松愉快的“开场白”,有趣味的学习环境和气氛,能消除学生心中的学习压力,使学生感到学习没有负担,是一种享受,一种娱乐,而达到想学、爱学。比如在上一年级《我的新朋友》人物头像课,在开始时就可以用古老的“贴鼻子”游戏教学,再贴眼睛、贴眉毛等,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在游戏中了解人物的五官位置关系,学生兴趣浓厚,为主动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如:在上《画太阳》一课时,可以放音乐《种太阳》“啦啦啦,种太阳,一颗送给南极,一颗送给北冰洋,一颗挂在冬天,一颗挂在晚上,到那个时候世界将变得温暖又明亮……”的方式进行导入,学生不但理解到本课的学习目标,明确了学习任务,而且饶有兴趣的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

3、学生兴趣与教学方法密切相关,美术教育要靠得当的教学方法去完成。

所以要根据教材,不同的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来活跃课堂,培养学生兴趣。如:在上二年级《五味瓶》一课时,就可以采用做实验的方式让学生亲口尝一尝“五味”酸、甜、苦、辣、咸,这种简单的探索适合低年级学生,他们乐于自己找到答案并从中获取乐趣。

(二)发展阶段突出教学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本阶段意在满足参与愿望,适当降低难度,保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开发学生的创作能力、动手能力、审美能力等等方面。发展阶段由为重要,是学生主要学习的阶段,在这个阶段教师要真正做到“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教师本身要有创新性思维,要思路活跃、方法新颖,学生感到有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才能引起学生积极思维,取得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主动地学习知识,关键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和策略, 使学生逐步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想象、概括、动手等能力,逐步掌握学习方法,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1、儿童心理是

在外界环境的影响下发生和发展起来的。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必须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最佳氛围。《化装晚会》一课属于综合*探索领域,引导学生大胆的表现自己,朋友学生的集体合作精神,是本节课的要点,我采用分小组活动的方式,这样首先使学生进行设计合作的实践,其次遇到难点时,学生间可以互相帮助启发,从而达到创造性运用的目的。在这一步中,为避免小组活动出现死角,我要求每个学生都必须参与小组的人物设计工作,一个学生只能画一个人物,大家协同活动,使本小组设计的人物角色成为连贯的故事。此后引入竞争机制,大家都想参与竞争,并想在竞争中获胜,这就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有利于学生在课堂上发挥主体性。

2、创造性是指在美术教学中通过师生的双向活动,充分发挥学生作为主体的学习积极性、能动性,激发其探索精神、创造思维和想象力,鼓励学生勇于创新充分发展创新精神的创造力,创造性的完成作业,增强其创造性人格。如:在上《办年货》一课时,同学们热情很高,都献计献策,提出了老师很多没有想到的好点子,像分工做“收银员”、“理货员”、服务员”、“顾客”等角色的方案;分组组成家庭的方案;大家建年货市场的方案等等。由于备课准备充分,内容全面,教学效果非常好。要进行创造性的教学,首先就要成为“创造型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爱思、多思、勤思、善思的习惯。要引导学生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吸取好的点子,再萌生自我的新想法,教师要通过弥补、借鉴、启发、点拨,来发挥学生的个性,在鼓励声中使学生体会成功之乐。

(三)拓展阶段突出学习的主体性和主动性

让同学进行合作学习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成就、学习动机和人际交往能力等。在个人作品完成后,我采用kt板让学生把自己的作品进行随意组合粘贴展示,如:学生画动物可以组成一幅“动物乐园”;画烟火可以组成“节日的夜晚”;画花朵可以组成“百花圆”等等。合作学习给予了每个学生充分自主展示的空间,为他们营造了相互学习,相互勉励共同成长的团体文化氛围,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主动学习方式。

(四)评价阶段突出学习的创作性和实用性

本阶段意在用多种形式对学生作品进行评议,使学生认识自身不足,取长补短。激励性评价是教学中的艺术,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学生是有感情需要的,从上第一堂课开始,他们就需要从教师那里得到尊重、友爱、温暖、情谊和教诲。当这种情感需要得到满足后,他们便会以更大的激情上好课。这种情感建立在师生情感交融的基础上。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感情互融包括情感和信息两个方面,感情和信息融通了,可以增强师生之间的相互信任感和了解的程度。这是教师经常运用的教育手段之一。由于学生的个性差异,在知识的理解与表现上会有一定差异,我们不能用成人的眼光去看学生的美术作品,更不能用“画的像与不像”来衡量学生的作品。在教学中,画的特别好的学生,最大的期望莫过于得到教师恰如其分地评价和鼓励;某些技法差的学生,最害怕的莫过于受到教师的挖苦和冷遇。遇到上述情况,正确的做法应是:该表扬时,就实事求是地给予表扬,并提出新的期望,鼓励其向更高的目标迈进;画的差的,要发现他的“闪光点”,表扬像“想法好”、“用色大胆”等等其它方面,去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的创作,从而激发其学习积极性。以勉励的口气布置任务,可以充分利用人的自尊心和荣誉感,使其潜在的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生硬的命令,一开始就剥夺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降低了他们的活动热情。如教师布置学生画画时:“你们必须给我把颜色涂均匀,涂不均匀的要罚重画!”学生听了心里不舒服,带着顾虑练习,效果肯定不会好。如果换成勉励式布置:“同学们要大胆地画,只要认真我相信你们一定能画好。”这种实用性的话语,同学们听了不但乐意去画,而且练习时没有心理负担,作品效果肯定比前者要好。

篇6:新课改下促进学生学习方式转变教育论文

1.问题的提出

我国数学教育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课堂上教师“重灌输式讲授,轻探究式教学”;重有限知识的“学会”,轻无限知识的“会学”,教师习惯通过大量练习来让学生学习数学,这是我国数学教学的基本特征。这显然是一个被动的接受知识、强化储存的过程,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也就缺乏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人,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成为一个很重要的课题。国家教育部4月颁布的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是高中数学课程追求的基本理念”,“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对概念、结论和技能的记忆、模仿和接受,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都应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不仅涉及具体的学习方法、策略等,还应包括其学习是否具有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等基本特征。培养学生学会学习、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应是新课程改革的关键,显得尤为重要。笔者认为,要转变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可以从培养学生“阅读”、“质疑”、“探究”、“实践”和“反思”五方面人手。

2.转变学生数学学习方式的有效途径

(2)阅读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会学习首先要学会阅读”一提到阅读,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读文学著作,其实学习数学同样需要阅读,但对于很多学生而言,“上学读书”已被“上学听讲”所取代。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是将教材中的内容“掰开了,揉碎了”讲给学生听,对学生的“读书”却有所忽视。从长远看,一个人不可能终身依靠教师,教师“教”的目的是为了“不教”,终身学习是时代的发展对我们每一个人提出的要求。因此,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基本前提是要学会阅读自学。

首先是学会阅读教材。数学教科书的每一章节,就是一篇逻辑严谨的说明文。教师可先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并回答问题。随着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可以尝试让学生对课本进行独立阅读、思考、完成作业,进而对课本进行质疑、重组、超越,教师只充当点拨、修正的角色。

比如,在学习“逻辑联结词”这节内容时,我要求学生先读书。这一节分四部分内容:命题、逻辑联结词、复合命题和复合命题的判断。我分别请同学来讲解、讨论和总结。学生通过认真读书,认识了教材中有关的数学术语,理解领会了数学语言(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表语言),促进了数学语言的内化。在此基础上,我还进一步鼓励学生归纳总结数学思想方法、前后内容的逻辑关系,并大胆地提出自己的看法,充分挖掘内涵。教科书中提到自动控制中有“与门电路”和“或门电路”,有学生提出应该存在“非门电路”。我鼓励学生大胆设计这三个电路,这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在设计的过程中,学生对“或”、“且”、“非”的理解更深了一层。

除了教材之外,可供学生阅读的数学书籍其实很多。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我结合新教材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向学生推荐了大量数学史料书籍、数学名人传、数学期刊杂志、世界名题与趣题的简易读本等,供学生课外阅读。这些书籍凝聚了众多数学家、数学教育家及数学教育工作者多年的心血,是值得每一个人用心去阅读的。对于学生而言,要完全理解这些内容是不现实的,但读书的乐趣、良好数学修养的形成、正确的数学思想方法和治学方法、尊重客观事实的态度及独立思考的习惯等,往往都蕴涵其中。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知识的增加,随着阅历的丰富,学生会逐渐体会到其中的丰富内涵,这将让学生感到数学不再“面目可憎”,从而愿学、乐学,会学,并受益终生。

(2)质疑

孔子日:“疑是思之始,学之端,”美国教育家布鲁巴克也指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因此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学生提问,是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重要途径。

“学贵有疑”,培养学生质疑提问的意识,首先应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民主、和谐的学习气氛;其次根据具体的内容,诱导学生通过观察、类比、猜想,提出概括性、置疑性、探究性或猜想性的问题,并鼓励学生去大胆地解决。另一方面,教师要善待学生提出的每个问题,能提出问题说明学生认真思考了问题。

比如在“集合”的教学中,学生对“空集”的有关问题提出质疑,为什么要“把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叫做空集”?这是我始料未及的。此时若简单地用“这是规定”来解释,实际上就是一种搪塞,学生是决不会满意的,也失去了一次发展学生思维的良机。因此我放手让学生去争论,并在争论中给予启发、提示。结果,学生联想到许多有关问题。本来用幂的定义看“a0”,它们简直“不是个东西”,但规定了它们的含义后,指数运算法则就适用于更大的范围,数学理论变得更加顺畅、和谐和系统。基于此,空集的有关规定才能被学生所接受和理解。同样的情况也出现于“平面向量”的教学中,“为什么要规定零向量?为什么要规定零向量与任一向量平行?”在后继的学习中,对于“直线的倾斜角”和“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等也有类似的讨论。

再如,在“椭圆”的教学中,学生开始就不同意用比值“c/a”、而执意主张用“c/a”作为“离心率”来刻画椭圆的扁平程度,并振振有辞地说:“b、a分别是椭圆的`短半轴和长半轴的长,用它们的比值来刻画椭圆的扁平程度多么直观形象!”此时,我没有急于将自己(即课本)的意志强加给学生,而是让他们在以后的学习中慢慢去领悟。在学习了整个“圆锥曲线”后,我发现学生们不但自然接受了为什么要如此定义离心率,还深刻地理解和掌握了这个定义的意蕴。

(3)探究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永无止境的探究过程。《新课标》指出:“教学中,既要有教师的讲授和指导,也要有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教师要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发现数学的规律和问题解决的途径,使他们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因此,根据学习内容,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创设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究研讨的问题情境,把教材中阐述的内容创造性地,组织成生动有趣的、有利于学生探究发现的研究材料,让学生从中自主掌握有关知识与技能,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对于培养学生学会学习是至关重要的。

比如,对数函数是运用所学函数知识去加以研究的一个重要初等函数,而对数的运算法则是学习对数函数、研究对数函数性质的基础和工具,因而是教学中的重点,同时也是一个难点。在实践过程中,我有意识地把“对数的运算法则”设计为探究性课题,搞了一次“数学实验”,让学生4人一组,利用计算器,自定M,N的值,自主探究lgM、lgN、lgM+lgN、lgM-lgN、lgMlgN、lgM/lgN、lg(MN)、lg(M/N)、lg(M+N)、NlgM等之间的关系,并要求每一个小组选出一名组长,请他在探究结束后代表小组做汇报发言,向大家介绍小组的探究历程、交流实验心得、证明数学猜想。实践结果表明,学生们在“数学实验”中不仅兴趣高涨,而且通过计算、观察、归纳,发现了对数的运算性质,体验了数学发现、创造的历程,发展了创新意识,不仅认知结构得到发展,而且身心和品质也得到发展。正如他们自己所说:要“细心、严谨、耐心求真,勇于猜想,敢于实验。”、“通过自己的思考与实践所获得的知识更有趣,也更牢固。凡事都应认真对待,不能人云亦云,要自己探究个明白才能下结论。”

(4)实践

《新课标》“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要求“教学应力求使学生体验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数学与日常生活及其他学科的联系,促进学生逐步形成和发展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因此,教学中注意挖掘数学知识的现实背景,再现数学的抽象过程,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思考、提出、构造问题,鼓励学生去猜想、实践,学会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将探究性学习向课外延伸,这样做对激发学生的潜能、发展学生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非常重要的。

(5)反思

所谓反思,就是从一个新的角度,多层次、多角度地对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进行全面的考察、分析和思考。《新课标》指出:“人们在学习数学和运用数学解决问题时,不断地经历直观感知,……反思与建构等思维过程,这些过程是数学思维能力的具体体现,有助于学生对客观事物中蕴涵的数学模式进行思考和做出判断。”同时提出,评价应关注学生“能否不断反思自己的数学学习过程,并改进学习方法。”荷兰著名数学家弗赖登塔尔曾指出,“反思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核心和动力”,“通过反思才能使现实世界数学化。”著名数学教育家波利亚也说,“如果没有了反思,他们就错过了解题的一次重要而有效益的方面。”通过反思,可以深化对问题的理解,优化思维过程,揭示问题本质,探索一般规律;通过反思,可以沟通知识间的相互联系,从而促进知识的同化和迁移,产生新的发现。因此,反思是一种积极的思维活动,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积极的反思,对于培养学生学会学习是非常重要的。

比如在平时教学中,我要求学生从以下四个方面培养自己的数学反思能力,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1)建立学习档案。给自己建立学习档案,是养成良好反思习惯的途径。学习档案内容可丰富多样,如自己设定的学习目标,好的习题解法或学习方法,容易解错的习题,学习失败的教训等。

(2)听课反思。没有反思的听课是被动的、肤浅的。反思老师讲解,从中学习思考问题的方法,学会捕捉引起反思的问题或提出具有反思性的见解。如对于极坐标系这节课,反思应主要集中在为什么要引入极坐标系、极坐标系与直角坐标系的特点有何不同,以求顺利掌握极坐标系处理问题的方法。

(3)解题反思。问题解答后对结论的正确性进行检验或提出疑问;是否还有其他解法或更佳解法;能否对问题的题设或结论进行变式;能否把当前的命题推广到一般情况;进一步考虑问题题设的完备性(充分性)及结论的精确性等。

(4)写数学周记。反思是一种习惯和意识,不断地反思,才会不断进步。课堂上教师示范解题的过程中学生自己想到但未与教师交流的问题;作业中对某些习题不同解法的探讨;学习情感、体验的感受等,都可以通过写数学周记(或数学日记)的形式宣泄出来、记录下来,它使师生之间有了一个互相了解、交流的固定桥梁。

上一篇:小班科学动物花花衣下一篇:酒店职员的辞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