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液检验

2024-05-07

尿液检验(精选十篇)

尿液检验 篇1

根据送检目的不同尿液标本收集种类有:

1.1 晨尿 留取清晨第一次尿。清晨患者处于安静状态, 尿液浓度程序高, 条件恒定, 便于对比。最适于住院患者、可疑及已确诊的肾疾患者等作动态观察。但采架时要及时送检。

1.2 随时尿 随意留取任何时间的尿标本, 适用于门诊、急诊的一般检查。虽采集方便但易受饮食、药物、运动等因素的影响。低浓度或临界浓度的病理性物质和有形成分易漏检, 且可出现食饵性尿。

1.3 餐后尿 进食后2 h收集的尿液, 取标本对于筛查病理性蛋白尿、隐性或轻症糖尿病更为敏感。

1.4 培养用尿 对肾或尿路感染患者的尿作细胞培养、鉴定以及药物敏感试验的尿标本, 常清洗外阴后采集中段尿以避免外生殖器的细菌污染, 必要时导尿于无菌容器内。

2 申请单的填写和申请者对患者的指导

2.1 填写申请单

实验申请单应填写清楚下列内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科别、床号、病案号、标本类型。临床诊断或主要症状、应用药物时间、收集标本时间、实验接收收架标本时间、申请检验项目。尿标本容器标签填写内容应与实验申请单的内容一致。尿液标本种类、尿量, 符合所申请实验的要求。尿液及时送检并实施相应的正确防护措施。收集尿液标本的容器、收集尿液标本的过程, 符合实验要求。

2.2 对患者的指导

必须对患者讲清楚尿液标本检验的目的, 留尿时间, 常规尿液标本一般采用晨尿, 即清晨起床后第一次中段尿液;也可采用随机中段尿, 即随时留取的中段尿液。医护人员要详细告诉患者, 为什么要做尿液分析检查、为什么停止服用药物、什么时间留取尿液、如何正确收集标本, 采集标本前, 患者应控制饮食和饮水, 不能进行体育锻炼或激烈体力活动等注意问题, 争取患者配合[1]。

3 尿液检验的质量控制

3.1 仪器和试剂带的质量控制

仪器应安装于干燥、清洁、平稳、防日光直射的地方。平时应注意保养仪器, 及时校正和维修, 必须定期对其技术性能进行测试和评价, 包括精密度、重复性、准确性和互染率等。加强对试剂带的选购并按说明书操作, 使用时手勿触及测试块并应注意防潮、防高温、防日晒的管理, 使仪器和试剂带保持良好的性能。

3.2 试剂质控

定期检查试剂质量经常用已知阴性或阳性对照进行测试观察试剂是否失效;应用质控尿液开展日常试剂和操作的控制。

3.3 检验后质量控制

主要体现在对检验报告。统一报告格式, 鉴本要求完整、准确、及时。注意检验报告的文字书写或计算机录入有无错误外, 更应分析检测结果之间的关联性, 尿化学分析结果与显微镜境检结果的相互关系。如相关文献报导, 化学分析隐血阴性, 而镜检见多量红细胞;化学分析隐血强阳性, 而镜检却不见或仅见极少量红细胞;化学分析白细胞阴性, 而镜检见多量白细胞。检测结果有重大差异, 应及时查明造成差异的可能原因。

3.4 尿沉渣检验的规范化和标准化

目前尿液自动分析尚停留在半定量阶段.只适合过筛试验, 绝大多数仪器对尿有形成分的检查不能替代镜检, 一定要重视显微镜的尿沉渣检查, 才能减少漏检和误检。对于仪器分析出现异常或有疑问的标本, 必须按卫生部医政司推荐的试管沉淀法进行镜检, 做到规范化、标准化。

3.5 自觉开展室内质控

积极参加室间质控 室内质控主要用以监测本室内检测水平的精密性, 室间质控主要用以衡量本室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3.6 严格控制尿液标本污染

尿液标本污染, 这是造成尿液分析前差错最主要的原因。尿液标本必须避免阴道分泌物、精液污染以及受烟灰、纸屑、粪便等污染, 合格尿标本必需采集清洗外阴后的中段尿, 不能从尿布或便池内采集尿标本。

4 尿液的防腐与保存

尿液常规检查尽量不要使用防腐剂, 在标本收集2 h之内无法进行尿液分析, 或尿液中所要分析的成分不稳定, 标本可加入特定的化学防腐剂。

5 讨论

尿液标本采集的过程主要由患者来完成, 而患者的医学知识较为缺乏, 同时患者尿液标本的留取基本得不到医务人员的指导。这样一来, 就迫切需要医务工作者根据检查目的, 耐心、细致、全面对患者的指导, 把好尿液检查分析全质量控关, 避免由与尿液采样方法欠妥, 造成尿液标本不合格, 导致检测结果的不准确, 为临床提供错误信息, 严重时可以引起医患矛盾。为保尿液检验质量, 广大医务工作者应重视尿液质量保证措施。

参考文献

临床尿液检验结果异常的分析 篇2

【关键词】尿液检验 影响因素 优化要点

尿液检验是目前检查患者身体疾病的一项重要检验方式,其检验效力直接为临床医学提供诊断参考,因此在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升,尿液检验已经能够将多数病情反应出来,因此应用范围逐步扩大[1]。但就调查结果来看,临床上对尿液的检验准确性并不能百分百保障,仍旧存在结果异常状况,影响了对疾病的诊治。医护人员对患者尿液的采集、处理、检验与分析各步骤都应严格执行,对各项影响因素合理控制。本院基于这一情况,对我院近两年来发现的检验结果异常情况展开分析,希望能够找出影响因素,提升尿液检验有效性。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选取的案例均为我院在2011年10月至2013年10月这两年时间内收治,共30例。将这30例案例深入分析,发现其影响因素可分为临床因素以及实验室因素。

临床因素包含临床药物影响、尿液采集方式、标本与申请单误差、标本送检不及时这四项;实验室因素主要为样本以及隐血、蛋白质、葡萄糖与亚硝酸盐因素。

1.2一般方法

对尿液的检验由专业人员进行,在确保检验结果存在误差时再取回检验样本,对样本深入分析并再次取样检验。对可能造成结果异常的各项因素展开分析,查看影响本次异常的因素点。从实验因素到临床因素,每一项都需全面统计,并进行简单分类。

将分析得到的数据进行汇总,查看主要影响因素。同时根据这些因素制定合理化措施,从各方面展开研究,为今后尿检步骤提供帮助。

2结果

将尿液检验结果的因素分析用表格形式统计出来,计算每项因素人数分布以及所占比例。

根据上表不难看出,影响因素中实验室因素占主要比例,共有17例,占总研究人数56.67%,其中样本加错仅为1例,其它都为葡萄糖、蛋白质、亚硝酸盐、隐血影响。

在临床方面,药物使用以及尿液采集方式是影响检验结果的重要因素,标本的送检与核查均可归为失误性操作,在今后工作中可完全避免,而其它属于技术性失误操作,应从操作技能与要点上提升尿检有效性。

3讨论

尿液检验很大程度决定了临床诊断有效性,有效反映患者身体状况并为治疗方向提供依据。通过尿检,治疗人员可以避免诊断中出现与相似病症的误诊情况,例如急性黄疸肝炎与急性胰腺炎之间的检验[2]。

通过本次研究不难发现,影响尿液检验结果的因素较多,但均可以通过提升操作能力与细心来避免。以下为避免结果异常的尿检操作要点:

3.1药物使用方面 患者在尿检前使用的临床药物会对结果造成影响,呈现出假阴性或假阳性情况。

3.2采集方式 对患者尿液采集的容器不宜重复使用,每次都应使用一次性新的容器,以免尿液残存造成影响。在容器选用方面,应用惰性材料。另外,在为患者施行尿蛋白检验时,需选择餐后尿。

3.3标本处理 在采集到患者尿液后应及时送检,避免时间过长影响检验结果。同时,需将尿检申请单与尿液样本放在一起,最好能够分隔摆放,以免样本与申请单弄混。尿液在送检时应贴上患者姓名等基本信息,接收人员需核对化验单与标签是否一致,并查看尿液是否存在污染情况,若存在则应重新取样[3]。

3.4实验室方面 实验室主要是对尿液进行分析,是尿检中的一项重要环节。检验仪器需定期校正并注意保养;尿试条需保存在生产厂商提供的密封容器中,并确保有效使用期。

总之,影响尿液检验有效性的因素较多,相关检验人员应从检验的各步骤着手,通过各环节的控制细心减少操作失误,在操作规范条件下将各项不良影响因素合理控制,达到提升检验有效性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邵君.尿液检验质量影响因素分析及控制措施探讨[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3(19):2594-2595.

[2]谢玉芳,吕永卫.尿液检验质量控制及影响因素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13(17):2262-2263.

[3]缪万芳.浅析影响临床尿液检验的若干因素及对策[J].中国卫生产业,2012(28):23-24.

尿液检验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3年1月至2014年4月, 我院收治的检验科门诊中, 关于尿液的标本一共84例。对这些患者同时进行显微镜器材下镜检细胞计数, 以及尿液的分析仪隐血反应分析。尿液分析仪的原理是采用对尿液里的血红蛋白进行检测, 血红蛋白里的亚铁血红素中的过氧化物的酶样活性, 可以和试纸中的模块里的过氧化物发生作用, 同时释放出来氧元素, 与模块中的邻甲苯胺发生氧化效应, 使之变成邻联甲苯胺, 于是试纸中的模块发生了由黄色到草绿色再变成深蓝色的变化。

1.2 方法:

使用优利特500尿干化学分析仪, 以及日本产的OLYMPUS CX21-FS1型显微镜。

1.2.1 采用尿液分析仪的隐血检测。

对我院的尿液样本收集10 m L, 将试纸条浸到其里面1 s后, 再拿出试纸, 放置到尿液分析仪里面, 开展隐血检测。最后通过仪器把检测后的结果打印出来。结果报告中, 主要分为五个级别, 分别是微量级、一级、+++、++、+五个级别。

1.2.2 使用显微镜红细胞设备计数的检测。

收集10 m L的尿液样本, 放置到试管之中, 离心, 速度要求是每分钟1500转, 开展离心程序的处理。5 min之后把试管中里的上清液去除, 最后的剩余沉淀物量大概是0.2 m L。把混匀处理之后液体, 吸取20μL悬液, 将其滴在承载的玻片上, 接着盖上盖玻片后, 开展显微镜观察, 对红细胞计量。

1.3统计学处理:

本次所有研究数据均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进行分析, 检验结果均以 (±s) 表示, 数据间比较采用t进行检验, 对于不同时间点的ISQ值运用方差进行分析, 计数资料均用百分比表示, 当P<0.05时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尿液分析仪中的检测结果呈现阳性一共有17例, 阴性一共有4例。使用镜检进行检测的时候是阴性, 尿液分析的仪检测结果出现了阳性, 一共有4例, 阴性情况有59例。把二者通过联合进行检测, 结果呈现阳性一共15例, 最后使用以镜检测结果作为主要标准, 尿液分析仪里的假阳性比例为11.76%, 假阴性所占的比例是6.35%。采用尿液分析仪, 检测结果为最终判断标准, 镜检中的假阳性率一共是21.05%, 假阴性率一共是3.28%。检测的结果更加显著, 即P<0.05。见表1。

3 讨论

尿液分析仪的检验方法, 主要利用了半自动的分析仪器, 对尿液里的血红蛋白和肌红蛋白以及红细胞进行的检测。通过干化学的反应原理将试带中的颜色进行扫描并且分析, 采用一系列的电子转化最终得到结果。分析仪隐血检验的方法, 主要的优点是方便快捷, 因此也受到大家的肯定, 并且也越来越广泛的被用在不同医疗机构进行的尿隐血检验[2]。但是这种方法也存在着一些缺点, 因为尿液中血红蛋白的检测灵敏度大约是150 g/L, 但是显微镜对红细胞的观察的灵敏度大约是5~10个/高倍视野。所以尿液分析仪在检测的灵敏度方面受到了限制。尽管使用显微镜检验的方法耗时又耗力, 但是可以作为一种比较精确的检验方法, 是需要被重视的[3]。通过本次研究我们能看出, 无论哪一种试验方法都存在其优点及缺陷。两种不同的检测方法, 不仅要考虑其自身存在的优点及缺点, 还要结合我们的检测要求和检测时的实际条件。

参考文献

[1]周秋月.不同检验方法在尿液潜血检验中的应用探讨[J].求医问药 (学术版) , 2011, 9 (10) :94-95.

[2]张皓, 石淑春.尿液沉渣显微镜检查的重要性[J].赤峰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8, 11 (10) :665.

尿液检验 篇4

【关键词】念珠菌;老年患者;尿液检验

【中图分类号】R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6)04-0028-01

念珠菌是真菌(霉菌)的一个大类,包括隐球菌科念珠菌、高里念珠菌、假热带念珠菌和白色念珠菌等,其中白色念珠菌是人类最主要的致病性念珠菌[1]。念珠菌可引起皮肤粘膜浅层或全身系统性感染,感染不同部位可引起不同的疾患[2]。老年人机体防御功能下降加上基础疾病增多容易导致机体正常菌群失调,从而引发念珠菌感染。对老年人行尿液检验确定是否有念珠菌感染对患者临床诊断和治疗以及预后有很重大的临床意义和价值。本次实验针对100例老年念珠菌尿液检验结果进行分析探究,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5年4月-2016年1月收治的老年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50例)和观察组(50例),观察组男性患者20例,女性患者30例,年龄(55-79)岁,平均(61.5±3.5)岁;对照组男性患者22例,女性患者28例,年龄(56-78)岁,平均(62.3±5.8)岁。这100例患者中糖尿病患者有20例,心脑血管疾病者有40例,呼吸系统疾病有31例,肝硬化有9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分别取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尿液,首先进行标准菌株的培养。标准菌株主要有白色念珠菌、光滑念珠菌、热带念珠菌以及克柔念珠菌。将以上念珠菌接种到在温度设置为27-30摄氏度的沙堡固体的培养基内持续培养2-3天。用标准化的凝集法对观察组的标本进行检验,肉眼可以观察到有紫色凝集颗粒,说明标本里含有念珠菌,肉眼观察不到紫色凝集颗粒,说明标本里不含有念珠菌;用显色法对对照组标本进行检验,将标本接种到相应的培养基内,按照培养标准严格进行,若最终出现出现紫色则是光滑念珠菌,粉色则是克柔念珠菌,出现绿色则是白色念珠菌,出现蓝灰色则是热带念珠菌,最终结果以连续传代3次培养为准。

1.3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应用平均值±标准差(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尿液检验结果念珠菌检出率为78.0%,而对照组尿液检验结果念珠菌检出率为36.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所示。

在观察组检出念珠菌的所有标本中,白色念珠菌高达66.67%.在对照组检出念珠菌的所有标本中,白色念珠菌高达55.56%。如表2所示。

3讨论

在两组研究对象尿液标本中,检验出阳性的标本中可以统计发现白色念珠菌所占的比例最高,超过半数以上。说明老年患者念珠菌感染的主要致病菌为白色念珠菌。

白色念珠菌是一种条件致病菌[3],一般在正常机体中数量少,不会引起疾病,当机体免疫功能或一般防御力下降或正常菌群相互制约作用失调,则本菌大量繁殖并改变生长形式(芽生菌丝相)侵入细胞引起疾病。白色念珠菌可侵犯人体许多部位,可引起[4]:(1)皮肤念珠菌病,好发于皮肤皱褶处(腋窝、腹股沟,乳房下,肛门周围及甲沟,指间),皮肤潮红、潮湿、发亮,有时盖上一层白色或呈破裂状物,病变周围有小水泡。(2)粘膜念珠菌病,以鹅口疮、口角炎、阴道炎最多见,在粘膜表面盖有凝乳大小不等的白色薄膜,剥除后,留下潮红基底,并产生裂隙及浅表溃疡。(3)内脏及中枢神经念珠菌病,可由粘膜皮肤等处病菌播散引起,有肺炎、肠胃炎、心内膜炎、脑膜炎、脑炎等,偶尔也可发生败血症。近年来随着大剂量抗生素、激素、免疫抑制剂的应用,以及器官移植术的开展,其发病率渐趋增高,并可危及生命造成严重后果。生殖器念珠菌病分为念珠菌性阴道炎和念珠菌性龟头炎。两者与性行为关系密切,可以通过性行为互相传播。念珠菌性阴道炎,又称外阴阴道念珠菌病,是由阴道内的念珠菌,主要为白色念珠菌引起的阴道及外阴的炎症性疾病。临床以典型的豆腐渣样白带及剧烈的外阴瘙痒为特征。急性发作的病人如果治疗不彻底则容易转为慢性复发性念珠菌性阴道炎。念珠菌性龟头炎是念珠菌引起的男性包皮龟头的炎症。因此,临床上对老年患者念珠菌尿液标本检测十分有必要,对于早期辅助发现念珠菌感染,提早治疗以及促进患者康复都十分有价值和意义。

综上所述,临床上采用凝集法对老年念珠菌尿液标本进行检测有更高的检出率,并且检测结果更有效准确可靠。对于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有意义,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孙圆圆.老年念珠菌尿液检验结果分析[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24):78-79.

[2]董德平.微生物检验泌尿系统的病原菌结果探讨[J].中国当代医药.2014(27):145-146.

[3]杨发.尿液检验结果的不确定影响因素研究[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6(03):134-134.

尿液检验 篇5

关键词:尿液隐血检验,尿液分析仪隐血检验法,显微镜红细胞计数,应用探讨

近几年尿液分析仪在临床检验中得到广泛应用, 其操作简单, 然而临床实践中发现, 检验结果的准确性会受到检测环境、检测仪器等诸多因素的影响[1]。本次研究中出于对尿液分析仪隐血检验法与显微镜红细胞计数检验法在尿液潜血检验中的应用价值进行评价分析的目的, 对我院收集到的血液标本分别采取尿液分析仪隐血检验法与显微镜红细胞计数检验法展开尿液隐血检验, 并对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现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研究资料来源于我院收集到的尿液标本, 选择其中的198 份作为研究对象, 包括男106 例, 女92 例;年龄21 岁~62 岁, 平均年龄 (37.2±11.2) 岁。所有患者均自愿接受临床检查, 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1.2.1 研究方法选择2013 年1 月—2015 年6 月间我院收集到的尿液标本198 份, 对其分别采取尿液分析仪隐血检验法与显微镜红细胞计数检验法展开尿液隐血检验, 并对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1.2.2 检查方法留取所有受试者晨尿20 m L, 分别采取尿液分析仪隐血检验法与显微镜红细胞计数检验法展开尿液隐血检验。尿液分析仪检验:取尿液标本10 m L, 放置在无菌干燥试管当中, 浸入尿液试纸1 s后, 取出并放置在尿液分析仪中展开自动检测, 检测结果共包括阴性 (-) 、弱阳性 (+) 、阳性 (++) 和强阳性 (+++) 四级。显微镜检验法:取尿液标本10 m L, 放置在无菌干燥离心管中, 在1 500 转/min条件下离心处理5 min, 取沉淀20 μL, 将澄清的液体吸出, 放置在显微镜下进行观察, 对红细胞数量进行计数, 并对其形态变化进行观察, 对10 个不同视野内的红细胞进行计数, 并以平均值进行表示。

2 结果

对比发现, 尿液分析仪潜血检验法检测阳性率为23.23%, 显微镜红细胞计数检验法检测阳性率为25.25%, 后者高于前者。以显微镜法检测结果为标准, 尿液分析仪法检验灵敏性为82.00%, 特异性为96.62%, 准确性为92.93%。见表1。

3 讨论

尿液隐血检验为临床尿常规检验项目, 为临床判断患者尿血的一项直接诊断手段, 对临床诊断泌尿系统感染、尿路结石、部分肾脏疾病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过去, 显微镜尿液红细胞计数以及形态观察为尿液隐血检查的主要手段,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 该项检查耗时较长, 操作繁琐[2]。

尿液分析仪检验是采取半自动分析仪对尿液标本中的红细胞、血红蛋白以及肌红蛋白水平进行检测, 从而对尿液隐血情况进行诊断。本次研究中出于对尿液分析仪隐血检验法与显微镜红细胞计数检验法在尿液隐血检验中的应用价值进行评价分析的目的, 对我院收集到的血液标本分别采取尿液分析仪隐血检验法与显微镜红细胞计数检验法展开尿液隐血检验, 并对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发现, 尿液分析仪法检测阳性率较显微镜红细胞计数检验法低, 这一结果与相关文献报道结果相似[3,4]。由此证实, 在尿液隐血检验中, 尿液分析仪隐血检验法与显微镜红细胞计数检验法的检测结果存在一定的差异, 在今后的临床检验工作中将两者联合使用, 对于提高临床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高勇强, 张晓兰, 沈洋, 等.尿液分析仪和显微镜镜检法检测尿液WBC结果对比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5, 15 (7) :214-216.

[2]如先古力·卡德, 阿里同彩次克.尿液分析仪潜血检验与显微镜红细胞计数检验方法在尿液潜血检验中的效果[J].中外医学研究, 2012, 22 (33) :298-301.

[3]黄文娴.尿液潜血的临床检验结果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 2012, 19 (18) :443-445.

尿液隐血的临床检验分析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收集我院2011年1月—2013年4月住院患者68例尿液样本, 20 min内分别行显微镜下隐血和尿液分析仪隐血检查。尿液分析仪为FA-100, 试纸条为BTD尿液检测试纸;显微镜为普通光学显微镜4×40倍。

1.2 方法

1.2.1 尿液分析仪检测

将试纸条浸入10 m L混匀的新鲜尿液中1 s取出后放入尿液分析仪中进行分析, 尿液分析仪将自动打印出检测结果。

1.2.2 显微镜观察红细胞

首先将盛有10 m L尿液的试管放入离心机中, 以1 500转/min的速度离心5 min, 然后取出试管, 只保留沉淀0.2 m L, 充分混匀剩余沉淀。将其中20μL混悬液放在载玻片上, 盖上盖玻片, 放在显微镜下, 观察高倍镜下的红细胞 (RBC) 细胞数量, 并记录下10个视野下RBC的平均个数。

1.3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4 原理

尿液显微镜下检测和尿液分析仪检测原理不同。尿液的显微镜下检查, 主要是利用的显微镜的放大作用, 将标本放于显微镜下, 通过镜下放大, 可以直观地看到红细胞的形态和数目。尿液分析仪检测法是利用干化学试纸对不同化学物质的反应来进行检测的, 尿液中的不同化学成分与试纸相应模块产生化学反应, 试纸会出现不同颜色, 通过试纸不同颜色变化来推断尿液中不同的化学物质, 判断红细胞的有无。

2 结果

本组68例标本中, 尿液分析仪检测出42例阳性标本, 通过显微镜检测出32例阳性标本, 无红细胞10例。通过尿液分析仪检测出26例标本为阴性, 经过显微镜检测其中3例有红细胞, 23例未见红细胞。尿液分析仪的阳性检出率为61.8%, 显微镜检验的阳性检出率为51.5%, 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4.782, P<0.05) 。

3 讨论

3.1 关于假阳性反应

患者尿液标本分析仪检测结果为隐血反应阳性, 而镜检结果为阴性, 称为假阳性。主要原因为: (1) 首先也是最主要的就是检测原理不同。尿液分析仪是通过与尿液标本的化学反应来检测的, 试纸不仅可以同尿液中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发生反应, 也可以跟尿液中非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发生反应, 而在显微镜下只能看见红细胞。很明显尿液采用分析仪检测出的隐血反应不够准确, 有一部分是由于试纸同血红蛋白发生的反应, 在这种情况下就产生了假阳性反应。 (2) 肌红蛋白进入尿液:当骨骼和心肌严重损伤时, 肌红蛋白会在血浆中异常增高, 血液要通过肾脏过滤进行排泄, 过多的肌红蛋白进入尿液, 尿液样本与试纸接触时, 肌红蛋白会与试纸发生反应, 分析仪检测为阳性, 而显微镜下检查肯定是阴性, 这种情况下也会出现假阳性结果。 (3) 尿液中的热不稳定酶:患者尿液在一定条件下会出现对热不稳定酶类, 这些酶类也会与试纸发生反应, 分析仪检测再次出现阳性, 而显微镜下不可能看到红细胞, 当然检测结果为阴性。这种阴性也为假阳性反应。 (4) 尿液被污染, 尿液受到污染以后, 尿液中的一些氧化物质会与试纸发生反应, 标本中的细菌以及微生物过氧化酶也会与试纸发生反应, 这些情况分析仪都会检测出阳性结果, 而显微镜下看不到红细胞的存在, 产生假阳性反应。 (5) 尿液分析仪灵敏度过高, 常会遇到仪器测试为阳性, 而镜检测试红细胞为阴性, 同时又找不到任何发生此情况的原因。 (6) 尿试纸条。尿液试纸条的使用方法不对, 或者已过期甚至被污染受潮等原因都会导致假阳性结果。总之, 假阳性结果一般与尿液标本混入了能与试纸发生反应的非红细胞物质有关, 有时也与分析仪和试纸的保存和使用有关。

3.2 关于假阴性反应

假阴性反应是指镜检阳性, 尿液分析仪隐血反应阴性。主要原因为: (1) 高糖尿、高蛋白尿。试纸与高血糖、高蛋白尿发生反应时, 灵敏度明显下降, 尿液分析仪检测时出现阴性结果, 但是显微镜下仍能够看到红细胞, 从而出现假阴性反应。 (2) 大量维生素C存在于尿液当中。维生素C可竞争性地与试纸发生反应, 红细胞没有机会与试纸发生反应, 不能被尿液分析仪检出, 却能在镜下被发现。 (3) 尿液中的红细胞被包裹。如果尿液中含有大量的黏液成分, 包裹了红细胞, 不能与试纸接触, 在这种情况下隐血反应也呈假阴性。 (4) 药物和食物的作用。当尿液因为饮食或者药物的影响呈强碱性时, 红细胞容易破裂, 镜检呈阴性, 隐血反应呈阳性。

3.3 离心处理

离心处理也是检测仪检测的重要一环, 离心不当也会产生检测结果误差。如果离心速度过慢, 则在沉渣中很难找到红细胞, 漏诊肾小球肾炎[2];如果离心速度过快则可破坏尿液中的红细胞, 因此镜下检查后最好结合尿液分析仪检测。当然尿液分析仪法检测也受到诸多客观因素的影响, 在对尿液分析仪结果有怀疑时可以结合显微镜检查, 分析临床原因, 尽量避免假阳性结果和假阴性结果的产生。如今, 手工尿沉渣测定并没有完全被尿液分析仪取代, 因为沉渣检测对于诊断很多肾脏疾病有重要意义, 检验人员应以患者为中心, 提高检测质量。

综上所述, 尿液检测仪可以快捷简便地发现尿液中的隐血, 但会受很多客观因素的影响, 而且不能准确判断尿液隐血的来源, 需要参考镜下沉渣检测。由于镜下沉渣检测程序较繁琐, 同时又会受到离心速度的影响, 也要参考尿液检测仪检验结果。因而, 在进行尿液隐血检验时, 应该将尿液分析隐血反应与显微镜观察红细胞相结合, 以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度。

参考文献

[1]王金笑.尿液分析仪的质量控制[J].基层医学论坛, 2009, 13 (20) :630.

尿液有形成分的检验及应用 篇7

1有机成分

1.1 细胞成分

1.1.1 红细胞:

当尿液中发现的红细胞数目较多时, 具有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新鲜尿液中的红细胞形态与泌尿系统疾病有一定关系, 准确辨认和鉴别尿液中红细胞的形态, 对肾小球性或非肾小球性血尿的鉴别诊断有很重要的意义。但尿液中的红细胞形态又与尿液的酸碱度、比重、渗透量、标本存放时间等有密切关系, 所以在形态确认方面有很多需注意的问题。

1.1.1.1 正常红细胞:

尿液中的红细胞与血液中的红细胞形态类似, 直径7~8μm, 无核, 双凹圆盘状。此类红细胞主要来源于肾小球以下部位和尿道通路各部位毛细血管的破裂出血。常见于: (1) 泌尿系结石, 包括肾、输尿管、膀胱或尿道结石; (2) 泌尿、生殖系感染, 如肾盂肾炎、肾结核、膀胱尿道炎、前列腺炎等; (3) 泌尿、生殖系肿瘤, 如肾肿瘤、输尿管肿瘤、膀胱肿瘤、前列腺肿瘤、前列腺增生等[5]。

1.1.1.2 异形红细胞:

尿液中出现异常形态的红细胞常与肾小球基底膜的作用有关。导致红细胞出现多种异常形态变化的原因虽然不明, 但用于肾性血尿诊断却被多数临床医师认同。尿液中异常红细胞形态常见有以下几种形态学变化: (1) 大小改变。形态与正常红细胞无明显不同, 只是大小略有差异。 (2) 外形轮廓改变。①棘形:细胞质由内向外侧伸出一个或多个芽胞样突起, 也称芽胞状红细胞;②锯齿形 (或车轮状) :外周红细胞表面出现大小高低基本一致的突起状态, 均匀分布;③桑葚形:红细胞因脱水而形成颜色较深的皱缩状球体, 直径变小, 厚度增加, 高渗尿液中常见。 (3) 血红蛋白含量改变:①环形红细胞 (面包圈样) 。因细胞内血红蛋白丢失或胞浆凝聚, 形成面包圈样空心圆环。②古币样红细胞。因血红蛋白丢失, 形成四方形或三角形的中空状态, 形似古钱币。③颗粒形红细胞。胞质内有颗粒状的间断沉积, 血红蛋白丢失。④影红细胞。红细胞膜极薄, 血红蛋白流失, 红细胞呈淡影状态, 即将破坏消失。低渗尿液中常见。异形红细胞来源于肾小球部位的出血。常见于原发性肾小球疾病, 如急慢性肾小球肾炎、IgA肾病、肾病综合征、尿毒症、隐匿性肾小球疾病、弥漫性肾小球肾炎、系膜增殖性肾炎、局灶性肾炎、急性出血性肾炎、局灶性肾小球硬化症、肾囊肿、多囊肾;也可见于继发性肾炎, 如紫癜性肾炎、狼疮性肾炎、糖尿病肾病等。

1.1.2 白细胞:

新鲜尿液中出现的白细胞主要是中性粒细胞, 还有少量嗜酸性粒细胞、单核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常规尿液检查无需对尿液中的白细胞进行分类。掌握尿液中各类白细胞的形态特征, 对于鉴别与白细胞相似的肾小管上皮细胞和其他小型恶性肿瘤细胞、诊断各种泌尿系统疾患、判定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1) 中性粒细胞是尿液中出现最多的白细胞, 中性粒细胞有活细胞与死细胞之分, 两者形态不同。中性粒细胞的活细胞在尿液中有运动能力和吞噬能力, 能吞噬细菌、真菌、红细胞、胆红素结晶等。新鲜尿液中完整白细胞的形态与外周血中白细胞的形态基本一致, 呈圆形, 直径约10~14μm。在某些情况下细胞外周可变为长40μm的棒状、短粒状或椭圆状;圆球形细胞的周边可有丝状、皱褶状、曲线状和凹凸等改变。不染色时白细胞呈灰白色, 核较模糊, 浆内颗粒清晰可见, 甚至可见到颗粒呈布朗运动。在低渗尿及碱性尿中胞体常胀大, 直径可达18~20μm, 约半数可在2h内溶解。中性粒细胞的死细胞即陈旧尿液中的白细胞或死亡的白细胞, 细胞形态因受尿渗透量或pH影响而膨胀或萎缩, 死细胞崩毁后多无定形结构, 细胞成分漏出, 呈戒指状、舌状;有的死细胞因胞质缺损只看到裸核。中性粒细胞的死细胞也称为脓细胞, 在炎性反应过程中破坏或死亡的中性粒细胞数量较多, 结构模糊, 浆内充满粗大颗粒, 核形不清晰;细胞常成团存在, 细胞间边界不清晰。脓细胞与白细胞并无本质上的区别, 两者常相伴增多。尿中中性粒细胞增多主要见于肾盂肾炎、膀胱炎、尿道炎、前列腺炎等。 (2) 淋巴细胞, 直径6~12μm, 圆形或类圆形, 一般形态变化不大, 胞浆中颗粒成分很少, 观察不到运动。直接涂片镜检, 呈灰或灰白色, 表面结构均质化, 细胞边缘明显。主要见于肾移植术后及应用抗生素和抗癌药物引起的间质性肾炎。 (3) 嗜酸性粒细胞, 直径8~20μm, 为圆形或类圆形;胞浆内的嗜酸性颗粒为直径0.5μm的球状, 有折光性, 分布在全细胞质中;胞核通常分为两叶, 多为圆形, 比中性粒细胞核分叶大。主要见于变态反应性疾病。 (4) 吞噬细胞, 大小为白细胞的2~3倍, 边缘不整, 胞核呈肾形或类圆形, 结构细致位稍偏, 胞质中常有吞噬的红细胞、白细胞碎片、脂肪滴、颗粒状物等。主要见于急性肾盂肾炎、膀胱炎、尿道炎等。

1.1.3 上皮细胞:

尿液中的上皮细胞多来自泌尿系统的肾小管、肾盂、肾盏、输尿管、膀胱、尿道等处, 阴道脱落的鳞状上皮细胞亦可混入尿液中。肾小管内壁由肾小管立方上皮细胞所覆盖;肾盂、输尿管、膀胱和尿道近膀胱处的表面由移行上皮细胞覆盖;输尿管下部、膀胱、尿道和阴道表层为复层鳞状上皮细胞覆盖。这些部位出现病变时, 相应的上皮细胞在尿液中异常增多。 (1) 肾小管上皮细胞来自肾小管远曲小管和近曲小管立方上皮脱落的细胞, 其形态不一, 且在尿液中易变形, 有小圆形或不规则形, 也可呈多边形。体积是中性粒细胞的1.5倍左右, 直径多≤15μm。单核, 较大且明显, 多呈圆形, 核膜厚而清晰易见;胞浆中含有不规则的颗粒, 有时颗粒甚多, 以至看不清核[6]。 (2) 移行上皮细胞由肾孟、输尿管、膀胱和尿道近膀胱段等处的移行上皮组织脱落而来。由于来源于不同部位, 移行上皮细胞的形态随脱落时器官缩张状态的差异而出现大小不同的变化, 通常分如下三种类型:①表层移行上皮细胞:多为大圆上皮细胞, 胞体较大, 为白细胞的4~6倍, 多呈不规则圆形, 核较小, 常居中;②中层移行上皮细胞:体积大小不一, 常呈鱼形、梨形、纺锤形或蝌蚪形, 也称为尾形上皮细胞。长约20~40μm, 核较大, 呈圆形或椭圆形, 常偏于细胞一侧。这种细胞多来自于肾孟, 故称之为肾盂上皮细胞;有时亦可来自输尿管及膀胱颈部, 这些部位发生炎性反应时, 可成片、大量脱落。③底层移行上皮细胞:亦称小圆上皮细胞, 位于移行上皮底层或深层, 形态较圆, 体积虽小, 但较肾小管上皮细胞略大, 直径是白细胞的1~2倍, 不规则形更大;胞核虽大, 但较肾小管上皮细胞略小;胞浆略为丰富;在临床检验中需认真鉴别两类细胞, 正确判别[7]。 (3) 鳞状上皮细胞形体多扁平而薄, 又称复层扁平上皮细胞, 主要来自输尿管下部、膀胱、尿道和阴道的表层, 是尿路上皮细胞中体积最大的细胞。形状多呈不规则形, 多边多角, 边缘常卷折;胞核很小, 呈圆形或卵圆形, 为尿路上皮细胞核中最小者;全角化者核更小或无核;胞质丰富。女性尿液中来自阴道的表层鳞状上皮细胞, 其外缘的边角更为明显。

1.2 管型

管型是有机物或无机物, 如蛋白、细胞或结晶等成分, 在肾小管 (远曲小管) 和集合管内凝固聚合而形成的圆柱状物体, 因此也被称为柱状体。管型是尿液中的重要病理性成分, 尿液中出现管型常提示肾脏有实质性损害。管型一般多呈直或弯曲的圆柱体, 其长短粗细不一, 但两条长边多平行、末端多钝圆。因管型只在肾小管或集合管内形成, 其外形长短和粗细基本可反映肾小管和集合管内腔的形状。尿液管型的主要类型有透明管型、颗粒管型、细胞管型、蜡样管型及其他特殊形态的管型。

1.2.1 透明管型:

透明管型是由T-H蛋白和少量清蛋白共同构成, 是各种管型的基本结构。形态表现为平直或略弯曲, 甚至扭曲;质地菲薄、无色、半透明、表面光滑, 但也有少许颗粒或少量细胞黏附在管型外或包含于其中;多数较窄而短, 也有形态较大者;折光性较差, 镜下观察时应将显微镜视野调暗, 否则易漏检。透明管型在碱性尿液或低渗尿液中很易溶解和破坏, 因此需尽快检验。透明管型出现, 说明肾脏有严重的病变, 主要见于急慢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功能衰竭、急性肾盂肾炎、肾淤血等[8]。

1.2.2 细胞管型:

细胞管型是脱落的细胞黏附或包容于凝结而成的透明管型之中形成的管型。根据管型内包含的细胞不同可分为红细胞管型、白细胞管型及肾小管上皮细胞管型三类, 也有2种以上的细胞成分出现在同一管型内, 称为复合细胞管型。管型内的细胞可完整, 也可残缺不全, 有时候细胞会聚集于管型一端。一般一种细胞堆积量占整个管型1/3以上时, 可被称作某种细胞管型。在某些情况下细胞或颗粒易堆积在一起, 类似管型状, 其特点是长度较短、宽窄不一、边缘不整齐, 需注意鉴别。

1.2.2.1 红细胞管型:

红细胞管型中以红细胞为主体, 外观略带黄褐色, 可见到完整清晰、形态正常或异常的红细胞个体。但有时红细胞常互相粘连而无明显的界限, 有时甚至残缺不全, 在管型边缘可见形态完整的红细胞, 有时因溶血仅可见到红细胞淡影或破碎的红细胞。红细胞管型在尿路中停留时间较长, 管型内的红细胞会逐渐分解破坏, 形成棕色到红色的颗粒, 也可因溶血或均质化形成血红蛋白管型。形态表现为管型内充满血红蛋白。其来源有2种: (1) 血液管型或红细胞管型中的红细胞溶解, 血红蛋白均质化; (2) 溶血性输血反应或自身原因 (如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自身免疫性溶血等) 引起血管内溶血时, 过多的血红蛋白进入肾小管而形成血红蛋白管型。管型内一般无明显完整的红细胞, 但含有血红蛋白, 因此不染色状态下也可呈现均匀的橘红色。尿中出现红细胞管型表示有肾小球疾病和肾单位出血, 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炎急性发作、肾出血、急性肾小管坏死、肾移植排斥反应、深静脉血栓形成、狼疮性肾炎、IgA肾病等[9]。

1.2.2.2 白细胞管型:

白细胞管型内容物以白细胞为主, 有时含有退化变性坏死的白细胞, 一般多为中性粒细胞。管型内的白细胞多为圆形, 有时成团相互重合, 有时会因破坏呈残破状。在普通光镜下, 易与肾小管上皮细胞混淆, 给鉴别带来困难。可用加稀酸的方法来显示细胞核, 中性粒细胞多为分叶核, 而肾小管上皮细胞一般为一个大的圆核。白细胞管型表明肾脏有中性粒细胞渗出, 见于急性肾盂肾炎、肾脓肿、间质性肾炎、急性肾小球肾炎等[10]。

1.2.2.3 肾上皮细胞管型:

肾上皮细胞管型因管型形成于肾小管内, 包容了肾小管上皮细胞。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由脱落的肾小管上皮细胞与T-H蛋白组成, 成片上皮细胞与基底膜分离, 脱落细胞粘在一起;另一类为急性肾小管坏死时, 胞体较大, 形态多变, 典型的上皮细胞呈瓦片状排列, 充满管型, 细胞大小不等, 核形模糊, 有时呈浅黄色。此管型常难与白细胞管型区别, 酯酶染色呈阳性, 过氧化物酶染色呈阴性, 借此可与白细胞管型鉴别。肾上皮细胞管型常见于急性肾小管坏死、间质性肾炎、肾病综合征、肾淀粉样变性、慢性肾炎晚期、重金属中毒等。肾移植患者在移植后3d内出现肾上皮细胞管型是排异反应的可靠指标。

1.2.3 颗粒管型:

颗粒管型内含大小不等的颗粒物, 含量超过管型容积的1/3以上时, 称为颗粒管型。颗粒管型中包容的颗粒来自于崩解变性的细胞残渣、血浆蛋白及其他物质。按颗粒的粗细分为:粗颗粒管型 (常充满粗大颗粒, 多呈暗褐色) 和细颗粒管型 (含许多细沙样颗粒, 不透明, 呈灰色或微黄色) 2种。主要见于急性肾功能衰竭、急性或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肾小管硬化等。尿中出现颗粒管型提示肾脏有实质性病变, 主要见于急性或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肾小管硬化症、肾盂肾炎等。

1.2.4 蜡样管型:

蜡样管型是一类不含任何细胞和颗粒成分的、表面光滑、折光度高、均匀蜡质感的管型。其大小不一、宽窄不一、外形类似透明管型或有少许颗粒, 为蜡烛样浅灰色或淡黄色, 边缘清晰、常有切迹、折光性强、质地厚、易折断, 多数较短而粗, 两端常不整齐;一些蜡样管型还可出现略有弯曲或扭曲、泡沫状, 在低渗溶液、水和不同的pH介质内均不易溶解。出现蜡样管型提示肾小管有严重的病变, 预后差。见于慢性肾小球肾炎晚期、尿毒症、肾病综合征、肾淀粉样变性等。

2无机成分

2.1 生理性结晶

生理性结晶多来自食物或机体的正常代谢产生的盐类, 一般情况下无临床意义。

2.1.1 草酸钙结晶:

草酸钙结晶多为无色、方形、折光性强的八面体, 有两条明显、高亮的对角线相互交叉;有时呈哑铃形、椭圆形、小圆形等多种形态, 椭圆形或小圆形常与红细胞形态类似。溶解度低, 易在尿液中析出。

2.1.2 尿酸结晶:

尿酸是核蛋白中嘌呤代谢的产物, 以尿酸或尿酸盐的形式排出体外, 常出现于酸性尿液中。尿酸结晶体积大小相差悬殊, 有时被黏液粘连在一起形成类似管型的形状。形状呈多样化, 常见有三棱形、斜方形、哑铃形、菱形、蝴蝶形 (花瓣形) 、针形、木楔形、立方体形、四边形、六边形、腰鼓形、X形及不规则形等多种形态, 且大小不一。尿酸结晶在尿液中初形成时本无色, 但是据其化学性质易吸附尿液中的颜色, 而呈现深浅不一的黄色或黄褐色, 这种着色有助于识别。鉴别方法:尿酸结晶溶解于氢氧化铵溶液, 而不溶于乙酸或盐酸;加氨水溶解后又形成尿酸铵结晶。

2.1.3 非结晶尿酸盐:

非结晶尿酸盐主要是尿酸钠、钾、钙、镁的混合物。外观呈黄色、非晶形颗粒状或小球状沉淀物, 在低温、浓缩或酸性较强的尿液中易析出并沉淀, 因此冬季常见。尿酸钙结晶为淡黄色颗粒状, 周围有刺状突起的球形或菱形, 加热加酸后溶解, 多在新生儿或碱性尿液中见到, 一般无临床意义。鉴别方法:加热、加盐酸后可溶解, 加乙酸溶解后再形成尿酸结晶。

2.1.4 磷酸盐结晶:

磷酸盐结晶包括非结晶形式磷酸盐、磷酸镁、磷酸钙等。常可在碱性尿液或近中性尿液中见到, 来源于食物和机体代谢组织分解, 为尿液的正常成分。

2.2 病理性结晶

尿液出现与疾病因素或药物在体内代谢异常有关的结晶称为病理性结晶。

2.2.1 胆红素结晶:

胆红素结晶常出现在酸性尿液中, 具有多样形态, 如细针状 (可成束分布) 、颗粒状、菱形片状、圆片状、立方体样, 有时可附着于白细胞或上皮细胞表面, 由于氧化作用, 有时可呈非结晶体的色素颗粒状。颜色从黄褐色到红褐色, 因其具有明显的颜色, 如在尿液中出现, 会将其他有形成分染上颜色, 如将尿酸结晶、细胞和管型等染成深黄色。胆红素结晶常出现在梗阻性黄疸、急性肝坏死、肝硬化患者尿液中, 患者血清胆红素会有明显升高, 尿干化学试验胆红素为阳性。

2.2.2 胱氨酸结晶:

胱氨酸结晶是蛋白质分解而来的产物。形态比较单一, 均为无色六边形薄片样结晶, 边长可不等长, 边缘清晰, 折光性强, 可上下重叠排列, 也可单独出现。常见于肾结石、膀胱结石等。

2.2.3 胆固醇结晶:

胆固醇结晶为宽形扁平的板状, 多为缺角的长方形或方形, 类似于相互层登摆放的碎玻璃样。无色透明, 或被染上淡绿至黄色。因其脂类的性质, 密度低, 常浮于尿液表面, 成薄片状。常见于肾淀粉样变、脂肪变性。

2.3 药物结晶

药物结晶是患者使用各种治疗或检查性药物致尿液中出现可见结晶。药物结晶主要有以下几类: (1) 使用放射造影剂。如碘泛影剂、尿路造影剂等, 可在尿液中发现束状、球状、多形性结晶, 尿比重可明显增高 (>1.050) 。此结晶溶于氢氧化钠溶液, 但不溶于乙醚、氯仿等有机溶剂。 (2) 磺胺类药物结晶。近年来因磺胺类药物剂型的改进, 有些已难以在尿液中发现其结晶体。但仍有某些磺胺类药物在体内乙酰化率较高, 如磺胺嘧啶、磺胺甲口恶唑等, 在患者服药后饮水较少, 尿液偏酸的环境下, 易析出结晶, 阻塞尿道, 引起血尿、肾脏损伤甚至尿闭。 (3) 青霉素结晶。青霉素结晶在尿液中很少发现。如出现, 一定是抗严重感染时 (如脑膜炎和败血症) 超剂量用药导致。氨苄西林经尿液代谢后形成的结晶呈细长、无色棱柱形或针状, 可单个出现也可成束出现。青霉素-G结晶呈矩形、长方形, 一端为尖角样, 此种结晶形状的形成与样品被冷藏有关, 一般会出现在高剂量用药治疗患者的酸性尿液中。鉴别时一定要了解患者用药治疗的情况。

参考文献

[1]王鸿利, 叶裕春.中华检验医学大辞典[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0:382.

[2]董德长, 金大鸣.尿液沉渣检查不可忽视[J].上海医学检验杂志, 2000, 15 (2) :65.

[3]金大鸣.UF-100型尿沉渣全自动检测仪评价[J].中华医学检验杂志, 1998, 3 (3) :126.

[4]刘然, 刘佃香, 李玉梅.UF-1000i尿沉查分析仪红细胞测定与显微镜检查结果的对比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 2011, 8 (11) :166-167.

[5]胡嘉波, 顾可梁, 许燕萍, 等.UF-100型尿沉渣分析仪分析老年人尿沉渣变化[J].临床检验杂志, 2001, 19 (4) :218-219.

[6]冯梅青, 鲁卫平.尿沉渣分析板和干化学分析联和应用价值[J].临床检验杂志, 1999, 17 (3) :176.

[7]朱立华.临床基础检验学实验指导[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9:90.

[8]武建国, 顾可梁.医学实验诊断学进展[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0:5.

[9]丛玉隆, 马骏龙.当代尿液分析技术与临床[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8:87.

尿液检验质量控制及影响因素分析 篇8

1 尿液标本收集与储存

1.1 尿液采集类别

临床上应根据不同的病理情况采用合理的方法, 并在相关医护人员的指导下进行尿液采集。 (1) 对于住院患者以及已被确诊的肾病患者, 由于清晨尿液浓度较高且条件固定, 可以及时进行采集并送检。 (2) 对于门诊及急诊患者采用随时尿检测, 但随时尿采集易受饮食、药物、运动等影响, 其物理性质易发生改变, 从而引起误诊[2]。 (3) 空腹尿标本可做尿糖检验。 (4) 进食后尿:对检查病理性尿蛋白以及轻度糖尿病较为敏感的标本, 应在餐后1 h进行尿液收集。 (5) 定时尿采集:对于细胞、管型等有形成分计数的生化试验应选择清空膀胱后3 h、12 h或24 h的尿液进行采集、送检。 (6) 培养用尿:在外阴清洁后, 为避免外生殖器受到细菌污染应采集中段尿, 作为细胞培养以及药物敏感试验标本, 其方法主要针对尿路感染患者。

1.2 尿液标本采集标准

尿液试验申请具体内容: (1)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病历号以及标本采集类型。临床主要症状、临床应用药物时间、尿液标本采集时间、试验接收标本时间以及申请检验内容。 (2) 所有申请试验要求均与尿液标本类别、尿量相符合。 (3) 尿液标本在送检过程中应采取相关保护措施。 (4) 尿液采集标本容器以及采集过程均与试验要求一致[3]。

2 尿液化学检验的相关控制因素

增强尿液试剂质量的控制和具体操作步骤的准确性是尿液化学检验质量控制的主要内容。因此在尿检中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2.1 尿液试剂质量控制用已知阳性或者阴性的试剂采用对照测试的方法检查试剂是否失效。

2.2 尿液质量控制具体步骤

2.2.1 尿液检验前质量控制

(1) 严格遵循操作程序, 采用正确的方法进行尿液标本的采集, 并标记识别尿液标本采集的方法、时间。从配制试剂到试验完成均应严格遵守标准程序, 不得随意对试验程序进行更改。 (2) 规范使用容器, 保证尿液标本新鲜, 对于未及时送检的尿液标本应在冷藏条件下进行<6 h的保存。 (3) 及时了解患者是否有影响尿液化学检验的药物应用史等。

2.2.2 尿液检验中的质量控制

严格遵守试验操作步骤, 对于影响检测结果的因素应尽可能避免, 从而合理地利用尿液质控物来检测并判断尿液分析仪的工作状态。临床上应该严格要求检测人员熟练按照操作方法正确应用现代化仪器, 提高自身素质以及专业技术水平, 减少由于各种原因造成检测失误而带来的误诊。

2.2.3 尿液检验后的质量控制

要求尿液检验报告格式正确、完整、准确。保证分析检测结果的相互连接性, 尿液化学分析结果与显微镜镜检结果相呼应后, 将正确的报告进行文字记载或计算机存储。临床上多见化学分析与镜检结果不相符的检测结果出现, 对于造成检测结果差异性较大的原因应及时查明并尽量避免[4]。

3 尿液沉淀物检验的质量控制

尿液沉淀物检验结果受采集与保存尿液标本的方法, 以及镜检前是否离心、离心时间等较多因素的影响。

3.1 尿液沉淀物检验前质量控制

(1) 标本采集:尿液沉淀物检验多以清晨尿液作为标本, 尽量保证尿液标本新鲜, 最适宜采用新鲜中段尿液, 可保留少量标本备用, 已备不时之需。采集时, 对于女性患者应避免月经血, 男性应避免前列腺液的污染。 (2) 检测过程应统一规范, 所需检测报告项目齐全。 (3) 加强对操作者的技术培训, 使其做到操作规范, 以便采集质量合格的尿液沉淀物, 方便开展室内质量检测与控制。 (4) 尿液标本处理:为防止尿液中的细菌繁殖导致总体尿液的化学成分改变, 在尿液采集后应及时送检。对于收集时间>12 h、<24 h的尿液应采用冷藏的方法保证尿液的适用性。

3.2 尿液沉淀物检验中的质量控制

(1) 按照要求进行严格检验。 (2) 采用PUF350 g (15 cm半径离心机, 1 400转/min) , 进行4 min离心沉淀。 (3) 将尿液细胞镜检结果和化学分析仪检测结果进行对比, 综合分析。

3.3 尿液沉淀物检验后的质量控制

(1) 认真检查患者的各种临床资料, 准确核实检验结果。 (2) 通过与临床患者的交流沟通, 对检验报告的真实性进行分析, 将最终分析结果上交至临床。 (3) 做好临床各项记录并按照规定保存相关年限。

4 讨论

由于尿液检验分析的准确度与临床诊断、治疗计划的制定有很密切的关系, 因而应保证尿液标本收集的质量从而使检验结果更加准确。尿液标本采集的注意事项: (1) 对于住院患者, 临床护理人员应该指导其正确的进行尿液留取。 (2) 对于女性患者留中段尿时应避免月经血, 男性应避免前列腺液的污染。 (3) 为防止尿液中的细菌繁殖导致总体尿液的化学成分改变, 在尿液采集后应及时送检。 (4) 对于收集时间>12 h, <24 h的尿液应采用冷藏的方法保证尿液的适用性。 (5) 送检尿液量应达到检测所需尿液量的最低要求。

综上所述, 尿液检测的影响因素较多, 由于检测结果对于临床治疗意义重大, 为了保证尿液分析质量, 应该严格控制整个检测过程的规范操作, 保证步骤的标准化。要求尽可能提高检验人员的综合素质, 对其进行相关专业技能培训, 熟练掌握操作方法。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因操作失误造成误差导致诊断错误, 更好地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赵玉芝.高等职业教育规划教材———临床检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185.

[2]叶应妩, 王毓三, 申子瑜.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M].第3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6:76.

[3]向延根.临床标本的正确采集及运送[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7:23-32.

尿液检验 篇9

【关键词】临床尿液检验;影响因素;对策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2-0285-01

对泌尿系统功能进行检测的时候,可以通过尿常规来进行检测,其属于比较简单的一种临床检验方式。在普通的健康检查中,通过对尿常规进行检验可以帮助受检人员诊断其是否有某种疾病;对疾病进行治疗时可以通过尿常规的检验来对治疗的疗效进行有效检测[1]。由于医院对先进医疗设备的引进、科技的迅速发展,使医院的医疗水平也得到了显著提升,所以对临床尿液的检验来说,尿液检验的准确度也得到不断的提升。

1 影响尿液检验的主要因素

1.1对尿液进行采集、保存及运送时所出现的问题 在尿液的检验中,会对其造成影响的因素主要有尿液采集、保存及运送,在这几个步骤中如果容器被污染或者运送的时间超出规定,尿液中含有的蛋白质可能会发生变性、光照反应或者分解,从而使尿胆原不断减少,导致细菌快速繁殖及尿液细胞发生溶解。若标本完成的时间超出120min,且没及时将其冷藏,会对检测结果造成严重影响。

1.2分析儀的运用不当 分析仪的运用是影响尿液检验的因素之一,对尿液进行分析的过程中,所运用的材料通常是尿试条,且常用仪器是尿液分析仪。检验尿液时必须注重尿试条的使用方法,注重仪器和材料质量及使用的方法。

1.3分析出现错误也是影响的关键因素 尿液检验过程中比较容易出现分析错误,因患者在药物治疗的时候,使用了相应的氯丙嗦或酚噬嗦,所以在对其尿胆原、胆红素进行分析时就会使分析结果出现错误,可能显示出假阳性[2]。此外,若在患者的抗坏血酸浓度较高时,对其胆红素、葡萄糖、亚硝酸盐、隐血进行检验也会使检验结果出现假阴性。

1.4分泌物带来的干扰 分泌物所带有的干扰也是影响尿液检验的因素,对于女性患者,由于解剖的特点,尿道口处于阴道口之上,往往会流出分泌物,且经过了阴道口。所以,在女性尿液的检验过程中,标本的污染临床比较高,一些污染会影响到尿液检验的结果,使结果的偏差较大。

1.5细胞的形态发生改变 对尿液进行沉渣镜检的时候,尿液中的细胞形态改变也是影响检验结果的主要因素。红细胞在正常的情况下边缘比较厚、中央比较薄、细胞的两面是微微向内陷、形态是圆盘状的。白细胞在正常的情况下形态无缺陷、胞膜胞核比较清晰,且细胞是颗粒状的,形态属于圆球性、以单个分散。对细胞形态有影响的原因较多,包含理化因素及患者进行留尿和镜检时所形成的时间的间隔,也包含了发病种类与时间,且还与保存温度有关。细胞的形态改变种类比较多,如突出物的长短不一,大小各异及形态差别较大等。

2尿液检验的主要对策

2.1让尿液采集、保存及运送操作规范性得到确保 在尿液检验的过程中,必须对尿液采集、保存、运送进行规范的操作,医务人员必须指导患者该怎样留尿、什么时候留尿。收集尿液、运送尿液的相关器具都必须做好防漏的措施,且必须保持清洁。此外,必须确保将标本在120min内运送到检验处,以防尿液中的蛋白质发生变性及光照氧化,若分析时间超出120min,必须将标本冷藏在低温中,且检验、分析的时间不能超出360min。

2.2确保仪器和试纸条的正确使用 在尿试纸条使用的期间,若其早已失效,必须禁用。保存尿液的容器必须进行密封,不可以随便更换。在保存尿试纸条的时候,必须确保将其保存在环境较为干燥的地方,且避免阳光直射[3]。存放试纸条的相关容器必须密封起来,取用试纸条之后必须将容器进行密封,不可以对尿试纸条进行回收在利用,防止混用。对仪器进行使用的时候,必须确保使用方法的正确性,试纸条应该定期进行检验,保证试纸条达到使用标准;尿液必须保持新鲜、容器必须保持清洁。对尿液进行常规检验时,必须联系多项的因素,包含临床资料,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3讨论

对尿液进行临床检验时检验项目比较多,包含患者肾脏的分泌功能、排泄功能的检验及肾小管中集合管的检验,主要是对其重吸收的功能进行检验,检验肾小球主要是对其滤过功能进行检验。影响尿液检验调节的因素比较多,包含患者神经因素、体液因素。临床尿液的检验运用范围比较大,对诊断起到了一定的辅助作用。还可以辅助监测病情,对疾病进行治疗时,可以对治疗疗效进行有效的监测,也可以对治疗过程进程监测。随着新的治疗方法及先进仪器、技术的不断引用,尿液检验运用的范围也在不断扩大,除了尿液中结晶的有形成分运用外,还包含尿液中管行、白细胞、酵母样菌。

影响临床尿液的检验因素主要有尿液采集、尿液保存、尿液运送、仪器使用、细胞形态的变化、相关分析出现错误等,要想确保尿液检验的结果更加准确,就必须对上述的影响因素进行有效的处理。采取相应的策略来对影响因素进行有效控制,其控制措施包含在对室内质量进行控制和评价时,必须确保相关操作的规范化,对尿试纸条进行使用的过程中,必须正确保管、正确的使用。

由此可见,在尿液进行采集、保存、运送的时候,只有确保其操作的规范性,才能让临床尿液的检验结果更加准确,才能为疾病诊断提供有效参考。

参考文献:

[1]缪万芳.浅析影响临床尿液检验的若干因素及对策[J].2012,34(28):189.

[2]雷云.浅析影响临床尿液检验的若干因素与应对措施[J].医学杂志,2014,12 (2):176-177.

探讨尿液临床检验的最佳检测方法 篇10

关键词:尿液临床检验,最佳检测,方法

因尿液分析仪便捷、快速安全,标本量少等方面的优势,使得它成为各医院临床尿液检测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大大减轻了医学工作者的工作强度。2002年以来,在《尿液沉渣检查标准化建议》[1]的指导下,统一检查法,规范操作步骤,使得结果更精确,更具可比性,更符合临床要求。但在尿液分析仪的应用过程中,一些医学工作者完全依赖于尿液分析仪,一律不进行人工尿沉渣镜检。平时工作中,我发现很多尿液标本,尿液分析仪检测和尿沉渣镜检的结果不相符合,为了更好地了解尿沉渣镜检和尿液分析仪检测在尿液分析中的结果关系及二者相结合的重要性,我将通过尿沉渣镜检和尿液分析仪检测之间的原理,及本科室对1430例三鹿奶粉事件中疑似患儿同时进行的尿沉渣镜检和尿液分析仪检测所得的结果(以红白细胞为例)进行比较,分析。

1 尿沉渣镜检和尿液分析仪检测对尿液中白细胞红细胞的检测原理不同

1.1 尿沉渣镜检的原理

尿沉渣镜检是通过将尿液离心沉淀去上清液,将尿沉渣涂抹于玻璃片上在显微镜下人工检测,通过人工识别各有形物质形态及数量加以检测,是物理检测法。

1.2 尿分析仪是用干化学法检测尿液中白细胞红细胞的原理

尿白细胞试剂带的主要成分是吲哚酚酯、重氮盐。粒细胞浆中含有酯酶,此酶可作用于模块中的吲哚酚酯,使其产生吲哚酚,后者发生氧化缩合反应或与重氮盐反应形成紫色缩合物,其颜色深浅与细胞的多少呈比例关系。

尿红细胞试剂带中的主要试剂成分是过氧化物底物和邻甲联苯氨。尿液中的血红蛋白或者其破坏释放出的游离血红蛋白均含有亚铁血红素,后者具有过氧化酶样活性,可使无色的邻甲联苯氨脱氧变成蓝色的邻甲联苯氨物质。

下列因素会对干化学检查红白细胞的准确性造成影响:(1)不同型号的试剂带测定尿红白细胞的敏感度不同,使用时必须注意批间差异,以免因试剂带不同而引起同一标本测定结果的差异。(2)尿液标本必须新鲜,留尿后必须立即测定,以免红白细胞破坏,导致干化学法与镜检法的实验差异。另,干化学法既可与完整红细胞反应,也能测定游离的血红蛋白,而镜检法只能检测红细胞。(3)使用某些药物时,可产生假阳性。尿蛋白大于5g/L或者尿液中含有大剂量头孢氨胩、庆大霉素等药物时,可能结果偏低或者假阴性。(4)由于尿液在膀胱中贮存的时间过长或者标本放置时间延长,导致白细胞破坏,酯酶释放到尿液中,造成干化学阳性,镜检阴性的所谓假阳性现象。(5)干化学法只能测定粒细胞,不与淋巴细胞反应,所以它不象镜检法那样,不论粒细胞、淋巴细胞都能检测到。(6)尿液中含有对热不稳酶,肌红蛋白或者菌尿可引起干化学法测定尿红蛋白的假阳性;尿液中有大量维生素C的存在,可竞争性抑制反应导致干化学法产生假阳性。(7)肾病患者,红肾脏或者分尿系统破坏或者尿比重过低,尿PH值偏高,均易造成红细胞破坏,造成所谓红细胞干化学检测的“假阳性”现象。

尿沉渣镜检检测法对同一份标本检测只存在检测之间的技术差异。

1.3 尿分析仪干化学法与尿沉渣镜检法的其他比较

干化学法对管型、结晶、肿瘤细胞及寄生虫是无法检测的,这也是它的不足之处,而尿沉渣镜检法能直接显示有形成分(如血细胞、管型及各种结晶、肿瘤细胞和寄生虫),对泌尿系统疾病的诊断、疗效的观察有重要意义。

2 尿沉渣镜检和尿液分析仪分析仪检测在三鹿奶粉事件中1430例疑似患儿随机尿检测结果及分析

2.1 设备和标本

仪器:高尔宝GEB-600尿液分析仪;Olympus-CH20双目显微镜。

试剂:高尔宝GEB11试纸,批号20080904。

标本来源:2008年9月18~27日三鹿奶粉事件中1430例疑似病例,所取标本同时进行尿分析仪干化学法检测和尿沉渣镜检,30min内检测完毕。

2.2 检测方法

尿液分析仪干化学法:每份标本用试管取10m L,将试纸浸入尿中1~2s后取出,用纱布除去多余尿液置尿液分析仪中进行分析。

尿沉渣镜检法:所取得标本再经1500r/min离心5min弃去上清液,将沉渣混匀,用吸管取沉淀物悬浊液约20u L,均匀分布于载玻片上,镜检,用高倍镜观测10个视野,取其平均值(白细胞正常范围0~3个HP,红细胞0~3个HP)[2]。

2.3 结果

白细胞尿液分析仪检测结果呈阴性者,尿沉渣镜检超出正常值范围的有15例,占1.05%。而白细胞镜检正常,尿分析仪呈阳性却有68例,占有4.7%。

红细胞尿液分析仪检测结果阴性者,沉渣镜检为阳性,有21例,点1.4%,而红细胞镜检正常仪器法检测阳性有43例,点3.9%。

3 讨论

从尿液分析仪和尿沉渣镜检的方法和原理看,尿液分析仪是利用干化学法检测原理而尿沉渣镜检是利用物理检测法,二者检测原理完全不同。

从本科室对1430例疑似患者儿童尿样进行的分析得出的结果可以看出,尿液分析仪和尿沉渣镜检得出的结果不完全一样,之间有一定的差异,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尿液分析仪的结果不能表示显微鏡下每个高倍视野的红白细胞数,同样红白细胞在镜检结果的固定范围内,尿液分析仪上并没有相固定的对应值。这也正是由于两者方法不同所造成的。二者有千秋,应相互结合。

4 结语

在检验技术不断更新,质量管理不断强化,病人的法制意识不断增强的新形势下,临床对实验室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实施标准化、规范化的检查是临床实验室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对尿常规检测的两种方法进行原理和实验数据比较得出,由于2种方法的原理不同从而造成实验结果不成对应关系,倘若仅仅根据尿分析仪检测数据来推断病人尿检的情况是片面的、荒唐的,甚至是错误的。因此对于尿常规检测而言,2种方法相互结合是十分必要的。这样对于泌尿系统疾病的治疗和对其他患者早期诊断都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丛玉隆.尿液沉渣检查标准化的建议[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2,4:249~250.

上一篇:东北讲武堂下一篇:细菌性斑点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