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液有形成分检查面临的问题 丛玉隆

2024-04-20

尿液有形成分检查面临的问题 丛玉隆(共7篇)

篇1:尿液有形成分检查面临的问题 丛玉隆

尿液有形成分检查面临的问题 丛玉隆 解放军总医院主任医师 丛玉隆

核心提示:尿液有形成分检查是一项经典的检验项目,它和理学检查、化学检查共同构成尿常规检查的全部内容,三者之间相辅相成、互相弥补和互相印证。但有形成分检查对于临床医生了解泌尿系统各个部位的变化,对泌尿系统疾病进行定位诊断、鉴别诊断和预后判断更具有应用价

尿液检查是最常用的医学检验项目之一,对泌尿系统乃至全身各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有着重要的意义。其中尿液有形成分检查是检查内容的核心。

尿液有形成分是指来自泌尿道,并以可见形式渗出、排出、脱落和浓缩结晶所形成的物质的总称。通过离心方式得到的浓缩的尿有形成分称之为尿沉渣。尿液有形成分检查是一项经典的检验项目,它和理学检查、化学检查共同构成尿常规检查的全部内容,三者之间相辅相成、互相弥补和互相印证。但有形成分检查对于临床医生了解泌尿系统各个部位的变化,对泌尿系统疾病进行定位诊断、鉴别诊断和预后判断更具有应用价值。

尿液有形成分的检查内容

尿液中显微镜检查可见的有形成分种类非常多,可分为有机成分和无机成分两大类。

一些成分具有明确的病理意义,如细胞、管形、寄生虫等具有明确诊断价值;另一些为生理性排出的成分,如各种生理性结晶、上皮细胞等,这些成分在某些情况下具有辅助诊断价值。

有机成分中包含细胞成分、管型成分以及其他有机成分等。无机成分主要为结晶,可分为生理性结晶、病理性结晶、药物结晶三大类。

鉴于尿液有形成分检查的重要意义,国内外学术界非常注意尿液检查方法学的标准化、规范化。我国中华医学会第一次全国临床检验学术会议提出了尿常规检查标准化问题,中华医学会检验分会临床血液学检验与尿液分析专题研讨会提出了我国尿沉渣的推荐标准。

2002年,我国卫生部颁布了尿液检查的行业标准首次规范了我国医学实验室尿液常规检查方法。2009年中华医学会检验分会临床血液与尿液检验学组召开了“尿液有形成分检验高峰论坛”,对尿液有形成分检查方法标准化和应用自动化仪器对镜检筛选等方面取得了共识。

现在我国所使用的尿液有形成分检测方法通常采用一般显微镜检查法及尿液涂片染色检查。

尿液涂片染色检查即利用结晶紫和沙黄两种色素对尿沉渣进行染色,使得尿液中的有形成分染成不同的颜色,从而使其形态、结构显示清晰,易于辨认,尤其是对白细胞与各种管型的检出率明显提高。

尿液有形成分形态学及检验的临床意义

尿液有形成分检测有助于掌握尿液中各类白细胞形态特征,对于鉴别与白细胞相似的肾小管上皮细胞和其他小型恶性肿瘤细胞、诊断各种泌尿系统疾患、判定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尿液中发现较多的红细胞,具有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新鲜尿液中的红细胞形态与泌尿系统疾病有一定关系,准确辨认和鉴别尿液中红细胞的形态,对肾小球性或非肾小球性血尿的鉴别诊断有很重要的意义。但是尿液中的红细胞形态又与尿液的酸碱度、比重、渗透量、标本存放时间等有密切关系,所以在形态确认方面需要注意的问题比较多,应引起检验人员的重视。

临床上一般以肾穿刺活检作为金标准来确诊血尿来源定位的肾病的鉴别诊断。由于这是一种侵入性检查方法,有一定的危险性。目前多用对尿中的红细胞形态观察和分类,作为鉴别肾性和非肾性血尿的辅助方法,实践也证明是安全、价廉、有效的实验诊断手段。

检验尿液沉渣中的病毒感染细胞及其包涵体,是诊断泌尿系统病毒感染的可行手段之一。包涵体是某些病毒在易感细胞的胞浆或胞核内进行增殖、复制时聚集而成的小体。通常可用瑞—吉染色法进行显微镜检查,若能仔细查验,可获得一定的阳性率。观察细胞被病毒感染的特征和包涵体,结合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判断,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尿液中有细菌吗?

在正常生理情况下,肾脏、输尿管和膀胱是无菌的,尿道也是无菌的。但是在接近尿道口部位1~2cm 处,特别是女性,可能会有少数细菌寄生,此外尿道周围皮肤的污染也是造成尿液可能被细菌污染的原因。新鲜排出的尿液是基本无菌的,非离心尿液涂片、干燥、染色后镜检,平均每油镜视野中细菌数量应该小于1 个。当尿液中携带的细菌的数量超过104~105个/ml时,可称为菌尿。

引发尿路感染的细菌有些可在尿液中查到,根据形态学可辨认的细菌有杆菌、葡萄球菌、链球菌、真菌、酵母菌等。在尿液有形成分检查过程中,若可识别出的细菌数量较多时,应在报告中大致描述其种类和形态,并应及时向临床医生提出进行尿液细菌培养和鉴定的建议。常规尿液有形成分检查一般不需确认细菌存在与否,更不能确认细菌种类,但可以作提示性报告。

传统镜检不容忽视

近年来,随着医学实验室质量管理逐步深入,对细胞形态学检查的临床价值理解逐步提高,尿液有形成分检查逐步受到重视。但在实际工作中许多医院依然忽视“尿沉渣镜检”。

目前在检验学界被广泛使用的尿液有形成分自动识别系统是根据数字成像原理,近年来新兴的尿液分析技术,方法简单、快速、自动化程度高。根据数字成像原理采用数字摄像机和显微镜光学系统采图,计算机对目标图像的特征参数进行数据分析对计数池中的尿有形成分进行分类计数。仪器使用时间越长,数据库越丰富,识别能力越强。根据仪器的原理和内存的数据库不同,对有形成分的识别能力也不同,有的甚至可识别病理变化的有形成分。但当细胞形态变化超出仪器内置的模拟的数据库存时,仪器自动提示建议人工判别。

因此,此类仪器仍不能完全代替镜检,只不过是仪器的档次不同,筛选的准确程度不同罢了。此种仪器最大的优点是当形态变化超出仪器的识别能力时,即可提示在仪器的屏幕上人工复检,而不须再重复检验,另外,存储的病理成分还可进行远程会诊。

现实中,也存在着临床科室急于要求检验科签发检验出报告的情况,这种“供需矛盾”使得检验科无法进行规范的尿液有形成分检查。通过自动化仪器检验结果进行镜检筛选是解决当前“供需矛盾”最有效的办法。而准确的筛选取决于严谨筛选标准的制定和严格实施。

尿液镜检需要扎实的实验技术功底、实践经验的积累、与临床知识的结合等。

同时,还要注重技术创新,不断将新技术应用在尿液有形成分检查上,如位相差显微镜、偏振光显微镜、荧光显微镜、电子显微镜的应用;细胞学与组织学结合分析;细胞化学、免疫化学的应用;一般形态学与超微结构结合;显微成像系统应用及远程会诊。以期进一步提高我国检验医学的技术素质和学术水平,服务于临床的需要和人民的健康。(本报记者刘畅整理)

篇2:尿液有形成分的检验及应用

1有机成分

1.1 细胞成分

1.1.1 红细胞:

当尿液中发现的红细胞数目较多时, 具有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新鲜尿液中的红细胞形态与泌尿系统疾病有一定关系, 准确辨认和鉴别尿液中红细胞的形态, 对肾小球性或非肾小球性血尿的鉴别诊断有很重要的意义。但尿液中的红细胞形态又与尿液的酸碱度、比重、渗透量、标本存放时间等有密切关系, 所以在形态确认方面有很多需注意的问题。

1.1.1.1 正常红细胞:

尿液中的红细胞与血液中的红细胞形态类似, 直径7~8μm, 无核, 双凹圆盘状。此类红细胞主要来源于肾小球以下部位和尿道通路各部位毛细血管的破裂出血。常见于: (1) 泌尿系结石, 包括肾、输尿管、膀胱或尿道结石; (2) 泌尿、生殖系感染, 如肾盂肾炎、肾结核、膀胱尿道炎、前列腺炎等; (3) 泌尿、生殖系肿瘤, 如肾肿瘤、输尿管肿瘤、膀胱肿瘤、前列腺肿瘤、前列腺增生等[5]。

1.1.1.2 异形红细胞:

尿液中出现异常形态的红细胞常与肾小球基底膜的作用有关。导致红细胞出现多种异常形态变化的原因虽然不明, 但用于肾性血尿诊断却被多数临床医师认同。尿液中异常红细胞形态常见有以下几种形态学变化: (1) 大小改变。形态与正常红细胞无明显不同, 只是大小略有差异。 (2) 外形轮廓改变。①棘形:细胞质由内向外侧伸出一个或多个芽胞样突起, 也称芽胞状红细胞;②锯齿形 (或车轮状) :外周红细胞表面出现大小高低基本一致的突起状态, 均匀分布;③桑葚形:红细胞因脱水而形成颜色较深的皱缩状球体, 直径变小, 厚度增加, 高渗尿液中常见。 (3) 血红蛋白含量改变:①环形红细胞 (面包圈样) 。因细胞内血红蛋白丢失或胞浆凝聚, 形成面包圈样空心圆环。②古币样红细胞。因血红蛋白丢失, 形成四方形或三角形的中空状态, 形似古钱币。③颗粒形红细胞。胞质内有颗粒状的间断沉积, 血红蛋白丢失。④影红细胞。红细胞膜极薄, 血红蛋白流失, 红细胞呈淡影状态, 即将破坏消失。低渗尿液中常见。异形红细胞来源于肾小球部位的出血。常见于原发性肾小球疾病, 如急慢性肾小球肾炎、IgA肾病、肾病综合征、尿毒症、隐匿性肾小球疾病、弥漫性肾小球肾炎、系膜增殖性肾炎、局灶性肾炎、急性出血性肾炎、局灶性肾小球硬化症、肾囊肿、多囊肾;也可见于继发性肾炎, 如紫癜性肾炎、狼疮性肾炎、糖尿病肾病等。

1.1.2 白细胞:

新鲜尿液中出现的白细胞主要是中性粒细胞, 还有少量嗜酸性粒细胞、单核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常规尿液检查无需对尿液中的白细胞进行分类。掌握尿液中各类白细胞的形态特征, 对于鉴别与白细胞相似的肾小管上皮细胞和其他小型恶性肿瘤细胞、诊断各种泌尿系统疾患、判定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1) 中性粒细胞是尿液中出现最多的白细胞, 中性粒细胞有活细胞与死细胞之分, 两者形态不同。中性粒细胞的活细胞在尿液中有运动能力和吞噬能力, 能吞噬细菌、真菌、红细胞、胆红素结晶等。新鲜尿液中完整白细胞的形态与外周血中白细胞的形态基本一致, 呈圆形, 直径约10~14μm。在某些情况下细胞外周可变为长40μm的棒状、短粒状或椭圆状;圆球形细胞的周边可有丝状、皱褶状、曲线状和凹凸等改变。不染色时白细胞呈灰白色, 核较模糊, 浆内颗粒清晰可见, 甚至可见到颗粒呈布朗运动。在低渗尿及碱性尿中胞体常胀大, 直径可达18~20μm, 约半数可在2h内溶解。中性粒细胞的死细胞即陈旧尿液中的白细胞或死亡的白细胞, 细胞形态因受尿渗透量或pH影响而膨胀或萎缩, 死细胞崩毁后多无定形结构, 细胞成分漏出, 呈戒指状、舌状;有的死细胞因胞质缺损只看到裸核。中性粒细胞的死细胞也称为脓细胞, 在炎性反应过程中破坏或死亡的中性粒细胞数量较多, 结构模糊, 浆内充满粗大颗粒, 核形不清晰;细胞常成团存在, 细胞间边界不清晰。脓细胞与白细胞并无本质上的区别, 两者常相伴增多。尿中中性粒细胞增多主要见于肾盂肾炎、膀胱炎、尿道炎、前列腺炎等。 (2) 淋巴细胞, 直径6~12μm, 圆形或类圆形, 一般形态变化不大, 胞浆中颗粒成分很少, 观察不到运动。直接涂片镜检, 呈灰或灰白色, 表面结构均质化, 细胞边缘明显。主要见于肾移植术后及应用抗生素和抗癌药物引起的间质性肾炎。 (3) 嗜酸性粒细胞, 直径8~20μm, 为圆形或类圆形;胞浆内的嗜酸性颗粒为直径0.5μm的球状, 有折光性, 分布在全细胞质中;胞核通常分为两叶, 多为圆形, 比中性粒细胞核分叶大。主要见于变态反应性疾病。 (4) 吞噬细胞, 大小为白细胞的2~3倍, 边缘不整, 胞核呈肾形或类圆形, 结构细致位稍偏, 胞质中常有吞噬的红细胞、白细胞碎片、脂肪滴、颗粒状物等。主要见于急性肾盂肾炎、膀胱炎、尿道炎等。

1.1.3 上皮细胞:

尿液中的上皮细胞多来自泌尿系统的肾小管、肾盂、肾盏、输尿管、膀胱、尿道等处, 阴道脱落的鳞状上皮细胞亦可混入尿液中。肾小管内壁由肾小管立方上皮细胞所覆盖;肾盂、输尿管、膀胱和尿道近膀胱处的表面由移行上皮细胞覆盖;输尿管下部、膀胱、尿道和阴道表层为复层鳞状上皮细胞覆盖。这些部位出现病变时, 相应的上皮细胞在尿液中异常增多。 (1) 肾小管上皮细胞来自肾小管远曲小管和近曲小管立方上皮脱落的细胞, 其形态不一, 且在尿液中易变形, 有小圆形或不规则形, 也可呈多边形。体积是中性粒细胞的1.5倍左右, 直径多≤15μm。单核, 较大且明显, 多呈圆形, 核膜厚而清晰易见;胞浆中含有不规则的颗粒, 有时颗粒甚多, 以至看不清核[6]。 (2) 移行上皮细胞由肾孟、输尿管、膀胱和尿道近膀胱段等处的移行上皮组织脱落而来。由于来源于不同部位, 移行上皮细胞的形态随脱落时器官缩张状态的差异而出现大小不同的变化, 通常分如下三种类型:①表层移行上皮细胞:多为大圆上皮细胞, 胞体较大, 为白细胞的4~6倍, 多呈不规则圆形, 核较小, 常居中;②中层移行上皮细胞:体积大小不一, 常呈鱼形、梨形、纺锤形或蝌蚪形, 也称为尾形上皮细胞。长约20~40μm, 核较大, 呈圆形或椭圆形, 常偏于细胞一侧。这种细胞多来自于肾孟, 故称之为肾盂上皮细胞;有时亦可来自输尿管及膀胱颈部, 这些部位发生炎性反应时, 可成片、大量脱落。③底层移行上皮细胞:亦称小圆上皮细胞, 位于移行上皮底层或深层, 形态较圆, 体积虽小, 但较肾小管上皮细胞略大, 直径是白细胞的1~2倍, 不规则形更大;胞核虽大, 但较肾小管上皮细胞略小;胞浆略为丰富;在临床检验中需认真鉴别两类细胞, 正确判别[7]。 (3) 鳞状上皮细胞形体多扁平而薄, 又称复层扁平上皮细胞, 主要来自输尿管下部、膀胱、尿道和阴道的表层, 是尿路上皮细胞中体积最大的细胞。形状多呈不规则形, 多边多角, 边缘常卷折;胞核很小, 呈圆形或卵圆形, 为尿路上皮细胞核中最小者;全角化者核更小或无核;胞质丰富。女性尿液中来自阴道的表层鳞状上皮细胞, 其外缘的边角更为明显。

1.2 管型

管型是有机物或无机物, 如蛋白、细胞或结晶等成分, 在肾小管 (远曲小管) 和集合管内凝固聚合而形成的圆柱状物体, 因此也被称为柱状体。管型是尿液中的重要病理性成分, 尿液中出现管型常提示肾脏有实质性损害。管型一般多呈直或弯曲的圆柱体, 其长短粗细不一, 但两条长边多平行、末端多钝圆。因管型只在肾小管或集合管内形成, 其外形长短和粗细基本可反映肾小管和集合管内腔的形状。尿液管型的主要类型有透明管型、颗粒管型、细胞管型、蜡样管型及其他特殊形态的管型。

1.2.1 透明管型:

透明管型是由T-H蛋白和少量清蛋白共同构成, 是各种管型的基本结构。形态表现为平直或略弯曲, 甚至扭曲;质地菲薄、无色、半透明、表面光滑, 但也有少许颗粒或少量细胞黏附在管型外或包含于其中;多数较窄而短, 也有形态较大者;折光性较差, 镜下观察时应将显微镜视野调暗, 否则易漏检。透明管型在碱性尿液或低渗尿液中很易溶解和破坏, 因此需尽快检验。透明管型出现, 说明肾脏有严重的病变, 主要见于急慢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功能衰竭、急性肾盂肾炎、肾淤血等[8]。

1.2.2 细胞管型:

细胞管型是脱落的细胞黏附或包容于凝结而成的透明管型之中形成的管型。根据管型内包含的细胞不同可分为红细胞管型、白细胞管型及肾小管上皮细胞管型三类, 也有2种以上的细胞成分出现在同一管型内, 称为复合细胞管型。管型内的细胞可完整, 也可残缺不全, 有时候细胞会聚集于管型一端。一般一种细胞堆积量占整个管型1/3以上时, 可被称作某种细胞管型。在某些情况下细胞或颗粒易堆积在一起, 类似管型状, 其特点是长度较短、宽窄不一、边缘不整齐, 需注意鉴别。

1.2.2.1 红细胞管型:

红细胞管型中以红细胞为主体, 外观略带黄褐色, 可见到完整清晰、形态正常或异常的红细胞个体。但有时红细胞常互相粘连而无明显的界限, 有时甚至残缺不全, 在管型边缘可见形态完整的红细胞, 有时因溶血仅可见到红细胞淡影或破碎的红细胞。红细胞管型在尿路中停留时间较长, 管型内的红细胞会逐渐分解破坏, 形成棕色到红色的颗粒, 也可因溶血或均质化形成血红蛋白管型。形态表现为管型内充满血红蛋白。其来源有2种: (1) 血液管型或红细胞管型中的红细胞溶解, 血红蛋白均质化; (2) 溶血性输血反应或自身原因 (如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自身免疫性溶血等) 引起血管内溶血时, 过多的血红蛋白进入肾小管而形成血红蛋白管型。管型内一般无明显完整的红细胞, 但含有血红蛋白, 因此不染色状态下也可呈现均匀的橘红色。尿中出现红细胞管型表示有肾小球疾病和肾单位出血, 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炎急性发作、肾出血、急性肾小管坏死、肾移植排斥反应、深静脉血栓形成、狼疮性肾炎、IgA肾病等[9]。

1.2.2.2 白细胞管型:

白细胞管型内容物以白细胞为主, 有时含有退化变性坏死的白细胞, 一般多为中性粒细胞。管型内的白细胞多为圆形, 有时成团相互重合, 有时会因破坏呈残破状。在普通光镜下, 易与肾小管上皮细胞混淆, 给鉴别带来困难。可用加稀酸的方法来显示细胞核, 中性粒细胞多为分叶核, 而肾小管上皮细胞一般为一个大的圆核。白细胞管型表明肾脏有中性粒细胞渗出, 见于急性肾盂肾炎、肾脓肿、间质性肾炎、急性肾小球肾炎等[10]。

1.2.2.3 肾上皮细胞管型:

肾上皮细胞管型因管型形成于肾小管内, 包容了肾小管上皮细胞。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由脱落的肾小管上皮细胞与T-H蛋白组成, 成片上皮细胞与基底膜分离, 脱落细胞粘在一起;另一类为急性肾小管坏死时, 胞体较大, 形态多变, 典型的上皮细胞呈瓦片状排列, 充满管型, 细胞大小不等, 核形模糊, 有时呈浅黄色。此管型常难与白细胞管型区别, 酯酶染色呈阳性, 过氧化物酶染色呈阴性, 借此可与白细胞管型鉴别。肾上皮细胞管型常见于急性肾小管坏死、间质性肾炎、肾病综合征、肾淀粉样变性、慢性肾炎晚期、重金属中毒等。肾移植患者在移植后3d内出现肾上皮细胞管型是排异反应的可靠指标。

1.2.3 颗粒管型:

颗粒管型内含大小不等的颗粒物, 含量超过管型容积的1/3以上时, 称为颗粒管型。颗粒管型中包容的颗粒来自于崩解变性的细胞残渣、血浆蛋白及其他物质。按颗粒的粗细分为:粗颗粒管型 (常充满粗大颗粒, 多呈暗褐色) 和细颗粒管型 (含许多细沙样颗粒, 不透明, 呈灰色或微黄色) 2种。主要见于急性肾功能衰竭、急性或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肾小管硬化等。尿中出现颗粒管型提示肾脏有实质性病变, 主要见于急性或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肾小管硬化症、肾盂肾炎等。

1.2.4 蜡样管型:

蜡样管型是一类不含任何细胞和颗粒成分的、表面光滑、折光度高、均匀蜡质感的管型。其大小不一、宽窄不一、外形类似透明管型或有少许颗粒, 为蜡烛样浅灰色或淡黄色, 边缘清晰、常有切迹、折光性强、质地厚、易折断, 多数较短而粗, 两端常不整齐;一些蜡样管型还可出现略有弯曲或扭曲、泡沫状, 在低渗溶液、水和不同的pH介质内均不易溶解。出现蜡样管型提示肾小管有严重的病变, 预后差。见于慢性肾小球肾炎晚期、尿毒症、肾病综合征、肾淀粉样变性等。

2无机成分

2.1 生理性结晶

生理性结晶多来自食物或机体的正常代谢产生的盐类, 一般情况下无临床意义。

2.1.1 草酸钙结晶:

草酸钙结晶多为无色、方形、折光性强的八面体, 有两条明显、高亮的对角线相互交叉;有时呈哑铃形、椭圆形、小圆形等多种形态, 椭圆形或小圆形常与红细胞形态类似。溶解度低, 易在尿液中析出。

2.1.2 尿酸结晶:

尿酸是核蛋白中嘌呤代谢的产物, 以尿酸或尿酸盐的形式排出体外, 常出现于酸性尿液中。尿酸结晶体积大小相差悬殊, 有时被黏液粘连在一起形成类似管型的形状。形状呈多样化, 常见有三棱形、斜方形、哑铃形、菱形、蝴蝶形 (花瓣形) 、针形、木楔形、立方体形、四边形、六边形、腰鼓形、X形及不规则形等多种形态, 且大小不一。尿酸结晶在尿液中初形成时本无色, 但是据其化学性质易吸附尿液中的颜色, 而呈现深浅不一的黄色或黄褐色, 这种着色有助于识别。鉴别方法:尿酸结晶溶解于氢氧化铵溶液, 而不溶于乙酸或盐酸;加氨水溶解后又形成尿酸铵结晶。

2.1.3 非结晶尿酸盐:

非结晶尿酸盐主要是尿酸钠、钾、钙、镁的混合物。外观呈黄色、非晶形颗粒状或小球状沉淀物, 在低温、浓缩或酸性较强的尿液中易析出并沉淀, 因此冬季常见。尿酸钙结晶为淡黄色颗粒状, 周围有刺状突起的球形或菱形, 加热加酸后溶解, 多在新生儿或碱性尿液中见到, 一般无临床意义。鉴别方法:加热、加盐酸后可溶解, 加乙酸溶解后再形成尿酸结晶。

2.1.4 磷酸盐结晶:

磷酸盐结晶包括非结晶形式磷酸盐、磷酸镁、磷酸钙等。常可在碱性尿液或近中性尿液中见到, 来源于食物和机体代谢组织分解, 为尿液的正常成分。

2.2 病理性结晶

尿液出现与疾病因素或药物在体内代谢异常有关的结晶称为病理性结晶。

2.2.1 胆红素结晶:

胆红素结晶常出现在酸性尿液中, 具有多样形态, 如细针状 (可成束分布) 、颗粒状、菱形片状、圆片状、立方体样, 有时可附着于白细胞或上皮细胞表面, 由于氧化作用, 有时可呈非结晶体的色素颗粒状。颜色从黄褐色到红褐色, 因其具有明显的颜色, 如在尿液中出现, 会将其他有形成分染上颜色, 如将尿酸结晶、细胞和管型等染成深黄色。胆红素结晶常出现在梗阻性黄疸、急性肝坏死、肝硬化患者尿液中, 患者血清胆红素会有明显升高, 尿干化学试验胆红素为阳性。

2.2.2 胱氨酸结晶:

胱氨酸结晶是蛋白质分解而来的产物。形态比较单一, 均为无色六边形薄片样结晶, 边长可不等长, 边缘清晰, 折光性强, 可上下重叠排列, 也可单独出现。常见于肾结石、膀胱结石等。

2.2.3 胆固醇结晶:

胆固醇结晶为宽形扁平的板状, 多为缺角的长方形或方形, 类似于相互层登摆放的碎玻璃样。无色透明, 或被染上淡绿至黄色。因其脂类的性质, 密度低, 常浮于尿液表面, 成薄片状。常见于肾淀粉样变、脂肪变性。

2.3 药物结晶

药物结晶是患者使用各种治疗或检查性药物致尿液中出现可见结晶。药物结晶主要有以下几类: (1) 使用放射造影剂。如碘泛影剂、尿路造影剂等, 可在尿液中发现束状、球状、多形性结晶, 尿比重可明显增高 (>1.050) 。此结晶溶于氢氧化钠溶液, 但不溶于乙醚、氯仿等有机溶剂。 (2) 磺胺类药物结晶。近年来因磺胺类药物剂型的改进, 有些已难以在尿液中发现其结晶体。但仍有某些磺胺类药物在体内乙酰化率较高, 如磺胺嘧啶、磺胺甲口恶唑等, 在患者服药后饮水较少, 尿液偏酸的环境下, 易析出结晶, 阻塞尿道, 引起血尿、肾脏损伤甚至尿闭。 (3) 青霉素结晶。青霉素结晶在尿液中很少发现。如出现, 一定是抗严重感染时 (如脑膜炎和败血症) 超剂量用药导致。氨苄西林经尿液代谢后形成的结晶呈细长、无色棱柱形或针状, 可单个出现也可成束出现。青霉素-G结晶呈矩形、长方形, 一端为尖角样, 此种结晶形状的形成与样品被冷藏有关, 一般会出现在高剂量用药治疗患者的酸性尿液中。鉴别时一定要了解患者用药治疗的情况。

参考文献

[1]王鸿利, 叶裕春.中华检验医学大辞典[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0:382.

[2]董德长, 金大鸣.尿液沉渣检查不可忽视[J].上海医学检验杂志, 2000, 15 (2) :65.

[3]金大鸣.UF-100型尿沉渣全自动检测仪评价[J].中华医学检验杂志, 1998, 3 (3) :126.

[4]刘然, 刘佃香, 李玉梅.UF-1000i尿沉查分析仪红细胞测定与显微镜检查结果的对比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 2011, 8 (11) :166-167.

[5]胡嘉波, 顾可梁, 许燕萍, 等.UF-100型尿沉渣分析仪分析老年人尿沉渣变化[J].临床检验杂志, 2001, 19 (4) :218-219.

[6]冯梅青, 鲁卫平.尿沉渣分析板和干化学分析联和应用价值[J].临床检验杂志, 1999, 17 (3) :176.

[7]朱立华.临床基础检验学实验指导[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9:90.

[8]武建国, 顾可梁.医学实验诊断学进展[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0:5.

[9]丛玉隆, 马骏龙.当代尿液分析技术与临床[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8:87.

篇3:尿液有形成分检查面临的问题 丛玉隆

关键词:用电检查;反窃电;证据;电力合同;宣传;创新

中图分类号:TM76;F426.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5)20-0098-03

电力供应关系到群众的生产生活,与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而窃电行为对电网和人身的安全都带来严重威胁,因此做好用电检查管理,加强反窃电工作是维护公共利益的重要工作。目前窃电行为更加复杂,技术性越来越高,反窃电工作面临着更高的挑战。

作为反窃电工作人员,需要紧跟科技发展,结合实际工作,仔细分析目前反窃电工作面临的严峻形式。

因此需要对反窃电工作展开深入研究,最大程度降低窃电行为,为用户创造一个良好的用电环境,为经济快速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1 窃电产生的原因

窃电不仅降低了企业的经济效益,也可能威胁到窃电者的安全。但是各种违章用电的情况却屡见不鲜,究其具体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总结。

1.1 用户对用电安全知识和法律知识认识不足,没有意

识到窃电给自身带来的安全隐患以及严重后果

从发现的窃电记录来看,窃电行为在各种情况下都有分布,有部分都可能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已经是窃电。法律意识的淡薄是窃电行为的根本因素。

1.2 窃电者受到了利益的诱惑,因而铤而走险进行窃电

对于一些用电大户,用电费用是其成本的一部分。为了降低支出,因此为了这部分利益进行窃电。

1.3 对窃电行为惩处不力

由于对窃电者没有做到有限管理,对发现的窃电者惩处不力,会让窃电者形成侥幸心理,导致窃电行为进一步恶性发展。

2 反窃电面临的问题

2.1 窃电技术更加隐蔽

技术不断进步推动了电网的迅速发展,与此同时,窃电技术也逐步发展变得更加隐蔽。从技术上来看,窃电技术越来越智能。在原来的窃电行为中,一般是通过人工对电能表破坏等方式使得电量难以准确计量,电力企业通过提高巡查频率,是能够及时处理这种简单的窃电行为。

但是目前的窃电技术是通过高科技窃电仪器使电能表采集的电压、电流数据进行改变,使电能表无法准确测量到实际用电量。这种窃电方式在平常用电检查中难以发现,具有较高的隐蔽性。如以下两种技术型窃电:

①加装分流电阻,如图1所示。

②加接带电子遥控的线路板,如图2所示。

另外,部分用户拒绝供电企业对电能表进行检查导致纠纷,因此查找这种隐蔽性的窃电行为难度更大。

2.2 窃电主体增多

由于利益驱使,窃电行为其实在我们周边经常出现,窃电的范围逐渐增大。在城市或农村,小企业或大企业,都存在窃电现象。

随着窃电主体增多,窃电行为的数量越来越多,给供电企业带来了较大的经济损失。如果不能改变这种风气,窃电量会越来越大。

2.3 窃电行为取证难

由于电能是实时生产,实时使用的能源形式,看不见摸不着,窃电现场难以发现证据。并且一般窃电工具都比较隐蔽,更是加大了取证的难度。即使发现了窃电行为,但供电企业也无法第一时间调查出窃电量,只有在进行调查、总结资料后才能确定最终的数据。

由于以上的各种因素,取证难度往往较大。同时对于已经取得的窃电证据,在走法律程序时有可能部分证据被司法部门否认,这样不但追不回经济损失,事件对企业形象也会造成不良影响。

2.4 反窃电人员水平不高

反窃电人员在用电检查工作中不能与时俱进,熟练应用市场和法律开展工作。由于窃电者使用的窃电设备不断更新换代,供电企业的反窃电人员在设备的技术方面会存在一定程度的延后。窃电技术已经专业化,而反窃电的方法和水平却没有及时跟上。

2.5 取证过程中遭遇“软”、“硬”兼备,企图私了

在取证过程中,窃电者往往采取“软”、“硬”兼备的方式,借此与现场取证者私了。“软”就是以金钱或物质作为铒儿,歧途私下解决,“硬”往往以暴力阻挠或威胁人生安全为手断,这对取证者的品质和心理都是极大的考验。

3 反窃电措施

3.1 收集整理窃电证据

从分析上述反窃电工作面临的问题中可以看出,要利用法律打击窃电行为,就要掌握可靠的证据。为了提高反窃电工作的效果,就要重视窃电证据的收集和整理,这些证据可以采用多种方式。

比如采用询问笔录的方式,通过询问得到用户的用电情况,为对用户电量的分析提供数据。还可以收集到运行管理资料,找到窃电后出现的异常情况,特别是电能表的数据差。通过录音、摄像记录窃电现场,将窃电行为用可以看到的方式进行记录,提高证据的可信度。另外,在窃电现场发现的窃电工具或元器件也是非常重要的实物证据。

在收集证据的过程中,特别要注意证据的实效性以及可用性,这样收集到的证据才能成为反窃电工作的坚实的基础。在日常中,可通过需求侧管理、线损管理等8方面提供信息,应充分利用线损异常信息、计量故障异常报警信息,作为窃电信息初始数据来源。

例如:2013年1月15日,中山供电局用检员通过电能计量管理系统自动采集用户现场电能量计量数据,包括示度电量、分时电量、冻结电量等营销收费服务所需电能量信息,实现远程抄表,为电力营销服务提供信息化的技术支持手段和依据;通过监测现场用电计量情况,包括计量装置故障、计量回路异常分析,发现中山市某用户用电负荷于2012年11月4日开始发生变化,与其正常时用电负荷曲线对比有明显区别。根据用户用电负荷曲线分析,为间断式窃电,窃电时间时断时续,没一定规律,在抄表期前后用电负荷比较正常。经用电现场检查,存在“故意使供电企业用电计量装置计量不准或者失效”的事实,共追回损失329,856.36元。

3.2 规范电力合同

在于用户签订电力合同时,要与用户约定好不违规用电,以约束用户的用电行为。通过电力合同明确窃电行为是一种违法行为。

如果发生窃电行为,就需要根据合同中签订的内容进行补偿。通过这种方式,用户会了解到窃电会给自己带来麻烦,构成犯罪供电企业也能根据电力合同更好地对窃电行为进行打击处理。因此规范电力合同是防止窃电行为的重要法律手段。

3.3 加大用电宣传

在预防窃电行为的方法中,做好用电宣传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用电宣传的内容主要包括窃电的危害、用电的法律问题以及用电的安全问题。供电企业可以利用传统的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介对用户开展用电宣传,也可以利用互联网、QQ、微信等新兴平台进行宣传。通过一些典型的窃电实例,让用户理解到窃电对公共利益是一种侵害,同时对窃电者自身也会带来伤害。通过广泛的宣传,争取到广大群众对反窃电工作的支持。从以往经验来看,很大部分窃电行为是群众举报发现的,因此可以加大对群众的举报进行一定程度的奖励,如此,有利于反窃电工作的开展。

3.4 创新反窃电技术

由于窃电技术的发展,窃电行为越来越难以发现。作为供电企业员工,跟上技术发展潮流,对反窃电技术进行创新,研发出能够应对目前智能化窃电技术的设备,能有效抑制高科技窃电行为的出现。充分利用用电采集系统、营销系统以及生产系统,对用电量以及用电过程进行严格监控。特别是电能采集系统对各个用户的电量实时采集和反馈,成为窃电数据分析的主要依据。

3.5 加强员工培训

反窃电工作是一项技术水平和综合能力要求都高的工作,因此需要通过加强反窃电员工的培训,建设成为作风好、技术高的工作队伍。

通过开展反窃电技术交流培训,可以了解到最新的窃电行为动态,提高查处违章用电技能水平。反窃电是一项长期的工作,相关工作人员不能将目光局限在追回电能损失,更要利用好法律,降低窃电行为,让大家遵守法律规定,有力开展反窃电工作。对于员工的培训工作还需要员工掌握详细的法律知识,这是优秀用电管理人员必须具备的重要技能。

应该熟练掌握国家和地方出台的相关法律法规。能够熟练运用《电力法》、《电力供应与使用管理条例》以及相关的《民法通则》等。这样才能够在发生问题的时候及时的运用法律武器进行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这样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违法情况的发生。

反窃电工作紧急性对于用电检查人员的要求进一步的提升,供电企业积极组织用电检查工作培训活动,是员工能够不断的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的途径。员工这样才能够更好的投入到用电检查工作中,使用电检查工作效率不断的提升。

用电检查人员要结合理论知识,强化对用电检查工作的了解,认真学习窃电案例,在案例中积极吸取工作经验,这是指导工作、提升用电检查工作的重要方式。

3.6 运用法律对于窃电行为进行严厉的打击

窃电行为是一种违法行为,性质的严重性与发展的态势相关,对于和谐社会的稳定产生严重的影响。因此,必须运用法律武器对窃电行为进行及时的打击,维护用电检查的规范性。供电企业应该积极与公安部门相互配合,详细的收集案件的证据。并且在处理的过程中能够采用合法的手段对电费等进行追缴,对于严重的窃电者应该通过司法部门追求窃电者的责任,并且使窃电者受到相应的惩处,这样能够起到震慑的作用,教育其他人,避免窃电行为的再次出现。

3.7 坚持防范和查处相结合的原则

供电企业应该注重质量关的把握,对于窃电行为开展相应的惩处,对用电计量装置进行不断的完善,提升防窃电性能。强化防窃电性能将会提升窃电成本投入,这样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遏制窃电行为的出现。

同时,应该加强对新型设备的投入使用,新型负荷控制终端设备等需要及时的更新防倒码功能软件,并且根据工作的实际情况增大人力物力的投入,改善用电检查的外部环境,实行“防抓并举”的用电检查策略。

用电检查工作的重心与策略应从以前以“抓为主、防为辅”的策略转移到“抓防并举”的工作方向上来。通过负荷控制终端实现了24 h对用户用电负荷的监控,对管理用户用电起到了关键作用,犹如供电企业在窃电者身边安装了一只千里眼,可以及时发现嫌疑用户用电负荷的异常情况,一旦出现用电异常情况,用电检查人员即可进行检查。

对用电情况进行全面的监控,这样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用户对于用电的管理。同时不断的强化系统,形成内外反窃电与用电检查交流经验的开展。根据各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同情况,开展区域性用电状况调查工作,结合各区域反窃电经验,组织用电检查人员技术交流学习。反窃电工作较为复杂,社会性较强,需要长期保持。

因此在用电检查工作中将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在为用电检查人员不断积累丰富经验的同时,也增加了用电检查工作的难度。

4 结 语

用电检查中,开展反窃电措施的研究具有现实意义。在科技高度发达、群众法律意识增强的如今,在开展反窃电的工作中面临着技术和人情上的严峻考验。

为了满足新形势下的要求,反窃电工作人员要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加强反窃电证据的收集整理,规范电力合同的填写,增强宣传力度,创新反窃电技术,开展技能培训,以提高反窃电工作的成效。

参考文献:

[1] 方绍怀.一起用户窃电检查的分析及总结[J].科技经济市场,2011,(7).

[2] 华永政.试论供电企业反窃电管理的几项措施[J].中国城市经济,2011,(12).

篇4:尿液有形成分检查面临的问题 丛玉隆

关键词:全自动尿沉渣分析仪,尿沉渣镜检,有形成分

为了适应尿沉渣分析标准化的要求,全自动尿沉渣分析仪在临床检验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极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减轻了检验人员工作负荷。但是UF-100i在检测尿红细胞和白细胞时,尿液中的草酸钙结晶、酵母菌、细菌等对红细胞检测结果的干扰比较大,而扁平上皮细胞、小圆上皮细胞、滴虫等会对白细胞检测产生干扰。为了观察仪器法的可靠程度特做了对比试验,现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标本来源

随机收集2011年3月-5月本院门诊及住院患者清洁中段尿637份。

1.2 仪器与试剂

UF-100i型全自动尿沉渣分析仪、配套试剂及质控物(日本Sysmex公司),OLYMPUS显微镜,低速水平式离心机,一次性洁净尿杯,塑料试管等。

1.3 方法

用一次性尿杯随机收集门诊及住院患者清洁中段尿637份,每份充分混匀后分成两管各10 ml,一管用于UF-100i分析,严格按照UF-100i操作方法进行尿液分析,每天用Sysmex公司提供的尿沉渣质控品监控;另一管用于镜检,1500 r/min离心5 min,去上清液留沉渣0.2 ml,取0.02 ml置于载玻片上,用18 mm×18 mm盖玻片覆盖后镜检[1]。所有标本均在取样后2 h内完成检测。

1.4 观察判断标准

显微镜检红细胞>3/HP为异常,白细胞>5/HP为异常,上皮细胞>7/HP为异常,管型>1/LP为异常;UF-100i检测红细胞>18个/μl、白细胞>25个/μl、上皮细胞>35个/μl、管型>0.38个/μl为阳性[2]。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1.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UF-100i与显微镜检测结果比较见表1。

2.2

对637例标本UF-100i的检测结果分析显示,白细胞、红细胞、管型的假阳性率较高,分别为7.62%(40/525)、10%(53/530)、13.68%(84/614);UF-100i检测的假阴性率非常低,白细胞仅发现3例,均为白细胞聚集引起,红细胞发现2例,其中1例为影红细胞,1例为类酵母菌样红细胞,上皮细胞和管型未发现假阴性情况,见表2。

3 讨论

全自动尿沉渣分析仪UF-100i应用了流式细胞和电阻抗分析原理[3],尿液中细胞等经荧光色素菲啶(phenantridine)与羧花氰(carbocyanine)染色后,在鞘流液作用下单个、快速通过氩激光检测区,当仪器捕获了荧光强度(Fl)、前向荧光脉冲宽度(Flw)、前向散射光强度(Fsc)、前向散射光脉冲宽度(Fscw)、电阻抗信号后,综合识别和计算得到了相应细胞的大小、长度、体积和染色质长度等资料,并做出红细胞、白细胞、细菌、管型等的散点图及定量报告。

本文研究显示,以显微镜检测为金标准,对UF-100i检测结果分析,40例白细胞假阳性样本,经镜检确认27例由鳞状上皮细胞引起,7例由小圆上皮细胞引起,4例有非晶形结晶引起,2例为不明杂质。小圆上皮细胞与白细胞相似,影响了白细胞的检测,尤其是孕妇尿液,存在大量表层鳞状上皮细胞、移形上皮细胞等大细胞,具有较强的前向散光强度和荧光强度特性,分布在高的荧光脉冲宽度区域和低于管型的散射光脉冲宽度区域,仪器可能将这类上皮细胞误认为白细胞,从而造成白细胞计数假性增高。

影响红细胞检测准确性的因素中,细菌居首位[4],其次为结晶、类酵母菌、精子等。本文中53例红细胞假阳性标本,经镜检确认21例由大量细菌引起,19例是由草酸钙结晶引起,10例由酵母菌引起,另有3例为精子干扰引起。草酸钙结晶、类酵母菌由于和红细胞具有相似的形状和荧光强度,在散射图上两者交叉分布,而被仪器误认为是红细胞;尿液中的细菌数量超出仪器测定范围,会导致红细胞计数可信度降低,细菌可对红细胞数量的测定产生一定程度的干扰,使结果产生假性升高。

有文献报道,尿液有形成分中管型的假阳性率最高,这与本文的研究一致[5]。管型假阳性主要由黏液丝、上皮细胞、类柱体、磷酸铵镁结晶引起,这些物质具有一定的长条形状,易被仪器误认为管型。当黏液丝上附着大量细菌和细胞时,经过荧光染色发出较强的荧光强度和前向散射光脉冲宽度而被仪器误认为病理管型。另外妊娠妇女尿液中极易出现假管型,且数值较高。

综上所述,全自动尿沉渣分析仪虽然具有操作规范化、检测自动化、速度快、重复性好等诸多优点,但由于尿液成分复杂,干扰因素较多,以致结果有较多的假阳性。临床实验室使用的全自动尿沉渣分析仪属于筛选仪器,不能够完全替代显微镜镜检。在实际工作中,遇到仪器报警或提示异常信息,操作人员均应做显微镜复检,以避免错误结果的出现或异常有形成分的漏检。

参考文献

[1]叶应妩,王毓三,申子瑜.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M].第3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294.

[2]丛玉隆,马骏龙,张民,等.现代尿液分析技术与临床[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7:57.

[3]熊立凡,刘成玉.临床检验基础[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72.

[4]席洪刚.UF-1000i尿沉渣分析仪检测红细胞的假阳性结果分析[J].包头医学院学报,2009,25(3):50-51.

篇5:尿液有形成分检查面临的问题 丛玉隆

[关键词]用电检查;反窃电措施;方案设计;管理深化

[中图分类号]C9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5-0313-01

前言

用电检查环节是企业的营销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实现对用电检查工作的稳定运行。在实际作业过程中,影响用电检查的因素是很多的,有内部因素,也有外部因素。主要包括一系列的窃电行为及其违章用电环节,为此我们要进行用电检查系统的不断优化,促进供电企业的内部相关环节的稳定运行。

一、关于用电检查系统的现状分析

1.为了提高电力系统的日常的运作质量效率,我们要进行用电检查系统的完善,促进日常的检查环节、指导环节及其监督环节的稳定发展,促进电力用户的用电环节的稳定发展。为了实现这一目的,我们要进行相关国家供电法规的应用,促进供电标准的深化,实行其政策方针的不断优化,以满足实际经济生活的需要。

为此我们要进行电力用户送点装置过程中的电力设备的稳定,实现其供电技术的稳定发展。在此过程中,我们要进行电源方案的保安措施,进行电力用户进网作业系统的完善,实现对电力用户的用电计量装置的有效监管,以促进继电保护装置的稳定运行,实现对调度通信装置的有效应用,通过对用电管理环节的优化,确保用电客户的稳定用电,这一目的的实现,也离不开对自卑电源安全情况的深入,促进并网电源环节的有效检查。

2.与其他企业生产产品不同的,电力企业的电能是一种一体化的模式,也就是其生产环节、运输环节及其销售环节等的一体化进行。由于现实状况的影响,其容易发生电力资源被窃取的现象,并且对其窃电证据的考证这是比较困难的事情。这不利于我国进行用电检查系统的完善。在实际窃电现场,很难发现相关的窃电痕迹,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窃电技术手段也在得到发展,其窃电手段的层出不穷,其窃电模式的隐秘性,都不利于实现对电能资源的有效检,如果不能采取相关措施,解决掉这个难题,是不利于电力企业的综合效益的提升的,为此我们要进行电力企业内部的相关环节的有效优化,促进社会供电秩序的稳定,促进社会经济建设环境的稳定。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日益扩展,原先的用电管理模式已经难以满足实际工程的需要,为此我们要进行用电系统的更新。其创痛的用电管理模式具备低效率、低质量性,不能实现对用电检查管理的有效应用。在实际电能输送过程中,相关检查人员的自身技术素质是比较低的,不能实现检查人员的自身素质与防窃电技术的有效结合,这是我们需要加以重视的问题。

二、关于供电环节中反窃电方案的优化

1.为了提高供电环节的反窃电能力,我们首先要进行窃电作案手法的深入了解,通过对相关环节的应用,实现对供电系统的优化,以确保日常供电环节的稳定运行。在此过程中,我们要进行计量互感器用电现象、损坏电能表现象、无表用电私接现象等的避免。我们要根据这些窃电模式,进行智能型防窃电模式的应用,实现对日常电能窃电现象的避免。在实际过程中,也出现电能表的电压、电流等参数改变的问题,为此我们要针对这些问题,进行相关措施的应用,促进用电检查系统的更新,健全。近年来,受到经济利益的驱使,窃电主体逐渐由部分高耗能企业、个体企业和居民用户逐渐转变为个体企业、租赁承包企业、集体企业、个别国有企业及中外合资企业,呈现复杂化的趋势,使供电企业遭受巨大经济损失。同时,相关窃电技术和窃电产品日趋现代化、专业化,社会上已经出现从事窃电技术研发和窃电产品生产的企业。严峻的窃电形势与现代化的窃电技术对用电检查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电力企业只有采取积极有效的反窃电措施,才能有利打击违章用电和窃电行为,切实保障电力系统的经济运行和供用电安全。

2.在此过程中,我们也要进行查处、预防等原则的防窃电模式的深化,促进供用电装置的质量的提升,以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们要进行用电计量装置的防窃性能的深化,促进其查处工作环节的完善。确保其电能计量装置的配套性,实现其制作材料环节的稳定运行,实现对电缆线环节、计量柜环节、计量互感器环节等的规范,实现日常供电效率的提升。实现电能计量装置的全封闭,使之具有良好的防窃功能。对现有电能计量装置中存在容易窃电的缺陷进行结构改造,改造计量回路和计量方式,并利用高科技手段充分发挥负荷控制系统的电量分析和监控功能,将电能计量装置与电能负荷控制终端技术相结合,增强窃电的难度,逐步实现对用户电量的即时监控和遥测。

我们也要集训你防窃电能表的广泛普及,促进其防窃性能的有效改善。比如电子式电能表的反向用电环节的应用,确保其防窃电n生的提升。或采用锰铜片分流,预防表外短接电流线窃电。在民用电能计量方面积极应用具有多种防窃电功能的DDSD1352电子式多功能电能表,防止接地窃电、电容窃电、分流窃电等行为。

3.我们也要进行用电检查管理系统的完善,确保电力行政管理机构的建立健全,以满足实际电能管理的需要,确保其电力部门的自身管理系统的健全,促进其电力输送过程中的管理环节、指导环节、售后环节等的规范,进行日常电力行政程序的管理,确保防窃电方案的稳定运行。相关公检法部门要进行防窃电方案的应用,促进供电秩序的稳定运行。我们也要进行联合执法组织的建立,确保其内部管理结构的完善,实现其用电检查队伍的完善,实现其用电管理环节的优化。依法打击窃电行为,加强反窃电打击力度,目前窃电行为依旧普遍存在的+主要原因就是打击窃电行为的手段过于单一,在实际执行的过程中表现出一定的随意性和软弱性。在反窃电工作中,窃电不能简单认定为违约问题,其行为性质及当前发展态势已经成为影响社会供用电安全和电力企业经济效益的一大公害,对于严重的窃电违法行为,不仅应该在经济上给予制裁,必须运用刑法等严厉法律手段进行打击,通过行政或司法渠道追究窃电者的责任。电力企业在打击反窃电工作中,应全面配合、协助公安部门收集相关证据,使窃电者受到应有的惩处,从而起到一定的威慑和教育作用。

4.我们也要进行防窃电技术的更新,确保其防窃电技术水平的提升。因此,我们要顺应用电系统的智能化、科技化的发展趋势,进行窃电现象的有效避免。为了实现供电企业的综合效益的提升,我们要进行防窃电技术的资金投入,确保相关供电管理人员的意识观念的更新,实现对其防窃电设备的有效应用,确保其窃电检查设备的不断更新,以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进行电能表系统的不断完善,促进其用户电压监测管理环节的稳定运行,进行用户电量及其电压数据的有效读取。如在反窃电工作中广泛应用多功能用电检查仪和变压器容量测试仪进行电能计量装置的误差测试和变压器装置的容量和性能检测,减少电能计量误差及变压器运行异常的情况,帮助用电检察人员判断窃电行为。同时在用电合同中强化窃电行为应承担的民事责任,辅助反窃电工作的实施,最大限度的挽回电力企业的经济损失。

三、结束语

为了促进供电企业的健康发展,我们要进行防窃电管理方案的更新,这是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1]廖仁章.用电检查工作中的反窃电重大意义[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0,09

[2]董霄燕.浅淡用电检查中的反窃电[J].科学之友(B版),2009,04

篇6:尿液有形成分检查面临的问题 丛玉隆

关键词:尿液有形成分,全自动尿沉渣分析仪,应用评价

1 材料

1.1 仪器:

龙鑫LX-5000全自动尿沉渣分析仪 (杭州龙鑫科技有限公司, 下称仪器) 。牛鲍式计数板。尿液干化学分析仪。

1.2 样本采集:

随机选择有红细胞、白细胞、管型的新鲜尿液标本共120例。

2 方法

2.1 仪器法:

取新鲜尿液10 mL于特制刻度试管中, 用可调加样器吸取0.2 mL于流动计数池中, 用双盲法计算红细胞、白细胞、管型等。

牛鲍式计数板法:参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尿沉渣定量检查法。

评估方法。

(1) 准确度检查:

取pH6.5经干化学分析仪测定各项指标正常的新鲜尿液, 配制红细胞, 含量 (理论值) 分别为400、200、80、25、10个/μl共5个量级单位, 并用仪器、牛鲍式计数板重复充池2次, 取均值。

(2) 精密度检查:

取同一新鲜尿液标本, 按仪器操作规程, 用双盲法分别对红细胞, 白细胞等有形成份重复充池计数10次, 计算出各种有形成份的CV (%) 值。

(3) 携带污染率

先取1份红细胞500个/μl, 白细胞230个/μl, 上皮细胞27个/μl, 管型15条/μl?的新鲜尿样重复计数3次, 接着用1份红细胞35个/μl, 白细胞15个/μl, 上皮细胞5个/μl, 管型1条/μl新鲜尿样重复计数3次, 按公式求污染率。

(4)

将含红细胞1000个/μl尿样分别稀释成75%、50%、25%、10%、5%的浓度为横坐标, 用仪器测定3次取均值作为纵坐标绘图。

(5) 可比性比较:

用仪器和牛鲍式计数板分别对120例新鲜尿样, 分3个量级作白细胞计数, 其中40例作红细胞、管型计数 (双盲法) 取均值, 进行t检验处理。

2 结果

2.1 准确性检查:

LX-5000法红细胞测定准确性为96.1%, 见表1。

2.2 精密度测定:

仪器有良好的精密度。见表2。

2.3 仪器经冲洗后, 流动计数池极为清晰, 基本无有形成份沉积, 所测得的携带污染率分别为:红细胞0.20%、白细胞1.35%, 上皮细胞及管型为0。2.3

见表3。

2.4 稀释线性能:

红细胞稀释后显示良好线性。

Y=9.9798X-0.0133, R2=1。见表4。

2.5 可比性比较见表5。

3 讨论

3.1 尿中有形成分以往主要靠显微镜检查, 由于误差较大, 现推荐使用尿沉渣定量分析仪, 以“XX个/μl”形式定量报告。早期的尿沉渣定量分析仪存在操作繁琐及速度慢的缺点, 全自动尿沉渣分析仪, 较好地解决了上述问题。

龙鑫LX-5000全自动尿沉渣分析仪采用全自动数码相差显微镜镜检原理, 利用流动计数池与医学图像信息扫描识别技术。自动吸取新鲜尿液200 μl注入流动计数池中。视野计数量为5 μl, 沉渣厚度为0.127 mm, 每1小格容积为0.01 μl。每次充池都是定量的, 恒定的, 有形成份的分布较为均匀。具有背景清晰, 准确性好, 精密度高的优点。而且免去手工操作带来的个体差异。计数完毕可自动冲洗, 操作在封闭的环境下进行, 不会对环境、操作者造成污染。

3.2 仪器对红、白细胞及管型等主要参数重复性好, 可反复悬浮, 变异系数小。与牛鲍式计数板法结果具可比性。仪器采用双通道设计, 标本检测充池时间为3 s, 而有形成份完全沉淀约50 s, 完成1份标本计数平均约45 s, 检测速度快, 明显优于计数板法。该机具有自动冲洗装置, 但对一些蛋白质多、黏性大且白细胞多、糖量高的标本则需多次冲洗, 霉菌不易洗去, 应注意其携带污染的发生。必要时可采用10 g/L次氯酸钠溶液浸泡后冲洗效果较佳。

3.3 从表4看出, 仪器稀释实验显示良好线性范围。测试阶段广东地区气温较高, 人体水份丢失, 较多能引起尿液的浓缩, 高浓度标本, 有形成分较多, 对结果的观察带来一定影响。龙鑫LX-5000全自动尿沉渣分析仪具自动稀释功能, 在测定过程中根据尿液有形成份的状况, 选择不同倍量稀释, 有助于减少人工稀释的误差。

综上所述:龙鑫LX-5000全自动尿沉渣分析仪自动化智能程度高、尿沉渣检查标准化、规范化, 操作简便、快速准确、有助于实验室鉴别血尿、脓尿、结晶尿等泌尿道疾病。可视为目前尿沉渣检查的理想工具。

参考文献

[1]叶应妩, 王毓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M].第2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1997.133-134.

[2]姚桂玲, 崔云龙, 李云莲, 等.尿分析仪测定红细胞初步评价[J].临床检验杂志, 1996, 14 (4) :42-43.

篇7:尿液有形成分检查面临的问题 丛玉隆

关键词:用电检查;重点问题;反窃电措施

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一些窃电的方式也在不断变化,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由于电力企业用电检查工作不够完善,导致窃电现象频频发生,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积极的加强用电检查,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处理,才能促进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行,保证良好的供电质量。

一、当前用电检查工作现状

就现阶而言,窃电、违章用电状况严重,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主要如下:

(一)窃电主体的转变

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虽然存在较大的窃电群体,但是窃电以个体为单位的窃电用量较小,随着宣相关机制不断完善,个体窃电现象已经得到了有效控制。同时,由于利益的驱动,窃电的主题已经逐渐转变为一些高耗能企业,导致窃电现象逐渐严重,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二)窃电技术的发展

传统的窃电方式主要有表外窃电、跳线窃电等。科技的发展,窃电方式已经演变出许多一些方便快捷、隐蔽的窃电方式,且已经逐渐演变成为大规模的窃电公司,对电力企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二、用电检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没有确凿的窃电证据

电力能源作为一种商品,但与其他商品有很大差别,在窃电发生以后,导致工作人员无据可查难于查证。通常来说,不法分子窃电所采用的工具十分简单且十分隐藏,用电检查工作人员在实际的检查过程中,由于不能进行全面检查,不能及时发现窃电工具。另外,窃电不需要存储运输,且具有较高的效益,使得窃电现象更加严重,造成了严重的损失[1]。

(二)用电检查队伍完善

就目前来看,我国电力企业发展中,用户数量众多,但是,相应的用电检查工作人员数量却不能满足实际的工作需求。另外,由于一些新科技的不断应用,所采用的设备比较高端,导致工作人员所采用的用电检查设备不能有效的检查出窃电。相关部门虽然已经积极的工作人员进行培训,使得工作人员综合工作能力有所提高,但是依旧不能满足实际用电检查工作需求,例如:所使用的设备不能达到良好的检查效果、工作人员对于相关的检查工作不够明确等。

三、提高用电检查质量的措施

(一)积极的将窃电防范和检查相结合

电力企业在防窃电的工作过程中,工作人员首先应该积极的加强用户用电计量设施,通过用电计量提高防窃电的工作质量,同时,还要做好窃电的防堵工作,及时的采用合理的方式对用电计量设备进行改造,能够对电力系统的输送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加大相应法律机制,能够对于一些不法分子形成一定的震慑力;积极的加强防窃电新设备的研究应用,能够有效提高防窃电工作质量[2]。

另一方面,工作人员还应该积极的完善相应的用电检查策略,及时的进行思想的转变,从传统的抓积极进行转变,主动出击,制定合理的检查机制,对相应的用户采取全天候检测的方式,不仅能够有效的提高用电检查工作的质量,还能有效的提高电力企业人管理水平。

(二)积极构建完善的用电检查工作队伍

在电力企业发展过程中,想要积极的提高用电检查工作的质量,首先应该积极的构建的一支强强大的、综合素质过硬的用电检查工作队伍。在实际的队伍构建过程中,相关工作主要包含了以下两个方面;1.积极加强对于工作人员的培训,积极的传授一些专业知识,同时还要以实际案例进行分析,才能够有效的提高培训质量,保证工作人员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对于一些突发事件能够及时的进行处理,保证良好的工作质量。2.不断加强用电检查工作基础设施的建设。在实际的用电工作检查过程中,不仅对于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同时,还应该具有良好的设备。随着窃电技术以及设备的不断发展,传统的用电检测设备已经不能满足实际的工作需求,因此,积极的引进新设备十分重要。相关部门应该积极的加强科技的投入,积极的对窃电设备进行研究,发明一些有针对性的设备,才能有效的提高防窃电工作的质量,促进电力企业的发展[3]。

(三)加强法律手段的应用

在实际的电力输送工作中,相关部门应该积极的加强法律手段的应用,依据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法律条例,积极的对窃电人员进行严厉打击,才能起到一定的震慑作用。在用电检查工作中,相关部门应该积极的进行打击窃电工作的宣传力度,积极宣传窃电的危害,加强用户合法用电意识;在实际的用电检查工作开展过程中,工作人员应该积极的和相关的执法部门共同工作,对于发现的问题及时的进行处理,能够提高用电检查工作的质量,促进电力企业的发展,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四、总结

综上所述,在电力企业发展中,积极的加强用电检查工作十分必要,同时也是促进电力企业发展的根本。在实际的用电检查工作中,相关工作人员应该积极从检查机制、用电检查队伍建设、有效管理机制等方面入手,依据实际的用电检查工作的现状制定科学有效的工作机制,才能有效的提高工作质量,保证电力企业良好的经济效益,促进电力企业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宇豪.用电检查面临的问题及反窃电措施[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3(6):139.

[2]莫丹丹.用电检查面临的问题及反窃电措施探讨[J].技术与市场,2013,20(12):239.

上一篇:班主任工作会议发言材料下一篇:敬老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