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液的形成教案

2024-04-08

尿液的形成教案(通用9篇)

篇1:尿液的形成教案

人体内废物的排出——尿液的形成(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排泄的概念,了解泌尿系统的组成及各器官功能; 2.掌握肾脏的结构与尿液的形成过程。3.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观察和思维能力。过程与方法:

1.观察泌尿系统模式图,肾脏结构示意图、尿的形成示意图; 2.训练自主学习,分析资料及交流表达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科学的态度。教学重点、难点

肾单位的结构和尿液的形成过程。教学过程

一、引入

提问:人体生命活动中会产生哪些废物呢?学生回答。

二、新课 1.排泄

排泄与排遗的区别;

人体将体内的尿素、多余的水分和二氧化碳等物质排出体外的过程叫排泄; 提问:排泄的主要途径是什么?学生阅读课本回答;

总结:人体排出废物的途径有三种,但以尿液为主要形式。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一下尿是如何形成的?要想知道答案,必须先了解泌尿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2.观察泌尿系统图,认识泌尿系统的组成,了解各个器官的主要功能。学生自主学习并回答问题。

过渡:肾脏形成尿液,是泌尿系统中最主要的器官。3.肾脏

(1)观察肾脏的内部结构:肾的皮质与髓质、肾盂。

(2)认识肾单位。通过观察肾单位结构示意图,阅读课文并思考问题: a.肾小球是由什么构成的?

b.肾小球壁有什么特点,薄还是厚,一层还是多层? c.肾小管有什么特点?它周围存在哪种血管? d.血液是怎样流经肾单位的呢?

通过自主学习,思考及讨论使学生理解肾单位的结构及特点。过渡:血液流经一个肾单位时是如何形成尿液的? 4.尿液的形成

(1)观察尿液的形成过程示意图

血液中的物质透过肾小球在肾小囊中形成原尿,再经过肾小管形成尿液;注意:观察毛细血管的分布位置,回忆以前学过的毛细血管的作用。总结:肾单位有两处毛细血管分布,分别是肾小球和肾小管周围,结合毛细血管的作用,推测这两处发生了物质交换。(2)分析课本23页小资料

学生思考讨论:血浆到原尿,直至形成尿液,成分有没有变化?哪些变化?教师指导学生分析资料的方法。

分析资料中的数据:得出排尿主要是排出无机盐和尿素,还有多余的水;a.比较血浆和原尿成分的变化,引出肾小球的滤过作用; b.比较原尿和尿液成分的变化,引出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3)观看肾单位中尿液形成的动画,加深印象

(4)联系实际:医生在检验病人尿液时发现了蛋白质,可能是肾的哪个部位出现了病症?如果发现的是葡萄糖呢?

三、课堂小结

四、板书设计

人体内废物的排出----尿液的形成

一、排泄

二、泌尿系统

三、肾脏 1.肾脏结构 2.肾单位

四、尿的形成:

血液—肾小球滤过形成—原尿—肾小管重吸收形成—尿液

篇2:尿液的形成教案

----尿液的形成

一、教学目标:

1、泌尿系统的组成

2、肾脏的结构、功能

3、理解尿液形成过程

4、学会看尿液报告单

二、教学重点:

1、尿液的形成过程

三、教学难点:

1、肾脏与肾单位的结构和功能关系

2、尿液的形成过程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自主学习

1、尿液的形成依赖哪个系统?

2、泌尿系统有哪些器官组成?其中主要器官是?

3、肾脏位置?数量?颜色?形状?结构组成?

4、肾单位有哪些部分组成?

5、肾脏与肾单位的包含关系?

6、肾脏功能?肾单位功能?

7、血液、原尿、尿液联系?

(三)合作探究

1、结合尿液形成过程分析血液、原尿、尿液成分的区别?

2、分析病人尿液成分的几项指标(g/L):

讨论:(1)、与正常人比较,这个病人尿液中的哪些指标是不正常的?(2)、推测这个病人的肾脏哪些结构出现了问题。

(四)小结

1、泌尿系统的组成

2、肾脏的结构、功能

3、尿液在肾单位形成过程

4、会看尿液报告单

(五)课堂练习巩固

1、如图是人体泌尿系统结构示意图.请根据各器官的功能描述,写出相应器官名称.

2、如图是肾单位结构模式图,其中具有重吸收作用的部位是()。

3、如图是尿的形成过程示意图:

(1)图中④是 ;③是。

(2)③中的液体是,经 作用形成的。

(3)⑤中的液体是

。经图中⑤肾小管的 作用,将大部分的水、部分无机盐和全部的 吸收回血液形成的。

4、从肾小球、肾小囊和肾小管流出的液体分别是()A.原尿、原尿、尿液

B.血液、原尿、尿液 C.血液、尿液、尿液

D.原尿、血液、尿液

5、正常情况下血浆、原尿、尿液中都会含有的物质是()①蛋白质

②葡萄糖 ③尿 素

④水

⑤无机盐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②④⑤

6、某人的血浆、原尿、尿液成分比较如表(单位:g/100mL),根据样液的成分判断A,B,C三样液分别是()

成分

蛋白质

葡萄糖

无机盐

尿素 A样液99

0.00

0.10

0.72

0.03 B样液95

0.00

0.00

1.50

2.00 C样液90

7.00

0.10

0.72

0.03 A.原尿、尿液、血浆

B.原尿、血浆、尿液 C.尿液、原尿、血浆

D.血浆、原尿、尿液

7、如图是正常人肾小管内某种物质的含量变化曲线示意图,该物质是()

A.尿素

B.无机盐

C.葡萄糖

D.水

8、尿液与原尿相比,一般不含葡萄糖,这是由于()A.肾小球的过滤作用

B.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C.膀胱的储存

D.输尿管的输送

9、肾炎病人的尿液中,若发现有红细胞和蛋白质,则发生病变的部位可能是()A、肾单位

B、肾小球

C、肾小囊

D、肾小管

10、农民将人尿收集起来,加水后浇在菜地里,能加快菜苗的生长。原因是正常尿液的成分中含有()

A.尿素

B.水

C.蛋白质

D.葡萄糖

篇3:《山地的形成》教案设计

高一学生对山地、大陆漂移学说及板块构造学说有了一定的了解, 在前一节课学生学习了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对内、外力作用的知识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 但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是长期积累的结果, 变化很缓慢很抽象, 学生理解起来难度较大, 需要运用地理的理性思维才能正确判断背斜、向斜构造, 从而在实际中得以运用。在初中及高一上学期地理学习的基础上, 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读图分析能力, 但在这方面还有欠缺。在课堂中要让学生主动融入课堂教学中, 促使学生积极思考问题,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尤为重要。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学生能说出褶皱山和断块山的概念、形成及其基本特征, 可以就实际问题正确判断出背斜和向斜, 并能合理解释“背斜成谷, 向斜成山”的原因。

2.通过实例剖析, 学生能描述出火山的成因、构成及其规模。

3.结合生活实际, 学生能说出山地对交通方式的选择和布局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褶皱、断层示意图, 分析它们的形成、地形特征, 以及在实际问题中如何判断, 从而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2.学生讨论山地对交通的影响。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对山地的类型及其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的学习, 让学生意识到事物是运动变化的, 学会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提高学生的灾害意识和安全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1.褶皱、断层的判别及其影响。

2.山地怎样影响交通。

难点:1.正确判断出背斜和向斜。

2.分析褶皱、断层图, 总结其基本特征。

四、教具

多媒体、苹果果皮。

五、教学方法

案例法、归纳法、讨论法等。

六、教学过程

【导入】师:同学们好, 相信我们大家以前都见过很多山, 在小学、初中时也学习过, 芜湖也有很多山, 那么你们知道的山有哪些?

生:赭山、天门山……

师:很好, 下面一起来看一组图片, 然后找一位同学来谈谈看完这些图片之后的感受 (用课件展示芜湖天门山、黄山等的图片) 。

生:高大、风景好……

师:不错, 地球上有着许多形态各异的山脉, 构成了自然界千变万化的景象。为何会形成这么丰富多彩的景观呢?下面来学习这节内容。

(意图:图片是学生的兴趣点所在,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新课教学】我们都知道地球表面有的地方平坦开阔, 有的地方又是千沟万壑。基于上节课的学习, 我们知道内力作用是根本, 形成了地表形态的雏形, 使地表变得凹凸不平;外力作用又使之变平。我们刚刚看的那些山, 形态不一, 这说明影响它们形成的因素是不同的。按照成因, 我们把山分为褶皱山、断块山和火山。在学习这些山之前, 我们先了解一下到底何为褶皱、断层。

【承转】教师拿出备好的果皮, 向学生演示:用手将果皮向中间挤压时, 果皮会弯曲;向两侧使劲拉的时候, 果皮会被扯开 (边讲课边进行演示, 并强调挤压的方向) 。

【讲解】讲解褶皱、断层的相关概念和形成 (用手演示) 。

(意图:借助实验来提升学生的好奇心, 将抽象的知识细化, 学生一目了然, 对其来龙去脉把握得很清楚。)

师:首先来看褶皱山。大家看图对比能发现什么?

生:右边岩层变弯了。

师:对, 岩层在挤压作用下会弯曲变形, 这就要把这节课内容与上节课所学知识联系起来, 其实就是地壳运动。正如刚刚所讲, 在强大的挤压下会形成褶皱, 褶皱的一个弯曲就称为褶曲。这些褶皱岩层构成的山体就是褶皱山。

(意图:两幅图片形成对比, 能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褶皱及其基本特征。)

师:世界上有很多褶皱山, 比如我国西北部地区的天山、青藏高原上的喜马拉雅山、西欧的阿尔卑斯山。其形态不一, 有的绵延数万里。对此科学家用板块构造理论做出了合理解释, 即地球上的岩石圈可以划分为六个大板块和若干小板块, 这些板块处在不断运动的过程中。如果板块发生背离运动, 地壳就会断裂形成裂谷、海洋;相碰撞, 就会弯曲形成褶皱山系。

师:其基本形态是……

生:背斜、向斜。

师:那什么是背斜和向斜呢 (教师用果皮进行演示, 一边演示一边讲解) ?

【承转】教师绘出背斜、向斜示意图并讲解分析。

师:它们在形态特征上有何差异? (教师一边讲一边引导) 刚形成褶皱时是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背斜岩层向上隆起, 向斜岩层向下弯曲, 那么是不是一定是这样呢 (擦去背斜顶部, 在向斜上添加一部分) ?

师:各位请看, 前面我们学习到的是背斜成山, 向斜成谷, 而现在刚好反过来了, 背斜顶部形成了谷地, 而向斜顶部形成山岭, 这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

生:风、流水……

师:不错, 这确实是多种外力一起作用的结果。背斜顶部在张力作用下较松软, 因此易侵蚀成谷地;而向斜底部在压力作用下岩性坚硬, 难以被侵蚀, 而成为山地, 这就是“地形倒置”现象。这种地形在山区是经常可以看到的, 所以不能单从外貌来进行判别。

师:那么我们怎么判断背斜和向斜呢?地壳是在漫长的时间里一层层堆积起来的, 而且在不同时期形成的岩层性质不同, 因此早期形成的岩层较老, 晚期形成的岩层较新, 如课本图4-9, 不受外力影响时岩层下老上新。背斜岩层是中间新两侧老, 向斜则是中间老两侧新。因此不管岩层怎么变形, 都可以根据岩层的新老状况来判断出背斜和向斜。

(意图:层层导入, 循序渐进, 让学生跟着老师的思路学习, 将抽象的内容加以细化, 学生容易接受消化。)

师:那么判断背斜和向斜的意义何在?相信在这之前我们大家也都了解了石油、天然气和水的分布情况, 它们主要分布于疏松、有孔隙的岩层中。大家在图4-11中尝试画出石油、天然气和水的分布位置。

【讲解】背斜顶部的岩层在张力作用下易破碎, 不适合修建水库, 它天然呈拱形, 适合开挖隧道, 因此油气资源主要分布于背斜;向斜顶部岩层结实, 不易侵蚀, 藏水好, 适合建水库。这些判别方法在现实生活中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意图:注重理论知识实用化。)

【承转】师:刚才讲到岩层会发生弯曲, 那大家再想想, 如果给岩层施加很大的张力会怎样?

生:断裂。

师:对, 张力也可以使岩层断裂, 从而形成断层。

【承转】动画演示断层的形成。

师:观察可知, 若断层的位移方向是水平为主, 则会错断原有地貌或在附近形成新的地貌;若是垂直为主, 则相对下降的那块岩体就会形成谷地, 相对上升的那块形成山岭, 这种块状山体就是断块山。如图4-13就是我国五岳中的华山, 它是典型的断块山, 位于秦岭北部, 相对上升的那部分岩体形成了华山, 而相对下降的就形成了渭河平原。

【承转】师:华山给我们的感受是高大险峻, 那么类似的山大家还能想到哪些呢?

生:黄山、泰山……

师:不错, 大家回去可以查阅资料, 看看还有哪些山也是断块山。

【承转】我们学习了这两种类型的山后, 再来看看有关火山的形成。它是如何形成的呢?请同学们阅读一下这段材料, 结合教材P75思考几个问题。

人民网2013年8月11日讯:印度尼西亚官员10日说, 该国一个小岛上的火山喷发, 火山灰蔓延到海滩上, 导致5人死亡, 其中包括3个大人和2个小孩。报道说, 罗卡滕达火山位于印尼首都雅加达以东2000公里, 于10日凌晨开始喷发, 2000米高的岩浆和火山灰四处漫流。火山灰覆盖了附近的海滩, 导致人员死亡。位于印尼中爪哇省的默拉皮火山曾于2010年底喷发, 当时造成350人死亡, 25万人无家可归, 经济损失重大。

问题:火山成因、结构和规模。

【讲解】教师讲解火山。

(意图:通过一则火山报道来使学生提高安全意识, 加强对自然灾害的防范意识, 同时提高学习兴趣。)

【承转】通过学习, 我们对了山地的类型及其成因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 那么它们如何影响我们的生产生活及交通呢?

分组讨论:教师给出两幅图片 (平原地区和山区交通布局图) , 学生对比分析, 并思考以下问题。1山地对交通的影响。2山区主要运输方式。3山区修路要注意哪些问题。

【归纳】山地会影响交通方式的选择和布局;由于修建公路较铁路成本低、难度小, 先修建好公路然后再修建铁路, 以公路为主;公路一般沿低地分布, 之字形延伸。

师:其实上面第二幅图是老师家乡的图片, 以前我们每次上学都要经过那里, 步行好几个小时, 很辛苦的, 所以你们一定要珍惜现在这么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刻苦学习。下面我们来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今天我们首先学习了在内力作用下形成的几种地貌类型, 如褶皱山、断块山、火山以及它们的特征、如何识别, 重点学习了褶皱中背斜向斜的相关知识, 同学们不仅要知道其基本特征, 更要会灵活运用。之后我们学习的是山地地形对交通的影响。山地地形影响一个地区的交通, 对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产生重要影响, 有的特别贫困的地区连公路都没有, 可以想到他们生活多么艰难, 所以大家要珍惜这么美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勤奋学习, 为自己的美好未来奋斗。

篇4:尿液的形成教案

关键词:初中生物;尿液;形成;排泄

冀教版初中生物教材七年级下期内容主要以人体各相关知识为主,其中第三章第二节“尿液的形成与排出”教学难度较大,很多同学均反映掌握较为困难。本人总结近期该章节的教学设计,希望对各位同学及同仁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较好地掌握本节内容。

本节的中心内容是说明人体产生的代谢废物是如何排除的,课本围绕排尿的生理过程,较全面地表达了排泄的生理知识,这一节内容又与前两个单元所涉及的消化、循环及呼吸知识相联系,是新陈代谢的最终过程。

本小节可分为三个部分:“尿液的形成”“泌尿系统和排尿”和“排泄及其主要途径”。

“尿液的形成”是在第三单元第一节肾脏知识点的延续。尿液的形成包括原尿和最终尿液的形成两个过程。首先流经肾脏的血液经过肾小球时发生滤过作用,其中的血细胞核绝大多数大分子蛋白质被过滤掉,进入肾小囊肿形成原尿;原尿在经过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其中大部分的水,微量的蛋白质及全部的葡萄糖被重新吸收形成最终的尿液。在这个知识点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展示血浆、原尿及尿液三种液体之间成分的比较,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在教学过程中,最好使用ppt或者动画的形式将整个尿液的形成过程以动态形式展示出来,加深学生的印象。

“泌尿系统和排尿”介绍了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人体形成的尿液是怎么排除体外的呢?这个是本节知识的重点。利用教材自带的图片,按照尿液流经器官的顺序,引导学生说出输尿管、膀胱、尿道在排尿过程中的作用。重点讲解膀胱储存尿液的作用,在这个知识点的讲解当中可以提出“憋尿的危害”“人为什么每天要适量饮水”等问题,使学生从实际生活中联系该知识点,做到学以致用。

“排泄及其主要途径”是本节内容的最后一个知识点,也是不少同学容易混淆的地方。书中描绘了排泄的概念及人体的排泄的三个途径。其中很多同学均提出:“排便不是也排除了人体产生的废物吗,为什么不能当做人体的排泄途径之一?”该问题较为抽象,教材并没有给出明确的解释,教师在讲解过程中应该对该混淆点进行适当的补充说明:食物消化后的残渣(及粪便)由于未进入血液循环系统,未参与人体各个细胞的新陈代谢,不是代谢的终产物,而代谢的废物主要是:尿酸、尿素、二氧化碳、多余的水和无机盐等。故人体排泄的三个途径为:排尿、排汗及呼吸。

参考文献:

[1]马小娟.初中生物推理式教学渗透生物学基本观点的教学实践[J].中学生物学学,2013(2).

[2]鲁春蕾.创造性思维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生物学,2013(7).

(作者单位 重庆市江津第二中学)

篇5:尿液的形成教案

A.水B.无机盐C.尿素D.蛋白质

2.在人体肾脏中,形成尿液的基本单位是( )。

A.肾单位B.肾盂C.输尿管

3.取某健康人肾动脉中的血浆、肾小囊腔中的原尿和肾盂中的尿液(单位:g/L),分析其中的主要成分,得到如下表所示数据。在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从表中数据可以得知,尿液的主要成分是水、无机盐和尿素

B.比较血浆和原尿的成分,可以看出肾小球有滤过作用

C.原尿中含有葡萄糖而尿液中没有葡萄糖,这是因为肾小管具有重吸收作用

D.如果某人尿液中出现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则是因为肾小管发生了病变

4.在肾小球、肾小囊和肾小管终端流出的液体分别是( )。

A.原尿、动脉血、尿液

B.动脉血、原尿、尿液

C.静脉血、原尿、尿液

D.动脉血、尿液、原尿

5.正常人的原尿与血液相比,主要区别是原尿中不含有( )。

A.血细胞和无机盐

B.血细胞和尿素

C.尿酸和尿素

D.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

6.肾是主要的排泄器官,每个肾由100多万个肾单位组成。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肾单位由肾小球、肾小囊和肾小管组成

B.肾单位是形成尿液的基本单位

C.肾单位中有两处毛细血管网

篇6:政治教案-民族的形成-教学教案

[ 教学难点 ] 民族与种族的区别;共同心理素质是区别民族的最显著的特点 [ 教学方法 ] 讲授与讨论法 [ 教学准备 ] cai课件 [ 授课类型 ] 单一课 [ 教学时数 ] 一课时 [ 教学过程 ](播放《爱我中华》歌曲,导入新课)

cai展示 师:“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支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这里的“民族”、“花”、“兄弟姐妹”特指什么? 生:民族。

师:那民族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今天我们就来系统的学习。大家先看五分钟的 书,同时带着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民族具有四个特征,它的地位怎样? 第一节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 民族及其基本特征

一、民族的形成(板书)1、时间 2、过程

师:民族形成于什么时候? 生:原始社会末期

师:为什么不是其它时候?(学生讨论,老师归纳)

师:因为私有制和阶级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社会发展史告诉我们:人类社会的发 展经由了一个由氏族到部落再到部落联盟的过程。随着氏族社会的解体,氏族社会 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人们的共同体也随之瓦解,新的以地域为基础的人们共同体,即民族逐渐形成。

氏族——部落——部落联盟——民族(副板书)

师:所以,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是历史上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

二、民族 1、概念 2、特征 1)、共同语言

师:民族的第一个特征是要有共同的语言,为什么呢?(学生回答略)

师:简单来说,因为它是人们(活动和交往的工具 板书),是不是说同一种话的 就是同一个民族呢? 生:略

师:不是,有时,几个民族可以共同使用同一种语言。在我国,回族和汉族使用的 就是同一种语言。所以,《爱我中华》中说“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是不科学 的。与此相对应的,一个民族是不是只有一种语言?也不对,我们怀集就有好几种 语言。再来看第二个特征: 2)、共同地域 师:共同地域是指一个民族生存、生活的自然环境(板书)。这是民族与氏族 部落的重要区别,地域关系代替血缘关系,也是民族形成的最关键的一步。既然这 样,那是不是居住在同一个地方的都是同一个民族? 生:略

师:同在中华大地上,但是有五十六个民族,我们怀集也有好几个民族。3)、共同的经济生活(板书)

师:这是指民族内部的(经济联系 板书),每个民族都会在长期的生产、交换活 动中形成自己的经济特点和经济关系。如蒙古的游牧经济,彝族的纺织经济等。正 是这种经济上的联系才把人们牢固地联结为一个共同体。4)、共同的心理素质

师:大家齐读共同心理素质的概念:

生:是指一个民族的共同爱好、历史传统、风俗习惯、民族尊严等,主要表现在共 同的民族文化和民族习俗方面。

师:比如大家熟悉的歌曲《小背篓》就很好的体现了这个特点。(放音乐或教师亲自唱〈小背篓〉)

师:这是由宋祖英演唱的一曲脍炙人口的土家族民歌,她就是凭着这一首歌而一炮 走红。在这首歌里面就很好的体现了土家族的风俗习惯。吃——糍粑

住——吊脚楼(副板书)用——小背篓

师:同时,我们在投影上看到绚丽多彩的衣服就是土家族的服饰。(穿——衣服)师:其实,土家族还有很多风俗习惯,其他少数民族也一样。以后讲少数民族时再 给大家介绍。这些风俗习惯一旦形成,就有很大的稳定性,从而成为我国民族文化 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正是因为心理素质的稳定性,才使之成为区别民族的最 显著的特点。

师:民族的这四个特征有什么关系呢?(学生回答,老师小结)

师:它们互相联系,互相依存。共同地域和共同的经济生活师民族形成的首要的前 提条件,为共同语言和共同心理素质的形成,提供咯额地理空间和物质基础;而共 同语言和共同心理素质的形成又促进了共同地域和共同经济生活的发展。师:关于民族及其特征我们就介绍到这里,下面我们来区分几个概念:

三、民族与氏族联盟、种族有什么不同?(板书)(学生讨论,老师归纳)

师: 1、关于民族与氏族部落

a、产生的时间不同,民族产生在氏族部落之后。

b、基础不同,氏族部落以血缘为基础,民族以地缘为基础。2、关于民族与种族

a、民族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种族是自然现象。

篇7:《4的形成》教案

一、导入

引起幼儿的兴趣

教师:小朋友,小猴今天来和小朋友比一比?比比谁是“聪明智慧星”你们有信心吗?

二、展开

1.用类推法学习10的形成。

(1)播放课件:

教师:暖和的春天到了,花园里来了许多花,

出示:红、黄、蓝三种颜色的花各9朵,幼儿点数,启发幼儿思考如何才能将它们的数量变成10?

引导幼儿用个添上1朵的方法将三种颜色的花都变成10朵,

(2)请幼儿将三种颜色的花都变成10朵

(3)提问:

9朵花添上1朵花是10朵花,9添1是几?"

请幼儿复述:9添1是10。

2.理解10的实际意义,认读数字10。

(1)在幼儿点数三种颜色花并说出总数的的基础上,引导幼儿说出三种颜色的花都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1

0朵花能用数字10来表示。

引导幼儿认读数字10,使幼儿能发准字音。

(2)理解实际意义:

寻找数量是10的物体,巩固对10的含义的认识,引导幼儿找找自己身上什么器、器官可以用数字10来表示?

想一想,数字10还能表示什么?

小结:10能表示所有数量是10的物体。

3.游戏巩固:举卡片

方法:教师在屏幕上出现数字1-10,让幼儿记住。

然后让幼儿闭上眼睛,教师取走1张,再请幼儿睁开眼睛看看缺了哪1张,

并从自己的的卡片中寻找出来并举起来,以举卡片快又对的幼儿为胜利者,根据时间掌握游戏次数,

三、结束

讲评根据上课情况,评出“聪明智慧星”。

活动结束!

幼儿园中班数学教案《有趣的数字》

幼儿园中班教案

活动目标

1.感受数字的丰富变化,激发幼儿对数字的兴趣。

2.体验数字给生活带来的方便与有趣。

活动准备

1.动画片:有趣的数字

2.图片:在图画里找数字

3.教具:电话

动画片

趣味练习

活动过程

一、看图找数字

1.小朋友,这是一幅很有趣的图画,仔细看看,在这幅图画里,你能找到什么?

2.幼儿观察后,在图画里找出数字。

二、感知数字的丰富变化。

1.情景表演

教师接听电话:喂,您好,你找东东呀,东东没有来幼儿园,你给东东打电话吧….

2.教师:怎样才能联系到东东呢?给东东打电话,你需要知道什么?

(电话号码)

电话号码是用什么组成的?(数字)

3.说电话号码

(1)教师:谁知道自己家的电话号码是多少?爸爸、妈妈的电话号码是多少?

(2)思考:为什么电话号码是不一样的?

讨论后得出:数字的排列顺序不同。

三、交流有关电话方面的知识

1.分别请幼儿 自己知道的电话号码。

了解电话号码是多位数的。

2.你们知道的电话是几位数的?

(请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讲述)

小结:固定电话是8位数的,手机是11位数的,常用的较特殊的电话是3位数的。

四、动画片,激发幼儿对数字的兴趣

1.教师:请小朋友看一个动画片:你最喜欢的数字是什么

2.请幼儿说一说自己喜欢的数字。

五、给小动物编电话号码

1.有许多小动物家还没有电话,你们用喜欢的数字来帮它们编个电话号码吧。

提示:可以用贴数字的方法,也可以用笔写。

2.提示幼儿是否每个数字都用了,数一数,

篇8:尿液的形成教案

1 资料与方法

1.1 标本来源

1000例均为我院2011年1月~6月门诊和住院患者, 嘱咐患者留取中段尿, 其中男性489人, 女性511人, 年龄15~60岁, 标本在采集后2h内完成。

1.2 仪器、试剂

美国泰利特100型, 台湾奥林巴斯双目显微镜, 上海80-2型离心沉淀器, 一次性尿杯, 长春迪瑞A10尿液分析试纸条。

1.3 方法

严格按照仪器、试纸条 (同一批号) 使用说明进行[1], 先取10mL尿液通过浸入试纸条上机检测, 然后1500转离心5min, 弃去上清液, 残留约0.2mL, 混匀, 取约50μL置清洁干燥载玻片上, 镜检。

1.4 报告方式

镜检;红细胞0~3/HP, 白细胞0~8/HP, 超出此范围为异常, 至少观察10个视野。干化学法;正常 (阴性) , 异常为+/-、+、++、+++[1]。

2 结果

见表1, 以尿液沉渣镜检为标准, 尿液镜检、干化学法检测红细胞分别为阳性16.6% (166/1000) , 阴性83.4% (834/1000) , 白细胞阳性42.2% (422/1000) , 阴性57.8% (578/1000) 。

3 讨论

在1000例标本检测中, 两种检测方法结果有差异, 干化学法检测红细胞原理是血红蛋白具有过氧化物酶样活性, 可使过氧化物分解释放出新生态氧原子, 氧原子指示剂, 使指示剂出现颜色变化, 来测出尿液中的红细胞。从表1可看到干化学法红细胞阳性为16.6%, 镜检为13.2%, 干化学法既可检出完整红细胞, 又可检出游离血红蛋白, 镜检却只能检测出完整红细胞, 所以部分标本化学法为阳性, 但镜检却是阴性。其他影响因素如肌红蛋白、行经女性、某些氧化物的污染等, 均可以导致干化学法出现阳性, 镜下却看不到红细胞, 造成与镜检不相符, 这点应引起注意。干化学法检测白细胞原理是白细胞中存在酯酶, 它作用于试纸中的吡咯酚酯, 吡咯酚酯在中性粒细胞中酯酶的水解作用下产生游离酚, 游离酚与苯基重氮盐偶联, 使指示剂出现颜色变化, 测出尿液中的白细胞。表中可看到干化学法白细胞阳性为42.2%, 镜检为45.9%, 尿液白细胞中的其他细胞如单核细胞、淋巴细胞等均不参加反应, 当患者尿液白细胞存在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时便无法检测出[2], 故造成一定的漏检。白细胞的影响因素较多, 如上皮细胞、女性患者白带增多、分泌物污染、冬季盐类晶体析出、尿液在膀胱中潴留时间过长或标本放置时间过长、尿液中PH及其他因素的影响导致白细胞被破坏, 导致其特异性酯酶游离于尿中造成干化学实验阳性, 镜检为阴性。红、白细胞两种在镜下有其特有的形态, 通过镜下放大辨认, 是直观真实的, 仅需要检验工作者认真、细致辨认就可确认, 不需要别的。通过工作中比较结果, 笔者认为干化学法自动化程度高、省时、省力出报告快, 镜检较麻烦, 但准确。尿液分析仪与镜检虽然存在一些对应关系。但尿液分析的结果, 并不能完全反映尿中有形成分的实际数量。红细胞、白细胞镜检结果与尿液分析仪上没有固定的对应值, 这是由于方法不同, 即对同一份尿样标本检测结果也不一定完全一致。若二者不结合, 只凭干化学法作为主要过筛实验, 极易造成错、漏检。因此要加强尿液常规检测的规范性和标准化, 两种检测相互结合、相互补充, 必要时在报告中注明已镜检, 只要这样才能提高尿液检验报告的准确性, 为临床提供准确的诊断和治疗依据。

参考文献

[1]卫生部医政司.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M]3版.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6:291-295.

篇9:《山地的形成》教案设计

高一学生对山地、大陆漂移学说及板块构造学说有了一定的了解,在前一节课学生学习了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对内、外力作用的知识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但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是长期积累的结果,变化很缓慢很抽象,学生理解起来难度较大,需要运用地理的理性思维才能正确判断背斜、向斜构造,从而在实际中得以运用。在初中及高一上学期地理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读图分析能力,但在这方面还有欠缺。在课堂中要让学生主动融入课堂教学中,促使学生积极思考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尤为重要。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学生能说出褶皱山和断块山的概念、形成及其基本特征,可以就实际问题正确判断出背斜和向斜,并能合理解释“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因。

2.通过实例剖析,学生能描述出火山的成因、构成及其规模。

3.结合生活实际,学生能说出山地对交通方式的选择和布局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褶皱、断层示意图,分析它们的形成、地形特征,以及在实际问题中如何判断,从而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2.学生讨论山地对交通的影响。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对山地的类型及其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的学习,让学生意识到事物是运动变化的,学会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提高学生的灾害意识和安全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1.褶皱、断层的判别及其影响。

2.山地怎样影响交通。

难点:1.正确判断出背斜和向斜。

2.分析褶皱、断层图,总结其基本特征。

四、教具

多媒体、苹果果皮。

五、教学方法

案例法、归纳法、讨论法等。

六、教学过程

【导入】师:同学们好,相信我们大家以前都见过很多山,在小学、初中时也学习过,芜湖也有很多山,那么你们知道的山有哪些?

生:赭山、天门山……

师:很好,下面一起来看一组图片,然后找一位同学来谈谈看完这些图片之后的感受(用课件展示芜湖天门山、黄山等的图片)。

生:高大、风景好……

师:不错,地球上有着许多形态各异的山脉,构成了自然界千变万化的景象。为何会形成这么丰富多彩的景观呢?下面来学习这节内容。

(意图:图片是学生的兴趣点所在,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新课教学】我们都知道地球表面有的地方平坦开阔,有的地方又是千沟万壑。基于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内力作用是根本,形成了地表形态的雏形,使地表变得凹凸不平;外力作用又使之变平。我们刚刚看的那些山,形态不一,这说明影响它们形成的因素是不同的。按照成因,我们把山分为褶皱山、断块山和火山。在学习这些山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下到底何为褶皱、断层。

【承转】教师拿出备好的果皮,向学生演示:用手将果皮向中间挤压时,果皮会弯曲;向两侧使劲拉的时候,果皮会被扯开(边讲课边进行演示,并强调挤压的方向)。

【讲解】讲解褶皱、断层的相关概念和形成(用手演示)。

(意图:借助实验来提升学生的好奇心,将抽象的知识细化,学生一目了然,对其来龙去脉把握得很清楚。)

师:首先来看褶皱山。大家看图对比能发现什么?

生:右边岩层变弯了。

师:对,岩层在挤压作用下会弯曲变形,这就要把这节课内容与上节课所学知识联系起来,其实就是地壳运动。正如刚刚所讲,在强大的挤压下会形成褶皱,褶皱的一个弯曲就称为褶曲。这些褶皱岩层构成的山体就是褶皱山。

(意图:两幅图片形成对比,能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褶皱及其基本特征。)

师:世界上有很多褶皱山,比如我国西北部地区的天山、青藏高原上的喜马拉雅山、西欧的阿尔卑斯山。其形态不一,有的绵延数万里。对此科学家用板块构造理论做出了合理解释,即地球上的岩石圈可以划分为六个大板块和若干小板块,这些板块处在不断运动的过程中。如果板块发生背离运动,地壳就会断裂形成裂谷、海洋;相碰撞,就会弯曲形成褶皱山系。

师:其基本形态是……

生:背斜、向斜。

师:那什么是背斜和向斜呢(教师用果皮进行演示,一边演示一边讲解)?

【承转】教师绘出背斜、向斜示意图并讲解分析。

师:它们在形态特征上有何差异?(教师一边讲一边引导)刚形成褶皱时是背斜成山、向斜成谷,背斜岩层向上隆起,向斜岩层向下弯曲,那么是不是一定是这样呢(擦去背斜顶部,在向斜上添加一部分)?

师:各位请看,前面我们学习到的是背斜成山,向斜成谷,而现在刚好反过来了,背斜顶部形成了谷地,而向斜顶部形成山岭,这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

生:风、流水……

师:不错,这确实是多种外力一起作用的结果。背斜顶部在张力作用下较松软,因此易侵蚀成谷地;而向斜底部在压力作用下岩性坚硬,难以被侵蚀,而成为山地,这就是“地形倒置”现象。这种地形在山区是经常可以看到的,所以不能单从外貌来进行判别。

师:那么我们怎么判断背斜和向斜呢?

地壳是在漫长的时间里一层层堆积起来的,而且在不同时期形成的岩层性质不同,因此早期形成的岩层较老,晚期形成的岩层较新,如课本图49,不受外力影响时岩层下老上新。背斜岩层是中间新两侧老,向斜则是中间老两侧新。因此不管岩层怎么变形,都可以根据岩层的新老状况来判断出背斜和向斜。

(意图:层层导入,循序渐进,让学生跟着老师的思路学习,将抽象的内容加以细化,学生容易接受消化。)

师:那么判断背斜和向斜的意义何在?相信在这之前我们大家也都了解了石油、天然气和水的分布情况,它们主要分布于疏松、有孔隙的岩层中。大家在图 411中尝试画出石油、天然气和水的分布位置。

【讲解】背斜顶部的岩层在张力作用下易破碎,不适合修建水库,它天然呈拱形,适合开挖隧道,因此油气资源主要分布于背斜;向斜顶部岩层结实,不易侵蚀,藏水好,适合建水库。这些判别方法在现实生活中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意图:注重理论知识实用化。)

【承转】师:刚才讲到岩层会发生弯曲,那大家再想想,如果给岩层施加很大的张力会怎样?

生:断裂。

师:对,张力也可以使岩层断裂,从而形成断层。

【承转】动画演示断层的形成。

师:观察可知,若断层的位移方向是水平为主,则会错断原有地貌或在附近形成新的地貌;若是垂直为主,则相对下降的那块岩体就会形成谷地,相对上升的那块形成山岭,这种块状山体就是断块山。

如图413就是我国五岳中的华山,它是典型的断块山,位于秦岭北部,相对上升的那部分岩体形成了华山,而相对下降的就形成了渭河平原。

【承转】师:华山给我们的感受是高大险峻,那么类似的山大家还能想到哪些呢?

生:黄山、泰山……

师:不错,大家回去可以查阅资料,看看还有哪些山也是断块山。

【承转】我们学习了这两种类型的山后,再来看看有关火山的形成。它是如何形成的呢?

请同学们阅读一下这段材料,结合教材P75思考几个问题。

人民网2013年8月11日讯:印度尼西亚官员10日说,该国一个小岛上的火山喷发,火山灰蔓延到海滩上,导致5人死亡,其中包括3个大人和2个小孩。报道说,罗卡滕达火山位于印尼首都雅加达以东2000公里,于10日凌晨开始喷发,2000米高的岩浆和火山灰四处漫流。火山灰覆盖了附近的海滩,导致人员死亡。位于印尼中爪哇省的默拉皮火山曾于2010年底喷发,当时造成350人死亡,25万人无家可归,经济损失重大。

问题:火山成因、结构和规模。

【讲解】 教师讲解火山。

(意图:通过一则火山报道来使学生提高安全意识,加强对自然灾害的防范意识,同时提高学习兴趣。)

【承转】通过学习,我们对了山地的类型及其成因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那么它们如何影响我们的生产生活及交通呢?

分组讨论:教师给出两幅图片(平原地区和山区交通布局图),学生对比分析,并思考以下问题。①山地对交通的影响。②山区主要运输方式。③山区修路要注意哪些问题。

【归纳】山地会影响交通方式的选择和布局;由于修建公路较铁路成本低、难度小,先修建好公路然后再修建铁路,以公路为主;公路一般沿低地分布,之字形延伸。

师:其实上面第二幅图是老师家乡的图片,以前我们每次上学都要经过那里,步行好几个小时,很辛苦的,所以你们一定要珍惜现在这么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刻苦学习。下面我们来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今天我们首先学习了在内力作用下形成的几种地貌类型,如褶皱山、断块山、火山以及它们的特征、如何识别,重点学习了褶皱中背斜向斜的相关知识,同学们不仅要知道其基本特征,更要会灵活运用。之后我们学习的是山地地形对交通的影响。山地地形影响一个地区的交通,对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产生重要影响,有的特别贫困的地区连公路都没有,可以想到他们生活多么艰难,所以大家要珍惜这么美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勤奋学习,为自己的美好未来奋斗。

(意图:小组讨论,学生相互交流;通过实例分析、教师讲解自己的亲身经历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够激发学生努力拼搏的激情,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责任编辑 周侯辰)

【讲解】背斜顶部的岩层在张力作用下易破碎,不适合修建水库,它天然呈拱形,适合开挖隧道,因此油气资源主要分布于背斜;向斜顶部岩层结实,不易侵蚀,藏水好,适合建水库。这些判别方法在现实生活中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意图:注重理论知识实用化。)

【承转】师:刚才讲到岩层会发生弯曲,那大家再想想,如果给岩层施加很大的张力会怎样?

生:断裂。

师:对,张力也可以使岩层断裂,从而形成断层。

【承转】动画演示断层的形成。

师:观察可知,若断层的位移方向是水平为主,则会错断原有地貌或在附近形成新的地貌;若是垂直为主,则相对下降的那块岩体就会形成谷地,相对上升的那块形成山岭,这种块状山体就是断块山。

如图413就是我国五岳中的华山,它是典型的断块山,位于秦岭北部,相对上升的那部分岩体形成了华山,而相对下降的就形成了渭河平原。

【承转】师:华山给我们的感受是高大险峻,那么类似的山大家还能想到哪些呢?

生:黄山、泰山……

师:不错,大家回去可以查阅资料,看看还有哪些山也是断块山。

【承转】我们学习了这两种类型的山后,再来看看有关火山的形成。它是如何形成的呢?

请同学们阅读一下这段材料,结合教材P75思考几个问题。

人民网2013年8月11日讯:印度尼西亚官员10日说,该国一个小岛上的火山喷发,火山灰蔓延到海滩上,导致5人死亡,其中包括3个大人和2个小孩。报道说,罗卡滕达火山位于印尼首都雅加达以东2000公里,于10日凌晨开始喷发,2000米高的岩浆和火山灰四处漫流。火山灰覆盖了附近的海滩,导致人员死亡。位于印尼中爪哇省的默拉皮火山曾于2010年底喷发,当时造成350人死亡,25万人无家可归,经济损失重大。

问题:火山成因、结构和规模。

【讲解】 教师讲解火山。

(意图:通过一则火山报道来使学生提高安全意识,加强对自然灾害的防范意识,同时提高学习兴趣。)

【承转】通过学习,我们对了山地的类型及其成因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那么它们如何影响我们的生产生活及交通呢?

分组讨论:教师给出两幅图片(平原地区和山区交通布局图),学生对比分析,并思考以下问题。①山地对交通的影响。②山区主要运输方式。③山区修路要注意哪些问题。

【归纳】山地会影响交通方式的选择和布局;由于修建公路较铁路成本低、难度小,先修建好公路然后再修建铁路,以公路为主;公路一般沿低地分布,之字形延伸。

师:其实上面第二幅图是老师家乡的图片,以前我们每次上学都要经过那里,步行好几个小时,很辛苦的,所以你们一定要珍惜现在这么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刻苦学习。下面我们来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今天我们首先学习了在内力作用下形成的几种地貌类型,如褶皱山、断块山、火山以及它们的特征、如何识别,重点学习了褶皱中背斜向斜的相关知识,同学们不仅要知道其基本特征,更要会灵活运用。之后我们学习的是山地地形对交通的影响。山地地形影响一个地区的交通,对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产生重要影响,有的特别贫困的地区连公路都没有,可以想到他们生活多么艰难,所以大家要珍惜这么美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勤奋学习,为自己的美好未来奋斗。

(意图:小组讨论,学生相互交流;通过实例分析、教师讲解自己的亲身经历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够激发学生努力拼搏的激情,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责任编辑 周侯辰)

【讲解】背斜顶部的岩层在张力作用下易破碎,不适合修建水库,它天然呈拱形,适合开挖隧道,因此油气资源主要分布于背斜;向斜顶部岩层结实,不易侵蚀,藏水好,适合建水库。这些判别方法在现实生活中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意图:注重理论知识实用化。)

【承转】师:刚才讲到岩层会发生弯曲,那大家再想想,如果给岩层施加很大的张力会怎样?

生:断裂。

师:对,张力也可以使岩层断裂,从而形成断层。

【承转】动画演示断层的形成。

师:观察可知,若断层的位移方向是水平为主,则会错断原有地貌或在附近形成新的地貌;若是垂直为主,则相对下降的那块岩体就会形成谷地,相对上升的那块形成山岭,这种块状山体就是断块山。

如图413就是我国五岳中的华山,它是典型的断块山,位于秦岭北部,相对上升的那部分岩体形成了华山,而相对下降的就形成了渭河平原。

【承转】师:华山给我们的感受是高大险峻,那么类似的山大家还能想到哪些呢?

生:黄山、泰山……

师:不错,大家回去可以查阅资料,看看还有哪些山也是断块山。

【承转】我们学习了这两种类型的山后,再来看看有关火山的形成。它是如何形成的呢?

请同学们阅读一下这段材料,结合教材P75思考几个问题。

人民网2013年8月11日讯:印度尼西亚官员10日说,该国一个小岛上的火山喷发,火山灰蔓延到海滩上,导致5人死亡,其中包括3个大人和2个小孩。报道说,罗卡滕达火山位于印尼首都雅加达以东2000公里,于10日凌晨开始喷发,2000米高的岩浆和火山灰四处漫流。火山灰覆盖了附近的海滩,导致人员死亡。位于印尼中爪哇省的默拉皮火山曾于2010年底喷发,当时造成350人死亡,25万人无家可归,经济损失重大。

问题:火山成因、结构和规模。

【讲解】 教师讲解火山。

(意图:通过一则火山报道来使学生提高安全意识,加强对自然灾害的防范意识,同时提高学习兴趣。)

【承转】通过学习,我们对了山地的类型及其成因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那么它们如何影响我们的生产生活及交通呢?

分组讨论:教师给出两幅图片(平原地区和山区交通布局图),学生对比分析,并思考以下问题。①山地对交通的影响。②山区主要运输方式。③山区修路要注意哪些问题。

【归纳】山地会影响交通方式的选择和布局;由于修建公路较铁路成本低、难度小,先修建好公路然后再修建铁路,以公路为主;公路一般沿低地分布,之字形延伸。

师:其实上面第二幅图是老师家乡的图片,以前我们每次上学都要经过那里,步行好几个小时,很辛苦的,所以你们一定要珍惜现在这么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刻苦学习。下面我们来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今天我们首先学习了在内力作用下形成的几种地貌类型,如褶皱山、断块山、火山以及它们的特征、如何识别,重点学习了褶皱中背斜向斜的相关知识,同学们不仅要知道其基本特征,更要会灵活运用。之后我们学习的是山地地形对交通的影响。山地地形影响一个地区的交通,对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产生重要影响,有的特别贫困的地区连公路都没有,可以想到他们生活多么艰难,所以大家要珍惜这么美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勤奋学习,为自己的美好未来奋斗。

(意图:小组讨论,学生相互交流;通过实例分析、教师讲解自己的亲身经历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够激发学生努力拼搏的激情,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上一篇:家具专卖店营销方案下一篇:感恩节问候短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