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讲武堂

2024-05-07

东北讲武堂(精选五篇)

东北讲武堂 篇1

东北讲武堂的前身为东三省讲武堂,最初于1906年由盛京将军赵尔巽筹备,最终于1908年,由东三省总督徐世昌借用奉天陆军小学堂房舍设立,后来移至奉天省城小东边门外,这是东三省各营带兵官长研究武学之所,学员从新编陆军及巡防捕盗营优秀军官中选拔。教学内容分为学科与术科,学科注重理论,术科注重实践与实战。1915年,东三省讲武堂停办。

1918年,张作霖就任东三省巡阅使,为了提高军官素质并解决军官不足问题,遂于1919年3月在东三省讲武堂原赴重新开办讲武堂,定校名为东三省陆军讲武堂,隶属东三省巡阅使署,张作霖新自兼任堂长。教官由国内各军官学校或留日回国的军官担任。每期招收400名学员,主要从奉军各部队在职初级官官中选送。从第四期起,也陆续招收部分青年学生直接人堂学习。张学良就毕业于东三省讲武堂炮兵科。

1928年6月,皇姑屯事件后,张学良就任东北保安总司令,改校名为东北讲武堂,取消堂长一职,张学良新任监督一职,陆续增设海陆空专门班,并在黑龙江、热河增设分校。讲武堂已从第七期起逐渐扩大招生规模,每期已达千人以上,原有校赴过于狭小,不敷应用,从丨928年始,陆续将部分学员赴迁至东大营学习,在原校赴设立讲武堂本部,统一负责各军事教育机构的一切行政事务。1931年, 九一八事变爆发,东北讲武堂被迫停办,第十一期学员提前毕业。

陆军讲武堂观后感 篇2

管理学院 会计学 赵哲

为迎接建党90周年,2011年6月12日,我们管理学院研究生第二党支部的全体党员怀着激动的心情参观了位于昆明的陆军讲武堂。这次的活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参观讲武堂旧址缅怀革命先烈,参观结束后我们还将与新党员一起重温入党宣誓词。其实我虽然早已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但是因为种种原因,当时由预备党员转正后却错过了宣誓这一重要的“洗礼”,今天终于可以将这一心愿了却,所以从进入讲武堂的大门的那一刻开始,我便是怀着无比的敬仰和期待的心情。

云南陆军讲武堂是为了培养军校教官,经过多年筹办和试办在1935年建立的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五分校,历时十年之久。走进讲武堂的大门,迎面而来的是一座米黄色砖木的四合院二层建筑:中间是宽阔的操场,在这里回荡着军人的豪情壮志,眺望远去的硝烟,感受一个个激动人心的场面,缅怀在近代中国历史舞台上立下功绩的军校师生,我们思绪起伏,久久不能平静。学校的制度和作风是仿效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纪律非常严格,每天上课6小时,上操2小时,早晨有体操和跑步,晚上还有自习,而且夜间有紧急集合的训练。由于课程较为完善、教学严格、纪律要求高,使得云南陆军讲武堂毕业生的质量在当时与其它军事学堂相比,高出一筹。

走进二楼,首先看到的是还原的医务室,在这里我知道了云南白药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下应运发明的。然后还有学校的宿舍,一张张干净的床铺整齐的排列着,接着是辛亥革命的主要成员即经过。还没走近时,我们远远的听到慷慨激昂的演说,走近终于看到,那是在滇缅铁路通车时,讲武学员在车站发起的爱国演讲,在热血沸腾的演讲中,全场40多个人,顿时鸦雀无声,同学们全部都在聚精会神的观看静静的聆听,直到结束。接着又参观了革命时的云南革命路线以及主要领导人物的生平实事。

云南讲武堂操场的沙砾 篇3

这是个出过很多大人物,改变历史的大人物的院子。他们的脚和身子,肯定亲近过这些沙砾。他们有活得很长的李根源、朱德、朱培德,还有活得不那么长的方声涛、罗佩金、谢汝翼、张开儒、刘存厚、王伯龄,以及化友为敌的唐继尧和顾品珍。当然,还要说到一个特别有名的大人物,这个人虽然仅仅是这里的兼职教官,但却令讲武堂每个学生感到自豪,他就是蔡锷。

讲武堂的展览,主要讲的是辛亥革命和护国讨袁,这很可以理解,历史的叙事,都喜欢大事,尤其是价值十分正面的大事,一个军校,能跟这样的大事联系在一起,足以让人把别的忘了。其实,辛亥革命也好,护国讨袁也好,对于中国,对于云南,对于讲武堂,都只是两个瞬间,更多的,是一些日常活动。就云南讲武堂而言,就是没完没了的上课,训练,列队,齐步走,枪放下。

恍惚记得,云南讲武堂很像日本的士官学校,至少从照片上看是如此。这个清末新政时期的军事学校,跟中国当时多数讲武堂一样,都是学习日本的产物。当时受法国影响很大的云南,在军事教育方面,却没有多少法国的影响。中国的陆军现代化,到讲武堂开办的时候,看来已经从小站时代的学习德国,转而进入了学习日本阶段,此后,又有一个学习苏俄的阶段。在这个第三个阶段里,在云南的第二代现代军人那里,法国的影响才大了起来,龙云的儿子,出现在了法国圣西尔军校。

不过,云南讲武堂展览里有一张照片引起了我的注意,那是军校仪仗兵,军装是日式的,但兵的手里,却拿着一枝方天画戟,想必,其他的仪仗兵手里,拿的也是斧鉞之类的家伙。这些仪仗兵似乎在仿古,古代的皇帝和高级军事首领,身边的仪仗护卫,的确拿的都是这种好看而不中用的玩意,但也可能是学法国,因为法国人到现在,某些仪仗队依然拿着古代的冷兵器。

仪仗兵手里方天画戟,并不能改变这里现代军事教育的本色。然而,跟所有清末的改革一样,军事现代化的改革,在将军队引向现代化的同时,也威胁着这个王朝。改革的步伐走的越快,似乎越是反衬出主导这个改革中的王朝政府的落后和腐朽,改革产物的新人物,也反衬出旧人物的冬烘。因此,改革产生的新式陆军,尤其是这些新式学堂的学生,反而成为王朝政府所要防范的对象,那些原本作为改革对象的巡防营,尽管落后、野蛮、没有训练,但却令各级政府官员放心,成为监视新军,尤其是讲武堂的依靠力量。

在清朝灭亡前的几年里,新军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限制,官兵受到监视,平时不发子弹,即使在实弹训练中,也要严格掌控所发的子弹数量。当时的云南,主政的云贵总督李经羲,还算开明,对新军戒备还不太严,而且他对蔡锷特别赏识,新军和讲武堂的武器弹药使用,尽管有诸多的限制,但是至少他们还是能见到子弹。

然而,防范越严,新军的反心越重,与其说新军士兵和军事学校的学生是被革命的思想“带坏”的,倒不如说是被政府大员们一系列的猜忌,防范逼反的,尤其重用巡防营的作法,影响尤坏,彻底消解了新军基于自身现代性的自豪感和优越感。云南讲武堂的学生们,很自觉地在每次实弹演习中,把子弹节省下来,发十五发,只打五发,剩下的都交给一些进步的教官,统一保管,积攒起来,为起义做准备。

武昌起义后,云南很快响应,平时积攒下来的子弹,最终让新军和讲武堂学生攻下了军械局和总督府,云贵总督李经羲被从床底下拖出来的时候,才发现原来起义军的司令,居然是自己一直特别欣赏的协统蔡锷。虽顾念旧情,蔡锷把李经羲放了,但是,王朝变革的新生力量,毕竟参与埋葬了这个王朝。就这样,清朝的军事现代化努力,最终成为压垮这个王朝骆驼脊梁的最后一根稻草,不,应该是最后一粒沙砾。

有人说,凡是历史上的专制国家,走到末期,大家都呼吁改革,但是一改革,反而覆灭得更快,清朝就是一个例子。其实,改革变成一个王朝政府催命符,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改革过程中政府自己变化太小,以至于变成为引入新因素的对立面,苦心引进的新因子也就变成了自己的敌人。如果自己变化步伐快一点,事情也许就不会是这个样子。后发国家现代化变革成功的例子也是有的,比如土耳其的凯末尔革命,而凯末尔的身份,也是西式军校出身的军人。

东北讲武堂考略 篇4

一、东三省讲武堂——东北讲武堂之始

1. 东三省讲武堂建立的背景。

一次次战争的失败, 使清政府统治者认识到中国之所以败, 主要是由于作战能力不如人, 而作战能力之所以不如人, 乃是军队的腐败和武器的落后。因此, 恭亲王奕䜣等人首先提出了练兵的建议。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由政府作出的练兵决定, 包括军队的改良和武器的更新两方面内容。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 清王朝开始学习和引进西方军事科学技术, 至甲午战争先后开办了江南制造局、福建船政局、汉阳枪炮厂等30多个军工厂, 仿制西式枪炮弹药, 初步建立了近代军事工业体系, 基本实现了中国由冷兵器向热兵器的过渡。练兵与制造兵器, 互为表里, 同样重要。所谓的练兵就是改造和建设一支适应近代战争的军队, 这样的新式军队需要新型的军事人才和指挥人才, 更要有新式的军事教育。光绪十一年 (1885年) , 清政府在天津创办了北洋武备学堂, 为中国陆军学堂之始。1901年, 袁世凯接替李鸿章出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 为了适应军队建设的近代化发展需要, 兴办了一批军事学堂,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北洋速成武备学堂和保定军官学堂。这些晚清新式军事学堂的兴起, 是近代军事教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里程碑, 对近代军事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也为东三省讲武堂的建立提供了借鉴、打下了基础。

此时, 东北地区的危机也尤为严重。从内部来看, 社会动荡, 匪患猖獗, 民不聊生。清朝早已腐朽不堪的军队无力解决这个难题。从外部来看, 东北面临着俄日的侵略和瓜分。早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时, 沙俄就乘机夺取了中国大片的领土, 此后不断对东北地区进行经济渗透和资源掠夺, 妄想最终独占整个东北。近邦日本自明治维新后, 也力图推行“大陆政策”, 目标直指中国和朝鲜。

东北地区是清朝的“龙兴之地”, 面对东北的危机, 清政府认识到东北迫切需要改变落后的军事状况, 必须建立新式军队和新式军事教育来应对日益严重的危机, 决定对东北进行改革, 其中就包括军事改革。正如1904年初美国驻华陆军参赞所说的, “中国意识到, 即使要获准在东三省重新行使真正的主权, 必须使列强确信, 它有能力在那里维持统治秩序, 保证财产安全, 并努力使它的军事机制井然有序。”于是, 清政府在东北地区筹设了东三省讲武堂, 这对维护东北地区的稳定以及日后东北地区军事教育的发展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 东三省讲武堂的建立和发展。

研究东北讲武堂, 首先要从东三省讲武堂说起, 因为东三省讲武堂是东北讲武堂的开始, 张学良主政时期将东三省讲武堂改名为东北讲武堂, 与云南讲武堂、保定军官学校、黄埔军校并称为中国四大军官学校。对于东三省讲武堂是东北讲武堂之始, 研究学者皆为认同, 只是对于东三省讲武堂的筹设有不同的观点, 目前, 学术界大致分为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东三省讲武堂于光绪三十二年 (1906年) 由时任盛京将军的赵尔巽筹设;光绪三十四年 (1908年) 由东三省总督徐世昌建立。第二种观点:东三省讲武堂原是由吉林将军达桂于光绪三十三年 (1907年) 在吉林设立的。是年八月, 遵照陆军部定章, 徐世昌在奉天创立东三省讲武堂, 吉林原有讲武堂裁撤。笔者以为, 第二种观点比较符合历史实际。考《东三省政略》军事军学篇:光绪三十三年春, 吉林将军达桂奏设讲武堂于吉林, 为军官研习学术之地。“世昌于是年五月莅东, 八月遵照陆军部定章创立东三省讲武堂于奉天, 调三省陆防各营将校入堂肄业。吉林原有之讲武堂奏明裁併, 以示统一。”又考《清德宗实录》:“光绪三十四年, 东三省总督徐世昌等奏, 就练兵公所改设宪兵学堂, 酌拟试办章程八条, 设立讲武堂, 缮具暂行章程三十六条, 均下部知之。”据此, 东三省讲武堂原是由吉林将军达桂于光绪三十三年在吉林设立的, 当年八月, 遵照陆军部定章, 徐世昌在奉天创立东三省讲武堂, 吉林原有讲武堂裁撤, 这是东北讲武堂的开始。1911年, 由于辛亥革命的爆发曾经停办。1918年末, 张作霖就任东三省巡阅使, 为了解决军官不足以及部队整训等问题, 于次年三月在东三省讲武堂原址重新开办了讲武堂, 校名定为东三省陆军讲武堂。1925年, 奉军改称东北陆军, 校名改称东北陆军讲武堂, 简称东北讲武堂。

二、东北讲武堂的编制与课程设置

据《东三省政略》记载:“东三省陆军讲武堂编制为, 总办一员、监督一员、教练官四员、总教习一员、分科助教习二十员、执事官一员、军医官一员、马医官一员、军需官一员、书记官三员、司药官一员、司事生四名、司书生八名。”东三省讲武堂先后以田中玉、刘洪魁、周福磷为学堂监督。各期各级干部及教官大都受过较正规的军事学教育, 学历和素养普遍较高。熙洽、张厚碗、杨正治、毛福成、何柱国、戴联玺、郭尔珍、朱式勤、曹秉森、苏正锉等均是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的毕业生, 其中一些人还在保定军校任过教官。正是因为各级干部及教官的学历较高、素质较好, 故东北讲武堂的军事教育水平也较高, 学生的社会口碑也较好。《东三省政略》中还记载了对考选讲武堂学员的要求, “选送学员须在现任之营哨等官中。其曾经带兵营哨官, 而现在无差者不录。营官年在四十岁以下者为合格, 过四十者不录。哨官年在三十五岁以下者为合格, 过三十五者不录。哨长年在三十岁以下者为合格, 过三十岁者不录。须身体强壮素无隐疾为合格, 否者不录。须粗通文字, 心地明白者为合格, 否者不录。须口齿清楚, 声音洪亮, 五官端正, 目不近视者为合格, 否者不录。”每期学员受训时间定为6个月, 除办过11期正科班外, 还办过多种军事研究班, 如高等军学研究班、步兵研究班、炮兵研究班、工兵研究班、军医研究班等。1911年, 曾因辛亥革命的爆发短期停办。次年恢复, 不久又辍办。受训的学生中, 不少人成为奉军首批骨干, 如孙烈臣、汤玉麟、张作相等。

学堂的课程设置方面, 东北讲武堂基本上采用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的教材和训练方式。学科、术科两大项目各占全部教学时间的一半。其中, 学科主要有战术、兵器、地形、筑城、交通、军制六大教程以及兵科操典、射击教范、阵中勤务、陆军礼节、内务规则、陆军惩罚令等典范令, 二者比例为8:2。除军制外, 所用教材均取自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教本。术科又分基本教练 (又称制式教练) 和战斗教练 (包括阵中勤务) 两大部分。正科班第6期以前, 基本教练和战斗教练各占术科全部时间的一半, 自张厚碗任教育长后, 重视战斗教练, 使战斗教练的时间占到术科全部时间的三分之二。讲武堂只讲军事, 不设政治课, 也无政工人员。此点与保定军校类同, 而与黄埔军校迥异。

三、东北讲武堂建立的意义及作用

1. 对东北地区军事近代化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任何社会的现代化, 终归要以‘人’的变化为前提”, 任何一个国家政权的巩固都需要靠强大的军队来维护;一支军队的强大, 则需要靠先进的军事教育。当时, 中国改造旧式军队的最大希望寄托于各类新式军事学堂的建立。东北讲武堂的建立对改造东北旧式军队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促进了东北地区军事近代化。“军队成员能以发生积极现代化影响力的原因之一, 是军人尤其是干部能在任务范围之内培养进取心和自信心。”这一切是通过军事教育实现的, 军事教育是培养近代合格军人的必由之路, 对军队的近代化过程起着基础性的作用, 它是培养官兵军事理论、指挥才能等各方面素质的有力保证。东北讲武堂以西方近代自然科学和军事知识为教学内容, 极大地启迪了官兵的近代意识, 冲击了传统落后的封建军制, 对东北地区军队的近代化建设起到了基础性的作用。东北讲武堂的建立, 积累了近代军事教育的经验, 培养了近代军事教育人才, 为日后东北地区的军事教育和军事革命奠定了基础, 并为中国正规军事教育的开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2. 传播了革命的火种。

官兵在学习西方先进军事科学技术的同时, 必然会受到西方政治学说的影响;处在救亡图存环境中的新式军官, 必然也会受到整个社会高涨的民族、民主思潮的影响, 在心理上产生了对旧社会的怀疑和对新事物的认同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随着军事教育程度和军人素质以及社会地位的提高, 新式军官的革命化倾向也必然日渐增强。东北讲武堂建立了全新的军事教育模式, 打破了东北地区陈腐的封建军事教育体制, 由此整个新军因为军事学堂的作用, 对于现代新事物由生疏到接受, 最终把清王朝推翻也视为必然。军事教育在一些具有进步思想的军官、士兵中传播了革命的火种, 为日后的革命输入了新鲜的血液。例如:原属东北军的将领大部分出自东北讲武堂, 在抗日战争中比较有名有马本斋、万毅、吕正操等。东北讲武堂创办之际, 正是我国尚武精神重新兴起之时, 也是我国新式军事教育普及之时, 它上承保定军事学堂, 下启黄埔军校, 是将军的摇篮和近代军事人才培养基地, 在中国近代军事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清末民初东三省陆军讲武堂略论 篇5

一、对东三省陆军讲武堂流变的考察

清末时局扰攘, 边疆危机不断, 而作为清朝祖宗“龙兴”重地的东北地区, 由于处在日俄两国环伺侵逼之下, 再加之该地匪患猖獗, 起义如缕, 因此新式军官学校的建立、新兴军事人才的培养, 成为当务之急, 故在清末“东北新政”的背景下, 东三省陆军讲武堂应运而生。

据徐世昌所著《东三省政略》记载, 清光绪三十三年春, 即公元1907年, “吉林将军达桂奏设讲武堂于吉林, 为军官研习学术之地”, 徐于该年五月“莅东”, 八月按照清中央陆军部章程, 在奉天创设东三省讲武堂, 同时裁撤吉林讲武堂[1]。事实上, 讲武堂的成立、发展、消亡, 有着一个历史流变的重要过程。东三省陆军讲武堂, 初名“东三省讲武堂”, 于1906年由盛京将军赵尔巽筹设于奉天 (今辽宁沈阳) , 此为讲武堂的萌芽阶段。翌年, 清廷主张“在各省垣设讲武堂一处, 为现带兵者研究武学之所”[2], 故根据清中央政策精神, 东三省总督徐世昌奏请置设东三省讲武堂, 初设时选址于奉天陆军小学堂屋舍, 后于1908年10月迁至省城小东门外, 先名曰“东三省讲武堂普通科”, 后易名“陆军讲武堂”, 并拔选奉天巡防营之出色军官入校进行为期一载的培训。1911年10月10日, 武昌起义爆发, 受此影响, 东三省讲武堂暂时停办。1912年清朝灭亡、民国肇造, 出于整军经武之目的, 东三省讲武堂复以“奉天陆军27师随营讲堂”的名义再次举办, 该讲堂分设“军官团”与“军士团”, 师长张作霖任命阚朝玺为“军士团”教育长, 但1915年, 又因中日冲突再次暂停。1918年, 张作霖出任东三省巡阅使, 为能够成为称霸东北的“关东王”, 开始进行军队整训与增补军官, 于是张于1919年重办讲武堂, 命名为“东三省陆军讲武堂”, 并直属于东三省巡阅使署, 张委任巡阅使署参谋长张作相为“正监督”, 即讲武堂长。1922年张作霖又亲兼堂长, 并以长子张学良为“监督”, 其校内职务仅次于堂长。1926年3月, 深感新式军事人才乏人的张作霖决心于北京黄寺成立东三省陆军讲武堂分校, 并拔擢东北陆军第三、四方面军团候补军官入伍生队中成绩优异者于北京分校深造。6月, 张将讲武堂又改名为“东北陆军讲武堂”, 1928年3月, 张出任中华民国军政府陆海军大元帅后, 俨然为“国家元首”, 故为以“中央政府”自居, 消除军阀割据的地方主义色彩, 又把东北陆军讲武堂改名为“陆军讲武堂”, 取消“东北”二字。

张学良全权主政东北后, 整缩奉军, 将编外军官一千六百名送入讲武堂培训, 由于学员增加, 张于1928年9月, 下令将校址由奉天小东门迁至东大营新址, 并将陆军讲武堂改名为“东北讲武堂”, 取消堂长职而专设监督, 由张学良兼任。此时, 东北讲武堂即“东北讲武堂辽宁本校”, 同时, 又于黑龙江、热河二省设置东北讲武堂分校。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 东北讲武堂移至北平, 11月, 讲武堂因东北沦陷、国难当头而被东北军最高统帅部宣布停办并停止招生。以上即东三省陆军讲武堂在1906—1931年这一历史时段内的整个流变与演进过程, 以期对这所著名军校还原出一个整体而又清晰的历史认知。

二、东三省陆军讲武堂的课程编制及其特征

东三省陆军讲武堂初设之时, 即下颁《东三省讲武堂暂行章程》, 其中规定:内设一名总办、一名监督、四名分科教练官、一名总教习、四名分科教习、二十名分科助教习、一名执事官[2]。另据徐世昌《东三省政略》载, 还设有军医官、马医官、军需官、司药官各一名, 书记官三名, 司事生、司书生计十二名[1]。讲武堂考选学员之标准亦极其严格: (1) 现任营哨官佐; (2) 营官年龄40岁以下、哨官年龄35岁以下者; (3) 身体雄壮无疾者; (4) 具有一定文化基础者; (5) 五官端正、目不近视者; (6) 声洪齿清者[1]。

讲武堂课程编制与教学内容主要分为学、术两大科目。学科又分为“军制”、“兵器”、“交通”、“地形”、“战术”、“卫生”等项目。而术科又分为各兵科“操练”、“剑术”、“体操”、“射击”、“野操”等项目。1908年始设陆军、巡房二班, 计三期十八个月。1922年自第四期招生开始, 各期设置辎、工、炮、步、骑五科, 但内容上仍承清末规定之学、术两科。学科下分两大项, 第一大项下又分战术、地形、军制等六大教程。第二大项分为范令、卫生学、马学等。而术科则分为劈刺、马术、野外演习、技术体操及操场教练等项目。此外, 在此需要提及的是, 从清末至民初, 东三省陆军讲武堂的培训对象亦发生重大变化, 即由清末东三省“各营现带兵官长”向民初奉系军阀的初、中、高级军官及青年学生的转变。后来, 讲武堂不仅以学、术分科为主要课程设置, 还增添了步兵研究班、炮兵研究班、步炮兵教导队、高等军事研究班以及技术班、陆海空专门班等诸种专科教育班与研究班, “同以前相比, 此时的东北讲武堂学科更全, 规模更大, 学员更多”[3]174, 截至九一八事变爆发, 计举办十一期, 为东北乃至中国培育了大批具有近代化色彩和掌握新式指挥、训练、作战方式的军事将领。

从讲武堂的课程编练中, 我们亦可以清晰地看到, 它有如下重要特征:首先, 军校内部只开军事课, 未设政治课, 没有类似黄埔军校的政工制度。其次, 教授军校课程的军事教员学历与军事素养较高, 大多受过正规化的近代军事教育, 这些人大多出自地方军队、各地军校及日本陆军士官军校。因此, 讲武堂课程置设基本采用近代其他军校及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的军事教材与训练方法。再次, 军校内在重视基本训练的同时, 以战斗教练为主。最后, 讲武堂课程由起初的学、术两科发展到后来科目的完备化、专门化与规模化。

三、对东三省陆军讲武堂的历史评价

东三省陆军讲武堂作为清末民国著名的四大军校、三大讲武堂之一, 在中国近现代军事教育史上闪烁着璀璨的光芒, 它的历史影响极其深远, 意义也十分重大。

第一, 它作为一所具有浓厚近现代化军事教育色彩的军官学校, 成为培育东北军初、中、高级军官乃至高级将领的摇篮, 如张学良、汤玉麟、孙烈臣等奉军上将皆出自讲武堂。它还大大提高了东北军的战斗力, 使得东北军成为民国史上一支骁勇善战的劲师悍旅, 纵横于民国的政治与历史舞台。

第二, 东三省陆军讲武堂使中国传统尚武精神升华为新式军事教育之思想与革命救国之理念。东三省陆军讲武堂创办之际及其发展时期, 正处于举国救亡图存的历史大背景下, 因此它所培育的青年军官不仅具有传统的尚武精神, 更产生了新式军人的价值理念与革命情怀, 一些具有一定文化基础、政治军事素质较高以及进步思想浓烈的军人在经讲武堂锤炼之后, 已然锻造成中国革命队伍中的弄潮者, 如万毅、吕正操、马本斋等人。

第三, 东三省陆军讲武堂的建立, 标志着中国东北军事教育近代化的启动。尽管它受具体历史条件的局限, 存在一定的传统封建糟粕, 但它以普及教育、广储人才为办学宗旨, 以培养、输送近代化军事人才为己任, 以现代军事理论和自然科学知识为教授内容, 最终改造了东北地区的旧式军队与军官队伍, 从此以崭新的军事教育体系和教育模式规范、培育新式军人, 从而突破了清朝旧有的军事教育体制, 启迪了东北军将佐、士兵的近代思想意识, 进而大大促进了东北军事教育近代化的发展与演进。因此, 东三省陆军讲武堂无疑成为中国近现代军事教育史上的一座镌刻丰功伟绩的里程碑。

参考文献

[1]温艳秋.东北讲武堂考略[J].黑龙江档案, 2011 (2) .

[2]李云涛, 于文娟.东北讲武堂[J].兰台世界, 2011 (4) .

上一篇:病原学检测下一篇:尿液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