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学校师德的底线

2024-05-05

民办学校师德的底线(精选三篇)

民办学校师德的底线 篇1

在市场经济时代, 物质文明的发展往往和精神文明的进步不能相对应, 特别是在经济的复苏振兴阶段, 往往注重物质文明的发展, 忽视并削弱了精神文明的发展。只有到物质文明恢复和初步繁荣的时候人们才会反思精神文明的落后, 并加以修正。这就是所谓“仓禀实而知礼节”。在解决温饱迈步小康的时代, 教育这一被冷落的苑囿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 而教育者就肩负着民族精神文明振兴的重担。教育者是否做好了德性修养的准备呢?不得而知。

从人大教授抄袭论文暴露出的学术虚伪, 到“范跑跑”在地震中丢下学生独自逃命, 再到2008年10月自学考试命题大泄密, 可以看出部分大学、中小学教师、教育专家和教育行政管理人员道德的腐败与卑劣。

公民道德教育需要补课, 教师道德修养更需夯实。“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 这是教师的基本准则。身不正是缺德, 学不高是缺德。严于修身, 勤于治学, 是教师的立身之本;爱岗敬业, 洁身自好, 以人为本, 关爱学生, 是教师的道德底线。只有坚守住了我们的道德底线, 才有资格站在讲台上;只有学高身正, 才配当一个教师。时代的磁悬浮列车正奔驰在知识经济的无轨车道上, 不读书、不治学的教师就是不负责任的教师、缺德的教师。

“师者, 传道受业解惑也。”在新的历史时期, 所谓传道, 首先是身体力行, 而后是对学生的浸染熏陶, 就是用自己的言传身教, 在学生的心灵中播种文明道德, 传递爱, 播种爱, 宣扬真理, 示范对万物的博爱, 践行对众生的悲悯, 自觉地担当责任;所谓受业, 就是勤勉治学并用智慧的教学策略将自己的学识无私地传授给学生;所谓解惑, 就是落实新课程理念, 参与并指导学生的自主学习, 和学生一起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一个合格的教师, 其道德底线要求应该包括这三个方面, 当然还应该包括坚守基本的教师职业操守。坚守底线, 是教师安身立命之本, 是获得社会尊重和内心平和之本。

坚守住道德底线, 我们才具备教师的天职。优秀的教师应该有更高的使命, 为实现民族和人类的理想创造性地工作, 追求卓越。

毋庸置疑, 物质经济是社会的生存基石, 教师岂能不食人间烟火?国家和社会应该保障教师的合法合理的经济利益, 切实改善教师的福利待遇, 让教师安其居、乐其业。但教师不能把物质利益当作自己的从业目的, 而卓越的教师应坚守优良的传统道德阵地, 追求精神的崇高和品质的卓越。一个人追求越高, 行为才会愈趋自觉, 才有可能守住底线, 超越自我。事实上, 一个公平的社会里, 教师根本不需要担忧社会对其付出的肯定和回报。一些不得志的教师更多缘于自身的懈怠和无能:不是社会没有回报你, 而是你没有感动社会;不是社会不接纳你, 而是你没有全身心投入于社会。那么, 优秀的卓越的教师需要具备什么品德呢?

要拥有美好的教育理想和浪漫的诗意情怀。终身从事平凡的教育事业, 难免会觉得自己过于平凡甚或卑微, 有时不免懈怠和伤怀。如果我们意识到这是一件人类最有意义的事业, 如果我们将自己的人生目标确定为指拨顽愚、开启智慧、培育英才, 脚踏实地心甘情愿地做铺路石, 而且常常带着普通人的诗意情怀快乐地工作, 这本身就是一种浪漫的人生选择。

要拥有锲而不舍的求索精神和精益求精的治学态度。教育是一项最需要知识和智慧的职业, 是一门专业性极强的艺术。真正有责任感的教师应该既专注于自己的学术修养, 同时又广泛涉猎其他学科知识;要把握最新的学科发展动态, 深刻领悟教育的真谛和最新的教育理念;要不断地提高教育教学技能, 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只有这样才能引领学生, 引领学科教育, 提高教育教学效率, 构建有效课堂。这些非锲而不舍、精益求精不可达到。

要有健康的身心、和谐的人格和良好的团队精神。教育事业是教育者道德的马拉松长跑, 乐观的心态、和谐的人格、顽强的意志、健康的体魄是道德长跑的四驾马车;教育事业是一项伟大的灵魂工程, 非一人之力可以完成, 良好的团队精神可以让我们移山填海。同时这些美好人格也会化为一种个性魅力, 让我们的教育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教师应该守住自己的师德底线 篇2

媒体报道,近期某些地方校长性侵幼女、教师体罚学生等事件,引发了公众对教师素质问题的广泛关注。近日,教育部相关负责人透露,教师这一职业将不再是终身制,要打破教师的铁饭碗,实行五年一注册,今年内将出台教师师德考核评价规定,为师德划出“红线”,越线教师将受到严惩。看了这则消息,我深有感触,曾经被人们称作“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教师,确实应该自尊、自爱、自重、自律,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牢牢守住自己的师德底线,重塑教师在社会上的高大形象,为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提供正能量。

一、守住师德底线是教师的职业要求

教师,从古到今,一直被认为是太阳底下最阳光、最崇高、最伟大的职业。关于教师的作用,唐代文豪韩愈就曾说过:“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有一句名言:“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可见学乃教育之基础,德乃教育之本源。教师,从字义理解是指:受过专门教育和训练的,在学校中向学生传递人类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学生的体质,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社会需要的人才的专业人员。教师是指航灯,为学生的人生道路洒下一片光明;教师是播种机,把知识与智慧播种到每个学生的心田。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社会文明的传播者。因为教师工作如此重要,所以,千百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厚爱和尊重。

据国家教育部的统计,我国目前有1442万名专任教师,队伍确实庞大。尽管也有少数师德低下,甚至品质恶劣的教师,如郭跑跑、陈在鹏之辈。但是,我相信教师中的绝大多数都是教书育人的楷模。近几年,像谭千秋、袁文婷、张丽莉、李灵、杨建一这样的优秀教师和校长,在全国就像雨后春笋,不断涌现。他们才是人民教师的真正代表!

人们常说,为人师表。就是说教师在人品学问方面可以作为别人学习的榜样。前苏联著名教育家加里宁曾说过:“很多教师常常忘记他们应该是教育家,而教育家也就是人类灵魂工程师。”试想,如果我们作为一个人民教师,一个肩负着塑造人类灵魂崇高使命的工程师,自己的灵魂肮脏,品德底下,又怎么能够培养出道德高尚,有着美好心灵,富有创新精神的人呢?没有这样的人,社会又怎么会向前发展,人类又怎么能不断进化提升呢?所以,守住教师的师德底线是教师的职业要求,是教师的职责所在。

二、教师应该守住怎样的师德底线

教育部教师工作司的许涛司长最近表示:“师德问题不能忽视,一定要以高压的态势守住‘师德底线’”。

那么,教师应该守住怎样的师德底线呢?这一点,其实国家颁布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早就明确了。教师的师德底线主要有:依法执教、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团结协作、尊重家长、廉洁从教、为人师表。其中我认为最起码的一条师德底线,也是不少教师难以做到的,那就是“教师应该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格要求,耐心教导,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保护学生合法权益,使学生全面、主动、健康发展。”

因为,目前在我们许多中小学校仍然普遍存在着不少教师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的现象。如罚站、罚抄作业、罚打扫卫生、罚款等。这是一个不可回避或否认的事实。正是因为这些现象的长期存在,于是,学生厌学、逃学、甚至轻生自杀等事件也屡有发生。也许有人要辩解说,打骂学生是对学生的负责,是要建立自己的威信等。试问,世上那些卓有成就的优秀人才,难道就都是靠你老师和家长打骂才成才的吗?其实,教育那些比较调皮的学生,应该还是有许多方法可以试试的。如主动与学生家长联系,认真听取意见和建议,取得支持与配合。多跟学生接触,平等地与他们沟通交流,了解他们的家庭情况和性格特点,采用学生易于接受的方法,多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进行心理上的疏导,往往是很有成效的。人心都是肉长的,只要教师对学生倾注了爱心,真正能为他们着想,给他们以应有的尊重、理解和信任,给他们改正缺点的机会和时间,不用打骂和体罚也是可以教育好调皮学生的。我们身边有很多优秀教师和班主任的成功育人经验都能证明这一点。

三、教师怎样才能守住自己的师德底线

青少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是未来社会的建设者,也是各条战线的主力军。教师在学生眼中是知识和真理的化身,是道德和品质的偶像。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作为教师就应该守住自己的师德底线,做到为人师表,廉洁从教,以自己的高尚品德和聪明才智,教书育人,将自己的美好形象永远留在学生们的心中。

首先,我们应该严守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做到公正公平,廉洁从教,决不能因为学生的差异而出现教育的差异。值得肯定的是,每一个学生性别、智能、家庭状况等都是有差异的,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必须考虑到这些差异,以便能因材施教,但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明确,我们同时面对的是一个个独立的个体,他们都是我们的学生,都应该得到我们应有的关怀和教育,这一点是没有差异的。用孔夫子的话来说叫做“有教无类”。教师从教的公正性,充分反映了教师人格的崇高性。具体体现在对每一个学生都能给予全心全意地关注,尤其是体现在对待后进生、学困生的转化问题上。如果教师能做到把别人的孩子都看作是自己的孩子来教育培养,又有什么学生不能培养好呢?

其次,我们要做到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决不能把学生当做自己课后家教与谋取私利的工具。现在是市场经济,有需要就会有市场。有付出就应该有回报。教师在工作之余或节假日,为别人的孩子进行个别辅导,付出了时间、精力和智慧,因此,他们得到家长一些物质或金钱上的回报,看起来也似乎是天经地义,无可厚非的,但是静下心来仔细地想想,这样做确实损害了我们教师的职业形象。教师的神圣职责就是教书育人,它要求教师应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去,全心全意地教育好每一个孩子,学生在学校没有掌握好你所教的知识和技能,你完全有责任和义务让他掌握,这其中自然也包括对部分学生的培优补差。这本来就是教师应该做的分内之事,如果把这分内之事当作分外之事来做,还要学生家长多掏腰包,为人师表的你如何能够自圆其说呢?教育部制定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明确提出:教师要“坚守高尚情操,发扬奉献精神,自觉抵制社会不良风气影响。不利用职权谋求私利。”教育工作是一种特殊的工作,它不能完全地以7小时或者8小时坐班来衡量其工作量,因此也决定教师必须具备应有的爱岗敬业和无私奉献精神。

再次,我们要做到洁身自好,廉洁自律,决不能去爱慕虚荣,攀比富贵。教师的职业神圣而光荣,担负着培育下一代的艰巨任务,教师的人格对学生的学习、生活、为人、处事等诸多方面都具有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会直接地影响学生身心的发展。教师只有洁身自好,廉洁从教,自觉抵制社会上种种不良风气的负面影响,不贪图享受,不奢求富贵,知足常乐,尤其是应该把为国家培养出更多更好的人才当做自己事业的成功和生活的快乐,才能真正做到爱岗敬业,真正为人师表。这样,我们教师也能在教育培养学生的同时提升自己,让自己的品德和情操也得到理想的升华。

最后,要做到依法治校,为师德划出底线,奖励与惩罚并重。我们对优秀教师要大力表彰奖励,对越过师德底线的违纪教师则必须坚决严惩,情节严重者必须清理出教师队伍,决不能姑息迁就。很高兴国家教育部今年内将出台教师师德考核评价规定,为师德划出“红线”,越线教师将受到严惩。这或许能从制度和机制上督促教师守住师德底线。

坚守从教底线是崇高师德的根基 篇3

如何看待规范教师从教行为的这六条“红线”?这些规定对教师来说,是过于严格,还是失之于宽?

笔者认为,六条“红线”是师德的根基,能够使师德建设回归真实的社会沃土和基本的职业操守。其出台时间及时,要求明确,尺度合理,寓意深远。

目前,我国改革开放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社会正处在加速转型的关键期,反腐倡廉的深入推进产生了巨大而深刻的社会反响,各行各业各界均在不断规范职业行为,清廉风气初步形成,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公民道德规范日益深入人心。六条“红线”的出台正是当前我国社会文明建设不断深入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教育部门有效回应社会公众对教育、对教师日益强烈期待的实际行动,是引领广大教师回归教育真义、坚守做人底线和追求崇高师德的时代召唤,也是教育部门和广大教师以廉洁从教、为人师表、行为世范的言行净化社会空气、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积极作为。

六条“红线”是对教师从教行为的底线约束。那么,强调六条“红线”是不是意味着对教师的师德要求出现了底线下移呢?

教师岗位作为育人成才的职业,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是二者的良性互动和有机统一。教师职业的普遍性在于,它是社会众多职业中的一种:要遵守社会各种职业的共同操守,即廉洁、负责、自律。“六条红线”可概括为:清正廉洁,尽职尽责,不谋取任何不正当利益。这个要求适用于所有职业。教育事业的伟大和神圣,师德境界的崇高,绝不意味着教师可以忽略最基本的职业操守。万丈高楼,起于垒土。教师做到以上六条要求,是做人的底线,是合格公民的必然之举,是教师追求专业成功和崇高师德的基础,是伟大教师诞生的法律保障。而一旦缺失底线支撑和法律保障,专业成就也好,崇高师德也罢,都将成为水中月、镜中花。

教育部发文设立六条“红线”,并不妨碍广大教师追求职业道德的崇高和尊严。教师职业还具有特殊性和神圣性,作为太阳下最光辉的职业之一,其被尊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具有更高的职业道德要求。儿童青少年的生命成长和幸福命运、无数家长的殷殷期待、党和国家的无限重托,使得教师岗位日益重要而崇高。面对每日每时每刻的从教行为,教师必须心存敬畏,不断增强育人律己的伦理自主性。

现在,学校教育的外部环境日益复杂,负面影响因素增加,教师履行立德树人、育人成才的使命变得日益艰难。在工作环境、经济待遇、专业成长机会、身心健康等方面,我国广大教师还面临着许多挑战,地区之间、学校之间、教师之间差异悬殊。尽管如此,每个教师面对儿童青少年明媚的双眸和真挚的情感,要努力做到不抱怨、不懈怠,要不断净化自己的灵魂,高尚其事,成就伟大的自我。教师只有淡泊名利,才能把握专业发展和师德进步的主动权!“如果鸟儿的翅膀系上黄金,就再也飞不起来了。”

当然,我们在严格规范教师从教行为的同时,也必须明确:我国广大教师在廉洁从教、为人师表、行为世范等方面的表现是合格的、值得信赖的,不计辛苦、积极向上、任劳任怨、默默奉献的教师是主流!广大教师在工作环境、经济待遇、专业成长机会、身心健康等方面,急需得到更多关心和更有力的支持。教师也是普通人,有自己的家庭、亲人和合理诉求,苛求教师完美、超凡脱俗,不仅不公正,也是有害的。

上一篇:功能恢复效果下一篇:重竞技运动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