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学校的监督与管理

2023-01-19

第一篇:民办学校的监督与管理

学校卫生与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要点及管理要求

学校卫生与生活饮用水卫生

监督要点及管理要求

根据《传染病防治法》、《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生活饮用水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学校卫生与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要点及管理要求》。

一、学校卫生管理工作

(一)依据

1、《传染病防治法》

2、《学校卫生工作条例》

3、《托儿所幼儿园卫生保健管理办法》

(二)范畴

1、教学及生活环境的卫生监督;

2、传染病防控工作的卫生监督;

3、生活饮用水的卫生监督;

4、学校内设医疗机构和保健室的卫生监督;

5、学校内公共场所的卫生监督;

6、配合相关部门对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臵工作落实情况的卫生监督;

7、根据教育行政部门或学校申请,开展学校校舍新建、改建、扩建项目选址、设计及竣工验收的预防性卫生监督指导工作;

8、上级卫生行政部门交办的其他学校卫生监督任务。

(三)许可

1、禹州市卫生行政部门承担各级各类学校托幼机构内的二次供水许可,并对未经许可擅自供水的行为予以处罚,许可证有效期四年,每年复核一次。有效期满前六个月重新申请提出换发新证。

①未经预防性卫生审核擅自供水

违法条款:《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管理办法》第八条

处罚第二十六条第二款

新建、改建、扩建的饮用水供水项目未经卫生行政部门参加选址、设计审查和竣工验收而擅自供水,责令改进,并可以处20元以上5000元以下罚款。

②未经许可擅自供水

违法条款:《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管理办法》第七条

处罚第二十六条第三款

责令限期改进,并可处以20元以上5000元以下罚款。

(四)日常监督

传染病防控卫生监督

1、学校是否成立以校长为第一责任人的学校传染病防治管理机构。

2、学校是否任命一名在编人员专门负责学校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中小学是否配备专职或兼职传染病防治管理人员,专门负责学生晨检、因病缺课等健康信息的收集、汇总与报告等项工作。

3、寄宿制学校或有600名以上学生的非寄宿制学校是否按600:1配备专职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不足600人的非寄宿制学校是否配备专兼职保健老师。

4、传染病防治工作是否纳入年度工作计划;健康教育是否纳入年度教学计划。

5、是否制定学校传染病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6、是否建立学生健康管理制度,是否每年对学生进行体检,是否建立学生健康档案。

7、是否建立健全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报告的内容、方式、时限是否正确,是否有记录。

8、是否建立中小学校晨检制度和学生因病缺勤与病因追查登记制度,是否有记录。

9、是否对小学新生入学预防接种证进行查验,是否有查验登记,对无证或漏种学生是否有预防接种补证、补漏种记录。

10、是否建立学生传染病病愈返校复课医学证明查验制度,是否有记录。

11、是否对发生传染病的班级、宿舍等相关环境及时消毒并有记录,消毒剂和消毒器械是否索取生产企业卫生许可证和产品卫生许可批件。

12、是否对学生进行健康知识和传染病预防知识的宣传 学校医疗卫生监督

1、学校内是否设卫生室、保健室,负责师生的卫生保健工作。城市普通中小学、农村中心小学和普通中学是否设卫生室,是否按学生六百比一的比例配备专职卫生技术人员。

2、是否具有有效的《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

3、医生是否持有《医师执业证书》或《助理医师执业证书》,护士是否持有《护士执业证书》。其它卫生技术人员是否执有相应的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证书。

4、卫生室建筑面积是否大于40平方米,是否设有诊室、处臵室、治疗室。

保健室设臵

1、不足600名学生的非寄宿制学校是否设立保健室,保健教师是否由具有教师资格的教师担任;保健教师是否接受学校卫生专业知识和急救知识培训。

2、建筑面积是否大于15平方米。

3、是否配备视力表灯箱、杠杆式体重秤、身高坐高计、课桌椅测量尺、血压计、听诊器、体温计、急救箱、压舌头板、观察床、诊察桌、诊察凳、止血带等。 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卫生监督

1、学校传染病疫情暴发的应对措施

(1)接到卫生行政部门有关学校传染病暴发的疫情处理任务后,依法对学校进行监督检查和调查取证。

(2)根据监督检查的情况,制作现场监督笔录,结合疫情防控的需要依法出具卫生监督意见书或卫生行政控制决定,对涉嫌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行为的依法立案调查学校饮用水污染事件的应对措施。 (3)接到卫生行政部门有关学校饮用水污染事件处理任务后,依法对学校的饮用水卫生管理情况及供水设施、水源的卫生安全防护、水质净化消毒设施及运行情况、饮用水化学处理剂(含消毒剂)的使用情况等影响水质卫生的因素进行现场监督检查,制作现场监督笔录。

(4)学校饮用水水源被污染、水质异常,依法责令学校停止使用;对因饮用水净化消毒或者卫生管理不规范导致水质不合格的,下达整改意见,水质检测合格后,方可恢复供水。

(5)对涉嫌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行为的依法立案调查。

(6)属于工业污染造成饮用水污染事故的,应及时报告卫生行政部门,移交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涉嫌人为投毒的,应及时报告卫生行政部门,移交公安司法机关。

托幼机构卫生监督

1.监督对象

招收0-6岁儿童的各级各类托儿所、幼儿园。

2.监督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托儿所幼儿园卫生保健管理办法》(卫生部令第76号,自2010年11月1日起施行)、《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管理办法》、《学校和托幼机构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规范(试行)》以及相关卫生标准和规范等。

3、监督检查要点

传染病管理制度与措施

传染病防治管理组织领导情况

传染病防治制度措施建立落实情况

传染病疫情报告执行情况

发生传染病病例后防控措施落实情况

二、生活饮用水管理工作

(一)依据

1、《传染病防治法》

2、《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管理办法》

3、《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4、《生活饮用水集中式供水单位卫生规范》

5、《二次供水设施卫生规范》

6、《城市供水水质标准》

(二)范畴

1、预防性卫生监督

2、经常性卫生监督

3、供水单位卫生许可证的颁发、复核和延续

4、涉水产品的审批与监管

5、饮用水污染事故的调查和处理

6、违法行为的行政处罚

(三)法律责任

1、无有效卫生许可证的监督与处罚同学校生活饮用水的许可与处罚。

2、直接从事供、管水的人员未取得体检合格证后上岗工作违反第十一条,依据第二十五条处罚,责令改正并处以20元以上1000元以下罚款。

3、水质检验不合格的违反第二十六条第四款,责令改正,并处以20元以上5000元以下罚款。

(四)经常性卫生监督要点

1、生产工艺检查:

①水质消毒设备是否运转正常?加药装臵是否工作?并查看运行记录。

②反应池、沉淀池是否有飘浮物?池壁是否是绿藻青苔?

③加氯消毒间是否通风良好,备有安全防范和泄漏处理的应急设备、设施和个人防毒面具?

加氯(氨)间必须与其他工作间隔开,设臵直接通向外部且向外开的门,有观察窗。加氯(氨)间外部应备有防毒面具、抢救材料和工具箱。防毒面具应严密封藏,以免失效。照明和通风设备开关应设室外开关。加氯间及氯库内宜设臵测定空气中氯气浓度的仪表和报警设备,以及氯的吸收装臵,应有每小时换气8~12次的通风设备。

2、卫生管理及有关资料检查:

①水处理工艺和卫生设施与申报卫生许可时是否一致? ②是否有相应的国家法规、标准和规范文本?

③是否有分管领导和专职或兼职工作人员管理饮用水卫生工作?

④各类贮水设备是否定期清洗和消毒?管网末梢是否定期放水清洗?查看相关清洗消毒记录。

3、水质检验:

①是否有水质化验室?检测仪器是否能正常运转? ②化验室能否适应水质检测需要?

③采用点的选择、检验项目和频率是否符合要求?

④城市集中式供水单位(含自备集中式供水单位)水质检验的采样点选择、检验项目、频率按照CJ/T206执行;

⑤村镇集中式供水单位水质检测的采样点选择,检验项目和频率按照《村镇供水单位资质标准》(SL308)执行。

⑥不具备水质检验条件的自建集中式供水单位,应委托具有法定资质的检验机构按照上述要求进行检验。

4、水质检验记录是否完整?

5、水质检测资料是否按规定及时报送当地卫生行政部门?

Δ涉水产品检查:

供水单位厂购进、使用的管材、管件、化学处理剂、消毒剂及饮用水消毒器械等涉水产品是否索取了卫生许可批件复印件?涉水产品经验收合格后是否按品种、批次分类贮存于原料库,按照先进先出的原则进行登记,避免混杂,防止污染? 采样检验:

现场如发现供水单位水质处理、消毒等工艺存在问题时,可考虑采集出厂水、管网末梢水进行检验,对水质是否达标进行判断。

Δ二次供水单位卫生要求

一般卫生要求

1、设施周围环境整洁,排水条件良好,供水设施运转正常;

2、设施与饮用水接触表面须保证外观良好,光滑平整,不对饮水水质造成影响;

3、通过设施所供给居民的饮水感官性状不应对人产生不良影响,不含有危害人体健康的有毒有害物质,不引起肠道传染病发生或流行。

设施卫生要求

1、饮用水箱或蓄水池要专用,不得渗漏;

2、设臵在建筑物内的水箱其顶部与屋顶的距离应大于80公分;

3、水箱应有相应的透气管和网罩;

4、人孔位臵和大小要满足水箱内部清洗消毒工作需要,水箱内外应设有爬梯;

5、水箱入口要加盖加锁,并高出水箱面5公分以上;

6、水箱的溢水管与泄水管不得同下水道直接连通,泄水管应设在水箱的底部;

7、水箱的材质和内壁涂料应无毒无害,不影响水的感官性状;

8、水箱的容积设计不得超过用户48h的用水量;

9、设施不得与市政供水管线直接连通,不得与非饮用水管道连接;

10、使用的过滤、软化、净化、消毒设备、防护涂料必须取得有效的卫生许可批件;

11、蓄水池周围10米以内不得有渗水坑和堆放的垃圾等污染源;

12、水箱周围2米内不应有污水管线及污染物。

水质卫生要求

必测项目:色度、浊度、嗅味及肉眼可见物、PH、余氯、细菌总数、总大肠菌群、耐热大肠菌群、大肠埃希氏菌;

选测项目:总硬度、氯化物、硝酸盐氮、挥发酚、氰化物、砷、六价铬、铁、锰、铅、紫外线强度;

增测项目:氨氮、亚硝酸盐氮、耗氧量;

执行标准:卫生部《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 设施使用的卫生要求

管理部门负责设施的运转、保养、清洗、消毒;

每年对供水设施定期清洗消毒不少于1次,有清洗消毒记录; 二次供水设施所用材料,应保证不使饮用水水质受到污染,并有利于清洗和消毒。

卫生监督检查完成后,对现场发现的问题要制作《现场检查笔录》,情节轻微的用《卫生监督意见书》责令整改,违法的要立案查处。 附件1

学校卫生管理组织

一、卫生管理小组的组成 组 长: 成 员: 卫生管理员:

二、卫生管理领导小组的职责

遵守国家卫生法律、法规和规章,严格执行各项卫生管理的规章制度;督促单位从业人员定期预防性健康检查,认真做好从业人员的卫生知识培训;强化监督检查,保证卫生管理制度和措施的落实。

附件2

学校卫生管理制度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学校卫生工作条例》明确规定,学校卫生工作的主要任务是:监测学生健康状况,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改善学校卫生环境和教学卫生条件,加强对传染病学生常见病的预防和治疗。为了加强学校卫生工作,提高学生健康水平,学校应该建立和完善卫生管理相关政策与制度。

一、主要领导负责制

学校应建立卫生工作领导小组,校长为组长,分管校长、主任、校医(保健教师)各负其责。定期召开学校卫生工作会议,指导、研究学校卫生工作,解决学校卫生工作中出现的实际问题。

二、落实岗位责任制

每日进行卫生巡视,做好教室与卫生区的保洁,认真填写卫生检查记录,每周进行一次全校性的卫生大扫除。认真开展学校卫生工作的检查评比。

三、建立常规工作制

每年三月、十一月作为“健康教育宣传月”,以广播、讲座、板报形式进行以保护视力为中心的宣传教育活动,坚持每日做两次眼保健操,不断提高眼操的质量,开展中小学视力普查普治工作。坚持大课间阳光体育活动,增强学生体质。

四、完善疾病防控制度

切实对学生的常见病、多发病防治工作,针对学生近视、龋齿、沙眼、贫血和营养不良、肥胖的六病防治工作制订具体防控宣传计划。

五、强化传染病的防控和报告隔离制度

积极配合防疫部门对学生做好防治工作,并做好宣传工作,发现疫情及时上报,采取有效措施,切断传播途径。

六、规范中小学生体格检查制度

每年要进行一次体格检查,建立和规范体检档案,对体检中发现有各种疾病的中小学生,要下发体检复查通知单及时进行复诊和给予治疗,开展中小学生生长发育的各项指标的统计、分析、对比、评价等调研工作,为学校及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七、规范保健室常规工作制度

学校卫生室要做好师生卫生保健工作,要做好伤病的妥善处理,确保学生身心健康。

八、建立学校卫生档案管理制度

健全学校卫生工作档案,对卫生工作要建档立卷,做到系统化、经常化、规范化,并对档案进行科学化管理。

九、落实学校卫生监督和管理制度

(一)、教学卫生监督与管理:

1、教室的采光、照明和微小气候及课桌椅及黑板符合卫生标准。

2、学生每天学习时间不超过各阶段年龄水平(6-8小时)。学生体育锻炼活动时间每天不少于1小时。保障学生每日睡眠时间(8-10小时/每天),适当安排作业,尽量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3、坚持每日两次做眼保健操,自觉课间活动与放松。

4、教师应准时下课,杜绝拖堂,要求学生课间必须到室外活动,保证有充分的休息时间。

5、培养学生正确读、写、坐的姿势。

(二)、环境卫生管理制度:

学校应当为学生提供洁净、舒适、安全、和谐优美的学习生活环境。

1、确立卫生一票否决制

学校应把卫生工作作为创建卫生文明学校工作的重要内容,成为教育系统文明的典范与窗口。确立卫生一票否决制度。建立卫生检查评比制度。卫生不合格的班级或个人取消班集体或个人评先资格。

2、建立卫生包干负责制

教育学生养成文明卫生习惯,不随地吐痰,不乱丢纸屑,不涂污墙壁,大便后要洗手,做到确保校园净化,天花板无蛛丝灰尘,墙壁无脚印,地面无痰迹,桌椅无刀痕,厕所无臭味。教室、办公室、环境责任区等要求地面清洁,桌凳整齐,门窗、黑板干净,沟渠无污水,顶上无蜘蛛网,室内无杂物。教室内设有卫生角,有常用急救用品。各班应备有脸盆、毛巾、肥皂、纸篓等卫生设施, 做到放臵有序。教室、办公室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清新。

3、厕所卫生制度

(1)厕所坚持每天早中晚三小扫,逢节加倍扫,每周一次评比制度。

(2)厕所管理实行包干到班,责任到人,要求天天有人管理,个个相互监督。

(3)厕所里不得随地吐痰、便溺,不得涂画墙壁,不得破坏公共设施。

(4)不得将硬纸和杂物丢入便坑内,不得将污水、泥沙倒入便池。

(5)养成便后洗手习惯。

(6)经常清扫洗刷,用各种药水药剂,杀菌消毒,用樟脑丸、清新香剂等使厕所不但无臭无蝇虫,便池无尿碱。

(7)防止校内化粪池漫溢,特别是阴雨天,杜绝粪水污染环境甚至造成传染病流行。

4、建立卫生检查制度。

每天由值日老师、学生认真检查环境卫生,并在学校日志上记分,每周由值周师汇总成绩,表扬先进。总成绩纳入年度考核,不合格的班级和个人取消评先资格。

(三)、个人卫生监督与管理:

1、要求学生仪容端庄大方,讲究衣着,头发卫生。

(1)做到天天刷牙,讲究饮食卫生,不喝生水,在校不吃零食,饭前、便后要洗手,勤洗澡,勤换衣服,勤剪指甲,勤理发。

(2)每班每周进行个人卫生检查一次,各班要做好记录。

(3)按时睡觉,按时起床,按时到校,吃饭要定时定量,坚持天天早锻炼,认真做广播操,积极参加课外活动。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正确的站、立卧行走姿势(立如松、坐如钟(铜钟)、行如风,卧如弓)。

(4)定期进行体检,发现传染病及时隔离,治疗。

(5)做好预防接种,勤洗澡、讲清洁,防止传染病和流行性疾病的发生。

2、注意用眼卫生。

(1)要认真作准眼保健操,并注意用眼卫生,看书写字时眼离书本或本子一尺,胸离桌边一拳,手指离笔尖一寸,不要在走路、阳光下、黑暗处看书或写字,看书看电视有所节制,预防眼睛近视。

(2)教师板书字迹工整、清楚,讲课声音要符合要求,让最后排学生看得见,听得清。

(3)下课不拖堂,坚持静校制度

(4)根据学生视力情况每班每周抡换桌位一次。

(5)全校每学年根据年级高低,课桌凳调换配套一次。

3、建立和健全学生卫生档案。健全个楼层的卫生保健箱,保健教师要及时做好卫生保健指导,结合各个不同季节特点,对常见病、多发病进行群体预防教育讲座和举办宣传板报。

4、制订防近、防龋和食品宣传和教育工作计划。

5、健全学习评比制度。

认真学习、宣传卫生知识,有固定的卫生宣传栏,定时更换卫生专栏内容,积极参加消灭四害活动和各项爱国卫生活动,积极做好常见病和传染病的防治工作,积极参加爱国卫生运动会活动。学校每学期要进行一次个人、集体单项的卫生评比工作。

(四)、食堂卫生监督与管理:

1、规范岗前培训体检制度和持证上岗制度。食堂经营者必须取得食品卫生许可证方可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申请登记,未取得卫生许可证的,从业人员未取得上岗培训证和健康证的不得从事食堂经营活动。

2、规范采购索证、登记、台帐制度。严格食品原材料进货渠道,确保质量关。

3、建立健全食品卫生管理制度。配备专职或兼职的食品卫生管理人员。落实各项监管职能,奖惩兑现。

4、从业人员应穿整洁的工作服,工作衣帽,头发应梳理整洁臵于帽内。

5、发生食品中毒或疑似食品中毒事故时,应立即向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和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报告。

6、严格消毒制度。餐具使用前必须洗净、消毒,禁止使用未经消毒的餐饮具。

7、采购食品必须新鲜、无毒无害,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规定;食品存放应分类分架,隔墙离地,严禁和有毒有害及个人生活用品混放。

8、凉菜间必须专人、专室、专用工具,专用冷藏,专用消毒设施,室内温度不得高于25℃,每天进行定时空气消毒。

9、盛放废弃物的容器要密闭有盖,不得外溢和滴漏。

10、加强饮食卫生管理,防止病从口入。

(1)厨房要严格遵守制度,严格实行餐具清洗、消毒。

(2)厨房人员定期进行健康检查,确保无传染病发生。

(3)严格管理做好防腐、防霉、防蝇、防鼠工作。

(4)不吃不符合卫生要求的变质食物,不喝生水,注意饮食卫生,防止“病从口入”。

(5)强化安全意识,师生厨房关好门、管好人、饮用水箱(桶)要加锁,防止投毒恶性事件发生。

附件3 生活饮用水卫生管理组织

一、卫生管理小组的组成 组 长: 成 员: 卫生管理员:

二、卫生管理领导小组的职责

遵守国家卫生法律、法规和规章,严格执行各项卫生管理的规章制度;督促单位从业人员定期预防性健康检查,认真做好从业人员的卫生知识培训;强化监督检查,保证卫生管理制度和措施的落实。

附件4 生活饮用水卫生管理制度

1.生活饮用水生产卫生要求

一、供水单位必须取得卫生许可证,制管水人员必须取得卫生知识培训合格证明和健康体检合格证明。

二、健全卫生管理规章制度,落实卫生管理人员,按要求建立、健全卫生档案。

三、水净化处理设备、设施必须满足净水工艺要求,必须有消毒设施,并保证正常运转。

四、输水、蓄水和配水等设施应密封,严禁与排水及非生活饮用水的管网相连接。

五、健全放水、清洗、消毒和检修制度及操作规程,贮水设备要定期清洗和消毒,管网未稍应定期放水清洗。

六、水处理设备、设施、管网投产前或者修复后,必须严格冲洗、消毒,经水质卫生检验合格后方可供水。

七、必须设臵水源卫生防护区、保护区内严禁修建任何可能危害水质卫生的设施和进行有碍水源水质卫生的活动。

八、生产区和单独设立的泵站、沉淀池和清水池外围30米范围内不得设立生活居住区,不得修建渗水厕所和渗水坑,不得堆放垃圾、粪便、废渣和铺设污水管道。

九、必须配备相应的水质检测设备和人员,定期进行水质检测,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后方可供水。 2.二次供水卫生安全管理制度

一、自觉遵守国家颁布的生活用水、二次供水相关法律、法规 及规定。

二、做好供水设施、场地及周围环境的清洁卫生,确保周围30米内无污染和污染因素。

三、配备余氯比色计,随时对供水进行检测,发现余氯不符合卫生要求的应及时补充。

四、加强供水设施卫生安全防护,蓄水设施应加盖加锁,进水孔、溢水孔、排污孔等有密封防护设施。

五、供水设施建设材料必须无毒无害,定期对供水设施进行清洗消毒,每年两次,建立清洗消毒记录。

六、供水设施专人负责管理,从事管水人员每年进行一次健康体检,取得健康合格证和卫生知识培训证后方可上岗。

七、新建二次供水单位应配合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做好预防性卫生监督工作,所用的涉水产品必须取得有效的产品批件。

八、发现饮用水被污染或异常,应立即采取措施,消除污染,并向卫生行政部门和建设部门报告。

供、管水人员体检培训及“五病”调离制度

一、直接从事供水管水的人员,每年必须进行一次健康检查,取得预防性健康体检培训合格证明后方可从事供管水工作。

二、凡患有痢疾、伤寒、病毒性肝炎、活动性肺结核、化浓性或渗出性皮肤病及其他有碍生活饮用水卫生的疾病的和病原携带者,不得直接从事供水管水工作。

三、直接从事供水管水的人员,上岗前必须经卫生知识培训考核合格,取得卫生知识培训合格证。上岗后每年进行一次卫生知识培训,未经卫生知识培训合格或培训不合格者不得上岗工作。

四、从业人员有发热、腹泻、皮肤伤口或感染、咽部炎症等症状的,应立即脱离工作岗位,待查明原因、排除有碍生活饮用水的病症或治愈后,方可重新上岗。

五、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和行为。不得在生产场所吸烟,不得进行有碍生活饮用水卫生和活动。

六、建立健全供、管水人员健康检查和卫生知识培训档案。

二次供水设施水池(箱)、水泵房管理制度

一、由卫生安全管理领导小组指派责任心强、身体健康的人员负责水池(箱)、水泵房设备的监控、清洁及日常巡视管理工作。

二、水池(箱)容积及管道口径应满足用水需求,生活用水与消防用水管道布臵合理,不存死水区。

三、水池(箱)结构坚实、牢固、光洁、不渗漏、耐腐蚀;水池(箱)入孔必须加盖加锁,锁匙由专人保管;水池(箱)溢流管口、通气孔口应有防蚊虫进入的不锈钢;溢流管、排空管不得与下水道直接相连。

四、水池(箱)每半年至少由水处理公司清洗消毒一次,并取得水质检测合格证明。在水质二次污染高发期应适当增加清洗次数,定期投加适量消毒剂。

五、水池(箱)管道、阀门定期维护,发现跑、冒、滴、漏现象,应立即组织维修、更换。非管理人员不得随意开启或关闭水池(箱)阀门。

六、水池(箱)四周应保持清洁,定期消杀;周围30米范围内禁止设臵旱厕或堆放垃圾堆。

七、水泵房内机电设备、仪器由值班人员负责操作,无关人员不得进入水泵房,严禁非值班人员操作各种开关、按钮。

涉及生活饮用水产品的采购索证制度

一、采购饮用水消毒药品,必须索取商家的卫生许可证、营业执照、消毒药品的检查合格证复印件。

二、新改扩建项目使用涉及饮用水卫生安全的产品应索取卫生许可批件复印件。

三、水厂制水生产工艺中所选用的净水剂、与水体接触的设备、材料,均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的规定;净水剂质量必须经过入厂检验合格后,方能使用。

四、采购所有涉水产品时,须认真仔细查看所产品的生产日期、生产地址、注册商标、保质期限、标签等,禁止采购“三无”和伪劣产品。

五、所有涉水产品索证材料应建立台帐、档案,以备查验。

水污染事件报告处理制度

一、供水单位成立饮用水污染事故应急处理领导小组,单位负责人为安全用水第一责任人。

二、若发现饮用水的感官物理性指标(温度、色度、嗅和味、浑浊度、透明度等)发生改变蝗,供管水人员应即刻核查原因并报告单位领导,单位及时向供水管理部门、卫生行政部门和上级主管部门报告,讲清污染事件发生地点、类型、可能的影响等。

三、饮用水污染事故发生后,单位水污染事故应急处理领导小组应紧急组织有关工作小组和人员,立即赶赴现场,采取应急措施,防止水污染事态蔓延和扩大。

四、协助供水管理部门、卫生行政部门对发生的污染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调查和处理,积极采取行之有效的紧急控制消除污染措施。

五、在卫生部门的指导下,制定限期治理方案,针对水污染环节和污染原因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严防水污染事故再次发生。

六、出现饮用水水质受到严重污染、威胁供水卫生安全等紧急情况时,应立即停止供水,在保证水质卫生安全的前提下采取其他临时性供水途径。

七、饮用水污染事帮得以控制,污染原因消除后,在恢复供水前,必须重新进行自备水源水的检测,达到国家卫生标准后方可供水。

八、因饮用相关饮用水出现不适的人群,应及时就医或观察登记、门诊随访;对接触过污染饮用水的茶具、容器进行彻底清洗和有效消毒。

九、饮用水污染事故发生后,配合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及时完成调查、控制、处理,并形成书面材料(内容包括事故经过、现场调查检测结果、事故原因分析、事故处理经过、效果、存在问题及建议等),按时逐级上报。同时接受卫生行政部门的卫生行政处罚。

水质检验消毒制度

一、供水管理严格按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要求,配臵水质净化消毒设施及必要的水质检验仪器、设备、人员,保证供水水质符合有关国家生活饮用水水质的规定。

二、集中式供水单位应建立水质检验室,负责检验水源水、净化构筑物出水、出厂水和管网水的水质。

三、集中式供水单位质检员每月应对出厂水、管网末端水的浊度、Ph值、余氯指标进行自检。

四、无水质检验室的乡镇集中式供水单位,应与有资质的检验机构签定委托检测合同,按国家规定对水质进行定期检测。

五、二次供水设施每年至少清洗消毒四次,清洗消毒后恢复供水前对水质进行检测合格后方可恢复供水。

六、建立清洗消毒档案,详细记录二次供水设施的基本情况,包括清洗时间、地址、容积,清洗消毒人员的姓名,使用消毒剂的名称。

七、在水质检测中发现水质突然变化或污染,除加强对水源保护管理外,应及时查找原因,立即采取有效措施,查找原因,消除隐患,进一步加强监测,并立即向上级主管部门汇报。

八、按规定提交合格的水质检验报告、水箱清洗记录给卫生监督部门。

九、如实记录消毒检测记录。 供、管水人员岗位责任制度

一、负责协调集中供水单位、城市节水办等外部机构,保证生活饮用水的正常供应。

二、定期检查水泵、仪表、阀门控制开关等设施,发现问题及时通知联系维修、更换。

三、经常巡检消防泵、生活泵、污水泵及各类控制开关、按钮、阀门的操作标志,保质正常状态。

四、定期组织对二次供水设施进行清洗、消毒,按标准对细菌指标超标的自备水进行严格的消毒,并做好相应记录。

五、按要求对净化处理设备、细菌指标设备的操作,保证设备对水质的净化、消毒效果。

六、负责水源地的卫生安全,不准闲杂人员进入水源地、机房,负责锁好井盖、机房、水池(水塔)。

七、注意个人卫生,做到勤换衣、勤剪指甲,勤洗澡、勤洗头。

附件5 禹州市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为了提高禹州市各学校预防和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和水平,指导和规范各类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应急处臵工作,减轻或者消除突发事件的危害,保障全体师生员工的身体健康,维护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和校园稳定,结合各校实际,特制定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一、工作目标

1、普及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治知识,提高广大师生员工的自我保护意识。

2、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信息监测报告网络,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3、建立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理机制,及时采取措施,确保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不在校园内蔓延。

二、工作原则

1、预防为主、常备不懈

宣传普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治知识,提高全体师生员工的防护意识和校园公共卫生水平,加强日常监测,发现病例及时采取有效的预防与控制措施,迅速切断传播途径,控制疫情的传播和蔓延。

2、依法管理、统一领导 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疫情报告、控制和救治工作实行依法管理;对于违法行为,依法追究责任。在当地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成立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治领导小组,负责组织、指挥、协调与落实学校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治工作。

3、快速反应、运转高效

建立预警和医疗救治快速反应机制,强化人力、物力、财力储备,增强应急处理能力。按照“四早”要求,保证发现、报告、隔离、治疗等环节紧密衔接,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快速反应,及时准确处臵。

三、组织管理

学校成立由校长负责的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落实学校的突发事件防治工作。主要职责如下:

1、建立健全突发事件防治责任制,检查、督促学校各部门各项突发事件防治措施落实情况。

2、广泛深入地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宣传教育活动,普及突发事件防治知识,提高师生员工的科学防病能力。

3、建立学生缺课登记制度和传染病流行期间的检制度,及时掌握师生的身体状况,发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早期表现的师生,应及时督促其到医院就诊,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4、确保学生喝上安全饮用水,吃上放心饭菜。

5、及时向当地街道(乡镇)卫生院或疾病预防控制部门和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汇报学校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情况,并积极配合卫生部门做好对病人和密切接触者的隔离消毒、食物留存等工作。

四、突发事件预防

(一)高度重视,切实加强对学校卫生工作的领导和管理。学校应经常对食堂、教学环境与生活区环境进行自查,尽早发现问题,及时消除安全隐患。

(二)增加学校卫生投入,切实改善学校卫生基础设施和条件。

(三)采取有效措施,强化学校卫生规范化管理。

1、加强学校生活饮用水的管理,防止因水污染造成疾病传播。

2、加强厕所卫生管理,做好粪便的无害化处理,防止污染环境和水源。

3、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重点搞好教室卫生和环境卫生,为学生提供一个安全卫生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4、学校应当依法加强实验室危险化学品等有毒有害物质的加工、运输、存储、使用、处理等环节的管理,防止因管理失误引起突发事件。

(四)加强健康教育,提高师生的防疫抗病能力。

1、按照上级部门的要求,落实好健康教育课,普及公共卫生知识,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卫生意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生活方式。

2、结合季节性、突发性传染病的预防,通过黑板报、宣传橱窗、广播以及校园网等宣传途径,大力宣传、普及防治突发事件的相关知识,提高师生员工的公共卫生意识和防治突发事件的能力。

五、突发事件监测和报告

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内容包括:重大传染病疫情、中毒事件(食物中毒及急性化学物品中毒)、污染事故、免疫接种事故及严重异常反应,以及其它重大疑难及不明原因的健康危害事件。

(一)突发事件监测

1、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系统。在学校建立考勤监测制度,指定专人对师生员工中的缺勤者进行逐一登记,查明缺勤原因。对因健康原因缺勤者由校医进行登记汇总并进行追踪观察,分析其发展趋势,必要时采取进一步的措施。

2、重视信息的收集。要与区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建立联系,收集本地及周围地区的公共卫生事件的情报,密切关注其动态变化,以便做好预防工作。

(二)突发事件报告

1、建立自下而上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逐级报告制度,并确保监测和预警系统的正常运行,及时发现潜在隐患以及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突发事件期间,学校实行24小时值班制,并开通疫情监控联系电话。

2、严格执行学校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程序。在传染病暴发、流行期间,对疫情实行日报告制度和零报告制度。学校应严格按程序逐级报告,确保信息畅通。出现集体性食物中毒、甲类传染病病例、乙类传染病爆发、医院感染爆发及其他突发卫生事件时,医务室及学校有关部门应立即向本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领导小组报告,并以最快的通讯方式在2小时之内向所在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同时向上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报告。

3、任何部门和个人都不得隐瞒、缓报、谎报或者授意他人隐瞒、缓报、谎报突发事件。

4、建立突发事件举报制度。任何部门和个人有权向学校报告突发事件隐患,有权向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举报有关部门不履行突发事件应急处理规定的职责的情况。

六、突发事件的应急反应

根据《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的规定,将突发事件的等级分为一般突发事件、重大突发事件和特大突发事件。根据突发事件的不同级次分类,结合学校的特点,在必要时启动相应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作出应急反应。

以下分级标准根据《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中的标准界定。

(一)传染病

1、一般突发事件

所在地区发生属于一般突发事件的疫情,启动第三级应急响应。

①启动报告和零报告制度,学校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加强系统内的疫情通报。 ②学校做好进入应急状态的准备,落实各项防治措施。

③学校内如尚无疫情发生,可保持正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秩序,但对集体活动进行控制。

④传染病流行时加强对发热病人的追踪管理;呼吸道传染病流行期间,教室、图书馆、食堂等公共场所必须加强通风换气,并采取必要的消毒措施;肠道传染病流行期间,对厕所、粪便、食堂及饮用水应加强消毒,并加强除“四害”工作。

⑤严格执行出入校门管理制度。

2、重大突发事件

所在地区发生属于重大突发事件的疫情,启动第二级应急响应。除对接触者实施控制外,全校保持正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秩序。在第三级疫情防控措施的基础上,进一步采取以下措施:

①开展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印发宣传资料,在校园张贴宣传标语宣传画,提高师生员工的自我保护意识和防护能力,外出和进入公共场所要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

②对全体师生每日定时测量体温,发现异常情况及时上报。

③对重大传染病的密切接触者,学校要配合卫生部门做好隔离、医学观察和消毒等工作。

④加大进出校门的管理力度,控制校外人员进入校园。

⑤学校根据情况,及时向师生员工通报疫情防控工作的情况。

3、特大突发事件 所在地区发生属于特大突发事件的疫情,启动第一级应急响应。在

二、三级疫情防控措施的基础上,进一步采取以下措施:

①实行封闭式校园管理,住校学生不得离开学校,严格控制外来人员进入校园。

②全面掌握和控制人员的流动情况,教职工外出必须向所在部门请假。外出学生和去疫区的人员返校后,必须进行医学观察。对缺勤者要逐一登记,及时查明缺勤原因。发现异常者劝其及时就医或在家医学观察,暂停上学或上班。

③避免人群的聚集和流动。学校不组织师生参加各类大型集体活动,调整大型会议时间;学校不安排教师外出参加教研和学术活动;学生的社会实践、社区服务等活动暂缓进行。

④对教室、实验室、图书馆、厕所等场地使用期间每日进行消毒,通风换气。

⑤学校每日公布校园疫情防控工作的情况。

4、校内疫情

校内若出现重大传染病疫情,应在卫生部门的指导下,启动相应的应急响应。同时要根据实际情况,适时开展以下工作:

①要根据出现传染病的种类和病人的活动范围,相应调整教学方式。出现一例传染病性非典型肺炎、禽流感、鼠疫及肺炭疽的疑似病例,可对该班级调整教学方式,暂时避免集中上课;出现一例上述的临床诊断病例或两例及以上疑似病例,学校在报请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批准后,可对该班级和相关班级实行停课;如出现两例及以上上述的临床诊断病例及校内续发病例,可视情况扩大停课范围。若需全校停课,须报市教育局批准。

②采取停课措施的班级或学校,合理调整教学计划、课程安排和教学形式,采用电话咨询与指导、学生自学等方式进行学习。做到教师辅导不停,学生自学不停。如学校停课放假,学校领导和教师(非密切接触者)要坚守岗位,加强与学生和家长的联系。

③尊重和满足师生的知情权,主动、及时、准确地公布疫情及防治的信息。对教职工和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消除不必要的恐惧心理和紧张情绪,维护校园稳定。

(三)预防接种严重反应或事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等突发事件。

1、迅速报告卫生部门、教育主管部门及其他有关部门,请求派遣专业人员进校,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查明事件原因。

2、及时将受害师生送医院接受救治。

3、尽快采取各项措施,消除危害,制止事态的发展。

4、总结经验教训,查漏补缺,杜绝隐患。必要时对事故和损害的责任人追究责任。

七、保障措施

(一)组织机构保障

学校成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领导小组,各级各类学校应按《学校卫生工作条例》要求设立卫生室,具体负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日常预防与控制工作。

(二)人力资源保障

学校按《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的要求配齐卫生技术人员。卫生技术人员应具备高度的工作责任感,定期接受卫生部门组织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知识、技能的培训和演练,熟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与控制知识,具有处理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能力。

(三)财力和物资保障

学校安排必要的经费预算,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治工作提供合理而充足的资金保障和物资储备。

第二篇:产品质量的监督与管理

《产品质量的监督管理》任务单

学习目标:了解我国产品质量监督管理体制及产品质量监督管理的内容 学习重点:我国产品监督品管理体制及内容 学习难点:产品质量的监督制度中各制度的区分 活动方案: 任务一:了解我国产品质量监督管理体制 产品质量监督管理机构是指根据国家法律所赋予的对产品质量行使监督管理职能的行政机关的总称。 1.产品质量监督管理机构和职责 在我国,产品质量监督管理机构有: (1)技术监督机构:由国家技术监督局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县级以上)的技术监督局构成全国统一的技术监督管理体系,负责全国的技术监督工作和产品质量监督管理工作。 (2)行业监督管理部门:如卫生行政部门负责食品卫生监督管理工作,进出口商品检验局负责组织管理全国进出口商品的检验。 (3)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和各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县级以上)主要负责下述产品质量监督管理工作:①查处生产、销售假冒伪劣商品的行为;②依法查处倒卖、骗卖劣质商品的行为。 以上各类产品质量监督管理机构的职责有:①在各自和行政区域内和法律规定的权限内负责产品质量监督管理工作;②监督产品质量抽查工作;③负责处理消费者就产品质量问题提起的申诉;④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职责。 2.产品质量社会性监督 (1)用户、消费者的监督权; (2)消费者权益保护组织的监督权。 任务二:了解产品质量监督管理的内容 1.产品质量标准制度 国家有关法律明确禁止无标准生产。产品标准是对产品结构、规格、质量和检验方法所做的技术规定。产品标准按照制定的主体和适用的范围,分为国家标准、地方标准、行业标准和企业标准。

国家标准主要是有关经济、技术发展,特别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准和与广大人民生活有关的重要产品的标准。国家标准在整个标准体系中层次最高,其他标准内容不得与国家标准内容相抵触。凡有国家标准的不再制定行业标准、地如:方便面中的食品添加剂使用应符合《食品方标准。其代号为GB。GB2760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的规定 地方标准由地方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制定,并报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在地方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所辖区域内适用。地方性标准主要限于没有国如:甘肃省和兰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工业产品的安全卫生要求,其代号为DB。州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市工商局联合起草的《兰州牛肉拉面标准》 行业标准是由国务院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制定,并报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在全国某一行业范围内适用。行业标准的效力低于国家标准,高于地方如:奶制品行业标准《乳制品工业产业政策》和《乳制品标准,其代号为IB。加工行业准入条件》 企业标准是由企业制定并报当地政府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和有关主管部门如:备案,在企业内部适用。它可以严于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其代号为QB。我国钢铁企业堆积如山的矿渣既占用大量的土地资源,又加重了环境污“”染,宝钢成功地将矿渣研制成具有抗腐蚀性好、抗微收缩、强度高的矿渣微粉,并将这一科研成果转化为《宝钢高炉渣微粉》企业标准,依靠标准,打开了市场大门,矿渣微粉广泛应用于磁浮工、,越江隧道等大型工程,既节约了能源,实现废物综合利用,每年还可创利润万元。5000 产品标准分为强制性标准和推荐性标准。强制性标准是要求有关各方必须遵守执行的标准。一般是与人身健康、财产安全有关的产品标准和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大意义的产品标准。如:家电、医疗机器用品、玩具等。其他的则为推荐性标准。它不强制有关各方遵守执行的标准。推荐性标准附加符号“T”表示。我国《产品质量法》规定:可能危及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工业产品,必须符合保障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未制定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必须符合保障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要求。 2.企业质量体系认证制度 企业质量体系认证制度是指法定的认证机构,对企业质量管理水平进行公正

的检验后确认和证明该企业质量管理达到国际通用标准的一种制度。 国家根据国际通用的质量管理标准,推行企业质量体系认证制度。企业根据自愿原则可以向国务院产品质量监督部门认可的或者国务院产品质量监督部门授权的部门认可的认证机构申请企业质量体系认证。经认证合格的,由认证机构颁发企业质量体系认证证书。 3.产品质量认证制度 产品质量认证制度,是指经法定认证机构对有关产品的质量进行公正的检验后,借助于合格证书和合格标志,确切的证明该企业能够生产符合产品标准和技术要求的产品的一种制度。国家参照国际先进的产品标准和技术要求,推行产品质量认证制度。企业根据自愿原则可以向国务院产品质量监督部门,或其授权的部门

认可的认证机构申请产品质量认证。经认证合格的,由认证机构颁发产品质量认证证书,准许企业在产品4.产品质量监督检查制度 国家对产品质量实行以抽查为主要方式的监督检查制度,对可能危及人体健康或其包装上使用产品质量认证标志。 和人身、财产安全的产品,影响国计民生的重要工业产品以及消费者、有关组织反映有质量问题的产品进行抽查。抽查的样品应当在市场上或者企业成品仓库内的待销产品中随机抽取。监督抽查工作由国务院产品质量监督部门规划和组织。县级以上地方产品质量监督部门在本行政区域内也可以组织监督抽查。法律 对产品质量的监督检查另有规定的,依照有关法律的规定执行。国家监督抽查的产品,地方不得另行重复抽查;上级监督抽查的产品,下级不得另行重复抽查。 根据监督抽查的需要,可以对产品进行检验。检验抽取样品的数量不得超过检验的合理需要,并不得向被检查人收取检验费用。监督抽查所需检验费用按照国务院规定列支。 课外阅读: 《产品免于质量监督检查管理办法》月日起被废止,产品免检制度本身存在重大918缺陷

短短两天之内,在中国实行八年之久的产品免检制度即告瓦解。 月日晚间,国家质检总局发布第号总局令,决定自公布之日起,废止《产品免 918109于质量监督检查管理办法》(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令第号)。9 就在前一天,国家质检总局就已发出公告,宣布从当天起停止所有食品类生产企业获得 的国家免检产品资格,相关企业立即停止国家免检资格的宣传活动,生产产品和印制包装上已使用的国家免检标志不再有效。

击垮产品免检制度的正是问题奶粉事件。 “” 继三鹿牌婴幼儿配方奶粉被曝出添加了化工原料三聚氰胺,致中国至今余名婴幼儿

6000身患肾结石,其中三人死亡后,月日,国家质检总局通报了全国婴幼儿奶粉三聚氰胺916含量抽检的阶段性结果,有家企业批次产品检出了含量不同的三聚氰胺。月日2269918晚,国家质检总局再次宣布,蒙牛、伊利、光明部分液态奶中检出三聚氰胺成份。

具有讽剌意味的是,三鹿、蒙牛、伊利等几大知名乳品企业的奶粉等产品皆享有国家 “免检产品的称号。根据产品免检制度,这些企业的产品本应该质量上乘。” 前世今生 产品免检制度的始于上世纪年代。当时,一些地方的技术监督部门对本地连续数年检 90查合格的产品,在一定时间内免于监督检查。但是由于在实施过程中,缺乏全国性规范,使得各地的免检工作标准不一,免检产品的质量水平也参差不齐。因此,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于年月发出通知,要求各地暂停实施免检制度。19978 直至年,免检制度在全国范围内重新启动。当年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进一 199912步加强产品质量工作若干问题的决定》(国发〔〕号,下称《决定》),对产品免检制199924度作出了统一规定:对产品质量长期稳定、市场占有率高、企业标准达到或严于国家有关“标准的,以及国家或省、自治区、直辖市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连续三次以上抽查合格的产品,可确定为免检产品。 ” 其后,国家质检总局根据《决定》,于年月发布了《产品免于质量监督检查管理

20003办法》(下称《办法》)及其《实施细则》。 政府设立产品免检制度设立的初衷,是为了鼓励企业提高产品质量,扶优扶强,避免重 复检查,减轻企业负担,克服地方保护等。同时,免检制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相关部门的工作任务。

经过八年实施,免检产品的范围日益扩大。年月日,国家质检总局发布的《关 2008327于开展产品质量国家免检工作的通知》显示,年实行国家免检制度的产品共20082008种,其中年到期需重新申报国家免检的种,包括黄酒、方便面、饮料、罐头、80200854葡萄酒、婴幼儿配方乳粉、火腿肠、灭菌奶、瓶装饮用水、大米、小麦粉、酱油、食醋、食

用植物油等;新增种,包括中式火腿、酱腌菜、挂面等。26 而国家免检也一度成为企业标榜其产品质量优异的门面,频频出现在各种广告之中。 “” 制度检讨 实际上,对于产品免检制度的质疑早已有之。 质疑之一便是产品免检制度缺乏法律支持。《产品质量法》第条规定:国家对产品 15“质量实行以抽查为主要方式的监督检查制度监督抽查工作由国务院产品质量监督部门……规划和组织。由此可见,对产品进行监督检查是法律赋予国家质检总局的一项行政职权,”而对产品的监督检查以抽查为主要方式。 而根据产品免检的制度设计,产品获得国家免检后,在一定时期内免于各级政府部门 “”的质量监督抽查,这一规定与《产品质量法》的有关抽查的相关条款相低触。同时,质“”检部门在一定时间内放弃对国家免检产品的抽查,涉嫌行政不作为。“” 产品免检制度规定,企业产品获得国家免检的条件有:产品质量长期稳定,有完善的质 量保证体系;产品市场占有率、企业经济效益在本行业内排名前列;产品标准达到或者严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要求;产品经省级以上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连续三次以上(含三次)监督检查均为合格;产品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和国家产业政策。 对此,质疑者认为产品免检制度的门槛过低,影响产品质量的因素多样,三次抽查合

“格,并不足以保证其他批次的产品质量也一定合格。对于食品行业尤其如此,一位食品企”业人士对《财经》记者表示,由于食品行业的原料多为农产品,具有品质多变的特点,甚“至每一批之间的质量也各不相同。在这位人士看来,仅是三次抽检合格,远不足以达到真”正的监管效果。此外,根据产品免检制度,国家免检的有效期为三年。这意味着在三年“”间,企业可以免除各种形式的检查,实际上游离于正常的监管之外,这期间的产品质量只“能完全靠企业自觉了,这位人士表示。” 另外,根据相关规定,免检产品在有效期内发生质量事故的,视情节责令生产企业限

“期整改、停止使用免检标志、收回免检证书、予以公告,并依法追究企业的产品质量责任。”这表明,由于监督真空,国家免检产品依然可能出现质量问题。而免检产品一旦出现质“”量问题,其所受的惩戒措施并不显得特别严厉。这样的免检怎么能够让人放心呢?“” 由于在制度设计层面上对免检产品把握不足,产品免检制度存在种种漏洞,不仅其设 “”计目的难以实现,而且可能降低产品质量监管的效率,直至问题奶粉事件的发生。这也“”许是决策者在制度设计时所没想到

第三篇:论学校民主管理中党组织的保证监督作用

自从中共中央就颁发了《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这是党中央从完成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任务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全局出发,为做好新形势下反腐倡廉工作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从源头上防治腐败的根本举措,是健全和完善学校保证监督机制的根本依据。学校的民主管理,必须按照《实施纲要》提出的“党组织要监督民主集中制及领导班子议事规则落实情况,凡属重大决策、重要干部任免、重大项目安排和大额度资金的使用,必须由领导班子集体作出决定”总要求,充分发挥学校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学校的监督制约机制,加强和完善党组织对学校工作的监督,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学校得到贯彻落实,监督学校领导是否能正确地运用人民赋予的权力,是否严格遵守民主集中制原则,从根本上防治腐败。 1

2、坚持和完善党组织的工作机制。 学校党组织应建立一套职责明确、运作规范、科学高效、系统完整的工作机制,这是保证发挥学校党组织监督作用的基础。因此,学校党组织要坚持和健全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完善领导班子议事规则,建立党内情况通报制度,干部定期评议制度,民主生活会制度,校务公开制度等等,党组织的监督作用要有显性的工作运行机制来体现。例如:坚持党政联席会议制度,明确党组织对学校工作实施审议监督的权力和具体方式、程序;坚持党管干部和党管人才的原则,在干部队伍建设方面,形成公开选拔,民主评选,教育培养,定期考核等管理机制;民主生活会制度是学校领导班子成员统一思想,加强团结,互相监督,共同提高的必要形式。只有形成一套有程序、有规范,可操作的工作机制,党组织的保证监督作用才能落到实处,才能根本上保证学校的管理实现“决策务必合理,校务必须公开,实施必须有效,聘任必须公正,奖惩必须公平,工作必有成效”的目标。 3.加强制度化建设,确保民主管理顺利实施。 加强制度化管理,不仅可以规范学校办学行为,更可以加强学校民主监督。学校制度建设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基础性工程,包括学校发展规划、工作计划、学校议事程序、党政决策程序、干部任免程序、财务管理制度、教代会章程及学校其它相关的管理制度。学校党组织要进一步完善党务工作制度和学校党风廉政建设制度,包括学校党政议事制度、党政工会中心组学习制度、学校民主评议党员工作制度、学校中层干部聘任考核制度;进一步完善校务公开制度,公开学校的发展规划、内部管理的各项制度、财务支出、学校基建、教学设备添置、领导干部党风廉政制度及执行情况等等,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和保证监督作用。 4.充分发挥教职工代表大会民主管理学校的职能。 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是学校依靠教职工民主管理学校的基本制度,是在学校党组织领导下,教职工群众行使民主权利、民主管理学校、监督干部的重要形式。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按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行使民主权利,包括审定学校校长工作报告,学校工作计划、发展规划,教育教学改革方案、财务预决算以及工作中的其他问题,并根据需要作出相应的决议;对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提出批评、建议;参与评议、考核学校干部,每年评议一次校级领导,等等。学校教代会,一方面对校长负责制起着保证作用,另一方面也对校长负责制起着监督作用。作为被领导者的广大教职工,对学校的领导者,应当拥有相应的约束力,以保证当学校领导不能代表教职工利益,或发生工作偏差的时候,后者能及时纠正前者。因此,应坚持以教职工代表大会的组织形式来行使这种约束力,即民主管理学校和民主监督职能。

第四篇:德国公务员监督管理的借鉴与思考

作者:(闵坚学)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发布时间:2010年03月04日点击数:23【收藏】【打印文

章】

德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公务员范畴十分广泛,包括政府官员、法官、检察官、外交官、教师等职业。德国对公务员的教育、管理和监督形式多样,已经形成一套较严密、成熟的体系,对于公务员更好地在公共服务领域工作,保持清正廉洁,维持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前不久,笔者赴德国,对其公务员管理、监督和廉政建设等进行了专门考察。

基本情况

公务员管理机制。德国较早建立公务员制度,政府机构公职人员包括公务员、雇员和工人三部分。德国将公务员分为一般服务事业类、中等服务事业类、高等服务事业类和特级服务事业类,实行分类管理。除司法机关、监狱的公务员需要有相应的专业知识和任职资格外,其他公务员一般根据教育背景和个人能力划入相应的类别。政府机关采取面向社会甚至在欧盟范围内公开招聘的方式录用公务员。公务员一经录用,就按照条件划入相应的类别,并根据本人情况确定级别。公务员职务采用任命制,一般由上级或政府任命。对公务员工作的评价,通过工作检查进行,每四年进行一次,重点评价公务员的工作成绩优劣,书面评价结果归入本人档案,作为公务员晋升的依据。德国公务员的工资福利由联邦议会制定法律决定,工资标准全国统一,公务员工资划分为不同的级别,同一级别划分12个工资档次。

公务员监督机制。德国重视对政府和公职人员的监督。公务员在工作中违背了规定的义务,除因腐败问题受刑事处罚外,还会受到行政处分。行政处分分为严重警告、罚金、降低工资、降级、开除公职五类。前三种处罚由机关负责人决定,后两种须由机关负责人通过公务员惩处办公室向法院书面申请,由法院判决。在内部监督方面,一是明确公务人员行为规范并严格执行。德国基本法、公务员法和公务员惩处法等法律以及各级政府制定的许多公务员行为规范,对包括收受礼物、接受宴请等在内的具体行为规范都做出了明确、严密而详尽的规定。二是设立内审或检查小组。小组负责对本机关各部门发生腐败的可能性进行评估,明确预防腐败的重点环节。对确定的重点部门,定期进行抽查,以发现可能发生的问题。三是建立联系人制度。政府各部门确定一位反腐败工作联系人,帮助本部门负责人发现、抵制腐败现象。联系人负责接受对腐败问题的举报和反映,向部门负责人报告,并提出处理建议。内政部定期召开联系人会议,研究和改进反腐败工作。四是实行岗位定期轮换。经常更换具体负责办理政府审核事项的工作人员,一般一两年换一次,至多四年必须更换。对资金使用审批遵循“四只眼睛”的原则(即两人共同审批);涉及政府补贴和其他小额资金使用,至少要有两人审批,以互相监督。

有效的教育机制。德国把遵守行为规范,公正、诚实,履行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以及对国家和社会负起责任等列为教育重点。每个公务员都要接受培训,审计局、警察局定期给公务员上课,进行案例教育,以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德国人普遍重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职业教育中的公民素质教育,通过教育,形

成整体上严谨、认真、诚信、守法的民族性格,有利于抑制腐败思想的滋长。预防腐败机制。德国议会设立反腐败工作小组,由国家检察院和司法、内政、财政、城建等部门的代表组成,主要负责分析国家机关内部的薄弱环节,并制定相应的措施。检察院设立反腐败中心,具体负责对政府部门内审或检查小组进行工作指导。公民个人和社会组织、企业可以向反腐败机构举报公职人员的腐败问题,政府机关内部工作人员也可以向本机关的内部监督机构举报。德国规定,欠债的或社会关系比较复杂的公务员,不允许安排到容易发生腐败问题的部门工作,尽量选择素质高、遵纪守法的人到易发腐败问题的岗位工作;要求部门领导要亲自对新录用人员进行廉政教育,指出易发生腐败的环节,提醒他们注意预防;新录用的公务员必须熟记有关规定,并签字确认遵守。此外,形成公务员轮换制度,对那些在容易发生腐败岗位工作的公务员定期轮换。

舆论监督机制。德国的舆论媒体大都是独资或合资的股份制企业,以营利为目的,依法享有相对的自由。德国实行新闻自由,报刊、电台、电视台报道政府、政党内部的情况只要内容属实,不泄露国家机密,即属合法,而消息来源受法律保护,任何人不能对消息来源进行调查。法律鼓励新闻媒体发挥这方面的监督作用。检察院对涉及腐败问题的报道,有义务进行调查。政府官员和公务员的腐败丑闻和绯闻一旦曝光,一般就要引咎辞职并受到相应惩处。

法制保障机制。德国在反腐败方面有一套比较健全的法律和制度。《刑法》中有关于惩治腐败的具体规定。在公务员管理方面,有《联邦官员纪律惩戒条例》《廉洁从政规定》和《公务员守则》。在廉洁自律方面,有关于政府接受私人赞助的具体规定、关于防止公务员接受小恩小惠的规定,等等。各级议会制定了较为完备的法律制度,政府的行政行为必须依法进行,公务员在公职范围内的行为受到法律的约束。如政府部门或公务员不依法行政,行政相对人可以起诉,行政法院独立审判。联邦、州和地方都设有独立的审计机构,审计员独立做出审计报告,不受任何人干扰。

以人为本机制。德国宪法规定,人权是宪法的第一原则。从这一原则出发,政府机构大都采取接近生活的服务方式,如上门服务;市政大厅周围允许摆摊设店;政府机构领导人的姓名、职责、电话向社会公开,公民有事可以约见;行政服务中心台面低矮、装饰简约,体现职能部门的亲民意识与平等观念。

严格的惩处机制。德国规定,一旦发现腐败问题,就要启动调查程序,涉及刑法的由检察院和警察部门依法调查,经查情况属实,由法院依法审判;违反公职人员守则和行为规范的,无论涉及什么人,一律迅速立案调查,查清事实后依法处理,并公之于众;法官、检察官等代表社会正义的公职人员发生受贿行为,依法从重处理。对行贿的企业,无论其所谋取的利益是否合法都依法严惩,并列入“黑名单”,排除在政府项目招标竞标企业范围之外。德国把处罚受贿的金额起点定为5欧元,连续三次受贿5欧元就要开除公职;行贿与受贿同罪;如公务员犯错误,对其主管领导要追究责任。

借鉴与思考

中德两国社会制度不同,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和水平不同,历史文化传统不同,因此,在公务员监督和廉政建设方面的做法也各有不同。尽管德国对公务员的监督管理方式不能照搬照套,但他们的一些经验和做法与我们却也有共通之处。比如,德国重视国民思想道德教育,以抵制腐败思想的滋长。事实上,在我国许多

地方已在尝试结合公民道德教育特别是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把廉洁教育的内容纳入国民教育的教学课程,进行系统灌输;建立起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国有企事业单位及个体私营企业管理者的廉洁教育培训机制;在全社会形成崇廉尚廉的浓厚氛围,打牢反腐败的社会思想基础。

德国各个反腐败机构的监督力度很大。一位授课的德国官员说,列宁曾经讲过,信任是好的,但监督更重要。他们信奉“四只眼睛”的原则,并将这一原则贯彻到行政权力行使的整个过程,做任何事情不能一个人说了算。正是基于同样理念,我们不断健全监督体系,突出监督重点,强化内部监控机制,努力把腐败问题消除在萌芽状态。

德国官员说:放纵一个腐败分子,就会使一千个人产生侥幸心理。因此,和我国一样,他们始终对腐败分子保持高压态势,从严惩处。同时,德国反腐败实行严格的责任分工,联邦、州和地方既各负其责,又注意配合,特别重视发挥基层组织在反腐败中的作用。这对我们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不无借鉴意义,因为一些发生在基层的问题,比如解决房屋拆迁中损害群众利益的问题,土地批租、出租过程中侵犯农民利益的问题等,都需要依靠基层组织来解决。

当然,对公务员有效监管的一个重要基础是把好公务员的入口关。这些年来,我们不断提高进入公务员队伍的门槛,改革和创新公务员的晋升机制,从完善法律法规入手,加大对公务人员的监督力度,改进公务员的绩效考核等做法,也已取得了明显成效。

第五篇:文章标题:加强企业物资采购监督与管理的途径

由于市场机制的不完善,运作不规范,导致企业采购不同程度地存在不良行为。如果物资采购管理缺乏必要的制度约束和监督,就会造成在采购过程吃回扣,向供应商索要钱物,以次充好,损公肥私,贪污腐败。与其他工作相比,物资采购工作的漏洞更为隐蔽,从而诱使一些多人铤而走险,利用手中的权利,视企

业利益于不顾而中饱私囊,甚至有的为了满足个人私欲,置党纪、国法于不顾,走上经济犯罪。随着企业的发展和市场机制的不断完善,[文章-http:///找范文,到]如何加强物资采购管理已逐步成为企业管理的焦点。

物资部年采购资金达3亿元,是全厂广为关注防腐反贪的重点部位之一。近几年,为规范采购行为,从源头上遏制采购工作中出现的违法违纪行为,物资部制定了各种管理办法和制度,建立约束机制,实施监督管理,加强廉政建设,为降低成本,实现阳光采购做了多方面的努力。

一、注重学习,提高员工素质,增强法纪观念。

从业务知识、规章制度、反腐倡廉教育入手,分层次各有侧重地进行。对计划、采购人员侧重本专业知识及国家、部、局、工厂有关法制法规的学习;仓库保管人员侧重学习不同物资的管理方法与发放制度;其他人员重点学习岗位责任制。通过坚持不懈地学习与教育,员工的素质明显提高。为了巩固教育成果,使员工在实际工作中自觉规范行为,物资部在全体计划、采购人员中开展了承诺活动,各计划、采购员就严格执行物资部关于采购人员廉洁自律准则进行承诺,并在承诺书上签字,使内部形成了自觉遵章守纪的氛围,为进一步搞好物资采购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定期轮岗,为从源头防止腐败提供保障。

为了保证各项工作有序运作,各种制度的有效执行,政令更加畅通,今年初,对采购组的部分计划、采购员进行了岗位轮换。具体做法由党政领导班子集体讨论决定,并在职工大会宣布、及时交接、限期上岗,在较短的时间内接上各项业务工作。岗位轮换有三点好处:首先可以让计划、采购人员熟悉更多的工作岗位,掌握更多的业务知识,有益于长效管理;其次,可以避免计划、采购人员在同一业务岗位上长期对外联系,单一交往供应商避免发生不良现象;其三,对一些已发生的失误和问题,便于及时弥补和纠正,避免造成损失。

三、健全制度,逐步完善了采购管理的运行体系。

在贯彻执行国家经贸委九号令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完善管理制定。重新修改、制定了《积压物资考核办法》、《料差考核办法》、《储备资金考核办法》、《员工绩效考核办法》、《预付款管理办法》、《计划、采购人员岗位经济责任制考核办法》、《物资招标采购实施细则》等办法、细则。这些办法、细则涵盖了物资采购管理中的信息化运作、集中采购纪律约束,价格管理、储备资金管理,因而形成了采购管理组织领导体系;采购计划管理体系;日常监控约束体系;招、议标采购实施程序体系;价格调查与调整的动态管理体系等等。这对提高物资采购、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和增强约束力均体现了较好的效果。

四、强化信息管理与市场调查,为物资采购提供可靠的依据。

随着网络的发展,企业的采购意识和观念也在不同程度地发生转变,能否做好物资采购监督与管理,降低材料成本,对市场信息资源及时、准确、全面的了解起着很大的作用。物资部要求计划、采购人员采用互联网、电子信箱等现代化通讯手段及时获得国内各地区同行业材料的价格信息资料,并将其整理和存档,随时对可采购物资实行比价管理;或者查阅相关物资报刊,收集物资价格信息;或通过电话、电传、信函等多种形式,结合现场实地考察和调研,对供方的产品质量、企业资质、信誉、供应能力、售后服务和产品价格等进行跟踪调查,建立合格供方及价格信息档案,以便及时掌握市场价格波动情况,为比质比价采购,控制采购成本,择优选定合格供方提供真实、可靠的依据。同时,还要求计划采购人员做到“三勤”:一勤于了解修车进度、物资库存等信息,本着降低库存,提高资金周使用率的原则,制定合理的物资采购计划;二勤于对供应过程中材料的质量和消耗进行跟踪,掌握材料的使用情况以及供方的售后服务、供应能力,定期组织相关人员对供方进行评价,筛选质量高、信誉好的供方作为合格供方,减少物资采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三勤于进行市场调查,了解市场行情及物价波动信息,增强各类价格信息的真实性,为领导决策提供及时、准确、可靠的依据,使物资采购奠定在市场分析的基础上,使信息资源得充分利用,从而杜绝盲目采购的漏洞,起到降低物资采购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

五、从严治理,加大了以下几个方面工作的监督力度。

1、

对招(议)标采购工作的监督。

在物资采购方面逐步推行招(议)标,结合实际,制定了招(议)标采购的规范性文件,并严格执行。每一次招标前,实行招标信息公开,招标程序公开,只要资质审验合格的供应商都有机会参加投标。整个招标过程,在物资部主管和分管领导、企管、审计、监察、质检、使用单位及有关人员的指导、监督下进行,对投标单位当场

开标、评标、定标、宣布结果,体现了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通过招(议)标规范了采购行为,健全了制约机制,体现了集体采购,民主决策的优势,避免了工作失误,消除暗箱操作嫌疑。

2、对采购资金分配的监督。

由于企业相互欠款沉淀、流动资金不足等原因,采购资金使用与分配始终困扰采购工作的正常运作,给各方人员带来了不同压力。为合理使用资金,制约作采购计划盲目性,针对这一关键环节,从2005年开始,在偿还部分陈年款账的前提下,物资部一改过去按采购量与工厂安排资金的比例分配采购资金,变为按工厂修车实际消耗量与工厂安排的资金的比例分配采购资金,对供货不足三个月的厂商不予安排资金。同时对计划员安排的每一笔资金进行严格审核,避免因私人关系或为捞取好处而多次给同一厂家付款的不良行为。如发现不按要求安排资金的,立即取消资金的安排,并对计划员进行批评教育,如连续多次发生这种现象,则调离岗位。特别是对预付款的管理,每一笔预付款需要由主任签字、会计员备案后,方可到工厂财务办理预付款手续,并要求采购员在两个月之内清理预付款,避免因预付款过多而影响工厂资金的周转率。

3、对物资采购实行全过程监督。

从采购计划制订开始,到采购物资的使用结束,包括计划、审批、价格咨询、市场调查、招(议)标、签订合同、验收、付款和发放等环节,每个环节都进行监督。但重点是制订采购计划、签订合同、采购价格咨询和调查、质量验收和结算付款几方面的监督。对计划的监督主要是保证计划的合理性、可信度和准确性,对价格的监督主要是看是否进行了货比多家,是否定期或不定期进行市场调查,按相关规定对大宗材料进行了招(议)标采购,价格是否合理;对合同的监督主要是其合法性、严密性和公平性,是否定期进行评审;对质量监督主要是确保按招标文件、厂家要求和图纸等相关技术规范要求的技术指标进行验收;对付款监督主要是确保计划人员按规定支付料款,避免凭个人意愿擅自进行支付。总之,将监督贯穿于采购活动的全过程,确保采购管理规范化、程序化、制度化,营造一道确保企业利益不受损的坚实防护墙。

4、对物资采购进行效能监察。

采购物资材料成本的高低是直接影响企业效益的重要因素,也是企业经营中最容易发生违纪违法行为的环节。加强物资采购中的效能监察,推动物资采购工作朝着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的管理方向发展,实行公开、公正、公平的招标采购、竞价采购等管理方法,才能有效地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增强企业竞争能力,才能预防物资采购中违纪违法行为的发生,确保企业良好的生产经营秩序。

总之,采购方在买方市场有充分的比价选择余地,采购成本的降低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为了企业降低成本的主要手段。因此,采购是企业管理中“最有价值”的部分,我们一定要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把采购工作做好,为企业创造出最大的利益多做努力。

《加强企业物资采购监督与管理的途径》来源于,欢迎阅读加强企业物资采购监督与管理的途径。

上一篇: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制度下一篇:里中小学学校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