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后抑郁症护理

2024-05-05

脑卒中后抑郁症护理(精选十篇)

脑卒中后抑郁症护理 篇1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选择:。

我科2011年2月至2014年4月共收治住院脑卒中患者280例, 其中符合脑卒中后抑郁症42例

1.2 护理诊断标准:

抑郁症患者当具备必要条件和8条次要条件时可以诊断。必要条件是:患者心境不适, 抑郁、悲哀、自卑、阴沉、绝望、郁闷、厌恶、胆怯、空虚、无所关心、愤怒、焦虑。次要条件是: (1) 食欲缺乏, 体质量减轻。 (2) 失眠或嗜睡。 (3) 精力缺乏, 易疲劳。 (4) 激动或迟钝。 (5) 性欲减退或对外界事物日常生活不感兴趣。 (6) 自责自罪感。 (7) 思维活动减退, 语言内容贫乏, 注意力不集中。 (8) 自杀观念。

2 临床表现

在脑卒中的康复期部分患者表现出抑郁症的三主征:情绪低落、思维迟缓、精神运动性抑制。

2.1 情绪低落:

患者变的消沉, 紧缩双眉, 常无笑颜, 从无丝毫乐观情绪, 甚至悲观厌世。

2.2

思维迟缓, 患者思想内容贫乏, 理解问题迟缓, 平时说话声音低沉, 回答问题简单, 甚至终日少语寡语。常有内疚或罪恶感。把自己过去微不足道的缺点夸大。认为自己有罪。还可出现关系妄想。从而发生自杀行为等。

2.3 精神运动抑制:

患者活动减少, 动作缓慢, 不能完成力所能及的日常生活活动, 甚至经常低头静坐或卧床不起, 不语不食, 大小便潴留等。

3 临床护理干预

脑卒中后的抑郁时患者丧失自信心后的悲观反应, 护理干预的目的在于使患者树立信心, 对未来充满希望。

3.1 心理康复:

神志清而重症患者脑卒中后主要的心理变化有以下几点:首先, 患者感到焦虑烦躁, 这种心理变化主要是来自于对自己的职业, 老人的抚养, 孩子的教育以及就业等方面的忧虑。其次, 患者常有很多担心, 担心自己今后自己的衣、食、住、行该怎么办, 子女们会怎将对待自己。怕自己成为社会和家庭的包袱。第三, 患者感觉恐惧, 担心病治不好, 更怕死神随时降临。第四, 感到绝望, 认为自己很可能会变成一个全身残废的人, 对疾病的治疗失去了信心, 认为人生的意义已经结束了。总而言之, 由于对生活的意义更缺乏信心, 患者容易出现悲观, 失望, 情绪不稳等心理表现。

在疾病的恢复中, 心理因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由于心理是脑的技能, 因此, 心理的发生和发展是在脑的发育基础上的。当患者患有脑血管方面的疾病的时候, 由于患者生理、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的因素, 可能会引起患者一系列的心理变化。在疾病康复的整个过程中, 这也是一个非常值得我们注意的问题。

3.2 心理康复措施

3.2.1 热情。

患者的家属要对患者有足够的关心和热情, 常同患者交流沟通, 在沟通的过程中要面色和蔼可亲, 不要在患者面前流露出不耐烦的情绪或对患者说任何损伤感情的话语, 对患者要耐心细致, 护理精心。在为患者精心护理的这一过程中使患者时刻感觉到自己是不孤独的, 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和生存下去的勇气。做为医务人员, 应该经常深入到病房, 多与患者沟通。为他们讲解一些治疗效果比较好的典型事例, 使患者树立起只要有信心, 好好地配合治疗, 一定能战胜疾病的信心。患者对医护人员的言行举止甚至是表情动作都非常敏感。因此, 在与患者相处时要格外注意, 可能无意中的一句不太恰当的话语会给患者造成非常重要的精神创伤, 医务人员应亲自解决疾病人员的吃、喝、拉、撒问题, 帮助患者战胜疾病的自信心。

3.2.2

要注意与患者沟通与疾病的发展相结合, 耐心地在患者病情发展的不同阶段, 向患者及其家属讲明患者当前的主要病情, 平时要注意做好哪方面的工作。例如, 在患者脑出血急性期, 应向患者讲, 您脑子是有个小血管破了, 有一点点出血。造成了您的瘫痪、头痛、呕吐, 现在已不出血了, 当血液吸收后, 您的病会大有好转, 不要用力排便。当进入恢复期, 应告诉患者, 血已基本吸收、出血的原因主要是高血压。要注意避免引起血压升高的一切因素。同时要做适当功能锻炼, 不要着急, 既来之则安之。

3.2.3

经常鼓励患者要多参加学习, 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从事社会及家庭方面的活动。医务人员要多鼓励患者, 肯定患者在疾病康复过程中所出现的每一点进步。鼓励患者根据自身的条件, 如患者的文化素质、身体条件以及兴趣爱好等, 多进行尝试和体验, 不断培养爱好, 努力开创新的生活。指导患者不断学习, 养成不断学习的良好习惯。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 组织患者参加各种文化娱乐活动, 分散患者对疾病的注意力, 缓急患者的不良情绪, 不断增强患者对生活的信心和乐趣。

3.2.4 发挥药物的生理效应:

患者会在疾病的急性期或恢复期感到有很多痛苦, 医务人员要多观察, 发现患者的病情要及时通知医师要, 应用适当的药物, 使症状得以减轻, 解除或减少患者的痛苦。

4 记忆康复中的护理干预

脑卒中后的患者常会出现记忆缺失的情况。针对记忆缺失的情况, 主要有以下一些改善方法:第一, 可以把一些事情编成顺口溜或打油诗来记忆。第二, 坚持记日记。指导患者根据自己的病情及文化程度来记。第三, 护理人员可以把日常生活中的片段制成条幅, 贴在病房内, 这样可以引起患者的回忆, 使患者能够更快地适应生活。第四, 训练患者记数字。如2、5、8、6、3、4, 先教患者记2、5、8再记6、3、4, 以后若提起2、5、8, 患者就可联想到6、3、4或2、5、8、6、3、4。

4.1 护理评估:

在患者康复早期应该对患者的心理及意识障碍程度进行一下评估, 通过正确的评估, 能够更好地为患者制订康复措施。临床观察临床发现, 一搬患者的左侧半球损害时, 记忆力比较容易康复。要根据评估情况尽力给予患者适合的有针对性的训练。

4.2 持久训练:

为患者讲解持久训练的重要意义, 鼓励患者不能有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心理, 训练要循序渐进并且要持久, 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成功。

4.3 理解力训练。

对患者理解力方面的训练, 比如进行计算符号的训练, 对一些简单话语的分析等, 使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逐渐恢复。

5 瘫痪肢体激励的康复干预

脑卒中后抑郁患者常常担心肢体功能恢复不正常而产生焦躁、烦躁加强肢体功能训练。康复是减轻患者悲观顾虑。

5.1 被动活动训练:

在患者瘫痪的早期或是完全瘫痪的时候, 要及时对患者的肢体进行被动活动训练, 被动活动是指完全靠外力来活动肢体。被动活动的主要目的是防止患者患肢肌肉韧带挛缩、改善患肢血液循环、不断地刺激本体感受器, 从而引起反射冲动。注意保持患者关节的活动度, 通过被动活动, 不断减轻患者的肌痉挛, 防止患者关节出现畸形, 在被动运动中注意维持患肢诸关节的正常运动度对瘫肢运动功能的恢复是非常重要的。

5.2 主动运动训练:

对于脑卒中后完全瘫后经治疗肌力有所恢复的患者以及脑卒中后不全瘫的患者, 都应该对患者进行主动运动的训练, 根据患者肌力的不同, 主动运动功能产生更加丰富的离心及向心冲动。从而能够促进患者的功能代偿, 这样可以促进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 对活跃局部新陈代谢, 维持患者肌体正常的解刨结构有很大的作用, 主动运动根据患者肌力不同。训练动作由简到繁, 由单一关节到整个肢体悦动。负荷由弱到强, 时间由短到长。循序渐进, 不可过急。否则可造成关节或肌肉损伤。

6 医院环境对抑郁患者影响

脑卒中后抑郁患者, 对不熟悉的环境易产生陌生、恐惧、焦虑等心理反应。因而缺乏安全感, 熟悉的环境, 能使患者较好的与人进行沟通和交流。从中获得信息和帮助, 同时对周围熟悉的事物也可增加安全感。

7 讨论

脑卒中后抑郁症发病机制不清, 有学者认为与多巴胺代谢障碍有关, 尤其是与脑内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含量减少关系密切。一般认为:脑内5-羟色胺含量减少时情绪就不稳定, 脑内去甲肾上腺素增高时, 表现躁狂。去甲肾上腺素减少时则抑郁。脑卒中时脑内血液循环障碍, 物质能量代谢混乱。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不能正常合成及储存去甲肾上腺素。所以脑内去甲肾上腺素减少。

对于脑卒中患者, 首先要对其抑郁进行积极正确的评估, 争取及早发现患者存在的心理问题及心理障碍, 对于有心理问题的患者, 及时有效地给予心理和药物两方面的早期治疗, 使患者能够保持乐观向上的态度积极进行康复训练。树立起战胜疾病信心。适当的参加病区组织的集体活动和集体的心理治疗。这样可以减少卒中后抑郁的发生。康复训练有利于患者与周围人接触使患者树立信心, 对未来充满希望。重新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的联系, 降低患抑郁症的危险。

脑卒中后抑郁症护理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4月~4月收治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94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7例。所有患者均符合临床关于脑卒中后偏瘫的诊断标准,自愿参与本次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本次研究获得医院伦理会批准同意。观察组男26例,女21例,平均年龄(61.38±6.84)岁;对照组男29例,女18例,平均年龄(61.47±6.93)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包括生命体征监测、药物护理、心理引导等。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再接受护理干预,具体如下。

① 心理干预

依据患者实际的心理状态和病情制定针对性的心理干预方案;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与联系,对患者进行疾病健康知识教育,帮助患者消除紧张、焦虑等负面情绪;引导患者主动表达自己,耐心解答患者各项疑问。

② 体位干预

辅助患者摆出利于恢复的体位,如呈仰卧位时,应在患者头下垫枕,同时在肩部两侧以及侧臀大腿处各垫一枕,确保肩关节得到支撑、骨盆得到屈伸。

③ 生活能力干预

帮助患者树立自我护理的意识,教会患者自我护理的方法和技巧,使患者意识到自我护理的重要性;引导患者开始进行自我护理,嘱咐患者养成每天记录的习惯;护士定期对患者的自我护理行为和能力进行考核,以便及时发现和解决患者自我护理过程中的问题;随着患者自我护理能力的提升,及时修改自我护理方案。

④ 锻炼干预

包括语言功能锻炼,患肢功能锻炼等,针对患者恢复状态制定具体的锻炼方案,合理安排训练时间。

1.3 观察指标

选用改良Barthel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对患者的ADL能力进行评定,选用简化Fugl-Meyer(Fugl-Meyer assessment,FMA)运动功能量表[3]对患者的运动功能进行评定;选用生活质量量表(QOL)[4]对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估。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Barthel指数、Fugl-Meyer运动量表评分比较

观察组患者Barthel指数、Fugl-Meyer运动量表评分均显着高于对照组患者,即观察组患者ADL能力以及运动能力恢复更显着,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比较

观察组患者心理功能、物质状态等生活质量指标评分均显着高于对照组患者,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 论

脑卒中好发于老年群体,不仅可对患者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同时也极大的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安全。脑卒中发病期,有效的治疗和护理干预是提高患者治疗有效率、减少患者功能障碍的关键。相关研究指出[5],早期有效的护理干预不仅能够有效降低患者致残率,同时还可以有效改善患者预后,使患者尽早回归家庭、回归社会,减少患者病痛。本次研究中,接受护理干预的观察组患者Barthel指数、Fugl-Meyer运动量表评分以及心理功能、物质状态等生活质量评分均显着高于仅接受常规护理的对照组患者,以上指标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护理干预可有效促进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恢复,临床应用价值显着,能够显着提高患者ADL能力、运动能力,改善患者生活状态,对于患者预后以及生活质量的提高意义重大,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和使用。

参考文献

[1] 黄乐芳,周 艳。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康复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8(36):25-27.

[2] 徐 蓉。综合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的影响[J].中国全科医学,,14(29):3318-3319,3324.

[3] 李金萍,刘增军,丁海敬,等。早期康复护理干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研究[J].医学研究生学报,,23(7):747-749.

[4] 汪 莉,张燕燕,张 千,等。急性脑卒中偏瘫病人行早期康复护理干预的效果观察[J].护理研究,,23(10):890-892.

脑卒中后抑郁症护理 篇3

【关键词】脑卒中;抑郁症;护理

脑卒中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病症,卒中后的抑郁症状是卒中的常见并发症。近几年来,脑卒中患者的精神问题已引起临床医生的普遍关注[1],抑郁症性神经病是一种持久的心境低落,常伴焦虑,躯体不适和睡眠障碍,其症状出现不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也妨碍其神经功能障碍的恢复。为了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参与康复的积极性,我科对脑卒中后抑郁症患者进行了护理,取得了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在我科住院患者150例,其中男80例,女70例。年龄37-65岁,平均52岁。排除病情危重、意识不清和明显失语、认知功能障碍不能配合检查者。

1.2检测方法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和Zung氏抑郁自评量表(SDS)[2]进行调查,HAMD评分8-20分为轻度抑郁,20-35分為中度抑郁,>35分为重度抑郁,SDS评分>53分为有抑郁症状。

1.3结果150例脑卒中病人经HAMD评定有60例抑郁症状,其中重度抑郁7例,中度抑郁25例,轻度抑郁28例,60例有抑郁症状者SDS自评均>53分,抑郁检出率为40%,与国内报道脑卒中后抑郁发生率为46.1%基本相符[3]。抑郁症的主要临床表现为情绪低落,言语减少,焦虑不安,睡眠紊乱,食欲不振,思维迟钝,精力减退,严重者有厌世、轻生念头。

2护理措施

2.1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良好的护患关系是对抑郁患者进行康复的前提,通过诚恳礼貌的语言,乐观的情绪,热情的态度,消除患者对医院环境的陌生和恐惧感。具备娴熟的专业技术和严谨的工作作风,可以取得患者信任,运用沟通技巧,其中理解式的交谈是一种有效的沟通方式。护士要站在患者的角度上,体谅患者,对患者充满同情和耐心,帮助患者重新认识自己的价值,以提高战胜疾病的信心。

2.2一般护理①病室要通风换气,环境清洁,保持空气清新。②合理饮食,选择低脂肪、低盐、高蛋白质、高维生素、无刺激易消化食物,保持大便通畅。③做好心理护理,解除其思想顾虑,积极配合治疗。④加强基础护理,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和口腔清洁,协助定时翻身,注意皮肤护理,预防压疮。⑤保持患肢功能位置,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及肢体瘫痪程度。⑥改善睡眠。对早醒患者给予安抚,指导做缓慢的深呼吸,全身肌肉放松,使其延长睡眠时间。对睡前过度焦虑者,遵医嘱给予安眠药。经过心理疏导,向患者讲解引起睡眠困难的因素和应对措施,保证患者有足够的睡眠。

2.3用药护理抗抑郁药物有很多种,医生视患者情况选用,用药过程密切观察药物的治疗作用和不良反应,脑卒中患者的用药比较复杂,防止药物间的相互作用;抗抑郁药物的最佳疗程尚不明确,至少抑郁症状消失后继续应用4-6月,停药时要逐渐减量。

2.4心理护理抑郁症的发生是使我们非常的痛苦的,常常是患者出现情绪低落、兴趣下降、失眠、厌世、没有自信等等的一些的症状,这对我们的正常生活是有一定影响的。要告诉患者真实信息,让患者了解该类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恢复时间和过程、诊断和治疗的情况、药物的作用及疗效。介绍同类疾病中疗效好的患者与他们认识,让他们互相交流,增强患者治疗信心,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提高用药的依从性。

2.5早期康复训练早期康复训练对促进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及提高日常生活能力显著优于单纯药物及只在恢复期进行康复训练的患者[4]。通过早期康复训练使患者从心理-生理-功能达到全面恢复,最大限度恢复其功能,减少致残率。护士在患者康复过程中,给予理解支持,指导训练,教会他们如何从被动接受他人的照料过渡到自我照顾,可减少误用或废用综合征,促进患者自我接受,增加自我评价,提高自信心,减轻负性心理,改善抑郁症状。对严重抑郁症及脑血管病后出现偏瘫的患者,指导患者保持患肢功能位,病情稳定后进行肢体主动活动,由易到难,由粗到细,循序渐进,以患者不感疲劳,不发生并发症为易。

2.6安全护理自杀观念与行为是抑郁症患者最严重而危险的症状,严重的抑郁症患者中15%因自杀而结束生命,必须高度重视安全护理,对抑郁程度较重的患者,应给予更多的关注,以防自杀行为发生。抑郁有昼重夜轻的特点,早醒时抑郁情绪最重,患者的意外事件如自杀、自伤等易发生在这段时间。因此,家属和医护人员一定要多做留意并做好宽慰工作,夜班护士在清晨3:00-7:00要加强巡视。对自杀倾向患者检查有无收藏危险物品,注意患者的行为变化,患者如特别关心家人、处理家中财务、交代家中事务及要家人注意身体,为家人准备日常用品等,应引起高度重视。告知家属密切注意患者自杀行为先兆,并加强病房安全设施,共同作好患者的“朝前”心理护理,防止患者自杀、自伤事件的发生。

总之,对脑卒中后抑郁症患者通过倾心交谈,鼓励患者表达出心中的感受和压力,设身处地帮助患者解决实际问题,并给予理解、同情、安慰,让患者认识到抑郁对身心健康产生的消极影响,要采取积极的生活态度,缓解抑郁情绪。脑卒中后抑郁症发生明显影响脑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的恢复,早期进行康复性训练,可防止肌肉萎缩、关节僵直和足内翻等废用综合征,减少患者的致残率,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为回归家庭和社会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王焕.脑卒中后抑郁状态[J].上海神经医学,1991,3:89.

[2]张明园.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35-38,121-126.

[3]李建国,吕丽娟.脑卒中后抑郁状态临床分析.华夏医学,2005,18(1):44-45.

脑卒中后抑郁的心理康复护理 篇4

1 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病机制

目前脑卒中抑郁症的发病机理尚不清楚, 一般认为有内源性机制和外源性机制两种因素。内源性机制认为[4]:脑内定位的神经病理学改变所引起的神经递质活动和脑内整合调节功能障碍是导致卒中后抑郁发生的主要原因, 这可能与大脑损害引起去甲肾上腺素 (NA) 和5-羟色胺 (5-HT) 神经递质合成下降有关。外源性机制认为[5]:脑卒中后家庭的经济状况及经济来源、社会支持、生活自理能力的丧失、就业能力的丧失等, 从而导致抑郁的发生。PSD的发生因素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然而有关PSD相关因素的研究结果尚不一致。

2 脑卒中后抑郁的心理特征

(1) 脑卒中后出现肢体的瘫痪使患者的生活不能自理, 担心成为家人的“累赘”, 通常情绪低落, 从而产生抑郁的心理, 甚至导致有轻生的念头。 (2) 还有部分的患者对疾病缺乏正确的认识而过分担心、焦虑, 尤其是以大小便失禁的患者, 再因言语障碍, 无法吐露内心压抑从而产生了自卑感。 (3) 对于平时生活拮据, 经济条件困难的患者来说住院费用构成了一定的心理压力, 从而产生了焦虑抑郁的情绪。 (4) 因长期疾病缠身而使患者感到被命运捉弄被生活抛弃, 因此产生了强烈的孤独感, 沉闷压抑, 郁郁寡欢。 (5) 少部分患者经过几个疗程的治疗后病情虽然稳定, 但疗效提高不大, 因此心理活动表现出忧郁疑虑的情绪, 精神抑郁, 失去信心[6]。

3 脑卒中后抑郁的评估及制定护理方案

3.1 全面准确的评估患者身心情况, 了解其心理活动、精神需求、

病情变化从而发现患者潜在的心理问题, 以寻找引起抑郁症状的原因。如使用症状自评量表 (symptom checklist 90, SCL-90) [张明圆主编.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8:121-126, 184-188.]评定患者的心理障碍;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 (1995) [J].中华神经科杂志, 1996, 29:381-385.]评定患者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 (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 MMSE) [张明圆主编.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8:121-126, 184-188.]评估患者的认知功能;Barthel指数 (Barthel index) [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 (1995) [J].中华神经科杂志, 1996, 29:381-385.]评定日常生活活动 (activity of daily living, ADL) 能力。根据综合评估结果, 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治疗干预方法及个体化的护理方案。

3.2 康复护理方案

患者入院后, 应全面收集资料, 以评估患者身心状况, 从而找出抑郁发生的主要原因, 并针对患者具体情况, 制定合适的心理护理方案。了解其心理活动、精神需求、病情变化从而发现患者潜在的心理问题, 并多与患者交流、倾听患者的心声, 了解其患者的心理活动, 并及时地调整护理方案。

4 脑卒中后抑郁的治疗

脑卒中后抑郁的治疗是一种综合治疗, 包括几个方面, 具体如下[7]: (1) 药物治疗:包括三环类药物, 如药物有阿米替林、丙米嗪等;5-HT再摄取抑制剂, 如氟西汀、帕罗西汀等;精神兴奋剂, 如利他林、苯丙胺等;非经典抗抑郁药, 曲唑酮, 米安色林等。 (2) 功能锻炼:包括保持患肢良肢位, 加强患肢被动运动和主动运动, 改善吞咽、进食等功能, 提高平衡、协调及控制能力, 改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如翻身、起坐、站立、行走、吃饭、穿衣、洗漱等。 (3) 心理治疗:主要有认知行为疗法、人际关系治疗、精神分析疗法、婚姻家庭治疗等, 应根据患者的临床特点及个性特征选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帮助患者学会控制情绪, 改善大脑功能, 促进躯体功能的康复[8]。 (4) 家庭和社会支持:来自家庭和社会的支持可使患者精神上得到慰藉, 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日常康复治疗, 增加对治疗的依从性, 从而更加有利于患者的康复。

5 脑卒中患者的心理护理

针对患者不同时期的心理特点制定不同的护理计划, 心理康复护理是以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为基础, 在护理过程中, 通过良好的医患关系、有效的交流, 影响和改变患者的心理状况和行为, 促进其疾病的康复[11]。

5.1 急性期心理特点

脑卒中起病急骤, 患者突然离开自己的生活环境、工作岗位和亲人、朋友不适应, 加上对疾病缺乏正确的认识, 不知道该病的特点及预后, 使其患者在面对躯体的瘫痪、言语的丧失而过度恐惧、恐慌和焦虑不安, 故其要进行心理康复护理。

心理护理方案:脑卒中急性期心理护理的首要任务是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首先入院时护理人员要热情接待患者, 并进行自我介绍, 给患者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 待患者如亲人, 使患者感到温暖;并及时向患者分析所出现的疾病的症状, 及传递治疗的效果, 让患者了解疾病的性质和特点等知识, 从而减轻恐慌及焦虑感;最后, 护理人员应具备娴熟的专业技术和严谨的工作作风, 取得患者的信任, 同时向患者介绍医院的先进医疗设备, 使患者相信医院的技术, 帮助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5.2 恢复期心理特征

由于脑卒中急性期的康复速度较快, 患者容易产生过高的期望, 但进入脑卒中恢复期以后, 躯体的功能恢复速度比起急性期要慢得多, 容易出现期望性焦虑。故要对其进行心理康复护理。

心理护理方案:在此阶段要加强心理疏导, 使患者振作起来, 还要必需培养和指导患者提高心理素质, 如音乐疗法和掌握一种应付剧烈情绪刺激的应急能力, 教患者控制情绪变化的技巧, 如当患者受到突如其来的刺激时马上闭目做缓慢呼吸5~6次或缓慢数1~100等等。鼓励患者与其他病友接触交谈, 并请同室病友与患者交流经验, 同时鼓励其好转的病友现身说法, 使患者积极主动的配合治疗, 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5.3 后遗症期心理特征

由于脑卒中容易带来严重的后遗症, 而且遗症期患者的康复速度比恢复期更慢, 加上住院时间长且多次住院, 生活自理困难, 又因亲人或子女关心不够, 病后无人照顾, 又增加经济负担, 甚至患者由于长时间承受疾病的折磨, 从而产生轻生、绝望的心理, 故要对其进行心理康复护理。

心理护理方案:此时期护理要采用宣泄疏导、关心鼓励的护理方法, 耐心的倾听患者的述说, 把压抑在内心的想法倾诉出来。在生活上多关心患者、多照顾患者, 以爱心、耐心、细心、关心、不急躁、不厌烦, 包容患者, 宽容患者, 并力争解决实际困难, 给予子女般体贴安慰和鼓励, 多与患者的亲人、子女联系, 让其多多关心患者, 并陪同患者进行室外活动, 以及多给患者讲解励志方面的书籍。使患者转变心态, 放弃绝望轻生的念头, 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困难[10]。

在护理工作中既要加强基础护理、专科护理和生活护理, 还应重视心理护理。有研究表明[9], 对脑卒中后并发抑郁症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可明显减轻焦虑、自卑、烦躁、悲观厌世的心理, 增加了与疾病作斗争的信心, 积极配合医疗护理工作。

综上所述, 脑卒中患者由于病后致残的痛苦, 患者多表现有心理障碍, 以抑郁较为常见。脑卒中后抑郁可能与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脑卒中病灶的位置、患者的个人嗜好、患者的性格特点以及家庭社会支持等综合因素有关, 严重妨碍了患者的生活、工作、学习、社交, 所以脑卒中后患者的心理康复护理非常的重要[13]。早期的心理康复护理能有效减轻脑卒中的抑郁情绪, 增强患者的自信心和接受治疗的依从性, 使其能积极配合康复治疗, 增强其ADL能力, 提高生存质量[14,15,16]。

脑卒中后抑郁的中医治疗 篇5

【摘要】脑卒中后抑郁是常见的脑血管病后精神障碍,因其延缓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的恢复时间,直接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康复,故其临床研究日益受到重视。中医在脑卒中后抑郁的康复治疗上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本文综合历代医家经验及现代中医研究结果,对本病进行简要论述,并对中医情志治疗、针灸、康复等中医综合康复措施进行分析,以期为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治疗提供参考。

【关键词】 脑卒中后抑郁;中医治疗;康复治疗

【中图分类号】R2552【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5)14-0016-02

脑卒中是危害中老年人的常见疾病之一,目前临床上从治疗和康复方面均广泛重视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其致死率在逐年下降,但随之而来出现的心理障碍问题却逐年增多,脑卒中后抑郁在临床最为常见。脑卒中后抑郁不但是一种情感障碍,同时也是影响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的恢复、影响认知功能损害恢复、增加脑卒中后致死率,甚至导致病后自杀率升高的潜在危险因素,其出现亦将长期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不利于患者功能恢复[1]。古代中医对脑卒中后抑郁没有明确论述,近年来,中医界许多医家都对此作了探索,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提出了独到见解。笔者综合历代医家经验及现代中医研究结果,对本病进行简要论述,并对情志治疗、针灸、康复等中医综合康复措施进行分析如下。

1中医对脑卒中后抑郁的认识

中医学的“郁”,在临床上多是指以抑郁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古人有“情志之郁”与“因病而郁”之说,情志之郁即“因郁而病”。清代医家顾锡在《银海指南》中指出“气血不顺,脉不和平,即是郁证,乃因病而郁也”。脑卒中后抑郁是典型的“因病而郁”,其病机既有中风阴虚阳亢的特点,又有郁证肝气郁滞的特点。《古今医统大全》记载:“郁为七情不舒,遂成郁结,即郁之久,变病多端”。《类证治裁》记载:“七情由起三郁,始而伤气,继必及血,终而成劳”。患者卒中后出现思虑过度,伤及肝脾等脏器,致气机不畅,运化失司,痰湿内生,脉络不通,影响血脉运行,心神失养。可见脑卒中后抑郁的病因病机是以气机郁滞为先,影响到心、肾、肝、脾等脏器,并由此而出现痰凝、血瘀、气血亏虚等病态链的一系列病理变化。本病的辨证,属于虚实夹杂,虚为本,郁为标,临证应掌握其病变规律,抓住本病乃先病于气,之后伤及血,并且本病可发生在脑卒中后的任何阶段,对本病的及早发现、及时预防,均有利于提高脑卒中及脑卒中后抑郁的疗效。

2中医综合康复措施

21重视中医情志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治疗,应以药物与非药物疗法密切配合,尽早介入中医中药,且早期应以中医情志治疗为主,甚至可纯用中医情志疗法,如华岫云所说:“郁证全在病者能移情易性”。《银海指南》言:“凡患是症者,宜自为节制,皆非草木所能奏效,所谓妙药难医心上病也”。本病的治疗,必须注重心理疏导,用语言等消除或减缓其不良心因。因此,中医情志疗法,特别是以情胜情疗法,对于郁证,特别是那些处于不良心境或劣性情感状态的患者,具有十分重要甚至是无法替代的治疗作用,它可暂时地改善患者的情感状态,让患者从被动治疗的角色转变为自觉主动参与到康复治疗中去,使疾病的治疗出现转机。当然,当躯体病变较明显且顽固时,适当地运用针药等更有助于本病的恢复。

现代医学认为,高兴、愉快是积极的情绪,它可使新陈代谢加速,调节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的生理功能,从而增强自身的抗病能力,对抑郁及脑卒中的康复均产生良好的影响,是消除抑郁病症的重要途径[2]。《素问·举痛论》曰:“喜则气和志达,荣卫通利”。“气和”是指喜悦的情绪,使人一身之气和顺,气机调畅,脏腑生理功能正常。精、津、气、血生化不息,营卫循行畅通,阴平阳秘,生命活动健旺。“志达”是指喜悦的情绪能调整人的心理活动。所以张景岳说:“若思虑不解而致病者,非得情舒愿遂,多难取效”。这种调节精神活动以养心调神的方法,即所谓调节人的内环境。另外,创造良好的外界条件,按四时的变化对居室的温度、湿度、空气、色调的调节,使之处在舒适、和谐、优美的环境中,亦有助于情志的调适,即所谓调节人的外环境,也是畅情的必要措施。总之,正如《灵枢·本神》所言,“和喜怒而安居处”,使情绪乐观愉快,胸襟豁达开朗,在脑卒中后抑郁的治疗中必须予以足够重视。

22结合针灸提高临床疗效脑卒中后抑郁服用药物治疗,一般起效在3~10d。针灸治疗以调神理气、疏肝解郁、调理气血为治则,其机制和作用在于能协调阴阳、扶正祛邪、疏通经络,通过对穴位的刺激,不但可以改善抑郁,而且可以提高中药疗效,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以脏腑及经络循行路线为依据,采取调整阴阳、补泻兼施、辨证加减的原则选穴,主要有耳针、水针、电针、皮肤针及灸法等。目前针灸选穴思路较多,主要有以四肢腧穴为主的宁心安神法,如神门、三阴交、四神聪等;以督脉经穴为主的调脑安神法,如百会、神庭;以调节阴阳跷脉为主的选穴,如申脉、照海;以头部腧穴结合体穴为主的其他选穴;以心、脾、胃、膀胱经的选穴,心、脾、胃经以取五腧穴为主,膀胱经以取背俞穴为主,虚证多取病机所在脏腑所属经脉原穴和背俞穴,实证多取五输穴,实证补泻结合、以泻为主,虚证针用补法,同时给予艾灸治疗,可增强温补作用。

23及早配合康复治疗现代康复医学理论认为[3],人脑具有可塑性,运动或康复运动可促进和影响人脑的功能重组。研究表明[4],早期康复治疗可有效改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改善认知功能,可以给患者提供安全感,主动、积极、持久的进行康复训练能消除各种心理障碍,增进心理健康,恢复患者回归社会的勇气,增强患者治疗的信心。近年来国内外广泛开展针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康复治疗,常见的治疗方法有运动疗法、高压氧疗、电磁刺激治疗、音乐疗法等[5]。不同频率的重复经颅电刺激治疗可调节神经内分泌及代谢,改善局部脑血流量和脑代谢情况,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而高压氧治疗可增加脑部供氧,促进脑部血管修复和神经系统恢复;运动疗法则可提高机体代谢水平,使血氧含量提高,改善脑部供血供氧,减少机体代谢废物的堆积,促进神经系统的康复。此外,更深层的作用是,运动疗法可以改善脑卒中患者肌力、行走能力等,增加患者的社会参与度,使患者树立信心,促进患者进一步恢复。而音乐疗法则是对大脑边缘系统和脑干结构等直接产生作用,可使患者精神振奋,并且使患者思维活跃,激励正常的行为,提高患者的应急能力,从而使患者原有的生活能力得以发挥。纵观这些康复治疗手段,不难发现,这些治疗手段与中医治疗思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如运动疗法、高压氧疗、电磁刺激治疗等治疗实际上与中医调神理气、调理气血的作用相符,而音乐疗法则恰好起到疏肝解郁的作用。临床实践证明[6],早期康复治疗可明显改善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预后,并且符合生物—心理—社会模式机制。

24用中医治未病思想指导临床以减少复发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临床症状往往相对较轻,但反复发作是严重困扰患者的一大难题。研究表明,脑卒中后1个月内是脑卒中后抑郁症的发病高峰期,发病率在20%左右;卒中后3~4个月脑卒中后抑郁症患病率在20%~60%之间;卒中后1年内抑郁的累计发病率在40%左右,而且脑卒中后抑郁症患者的死亡率要高于非脑卒中后抑郁症患者[7]。因此,临床中运用中医治未病的思想,可有效预防本病的发生及疾病的复发。①未病先防。对新发脑卒中患者,平素应注意加强患者心理健康指导,培养患者良好的性格和提高应对压力的能力,应常规进行情绪评估,加强心理疏导,及时发现抑郁患者,及时进行干预及治疗。②已病防变,已病防复。脑卒中后抑郁的治疗关键在于彻底治疗,应及时、足量、足疗程治疗。本病若治疗不彻底,易导致抑郁症慢性化,并加重躯体疾病,导致出现精神症状、自杀或反复发作。而社会支持系统对于本病的治疗及预后起着关键作用,应尽可能的减轻患者过重的心理负担和压力,帮助解决生活和工作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患者家属对患者的理解与支持有利于缓解症状,减轻病耻感与罪恶感,降低孤独感,增强治疗信心,减少复发。当然,中医情志治疗对预防抑郁症的复发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可缓解患者抑郁焦虑情绪,减轻心理压力,解决人际关系冲突,提高应对技巧,长期的心理治疗还能完善人格。

此外,应重视阳气在脑卒中患者季节性抑郁发作治疗的作用。春天本就是抑郁症发作的高发季节,顺应季节的变化,生活起居宜早睡早起,春季阳气生发,阳气不足者,生发不足。脑卒中后抑郁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养气助生发,但要谨防生发太过,阳气不藏而发生躁狂,同时注重冬天阳气的温降潜藏,早睡晚起,适当服用膏方。

3展望

脑卒中后抑郁的西医治疗效果并不理想,中医药采用综合防治的效果已得到业界的肯定,具有广阔的前景。在今后临床研究中应注意,中医防治本病的方法很多,今后应进一步加强研究,并可采用多种方法联合应用。再者,中医防治本病机制仍不明确,应进一步探讨其机制,以开拓防治脑卒中后抑郁的新疗法。近年来防治脑卒中后抑郁的临床研究颇多,但因本病的最终病因仍未明确,最终疗效确定仍需通过细致严格的临床研究,故临床研究应加强各种方法的随机对照观察,增加样本量,疗程及随访时间要长,以进一步提高研究可信度及可比性。

参考文献

[1]Bhogal SK,Teasell R,Foley N, et al.Lesion location and poststroke depression: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methodological limitations in the literature[J].Stroke,2004,35: 794-802.

[2]齐铁钢,张泓.调情志对缺血中风后抑郁及神经功能康复影响的临床研究[J].湖南中医药导报,2003,9(4): 7-8.

[3]南登崑,黄晓琳.实用康复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06.

[4]王瑞莉,安学林.心理干预联合早期康复对脑卒中后抑郁及神经功能缺损的影响[J].卒中与神经疾病,2012,5: 303-305.

[5] 乐趣,屈云.卒中后抑郁的康复治疗进展[C].中国康复医学会第九届全国康复治疗学术年会论文集,2012:613-617.

[6]凌方明,岳丽丽.中风后抑郁症辨治的临床思路与方法[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6,6(4):519.

[7]张长青,方向华.卒中后抑郁流行病学研究现况[J].中华神经科杂志,2006,39(1):63-65.

脑卒中后抑郁症护理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2月-2013年7月收治入院的神经内科患者126例。男性76例, 女性50例。纳入标准: (1) 均经头颅CT或MRI确诊为脑卒中; (2) 符合1995年全国第4届脑血管病会议制订的脑卒中诊断标准。患者意识清醒、查体合作, 无明显的精神障碍症状、智能障碍或阳性家族史。 (3) 根据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 (CCMD-2-R) 的抑郁诊断标准, 汉密顿抑郁量表 (HAMD) 评分>17分。将患者按照同期入院时间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3例, 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及病情等无显著差异, 具可比性 (P>0.05) 。

本研究经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同意。

1.2 护理干预措施

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 观察组在此基础上, 施以精神干预和早期康复干预。

1.2.1 精神支持

(1) 为病人提供舒适、安全的住院环境, 与病人之间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关心病人, 在与其沟通时, 耐心倾听并作出必要的反应;运用积极的语言给患者以暗示, 鼓励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念;对于存在的问题, 提出建议性指导。 (2) 在护理前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 针对不同的心理状态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 采用支持和疏导的方法取得病人的信任。对病人已经养成的不良的生活习惯等不进行简单的否定, 而是以建议协商的方式提出, 帮助指导其进行改正;当病人取得成绩时, 要及时给予夸奖和鼓励。 (3) 帮助患者放松心情, 平缓情绪。使病人取平卧位, 两臂轻放身体两侧, 微闭双眼, 让病人领会紧张与放松的主观感觉, 如握紧拳头突然松开等等, 然后深呼吸, 想象全身各个部位的肌肉关节开始按顺序逐渐放松;使患者多听一些舒缓和谐、节奏明快的音乐, 以缓解负性心理, 镇定情绪。

1.2.2 健康教育

(1) 采取多种途径对病人及其家属进行宣教活动, 如定期疾病相关知识, 观看康复及保健视频录像, 使其获取充足的相关知识的基础上提高病人占胜疾病的信心; (2) 促进患者之间的交流, 让恢复良好的患者进行现身说教; (3) 对其讲述负性情绪对疾病的治疗和康复所带来的消极影响, 促使其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治疗, 提高在治疗中行为的依从性。

1.2.3 早期康复训练

在治疗早期介入康复护理, 对病人的康复过程进行干预。使患者的生理和心理达到全面恢复, 为回归家庭和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康复护理干预采用分阶段式进行, 即按照病程的急性期和恢复期进行针对性的训练, 减少或减轻异常行走方式的出现, 预防患者出现肢体废用综合征, 改善患者的各项功能, 恢复日常行为生活能力。急性期: (1) 使患者保持患肢功能位, 如肩外展50°、前屈40°、内旋15°, 适当背伸, 使用支架预防足下垂及内外旋转; (2) 体位变换, 坚持每2h翻身1次; (3) 肢体按摩, 按照从身体近端至远端的顺序对肢体进行轻揉;对重点部位进行被动活动, 如肩关节外旋、外展和屈曲, 肘部、腕部、及指的伸展, 髋关节的外展, 膝关节的伸展, 及足部的背屈和外翻, 每日进行2次, 每次3遍;恢复期: (1) 练习在平行杠内向前走, 向后倒走及转身;帮助其在室内行走;练习向患侧负重等等; (2) 言语训练, 教会失语病人通过口型控制支配唇、舌的运动, 练习发音, 如让病人简单用喉部发出“啊”声, 在单音节开始练习对话, 训练患者说出简单日常用语及生活用品的名称, 在患者成功发音后不断让其复述, 反复练习, 鼓励其与其他患者或医护人员进行交流, 锻炼语言能力。

1.3 研究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 观察组采用综合干预护理措施, 干预前及干预6周后进行HAMD及日常行为能力Barthel指数 (BI) 量表测定, 来比较两组的康复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以±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检验水准а=0.05。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HDMA评分比较

干预6周后, 两组患者的抑郁状况均有改善, 且观察组HDMA评分为 (10.32±1.58) , 明显低于对照组的 (15.87±1.93) 分,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均P<0.05) 。见表1。

2.2 两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

干预6周后, 两组BI评分均明显增加, 且观察组BI评分为 (69.16±7.02) 分, 明显高于对照组 (59.91±6.85) 分, 差异具有显著性 (P<0.05) , 见表2。

3 讨论

脑卒中后抑郁是临床常见的一种情绪障碍。老年人脑卒中后发生抑郁的主要原因与日常生活能力下降、生活不能自理有关。由于担心自己会为家人带来负担, 无人照料而担忧, 同时又害怕自己在家庭及社会中的地位会随之下降, 从而对前途失去信心, 进而出现情绪低落、厌世、睡眠障碍等, 患者兴趣欲望往往明显下降, 导致其出现依从性下降, 不配合治疗等等不良行为[2,3,4]。抑郁症状主要表现为日常生活能力下降, 肢体运动功能障碍, 认知功能障碍及社交能力障碍等等[5]。因此, 对于老年人脑卒中后抑郁的患者提供精神及康复干预, 重视对其心理和生理的双重护理, 对其给予相应的心理支持、健康教育和康复指导, 增强患者的主动性, 改善各种功能障碍, 是护理工作的重点。

精神支持是指对患者提供力所能及的精神帮助和心理支持。通过提供轻松舒适的住院环境和营造愉悦的治疗氛围来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 对病人做到在生活上关心, 在精神上支持, 视病人为亲人, 尽量缓解患者的情绪紧张, 从而提高其心理承受能力, 改善其抑郁状况[6,7,8]。本研究显示, 观察组与对照组干预6周后HDMA评分均明显降低, 说明两组患者的抑郁状况均有改善, 同时对干预后的HDMA评分进行比较, 观察组的患者评分低于对照组, 差异显著 (P<0.05) 。说明相对于常规护理方法, 综合护理干预更有利于患者抑郁病情的改善。

早期康复锻炼有利于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 促进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 与单纯药物治疗相比, 病人的康复效果更佳, 同时在早期即开始康复训练, 效果要好于推迟到恢复期才进行的患者[9,10]。本研究表明, 早期的康复护理可有效防止关节僵直、肌肉萎缩以及足内翻等废用综合征的出现, 对患者的生活质量的提高有重要意义。早期康复护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和心理学等学科为横轴, 以康复医学知识和护理学知识为纵轴, 是多学科交叉的知识系统结构[11]。护士在干预过程中, 教会了患者完成由被动接受他人的照料到自我照顾的过渡, 降低了废用综合征的出现, 提高了康复效果。本研究结果表明, 两组干预6周后的BI评分均明显增加 (P<0.05) , 说明经干预后日常行为能力均有提升;同时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有明显差异 (P<0.05) , 表明实施综合护理干预的效果更佳。

参考文献

[1]梅嵘, 郭瑾, 李求兵.老年脑卒中后抑郁的影响因素及护理对策[J].中国临床医生, 2012, 40 (12) :61-63.

[2]夏颖华, 苏微微, 齐颖, 等.老年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康复护理[J].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3, 13 (10) :905-907.

[3]张春慧, 朱庆华, 张振香, 等.心理护理在老年脑卒中后抑郁康复中的作用[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3, 33 (11) :2648-2649.

[4]杨越, 顾大东, 魏莉, 等.西肽普兰对急性卒中后抑郁患者血清BDNF含量的影响[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 2012, 32 (12) :封3-封4.

[5]万向军, 张耕, 刘红艺, 等.脑卒中发生抑郁的影响因素及护理对策[J].河北医药, 2011, 33 (11) :1744-1745.

[6]杨中华, 张宁, 白莹, 等.急性缺血性卒中后抑郁危险因素的前瞻性队列研究[J].中国卒中杂志, 2012, 7 (9) :698-704.

[7]闫迎霞, 王金海.脑卒中后抑郁的相关因素及社区心理干预措施[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10, 10 (17) :4129.

[8]林岩, 绍蓓丽, 李焰生, 等.脑卒中后抑郁障碍的患病率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上海医学, 2010, 33 (9) :822-826.

[9]夏慧玲, 代亚丽, 鲜涛, 等.脑卒中患者抑郁及其生活质量的纵向调查[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0, 7 (19) :10-12.

[10]周玉颖, 王艳, 王景华, 等.脑卒中后抑郁障碍的临床分析[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2, 14 (7) :737-739.

脑卒中后抑郁的护理干预研究进展 篇7

1 PSD的基本概念

脑卒中由各种原因引起的脑血液循环障碍, 导致脑内动脉狭窄, 引起闭塞或破裂, 从而造成脑神经功能障碍等。PSD属于抑郁的一种, 符合抑郁的诊断标准, 继发于脑卒中, 而非其他疾病。患者临床表现为情绪低落、情绪不稳、语言减少、不愿与人交往、多疑、睡眠障碍、对事物缺乏兴趣、食欲下降、体重减轻、易疲乏、悲观无价值感, 部分严重患者可能会产生厌世、自杀等情绪及行为。相对其他抑郁症而言, PSD的症状可能会更重, 因脑卒中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身体功能障碍, 发病急, 缺乏适应过程, 造成心理落差大, 情绪反应激烈。

2 护理内容

2.1 基础护理

基础护理主要包括患者的起居饮食。首先应确保患者有一个良好、舒适的就医环境, 这就要求病房保持安静、清洁、通风良好、温度和湿度适中, 这样有利于患者尽快恢复[1]。由于PSD患者食欲下降, 会造成机体摄取能量不足, 营养下降, 因此, 应保持患者维持足够的能量摄入, 以保证机体各项生命活动的消耗, 应以糊状、流质食物为主, 同时避免患者咳嗽导致感染, 对昏迷卧床患者应采用鼻饲饮食。同时, 患者应保持足够的饮水量, 建议每日饮水量在1 500 ml以上[2], 这样可以润滑肠道, 保持大便通畅。

2.2 心理护理

心理护理是目前PSD患者最常见、最有效的内容。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 现代医学模式已经从传统的纯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模式转变, 心理和社会对健康的影响引起越来越广泛的重视, 强调了心理社会因素在医学研究系统中的地位, 强调关心患者、理解患者、开导患者的服务意识, 使患者保持健康、积极的心态, 从而主动面对各项诊断和治疗。

2.2.1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良好的护患关系是心理护理的前提条件, 只有充分取得患者信任, 才能使各项心理护理措施得以实施。姜敏等[3]认为良好护患关系的建立取决于护士的态度。护理人员在与患者交流时, 应时刻保持一种和蔼、热情的工作态度, 设身处地地站在患者角度去考虑, 主动介绍医院的环境、配套设施及各级相关负责的医护人员, 同时张宁[4]认为在与患者多交流时, 应鼓励患者说出自己真实感受, 而护士则应从患者的神态、举止、眼神、语言中仔细观察, 充分了解和体会患者的难处, 使患者得到尊重, 从而取得其信任。

2.2.2 认知性心理护理。

认知疗法是20世纪60~70年代在美国心理学治疗领域兴起来的一种治疗方式, 其主要手段是通过认知和行为技术来纠正患者的一些不良认知, 从而改变由这些不良认知引起的情感、心理和行为等的不良影响。范继美等[5]认为PSD患者的认知缺陷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 即脑卒中和抑郁, 并认为实施认知疗法的关键是在进行护理时应找准认知行为治疗的靶症状, 做好护理诊断。该疗法可以起到两方面的积极作用, 一是可以改正不恰当的认知行为, 改善患者情绪和行为障碍, 促进PSD患者的全面康复;二是可以提高护理人员的整体护理技术水平, 调动其积极性。徐辉[6]等将83例PSD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对照组采用一般护理, 观察组采用认知性心理护理, 结果显示观察组的抑郁状况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 并且患者的生存质量、健康状况、心理和社会关系等方面都得到了明显改善。有文献显示[7,8]早期认知性心理护理对患者了解病情及病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2.2.3 支持性心理护理。

支持性心理护理是所有心理疗法的基础, 几乎适用于所有患者, 是医生、护士都需要掌握的一种心理治疗手段, 其主要手段是对患者进行鼓励、疏导、安慰和具体的行为指导。护士在与患者进行交谈时, 应做好一个合格的倾听者, 充分把握患者的讲话内容, 做到护理时有针对性。积极调动患者的社会关系, 全面支持并鼓励患者, 使患者感到亲情和友情的温暖, 得到更多的支持。同时, 密切关注患者的疑惑情绪, 通过各种方式对患者出现的疑难问题进行讲解。

2.2.4 其他心理疗法。

(1) 音乐疗法。音乐疗法是一种常见的心理治疗方式, 对降低血压、缓解疼痛、消除紧张等具有显著效果。科学家发现, 当人处于舒缓优美的音乐环境中, 可以改善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等的功能, 使人体产生一种对人体有利的活性物质, 从而调节人体的神经传导, 提高大脑皮层兴奋性, 激发情感、振奋精神, 有利于消除紧张、抑郁、焦虑等不良心态。萧葱等[9]认为音乐疗法应在每天下午进行, 每次30 min。 (2) 兴趣疗法。兴趣疗法是鼓励患者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等做一些适合自己的娱乐文体活动, 比如看电视、听音乐、玩纸牌、打太极拳、养花等, 陶冶患者的性情, 转移注意力, 增加生活乐趣。

2.3 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主要是增强患者对医疗卫生常识的了解, 采取积极、主动的方式配合治疗和预防。脑卒中患者产生抑郁的主要原因是对疾病的恐惧感, 由于患者的文化层次等原因, 对疾病的了解也不同。部分患者对疾病缺乏认识, 产生担忧, 又有部分患者对疾病了解够深, 也产生担忧[10]。这就要求医护人员对患者健康教育时, 有的放矢, 有系统、有计划、有步骤的合理讲解。罗晓华等[11]通过对PSD患者进行为期6个月的健康教育, 结果发现在3个月和6个月时, 患者的治疗态度、用药依从性和日常生活能力等都有明显改善, 有利于PSD康复。王培芝等[12]将60例PSD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对照组采用一般康复训练, 观察组采用医护健康教育模式, 结果发现12周后观察组的HAMD评分和Barthel指数评分均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 认为医护合作健康教育模式可显著改善PSD患者的情绪障碍, 促进神经功能康复, 提高生活质量。

2.4 家庭和社会支持

家庭、朋友和社会是患者心理依赖的重要资源, 他们对患者的支持、帮助和关怀, 能使患者得到一种情感满足感, 对减轻心理应激、提高适应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有文献[13]报道PSD患者最希望得到家庭的支持, 并且患者感受到的支持度与家庭对其的关切度成正比。这就要求护理人员除了要求自身对患者进行足够的支持外, 还要努力说服患者家属关心体贴患者, 理解支持患者, 使患者感受到足够的家庭温暖和坚强的后盾支持, 提高对疾病和医院环境的适应能力, 避免因环境改变而产生抑郁等一系列并发症。张勇军等[14]通过对31例脑卒中伴明显抑郁的患者和39例脑卒中不伴明显抑郁的患者资料进行分析, 结果发现前者的社会支持总评分、客观支持评分、主观支持评分等都明显较低, 认为缺乏社会支持可能是影响脑卒中后抑郁发生的心理社会因素。

3 小结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剧, 脑卒中的发病率也越来越高, 对脑卒中后出现抑郁的防治工作也必将积极的开展。PSD的出现不仅使患者的情智发生改变, 导致自杀等事件发生, 此外对脑卒中的预后也产生了不良影响, 提高了病死率。积极有效的开展各项护理工作, 如心理护理、健康教育、家庭和社会支持等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抑郁状况, 调节不良情绪, 积极主动的配合支持, 从而有利于抑郁和脑卒中的全面康复治疗。

早期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后抑郁的影响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纳入及排除标准

①纳入标准: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制订的诊断标准[1], 经头颅CT或核磁共振成像 (MRI) 检查确诊, 发病在2周至3个月;汉密尔顿抑郁量表 (HAMD) 评分>7分;至少有1个肢体的肌力为3级或3级以下;年龄80岁以下;②排除标准:意识障碍;严重的认知功能障碍, 不能完成提问;失语;经溶栓治疗;既往有脑卒中病史;有严重心、肝、肾病变;有严重精神障碍。

1.2 一般资料

选择2007年8月—2009年4月我科收治PSD病人80例, 男43例, 女37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观察组40例, 男22例, 女18例;年龄46岁~67岁, 平均59.56岁;发病到入院时间13 d~40 d (19.0 d±7.0 d) ;对照组40例, 男21例, 女19例;47岁~68岁, 平均59.67岁;发病到入院时间14 d~39 d (19.0 d±6.5 d) 。两组病人年龄、发病时间、病情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3 方法

两组病人均给予神经内科的常规治疗, 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 观察组进行早期护理干预。抑郁评定采用HAMD, 日常生活能力评定采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 (ADL) , 应用改良的Barthel指数法。入院时和出院时同时采用HAMD、Barthel指数进行评定。比较两组病人的治疗效果。

1.3.1 早期护理干预方法

1.3.1.1 环境干预

保持病室安静、舒适、空气新鲜、温湿度适宜, 室内应采光充足, 通风良好, 确保病人有一个良好的就医环境。

1.3.1.2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良好的护患关系是进行心理干预的基础。护士应用真诚的语言及关爱的态度与病人交流, 取得病人的信任。首先要热情接待病人, 主动介绍病区环境、主管医师、责任护士、同病室的病友等, 消除其陌生感。护士的关爱行为是对病人及其家属给予情感支持的形式, 通过言语的沟通和恰当的护理行为, 从生理、心理、社会及精神的各个角度关怀病人。

1.3.1.3 心理干预

脑卒中病人大多在一瞬间出现难以适应的一侧肢体的瘫痪, 常年习惯的平衡、对称性的运动感觉遭到破坏, 病人易产生消极、悲观、烦躁的心理, 往往表现为情绪低落、少言寡语、动作减慢、食欲下降, 甚至出现自杀倾向。针对这种状态, 护士要启发诱导病人正确对待疾病, 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利用专业理论知识向病人及家属讲解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 使其认识到脑卒中是可治性疾病, 只要积极配合治疗是可以恢复健康重返社会的。

1.3.1.4 饮食护理

给予病人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的低脂低糖饮食, 食物应清淡、易消化;多食富含纤维素的食物, 保持大便通畅。

1.3.1.5 康复护理

脑卒中病人在生命体征稳定、意识清楚、神经系统症状不再恶化48 h后, 即可进行康复训练[2]。①急性期。早期注意偏瘫病人在床上保持正确体位, 有助于预防和减少痉挛模式。体位的摆放:病人取仰卧位时, 可在患侧肩关节下方垫一小枕, 患侧上肢置于枕上, 保持轻度外展, 手略高于心脏。膝关节下方垫一小枕, 维持膝关节的轻度屈曲;患侧臀部垫一枕头, 下肢外侧放置枕头、毛巾卷或沙袋, 防止髋关节外展外旋。按摩及被动运动, 瘫痪肢体早期运动可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挛缩。按摩时手法要柔和、力度要适宜。被动运动应进行关节活动度维持训练, 训练时除肩关节外, 其余关节应完成全关节活动的范围, 手法要平稳、动作应缓慢, 上肢速度以默数3~5, 下肢默数5~10为宜, 绝对禁止快速、粗暴的手法[3]。②恢复期。平衡训练, 包括坐位平衡和立位平衡, 坐位平衡训练分别在长坐位和端坐位下进行训练, 训练应循序渐进, 避免病人精神紧张而加重痉挛;立位平衡训练应在平衡杠内训练, 练习重心的转移和单腿站立。步行训练是偏瘫病人生活自理的重要一环。当患肢能负重, 独立维持立位平衡30 s, 髋关节和膝关节有一定的选择控制能力后, 先进行平行杠内步行训练, 练习将重心从一脚移到另一脚。当平行杠内步行稳定后可进行拄拐练习, 逐步过渡到独立行走。

1.3.1.6 日常生活能力训练

鼓励病人进行日常生活能力训练, 包括床上翻身、坐起、穿脱衣服、进食、如厕等, 护理人员应逐渐减少辅助量, 逐步过渡到病人独立完成。

1.3.1.7 加强社会支持

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可缓冲应急事件对病人情况的影响, 预防和减少抑郁的发生[4]。帮助病人家属树立正确的观点, 达成共识, 得到家属的理解和帮助, 制造融洽的气氛, 鼓励家属及亲朋好友积极参与病人的心理疏导, 安慰和关心病人, 消除病人的焦虑和抑郁心理。良好的社会支持有利于PSD病人的心理健康[5]。

1.3.2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3 讨论

近年来, 脑卒中的治疗方法进展很快, 但PSD的发生率高达40%~50%。PSD可影响脑卒中病人神经功能的恢复[6]。因此, 减轻脑卒中后抑郁有利于脑卒中病人生活质量的提高。一般认为, 抑郁发生的高危期为脑卒中后1年~2年, 脑卒中后抑郁病程不一, 恢复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受脑卒中后抑郁的影响, 中重度抑郁可延迟神经功能恢复。PSD可直接影响病人的生存质量及功能康复, 影响病人的认知功能, 增加痴呆的发生率。本研究表明, 在积极治疗原发病的同时, 早期给予护理干预, 可明显改善病人的抑郁状态, 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最大限度地减少并发症和后遗症, 使病人尽早回归家庭及社会。

关键词:脑卒中后抑郁,早期护理干预,日常生活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华神经科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 1996, 29 (6) :381.

[2]朱镛连.加强神经康复学的研究工作[J].中华神经科杂志, 1998, 31 (6) :195-197.

[3]于兑生, 恽小平.运动疗法与作业疗法[M].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2:282.

[4]孙凤环, 陈明霞.60例脑卒中病人抑郁情绪调查分析及护理干预[J].现代护理, 2006 (12) :1385.

[5]陈进英, 徐习.脑卒中后抑郁相关心理社会因素及其治疗进展[J].护理研究, 2008, 22 (1B) :102-103.

脑卒中后抑郁症护理 篇9

关键词:脑卒中后抑郁,老年,心理干预

据临床脑血管病患者心理特点统计, 50%以上的脑血管病 (脑卒中) 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 多发生在脑卒中后半年之内, 主要表现为情感障碍, 其中以抑郁和焦虑障碍为多见[1]。近年来, 医护工作者对脑血管病的心理病因学和脑血管病的心理、行为干预方式的深入研究, 并将心理护理干预与药物治疗相结合, 在治疗老年脑卒中后抑郁患者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12月至2011年10月期间在我院神经科治疗的老年脑卒中患者46例, 女21例, 男25例, 年龄59~82岁, 平均年龄70.3岁。所有患者均符合1995年中华医学会《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疾病会议》中关于脑卒中的诊断标准, 且抑郁量表 (HAMD) 21项检测, 总分在18分以上。所有患者中无心、肝、肺、肾病变并发症, 无药物过敏和精神障碍病史。随机将所有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23例, 经统计学软件分析, 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无显著性差异,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 具体措施可参照《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的要求来进行服药、饮食、康复锻炼以及复诊等方面的指导。研究组:在疾病早期即实施系统的心理干预措施, (1) 每天进行大约半小时的健康知识讲解, 其形式可以为集体宣教和个别辅导相结合, 尽量为患者提供诊疗信息, 使患者能够正确了解疾病相关知识, 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 通过合适的沟通过方式和患者进行交谈, 耐心地倾听患者的陈述, 帮助其宣泄一些恐惧、担忧、消极的不良情绪, 并细致地讲解以及示范各种情绪的调解法, 帮助患者建立一种正确、健康的面对疾病及其他困难和挫折的心理, 培养积极向上的良好态度, 从而调节和改善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 (3) 向家庭成员系统讲解脑卒中的病理及心理卫生知识, 确保患者家属掌握必要的疾病知识及沟通技能;患者家属在生活中应避免主观情绪化、对患者放任自流, 要采取积极的态度和正确的应对方式与患者交谈, 支持并肯定患者的成绩, 给予及时的鼓励, 使患者相信自己的能力从而树立康复信心;同时要鼓励其亲友以及所处社会团体多与患者联系, 以增加其幸福感和安全感, 减少老年患者的失助心理和孤独寂寞感。 (4) 帮助患者进行放松训练, 护士须要教导患者呼吸缓慢, 保持一定的深度和节律均匀。先让患者正常呼吸, 然后让患者深呼吸, 最好用腹式深呼吸。在每一次深呼吸后心里说“松弛”, 并指导患者不断地练习。其原理是通过将患者的注意力转移到呼吸动作, 使交感神经的兴奋性降低, 心率减慢, 降低焦虑情绪。

1.3 评价方法

由固定护士在护理干预前、干预后第12周末, 进行评分。 (1) HAMD、NDS、ADL评分; (2) 疗效的指标。治愈:HAMD减分率高于75%;好转:HAMD减分率为25%~75%;无效:HAMD减分率低于25%。

1.4 统计学方法

检验指标资料的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分析, 计量单位以检验, 组间进行t检验, 计数单位以χ2检验, 以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前, 两组患者的各量表评分比较, 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治疗后12周, 研究组患者的HAMD和NDS评分均较干预前明显降低,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ADL指数比干预前明显升高 (P<0.05) 。对照组HADM评分较治疗前降低 (P<0.05) , NDS和ADL指数与治疗前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量表评分, 见表1。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见表2。

3 讨论

脑血管病是一组多病因、多危险因素、病情各异的脑部疾病。脑卒中后抑郁症 (PSD) 是常见的脑血管意外后并发症, 其发生率为25%~76%, 且致残率和病死率也高达70%~90%[2]。在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传统治疗中, 人们往往重视躯体治疗而忽视心理治疗, 效果也不十分理想。近年来, 随着护理工作者对心理社会因素在脑血管病发病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认识的不断提高, 对脑血管病的心理病因学和脑血管病的心理、行为干预方式日益受到重视。

脑卒中患者约2/3的人都会不同程度地留有后遗症, 甚至精神异常, 然而不良情绪和心理问题不仅会影响患者康复效果, 有些还可能会导致疾病的再次发作[3]。所以做好脑卒中患者的心理护理对康复至关重要。患者出院后应该在卒中治疗小组或社区医师的指导下, 继续治疗病因, 控制危险因素, 防止复发, 防治各种并发症, 康复训练, 并获得心理帮助和新的相关信息与治疗方法。一方面要帮助他们自我解脱, 如做气功、听音乐, 用放松疗法去想那些能够做的一些事情, 减少接触生活中的紧张源, 避免一些紧张环境;另一方面要寻求家人和社会的支持。患者家属一定要有主动性, 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家属对患者的态度直接影响其病情的轻重、患者情绪的高低, 决定其机体免疫功能的强弱, 药物能否发挥良好作用也取决于此。所以宽松、温暖的家庭环境, 满足患者的合理的心理需要, 家属应多关心探望患者, 并提供一些良好的信息和经济支持同时给予必要的安抚, 多用关心和鼓励的语言, 遇事学会一些制怒的方法, 尽可能减少不良情绪的影响。

本研究发现:患者经过脑卒中常规药物治疗和抗抑郁护理干预后, 研究组患者的HAMD评分明显降低, 说明抑郁状态有所改善;随着抑郁的好转, 神经功能缺损越明显恢复, 进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增强, 这一切都表明患者脑血管病的程度有所减轻, 而对照组患者生理功能状态的改善并不够明显。所以说, 在联合药物治疗的基础上, 结合心理干预措施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抑郁状态, 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 更有利于脑卒中后抑郁的治愈。

参考文献

[1]雷艳, 李平, 项安凤, 等.老年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心理干预与护理[J].广东医学, 2009, 30 (12) :1940-1942.

[2]郭军, 刘琳, 付凤珍, 等.心理干预对老年脑卒中患者抑郁及神经功能康复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 2004, 19 (11) :49-51.

脑卒中后抑郁症护理 篇10

关键词:涤痰汤;通窍活血汤;脑卒中;抑郁

中图分类号:R255.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16)06-0089-02

脑卒中后抑郁症为发生于卒中后的包括多种躯体症状、精神症状在内的复杂情感性精神障碍性疾病,为脑卒中重要的并发症之一[1]。患者常有睡眠障碍、精神运动型迟缓、疲劳感等躯体症状,也常见缺乏自信、厌烦、厌世、注意力不集中等心理症状,给患者生存质量造成严重影响[2]。西药治疗存在消化道不适、癫痫发作、心律失常等程度不同的副作用,在使用范围上有很大限制[3]。本院2014年9月—2015年9月收治的60例脑卒中后抑郁症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中药涤痰汤联合通窍活血汤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60例,为本院收治的脑卒中后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30例,男15例,女15例;年龄25~72岁,平均年龄(56.4±5.7)岁;原发病中脑梗死7例,脑出血23例;参考“HAMILTON抑郁量表-21项评分标准(HRSD)”,轻度抑郁9例,中度抑郁16例,重度抑郁5例;观察组30例,男16例,女14例,年龄29~73岁,平均年龄(56.1±5.3)岁,原发病中脑梗死10例,脑出血20例,参考“HAMILTON抑郁量表-21项评分标准(HRSD)”,轻度抑郁8例,中度抑郁17例,重度抑郁5例。2组患者基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纳入标准 患者有卒中后相关神经功能缺损,表现为多疑多虑,胆怯、悲郁、焦急、叹息、善哭等症状。经颅脑CT或颅脑MRI检查证实,符合第4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修订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及《中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中脑卒中后抑郁症的诊断标准。患者多疑多虑、语无伦次、头痛、失眠、健忘、舌紫黯或有瘀点、瘀斑、无脉等,中医诊断标准参考《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与《实用中医内科学》中瘀血阻窍型中医辨证标准。排除妊娠哺乳期妇女;排除对药物过敏者;排除严重脏器损伤者、排除精神分裂及有精神分裂家族史这,排除智力、理解力等意识障碍者。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口服西药氟西丁胶囊,每次20 mg,每日1次。观察组给予涤痰汤与通窍活血汤联合治疗,组方:茯苓、郁金各12 g,川芎、桃仁、生姜、半夏、陈皮、竹茹、红花、赤芍药、石菖蒲、胆南星、老葱、枳实各10 g,麝香0.1 g。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用。2组治疗4周为1疗程,第1疗程治疗完后间隔5天进行第 2疗程治疗,共治疗2疗程。

1.4 疗效标准 抑郁症状评价参考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进行[4],计算减分率=(治疗前总分—治疗后总分)/治疗前总分×100%。治疗后精神症状消失,100<减分率≥75%为基本痊愈;治疗后精神症状基本消失,75%<减分率≥50%为显效;治疗后精神症状减轻,50<减分率≥25%为有效;精神症状无减轻,减分率低于25%为无效。

神经功能评价参考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进行[5],即: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1%~100%为痊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90%为显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为有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7%为无效。

1.5 统计学处理 抑郁治疗总有效率、神经功能改善总有效率等计数资料以例数/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治疗前后抑郁改善情况比较 见表1。

3 讨论

脑卒中发生后,由于脑组织损害,合并肢体瘫痪、脑内生化递质改变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易使脑卒中患者出现异常心理反应,患者表现为一系列情感行为变化,其中抑郁为最常见的心理障碍。脑卒中后抑郁状态,在给患者带来巨大心理压力的同时,也给患者生活质量、神经功能恢复带来严重影响,也增加了患者病死率。

祖国传统医学认为,本病属“中风”、“郁证”范畴。病理基础为脏腑失调,病机为气血紊乱,七情所伤,肝气不舒,气积郁结,气滞血瘀,久而成痰,痰浊阻滞,蒙蔽脑窍,最终引起痰瘀窍闭而发病。基于此,本研究中选择活性化瘀、化痰清浊开窍为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基本原则,方中以涤痰汤合通窍活血汤为主方治疗,发挥涤痰汤化痰开窍,通窍活血汤活血开窍之功,促进患者精神及思维恢复。与西药氟西汀相比,抑郁改善效果及神经功能改善效果均显示出较大的优势。

参考文献:

[1]厉秀云,鲍继奎,李振民.活血开窍法治疗卒中后抑郁症120例临床观察[J].河北中医,2011,33(3):353-354.

[2]高跃东.通窍活血汤与涤痰汤加减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症30例疗效观察[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3,34(8):33-34.

[3]鲍继奎,陈希源,李振民.活血开窍法治疗卒中后抑郁疗效观察[J].四川中医,2012,30(7):96-97.

[4]厉秀云,鲍继奎,李振民.通窍活血汤合涤痰汤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症75例[J].陕西中医,2010,31(10):1317-1318.

[5]陸银艳,刘泰.活血化瘀法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症的研究进展[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6,14(2):155-157.

上一篇:布置与设计下一篇:举重运动员力量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