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患者康复期护理

2024-05-10

脑卒中患者康复期护理(精选十篇)

脑卒中患者康复期护理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自2008年4月至2010年2月收治的脑卒中患者60例, 均经头颅CT或MRI检查确诊, 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诊断标准。其中男36例, 女24例;年龄48~75岁, 平均63.7岁, 病程40~132d, 平均73.6d;入选标准:下肢肌力>3级, 站位平衡>2级, 坐位平衡>2级, 能独立行走或借助辅助用具行走;跌倒原因:独自活动跌倒32例;独自起身如厕跌倒37例;地面潮湿滑倒21例;坐椅旁边跌倒12例;夜间入睡中从床滚落8例。排除标准:严重并发症或合并症、明显智力障碍、感觉性失语的患者。2组临床资料在年龄、性别、病情、病程等各方面对比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 2组患者均接受常规治疗, 根据患者病情给予溶栓、抗凝, 脑细胞保护剂及其它治疗。观察组加用康复护理:进行药物指导、运动训练、心理康复及加强康复训练。

1.3 康复评估

根据修订版跌倒效能量表 (MFES) [2]进行评估。评估项目包括: (1) 跌倒的历史, 平衡能力及肌力; (2) 移动辅助器的使用/不稳定的步态; (3) 视力损害; (4) 使用镇静剂/对精神起作用的药物/给药过多; (5) 精神混乱/老年痴呆/抑郁病; (6) 外科手术后24h以内。符合一项者病人有跌倒危险, 符合2个或以上者为高危跌倒。Berg (BBS) 平衡量表评价户外步行[3]。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处理, 采用t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2组患者进行疗效评价, 观察组患者术后比较, 跌到次数、MFES及BBS相比, 统计学上均有显著意义。对照组患者术后MFES及BBS相比, 统计学上均有显著意义。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跌倒次数、MFES及BBS相比, 统计学上均有显著意义, 见表1。

3 讨论

对于患者进行神经内科例如脑细胞活化等相应的药治疗, 同时对于患者进行心理康复, 根据患者心理状态的不同给予不同的疏导、鼓励和支持, 使患者树立康复的信心。运动训练, 指导患者进行肌力、平衡和步行训练, 肌力训练以强化臀大肌、股四头肌、臀中肌、胫骨前等为主, 对患者及陪护人员进行预防跌倒的知识教育。主要内容包括:强调患者应选择高鞋帮的鞋, 而不能穿拖鞋, 以增加患者平衡能力;使用轮椅时应特别注意系好腰间的约束带或固定好轮椅护栏以防患者前仆跌倒;为了防止因体位性低血压而跌倒, 上厕所最好不用蹲厕, 而使用座便器, 且座便器的高度要偏高, 以利于患者起坐。晚上入厕时, 家属帮助在床边使用便器小便以减少跌倒的机会。出院后家庭也要做好相应的措施。如去除地面障碍物, 门槛、地面采用防滑地板砖, 卧室铺置地毯;加宽厨房、浴室房门;浴盆边安装“L”形扶手;厕所内安装扶手, 高度一般为75~80cm等[4]。同时注意保持房间内物品摆放的轶序性, 合理性从而减少环境引起的患者跌倒。同时要考虑到每个患者自身的病情条件都不一致, 在护理时, 要充分考虑患者的自身情况, 根据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及心理状态, 制定个性化服务策略。

护士在现代康复护理中, 不仅是医生的主要助手, 也是患者的照顾者, 而更多的是患者日常生活的管理者、服务者、功能训练者及实施者。同时, 康复护理人员在康复医疗体系中还承担着观察者和教育者的作用。因此卒中患者后期的护理对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是必要的。

摘要:目的 探讨住院康复期护理对脑卒中跌倒患者生活质量的干预。方法 将60例住院康复期间的脑卒中患者,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 对照组28例患者采用常规药物治疗, 观察组32例在此基础上接受康复护理干预, 评定疗效。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在跌倒次数、生活质量两指标, 干预后均有显著性差异 (P<0.05或P<0.01) 。结论 康复护理干预对减少脑卒中患者跌倒,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积极作用。

关键词:康复护理,干预,脑卒中,跌倒,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王拥军.卒中单元的并发症处理.卒中单元[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4:165~166.

[2]郝燕萍, 刘雪琴.修订版跌倒效能量表在我国老年人群中的测试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 2007, 42 (1) :19~21.

[3]赵宏, 瓮长水.用Berg平衡量表和最大步行速度评价脑卒中患者的户外步行自立性[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10, 16 (1) :8~10.

脑卒中患者康复期护理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4月~4月收治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94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7例。所有患者均符合临床关于脑卒中后偏瘫的诊断标准,自愿参与本次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本次研究获得医院伦理会批准同意。观察组男26例,女21例,平均年龄(61.38±6.84)岁;对照组男29例,女18例,平均年龄(61.47±6.93)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包括生命体征监测、药物护理、心理引导等。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再接受护理干预,具体如下。

① 心理干预

依据患者实际的心理状态和病情制定针对性的心理干预方案;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与联系,对患者进行疾病健康知识教育,帮助患者消除紧张、焦虑等负面情绪;引导患者主动表达自己,耐心解答患者各项疑问。

② 体位干预

辅助患者摆出利于恢复的体位,如呈仰卧位时,应在患者头下垫枕,同时在肩部两侧以及侧臀大腿处各垫一枕,确保肩关节得到支撑、骨盆得到屈伸。

③ 生活能力干预

帮助患者树立自我护理的意识,教会患者自我护理的方法和技巧,使患者意识到自我护理的重要性;引导患者开始进行自我护理,嘱咐患者养成每天记录的习惯;护士定期对患者的自我护理行为和能力进行考核,以便及时发现和解决患者自我护理过程中的问题;随着患者自我护理能力的提升,及时修改自我护理方案。

④ 锻炼干预

包括语言功能锻炼,患肢功能锻炼等,针对患者恢复状态制定具体的锻炼方案,合理安排训练时间。

1.3 观察指标

选用改良Barthel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对患者的ADL能力进行评定,选用简化Fugl-Meyer(Fugl-Meyer assessment,FMA)运动功能量表[3]对患者的运动功能进行评定;选用生活质量量表(QOL)[4]对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估。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Barthel指数、Fugl-Meyer运动量表评分比较

观察组患者Barthel指数、Fugl-Meyer运动量表评分均显着高于对照组患者,即观察组患者ADL能力以及运动能力恢复更显着,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比较

观察组患者心理功能、物质状态等生活质量指标评分均显着高于对照组患者,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 论

脑卒中好发于老年群体,不仅可对患者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同时也极大的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安全。脑卒中发病期,有效的治疗和护理干预是提高患者治疗有效率、减少患者功能障碍的关键。相关研究指出[5],早期有效的护理干预不仅能够有效降低患者致残率,同时还可以有效改善患者预后,使患者尽早回归家庭、回归社会,减少患者病痛。本次研究中,接受护理干预的观察组患者Barthel指数、Fugl-Meyer运动量表评分以及心理功能、物质状态等生活质量评分均显着高于仅接受常规护理的对照组患者,以上指标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护理干预可有效促进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恢复,临床应用价值显着,能够显着提高患者ADL能力、运动能力,改善患者生活状态,对于患者预后以及生活质量的提高意义重大,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和使用。

参考文献

[1] 黄乐芳,周 艳。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康复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8(36):25-27.

[2] 徐 蓉。综合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的影响[J].中国全科医学,,14(29):3318-3319,3324.

[3] 李金萍,刘增军,丁海敬,等。早期康复护理干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研究[J].医学研究生学报,,23(7):747-749.

[4] 汪 莉,张燕燕,张 千,等。急性脑卒中偏瘫病人行早期康复护理干预的效果观察[J].护理研究,,23(10):890-892.

脑卒中患者康复期的健康教育 篇3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脑血管疾病已成为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多发病,是导致人类死亡的三大主要疾病之一。护理工作在脑卒中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促进病情好转的重要环节。其中,健康教育能为患者提供相关知识,对促进疾病的康复,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改善护患关系具有积极的作用。2009年8月~2010年8月对49例脑卒中患者的身心特点制定了有目的教育及康复训练计划并给予实施,结果开展健康教育后的患者住院时间缩短,并发症及致残率明显降低。患者掌握了有关疾病知识及康复训练要领,肢体功能得到最大限度恢复。健康教育有利于患者对偏瘫的认识水平,增强了战胜疾病的信心,降低了各种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2009年8月~2010年8月对脑出血患者进行康复治疗共49例。其中男28例,女21例,年龄24~71岁,平均58岁;其中脑出血30例,脑梗死19例,平均住院时间为40天。

方法:①计划性教育:将有共同性护理问题的患者,进行有计划地集体教育,把疾病的有关知识讲给患者及家属,使其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预防及不同阶段的注意事项。②示范性教育:针对患者及家属文化水平的限制,健康知识的缺乏,护理技巧掌握的深浅度,对某些方法、行为进行示范和纠正,如肢体康复锻炼的方法,早期由护士给予被动活动,逐渐教给患者做主动运动,加强翻身拍背,按摩受压处皮肤。③随机性教育:护士在给患者做治疗、检查、护理的过程中遇到一些问题给患者及家属随机性解释。

护 理

入院教育: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文化层次不同,向患者及家属耐心解释疾病的病因,瘫痪的发生、发展及坚持康复训练的重要性及目的,并详细介绍康复计划过程。向患者及家属介绍病室环境、主管护士、主治医生、床头呼叫器的使用、贵重物品的保存、床头卡标志、请假探视制度等,在与患者交谈的过程中,给患者一种安全感和信任感,有助于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也有助于患者更好地配合治疗,争取早日康复[1]。

环境护理:保持室内空气清新,室内温度一般在25℃,室内空气1次/日消毒,并减少家属探视,预防上呼吸道感染,为患者创造良好的休养环境。

患者体位:将瘫痪肢体放置与挛缩倾向相反的功能位置,以防肢体挛缩、畸形,并用沙袋、枕头等工具维持合适体位。

动作示范:在对患者进行“一对一”的功能训练是最常用的一种方法,患者能很直观的体验每一动作,同时要培训家属掌握训练的要领及注意事项。

早期介入心理康复:康复治疗大多周期长,需要耐心、细心、短期内难以见效,致使家属往往缺乏耐心不能坚持。在康复训练前向患者及家属介绍康复训练的重要性及目的,认识到康复训练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急于求成或违反训练要求,否则会造成二次损伤。脑卒中患者因偏瘫失语等后遗症,不少患者会有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等不同表现的心理障碍,向患者耐心讲解脑卒中的发生,发展及恢复过程,让患者了解康复的不同阶段所采取的不同治疗手段。和患者共同制定一套个体的、切实可行、循序渐进的康复训练,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消除患者悲观情绪,加上家属和社会的支持,还可以请恢复较好的患者“以身说法”,使患者看到希望,树立康复的信心,充分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积极配合康复治疗,这对康复训练起到积极作用[2]。

急性期康复:①肢体功能位摆放:在偏瘫恢复过程中,患者迟早会出现肌张力增高和肢体痉挛,从而限制患者的主动运动,在急性期注意床上正确体位会预防或减轻这种痉挛模式的发展及防止压疮的发生[3]。仰卧位时,在患者肩胛下,骨盆下垫高2~3cm,以使肩胛和骨盆前伸,防止肩胛回缩和髋外旋,上肢各关节伸展位和下肢关节的屈曲位。健侧卧位时,健侧肢体在舒适体位即可,患侧下肢用枕头支撑以保持髋、膝关节微曲,踝关节于中间位,患侧上肢应保持肩关节前伸90°左右和各关节伸展位。患侧卧位是最重要的体位,此体位是对患侧很好的感觉刺激,头于舒适的体位,躯干稍向下仰,腰背部放枕头支撑以确保患侧肩胛前伸,肩关节屈曲80°~100°,肘伸展,前臂旋后;患侧下肢可置曲髋,屈膝和背曲,外翻踝的肢体,健侧上肢可放在身体上,下肢在舒适体位。②肢体按摩:按摩可促进血液、淋巴液回流,防止或减轻浮肿,对患肢也是一种感觉刺激,有利于恢复[4]。按摩要轻柔、缓慢和有节律的进行,不使用强刺激手法。对肌张力高的肌群用安抚性质的推摩,使其放松;而对肌张力低的给予按摩和揉捏。③关节活动度的训练:卧床期的被动活动可帮助保持患者的运动感觉,保持肌肉和软组织的弹性,从而保持关节活动度的完整,预防关节粘连和挛缩的产生。一般从近关节开始,从近至远依次各个关节进行,每个关节均要全方位、全范围、平滑而有节律的进行,一般每天2~3次即可。同时注意手法不宜粗暴,对伴有感觉障碍的患者,要注意防止过度牵张,以免造成关节脱位及周围软组织损伤。

恢复早期康复:①床上训练:床上训练应尽早开始,根据患者体力可利用联合反应,共同运动等早期诱发肢体的主动性的活动,采用夹腿、摆髋、桥式运动、翻身起坐等活动训练提高躯干肌、腰背肌、臀肌。其中桥式运动是偏瘫患者卧床期间长用的一种方法,患者仰卧,双上肢放在身体的两侧,治疗者帮助患者将双髋关节、双膝关节屈曲,双足平放在床上,将臀部主动抬起使骨盆保持水平。②座位及座位平衡:训练应尽早进行,防止坠积性肺炎,直立性低血压及全身脏器功能低下。先从半坐位30°~45°开始,以后逐渐加大角度至80°,时间有5、10分钟到30分钟,若患者持续到30分钟时就要训练坐位的耐力[5]。然后从仰卧位到床边做起,最后坐到椅子或轮椅上,接着进行坐位平衡训练。锻炼前后观察患者反应,注意有无直立性低血压,当心率超过120次/分,收缩压>24kPa时立即停止训练使患者仰卧,同时注意安全,护士应自始至终站在患侧。

恢复期康復:①站立训练:在完成坐位平衡即可进入站立训练。站立训练可以增加患者的负重能力,为正常行走奠定基础。此期加强屈膝、踝背屈及膝稳定性控制,患腹负重训练,在起立过程中髋关节的伸展一定先于膝关节的伸展,这样可避免膝过伸的产生。可采取患腿站立健腿向前、向后迈步;患腿站立,健腿踏台阶及骨盆前、后倾等的练习。②行走能力训练:行走能力训练是综合运用卧位,站立时已获得的能力,进一步提高患者运动能力的过程。下肢肌力达2级可作步行训练指导,步行时髋关节起主动作用,行走时促进髋关节伸展和重心转移,帮助屈膝促进行走,每次训练都应耐心指导或协助患者完成每一个动作,认真纠正患者的不良姿势。③日常生活活动训练:偏瘫患者康复的最终目的是提高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根据患者性别、职业、兴趣、爱好选择训练项目[6],指导患者进行手的灵活性、协调性,运用正确的姿势学习穿脱衣服、做手工、画画等逐步学会用勺、筷,以促进患者恢复自理能力,早日回归家庭和社会。

出院指导:出院时对家属及患者进行一次全面健康教育,主要告诉他们出院后坚持康复训练,不能随意更改训练计划,定期到医院复查,根据恢复情况修定训练计划,纠正不良姿势,同时提醒他们按时服药,讲解药物剂量、用法、时间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等,监测血压,给予清淡、易消化富含维生素饮食,注意低糖、低脂、低盐。

结 果

开展健康教育后的患者住院时间缩短,并发症及致残率明显降低。患者的肢体功能恢复率为60%。基本掌握理解了康复训练的方法。

讨 论

通过对偏瘫患者的心理、功能训练等方面的健康教育,使患者了解偏瘫的康复训练是一个慢长的过程及其坚持的重要性,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识水平,增强了患者的信心,主动配合训练,使家属掌握了基本训练技巧,患者肢体功能恢复满意,减少康复期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刘桂英,叶宝霞,陈洪波,等.健康教育在病房护理中的实施[J].医院管理杂志,2004,2(9):72.

2 夏卫民,胡艳秋.早期介入心理康复对脑卒中患者疗效的影响[J].中国临床康复杂志,2003,11(28):3842-3843.

3 王茂斌.脑卒中的康复医疗[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152.

4 黄永禧,王永华.康复护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7:50.

5 王艳红,郭红丽,贾志阳.脑卒中患者的早期康复训练[J].医学论坛杂志,2006,27(8):75.

6 于淑贞,李翠化.脑卒中患者健康教育[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6,9(2):110-111.

脑卒中患者康复期护理 篇4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2011年1月至2013年6月收治老年脑卒中患者320例为研究对象。年龄60~83岁, 平均年龄69.2岁。其中男性患者195例, 女性患者125例。经CT或颅脑核磁确诊脑梗塞210例, 脑出血110例。将320例患者分为两组, 护理管理组150例, 对照组170例, 两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采用既往的常规护理, 护理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 采用有针对性的特殊护理措施。

1.2.1 病房环境护理

保证病房内设施的安全性, 保持较好的光线, 地面防滑, 病房及床旁、走道无障碍物。病房、走廊、卫生间设置扶手。卫生间内设紧急呼叫机。 (1) 加强看护, 防止坠床、跌倒和碰伤。 (2) 因患者需离床做物理治疗及各项检查, 要指导陪护人员正确的轮椅转移方法。 (3) 患者入院时责任护士即向患者及家属讲解使用热水袋的危险性。注意皮肤护理, 每2 h翻身1次防止压疮及烫伤的发生。 (4) 注意患者的饮食, 要做到营养丰富、易于吞咽和消化, 进食过程精力集中, 采取合适体位, 防呛、防窒息。 (5) 重点防护高危病人, 必要时告知家属陪护;加强老年痴呆患者的看护措施, 如强化宣教、放置联系卡等;对于高龄老人、意识不清、躁动不安、偏瘫患者能做到及时周到的护理服务, 必要时可遵医嘱服用镇静剂, 或实施约束带保护性约束。 (6) 对高危患者要有针对性的防范措施, 专人看护, 纳入交接班内容, 护士长要执行严格的监督检查, 醒目位置放置坠床高危标志牌。

1.2.2 心理护理

护士要多与患者交流、关心患者的心理变化, 尤其对于久治不愈而产生悲观情绪、对治疗失去信心的患者, 要做到精心护理、耐心解释, 取得患者的信任从而消除恐惧等不良情绪, 主动配合治疗护理。

1.2.3 加强巡视, 防患于未然

康复护士应具备良好的的职业道德和相关的专业知识, 并且要全面掌握病情, 观察病情要细, 处理要及时。一旦病情变化, 要冷静应对, 积极配合医生处理。广泛了解患者性格特点以及起居、饮食、睡眠等生活习惯, 对于一些机体反应迟钝的老年患者应主动加强巡视, 做到全方位照料。每天做好健康教育, 加强患者的自我防范意识。对有特殊治疗需求的患者以及高龄等自我管理缺乏的患者, 要按时督促他们完成各项治疗。

1.2.4 饮食护理

根据老年人营养学的合理能量摄取, 给予健康的饮食搭配, 如多吃瘦肉、鱼虾、豆制品、新鲜蔬菜、水果, 少食动物油脂、奶油、蛋黄等高热量食物, 遵循少食多餐的原则。禁止酗酒、吸烟以及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适当饮茶有助于强化血管的韧性, 改善血液循环, 多饮水也有助于保持大便通畅。对于吞咽困难者应采取坐位或头高健侧卧位, 缓慢进食。应用汤匙将少量食物送至舌根处有利于舌活动不便者进食。能咀嚼但舌向口腔深处送食物受限者, 宜进食流质或糊状食物。

1.2.5 用药安全护理

对有服用降压药及抗血小板聚集和营养脑细胞药物需求的患者要予以正确的指导。针对性对患者讲解药物的基本知识, 有助于患者更好认识药物的作用, 合理服药的益处以及用药期间药物的不良反应。对于高血压患者, 要多予以关注, 做到按时服药, 防止漏服或停药。为防体位性低血压的发生, 患者服药后不可立即更换体位。服药期间如有不适, 及时通知医生和护士。严格遵循服药原则, 正确姿势服药, 防止发生误吸、呛咳。护士发放药物时, 做到清楚交代口服和外用药, 写清服药时间和用法, 以免造成误服。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安全问题发生率以及护理满意度, 满意度调查采用调查问卷形式, 分为满意和不满意。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护理管理组安全问题发生率为0.7%, 对照组为5.9%, 两组安全问题发生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护理管理组满意度为93.3% (140/150) , 对照组满意度为70.6% (120/170) ,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3 讨论

老年脑卒中患者常见的安全问题包括: (1) 跌倒:患者肢体协调功能减弱、平衡失调, 姿势控制能力降低, 不合理的房屋结构、设备、地滑、以及年老体弱、骨质疏松等原因, 均有可能导致患者跌倒或骨折。 (2) 碰伤:使用稳定性差的辅助工具, 轮椅转移操作不当或移动中受伤。 (3) 烫伤:由于患者机体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降低, 感觉障碍, 患者家属未掌握热水袋、局部热敷的温度及使用方法等原因, 均可导致患者发生烫伤。 (4) 压疮:老年患者皮肤弹性降低, 免疫力减弱, 局部循环差, 若一侧肢体感觉障碍, 未能及时翻身, 可导致压疮的发生。 (5) 误服:患者嗅觉降低, 短程记忆力欠佳, 加之听力减退, 易误服。 (6) 误吸:脑卒中患者由于神经肌肉的损伤、意识不清等情况出现吞咽功能障碍而引起吸入性肺炎以及有些患者家属自行从胃管给患者喂食不当而造成误吸。 (7) 脑卒中后痴呆患者, 如防护措施不到位, 未做到24 h连续看护, 特别是外出进行辅助检查时容易走失。本次研究也发现, 320例患者发生的安全问题中也是以上提到的问题[2]。

本研究结果表明, 有针对性地加强护理安全防范, 可以减少安全问题的发生, 提高患者满意度。有针对性地护理措施强调解放思想, 转变护理观念, 树立良好的服务态度, 加强主动服务意识, 不断充实和更新知识, 增强安全法律意识。对存在安全隐患的高危病人, 护理人员应高度重视, 护理安全已成为衡量服务质量的重要指标[3], 与患者的身心健康及生命安全息息相关, 护理管理者应结合护理安全危险因素与护理安全差错事故的实例对护士进行安全护理教育, 吸取教训, 做到警钟长鸣。严格落实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 因为护理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如查对制度、值班交接班制度、分级护理制度及各项操作规程等, 都是长期临床工作经验的总结[4]。完善相应的工作制度, 改进工作流程, 制定护理安全的防范措施及应急预案, 防止因疲劳过度发生护理安全事件。

通过有针对性的护理防范, 采取积极措施, 增加护理人员及患者及家属的防范意识, 特别是对护理人员和患者家属的教育及培训, 建立和完善护理安全监测及预警机制, 可以降低护理安全事件发生率, 并且可以提摘患者满意度, 缓解护患关系。

摘要:目的:探讨老年脑卒中患者康复期护理的安全措施。方法:将收治的320例患者分为两组, 一组150例作为护理管理组, 另一组170例作为对照组。对照组采用既往的常规护理, 护理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有针对性的特殊护理措施。对比两组患者的安全问题发生率及患者满意度。结果:护理管理组安全问题发生率为0.7%, 对照组为5.9%, 护理管理组安全问题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P<0.05) ;护理管理组满意度为93.3%, 对照组满意度为70.6%, 护理管理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 (P<0.05) 。结论:做好老年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期安全护理, 可以降低安全问题的发生率, 创造安全、舒适的就医环境, 可提高老年脑卒中患者满意度和生活质量。

关键词:老年脑卒中,护理安全,安全措施

参考文献

[1]马敬华, 崔玉庆, 王晶晶.护理安全管理降低静脉输液风险的效果观察[J].护理管理杂志, 2014, 14 (4) :286-287.

[2]马春艳, 丁萍, 郭秀凤.针对老年脑卒中患者安全隐患的护理干预[J].吉林医学, 2010, 31 (26) :4538-4539.

[3]郁新.外科老年病人的安全隐患与护理对策[J].实用医技, 2008, 15 (26) :3615-3617.

关于脑卒中的康复护理 篇5

脑血管疾病在临床之中也称之为脑卒中,是临床比较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脑卒中具有复发率高、致残率高和死亡率高等特点,据相关研究报告显示,康复治疗对针对脑卒中患者出现的认知障碍、卒中后抑郁以及肢体瘫痪等均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新的康复理念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康复医学的发展[1]。而如何促进患者各项功能恢复是本文研究的重点内容。

1分析脑卒中康复护理的本质目的

脑卒中康复护理的最终目的是通过科学合理的运用医学手段帮助患者快速恢复言语、运动、认知和其他受损功能,以便使其生理、心理以及认知、社交等恢复至最佳状态,改善患者生活质量[2]。

2分析脑卒中康复护理的具体方面

2.1认知障碍康复护理的具体措施 绝大多数的脑卒中患者发病之后都会发生认知障碍。脑卒中后发现认知障碍存在一定的难度,特别是针对失语症患者,可采用认知记忆试验以及Wechsler记忆量表等方法对患者的临床表现进行综合评价。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和ADL康复效果直接关系到患者认知障碍严重程度,认知障碍情况越严重,预后效果则越不理想。所以,认知障碍康复护理主要从听觉、触觉、视觉等方面给予患者感知觉刺激,同时辅助一定的药物治疗,强化运动学习,以改善患者记忆能力[3]。

2.2肢体功能康复护理具体措施 对肢体功能的康复护理而言,应采用综合康复护理的措施,通常先进行运动训练,以促进患者神经功能发育,同时辅助功能电刺激、肌电反射刺激以及药物治疗等。运动治疗,需要根据患者实际情况以及不同时期病情变化给予按摩、主动或者被动性的运动锻炼,具体包括准确进行坐、卧训练,同时指导患者进行床上运行训练、体位训练以及走路训练、保持平衡训练等。在训练过程中,应该安排一些穿脱衣服、个人卫生、餐具使用以及淋浴、如厕等ADL训练,训练中应结合患者具体情况,循序渐进。对于情况比较特殊的患者采用与之相符的促进技术,安排科学合理运动量。在运动训练的同时,要给予患者服用去甲丙咪嗪、百解忧等药物,以提高临床治疗效果[4]。

2.3吞咽障碍康复护理具体措施 所谓的吞咽障碍,主要是指患者食道上括约肌、咽喉、双唇、舌以及食道功能遭受损伤之后,导致的进食障碍现象。对患者吞咽功能进行康复训练主要是对其口面肌群进行的感本人系天天论文网就职11年的资深论文编辑;工作中与各大医学期刊杂志社进行学术交流过程中建立了稳定的编辑朋友圈,系多家医学杂志社的特约编辑,常年为医学期刊杂志供稿,负责天天论文网医学论文·分检·编校·推送·指导等工作!工作企鹅1:1550116010工作企鹅2:766085044觉刺激、运动训练等方式帮助患者改善吞咽功能障碍的训练模式。具体包括门德尔松手法,主要适用于候部可以上抬的患者,保持上抬位置不变,在吞咽过程中告知患者舌抵硬腭,同时屏住呼吸数秒。另外还要给予患者颈部按摩,向上推其喉结以提高患者吞咽能力。口、下颚、舌训练法主要是通过指导患者进行鼓腮、闭唇、张口训练等方式帮助其改善口面部肌肉运动情况,患者无法自行做到时可给予被动运动,确保其可以充分口张摄食以及闭口咀嚼运动。

2.4失语康复护理具体措施 脑卒中损伤发生在患者言语中枢时,就会导致患者失语,相关资料显示50%以上的脑卒中患者都会出现失语症状,严重影响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失语主要包括运行性、命名性和感悟性失语等几种。失语可能会自然恢复,但若进行语言训练则可加快言语训练的速度和进程。语言训练应该根据患者的具体的失语类型、程度等选择不同的训练方式,在护理过程中应重点加强口型示范的重要作用,实施面对面教授,通过实物配合手势增强患者理解能力,以帮助患者尽快恢复语言能力。

2.5心理障碍康复护理具体措施 一半以上的脑卒中患者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焦虑和抑郁是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护理人员要积极鼓励患者勇敢面对现实,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对治疗阶段出现悲观、失望心理的患者应及时与其家属交流、沟通。以便给予患者生活和精神上的支持与安慰[5]。

3脑卒中早期康复护理的实施时间及重要性

3.1早期康复护理的实施时间 一般情况下,脑卒中发病之后的3个月内进行康复训练即属于早期康复阶段。越早进行康复护理,患者的整体治疗和功能恢复效果也就越好。康复训练过程中,导致再出血的发生几率并不高,只要脑梗死或者脑出血患者的生命体征处于平稳状态下,都可进行早期康复治疗。介入早期康复锻炼的最佳时间在患者生命体征基本恢复平稳,且神经学症状在48~72h内不再出现新发展。

3.2早期康复护理的重要临床意义 进行早期康复护理,可减少肌肉大面积萎缩、足下垂或内翻、关节脱位、关节痉挛畸形等并发症,这种作用是其他药物治疗方法替代不了的,此外还能有效预防其他并发症发生,、减少住院费用,缩短住院时间。最大限度的帮助患者恢复自我生活能力,切实改善生活质量。所以,早期康复护理对改善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障碍以及提高整体治疗效果都具有重要意义。

4分析康复护理过程中相关注意事项 在进行早期康复护理过程中,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训练方法,由简单逐渐向困难过度,在训练之时应该对患者反应以及肌力改善情况进行密切观察。训练时缓慢行之,切不可使患者出现疲劳感。

在康复护理过程中应该同时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对其原有的心脏病、糖尿病等基础疾病要进行积极治疗和控制,血脂也要尽量控制在正常范围内。告知患者要保持规律生活,劳逸结合,合理膳食;对患者病情变化进行密切观察,一旦发现其他变化或意外情况应及时就诊[6]。

脑卒中患者的社区康复护理 篇6

护理人员应按时为患者测血压,并做病历记录,系统观察患者的病情,避免发生心脑血管卒中,也给医生下一步治疗用药提供参考。如家属观察到患者有异常情况,应及时与医生联系,或送附近医院检查。

患者首先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生活规律,保持生活规律,保证充足的睡眠,以保持血压稳定;应保持良好的心境与情绪,防止情绪紧张、急躁等引发的血压升高。饮食上应该避免油腻厚味的摄入,多吃些含碘、维生素C较多的食品等,另外还要限制食盐的摄入,每日要控制在6g以下。

患者可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进行体育锻炼,如步行,保持120~160步/分钟;慢跑以心率≤120次/分为度,慢跑后休息3~4分,心率恢复正常;患者也可以步行与慢跑交替进行。但注意不要进行高强度的体育锻炼,以防出现猝死。

脑卒中是常见病,全国每年新发病例超过200万,年发病率为217/10万,高于西方国家和日本;致残率为70%~80%。因此,有关社区康复需求日益迫切,在已是老龄化社会的我国,绝大多数患者不可能长期住院,更多患者带着残疾回家康复,他们及其家属缺乏家庭康复知识和技能。从研究现状来看,急性期康复的研究很多,社区后遗症期康复研究还很少。卫生部已把康复作为社区卫生服务六位一体功能之一,而社区护理是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科委把“脑血管病后三级康复治疗的研究”列为“十五”攻关课题,而社区康复护理是康复治疗的延续;家庭护理的最终目的是使患者达到生活自理或协助自理。逐渐训练患者吃饭、穿衣、洗漱、如厕及一些室外活动,由完全照顾过度到协助照顾,直至生活自理。

脑卒中患者家庭康复存在问题分析

绝大部分患者缺乏家庭康复训练患者遗留有多种功能障碍和后遗症;患者日常生活活动依赖程度较高;部分患者的生活方式不利于康复和预防脑卒中的复发;部分患者有负性情绪;患者的自理能力存在较大缺陷;主要照顾者的照顾能力较差;家庭康复环境未行相应改造。

干 预

制定“家庭康复护理方案”有4个特点,即系统化、标准化、个体化、家庭化。①系统化:根据整体护理原则进行身心两方面康复护理;根据三级康复原则进行疾病知识宣教、生活方式指导、康复环境改造。②标准化:统一规范、措施具体。③个性化:根据病程和病情决定康复重点,后遗症期是ADL:根据患者和照顾者能力决定干预频率。规律性与弹性结合。④家庭化:家庭成员的共同参与;家庭康复环境的改造;家庭资源的充分利用;社区资源的转介。

制定方案

社区护士担任干预者,康复护理理论,按照整体康复护理程序,Orem自理模式。

脑卒中家庭康复护理干预内容:①评估:除一般资料、疾病及诊疗状况、既往疾病史、家庭、康复锻炼情况外,包括生理状况(包括生命体征、意识状态、定向力、语言表达、视野、吞咽、排泄、运动、感觉功能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等),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心理社会状况、日常生活方式,患者的知识、决策及行为性自理能力,主要照顾者的知识、决策及行为性照顾能力,家庭情况(家庭一般情况、主要照顾者情况、家庭康复环境)。②诊断(护理问题的确立):初次评估后,确立主要的护理問题,分析评估资料,总结(自理缺陷、自理能力、治疗性护理需求),在康复不同阶段每次评估后确立护理问题。③计划:脑卒中相关知识宣教,脑卒中的病因、脑卒中的常见诱因及预防指导、脑卒中常见的先兆症状、脑卒中常见的功能障碍、脑卒中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预防脑卒中再发的方法、脑卒中再发时的家庭应急措施、药物的作用和不良反应及用药的注意事项、脑卒中患者家庭康复锻炼的目的及注意事项等。家庭康复训练指导,正确体位摆放,指导健侧卧位、患侧卧位、仰卧位、俯卧位;床上活动,侧方移动、前后移动、翻身肢体按摩指导、关节被动运动、肢体的主动运动;坐位指导,坐起训练、良好的坐位、姿势指导、床上坐位、椅坐位、坐位平衡训练;站立训练,站起站立平衡训练。日常生活活动训练,包括饮食动作训练;穿衣动作训练;清洁动作训练;排泄功能训练;如厕动作训练;床-轮椅转移步行训练;上下楼梯训练。语言功能训练、呼吸功能训练、吞咽功能训练、作业技能训练、辅助工具使用指导。卒中患者及其家属还应进行心理护理指导;卒中患者生活方式指导;卒中患者家庭康复环境改造指导,居室通风、消毒,家具和物品的合理摆放,患者床铺的清洁平整,祛除地面障碍物如门槛等,长期卧床患者的床安装床档,卫生间安装扶手等。社区资源转介。④实施:按方案实施,作好记录,患者和照顾者均作为干预对象,照顾者每天协助或监督。

讨 论

社区家庭康复护理干预能促进康复、能预防脑卒中的再发,减轻了家庭社会的负担,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社区护士参与我国脑血管病三级康复提供了依据,为发展家庭康复护理起导向作用。

脑卒中患者康复期护理 篇7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我院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160例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均经头颅CT或MRI检查诊断为脑卒中, 且排除精神系统类疾病、认知功能障碍、严重的心肝肾功能不全、肿瘤以及其他重大疾病者, 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签署知情同意书。其中男性患者98例、女性患者62例, 年龄41~80岁、平均年龄61.3岁, 病程3~11个月、平均病程5.4个月, 脑梗死116例、脑出血44例, 已婚125例、未婚35例, 小学文化程度33例、初高中文化程度68例、大专以上文化程度59例, 将所有患者按照不同的护理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80例, 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婚姻状况、文化程度等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的临床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延续性护理干预。

1.2.1 成立延续性护理小组

由1名主治医师担任组长, 另由1名康复师及2名护士担任组员, 成立延续性护理小组, 负责对患者进行针对性评估、掌握患者的康复状况、更新个人档案、随访及健康宣教等工作。

1.2.2 定期随访

并更新个人档案每周对患者进行电话随访, 了解患者近期的运动及饮食情况, 并详细询问患者的临床症状、机体功能改善情况等, 进行记录, 进行个人档案更新。

1.2.3 加强专业的健康指导

每月上门随访2次, 向患者讲解脑卒中的相关知识、注意事项、防控措施等, 并指导患者进行肘关节、手指、髋关节的功能训练, 直腿抬高训练、上下楼梯等康复训练, 并嘱患者遵医嘱用药以及对康复的好处, 严格按照个人饮食方案合理饮食, 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 同时给予心理疏导, 使患者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面对疾病[3]。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价标准

干预3个月后, 观察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自我护理能力、日常生活能力以及患者的生活质量。采用Barthel指数量表对患者的日常活动能力进行评价, 满分100分, 分值越高表示日常活动能力越强。采用自我护理能力评测量表评价自我护理能力, 共43条目, 每条目0-4分, 满分172分, 分值越高表示自我护理能力越强[4]。采用简化的SF-36生活质量量表从生理功能、社会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精神健康五方面对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价, 分数越高表示生活质量越好。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计量资料用 (均数±标准差)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干预前后日常活动能力和自我护理能力评分比较

两组干预前的日常活动能力评分和自我护理能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干预3个月后两组日常活动能力评分和自我护理能力评分均提高, 观察组的提高幅度优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两组患者干预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干预后, 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体见表2。

3 讨论

脑卒中患者康复期时间较长, 大多患者因诸多因素要求家庭疗养, 脱离医护人员的管控, 导致预后不良。延续性护理是近年来新兴的一种护理模式, 可将护理服务延续到患者家庭中, 满足患者出院后疾病知识及健康护理所需, 使患者得到延续性、协调性、高质量的护理服务, 提高预后效果[5]。

本研究结果表明, 两组干预前的日常活动能力评分和自我护理能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干预3个月后, 两组日常活动能力评分和自我护理能力评分均提高, 观察组的提高幅度优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干预后, 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 对脑卒中康复期患者实施延续性护理, 有助于提高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日常生活能力及生活质量, 促进患者康复, 值得临床进行推广。

参考文献

[1]程波, 袁芳.对脑卒中康复期患者实施延续护理的研究进展[J].护理学杂志, 2014, 29 (4) :84-85.

[2]饶蓉, 叶頔, 胡军, 等.脑卒中康复期患者院外接受延续性护理服务的研究[J].中国康复, 2014, 29 (6) :453-454.

[3]施晓红.延续护理对康复期老年脑卒中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J].当代护士 (专科版) , 2013, 11 (2) :123-124.

[4]姜丽.延续性护理在脑卒中康复期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评价[J].中国农村卫生, 2015, 11 (21) :80.

脑卒中患者康复期护理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社区护理组28例, 均为2007年1月~2009年1月期间出院伴有不同程度语言、肢体功能障碍的脑卒中患者, 对照组为2006年1月~2008年1月出院自行在家进行恢复的脑卒中患者, 所有的患者均来自省市级综合医院, 经颅脑CT证实为基底节区出血或梗死, 符合脑血管疾病的诊断标准[2]。社区护理组的年龄48~79岁, 平均63.5岁, 脑梗死15例, 脑出血13例, 平均住院29 d。对照组28例, 年龄40~80岁, 平均60岁, 脑梗死16例, 脑出血12例, 平均住院28 d。

1.2 方法

为患者建立电子档案, 包括病情、药物治疗史、残疾程度、心理状态、经济情况等资料, 实行专案管理。患者出院后社区护士即与患者或者家属取得联系, 给予全面的资料评估, 有针对性地根据患者的情况制订个体化的训练计划, 专人负责实施, 及时掌握患者的病情及康复进展, 定期随访, 每周2次, 并对患者家属进行必要的培训, 鼓励家属参与护理计划, 支持督促患者积极训练, 帮助患者树立康复的信心, 争取获得痊愈。

1.3 社区护理

1.3.1 心理疏导疗法

社区护士应及时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 有的放矢地进行心理护理。首先要尊重患者, 运用恰当的沟通技巧和亲切的语言, 满足患者的各种心理需要。其次要详细地了解患者家属的心理状态, 充分调动家属的积极性, 取得配合, 一起为患者营造充满关爱, 温馨放松的康复环境。同时制订康复计划, 并提供与病友交流心得的机会。

1.3.2 肢体康复训练

根据患者出院时肢体的残疾程度, 制订个性化的训练方案。卧床患者要保持良好的体位, 情况许可的情况下在床上做一些被动的关节运动, 运动幅度由小到大, 每次10~15 min, 每日4~5次, 鼓励患者采取健侧卧位, 加强患肢的按摩, 以达到放松痉挛肌肉, 维持关节活动度和改善血液循环[3]。定时变换体位, 防止压疮的发生。对偏瘫的患者加强对抗肌痉挛训练, 站立和步行训练。抑制异常运动模式, 鼓励患者以正常模式完成基本动作, 纠正点步, 划圈的“偏瘫步态”。可以借助一些简易的生活用品, 如跳棋可以训练对指, 台阶可以训练髋关节的屈曲, 膝关节的屈曲, 踝关节的背曲, 扶着栏杆可以练习步行。同时尽早辅以恢复生活能力的训练, 如穿衣、梳头、进食、刷牙等。在训练时逐渐使身体的重心向患侧转移, 并注意周围的搀扶和保护, 防止跌倒, 保证安全, 循序渐进, 持之以恒。

1.3.3 语言训练

针对患者语言障碍的程度制订合理可行的训练计划。首先要使患者保持平衡的心态, 放慢语速, 逐字逐句, 从简单到复杂。可以采用, (1) 指物训练:护理人员在患者面前摆几样物品, 说出其中的物品让患者指认。 (2) 数数训练:从“1”数到“30”, 要求尽可能地说清楚每个数字。 (3) 字卡训练:要求患者读出字卡上的字。 (4) 语言表达训练:简单地表达自己的感受, 对护理人员的要求。如果患者不能完整表达时允许其借助手势, 以缓解患者的急躁情绪。

1.3.4 健康教育

指导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合理膳食, 给予低盐低脂低糖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饮食, 戒烟戒酒, 少饮咖啡和浓茶等刺激性的饮料, 多吃新鲜的蔬菜和水果, 多吃富含纤维素的食物, 防止便秘;规律睡眠;加强脑卒中相关知识的宣传, 让患者明确本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和诱因, 保持情绪的稳定和乐观, 避免过度劳累和用力过猛, 嘱患者按时按量服药, 每天监测血压的变化, 如有一过性黑朦, 口角流涎, 肢体麻木等不适, 及时通知社区护理中心, 协助患者尽早就医。

1.4 效果评价标准

基本痊愈:能从事正常的生活工作、体育锻炼。显效:肢体语言功能恢复良好, 日常生活能自理。有效:需在家人的帮助下完成生活的自理。无效:病情无好转, 生活不能自理。

2 结果

社区护理组28例患者经过半年的康复训练评价:基本痊愈9例, 占32.1%;显效17例, 占60.7%;有效2例, 占7.2%;无效0例;总有效率为100.0%。对照组28例, 基本痊愈6例, 占21.4%, 显效13例, 占46.4%, 有效5例, 占17.9%;无效4例, 占14.3%;总有效率85.7%。

3 讨论

在社区护理中护士不仅是患者的照顾者, 更多的是患者和家庭的健康教育者和咨询者, 笔者把护理工作从医院延伸到社区和家庭, 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康复训练, 患者得以继续正确地康复治疗, 使肢体功能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恢复, 大大提高了生活的质量。

3.1 心理疏导疗法在患者的康复训练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大多数脑卒中患者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和情感障碍, 表现有焦虑, 情绪低落, 精神抑郁, 自卑内向, 感觉自己成了废人。甚至丧失了生活的信心, 对家人和护理人员有抵触情绪, 不配合治疗, 而这些问题直接影响着本病的预后和复发。社区护理人员针对每个患者不同的情况有的放矢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使患者和家属都能正确地认识疾病, 建立了适应患者康复的家庭环境:鼓励患者参加文娱活动和社会活动, 护理人员的关爱和病友的交流又给患者提供了利于康复的社会环境。当患者处于兴奋及良好的情绪状态时, 由于神经抑制解除, 抑郁和焦虑减轻, 神经肌肉的调节达到最佳状态[4], 更有利于康复训练的顺利进行, 因此, 心理作用直接影响康复效果, 通过心理疏导和消除心理障碍, 使患者重新获得认同感和归属感, 调动了患者的主观能动性, 从而积极地配合康复训练, 增强了战胜疾病和重返社会的信心, 为顺利度过康复期打下坚实的心理基础。

3.2 康复训练是提高脑卒中患者功能恢复和生活质量的关键因素

研究表明, 脑卒中患者的最佳康复期为12.5周[5], 然而大多数患者住院时间短, 出院后的后续治疗跟不上, 错过了最佳康复机会, 社区护理的早期介入, 有效解决了这一问题, 使患者和家属掌握了正确的康复训练方法, 结合恢复生活能力的训练, 使康复训练更加生活化和实际化, 不但收效快而且增强了积极性。采用被动患肢活动刺激, 增强了患肢的感觉刺激, 避免患者对患肢的忽略。采用主动运动, 以健侧带动患侧, 促进了患肢的功能恢复。在语言训练方面, 护士及时鼓励和肯定患者的表现, 使其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 逐渐恢复了语言表达的信心和能力。

3.3 健康教育是预防疾病复发, 减少并发症的有效手段

资料证明脑卒中的发生和生活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 85%的患者存在着严重的不良生活习惯和饮食方式[6], 通过健康指导, 为患者制订合理的饮食结构, 帮助其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而相应的医疗咨询和护理干预又是预防疾病保证病情稳定的重要条件, 患者在社区护理人员的监督和指导下合理用药, 定期监测病情能有效治疗原有疾病, 从而保障患者平稳度过康复期。

社区护士和脑卒中患者的接触机会最多, 帮助他们恢复肢体和语言功能, 避免废用性萎缩, 提高自理能力是每个社区护士的责任和义务, 通过社区护理, 使患者掌握了康复知识, 以健康的心态面对现实, 积极进行功能锻炼, 提高了生活质量, 大大降低了致残率, 这充分说明了社区护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功能恢复有积极的意义。

摘要:目的:探讨社区护理对脑卒中患者康复期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通过建立社区脑卒中患者的健康档案, 了解患者的残疾程度、心理状态和生活方式, 有针对性地给予康复指导, 心理护理。结果:通过对28例脑卒中患者实施社区护理干预后, 其肢体功能和心理状态都得到明显改善, 纠正了不良生活习惯, 掌握了疾病的预防知识和基本的康复方法, 逐渐适应了家庭和社会生活。结论:社区护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康复期的功能恢复有积极意义, 能增强患者的生活信心,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大大降低致残率。

关键词:社区护理干预,脑卒中,功能恢复

参考文献

[1]汤清平, 蒋冬梅, 杨期东, 等.国际合作举办脑卒中患者康复护理培训[J].中华护理杂志, 2001, 36 (9) :718.

[2]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护理杂志, 1996, 29 (6) :379-380.

[3]尚毛措.社区脑卒中患者的健康教育及康复护理[J].社区医学杂志, 2008, 3 (6) :67.

[4]张捧玉, 荀凤阁, 周群拉.强化训练对脑卒中患者生活资料能力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 1998, 13 (6) :252.

[5]张淳, 魏萍, 黄占菊.备用转台吸引器接头细菌污染的调查[J].中华医院感染杂志, 2001, 10 (2) :119.

脑卒中病人早期及康复期的护理 篇9

1 临床资料

2003年8月—2007年12月我科成功救治了脑卒中致脑疝偏瘫病人73例, 男51例, 女22例;年龄32岁~78岁;意识呈嗜睡至中度昏迷状态, 部分病人失语, 一侧肢体肌力下降;住院天数25 d~50 d。

2 护理

2.1 早期护理

2.1.1 气管插管的护理

气管插管后应正确有效地排除呼吸道分泌物, 以防止呼吸道梗阻及吸入性肺炎的发生。正确吸痰可达到保持呼吸道通畅的目的。吸痰时应选择粗细适宜的导管, 将导管徐徐插入气管插管内, 由浅入深, 一面插一面吸, 不停地缓缓转动, 遇有黏液或分泌物宜稍停留, 待清除后再深入, 防止将痰液推下。一般持续吸痰1次不超过15 s, 以免引起呼吸道痉挛, 同时应严密观察瞳孔大小、光反射及一般状况, 判断呼吸机调节是否得当, 详细记录, 积极配合医生治疗。

2.1.2 气管切开的护理

术后监测生命体征, 观察创口周围有无出血及皮下气肿、感染、湿疹, 并保持套管清洁。内套管2 h~4 h清洗消毒1次, 套管周围纱布垫要保持清洁干燥, 每日更换1次, 必要时随时更换。保持呼吸道湿化, 用无菌生理盐水纱布, 敷盖套管口, 保持湿润, 防止灰尘吸入, 并定时滴入气管湿化液。

2.1.3 留置胃管的护理

脑卒中病人入院时45%存在吞咽困难, 为预防吸入性肺炎及避免因饮食摄取不足导致的液体缺失和营养不良, 应留置胃管。留置胃管时应注意防止误插, 一般成人胃管插入50 cm~55 cm, 按要求插入后, 可采用在胃管口端贴上几条棉絮或将管口置于装有少量凉开水的碗中, 以检查胃管是否在呼吸道内, 还可回抽胃液或注入空气以证实是否在胃内。鼻饲前应先把气管内痰吸净, 每次灌注量小于200 mL, 速度宜慢, 流食宜加热, 并保持可以食用的温度, 避免反复喂一种流食。鼻饲后喂适量温开水, 冲尽胃管内流质, 胃管应每周更换1次, 每日进行口腔护理1次。

2.1.4 留置尿管的护理

留置尿管2 h~3 h开放1次, 并记录尿量及尿液性状, 保持每24 h尿量大于500 mL。定期检查尿管是否通畅, 每日应行尿道口护理2次。

2.1.5 输液管道的护理

选择上下肢易固定的较大静脉, 一般情况下不应在瘫痪肢体静脉穿刺和输液, 偏瘫肢体行较长时间静脉输注易发生血栓和炎症。对于长期静脉输注者应经常更换部位, 或者行中心静脉置管术。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掌握配伍禁忌, 注意穿刺部位有无水肿、发红、液体外漏现象, 尽量做到早期发现、早期处置。

2.1.6 压疮的护理

保持皮肤清洁, 每天背部护理1次, 4 h~6 h床上叩背1次, 保持床单平整。对于偏瘫或四肢瘫痪的病人严格执行1 h~2 h翻身1次的制度, 做到动作轻柔, 严禁在床上拖拉病人, 以免发生皮肤擦伤。对于易受压部位或骨隆起部位可放置气枕或气圈或密闭的水囊。当出现皮肤发红、肿胀变硬时, 应避免该部位继续受压, 局部涂以0.5%的碘伏。

2.1.7 中心静脉置管的护理

穿刺成功后, 深静脉导管的维持主要依靠精心的护理及并发症的预防。优质的护理能有效地延长置管的时间, 首先注意导管的护理冲洗及封管。每次输液前用生理盐水注射液冲洗导管, 输液完毕, 用生理盐水注射液3 mL推注后封管, 封管要紧密, 也可用封管液 (生理盐水注射液100 mL, 氢化可的松25 mg、肝素50 mg) 2 mL在输液后推注, 或用肝素稀释液 (25 U/mL) 1 mL经肝素帽注入, 然后用无菌纱布包裹固定, 并应密切观察稀释肝素液封管后的反应。其次, 导管固定, 防止滑脱, 除了距离穿刺点1 cm处固定外, 5 cm处再用长3 cm、宽2 cm胶布固定, 固定部位应避开关节及凹陷处。使用时间长、受药物刺激等致管径变细, 或导管被压折、血液回流阻塞时, 在严格消毒导管周围皮肤后, 通过原穿刺点, 可以多次换管。同时, 穿刺处皮肤的护理也是至关重要的。消毒液有学者认为氯己优于碘伏及75%的乙醇, 不主张用抗生素膏。一般认为每周换敷料3次, 在ICU则每2 d 1次, 而透明敷料较棉质敷料易增加感染机会, 也可采用3M一次性粘胶, 每周换药1次。其次, 还应该观察导管周围皮肤、病人体温, 定期进行血培养。

2.2 康复期的护理

2.2.1 试探病人的进食情况

经常用调羹在病人的口唇上左右活动, 观察有无口腔活动, 然后喂少量温水, 观察有无吞咽动作。当病人有咽下动作时, 再喂蛋糊、稠粥等食物, 若一次能喂足500 mL牛奶时建议医生停止留置胃管。流质易引起呛咳, 应尽量避免。病人活动量加大时, 应注意调整饮食, 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饮食, 同时嘱病人用健肢自己进食, 加强独立能力。

2.2.2 观察病人的语言能力

在病人呈嗜睡状态时, 要求家属经常与病人对话, 问简单的问题, 同时利用各种刺激法强化病人的应答能力。给病人听音乐、认人、认数、做简单的加减法, 由简到繁, 由易到难, 从短句到长句, 循序渐进, 锻炼病人的语言功能, 提高病人的思维能力。

2.2.3 心理护理

脑损伤病人有不同程度的抑郁和惰性思想, 对自身疾病的转归无法考虑, 针对这些情况, 护士对家属要详细解释, 对病人要耐心开导, 强调早期锻炼的好处和不肯锻炼的严重后果, 尽量消除存在的顾虑, 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2.2.4 重点加强瘫痪肢体的功能锻炼

脑卒中患者康复期护理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我镇168例脑卒中后遗症患者为调查对象, 采用生物医学模式治疗的108例, 其中男75例, 女33例;年龄60岁~75岁;轻度50例, 中度39例, 重度19例。现代医学模式治疗的60例, 其中男41例, 女19例;年龄60岁~75岁;轻度30例, 中度19例, 重度11例。

1.2 方法

治疗模式分类标准: (1) 生物医学模式:以疾病为中心, 给患者传统的服药、功能锻炼、日常生活能力训练、按摩等物理治疗。 (2) 生物-心理-社会现代医学模式:以患者为中心, 治疗疾病的同时更注重心理治疗, 社会环境适应状态的良好。对不同治疗模式下的心理功能、社会功能进行比较。通过综合评估患者肢体、语言、思维等功能情况, 将躯体功能障碍分轻度、中度、重度。在躯体功能障碍程度相同的前提下, 对患者在接受不同治疗模式下的心理功能、社会功能进行比较, 具有可比性。

2 结果

生物医学模式108例, 16例心理健康、社会环境适应能力好, 其中轻、中、重度患者分别为14, 2, 0例。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60例, 50例心理健康、社会环境适应能力好, 其中轻、中、重度患者分别为25, 16, 9例。

由调查结果可知接受治疗的168例调查对象中, 现代医学治疗模式60例占35.7%, 而生物医学治疗模式108例占64.3%, 说明基层仍注重生物医学模式, 忽视了人的社会性和复杂的心理活动。生物医学模式108例中, 心理健康、社会环境适应能力、生活质量好的仅有16例, 而现代医学模式60例中高达50例。由此可见,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从全面综合的水平上认识人的健康和治疗疾病, 更好地提高了患者的健康水平。

3 讨论

脑卒中患者由于偏瘫或失语, 日常生活不能自理, 常表现为抑郁、悲哀、自卑等心理状态, 有些患者对康复期运动、作业、语言疗法缺乏认识, 认为病已定性, 悲观失望, 对生活和治疗失去信心。因而治疗方法除了传统的生物学方法以外, 还应当包括心理学和社会支持, 但基层许多医务工作者仍习惯于传统的服药、功能锻炼、日常生活能力训练、按摩等生物医学模式, 没有从生物、心理、社会全面综合的水平上认识人的健康和疾病。对于这些患者, 医生采用心理治疗, 关心和尊重患者, 恳切地表达自己的同情心, 取得患者的信任, 向患者解释所患疾病的性质, 纠正患者的一些不正确看法, 使患者与自己积极配合, 说出内心深处的苦恼与担心, 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这样医生的语言就能发挥其心理治疗效应。同时进行家庭干预, 指导患者家属积极参与协助安排患者的日常生活及治疗, 唤起患者的治疗信心, 尝试恢复职业和娱乐活动, 恢复自理生活和社会工作能力, 提高生活质量, 让患者感受到整个医疗环境对其康复的深切期待, 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尽管本文调查分析的是脑卒中康复治疗模式, 但需要改变医学模式的, 不仅仅是脑卒中后遗症, 多种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关的心血管病、心因性疾病的医学模式也必须改变, 不能墨守成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实现了对生物医学模式的超越[1], 对疾病的发生和变化, 由生物层面深入到心理与社会层面, 对健康的思考也日趋全方位、多层次, 把人理解为生物、心理、社会三种属性的统一体, 从整体上来理解和防治疾病。

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城乡居民对提高健康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同时, 城镇化和生态环境变化带来的健康影响因素越来越多, 人口老龄化和疾病谱变化也对医疗卫生服务提出新的要求[2]。生物医学模式忽视了患者复杂的心理活动和人的社会性, 也限制了基层医务工作者对健康和疾病的全面认识, 所以基层医务工作者和家属应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 多给些爱心和理解, 满足其心理需求, 尽力消除患者的悲观情绪。人的健康和疾病不仅是生物学过程且有心理和社会的因素, 在快节奏、高压力的今天,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更为实用, 有着重要的医学意义。

我们基层全科医生在已有生物医学的基础上, 要加强心理和社会因素的研究调控, 在更高层次上实现对人的尊重。不仅重视人的生物生存状态, 而且更加重视人的社会生存状态;不仅仅是简单的治病、防病和促进健康, 考虑其生物学变量, 还要考虑心理、社会状态的变量, 给患者提供全方位一体化的照顾。全科医生是转变基层医学模式的带头人, 应将服务对象视为整体的人, 而不仅是疾病的载体, 不仅要关心患者的躯体, 而且要关心患者的心理。基层医务工作者不同于大医院专科医生主要从事疾病的诊治, 要树立“三维”健康观, 从生物、心理、社会“三维”角度关心患者, 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环境适应能力, 从全面综合的水平上认识人的健康和疾病, 实现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

参考文献

[1]邹飞.新医学模式下医学教育的改革势在必行[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0, 38 (34) :29.

上一篇:综合测试二下一篇:安全使用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