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重运动员力量训练

2024-05-05

举重运动员力量训练(精选十篇)

举重运动员力量训练 篇1

1 从生理角度分析绝对力量对举重的重要性

力量训练的基础是力量素质, 就是指人体神经肌肉系统在工作中客服或对抗阻力的能力, 所有的运动项目都必须要具备对抗阻力的能力, 所以, 运动员的成绩是由力量素质决定的。根据力量素质我们可以分为最大力量、快速力量与力量耐力三种。举重运动是以最大力量为基础的, 同时力量耐力与快速力量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最大力量的影响, 这几种力量互相影响、互相制约, 因此, 必须要注意最大力量的训练。最大力量不完全是自然力量, 大部分是通过科学的训练获得的。通过力量的训练, 在运动员体内会发生生理、形态与生化的结构变化, 除了肌肉的生理横断面增大外, 神经系统的调节机能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 同时提升了肌肉工作过程中的供能水平。另外, 受到力量训练的影响, 肌腱与违带的细胞也会增多而且更加坚实, 脂肪减少使肌肉组织的收缩率提高。

2 力量训练的影响因素

力量训练必须要与专业的技术相结合, 使其动作更加专业, 挖掘运动员的潜力, 使运动成绩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作为专项能力训练的主要部分, 在训练上必须要遵循科学的方法, 合理的安排训练频率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首先, 均衡的营养膳食, 在选择膳食的时候要注意以满足运动员的训练需求为主。其次, 满足运动员训练所需的教育水平, 不断提升教育质量。最后, 具备可以满足人身体训练所要求的综合素质。具体来说, 举重项目受到绝对力量、爆发力量与整体力量等相关, 因此, 要达到预期的举重项目质量, 关键是要使各种影响因素得到改善, 科学的进行组织, 获取最佳的训练效果, 使成绩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3 提高举重运动员力量的主要方法

力量训练过程中最主要的因素可以分为速度、次数组数、强度等, 一般情况下都是运用刺激反应法来刺激身体肌肉达到提升力量的目的。从当前所采取的方法来看, 可以分为动力训练法、静力训练法。

3.1 动力训练方法

实施该方法的主要目的就是发展速度力量与增粗肌纤维。首先进行中小强度的训练的定期重复法, 该法的优势是速度快, 以速度力量为主;或者是同一强度的训练, 这一方法具有提高有氧耐力的作用。其次是进行大强度的有效组数法, 保持适中的速度, 该法促使运动员最大力量得到提高。再次是极限强度法, 这一方法是针对提高绝对力量, 可以促使运动员动起来, 该法多被应用在基础较好的运动员身上。最后其它方法。除了以上的方法外, 也可以根据运动员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 可以循序渐进, 也可以进行反复的冲击, 良性刺激运动员的力量, 使其可以应对不同的比赛。

3.2 静力训练方法

所谓的静力训练法, 相对上一方法, 该法以静为主, 以安静的训练而达到提高运动员综合素质的目的, 可以分为中上等强度、大强度两种, 具体来说就是要根据运动员的具体情况, 选择具体的方法, 最根本的目的就是为了使运动员的整体素质有很大程度提高。

3.3 大强度的训练方法

所谓的大强度不是没有极限的, 而是要以人的极限为标准进行训练, 同时要秉持逐渐递增的方法, 例如在抓举的训练中, 可以根据运动员的情况在初期选择100kg的强度进行选连, 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后, 如果运动员对这一强度完全适应后可以适当的增加重量, 然后开始训练, 如此反复, 使强度不断增加, 提高运动员的综合素质。但这一方法在运用过程中注意控制好增加的负荷与训练的时间, 一般情况下该方法多被运用在基础较好的运动员身上, 初期训练的运动员多不采用这一方法, 尤其是青少年更加要注意, 稍有不慎将会损坏运动员的腰部, 发生意外。

3.4 极限次数的训练法

所谓的极限次数就是一个达到极限的强度反复练习的方法, 一般情况下, 该法强度不大, 达到极限即可, 该法可以使运动员的肌肉增大, 横断面积也有一定的增加, 但应用该方法要注意运动员的身体情况, 这一方法会影响运动系统与心血管系统, 必须要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方可使用。

4 举重运动员力量训练的注意事项

4.1 协调发展

青少年举重发展十分重要, 从当前的训练情况来看, 除了要注重发展运动员的大肌肉群和主要肌肉群外, 也不能忽略小肌肉群、深部肌肉等力量训练, 要注重协调发展。

4.2 选择与运动员情况相符的方法

根据教学任务的要求及运动员自身的情况选择合理的训练方法, 同时要确保方法的准确性与正确性, 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训练要求, 提升运动员的综合素质, 改善运动员的力量水平。

4.3 负荷与恢复的关系要处理好

在进行负荷的训练过程中, 首先, 要根据学生的情况合理的安排负荷的大、中小结合, 根据训练情况不断地增加负荷量, 使运动员力量训练水平更高。其次, 在进行小周期的训练过程中可以根据性质的不同进行交替的进行。再次, 在重复训练过程中, 要注意组间的休息, 休息的时间根据运动员的综合素质决定, 如果素质相对较差的运动员可以适当的增加休息的时间, 以保证力量训练的顺利进行。最后, 在训练后要采取一定的措施放松运动员的肌肉, 消除运动员的酸胀感, 降低能量损耗, 使运动员肌肉的弹性保持良性状态, 满足力量训练的需求。

4.4 增强运动员对力量训练的重视程度

唯有有兴趣方可达到更好的训练效果, 因此, 要想让青少年举重运动员喜欢力量训练是当前培训的主要方向, 激发运动员的中枢神经系统, 使肌肉工作力量得到提升, 这就要求当前我国各大体育高校体育教师要注重采取正确的方法激发运动员的学习兴趣, 增强力量训练的效果。

5 力量训练安排的合理性

众所周知, 举重是以举起的重量多少为标准的, 因此, 力量是必备的因素, 所以, 在进行训练项目的安排过程中必须要遵循合理性的原则, 同时要结合项目自身的情况确定训练的频率及方法, 一般情况下我们将举重专项训练分为上肢、腰部与下肢的三大主要力量, 而其中以腰部与下肢的力量为主, 在常年教学过程中要合理的安排, 坚持以动力为主要的方法进行训练, 适当的安排静力训练, 动静结合, 根据情况不同而调整比例。但在训练的过程中一定不能忽略运动员的自身素质情况, 避免出现过度疲劳的情况, 避免伤害事故的扩大, 保证运动员训练的安全性。另外也要根据情况加强特殊部位的训练, 包括腰部、下肢与上肢, 要与运动员自身情况结合, 加强薄弱环节的训练, 提升运动员的综合素质。

总而言之, 举重运动员的力量训练出了要选择正确的方法外, 还必须要合理的安排训练的顺序, 处理好负荷与恢复间的关系, 保护运动员的安全, 做好运动前、运动中与运动后的安排, 同时要注意与专项技术的结合, 包括动作的结构、速度与肌肉情况等, 将所获得的力量转化到举重的具体动作中, 唯有训练的合理性方可达到培训的目的, 方可使运动员的素质得到提升, 从根本上促进青少年运动成绩的提高。

6 结语

从上文的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出, 我国的青少年举重训练教育中仍然存在诸多的问题亟待完善, 除了教育方法与训练手段上的缺陷外, 还有就是运动员的训练时间安排也不尽合理及对举重力量训练的认识不足, 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我国举重运动事业的发展。因此, 在当前的形势下, 体育教育人员有责任也有义务从自身做起, 加强举重运动员的训练, 总结经验, 选择合理的方法, 加强运动员与教练间的沟通, 互相促进、互相提高, 同时要在当前我国举重事业的基础上引进西方的教育方法, 加强运动员的自身水平, 提高训练方法的合理性与科学性, 充实基层教育人员队伍, 提高其综合素质, 从多个角度为举重事业培养更多优秀人擦, 促进我国举重事业的发展。

摘要:近年来, 作为奥运会必备项目之一的举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举重是一项以力量为主的竞技体育活动, 在训练中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 而力量绝对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之一, 因此, 在当前的举重教育中必须要强化运动员的举重力量训练, 从当前的训练情况来看, 很多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或多或少会受到一定的损伤, 不仅影响训练效果, 而且对运动员的健康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对此, 必须要引起重视, 加强力量训练的准确性, 保证训练的安全性。

举重运动员的力量训练初探 篇2

一、举重绝对力量来源的生理基础

绝对力量是举重运动员进行举重运动的基础。这种力量不纯粹是一种自然力量的存在,需要通过科学训练获得。通过力量训练,举重运动员体内会产生一系列生理、生化和形态结构的变化。(1)肌肉的生理横断面增大。肌肉的生理横断面愈大,肌肉收缩时产生的力量也愈大。 (2)神经系统的调节机能得到改善。只有支配肌肉的神经中枢的机能改善,才有可能使肌肉运动单位发生最大的紧张性变化和动员更多的运动单位进行活动,这样大脑皮质相应的中枢就须产生强而集中的兴奋过程,皮质神经细胞发放一致的高频率的兴奋冲动。(3)使肌肉工作时的供能情况得到改善。由于力量训练可使肌肉中的毛细血管网增加,从而增强了肌肉组织所需的氧气和养料供应。此外,由于力量练习时的不断牵扯,肌腱和违带的细胞亦增殖、长大和坚实,使肌肉组织中的结缔组织增多、增强,脂肪减少,从而提高了肌肉组织的收缩率。

二、举重力量训练理论

举重力量训练就是要与专项技术相结合,使训练所获力量不断转化到专项技术动作上,做到循序渐进,有效挖掘运动员潜力,确保运动成绩不断提高,达到事半功倍的效。

力量训练是举重专项能力训练的主要组成部分。举重项目的力量也与速度项目一样,要掌握相对于个体而科学的训练方法,在逐步加大力量训练负荷的基础上,逐步加大专项力量训练负荷数量,强度的提高,增加训练负荷。重点抓好与专项技术用力结构一致或相近力量训练负荷的增加,使其达到显著的训练效果。力量素质,是人体或身体某个部分肌肉在工作时克服阻力的能力。举重项目是绝对力量(最大力量)、爆发力量、速度力量、整体力量与运动成绩密切相关。就要把影响力量素质的各种因素改善和提高,科学的组合成不同代谢性质的专门力量练习。把各种性质的力量进行科学的组合与衔接,才能获得最佳的训练效果,以确保运动成绩的不断提高。举重以发展最大力量为主,其次,是爆发力量,再次是根据比赛第二项挺举发挥需要,适当发展耐久力量。因此在重视最大力量和用力的速度训练的同时,还要重视耐力的训练。把三个方面有机结合起来。

三、力量训练的具体方法

力量训练最关键的几个因素是强度、次数组数、速度。发展力量的基本理论是刺激反应法,通过刺激身体机能下降,经过一段时间休息产生超量恢复。通过这样的循环往复,力量便不断得到提高。力量训练的主要方法是动力训练法、静力训练法和退让训练法。采用强度小、次数多、组数多、发展力量耐力,采用静力训练,主要发展支撑(承受)能力;采用强度中等,次数中等、组数中等,发展速度力量和爆发力等。

1.动力训练法

(1)发展速度力量和增粗肌纤维的方法。中小强度固定重复法: 60~70%重量/3~5次×8~10组,速度快,重点发展速度力量;同强度/8~10次×812组,增加肌纤维,从而也提高有氧耐力。

(2)大强度有效组数法。 80~90%重量/2~3次×8~10组,中速度。主要有效发展最大力量。一般训练中重点采用。

(3)极限强度法。95~100%重量/1次×6~8组。主要用于发展绝对力量。极限强度时可使情绪振奋,可使运动单位成倍地动员起来。一般用于有较高基础的运动员。

(4)递增重量法。 60%重量/3~4次×2组, 60%重量/3次×2组, 90%重量/1~2次×2组, 95%重量/1次×1组, 97. 5%重量1次×1组, 100%重量1次×1组,随着重量的增加,加重的幅度越来越小。主要用于充分挖掘体内的潜力,求得最良性刺激。

(5)极限强度反复冲击法。发展绝对力量。80%重量/3次, 90%重量/2次, 100%重量/1次, 90%重量/2次, 100%重量/1次,冲击三次即可。也可以用100%重量冲击3~4组。

(6)中等极限次数法。70~80%重量/极限次数×4~6组,也可用于增长力量耐力并使更多的运动单位参与工作。

2.静力训练法(以后半蹲为例)

(1)中上等强度静力法。80~85%重量膝关节呈90~100度半蹲静止15~20秒×6~8组。

(2)大强度静力法。95~100%重量膝关节呈90~100度半蹲静止10~15秒×5~6组,随着重量的增加,静止的时间逐步减少,静力训练对肌肉刺激深,强度大。用于发展承受能力和绝对力量。

(3)退让训练法(100~120%重量/2~3次)4~8组。

四、合理安排力量训练

举重是以举起的重量多少为评价标准的,所以力量是举重的基础。因此,必须科学合理安排举重项目各项力量训练。根据举重项目特点和身全结构,我们通常把专项所需力量称为上肢、腰部、下肢三大力量,其中腰部,下肢为主要力量,常年训练中要择中安排,一般训练比例可安排为2: 4: 4,多以动力训练为主,适当安排静力训练,做到先“动”后“静”。一般每周安排上肢力量择重训练一次,腰部、下肢力量各两次即可。冬训中可适当增加。有时根据需要某部位专门练习可增加至每周不超四次,但要防止过度疲劳的产生,僻免伤害事故的发生。力量训练应安排中专项技术之后,一般身体素质训练之前,需要重点突出时可安排在首项。同时要采取不同手段得到不同刺激,如:前、后蹲可采用宽、窄站距蹲,改变常规正常站距;宽、窄拉,可采用垫人拉,以增加杠铃行程,达到重点刺激腰部为目的。

举重运动员力量训练的基本原则 篇3

人们认为力量训练过程中增长力量需要3年的时间, 而力量减少则只需2周。这一事实是从不同原因而减少力量的运动员身上总结出来的。训练过程中运动员的身体逐渐适应越来越大的重量, 中断或缩短训练节奏, 身体负担重量的能力就会下降。为了使肌肉力量指标不断增长, 需要一段较长的时间, 因为必须使肌肉发生功能和结构上的变化, 而这一变化的产生要经过大量的训练才能取得。前些年, 年度训练周期分为2—3个训练阶段, 中间有若干天甚至若干周的假期, 总的训练调整时间达到三个月。现在积极性训练调整的时间一年累计12—20天。在这段调整期间, 训练的重量减少, 但绝不会中断力量训练。事实上, 训练重量的减少在力量训练过程中经常发生, 是根据竞赛安排的需要。重要比赛前, 力量训练的特点是保持性训练, 如果完全停止训练2—3周, 必要的力量指标会消失, 训练也要不得不从头开始。如果总是从头开始力量训练的过程, 只会造成能量浪费, 很难取得进步, 最终也不可能获得出众的力量指标。力量增长要求运动员有一定的训练能力, 也取决于实际训练时间, 训练时间越长, 力量指标越高, 训练能力越强, 这也意味着身体逐渐适应更大重量的训练。

二、训练量的持续增加

优秀运动员的训练, 永远都要考虑如何调节身体机能以适应不断增加的训练量, 实践证明只有这样才会达到预期的结果, 逐步地提高训练成绩。前几年, 每周训练周期只进行四堂训练课, 训练总量为32吨 (每堂训练课8吨) 。而现在许多运动员一堂课的训练量就超过30吨。全世界的优秀举重运动员平均每周训练量为93吨, 每月的训练量为333吨。这意味着在过去的几年中运动员训练量增加了10倍。

训练强度是举重项目提高成绩的主要因素, 这几年训练强度安排也发生了很大变化。10年、15年前, 运动员的训练严格遵守每隔10天进行一次最大强度 (100%强度) 训练。而现在的运动员尝试让身体适应在每堂训练课、每项练习上能达到最大强度。必须强调的是, 一周的训练课次已从过去的4—5堂课增加到12—18堂课, 每天两堂甚至三堂训练课已是高水平举重运动员的通常做法。生理学法则“强刺激产生强效果”, 在这个法则指导下, 我们已经从过去通行的中等强度课为主转变到大强度课为主, 在每周的训练课上达到最大训练量或最大训练强度。

为了提高训练能力和肌肉力量而不断地增加训练量和强度。取决于身体适应强度课的能力。这是个复杂的适应过程, 需要一定的时间, 并且在运动员训练过程中量的积累基础上呈跳跃式发展。与训练能力密切相关的肌肉力量, 产生质的飞跃需要约三个月的时间。

尽管我们不知道身体适应能力的极限, 但是在力量训练过程中必须考虑以下两个基本的条件: (1) 为了达到更大的训练量要让身体逐渐适应; (2) 增加训练量时要注意神经肌肉恢复、代谢恢复和神经精神恢复。除此之外还必须有合理的营养, 饮食中要有丰富的蛋白质和糖类, 每天要保证至少l0小时睡眠。

三、最大刺激与肌肉纤维的超常增大

所有发展速度力量或耐力力量的训练方法, 所制定的训练计划一定要完全符合力量发展的要求。最大刺激以及使肌肉超常增大的训练指的不仅仅是完成练习项目, 还包括采用不同的方法来发展力量。从这个意义上说, 当我们采用最大强度以及超过一个或两个练习项目时, 对相同的练习项目来说必须采用能够使肌肉块增大的方法。

采用不同的力量训练方法时, 也要严格遵守最大刺激原则, 使肌肉纤维增大。例如, 采用中等强度训练方法时, 一些练习项目的负荷逐渐增加, 直至这一训练方法所要求的最大限度, 接下来我们降低约10%负荷, 继续按照这一训练方法所要求的组数和次数做练习。这种加重量、减重量的方法是为了形成不同程度刺激, 实践证明这是增长力量指标最有效的方式。如果刺激始终是一样的, 身体很快会适应这种刺激, 对相同刺激做出的反应会越来越小, 训练效率越来越低。

下面我们介绍这一原则的实际运用:准备活动后, 逐渐增加负荷至最大, 直至完成超大负荷, 然后降低10%负荷, 做1—2组每组1—2次。再降低10%负荷, 做5组, 每组3次。可以做5组的负荷重量被称为最适宜重量或基础力量, 一般为运动员某一周期最大能力的80%重量。假设在一个三个月周期中基础力量是80公斤, 运动员的最大能力就是100公斤。持续进行相同刺激的训练, 会导致发展力量的训练效果逐渐降低, 这种情况下我们将最大负荷重量从100公斤增加到105公斤 (即使试举失败) , 基础力量增加到85公斤。用这一重量做5组。尽管在最初的几周运动员无法在5组练习中每一组都完成3次, 增加基础力量还是绝对必要的, 刺激的增加会使练习的重复次数和训练能力最终增加。这是不同力量特点的一般规律。但是让我们看一下, 如果运动员由于各种原因无法完成训练计划中安排的试举重量时该如何做。例如前面的训练中运动员最大力量为105公斤, 以此可知其基础力量, 由于不同原因, 运动员只能举起90公斤的最大重量, 这种情况下, 我们应在90公斤基础上分别减少10公斤和20公斤重量, 这样把70公斤作为基础重量来进行组数和次数的训练。当然, 也有运动员状态极佳的情况, 最大试举重量达到了110公斤, 这对基础重量就应为90公斤, 以此进行组数与次数的训练。这种训练将持续三个月的时间。

当身体训练能力及适应能力逐步增加对, 这一力量训练原则——即最大刺激与肌肉纤维的超常增大——会应用在每项练习和每节训练课上。需要记住的是, 这一原则要根据运动员当天的训练能力以及不同的训练项目安排来具体运用。

摘要:举重力量训练除要正确选择训练手段, 合理安排各种力量训练顺序, 处理好负荷与恢复的关系, 训练中极限强度的保护, 训练后肌肉的放松与恢复, 还特别应重点考虑是否与专项技术相结合。

关键词:举重运动员,力量训练,原则

参考文献

[1]岑正武.举重运动员力量训练原则与方法[J].山西体育科技, 2007 (03) .

浅谈青少年举重运动员的力量训练 篇4

摘 要 在全面运动素质中,力量素质则是首要素质,它不但有助于运动技术的掌握,而且有助于速度、灵敏性和爆发力的提高,更是提高运动成绩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 举重 力量训练 训练方法

当前,世界运动成绩飞速提高的重要原因,就是全面运动素质的高度发展。而在全面运动素质中,力量素质则是首要素质,它不但有助于运动技术的掌握,而且有助于速度、灵敏性和爆发力的提高,更是提高运动成绩的重要因素。实践证明,在体育竞技中,如果其他方面条件接近,那么谁有较好的力量素质,谁就能取得较好的成绩。

一、举重绝对力量来源的生理基础

绝对力量是举重运动员进行举重运动的基础。这种力量不纯粹是一种自然力量的存在,需要通过科学训练获得。通过力量训练,举重运动员体内会产生一系列生理、生化和形态结构的变化。

(一)肌肉的生理横断面增大。肌肉的生理横断面愈大,肌肉收缩时产生的力量也愈大。

(二)神经系统的调节机能得到改善。只有支配肌肉的神经中枢的机能改善,才有可能使肌肉运动单位发生最大的紧张性变化和动员更多的运动单位进行活动,这样大脑皮质相应的中枢就须产生强而集中的兴奋过程,皮质神经细胞发放一致的高频率的兴奋冲动。

(三)使肌肉工作时的供能情况得到改善。由于力量训练可使肌肉中的毛细血管网增加,从而增强了肌肉组织所需的氧气和养料供应。此外,由于力量练习时的不断牵扯,肌腱和韧带的细胞亦增殖、长大和坚实,使肌肉组织中的结缔组织增多、增强,脂肪减少,从而提高了肌肉组织的收缩率。

二、青少年举重运动员力量素质训练安排与年龄阶段划分

对青少年进行早期训练,是当今世界体坛上培养优秀运动人才的一条重要经验。特别是近年来许多运动项目在国内外的大型比赛中,把年轻的运动员推向了领奖台,使得人们对青少年的早期训练,特别是青少年的力量素质训练的年龄尤为关注。

第一阶段(10—12岁)。此阶段运动员由于心血管、骨骼、肌肉及各组织系统等均尚未发育完全,因此,训练时不宜采用器械练习,而是用模仿动作练习,即模仿学习力量训练的有关动作的基础技术、要领等,并结合运动素质的发展,重点安排与力量素质有联系的速素质训练,这样,既抓住了少年儿童的速度“敏感发展期”发展了速度素质,同时也为力量素质做好了准备。

第二阶段(13—15岁)。此期间的青少年仍处在生长发育阶段,随着体能的提高,力量素质训练的负荷量也要逐渐增加。负荷量的增加必须在动作不变形的前提下增加,这期间值得注意的是力量训练必须符合技术训练的要求,不能分开练习,否则,会造成一种力量虽好,却在专项运动成绩上表现不出来,而只停留在一般水平上。另外,在第二阶段训练中,应当重视技术的基本功训练,在训练中找出与技术有关的肌群去重点发展,经过2~3 年的系统训练后,此时,运动员已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技术动作的掌握已趋稳定,可上升到第三阶段的训练。

第三阶段(16—17岁)。此阶段的青少年正处于力量发展的敏感期,因此,对这一时期的运动员在继续抓好基本技术训练的同时,应十分重视对运动员腰、腿和三大力量的强化训练。在训练中,必须掌握好数量、强度和难度,训练安排上要严格遵循由轻到重,由易到难的循序渐进的原则。

三、青少年举重运动员在发展肌肉力量时采用的方法

(一)有效组数训练方法

这种方法的特点是在对一个动作练习时,对同一重量的重复次数相同。重量的大小应随着肌力的增加而逐渐增加,重复次数一般1—5次。按照这种方法,练习时增加了试举重量和重复次数就是力量提高的标志。刚开始举一个重量时容易,但重复几次后,它就显得接近极限重量了。训练合理,不仅有助于改进协调性,而且能迅速提高肌肉力量。

(二)综合性发展力量方法

这种方法就是把肌肉动力性练习法与静力性和退让性练习法结合起来使用。动力性练习法是发展力量的主要方法,其特点是肌肉在收缩时,以缩短来克服阻力而进行工作。静力性练习法是让身体在相对固定的姿势中静止用力,其特点是肌肉在紧张用力时长度不发生变化,是发展绝对力量、支撑力量和固定力量的主要方法。而退让性练习法则是目前人们十分重视的一种力量练习法,其特点是当肌肉工作时,肌肉渐渐退让。这种方法训练过程,一般以75%的动力性工作,15%的退让性工作,而10%练习要静力性在训练的末尾进行。在这方面,很多专家认为,综合地运用肌肉活动的各种方法,身体所产生的应答性反应比只运用一种肌肉工作的方法要明显得多。

此外,还有一些肌肉力量的训练方法,如:一条龙训练法,循环训练法等。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发展大肌肉群力量的同时,还应注意对小肌肉群力量的发展,要记住,最严重的损伤往往是由最无力的肌肉所引起的。因此,注重小肌肉群力量的发展不但预防运动损伤,而且利于运动成绩提高。

参考文献:

[1] 赵竹光.举重运动员的训练[J].体育科研.1983(07).

举重运动员力量训练 篇5

1、青少年力量训练的原则

青少年的力量训练要依据其年龄的发展规律及运动素质的敏感期而定,训练要做到循序渐进,把握力量训练的量和度,防止运动疲劳的产生。青少年力量训练,要遵循以下几点原则:首先,训练课内容不宜过多,时间不宜过长,要严格控制组间的时间间歇;其次,训练前后要给予运动员一定量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以及维生素和矿物质后的补充使肌肉获得足够的营养;第三,保证训练后要积极的放松和恢复;第四,对不同年龄段的运动员的计划要区别对待,做个性化训练计划。

总的来说,大强度训练对肌肉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为了适应这种要求,力量训练后肌肉必须得到充分的恢复,以便肌肉产生“补偿性适应”,进而达到更加的训练效果。如果练习强度过大或恢复时间不足,会出现肌肉逐渐被撕裂的现象,而恢复过程却能让损坏的肌肉有充足的时间自行修复。

2、青少年力量训练中的运动损伤

在青少年进入力量训练的敏感期后, 在实施力量训练的过程中,从目前的研究显示来看,运动损伤多以急性损伤为主,特别是在15岁以后,力量训练导致的损伤多集中在踝关节扭伤、肌肉拉伤等急性损伤为主。究其原因,主要由于青少年的身体发育基本完成骨化构建,绝大多数的软骨接近完成钙化,骨质发育良好,骨骼的坚硬程度较高。同时,由于肌肉力量的加强,肌肉的爆发力和速度力量也相应增强,进而动作速度得以提高,从而导致运动急性损伤的诱发率提高。因而,在训练前的准备活动部分及训练后恢复手段的实施显得尤为重要,赛前通过热身活动、提高身体平衡性、柔韧性等能在一定程度上进行有效地预防; 赛后通过有效的放松和物理治理可以有效的促进恢复,还可以通过水疗、按摩等手段。

3、恢复手段及具体措施

随着青少年发育高峰过后, 在其训练的过程中会由于关节结构及骨骼发育后的影响, 使得他们在关节的灵活性和软组织的柔韧性等相应下降。所以,在青少年发育的后期,在增加力量训练的同时,加大过节活动度及肌肉及韧带的柔韧性拉伸。有研究显示,在青少年时期反复的伤病可能导致在成人后有较高机率的伤病复发。究其原因,由于青少年在受伤后,身体机能会收到一定的影响,如果在此期间处理不恰当的话,不能给予充分科学的康复恢复,可能会影响到运动员将来的运动生涯。

3.1、肌肉能力的恢复

对肌肉的恢复能力,个体存在着差异,每个人对练习都有不同的耐受程度,然而大强度练习后,肌肉组织至少需要48小时的恢复时间。牢记, 大强度力量练习主要依靠碳水化合物作为能量物质,充足的恢复时间能使碳水化合物储备恢复到训练前水平。基于这种情况,建议每周进行2-3次力量训练,且最好隔天进行,这种方法与当代训练推荐的原则相吻合。有研究显示,一般经过两周时间的训练,运动员力量素质会有显著的提高。在一项涉及117名受试者的研究中,第一组试验者每周进行两次力量练习,另一组实验者每周进行三次力量训练, 前者力量增加的幅度仅相当于后者的80%。适宜的练习频率和练习量就如同药物的剂量,为了通过营养调节来改善身体机能状态,必须在固定的时间内,按照一定的剂量和次数给予运动员运动营养的补充。同时,要严格控制好营养的服用剂量和频率,不同训练阶段也要区别对待。多数青年举重运动员对每周三次的大强度的力量训练都会产生良好反应, 但对力量训练耐受水平低相对较低。此时,进行适当的肌肉能力的恢复显得尤为重要。

3.2、赛季力量训练

多数专家提出, 成年人在进行一次力量训练课后的48-96小时内得不到较大刺激,则肌肉力量和体积就会开始消退。而对于青少年运动员来说,同样如此。很显然,肌肉力量和体积会在一段较长的不活动期下降。对一名运动员来说,要不间断地进行力量练习甚至在赛季或比赛期也是如此,但每周练习的次数相应要减少,以适应练习水平的提高和满足比赛的需要。一场比赛结束后应该立刻完成一堂力量训练课, 但不要在距下场比赛的48小时之内。如果运动员是在星期六和下星期二比赛, 则应该在星期日和下星期三进行力量训练。有时运动员的比赛日程安排密度较大,则只能一周进行一次力量训练。运动员如何知道肌肉是否得到充足的恢复呢? 这就要看在数周练习中肌肉是否能渐进性地提高抗阻能力或重复次数是否能增加,如果不是,则表明肌肉在力量练习中没得到充足的恢复,这也许是在力量训练中完成的组数、重复次数或练习内容过多导致的。要记住,力量训练只有控制在超量负荷而不是过度超量才有效果。

3.3、分段力量练习

目前, 健美和竞技举重运动员普遍采用的一个方法是分段力量训练,即把身体分为不同的部位并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训练。分段力量练习有许多方法,例如星期一、四练习臀部肌肉、腿部肌肉和腹肌;星期二、五练习胸部、肩部和三头肌;星期三、六练习背肌、二头肌和前臂肌肉。在分段力量练习中,每块肌肉一周能得到两次练习。尽管分段练习很流行,但却不如全身力量练习更有效。在一项涉及30名受试者的研究中,一组实验对象每周进行4次分段力量练习(两次上肢练习,两次下肢练习),另一组实验对象每周进行2次全身力量练习,第三组实验对象为对照组,不参与练习。经过20周的观察, 研究人员得出了两种方式对提高最大力量具有同等效果的结论,即肌肉体积增加,身体脂肪减少。如果渐进性地增加分段力量练习的负荷并留有充足的恢复时间, 则该方法也能产生很好的效果。某种分段力量练习经过认真设计后,运动员就没必要在连续两天里练习相同的肌肉。牢记,大强度练习后,身体补充消耗的碳水化合物需要48小时的时间。如果运动员星期一用合理的强度进行下肢力量练习, 则会消耗掉大部分身体内储存的碳水化合物,即使运动员在星期二训练不同的肌肉,身体也不可能有足够的时间完全恢复消耗的碳水化合物。虽然运动员在训练中是练习的不同肌肉,但仍然要动用整个无氧供能系统,能量系统不会部分地恢复,它们只能以整体的形式恢复。如果运动员喜欢使用分段力量练习方式,最好依据肌肉群的功能和关系,如使用三头肌和肩部肌肉练习胸肌,使用二头肌和前臂练习背阔肌,即把具有相同功能的肌肉结合起来进行练习。

4、小结

青少年举重力量训练方法探索 篇6

一、举重力量训练的含义

对运动员进行举重力量训练的同时要配合以专项技术训练, 只有两者统一起来, 完美结合, 才能做到循序渐进, 不断完善专项技术动作, 更充分地发挥运动员的潜力, 不断提高成绩, 得到更好的效果。力量训练是举重运动员专项训练的一部分, 更是重要组成部分。有关训练次数的问题, 有些人说每星期训练5~6次, 有些人每周训练7次, 究竟训练频度多少为最佳?或者说怎样训练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训练的同时要注意哪些方面的问题?关于这些问题, 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一是要注意营养, 合理地进行饮食, 充分保证身体所需营养, 以保证力量恢复的物质基础。二是运用合理的教育手段, 因材施教。三是运用科学合理的训练方法, 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综上所述, 举重力量的训练要运用科学合理的方法, 在运动员能够承受的范围之内尽量增加运动量, 逐步加大训练负荷数量, 循序渐进地提高训练强度, 同时, 注意力量训练要与专项技术动作相结合, 以达到最好的效果, 提高比赛成绩。

二、生理基础决定举重绝对力量

力量是决定举重运动员成绩的最重要指标, 力量越大, 取得胜利的可能性也就越大。而举重力量要通过科学合理的训练得到, 它不单纯是一种自然力量。通过力量训练, 举重运动员会有一些变化, 这些变化包括生化、形态结构等一系列生理方面的变化。具体来说有以下几方面:第一, 肌肉发生变化, 肌肉的生理横断面明显增大。肌肉的生理横断面越大, 表现出的力量越大。第二, 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增强。调节肌肉的神经中枢功能增强, 由此产生更集中的兴奋过程, 运动员更好地调节自己的动作, 运动效果也就更佳。第三, 肌肉工作时得到的能量更多。因为力量训练可以增加肌肉中的毛细血管网, 毛细血管网越丰富, 携氧量和养料也就越多, 肌肉得到的能量也就越大。另外, 力量训练通过牵扯训练, 肌腱和韧带的细胞也就更坚实、更活跃, 从而使肌肉中的脂肪减少, 结缔组织增多并增强, 从而大大提高肌肉的收缩率和灵活性。

三、力量训练的方法

力量训练具体有两种主要方法, 一是动力训练法, 二是静力训练法。

(一) 动力训练法。具体又可分为:一是发展速度力量、同时增粗肌纤维的方法, 这种方法又称为中小强度固定重复法。二是大强度有效组数法。这种方法在训练中一般都重点采用, 主要是增强最大力量。三是极限强度法。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有扎实基础的运动员。极限强度, 顾名思义, 就是让运动员发挥最大的能力, 情绪高度振奋, 运动单位成倍地动员, 发挥最大的决定力量。四是递增重量法。此种方法的目的就是充分发掘运动员的潜力, 循序渐进, 发挥最良性刺激的作用。五是极限强度反复冲击法。这种方法不太常用, 因此不作过多介绍。六是中等极限次数法。这种方法主要是增强运动员的耐力, 通过不断的次数反复, 让更多的运动单位参与到运动中来。

(二) 静力训练法。这里主要以半蹲为例, 具体分为以下几种:一是中上等强度静力法。二是大强度静力法。这种方法较中上等强度静力法运动强度更大, 主要用于锻炼绝对力量和承受能力。三是退让训练法。

四、重要力量之爆发力训练

对于青少年举重运动员来说, 在训练中要尤其注重速度训练。速度训练受生理因素影响较大, 比如遗传因素, 这些生理因素对青少年举重运动员成绩的影响都较大, 而速度的后天可提高型较小, 提高幅度也不大, 因此, 要抓住青少年身体发育的最佳时期, 鉴于青少年发展速度的敏感期短, 更要抓住时机, 运用各种有效的方法, 提高神经的敏感性和灵活性, 加强各肌群集中用力的协调性, 提高快速用力的冲力。

虽然, 对于大多数尤其是优秀的运动员来说, 一般来说速度提高的幅度不大, 但是在实际的训练当中仍然需要选择合理的方法, 提高举重运动员的速度能力。例如, 通过让运动员练习杠铃以提高速度, 并且这个速度要符合完成动作所需要的速度。也可以先提高绝对力量, 然后再提高速度力量。具体训练过程中注意要采用与提高抓举、挺举速度密切相关的方式、方法, 同时, 在训练过程中要协调全身各肌群的力量, 提高肌群力量的准确性、协调性, 注意节奏感。以上这些都是提高速度的影响因素, 在具体训练过程中要加强重视程度。

在对青少年举重运动员进行训练过程中同时注重速度训练和力量训练两个要素。因为在保证速度的前提下, 力量是决定青少年举重运动员成绩的最重要因素, 在举重比赛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青少年的身心特点, 包括发育特点、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 这些都是影响比赛成绩的因素。因此, 结合这些要素, 在运动员身体极限所能承受的范围内, 合理地安排训练, 把握好节奏, 同时注重速度训练和力量训练, 在保证速度的基础上加强力量训练, 在保证力量的基础上加强速度训练, 只要这样, 才能遵循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点, 在不影响青少年身心正常全面发展的基础上争取更好的成绩。

优秀的运动员要在保证速度性力量的同时不忽略决定力量的提高。速度较强要相对发展决定力量, 而决定力量较强者要相对发展速度, 只有两者达到统一, 才能取得更好的成绩, 同时也更有利于运动员的长远发展。

五、合理地进行力量训练

举重, 顾名思义, 就是以举起的重量的多少作为比赛成绩的唯一指标, 所以力量是决定举重成绩的最重要因素。在实际的训练过程中, 我们要科学合理地安排和举重有关的各项力量的训练。举重项目有其自身的特点, 每个运动员又有其不同的自身结构, 因此, 我们要根据这两方面的特点安排训练。运动员的上肢力量、腰部力量和下肢力量对举重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三种力量当中, 腰部力量和下肢力量又是重中之重, 在实际训练当中要尤其加重这两方面力量的训练。一般, 一周可以安排腰部训练和下肢训练各两次, 上肢训练可以一次。同时, 合理安排动力训练和静力训练, 先“动”后“静”, “动”、“静”结合。有时根据需要可以增加某些部位的练习, 但要注意防止过度疲劳, 避免意外伤害。先进行专项技术训练, 再进行力量训练。

总之, 要选择正确、合理的训练方法与手段, 合理安排训练顺序, 在运动员身体能够承受的范围之内加大负荷训练。同时还要注意力量训练与专项技术训练相结合, 通过加强力量训练促进专项技术的提高, 进而达到促进运动成绩提高的目的。

摘要:没有力量就无所谓运动。对于青少年举重运动员来说, 力量是基础, 没有力量其他身体素质再好也没用, 对于青少年举重运动员来说, 进行力量训练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以此看来, 怎样进行青少年举重运动员力量的训练是最关键的。本文就两个重点进行了分析, 一是分析了青少年举重运动员的身体发育特点, 二是分析了对力量训练的影响因素, 以上述两方面为依据合理安排青少年举重运动员的力量训练。本文以青少年举重运动员力量训练为对象进行研究, 分析了青少年举重运动员力量训练的意义、作用及影响因素, 并依据实际情况提出了一些加强力量训练的建议和意见。

关键词:青少年举重,力量训练,运动机能

参考文献

[1]刘辉, 王波.浅谈青少年举重运动员的训练培养[J].华章, 2011, 8

[2]田麦文, 武福全.运动训练科学化探索[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8

[3]仇永亭.浅谈青少年举重运动员训练[J].山西体育科技, 2010, 1:25

举重运动员训练方法有效性研究 篇7

1 举重运动员的选材影响因素分析

1.1 遗传因素

个人运动能力的强弱是由很多因素共同影响的, 而这些因素归纳起来不外乎两类, 即: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在早期的运动员选材过程中, 遗传因素占据重要位置。当一名举重运动员的父母具有很好的运动能力时, 这个运动员也极为可能成为优秀的运动人才。由此看来, 遗传因素是从基因里带来的, 对其后代产生直接或间接的重要影响的因素。

1.2 年龄因素

年龄因素对于运动员来说非常重要。在对运动员进行选材时, 主要关注年龄因素的两个方面:骨龄和训练年龄。

骨龄是借助于骨骼鉴定的相关技术测定的人体生长发育的实际年龄。高水平的运动员在骨龄测定的结果中也必然占有很大的优势。以举重运动员的选材为例, 3~14岁、6~17岁是最大肌力的提高最为迅速的阶段, 错过了这一阶段的人员很难入选。

另一方面是训练年龄。“训练年龄”顾名思义是指运动员最初参加训练的年龄, 运动员在参加训练后各个阶段的表现状况都会在训练年龄中体现出来, 具体到“运动素质的敏感发展期”以及首次出高水平运动成绩和最高水平成绩的年龄。在运动员选材中, 训练年龄也是一个不得不考虑的重要因素。

1.3 专项因素

从事不同专项的人员, 在选材时所要求的竞技能力也不相同。因为不同的专项有不同的特点。就像体能类项目的人员选材, 就应该多从体能 (即机能、素质等) 去考虑, 而技能类人员的选材就要多从准确性方面、心理能力方面去考虑。要想做好运动员的选材就要“因项适宜”, 根据实际的专项特点实事求是地进行选材。

2 举重运动员训练方法有效性路径

2 . 1 举重运动员的心理训练方法

(1) 认知性训练。举重教练员在对运动员进行引导性训练和有针对性的谈话时, 必须加入切实可行的认知性训练。只有如此, 举重运动员们才能真实地克服掉杠铃带来的潜在阴影。对于所有的技术人员来说, 艺高才会胆大。而求得高水平的技术必然少不了全面细致的认知训练。把每个运动员当成一个独立的、与众不同的个体, 根据这个个体的实际情况对其进行技术讲解和心理辅导。在杠铃每一次被举起时, 都要让运动员心底产生自信和美感享受。这一次的成功是下一次的起点, 未来一定能走的更远, 因为我相信我的技术和能力。

(2) 表象训练法。表象训练是隶属于心理训练的一种重要方法, 对提高运动技术有很大帮助。通过表象训练, 举重运动员可以更好地感受自己在举重时的动作要领, 在一步一步地进行心理重现的过程中, 逐渐实现脑海中的预演到实际演义的转化, 提高新重量试举的成功率;另外, 这种表象训练的方法对于增加举重运动员的心理自信、克服外界过多的干扰也有一定的作用。

(3) 暗示语言。教练员在对运动员进行技术训练的时候, 往往会根据运动员的实际需要, 临时设计一些具有暗示性的语言。这些语言有一个统一的标准, 是运动员提高技能、取得比赛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暗示性语言以运动员的实际状况为基础, 从他们的技术能力、个性任务、心态变化出发因人而异, 所以它既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又具有极大的随机性和情境特点。不仅如此, 暗示性语言的成功实施与教练员对运动员的深入了解是分不开的, 只有细致观察、深入了解才能使暗示性语言事半功倍。

(4) 赛前适应性训练。在进入一个新环境的过程中, 每个运动员都需要一定时间的适应。这种适应能力的强弱对于运动员的比赛来说, 影响很大。为了取得更好的比赛成绩, 几乎所有的教练员在进入新的比赛场地时, 都会对运动员进行赛前适应性训练, 借此提高运动员对比赛环境的适应能力。赛前适应性训练主要是通过试举测试增强运动员的自信, 从而为未来的比赛提供心理基础, 4次试举成功为合格, 5次试举成功为良好, 6次试举成功为优秀。

2.2举重运动员的力量训练方法

(1) 静力训练法。

静力训练法是一种能够较好地提高运动员举重技能的训练方法。以半蹲力量训练为例, 其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训练: (1) 大强度静力法。在训练过程中, 要求举重运动员的95~100%重量, 膝关节呈90°~100°半蹲静止状态, 并重复做10组左右。随着重量的增加, 以及根据运动员的训练情况, 逐步调整训练方法, 可以将静止的时间逐步减少, 因为短时间的大强度静力训练, 更有利于刺激运动员的肌肉, 并适合发展他们的承受能力和绝对力量; (2) 退让训练法。通过加100~120%重量, 并重复训练2~3次, 进行4~8组; (3) 中上等强度静力法。要求运动员的80~85%重量, 膝关节呈90°~100°半蹲静止, 坚持的时间为15~20 s, 连续做6~8组。

(2) 适当增加练习强度训练法。

在举重运动员进行举重训练时, 如果能适当地增加练习强度, 训练效果就会有不同程度的提升。就像在教育教学过程中, 学生如果能超额或超时完成一定量的作业, 那么他们最终的学习效果就会优于别的学生。这种稍微超过一定量的学习方法就是“过度学习”。在举重运动员进行举重训练的过程中, 根据不同运动员的实际情况, 适当地增加练习任务、练习强度和重复次数, 经过多次、长时间的由少到多的积累, 他们的力量基础、肌肉发达状况就会有更多的变化。长期坚持下去, 在未来的比赛过程中就会有不一样的表现。然而, 这种适当增加练习强度的训练方法需要严格的科学制度, 不能过分。举重运动员的身体机能是有一定限度的, 不能超出他们的85~100%的重量范围, 在这个重量之内的运动区称为“最佳区”。虽然也有75~80%的中等重量练习, 甚至还有举70%以下的小重量练习, 但是适当加强训练强度的训练方法是必须的, 其提升训练效果的能力最为显著。

(3) 动力训练法。

动力训练法主要通过加大训练强度以及有效级数来增强运动员力量的一种简易训练方法。在这种训练过程中, 运动员的训练强度被一步步地加大, 有时还会借助于极限强度来激发运动员的潜力。不过, 这种渐进性的强度增加, 必须是对于运动员的良性刺激。运动员的心理和生理状况都应该是积极健康的, 在这种健康自信的情绪里, 他们的绝对力量才会更上一层楼。此外, 发展速度力量和增粗肌纤维的方法也属于动力训练的一种。

2 . 3 举重运动员的柔韧性练习

举重需要运动员全身各关节的密切配合, 更要求运动员四肢关节的灵活。因此, 为了使运动员更好地做好各种接、撑杠铃的动作, 教练员必须重视运动员的柔韧性练习。

(1) 肩关节柔韧性的训练。

吊单杠:运动员将身体吊在单杠上, 可以牵引并拉长肩关节韧带, 为了取得更好的效果, 可慢慢增加难度, 从宽握到窄握, 由徒手过渡到负重, 甚或用拉力带吊单杠;墙上压肩动作:运动员面向墙壁, 单臂抬肘贴在墙上, 上身做压肩动作, 左右两臂交替进行。

(2) 肘关节柔韧性的训练。

运动员走向深蹲架站定, 双手握杠, 横杠置于掌心, 做胸前深蹲的起举动作, 保持这种姿势, 教练员将运动员的两肘缓缓上抬, 重复多次。

(3) 踝关节柔韧性的训练。

运动员将两脚前掌的前半部蹭在5公分以上的小木板上, 然后缓缓地屈膝下蹲挤压踝关节, 保持这种姿势5~8 s。重复多次练习。

3 结语

举重运动员的训练方法虽然有很多种, 但归纳起来主要有3类, 即:心理训练、力量训练、柔韧性练习。在对运动员进行心理训练时, 通过认识训练法、表象训练法和暗示语言法, 运动员的举重技能和心理自信都能得到很好的提升。举重运动员的力量大小是其举重比赛成功与否的基础, 如果没有强大的力量、过硬的技术, 再好的心理素质和精神状态都无济于事。所以力量的训练一直是举重运动员训练的核心, 是教练员倾心研究的内容。

摘要:举重运动员的训练方法主要有3类, 即:心理训练、力量训练、柔韧性练习。心理训练是通过认识训练法、表象训练法和暗示语言法, 提升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力量训练一直是举重运动员训练的核心, 是教练员倾心研究的内容;另外, 柔韧性的训练也是举重运动员不可或缺的项目。

关键词:心理训练,力量训练,柔韧性练习

参考文献

[1]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0.

[2]邱永丰.举重训练的安排[J].当代体育科技, 2013 (30) :44-46.

[3]关吉臣.田径训练运动员生理机能评定及负荷诊断[J].哈尔滨师范大学自然科学报, 2006 (4) :102-103, 108.

举重运动员力量训练 篇8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13—2014年度训练周期,确定研究对象为为宁夏回族自治区运动会做准备的自治区体校举重队7个级别12名优秀女子运动员。七个级别分别为(kg):48、53、58、63、69、75、75+;对应级别的人数为(人):2、2、3、1、2、1、1;对应的年龄为:16.8±0.8、16.4±0.5、17.1±0.6、17.5、16.2±0.6、17.2、17.6;对应身高(cm)为:153±1、158±1.5、162.4±1.7、162.5、166±2.1、169、167。

1.2 研究方法

(1)专家访谈法。与自治区体校教练进行讨论交流,总结关于运动员年度训练的意见。

(2)文献资料法。利用网络或图书馆收集女子举重运动员年度训练特征有关的文献资料,丰富研究的参考资料、理论依据。

(3)观察法。观察研究对象的训练情况,训练内容、记录下研究对象的身体机能指标、训练安排变化情况、竞技实力指标等。训练安排上,教练组定期总结,统计训练方法、手段、负荷、内容等,同时也包括每课、每周训练的公斤数,训练课的安排、公斤数、时间的比例等;在监控训练周期上,统计训练内容,总结每个阶段,训练比例和安排;就训练强度而言,可以通过控制生理生化指标,通过对每周、每阶段各个级别的强度所占比例进行监控。

2 女子举重运动员的年度训练评定

2.1 训练计划特征分析

年度训练安排根据任务要求、参赛目标和两个竞赛期来做出训练安排,安排为两个大周期,也就是双周期安排。

2.1.1 第一周期训练特征

第一训练周期持续时间约5个月,主要包括3个阶段:冬训期、比赛前期、调整期,时间分别为16周、4周和1周。第一训练周的重点是提高运动员身体机能,改善身体素质。训练的负荷较大,将辅助项目训练、半技术动作、专项技术动作作为主要手段,提高专项能力及素质。大强度周的周一、周三、周五全天训练,周二、周四、周六只下午训练;而小强度周只训练下午。大强度周的周一和周二的运动强度为90%~100%,周三的运动强度为95%~100%,周四定为小强度训练,周五为大运动强度,周六强度为90%~95%,周日休息。小强度周的周一到周三的运动强度为80%,周四为小强度训练,周五为综合大运动强度训练,周六运动强度为80%~90%。总体来看,训练计划呈现出“两大一小”的变化。

2.1.2 第二周期训练计划特征

第二周训练计划的时间也是5个月左右,将其分为了3个阶段,夏训期、比赛前期与调整期。这个时期的训练重点是,加强专项能力训练,以更加接近比赛中承受的专项能力,帮助运动员调整好心态,规范专项技术动作。训练负荷遵循第一周期的训练特征“两大一小”,每周安排7~9次的训练,小强度周只训练下午时段;大强度周的周一、周三和周五训练全天,每节课的训练时长为150 min左右。

2.2 训练内容分析

就年度训练内容而言,多为训练专项能力的内容。通过专家访谈,优先选出训练中比较常用的11项内容作为指定评定指标,实力推、窄硬拉、宽硬拉、架上挺、后蹲、下蹲翻、高翻、高抓、挺举、抓举、前蹲。接下来是观察这11项指标的变化程度及情况,以测定训练内容是否科学。通过对被研究者中的两名运动员进行跟踪观察,经过上述11项的专项训练之后,这两名运动员的训练内容成绩、专项成绩有很大的提高,并逐渐接近了个人竞技水平的高峰。这也表明在此年度训练期中,女子举重队的训练内容的选取和安排科学合理,上述11项专项指标是适合女子运动员的评价指标,可以提升女子运动员的专项能力和竞技能力。

2.3 负荷特征分析

训练负荷也就是在训练过程中通过心理练习、身体练习刺激运动员机体,其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训练强度与训练量。负荷量可以体现负荷对机体刺激的大小程度;负荷强度可以体现负荷对机体刺激程度的深浅情况。所安排的训练负荷是否科学合理影响着训练的周期目标,是评价训练安排合理性的重要指标之一。

在年度训练计划中,主要是以运动员的训练强度为主,体现出小步子、快节奏、高强度的负荷安排特征。经过对比分析,53 kg和58 kg级别的选手在训练量和训练强度上比较合理,也说明训练负荷的安排也比较合理。

2.4 生理生化特征

通过检测被研究对象的运用机能,了解运动员生化特点。在每天早上安排采血测试,内容包括Hb、HCT、WBC、RBC等。测试结果表明,白细胞、血红蛋白等血液指标的变化在可控范围之内,运动员拥有较为良好的机能水平。肌酸激酶指标变化较大,体现了变化中的训练强度,总的说来,运动员的机能恢复较好。就睾酮指标而言,其范围在30~40 ng/d L,体现出运动员的体能状况只是处于一般水平,会影响到训练结果。

3 结语

年度训练安排的是双周期训练,每周期时间约5个月,周期内负荷安排呈“两大一小”的变化特征;训练内容主要是以11项专项、半技术工作训练为主,运动员的训练成绩、专项成绩均有提高,因此训练内容的选择和安排是科学合理的;训练负荷上,重视训练强度,训练负荷安排体现了小步子、快节奏和高强度特点;训练量与训练强度的搭配合理;女子运动员的常规机能指标稳定,除了血清睾酮水平偏低影响训练效果外,其他指标虽有变化,但处于可控范围之内。

摘要:高水平赛事密集化分布的今天,部分优秀运动员每年都会参加几次大型比赛,目的是获取锦标或者实现以赛代练的目的。运动员每年的训练计划是不一样的,在举重项目训练中,要结合每年重要的大型举重赛事和年度训练目标来确定训练安排。文章以宁夏回族自治区体校的12名优秀女子运动员为研究对象,根据其训练内容、计划、强度,总结出优秀女子举重运动员的年度训练特征。

关键词:女子举重,运动员,年度训练,特征

参考文献

[1]李文涛,邱丽.优秀女子举重运动员年度训练特征的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4(3):81-86.

举重运动员力量训练 篇9

关键词:女子举重; 年度训练; 特征

中图分类号:G808.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2076(2014)03-0081-06

收稿日期:2013-09-25

作者简介:李文涛(1983-),男,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运动训练学理论。

作者单位:1.山东体育学院,山东 济南250102;2.山东现代学院,山东 济南250014

在以奥运战略、全运战略为主导的国内竞技体育领域,四年一个大周期的训练安排在女子举重项目中最为常见。但在当今高水平赛事呈现密集化特点的格局下,一些优秀运动员,每年都要参加1~2次国际或国内的重大比赛,以达到以赛代练或是获取锦标的目的。因此,在四年的大周期训练中,每年的训练安排方式绝不是一成不变的。在训练计划安排中,要根据每年的训练目标以及围绕的重要比赛进行。可以说年度训练计划安排在女子举重项目整体训练安排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对女子举重优秀运动员年度训练安排的评定就显得尤为重要。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2009-2010年度训练周期,以备战2012年伦敦奥运会国家女子举重队7个级别的28名优秀运动员为研究对象,全部为健将级以上运动员,具体情况见表1。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通过图书馆和 Internet 互联网检索和收集以“女子举重”和“年度训练”为关键词的相关文献资料,为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材料。

1.2.2专家访谈法

采取开放式访谈的方法与国家队部分教练员进行了交流与讨论。归纳和总结他们关于运动员年度训练方面的意见,为进行实证性研究奠定基础。

1.2.3观察法

跟踪观察国家女子举重运动员的训练情况,观察内容包括训练课、测验课、队内总结会等,详细记录运动员机能指标、专项竞技实力指标以及训练安排的变化情况。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第30卷第3期2014年6月 李文涛,等优秀女子举重运动员年度训练特征的研究No.3 20141)训练安排 教练组每周进行小结,对训练内容、方法、手段、负荷安排等进行统计。以及训练课的安排、每周、每课训练公斤数、每节训练课的时间和公斤数的比例等进行统计。

2)训练周期的监控 根据对训练内容的统计,对每个训练阶段进行总结,并计算训练安排及比例。

3)训练强度的监控 运用生理生化指标进行控制,并对每周和每个阶段各级强度所占的百分比进行监控。

2优秀女子举重运动员年度训练的评定

2.1训练计划安排特征的分析

国家女子举重队优秀运动员在年度训练计划安排方面,按照训练周期年度参赛目标和任务要求,并依据一个年度两个竞赛期,将全年的训练按两个完整的大周期组织实施,即双周期安排。具体安排如下:

2.1.1第一周期训练安排特征

本周起时间持续5个月左右,主要分为冬训期、比赛前期和调整期3个阶段(见表2)。

从表2中可以看出,本周期的训练重点是提高机体机能能力,发展身体素质。训练中广泛采用较大负荷,以专项技术动作、半技术动作和辅助项目训练为手段,提高专项素质和专项能力。从训练负荷特点上看,大强度周每周一、三、五全天训练,周二、四、六下午训练;小强度周只在下午进行训练。大强度周的星期一、星期二为90%~100%的运动强度,星期三为95%~100%的运动强度,星期四为小强度训练,星期五为抓挺合练的大运动强度,星期六为90%~95%的运动强度,星期天积极性休息调整。小强度周的星期一至星期三为80%的运动强度,星期四为小强度训练,星期五为抓挺合练的大运动强度,星期六为80%~90%的运动强度。整体而言,训练负荷安排呈现“两大一小”的起伏变化。

2.1.2第二周期训练安排特征

本周起时间持续5个月左右,主要分为夏训期、比赛前期和调整期3个阶段(见表5)。

从表5中可以看出,本周期训练计划安排的主要任务是,进一步加大专项能力的训练强度,使其更接近于比赛所承受的专项能力,并在专项技术动作规范和心理调节方面做好准备。负荷安排还是遵循“两大一小”的起伏变化,每周安排6~9次训练课,大强度周的周一、三、五全天训练,小强度周还是只在下午安排训练,每课时间150分钟左右,具体训练计划见表6、表7。

2.2训练内容安排特征分析

从举重队平时训练计划中可以看出,在年度训练内容安排上,以贴近专项形式的训练内容为主。通过专家访谈,我们优选出训练中常用11项内容作为评定指标,包括:抓举、挺举、高抓、高翻、下蹲翻、前蹲、后蹲、架上挺、宽硬拉、窄硬拉、实力推。通过观察11项评定指标变化情况,初步评定训练内容的科学性。

通过跟踪记录国家女子举重队优秀运动员在2009年冬训、夏训以及2010年冬训、夏训专项训练内容指标变化情况,整理并统计出国家优秀女子举重运动员专项指标统计表及曲线图,下面以国家女子举重重点级别的两名优秀运动员为例,对训练内容安排方面进行分析与评定。

2.3训练负荷特征分析

训练负荷是指在训练过程中以身体练习或心理练习为基本手段,对运动员机体施加的训练刺激。训练负荷包括训练量和训练强度两方面,负荷量反映负荷对机体刺激的量的大小,负荷强度反映负荷对机体刺激程度的深浅。训练负荷安排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对整个训练计划安排的成功与否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评价训练安排的关键性指标之一。

本研究通过对国家女子举重队优秀运动员在2009年10月至2010年7月期间负荷安排情况的调查分析,整理统计出国家女子举重28名优秀运动员训练负荷安排统计表及曲线图,在此以国家女子举重队两名优秀运动员为例,对训练负荷安排方面进行分析与评定。

2.4生理生化特点和机能评定

2.4.1生理生化指标特征

通过对2009-2010训练周期中运动员的常规机能检测和分析,全面了解国家女子举重运动员的生理生化特点。测试时间为每周一晨起安静状态下7:00-8:00采血测试。测试指标包括:血红蛋白(Hb)、红细胞(RBC)、白细胞(WBC)、红细胞压积(HCT)。测定仪器:日本产F820型血球计数仪;并运用美国产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肌酸激酶和血尿素,运用美国产贝克曼化学发光仪测定血清睾酮、皮质醇。全部数据采用Excel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4.2个案分析

以国家女子举重队重点运动员刘××为例,对其在2009-2010年度训练周期中不同阶段各项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情况进行统计分析,通过纵向比较、系统论证、综合判断,从中探求该运动员的竞技实力与其机能指标之间的规律性联系。以便于在今后的训练中更好的评定运动员的身体机能状态和竞技能力状态。

2.4.2.1肌酸激酶指标的变化分析

2.4.2.2血尿素指标的变化分析

2.4.2.3血清睾酮指标的变化分析

3结论

3.1本年度训练周期训练计划安排以双周期为主,持续时间均在5个月左右,且每个周期训练负荷安排均呈现“两大一小”的起伏变化特点。

3.2训练内容上以抓举、挺举、高抓、高翻、下蹲翻、前蹲、后蹲、架上挺、宽拉、窄拉和实力推等11项专项及半技术动作练习为主,本周期女子举重队运动员的专项成绩以及主要训练内容指标成绩均逐步提高或保持在较高水平上,接近或达到个人竞技水平的巅峰期,这说明2009-2010年度训练周期,国家女子举重队在训练内容的指标选取以及安排方面是合理的。

3.3在训练负荷方面,国家女子举重队在年度训练安排中,以训练强度为主旋律,在训练中体现出“高强度、快节奏、小步子”的训练负荷安排特点,队员的训练节奏从曲线图上非常相近,强度和量的搭配均比较合理,这说明国家女子举重队在训练负荷安排方面是较为科学和有效的。

3.4年度训练中女子举重运动员常规机能指标比较稳定,随训练安排的不同而出现不同的变化,但波动幅度均处于可控制的范围以内,相对来说血清睾酮指标含量较低,可能会影响训练效果。

参考文献:

[1]田麦久,武福全,等.运动训练科学化探索[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8.

[2]罗陵.我国优秀男子举重运动员专项力量训练与运动创伤相关因素的探讨[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6,9(4):26-28.

[3]马建平.关于女子举重科学化训练的研究[J].安徽体育科技,2001(3).

[4]马文辉,马文柱,杨志俊.保加利亚举重训练综述[J].山东体育科技,1998(4):28.

[5]姚景远.举重训练新探索[J].辽宁体育科技,2003(4):36.

[6]严章群.举重全年训练计划中大周期的划分与安排[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5(1):36.

[7]冯连世,等.优秀运动员身体机能评定方法[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

[8]国家女子举重队.2012年奥运备战训练计划和工作安排[Z].2009.

[9]举重部.女子举重项目2010年备战伦敦奥运会工作总结[Z].2010.

[10]国家女子举重队.国家女子举重队2010年度训练计划安排表[Z].2010.

本研究通过对国家女子举重队优秀运动员在2009年10月至2010年7月期间负荷安排情况的调查分析,整理统计出国家女子举重28名优秀运动员训练负荷安排统计表及曲线图,在此以国家女子举重队两名优秀运动员为例,对训练负荷安排方面进行分析与评定。

2.4生理生化特点和机能评定

2.4.1生理生化指标特征

通过对2009-2010训练周期中运动员的常规机能检测和分析,全面了解国家女子举重运动员的生理生化特点。测试时间为每周一晨起安静状态下7:00-8:00采血测试。测试指标包括:血红蛋白(Hb)、红细胞(RBC)、白细胞(WBC)、红细胞压积(HCT)。测定仪器:日本产F820型血球计数仪;并运用美国产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肌酸激酶和血尿素,运用美国产贝克曼化学发光仪测定血清睾酮、皮质醇。全部数据采用Excel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4.2个案分析

以国家女子举重队重点运动员刘××为例,对其在2009-2010年度训练周期中不同阶段各项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情况进行统计分析,通过纵向比较、系统论证、综合判断,从中探求该运动员的竞技实力与其机能指标之间的规律性联系。以便于在今后的训练中更好的评定运动员的身体机能状态和竞技能力状态。

2.4.2.1肌酸激酶指标的变化分析

2.4.2.2血尿素指标的变化分析

2.4.2.3血清睾酮指标的变化分析

3结论

3.1本年度训练周期训练计划安排以双周期为主,持续时间均在5个月左右,且每个周期训练负荷安排均呈现“两大一小”的起伏变化特点。

3.2训练内容上以抓举、挺举、高抓、高翻、下蹲翻、前蹲、后蹲、架上挺、宽拉、窄拉和实力推等11项专项及半技术动作练习为主,本周期女子举重队运动员的专项成绩以及主要训练内容指标成绩均逐步提高或保持在较高水平上,接近或达到个人竞技水平的巅峰期,这说明2009-2010年度训练周期,国家女子举重队在训练内容的指标选取以及安排方面是合理的。

3.3在训练负荷方面,国家女子举重队在年度训练安排中,以训练强度为主旋律,在训练中体现出“高强度、快节奏、小步子”的训练负荷安排特点,队员的训练节奏从曲线图上非常相近,强度和量的搭配均比较合理,这说明国家女子举重队在训练负荷安排方面是较为科学和有效的。

3.4年度训练中女子举重运动员常规机能指标比较稳定,随训练安排的不同而出现不同的变化,但波动幅度均处于可控制的范围以内,相对来说血清睾酮指标含量较低,可能会影响训练效果。

参考文献:

[1]田麦久,武福全,等.运动训练科学化探索[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8.

[2]罗陵.我国优秀男子举重运动员专项力量训练与运动创伤相关因素的探讨[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6,9(4):26-28.

[3]马建平.关于女子举重科学化训练的研究[J].安徽体育科技,2001(3).

[4]马文辉,马文柱,杨志俊.保加利亚举重训练综述[J].山东体育科技,1998(4):28.

[5]姚景远.举重训练新探索[J].辽宁体育科技,2003(4):36.

[6]严章群.举重全年训练计划中大周期的划分与安排[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5(1):36.

[7]冯连世,等.优秀运动员身体机能评定方法[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

[8]国家女子举重队.2012年奥运备战训练计划和工作安排[Z].2009.

[9]举重部.女子举重项目2010年备战伦敦奥运会工作总结[Z].2010.

[10]国家女子举重队.国家女子举重队2010年度训练计划安排表[Z].2010.

本研究通过对国家女子举重队优秀运动员在2009年10月至2010年7月期间负荷安排情况的调查分析,整理统计出国家女子举重28名优秀运动员训练负荷安排统计表及曲线图,在此以国家女子举重队两名优秀运动员为例,对训练负荷安排方面进行分析与评定。

2.4生理生化特点和机能评定

2.4.1生理生化指标特征

通过对2009-2010训练周期中运动员的常规机能检测和分析,全面了解国家女子举重运动员的生理生化特点。测试时间为每周一晨起安静状态下7:00-8:00采血测试。测试指标包括:血红蛋白(Hb)、红细胞(RBC)、白细胞(WBC)、红细胞压积(HCT)。测定仪器:日本产F820型血球计数仪;并运用美国产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肌酸激酶和血尿素,运用美国产贝克曼化学发光仪测定血清睾酮、皮质醇。全部数据采用Excel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4.2个案分析

以国家女子举重队重点运动员刘××为例,对其在2009-2010年度训练周期中不同阶段各项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情况进行统计分析,通过纵向比较、系统论证、综合判断,从中探求该运动员的竞技实力与其机能指标之间的规律性联系。以便于在今后的训练中更好的评定运动员的身体机能状态和竞技能力状态。

2.4.2.1肌酸激酶指标的变化分析

2.4.2.2血尿素指标的变化分析

2.4.2.3血清睾酮指标的变化分析

3结论

3.1本年度训练周期训练计划安排以双周期为主,持续时间均在5个月左右,且每个周期训练负荷安排均呈现“两大一小”的起伏变化特点。

3.2训练内容上以抓举、挺举、高抓、高翻、下蹲翻、前蹲、后蹲、架上挺、宽拉、窄拉和实力推等11项专项及半技术动作练习为主,本周期女子举重队运动员的专项成绩以及主要训练内容指标成绩均逐步提高或保持在较高水平上,接近或达到个人竞技水平的巅峰期,这说明2009-2010年度训练周期,国家女子举重队在训练内容的指标选取以及安排方面是合理的。

3.3在训练负荷方面,国家女子举重队在年度训练安排中,以训练强度为主旋律,在训练中体现出“高强度、快节奏、小步子”的训练负荷安排特点,队员的训练节奏从曲线图上非常相近,强度和量的搭配均比较合理,这说明国家女子举重队在训练负荷安排方面是较为科学和有效的。

3.4年度训练中女子举重运动员常规机能指标比较稳定,随训练安排的不同而出现不同的变化,但波动幅度均处于可控制的范围以内,相对来说血清睾酮指标含量较低,可能会影响训练效果。

参考文献:

[1]田麦久,武福全,等.运动训练科学化探索[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8.

[2]罗陵.我国优秀男子举重运动员专项力量训练与运动创伤相关因素的探讨[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6,9(4):26-28.

[3]马建平.关于女子举重科学化训练的研究[J].安徽体育科技,2001(3).

[4]马文辉,马文柱,杨志俊.保加利亚举重训练综述[J].山东体育科技,1998(4):28.

[5]姚景远.举重训练新探索[J].辽宁体育科技,2003(4):36.

[6]严章群.举重全年训练计划中大周期的划分与安排[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5(1):36.

[7]冯连世,等.优秀运动员身体机能评定方法[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

[8]国家女子举重队.2012年奥运备战训练计划和工作安排[Z].2009.

[9]举重部.女子举重项目2010年备战伦敦奥运会工作总结[Z].2010.

残疾人举重运动员训练系统的研究 篇10

我国残疾人举重队在历届残奥会和国际比赛中, 多次取得优异成绩, 目前她们正在为备战2012年伦敦残奥会举重比赛而努力拚搏, 全国人民期盼着中国残疾人运动员再创佳绩, 扬国威, 实现中国残疾人运动员在下届残奥会取得历史性的新突破。

残疾人举重器材要求具有特殊性和创新性。研究在历届残奥会上, 中国运动员取得优异成绩的背后, 都有一支多学科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科研保障队伍和必要的仪器设备保障条件, 多学科技术保障对训练科学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中国残疾人举重运动员进行科学有效的训练, 保障与提高他们的竞技水平是非常重要的课题。我们提出研制新型举重训练系统是在十几年训练残疾举重运动员的实践基础上, 结合生物力学、数据监控技术方法, 设计适合残疾举重运动员的训练系统, 为保障新型举重训练系统的科学有效性。要求新的系统具有以下功能特征;a.具有卧推训练比赛的运动过程形式;b.举重杠铃轨道控制滑道可实现轨迹运动路线和稳定性控制, 实现臂推全程、分程负载肌群重复训练、退让训练及超负荷训练。c.辅助升降杠铃角控机构设计, 实现自控推举杠铃助力上移, 减少教练或辅助人员协助。d.光电开关传感器及软件程序设计, 实现臂推全程、分程位移距离、速率、次数等数字显示。e.杠铃下落安全控制升降卡台, 保障下落杠铃对运动员的安全保护。

该训练系统的研制将使残疾举重运动员训练实现多维技术保障, 为更加科学训练创造有利条件。本项目由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立项, 哈尔滨体育学院承担了研究任务, 研究成果在训练实验过程中得到了国家残疾人举重集训队和部分省、市残疾人举重集训队教练们的好评, 同时也填补了残疾举重运动员训练器械的国内、外空白。

2 残疾举重运动员训练系统结构与功能

2.1 系统结构示意图 (见图1)

2.2 结构功能

2.2.1 杠铃推举杆;运动员卧推杠铃发力握杆。

2.2.2 可调杠铃上连接转动臂;

引导杠铃上推移动轨迹槽, 控制运动员上推正确轨迹。上端与回落杠铃滑动支撑架上端铰链连接。

2.2.3 回落杠铃拉线架;连接推举杠铃和回落杠铃钢索。

2.2.4 回落杠铃滑动支撑架;

引导杠铃回落的轨道及举重杠铃卧推平台的前支撑架。引导杠铃的钢套套在支撑架外, 并与支撑架形成滑动配合。

2.2.5 推举数据显示器;显示运动员推举次数和每次推举的速度。

2.2.6 杠铃上推基准位置;运动员杠铃预推前的位置点。

2.2.7 举重杠铃卧推平台;运动员仰卧的平台。

2.2.8 回落杠铃控制踏板;运动员用脚控制回落杠铃的升降。

2.2.9 杠铃上推基准位置控制台;调整运动员推举杠铃预推前的位置点的装置和放置推举杠铃的支点位置。

2.2.1 0 杠铃上推基准位置控制支架;杠铃上推基准位置控制台的安装固定架和卧推平台的侧支架。

2.2.1 1 杠铃回落控制器;

控制回落杠铃的回落位置。一面为台阶状, 另一面上端铰链固定在回落杠铃架上, 中间固定一钢索与踏板回落杠铃控制踏板连接, 下端连接拉簧。

2.2.1 2 杠铃回落控制器拉簧;拉紧或松开杠铃回落控制器的开角。

2.2.1 3 回落杠铃;推举杠铃回落减重配重, 钢索连接推举杠铃。

3 工作原理与主要技术指标、特点

3.1 工作原理

运动员训练时, a.教练员或运动员将卧推平台 (7) 两侧的杠铃上推基准位置控制台 (9) 调整到杠铃上推基准位置, 同时将回落杠铃 (13) 提升到相应位置的高度, 用杠铃回落控制器 (11) 托住, 使失去重量势能不能回落到原来位置。将上推杠铃杆 (1) 两端放在上面, 使杠铃保持水平状态。b.调整好可调杠铃上连接转动臂 (2) 的角度 (引导杠铃上推移动的正确轨迹槽, 控制运动员上推正确轨迹。c.运动员上平台仰卧在上推杠铃下, 双手握在发力点上。d.向上推举, 杠铃沿着杠铃上连接转动臂 (2) 的槽引导移动向上运动, 连接推举杠铃的钢索松弛。上推速度取决于臂的力量速度。当杠铃从上行向下运动时, 如果需要减轻运动员臂的支撑回位的重量, 运动员或教练蹬或拉动回落杠铃控制踏板 (8) , 其钢索拉动杠铃回落控制器 (11) , 使控制器的托板移动打开, 使回落杠铃 (13) 恢复了向下的势能重量使杠铃下降并将松弛的钢索拉紧, 将推举到最高点的杠铃悬吊失去重力。打开推举数据显示系统, 设在可调杠铃上连接转动臂 (2) 上的多组光电开关通过光点的通断, 将记录下上举杠铃的运动次数运动速度并以数字形式显示。

借助此原理, 运动员可以随意控制推举杠铃的训练方式 (配比好上举杠铃和回落杠铃的重量比) , 如上推举用力, 回位可放松拉回, 退让性训练和回拉阻抗训练等, 并能记录训练过程的数据。

3.2 主要技术指标

3.2.1 卧推台式架工作面积:2000mm*1800mm。

3.2.2 负载杠铃推举距离1000 mm, 极限重量300kg。推举杠铃轨迹角+-30O。

3.2.3 辅助升降杠铃极限重量300kg。

3.2.4 杠铃下落安全控制升降卡台上下移动500 mm。

3.2.5 显示:推举次数0~99, 动作速率次/秒。

3.2.6 臂展推角-30~+90O。

3.3 特点

本研究针对残疾举重运动员训练特点提出并研制新型举重训练系统, 该成果结合机械、计算机数据反馈、生物力学技术方法, 实现了举重杠铃轨道控制轨迹运动路线和稳定性控制, 实现臂推全程、分程负载肌群重复训练、退让训练及超负荷训练。辅助升降杠铃角控机构设计, 实现自控推举杠铃助力上移, 减少教练或辅助人员协助。光电开关传感器及软件程序设计, 实现臂推全程、分程位移距离、速率、次数等数字显示。杠铃下落安全控制升降卡台, 保障下落杠铃对运动员的安全保护。

4 结论

该研究成果是非常适合残疾举重运动员的训练系统, 具有实用性、安全性、科学有效性, 将对残疾举重运动员训练实现多维学科技术保障、提高竞技水平, 创造有利技术支撑条件, 填补了残疾举重运动员训练器械的国内、外技术空白, 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

摘要:我国残疾人举重队在历届残奥会和国际比赛中, 多次取得优异成绩, 针对残疾人举重运动员训练系统进行了研究。

上一篇:脑卒中后抑郁症护理下一篇:光纤线路自动切换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