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教学模式

2024-05-01

设计教学模式(精选十篇)

设计教学模式 篇1

机械类专业的教学不像其他专业教学一般,多以理论为主,机械类专业较为偏重的是实际操作,多上手才能得到更多的锻炼,才能对本专业有更好的认识。由于扩招政策的推行,导致了现今大学生的可以动手操作的机会显著减少,这对于学生以后的发展也有一些小小的影响。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总是先进行机械设计的理论课教学,待理论课教学进行两到三周之后,再加入实践设计课程。这种教学课程安排虽有其可取之处,但也有其不足之处,例如会造成知识的断层,为解决这一问题,提出了理论教学与课程设计并行的教学模式。

二、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分析

传统的机械设计教学模式是将理论教学与实操教学分开进行的,这是一种分离式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带教老师有着长达数年的教学经验,在课堂上可以让学生学到扎实的基础知识,但实际操作的欠缺仍旧是一大硬伤。这是现今人才培养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重学轻用现象。正因为这种分离式的教学模式,使得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看起来好像完全不同的,没有联系的样子。开展这两门课程的初衷是为了使他们相辅相成,使得学生通过实践课程可以更好的理论知识,所学到的理论知识也能很好的指导实践操作。但这一目的似乎并未达到,反而有所背离,致使学用脱节。学用脱节是导致学生尽管很好的学习了理论知识,但仍不能很好的应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操作的根本原因。当学生开始课程设计时,因为前面所提到的这些原因,他们并不能很好的将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到课程设计中去,也不知道该从那个点着手,不能深究问题,最后只能仓促了事,着实令人惋惜。这便是这种分离式教学所带来的不好之处,虽然就这种教学模式也有其存在的必要性,也有其可取之处,但笔者认为,瑕不掩瑜,只有进行完善与整改,才能使的教学模式变得更加的科学合理。

三、对并行教学模式的探索

任意选取一班学生,进行机械设计理论教学与课程设计并行模式的试点班级,以下为主要做法:

(一)同时进行理论教学与课程设计

以往传统教学模式理论教学与课程设计的开展是有时间差的,在本次探索实践中,打破了传统的桎梏,两项教学工作同时进行,即开课就开始布置课程设计,使得课程设计与理论教学结合的更为紧密。这将以往的课程设计进行了拆分重组,目的是为了更符合这种两者同时进行的新模式。

(二)以具体项目为主线进行教学工作

设计项目的选取要选取涉及面较广,最好可以综合机械设计的基础知识及其进阶。减速器设计极为符合这一要求,这一项目包括了教材中的诸多内容,比如教材中所提到的零件的传动,连接部分以及零件承受外界压力的程度等[1]。选取这一项目作为主线,能够使得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更加深入,对一些通用常用的设计方法也可以有所了解,有所掌握。将减速器设计作为主线来进行教学是很可行的。除此之外,对于教学设计,笔者认为,应该整合课程与项目,确保项目设计中所涉及到的一些设计知识尽可能都的包括在教学内容当中,在进行教学安排时也应考虑项目的工作进展,争取“知”与“行”可以达到高度统一。此外,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应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讲解。

(三)以学习任务的形式促使学生产生兴趣

将全班进行分组,并将减速器设计的项目进行拆分,拆分所得的几个小项分别分配给各个小组,并保证小组内成员人人都可以参与到此项目的设计当中来,并在设计当中均能起到一定的作用。这种任务分配的方式,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使得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这项活动中来,这对于学习兴趣的培养也是极有益处的。此外,还可以增加答辩之类的项目,让每一位同学都能站到讲台上阐述自己的想法与设计,这对激发学生创新思维有很大的帮助。

四、模式变革的效果

通过模式变革的实验,所得结果多积极向上,改善较大多体现在以下几个方向:

(一)学生主导学习,学习兴趣明显提高

传统学习模式多由老师主导学习进度,进行模式变革,采用理论教学与课程设计并行教学的模式后,学习进度变为由学生主导,增强了灵活性,也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学生学习更为主动,之前所出现的一些不好的现象例如开小差,打瞌睡等小动作[2]也有所减少。

(二)师生之间交流增多,效果显著

理论教学与课程设计并行教学模式,极大程度的激发了学生深入探究的积极性,越深入,发现的问题便也越多,此时便会主动向老师请教,和老师进行交流,师生之间的思想碰撞也能给对方带来灵感的火花,无论是对于教师还是学生,都极有帮助。

(三)拥有足够设计时间,质量得到明显提升

传统教学模式留给学生进行课程设计的时间并不充裕,经过变革之后,课程设计的时间被大大拉长,也给了学生能够深入探究的机会,这对设计质量的提升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五、结论

虽然本次实验只是初步尝试且还有一些不足之处,但机械设计理论教学与课程设计并行教学模式所带来可以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笔者认为可以将这一模式同样也应用到机械类专业的其他课程中去,唯有使知行合一,才能更好的应用所学到的知识,最不应该空怀宝藏却不知其应用之法。知理论,懂实践,才是上佳之道。

摘要:虽然传统的机械设计理论教学模式确有其优势,但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方面却有所欠缺,故应有所革新。本文综合我校当前教学当中所存在的问题,并分析现有的机械设计的教学模式,从相关方面详尽说明了理论教学与课程设计并行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机械设计理论教学,并行,教学研究

参考文献

[1]迎春,王利华.机械设计理论教学与课程设计并行教学模式的探索[J].时代教育,2015,12(21):14-16.

[2]庞兴华,解芳.CDIO教学模式在机械设计教学中的研究和实践[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5,22(33):134-138.

设计教学模式 篇2

教学目标:

1.学会前鼻韵母an in en和整体认读音节yin及其四声,能够读准音,认清形。

2.能准确拼读音节,读准三拼音节。

3.读准带有anenin的词语,认识4个生字。

教学重难点:

an en in的正确发音。

教学准备:

情境图、字母卡片、课件

教学流程:

一、迁移知识,导入新课

今天老师的手里有一些拼音卡片,可是老师的记性不好,不知道该怎样读了,同学们愿意帮帮我吗?出示复韵母四声的卡片,请学生认读。

二、启发引导,发现规律。

1、课件动画跳出an  en  in(板书)

今天可爱的拼音家族又来了几位新朋友,仔细看看,你发现了什么?

生:(都有一个n)(每一个韵母前面都有一个单韵母)

教学-n的发音

这几位都有一个-n,不过他不是声母“n”,他跟在单韵母后面,我们叫他韵尾。但他   的   发音和声母“n”有关系。我们只发“n”的前半部分,用舌尖顶住上齿背(手势)让气流从鼻孔里出来。因为是韵尾,所以要读得轻一点。

教师示范,学生模仿发音。

小结:an  en  in这三个韵母后面都有一个从鼻子出气的韵尾,所以我们叫他前鼻韵母。(板书:an en in)

三、 运用规律,自主学习

(一) 学习前鼻韵母an。

1、 我们现在会读单韵母a,又学会了韵尾-n,那将他们合起来该怎么读呢?

学生试着发音,老师相机引导。

2.师:谁能编一个顺口溜来记一记呢?

3.an来时还带来四顶帽子,你们知道这四顶帽子都是谁吗?

同学们真聪明,那么,这四顶帽子戴在谁的头上?相机板书ān  án  ǎn  àn

指名读,正音。

想一想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字带有这个音节呢?

(二)、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是用什么方法学的an?师引导总结:练读音  读四声  记韵母

(二)教学en in

1.引导学生用学习an的学习方法来自主合作学习en in

2.小组汇报。

请小老师到前面来讲。

(三)认读带调韵母

三个带调的前鼻韵母来到了一起做游戏,老师想看看你们是否还能认出他?好,请看大屏幕(出示各种声调的前鼻韵母,请学生认读)

课间小游戏。

(五)学习整体认读音节yin

师:看到小i,老师又想起它有一个时时刻刻总和它连在一起的大y爸爸,瞧,整体认读音节yin又出现了,它的读音和前鼻韵母in是一样的。

指名读。

它们也有四顶帽子,帽子戴在谁的头上呢?

出示:yīn  yín  yǐn  yìn  同桌读。

请用yin及其四声说话。

四、复习巩固

1.师:小朋友,今天老师还请来了四个好朋友。大家欢迎他们!(一名学生戴小熊的头饰,提着篮子上台 。 )小熊,怎么只来了你呀?

小熊自我介绍:

今天真不巧,我的三个朋友都生病了。我要到果园里去摘果子送给他们补补身子。(黑板上面贴有不同颜色和名字的水果,背面写有学过的声母、韵母、音节。)

啊!果园里这么多水果成熟了。 (摘不到)可是这么多水果怎么摘呢?(诱导学生帮他摘下来)

2.生摘水果。

师:小朋友真有爱心,都想帮助小熊。可是,每个果子背后都有一个小秘密,你得把它说给大家听,说对了,这个果子才能送给小熊。老师要请坐得最端正的小朋友上来摘果子。 (本课生母和前鼻韵母相拼的音节)

小熊:篮子里有这么多水果,这下,我的好朋友们一定很高兴。谢谢大家!再见

2.  小朋友的表现真是棒极了!老师想请大家帮个忙。好吗?刚才老师接到文具店阿姨的电话,她有一批新文具,可是这些文具缺少标签。想让我替他贴上去,我觉得小朋友这么能干,肯定能帮老师做好这件事情。

1)、我们来认识一下是些什么文具呢?(出示实物文具:转笔刀、字典、文具盒、铅笔、圆珠笔、写字本)

2、阿姨还准备好了标签呢,出示 卡片:zhuan bi dao ,zi dian ,wen ju he, qian bi ,xie zi ben 。

师:这些卡片谁愿意帮助贴一下?那么就仔细地读读这些,小朋友可以同桌之间一起读读找找。(学生自由读)

3、有小朋友找到了吗?请他走到前面说说。(对了鼓掌)

4、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大家贴上去的的标签。读读

(三)学习纯句子。

师:为了感谢小朋友们,营业员阿姨给我们送来了一盒积木,老师把它们搭成了两件礼物。是什么呢?

1.(屏幕出现一只小鸟)

师:快看,有一只小鸟飞来了,这只小鸟的身上有6个小秘密,(小鸟由几块积木拼成,每块积木都有音节或音节词),小朋友,想知道其中的秘密吗?

2.大家仔细看哦,秘密马上就出来了。(媒体演示)点击小鸟,屏幕以横线为单位跳出音节。

wo de ji mu zhen hao wan,

da zhi xiao niao fei lan tian。

学生逐词拼读。

3.连词成句。

师:谁能把这些音节连起来读?

(1)试读 (2)范读(指导轻声的读法)(3)指名读 (4)加上动作齐读

4.拓展说话。

师:还有一件是什么呢?

屏幕出示: “火箭”学生练习说句。

小屋 Wo de ji mu zhen hao wan, da zuo huo jian zhen mei li .

(小鸟:我的积木真好玩,搭只小鸟飞蓝天。小屋:我的积木真好玩,搭只火箭飞蓝天。)

5、现在我们把两件礼物的秘密连起来读一读。看哪几位小朋友读得最好,表演得最好。

五、总结:小朋友们,在这节课上你都学到了哪些知识?请用你聪明的大脑来想一想。

设计教学模式 篇3

【关键词】支架;自主学习;艺术设计应用软件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设计产业发展迅猛,产业的转型升级对人才提出新要求,需要更新知识能力强、学习能力高、有一定合作精神的创新型人才。因此高校自主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由技能培养向能力培养转变,培养技能实操类课程中学生解决真实问题的技术思维和技术整合能力。但是设计学专业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薄弱,缺乏问题探究精神和创新精神,离教学国际化、信息化、学科交叉化的背景下复合型创新人才标准還有距离。

艺术设计应用软件是设计方案可视化表达的重要工具之一,主要包括辅助设计软件和多媒体编辑软件两大类。软件种类多且实操性强,软件知识更新快且技术细节多,对软件操作扩展应用能力和知识迁移学习能力的要求较高。但设计软件实验教学普遍采用教师集体面授示范,学生上机同步练习的教学模式和案例、任务或项目驱动的教学方法。实验过程中,教师提供一对多或一对一的面授指导,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自主学习能力和资源整合能力难以提升。因此,设计学专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总体表现为:1.自主学习能力弱,知识探索的能动性不足,认知提升较大程度依赖老师;2.软件技术和设计知识的融合能力弱,设计思维与设计表达无法同步呈现。

以维果茨基为理论基础的支架教学模式通过教师引导学习并构建学习支架,帮助学生顺利穿越“最近发展区”,能使学生获得独立解决各类学习任务的自主学习能力,实现学生全方位的主动发展。此次教改以支架教学模式为理论基础,按照支架模式流程,结合设计专业学生特点和艺术设计应用软件特性,以三维设计软件SketchUp为例,构建艺术设计应用软件的支架教学模型,旨在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软件技术与设计知识的融合能力。

一、支架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与框架

(一)理论基础

欧共体“远距离教育与训练项目”文件把支架教学模式定义为“支架式教学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该框架是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的逐步理解所需要,具体指通过“支架”(教师或同伴的帮助)把管理学习的任务逐渐由教师转移给学生自己,最后撤去支架,实现自主学习的目的。支架教学模式是建立在以下理论基础之上: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是受Piaget的认知发展心理学(Cognitive Devel2opmental Psychology)和Vygotsky的社会互动理论(Social Inter2actionism)的启发而发展起来的新兴的教育心理学流派。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所得,而是学生基于原有的知识经验在社会文化互动中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因此,建构主义指导下的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中,借助教师和同伴的帮助,在人际间协作交流互动中实现对知识的建构,其中情境、交流、协作和意义建构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四大要素,情境、交流、协作是学习的条件和过程,意义建构是整个学习过程的终极目标。

2.“最近发展区”理论

“最近发展区”理论是由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于20世纪30年代初提出的认知发展理论,该理论是研究儿童发展与教育发展的关系问题。维果茨基的研究表明,教育对儿童发展能起到主导和促进作用,儿童发展存在两种水平:一种是已经达到的实际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可能达到的潜在发展水平,该水平表现为自己无法独立完成任务,却能通过模仿成人的帮助完成任务。这两种水平间的距离即为“最近发展区”,建立在“最近发展区”范围内的教学才是走在发展前面的教学。

3.自主学习理论

自主學习理论是源于人本主义,随着认知主义、建构主义的兴起而发展起来的教学理论。对自主学习概念的理解大致有三种:第一种观点认为自主学习是一种学习模式或学习方式,以国内学者余文森、程晓堂为代表;第二种观点认为自主学习是一种主动的、建构性的学习,学生自己确定学习目标,监视、调控由目标和情境特征引导和约束的认知、动机和行为,以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齐默曼教授为代表;第三种观点认为自主学习可以从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来定义,以华东师范大学庞维国博士为代表。传统自主学习理论的三个基本特征表现为学习的自立性、自为性和自律性。信息环境下的自主学习理论在延续传统理论特征的基础上,增添了信息环境的新特点,与合作学习、终身学习相结合,在“自”性基础上体现了“共”性,表现出共学性、共创性和共和性。

(二)理论框架

支架教学模式源于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是一种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和自主学习模式。该模式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该框架是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的逐步理解所需要的,具体指通过支架把管理学习的任务逐渐由教师转移给学生自己,最后撤去支架,实现自主学习的目的。

支架教学模式由五个流程构成:搭建支架、创设情境、独立探索、协作学习、效果评价(图1)。支架搭建是关键,情境是学习背景,教师通过支架和情境给予学生帮助;小组协作是学习方式,学生在协作和独立探索中建立自己对意义的建构,并提升问题解决的能力;通过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教师给予学生反馈,并促进改进提升。

二、艺术设计应用软件支架教学模型构建与教学设计

(一)支架教学模型构建

我们按照支架教学模式实施流程,结合设计专业学生特点和艺术设计应用软件特性,构建艺术设计应用软件的支架教学模型的过程。我们将模型的整个过程分为支架搭建前期、支架搭建中期、支架搭建后期三个阶段,整个过程是教师逐渐把管理学习的任务转移给学生的过程(图2)。支架搭建的前期和中期部分,教师为主导,具体工作包括: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分析、教学目标设定、教学任务分解、软件支架搭建和项目情境创设;支架搭建后期部分,学生为主体,在独立探索和小组协作中建构意义,教师通过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给予反馈,形成一个评价和探究循环的过程,提升自主创新和探究能力。

nlc202309081928

(二)基于支架教学模型的教学设计

本文以环境设计软件SketchUp为例,阐述支架教学模式在设计软件应用课程中的的应用。SketchUp是一款专注设计过程的三维实景效果模拟软件,由于其绘图过程简化易操作,自主学习难度低,自主学习资源丰富,因此选择它作为设计应用软件自主学习对象。

1.支架搭建前期

本次授课对象为环艺系大二学生,已完成制图与透视原理、环境设计基础、二维软件等设计基础核心课程的学习,结合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和潜在发展水平,在新旧知识间搭设关联。根据SketchUp设计数字化表达流程,在二维平行投影工程图和三维中心投影效果图之间搭设关联,在设计知识和技术表现之间搭设关联。

教师在SketchUp操作流程的多个环节设置“最近发展区”,分区分阶段灵活推进,保证学生对知识获取的循序渐进和由易到难,符合“最近发展区”设置的灵活性和成长性。随着学生能力的提高,“最近发展区”会随之变化并迁移,具体内容见表1。

2.支架搭建中期

(1)软件支架搭建

支架搭建前期工作完成后,进入软件支架搭建和项目情境创设环节,在设计方案确定后进入数字化表达阶段,按照该阶段的三维实景模拟制作流程,为设计学专业学生学SketchUp搭建知识概念框架。根据“最近发展区”分析,教师将支架细分为五个版块:建模支架、布光支架、材质支架、渲染支架和后期支架,每个支架版块由技术知识、关联知识和层级任务构成。

比如建模支架版块由建模技术知识、建模关联知识和建模层级任务构成。建模技术知识包括建模原理、建模流程、建模工具和建模资源;建模关联知识包括与平立面图样的关联、与风格形态元素知识的关联;建模层级任务包括验证性任务、应用性任务、创新性任务和设计性任务支架,见表2。

(2)项目情境创设

课堂上创设真实项目设计情境和问题情境,选取某复式住宅,以体现空间使用者的职业属性为设计主题进行空间设计与表达,提出问题:“如何设计出符合空间使用者职业属性的住宅空间?”

项目情境内容具体包括:以小组为合作单元,从职业旅行者、宇航员、航海厨师、丛林探险家、摇滚乐手五种职业中选取一种职业人为使用对象,分析其职业特征和使用需求,提取典型设计元素,在空间的形态、界面、光照、色彩、家具陈设等方面突显空间的职业特征,整合软件技术表现设计创意成果。在特定情境下设定并完成层级任务,循序渐进实现学生的整体水平提升。

3.支架搭建后期

支架搭建和情境创设工作完成后,进入支架搭建后期阶段的学生独立探索和异质小组协作环节。独立探索是个人建构知识的过程,小组协作总结规律,增加知识建构的社会交互性。

首先,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了解自主学习的重要性及方法,形成自主学习的动力,并明确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之后再开展独立探索,学生利用教师搭建的支架,以设定的各项层级任务、问题为驱动力,进行软件工具的熟悉、综合运用以及创新设计。

其次,学生带着教师设定的问题和任务进行小组协作环节。教师先以测试成绩为依据,将学生进行异质组合,3人一组,按不同能力层级进行配比。之后,学生进入到各自小组中,以教师设定的问题为讨论依据,在问题解决过程中顺利完成协作任务,并将协作成果进行课堂汇报,教师给予阶段性评价,评价内容包括自主学习效果、小组合作表现和最终成果呈现,学生根据反馈意见进行反思和总结,制定下一步自主学习计划。

三、教学验证

本次授课对象为大二学生,完成了主要设计基础课程的学习;班级人数为22人,每3-4人一组,共7个小组,保证教师能兼顾到各个小组的协作过程并给予个性化指导;学校具备基本的硬件和软件设施,可以保证软件应用课程自主学习过程的实施和开展。

本次教学改革在15-16学年第二学期《设计软件应用》课程中实施,授课对象为14环境设计2班学生、20人,持续6周,共96学时。在授课过程中,第1-2周进行实际发展水平测试和主题空间设计方案细化,并给予每位同学以反馈建议和提升方案,第3-6周运用支架教学法进行SketchUp的自主学习。

授课结果表明,学生反馈良好,学习成果显著,能够熟练操作软件技术,并深入细化掌握設计知识;学生在完成课程作业之余,能积极参加设计竞赛,极好地验证了支架教学法的有效性,基本达到促进自主学习的目标。

小 结

综上所述,通过基于“最近发展区”分析的艺术设计应用软件学习支架,学生能独立高效地完成SketchUp的整个学习过程,并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提升。本课题下一个阶段的研究目标将集中在支架搭建后期阶段的独立探索和小组协作环节,研究如何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差异性需求和小组协作中的管理和分工问题以及针对性的评价标准等方面。

参考文献:

[1]丁革建.软件教学的模式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1(3).

[2]王颖.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及其应用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13(12).

[3]王文静.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对我国教学改革的启示[J].心理学探新,2000(2).

[4]孔得伟.基于支架式教学的网络课程设计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

[5]李红美.基于支架式教学的教育技术公共课的教学設计——以知识点“学习教育技术的意义”为例[J].现代教育技术,2009(11).

[6]何克抗.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5).

[7]张洪洋.计算机应用软件教学的实践与探索——基于网络视频资源的小组合作教学模式[J].现代教育技术,2008(11).

[8]黄纯国.计算机应用软件教学的“双层情境”观[J].现代教育技术,2008(8).

[9]Janet McDonnell.Central Saint Martins,Scaffolding practices: A study of designpractitioner engagement in design education[J].Design Studies,2016 (45).

[10]SitiAinon Abdullah. Evaluating Students’ Need in Using Computer Aided Software inLandscape Design Course[J].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2015 (195).

设计教学模式 篇4

一、利用空间整合教学内容

以往的教学, 为了让学生获得对色彩的支配能力, 学生一张一张地作画从感性认识逐渐积累到理性认识, 但由于课内学习的时间短, 学生的绘画基础弱, 因此教学难度非常大, 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单一的训练内容 (色彩写生与服装配色之间的教学对接不明显) , 已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难以实现教学目标。有了世界大学城的强大功能支撑, 让我可以根据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 并结合服装职业岗位能力需求, 为课程设计了两条教学主线:一是以传统的课堂实训为基础, 适当降低训练难度, 让学生了解色彩的变化规律, 掌握工具性能获得一定手绘能力;二是以空间平台为依托, 引导学生用所学色彩原理直接分析设计案例, 制定出自己的色调方案, 提交市场调研报告, 并鼓励学生将色彩与音乐、文学等艺术相互融合, 推荐上传优秀作品共同讨论, 撰写小论文, 真正促进对色彩关系的理解吸收, 学以致用, 能在课后持续提升。因此空间学习纳入单元课考核, 占总成绩的百分之三十, 从而更好的解决了本课题的教学重点与难点。

二、利用空间科学设置教学过程

依托空间学习平台, 我以“教学做合一”为核心, 将教学过程设计为三步曲——课前空间预习、课中立体教学、课后空间延伸。每个部分都有明确的任务以及对应的培养目标。根据学生基础差异, 组成小组完成学习任务。

第一步:在课前空间预习部分, 我以任务驱动法引导学生在学习平台自学, 要求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收集生活中与色彩各知识点相关的素材, 可以是街拍、文学作品和电影等, 并加以组织评述, 在自己的学习空间发表。这样让学生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 (包括正规学习前的非正规学习和科学概念学习前的日常概念) 为基础, 对新信息重新认识和编码, 更加主动、快速地建构自己的理解, 以此培养学生独立思考, 收集提取信息的能力。教师选取学生优秀的资源纳入课程资源库。

第二步:课堂中师生通过空间探讨色彩的基础知识, 深入研究其表现规律。如创立情景, 导入新课环节, 教师就可以带领学生先进入他们空间, 观看他们事先收集的各类色彩图片和视频, 再共同讨论。在实训练习阶段, 教师的每步示范都用摄影设备拍下, 上传空间, 方便学生反复观看。课堂练习结束后, 教师引导学生在空间上回顾总结, 学生在空间提交练习, 教师及时对每位学生的作品分别评述并鼓励, 并针对学生作品的问题, 设置不同资源链接帮助他们加强理解。这样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推理, 思考本质和接收信息的能力。

第三步:课后师生在空间中开展服装色彩实例分析教学, 如“PS软件服装配色大赛”“流行色市场调研”“色彩情感小论文”等, 要求学生在自己和教师的空间中发表或提交作业, 引导学生将色彩原理灵活运用于专业中, 多层面的巩固和拓展对知识的理解。教育学家布鲁纳曾指出:在具体的问题解决中, 知识是不可能一用就准, 一用就灵的, 而是需要针对具体问题的情境对原有知识进行再加工和再创造。学习总是涉及到获得、转换和评价三个过程。在学习过程中, 学生不仅理解新知识, 而且对新知识进行分析、检验和批判。因此此环节的设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表达的能力, 开拓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整个教学过程融“教学做”三位一体, 实现了专业与基础的无缝对接, 实现了实体课堂与大学城空间的的无缝对接, 同学提交的作业既是练习更是课程的资源, 这样真正让他们成为了知识信息的主动构建者, 激发学习兴趣。同时教学过程与学生作品在空间平台上完整呈现, 由设计教师、企业专家、任课教师以及学生共同评价, 这就打造了一个多主体的评价模式。

三、《设计色彩》课程空间教学模式设计与实施的创新点

1.改革教学内容, 服务专业学习。

2.利用网络空间, 延伸实体课堂。

3.共建优质课程资源, 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4.制定严谨的空间教学管理规范, 将课堂教学与空间教学的各个环节紧密相连, 落实到位, 真正做到下课 (课堂) 即是上课 (空间) 。

5.科学的设置和安排学习任务, 积极引导学生将原有的色彩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 为学生缩短认知时间, 并提供了一种可借鉴的学习方法和态度。

在组建空间课程的过程中不仅丰富了我们教师的视野, 练就了我们扎实的教学能力, 更加开拓了我们的创造力, 就让我们和孩子们一同进步吧!

摘要:空间教学模式的深入推行不断引领着高职教育的教学变革与创新, 在设计色彩的教学中, 利用空间整合教学内容, 新增教学主线, 延伸学习时间, 能建构出一个更加开放、紧贴专业、密切交流的学习环境。同时学生不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 而是积极的信息加工者, 更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

《长征》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篇5

《长征》: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课本第四组中的课文。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读写和理解下列词语:磅礴、岷山、只等闲、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尽开颜。

2、理解诗意,充分感受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

3、有感情地朗诵全诗,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增强对现代诗这种体裁特点的感性认识。

【教学内容】

学习全诗,把握诗句内容,领悟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理解诗句含义,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难点:

透过重点词句体会红军战士的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准备】

1、教学多媒体及多媒体课件;

2、画诗句配图(五岭、乌蒙、细浪、泥丸);

3、学生查找有关长征的资料并自学生字词。

【教学过程】

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媒体应用策略

一进入情境

二理解感悟

三激情明志

四回味升华

五拓展实践

(课前课件播放《长征》歌曲)

(一)谁能说说我们刚才听过的歌曲名字?又是谁作词的呢?

(二)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长征》(板书)。

(三)请同学们来谈谈自己对长征的了解。

(四)(课件出示长征路线图)教师结合路线图进行小结。

《长征》诗是毛泽东于

1935年10月红军长征胜利之后饱蘸胜利的喜悦和革命豪情所创作的。

(教师板书:毛泽东1935年10月)

过渡:在我们对长征有一定的了解之后,让我们共同步入长征,同红军战士一起走长征路。

(一)范读课文

(二)指导学习

交流时出示五岭乌蒙细浪泥丸等配图帮助学生理解诗句意思。

(三)指导体验感受

我们再来欣赏一下长征中的一些感人的场面,看看它们是否能帮助我们进一步理解诗句的意思。(课件播放影片)

过渡:是啊,红军在长征中经历了千难万险,面对着敌人的围追堵截,面对着万水千山的阻隔,面对着饥锇的威胁,他们啃树皮,吃草根,咬牛皮带,咽鱼骨头这些都是他们经历过的呀。

(四)品读诗句

短短的几行诗不可能包罗万象,下面我们从诗句中找一找,诗中写了红军遇到的哪些困难?红军又是怎样看待这些困难的?

提示:这种种艰难险阻都可概括为一句话

小结:这正是整首诗的灵魂所在。

(板书):

远征难

不怕

万水千山

只等闲

指导学生从故事内容来理解具体字词的意思。

课件出示庆祝长征六十周年纪念邮票,启发学生想象红军长征胜利结束后的喜悦情景,让学生想一想红军战士可能会有哪些表情和动作,进而理解更喜、尽开颜。

(根据学生的不同答案,给予不同的评价)

(五)指导朗读感悟

1、引导学生自读自悟;

2、指导学生有节奏地朗读诗句;

3、组织小小朗诵比赛;(课件出示诗句朗读节奏)

4、进行奖励。

(拿出自己的书法作品作为奖品)

(一)激情

学习完《长征》,你有心理话要对红军战士说吗?

(二)小结

红军战士正是因为有这种英雄气概和乐观主义精神才能跋山涉水,披荆斩棘,纵横于万里征程。让我们用铿锵有力的朗读,再现红军的豪迈气概!

(播放《长征》歌曲)

一首流传千古的诗就是一曲久唱不衰的歌,让我们学唱这首曾经让我们的祖辈父辈为之满腔豪情、热血沸腾的《长征》歌曲,让我们去领略长征的惊险悲壮,让我们去感受纷飞的战火,让我们呼吸呼吸弥漫的硝烟,让我们去追寻先辈的足迹

(《长征》歌曲再次响起)

唱《长征》歌曲

歌曲名为《长征》,是毛泽东作词的

自由谈自己对长征的了解(可以谈红军长征的历史背景;可以谈长征的线路;也可以谈长征中的故事;可以谈长征中的英雄)

听老师小结

听老师朗读课文,并谈一谈全诗的大概内容。

小组学习活动

1、自由读课文,理解诗句的意思,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

2、小组交流,相互解疑;

3、全班交流,上台汇报。

1、看《飞夺泸定桥》、《过草地》、《过雪山》、《腊子口战役》等影片剪辑;

2、谈感想。

1、认真读全诗,找出红军具体遇到的困难以及红军战士的表现,再想一想,应该怎样读这些句子,并做好标注。

2、汇报交流

①说说诗中所描写的红军遇到的种种困难及红军战士的表现;

②有感情把这些诗句读出来,并说说这样读的理由; ③学生齐读。

3、重点感悟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①理解万水千山、只等闲;

②读一读,把只等闲的那种英雄气魄读出来。

4、质疑

认真读读诗句,提出一些新的问题或谈谈自己的发现。

①暖与寒的意思。

学生根据收集的资料

讲巧渡金沙江故事,帮助大家理解暖字;根据飞夺泸定桥的场面理解寒字。

(暖反映出红军巧渡金沙江之后的喜悦心情;寒表现了红军飞夺泸定桥时的惊险悲壮)

②更喜

(相互拥抱;放声高歌;跳舞;把帽子抛向空中)

③尽开颜

(全都眉开眼笑、捧腹大笑、笑逐颜开放声大笑笑得前俯后仰)

1、自读自悟;

①练习感情朗读,读出暖的喜悦、寒的心惊胆寒、尽开颜的无比欢乐

②个别读,说说为什么要这样读;

③学生评价;

④小组读,齐读;

2、在自己的书上画出节奏,并试着读一读;

3、学生推荐代表进行比赛: ①试读准备;

②朗诵比赛;

③学生评比;

1、对红军战士们说说心里话;

(具体可结合长征中红军战士遇到的种种困难来说;可从红军战士面对困难的表现来谈;可联系自身生活经历来谈;也可从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来谈)

2、齐声朗诵。

学唱《长征》歌曲

(在歌声中结束学习活动)

读读有关长征的故事;

唱唱有关长征的歌曲。

课前播放《长征》歌曲,为课堂教学渲染气氛。

利用长征路线图直观、形象、生动地展示红军长征的历程,化空洞的叙述为具体的感知。

影片的播放拉近了时空的距离,能让学生直观感受到红军长征中的种种困难和惊险悲壮。

形象的画面能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红军长征胜利之后的无比喜悦的心情,有利于打开学生思维。

课件出示诗句朗读节奏,实现高效反馈。

在《长征》歌曲声中总结全诗,加强了师生情感上的共鸣。

创设情境,以唱带诵,增强感染效果,更加激发学生对红军的敬仰之情,使学生的思想感情得以升华。

【板书设计】

11长 征

毛泽东

1935年10月

远征难 不怕(英勇、无畏)

设计教学模式 篇6

一、采用项目教学法的必要性

1.传统的教学模式不适宜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

在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在具体的编程及上机操作时,往往出现无从下手、错误百出、不会调试等情况。长此以往,会使学生认为程序设计课程十分深奥、可望而不可及,最终会导致学生对课程产生厌倦的思想,即使学习完课程,学生的程序设计思路也非常狭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差,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以及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2.项目教学法符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要求,能有效提高程序设计能力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最早由著名的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J. Piaget)提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

項目教学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通过选取工程项目来创设情境,通过协作学习的方式开展学习,通过完成工程项目来达到意义建构。它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通过解决学生身边的一些现实问题来实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项目教学法符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要求,可使学生的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很大的提高。这种方法不但适合职业学校的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教学,尤其适用于学生水平参差、学生自控能力比较薄弱、课程的应用性比较强的教学。

二、项目教学法的实施过程

1.情境设置

创设学生当前所学习的内容与现实情况基本接近的情境,即项目的选取,是项目学习法的关键。选取项目要以教学的内容为依据,可大可小,既要包含基本的教学知识点,又能调动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让学生既能运用学过的知识,又可以创造发挥。选项目时可以先选简单和典型,便于学生对知识的迁移;然后再选有一定难度的,可促使学生学习和运用新的知识、技能,解决过去从未遇到过的实际问题。例如学习数组时,笔者选取的学生成绩处理项目中,有成绩的输入、输出、求总分、求平均分、求最高分、排序等。这样贴近实际,学生比较熟悉,容易调动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

2.操作示范

围绕当前学习的知识点,以便满足学生“知识迁移”的要求,选择合适的小项目,并示范完成项目的过程。笔者选择成绩输入这个小项目,示范用数组来实现该模块的功能。

3.独立探索

让学生独立思考,对知识点进行理解,消化成绩输入这个示范项目,为解决练习项目打下基础。

4.分组并确定各小组的项目

小组通过研究讨论,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将成绩的输出、求总分、求平均分、求最高分、排序等划分好的小项目分配给各小组。

5.协作学习

各小组开展交流、讨论,组员分工协作,调试运行,完成项目。采取分组协作学习的方式时,每组人数应适中,在组员的个性、能力方面应采取互补方式搭配好,设立各小组项目经理,协调组内成员分工,有利于同学之间互相学习。

6.学习评价

学生学习的效果直接由完成工程项目的情况来衡量,包括教师评价、学习小组评价和自评三部分。分三级来考核:第一级是由教师对小组完成项目情况进行评定:能否共同协作,实现预定功能;程序的优化;是否具有创新意识。第二级是由各小组成员根据各组员对本小组贡献的情况进行互评,组员的参与意识如何。第三级是由学生本人进行自评,是否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综合三级评定情况来确定每一名学生的学习成绩。

三、项目教学法存在的问题

在利用项目教学法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运作难度较传统教学模式增大,对教师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是对项目的选取要求高,既要简单、典型又要有一定难度。二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地位是经常变化的。教师应当做好对各项目的评估总结,在评估中要指出问题的所在及解决的方法,要总结比较各组的特点,引导他们学习别人的长处来改进和提高自己的设计,使学生的各种能力在评估中得到提高。教师应当发挥好协助作用,让学生根据自身行为的信息来实现自我反馈。

设计教学模式 篇7

毕业设计是体现专业教学理念及成果的最终环节, 但高职高专毕业生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压力, 许多高校学生在最后一个学期, 几乎全部时间都用在外出找工作, 急于提前毕业上岗, 毕业设计教学环节形同虚设。其次, 毕业设计期间的时间利用率较低, 尤其是对自律差的学生, 由于没有统一做毕业设计的场地, 管理松散, 教师也不可能时时督导, 存在开小差现象。再者, 毕业设计内容大多是专业课内容的重复, 即选择某一设计主题后, 用以往教学中某一方向课程或几个方向课程的内容进行表现, 完成一系列的作品即可。由于现在网络资源的日益丰富, 通过拷贝完成毕业论文的现象愈加严重, 且难以发现和制止。长此以往, 学生对毕业设计已经没有了新鲜感。综观近年来不少院校的毕业设计展览都是年复一年的一成不变的状态。因此, 本着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就业能力为目标, 有必要建立一个全新的毕业设计教学模式。

二、毕业设计教学的模式探索

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的教学模式的创新存在着很多路径, 结合本院校在毕业设计教学模式中的探索, 对毕业设计教学环节进行整合设计, 教学模式进行大胆创新, 总结有以下模式:

1、对毕业设计教学环节进行整合设计。

毕业设计教学环节可以从三年级上学期期末开始进行组织规划。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 由毕业设计指导老师进行全程的毕业设计与制作的教学指导。从分析研究课题搜集有关资料到毕业设计课题选定、从初步制定设计概念、创意深化、作品绘制, 到装潢展示、卖场环境设计, 且还要有一本图文并茂的毕业设计手册。然后进入毕业作品展览和毕业设计答辩阶段, 最后的毕业设计成果汇报展览由毕业设计指导老师、专家教授、共同评审打出成绩。要求每位学生在自己的个人设计作品展位前进行自我阐述。展现学生对专业的创新性与设计个性, 充分挖掘本专业的深度。样既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沟通交流能力, 又提高了学生的自信心。

2、结合各种设计大赛项目的毕业设计教学模式

国内、国际举办的一些赛事, 由于就业、求学和兴趣的驱动, 参赛人员日益增多。例如:广告设计大赛、金犊奖广告大赛、大学生海报招贴设计大赛、工业设计大赛等。将这些大赛内容作为毕业设计任务来完成, 在导师的指导下, 对参赛策略单进行理性思考、深入研究, 进而制作平面、影视作品。把设计说明与参赛作品共同作为毕业设计成果。这样, 由于研究时间加长、投入增多, 加之参加比赛的多数学生是出于兴趣驱动, 因此学生乐于投入精力, 易于产生创新性研究成果, 使学生从中感受到收获的喜悦。专业学生以实际策略单为课题的毕业设计作品先后多次在国内专业比赛中获奖, 多数作品得到社会应用, 受到好评。

3、毕业设计成绩考核与企业相结合

学生可以以实习中的实际项目作为毕业设计课题, 参与公司方案设计, 参与项目策划。这样不仅可以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 更能使其知识结构全面系统化。在学生毕业设计作品成绩考核时, 以校内专业指导教师对毕业设计作品的评价、客户对设计作品的评价与接受度作为成绩评定的的重要依据。该教学模式中, 企业内设计师、客户均对学生职业技能与职业品质的培养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在学生由实习到就业的转变过程中, 真正实现了对学生的全方位、立体式培养。围绕社会与用人单位需要, 学生的职业技能、品质以及社会竞争力都得到了提升。为学生走上职业岗位前做好知识、技能、心理、职业素养等各方面的准备, 以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学校与企业相结合的毕业环节教学模式, 适应了艺术设计专业的职业特点, 是艺术设计观念的物化, 对培养学生的市场意识起到了促进作用。

三、结语

毕业设计课程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检阅, 通过毕业环节教学, 不但要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灵活地运用岗位必需的理论知识, 提高专业操作技能, 积累岗位工作经验, 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职业的正确认识,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更好地在毕业设计这个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营造因材施教的育人环境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兴趣、激发其创新意识, 还可以变被动接受为主动选择, 树立正确的学术风气, 培养真正意义上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艺术设计人才。

摘要:本文探讨了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的教学模式缺少创新形式的问题, 以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为导向提出了新的理念, 对毕业设计教学环节进行整合设计, 教学模式进行大胆创新, 从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

关键词:毕业设计,教学环节,教学模式,创新

参考文献

[1]于洁:《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毕业设计指导初探》, 《辽宁高职学报》, 2009 (5) 。

[2]薛燕妮:《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指导新思想》, 《艺术教育》, 2010 (4) :64。

[3]孙海垠:《北京地区高校艺术类 (广告设计制作) 专业设置与就业平台研究报告》, 《艺术教育》, 2010 (4) 。

设计教学模式 篇8

据统计, 到09年, 上海共有高职高专院校29所, 在校学生约8.8万人, 建筑设计类专业因为良好的就业前景, 人数逐年增长。其中开设的设计类专业有建筑设计、室内设计、园林设计等专业。高职院校建筑设计及相关设计类专业的多数学生在进校前从未进行过系统的绘画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因此, 为适应高职设计教育的发展, 必须从教材、教学、教法等方面进行改革。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类型, 高职更注重应用能力的培养, 是教育主动适应市场的合理调整。高职开设的专业多为社会急需的紧俏专业。这些专业所培养的学生, 基本上都是为适应社会相关行业实际需要的高级职业技术专门人才。教学机制的调整是适应社会高级技术人才需求的必要行为。

二、现阶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 多数高职高专学院建筑设计学科的建筑基础表现教学, 来源于本科院校的教学模式, 教学在一定程度上落后于社会需求, 同时在现代社会网络的迅猛发展及多元化建筑设计形式出现的冲击下, 我们必须建立起一个新的课程结构体系, 以与培养具有时代竞争力的高素质创造性人才的目标相协调。高职建筑设计绘画教育应体现基础理论为专业理论服务, 坚持基础课与专业课的优化结合, 专业理论为职业能力培训服务, 注重课程综合性, 所以需要摆脱普通高等教育的模式, 不能忽视职业技能教育的特色所在。本文作者进行了“建筑学科设计绘画课程的教学改革”的课题研究和实践, 发现教学方式中存在问题, 总结如下:

(一) 教学方式中的问题

首先, 传统的素描课的教学主要采用学生被动描摹物体的方法, 而色彩课的教学主要是水粉静物表现。形式感、客观组织力及色感等往往被忽视了, 更不用说设计美术的其它重要内容;其次, 基础课程的课时大大减少, 远不能满足教学要求。随着建筑设计形式的多元化, 基础教学的形式不断发展与变化, 建筑设计绘画的教学形式需要更新。

(二) 高职学生的特点

1) 学习主动性差。专业认识模糊化。学生并非因为爱好艺术或有绘画基础而报考建筑及设计类专业, 而是因其不能通过文化类考试或是偏科所以考进高职, 这些学生对建筑及设计类行业缺乏最基本认知, 文化基础参差不齐, 更主要的是多数学生学习主动性差, 被动接受, 不爱动手, 不爱动脑。2) 学生结构层次多样化。近几年, 高职院校开始招收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三校生”。相对于应届高中毕业生, 他们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 其爱好多样, 社会适应能力较强, 但文化课基础较弱而且纪律性较差。

(三) 探索高职教学模式及改革的思路

通过对高职建筑设计类专业基础教学现有状态进行整合, 将建筑设计专业与三大构成课程结合的新理念, 摒弃传统建筑本科院校的教学模式, 构建新的适合本专业发展的建筑设计设计绘画教学课程体系。在认知观念与技能训练方面吸纳新的设计形式, 形成新的高职建筑设计设计绘画教学理念并指导实践, 以提升高职建筑设计设计绘画课程建设的水平, 与整个高职建筑学科课程体系相适应。

高职建筑设计设计绘画课程教学与本科、研究生绘画教育的最大不同, 在于高职建筑设计技术专业不是培养建筑大师, 而是培养建筑师助手, 构图、造型、美感、形式感、空间想象和表现手段及制图等方面的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才是重点。

1. 新型教学模式的构建

高职设计绘画的教学模式是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 其应该具有挖掘潜力, 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特点,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注重培养感受:教学在于唤醒主观能动性、激发灵感, 而不仅是本领的传授。要启发他们的专业兴趣, 不能忽视了主体的情感体验和设计文化的滋润, 技能形成固然重要, 但作为高职院校建筑设计技术类专业的学生应以建筑设计设计绘画综合素养训练为主, 要加强引导学生对审美注意与视觉感受的基础训练, 注重个性化的职业发展, 让学生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式去学习。

2) “教与学”相结合:现代教学论明确了教学过程应该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对学生而言, 换位思维意味着心态的开放, 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 换位思维意味着要摒弃单一地传授知识和技能, 教与学是相辅相成的。教师在教学中获得经验教训, 在学生身上获得灵感与创意。以学生为中心, 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层次, 使不同能力的学生都有所收获, 所以需要采取对位的教学手段来完成一系列完整的教学活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强调教与学的互动, 如针对不同表现内容进行专业资料收集, 达到教与学的有机结合。

3) 多维教学资源合理利用:在教学技术上, 利用科学技术及网络的迅猛发展, 改变以往“粉笔、黑板、一张嘴”的固定模式, 推行网络辅助教学, 充分发挥电脑网络对文字、图形, 视频、音频等多种媒体的优势, 能充分体现直观性教学方式, 满足高职设计类学生的感官需求, 增加说服力和感染力, 多媒体的教学过程演示也可以让学生更直观地看到操作过程与操作技巧。要强调学生的主体性, 发挥教师的主导性。但是也不能过分依赖多媒体, 需要黑板和多媒体相结合, 如教学中遇到需要发挥拓展的部分, 教师也需要在黑板上现场表达。教学中针对教学内容有选择性的采取与之相应的教学方法、方式, 合理地综合利用各种教学媒体, 发挥各种媒体的各自特点, 优缺互补, 取得最佳效果。

4) 学习方式需多样化:学生的学习应该从课堂到生活中的各个角落都能受到艺术气息的感染, 上海有很多公共文化艺术空间对学生是优惠开放的。我们看到设计类设计绘画教育的发展, 不光是单纯的画室学习或户外写生, 对于走出课堂观看博物馆、画廊的艺术作品及城市的建筑物, 同样是必须的。例如, 著名建筑师张永和对设计的态度就是:观察生活, 他说:“尽管建筑形式相对抽象, 建筑设计的基础是对生活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对建筑设计的理解就是对生活的体会与感悟。一个好的设计师设计出的建筑及环境带给人们的不仅仅是视觉上的愉悦, 还有生活上的启发, 那么也就需要设计对生活的热爱和探索。”

5) 教学内容专业化:作者通过从事高职建筑设计技术、建筑装饰技术及相关设计类专业的实践性教学, 发现建筑专业教学模式的改革迫在眉睫。所以, 教学中适当压缩原有素描静物与色彩静物写生, 建筑设计设计素描中突出建筑的结构素描、线条结构表现及联想素描, 侧重建筑结构及构部件的体块表现。建筑设计设计色彩偏重于色彩构成、色彩配置训练。设计色彩增加彩铅、马克笔等快速表现形式。根据各种专业的要求, 进行符合其特点的设计绘画教学。设计绘画运用于建筑的平立顶面图及透视图的绘画表现等, 室内专业侧重于室内空间、家具手绘及速写训练, 使学生在专业课中可以运用设计绘画这一表现形式来表达设计理念, 探讨设计方案。建筑设计技术专业基础需要的定位要从单一的“写生”转换到“设计思维、设计表现”。在新形式的互动教学过程充分表现学生的设计潜能, 尽可能利用多种手法及技巧, 使他们的天赋和能力得到最大空间的发挥。

2. 教师团队建设

1) 教师间密切配合:师资队伍建设是教育得以持续发展的关键与根本, 要实现高职院校教师教学、科研、实践指导和人文素养的提高, 最大限度地发挥集中教育资源优势, 实现高职院校培养目标, 加强教学团队建设十分重要。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一个明显的不同表现在其就业目的的明确性, 培养一个具体岗位的工作人员需要一个专业相关课程乃至相关专业课程的共同参与。在教师团队建设中可以采取集体备课的方式。教学过程中需要各任课教师将各门课程之间的关系以及自己所承担的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位置、作用乃至对今后从事工作岗位的意义和作用有意识地、明确地告知学生。加强教学团队建设是实现这一目的, 保证教师密切配合的有效途径和有力举措。

2) 教师专业素质的不断完善:高职院校的专设设置有相对的灵活性, 一般是根据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 所以教师需要持续的再学习。

首先, 多数教师接受的教育是学院派的传统模式, 专业知识结构受本科教育模式影响。新上岗教师需要实践的锻炼, 其他教师也需要适应发展的需要不断接触实际工作岗位, 时刻跟踪岗位需求的变化, 及时调整完善自己的实践经验, 以切实提高实践教学指导能力。面对新的课题, 需要不断创造条件有计划的进行高职教育模式的专业师资培训学习交流, 细化每位教师研究方向, 逐步提升师资力量。其次, “双师”素质的培养。充分利用实训基地的作用, 设计绘画教师到实训公司挂职顶岗锻炼, 提高专业技能, 积累实践经验;积极参与设计公司的员工培训;鼓励专业教师获得相应的专业技术职称或考取相应的行业能力资格证书。专业教师团队建设, 为教师专业成长提供了平台, 有助于学院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和师资队伍良性发展。

3. 教学成果检验标准

评价标准多层次化:抽象练习、个性化表现会产生多样性作品, 这种无标准答案模式的作业对教师进行评价提高了要求。新模式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热情, 也可提高教师的执教水平, 更重要的是使教学模式科学化, 这是关系到高职设计绘画教学可持续发展、战略性的举措。检验教学成果可参考以下的原则:

第一, 建立专业技能考核体系。以设计公司用人标准明确设计绘画技能。加强设计绘画训练的目的性和专业性。第二, 建立专业技能竞赛制度。组织和开展形式多样的专业技能竞赛, 是激发广大学生学习技术、苦练技能的有效手段, 是展示教学成果的载体和平台。第三, 三个相结合。在平时教学中进行教师评审与同学间评议相结合、教师动手表现与学生成绩相结合、平时训练与阶段性考核相结合。

三、总结与展望

意大利绝大多数建筑师均出身于设计师, 因其独特的教育机制, 让意大利的建筑师在设计中能把建筑、美学和技术融为一体。著名作家和艺术评论家乌贝托.艾科 (Umberto Eco) 在总结意大利设计时说“与其他国家的设计师相比, 意大利设计师更倾向于把现代设计作为一种艺术来操作”。俄罗斯高等建筑院校对绘画教育, 不单纯地在大学阶段完成, 而是在学生入学前即接受建筑学学前教育, 让儿童在绘画, 游戏中感悟建筑。所以, 高职设计绘画教育必须在创新意识的引导下, 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探索, 注重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 不断提高高职基础教学质量。

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培养出多层次、多样化的技能型人才, 已经成为高职院校教育的根本任务, 充分体现以能力为本、素质教育优先的认识, 正确理解培养技能型劳动者的教育理念。建筑设计专业的设计绘画教育被公认为是创造能力培养最有成效的学科之一, 回顾我国高职基础教育的发展, 中国建筑设计走向世界, 起步在于观念的转变, 教育形式的转变, 优质的教育环境还需要我们的改革和努力, 未来的高职教育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赵阔.高职美术教育"对位教学"初探陈中华, 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

[2]苏志强.高职美术课程现状及发展模式研究.

[3]吴迪.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模式的探讨, 2006.

设计教学模式 篇9

一、现有工业设计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校工业设计教育缺乏针对性。目前的教育模式, 虽然培养了大批工业设计毕业生, 但是却没有真正培养出设计公司急需的、职业化的设计人才, 这需要在教学体系和专业特色设置上要与区域经济产业相对应;传统教学模式偏重于设计理论的灌输。教学内容不能与生产实际相结合, 实践环节也常常是纸上谈兵, 工业设计专业具有较强的实践性特点, 需要通过大量的设计实践来强化学生的实际设计与研发能力的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有待提高。工业设计的核心是产品设计, 需要设计师掌握产品开发、设计、生产、包装、销售整个流程。强化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相结合、团队协作等能力也成为工业设计教学的重中之重。在整个专业课程教学中, 迫切需要教师指导来帮助提高学生的知识综合应用能力。

上述问题表明, 传统教学模式已经与当今设计教育需求相互脱节, 在调研了对国内外对设计教学方式方法教学后, 把导师工作室教学模式引入现今的工业设计专业教学迫在眉睫。目前, 我国相当一部分高校工业设计类专业中工作室教学模式尚处于起步摸索阶段, 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还很弱, 教师能力以及学校领导的重视程度上也有待提高, 产生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也不能够兼顾。

二、工业设计专业导师工作室教学模式

工业设计导师工作室指的是由学识及设计经验丰富的专业教师创立的、对内负责教学和科研、对外提供设计服务的一种专业设计团队, 其中的教师就是导师导师制的是。最早创立设计工作室的是十五世纪初期英国牛津大学的威廉·威克姆, 导师负责指导学生的学业和品行, 一般为学生所选专业的学者, 安排学生的学习计划, 并予以指导, 所以说此种教学方式也有一段历史。其后导师制得到推广, 剑桥大学、哈佛大学等知名大学也纷纷采用。导师教学制使学生受益匪浅, 这种新颖的独特的教育方式对学生产生了深远的的影响, 学生与著名学者能够朝夕相处, 言传身教, 为学生在今后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的教学方式就是“车间教学”, 所谓的车间就是我们今天的设计工作室形式的雏型, 它是按照材料与工艺进行划分的, 完全开放式的, 具备企业的某种特征和设计公司的基本特征, 又是教育场所肩负着人才培养的责任。学生可以在其中学到基本技能并熟练掌握。现今重视导师工作室这种教学方式在国外艺术学院是非常普遍的。导师工作室教学模式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 具有以下特点:对旧的教学模式的调整;有利于激发学生了解自己的专业方向;深化教学改革, 优化教育资源;能激发学生对学习设计的兴趣;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

综上所述, 可以参考国外好的导师工作室教学模式。然后结合当今工业设计专业教育中的具体情况汲取其中有益于中国设计教育的教学方法, 比如教学研究活动、设计生产与社会和企业相结合的教育模式仍是我们可以参考的, 我们可以通过实际的教学去检验它的合理性。目前来看, 加强加大对高校工业设计专业导师工作室教学模式研究的力度是势在必行的, 针对目前设计教育教学模式出现的问题, 来进行研究、改革及实践。

三、工业设计专业导师工作室教学模式设计

1. 工业设计专业导师工作室教学模式总体思路设计

导师工作室教学模式的设计, 可以分为如下几个环节:首先, 对整个教学阶段的体系作适当的调整, 包含修正培养方案、修改教学大纲;其次, 模仿设计企业形式将工作室划分各个部门, 用实际项目和产品创新研发题目为平台进行教学实践设计;再次, 导师工作室研究方向比较固定, 通常由经验和学识丰富的教师主持工作并指导学生, 既能进行产品设计开发创新, 又能进行产品设计理论研究;再次, 以实验班为单位, 来执行导师工作室模式实际教学后, 进行学生评教和教师互教;最后, 通过实验班与普通班检测结果进行对照比较、分析总结。

2. 工业设计专业导师工作室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设计

导师工作室以工业设计专业研究方向为基础, 以某个专业丰富的教师为核心, 并组成学科方向研究的具备一定的研究、设计、开发实力师资团队。它是设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能够让设计教育良性循环可持续发展。设立以与本工作室的骨干教师研究方向相一致的工作室, 根据专业的特性及发展方向, 以实际课题为平台, 建立不同的工作室;理论课程同工作室互相结合, 教师在理论课程的教学中可以与工作室共同来完成教学, 通过相应的项目设计来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既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设计技能, 又为学生毕业后走上社会做好了充分准备。

3. 工业设计专业导师工作室教学模式的分工与管理

先需要完成的就是工业设计专业工作室分类;然后加强教学设备的软、硬件资源建设以及教学团队师资力量的资源建设;工业设计专业工作室的教学环境管理模式设计, 包括负责人分工设计, 工作空间布局设计;建立教学管理机制以及相应的教学保障制度来保障课程体系良性运行;设定衡量机制来确定工业设计专业导师工作室经济效益。

结语

导师工作室教学模式的运行和实施, 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一种改革和补充, 在导师指导及带动下以实际项目和创新题目为平台, 使学生对产品成为商品的整个过程有所了解, 完善并提高了自身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设计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这对于普通本科院校工业设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刘国豪.基于隐性知识培育高校创新型人才的途径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0 (3) .

[2]张寒凝, 张凌浩.工业设计专业多元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创新与设计, 2010 (10) .

[3]孙妍彦.美国艺术设计的教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

设计教学模式 篇10

一、“教学流程”的定位

“教学流程”作为体育教学设计中的一个关键要素, 目前出现过多种表述方式, 有“教学过程”、“课的流程”、“教学步骤”、“教学程序”等。无论采取哪种表述方式, 其具体内容、形式应该是相对一致的, 而非庞杂无序的。但情况并非如此。有些内容是从课的开始一直到课的结束部分整个课的流程, 这种流程, 更像是“课” (完整性) 的流程而非“教学” (局部性) 的流程;有些内容呈现的是基本部分主教材和辅助教材的教学流程;还有的是基本部分主教材的教学流程等。有人将教学流程定义为“简称教学过程, 是按一定的方法和规律设计的教学方案, 通常是图片形式”。但究竟哪种呈现方式最为合理?从体育教学设计的整体结构来看, 教学流程是教学设计前后两大部分 (即课的总体设计与分析部分、教案部分) 中前一部分的一个要素, 篇幅无需过长, 具体内容需尽量简洁, 形式上要求直观, 基于此, 教学流程的设计与文本内容可以定位于基本部分主教材的教学过程, 应多以图示的形式呈现。

二、“教学流程”设计若干现象分析

通过对往届体育教学观摩活动体育教学设计文本的统计和分析发现, 因对教学流程理解、认识不一, 导致了呈现形式多种多样, 其内容与形式存在若干有待进一步完善的现象。

现象一:求全现象

体育教学设计中的教学流程“求全现象”, 主要表现在整个流程几乎包含了体育课各个环节的各项内容, 看上去就像一个稍做压缩的文字式教案。这样的教学流程显得有点繁杂, 重点不够突出, 让人们从流程中不能即刻发现课的亮点或基本部分主教材教的是什么、采取什么方法教等信息, 甚至出现主次颠倒现象。这样的教学流程显然不够合理和规范。如, 一节“有氧搏击操”课, 其教学设计中的教学流程部分是从三个方面表述的:一是引情入境, 二是实施目标, 三是身心恢复。且这三个方面的具体操作方法, 甚至将教师的语言、学生的活动情况等都罗列到流程之中, 如在第一部分“引情入境”中, 有这样一段描述“马上就要上课了, 学生们有的在聊天, 有的在游戏……突然劲爆的搏击操音乐响起, 老师身穿一身劲装、手带搏击手套站在体育馆场地中间跟随音乐非常富有激情地进行搏击操表演, 学生的目光都被老师潇洒的动作和强悍的音乐所吸引, 慢慢地围了过来, 学生们仔细观察着老师的每一个动作……表演结束, 学生报以热烈的掌声, 同学们好! (行抱拳礼) 刚才老师跳得怎么样?好在哪里?同学们, 其实老师跳搏击操好在动作身形自如、刚健协调、从身形到眼神合二为一, 这也是搏击操的特点。同学们想不想试一试?好, 这节课你们就把自己的表现力展示出来吧。热身运动随即展开。”从这段教学流程的描述中不难看出, 任课教师试图把开始部分的导入过程与方法详细地展现在流程中, 这样的教学流程显然是一种求全现象。而且, 在一定意义上来说, 这种“详细”的介绍并非完全必要。不但所占文字篇幅远远超过了基本部分主教材的教学流程内容, 还会显得头重脚轻, 甚至主次不分。基于此, 教学流程中的“全”要适中, “求全”不可过度。

现象二:含糊现象

有的教学流程体现出逻辑思路不够清晰, 甚至是层次性不明显现象。如有份设计中的教学流程包括以下内容:“ (1) 课前交流, 了解学生; (2) 创设情境, 提示课题; (3) 调整游戏, 感受公平; (4) 体育赛事, 运用公平; (5) 设计公平的游戏, 并玩游戏; (6) 掷瓶盖实验, 分析游戏的公平性; (7) 生活中的公平现象。”该教学流程的最大特点是未能说明该次课主教材内容是什么、怎么教等信息;反复强调了“调整游戏、设计公平游戏、玩游戏、分析游戏”等, 且游戏的名称也未能明确指出。这样含糊不清的设计, 难以发挥教学流程的作用。

又如, 一节“蹲踞式跳远”课, 其教学流程首先表述为:“依据 (学生兴趣爱好) ——结合 (学生生活经验) ——创设 (一定情景) ——通过 (学习内容) ——引导 (学生采用主动学习方式) ——获得 (成功的经验) ——达成 (学习目标) ”;进而, 又从四个方面做了补充说明, 包括: (1) 激发兴趣; (2) 学习体验; (3) 自由天地; (4) 秋收冬藏。从前后两部分的表达中都难以看出, 这节课要上什么?怎么上?这样的教学流程显然也被归属到含糊不清的现象之中。

现象三:离心现象

有的教学流程核心不突出, 表达出的基本意识脱离流程主旨;思路不够清晰、主题不够明确。如, 一节“技巧——远撑前滚翻”课的体育教学设计, 其中, 教学流程的写法是:“本次课根据课程标准水平四的目标要求, 结合七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运动能力和身心特点, 以远撑前滚翻为主教材。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学习远撑前滚翻动作, 首先从复习前滚翻动作导入, 过渡到远撑前滚翻的学习, 教学中以4个同心圆为标志线, 由近到远, 尊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 体现了以生为本的原则, 教学过程层层递进、步骤清晰, 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以‘滚翻的应用’为拓展练习延伸了教材的内涵, 且将滚翻动作运用到生活中, 体现了教学内容的实用性, 提高了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该段文字, 看似叙述较为全面, 实际上, 做进一步分析发现, 真正能反映教学流程的语言或许只有“首先从复习前滚翻动作导入, 过渡到远撑前滚翻的学习。”其他有的可以算是“教材分析”的内容, 如“本次课根据课程标准水平四的目标要求……以远撑前滚翻为主教材”和“以‘滚翻的应用’为拓展练习延伸了教材的内涵……提高了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有的或许可以将其归属到“教学方法”之中, 如“教学中以4个同心圆为标志线……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现象四:离题现象

上面谈到离心现象, 主要是离开了“教学流程”的核心, 而本部分的离题现象, 主要是指教学流程的内容离开了课的主题, 也就是说, 从整个流程设计中不能明确看出每一步要干什么。如, 一节“吸盘球”课的教学流程设计内容是以下几个部分, (1) 创设情境:“士兵小唱”; (2) 进入情境:“练习本领”; (3) 实践情境: (1) 实践前奏:“攻克堡垒”; (2) 实践高潮:游戏“冲过封锁线”; (4) 结束情境。可以看出, 该课教学流程的设计是以情境教学为主导的, 从“创设情境”到“进入情境”再到“实践情境”, 最后是“结束情境”。这种方式的教学流程呈现形式, 看似思路比较清晰, 但由于各个环节都未能说明主教材名称和具体教学手段, 因此, 该流程呈现出了离题现象。

又如, 有一节体育课教学流程设计的是: (1) 游戏; (2) 龙腾虎跃; (3) 竹圈巧练; (4) 竹圈轻舞。其中, 主教材不够明确, “龙腾虎跃”含义不清。由此可见, 教学流程从内容上不能脱离教学的主题, 尤其需要对主教材内容及所采取的主要教学手段进行明确说明。

三、“教学流程”的内容及其确定

体育教学设计中的教学流程该发挥什么作用?决定着该部分设计要取舍哪些内容?以及如何确定这些内容?这是撰写教学流程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无论何种项目的运动技术教学, 需要表述的内容一方面要求清晰, 能够反映出基本部分主教材的内容 (即要教什么) ;另一方面需要有层次性地呈现出该教材的教学手段 (即该如何教) 。也就是说, 任课教师需要将教学步骤做一高度的概括, 最好以关键词或句的形式, 借助于一定形状的图示表达出来, 既要内容、手段明确, 又要能够让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觉。教学流程设计得好, 可以作为一个让大家了解和掌握体育课教学思路与方法的重要窗口。因此, 既需要有高度的概括性, 又需要有明确的层次性。每一个教学环节争取能够做到环环相扣、过渡自然、组织有方。

然而, 教学流程内容该如何确定呢?建议可以尝试性地采取如下步骤和方法。首先, 进一步明确即将教授的主教材技术动作名称, 如篮球的双手胸前传接球、体操的跪跳起等。然后, 结合该项技术教学的单元位置, 确定有效的教学手段, 也就是说, 用什么手段或方式能够最快地让学生掌握该项技术。至于如何组织练习、每种方式练习多少次��可以在该部分撰写的时候省略 (因为教案中会有详细表述) 。最后, 勾画出流程图, 并将具有递进性的教学手段或方式置入其中, 最终达到简洁而连贯、新颖而自然。

四、特色明显的“教学流程”范式分析

要把体育课上得精彩、有所创新, 在教学流程部分也应有所显现。但是, 在实际的教学流程文本中并非如此。有的课有创新, 但教学流程上未体现创新;有的课与流程都无创新。然而, 体育教学设计的教学流程既希望于灵活、多样, 更希望亮点突出、简单明了。也就是说, 最好能有点新意, 并能够让人一目了然, 迅速明晰教学思路与方法。下面介绍两种特殊突出的、相对比较规范的教学流程范式。

1. 突出循序渐进的教学流程范式

体育课先教什么后教什么、先怎么教再怎么教等问题都是在确定教学流程, 或具体地讲是做教学流程图时应考虑的关键问题。这种先后的顺序性, 决定着教学的过渡性。因此, 这种过渡要合理, 要切合实际。如, 天津小学刘新建老师的“跪跳起”课例。其教学流程图设计如下 (摘自:天津小学教师刘新建的《跪跳起》教学设计) :

该教学流程, 从内容上来看, 主要体现出的是基本部分的主教材“跪跳起”;从形式上来看, 主要采用的是图示法, 层层递进, 环环相扣;从手段上来看, 是从简单到复杂, 从平地到垫上, 再到平地 (或垫上) ;从方法上来看, 先往高处跳, 再往远处跳, 然后通过模仿练习, 分别从一层、二层、三层、四层垫子上跳, 最后过渡到单层垫子或平地上做跪跳起练习。除此之外, 从图示中的箭头方向还可以看出, “跳至一层垫子、跳至二层垫子、跳至三层垫子、跳至四层垫子、跪跳起”之间都是用双向箭头表示, 说明在组织练习中, 这些练习方式是可以进退反复的, 这样的设计, 体现出教师关注到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 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练习情况选择上一层级垫子还是返回到下一层级垫子上的练习。

2. 突出行动导向的“教学流程”范式

有些体育教学设计比较强调主教材教学过程中的“行动性”, 其中包含教师教的行动和学生学的行动。这样的教学流程动感较强, 且方法明确, 重点突出。如北京市第六十三中学弭慧老师的“快速跑”课例中, 教学流程是:精彩回放, 欣赏世界飞人“博尔特”——观看图解, 了解快跑的途中跑技术——50米分解技术练习——大步幅跑——快频率跑——分组探讨与研究性学习——50米跑教学比赛。从该案例可以看出, 在短短两行的教学流程中, 任课教师使用了“回放”、“欣赏”、“观看”、“了解”、“练习”、“跑”、“探讨”、“研究”、“比赛”9个行动性词语。一方面, 能够让大家明确, 该课主教材“快速跑”是如何实施教学的;另一方面, 能够看出, 每一步要求学生做什么、怎么做。而且, 该教学流程也同样显现出了符合观察感知、模仿体验、研究巩固的认知规律。

五、结束语

上一篇:WTO法律框架下一篇:基于传感器的实验仪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