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存款方案教学设计

2024-04-14

设计存款方案教学设计(共6篇)

篇1:设计存款方案教学设计

合理存款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合理存款 教学目标:

1.通过实践活动,巩固储蓄存款的相关知识,了解教育储蓄以及国债的有关知识,综合应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2.以“合理存款”为载体,通过调查、分析、试验、推理等方式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完成以下几方面的信息调查与收集工作: 1.了解当前常见的储蓄方法 2.调查存款、教育储蓄、国债的利率 3.了解一些有关家庭理财的知识。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1.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每年过年大家都会获得一些压岁钱吧?平时也有一些零花钱,对于这笔小财产,你是怎么保管的?能把自己的理财方式介绍给大家吗?大家来评一评谁是理财小能手。学生回答 师:看来大家都有自己独特的方法,那么你们认为那种理财方法最科学合理

2、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李阿姨搞科研发明得了10000元奖金,准备给儿子存入银行,供他六年后上大学用,师:从上面这个片段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想到哪些问题? 3.集思广益,制定研究思路

(1)讨论研究步骤 师:是啊,存款当中存在着许多学问,酒精怎样存款收益最大呢?最为理财小能手,你认为应该分哪几步去完成这项工作? 预设:调查常用的储蓄方式;调查各种储蓄相关信息;选择收益比较大的储蓄方式设计方案; 计算出到期收入;比较各种方案,选出最优化方案。

(2)根据学生回答,引导确定研究步骤 如上

二、交流信息 1.交流信息 师:课前大家已经收集了有关储蓄方面的信息,你们收集的情况怎么样?小组之间是怎么分工的? 2.汇总信息 组织学生从人民币储蓄存款、教育储蓄、国债三方面进行汇总

三、小组合作,设计方案

1.提出猜想 师:看来储蓄中也有不少学问,那么李阿姨究竟该采用哪种方式收益最大呢?你有什么好的建议?

2.设计方案 师:看来方案是多种多样的,比较科学合理的方案有哪些呢?哪种收益最大呢?我们怎样做就可以找出答案? 师:怎样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研究成果,你们有什么好办法? 3.汇报交流,评选最有方案

四、总结 师:在这节解决”合理存款“的实际问题中,你们有什么收获或者感受?向老师和同学分享一下。

篇2:设计存款方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110页综合活动课《合理存款》是在完成了第六单元“百分数”的教学之后安排的,旨在让学生巩固对储蓄存款的认识,了解教育储蓄以及国债利率的有关知识,并综合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投资意识。教学设计:

如何让学生通过调查,了解足够多的有关存款的信息,并在实践中感悟知识,提高数学素养呢?我在课前通过与电脑老师合作,有意识的教学生上网查询理财的方式、近期的银行存款利率,并让学生以组为单位到银行查询核实,设计调查表询问周围成人的理财方式及理由。在课堂中通过交流,通过 “争做小小理财师” 活动,让学生充分运用课前获得的知识,经历自我了解,交流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提高数学素养。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调查,让学生掌握各种储蓄方式的近期利率及成人的理财方式,初步建立理财观。

2、通过“争做小小理财师”,让学生经历设计储蓄方案,优化方案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投资意识。体会数学就在身边,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和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3、让学生在体验选择存款方式的过程中,体会到父母理财的艰辛。教学准备:

调查表,电脑课上的资料查询,银行的宣传资料,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汇报课前调查的结果。

“说一说,你通过上网,到银行,询问家人,知道了哪些储蓄的知识?”

(二)明确问题

出示情境图,作为“小小理财师”你了解了妈妈的问题吗?引导学生明确妈妈的存款本金、年限及用途。

(三)活动“针做小小理财师”

1、设计方案。分组设计储蓄方式,并计算收益。

2、选择方案。分析每种储蓄方式,选择优化方案。

(四)反思这次活动的收获:写一篇数学日记。

教学反思:

通过我精心的课前准备,在这节活动课中,学生通过课前对自己家庭理财方式的调查和了解,他们的理财观让我大家欣喜„„就让我回味几个片段吧!片段:

(上课时)师:“说一说,你通过上网,到银行,询问家人,知道了哪些储蓄的知识?”

生1:我妈妈有的钱就在工资卡上,说是便于在商场买东西,积分;

生2:我家里大部分存整存整取一年期,说这样钱比较多,稳定; 生3:我妈妈也存了定期,用的零存整取。

生4:我爸爸还买了国债,因为利率比较高;不用交税,也比较稳定。但爸爸说原来不怎么好买。现在,利率总在上调,有人认为不划算。

生5:我在网上看到有的人买基金,有的买股票,说收益很高,但亏起来也很快,还有人因为亏损而跳楼等等。

生6:我还知道教育储蓄,他是专给学生的,也不用交税。利率也满高。取时要学校开非义务教育的学生证明,比如高中、大学可以,小学、初中生就不能取。

生7:我还知道„„

(学生们兴趣高涨,争先恐后„„纷纷说各种理财的信息,这些信息远远超过我的想象)

反思:

教学实践表明,兴趣是教学成功的秘诀。“以趣促学”不但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愉快的去活动,主动地去学习,在调查中获取知识,而且还能使学生向“会学习,会创新,会开拓”地目标靠拢,使学生数学素养得到提高。本节课课前我通过学生喜爱的电脑作为主要调查工具,学生有兴趣,还及时与电脑老师将信息技术与调查研究整合,将调查落入实处使每个学生都饶有兴趣地参与活动,在愉快的活动中探索,体尝成功的喜悦,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并扩大视野,增长才干,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有了大量的理财观作支撑,在后面的设计和选择存款方式的活动过程中精彩也就层出不穷。片段:出示情景图(110页)

说一说:妈妈到银行咨询什么问题?

生:“妈妈说她准备存一万元前给儿子六年后上大学,问怎样存款收益最大?”

师:“如果你是银行职员,你该如何工作?” 生1:把她的要求想清楚。

师:“讨论一下妈妈的要求。你要明确那些问题呢?” 生2:妈妈要存6年,本金一万,目的是给小孩读书。师:那你们考虑选择哪些储蓄方式呢?

生3:我们认为不适合买股票或买基金,因为网上说这种方法太大风险,有时赚很多,有时赔很多。

生4:我同意他的看法,因为妈妈的这笔钱是用来读书的,赔不起,必须保证孩子上大学。

(同学们纷纷点头,表示赞同。)

生5:活期也不用选择,因为那样利率太低。零存整取也可以不用选择,因为妈妈已经有本金了。

生6:可以整存整取。也可以买国债。

生7:还可以买教育储蓄。但要算一算才知道哪种划算。师:那你们每人设计一种方案,算一算(运用计算器),比一比,帮妈妈选一种储蓄方式吗?

学生出现多种不同的储蓄方式,经小组讨论后,认为以下几种方式可供妈妈选择:

生1:先存3年定期,再存3年定期;稳定,虽然目前效益不是最多,但三年后有可能利率上涨。

生2:先存5年定期,再存1年定期。稳定,目前效益较多。生3:先存3年国债,再存3年国债;稳定,效益较多,但不大好买。如遇急事,不划算。

生4:先存5存国债,再存1年国债。稳定,目前效益较多,但不大好买。如遇急事,不划算。

生5:先存5存国债,再存1年教育储蓄。稳定,目前效益最多,但不大好买。如遇急事,不划算。

生6:存6年教育储蓄,稳定,目前效益第二多,还可刺激学生认真学习,建议购买。

(其他学生笑,但都赞同,于是学生选择了第(6)种方案)反思:

数学综合活动课以学生的活动为主体,让学生人人参与,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多种感官参与,在活动中领悟知识,获得思维的发展。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是数学活动课的活动目的之一。教师要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做到创情、激情、融情,学生在生动、活泼、有趣的活动中学习,才不会感到学习的辛苦。教师要创造良好的条件,使学生亲自实践,在实践中感知、在实践中创造,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数学素养。本节课

中,我以“争做小小理财师”为内容,为学生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搭设一个舞台,让学生充分根据调查的知识经验和先前学过的有关储蓄知识,自我探求合理的储蓄方式,令人惊喜的是,在学生大量调查研究后,学生既感兴趣,又能学以致用。学生不仅比哪种储蓄收益高,还注重了存款人的目的,甚至初步研究了利率的走势。

在课堂评价中,我还要求学生写出本次实践活动的感想,有的学生写到:"在实践中,我知道了做一名理财师真不容易。"还有的学生说:"我要把我的押岁钱存起来。""真是不实践不知道,一实践就明了""我将来长大要当一名小小理财师。"这样,学生不仅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被充分地调动起来了,而且各方面的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篇3:中国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方案设计

存款保险制度, 是指商业银行以客户存放于银行的储蓄存款为标的, 向专门的存款保险机构投保, 以保证在其经营失败或者破产倒闭、不能支付存款人存款本息时, 存款人可以从保险机构获取一定的经济补偿的制度。1933年美国首先建立了联邦存款保险公司。之后, 全球有大约1/3的国家建立了存款保险制度, 其中不仅包括众多的西方发达国家, 也包括一些发展中的亚洲和非洲国家。存款保险制度由此开始发展并逐渐完善。20世纪以来, 金融危机频繁发生, 特别是2007年美国的次贷危机对全球金融市场的负面影响仍在扩散和深化, 金融风险管理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在这次全球金融危机中, 美国共有几百家银行倒闭, 但是没有发生大的挤提现象。美国次贷危机最值得我们借鉴的, 就是要构建健全的风险防范常规制度体系, 而存款保险制度便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2 几个典型国家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经验考察

2.1 美国存款保险制度

美国于1933年成立了联邦存款保险公司。从存款保险的体制上看, 美国的存款保险制度属于集中体制, 全美有97%的银行存款接受联邦存款保险公司的保险。在组织形式方面, 美国的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属于由政府设立的存款保险机构, 它是联邦政府一个独立的金融管理机构, 其下属有6个分公司, 具体贯彻存款保险政策, 办理保险业务, 同时执行对投保银行的监督、管理职能。在投保方式方面, 美国在1992年颁布的《联邦存款保险法》规定, 所有国民银行必须参加存款保险, 各州注册的银行可以自愿参加。美国存款保险的对象不仅包括本币存款, 也包括外币存款和银行同业存款。从保险费率和受保限额上看, 分为统一费率和差别费率。从1933年到1993年, 联邦存款保险公司一直实行统一费率, 1993年之后实行了基于风险的差别费率制度, 范围在0~0.27%。

2.2 德国存款保险制度

从存款体制来看, 德国的存款保险体制属于分散体制。德国的存款保险制度由非官方自愿存款保险体系和政府强制性存款保险体系两部分构成。为了避免政府干预的发生, 德国商业银行各自制订了存款保险方案, 自行经营和管理各自的存款保险体系, 不同银行实行不同的存款保险制度。在投保方式方面, 在德国参加商业银行保护系统是自愿的, 要求加入者必须具备一定条件, 对外国银行在德国的分支机构则要求更严。从保险范围和基金来源看, 德国存款保险的对象不仅是本币存款, 也包括外币存款。在保险费率和受保限额上, 官方的保险费率为0.03%, 但是可以加倍。赔偿方式为全额保险, 但是每个存款人最多只能得到相当于其开户银行自有资本30%的赔偿额。

2.3 日本存款保险制度

日本存款保险体制属于集中体制, 日本存款保险公司对国家大部分银行和金融机构都进行保险。日本的存款保险机构是由政府和私人合资建立的, 即由官方和民间共同建立存款保险机构。日本对存贷机构的存款实行的是强制保险, 所有的私人银行都必须参加保险。而从保险范围和基金来源看, 其保险对象只限于本币存款, 不包括外币存款。从保险费率和受保限额上看, 日本在之前很长一段时间的保险费率都按统一费率收取, 直到2000-2005年的第三次改革, 多次适时调整了存款保险费率。在2000年之前, 赔偿一直实行限额赔偿, 2000年, 日本完成了由限额保险制向全额保险制的转化。

3 中国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可能存在的问题和难点

鉴于中国的具体国情, 中国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可能存在一些特殊的问题和难点。

首先, 中国的经济体制以及我国的金融市场都对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有一定的阻碍作用。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的利益关系存在很多模糊不清的地方, 这在金融领域表现得异常突出, 而且构成了建立中国存款保险体系的一个关键的体制性障碍。另外, 目前中国的金融市场欠发达, 金融产品单一, 流动性差, 金融市场结构不合理, 人们的金融风险防范意识也不强, 此时在中国实行存款保险制度, 很可能无法对投保银行实施有力的监督, 且由于金融工具的缺乏致使其获得利润的途径减少, 从而导致违规经营或者国内资金外流的情况发生。

其次, 存款保险制度的覆盖面存在问题。中国若实行存款保险制度, 为了规避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会选择强制保险方式, 因此所有符合条件的银行类存款保险机构都要加入存款保险体系。但是中国有许多中小金融机构银行性质不明确, 或者资本充足率不达标, 甚至存在许多不良资产, 例如农村信用合作社, 难以自主经营和自负盈亏, 受政府的干预较大, 其是否是银行性质就很难界定。将这些中小金融机构纳入存款保险体系会使存款保险机构背上沉重的财务负担, 承担很大的风险。但是如果不吸纳这些机构进来, 又会在一定程度上违背强制保险的意义, 违背公平, 因此这是我国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必须考虑的一个问题。

最后, 中国相应的法律体系不健全。从以上几个国家的经验来看, 一个国家建立存款保险制度, 一定要有完善的立法体系来保障。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必须有一定的法律基础, 应先通过立法来确定投保方式、保险范围、存款保险限额、保险费率等。中国的法律建设总是滞后于经济的发展, 总是在重复“先发展, 后规范”的道路, 并且存在很多缺陷, 法律建设不全面, 因此一定要先打好法律基础, 建立关于存款保险制度的法律体系, 以此来保障制度的合理运行。

4 中国存款保险制度的方案设计思考

本文结合以上几个国家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经验, 针对存款保险制度自身缺陷及在中国实施所存在的问题与难点, 根据中国的具体国情, 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设计我国存款保险制度的方案。中国应建立一家“中国存款保险公司”, 并从各个方面加以完善。

4.1 中国存款保险的体制

结合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 中国存款保险应该实行集中体制, 也就是建立统一的存款保险机构, 即建立“中国存款保险公司”, 存款保险权高度集中在这一家机构, 面对所有保险对象进行保险。这种体制不仅有利于管理和监督, 也可以最大限度地集中力量对投保人进行保险, 在遇到金融风险时, 可以更好地应对, 从而维护金融的稳定以及社会的安定。

4.2 中国存款保险的组织形式

存款保险的组织形式可以分为3类, 分别为由政府设立存款保险机构、由政府当局与金融机构联合组成存款保险机构以及金融机构自己组织的存款保险机构。上述3个国家就分别实行不同的组织形式。结合中国国情, 我国应实行第二种形式, 即政府当局和金融机构联合组成存款保险机构。中国如果单纯靠政府建立存款保险机构, 势必给中国的政府支出带来较大的压力, 中国的财政资金也并不富裕, 如果单纯靠金融机构自己出资建立, 由于缺乏集中性和强制性, 往往会削弱保险的力量。所以选择由政府和金融机构共同组成是比较适合的选择。其性质属于非营利性法人。

4.3 中国存款保险的投保方式

存款保险的投保方式分为强制投保和自愿投保。大多数国家都实行强制投保, 因为自愿投保易产生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中国也应实行强制投保。即用法律的形式规定所有符合规定的投保对象包括外资银行都必须参加保险。而对于本身存在大量不良资产的中小金融企业, 应该进行相应的处理与整合, 再纳入投保对象的范围。这样既有利于保险工作的顺利运行, 也可以最大范围、最大限度地应对金融风险, 保证存款保险制度的效果, 全面维护社会稳定。

4.4 中国存款保险的保险范围和对象

中国存款保险的保险范围暂时应该只包括本币存款, 不包括外币存款以及银行同业存款。本币存款包括个人存款和企业存款。外币存款数量较少, 管理困难, 而银行同业存款易发生重复保险, 所以应不予保险。居民个人存款在中国金融机构存款中占有很大比例, 代表了我国绝大部分存款人的利益, 由于获取信息的不对称性, 易发生挤兑现象, 所以对个人存款应予重点保护。

中国存款保险的保险对象应该基本上包括所有在中国并依中国法律设立的在中国吸收存款的金融机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全国性及区域性商业银行、城市及农村信用社, 以及在中国经营人民币业务的外商独资银行和中外合资银行都应该纳入存款保险的范围。虽然一部分中小金融企业本身存在很大的经营风险, 但是其仍是中国银行体系中不可忽视的一个组成部分, 所以不能排除在保护之外, 对于这些金融机构, 可以先通过整合、并购等多种方式来解决其自身问题, 再纳入存款保险体系。

4.5 中国存款保险的资金来源与管理

中国存款保险的资金来源于4个部分:资本金、保费收入、保险基金投资收益以及特别融资。资本金就是指建立存款保险机构时所拥有的资金。保费收入是指存款保险机构为金融机构提供保险而收取的保险费用。保险基金投资收益是指运用保险基金进行投资活动而获得的收益。特别融资是指在特定情况下, 存款保险机构可以向央行再贷款或者向国家财政借款。而这些资金应该存放在中央银行或是有担保的金融机构, 以保证其安全性。

4.6 中国存款保险制度保险限额和保险费率的确定

在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初期, 确定保险赔付限额仍然应当将提高银行系统的社会信心、维护银行系统的稳定作为首要目标, 应当尽可能地扩大存款保险的覆盖面, 所以保险限额可以适当高一点, 然后随着存款保险制度在中国的进一步发展, 再适度调整保险限额。至于存款保险的保险费率, 鉴于我国金融机构普遍缺乏风险意识, 在建立的初期可以先选择统一费率, 经过一定时间的调整, 再逐步过渡为以风险为基础的差别费率。

4.7 中国存款保险制度法律体系的建设

针对中国法律体系不健全这一问题, 中国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应该走先立法后成立机构的道路, 打好法律基础。先立法明确存款保险公司、银行以及存款人之间的责任义务关系, 再通过法律来保障和落实此项制度的顺利实施。中国应尽快出台以《存款保险条例》为核心的一系列法律法规, 并修改商业银行法及其他法律法规中与之相抵触的条款, 加快相关金融法律环境的建设, 加强对银行经营的监管, 以立法的方式全方位服务于存款保险制度。

摘要:存款保险制度是一国金融安全网三大防线之一, 实践证明其对稳定金融秩序、保障存款人利益、维护民众信心、安定社会有重要作用。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 中国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正式被提上日程。本文结合几个典型国家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经验, 针对存款保险制度在中国实施所存在的问题与难点, 根据中国的具体国情, 设计我国存款保险制度的方案。

关键词:存款保险制度,金融危机,国际经验,方案设计

参考文献

[1]谢平, 王素珍, 闫伟.存款保险的理论研究与国际比较[J].金融研究, 2001 (5) :1-12.

[2]祝孔海.中国建立显性存款保险制度可行性研究[J].江汉论坛, 2008 (1) :30-34.

[3]陆军, 陈志毅.各国存款保险制度安排的比较研究[J].国际金融研究, 2002 (5) :42-48.

篇4:设计存款方案教学设计

关键词: 道德风险;存款保险;防范机制;设计

中图分类号:F83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255(2016)03-0039-05

八十多年前,为了挽救在经济危机下几近崩溃的银行体系,美国开启了世界上存款保险制度的先河。美国存款保险制度随着金融的发展不断完善,尤其在金融风险及监管检查方面卓有成效。20世纪60年代,金融国际化和自由化使得金融风险剧增,大多数西方国家也建立起本国的存款保险制度。我国的《存款保险条例》的实施,迈出了中国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第一步。国外存款保险制度发展与改革的得失给我国提供了启示和借鉴意义。我国存款保险制度的设计重点应围绕防范道德风险,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既要结合我国的特殊国情,又不能流于形式僵化死板,要边摸索边改善,根据金融的发展和创新,对存款保险制度进行动态、弹性的调整。

一、存款保险道德风险

(一)存款保险道德风险的界定与释义

存款保险制度是当银行无法满足其对存款人的(付款)义务时,保护存款人其受保存款不受损失而建立起来的一种制度。存款保险制度有隐性存款保险制度和显性存款保险制度之分。显性存款保险制度是一种以法律明文规定的形式,对受保金融机构特定种类的存款进行保护,且正式建立存款保险机构的制度。我国2015年起施行的《存款保险条例》,标志着我国显性存款保险制度初现雏形。因此,下文所提“存款保险制度”均指显性存款保险制度。

道德风险是指由于信息不对称,市场交易的一方无法监督另一方的行动时,或者监督的成本过高,一方行为的变化而致使另一方的利益受到损害。而在存款保险制度语境下的道德风险是指存款人、投保银行以及监管机构等不同主体,出于各自不同动机,为追求自身最大的利益而承担过度风险,并且不惜损害他方,从而可能致使银行业出现危机。

(二)存款保险道德风险的形成机制

存款保险制度实质上是一系列复杂的合约。涉及存款人、投保机构和监管机构等相互之间多重委托代理关系。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性,势必产生各方冒险逐利、转嫁风险的道德风险。因而,下文将从上述不同行为主体出发来探讨道德风险的具体表现形式和形成的原因。

1.存款人的道德风险

存款保险制度弱化了存款人对银行体系的市场约束机制,使得存款人自我保护激励不足。若不存在没有任何存款保护制度,银行便会有破产之虞,因而存款人有较强的动机自发地监督银行。如果银行承担了过高的风险,存款人要么会要求其提高存款利率,要么会“用脚投票”,将存款转移到更稳健的金融机构或其他更安全的地方。而存款保险赔付制度下,即使银行破产,存款人的存款全部或大部分都能够得到赔付。因而,存款人甚至可能去选择冒险经营,但许诺给他们高额利率的银行,进而导致“劣币驱逐良币”的“逆向选择”。

2.投保银行的道德风险

对投保银行高风险经营的激励是存款保险制度中最主要的道德风险。由于存款保险制度降低了存款人挤兑的可能性,银行发生流动性危机的可能性也随之下降。银行的股东和管理层会放松对银行的监督和管理。同时,来自存款人市场约束也被弱化,使得存款人不再密切监督银行,银行不用为其增加的风险付出高利率的代价。因而,银行更倾向于通过承担高风险来获取更高收益的投资活动。而银行高风险经营是导致其破产甚至产生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时也造成了银行间激烈的恶性竞争,不利于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

3.监管机构的道德风险

从存款保险机构来看,监管宽容是其最主要的道德风险。存款保险机构为了减少保险基金损失,对有问题的投保银行,往往吝于立即救助,而是期待其通过整改自行好转,如果通过整改得以改善,则存款保险机构就免去了一笔救助费用。但如果由于存款保险机构怠于救助,问题银行错过了最佳救助时机而变得更糟糕时,将会给银行业乃至整个金融业带来危机。这种监管宽容的道德风险同样蔓延至金融安全网的其他两大支柱——最后贷款人和金融审慎监管机构。当银行出现暂时流动性困难而产生挤兑时,由于存款保险制度作为最后一道防线兜底,中央银行更倾向认定为清偿性不足或不存在系统性风险而拒绝提供最后贷款。而金融审慎监管机构由于存款保险制度降低了因挤兑而导致银行破产的可能性,而对金融安全盲目乐观,放松监管。

二、基于道德风险防范的存款保险制度设计

诚然,存款保险制度催生了道德风险,带来了诸多危害。但如果没有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一旦银行出现信心危机问题,将会迅速扩散至整个金融体系,带来深重灾难。实践证明,经过精心设计的约束机制是可以防范道德风险的,许多针对道德风险的制度设计已经运用到各国的存款保险制度实践中,并取得了显而易见的成效。

(一)保持存款保险机构的独立性

确保存款保险机构独立地位,排除政治压力的干预和参保银行的影响。单独设置存款保险机构,有助于相互制衡、各司其职,让存款保险制度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特有职能和履行应有职责而不受不当干扰,也避免与其他金融安全网成员之间因地位不平等带来的信息共享困难,或推诿责任的道德风险。

在实践方面也显示,独立设置存款保险机构符合存款保险制度的发展趋势。根据国际存款保险协会(IADI)的统计数据显示,在实行存款保险制度的国家中,独立设置的存款保险机构在2000年时共有15个,占23%;2010年为36个,占38%;2011年底为54个,占65%。[1]鉴于不少刚刚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国家将存款保险机构置于其他监管机构之下的做法视为过渡期内的权宜之计,这一比重将会继续扩大。

(二)采取风险差别费率方式

在1991年美国颁布《联邦存款保险公司促进法》之前,参保银行均基于统一的标准费率来缴纳保费。风险较高、经营不善的“坏银行”并不需要支付更高的成本;而稳健经营,无破产之虞的“好银行”所支付的成本竟然要与那些“坏银行”同样高。事实上形成了稳健银行对问题银行的补贴,这是一种“扶劣损优”的不公平现象。美国在实践中注意到这一问题,因此在《联邦存款保险公司促进法》中采取了依风险确定保险费率。要求存款机构按照自身承担的风险水平缴纳保费。Merton的期权定价模型理论也表明了在固定费率制度下,容易引发道德风险问题。[2]银行会通过增加资产风险和减少资本将风险从自身转移至存款保险机构、将利润转移给自己,而在风险差别费率的情况下则不会出现这种情况。相比单一费率制度,风险差别费率能够有效地降低存款保险的道德风险问题,因此,许多国家开始效仿美国选择风险差别费率代替统一费率,这将是未来存款保险制度发展的主要趋势。

(三)确立限额保险方式

Alovsat Mulumov对土耳其银行系统的存款保险和道德风险的案例研究表明,在全额赔付的制度下,商业银行存在从事过度风险行为的倾向。[3]因此,大多数国家选择实行限额存款保险方式,而保护限额的设定关系到道德风险的控制和政策目标之间的平衡。若保险额定得太高,存款人的风险意识下降,容易滋生过度的道德风险;若保险额定得太低则难以实现存款保险制度的两大主要目标——保护小额存款人和金融市场的稳定。[4]

国际上保险限额的界定方法有两种,一种做法是将本国人均GDP作为存款保险限额的参考,另一种是使全额赔付能够覆盖90%的存款人。实践中,各国采取“广覆盖”原则,一般按人均GDP的3-5倍设定存款保险限额,使大多数存款人的存款受到明确的保护。

但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存款保险限额有了新的发展和变化,各国在危机期间提高了存款保险的限额。存款保险上限的提高是各国在面对危机时,存款保险制度改革的方向之一。在金融危机的特殊时期,这一措施能够起到使存款人重拾信心,减少银行挤兑及稳定金融市场的效果。

(四)赋予存款保险机构适当的监管权

存款保险机构作为保险人和赔付方,有最大的动力阻止各方的道德风险,保护存款保险基金不受损失。因此,应当赋予存款保险机构适当的权力来限制参保银行的道德风险。《多德-弗兰克法案》便加强了联邦存款保险机构(FDIC)对参保金融机构的监管权,增加其备份检查权、执行权和有序清算权等。《有效存款保险体系核心原则》(2014年版)也要求明确存款保险机构享有检查和提前介入问题银行等权力,以及在银行恢复与处置过程中的相应职责等。

存款保险机构除具备保险赔付和紧急援助等传统“支付箱”职能之外,还应当配合其他金融监管机构对投保机构进行监督管理。通过现场与非现场的检查权、拒绝与终止承保权、早期干预与处置权、处罚与建议处罚权等监管权的合理安排,存款保险机构能够有效降低道德风险问题。但为了避免出现监管重合和监管真空的现象,存款保险机构与其他金融监管机构的侧重点应有所不同。金融监管机构主要通过金融机构实施全面合规性监管来达到目标,偏重化解和纠正。而存款保险机构的监管应侧重保护存款人资金安全,对投保银行进行过程中的风险监控,强化存款保险制度事前和事中的风险发现和防范功能。[5]

三、中国存款保险道德风险防治困境及建议

我国的《存款保险条例》基本参照了国际存款保险机构协会(IADI)发布的《有效存款保险体系核心原则》的指引原则制定,但由于我国自身特殊的国情,如居民有着较高的储蓄偏好,银行业存在国有垄断程度较高的局面等等,使得我国引入存款保险制度存在特有的道德风险困境,不能照搬国际经验。

(一)起步阶段难以设立独立的存款保险机构

《存款保险条例》中规定了我国现行存款保险机构是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6]而该基金由人民银行金融稳定局管理。这样隶属于人民银行的安排存在着目标冲突,存款保险机构的主要目标是保护存款人,而中央银行的主要目标是维护金融市场稳定。如果中央银行同时代替存款保险机构行使风险处置与金融机构救助的职能,使“最后贷款人”变为“最先贷款人”,将影响其货币政策职能,甚至引发通货膨胀。只有设立独立的存款保险机构才能够避免与中央银行和审慎监管机构存在目标冲突。但考虑到眼下我国存款保险制度尚处于起步阶段,设立独立机构将花费大量资金。保费尚未充分积累就有很多成本支出,社会上就会有意见,如果此时发生一定数量的银行倒闭,存款保险赔付资金不够用,就会对设立机构的成本支出提出强烈的批评。[7]

现阶段将存款保险基金置于人民银行之下的做法,笔者建议只能作为过渡时期的权宜之计。一旦条件成熟,应设立独立的存款保险机构,且给予其与中央银行和审慎监管机构同等的地位。如使之共同直属于国务院,三者相互间地位平等但同时都对国务院负责。这样的安排可以使得三者既能相互制衡,又能在国务院的统一领导下协调合作,及时共享信息和资源。

(二)高储蓄率难以设定合理的偿付限额

根据《存款保险条例》,我国存款保险的最高偿付限额为50万元,为2015年人均GDP的10倍左右,能够为99.63%的存款人提供全额保护。[8]而国际上一般为人均GDP的2至5倍。过高的保护容易引发道德风险,银行危机的频率是随着保险赔付额度与人均GDP的比例的增加而增加的。如在20世纪80年代发生的美国存贷危机中,有经济学家通过测算认为,若当时美国的存款保险赔付额度是人均GDP的1.5倍的话,美国发生银行危机的可能性将降低43%。[9]与此同时,我国又存在着与其他国家不同的特殊国情:我国居民存款意愿强烈,储蓄率为世界第一,存在着大量的中小存款人。且民众投资渠道狭小,银行存款是其主要投资方式。社会保障体系远未健全,其储蓄承担着教育、医疗、养老等多种社会功能。如果保护不足,易损害普通民众的利益,难以达到保护存款人利益和防止挤兑以维护金融稳定的两大目标。因此如何找到维护金融稳定和约束市场纪律之间的平衡是我国确立赔付上限的难点。

建议对最高赔付限额进行动态、弹性地调整。从国际经验来看,在金融危机发生时,为提升存款人对银行系统和金融体系的信心,在制度安排之外进行的额外保障也是非常多见的。[9]最近各国存款保险制度改革的方向之一就是普遍提高赔付上限。美国大幅提高最高保护限额水平,德国甚至放弃限额保护改采全额担保。但这种非常措施长期化将助长道德风险。考虑到我国大量的中小存款人储蓄意愿强烈,且其储蓄承担着社会保障功能,关乎国家的稳定。相较其他国家,应当给予较多的保护。但不应超过人均GDP的10倍。当我国建成较为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时,要适时降低最高保护限额水平。在发生金融危机时,应提高赔付上限;而在危机过后,及时调整回合适的限额。根据我国的经济现状和金融风险状况等进行动态地调整,保险限额定期进行评估修改。另外,注重加强公众在存款保险制度方面的知识教育,树立其风险意识。使其了解存款保险制度及其保障范围和限制也有助于防范道德风险,确立合理的赔付限额。

(三)存款保险机构监管权难以落实

由《存款保险条例》可知我国存款保险机构不是单纯的“付款箱”功能,虽然给予了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非现场检查权,但没有明确规定是否有现场检查权。仅仅要求投保机构报送资料难以对投保银行的道德风险进行有针对性的监控。但给予其现场检查权又要注意与其他保持协调合作,避免多头监管导致监管真空,权利(力)、职责不清晰。[10]

因而,笔者建议首先应细化金融监督管理协调机制,《存款保险条例》中关于金融机构间协调机制和信息共享机制的规定实为前瞻性的借鉴,但遗憾的是仍停留在原则性框架层面,缺乏正式的、刚性的制度保障。建议参考美国联邦金融机构检查官协会的做法,由各金融监管机构轮流出任协会主席,轮流检查、结果共享,或者联合检查但各有分工的方式对银行进行监管。[10]这样既可行使存款保险机构必要的现场检查权,又可避免超越职权、重复检查。再者,存款保险机构主要职责是维护存款人利益以此维护金融稳定,赋予一定的处罚权是必要的,但仅限于督促收取保费等保护存款人和存款基金的必要,不宜过多,也不宜将手伸的过长,以免混淆与金融审慎监管机构的职能。因此,在存款保险机构认为应当处罚但又属于其他监管机构职责范围的情况下,可以设置必要的建议处罚权,提高监管效率,避免重复处罚。这种建议处罚权不能是原则性规定,流于形式,要明确监管机构对建议处罚回应的形式、期限、内容以及其他责任等等,若监管机构对存款保险机构的处罚建议有异议,提交共同上级解决。

参考文献:

[1]魏加宁.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必须解决的几个问题.[EB/OL].

[2016-09-01]. http://www.drc.gov.cn/xscg/20130510/

182-473-2874917.htm.

[2]Merton Robert C,An Analytic Derivation of the Cost of Deposit Insurance Loan Guarantees: An Application of Modern Option Pricing Theory[J].Journal of Banking & Finance,1977(1):3-11.

[3]Ensar Yilmaz & Alovsat Muslumov, Deposit Insurance and The Moral Hazard Problem:The Case of the Turkisn Banking System[J].AppliedEconomics,2008,40(16):2147-2163.

[4]张圣翠.建立我国存款保险制度与道德风险的防治[J].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06(3):73.

[5]刘仁伍.存款保险制度道德风险:理论与实证分析[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135.

[6]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660号.存款保险条例[EB/OL].[2016-09-01].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

/2015-03/31/content_9562.htm.

[7]周小川.周小川详解存保制度:完善金融机构市场化退出机制[EB/OL].[2016-09-01]. http://finance.ifeng.

com/a/20150428/13668821_0.shtml.

[8]国务院法制办、中国人民银行负责人就《存款保险条例》答记者问[EB/OL].[2016-09-01]. http://www.gov.cn/

xinwen/2015-03/31/content_2840896.htm.

[9]朱耀.存款保险法律制度研究[D].吉林:吉林大学,2013.

[10]朱大旗,李慈强.存款保险新机制下的银行监管权[J].保险法,2013(5):35.

Deposit Insurance System Based on the Prevention of Moral Hazard:

Plight in Designing Deposit Insurance System in China

TANG Li

(School of Law, Central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Beijing 100081, China)

Abstract: The problem of moral hazard has always been a controversial issue in the deposit insurance system.The deposit insurance system can reduce the risk of bank runs and stabilize financial system. However, it also weakens the market discipline and creates moral hazard.The root cause of moral hazard is information asymmetry, which is almost inevitable in modern society. It does not only exist in the deposit insurance system, but also in other fields. Moral hazard is by no means the reason to abandon the deposit insurance system, but it should be controlled and prevented by establishing deposit insurance system properly.The moral hazard in China's deposit insurance system has its own characteristics because of our particular situation. Based on international experience, this article tries to find a way to design deposit insurance system which is suitable for the realistic situation of China and can prevent moral hazard.

篇5:设计存款方案教学设计

[摘 要]存款保险制度是国家金融安全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功能是多方面的。但是,存款保险最直接也是最基本的目标是预防银行挤兑。各国实践表明,许多国家采取了保险限额和共同保险制度以避免道德风险的发生,但是,这些规定可能与存款保险的基本目标相冲突。本文将从存款保险的目的性分析出发,设计符合中国现状的保险限额和共同保险制度,达到存款保险政策目标和道德风险之间的平衡。

[关键词]存款保险制度 基本目标 道德风险 保险限额 共同保险

作者简介:王秀岩,上海大学法学院06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金融法。

一、存款保险制度的基本目标

银行存款保险制度已经成为当今大多数发达国家和发展中经济体金融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防范系统性金融危机和保护存款人利益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各国存款保险体系成立背景各异,目标的层次设计也各有不同。作为金融部门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存款保险制度设计离不开整个金融部门政策范畴。金融稳定论坛(2001)一再强调,存款保险制度的目标取向必须与整个公共政策目标一致。在世界范围来看,作为金融“安全网”的一个组成部分,存款保险的基本目标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1)保护大多数存款人的利益;(2)提高公众对金融体系的信心,保证银行系统的稳定;(3)通过建立对问题银行的处置规则,提供一种有序的处理破产机构的机制,避免危机的扩大和传播。以上目标不一定同时存在,会因各国存款保险制度建立的背景不同而存在差异。可以说,存款保险的作用是复合的,但是,从存款保险最基本和最直接的目标定位来看,预防银行挤兑是其作为一项公共政策工具最主要的优势所在,其维护金融稳定和保护小存款人的作用则是上述目标的进一步延伸[1]。

二、存款保险基本目标与限额设计之间的矛盾

一般认为,银行危机发生与银行危机的传染过程中,存款人挤兑行为是导致危机或者加速危机发展的重要原因,因而如果能在危机发生时对存款人提供一定的保护,使其存款不受可能发生的危机的影响,存款人就不会挤兑银行,也不会有盲目跟风行为的发生。[2]因此,给与存款人足够的信心,使其不必担心由于银行危机使自己的存款遭受损失,是避免银行挤兑的重要心理要素。实践中,许多国家实行的存款保险制度都规定了保险限额,或是共同保险制度,即设定一个存款保险的上限,对于超过限额的部分不予保护或实行共同保险制度,即由保险公司对赔偿限额内的部分损失进行赔偿(比如70%-90%),储户承担其余的损失。这种制度的设计,是否能避免存款人挤兑银行行为的发生呢?存款人(尤其是小存款人),是不会允许自己在银行的存款遭受损失的,他们认为,即使由于存款保险的存在,可以保证一部分存款得到赔付,但其余部分的损失(即限额之外存款和共同保险中保险公司不予承担的存款)将由储户自己承担,这对于一般的存款者是不能接受的。因此,即使是那些未遇到流动性冲击的存款人,由于不信任银行,仍然会为了使自己利益不受损害而产生盲目跟风行为,争相提款,对健康银行进行挤兑,导致银行危机蔓延。

那是否应对储户在银行内的存款实行完全足额的担保呢?根据存款保险实践经验,全额的存款保险赔付会引发道德风险的产生[3]。当存款人的存款可能因金融机构的破产倒闭而遭受损失时,存款人就会关心金融机构的风险和经营状况,审慎地选择存款银行,以使风险降低,并始终对其监督。如果存款保险对存款实行足额的赔付,就可能诱导存款者忽视金融机构的经营状况和风险,存款人不再面临风险,使存款人除了对较高的收益率感兴趣之外,无积极性关心银行的经营业绩和安全性,放松对银行业务活动的监管,增强了银行冒险的积极性,导致监管机关过分依赖存款保险制度而放松监管职责。

因此,存款保险存款额限定的水平涉及控制道德风险和政策目标之间的平衡。高水平的保险额潜伏着过度的道德风险,同时也会对存款保险机构形成过高的成本负担,保险额过低则难以保护小存款人的存款,易引发对稳健银行和非稳健银行挤兑的风险及资金从被保险银行的流出,也无助于鼓励银行业新进入者或便利本国银行业的发展。

如何针对这一矛盾设计较为合理的存款保险限额呢?在确定保险限额这一问题上,各国存在一定差异。概括而言,存款保险赔偿限额的标准主要有两个:第一种标准,存款保险限额是人均GDP的倍数,目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推荐的标准为人均GDP的1~2倍;另一种国际上比较认同的标准是,使90%以上存款人的存款得到全额赔付。同时,存款保险限额经常需要依据通货膨胀、实际收入的增长、新金融工具的发展等影响因素进行定期调整。[4]

三、中国存款保险限额制度的设计

我国关于存款保险制度的争论由来已久,如何设计符合中国国情的存款保险制度是其关键所在,而保险限额的设计更是存款保险制度能否实现其基本目标的核心。如果按照存款保险限额与人均GDP倍数的标准,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倍的标准来计算,中国存款保险赔付的限额不到3万元人民币。显然,这对于广大存款人来说,是得不到有效保护的。

考虑到中国居民投资渠道单一,金融资产表现为银行存款,且中国居民储蓄存款的意愿较为强烈,为保护绝大多数中小存款人的利益,应以覆盖面为标准考虑赔付限额的规定,以使90%以上的存款人得到全额赔付。在限额赔付时,个人及机构存款人同等受偿。具体赔付标准,可以通过对相关数据分析来设定。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2005年的调查数据,中国存款在5万元以下、10万元以下、20万元以下和50万元以下的存款帐户占比分别为96.18%、98.32%、99.32%和99.70%。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以5万元或10万元都能够覆盖95%以上的储户,能够较充分的保护大多数中小存款人的利益。以20万元或者50万元为限额,则能够保护更多的存款人利益。[5]

中国存款保险的限额设定为多少更为合适呢?我们认为,从有效以及兼顾政策相对稳定性的角度考虑,以10万元为限额更为恰当,一方面,若以20万元或者50万元为限额,虽然能够更好的保护大多数存款人利益,但是存款保险基金建立初期,基金初始规模有限的情况下,一旦出现被保险机构破产,过高的保险限额会加重存款保险系统的负担,危及存款保险基金的安全、另一方面,由于近年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居民存款也相应快速增展,拟定以10万元为限额可以兼顾到未来几年的情况,因此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保证政策的相对稳定性。[6]

在设定了存款保险限额的情况下,是否有必要实施共同保险制度呢?所谓共同保险制度,一般是指银行破产时,存款保险制度仅对一个设定的限额之内的部分进行全额赔付,在该限额外存款人账户损失存款的一定百分比由存款人自己承担。

笔者认为,可以在存款保险限额之内对存款人帐户内存款进行全额赔付;对于存款保险限额以外的部分,应实行共同保险制度,这样,既可以使单个的小额存款人受到全面保护而免受损失,避免挤兑情况的发生,也能激励大额存款人对银行的经营行为进行监管,避免了可能发生的逆向选择问题。同时,要求有关银行将财务经营状况及时、准确的传达给公众,以保证共同保险制度中市场约束作用得到更为有效的发挥。

综上所述,从存款保险制度保护小存款人利益,防止挤兑发生的基本功能出发,笔者认为可以将我国的存款保险制度限额制度设计如下:以10万元为存款保险赔付限额,对于小于十万元的存款实行100%全额赔付,对于大于10万元的存款增加额,按照递减比例进行赔付,其余损失由存款人承担。

这种存款保险限额制度和共同保险制度结合的方式,能够保护小存款人利益不受损害,防止挤兑现象的发生;同时也能激励大额存款人对银行进行监督,提示存款人审慎的选择银行,督促银行加强内部控制与管理,减少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的发生,不断增强银行竞争力,促使其稳健经营,以此保证存款保险功能的顺利实现,达到存款保险政策目标和道德风险的动态平衡。

参考文献

[1]周仲飞,上海金融法商法研究生沙龙(上海财经大学分场)会议发言

[2]凌涛:存款保险制度的国际经验与借鉴,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6月,第25页

[3]只有日本、韩国、土耳其、墨西哥、哥伦比亚和厄瓜多尔6个国家实行过完全保护的存款保险,其中2005年日本恢复限额,2001年韩国恢复限额。

[4]苏宁,存款保险制度设计:国际经验与中国选择,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7月,117页

[5]以上数据引自:苏宁,存款保险制度设计:国际经验与中国选择,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7月,118页

篇6:设计存款方案教学设计

居民储蓄额的凹凸对一国的经济增长、投资以及居民的生活等方面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那么储蓄存款的措施有哪些呢?以下是.我整理的资料,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储蓄存款措施

一、强化客户进展基础。

围绕“六大市场'、“六大客户群'及其上下游客户,加快目标客户批量拓展,增加有效客户数量,扩大新的优质客户资源,夯实储蓄存款业务进展基础。同时,加强中高端客户营销与维护,深挖资源潜力,进一步提高中高端客户忠诚度和贡献度。

二、强化重点项目拉动。

把代发工资业务作为扩大储蓄存款的一项重要手段来抓,围绕目标客户,落实具体责任人,明确争揽时限,确保准时争揽到位。突出抓好县域代发工资争揽工作,努力扩大县域储蓄存款市场。加快推动折换卡项目争揽进程,以重点项目拉动储蓄存款、借记卡市场进一步扩大。

三、强化重点产品营销。

加大银行卡营销力度,以卡营销带动储蓄存款增长。加快第三方存管业务进展,围绕证券公司,大力开展营销攻关,促进第三方存管客户有效增长,扩大储蓄存款来源。加强个人金融业务部门与其他部门的协调联动,实行个人金融产品与电子银行、银行卡业务捆绑营销,促进储蓄存款与各项业务同步进展。大力开展个人金融业务营销宣扬活动,充分发挥财宝中心、贵宾理财中心平台优势,每月组织一次理财营销活动,吸引高端客户,促进储蓄存款进一步增长。

四、强化渠道建设。

大力优化网点布局,加快推动网点向新市场、新区域转移,进一步提高网点经营效率和市场竞争力,促进包括储蓄存款在内的个人金融业务快速进展。

五、强化考核激励。

加强对客户经理、大堂经理考核,切实发挥客户经理、大堂经理的营销作用。加强个人金融业务储蓄存款占比指标考核问则,确保各项任务指标顺当实现。

六是强化服务推动。

深化开展“服务价值年'活动,强化网点服务达标考核,加强员工服务技能培训,以全行服务水平提升推动储蓄存款持续、快速增长。

银行存款增缓的缘由分析及应对措施

众所周知,只有实现存款量的重大突破和结构的根本调整,才能根据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要求加大贷款投入,从而提高存款的综合效益,实现利润最大化。今年一季度我行存款增长放缓,进入四月份甚至呈持续下滑之势,对银行的信贷、各项经营目标、风险等造成影响,如何扭转局面、实现存款量的突破是眼下连续突破的瓶颈。

一、一季度存款状况

3月末,麻城市金融机构整体呈现存款增缓的趋势。但是其中有一枝独秀,麻城市农信社各项存款余额891210万元,比年初净增205835万元。

二、存款削减的影响

虽然存款依旧成增长态势,但是增幅放缓,尤其与高速增长的贷款相比,存款增速更显“捉襟见肘'。3月的最终一天,同业金融机构存款市场上利息冲高到万分之一。这一利率已经超过了基金公司货币基金产品给同业的存款利率,没有任何风险的银行存款竟然比基金公司有风险的产品回报率还高。同业市场利息冲高的背后,是银行受到“缺血症'的威逼。

存款的少增已经限制了进一步发放贷款的脚步,由于存款放缓和贷款加速导致不少银行的存贷比接近红线,股份制银行尤为严峻。

由于目前商业银行贷款增量和存款增量存在期限错配问题,假如存款持续分流,加上货币政策紧缩预期,则很可能会引发银行体系的流淌性风险。商业银行的贷款增量主要是中长期贷款,而存款多为短期存款,存在期限错配的问题。事实上,今年以来,银行中长期贷款在银行贷款中所占比例就不断上升。与此同时,居民储蓄削减引发的存款活期化,将造成银行可贷资金数量下降,也使得银行资金来源变得越来越不稳定。

三、导致存款下降的缘由分析

(一)行业竞争加剧

近年来,随着外资银行麻城市汇丰村镇银行的进入,麻城市信用合作社和建设银行的快速扩张,对公存款的竞争日趋激烈。在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原有的资金分布及再安排模式被打破,并由此导致了对公存款业务竞争的新格局,麻城农行之前拥有的优质对公资源大量流失。

作为还未改制的麻城市信用合作社因其具有敏捷多变的机制,竞争力量较强。一是存量客户的金融资源流失严峻。信用社纷纷推出各种优待条件,一批公存老户开头转向信用社,金融资源严峻流失。二是优质新户竞争困难。为吸引大量优质客户将他行资金转过来,抓住新兴企业资金短缺的特点,给他们供应贷款绿色通道。三是网点辐射面广,在各村镇都设有服务点。由于现在大量农村人口外出打工,麻城乡镇市场拥有大量的存款资源,这在肯定程度上占有了很大的市场份额。

(二)新兴互联网金融的影响

今年1月,“余额宝'、“微信理财通'等新兴互联网金融产品连续膨胀,分流了银行大量存款。以余额宝为例,自20xx年6月问世以来,短短数月,其开户数超过了4900万户,筹资规模突破2500亿元。

(三)派生存款较少

派生存款的削减是存款紧缺的重要缘由。派生存款是指银行由发放贷款而制造出的存款。存款增长乏力主要是由于今年整个贷款的投放量不如去年猛,导致.上的资金并不是那么充足。

一方面,宏观调控导致的信贷紧缩效应正在显现,今年政府频频出台政策,对地方融资平台贷款、房地产行业贷款、个别行业贷款进行限制和监管。另一方面,信贷派生存款削减,主要是票据贴现被大量压缩,银行承兑汇票保证金存款大大削减。

另外,央行几次调高存款预备金率压低了存款派生系数,今年新增的大量贷款是中长期贷款,这些贷款绝大部分形成了资本性投资,理论上讲,这部分贷款不能派生存款。派生存款规模主要受到以下四种限制:.银行规定的法定预备金、现金漏损、超额储备、贷款资本性投资。目前银行贷款相当一部分是资本性贷款,从总量上讲,资本性投资没有乘数效应。

(四)民间投资分流

《关于鼓舞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进展的若干看法》新“三十六条'的发布推行,形成民间投资的“导流渠',民间游资流淌活动大,多年游走于灰色与非法之间的民间资本从“暗流'转为“明流',而且成为银行储蓄资金散失的“引流器'。在政府推动和争取下,小额信贷公司、贷款担保公司等民间金融机构雨后

春笋般不断成长起来。民间资本的投资迎来了“春天'打破了银行业垄断经营的堡垒。民间资本运行具有简便快行的特性,为这一资本运行开拓了宽阔的空间,银行业较紧的经营政策为这一资本运行开发了畅通无阻的通道。不少居民在.游资高利率的诱惑下,支取了大批存款。

(五)自身因素

虽然“春天行动'在政策和措施方面都提出了许多,但是在具体落实方面还是消失了许多问题,比如为完成任务而完成任务,不是将客户真正的留在了农行,服务意识不强及营销意识不强,不能让客户真正收获到互惠惠利的经济效益,主要在留住存款的同时不能很好的推举我行的高收益产品,导致考核时间一过,存款大量流失的局面,从而不能达到“双赢'。

(六)理财激增,传统的存款模式已打破

理财产品也分流了一部分个人和企业存款。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观念的转变,理财服务正逐步成为人们居家生活必不行少的一部分。麻城市居民理财意识不断增加,资金流向呈现出住房投资势未冷、家庭车辆购臵攀比风又起,基金、券商集合理财、私募产品成为居民的理财投资热点,新的投资热点渐渐滋生。

理财不只属于一般个人,也是日益增长的企业的需求。在对私理财业务火爆之后,对公理财业务也风生水起,现在各家商业银行都主动拓展更多的公司业务理财产品,盼望通过对公理财业务挖转客户存款。对企业来说,现代企业对金融机构的需求不再是简洁的“存贷汇'老三样。临时闲臵的资金、尚未用法的融资款、从证券市场撤出的投资,对于诸如此类的资金,越来越多的企业已不再满足于一“存'了事,而是盼望通过购买银行对公理财产品猎取比同期银行存款更高的收益。另外,基金、券商目前也在推出一些风险低、流淌性高、特地针对企业的产品,成为企业另一个理财渠道。

四、实现存款增长的几点建议

要从抓源头入手,大力拓宽上升渠道,实现存款持续稳定地增长。

(一)实施优质客户战略

把牢系统大户

要把竞争财政、社保、住房公积金等系统优质客户作为进展对公存款业务的营销重点。依据业务进展的需要配备了财政、社保系统专职客户经理,并有针对性地制定财政、社保系统客户金融服务方案,集中营销和维护市级财政、社保系统客户,指导各行营销和维护财政、社保系统客户。与此同时,要求各行处要充分利用本行产品优势,着力竞争住房公积金存款,实行有力措施提高全行公积金存款同业占比水平。

一是瞄准目标客户,主动联系做好增存稳存工作。

对公存量大户,如:高速大路、市属重点工程、财政、医保、劳动社险、水电、住房公积金等单位,主动联系,常常上门访问,争取客户支持。二是捕捉信息,闻风而动,对他行的对公存款大户,要调动一切主动因素,有步骤的挖转。三是要对现有存量客户加大感情投入,友情链接。

(二)精挑细选目标市场,以贷引存

一般法人公司贷款、小企业贷款、个人贷款三箭齐发,抢占资产业务制高点,并以贷款为抓手,加强与有贷户的全面合作,客户经理专人负责,使有贷户存款“颗粒归仓',防止“跑冒滴漏'。

在进展对公存款业务时,坚持在高质量进展的基础上加快进展速度,做到质量与速度兼顾,效率与效益同步。为此,在细分市场的基础上,确定深化做好公司无贷客户的稳存和增存列为进展对公存款业务的重点。深化做好大公司无贷户客户营销工作,主动拓展各工业园区、经济开发区、出口加工区等招商引资、重点基础设施和重点项目客户市场,进一步夯实对公存款客户基础。加大对优质房地产项目的贷款投放力度,从开发新的项目资源入手,制定具体工作方案,支配专人不间断的深化开展资源调查,扎实推动“搜盘活动',全力开展项目储备,力争介入新的项目。

(三)加强相互协调配合争夺同业客户

为了谋求金融同业的相互协作,互惠互利,实现共赢。紧贴麻城市场的进展改变状况,适时调整营销策略,要求对公存款部门要切实加强与同业客户的沟通与合作,不断扩大与同业合作范围,畅通合作渠道,提升合作效益。并根据属地管理的要求,要求相关行处对所辖区内的同业机构加大营销力度。真正做到目标明确,重点突出,策略得当,营销见效,在谋求对公存款业务稳健进展的同时,推动公司业务可持续进展。

(四)开展金融创新

不断开发新产品,满足客户的需要。面对激烈的竞争,要针对自己的特点开发产品,应侧重于扩张性产品开发战略,使之成为全能银行。依据目前对公存款种类过少、档次过粗、利率刚性的现状,应增办短期性存款档次,如通知存款、商定存款、协定存款、结算保付、消费基金、税收专户、清欠专户、承兑汇票保证金存款、技改自筹资金专户存款、单位定活两便存款、单位大额存单等存款种类。同时成立新业务开发机构,依据经济进展需要,适时开办新的适应形势需要的存款种类,以满足客户的不同需要。

(五)完善信息机制

1.明确信息内容。一般来说须重点把握的信息有三类:一是各企事业单位的微观经济状况,主要包括:(1)基本状况,反映行业类别、经营范围、资金(费用)来源及规模;(2)生产经营状况,反映企业生产力量,原材料购进与产品销售渠道,商品的购进与销售状况以及企业的盈亏状况;(3)存款状况,反映存款行、存款性质及数额、期限、贷款行及数额;(4)企业对各家金融机构(包括工行)的印象、评价,对工行的要求及建议;(5)单位负责人及财务人员的性格、水平。二是国家宏观经济信息,主要包括:(1)政府建立各种专项基金的方案,目前看来,此类基金主要集中在劳动保险、养老统筹保险、扶贫、环保、训练等领域内。(2)政府在国土、煤炭、户口迁转、交通运输等各项领域内建立收费机构的方案。(3)铁路、大路、民航及.公益事业等基础设施建设方案。三是其他金融机构的业务举措及公存形势。

2.多渠道猎取公存信息。一方面,可选择如下渠道挺直猎取信息:如对企事业单位及其主管部门定期走访;在重点单位、有关部门聘请信息员;召开银企联谊会,主动参加政府组织的与资金有关的各种会议。另一方面,亦应重视间接渠道,如上下行之间的纵向信息传递、兄弟行之间的横向信息共享以及通过对有关文件资料进行查阅分析而捕捉到公存信息。

储蓄存款的营销现状

理财产品大规模发行以后,商业银行个人存款的统计考核分化成大中小三个口径:小口径又称核心存款口径,仅包括根据法定利率支付利息的储蓄存款;中口径又称人行[微博]口径,是在小口径存款的基础上加上保本理财产品;大口径又称全口径,是在中口径的基础上加上非保本理财产品,甚至还包括基金、保险、CTS、账户贵金属和国债等各类非存款金融资产。随着客户投资意识的不断增加和投资渠道的不断增多,个人存款理财化成为趋势,商业银行做客户、做大口径存款渐渐成为共识。但是从这几年状况看,各商业银行总行丝毫没有减轻对核心存款的考核要求,不少基层机构和人员对上级行考核核心存款的做法颇有想法。商业银行对核心存款的考核导向预期如何?核心存款来源有哪些改变趋势?经济.进展新形势下如何抓个人核心存款?

核心存款的意义和商业银行考核导向预期

商业银行总行对个人存款考核口径的纠结并不是没有道理。个人存款的三个口径中,大口径存款指标反映的是客户全量资金流,不管客户资产以何种形式存在,只要资金流在至少说明客户还在;人行口径存款是数据最权威,最便于考核比较的口径,也是重要的人气指标;但是相对于大口径和人行口径存款,核心存款对商业银行也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国内商业银行的主要利润来源还是贷款收益,而核心存款是商业银行放贷资金主要来源,假如没有稳定增长的核心存款,银行的放贷资金无法保证。作为分支行贷款余额可以超过存款余额,但是作为总行必需考虑全行的存贷比问题。因此虽然不少基层行对大口径存款考核的呼声很剧烈,从客户维护的角度讲大口径考核更科学,但是笔者以为只要国内商业银行的盈利还主要是靠存贷利差,商业银行总行不太可能放弃或者放松对个人核心存款的考核。相反,将来数年假如经济好转、股市回暖,一方面客户信贷需求增加,另一方面个人客户资金加速向基金股票等非存款资产转移,商业银行间对核心存款的争夺会更加激烈,各银行对核心存款的考核和要求甚至会更加严格。

个人存款新增的抱负状态当然是大中小口径存款协同进展,以大口径和人行口径存款作为核心存款的“蓄水池'和“涵养林',促进核心存款稳定增长。但是现实状况是许多分行消失了大口径或人行口径存款新增良好,而核心存款新增偏弱的状况。以近年来坚持个人大口径存款导向的某国有银行广东分行为例,截止11月30日该行广东分行今年以来核心存款日均新增148.14亿元,时点新增213.84亿,系统排名分别是第7和第6;相对于其排名系统第1的存量规模和同期600-700亿的全量资金新增额来讲,核心存款新增还是稍显偏弱的。可以预见,即使商业银行在将来某些年份或某些领域体现大口径存款的考虑导向,那也必需建立在核心存款新增良好的基础上,一旦核心存款新增状况持续偏弱,仍会回炉到考核核心存款为主的状态。

大口径存款思路下核心存款拓展模式的局限

只要总行仍坚持个人核心存款的考核和要求,分支行就无法长时间超脱的只做大口径和人行口径存款,而必需考虑核心存款的增长问题。在大口径和人行口径存款的模式下,商业银行核心存款的拓展更多的依靠资产形态之间的转换。即首先用理财产品、基金、CTS等网络住客户的资金;然后将理财产品期限设计成关键时点到期或成立,动员客户在季末年末将CTS资金转回银行、将货币基金赎回,确保这些非存款的资产在期末以核心存款的形式存在。目前许多分行存量大口径存款中,核心存款占比达到70%以上;但在当年新增的大口径存款中,却是非核心存款的新增达到70%以上。

大口径模式下的核心存款拓展思路是商业银行当前的现实选择,但是这种模式至少面临着三大挑战:一是理财产品收益率的比拼严峻压缩了银行的盈利空间,因此不少银行对理财产品实行总量掌握。二是资金形态的转换只能解决核心存款时点新增问题,无法解决日均新增问题,试想理财产品年化收益率普遍比一年期定存利率高出2-3百分点以上,尝过理财产品甜头的客户怎么可能将大资金长期放在核心存款?三是关键时点整个市场都缺钱,货币基金收益率很高,客户不愿赎回;证券公司也在发行理财产品吸引CTS资金留存证券账户,因此关键时点行外资金向行内资金的转移也将变得越来越困难。

许多对银行基层机构反映这样的困惑和埋怨:客户能买到年化收益率4-6%以上的理财产品,我们用什么理由劝说客户存核心存款?我们硬引导客户存核心存款,不是等于把客户往别的银行推吗?的确,在大额存款理财化的趋势下,向大客户要核心存款越来越难,这个问题几乎无解。因此核心存款的拓展,除了目前“以大口径存款的思路、以资产形态的转换为主要手段'这条路以外;我们还必需立足长足、依据核心存款本身的特点,探究和开发出另外一些道路。尽管这些工作的见效时间会比较长,无法立竿见影;但是开头这些工作已经变得燃眉之急。

核心存款来源的改变趋势

要探究个人核心存款新增的其他道路,我们必需先分析核心存款的改变趋势。笔者以为,将来的核心存款,尤其是相对低成本和稳定的核心存款,将呈现出金额分散化、客户低端化、区域农村化、渠道网络化的趋势。

1.金额分散化。目前几千万存款的客户银行可以为其定制理财产品,几百万存款的客户都想着做资产配置,几十万存款的客户也可以很便利的捣腾点理财产品。今后想让客户几百万甚至几千万的资金几年如一日的存在银行会更加不现实,大额核心存款的维护成本会越来越高。将来还能长期放在核心存款,甚至无所谓放在活期存款上的资金,大多是客户应付日常生活和产生支出的零散资金。同时,利率市场化配套的存款保险制度对单个客户存款损失的赔偿是有限额的,这也可能导致客户会把存款更加分散于各家银行。因此核心存款必将会越来越呈现出分散化和小额化的趋势。

2.客户低端化(高龄化)。存款是各类金融资产中风险最小、收益最低的品种。高端客户投资信息多、投资渠道广、风险承受力量和意愿高,客户层级越高AUM资产中核心存款的占比越低。年轻人处于支出大于收入、有余钱想着博一把让“钱生钱'的阶段,较少能将资金长期放在核心存款;而中老年人正处于收获的季节,也是经不起折腾的年龄,需要将资产渐渐向低风险的核心存款转移。因此,将来猎取核心存款越来越依靠于中低层级和中老年龄的客户,或将呈现出“高端客户和年轻客户重点做大口径存款,核心存款主要来源于中低端客户和中老年客户'的局面。同时,在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自助设备和电子渠道广泛用法的状况下,银行多服务一名客户的边际成本几乎为零。以前认为不值得关注的中低端客户群体现在渐渐变得有价值了,这些客户积少成多,也能成就大格局。

3.区域农村化。相对而言,大中城市的客户投资意识更强,投资渠道也更多,资产中核

心存款的比重相对更低;而乡镇和农村客户相对保守些,投资意识偏弱些,资产中核心存款的比重稍高些。本届政府的工作重点之一是推动城镇化,而城镇化的主要受益者就是农村和农民,乡镇和农村地区也将蕴含丰富的金融资源,也是竞争相对不激烈的地区。从这些年商业银行个人核心存款的新增状况来看,县域及以下地区整体要好于城区,个人核心存款呈现明显的“下乡'趋势;估计将来几年来乡镇和农村地区更将成为核心存款新增的主要地区。

上一篇:长安卧病,长安卧病清江,长安卧病的意思,长安卧病赏析下一篇:“临沂好少年”事迹材料费县实验小学杨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