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办社会办老年福利服务机构须知

2024-04-22

申办社会办老年福利服务机构须知(精选9篇)

篇1:申办社会办老年福利服务机构须知

申办老年福利服务机构须知

一、根据《河南省社会福利机构管理规定》,申办需冠省名的社会福利机构及香港、澳门、台湾地区和境外组织或个人投资兴办的社会福利机构,由省民政部门审批。

二、申办人申请筹办社会办老年福利机构时,应提交下列材料:

1、申请书(原件)

2、可行性报告(原件)

3、申办人的资格证明文件(原件)

4、拟办社会办老年福利服务机构的资金来源证明文件(原件)

5、拟办社会办老年福利服务机构的固定场所证明文件(验原件,留复印件)

以上材料报一式三份

三、申办人经审批机关审批后,方可筹办。筹办就绪后,申办人应当向民政部门申请领取《社会福利机构设置批准证书》,并同时提交下列文件:

1、申请《社会福利机构设置批准证书》的书面报告(原件)

2、民政部门发给的社会福利机构筹办批准书(复印件)

3、服务场所的所有权证明或租用合同书(验原件,留复印件)

4、建设、消防、卫生防疫等有关部门的验收报告或审查意见书(验原件,留复印件)

5、验资证明及资产评估报告(验原件,留复印件)

6、机构章程和规章制度(原件)

7、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护理人员的名单及有效证件的复印件及工作人员的健康状况证明(原件)

8、要求提供的其它材料

以上材料报一式三份

四、审批机关对所报文件进行审查,并根据社会福利机构设置的基本标准进行实地验收。合格的,发给《社会福利机构设置批准证书》,不合格的,将审查结果以书面形式通知申办人。

五、申办人取得《社会福利机构设置批准证书》后,应当到民政民间组织管理部门办理《民办非企业单位(法人)登记证书》后,方可开业。社会福利机构应自觉接受民政部门的监督和检查。

承办单位:民政厅老龄工作处

联系人:刘晓军

联系电话:65909791/***

E-MAIL:xj64@163.com

篇2:申办社会办老年福利服务机构须知

为加强社会福利机构的管理,促进我市社会福利事业健康有序发展,根据《湖北省社会福利机构管理实施细则(试行)》(以下简称《实施细则》),特向社会公开《举办社会福利机构的认定条件和审批程序》。

所谓社会福利机构是指本市行政区域内由国家、社会组织和个人举办的各类、各种所有制的为老年人、残疾人提供养护、康复、托管等服务的机构。

凡依法成立的各类社会福利机构在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执行国家制定的社会福利工作的行业标准和有关规定,坚持社会福利性质,依法保障服务对象的合法权益,认真接受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的管理、监督和检查,均可享受国家有关优惠政策。

一、认定条件

(一)符合本行政区域的社会福利机构设置规划;

(二)符合国家消防安全和卫生防疫标准,符合《老年人建筑设计规范》、《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老年人福利机构基本规范》、《残疾人福利机构基本规范》等国家行业标准的相关规定;

(三)有合法使用的固定场所;

(四)开办经费应与拟办福利机构规模和服务内容相适应,平均每张床位不低于2000元;

(五)有机构章程及管理制度;

(六)社会福利机构的名称符合下列规定和要求:

1、由国家和集体举办的社会福利机构应冠以市、县、区、乡(镇)的名称,由社会组织和个人兴办的应执行民政部制定的《民办非企业单位名称管理规定》。

2、老年人社会福利机构的名称,必须根据收养对象的健康状况和机构的业务性质,标明养老院、老年公寓、护老院、护养院、敬老院、托老所、老年人服务中心等。

3、残疾人社会福利机构的名称,必须根据收养对象的健康状况和机构的业务性质,标明残疾人社会福利机构、智残人社会福利机构、聋哑人社会福利机构、精神病人社会福利机构或综合性残疾人社会福利机构。

(七)有开展服务相适应的管理人员和医务、护理人员;医务人员应当符合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资格条件;炊事员有岗位技术等级证书或上岗证;服务对象超过200人的有1名专职营养师(士);护理人员、工作人员应当符合有关部门规定的健康标准;工作人员与生活能自理的服务对象的比例最高为1︰6,与生活不能自理的服务对象的比例最高1︰3。

(八)有与业务性质、范围相适应的生活、康复、医疗设施。

二、审批程序

凡依法成立的法人组织或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个人(以下简称申办人)凡具备条件的,可依照《实施细则》的规定,向拟设置社会福利机构所在地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提出举办社会福利机构的筹办申请。由受理申请的民政部门进行审批。

(一)申办人申请筹办社会福利机构时,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1、申请书;

2、可行性研究报告;

3、申办人的资格证明文件;

4、拟办社会福利机构资金来源的证明文件或验资报告;

5、拟办社会福利机构固定场所的证明文件。

民政部门自受理申请之日起30日内根据当地社会福利机构设置规划和设置标准进行审查,作出同意筹办或不予同意筹办的决定,并将审批结果以书面形式通知申办人。经同意筹办的社会福利机构具备开业条件时,必须向同意筹办的民政部门申请领取《社会福利机构设置批准证书》,否则,不得开业。

(二)申请领取《社会福利机构设置批准证书》时,应当提前办好下列文件:

1、申请领取《社会福利机构设置批准证书》的书面报告;

2、民政部门发给的社会福利机构筹办批准书;

3、服务场所的证明文件,包括土地使用证、户主所有权证或有效的租用合同书;

4、建设、消防、卫生防疫等有关部门的验收报告或审查意见书;

5、验资证明及资产评估报告;

6、申办人(法人或个人)有效的资格证明文件或合法身份证明,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护理人员名单及有效证件的复印件和健康状况证明;

7、机构的章程和规章制度。章程的内容包括:机构名称、宗旨、组织机构、所有制形式、服务对象、资金来源、变更、终止的程序和终止后资产的处理,管理机构和决策机构的职责、负责人的职权范围,以及其它必要事项。规章制度应包括:工作人员工作细则、岗位职责,财务、人事、档案、安全、康复医疗服务、膳食管理、资产管理和使用原则等其它相关制度。

篇3:申办社会办老年福利服务机构须知

1 社会支持理论与老年群体

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 社区心理学者就试图用“社会支持”这个术语来说明与身体健康有关的社会关系。近年来, 学者们把研究重点转向对社会支持进行网络分析, 认为个人生活在社会网络之中, 通过这个体系, 个人的社会身份才能够得以维持, 才能得到情绪和物质支持, 对信息和服务的需要才能够得到满足。

社会支持近年来已成为老年人情绪状况和生活满意程度的重要的指向标, 也是社会工作人员和学者们评估老人社会资源多少的重要标准之一。个体不能完全脱离社会而独立存在, 那么将老年人与社会隔离开来就是一种极大的社会风险, 这不仅会使老人认知和智力水平下降, 还会造成老年人的身心疾病。来自各方的社会支持如同紧密联系的网络, 在帮助老人抵抗各类风险方面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比如邻里亲友的支持可以帮助老年人面对丧偶后新生活中的一系列挑战。同时, 家人和朋友的关心会使老人会更加关注自己的健康, 他们可能会鼓励老定期检查身体, 对于老人来说在有亲友陪伴的情况下会更愿意配合医生的治疗……

2 福利机构中老年人的特殊需求

中国福利养老机构提供的服务大多是免费的或是收取少量费用的, 其主要服务对象包括一些孤寡、流浪老人和生活水平低于最低生活保障线的老人等, 特别是那些高龄的残病老年人群。这些老年人是一类弱势群体, 他们有着不同于其他老年群体的特殊需要,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人际交往与心理疏导需求。老人长居福利机构中, 环境相对比较闭塞, 缺乏各种与社会或其他人群接触的机会, 生活中必然会缺少与亲友和社会人士的有效沟通, 难免会造成了老人们生活的单调、乏味, 对其身心造成了消极的影响。满足老年人人际交往需求, 为老人提供及时的心理疏导是福利机构老年社会工作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

第二, 获得尊严的需求。老年福利机构的服务对象大多是社会上的老年弱势群体, 他们之中的很多成员曾经由于无法得到安全可靠的生存环境而主动或被迫流落街头。这些老人们承受着人情冷暖, 蜷缩在某个角落里, 甚至拖着残缺的身躯默默接受路人的怜悯、同情、不屑、冷落和鄙夷, 失去了应有的人格尊严。老年福利机构和老年社会工作者不应因为老人过往的生活经历或不同程度的缺陷而歧视他们, 要充分给予老人们理解和尊重, 让他们有尊严地生活下去。

第三, 接受教育需求。在一些接受救助和照顾的老年人中, 有些因为他们过去的生活环境没有提供其接受教育的机会, 或是因为生理缺陷等原因而无法接受教育。因此, 社会工作者要为老人提供补偿性教育。

第四, 贡献社会的需要。对于福利机构中部分健康健全的老年人而言, 住进福利机构使他们与社会的接触逐渐减少, 加之随着年龄的增大, 身体机能逐渐退化, 老人会感觉自己为社会带来负担, 产生悲观绝望的想法, 甚至有些极端的老年人认为自己是在“等死”, 这些误区不利于老年人获得美满的晚年生活。机构和工作者应积极为老人们寻找发挥余热的机会, 鼓励他们从小事做起。

第五, 照顾需求。福利院中的老年人, 很大一部分都在肢体、器官和智力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残疾, 或是瘫痪和高龄疾病患者。因此, 他们需要充足的营养补给、倍加细心的照料以及舒适卫生的生活环境。工作者在为老年人提供服务时, 应注意到老人们对日常照顾的特殊需求。

第六, 其他需求。除以上几种需求外, 这一老年弱势群体还需要一些特殊的政策照顾、情感的满足以及临终关怀等咨询辅导类服务。

3 社会支持理论对福利机构老年社会工作的指导

3.1 政策支持

首先, 政府作为政策支持的主体, 要根据福利机构中的老年人口数量和生活质量, 以及社会和经济情况的变动, 为老人提供完备的、有针对性的、不仅仅停留在保障温饱层面上的社会福利;其次, 通过制定政策给福利养老机构以支持和援助, 如对服务人员进行在职培训、吸纳专业的社会工作者为老人提供服务或是给予政策性的资金支持等。此外, 还要通过政策丰富老人们的物质生活和医疗条件。同时, 通过制定一些有针对性的法律法规来维护这一特殊老年群体的合法权益和人格尊严。

3.2 社区支持

第一, 发起社会爱老敬老的社区教育运动。其主要工作内容包括:消除老年歧视, 澄清错误的老年标签, 推广老年照顾的经验, 同时鼓励社区中企事业单位支持福利机构的工作, 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老年人受关爱环境。第二, 开展福利机构与其他单位和个人的联谊活动。社会工作的重要价值理念和工作方法之一就是群众参与, 增加福利机构与社区内其它单位的交往, 利于社会大众理解老年福利事业, 使弱势老年群体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一般会开展主题展览、策划老年人的趣味比赛、举办捐款捐物活动、举办有关老年健康的讲座、出版刊物等。第三, 在社区内招募义工和志愿者。义工和志愿者参与到老年服务中来, 可以充分发挥他们的人力物力资源, 使其获得学习机会, 丰富人生经验, 在回报社会等同时, 拓宽人际交往范围, 提升自我价值。第四, 促进老人身心健康。工作者首先要与机构内的医务工作人员制定老人的治疗和体检计划, 其次要同社区内的医疗机构进行沟通, 鼓励它们为公益事业作出贡献, 为老人赠医施药、定期义诊等。此外, 工作者应经常举办各种搞活老人生活气氛的活动, 比如组织老年合唱队、老年知识竞赛等, 在天气状况和老人的健康状况允许的情况下, 组织老人出行游玩或养花种菜等活动, 使老人们不会因为自己的年老或残疾而感到无能。第五, 做好老年教育工作。老年人仍具有求知欲和学习能力况且有些住在机构中的老人从前并没有享受过受教育的权利, 工作者可邀请一些教育工作者为老人提供补偿式教育。值得注意的是, 为老人安排的学习内容要简单易懂且实用, 且应适当向老年人灌输权益的意识, 教会老年人维护自身权益。

3.3 家庭支持与自我支持

首先, 老人需要来自家庭的支持, 家庭使老年人有归属感和安全感, 而住在福利机构中的老人恰恰不具有这种归属感和安全感, 那些没有家庭和亲人的老人们更加体会不到亲情的温暖。工作者应鼓励老人的子女或其他亲属时常探望老人, 尤其在老人身体健康状况和情绪状况不佳的时候。对于那些孤寡老人, 工作者要给予更多的包容和关怀, 使老人在机构中感受到家庭的气息。其次, 老人需要自我支持。这种自我支持既包括老人的自我价值发挥和自我调节, 也包括这一特殊群体内部成员之间的互相支持。老人要纠正对机构养老的偏见, 学会自我调节, 达到身心健康的状态。同时, 工作者要鼓励老年人利用闲暇达成“老有所为”, 根据老人们各自的特长和爱好, 发起老人们的互帮互助活动, 如理发、读报、练习乐器等等。

3.4专业支持与机构支持

目前, 国内福利养老机构的工作人员还处于非专业或半专业的状态, 不能为老人提供专业的社会工作服务, 他们可以为老人提供照料和陪伴, 但面对老人的心理问题和一些特殊需求 (如情感需要、临终关怀、社区资源挖掘等) 时却无能为力。因此, 尽早吸纳一些专业的社会工作者到机构中为老人服务是福利机构老年社会工作的当务之急。同时, 机构要接受和包容这些特殊的老人, 摒除异样的目光, 为老人提供人性化服务, 尽量挖掘周围可利用的资源, 为老人营造一个舒适的、充满温暖的养老环境。

4 结语

目前, 很多发达国家的老年社会工作已经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积累了相当丰富且成熟的经验, 作为老年福利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老年社会工作在理论和技巧上都有着完整独立的模式。而中国老年社会工作还处在学习和探索的阶段, 尤其在福利机构养老问题上, 还将经历一个长期的发展及完善过程。作为一项服务于特殊老年群体的工作, 福利机构老年社会工作的未来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政策支持和方针引导, 离不开各类型的老年服务机构和诸多老年社会工作者的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乔斯·B·阿什福德, 克雷格·温斯顿·雷克劳尔, 凯西·L·洛蒂.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生物学、心理学与社会学视角[M].王宏亮, 李艳红, 林虹, 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篇4:申办社会办老年福利服务机构须知

《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共有七章二十六条。《条例》中所称的农村五保供养,是指依照本条例规定,在吃、穿、住、医、葬方面给予村民的生活照料和物质帮助。“供养对象”是指老年、残疾或者未满16周岁的村民,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又无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或者其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无赡养、抚养、扶养能力的,享受农村五保供养待遇。

《条例》中的“供养内容”:(一)供给粮油、副食品和生活用燃料(二)供给服装、被褥等生活用品和零钱(三)提供符合基本居住条件的住房,(四)提供疾病治疗,对生活不能自理的给予照料,(五)办理丧葬事宜。

《条例》中规定,农村五保供养标准不得低于当地村民的平均生活水平,并根据当地村民平均生活水平的提高适时调整。农村五保供养标准,可以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制定,在本地区域内公布执行,也可以由各区的市级和县级人民政府制定,报所在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备案后公布执行。国务院民政部门、国务院财政部门应当加强对农村五保供养标准制定工作的指导。

《条例》对“供养形式”、“监督管理”、“法律责任”等,都做了具体规定。

国家民政部最近出台了《关于支持社会力量兴办社会福利机构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社会办福利机构享受优惠做了具体规定。新出台的《意见》本着政策支持与资金扶持相结合的原则,支持和促进社会办福利机构的健康、有序、规范和可持续发展。《意见》要求,各地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民政部等11部委《关于加快实现社会福利社会化的意见》,保证社会办福利机构在规划、建设、税费减免、用地、用水、用电等方面,与政府办福利机构一样享有同等待遇。并从实际出发,积极研究制定新的优惠政策。

篇5:双流县重大疾病社会援助申办须知

援助的病种

恶性肿瘤;慢性肾功能不全;肾病综合症;器官移植术后的抗排斥治疗;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及骨髓增生性疾病;肝硬化。

援助的对象及标准

(一)凡户籍在我县范围内的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优抚对象中的贫困户和五保户,因治疗重大疾病在扣除各种医疗保险和个人应负担的1万元医疗费用后,剩余部分按规定予以援助,每人每年累计援助金额不超过3万元;

(二)凡户籍在我县范围内的居民,家庭年收入在1万元以下(含1万元),因治疗重大疾病在扣除各种医疗保险和个人应负担的2万元医疗费用后,剩余部分按80%援助,每人每年累计援助金额不超过3万元;

(三)凡户籍在我县范围内的居民,家庭年收入在2万元以下(含2万元),因治疗重大疾病在扣除各种医疗保险和个人应负担的3万元医疗费用后,剩余部分按60%援助,每人每年累计援助金额不超过3万元。

申办须具备的有关材料

1、申请书;

2、身份证和户口簿;

3、援助对象单位或村、社区出具的收入证明;

4、低保证、五保证、优抚证;

5、医疗诊断书、医疗费用收据、医疗费用清单、出院证明;

6、医疗保险机构出具的报销情况证明或县新合办出具的报销证明。

申请、办理程序

援助对象在出院后的30日内,由本人或代理人向户籍所在地的社区(村民委员会)提出书面申请,并如实提供相关材料,经社区(村民委员会)张榜公示7日后,报镇政府或街道办事处初审,镇政府或街道办事处再将有关材料报双流慈善会审批。

办理时限:双流慈善会自收到援助申请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办结审批手续。

办理依据:双流县《关于建立重大疾病社会援助制度的意见(试行)》。

篇6:申办社会办老年福利服务机构须知

一、发展型社会福利政策

(一) 产生背景与主要内容

20世纪90年代以来, 随着经济全球化而出现的一系列新的社会风险和问题, 使西方福利国家的社会福利制度面临严峻考验。在此情况下, 一些发达国家的社会政策学者, 如:吉登斯、米奇利等人, 开始对福利国家的发展战略进行反思与重构, 并对社会政策的目标进行重新定位, 提出社会政策的目标应该是在维护社会公平和平等的基础上, 促进经济发展。他们尤其注重社会政策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协调与平衡发展, 进而应对全球化背景下的技术和社会危机。这些学者提出的社会投资型国家、“第三条道路”、新福利主义等思想对当代许多发达国家的社会政策实践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当下备受关注和争论的“发展型社会福利政策”就是他们的政策主张。

(二) 发展的内涵

“发展”对于大多数人而言, 发展主要是指工业化所带来的经济变化, 以及工业化所引发的城市化的社会变化过程、对现代生活方式的接纳、对生活采用新态度等;它也含有一定的福利意义, 即发展带来的经济收入水平的提高、教育质量的提升、住房条件和健康状况的改善。不过, 在几乎所有的含义解释中, 发展与经济发展的联系最为频繁, 发展就是指经济的发展与进步。

要想对“发展”一词的含义给予真正解读, 我们就不得不提到扭曲发展。

1、扭曲发展

所谓“扭曲发展”, 在米奇利那里可以笼统地概括为经济的发展并未带来相应程度地社会发展, 社会取得了某种进步, 但针对所有人的社会福利目标并未实现。“当今发展中最为棘手的一个问题, 就是经济富裕环境中贫困现象的持续存在。”[1]当今社会, 扭曲发展问题广泛存在, 因扭曲发展而造成的紧迫社会问题也正日益受到重视, 尤其是在第三世界。他们的问题不是缺乏经济发展, 而是如何才能使经济与社会发展目标协调一致, 如何才能保障经济进步促使整体民众受益。

与我国目前的经济飞速发展相比, 我国社会进步的缓慢和滞后, 及其引发的一系列问题, 正是扭曲发展的现实表现。解决扭曲发展问题, 需要采取既能促进经济发展, 同时又能保证社会发展得到优先考虑的措施。幸运的是, 现在人们似乎普遍开始重新认识, 需要通过社会发展的动态过程来解决经济与社会目标的脱节问题。人们现在已经认识到, 社会所面临的种种挑战需要政府、社区和个人采取协同行动, 普遍性的社会需求只有通过直接针对福利问题的务实政策和项目才能得到有效解决。

2、社会发展

在米奇利看来, 社会发展途径通过独特方式使经济和社会目标协调统一。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综合性宏观视角, 其关注的焦点是社区与社会, 强调有计划的干预, 提倡动态的、以变化为导向的方法, 社会发展能包容多种因素, 顾及全民的利益, 最重要的是它能使社会性干预手段和经济发展努力达成协调与平衡。社会发展能让我们认识到经济发展对于提高生活标准的不可或缺性, 更关键的是它能积极地将经济发展导向与社会发展目标有机统一起来。因此米奇利将社会发展定义为:“与经济发展的动态过程一起协同促进人类福利的过程。”[2]

由上述定义可知, 社会发展是一个促进人类福利的有效途径。在社会发展过程中, 既能普遍提高全体公民的生活质量, 也能解决扭曲发展问题。对于目前我国所面临的繁荣与匮乏共存状况, 唯有通过融合经济与社会目标的途径才能得到解决。相反, 如果社会措施的运作独立于经济性解决方案, 则普遍贫困与少数富裕共存的现象就无法解决。

二、人口老龄化状况

本文主要关注当前我国老年社会福利体系发展与完善过程中的问题, 因此从以下两方面进行分析。

(一) 人口老龄化现状

目前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 且处于快速老龄化的阶段。到2020年, 我国老年人口将达到2.48亿, 老龄化水平将达到17.17%。我国人口老龄化压力正逐步显现, 养老保障负担也愈加沉重, 而且农村老龄问题的压力更大。中国人口老龄化呈现数量大、增长快、未富先老等特点。[3]同时老年社会服务的需求迅速膨胀, 而面对随着家庭的小型化趋势和人口流动趋势的发展, 家庭空间上的分离, 使得我国传统家庭养老模式和社会伦理规范面临挑战。

(二) 人口老龄化问题的表现

1、老年社会福利覆盖面小, 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我国在社会福利方面资金投入少, 是导致老年人社会福利机构资金严重不足的根本原因。再加之资金管理不善与相应政策措施的缺乏, 导致资金严重短缺, 这从根本上阻碍了老年人社会福利事业的发展。与之相对应, 我国的老年社会福利的保障面相对较小, 服务项目偏少, 养老服务设施总量严重不足。保障制度惠及主体是城镇各类就业人员, 且仅仅覆盖城镇职工的55%, 从未工作和其他的城市老年人基本上依靠家庭养老, 其中女性和高龄老人问题尤为突出。而占中国绝大多数的农村人口, 基本只能依靠土地和家庭养老。

2、工作人员严重缺乏且专业化水平低

我国养老机构和护理人员严重不足, 高龄老人与养老床位的比例也存在严重倒挂, 供需矛盾十分突出。老年人社会福利服务是一项需要较高专业素养的社会工作, 社会工作要求从业人员具备相应的专业理论知识, 接受过正规的岗前训练, 但我国却缺乏这种意识, 只是简单地把服务工作看作单纯的体力工作, 有的单位甚至向社会招募临时工, 不经培训直接上岗。总体来看, 目前我国养老服务队伍的素质较低, 专业水平、业务能力、服务质量不能有效满足服务对象的要求, 并且业内也缺乏统一的职务培训制度和相应的资格证照制度。

3、老年福利事业主要由国家承担, 社会化程度低

我国的老年社会福利事业从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国家——集体包办体制发展而来, 举办老年福利事业的社会力量较小, 社会化程度低。这使得社会资本不能得到充分挖掘和运用, 造成老年福利事业资金不足, 发展缓慢。同时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僵化, 不能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要求。这一状况不仅加重了政府负担, 而且导致我国养老社会化和老年人社会福利社会化发展步伐缓慢, 难以调动民间和社会力量的积极性, 且没有为其提供生存和发展空间。

三、发展型社会福利政策对我国老年社会福利的意义

社会福利政策作为社会福利总体研究的一部分, 其主要功能是将社会福利所追求的政治上和道德上的目标与理想整合为可操作的行动原则和路线, 贯彻到实践中, 以引起现实社会的变化。而发展型社会福利政策就是试图协调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关系, 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就像一个铜板的两面, 没有经济发展就谈不上社会进步, 同时如果缺乏民众整体社会福利的改善, 经济发展也毫无意义。发展型社会福利政策的目标就是推动社会和经济的协同发展。

未来很长一段时间, 由于老年人口的持续、快速增加, 我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会更加复杂, 如何发展与完善我国老年社会福利制度是我们无法逾越的话题。而发展型社会政策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审视和解决社会问题的视角。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 制定老年社会福利政策要从比较长期战略的角度来考虑。当前, 我国社会福利政策的普遍事实就是把其当做一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工具, 我们的社会政策总是处于一种穷于应付不断滋生的社会问题的应急状态。这实质上是把今天的问题推向未来, 进而又导致未来解决这些问题要付出更大代价的后果。

其次, 老年社会福利政策应充分调动和运用专业机构及社会与民间的力量。这样不仅能切实减轻政府的负担, 而且能促进与老年社会服务相关专业和产业的发展, 真正解决我国养老社会化问题的同时又增加就业。长远来看, 社会力量与民间机构的发展与完善也会推动我国公民社会的快速发展。这不仅促进养老机制的充分社会化, 同时也是社会稳定与控制实现的重要途径。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 社会发展出现了一系列问题, 这迫切需要相应的社会福利政策, 发展型社会福利政策为我国当前社会福利的发展与完善提供了理论支持。尤其是我国已进入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的阶段, 传统意义上的居家养老已不能满足社会需求, 养老社会化已经迫在眉睫, 加快发展老年人社会福利已成为中国社会福利改革的关键。本文通过对发展型社会政策的理论阐述, 对我国当前老年社会福利发展的现状的探析, 分析发展型社会福利政策对我国老年社会福利的意义。

关键词:发展型社会政策,人口老龄化,养老社会化

参考文献

[1][2] (美) 詹姆斯米奇利著, 苗正民译, 社会发展——社会福利视角下的发展观[M], 格致出版社, 2009年3月, 第一版.

篇7:申办社会办老年福利服务机构须知

摘要:我国农村社会养老制度设计思路从老农保的商业保险模式到新农保参照“社会统筹+个人账户”的城保模式是一个飞跃,但新农保主要是依靠财政的大力支持。在新农保对象拿到的养老金中,财政补贴大约占85%,而围绕个人15%左右的缴费,要花费如收费、记账、保管、投资、监管等一系列的引致社会成本,就这一部分而言,社会收益与社会成本是不对称的。而且,在当前的农村地区,不仅东部与中西部地区之间差别很大,同一地区的农户间,由于收入来源的多元化,收入差别也很大。政府应把城保变为“国民社会养老保险”,使有条件的农民可以自愿参加城保,没有入城保的农民,再发放基础养老金福利,无需个人缴费。这样,让农民老有所养的制度设计思路转变为“国民社会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福利”模式,既简便易行,又节省社会成本,不仅减少了我国已“碎片化”社会保障体系的一块补丁,也有利于平滑地向城乡一体化的社会过渡。

关键词: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模式;基础养老金福利模式;社会统筹;个人账户;财政;国民社会养老保险;监管

中图分类号:F84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101(2014)03-0054-04

一、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政策简介

1992年我国建立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当时是参照商业保险模式设计的,主要是建立农民个人账户的模式,农民自己缴费相当于自我储蓄,养老金待遇完全由个人账户积累总额确定,我们简称为“老农保”。老农保没有明确的财政补贴标准,只有集体经济适当补助,随着经济体制的转换,集体经济补助也没有了,再加上其他诸多因素的影响,老农保制度日渐衰落,最终走到了尽头。2009年启动试点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与原有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不同,我们称之为“新农保”。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参照城镇企业职工基本社会养老保险(简称为“城保”)统账结合的模式,实行基础养老金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用“基础养老金”取代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社会统筹”,由财政支付基础养老金。

国务院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规定:新农保基金由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构成。参加新农保的农村居民应当按规定缴纳养老保险费。缴费标准目前设为每年100元、200元、300元、400元、500元5个档次,地方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增设缴费档次。参保人自主选择档次缴费,多缴多得。有条件的村集体应当对参保人缴费给予补助,补助标准由村民委员会召开村民会议民主确定。鼓励其他经济组织、社会公益组织、个人为参保人缴费提供资助。政府对符合领取条件的参保人全额支付新农保基础养老金,其中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按中央确定的基础养老金标准给予全额补助,对东部地区给予50%的补助。地方政府应当对参保人缴费给予补贴,补贴标准不低于每人每年30元;对选择较高档次标准缴费的,可给予适当鼓励,具体标准和办法由省(区、市)人民政府确定。对农村重度残疾人等缴费困难群体,地方政府为其代缴部分或全部最低标准的养老保险费。国家为每个新农保参保人建立终身记录的养老保险个人账户。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及其他经济组织、社会公益组织、个人对参保人缴费的资助,地方政府对参保人的缴费补贴,全部记入个人账户。个人账户储存额目前每年参考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金融机构人民币一年期存款利率计息。养老金待遇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组成,支付终身。中央确定的基础养老金标准为每人每月55元。地方政府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提高基础养老金标准,对于长期缴费的农村居民,可适当加发基础养老金,提高和加发部分的资金由地方政府支出。个人账户养老金的月计发标准为个人账户全部储存额除以139(与现行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养老金计发系数相同)。年满60周岁、未享受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农村有户籍的老年人,可以按月领取养老金。新农保制度实施时,已年满60周岁、未享受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不用缴费,可以按月领取基础养老金,但其符合参保条件的子女应当参保缴费;距领取年龄不足15年的,应按年缴费,也允许补缴,累计缴费不超过15年;距领取年龄超过15年的,应按年缴费,累计缴费不少于15年。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对于确保农村居民基本生活、推动农村减贫和逐步缩小城乡差距、维护农村社会稳定、促进消费拉动内需及改善心理预期确实意义重大。但不可否认,在制度设计中也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有待完善。

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政策评析

(一)新农保支付≈90%财政补贴+10%个人缴费

新农保与老农保的最大区别是财政的大力支持。从新农保的支付计算公式看:参保人月领取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月领取额+基础养老金;从资金的来源看,实际上就是“个人缴费+地方财政补贴+中央财政补贴”。把资金的筹集来源与支付综合起来看,个人与财政出资分占的比例可以举例计算如下(为了简便,忽略个人账户利息并按当前支付标准计算)。

假设一位45岁的农民,选择了100元/年这一档缴费,加上每年不低于30元的地方财政补助(假设补助30元/年),则每年注入个人账户的资金是130元。连续缴费15年,本金一共1 950元,其中个人缴1 500元,其余450元为地方财政补贴。根据支付公式计算,这位村民60岁后每月可领取的养老金是:55元+1950元÷139,把财政与个人出资分开来,即等于55元+450元÷139+1 500元÷139=(55元+450元÷139)+1 500元÷139≈58.24+10.79=69.03元,其中58.24元来自财政,10.79元来自个人缴费,所以个人缴费对养老金支付的贡献率为10.79÷(58.24+10.79)×100%=15.63%,即财政对养老金支付的贡献率约85%。

新农保政策规定,一旦参保,养老金要支付终身。个人缴费在支付139个月约11.5年以后,就用完了,财政要接着全额支付。也就是说这位村民活到71.5岁以后的岁月,养老金将全部来自财政,而且基础养老金会随着物价等因素调整,估计整体上财政对新农保养老金的负担比例,要达到甚至超过90%。所以,新农保支付≈90%财政补贴+10%个人缴费。

可见新农保是以财政补贴为主,是一个带有极大社会福利性质的制度。

(二)在农村范围内加剧贫富悬殊

在新农保中,有能力多缴费的富裕户获得的财政补贴也越多。如某地规定:农村居民参保缴费时,地方财政为参保人给予定额补贴。补贴标准为:缴费100元补贴30元;缴费200元补贴35元;缴费300元补贴40元;缴费400元补贴45元;缴费500元补贴50元。所需资金,省级财政补助60%,试点县(市、区)财政补助40%。对农村重度残疾人等缴费困难群体,由试点县(市、区)政府为其代缴部分或全部最低标准的养老保险费。

除多缴多补之外,在社会保险与低保之间的地带制造了更大的贫富分化。我们知道,新农保是以财政补贴为主的一个带有社会福利性质的制度,对于参保者来说,至少可以得到财政补贴的基础养老金,不参保者就无缘这一“福利”了。这对于收入低,接近低保标准,但因不符合低保资格而没有被纳入低保制度的边缘贫困人群而言是不公平的。因为边缘贫困人群中,有相当比例的人口没有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的经济能力,处于社会保险和社会救助的“夹缝”中而没有任何社会保障。只有非供款型的福利养老金计划才能覆盖这部分人群。这样看来,实际上新农保在农村范围内加剧了贫富悬殊。

(三)贫困地区县级财政对新农保的补贴能否持续

新农保政策中规定“地方政府应当对参保人缴费给予补贴,补贴标准不低于每人每年30元”,地方政府一般是省、县两级财政对参保人员给予补贴,我们不妨看看县级财政的状况。

区域性的调查表明,中国基层财政(县市财政)的赤字和债务问题已相当普遍。国家审计署于2002年对我国中西部的10个省、市的49个县(市)的财政收支状况进行审计发现,截至2001年底,这49个县(市)债务累计达163亿元。从较发达的地方,如北京市人大财经委调研的数据显示,截至2006年6月底,全北京市政府债务余额为数百亿元,债务负担率超过了20%,其中区县占近七成。截至2003年底,安徽省县级政府债务余额分别是地方财政收入的4.89倍,负债率达42.2%;截至2003年底,浙江省被审查的29个县市区的债务高达404.01亿元;截至2004年底,湖南省某市的县市区的债务354 203.53万元。国家发改委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全国平均每个县的赤字约1个亿,全国赤字县占全国县域的比重达3/4。

如果是这样,县级地方财政拿什么补贴新农保的参保人呢?而且越不发达的地方,一般农业人口所占比重也越大,需财政补贴的数额也越大,这些地区的财政能否补贴得起以及能否每年持续补贴得起也还要打问号。尤其是欠发达地区对新农保的持续性财政补贴更是个大大的问号。

(四)建立个人账户的引致成本是否值得

一般保险制度的设计和建立多少都是为了实现一定的社会互济功能。比如在农村举办的新农合,健康者与患病者之间实现了社会互济,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同样是个人出资加财政补贴,新农保没有新农合的社会互济功能,不过是财政补贴基础上的自我储蓄,而这种自我储蓄,还不同于智利、新加坡等的强制储蓄模式,因为总起来算,新农保的财政出资占将近90%的比例,个人出资寥寥。而新农保的管理成本几乎都源于个人的这部分出资。

新农保既是普惠性的制度安排,又不是一项纯粹的福利补贴,还要广大农民来参保交费,既然个人要缴费就必然要花费包括缴费、记录、保管、投资等一系列的保险管理成本。当前新农保试点的各地都在招聘、培训新农保工作人员,添置相应的办公设施等,这将产生一笔巨大的工作人员工资福利及办公经费等行政支出。比照老农保规定收取参保额3%的管理费,实际上据有关专家调查,有的地方提取的管理费高达13%,虽然新农保的管理费由财政出钱,但不管从哪出,都是为这套制度付出的成本。

从资金的管理方面看,既然建立了个人账户,就必然存在基金的保值增值等管理问题。以一年期居民存款利率计息,与农民自己存银行以及老农保区别不大。由于利率偏低加之物价水平的上涨,基本上年年贬值,很难谈得上基金的保值增值,而且从缴费登记到审批发放,以及从农保管理中心到乡(镇)劳动保障所,再到村级农保员,每个岗位的具体职责,如何监督每个岗位上的人都能严格按要求去做,确实有难度。另外,基金多以县为单位进行管理,管理层次低能力低,跑冒滴漏也难以避免,基金风险增加,必然带来较大监管成本,财政兜底的风险也在加大。所有这些成本几乎都是由个人10%左右的出资所带来的引致成本,对于社会而言,得不偿失。

(五)超龄老人享受待遇条件与子女参保捆绑不合情理

新农保政策规定:“新农保制度实施时,已年满60周岁、未享受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不用缴费,可以按月领取基础养老金,但其符合参保条件的子女应当参保缴费;”现在已年满60周岁的老人,一般子女都比较多,各子女的家庭经济状况也参差不齐,但只要有一个子女没有参保,老人就享受不到按月领取基础养老金的待遇,这对于收入低的家庭而言,是可怕的马太效应。我们知道,老人是社会的弱势群体,本应得到社会的关爱,而且其子女的生活状况及参保决策,老人都无能为力,如此捆绑显得不合情理。

而且,那些现在已年满60周岁的老人,在他们的成长及劳动生涯的黄金阶段,正是我国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进行艰苦奋斗的困难时期,正是他们艰苦卓绝的劳动才奠定了今天社会发展的良好基础。这些老人是在特殊时期为社会做出奉献的一代人。尤其是农村的老人,在他们的青壮年时期,没有现在的机械化设备,平时的田间劳动及冬闲时的清理河道、建设桥梁堤坝等都主要靠体力完成,手刨肩扛,劳动异常艰苦,异常繁重。再加上那时我国实行工农剪刀差政策,以农补工,不仅他们的劳动是艰苦的,他们的生活也是艰苦的,能填饱肚子就不错了,根本谈不上讲究“营养”,日复一日,身体的亏欠自不待说。由此他们中有的早早去世了,有的虽然生命犹在,但往往因为年轻时过于繁重的体力付出及欠佳的营养状况,现在是百病缠身,能够健康活着的只有极少数人。

三、农村社会养老应采用城保+福利模式

(一)有条件的农户入城保,未入城保的发基础养老金福利

如果简单地将以个人和单位缴费为主的城市养老保险模式复制到农村,没有充分考虑到当前农民之间存在的较大贫富差异,及城镇化迅猛发展的社会态势,尽管政府依靠行政及财力,强力推进新农保制度,最终的社会效果与政府花费的社会成本未必能对称。

目前,农村贫富差别较大,一方面是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尤其是贫困地区的收入存在较大差距。比如,2006年中国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中,上海市为9 138.65元,贵州省为1 984.62元,二者相差近5倍。2009年上海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 385元,贵州省2 796.93元,相差还是4倍多。另一方面,即使在同一地区,由于农民的从业和收入来源已呈多元化态势,农户间贫富相差也已十分悬殊。有资料显示,依靠特色种植、养殖、第三产业和劳务输出的农户相对富裕,依靠传统种植业和打零工谋生的普通农户相对贫穷,那些纯粹以种地为生的农民或年老体弱者收入更低,其基本收入还是来自于季节性的农产品收获,其特征是靠天吃饭,水平低且不稳定,依托土地,勉强维持低水准的日常生活尚可,而满足子女教育或大额医疗开支则明显力不从心,往往要背负较长时期的债务,根本无力顾及若干年后的养老问题。贫困户家庭收入更低,特别是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许多农民以务农收入为主,家庭年收入不过千余元人民币,甚至连温饱还没解决,承担养老保险的缴费更是无从谈起。按农村绝对贫困人口标准低于785元测算,2007年末我国农村贫困人口为1 479万人;按低收入人口标准786元~1 067元测算,2007年末农村低收入人口为2 841万人。2010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今年(2010年)将实行新的扶贫标准,对农村低收入人口全面实施扶贫政策。新标准提高到人均1 196元(原标准786元),扶贫对象覆盖4 007万人。对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除非政府财政代替他们缴费,否则他们是无法依靠自身缴费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因此也有可能出现最需要养老保障的低收入农民家庭,因为资金顾虑而无法惠及的现象。目前来看,在我国不发达农村地区推行缴费型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困难很多,这些地区不具备任何开展社会养老保险的条件,社会养老只能实施政府主导的“社会救济”式养老模式。

所以,同是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存在很大的差异性,这决定了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统一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不符合现实情况,解决农村养老问题需要根据农户的经济差异进行制度整合。可以让有条件的农户直接入城保,参照城镇灵活就业人员的缴费及待遇标准,没入城保的以福利形式发放基础养老金。比如在东南沿海,农村地区经济发达,生活已初步实现了小康,村民的职业及收入水平、生活方式等与当地的城镇居民差别不大,城乡基本一体化了,他们的社会养老已没有必要再单列到农保体系中去,完全可以直接并入城镇养老保险制度体系里去。另外,每年还有300万左右的失地农民也应并入城保体系中去。对于其他普通及贫困农户,可以广泛实施福利模式,提升相对低收入群体的生活水准,在相当程度上减少农村贫困人口数量,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体现极强的收入再分配功能,也是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具体体现,有利于缓解社会矛盾。北京就对60岁以上没有养老金的城乡老人,每人每月发放280元的福利养老金,2008年全市就有55.9万人得到这类津贴,而且重点是农民。宁夏在2009年开始全面建立高龄津贴制度。

(二)转为城保+福利模式后的个人账户处理

依据我国农村农户间生活水平存在着较大差别的现实情况,对有条件的农户敞开城保的大门,鼓励他们参加城保,对于没有参加城保的实行发放基础养老金的福利制度后,如何与当前的新农保制度对接,个人账户资金如何处理?可以设计为:转为城保的个人账户资金带入城保体系,比如有的地方规定农保转入城保后,把农保的缴费年限打折并补缴一部分费用,然后接着按城保缴费标准缴下去即可。其余未入城保的个人账户资金交还本人自由支配。

这样,我们可以把现在的城镇养老保险改称为“国民社会养老保险”,不必再以城乡二元思维模式区分“城保”或“农保”,农户可以根据自己的经济条件自愿选择参保或不参保,对于没有参保的村民可以领取政府发的基础养老金福利。

如果建立基础养老金福利模式,享受条件只有年龄限制,无需与缴费相对应,省去征缴保险费、建立个人账户,基金积累和投资、监督等管理过程,而某一年龄段的老人数量是公开的,在公安系统户口管理的基础上,受益对象甄别简单,核定受益人相对容易,交易成本较低,支付可以依托金融机构进行社会发放,易于管理和操作。从制度层面上看,管理成本低,简便易行,很适合农村的现实情况。

建立新农保,目的不过是让农民老有所养。让农民老有所养,其实不必兜那么大的圈子,用同样的财政支出安排基础养老金福利制度,也基本可以达到差不多的社会效果,所花费的社会成本却大不一样。而且,新农保制度还增添了社会保障制度体系的“碎片化”复杂程度,有可能在将来产生预想不到的社会后果。相比之下,建立基础养老金福利制度,管理简便,节省成本,弹性大,灵活性强,会收到一系列良好的社会效果。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 [EB/OL].http://www.gov.cn/zwgk/2009-09/04/content_140

9216.htm,2009-09-04.

[2]省新农保政策问答[EB/OL].http://www.hl.lss.gov.cn/hljhrss/zt0/view.jsp?id=500000000000076,2009-12-25.

[3]凌灏.论我国县级政府债务问题及其化解[D].秦皇岛:燕山大学,2009:22-23.

[4]国家发改委:平均每县赤字约1亿 东西部差距拉大[EB/OL].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08-04/03/content_7913318.htm,2008-04-03.

[5]梁德明.直面老龄化,完善我国社会养老保障事业的若干思考[J].贵州社会科学,2013,(2).

[6]吴旭东,周凤珍.缩小养老缺口:改革养老保险双轨体制[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3,(2).

[7]王显勇.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法律制度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2,(5).

[8]聂少林,史虹.关于调整收入分配格局的财政政策思考[J].社会科学辑刊,2013,(2).

篇8:申办社会办老年福利服务机构须知

一、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成就及目前存在的问题

基本养老保险是指国家根据法律、法规的规定, 在劳动者达到国家规定的退休年龄或解除劳动义务的年龄界限, 以及因年老丧失劳动能力退出劳动岗位后, 为保障劳动者的基本生活而建立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经过20多年的改革, 我国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已经基本实现了从单一责任主体走向多方分担责任, 从单位封闭运行走向社会化的根本性变革。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 创造性的实现了以现收现付为基础的社会统筹制度和以完全积累为基础的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制度模式, 力图在制度设计中实现互助共济与抵御老龄化风险的双重功能。这种统账结合模式的养老保险模式的建立, 不仅已经成为世界关注的一个焦点, 而且为其他国家应对老龄化挑战提供了新鲜的经验。

在肯定养老保险制度取得成就的同时, 这一制度目前还存在着很多问题。

1、社会养老覆盖面过窄, 尤其是老年人、失业人员、被征地农民、农民工和残疾人中的大部分都没有享受到社会保险的权利。截至2012年底, 我国60岁以上老人19, 400万人, 参加养老保险的离退休人员只有6, 911万人, 约占老年人总数的35.6%。

2、制度碎片化现象严重。在我国, 不仅在城市有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机关事业单位离退休养老保险制度, 在农村还有农民工养老保险、失地农民养老保险等。

3、权责模糊, 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权责划分不清。中央政府承担主要的财政补贴责任, 而养老保险却一直处于地方统筹层次, 养老保险制度的财权和事权无法统一。

4、不同养老保障制度间的待遇差距巨大。在城市, 企业退休人员的养老金和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的养老金差距越来越大。另外, 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养老金待遇水平也相差悬殊。当然, 我们也看到政府为解决这些问题所做的一些努力。李克强在新的一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明确提出要改革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 此项改革旨在缩小群体间的差距以有利于社会公平。

以上突出的问题, 既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也不利于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我国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而完善养老保险制度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制度保障。2008年的金融危机已经让我们看到, 我们再不能主要依靠出口来拉动我国的经济, 拉动内需已显得尤为重要, 而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是拉动内需的重要保证。

二、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我国是否有条件发展老年人社会福利制度

老年人社会福利是根据老年人的特殊需求和老年人自身特点, 以改善老年人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为目的, 由政府和其他各种社会组织所提供的福利项目、设施和服务的总称。

纵观我国养老保险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种观点认为我们是发展中国家, 人口多, 底子薄, 不能有过高的标准, 只能逐步来;另一种观点认为, 我国的发展格局是经济腿长, 社会腿短, 面对老龄化带来的诸多挑战, 我们不能只依赖于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必须尽快发展我国的老年人社会福利制度。

从国际社会的角度来看, 其他国家都是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发展的福利制度呢?

———英国在人均只有几百美元的1908年, 就开始颁布《养老金法》, 对70岁以上没有退休金的老年人一律发放养老金。

———印度目前人均还是800多美元, 但他们早已实行全民医疗免费和教育基本免费的制度。

———日本1965年的人均GDP为1, 070美元, 但早在1951年就颁布了《社会福利事业法》, 1957年就设置了老人年金制度。

至于各国的儿童福利、残疾人福利、老年人福利, 都是在人均1, 000美元发展水平时期就已经建立并基本完善的制度。

改革开放30多年间, 我国GDP年均增长9.8%, GDP总量已从1978年的3, 600多亿元增长到2013年的56.9万多亿元, 人均GDP超过6, 700美元。我国人均GDP已经进入了中等发达国家行列。与其他国家的发展经验比较, 我国是时候推进老年人社会福利制度的建设了。

以北京为例, 2008年1月1日起, 北京市60岁以上城乡无社会保障的老年人每月能领取到200元的福利养老金。这也是全国首个统筹城乡、标准一致的福利性养老保障办法。从2008年10月1日起, 北京市施行居家养老政策, 为特殊老年人发放养老服务补贴。发放的对象包括60岁以上分散居住的城镇“三无”和农村“五保”、低保对象、低收入对象、市级以上劳模、归侨、纯老人户 (包括仅与残疾子女居住的老年人) , 80岁至89岁老年人中的生活半自理或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 90岁以上老年人。这些老年人每月可以得到政府50~200元的服务补贴。

2009年1月1日, 65岁及以上老年人开始享受各项优惠政策, 尤其是免费坐公交、逛公园的优待。以上这些都是政府向老年人提供社会福利的初步探索。

三、建立我国老年人社会福利制度的可行性

1、从养老保障制度的待遇水平来看, 总体水平仍然偏低。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统计数据来看, 到2011年底, 基本养老金替代率仅为50.3%。为确保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在进一步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条件下, 应积极推动企业年金, 职业年金及其他形式的老年经济保障发展。比如, 北京的养老服务补贴的模式是否能向全国推广。

2、受中国传统文化及现实国情的影响, 大多数老人不愿离开自己生活熟悉的环境, 因此居家养老是最适合中国的养老模式。另外, 独生子女政策使得中国的家庭规模日益小型化, 比如“四、二、一”家庭结构 (四个老人, 两个子女, 一个孙子) 的出现, 使得家庭提供的养老帮助已经远不能满足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因此, 应充分发挥社区的地缘与价格优势, 形成老年人之间的互帮互助的养老模式。再者, 应鼓励社会机构兴办养老服务机构, 最终形成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照料为依托, 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

3、大力发展老年服务业。据民政部发布的《2012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报告》显示, 截至2012年底, 全国65岁及以上人口12, 714万人, 占全国总人口的9.4%, 比上年上升了1.8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19, 390万人, 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4.3%。据人口学家预测, 2010~2040年将是中国人口老龄化最快的时期, 65岁及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在2040年将达到22%, 2055年达到25%。我国老年市场的年需求为1万亿元, 而能为老年人提供的产品的供给还不足1, 000亿元, 需求与供给的矛盾正在日益凸显。所以, 政府应该发挥引导和推动的作用, 引入民间资本积极发展老年服务业包括为老年人提供日常生活用品、家政服务、娱乐活动设施、保健服务等。据统计, 在未来养老护理人员的需求至少在1, 000万以上, 因此制定激励机制, 引导下岗人员积极参与老年服务业, 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就业问题, 也会促进老年福利的发展。

摘要:目前, 中国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的阶段, 然而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不完善、覆盖面过窄、保障水平低等诸多问题已经远不能满足老年人养老的需要。因此, 改革我国养老保险制度, 完善老年人社会福利政策, 加快老年人社会福利制度的建设, 已经成为我国应对日益严重的老龄化的关键。

关键词:老年人,社会福利制度

参考文献

[1]郑功成.中国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战略[M].人民出版社, 2008.

[2]王振耀.建立与中等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福利制度[J].社会福利.

篇9:城镇老年人社会福利模式比较研究

关键词:社会福利;城镇老年人;比较研究

现阶段,我国到了人口老龄化高速发展新阶段,同时伴随着老年人在生活质量、心理健康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越来越多,严重影响了老年人的生活。若放任下去,将影响到国家的发展,因此,做好老年人的社会保障工作已成为当务之急。由于我国存在着严重的城乡差异,笔者本着方便取材的原则,以城镇老年人为对象,从老年人社会福利为切入点,从制度相对完善的国家入手进行比较分析,尝试为我国老年人社会福利事业提出些建议。

一、国外城镇老年人社会福利模式简介

英国的社会福利事业发展较早,现如今发展也较成熟,我国现阶段遇见的许多问题可以从其身上找到解决方案;而韩国同我国都深受东亚地区家庭和养老文化的影响,经济发展状况也接近,更易从其身上发现与我国发展阶段相似的地方,更易产生共鸣。

(一)英国模式

1.社会福利立法。英国1908年颁布的《老年年金保险法》,是历史上首次出现的国家政府认为其有义务为低收入的老年人群体提供基础的生活保障的法典。随后颁布了《寡妇孤儿及老年年金法》《家庭津贴法》和《国民保险法》, 1995年英国通过了《社保法》,该法案不仅规范了养老基金管理,还维护了养老基金安全和享受养老金者的权益。英国工党1997年上台后通过了以在不改变既定养老金总体结构的前提下,扩大养老金计划的覆盖面积,并设法节省养老金的制度成本为目的的《1999年福利改革和养老金法案》。

2.老年人养老模式。较早进入“银发时代”的英国,随着时间的发展,英国老年群体越来越庞大,面对此国情,英国将养老问题纳入社区,对老年人采取了社区照顾的模式。所谓社区照顾主要有两层含义:一是社区内照顾,即不让被照顾者离开其所熟悉的社区,而是在本社区内享受生活服务。二是由社区来照顾,即动员本社区的人力物力来对老年人开展照顾服务。

(二)韩国模式

1.社会福利立法。韩国1986年颁布了《国民年金法》,并于1988年1月1日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国民年金制度。1981年制定的《老年人福利法》,除了规定中央和地方政府向65岁以上尤其是经济困难的老年人支付老年津贴外,还扩大老年人就业机会,为他们建设住宅和福利公馆并提供免费或低价的福利设施。加强对居家老年人的保健措施等。

2.老年人养老模式。韩国和我国一样都是以家庭为中心的儒教传统的国家。政府主张将老年人社会福利同经济均衡发展及家庭传统相结合,实施以家庭照顾为主的“家庭般社会”的保障制度,从而形成国家、地区、企业和家庭四个共同体同步发展的局面。所以韩国政府从本国国情出发,建立了依靠家庭照顾的养老模式。

二、我国老年人社会福利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完善的社会福利立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仍然没有一部专门为老年人社会福利服务的相关立法。相对于英国等发达国家的制度来说,我国老年人的社会福利政策是通过中央和地方的行政规章制度、通告、相关的管理规范来出台的,缺乏系统性和规范性,更大程度上欠缺权威性和强制性,使得有些规章制度不能付诸实施,成为一纸空文。

(二)缺少符合国情的老年人养老模式

我国虽有和韩国相似的文化传统和道德传统,也有像英国一样的社区的存在,也尝试了许多老年人养老模式。但这些都存在不同程度上的问题,我国现阶段第一代独生子女已经开始担负起养老的责任,一对儿夫妻照顾四个老人,对于家庭条件不好的人来说,很多老年人得不到很好的赡养。一些养老机构也存在很大弊端。

(三)满足老年人多方面需求的欠缺

我国在满足老年人需求这方面虽然有所建树,但还有进步空间。我国在医疗方面做得努力如对城市医保制度做了一定程度调整,使政策向退休职工倾斜等,但医疗保障仍存在弊端,保健服务的缺口也日益扩大化。同时,我国社会工作者的数量与老年人日常生活中对人员的需求严重失衡,取得专业养老护理资格的人少之又少,政府投入也相对不足。

三、对我国老年福利事业的建议

(一)大力推动老年人社会福利事业法制化

在推进老年人社会福利事业法制化这方面我们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要将最先进的国内外的相关措施及时引进国内,最大程度上降低社会福利发展的水平同制定法律时间长之间的矛盾;其次,要尽最大努力让法律同当前我国的老年人社会福利发展事业相协调;最后,特地为老年人制定与其社会福利相关的法律制度,形成有效和完整的老年人社会福利相关的法律体系。

(二)建立社区和养老院相结合的全新居家养老模式

根据目前的实际情况,我国应发展以家庭养老为主的养老模式,但针对独生子女压力过大这点,我国应通过使家庭护理社会化来解决。因此应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在发展居家养老的同时,充分利用社区的条件和配套设施来协助家庭进行老年人的居家生活照顾;第二,向有需要护理的家庭派遣高素质的家庭服务人员,从而加强居家服务,减轻独生子女的负担;第三,建立护理保险补贴制度;第四,加大对社会上养老机构的监管力度,统一管理,给予政策照顾和优惠的税收政策。

(三)制定满足老年人各种需求的福利措施

首先,政府应加大在医疗方面的投入,建立为老年人提供全方位医疗服务的专业性团队;家庭担负起为老年人创造温馨的居住环境,协调与老年人之间的人际关系的重要任务;社会工作者承担纽带的责任的各司其职,使老年人享有落到实处的医疗福利;其次,采取具有我国特色的“轮换制度”,再者,招募医院与家庭的纽带工作者,在病人出院后提供养病建议;最后,政府应加大医疗津贴的力度,开设老人通道,使老人看得起病,看的好病。

我国的老年人社会福利发展比发达国家晚。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借鉴别国成功经验,还要与我国特色的国情相结合,在学习借鉴的基础上,产生发展新思路,实现赶上甚至引领世界老年人社会福利事业大潮的愿望。

【参考文献】

[1]杨思斌.英国社会保障法的历史演变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中州学刊,2008.

[2]高兰.城镇老人社会福利的国际比较及对我国的借鉴[J].天津财经大学,2009.

上一篇:2008年中国游戏产业调查报告下一篇:地下机房工程工程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