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阅读的世界

2024-04-30

走进阅读的世界(精选十篇)

走进阅读的世界 篇1

语文阅读实际上不仅仅只是阅读。俗话说“外行看热闹, 内行看门道”, 陶渊明的“不求甚解”是不死抠文字, 不拘泥于一字一句的理解。但他“每有会意”, 便“欣然忘食”, 可见他读书之投入。高尔基也感慨道“凡是我所有的好东西, 都要归功于书”。

许多时候, 我们学生的阅读是流于形式。中学生的学习生活比较紧凑, 为了对付升学考试, 在学校和家长的压力下, 整天围绕着教科书或教辅读物打转, 整天钻在各种作业、练习题或试卷中。他们实际上用来课外阅读的时间很少。不求甚解, 马马虎虎, “只是眼睛在书页上跑过, 只知道故事的极简略的梗概”。对于文学作品的博大精深, 却没有被学生充分地挖掘出来, 学生又怎能领略到文学世界的美丽与神奇呢?

如何才能真正地引导学生走进多姿多彩的语文世界?如果

从语文学科的自身特点来看, 听、说、读、写教学应当并重。叶圣陶说:“诵习课本, 练习作文, 固为读写之事, 而苟忽于听说, 不注意训练, 则读写之成效亦将减损。”据研究表明, 在一个人必备的四种语文能力中, 听占45%、说占30%、读占16%、写占9%。可见听说的使用频率和范围远大于读写, 其重要性不容忽视。这体现了语文作为人类交际工具的重要性, 也更进一步强化了其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

然而, 当前农村中学的语文教学中, 由于认识偏差、应试教育等诸多原因, 不同程度存在着重书面表达、轻口头表达的现象, 很多教师只是提一提, 说一说, 根本不组织收集资料, 开展活动。从而使农村中学生在口语表达方面存在明显缺陷, 比如在交际过程中躲躲闪闪、畏缩不进, 说话面红耳赤, 支语吾吾, 听话抓不住要点, 理不清顺序, 逐渐形成“不敢说, 不想说, 不会说”恶性循环。久而久之, 学生走出校门后, 有“口”无“才”。根据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 初中生正处在语言感知和表达最佳年龄段, 作为农村教师, 我们应转变观念, 立足未来, 联系实际, 积极探索, 把口语交际训练同课堂教学内容有机结合。

一、转变育人观念, 正确认识口语交际的重要作用

长期以来, 人们有一种普遍认识, 即说话不用学, 生来就会说。我们很多语文教师认为学生要多听少说、多看少说、多想少说, 有的更是围绕学校的考试指挥棒转圈:考得少, 所以就教得少, 有的甚至不教, 让学生自己看看书就行, 这样无形之中使学生丧失了许多语言实践的机会。因此, 面对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大好机遇, 教师应加强对语文新课程理论的学习, 迅速转排除其他因素的干扰, 完全从自己的爱好出发, 那么我们会发现中学生们的阅读兴趣是丰富多样的, 他们大多喜欢科幻、散文随笔、卡通漫画、童话等题材的书籍。我想, 如果我们的老师在课堂上有意识地为学生提供一个自主阅读的空间, 没有任何要求与暗示, 给他们创设一个潜心阅读的空间、一方静静思考的天地, 让学生真正走进作品, 在作品中与作者对话、交流, 从而让作品真正打动学生的心灵, 与作品产生共鸣。这样, 学生才能真正走近文学, 喜欢文学, 走进文学, 从而喜欢阅读, 达到“每有会意, 便欣然忘食”的境界。

语文学习本来应是一个潜移默化的熏陶过程, 不应是急功近利的。对于好的作品, 我们的老师应多引导学生叩问文本意义的生成过程, 思考探索人生的价值意义, 展开对生存世界的理解。而少一点划分段落、归纳中心, 即使不得不做, 也应是在学生整体感知之后。

其次, 在学生自主阅读之后, 老师应给学生构建一个对话交流的平台, 引导学生平等对话、自主交流。教师如果能巧妙地智慧地诱发学生思维深处的潜能, 引导学生说出心灵深处的真实感受和想法, 使学生的争论擦出思维的火花, 相信学生对作品的理解会更深入, 也更能提高他们的阅读水平的。在紧要处教师画龙点睛的提示作用更会让学生的思维茅塞顿开。

相信, 学生在真正走入语文世界, 真正领略了语文世界的迷人风景之后, 他们心中创作的激情就会被激发出来, 他们会迫不及待地想写出自己的心里话, 而且文思泉涌, 创作出真正有价值、优秀的作品来的。

“功夫在诗外”, 我想, 没有了充分的阅读, 学生怎么能理解““每一只蝴蝶都是从前一朵花的魂, 回来找回她自己。”诸如此类优美而富有哲理的语言呢?

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审美能力也不可能有多高, 不信, 就去问问写作能力强的学生, 他喜欢阅读吗?

作为学生, 你可以错过“太阳”——名著, 但你千万不可以再错过“星星”——你的阅读世界!

农村初中语文口语交际

教学方法初探

◇朱晓兵

变观念, 放胆让学生去“说”去“道”, 让其在广阔的生活海洋中、在具体的语言实践中学会“说”学会“道”。

二、依托教材, 上好口语交际课

要让学生获得完整的系统的口语交际能力, 就必须安排一定数量的课时, 指导学生面向生活, 走进教材, 由易到难, 循序渐进地进行训练, 从倾听到表达、从口头语言到体态语言, 按部就班, 逐步推进。比如鄂教版教材的口语交际中, 就为学生安排了“想一想”“试一试”“练一练”几个环节, 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编排的特点, 对学生进行分步训练。

值得提出的是, 在口语教学中, 教师不能放任自流, 要注意选择好话题, 用不同的训练形式, 扩大口语交际的“面”与“量”, 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互动的交际的过程。在教学中可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和经验世界, 也可用极富感染力的语言和音像图片等各种媒介, 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兴趣, 使学生产生沟通的愿望和“一吐为快”冲动。比如教师可以设计一个情景:爸爸妈妈都不在家, 亲戚来作客, 作为主人的你, 应该怎样接待?相信在这样具体的情境中, 学生一定会有强烈的角色扮演意识, 从而激发每个学生的强烈的体验愿望。

走进阅读的世界作文 篇2

每一件事的存在和发生都有它的意义。包括阅读也一样,它也有自己的意义所在。阅读文学作品是打开了一扇窗,阅读生活是打开了一道门。

小时候的我总是喜欢听故事,总是会把自己置身于故事当中去游历其中的万千之美。可是听说归是听,纵使再华丽的词藻都是别人的;倒不如自己去享受它的美。于是,便从那刻起,阅读悄悄地走进了我的世界,记得我第一本阅读的书是《鲁滨孙漂流记》,在阅读它的第一章时我就被它朴素而富有吸引力的`语言和情节所吸引,在你往下深读时你会不自觉地将自己当作主人公在困难重重的旅途中不断突破自己、挑战自己、成就自己。在面对一个又一个的失败、挫折时,你不再选择逃避而是勇敢地面对一切迎难而上;为了更好的明天而拼搏。

然而,不是所有的一切都是顺风顺水的,总会遭遇那么一点点的挫折。阅读也是一样,在阅读时,你会遇到形式各异的问题,即使这样你也无需抱怨,因为阅读就是在不断地设疑解疑的一个过程。曾有一次,我差点与阅读分道扬镳,那些我如往常一样拿着《窗边的小豆豆》坐在树荫下品读。可是书里出现了许多令人难解的词句,无助的我抬头望了望蔚蓝的天空,只觉得再蓝也打动不了我此时的心情,便从那刻起我认为阅读就是浪费时间,破坏我美好心情的最大凶手。于是乎这本所谓启蒙孩子的心读之书便被我遗忘在了某个不知名的角落。渐渐地时间过了很久我也忘了,而我却迎来了属于我自己的美好年华,在一次打扫房间时无意间找到了这本书,我再次打开它,一口气读完了它。后来,只要你能勇敢地跨过这一步,那你便是你世界的勇士了。文化不分国界,不分语言,不分时代;它只需要最平常,最真诚的心去懂它而已。

现在阅读已深深扎根于我的世界,用心去阅读,你会有所不同的收获。用心阅读,我们能体验中华五千年的香韵,能品味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的清幽和旷达,能体验李太白那“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豪迈,能体验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正气凛然,更能体验李清照那“凄凄惨惨戚戚”的忧愁与悲愤。真正的读书源自内心的热爱,这份爱纯粹天然,就像向阳花总是追寻太阳,不为名利,听从的是心的召唤,正是这份爱让人无论何时何地何种境界都能嗅出门的馨香,都能在这孤独中以温情的手指在书页是摩挲不止。在主动碰撞的激情中,书中的人与事,作者的理念智慧与我们的经历体会,思想情感互动沟通,相鸣相和。日子长了,我们便得到了对生命、对人生最深切的认识与感悟。

让我们一起走进“阅读”的世界 篇3

关键词:幼儿阅读;自我中心;谦让;分享;习惯

中图分类号:G61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21-067-1

一、案例背景

我园是一所以阅读为特色的幼儿园。每天,我们把午餐后的时间设置成了孩子们最喜爱的自主阅读时间。在这段时间里,孩子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自选喜爱的图书自主阅读。也许你会经常见到这样的景象:散乱的图书、撕烂的书本,散坐一团的孩子……看到这种场面,有的老师会认为孩子们又在搞破坏了,甚至因生气而怒吼。我不想成为那样的老师,于是我悄悄进入他们“调皮”的世界,与他们一道面对阅读中的困惑与欢乐。由于孩子们吃饭的顺序、速度不同,餐后每人不一定能选到自己所喜欢的那本书。因此,我建议图书共享,孩子们可以彼此商量交换着阅读。这一建议得到了孩子们的支持。

二、案例描述

子恒是班里比较调皮的一名小男生,但非常聪明。看似没有在认真听讲,可他那双耳朵可灵敏了,早已把你的话记在心里。他有一个不好的习惯,就是吃饭慢。因此,他常常挑选不到喜欢的书籍。虽然他偶尔也会幸运地得到别人看过但自己并未看过的书,但多数情况下还是需要跟别人商量着换书看。商量的好,就满面春风地坐在一旁仔细看书,商量失败,就会出现这样的一幕:“啪!”书的两只小手分别扯在两个孩子手里,一个往左拉,一个往右拉,书皮已经快要脱落,旁边的孩子也嚷道:“快别拽了,书要坏了!别拽了,书要坏了!”这时,子恒才会松手,另一名孩子拎着那本将要散架的书气冲冲地向我“告状”。

我问子恒:“你觉得这样做对吗?”他没有回答。我接着说:“书坏了!被你俩扯坏的!”我叫来一名孩子,我与他一左一右拉着子恒的手,模仿刚刚抢书的情景,问子恒:“如果我们也使劲扯,你会觉得疼吗?”他抬起头,看了我一眼,眼珠子在眼眶里转了一圈,然后又低下头去。第二天饭后,子恒在美工区转悠,似乎在找什么,手里还拿着一本书。我心想:“莫非,他要把自己喜欢的书藏起来?”不一会,他从美工盒里拿出一个胶棒,拔开,开始往书上一遍一遍地涂胶,始终没能粘上去,就迅速跑到我面前寻求帮助。我跟他一起合作修书,修好后,他并没有坐下来认真阅读,而是把书送回书架上,取了另一本读起来。

有一天,我耳边又传来了子恒叫声:“不对,你说的不对!是猴子想吃这个圆圆的东西……”“不是,是猴子饿了,早把这个吃完了……”几个孩子你一言我一语争论不休,真有点儿吵架的阵势,我赶忙过去平息这场没有硝烟的争论。刚走到他们面前,子恒就用小手指着对方抱怨:“老师,他笨死了,书都不会看,还说我说得不对!”“哟,那你看懂了?你把故事说给我们听听。”书名是《猴子的奶酪星球》,子恒并不认识字,可他拿着书边看图边说着书上的故事,说的和故事内容差不多,只有几个地方意思有些偏颇,我和其他孩子还挺佩服他的。接着,我给孩子们讲了一遍故事内容。我只说了一遍子恒便记住了,他又拿着书坐在好朋友身边开始讲述《猴子的奶酪星球》发生的故事了。

三、案例分析与反思

可见,子恒对阅读是充满兴趣的,虽不能看懂文字的意思,但绘本图画给了幼儿想象的空间,能感受到图画带来的乐趣,因而很愿意阅读图书。幼儿注意力和坚持性是有限的,当他们对看过的图书有了一定的了解后,容易失去先前的兴趣。幼儿还没有走出自我中心,尤其是独生子女,长辈们过分的溺爱、迁就,使他们往往觉得喜欢的东西就应该是自己的,不太懂得谦让与分享。像子恒这样的孩子觉得想看哪本书就看哪本书,当书在别人手里时想通过商量交换来看,对方不肯时就会认为,你都看过了没必要再看,我也按照老师说的商量换书,你不给我就“抢”!子恒是个比较聪明的孩子,用说理、情景再现的方式进行谈话时,他能理解是自己做错了,因此才有了主动修补图书的行为。孩子是率真的,想什么就做什么,不带有功利性。《指南》指出,5~6岁的孩子具有自尊自信自主的表现,与别人的看法不同时,敢于坚持自己的意见并说出理由。

其实,想要改变幼儿之间出现的“抢书”现象,首先要培养幼儿良好的阅读习惯。陈鹤琴先生说过:“人类的动作十分之九是习惯,而这种习惯又大部分是在幼年养成的。习惯养得好,终身受益,习惯养不好,终身受其累。”现在的家长应当给予幼儿一定的自主选择权,同时也要做到约法三章,不能肆意答应孩子的过分要求。家长可以陪伴幼儿一起阅读,看书的过程中家长要注意对幼儿阅读习惯的培养,讲述一些有关分享的故事给幼儿听,共同感受分享的快乐。此外,家长也可以带孩子到书店挑选自己喜欢的书,并带到幼儿园与其他孩子分享。幼儿在园期间,教师要为幼儿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提供大量幼儿感兴趣的书籍、自主阅读的时间,保证每一位幼儿都能够有阅读的机会,并组织开展阅读交流与分享活动,适时鼓励,激发其坚持阅读的兴趣。

引领学生走进课外阅读的世界 篇4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课外阅读, 特别是对名著的阅读, 在阅读的初期阶段, 学生的心理压力很大。相当多的学生一看见大部头的名著, 就产生了畏难情绪。因此, 教师先不要急着向学生推荐名著, 而应该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来启发、引导他们, 推荐一些他们易于接受的文章。如下几种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1) 拓展阅读法。即立足于课本教学, 在课外找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文章。比如教《人民科学家的精神风采》一课时, 笔者从《课外阅读》上找来了钱学森的文章《邓稼先》, 让学生去体会两位“两弹一星”元勋性格的坚强、对理想的执著以及强烈的爱国情怀。这种方式虽然教师只教了一篇课文, 可实际上学生却学习了两三篇课文。渐渐地, 学生不再满足于和课文相关的几篇文章, 他们会迫不及待地想知道课本之外丰富的大千世界是怎样的。教师可以利用这一契机及时向学生介绍优美的文章。那些文字优美的散文、道理浅显的哲理散文, 使学生不仅能感受到美, 而且还能从中获得为人处事的方法, 从而逐渐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让学生认识到阅读的世界是如此的广阔有趣。 (2) 从低层次阅读到高层次阅读。当前, 学生中流传的往往是一些品位不高的书, 这些书之所以吸引学生总有它们的特点, 教师只要积极加以引导, 仍能做到开卷有益, 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即使益处不多, 也可以作为学生日后读书的参照, 有利于学生提高识别作品优劣的能力。 (3) 给学生推荐高层次的作品, 使之产生阅读的兴趣。折服权威、崇拜名人是青少年的心理特征之一, 学生一旦崇拜某人某事便会着迷, 而优秀的作家、作品往往具有权威性, 教师可以利用权威意识和名人效应, 把优秀作家及其作品的权威地位和名人对其经典性的评价介绍给学生, 引起他们对优秀作品的关注。

二、让学生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

“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 说的就是要广泛涉猎群书, 努力拓宽知识与视野。学生仅仅局限于课堂上学的那点知识是绝对不够的。因此, 教师要让学生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自主阅读习惯的养成, 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也不是轻而易举的事, 必须长期坚持才能养成。每天阅读十分钟, 两周将读半本书, 一年就能读二十四本书, 一生会读多少书是显而易见的。读不在三更灯火, 功只怕一曝十寒。教师要对学生提出明确而具体的要求, 耐心指导, 定期检查, 使阅读成为学生的一种自觉行为。一旦学生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 这种习惯必定伴随他们的一生, 成为他们终身受益的财富。

三、让学生做读书笔记

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 一篇优秀的文章既是赏析课的教材, 又是读写训练的范本, 所以要做好阅读积累的工作就要做好读书笔记。一个未见过的字、词、成语, 一个精彩的句子, 一个典型的事例, 读后的感想都可以记到读书笔记上。常用的做读书笔记的方式有:批注———对阅读的重难点划记号、作注释、写批语;摘抄———根据需要将有关的语句、段落摘抄下来, 以备学习研究之需;札记———札记是读过以后, 记下来的阅读心得。做读书笔记既是积累知识的主要手段, 也是练习写作的方法, 能达到真正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目的。

走进阅读的世界 篇5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学生与文本对话是基础,是根本,是学生调动自己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运用学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提取信息、获取知识,形成能力的初始,是自我感悟的过程。《语文课程标准》还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就让学生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构建意义的动态过程。朗读教学可以促进阅读教学的开展,真正有效的朗读教学是通过朗读让学生直接感受作品的生活气息,唤起他们的情感体验,进而探求隐含在作品中的内涵。体验是学生个性化阅读的特征。阅读体验,它能带领学生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创设情境,激发情趣,引导体验

师生与文本之间的交流、对话是以情趣为基础的。情趣贯穿了阅读的全过程。只要引发了学生的情趣,唤起强烈的朗读欲望,学生就会兴趣盎然地去读,在阅读中去感悟、体验,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在教学《北京亮起来了》新课导入时,我关掉所有的灯和窗帘,教室里犹如黑夜,请同学们欣赏北京的夜景—整个北京城成了灯的海洋,光的世界。一边利用CAI展示北京的夜景,一边配以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读,深深地吸引住了同学们。学生的心灵与作者得到了沟通,缩短了学生与课文的心理距离,产生了强烈的阅读欲望。于是,孩子们端起书本认认真真地把课文读了起来,走进北京的夜晚,体验北京的夜晚的明亮与辉煌。

课堂质疑,带着问题去体验

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才能找到独立思路的可能。新课程理念指引我们要让学生勇于质疑,主动去发现问题,带着问题去读,去思,就能体验到作者的内心世界,体验到文章的美妙之处。

《卡罗尔和她的小猫》是一篇略读课文,是一个十分有趣的儿童故事,它的情节曲折有趣,课文内容虽然较长,但内容通俗易懂,可读性强,出人意料的情节产生的吸引力,能抓住孩子的心。刚出示课题,孩子们就纷纷举起小手,说:“老师,卡罗尔和她的小猫之间怎么啦?”我笑了笑,问:“很想知道吗?”孩子们点点头,“那你们就赶快读读吧!”整体感知后,又有一学生告诉我说:“老师,这篇课文写的真有趣!”我随机问道:“哪些地方有趣?找出来读读,画上线。”于是,同学们又一次进入阅读,边读边勾画文中写得有趣的句子或段落,在读中体会小猫的得与失在卡罗尔内心引起的情感变化,感悟卡罗尔对小猫的喜爱,感受小动物带给人们的生活情趣。

反复朗读,品读体验

“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 古人曾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要想让学生“不待解说,自晓其义”,必突出一个“读”字。读的面要广,读的次数要多,读的时间要多。师生能读得入情入境是一种美妙的境界,这样的语文课堂是充满灵气和情趣的课堂。

朗读,不仅是感悟课文内容的重要手段,也是体现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重要特征。重视朗读,能充分激活学生的内心世界,引发个性张扬,享受阅读教学的无限乐趣,从而使语文学习变得生气勃勃和灵性跳动。在语文课堂中,我们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读,可以采取自由读,分组读,对读,赛读,以及分角色表演读等多种读书形式,使学生在阅读中获得自己独有的情感体验,并能通过诵读再现情感,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朗读一旦进入充满情感的表达状态,它就会不断超越学生原有的认知经验、智慧水平、想象能力,形成积极的创造精神,从而促进学生语感能力发展。

积累好词佳句,进一步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部分提出:“具独立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生在学完一篇课文后,我们可以让他们交流交流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把这些词句声情并茂地读给大家听听,并谈谈自己为什么喜欢,然后积累在自己的笔记本上,也可以让他们把自己喜欢的段落背诵下来。学生能够从文中积累好词佳句,也就体现他们对课文内容有了充分理解,进一步体验作者在写这篇文章时的内心世界。

走进言说的世界 篇6

一、学习言语形式,建构自己的言语体系

1.学交际言语,培育平实的语言风格。即使一年级的学生也会说一些交际语言,但学生交际言语中最突出的问题表现为语言不规范、表述不清楚。为此,教师还是要不断地强化教学。首先要加强示范,规范语言。当学生语言表达出现问题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亲身示范,让学生在感悟、模仿的过程中,逐步规范自己的语言。对于语言表达比较好的同学,可以推荐向全体同学展示,以使学生能够有一个可以模仿、学习的对象,这样就改变了那种抽象的指导。对表达能力较差的学生,教师可用提问的方式,为他们铺设一条思维的通道,让他们顺着思维通道去思考,组织语言进行表达。同时,请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学生示范,帮助同学逐步把话说清楚。其次要引导评议,发展语言。在交际过程中,教师要经常引导学生根据交际的要求进行评议,听听同学是否把话说清楚了。如果不清楚,又该怎么说。让学生在同伴的评议过程中规范语言,学会如何把话讲得更清楚、更明白。学生参与评议,会促使他们更认真地倾听别人的发言,并判断正误、优劣,或肯定赞扬,欣赏别人的优点;或质疑争论,提出建议和批评,这也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和交际能力的提高。

2.学事理言语,掌握表现意义的方式。事理言语用以陈述客观实有之人之事之物之理,它反映事物的不同属性和不同事物间的实际关系,致力于言语形式恰切的实现意义。在事理言语中,为了追求那个最为精确的“唯一”,作者往往精心选用词语,追求词语的确定意义,清晰词语之间的关系。耳熟能详的是贾岛“推敲”的故事,苦吟诗人为“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诗人如此,大凡认真写作的人都会不断地修改自己的文章,以使语言表达更加准确。所以学事理语言,还要学习作者遣词炼句的态度及方法。

3.学情感言语,探寻话语逻辑的结构。情感言语用以描摹人们既不明确也不固定的感情状态,指向主观情思,言语形式本身就富于某种神韵、意味,它往往与某一种情感形式具有相似或相同的结构,人们可以通过这种言语形式把握和理解情感本身。在小学生习作中,情感性的言语就是一种个性化表达。例如,一个学生写无奈的心情,“窗外传来阵阵笑声,伙伴们都在楼下疯玩,我只能在家里守着,守着那满桌的作业。”句中“守着”一词的重复写就了无奈的心情。好的表达不仅是表达意思,而且还要有让人咀嚼的味道。情感性的言语就是让人去咀嚼的。

如果说交际言语指向于语言的基础,事理言语指向语言的应用,那么情感性言语则指向语言的提高。它们之间有层次,言语教学需要根据层次循序渐进地进行,但也不能囿于这个层次,因为任何阶段,这三种言语形式都存在着。学完一样再学另一样,这不是言语教学正确的途径。

二、打磨言语细节,提升言说的品质

1.语言的节奏。语言是有节奏的,有了节奏,才有韵律,语言就会美妙无比。揣摩语言的节奏,不仅仅是为了读懂字外的意思,更主要的是为了写出恰当的句子节奏,或者根据需要变化语言的节奏,以利于创新表达。

2.话语的语气。不同的人说话会有不同的语气语调,同样的话用不同的语气语调来读,效果不同。揣摩语言的语气语调,不仅有助于理解内容,还能提升自己的言语能力。比如,四上《诚实与信任》一文,故事情节并不曲折,温暖人心的是这件事情蕴含的道理:诚实与信任能创造美好的境界。若从理解角度来教学,无非学习“我”的所作所为,及行为背后的思想。若从表达角度来学习,文中还有很多内容值得仔细品味。例如:为了说明“我”的诚实,作者注重了细节描写;为了说明诚实与信任能创造美好境界,文末写了车主感恩的话。尤其是文末车主的那段话,只有语言,没有正面形象。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我们不妨猜测一下:如果是一位长者,面对这件事情,她心里会怎么想,怎么说,什么样的语气?如果是一位刚刚走上社会的姑娘,她会怎么想,她会怎么说,什么样的语气?如果是一位经常被别人欺骗的人,他又会怎么想,怎么说,什么样的语气?如果是一位斤斤计较的人,他肯定要求我赔偿,他会怎么说,什么样的语气,什么样的节奏?这些问题都指向于表达,值得思考,因为不同的人会说不同的话,采用不同的语气语调。

“众声喧哗”,可以让我们理性地对话语进行辨析。喜欢哪些话,哪些话会打动人心?什么是得体,什么是宽容,什么是诚信,哪些人长着一张可爱的脸?答案都在话语中,也在语气语调中。教师不仅可以让学生练习言说,而且可以让学生写下来。

3.语言的结构。语言的最小单位是词,语言的结构说到底就是词和词的关系,词语只有在句子中才有生命。

教学二上《要好好学字》一课,第1自然段有一句话:“他们一个叫安定宝,15岁,个子高一点;一个叫刘长贵,才14岁,个子矮一点。”对于低年级学生,这样的句式容易掌握,也很有用处。教师怎么组织学习呢?先读懂句子说了些什么,然后引导学生看看是怎么说的。接着迁移运用。

教学过程如下:①课文中,除了毛主席还有两个人,他们叫什么?安定宝、刘长贵是什么样的人?②出示图片:谁是安定宝,谁是刘长贵?课文中怎么介绍的?③出示句子,读了这句话,我们知道这两人的——名字、年龄、身高。④在介绍两个人的时候,用了哪个词,就把这两个人介绍清楚了。⑤学习句式(一个……一个……),介绍本班同学。(高矮、胖瘦、服饰、发型……)

指向语言的结构,学生学的是平实的、合逻辑的语言。

4.表现的形式。言语形式显示着一定的情感,也包含着一定的意味。《诚实与信任》一课故事情节简洁,但是课题却值得花心思揣摩。“诚实与信任”这个“与”字揭示了诚实与信任的关系。什么关系呢?从课文中的流程看,是作者的诚实,换来了别人的信任,换来了别人对信任的高度认同。但作者这样做单纯是诚实吗?是不是因为有一个值得信任的环境,他才那么诚实?抑或是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创设一个值得信任的环境——我所能影响的环境。放在大环境中考虑,诚实与信任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这样的课题,让我们看到社会生活的内涵,看到了相互之间的影响。

5.语言的修饰。文章立意再好,感情再真挚,语言却浅陋平淡,断续杂乱,读者是不愿意看的。所以,语言要修饰。这里的修饰不是堆砌漂亮词藻,而是指语言的具体化、准确化。学生在学语言时很难做到恰当地修饰,习作中经常笼统地说是人、树、花、房子(什么人、什么树、什么花、什么房子,只有写话的学生知道)……写对话不是“我说”,就是“他说”。指向于语言的修饰旨在帮助学生写出具体、准确的话。

课文《狐狸和乌鸦》的第2~5自然段,写出了狐狸行骗的过程,狐狸一共说了三句话。分析这三句话,可以看到:狐狸为了讨好乌鸦,称乌鸦为“亲爱的、您”;狐狸每次说的话意图不同,第一次狐狸问候乌鸦,第二次关心乌鸦的孩子,第三次夸赞乌鸦,这表明狐狸是动了一番心思的。这时就要引导学生看修饰语了!狐狸先是“眼珠一转”,然后是“赔着笑脸”,最后是“摇摇尾巴”,这是为了让自己的奉承话更真实、更好听,表示对乌鸦的喜欢。这些修饰语让我们看清了一只狡猾的狐狸。教师要了解句子中的修饰语,然后,让学生运用这个形式说一说,写一写:乌鸦看到好不容易得到的肉丢了,她说:____“____”。这样就起到读写迁移的效果。

6.文字的意境。当语言能营造一种意境的时候,当所有的词都和谐地围绕在这种意境周围的时候,你看到的就是美丽的境界。《莫高窟》一文,为了再现敦煌的杰出艺术,用了大量的四字词语来浓缩文字,这些词语显示了文章的节奏和意境。如何让学生了解这种节奏,了解文字营造的意境呢?请看一位教师的教学过程:

师:“有的仙女,把小花篮跨在手臂弯里,正在花园里采摘着艳丽的鲜花”,书上只有10个字。

生:有的臂挎花篮,采摘鲜花。

师:“有的仙女,怀里抱着一把琵琶,轻轻拨动着琴弦,弹奏出悦耳的琴声”,书上也只有10个字。

生:有的怀抱琵琶,轻拨银弦。

师:“有的仙女,好像一不小心,摔了一跤,倒悬着身子,从空中飞落下来……”,书上还是只有10个字。

生:有的倒悬身子,自天而降。

师:哪一种好?

生:书上的好。

师:我认为两种都好,看你用在哪里。要简洁,就用书上的表达。要具体形象,就用老师的话。

师:我以前的学生写过,你们看——有的仙女,在花园里嬉戏、追逐,银铃般的笑声不时传来;有的仙女,轻轻舞动着长长的衣袖,正唱着美妙动听的歌曲;有的仙女,观赏着美丽的山水,流连其间,不肯回去……

师:我请一位同学读书上描写“飞天”的句子,一位同学读屏幕上的句子,其他同学感觉一下,怎么样?

生:前面都是四个字、四个字的,后面不是,感觉有点别扭。

师:有两种办法,一种,把书上的10个字的,改成“有的仙女,把小花篮跨在手臂弯里,正在花园里采摘着艳丽的鲜花”;还有一种,把屏幕上的句子改成四个字、四个字的。——四人小组,挑一条,改为“两个四字词语”,试一试。

(生讨论后交流)

生:有的追逐嬉戏,笑声不断。

生:有的衣袖轻舞,放声歌唱。

生:有的观赏山水,流连忘返。

师:现在,都是四个字了,再连起来读,请你辨别一下怎么样?

生:我还是觉得有点不顺,不舒服,可是说不出来。

师:有这样感觉的同学请举手。(大多举手)

师:你们的感觉是对的。书上那几组词的“意境”,是柔和的,有一种柔和的“美”。另接上去的呢?“放声歌唱”“笑声不断”,没有这种柔和的“美”。——要是你的表达,不只是意思,不只是字数的对称,还能考虑词的意境,那你就是高手了。

当我们的语言最终都能营造一种和谐的意境时,语言不仅仅是语言,也是一门艺术。

引领学生走进课外阅读的缤纷世界 篇7

从阅读习惯看, 80%的学生课外阅读的随意性很大, 阅读无目的、无计划、无规律, 没有养成在阅读过程中动手动脑, 勤于思考, 并坚持经常阅读的好习惯。从阅读时间看, 50%的学生能够坚持每周阅读, 30%的学生有时间就读, 没有时间就不读, 20%的学生基本不读。这说明学生虽然意识到课外阅读的重要性, 但由于课业负担重、考试压力大, 学生没有心力、没有时间顾及课外阅读。从阅读的类型看, 80%的学生读的课外书都是所学科目的辅导书。众多初中生课外阅读最喜欢的书有科幻、武侠、爱情、幽默等。这些都说明学生阅读的层次低、阅读面窄。从阅读书籍的来源看, 有30%的学生是家长给钱买书, 但只许买课程辅导书, 有20%的学生借别人的书看, 有5%的学生是租书看, 自己拿钱买文学名著的学生寥寥无几。还有一部分学生想读书, 可是没有课外书可读。因此, 有效解决当前农村初中学生课外阅读的问题, 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学生方面

调查显示, 有60%的学生认为课业负担过重, 没有时间是影响课外阅读的重要原因;56%的学生认为缺少阅读资源也是一个原因。可是从根本上看, 主要是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即使有时间, 他们也用来看电视, 就算读课外书也读一些通俗读物, 不喜欢读文学名著。另外, 学生的课外阅读不是为了求知, 而是为了放松消遣;不是为了开阔视野, 而是为了满足精神的慰藉、追求时尚的心理需求。好多学生的阅读只重情节, 不注重语言。要改变以上这种情况, 学生必须有正确的阅读导向, 从自己喜欢的声像类作品和读物出发, 逐渐过渡到严肃读物和经典作品, 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 形成好的阅读习惯。

二、学校方面

虽说素质教育已经提倡了多年, 也在全面地实施, 但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 大量的习题练习、辅导课占用了学生大部分的时间, 大大小小的测验、考试让学生疲惫不堪, 无暇阅读课外书籍。学校的图书馆或阅览室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形同虚设。教师也没有从根本上重视课外阅读, 只提倡, 不落实, 只布置, 不检查, 也没有对学生进行方法上的指导。因此, 全校没有形成良好的阅读氛围。

那么, 如何改变这种现状呢?首先, 学校要从根本上转变观念, 真正落实素质教育, 开放图书馆、阅览室。倡导班级开办“图书角”, 开展各种形式的阅读“大比武”, 创造良好的读书环境, 形成课外阅读的氛围。其次, 各科教师都要提倡课外阅读, 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和指导作用, 教会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再次, 教师应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让学生从喜欢的休闲轻松类读物读起, 引导他们进一步开阔阅读视野, 培植阅读的需求, 使他们的阅读多元化, 并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

三、家庭方面

很多家长已经认识到了读书的重要性, 认为自己没有考上大学, 一心想让自己的孩子接受高等的教育。因此, 他们只要求学生学好课本知识, 考好分数, 至于孩子今后个性的塑造和能力的发展, 却没有考虑。家长们对课外阅读的作用和意义认识不够, 再加上升学压力以及家庭经济条件的约束, 大部分家长反对学生买课外辅导书。虽有个别的家长支持学生读课外书, 但在升学压力的影响下, 也不得不放弃了。为此, 家长要逐渐改变对课外阅读的态度和认识, 创造有利于学生课外阅读的条件, 多购买合适的书刊, 给学生提供一个有更多支持的课外阅读空间。

四、社会方面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 电视、电脑、网络已经遍布城镇, 如今家家户户都有了电视, 学校周围有游戏室、网吧。于是不少学生把课余时间都花在看电视、玩游戏、上网上, 还有些学生自制力较差, 受社会上一些不良思想的影响, 看一些不健康的书籍。因此, 净化社会环境、为学生提供优秀的文学作品成为一种必然, 让学生以读好书为光荣, 从而形成良好的读书氛围。

走进阅读的世界 篇8

一、小学课外阅读能力培养重要性

经过多年的探究与实验, 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小学阶段是人们学习语言的黄金时期, 是培养阅读能力的关键时期。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和义务教育的职责, 我们应该在小学时期培养孩子们的阅读能力, 尤其是课外阅读的能力。首先课外阅读可以为孩子们的个性化发展提供思维训练的广阔空间, 还可以为孩子们未来的学习提供知识基础;其次课外阅读能力的培养可以为小学生奠定文学欣赏的能力和文化内涵;再次有利于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 开拓视野;最后课外阅读能力的培养是塑造积极健康的性格的重要途径。由此可见, 小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

二、当前小学课外自主阅读现状与问题

(一) 在书目的选择上比较随意、盲目

就笔者所见, 现今书店中小学生的课外读物大体包括中外古典名著、童话故事、人物传记、武打小说、传奇、猎艳等。读物上的良莠不齐, 对小学生课外阅读的选择无疑是一个难题。如果选择了一些“没有营养”的小说, 就根本起不到学习的目的, 甚至会造成学生沉入虚拟幻想无法自拔的现象, 严重影响孩子们的身心健康。因此小学语文教师的主要职责就是帮助学生选择正确的课外读物。

(二) 欠缺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

很多孩子都表示自己很喜欢课外阅读, 那么为什么课外阅读没有给他们带来学习生活上的帮助呢?很大的一个原因是由于小学生缺乏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大多数孩子只是挑选自己喜欢的内容阅读, 或是走马观花地看。像这样没有深层次的探究, 不仅学习不到书中的知识, 还会浪费大量的时间。

三、小学课外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策略思考

(一) 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

在课外阅读能力培养的过程中, 老师起着引导的作用。因此在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上, 老师起着关键作用。由于小学生认知能力不高, 逻辑思维简单, 喜欢模仿, 所以教师应该做出表率作用, 以身作则。首先要对课外阅读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在讲解课外阅读的过程中, 产生巨大的感染力, 从而激发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在我们的探究中发现, 如果教师运用榜样的力量, 为学生介绍英雄事迹、历史人物以及有趣的故事和优美的句子, 会使得学生对课外读物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 引导学生选择适合的课外读物

针对上述所提出的课外阅读书目选择上的随意与盲目问题, 经过我们的讨论与探究, 一致认为可以向学生们推荐一些适合的课外读物。例如:

1. 经典的童话故事。

小学生大都具有好奇心, 渴望刺激、冒险, 喜爱机智、勇敢, 针对这一特点, 我们可以向他们推荐一些经典的童话故事。例如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海底两万里》、《小鲤鱼历险记》等。这些经典的儿童童话里的人物大都是正义的、有学识的、机智勇敢的, 有利于孩子们对人生观、价值观的把握。而浅显生动的故事情节又有利于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2. 中外古典名著。

古典名著的阅读, 有利于丰富小学生的文学知识, 提高小学生的文学修养。同时还能为写作学习打好基础, 完善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在笔者的教学过程中, 会结合人教版教材上, 将语文书上选用过的名著推荐给大家以外, 还会根据所带班级的实际情况, 推荐一些适合的书目。例如, 如果孩子们偏爱文言文, 就推荐《三字经》, 如果偏爱人物传记, 就可以推荐《钢铁是怎么炼成的》, 对于喜爱小故事的同学, 就推荐《爱的教育》等等。

3. 科普类读物。

除了以上的书籍外, 科普类的读物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他可以激发孩子们对于科学的热爱, 养成严谨的态度, 更加具有兴趣性。因此, 科普类读物也是学生课外阅读能力培养的一个不错的选择。

(三) 传授多种阅读方法, 让学生学会阅读

教师应该掌握多种阅读方法, 根据学生的自身喜好, 选用不同的阅读方法, 让孩子学会阅读。例如, 在一次阅读过程里:教师应在阅读之前, 提出本次读书的目的与要求。在读书时进行指导, 可以教授孩子们圈画批注的方法, 让孩子们养成边读边想的读书习惯。读后, 可以进行总结。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忆阅读中运用的阅读方法, 讲解各种方法的好处。像这样依靠老师有意识的在教学过程中渗透阅读方法, 可以让孩子们学会精读法、略读法、摘抄评价法、默读法等, 从中找到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学会了阅读, 也就是提高了课外阅读的能力。

(四) 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阅读能力的高低标准归根结底就是阅读习惯的好坏。拥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使小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 最大化阅读效率。在经过我们多次实验发现:限时阅读可以提高小学生阅读速度, 睡前阅读都能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质量。这些都是很好的阅读习惯, 但是笔者最推荐的是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在阅读中, 可以誊写喜欢的好词好句, 或是抒发自己的观点看法。这种阅读方法可以提高大家的文学素养, 理解能力、表达能力等。

(五) 注重环境, 创建浓郁的读书氛围

同时, 我们应该注重环境, 创立一个浓郁的读书氛围, 可以在小学生读书的时候放一些轻音乐, 帮助急躁的孩子平静下来。或是开展“讲讲我最爱的一本书”等活动, 促进学生们交流等。

四、结语

由此可见, 提高小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需要老师与学生的共同努力。只有课外阅读能力的提高, 才可以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习知识, 增长见识, 训练能力。才能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为今后的成才之路提供有利的条件!

参考文献

[1]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9.

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 篇9

一、情趣导入,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良好的教学氛围, 是学生学习保持最佳状态的关键, 它可以感染激发学生潜在的认知兴趣, 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可以通过语言描绘、实物演示、游戏、猜谜、录像、音乐等手段, 为学生创造一个生动、形象的教育情境, 使他们在课的一开始就集中注意力, 形成最佳的学习状态。因此, 导入课文的环节很关键, 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 那么后边的课上起来也就顺利了。

二、形式丰富, 精心引导学生活动

学生的品德和社会性发展, 不是一个依靠知识灌输和传递的过程, 而是要依靠学生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建构的, 无论教师的讲授多么精彩, 都不可能直接转化为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只有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到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中去, 知识才能真正领悟, 能力才能得以真正锻炼和提高, 情感才能被触及和调动, 态度和价值观才可能真正改变或形成。在教学中, 教师应设计一些活动, 比如:采访、调查、辩论、表演、辨析等, 让学生自己调查、自己画、自己说、自己表现, 在活动中成长, 让课堂充满活力。

三、巧妙提问, 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

教师要激发学生主体学习的兴趣, 就必须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来启发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在情境中诱发学生探究性的思维活动, 以增强教学的感染力。《有多少人为了我》这一课, 学生在感知了有那么多人为我们的生活服务后, 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没有了这些人, 我们的生活会变得怎样?学生自主地发表意见, 有的说:“没有了警察, 有些人就会不遵守交通规则, 就会发生车祸。”也有的学生说:“没有了清洁工, 我们的生活环境就不卫生了。”还有的学生说:“没有了种蔬菜的农民, 我们每天就不能吃到新鲜的蔬菜了。”学生通过这个假设, 体会到为我们生活服务的人是多么重要。另外, 我又选择离学生生活最贴近的学校作为重点, 通过学校锅炉工每天起早贪黑的烧锅炉的行为, 既让同学感受到了工作人员的辛苦, 也让他们对照以往的生活习惯找出不足, 在感情上也上升了一个层次。在这样的情境中, 学生自然而然地体会到每个行业的不易和存在的必要性, 获得了情感、态度、价值观各方面的提升。

总之, 《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已经不再是以单纯的说教为手段, 而是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 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 营造愉快的教学氛围, 采取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 创设贴近生活的情境, 以此来提高学生的道德意识, 使他们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

走进诗画的世界 篇10

对古诗词的教学, 叶圣陶曾经说过:“诗歌的讲授, 重在陶冶性情, 扩展想象;如果抓住精要之处, 指导一二句话, 也许就够了, 不一定需要繁重冗长的讲话。”我国古代有许多优秀的诗歌都充满了诗情画意, 它们就像一串串灿烂的明珠, 在世界艺术宝库中放射着独特的光辉。古诗词的教学, 一定要将学生领入诗的意境, 体验诗人的感情, 教出古诗词的诗情画意。在近几年的语文教学中, 我总结出了几点方法:

一、描述图景, 入景入情

古诗词大都是抒情诗, 而抒情方式以间接抒情为主, 即通过“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方法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 以情景交融为最高境界, 所以有“一切景语皆情语”之说。教师应教会学生在还原古诗词的图景的基础上唤醒自己的情感体验, 用准确、概括的语言描述出图景的特点和感受, 真正读懂诗词。例如王之涣《登鹳鹊楼》一诗中, 诗人用粗线条勾画了落日、晚山、黄河、大海等景物, 显示出登高远眺的特点, 同时通过“依”、“流”几个动词使自然景物活了起来, 赋予自然景物以活泼的生命和神态。鉴赏这首诗时, 应引导学生在还原作者笔下之景 (落日、晚山、黄河、大海等) 的基础上, 描述出登高远眺之下自然景物活泼的生命和神态的特点, 将自己置身于千里黄河归大海的壮丽景象之中, 从而感受到诗人积极向上的情绪。

二、调动经验, 展开联想

诗歌鉴赏是一种以联想、想象为主的再创造。我们知道古诗词中意象具有积累性和传承性, 一些艺术感染力很强的意象, 往往被不同时代的诗人一再袭用, 表达的却是一种情感。古诗抒情言志有些共同的套路, 如写送别、离愁等用“折柳”, 写征人思归离不开“关”和“月”两字, 表达情爱经常会用“比翼鸟”、“连理枝”等, 因而在指导学生鉴赏古诗词时, 应引导学生运用以往的审美经验, 展开合理的联想、想象, 再造美的形象, 充分享受古诗词的艺术美感。如温庭筠《商山早行》中脍炙人口的名句“鸡声茅店月, 人迹板桥霜”, 应引导学生调动以往的经验, 展开联想, 就会发现十个名词构成的偏正短语代表了几种具有鲜明性的典型景物, 它们将早行的情景有声有色地表现出来, 透过这幅雄鸡报晓, 残月未落的早行图, 学生体会到了道路的艰辛, 羁旅的愁思, 领悟到“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 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最高境界。

三、把握诗眼, 品味诗意

有些诗看似言浅意近, 细读则蕴含深意, 甚至一字定乾坤, 这一字就是“诗眼”, 往往是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传神的一个字、一个词, 一般是动词、形容词。诗眼传神精辟, 构成意境, 以意胜而不以字胜, 往往着一字而境界全出, 也就是说, 有了它, 不仅能起到推进诗歌感情的作用, 且诗歌的意境陡然宽广, 那么抓“诗眼”显然是鉴赏古诗词的一把钥匙。如宋祁《玉楼春》中脍炙人口的名句“红杏枝头春意闹”, 王国维说“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用一“闹”字, 夸张地描绘出红杏花盛开怒放, 绚丽鲜艳, 热烈如火, 以杏花的盛开托出春意之浓, 抓住这一“闹”字很容易品出诗中的喜悦热闹之情。再如刘方平的《月夜》, 前两句“更深月色半人家, 北斗南干南斗斜”点出夜已深, 南斗、北斗里都已横斜, 写法没什么特别之处;后两句“今夜偏知春气暖, 虫声新透绿窗纱”, 用一“透”字突出“虫声”的力度, 顿显出一种生命力的动感美, 描绘出了春天月底幽美静谧而生机勃勃的境界。

读诗是一种积极的生命投入, 教学中要善于调动学生全部的审美经验, 充盈的审美激情, 让他们走进诗人的情感世界, 品味古诗词的深刻意境, 充分享受阅读古诗词的艺术美感。

上一篇:轮轨关系下一篇:民营物流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