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群文阅读

2024-05-03

走进群文阅读(精选十篇)

走进群文阅读 篇1

1. 群文阅读, 首先要实现教学资源的挖掘与整合

“群文阅读”读什么, 材料选择的好, 课堂就等于成功了一半。举例来说, 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以鲁迅这个人物为主题, 大家都知道, 要全面深刻地认识鲁迅, 最好从鲁迅的作品出发。那如何让孩子们亲近鲁迅, 爱上鲁迅的作品, 为今后一步步阅读鲁迅的文字做好铺垫呢?针对这个问题, 我在本单元群文阅读时充分利用鲁迅作品中的“童年情结”, 从鲁迅的童年生活出发, 精心选择了鲁迅在作品中回忆的童年故事开展课外阅读引导, 给孩子们一个可亲、可爱、又特别的鲁迅形象, 拉近了孩子们和鲁迅的距离, 并通过每个故事后的层层设疑激发孩子们进一步阅读的愿望。除此之外, 课末让孩子们交流自己搜集的鲁迅小时候的故事, 使得鲁迅的形象更加立体。最后将《小学生鲁迅读本》这本书推荐给孩子们, 让孩子们走进鲁迅先生温暖的童年故事, 让其成为孩子们学习、成长中的朋友。我认为:群文阅读的基点就是领会课标, 立足教材, 找准切点, 激发共鸣。

2. 群文阅读, 不同介质, 更具魅力

群文阅读改变了单篇课文的教学局面, 让课外阅读挤进课堂, 丰富了语文课程资源, 扩展了语文课程内容, 拓宽了语文教学的途径。那么, 对于群文阅读教学来说, 资源的筛选与重组就很关键。所以, 对阅读的理解是基于文字, 又不限于文字。在开展《在感悟中成长》群文阅读时, 我除了引入《两个鱼罐头》《像花一样成长》《清塘荷韵》这样的连续文本资料外, 还引入了漫画、微电影, 目的就是让孩子们感受不同的介质带来的阅读魅力, 从而树立一种“大语文”的观念。其实导入时的视频《爱手机还是爱他们》就是另外一种形式的阅读, 从司空见惯的生活场景入手, 唤起孩子的共鸣, 进入主题与方法感受的“盛宴”。再如, 四年级以生命为主题的这个单元中, 我选取了《夏洛的网》这本书及《吹小号的天鹅》中的片段, 开展群文阅读, 并将同名电影片段引入课堂, 孩子们一起阅读书本及电影, 通过分享阅读心得, 引导孩子们智慧成长。

3. 非连续性文本, 让群文阅读更具活力

2011 版的《语文课程标准》中出现了一个“新亮点”———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这个名词术语在以往的课标中是从来没有的。现实的情况是, 语文教材并没有直接、具体地呈现非连续性文本及阅读策略, 而非连续性文本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会经常遇到, 使用频率相当高, 这就需要增加阅读“非连续性文本”的机会, 在教学中建构适当的教学策略。在教学人教版六年级第一单元时, 我引入了非连续文本, 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首先, 本人将第一单元的课文设计成了一组非连续文本, 反馈旧知时, 让孩子们快速地从这些非连续文本中提取需要的信息, 这个信息一方面涉及文本的内容, 另一方面涉及文章表达感悟的方法。通过这样的训练, 不仅提升了孩子们阅读非连续文本的能力, 更重要的是, 孩子们意识到在阅读连续文本时, 可以将其中的重要信息以图文并茂、表格等方式整理出来, 这也是提升阅读能力的一种有效方式, 可谓“一举两得”。另外, 在提升环节, 设计了让孩子们阅读漫画的环节, 并尝试灵活运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将其转化为连续文本, 从而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

4. 关注朗读形式, 重视信息提取与重组、构建

如今的阅读时代, 我们每天要面对海量信息, 它挑战着我们的阅读能力。所以要教学生学会掌握信息、分辨信息、筛选信息、整合信息并吸收信息。“群文阅读”可以说是对现实阅读状况的回应和模拟。群文阅读教学中, 学生在一节课中要读至少三篇的文章, 这就决定了要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 提高学生快速阅读提取信息的能力。

阅读教学中, 我们有时需要细嚼品味式地慢阅读, 有时也需要整体把握式地快速阅读, 群文阅读, 非常重视浏览、略读、跳读等读书方式, 关注阅读的速度、效果, 让孩子们学会面对每天扑面而来的信息, 学会筛选、重组, 进而达到构建新的属于自己的东西, 提高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 完成阅读质的飞跃。

5. 亲子阅读, 提升家庭品质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所有那些有教养、品行端正、值得信赖的年轻人, 他们大多出自对书籍有着热忱的爱心的家庭。”所以, 我经常建议家长开展亲子阅读, 在群文阅读的拓展推荐中提出亲子阅读的要求, 并在亲子阅读记录卡上共同记下阅读心语, 让父母每天和孩子一起读书成为一种习惯, 如果可能的话, 还可以把阅读作为重要的家庭休闲方式和娱乐方式。

群文阅读《走进神话》说课、反思 篇2

“走进神话”说课及反思

叙永镇银顶小学:杨敏

一、说教材:

本组教材是围绕神话传说故事这一主题来编排的,将再一次把学生带回儿时倾听大人们讲故事的快乐中去。教材中选入了四篇课文,《古诗两首》《女娲补天》《夸父追日》。《嫦娥奔月》《精卫填海》本组教材为孩子们打开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另一扇窗。《乞巧》讲述了人们向织女乞巧取智的美好心愿,《嫦娥》让我们不禁对那个冷居月宫的嫦娥产生怜悯之心,《女娲补天》让我们认识了一个善良、勇敢、甘于奉献的姑娘,《夸父追日》鼓舞我们一直追寻光明、征服自然。阅读教材选编了《牛郎织女》 《嫦娥奔月》 《精卫填海》 《女娲造人》这几篇具有代表性的神话故事,文本内容想象丰富,叙述生动,能让学生从中受到人格的熏陶,从读中有所感悟,爱上神话故事。

设计理念:“以单元整合·群文阅读”策略为指导,在教学本组教材中,注意引导学生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激发他们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教学目标:1.通过朗读、讨论、复述和表演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感受古人丰富的想象。2.引导学生阅读其它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增强对祖国优秀文化的热爱之情。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 2.知识树

二、说教法学法:

师谈话导入揭题,生根据学习提示自主学习,交流汇报,总结学法;生根据学习提示小组合作学习,交流汇报;小结、拓展,训练生说话能力。

三、说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复习《女娲补天》、《夸父追日》。自主探究,学习交流。学习《嫦娥奔月》。

小组合作,探究选学《牛郎织女》 《精卫填海》 《女娲造人》中的一个故事。

汇报交流。

小结拓展,编创神话故事,推荐读《中国神话故事一书》。

四、说板书设计(略)

五、教学反思。

1、在该课的教学设计中,我通过对群文阅读教学相关知识的收集与学习,结合三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和三年级下册八单元神话传说故这事一组教材编排的特点,选择了《嫦娥奔月》《牛郎织女》《女娲造人》《精卫填海》这4个具有代表性的神话故事,作为本单元群文阅读材料。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这几个神话故事,进一步了解神话故事的特点,感受神话故事的神奇,古人丰富的想象,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掌握阅读方法,激发学生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启发学生思维,编写神话故事,爱上神话故事。

2、在教学中,我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汇报交流等方式,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围绕问题探究、汇报,全面完成了教学任务,达到了预设的教学目的。这堂课上,课堂氛围虽然不是那么的积极浓厚,但是学生能认真倾听他人的回答,积极举手不重复回答他人已答过的问题,还是让我感到很欣慰。在教学预设中,我没有预设学生4人小组上台表演读这一环节,然而学生想到了,我也就给了他们这一机会,表现还不错。而编写神话故事这一环节是让学生在读更多神话故事的基础上来完成的,由于后面有时间,所以我便结合这几个故事做了适当的点拨,这是课前未预设的,然而学生却也很喜欢,中午居然就有学生交给了我一篇关于牛郎织女儿女长大后的神话故事。所以我觉得课前的预设不一定就是课堂的生成,有时灵活处理课堂的生成也有不一样的收获。

3、不足之处很多。教学是一门艺术,而我对这门艺术把我很不好,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机智,教学技巧,过渡语,启发激励语言用得不好,课堂显得生硬;在教学设计中,《牛郎织女》《嫦娥奔月》这两个故事,是需要更好地为八单元的古诗《乞巧》和《嫦娥》服务的,“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这两句诗应该在故事中得到验证,起到画龙点睛之笔。然而在教学中我却只字未提,没有巧妙地使古诗与故事间得到融会贯通;准备不充分,临时的紧张使原本设计的现场用白板勾读《嫦娥奔月》一文中学生感悟的句子,没有勾出来。学生汇报交流时,我引导的不好,以至于学生表达不清楚的,我自己的语言也有点啰嗦,缺乏感情。在幻灯片的设计上过于简单,没有音乐,图画,显得单调。

走进群文阅读 篇3

落实“群文阅读”的前提是选好文章,教师要结合教材及课外读物,针对相同的议题,进行多文本的阅读内容选择,进而才能进行多个文本、同一个议题的教学。这就需要教师大量地去阅读,去寻找同一个主题的文章,对大量的文章进行筛选之后,再推荐给学生去读。这样有针对性的阅读指导,可以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引领学生的阅读生活,更有利于培养学生整体把握文章的能力,有利于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提高。

群文阅读相关的实践探索,大体上分为五个层级:

第一个层级以教材为主,强调单元整合,以“单元整组”阅读教学为代表;

第二个层级突破了教材,强调以课内文本为主,增加课外阅读,“一篇带多篇”基本上是这个思路;

第三个层级和上述思路一样,但是把范围扩展到整本书的阅读,强调“整本书阅读”或者“一本带多本”的阅读;

第四个层级提出阅读教学需要围绕一个核心主题展开,以“主题阅读”为代表;

第五个层次把课内和课外阅读打通,具体形式以“班级读书会”为典型。

现实中因为各种认知差异和条件局限,学生的感悟与收获完全取决于教师的水平,这也是群文阅读教学的一个症结。其实一线教师或许已经发现,新编语文教材已经尝试以课文单元为基础,开始对学生进行指向性的引导阅读,这完全可以作为群文阅读教学的分类设想和构思方向。因为学生对本单元课文已经有一定的教学认知基础,再结合不同水平和风格的同类文章对比阅读,这样能够使学生得到最鲜明、最直观的阅读体验。所以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可以在每单元教学内容结束之后,以单元课文为基础,结合网络上收集整理的相关文章,设计一堂群文阅读教学,从而达到良好的阅读效果。

走进群文阅读 篇4

我们在实践中,梳理出了三种操作方式:一篇带多篇、课内多篇、课外多篇。

一篇带多篇

“一篇带多篇”的操作方式,一般需要两课时。一课时用来“精读”,读的就是教材里的“这篇文章”。一课时用来“群文阅读”,读的是由“这篇文章”引申出来的一组文章。

很多老师觉得这种操作方式很方便,很实用。既可以精读一篇课文,也可以略读多篇文章;既有阅读的广度,也有阅读的深度。

当然,哪一个课时用来精读,哪一个课时用来群文阅读,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决定。

课内多篇

(“课内多篇”已经在《小学语文教学》(会刊)2014年第4期第13~15页上详细刊登,此处略。)

课外多篇

“课外多篇”这种操作方式,我最看重。因为教材的编写,是有很多特定的条件的。

很多实用的、有趣的、有创意的议题,教材没办法做,很多有趣、有料、有种的文章,教材没办法选。

课外的群文阅读,你可以自己定议题。这个议题建议避开“人文类”的,因为这类议题教材里已经够多了。你可以尝试“表达类”的,例如“反复结构的童话故事”“小小说的结尾”“故事里的转折”“小说的象征意义”“按照时间顺序来写”,等等。你可以尝试“阅读策略类”的,例如“如何预测“”如何统整”“抓住矛盾读懂诗“”判断故事里的主角与配角”,等等。你可以尝试“思考类”的,例如“如何看待说谎”“到底什么事有用”“这个世界为什么要有规则”,等等。

课外的群文阅读,你可以自己选文章。这些文章当然是围绕议题选择的,这些文章之间关联性很强。这些文章的选择考验着你的阅读面。

下面是一个台湾的课外群文阅读的案例:

探讨“愿望”的实现和后果

活动流程:

(1)教师带领学生阅读简单的童诗,找出诗中的愿望或推论出诗人的愿望,并讨论达到愿望的难易度。

(2)教师选用一篇课文或一本共同探究的绘本,示范如何替书中的人许愿。故事中的人物有明显的需求,但没有直接许愿或表达出愿望。

(3)提供深浅不同、有故事性的绘本给学生自由选读,并在书本里的故事进展约2/3的位置放一张便利贴,让学生读到有便利贴的一页,就在该页替书中的任何一个角色许愿。

(4)三四个学生一组,各人所阅读的文本不同,但是任务相同,合作完成一张整理资料的海报,如表:

(5)小组讨论,作比对和排序,分析愿望达成的难易度,最容易达成的给一个▲,最难达成的给三个▲。

(6)小组再讨论:假如愿望达成了,受益的人有哪些?只有许愿人受益的给一颗★,有众多人受益的给两颗★,许愿者不认识的人也受益的给三颗★。

(7)再谈谈愿望达成是否有人会受伤害或是会极度不快乐,讨论这个愿望如何调整会皆大欢喜,或是降低伤害的程度。

这样的议题和教学目标及选文,在教材内是很难看到的。为什么?因为教材的议题有一个非常严谨的布局,教材的议题努力缩小,也只能缩小到“友情”这样的中位概念。“愿望”对于教材来讲,议题太小了,你可以在教材里放一篇有关“愿望”的文章,但你不能连续放很多篇。

群文阅读2015阅读总结 篇5

读书活动总结

罗璇

书籍是人类知识、思想、文明的结晶,是走向进步的阶梯。以读书为契机,行育人之举措,打造书香校园,这是班级工作中一项重要工作内容。在以“让读书成为习惯,让书香飘满校园”主题的读书活动中,每一位孩子都积极参与,通过参与读书活动,孩子们不断感受书香墨趣,培养了自己的读书习惯、提升了个人文化素养。

2015年暑期,为进一步激发学生读书热情,营造校园的书香氛围,结合我校要求,本班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暑期读书活动。这次活动以“我阅读、我快乐!”为主题,通过读书活动,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思想觉悟和文化底蕴,有力地促进了和谐班集体的建设,营造了书香校园,达到了活动的目的。下面,就对本次活动进行小结。

一、明确“三项要求”,让读书活动不流于形式。

㈠读书时间:暑期读书活动从7月1日开始至8月30日结束,期间主要以自读为主,扩大读书范围,选择个人喜爱的健康读物,以读书卡做好记录。

㈡阅读范围:在阅读范围上,除金典的读物外,针对孩子年龄特点,提倡学生阅读感恩、责任等方面的书籍,并鼓励学生积极选择其他健康有益的各类书籍作为补充(主要为绘本)。

㈢活动形式:鼓励学生做好读书卡和心得体会。假期结束后,每人上交一份有质量的心得,并对优秀的孩子颁发奖励。

二、读书活动成效显著,推动了我班良好地阅读氛围。

经过开学后的检查,本次读书活动较之以往成效更加明显: ㈠进一步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读书阅读习惯,提升了修养。自从开展读书活动以来,读书热情高涨了,许多到新华书店购买书籍来阅读,一到休息时间,假期常常手不离书,一有空就捧着书孜孜不倦地阅读。热爱书籍,博览群书的好习惯正在悄悄形成。

㈡令人瞩目的成绩:

⒈据统计,暑假期间全校学生阅读了包括《大个子老鼠小个子猫》《大熊的冬天小屋》《你是谁》等在内的各类绘本,人均读书3本。

⒉本班共评选出阅读活动一等奖10人,二等奖10人,三等奖10人,并通过开展“读一读,赛一赛,讲一讲”等方式,充分展示了学生假期的阅读成果。

三、但也有不足:

1、一些孩子写的内容很随便,达不到积累的效果。

2、有少数孩子书写步规范,无从辨认。

3、有的孩子假期没写,是临时补写的。

群文阅读一 篇6

关键词:群文阅读;寓言故事;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群文阅读是把一些具有相同主题或结构等的文章组织到一起,让学生通过对这群文章的阅读,发表自己的看法,从而让阅读能力和思考能力得到提升的一种阅读方式[1]。寓言故事不同于普通的文章,它通过朴实,通俗易懂的故事,采用篇幅较小的文字说明,折射出小故事中深刻的思想内容,很有现实的教育意义 ,给人以启迪。所以,群文阅读寓言故事教学涉及到的过程相对复杂、内容较多,会给教师、学生带来教学和学习上困难。本文从教师对寓言故事的教学、学生对寓言故事的学习,提出个人的教学设计观点,寄希望能对群文阅读寓言故事教学有所裨益。

一、提出如何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群文阅读设计出好的教学理念。

我們学过很多著名的寓言故事,例如:《杯弓蛇影》《自相矛盾》《郑人买履》《守株待兔》《狐假虎威》《刻舟求剑》《画蛇添足》等,《农夫和蛇》是古希腊《伊索寓言》中的名篇,在民间广为流传,几近家喻户晓。在这简短的故事中,我们大多能懂得其中的道理,有着很高的可读性。 “恋爱的狮子与农夫”也是伊索寓言中的一则。要从这短小的文字当中通过阅读去让学生理解、体会和感知当中蕴含的寓意,绝不是件容易的事,因此,只有合理的设计,才能积淀知识,仅凭学生泛泛而读的方式方法去进行教学设计无法完成群文阅读寓言故事的学习任务,一定要有好的方法才行,我们只有通过选择群文阅读的阅读模式才能更好的完成率先的教学任务。在设计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的考虑到群文阅读是以一定议题为依托,以粗读略读为手法,以分享阅读感悟为核心,以探索发现为乐趣的阅读教学模式。首先,为了让学生感受阅读乐趣和引发对寓言文体特点的一些思考,阅读文本要经过精心选择,能为学生搭建横向比较的桥梁[2]。其次,教师要精心设问,给出阅读提示和要求,学生要针对教师设计问题,展开定点式阅读,让学生在阅读中进行知识的自我构建。最后,教师要让学生掌握群文阅读的一般性技巧,让学生对群文信息进行搜集、整合、优化、质疑、探索,最终形成群文内涵本质属性,并让学生在具体操作中逐渐形成阅读学习方法和经验[3]。

二、依据教材给出内容合理制定出群文阅读寓言故事明确的教学目的与要求。

1、群文阅读寓言故事,旨在理解每一则故事想要告诉我们的是什么主题。

2、在群文阅读众多则寓言故事要有一种横向比较,发现寓言写作的对比手法,感知寓言故事所要表达的真正含意。

3、利用群文阅读的分小班读,从阅读寓言故事中学会阅读方法,让学生受到多种阅读方法的培养。

4、从群文阅读多则寓言故事中体会每一则故事给我们带来的快乐,从而使学生对寓言故事产生极大的兴趣,促进学生课外去读更多的书辑。尽量把时间留给学生进行阅读,让学生在阅读中进行知识的自我构建。

三、设计出寓言故事群文阅读教学的教学设计流程。

1、 群文阅读寓言故事抓回顾导入,从人物的言行中感受寓意。

让学生在正式进入寓言故事群文阅读之前先回忆一下自已知道的哪些寓言?(教师应提前在课前做好预设的工作,例如我们学过的《龟兔赛跑》《叶公好龙》《刻舟求剑》《亡羊补牢》《守株待兔》《南郭先生》《螳螂捕蝉》等等。在读的过程中让学生找出寓言中的主人公是谁?明白故事叙述了件什么事?

2、 比较阅读寓言故事,发现寓言故事对比表现的写作手法,突出显示寓言寓意。

例如:(寓言《恋爱的狮子与农夫》)

农夫和狮子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对比,可以通过阅读了解到人与人之间有时也如同动物狮子一样,虽然凶恶但是轻易相信别人的话,抛弃自己特有的长处,结果也是可想而知的。

3、 分小组共同阅读,探索中感知寓意的意味深长。

学生通过过对比的手法突显寓意,接下来的教学一定要让学生再读几则寓言并提问:“你又能知道些什么呢?”在这一个阅读的过程中小组阅读读完后要填写好阅读单,阅读单中应有包括寓言的名称,主要人物、特点、结果,或者怎么做?怎么想?这些要素在内,这是我认为的。当然,也少不了提前做人假设,估计结果会是什么?

4、最后要善于激起学生学习寓言的兴趣、拓展群文阅读的知识面,引发预读寓言的兴趣。

教学完上课内容,要对所学知识做个回顾,可以采用一些与寓言有关的句子激发起学生群文阅读的喜爱;例如:寓言是什么什么等等。(寓言是一个魔袋,袋子很小,却能从里面取出很多东西。)因为是群文阅读的教学,还可以给学生们推荐其他的课外读物。例如:散文、短篇小说、宋词、诗歌……等,体现群文阅读的特点。

由此可见,利用群文阅读寓言故事的教学是件非常快乐的事,由于选择不同,群文阅读达到的效果也各不相同,因此,在学习寓言故事时注重憝悉故事、分析哲理、 感悟意义。同时还需特别引起重视的是拓展延伸,这才是更有实际意义的群文阅读的蕴意所在.因为任何寓言都基本上有两个对立面,从而根据寓言故事群文阅读的常用对比的手法懂得其中的道理。

参考文献:

[1] 郑宝珠. 群文阅读中的课内外结合[J]. 教师, 2015, 10: 74.

[2] 陈曼琦. 《走进寓言故事》群文阅读教学[J]. 语文, 2014, 2: 28-29.

走进群文阅读 篇7

任何课程改革都需要不断在实践中完善,也离不开学情、校情和学生的知识结构。笔者认为,群众阅读不是否定常规性“单篇”的阅读教学,而“单篇”阅读和“群文”阅读统一和完美结合。正如蒋军晶老师说的那样:关注群文之间的“互文关系”,目的是发展学生的阅读技能和发现能力。基于提升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背景下,如何进行群文阅读教学,是每一位语文教师应该认真思考的话题。下面,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群文阅读贵在树立牢固的儿童立场

基于儿童,为了儿童,发展儿童,是阅读教学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首先,要站在儿童的立场。只有站在儿童的立场上,触摸儿童心灵的温度,关注儿童的需求,给予他们渴望的阅读内容,充分体验阅读的过程,才会激发儿童浓厚的兴趣,才能如蜜蜂一样不断地寻求阅读的“花朵”,酿出“蜜”来。其次,尊重学生的个性需要。由于小学生个性差异较大,因而阅读教学要因材施教,引导学生个性化的阅读,让儿童在主动积极的思考质疑、交流感悟等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笔者认为,要使学生的阅读富有个性,第一,不要机械地输入“正确的”答案,要引导儿童选择不同角度和切入点,发表自己的个性化的见解,求同存异,尊重学生的发现;第二,不要机械地“卡”时间。“欲速则不达”。教师要留下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地阅读,充分对话,充分思考,只有通过充足的对比阅读,儿童的思维才能由浅入深,由表及里,阅读效果才会好。第三,不要吝啬鼓励性评价。

二、群文阅读重在构建立体选文的思维模式

编入小学教科书中的文章主题鲜明,但说教色彩比较明显;有些文章儿童认知结构和实际比较远,加上升学、考试的压力,使得现在的阅读教学带有明显的“强制性”。群文阅读要以儿童的心理基础、精神发育和语言发展为起点选文,群文阅读教学,给了教师极大的选择材料、整合材料、呈现材料的主动权。因此,在选文上,要寻求孩子的最近发展区,不能“片面化”或者“平面化”。如,低年级孩子更适合“绘本”和童话书籍,高年级孩子要考虑男孩女孩的兴趣差异等等。但如何确定群文关联的主题,恰当地选择合适的一组文章,往往是教学目标、学生阅读能力达成的关键,也是教学成败的关键环节。在群文阅读教学中,既不能一篇一篇孤立地学习文章,让“群文”碎片化,也不能把多篇文章无序地“排队”。实践证明,最恰当的选文,就是一组文章是一个整体,既有横向的关联,又有纵向的联系,呈“立体结构”。

三、群文阅读成在与单篇阅读方法巧妙迁移

课堂是学生学的课堂、自主探究的课堂、独立思考的课堂,无论是单篇阅读还是群文阅读,都要遵循这个底线。“单”是“群”的基础,“群”是“单”的延伸和拓展。两者的高度协调统一,才能提升阅读的效率,群文阅读教学需要单篇文章阅读作基础,通过单篇阅读,指导学生“例子”的学习,举一反三,促使方法和思维的迁移,在群文阅读中提取信息,整合信息,提升能力。在群文阅读教学时,教师要把多篇文章看成一个阅读整体,设计比较性、迁移性、冲突性等问题,通过在单篇阅读中习得的方法,引发儿童新的思考和发现。由于一节课时间有限,教学中,不要拘泥于一个字、一个词、一段话的理解,养成一个“快”、凸显一个“大”字,即快速提取信息,综合思考,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大思维”能力,鼓励儿童广泛应用比较、综合、概括、归纳、重整、延伸、质疑、创造等思维方式,提升单位时间内的阅读效果,形成独立、自由的阅读能力。

四、群文阅读难在教师的知识储备的局限性

小学群文阅读教学“三议” 篇8

一议 “ 群文 ”

从阅读文章数量的多少看,可以把阅读教学分为单文阅读、互文阅读和群文阅读。不同的阅读教学类型具有不同的教学价值和不同的教学策略。群文阅读教学的教学策略在于“群文”。从学理看,“群文”在构建知识体系、实施比较策略、探索文章特点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群文”有两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一是“群文”主题的确定。目前有课内的“单元主题群文教学”和课外的“自拟主题群文教学”。前者相对容易,后者谈何容易。二是“群文”组文的选择。要选择围绕一个主题适合一个年级学生阅读的多篇文章不容易,还要使多篇文章形成一定的知识结构体系和序列编排更不简单了。可见,爱上“群文”不容易。这给语文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所以,在目前的教学条件下,积极探索小学语文互文阅读更有现实意义。

二议“阅读”

单文阅读也好,互文阅读也罢,群文阅读也是,都要符合小学生的阅读心理特点,在提高阅读能力上下功夫。一是阅读对象。群文阅读教学的主要对象是小学高年级学生。虽然他们是高年级学生了,但要让他们在一节课40分钟的时间里阅读4~5篇文章或更多,学生是否接受得了?二是阅读容量。在单位时间里,阅读内容是有一定限量的,尽管目前尚无法确定这个数量。但过少或过多都是不利于学生阅读能力提高的。过少过易,当然没有教学效率;然而,过量过难,又如何体现阅读价值?三是阅读方法。阅读文章有精读、略读和浏览之分,尽管浏览是必要的,也需要适当训练,然而,蜻蜓点水,漂浮而过,不要说花时间深入理解,就是全文通读一遍的时间都无法保证,怎么了得?常言道:语文是一种慢的艺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还是要倡导精读为主、略读为辅、浏览次之的阅读策略。

三议“教学”

有报道:日本实施了“群本阅读”,港台开展了“多文本阅读”。然而,有三点值得我们注意:一是他们在中学实施,二是主要在课外进行,三是旨在新兴课程的开发和建设。这启发我们对群文阅读教学进行深入思考:与其说群文阅读教学是一种阅读教学方式的变化,还不如说这是一种阅读课程建设的变革。(1)群文阅读是一种阅读课程理念。旨在培养学生阅读比较、分析能力和对信息的综合处理能力,因而它弥足珍贵。(2)群文阅读是一种阅读课程形态。它是在众多媒介融合的背景下,阅读者从不同载体上提取和聚合各种资源,从而自主建构意义的活动,因而它富有活力。(3)群文阅读是一种阅读课程模型。要从课程建设的角度审视其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编排和课程评价等,因而它研制艰难。

群文阅读教学的策略 篇9

一、有主题地选取文章

对于群文阅读来说, 要想使学生的阅读学习更高效, 关键就在于教师对学生所要阅读文章的选取。教师必须确定好一个主题, 可以以时间为主题, 可以以人物为主题, 也可以以事物、事件为主题等等。教师只有确定好阅读主题, 学生在阅读时目标才会更明确。

如在教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时, 如果仔细阅读就会发现, 这个单元本身就有一定的阅读主题, 那就是以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民风民俗为主题。明确这一主题以后, 在教学这一单元的《北京的春节》《藏戏》《各具特色的民居》《和田的维吾尔》几篇课文时, 教师就可以以单元主题为主要教学内容, 引领学生开展群文阅读活动。在学生阅读完以后, 教师再让学生说说自己都了解了哪些地区、哪些民族的民风民俗。在此基础上, 教师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来自哪个地区的, 自己家乡都有哪些民风民俗, 并找出有关民风民俗的文章来读一读。这样的教学, 在单元主题目标的引领下, 既加深了学生对民风民俗的了解, 又有效拓展了教材内容, 丰富了学生的阅读视野, 为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奠定了基础。

在这样的教学中, 教师主要根据所学内容的特点, 以单元主题为训练目标, 让学生围绕民风民俗展开了一系列的群文阅读活动, 并且根据所学内容的知识情况及时与课外知识进行链接。这样教学, 既丰富了学生所学内容, 又达到了提升学生阅读效果的目标。

二、有顺序地呈现文章

任何事物都是由多个要素按照一定的结构组合而成的一个有机整体, 并且各部分内容之间是存在着某种联系的。对于群文阅读来说, 也是这样。鉴于群文阅读的课文中存在着某种联系的特点, 教师最好不要一篇一篇地把课文呈现出来, 也不要一股脑地把所有课文都一起呈现出来, 而是要根据所要阅读课文的主题结构特点, 以合理的顺序呈现阅读内容。这样, 才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文章, 从而提升阅读效率。

如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秋天的雨》一课一共由5个自然段组成, 中间的3个自然段都是以总分的结构进行描写的。在教学时, 教师可以从每一个自然段入手引导学生展开阅读:“‘秋天的雨, 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这些颜料都是什么颜色的呢?‘秋天的雨, 藏着非常好闻的气味。’这气味是怎样的呢?……”在学生思考回答的基础上, 教师再追问:“这篇课文在段落结构和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呢?说说自己的学习收获。”最后,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拓展阅读《秋天》《我爱你, 秋天》《多彩的秋天》等等课文, 并让学生说说在这些文章中, 哪一篇课文用了总分的写作方法, 哪篇课文与这篇课文的语言表达方式相同。如此一来, 学生的群文阅读就会更加高效。

在这样的教学中, 教师主要采取了举一反三的教学方法, 即教师集中引导学生学习一篇文章, 然后, 采取一篇带多篇的方法引导学生阅读其他文章。这样教学, 教师易教, 学生易学, 可操作性强, 可以有效促进学生学习目标的完成, 教学效果显著。

三、有整体地设计问题

问题是学生思维的起点, 设计问题也是教师常用的教学方式之一。在群文阅读教学中, 教师有时是以单篇课文的教学为基础, 但是,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能够从多篇课文的阅读中学会整合信息, 提出有价值的值得思考的问题。因此, 在群文阅读过程中, 教师要能够引导学生把多篇课文看作一个整体, 并通过对多篇课文横向、纵向的比较, 提出一些具有针对性、比较性、迁移性的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 从而提高学生群文阅读的效果。

如在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珍珠鸟》一课时, 教师可以把《白鹅》《白公鹅》《猫》《母鸡》《松鼠》这几篇课文放在一起进行教学, 让学生整体阅读。在学生整体阅读的基础上, 教师可以设计以下问题:“同样是描写小动物的文章, 这几篇课文运用的描写方法一样吗?”然后, 再让学生快速浏览课文, 分别说说每篇课文都是从哪个角度或者哪些方面进行描写的。这样一来, 学生就会站在整体的立场与角度上进行认真思考。通过对每篇课文的阅读, 学生不仅在较短的时间内学到了更多的知识, 而且有效提升了自己阅读与思考的能力, 学习效果十分显著。

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只有引导学生对相关联的文章进行横向、纵向的比较阅读, 才能使学生在探索与发现中获得真知, 并且真正明白所阅读的多篇课文内容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分别在何处。如此教学, 既提升了学生的概括分析能力, 也提升了学生的阅读水平。

四、有意识地渗透策略

对于学生来说, 习得阅读方法很重要, 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进行群文阅读策略的渗透, 不仅要让学生学会从多篇文章中提取有意义、有价值的信息, 还要让学生从多篇课文的学习中养成快速阅读、整合信息、有效质疑等习惯, 从而使学生的群文阅读水平得到提升。

如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桂林山水》作为一篇写景类的文章, 是值得学生学习欣赏的佳作。在教学时, 为了使学生对写景类文章的阅读方法形成一个共识, 教师可以把《七月的天山》《记金华的双龙洞》《颐和园》等等课文都引入课堂, 让学生整体阅读。在阅读中, 教师可以提出以下阅读要求: (1) 通读课文, 画出自己喜欢的段落或者句子。 (2) 找出优美的词语、句子进行品味, 并想想这些句子好在哪里。 (3)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或者段落背诵下来。 (4) 说说这些写景类文章在语言表达上有哪些相似之处。在这些群文阅读要求的指引下, 学生阅读起来就会目标明确, 从而为提升群文阅读学习效果奠定基础。

“得法于课内, 得益于课外。”因此, 在群文阅读中, 教师不仅要注重引导学生对所阅读文章的信息的提取, 还要注重对学生进行群文阅读方法的渗透。同时, 要重视以一篇带多篇, 不仅在课本内将同主题、同作者、同表达方法等的文章放在一起阅读, 而且要将视野扩展到课外的阅读材料, 进而扩大学生的阅读量, 丰富学生的阅读视野。如此, 学生才能真正习得更多的知识, 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

走进群文阅读 篇10

一、群文之“文”:以关联度为导向

“群文阅读”能否成功,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拿什么样的文章进行群组、进行统整教学。而这一点也恰是许多教师无法获解、无力求解的难题。选文之难, 在于既要考虑文本内容的学段性, 也要考虑文本主题、语言、文体等因素的适恰性。“海选文本”对教师的阅读面是个挑战, 没有宽泛的阅读和丰盈的精神, 狭隘的视域必然导致文本的选择面不宽、文本的形式不丰, 进而影响群文阅读的效果。那么是不是可以现行教材的“某一篇文本”为“基础文本”, 遴选若干篇具备“群组因子”的文本组织群文呢?答案是肯定的。笔者以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自学课文《一件运动衫》为“基础文本”, 并在此基础上经历多重筛选、多重序列的文本编排组构。

第一次, 以故事主题为视角组篇。《一件运动衫》讲的是“我”和邻居康威老先生各自舍弃自己最心爱的东西, 作为赠予对方礼物的故事。从主题的角度而言, 属于“大爱”的范畴。按此思路筛选, 《项链》《爱之链》等文本可以统整, 一些名优教师也有所操练, 但必须清楚地认识到, 《项链》这一类小说的言语深度和思想深度与《一件运动衫》并不处于同一水平线, 对学生瞬间的阅读挑战难度明显偏大, 不利于思维的打开与表达的深入。

第二次, 以故事人物为视角组篇。《一件运动衫》以一个孩子的经历为线索串起全篇, 那么“孩子”能否成为群组的结构因子呢?笔者尝试着以此为关键词进行篇目筛选, 很快, 《偷父少年》《擦鞋的男孩》《渡河少年》等文章进入视线。以“故事的主角”组织群文, 容易建构起对一类人物的整体感知, 但不容否认的是, 同类小小说不是很多, 且故事的差异性太大, 缺乏内在紧密性。

第三次, 以故事内容为视角组篇。《一件运动衫》通过邻里之间的生活小事来反映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关爱。如果从生活事件的角度进行选文的筛选, 可以找到《等待散场》《不卖》《谢谢你, 女士》等文本, 但这些文本无法形成一个相对闭合的关于生活的思考场, 故事“各自为本”的味道更浓, 不利于对象聚焦、内容聚焦, 不利于交流的延展和思想的深入。

第四次, 以文体为视角组篇。《一件运动衫》是一篇小小说, 故事的“小说特征”非常鲜明:以情节发展带动人物塑造。以此为文本群组点, 那么《世界末日》《丈夫支出账单中的一页》《杭州路十号》等小小说都可以成为群文的文本。但一统整, 发现, 除了文体引领下的情节特征具有可读性外, 几篇文章之间的关联点太散, 内在联系不够聚焦。

第五次, 以表达方式为视角组篇。《一件运动衫》在语言上有着鲜明的特点, 作者先后四次对这是一件“印着仰着头的大角麋鹿的红色运动衫”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写, 这一有违小说特点的表达, 恰是文本最独特的描写方法——对细节的反复描写;同时这种反复又跟故事的情节发展紧密结合, 推动着故事的情节变化。这个特定的语言现象, 既与小说的文体特征相吻合, 也与故事的主题思想相匹配;既与人物的主要情节相呼应, 也与内容的整体布局相契合。如果能够找到一组类似的文本, 文本之间的内在紧密度必然很高, 群文的可能性就大增。经过筛选, 笔者选定了《一块钱》《父亲的日记》《妈妈的银行存款》。这三篇都是小小说, 都关乎“爱”的主题, 都运用了反复的细节描写方法:《一块钱》反复写到了母亲的两个细节, 《父亲的日记》在对比中反复写到了三个场景, 《妈妈的银行存款》反复写到了四段不同的过程。

二、群文之“群”:以“结构化”为指向

群文阅读并非几篇文本的简单组合, 也并非一组文本的随意叠加。群文阅读要根据选文的特点、教学内容的选择, 合理安排文本的呈现方式, 合适设计文本的组合方式, 使其形成“结构化”的文本群, 进而发挥文本的群体效应。

直线型推进的群文结构, 即在一个常量的时间内, 一篇一篇先后阅读的课堂形态。如笔者教学《“故事一组”》, 先引导学生预习《一件运动衫》, 再阅读《一块钱》, 然后阅读《父亲的日记》, 最后推荐阅读《妈妈的银行存款》。四篇文章先后呈现, 便于学生逐篇阅读, 也利于教师逐步引导。

点射状推进的群文结构, 即先呈现一篇, 再阅读一组的阅读形态。比如一位教师先指导学生阅读《小壁虎借尾巴》, 再指导学生阅读《渔夫和金鱼的故事》《七颗钻石》《犟龟》一组文章, 让学生在比较中发现童话故事中“反复结构”的表达方式。类似“举一反三”的组合方式, 学生的阅读自主性能够得到充分体现, 但对教师的组织能力和学生个体的阅读能力是一种考验。

组合形态推进的群文结构, 即先呈现一组, 再呈现一组, 引导学生一组一组地阅读。如群文阅读《太阳·石头·风》, 先引导学生读两首有关太阳的诗歌, 再指导学生读两首有关石头的诗歌, 最后引导学生阅读三首有关风的诗歌, 从而体会诗歌语言的特点。类似组合对文本的篇幅、内容的难易程度要求较高, 对群文聚合点的理解不能太深, 否则容易产生“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困境。

重组形态推进的群文结构, 即通过变换学生之间的位置关系, 达成不同故事文本的内容、智慧共享的群组效果。如台湾陈易志老师组织群文阅读《石头汤》《雷公糕》《南瓜汤》《敌人派》《肉丸子汤》《兔子蛋糕》, 先让每个小组各自阅读一篇文章, 每个学生整理出本组所读文章中的角色、困难、结果等信息, 写在便利贴上;再重新分组, 使得新的小组中都有读过不同文章的学生, 并让学生把自己的便利贴粘在海报上, 重述自己所读文章的主要内容。通过类似的方式, 每个学生都至少读了六篇文章。当然, 如何组合、如何写便利贴、如何组织交流……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机引导、有力渗透。

打包形态推进的群文结构, 即课前将一组文本整体打包供学生阅读, 课内借助一定的阅读策略和分析, 引导学生进行交流比较, 有点类似于“整本书阅读交流课”的形态。此类形态, 最大的优点是学生的课前阅读相对比较充分, 便于课内进行充分的、深入的交流研读。

三、群文之“读”:以“能力培养”为旨归

课文教学重在引导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学习和运用, 因此, 群文阅读则应将侧重点落脚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运用一定的阅读策略读懂一类文章的能力上。

1.学情前测, 把握读的起点

教师的教应该以对学生学情的有效认知为前提。美国奥苏伯尔曾说过:“如果我不得不把全部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 我将会说, 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所以教学的首要任务在于通过一定的策略了解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 哪些是学生不知道的, 哪些是学生可能知道而实际又未必真正了解的。唯有把握了学生学的起点, 教师的教才能有的放矢;唯有通晓了学生的现有认知, 群文阅读才能提质提速。

以笔者所设计的《一件运动衫》预学单为例:

这份预学单涉及段落梳理、人物把握、内容分析、感受表达四项:第一题和第二题属于简单信息的提炼, 学生初读后即可把握;第三题属于重要信息的梳理, 学生读一两遍后即能获解;第四题涉及阅读的评价能力, 学生基本都能把握故事的核心价值。

这是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能够读懂、能够解决的, 是学生学习的起点, 教师不需要再重复进行教学。那什么是这篇故事教师需要强调、需要教学的内容呢?

分析这份预学单, 我们发现第二题中有一个知识点是学生模棱两可的:故事中的“我”是不是作者本人?《一件运动衫》是一篇小说, 严格意义上说, 小说中的“我”只是故事中的一个角色, 而不一定是作者本人, 所以在书写“我”的时候需要加上双引号。这一点是需要教师在教学现场予以提醒并强调的。

第三题学生都能够找到故事中描写这件运动衫的句子, 但对于作者为什么要对这件运动衫进行如此细致、细微的描写, 估计很多学生没有想过;对于作者为什么要不止一次地、反复地进行细节描写, 是很多学生不会深思的;对于四次细节描写分别安排在故事的不同段落、不同场景, 跟故事情节的发展有没有内在关联, 这是学生几乎不会考虑到的。而这些不仅是这篇故事应该教学的内容, 也在无形中厘清了整个群文阅读的主线:细节的反复描写, 情节的意外发展, 这是群文之“文”的聚合点。

群文阅读应引领学生“从已知走向未知”, 以“已有认知”为基点走向对“读过却未必思考过, 思考过却未必读懂了的领域”的学习。

2.缄默意会, 训练读的能力

教学时间是个常量, 如此, 阅读提速成为必然。从形态分析, 可以采用“课前阅读、课内交流”的群文阅读方式, 优点在于学生对文本的阅读速度、阅读遍数不受限制, 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证对文本的感知;缺点在于学生的阅读态度、阅读进度、阅读过程无法把控, 读的能力无法得到有效训练。而将“读的能力训练”挤进课堂, 在一节课需要阅读几篇文章的背景下, 需要教师对群文阅读中的“读”有切实的把握。

(1) 默读应成为读的主要方式

默读作为阅读主体的一种内部精神活动, 既便于学生快速把握一组故事的大概内容, 也便于学生边读边思、潜心涵泳, 是提高阅读速率、最贴近生活化阅读的主要方式。按照《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三学段的要求, 群文阅读过程中不仅要多引导学生默读, 而且还要追求一定的阅读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教师理应把“具有一定速度的默读训练”作为群文阅读的重要内容加以落实。

(2) 灵活设计“默读”训练

那么如何从操作层面达成“默读”训练, 使其可观、可测呢?时间量度无疑是一个重要工具。根据“默读字数要求”以及“文本字数”, 设定一个默读完成的“时间区间”, 引导学生在该“时间区间”内默读完毕, 这是最常用也是最有效的训练学生默读的方式。《一块钱》共1245个字, 笔者要求学生争取在4分钟左右读完, 就是在进行默读训练。

当然, 由于“一节课要读一组文章”, 默读方式上要追求适度的变化, 比如通过幻灯片自动翻页, 按照每页幻灯出示的字数的多少设定翻页的间隔时间, “逼迫”孩子聚焦屏幕快速默读, 如《父亲的日记》笔者就采用了类似方式, 瞬间聚焦了学生的视野。同一时间内小组合作阅读不同内容的文章, 由于篇幅长度有差异, 默读完成的时间也会不同, 于是先读完者无形中对后读完者形成触动, 迫使后读完者加快默读速度, 这也是可以尝试的训练方法。

(3) 重视多种读的形态的训练

除了默读, 群文阅读过程中还要根据不同的任务、不同的需求, 尝试多种阅读方式:快速把握文本的主要信息, 可以引导学生运用浏览的方式;有目标地聚焦到相关段落或者内容的阅读, 可以采用跳读……总之, 要根据群文阅读的特点, “更多地尝试真实的更实用的类生活化阅读”。

3.思维导图, 打开读的空间

群文阅读, 意味着教师不可能对每一篇文章作细致深入的分析, 不可能按部就班地从“字词开始经由句式、篇章结构、内容探讨进行教学”。一节课里读一组文章, 需要教师引入有效的思维导图, 运用图文并重的方式, 与抽象的文字进行思维链接, 帮助学生建立起清晰的阅读过程。

(1) 概念图

通过一组文章的阅读, 不断丰富对某一具体概念的认知和理解, 往往可以借用“概念图”。笔者曾试图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六个故事, 初步知道“小小说”是一种怎样的文体。在黑板上呈现出有关“小小说”的概念图 (如右图) 。

(2) 情节梯

情节发展学生往往能够通过阅读感受到, 但若要让学生转化成语言表达出来, 则难度就比较大。但若借助“情节梯”, 则能非常清楚地将整个故事的情节发展脉络表现出来。笔者教学《故事一组》群文阅读时, 就巧妙地引导学生学用了“情节梯”。

首先引导学生通过比较三种不同形态的情节梯, 体会《一件运动衫》的故事情节发展脉络 (如下图) 。

再在阅读《一块钱》这则故事时, 引导学生借助关键词画出自己理解中的“情节梯” (如下图) , 既帮助学生建构起情节梯的概念, 也利于学生更好地把握这一类故事的阅读方法。

(3) 人物情节关系图

一节课里教一组文本, 每个文本都有自己独立的故事内容, 如何帮助学生快速把握每个文本的主要内容是非常重要的, 而借由故事中的主要人物及主要事件来串联, 是比较有效的阅读方法。张祖庆老师在教学时就非常巧妙地引导学生贴画“人物情节关系图”, 故事的内容就一清二楚了。

当然根据故事的特点以及群文的操作目标, 还可以引入范恩图、意见椅等多种思维导图, 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故事与故事之间的关联, 深入到文本深处, 获得思维的启迪。

4.策略活用, 启迪读的方法

除运用图式这种直观的阅读方式, 群文阅读时还可以借用适当的阅读策略, 引导学生在多文本之间交互、穿越, 使学生不仅获得多文本信息, 还知道在什么时候运用什么方法进行阅读。

(1) 猜测

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 引导学生借助提供的信息进行大胆猜测;利用多文本阅读形成的前期思维定势, 引导学生进行结局猜想、延伸意义猜测……都是群文阅读非常好的阅读策略。如笔者教学第三篇文本《父亲的日记》时, 故意隐藏了故事的结局, 引导学生基于显性文本内容进行结局猜想, 往往能使学生在猜想与现实的对比中产生强烈的情感冲击, 进而触抵文本的价值中枢。

(2) 比较

群文阅读, 比较是常用且有效的策略。一组文本, 为进行比较阅读提供了无限可能性。可以引导学生比较不同文本之间的相同点, 也可以比较文本之间还值得研究的不同点;可以选择比较文本的主题、故事的内容、角色的特点, 也可以比较情节的发展、语言的表达、篇章的布局等。如《一件运动衫》和《爱之链》两则故事在主题、细节上有很多的相同点, 通过比较, 学生能较快地把握和理解;《一件运动衫》与《一块钱》两则故事中“我”的角色形象存在鲜明差异, 也可组织学生进行比较品评。

(3) 穿越

上一篇:沼气池快速启动技术下一篇:气管内全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