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她的世界作文

2024-04-08

走进她的世界作文(通用13篇)

篇1:走进她的世界作文

走进她的世界作文

走进她的世界

走近她的世界

在她的世界里与大家截然不同,大家在那一群一群的讨论问题,唯有她在位子上孤孤单单的一人。她不断的写着作业,她要掩饰自己,她不愿被同学们发现父母离异的事实。生活给她的打击太大。她时时去上网,想在网络上寻找她的知己,但是却没有,她喜欢把什么都藏在心里。她什么都不说,表面上她看起来十分的开朗。但谁又知道她心里是灰暗的。

有一次老师说要做一张报纸,可以几人和做,但是她始终没有找到自己的伙伴,她只好一人完成她的作品,没有人去帮助她,关心她,在大家的生活中早已没有了她,她想离开,但是她又能去哪,人生的路上如同大海茫茫,她找不到属于她自己的路。

她没有什么兴趣,她最长干的事情就只有读书了,她要让自己溶入到书中去,她不想在这个孤独的`世界,但她时常的分心,她在班上的学习并不是很好她在等待,等待有一天有人无关心她爱护她去照顾她。

她有不会作的题目,她想去问同学,但不知道怎么开口,她不知道去如何解决这尴尬的情形。她想去问老师,她怕老师叫她作一些类似的题,她思维比较缓慢,往往人家只需要几分钟想出来的题目,但她学要花几个小事去思考,她常常一两点钟睡觉。

她一次无意中拿着毛笔在美术课上画画,却被老师当堂表扬,她还不知道自己画画的天分这么高,从未手国表扬的她,心里有种与众不同的感觉,回到家后,她仔细端详这副画却不知道这副画为什么画的好。

她就是这样一个孤单的人,她没有知心的朋友,有些人为了一时之笑把她的心事全部抖露出来,害的她苦不堪言,从那时候她在没有对任何人说过心里话,许多人只关注她的外表一个并不是漂亮的女孩,她不好为这去争辩什么,她在班上根本是没有地位的人,学习不出众长得也不漂亮,自卑的心站了上峰。

她用什么去挽救,她试着和同学接近,没有人去关心她,没有人走进去看她,更没有人走进她的世界 ,她注定是孤单的。

篇2:走进她的世界作文

那百转千回的心事里

是想留念曾今美好的过往

是想握住心中的`柔情

谁怜,一滴胭脂泪

落地时的沉重与惆怅

无论是在深闺还是户外

都掩饰不住她的忧伤与心的破碎

在时光的流转中,她不问

陌上的花开芬芳,岸上的草长鸢飞

只凝眉回眸,又反复的去想

与他一起走过的千山万水

天堂里的爱人啊

春又回来了,花又灿烂的绽放

你何时回到女子的身边

别让她这样的憔悴又心碎

如今,她正轻吟那一句

一份情,深似海

愿为他疯,为他狂

为他一生一世,生死相随

看到她那么彷徨又惆怅

那么落寞又凄凉

于是,风儿为她送来了馥郁的花香

阳光为她送来一片片温暖

清明如期而至,天堂里爱人

篇3:作文教学如何走进学生心灵世界

关键词:作文教学,写作热情,自由表达,作文评改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 作文是学生语文综合实力的试金石, 它可以直接决定语文教学质量的好坏。传统作文教学以知识为本位的价值取向, 注重知识和技巧, 忽视作文本身蕴涵的学生自我思想。新课标强调作文同生活相结合, 从学生心灵出发, 让学生形成独特见解, 有自我思想, 写出自我“心声”。因此, 教师命题、引导、鼓励、展示学生作品等都要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那么, 作文教学如何走进学生心灵世界呢?

一、攻城先攻心, 激发写作热情

作文教学要走进学生的心灵, 要先从学生的特点和兴趣爱好入手, 激发写作热情。作文言而无物, 内容空洞, 说假话、空话、套话, 作流水账式的记录, 或无材可选, 无话可写, 这是当前困扰学生写作的大问题。其根本的原因就是学生远离了作文的源泉——生活。茅盾指出:“我们身边应该时时有一支笔、一本簿, 无论到哪里, 都要竖起耳朵, 睁开眼睛, 像哨兵一样地敏锐, 把你的所见所闻记录下来。”社会生活中蕴藏着丰富的作文素材, 语文教师要科学地引导学生投入于生活, 引导学生从“我”的世界走向“周围”的世界, 从“我”的生活走向“社会群体”的生活”, 从作文课堂走向社会大课堂。要让学生在作文中充分展示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 充满幻想和想象的内心世界, 五光十色的社会生活及纷繁复杂的人生。

在作文教学过程中, 我曾带领学生走进乡村小小的莲花池, 池塘不大, 但四周荷叶一片片挨着, 如亭亭玉立的舞女的裙, 令人流连忘返, 学生们情不自禁地念起周敦颐的名句:“出污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我也曾带领学生走进竹林, 苍翠的竹子, 疏密递减的竹节、轻逸的竹影, 让学生生发出积极昂扬、振奋的生命情感, 以竹为话题的作文相继成章:如《竹语》、《问竹》将竹子的一尘不染, 不畏严寒, 高雅素洁的品格表达得淋漓尽致。又如《哀竹》却说“竹子因过分谦虚, 故终难成栋梁”, 聊以深思等等。更有学生以《竹》为题直接抒情“坚韧、刚劲、无畏, 把根深深地扎在贫瘠的土地上。索求人的甚少, 给予人的甚多。这就是竹子的风格。”发表在《语文报青春阅读版》。我想正是学生对生活的关注, 才真正激发了蕴藏在他们内心的写作热情, 从而热爱写作, 获得成功。

二、倡导自由表达, 鼓励有创意的表达

这是写作的一种必备特质。《语文标准》关于写作的基本理念:写作是运用书面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 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倡导自由表达, 鼓励有创意的表达, 是作文的关键所在。长期以来, 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教师命题——教师指导——学生作文——教师批改——教师评讲”将学生装进令人生厌的条条框框, 给学生的思想戴上了无形的“套子”。这种模式既乏味又呆板, 陷入一种任务式的教学中, 久而久之, 以致学生丧失写作兴趣。

为使学生有创意的表达, 教师应鼓励学生突破常规, 多角度、多侧面地反映生活, 让学生敢于说真话, 说别人不敢说却想说的话。要做到这一点, 教师要注意指导学生观察此人与彼人、此事与彼事、此物与彼物的不同之处, 留心其特有的、与众不同的地方。鼓励学生不必介意别人的观点不同, 不必担心自己的思维偏差, 坚信自己的眼睛, 用敏锐的视角去注视这个世界, 用善感的心灵去体味这多彩人生。此外, 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学会将自己的真切的情感倾注于作文的字里行间, 变被动写作为自主参与, 创意写作, 尽显作文生命的原色。

三、在作文评改中与学生展开平等对话

作文评改是指作文的批改和讲评, 它既是本次作文的总结, 也是下次作文的开启, 是作文指导的延伸、扩展和补充。学生的每一篇作文, 大多是经过他们冥思苦想而获得的成果, 来之不易, 应该受到老师的尊重和理解。为了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我竭力在他们的作文的字里行间睁大眼睛寻找优点。一旦发现他们的进步, 例如用得好的一个词, 写得好的一句话, 立即用下划线“——”标出来, 并给予热情的鼓励。如“这个词真准确!”“这个句子真美!”“这个结尾耐人寻味!”等等。实践证明, 这样的评语更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会让学生看到自己的成功, 从而亲近作文, 然后喜欢写作。学生受知识和能力的限制, 作文中出现错误是正常的。我的做法是批语尽量避免刺激性, 既有鼓励性又有建议性, 使学生既看到自己的成绩, 又能在兴奋中接受我的修改建议。例如我给学生习作《第一次做饭》的批语“你详细地写出了自己第一次做饭时的忙碌, 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 可老师更想知道你吃着自己做的饭是什么感觉, 能写出来吗?”他从批语中能感受到自己作文的缺欠并能体会到写感受很重要。所以我认为, 作文评改也离不开艺术的批评, 建立在平等意义上的批评必定饱含教师的信任与期待, 使学生倍感教师的真切关注, 成为师生心灵之间沟通的桥梁。

篇4:李娜和她的朋友们走进武汉

这项表演赛将每天进行两场比赛,其中单打采用三盘两胜、决胜盘抢十的赛制,混双采用单盘决胜制。12月17日,由桑普拉斯对阵莫亚,桑普拉斯/李娜对决莫亚/利斯基。12月18日,由李娜PK利斯基,桑普拉斯/利斯基PK莫亚/李娜。观赛的球迷不仅能够充分享受现场DJ和主持人所创造的热烈比赛氛围,还有机会尉导球星们的亲笔签名网球。

桑普拉斯通过视频表示:“我要祝贺李娜在法网赢得历史性的胜利。中国以及武汉的市民应该为她所取得的成就感到骄傲。赢得首个大满贯将是一个永远不会忘记的美好回忆,期间的每一分钟都是无比享受的时刻。我非常高兴能受邀参加‘李娜和她的朋友们’网球赛。我相信届时众多观众的到来,以及两场单打和两场双打比赛也将创造非常热烈的比赛氛围。我期待与李娜共同在中国这个对网球狂热的国度上奉献精彩的比赛。”

在今年温网中奋力挽救两个赛点并逆转击败李娜的德国球员利斯基也表示非常期待这项比赛。“李娜与我在温网奉献了最为精彩的比赛之一,与大满贯冠军同场竞技绝对是一件非常愉快的事。李娜所拥有的职业态度和友善的性格,都令整个国家为她感到骄傲。另外,能够在一站赛事中同时参加单打和混双比赛,并且还能与历史上最伟大球员之一的桑普拉斯一同参赛,也将是一次美妙的体验。我们期待球迷前来并在热烈的赛事气氛中观看我们的比赛。同时我也非常期待能够在中国与球迷朋友见面,或许还能在李娜的帮助下购物,在年末的时候享受在中国的时光。”

IMG高级副总裁兼亚洲区网球总裁费历克先生表示:“中国乃至整个网球界都为今年六月在巴黎所发生的一切感到激动和骄做。对于李娜和她的球迷们而言,没有任何其它地方比武汉更适合举办这样—场有着重要球员参加的独特比赛了”

篇5:走进信息世界作文

信息带给我们很多便利。有一次,老师叫我们做“美国名地”小报。一回到家里,我就拿起手机,打开百度,输入“美国名地”三四秒后,就有十几种图片任你选。现在只用自己手动了,半小时后,手抄报就完成了,方便又快捷。

信息有很多好处,但是也有很多不好的地方如:沉迷网络,有一部分人只知道玩游戏,看不健康的内容,还会模仿电视上的人的危险动作。从而形成了一种不学习、不上学的风气,走上犯罪的道路。

信息世界使人们变得有无限种可能,有些是好的,有些是坏的,我要学习好的,向好的方面发展,不向坏的方面发展,我希望所有的人都能往好的方面发展。

篇6:走进信息世界作文

罗丹说:“美到处都有,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的确如此,时值金秋,我却没有发现秋姑娘的足迹,国庆节我去了我表哥的老家,去寻找秋的信息。早上,推开窗户,阵阵秋风吹来,仿佛风奶奶拥抱着我。秋风吹过稻田,稻田就漾起金色的波浪。远处,树重重叠叠,山峰变得更有层次,披上了五彩缤纷的衣裳。中午,正如老人所说:秋老虎出现了——太阳发出了耀眼的光芒。这时候,五彩缤纷的树成了五彩缤纷的伞,阳光从黄色叶子上闪过,黄叶子的影子就成红色的了,非常好看!下午四点左右,火烧云染红了天边,从东边一直烧到了西边。火烧云变化极多,一会儿红彤彤的,一会儿金灿灿的,一会儿半紫半黄,一会儿半灰半百合色,真是人间仙境。秋天是一个美丽的季节,是一个丰收的季节,我喜欢你——秋天!

篇7:走进信息世界作文

我们家原来只能通过写信和远方的朋友联系,实在不方便。现在我们家安装上了电脑有了宽带网,一切都边的方便起来。有一次老师留了一项作业,让我们找一些关于名人的事迹。如果是原来,还要翻报纸,查书,一查就是一两个小时。而现在只要打开电脑,上了网,输入你想要得查的资料,过几秒钟资料便会出现在屏幕上。大大提高了我做作也的效率。

现在,我家装上了电脑,与远在日本的哥哥联系也方便了。只要坐在电脑前,轻点鼠标,上了宽带网,进入QQ视频聊天室,我和哥哥便可以面对面交谈了。记得有一次,哥哥把日本樱花盛开的录像传送给我,我看到樱花,就好像闻到它散发出的淡淡清香,就好像我也在那樱花盛开的海洋里一样。我虽然没去过日本,但在我和哥哥的交谈和传送图片中,使我了解了很多关于日本的事情,这就是网络带给我的乐趣。

篇8:走进她的世界作文

一九一一年萧红出生于呼兰河县城,她成长的家庭是残缺而冷漠的,母亲早亡,继母待她如同生人一般,父亲对仆人、儿女以及祖父“都是同样的吝啬而疏远,甚至于无情”。[4]加上萧红的性格敏感而内倾,易于觉察到他人不曾注意的细节,情绪体验又十分强烈,欢乐和痛苦在她这里都会被放大,其很早就感知到了生活里的残酷与丑恶,并且难以忍受,因此父亲的行为在她眼中和一只没有一点热气的鱼类无异,他是站在另一极端的人,是敌人而不是亲人。在寒色包围之中幸亏有一位慈爱的祖父,让她在冰冷之外还感受到了温暖,幸好有一片自由的后花园,让她暂时忘却孤独与烦恼,但这些对萧红来说是远远不够的,从童年开始,她就未得到充分的爱,所以爱和依靠是她最需要的,终其一生,她都向“‘温暖’和‘爱’的方面,怀着永久的憧憬和追求。”[5]

萧红过了近十年和父亲打斗的生活,为升学,为不做政治婚姻的工具与父亲激烈争吵,当祖父去世后,家其实也不复存在了,对于接受了新思想的萧红来说,呼兰河城以外的世界才是更美好的存在,她不带一点眷恋的逃离了父亲的家。萧红是如此的决绝,宁愿在外面漂流,穿着夏天的鞋去接触冬天的雪地,也不愿接受父亲的豢养,与父亲在街头再次相遇时已是完全的形同陌路。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在她的前期作品里,萧红从不提及自己的家庭、家族,也从未刻画过呼兰河城,从父权阴影下挣脱出来的她,初登文坛时充满着反叛者的气息。在其第一个小说集子《跋涉》里,萧红叙写了王阿嫂被地主迫害致死的悲惨遭遇(《王阿嫂的死》),描述了雇农长青的奋起反抗(《夜风》),塑造了一位坚定的革命者形象(《看风筝》)。这种二元对立的写作模式明显受到了当时左翼思想的影响,但激进的话语下是萧红强烈的个人情感。在《王阿嫂的死》和《夜风》两篇小说里,站在对立面的两个地主都姓张(萧红本名张乃莹),而《夜风》里那个喜欢抖动着小棉袄,操纵着家中实权的老太太分明有着萧红祖母的影子,萧红借助文学书写自己与家庭的冲突。

《跋涉》算不上成熟之作,但萧红的独特之处已悄然显现着,她对生命状态的关注与思索是现代作家里少有的,“王阿嫂自己已经在炕上发出她最后沉重的嚎声,她的身子早已被自己的血浸染着,同时在血泊里也有一个小的、新的动物在挣扎。”[6]血肉之躯的挣扎与死亡是那么真实的被呈现,文字的背后有着作者惨痛的人生经验。奔出家门的萧红孑然一身,处境艰难,为了生存她与抗婚对象住在了一起,却被抛弃险些卖入妓院,虽后幸得萧军搭救,但还要承受着分娩时的巨大痛苦和将亲子送人的伤痛与无奈。思想的花朵在伤口上绽放,萧红逃出家庭,离开故乡,本是向往着更加合理的生活,却陷入绝境之中,亲身的经历让她对女性的处境与命运,对这个男权文化为支配力量的社会有了更加清醒与明确的认识,萧红虽有着鲜明的女性立场,却不仅仅狭隘于此,她终究还是踏进了这广阔的世界,在新文明的烛照之下,乡村社会里人们的生存与精神状况势必要成为她审视的对象。这一切的思考化为了文字,集中反映到了《生死场》之中。

静止的黑土地上,只有时间在无限的循环,只有生与死轮回的不止。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与严酷的现实环境之下,人的生命毫无价值可言,“农家无论是菜根或是一棵茅草都要超过人的价值”,[7]冷漠里包裹着动物般强悍的生命力,人的正常情感被苦难所吞噬,王婆的孩子摔死了,她却一滴眼泪也没有留下,只因为麦田在眼前。无情的背后隐埋着无法言说的辛酸,“到冬天我的背曲得有些厉害,在手里拿着大的麦粒,可是邻人的孩子却长起来了!”[8]血污里挣扎的生命已与动物同构在一起,动物一般的外貌,动物一般的负重,动物一般的生殖,动物一般的下场,也只有这样的生命才能在这块多灾多难的土地上存活下来,但生命本身的意义却是没有的,而女性是其中更为可怜更为卑下的人群,她们受着生育的刑罚,被严凉的男人所伤。虽然在民族存亡之际,民族的求生意志被激发,但他们精神上的荒芜依旧令人担心,民族的自救之路还很漫长,这一点也正是萧红的深刻之处。

《生死场》开始疏离了左翼话语,萧红已然有着独立的文学见解,写作上的逐渐成熟让其文学之路走得更加平顺,但她的个人生活依旧布满了悲愁。萧红受困东兴旅馆之时,是萧军搭救了她,他们一同度过十分清贫的日子,在没有铺盖的床上睡觉,一条鞋带两个人系,但随着时光的推移,两人之间的裂缝逐渐产生,萧红需要爱与依靠,但萧军强者的姿态和有意无意流露出的大男子主义又会触痛萧红的自尊,而萧军感情上的不忠实更是深深伤害了萧红,“做他的妻子太痛苦了!我不知道你们男子为什么那么大的脾气,为什么要拿自己的妻子做出气包,为什么要对自己的妻子不忠实!忍受屈辱,已经太久了……”;[9]与端木蕻良的婚姻是为了求得安定、正常的夫妻生活,但伴随她的只有孤独和疾病。她虽有家庭,却总是一个人走路,她虽有朋友,却因为文学主张的不同和政治立场的疏离,与他们产生了分歧,即使身在热闹繁华的香港,她的心境也是寂寞的。此时的萧红已经伤痕累累,这些沉重的阴影让其几乎丧失所有,却也给了她拯救自我的力量,当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渐行渐远的时候,生命的意义该往何处追寻,幸好萧红还永远占据她的童年,保留着对过去生活的记忆,那里有故乡人们的生生死死,有多彩的民俗活动;那里有她的祖父,是其生命里最后的温暖与爱,有她的后花园,是其漂泊魂灵永远的精神净土,所有这些,“忘却不了,难以忘却”,[10]便有了《呼兰河传》。《呼兰河传》写的是记忆中的家乡,作者回归故土、回归童年,寻找生命里本真的那部分,得到最初的幸福。萧红自由地出入现实与回忆、成人与儿童之间,她是一个没有长大的孩子,在回忆里尽可以重温在祖父面前的撒娇,在后花园里奔跑,她是一个成熟的知识者,带着善意的嘲讽,审视着故乡沉寂的生命。萧红把过去与此在融为了一体,使往昔重新焕发了光彩,虽然现实生活并不尽如人意,但她用记忆和才华使生命变得饱满、流畅。

萧红本打算写《呼兰河传》第二部,她本打算……谁也无法预料她所能达到的成就,然而太多的不幸耗尽了其生命的火焰,让这一切戛然而止,在最后的日子里,萧红一直生活在死亡的阴影下,尽管此前疾病一直折磨着她,但死亡从没像这一次如此地逼近她。萧红半生坎坷,遭尽白眼冷遇,没有得到所希冀的温暖与爱,而写作之路才刚开始,还没有写出心中理想之作,就这样死去,她是不甘心的,所以即便是在病榻之上,哪怕是靠口述由他人代笔,萧红都要写下去,将自己生命里所牵绊的、依恋的都拿出来,写下去也就意味着活下去,《小城三月》就这样产生了。一个看上去爱而不得的爱情故事,但翠姨与其说是爱堂哥,不如说是爱堂哥所代表的新的生活方式,即使她得偿所愿,也未必幸福,朦胧的期待永远都在前方,她会有永远的憧憬与追求,这是一个萧红式的女子,在那一时代与环境里,有多少这样的生命,没有走出小城,只能在闺阁庭院之中暗暗地消失,她们喑哑忧伤,无法发出自己的声音,萧红写下《小城三月》既是自追、自叹,亦为她这一类的女子放声歌哭,萧红并没有想到这会成为她的绝笔之作,但小说却先验的为她刻下碑传,似太阳落山前的那一点余辉,柔和又不舍地给大地涂抹其色。

萧红是那一时代的先觉者,从逃离家门的一刻起,就注定行走在一条寂寞又艰难的道路上,她的人生被阴影笼罩,被困境围绕,但萧红是执着的行走者,其在绝境里汲取求生的力量,用全部的感悟,所有的激情去书写,她的作品如同西天里最灿烂的一缕云霞,美丽的光芒冲破阴影,照亮了她的全部人生。

摘要:荣格的“原型”理论里有一个重要的原型——“阴影”,“阴影”是心灵中一切创造性与破坏性的源泉,而身心的负荷与伤痛正是萧红生命里挥之不去的阴影,她的幸与不幸由此而生。一方面,阴影压制着主体生命,使其一次次陷入生命的困境,另一方面,它又提升了主体生命,成全了一个才华卓绝的女作家。

关键词:萧红,阴影,生命形态

参考文献

[1]丁言昭:萧红传〔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3:5

[2]鲁枢元:文艺心理阐释〔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年:162

[3]荣格::心理学与文学〔M〕。北京:三联书店,1987:53

[4]萧红:萧红经典作品〔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4:401

[5]萧红:萧红经典作品〔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4:402

[6]萧红:萧红全集(上册)〔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1991:8

[7]萧红:萧红全集(上册)〔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1991:74

[8]萧红:萧红全集(上册)〔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1991:62

[9]季红真:萧萧落红〔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11

篇9:走进语文世界作文

一眼见到,不过是许多国家的缩影,有的是1:1的比例(没有缩小),有的是1:2的比例缩小,有的是1:3的.比例缩小。1:25的比例缩小都有,每个人进去之后,都有一种到了别的国家的感觉。

来到巴黎铁塔的面前,是1:25的比例缩小,如果按这个放大,那可是很大,很高的,在世界公园里的巴黎铁塔是7,8米,按25倍的放大,那可是有200米高呀!巴黎铁塔是由许多红色金属而围成的巨大建筑,它本身是从下往上建的,似金字塔,不过金字塔比它矮,底部和金字塔差不多,铁塔的底部是个空的。可以让人钻进去,让人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我踩在四边的踏板上,抱着它的“腿”开心的笑了,还做了一个三角形的动作。

跟巴黎铁塔相对比的是埃及金字塔。埃及金字塔是用许多砖垒起来的,它的形壮跟巴黎铁塔是一样的,一层土黄色的面,在阳光的照射下,显得特别刺眼,耀眼,不过它没有巴黎铁塔那么高,这里面什么都没埋,而真的金字塔却是埋得古埃及法老的尸体。

篇10:走进音响世界作文

知、知、知这样的声音把正在午休的我吵醒了。你可能会想,知了那么小的叫声怎么会把你吵醒呢?是的,一只知了的声音很小,可是一群知了的声音非常大。它们就像约好了似的,在炎热的中午,非常有节奏的知、知、知的叫起来,真是烦人!

反正睡不着了,干脆到楼下散散心吧!

我沿着小路往前走去。叽叽叽——喳喳,叽叽叽——喳喳,咦,这是谁的叫声啊?可比那知了叫的好听多了。我顺着小路望去,原来,在小路的尽头有一群鸟儿在地上,啄着食物,一边吃,一边发出满足而又快乐的叫声:啾啾、啾啾。

一阵微风吹过,风儿发出了呼呼声。树叶被吹的沙沙沙,沙沙沙响,那群鸟儿似乎也感受到了风儿的清凉,比先前叫的更响了。这时,知了叫似乎也不那么令人厌烦了,反而变成了一首动听的歌谣:知、知、知。

知了的叫声,鸟儿的啼啭,树叶的应和,风儿的呢喃组合在一起,就变成了一首动听的交响乐!

知、知、知。

啾啾,叽叽叽——喳喳。

呼呼。

篇11:走进音响世界作文

“同学们,今天来玩个游戏吧!”班主任熊老师说。“耶!”全班欢呼。就这样,熊老师给我们讲解完游戏规则之后,游戏开始了。我们都闭上了眼睛,然后老师发出了声音。“砰”一声关门声在我耳边炸开了。在我的脑海里,一个正在赶着上班的女生,忘记带重要文件,心情不好,重重的关上门。然后我听到了“丁丁”键的声音,我想:她一定很着急,很快。然后老师发出一连串的声音。有悦耳的铃声,有翻遍一切的声音。美好的时光结束了。我想:哎呀,还没想明白怎么回事。是.哦,我想通了。但是我说的时候不要嘲笑我!我想的是:老师得了重感冒,心情不好回家,暴力关门。然后,“丁丁”发出几声巨响,把钥匙留在了茶几上。心情不好的老师在翻箱倒柜找药的时候,手机响了,她不耐烦的接电话,但是没人接。老师骂:“什么鬼!”这是老师心情不好的一天。

接下来的时间是学生自由表演的时间,两组让我记忆深刻的同学的表演真的很精彩!你想听吗?

第一组是我们的“小脆”表演。在故事的开头,一个小偷溜进了一个人的家。然而小偷是新手,不小心撞倒了椅子,吵醒了主人。大师大叫:“抓贼!”家里的狗飞出去了,咬了小偷。小偷一个劲地说:“别咬,我投降,别咬。”(以上纯属个人想象)

第二组是同学们表演的“三狗打架”的故事,留给我们的想象空间很大。如果你听到三只狗像打架一样叫,你会这么想吗?我觉得应该是这样的:一只狗不太喜欢学习。有一次,他拿了一张成绩单给父母看。他们看到后非常生气,愤怒的大叫,对着小狗表演“男女混双”。那只狗不停地求饶,但他还是被揍了一顿。

篇12:走进心灵世界

岁月匆匆, 长期的实践将我初时朴素的情感提炼为今天深刻的认识:要成为一名优秀的班主任, 仅有高度的责任感和强烈的爱心是不够的;她还应具备先进的理念、科学的精神、人格的魅力乃至教育的机智……

记得一位教育名家说过:“班主任工作的又一种回报, 便是与学生共同成长”, 斯言善矣!作为一名15年教龄的班主任, 我有着太多的经验与教训。愿披露些许以就教于广大读者。

一、立志——扬起自信的风帆

那年9月, 作为市骨干教师, 我被交流到了一所薄弱中学做初一班主任。开学第一天, 在新生自我介绍的时候, 多数学生的发言类似检讨:“我成绩不好, 请大家多帮助我”、“我基础很差, 希望你们别笑话”。对于我“说说自己的特长”的要求, 很多同学的回答是“没有什么特长”, 更有学生小声嘟囔:“有特长的都择校走了……”望着学生们畏缩而迷惘的表情, 我清楚了:这是一群丧失了自信的孩子。果然, 通过查阅档案得知, 全班40名学生中有三分之一是外来打工人员子女, 单亲家庭占将近一半, 而缺乏自信的学生在80%以上。

爱因斯坦说:“谁拥有自信, 谁就成功了一半。”自信是进步的动力和基石。缺失了自信的学生, 就仿佛浮萍, 既没有动力, 又没有目标, 只能随风游荡。可是, 怎样帮助这些心灰意冷的学生扬起自信的风帆呢?

(一) 以身作则——以自信点燃自信

教师是学生的榜样, 只有自信的班主任才能培养出自信的学生。因此, 我要用坚定的自信去感染、影响和引导我的学生。

开学的第一节课上, 我毫不谦虚地向学生们自我介绍:我是一名优秀教师, 29岁时当选为市劳动模范, 31岁时省长亲自为我颁发了省五一奖章, 33岁时当选为市党代表, 而现在是全省最年轻的特级教师;我曾用一个学期的时间, 将全校语文成绩倒数第一和第二的两个班级教成正数第一、第二;刚刚结束的中考, 我班54名毕业生中有48名考进重点高中……我以前带的每一个班都很成功, 这次也一定不会例外。我相信我有能力和你们一道, 把我们的班级建设得更为出色……

接着, 我要求每一名新生模仿我再做一次自我介绍。这一回, 学生们活跃多了, 放松多了:“虽然我以前学习不好, 但我一定能赶上来……”、“新的学校给了我新的希望, 一切从头再来……”就要下课了, 我热烈地激励大家:“如果这所学校不能成为你的骄傲, 那么, 就让你成为这所学校的骄傲吧!”

(二) 自我赏识——为自信夯实根基

学生们为什么缺乏自信?因为他们在社会偏见的压力下, 不由自主地只看自己的不足之处, 只拿自己的缺点与别人的优点相比, 从而导致了自我评价的偏颇, 并由此产生了自卑心理。有鉴于此, 我为第一次班会设计了这样的主题——“我也是一颗闪亮的星”。我要求每个学生必须说出自己至少五条优点, 并向大家介绍自己性格中最值得自豪的地方。那是学生们第一次在大庭广众前展示自己的长处, 一个个兴奋得小脸儿通红。总结班会时, 我送给学生们一首小诗:“我不是最聪明, 但我可以最勤奋;我不是最美的, 但我可以最可爱;我不是最强壮, 但我可以最快乐……也许我做不了大树, 但我可以做最好的小草;也许我做不了海洋, 但我可以做最清的溪流……”班会结束以后, 有学生在日记中写道:“原来, 我也是一颗闪亮的星!”此后, “其实我很棒”、“我在进步”等系列主题班会接连召开, 它们不断强化着学生们自我赏识、自我发掘、自我评价的信心。

与此同时, 我从一点一滴的细节入手, 要求学生走路时必须挺胸抬头, 说话时必须声音响亮;要求每天的值日班长要收集一条激发自信的名言警句;要求每名学生将自己表情最自信的一张照片贴上教室后墙……我惊喜地发现, 随着我的努力, 自信的幼苗正在学生们的心田里茁壮成长。

(三) 创造机会——搭建展示的舞台

在平时, 我尽力为学生创设自我展示的机会, 让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在我的班级里, 从班委、组长到各学科科代表, 均实行民选制度, 由全班同学不记名投票产生。同时, 实行值日班长制度, 为那些没有竞选成功的同学提供参与班级管理的机会。事实证明, 只要老师给了机会, 学生们便会不遗余力, 力求完美。对于严重缺乏自信的“后进生”, 我则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支持。例如, 男孩小A, 父亲因病早逝, 母亲工作忙碌, 无暇顾及他的学习。升入初中后, 他因为学习困难, 渐渐地丧失了学习的兴趣。在一次春游中, 我发现小A对植物了解较多, 于是委派他负责莳养班级的花草, 并封他为“护花使者”。小A对这份工作特别上心, 不但按时为花草浇水施肥, 而且通过查资料和请教生物老师, 成功解决了几盆花草的生长问题。当一盆已经枯萎的海棠在他的精心莳弄下重展花容时, 我带领全班同学为他鼓掌。从那以后, 他的变化更大了, 不但积极参加各项活动, 而且学习成绩也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并被选为生物科代表……

二、倾斜——给学困生更多的爱

有人说, 在学生的世界里, 成绩就是他们的名片。对学困生而言, 他们的那张名片显然是黯淡的。他们承受着更多的心理压力, 他们好比营养不良的孩子, 需要教师给予更多的爱与帮助。在我的眼里, “转化一个‘学困生’与培养一个优等生同等重要”;在我的理念中, “每个学生都要发展, 但不求一样的发展;每个学生都要提高, 但不求同步的提高;每个学生都要合格, 但不求相同的规格”。是的, 只要采取“倾斜”政策, 循序渐进, 因材施教, 学困生一定会赶上来。

(一) “以团队的名义”

我利用主题班会、集体活动、评价设奖等多种途径, 努力创设“人人关心学困生, 相互帮助同进步”的班级氛围, 将学困生的进步纳入优秀班集体建设之中。我为每位学困生“配备”了品学兼优的同桌, 并精心组合了周边的“四人小组”, 把学困生与“四人小组”的平均成绩作为日常评比的依据, 从而强化了学生间同舟共济、荣辱与共的团队意识。同时, 在期中和期末考试中设立进步奖, 给学困生以同等的受奖机会。

(二) “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

学困生好比弱势群体, 理应给他们更多的关怀和帮助。我真诚地与他们交朋友, 经常与他们谈心, 耐心倾听他们的诉说, 帮助他们克服自卑心理。在学习上, 我根据他们不同的学情适当降低要求, 放慢脚步, 千方百计地让他们品尝到成功的快乐。我总是鼓励他们:兔子能跑到终点, 乌龟也能跑到终点。生活中, 没有人会计较成功者的成功中几分是智慧、几分是汗水, 因为无论是智慧还是汗水都值得尊重。天道酬勤, 一分汗水一定会换来一分收获。

(三) “老师相信你能行”

对于学困生, 既要热情鼓励, 又要搭建平台, 为他们抛却自卑、建树自信创造机会。有一次, 学校通知我第二天接受省教育厅领导的“看语文课”。常态下, 我班每课的课前活动参与人是按学号轮流的, 而第二天正巧轮到语文成绩最差的一个同学。他能行吗?有几个学生主动要求替他上, 我回绝了。我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微笑着鼓励他:“别怕, 老师相信你能行!”第二天的课堂上, 我不时将满是信任的眼神投向他, 而他也由开始时的慌乱转而镇定下来, 直到在热烈的掌声中成功地完成了课前活动。事后, 他在日记中写道:“我第一次发现——我也行!”

三、放手——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

现代教育区别于传统教育的根本之处, 就在于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斯宾塞的《教育论》指出:“记住你的教育目的是培养能够自治的人, 而不是要别人来管的人。”自我管理是实现自我教育的重要手段。作为班主任, 应充分发扬民主, 让全体学生积极参与管理, 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精神和自我管理的能力, 真正扮演好“引路人”和“协调者”的角色。那么, 如何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呢?

(一) 培养自主管理意识

真正的自我管理是发自内心的行动。因此, 倡导自我管理, 首先要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我反复告诫学生:我做班主任, 不是来看管你们的, 而是来和你们一起生活的——分担你们的烦恼, 分享你们的快乐。所以, 管理班级、管理自己是你们责无旁贷的义务。因为, 我不相信一个只靠别人看管而不会自我管理的学生将来能成就什么大事。于是, 每次接手新班级时, 我便把管理班级的所有的规章制度发给学生, 由他们讨论、删改、增补、定夺, 并规定每一个学生都拥有参与班级管理的权力, 而每一个学生又同时负有遵守班级各项规章制度的义务。

(二) 实行班级民主管理

陶行知说:“民主教育是教人做主人, 做自己的主人, 做国家的主人, 做世界的主人。”实行民主管理, 不但是班级建设的需要, 更是培养具有民主思想和作风的一代新人的需要。为此, 我给自己规定下“尊重学生, 尊重个性, 平等协商, 全面服务”的十六字方针。我通过班级干部“竞争上岗”和“轮岗制”设置多种管理岗位, 让全体学生都有“施政”的机会, 在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角色互换中体悟民主管理的要义。工作中, 我充分尊重和采纳学生的意见。例如, 班会的主题、竞赛的标准、郊游的路线、演出的节目等等, 均由班委会组织学生讨论决定, 没有必须的理由, 我不发表不同意见。

民主管理的结果, 是为班级开创了团结进步的良好班风。一次, 因两名学生调皮, 我班被学校扣了纪律分。班委会立刻带领全班同学冒着酷暑清扫操场, 硬是把被扣的分又“加”了回来。又一次, 我因病没能和班级去农村参加学农实习, 十几天后, 学生们迎接我出院时, 除了鲜花和笑脸, 还捧来了刚刚荣获的“学农先进集体”奖状……

四、沟通——建造心灵的立交桥

教育的问题, 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沟通的问题。建设新型师生关系, 沟通是主渠道。保证了沟通的顺畅无阻, 就保证了教育的顺利实施。与学生沟通, 首先要有一颗博爱、平等之心, 同时要有科学、可行的方法。沟通的方法很多, 什么方法最好呢?我认为, 在恰当的时候使用恰当的方法, 让恰当的方法匿于无声、隐于无形, 便是最佳的方法。

(一) 心灵的信使——联系本

联系本——是我与学生之间的“友好使者”。每学期开学之时, 我要求学生每人准备一个联系本。联系本的功能是什么?第一, 记录当日的放学时间、作业要求及班级要事。这时, 它既是教师督促学生的“蓝皮书”, 又是家长监护孩子的“备忘录”。第二, 记录学生对自己当日成绩与不足、喜悦与苦恼的“小结”。这时, 它既是学生的自我反思, 又是对教师和家长了解孩子的窗口。第三, 记录班主任对该生“小结”的批语和与该生的对话。多年来, 联系本是我与学生和家长交流思想、沟通心灵的桥梁。每天, 面对几十本联系本, 我仿佛面对几十颗跳动的心灵, 我会情难自抑、不知疲倦地写上几千字的“留言”。我还认为, 这种文字的交流比起口头的交流更从容、更中肯、更达意、更恰切。

(二) 爱——沟通的基石

爱, 是沟通的基石。当教师像爱护自己的孩子那样爱护学生时, 她一定会收获开启的心扉。然而, 爱, 还要会爱, 还要尊重对方的个性, 还要顾及对方的感受。母爱之所以常常受到抵触, 多半是因为那中间缺少了尊重。作为班主任的爱, 应充分顾及到学生性别、性格、家境、综合素质和学习成绩的差异, 将爱表达得自然得体、恰到好处, 从而赢得学生“亲其师, 信其道”的反馈效果。

那天, 小D又去网吧了。小D父母离异, 由于缺少家庭的教育和温暖, 他开始自暴自弃, 网吧成了他的“快乐之家”。冒着漫天雪花, 我终于在一家网吧找到了玩兴正酣的小D。看到我, 他愣了一下, 随即便冷冷地说:“老师, 别管我了……”望着他瘦削苍白的面庞, 一阵心酸涌上心头, 我转身走了出去。一会儿, 我买回热乎乎的饺子和汉堡包。“吃吧, 老师就在这儿陪你……”一个小时过去了, 忽然, 我的手机响了, 是丈夫打来的, 我清楚地听到女儿在电话里找妈妈的哭声。显然, 小D也听到了。又过了几分钟, 他站起来, 用力甩了甩头说:“老师, 咱们走!”第二天, 从不与人交流的小D塞给我一封信:“我保证, 今后再也不去网吧了。请老师相信我!”

(三) 教育机智——沟通的润滑剂

乌申斯基说:“教育缺乏了教育机智, 无论他怎样研究教育理论, 永远也不会成为实际工作的好老师。”教育机智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种特殊的定向能力, 是指教师在对学生活动作出迅速而正确判断的基础上, 随机应变地及时采取恰当而有效的教育措施以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教育机智的策略不外是随机应变、因势利导、掌握分寸、对症下药, 而它们无不是班主任良好综合素质和职业修养的外在表现。教育机智是一名优秀教师不可缺少的内在品质, 而形成这种品质的关键, 在于不断加强教育理论修养, 不断丰富教育实践经验, 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水到渠成、厚积薄发之势。

一次, 在周末放学前, 我故作神秘地对大家说:“老师在班里设了四名卧底, 他们将随时‘邀请’你们去网吧, 如果你的立场不坚定, 那么第二天你的名字就会出现在我的黑名单里……”对于这类幽默警示, 学生们虽然一片置疑声, 然而在置疑声中, 老师的殷切叮咛早已深深地印在他们心底。

那天, 是寒假里的最后一个召集日。看到整个教室座无虚席, 而一张张仰起的小脸正对着我微笑, 我便也会心地笑了。是啊, 记得在上个召集日里, 每个小组都有人缺席, 我要求各小组长回去后给缺席的组员打电话, 要求他们下个召集日一定要来, 因为:“老师想他们啦!”我要求学生很严格, 但从来不严厉。我不能想象整日声色俱厉、愁眉不展的老师会培养出幸福快乐的一代……

篇13:走进音响世界作文

我走进大自然中,风儿妹妹高兴地出来迎接我,“呼——呼”一下子跑到我前面,像是跟我玩起了捉迷藏,一会跑到我的衣服里,一会吹动我的头发,弄的我什么也看不见。它真实一个调皮的孩子。

风娃娃刚走,雷公公又搬着它那不离身的大鼓来了“咚咚咚”地敲了起来,乌云婆婆也急忙赶了过来,看见雷公公自己一个人生气地说:“好啊,你个臭老头,竟敢丢下我自己一个人来,看我回去怎么收拾你!”看着它们你争一句我吵一句,逗得我哈哈大笑。不知在什么时候,小雨“滴嗒滴嗒”的唱着歌,仿佛在诉说着快乐的事情。雨弟弟最喜欢跟我玩,一会儿在我的手心里跳舞,一会儿又在我的耳根边说着悄悄话,弄的我痒痒的。

忽然,太阳公公带着帅气的墨镜“扑扑”的来报到,我猜太阳公公肯定又睡懒觉了,因为都已经迟到好长时间了,不过它十分的尽职尽责,灿烂的阳光烘烤着大地,不一会儿,雨就蒸发了。正当我们享受着暖暖的阳光中时,“刷”的一下,彩虹姐姐出来了,看着她那五颜六色的身姿,真是让人羡慕,我赶紧给它拍了几张相。

此时已经是太阳高照的中午,火辣辣的阳光烘烤着我,我已经是汗流浃背,可是,大自然的音乐真是太奇妙了,使我不得不继续寻找大自然神奇的音响。

听,是什么声音这么美妙“叮咚叮咚”噢,原来是溪流哥哥在唱歌,他唱的可真好听,像是一场优美的交响曲。

咦,这又是什么声音,“知了,知了”我随着声音找过去,一看,哇多壮观的场面呀!十几只小虫在那奏乐,音乐就像灵泉一般流了出来,我觉得这音乐优于人间的一切音乐!看啊,大树爷爷随着交响曲摇摆着身体只听“哗啦啦,哗啦啦”凝聚在树叶上的小水珠像坐滑梯一样“刺溜”一下滑了下来,对它们来说别提有多开心了。

“呼呼”、“滴嗒”“知了,知了”仿佛是一场山雨的余韵。

上一篇:庆祝建党100周年活动策划书20下一篇:交通信息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