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课程课程

2024-05-08

中国画课程课程(精选十篇)

中国画课程课程 篇1

“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是指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神文化为核心的, 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四个层面的文化为支架的一组课程体系。自1994年10月, 全国各类学校纷纷在自己的课程体系中开设了“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必修课或者选修课, “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在教育中有了很大的发展, 但是通过对各类学校“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开设情况进行调查和分析, 我们可以发现其中依然存在很多问题。

1.1 课程设置不合理。

通过调查分析, 我们可以发现各类学校的水平越高越重视本校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开设。但是, 不论是高水平的学校还是低水平的学校, 开设的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在全部课程中占的比重还是非常小的, 而且比较随意, 没有经过系统的安排设置。这样的课程设置不能保证所有的学生都能有系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机会, 限制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

1.2 学生学习方面。

调查表明大多数学生缺乏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 传统文化素养较为薄弱。在对自身中国传统文化素养进行客观评价时, 只有3%的学生认为“满意”, 有9%的学生认为“非常欠缺”, 60%的学生认为“比较欠缺”, 还有23%的学生表示“不欠缺, 但不满意”。但是, 在对学校传统文化教育情况作总体评价时, 没有学生表示“满意”, 只有6%的学生表示“比较满意”, 有56%的学生认为“一般”, 而38%的学生是“不满意”的。

从这个调查结果可以看出, 一方面学生的中国传统文化素养亟待提高, 并且他们也有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迫切愿望和浓厚兴趣, 另一方面, 学校却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方面行动不力。

1.3 师资队伍方面。

各类学校教授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教师自身的传统文化修养普遍偏低。据一项调查结果显示, “在对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评价时, 只有2%的学生表示‘满意’, 18%的学生表示‘比较满意’, 68%的学生认为‘一般’, 另有12%的学生表示‘不满意’”。[1]另外, 据1996年四川联合大学对我国高等工科院校人文社会科学课程教学现状的调查显示, 调查的“10所院校中从事人文社会科学教学的教师最多占全校教师总数的15%, 最少仅占3%”。[2]而且, “尽管工科院校的人文课教师绝大部分都是专职, 但整体素质不高, 有硕士、博士学位的教师所占比例偏低”。尽管已经过了十年之久, 但是高校的师资力量并未明显增强。

师资力量薄弱已经成为制约现有不多的“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建设的重要因素, 国家和学校加大相关投入, 加强这方面的师资力量迫在眉睫。

1.4 教材编写方面。

教材是依托于课程和教师编写的, 由于各类学校开设的“中国传统文化”课及其相关课程还比较少, 并且课程设置比较杂, 不系统;另外, 各学校精通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师还比较少, 受这两方面的影响, 目前关于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的教材相对来说还比较少、比较杂、比较乱, 且没有形成比较统一或者权威的教材, 各高校都是根据自身的条件自行编写教材或者选择比较适合自己学校的教材。

根据以上对当前各高校中国传统文化的课程开设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分析, 可以看出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在高校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 很难实现学校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系统学习和把握, 不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不利于“弘扬中华文化, 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3], 不利于提升我国在日益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中的文化影响力。因此, 非常有必要对学校的“中国传统文化”课程重新进行系统的整合。

2. 在学校德育课程体系中增设“中国传统文化”课程

德育课是国家为实施对学校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等各方面的教育, 帮助其树立科学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而开设的一系列课程, 在当前高校的表现形态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2004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的必修课, 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体现了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要求。”[4]

德育课是全国各类学校的公共必修课, 是各类学校都不得不加以特别重视的“国家课”, 在学校德育课程体系中增设“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具有其他课程模块无法比拟的优越性。

2.1 德育课程体系理应承担起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重任。

我国德育课程体系不仅应体现“社会主义学校的本质特征”, 更应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校的本质特征”, 即不仅仅要重视培养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价值观, 还要重视培养他们的中华民族价值观, 而中华民族价值观的培养就体现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上, 而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 尤其是对于我们已经丢弃了很多年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 急需在学校德育课程体系中给予足够重视。因此, 需要在德育课程体系中增设中国传统文化的课程, 使其承担起传承、复兴民族文化的重任。

2.2 世界各国均十分注重在德育课程体系中开设本国传统文化课程的实践值得我们借鉴。

在国外, 德育课的主要表现形式是通识教育课、公民教育课和宗教教育课等。尽管在各国的名称和设课方式各有不同, 但却不约而同地包含了有关本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尤其是隶属于东方文化传统的国家, 更是在德育课程体系中开设了很多弘扬本国本民族传统道德和传统文化的课程, 旨在抵制处于强势地位的西方文化和西方价值观的渗透, 保护本国传统文化。例如, 韩国德育课的目标设置为:“使学生能够理解个人与社会和国家的关系, 培养学生的正义感和责任感、公德意识和协作精神, 特别要使学生正确理解乡土、民族传统和现状, 弘扬民族意识, 培养独立自尊的风气, 爱祖国、爱民族, 同时培养国际协作精神。”[5]韩国德育课的内容是其民族文化传统的基本的培养载体, 各学校开设的公共课“国民伦理”课和社科课是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和传统道德教育的主要载体。

2.3 需要在德育课程体系中增设中国传统文化课程, 引入新的因素, 有利于德育的发展。

从我国德育课程体系的历史沿革来看, 它的课程内容历来以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成果为主, 都集中体现了高校德育课课程体系培养学生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及价值取向的目标, 但是却严重忽视了其本应承担的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责任。尽管在德育课课程体系中也先后开设了“学生思想道德修养”、“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课程, 其中有一些关于中华民族精神的介绍和学习, 但是对于有着五千年文化积淀的中华民族来说, 这些还远远不够。

因此, 需要在德育课程体系中引入“中国传统文化”的因素, 这样可以拓宽高校德育的研究思路和研究范围, 有利于高校德育的繁荣发展。

3. 结语

在德育课程体系中增设“中国传统文化”课程, 不仅可以为解决当前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开设现状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新途径, 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有利于提高综合国力竞争中我国的文化竞争力, 而且可以为德育课引入新的因素, 拓宽德育课的研究范围, 促进德育课程体系的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1]吴薇.大学教师发展与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基于某大学的问卷调查.煤炭高等教育, 2007.11, 第25卷, (6) .

[2]《人文社会科学课程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组.跨世纪的思考——高等工程教育中的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7:32.

[3]十七大报告.

[4]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中国画技法课程题库 篇2

一、写意人物试题库之一

1.教学课题:理解传统写意人物画的基础理论,掌握传统写意人物画的表现技法。

质量要求:方法正确,真切体现原作的笔墨造型精神。数量要求:2幅作业,四尺三开以上。

评分标准:能正确地把握传统写意人物画的基本方法,比较准确地体现范作的笔墨造型艺术精神。

2.教学课题:如何在写生中正确运用传统写意人物画方法。

质量要求:造型生动,构图完整,具有一定的笔墨表现力。数量要求:2幅作业,均为四尺整张。

评分标准:能发挥传统写意人物画的艺术特性,有一定的感受能力和表现能力。

3.教学课题:较好把握写意人物画语言的艺术精神,在实践中较好地运用传统写意人物画技法。

质量要求:笔墨表现较为生动、整体效果好。数量要求:2幅,尺寸均为四尺整张。

评分标准:能较为生动地表现客观对象,笔墨表现效果较好,体现出对传统理论和技法的正确认识。

4.教学课题:写意人物画写生与创作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质量要求:造型生动、画面完整,有一定的表现力和创作性。

数量要求:写生1幅/4学时,创作1幅/12学时,尺寸均为四尺整张。

评分标准:人物造型生动,画面完整,笔墨具有表现性和一定的创作性,能体现对课程要求的深入认识和切实把握。

二、写意人物试题库之二

1.教学课题:写意人物的基本方法、临摹传统经典作品

质量要求:充分体现原画的特征风貌 数量要求:四尺对开或全张1—2幅

评分标准:根据对传统方法内涵的理解,临摹制作完整程度和对技法的把握综合评分。

2.教学课题:写意人物画全身像写生

质量要求:线条随意而到位,笔墨处理恰当。数量要求:四尺整一幅

评分标准:按照写生作业的整体效果,包括造型的准确到位、笔墨处理的熟练程度,及学习态度综合评分。

3.教学课题:在写生的基础上进行写意人物的创作练习

质量要求:有一定的创作构思,画面完整。数量要求:四尺×2或四尺1-2幅

评分标准:根据创作的画面效果综合评分。

4.教学课题:写意人物创作练习

质量要求:构图完整,形象生动,笔墨协调。数量要求:四尺两幅或六尺一幅。

评分标准:根据写意人物画创作作品的构思、构图及人物形象的表现,同时参照学习态度和学习的进展快慢综合评分。

三、写意人物试题库之三 1.教学课题:传统写意人物画作品的临习

质量要求:形神兼备,墨色俱佳。数量要求:四尺三开以上,两幅。

评分标准:按照教学要求及作业的质量评分。

2.教学课题:写意人物全身像写生

质量要求:形准、神和、笔纯、墨活。数量要求:四尺宣两幅。

评分标准:造型生动,笔墨技法有一定的表现力。

3.教学课题:写生、创作练习

质量要求:造型和笔墨俱生动自然。

数量要求:写生三幅,创作一幅(四尺整开)评分标准:造型生动,画面完整。

4.教学课题:写生及创作练习

质量要求:构图、笔墨、物象俱佳。

数量要求:一幅画中有两人的创作,不少于四尺 评分标准:根据作业的质量综合评分。

四、写意山水试题库

1.教学课题:走进中国画传统。

质量要求:构图完整,方法正确,形质并重。数量要求:两幅,每幅不小于三方尺。

评分标准:两幅临摹一为择平时优者,一为当堂临摹考核,并结合每位同学所写的体会文字,按质按量进行。

2.教学课题:写意山水画由临摹到写生过程的转换

质量要求:构图合理,景物自然,笔墨生动。数量要求:一幅,不小于二方尺。

评分标准:根据每位同学的对景写生,并结合其体会文字进行。3.教学课题:在对景写生中创作意识的表达

质量要求:感情真切,注重形式美。数量要求:一幅,不少于二方尺。

评分标准:对景创作占70%,体会文字占30%。4.教学课题:中国传统山水技法(皴法、树法、云水)。

质量要求:宋人丘壑,元人笔墨在作品中有较好的表现。数量要求:5~10幅。

评分标准:良好,优为标准,劣为不及格(60、80、90)。5.教学课题:章法透视、设色的研究。

质量要求:笔墨、章法、设色准确。数量要求:5~10幅。

评分标准:良好,优为标准,劣为不及格(60、80、90)。

6.教学课题:系统地全面研究:1.五代—北宋山水画派2.元四家的研究3.明四家的研究4.清及近代山水的研究

质量要求:笔墨精到,章法、设色要准确,意境深邃。数量要求:5—10幅习作。

评分标准:良好,优为标准,劣为不及格(60、80、90)。7.教学课题:近现代各流派的研究,写生、创作

质量要求:笔法、墨法、章法设色准确,富有创新精神,开一代新画风。数量要求:5~10幅。

评分标准:良好,优为标准,劣为不及格(60、80、90)。

五、青绿山水试题库之一

1.教学课题:青绿山水临摹及相关理论知识

质量要求:初步了解临摹技能。

数量要求:一幅完整作品临摹、一幅局部技法图例临摹,共两幅。评分标准:能基本体现范作的构图、造型、笔墨、设色的精神。

2.教学课题:青绿山水画制作技能

质量要求:构图完整,初步掌握青绿山水的写生、创作技法。数量要求:一幅(幅面在三开以上)。

评分标准:临摹作业能够掌握范作的基本技法,体现范作的意境。写生、创作要求反映客观自然的主要特征,构图完整。

3.教学课题:青绿山水画技法在写生中的应用

质量要求:构图完整,表现技法有一定效果。数量要求:一幅(幅面在三开以上)。

评分标准:写生线描稿能够较好地表现客观自然,具有一定的构图能力。

4.教学课题:色彩的交响,自然的华章。

质量要求:构图完整,设色、制作完善。数量要求:二幅(幅面在三开以上)。

评分标准:要求较好地应用临摹中学习的勾、染技法,创作出较高水平的青绿山水画。

六、青绿山水试题库之二

1.教学课题:重彩填染及基本理论知识。

质量要求:掌握技法要领。数量要求:1—2幅

评分标准:能基本体现范作的构图造型、笔墨、设色的精神。

2.教学课题:青绿山水画临摹与写生

质量要求:画面完整 数量要求:临摹1—2幅、写生2—3幅

评分标准:临摹作品能够掌握范作的基本技法,体现范作的意境。写生要求反映自然景物的主要

特征,构图完整,青绿山水技法基本掌握。

3.教学课题:青绿山水画技法在写生中的应用

质量要求:有生活气息,熟练地应用青绿法。数量要求:2—3幅

评分标准:写生线描稿能反映写生景物的主要特征,并组织好画面、讲究构图。

4.教学课题:色彩的交响、自然的华章(创作)

质量要求:构图完整,技法熟练。数量要求:1—2幅

评分标准:构图完整,技法熟练地完成二张青绿山水创作。

七、工笔人物试题库

1.教学课题:中国传统工笔人物画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法。

质量要求:能忠于原作风神,基本掌握勾线与设色的技法。

数量要求:线描临摹作业一幅;头像临摹作业一幅;全身像临摹作业一幅。评分标准:能基本掌握传统人物画的表现技法。

2.教学课题:运用已学过的传统工笔人物画技法进行写生。

质量要求:造型准确、生动,画面完整。技法运用得当,能产生较好效果。数量要求:线描写生作业二张,设色人物写生二张。评分标准:造型生动,技法表现的效果较好。

3.教学课题:工笔人物写生和工笔人物创作

质量要求:造型生动,技法表现有效果,构图完整,有一定的形式美,创作能表现一定主题。

数量要求:写生作业一张,创作一张。

评分标准:按照教学要求,保质保量地完成课程作业。

4.教学课题:工笔人物写生与创作

质量要求:能熟练的运用工笔人物画的技法、技巧,造型准确、生动,画面讲究构图,有一定的形式美感。

数量要求:写生练习为四尺整纸一张,创作练习为四尺对开一张。评分标准:造型生动,画面完整,创作练习能体现一定的构思。

八、工笔花鸟试题库

1.教学课题:中国传统工笔花鸟画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法。

质量要求:掌握勾线与设色的基本要领。数量要求:勾线稿一幅,设色稿一幅。

评分标准:能初步掌握勾线与染色的基础方法,勾线流畅,设色步骤与方法正确。

2.教学课题:写生与设色教学

质量要求:构图完整,色调统一,能掌握基本写生技法。数量要求:二幅。

评分标准:形象生动,具有一定的造型能力,与表现效果。

3.教学课题:写生与创作

质量要求:构图完整,色调统一,具有一定的艺术感。数量要求:二幅。

评分标准:体现一定的生活感受,造型生动,画面完整。

4.教学课题:工笔花鸟创作

质量要求:构图完整,技法运用得当,能达到一定艺术效果。数量要求:二幅。

评分标准:构图完整,色调统一,有一定的立意。

九、绘画美学试题库

1.教学课题:美学基本原理,中西美学发展史的基本脉络。

质量要求:概念明确,论之有据,说理充分,结合实际。数量要求:论文一篇,3000字左右。评分标准:言之有物,说理明晰。

2.教学课题:中西方美学专题考察

质量要求:概念明确,论之有据,说理充分,结合实际。数量要求:论文一篇,3000字左右。评分标准:言之有物,说理明晰。

3.教学课题:中国美学思想史

质量要求:问题意识强,思考深入,见解深刻,符合学术规范。数量要求:论文一篇,3000字左右。

评分标准:选题恰切,论证充分,寓于启发性、前瞻性。

4.教学课题:西方美术美学史概论

质量要求:以基础知识为根本,求异求创。数量要求:论文一篇,1000字左右。

评分标准:以基础知识为根本,对西方美术美学史有较为明晰的把握。

十、中国美术史试题库之一

1.教学课题:1.运用图象学的方法,阐述汉代马王堆1号墓“T”形帛画的内容、涵义。2.画像石、画像砖兴起的原因,及各地的风格特色。

质量要求:立意新、论据充分、论述有一定深度。数量要求:论文一篇,3000字左右。

评分标准: 切题、论述合理,条理清晰,有自己的观点。

2.教学课题:由敦煌西方净土变的代表画面入手,阐释阿弥陀信仰在中国的流行。

质量要求:立意新、论据充分、论述有一定深度。数量要求:论文一篇,3000字左右。

评分标准:切题,条理清晰,论述合理,论证充分。

3.教学课题:根据老师打出的20张中国古代书画作品,选出其中的10幅,写出作者、生卒年、大

致活动朝代、风格形成原因、师承关系、历史背景、代表作品、美术史意义等。

质量要求:立意新、论据充分、论述有一定深度。数量要求:论文一篇,3000字左右。评分标准:字迹清晰,语言流畅。

4.教学课题:原始至清代美术简史

质量要求:论述合理,充分。

数量要求:论文一篇,字数不少于1500字。

评分标准: 80分以上:角度新、论述充分;60分以上:论述合理,清晰。

十一、中国美术史试题库之二

1.教学课题:中国古代美术史的基本发展脉络与发展规律。

质量要求:全面系统地解释分析该画家作品,必须有自己的认识判断。数量要求:论文一篇,3000字。

评分标准:论文占分数50%,平时成绩占50%。

2.教学课题:五代宋元美术史

质量要求:具有学术感和研究意义。数量要求:论文一篇。

评分标准:选题与课件制作与提纲占50%,论文占50%。

3.教学课题:宋、元、明、清画史

质量要求:能运用自己的研究方法,解答自己造题中确定的美术观念。数量要求:完成3000字左右论文。

评分标准:平时成绩40%,课后论文60%。

4.教学课题:中国美术简史 质量要求:论述能自圆其说,语言流畅。数量要求:论文一篇,不少于1500字。评分标准:发言占10%,论文占90%。

十二、线描试题库之一

1.教学课题:线描基础理论讲授及技能训练

质量要求:形象生动、准确到位。数量要求:四开两幅

评分标准:组织本系相关专业教师,共同对学生的课堂作业做出分析,评估打分。

2.教学课题:线描人物半身像写生

质量要求:造型生动,较熟练地以线表现客观对象。数量要求:一幅四开铅化纸。

评分标准:组织本系相关专业教师,共同对学生的课堂作业做出分析,评估打分。

3.教学课题:讲授线描的韵味,节奏,品质。

质量要求:比例准确,用线纯正,造型生动。数量要求:一开二幅

评分标准:组织本系相关专业教师,共同对学生的课堂作业做出分析,评估打分。

十三、线描试题库之二

1.教学课题:线描基础理论讲授及技能训练(人物头像、手、足、半身像写生)

质量要求:面部刻画准确到位,手部结构明确。数量要求:四开两幅。

评分标准:写生半身像作业与理论文章综合评分。

2.教学课题:讲授线描造型规律,透视与体积的关系等理论分析及技能训练。(着衣全身像写生)。

质量要求:比例准确,掌握以线造型的技巧,动态明确。数量要求:一开二幅

评分标准:全身人像与文章综合评分。

3.教学课题:讲授线描的整体处理,节奏感和谐。表现不同对象特征(全身像及人体写生)

质量要求:形体特征明显,主次处理得当。数量要求:四开一幅。

评分标准:人体写生与文章综合评分。

十四、线描试题库之三

1.教学课题:线描人物半身像写生

质量要求:造型生动,线条切合物象。数量要求:一幅四开铅化纸

评分标准:组织本系相关专业教师,共同对学生的课堂作业做出分析、评估、打分。

2.教学课题:着衣人物半身像写生(含速写)

质量要求:形神兼备,线条自然流畅。

数量要求:每周完成一幅半开铅画纸写生。评分标准:集结本系相关专业的教师共同评阅。

3.教学课题:着衣人物半身像写生

质量要求:造型和线条俱佳。数量要求:3幅半开写生

评分标准:组织本系相关专业的教师共同评阅。

4.教学课题:线描造型的艺术特色与实际表现

质量要求:造型准确生动,线描具有表现性美感。数量要求:临摹1幅8开,写生1幅4开以上

评分标准:造型准确生动,构图完整,真切表现客观物象的特点。

5.教学课题:线是独立的绘画艺术语言

质量要求:造型生动,语言灵活,构图完整。

数量要求:静物、风景、人物各1幅,均为4开。

评分标准:线描语言特点突出,造型生动,构图完整,表现性强。

6.教学课题:线描语言的创作运用

质量要求:构图完整,人物造型生动,线描语言运用灵活,具有一定的艺术表现性。数量要求:写生、创作各一幅,均不小于四尺整张。

评分标准:写生与创作均须构图完整,人物造型生动,线描语言运用灵活,具有一定的艺术表现性。

十五、书法试题库

1.教学课题:篆书临摹与创作

质量要求:临帖要把握原帖的风貌,创作作品要形式完整,章法合理,具有一定的艺术水准。

数量要求:理论:篆书临摹与创作体会一篇;创作:临帖、创作作品各三件。评分标准:理论:准确把握要点(60分),用词确当(15分),结构合理(15分),语言顺畅(10分)。

技能:准确把握技法要领(70分),符合幅式要求(15分),落款格式与词句合适(15分)。

2.教学课题:隶书临摹与创作

质量要求:临帖要把握原帖的风貌,创作作品要形式完整,章法合理,具有一定的艺术水准。

数量要求:理论:隶书临摹与创作体会一篇;创作:临帖、创作作品各三件。评分标准:理论:准确把握要点(60分),用词确当(15分),结构合理(15分),语言顺畅(10分)。

技能:准确把握技法要领(70分),符合幅式要求(15分),落款格式与词句合适(15分)。

3.教学课题:楷书临摹与创作

质量要求:临帖要把握原帖的风貌,创作作品要形式完整,章法合理,具有一定的艺术水准。

数量要求:理论:楷书临摹与创作体会一篇;创作:临帖、创作作品各三件。评分标准:理论:准确把握要点(60分),用词确当(15分),结构合理(15分),语言顺畅(10分)。

技能:准确把握技法要领(70分),符合幅式要求(15分),落款格式与词句合适(15分)。

4.教学课题:行书临摹与创作

质量要求:临帖要把握原帖的风貌,创作作品要形式完整,章法合理,具有一定的艺术水准。

数量要求:理论:行书临摹与创作体会一篇;创作:临帖、创作作品各三件。评分标准:理论:准确把握要点(60分),用词确当(15分),结构合理(15分),语言顺畅(10分)。

技能:准确把握技法要领(70分),符合幅式要求(15分),落款格式与词句合适(15分)。

5.教学课题:草书临摹与创作

质量要求:临帖要把握原帖的风貌,创作作品要形式完整,章法合理,具有一定的艺术水准。

数量要求:理论:草书临摹与创作体会一篇;创作:临帖、创作作品各三件。评分标准:理论:准确把握要点(60分),用词确当(15分),结构合理(15分),语言顺畅(10分)。

技能:准确把握技法要领(70分),符合幅式要求(15分),落款格式与词句合适(15分)。

6.教学课题:各体创作综合指导

质量要求:得古法,出新意。

数量要求:理论:书法创作体会一篇;创作:10件创作作品(真、草、隶、篆每种书体作品不少于一件)。

评分标准:理论:准确把握要点(60分),用词确当(15分),结构合理(15分),语言顺畅(10分)。

技能:熟练运用古法(40分);有自己对艺术的独特理解(40分),符合书法作品的形式要求(20分)。

十六、篆刻试题库

1.教学课题:汉印临摹与创作

质量要求:临摹汉印,要求形神皆似。

数量要求:创作要求模拟汉印风格,共六方印章。评分标准:理论:准确把握要点(60分),用词确当(15分),结构合理(15分),语言顺畅(15分)。技能:准确把握技法要领(70分),符合印式要求(10分),自然生动(20分)。

2.教学课题:古玺临摹与创作

质量要求:基本把握古玺印的艺术特色,形式技法。数量要求:创作要求模拟古玺风格,共六方印章。评分标准:理论:准确把握要点(60分),用词确当(15分),结构合理(15分),语言顺畅(15分)。技能:准确把握技法要领(70分),符合印式要求(10分),自然生动(20分)。

3.教学课题:明清流派印临摹与创作

质量要求:把握流派印章的技能要点。

数量要求:创作要求模拟流派印章风格,共六方印章。评分标准:理论:准确把握要点(60分),用词确当(15分),结构合理(15分),语言顺畅(15分)。技能:准确把握技法要领(70分),符合印式要求(10分),自然生动(20分)。

十七、书法美学试题库

1.教学课题:书法风格及书论

质量要求:符合论文写作规范

数量要求:帖学之美及其书论、碑学之美及其书论,3000字。

中国画课程课程 篇3

【摘要】本文阐述了基于数字化课程平台建设《中国元素》在线开发课程的研究与实践,结合课程特点与总体结构介绍了建设的原则、流程及运行流程,为数字化课程平台教学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词】数字化课程平台  中国元素  在线开发课程

【基金项目】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数字化课程平台建设与教学模式改革研究,编号:2015JSJG514。

【中图分类号】N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5-0211-02

1.引言

随着网络的发展,信息化与课程教学的深度融合发展,数字化课程平台建设越来越受到重视。2012年,美国的顶尖大学陆续设立网络学习平台,在网上提供免费课程,Coursera、Udacity、edX三大课程提供商的兴起,给更多学生提供了系统学习的可能。在线开放课程是传统课程以网络为平台,在现代网络信息环境下的重建,是教师、学习者、媒体教材和网络学习环境四者持续相互作用的过程与内容的总称,具有交互性、共享性、开放性、协作性和自主性等基本特征。数字化课程平台突破现有教育模式的时空限制与学习方法的限制为教师和学生个人构建了网络学习空间,使学习资源无限丰富,并可充分利用碎片时间,促进教与学、教与教、学与学的全面互动[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和网络教学资源库建设,开发网络学习课程,建立开放灵活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促进优质教育资源普及共享。正是基于此背景,江苏省教育厅和爱课程网共同打造了为省内各高校服務的在线教学平台—江苏省在线课程中心。在此背景下,我院选取了部分已在校内网络课程平台上建设及使用效果出色的课程,在江苏省在线课程中心上进行创建及使用。《中国元素》于2011年面向全校学生开设,选课学生每年近千人。课程选用的教材是由本课程团队编撰,“十二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中国元素》。本课程已在学院课程资源平台上建设,并已拥有一定数量的教学资源。本文根据数字化课程平台建设实践,探讨如何在网络环境下建设在线开放课程,研究符合本课程特点的网络教学模式。

2.课程特点与总体结构设计

《中国元素》是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的公共选修课,属于人文艺术素质类课程,主要向学习者普及中国传统文化知识,提高学习者的人文艺术修养与审美能力。课程同时指导学生了解具有中国典型特色的饮食文化和民俗文化,培养学生学习、鉴赏、运用、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能力,帮助学生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各方面的成因、过程和规律,从而使学生获得知识和方法两方面的教益,增强青年学生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本课程主要讲授了中国饮食文化的历史和民俗的内容,饮食文化中国茶文化和酒文化的历史、分类、营养健康等知识,中国肴馔文化的发展与中国菜系特色;讲授了中国民俗文化中的生产劳动民俗、社会生活民俗和精神生活民俗。

《中国元素》课程结合“爱课程”平台的特点,将课程建设主要分为公告、课程标准、评分标准、课件、测验与作业、考试、讨论区七个部分。其中课程内容部分主要包括中国饮食习俗概述、人生岁时食俗、茶俗、汤羹、肴馔文化、肴馔艺术、中国菜系、中医药膳、二十四节气、十二生肖、招幌与市声、节日习俗、姓氏与谱牒、祥瑞吉物、风水与游艺民俗等。

3.课程网络平台建设的原则和流程

课程网络平台的建设与设计是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思想,以网络为基础,提倡的是“双主”教学模式。新型在线开放课程的设计不仅应遵循课程建设的一般原则,如科学性、艺术性、完整性等,还应整合信息技术与课程资源,开放课程内容和教学活动过程,使学生从“围观”到“参与”教学活动并“完成”教学任务;教师严格按照教学进度,在线组织、实施、管理教学过程[2]。

利用“爱课程”进行课程网络建设,教师注册登录后,可以直接通过平台创建课程,并对课程进行设计、发布和修改,同时对作业进行批改、备份和管理。《中国元素》课程网络建设的流程见图1。

图1 课程网络建设流程

4.在线开放课程运行流程

在线开放课程在上线之后的运行流程主要包括发布课程预告、开始每周授课、答疑互动、结课考试、确认成绩五大部分(见图2)。发布课程预告是在开课之前2个月左右发布课程介绍页,提前预热课程,进行招生宣传。随后进行每周授课,首先设定评分规则,创建好每周的教学单元结构,添加教学单元内容后,在一个固定的时间点发布,并配合每周的教学内容,发布本周教学公告,公告内容包括:开课欢迎、本周内容导学、重难点解析、教学进度安排等。第三部分即答疑互动,是课程开课后,课程团队需关注和引导讨论区的互动交流,针对学生学习中遇到的问题给予及时解答。课程内容教学结束后,可安排结课考试,确认成绩。

图2在线开放课程运行流程图

5.课程与网络结合的教学优势与效果

(1)“以学习活动为主线”的教学模式改革和创新

《中国元素》课程资源平台界面友好、美观,富有吸引力和人性化,有良好的学习意境,依托丰富的数字化课程资源,以学习活动为主线,以学生为主体,开展各类混合式教学应用,深入探索网络辅助教学的新模式。以学习活动为主线的教学模式改革强调以学习活动为中心的教学设计,以多元网上学习活动的设计和开展为载体,围绕活动设计和应用数字化课程资源,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主体性。在有效网络交互、师生与资源互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实践和创新能力;同时提供了在线辅导、讨论答疑、评价等功能支持学生之间、教师与同学之间的交流互动,大大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给学生提供自我思考和发挥的空间,促进了学生个性化学习,有利于教师开展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

(2)拓展网络第二课堂,改革考评机制

借助网络教学平台搭建数字化学习环境,打破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拓展网络第二课堂。教师拥有了双重身份,即:课堂上的“真实教师”和虚拟学习空间的“虚拟导师”,密切了师生关系。此外,虚拟导师和网络平台的课程教学管理功能能够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教学监控与过程性评价。改革以期末考试为主的终结性评价方式,更突出以学生为本,强调学习过程,弱化期末成绩,形成人性化、综合性、激励性的考评方式。

相信本课程通过进一步的推广使用,配合丰富的教学资源,有趣的视频,高水平的教师,易于操作的平台,合理的考核体系,会吸引更多的校外学生和社会青年学习,产生更大的社会影响。

参考文献:

[1]王文礼.MOOC的发展及其对高等教育的影响[J].江苏高教,2013(2):53-57.

中国画课程课程 篇4

在中国传统书画理论中, 历来认同“书画同源”的说法。中国画与书法之间在笔墨运用及表现形式上存在着很多共通之处。自唐代, 张彦远在叙画之源流中, 对书画同源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述。文人画兴起之后, 在绘画中更加强调笔墨的应用, 笔墨逐渐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符号及精神载体。纵观我国艺术史中的国画大师, 其画风与其书法均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在中国画论述中, 关于“笔墨”应用时, 常常会将“用笔”放为最重要位置。此处“用笔”, 指的是书法用笔。在进行传统绘画鉴评过程中, 通常能够从画家书法水平中看出其绘画水平, 由此, 学习中国画, 需要具备书法素养。如近代国画大师齐白石, 齐白石书法多师于郑板桥、李北海、金动心等人, 其篆书受《天发神谶》与《把三公山》刻石影响较大, 在齐白石书法中, 其用笔及结字中, 均可以找出以上痕迹。在多种风格的影响下, 形成了齐白石独特的精致苍劲、大气磅礴的书法风格, 而在齐白石绘画中, 充分体现出了力健有锋, 清刚宏伟的风格, 且存在着勃勃生机。齐白石将书法与绘画融会贯通, 在近代, 其笔法成就最高。由此可见, 中国画与书法存在着十分紧密的关系, 并不是孤立存在的。

二、中国画教学中书法课堂教学现状分析

书画同源的理论, 说明着书画之间存在的紧密关系, 为此, 在学校中国画专业中, 也大多都设置了书法课程。然而, 在书画中的书法教学中, 对书画的关系及书法重要性存在着认识不足的问题, 教学过程中没有进行深化, 在具体操作及课程设置中存在着较多问题。当前, 很多艺术院校将素描作为绘画的基础, 从素描课时量与书法课时量之间的差异则可以看出两者的重视程度。院校中国画教学中, 多将书法知识作为一种外围知识进行讲解, 缺乏足够的重视, 导致学生练习素描及速写的时间远远超过书法练习的时间。虽然素描能够为现代中国画带来新的生机, 但不可否认的是, 书法属于中国画的基础, 在绘画发展中存在着极为重要的意义。除此之外, 中国画教学中书法课堂教学中, 书法教学系统不够完善, 其教学方式多为“一刀切”的情况, 在书法学习中, 多是学习楷书, 很少涉及到其他字体的教学。

三、中国画教学中书法课堂教学方法的思考

(一) 中国画教学中书法课堂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进行书法课堂教学方法的探讨, 需要明确书法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近年来, 很多高校中设置了书法专业, 书法专业的设置以培养书书法家为主旨, 但如何去定位中国画教学中书法教学的目标及其地位, 成为了一个难题。在国画专业中, 其目标是培养画家, 而不是书法家, 将书法与绘画如何结合, 成为了中国画教学书法教学的难点。此外, 很多院校中的国画专业书法课程教师多是来自于书法专业之中, 其对国画的认识及理解程度存在着较多局限, 在书法课堂教书时, 多是从书法专业的角度进行教学, 常常不能将国画教学与书法教学紧密联系在一起。在时代影响下, 很多国画教师的书法功底较差, 选择什么样的人进行中国画教学中书法课堂的教学成为了一个十分关键的问题。

(二) 中国画教学中书法课堂教学方法的思考

根据当前中国画教学中书法课堂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出发, 笔者认为, 在中国画专业书法课堂教学中, 其重点并不是将学生培养成为书法家, 而应在于让学生能够充分掌握书法法度及运笔规则, 并着重对书画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 通过论述书法与绘画之间的紧密联系, 将书法应用逐渐引入到绘画实践中。

如在课堂中, 可以将“永字八法”及“笔阵图”作为重点进行讨论, “永字八法”及“笔阵图”经过长时间的发展, 成为了重要的书法理论, 其这种理论中, 主要阐述的是书法的势, 从体悟的角度进行书法的阐述。书势即是画势, 让学生感受书脉与画脉中存在的势, 充分理解“书画同源”的内涵。此外, 需要重视书法修炼“度”的问题, 书法艺术的形成, 多依赖于学习者领悟能力。在进行中国画教学书法课堂教学时, 每节课开始一个小时内, 可以要求学生采取站姿进行书法练习。站姿, 可以调动身体协调能力, 能够对腕力与臂力很好的锻炼。采取站姿, 可以让学生将书法用笔与笔力更加有效的融入到绘画之中。

在临摹楷书时, 应将欧、颜两家楷书为重点进行学习, 在学习楷书法度规则与书法用笔之外, 还需要引导学生精神状态与字体相结合。因书画之间存在着十分紧密的关系, 需要学生充分掌握才抽象性与具象形之间的关联。此外, 还需要教授隶属、篆书等其他书体知识, 广泛涉猎, 并根据学生自身喜好, 将书法与绘画相统一。

四、结语

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不断的发展, 在很多高校中, 开设了国画专业。因绘画与书法存在着紧密而不可分割的联系, 更是有“书画同源”的理论, 为此, 在进行中国画教学中, 需要进行书法的教学。然而当前中国教学中的书法课堂教学存在着较多的问题, 缺乏足够的重视。在本文中, 通过对存在问题的分析, 提出了几点中国画教学中书法教学的几点思考。实践证明, 进行中国画教学中的书法课堂教学, 存在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居瑢.中国画教学中书法课程的教学思考[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农林教育版) , 2011, 13 (2) :203-206.

[2]刘派.对当前高校中国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的思考[J].教育探索, 2012, (2) :65-66.

儿童国画课程 篇5

1、示范握笔的姿势。

2、示范用笔的几种方法。第二课时:《练习握笔和用笔》 教学内容:

学生练习握笔和用笔,教师一边指导。

第3周 第一课时:《复习握笔和用笔》 教学内容:

1、教师继续示范上周的握笔、用笔。

2、学生复习上周的握笔和用笔。第二课时:《小蝌蚪和金鱼的画法》 教学内容:

1、教师示范画小蝌蚪,学生临摹练习。

2、教师示范画金鱼,学生临摹练习。

第4周 第一课时:《学习用墨和用水》 教学内容:

1、教师示范几种用墨的方法。

2、画画过程中的小技巧。

3、学生练习用墨。第二课时:《叶子的画法》 教学内容:

1、教师示范画调墨画叶子。

2、学生练习调墨画叶子。

第5周 第一课时:《学习用色》 教学内容:

1、介绍12种国画颜料,认识某两种颜料相加,会产生新的颜色。

2、让学生接触颜料并练习。第二课时:《小小的樱桃》 教学颜料:曙红、胭脂。教学内容:

示范调色画樱桃,学生临摹练习画樱桃。

第6周 第一课时:《红红的荔枝》

教学颜料:曙红、胭脂、花青、藤黄、赭石。教学内容:

1、出示真实荔枝,让学生观察,了解荔枝的表皮及形状。

2、示范调色画荔枝。

2、学生练习画荔枝。第二课时:《一盘水果》 教学内容:

1、示范画出樱桃、枇杷、荔枝、简单的水果盘。

2、学生练习画出水果和盘子。

第7周 第一课时:《大鱼的新衣》

教学颜料:藤黄、花青、曙红、胭脂、酞青蓝。教学内容:

1、用墨水表现千变万化的图纹。

2、教师示范画出鱼的外形和头部,由学生自己给大鱼“穿”新衣。第二课时:《大鱼的新衣》 教学内容:

学生画好大鱼,继续添加海底的植物,海带、海草。

第8周 第一课时:《织大网》

教学颜料:藤黄、花青、曙红、胭脂、酞青蓝。教学内容:

1、让学生了解蜘蛛网的排列规律,观察它的形状。

2、示范画出蜘蛛和蜘蛛网。第二课时:《织大网》 教学内容: 学生练习画蜘蛛,并自己安排画出蜘蛛网。

第9周 第一课时:《虫虫舞会》

教学颜料:藤黄、花青、曙红、胭脂、酞青蓝、赭石。教学内容:

1、让学生感受自然界和谐之美,观察小虫也叶子的形状。

2、教师示范画小昆虫。第二课时:《虫虫舞会》 教学内容:

学生自己想象,表现奇幻的昆虫世界。

第10周 第一课时:《我家的葫芦瓜》

教学颜料:藤黄、花青、酞青蓝。教学内容:

1、播放葫芦瓜图片,认识葫芦的形状和特点。

2、示范画葫芦。

3、学生临摹画葫芦。第二课时:《我家的葫芦瓜》

1、讲解葫芦叶子的分布,示范画葫芦的叶子。

2、学生添加画叶子。

第11周 第一课时:《茄子与红椒是好朋友》 教学颜料:花青、曙红、胭脂、赭石。教学内容:

1、认识茄子和红椒,观察它们的外形,认识它们的颜色,大紫大红是一对好朋友。

2、示范画茄子。第二课时:《茄子和红椒是好朋友》 教学内容:

1、示范画红椒。

2、学生练习帮茄子和红椒安排位置,完成整幅作品。

第12周 第一课时:《澄海狮头鹅》 教学颜料:花青、藤黄。教学内容:

1、播放狮头鹅的图片,特别认识狮头鹅头部。

2、逐步讲解、示范画狮头鹅。

3、学生自由组织狮头鹅的数量。第二课时:《澄海狮头鹅》 教学内容:

1、示范添加水纹,远处岸上的房子。

2、学生临摹添加,或可以自由想象添加景物。

第13周 第一课时:《山村》

教学内容:曙红、花青、酞青蓝、赭石、藤黄、胭脂。

1、了解山村有哪些景物,大山、一排排老房子、石路等。

2、示范画老房子、大山、树、石路。第二课时:《山村》 教学内容:

学生自由安排老房子,可以自己想象添加景物。如:小溪、路人等。

第14周 第一课时:《圆门》

教学颜料:赭石、藤黄、曙红。教学内容:

1、认识传统民居的圆门,通过圆门可以看到屋子里面哪些家具。

2、示范画圆门。

3、学生练习画圆门。第二课时:《圆门》 教学内容:

1、示范添加圆门垂吊着两盏灯笼,屋子里的家具。

2、引导学生添加家具。

第15周 第一课时:《美丽的瓶花》

教学颜料:曙红、花青、藤黄。教学内容:

1、播放不同瓶花图片,让学生感受五颜六色的花朵。

2、示范用透明画法画出瓶花,一边讲解步骤。第二课时:《美丽的瓶花》 教学内容:

让学生尝试自己调配颜色,画出透亮的瓶花,教师一边指导。

第16周 第一课时:《荷花》

教学颜料:朱砂,墨水。教学内容:

1、播放荷花图片、认识荷叶、荷花、荷花蕾、荷叶茎等。

2、示范画荷花叶、叶脉。

3、学生临摹练习。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示范画穿插的荷叶茎及荷花瓣。

着力建设中国特色职教课程体系 篇6

我国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从清末基本成形开始。就深受西方影响。癸卯学制时期取法日本,壬戌学制时期则承袭美国,建国初期又几乎全盘苏化。当时的普通中专,包括仿效中专学校的职业高中,主要采用学科课程。

提出打破学科课程,是从1983年引进德国“双元制”开始的。1994年,相关试验在苏州等6城市基本完成,从而更新了我国长期以学校为中心的理念,企业本位、市场驱动、校企合作、“双师型”教师等概念深入人心。

1989年,北美的OBE开始引入我国;加拿大国际开发署资助设立“中加高中后职业技术教育项目”,1991年启动并开办了一系列DACUM讲习班,中方29所院校,加方3所院校参与,1996年结束;由此确立了“能力本位”课程的基本理念,接受了以“职业分析”为基础的课程开发的方法。

ME8是国际劳工组织开发的技能培训模式,1987年由国家劳动部引入沪津试点。MES主张以学员为中心,行为化学习目标,工作本位和模块学习,对我国职工培训和技工学校教学产生了积极影响。

澳大利亚的TAFE引入我国始于1997年,2002-2007年中澳政府合作启动中澳(重庆)职业教育与培训项目,在重庆5个行业对应的5所职业院校进行,树立了需求导向理念,建立了行业引领机制,开发了能力本位课程。

工作过程导向是新世纪以来从德国引入的课程开发理论和技术,正在我国职业教育院校开展试验和推广。“学习领域”逐渐为许多专业课教师所理解。

借鉴带来了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刻变化。可喜之余,我们不难发现,引入项目生根开花的少之又少,学科课程体系并没有被彻底打破。事实在提醒我们,不能一味地追随西方课程的潮起潮落,应着力建设符合中国国情的,与时俱进的,能为大多数职业院校和师生乐意采用的课程体系。

我国现行的职业教育是在工业化中期的大背景下进行的,课程和教学必须直面以学校为主体,实行“双证书”,行业和企业参与程度低,层次类型多样,发展极不平衡的现实。谁也超越不了这种现实。因此,现阶段的课程体系应以培养学生有知识、有技能、有情操、有工作胜任力为目标,兼备学科课程与工作经验课程之长,中职课程与高职课程衔接,职业技能训练与综合素质培育兼顾,学思知行统一,教学做合一,模式多元的课程体系。

这种课程体系的建设,国家应制订层次上相互衔接,类型上相互沟通的课程框架标准,中央、地方、行业和院校在统一框架内分工开发,并增加财政性投入。应紧紧依靠一线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进行课程建设,充分尊重他们的首创精神。此外,引入国外的先进经验应与国情结合,无论多么先进的课程理念和方案,应至少完成一届教学实践,成功了的才能推广,避免重蹈一总结就成功,一推广就失败的覆辙。

高校中国画课程的教学改革的回归论 篇7

近现代中国历经风雨, 文化上的运动和变革使传统文化出现断层现象, 中国画的发展也出现传承无绪之状。

当代社会是是快的时代, 一切事物的评判都以速度和时效为标准。高校中国画的教学和学习也有心态求快的现象, 画中国画追求速效, 这不光和心态有关, 还因不明白传统中国画的绘画程序。因此在此课程的教学改革中要回归两点:

(一) 平和心态。

杜甫《戏题王宰画山水歌》云:“十日画一水, 五日画一石。能事不受相促迫, 王宰始肯留真迹。”全诗浅显易懂, “十日画一水, 五日画一石。”这是创作的方法, 更是一种平和的心态。如何才能做到心态平和呢?那就是“能事不受相促迫”, 不受外界的干扰, 专注于绘事。也只有这样做才可能画出好作品, 流出于世。

有人说:“当今社会是浮躁的时代!”“诱惑太多, 使人不能专心做事。”我不赞同此观点, 试问:“那个时代没有诱惑?”看看古人的文章, 发现每个时代的人都羡慕前代, 嫌总觉得时代太乱。由此可见, 浮躁是外表现象, 平和的心态来自内心。关键是能不能拥有抗拒诱惑的能力, 这种能力是心平气和的心态。

因此高校中国画教育中, 教师要以平和的心态去创作和教学, 还要影响学生学会以平和的心态去学习, 不断强大自己的内心修为来抵御诱惑。

(二) 明晰中国画的绘画程序。

任何一种绘画都不可能一蹴而就, 中国画的创作和学习更是如此。因为中国画这一传统艺术体系庞大, 技法丰富, 理论完备。就连每一科也有其完备的技法体系和论理体系。所以想要在短时间内画出一张传统的中国画是不可能的事。画中国画得分清步骤, 一步一步地来。

以山水画山的画法为例:“山之轮廓先定, 然后皴之。”首先要把山的轮廓定好, 这就确定了山大势, 然后皴、擦、点、染, 这样才不失大局。如果不从全局考虑, 不加思考, 动笔就画, 全从细碎落笔, 堆积满幅, 即使是“积石成山”, 这样的山可能没有大势, 也就没有了主脉, 无脉气则无气, 无气则气韵不生。

中国画的画法都有其一定的程序, 比如画山一般先勾勒, 再皴擦, 然后再渲染, 然后再点苔点。而勾、勒墨宜淡, 皴、擦笔宜干, 染墨要更淡。再比如设色要等墨干后进行, 上色时先打底, 打底用青还是用赭也要区别对待, 底色干后再着主色, 上色宜薄, 分数遍进行, 待到色彩合适时, 在背面衬色, 绿色青色衬, 白色白衬。如此等等是中国古代画家绘画实践的经验总结, 对于我们来说这些是绘画原则, 也是绘画的程序。这是继承或称间接学习法, 如果你要自己去亲身去实践总结新经验那就另当别论了。

因此高校中国画课程的教学改革方向是让管理者、教师和学生平和心态, 明晰绘画程序, 不急不怠教学、创作、学习。

二、画法应回归

心态平和了, 绘画程序明晰了, 这是大前提。落实到具体的中国绘画的本身要从画法入手。

画有“六法”“六要”“六长”“三病”“十二忌”等等这些是画法的总体要求。其中六法论是纲领。

六法论:“曰气韵生动, 曰骨法用笔, 曰应物象形, 曰随类赋彩, 曰经营位置, 曰传移模写。”“骨法以下五端, 可学而成, 气韵必在生知”气韵生动是中国画学习和评品的最高标准。然而气韵不可学, 或者说气韵又是一种综合要求, 是绘画完成后, 画面给人的一种总体气氛。

因此中国画的关键落实在骨法用笔上, 骨法用笔统帅一下四法。经“六要”的补充, 骨法用笔发展成中国画的笔墨。

笔墨是中国画的基本功, 亦作为中国画技法的总称。其中用笔又有勾、勒、皴、擦点以及轻重、徐疾, 用锋的偏、正等等。用墨又有烘、染, 泼墨、破墨、积墨, 墨分五彩, 焦、浓、重、淡、轻等变化丰富。

学习中国画要学会用笔用墨。黄宾虹说:“论用笔法, 必兼用墨, 墨法之妙, 全从笔出。”可见用笔用墨是相辅相成的。

“笔以立其形质, 墨以分其阴阳, 山水悉从笔墨而成”, 北宋韩拙一语道破笔墨之间的关系, 也说明了其用途。然而笔墨能不能很好的立其形质、分其阴阳就要求进行大量的笔墨练习。传统中国画之所以看着舒服, 是因为古代大师们笔墨功夫高超, 所谓“笔妙而墨精”, 因此画面才气韵生动, 意境深远, 看之舒服。

因此高校中国画课程的改革方向必须回归于笔墨技法的研究学习, 除笔墨外在设色, 章法, 临摹, 写生, 观察, 空间等方面也要明晰起画法。

三、书法性、诗性等综合修养应回归

中国画与西方绘画之所以不同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中国画与书法关系密切, 而西方绘画与书法无关。中国画与书法的工具完全相同, 用笔方法也有很多相同之处, 书法的用笔可以直接用到中国画中。自古有“善书者善画, 善画者亦能书”之说。

赵孟頫是大书法家, 也是大画家。他主张书画同源。自己作画时, 用飞白这样的枯笔法画石, 篆籀书这样圆浑的线条画树干, 画竹的方法和楷书中的“永字八法”相通, 画竹叶和楷书真的撇画相通。并题云:“石如飞白木如籀, 写竹还须八法通, 若也有人能会此, 须知书画本来同。”

善书为何有助于画中国画呢?唐伯虎说:“世之善书者多善画, 由其转腕用笔之不滞也。”我想手腕灵活用笔流畅是其中原因之一。另外还因为善书者笔头子上有功力, 画出的线条本身有力度和质感, 单看线条就有美感。善写小楷者其作画时细节处的线条必定有力量感。相反没有书法功力者画线条必定绵软无力。

目前高校书法课程设置较少, 老师教学时不重视, 学生学习时以为书法不重要。这样于中国画的本身不能做到“笔妙墨精”, 画中更不敢题款, 一题款则破坏画面效果。

题款的内容应该具有文学性, 或诗性。古人题画多题以诗词歌赋, 或者精美的小论文。今人题款多不能题诗作文, 多抄古人诗文亦可。最忌乱写, 词不达意, 文白夹杂, 错别字连篇。

中国画的意境也是诗性的。观宋人小品, 没有题诗, 但是从构思、章法、形象、色彩中可以感受到气韵生动, 使人感觉诗境油然而生。

画中之所以能使人感受到诗境, 这是因为画家本身就具有诗人的修养或者其本身就是诗人。作为高校的中国画教习和学习要注重文学方面的修养的提高。

同时还要在历史、哲学、文艺理论、等综和修养方面下功夫。古人云:“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 还要继承古代优秀的传

数字展示的优势及在我国的发展

钱江 (苏州科技学院传媒与艺术设计学院江苏苏州226007)

在信息化社会中, 数字化展示是会展发展的趋势, 数字化展示在国际会展已取得多次成功, 这与我国国内的传统办展方式为主的会展现状形成的鲜明对比, 我们势必反思国内会展业的发展。数字化展示具有以下优点:

1.数字化会展的展示形式更加主动

传统的展示是以图片实物为主, 观众是被动的信息接收者, 在数字化时代, 展示设计表现出互动性体验式性。在世博会上, 我们可以看到, 传统的展示模式备受冷落, 而在一些企业馆, 由于表现形式更为主动, 互动性和体验性更为丰富, 数字化展示的热闹与传统展示的冷清形成鲜明对比。纵观世博会的发展, 世博会一贯以展现尖端的科技和各国文化为两大支柱。但是在现代的展示中, 我们可以看出, 人们更为热爱尖端科技的展示, 去冷落传统文化的展示, 究其原因, 是因为尖端的科技魅力表现为丰富的展示模式, 而文化展示的陈列却以传统的展示方式为主, 大多是图形图片实物, 加上一些纪念品等, 随着时代的发展, 单纯的历史和文化的传统展示方式, 已很难制造轰动效应。而数字技术创造了新的展示形式和展示空间, 数字化展示带给人们科技的乐趣。现代生活带给人民极大物质享受的同时, 也给人民带来了生活的压力, 劳动的紧张感, 而基于虚拟技术的数字化展示可以呈现一个精彩纷呈的数字化世界, 在这个虚拟的世界里, 观众可以满足各种需求。以影片展示为例, 在1984年之前, 宽荧幕、窄荧幕是人们对于电影的完整认识, 而在新奥尔良世博会上, 出现了球幕电影。而这仅仅是一个开端, 此后, 弧幕电影、环幕电影、纱幕电影相继出现, 一次次改变人们对电影的认知。2005年, 一个长50米, 宽10米的大屏幕震撼了人们的视觉神经, 这个屏幕被称为“全球之家”。

2.数字化会展的展示方式更加多样

随着科技的进步, 人们越来越不能忍受传统展示方式的局限, 数字化战术已成为展示方式中的主要表现手段。基于虚拟现

统艺术。只有提到了个人的内在修为, 画品不得不高。

四、高校教育体制和课程设置应回归

高校教育体制应回归。当代我国的高校体制设置多照搬西方大学模式, 建立了以科学为本的大学体制。我国第一代美术教育家把西方国家的大学的美术办学模式引入我国, 延用至今。

高考指挥棒把必考科目定为素描, 水粉, 这二者属于西方绘画体系。大学美术本科一年级和二年级课程设置又以素描, 水粉等西方绘画为基础进行所谓的基础训练, 甚至有人认为“素描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的”

这种以西绘画为基础的课程设置对于中国画的教学和学习的影响是负面的。因为西方绘画是以科学为基础的。它主张明暗、光影、体积、焦点透视。从而西方绘画的审美是以科学为指导的。我们看西方古典油画是相对具象的、写实的。

中国画则是以哲学为基础的。它追求笔墨、韵味、意境。中国画是写意的, 以形写神, 主张在“似与不似之间”。中国画不讲究焦点透视, 它是游走照看, 上下看, 超时空的看, 可以近小远大, 看似不合科学, 但合乎情理。可见中国画的审美是意象的。

实技术的数字展示, 可以结合多媒体手段, 使展示的过程充满趣味, 可以极大的提到展示的信息量, 可以说, 数字化展示设计为展示的理念的提供了无限的可能。在数字技术下, 展品的演绎手段丰富多样, 讲故事、显过程, 以多种感官刺激来吸引受众。在数字化展示过程中, 从宽荧幕、窄荧幕到投影屏幕、弧幕电影、环幕电影、纱幕电影, 投影的形状与观赏方式不断发生着变化, 观众站着、躺着在四面都是荧屏甚至360度都是荧屏的包围中观看影片, 这些特殊的展示方式冲击着观众的视觉, 带来了全新的感官刺激, 这是传统的静态实物展示无法望其项背的全新的展示方式。加拿大在2000年汉诺威世博会中, 用400台电视屏幕组成玻璃地面, 当观众走进加拿大馆的大厅, 这里就展现出加拿大四季变幻的迷人风光。到了2005年的爱知世博会 (如图2-2) , 加拿大馆用金属丝网作屏幕 (如图2-1) , 利用视频技术制作了一个具有震撼力的大片, 观众可以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身临其境的体验到加拿大的自然景色。数字化视频制作可以把知识介绍制作成引人入胜的影片, 这种展示方式将知识性、互动性和趣味性融为一体, 观众不但在观展中得到休闲, 获取知识, 还能在整个过程兴致盎然, 充满趣味。这种故事化演绎的方式, 寓教于乐, 体现了良好的传播效果。德国馆的设计则是电动火车, 用火车运载载着参观者, 在旅途上表现各种德国文化。德国馆设计了“梦之山”, 该表演区类似一个试验室, 用数字机技术在大屏幕演示化学实验, 在演示的同时, 一位教授出现在表演区内, 在他的实验室与屏幕演示同时做实验, 这样的展示形式可谓是虚拟与现实交相呼应, 是视觉与听觉的相互映衬中, 观众的感受空前强烈。这样的数字化展示, 一方面可以满足观众对新奇感、趣味感的追求, 增加了对新事物的认知, 另一方面又在现实的氛围中感受真实的试验, 既可以增长见识、又可以激发观众的灵感。2005年的世博会让人们认识到, 受观众欢迎的展馆的共同点是:利用数字技术满足观众的体验感, 用丰富的数字化展示让文化交流充满趣

因此以西方绘画的审美看中国画, 或者以中国画的审美去看西方绘画, 都是不可取的。

所以说美术高考以西方绘画为指挥棒是不可以取的, 本科中国画专业以西方绘画为基础训练也是不可以取的。

作为教育管理者, 在当代大学的教育体制改革上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作为教师在中国画这一课程的教学改革方向上应该有自己的主见, 不能一味地跟潮流。作为学习者应该回归传统中国画的教学和学习。

参考文献

[1]俞剑华编著.中国古代画论类编 (修订本) 上、下[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 1998.

[2]周积寅编著.中国古代画论辑要 (增订本) [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 2005.

[3]王概.《芥子园画传》.第一集.山水[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4.

[4]黄宾虹.黄宾虹谈艺录[M].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 2007.

中国画课程课程 篇8

研究主要采用了调查研究法和实践研究法。在调查研究方面, 课题组分成两部分, 一部分研究人员带领若干学生依托本区域教育科学研究机构, 遴选几所中学进行教学试点, 即一方面收集现任职的中学美术教师对新课改以来针对师资要求的许多意见和建议, 其中初中阶段的中国画课程在教法上和知识结构上对师资的要求作为调研的重点。另一方面选派部分大三、大四年级学生到选定的中学进行听课、试讲等教学见习或实习活动, 收集学生反馈的意见。将收集的信息整理, 得出如下结论: (1) 对于新课改教材, 教师理解和运用确实需要一个过程, 实施过程中会出现一些困难, 现任教师提出了一些今后尚待改进建议; (2) 现任教师不能完全胜任教学, 即所采用的手法较单一, 把握教材的能力不强; (3) 在读大学生前后两阶段的见习或实习效果区别较大, 高校的课程改革成败与否很重要。另一部分研究人员重点走访和调研相关高校, 得出以下结论: (1) 高师院校美术学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照搬专业院校模式的现象; (2) 现行的高师人才培养方案不能完全满足基础教育阶段师资需求。

在实践研究方面, 课题组将重点放在三个方面: (1) 是在本校和相邻院校进行课程整合试点, 有中国画专业方向中的《中国画笔墨基础》, 也有素描课程中相关技法和材料的整合, 如《构图学》、《造型基础》; (2) 是对这些课程的学生习作收集并举办教学汇报展, 收集的习作信息在1000幅以上; (3) 是全过程跟踪大四年级教育实习, 将实习生上课的综合意见和评价的结果进行分析来指导其它年级学生的质量, 并为今后的教学改革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课题组将所做的工作和得出的结论归纳如下:

一、降低专业性, 注重形式语言探究

长期以来, 高师美术学专业中国画课程设置中偏重对人物、山水、花鸟画技法较为系统地学习, 教学要求突出中国画传统技法掌握的程度。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反思, 认为调整课程设置方能切中问题的要害, 将人物、山水、花鸟画中形式语言的元素抽离出来, 开设《中国画笔墨基础》课程。该课程教学要求是将过去对造型的重视转变为对笔墨结构和运行方式的重视, 即将外在的符号内化为对形式语言的探究。其主旨包括了解笔墨传统美学的传承价值与应用, 了解中国画教学实施状况, 赋予“笔墨”以新的构成形式, 引导学生在流变的态势下发展笔墨的观念等。从教学实证所反映的状况看, 这种整合, 大大解放了学生的思想, 使他们摆脱了过早依附于对象、摹拟对象的局限, 在学习具体的内容之前亲近了笔墨、接受了笔墨、感悟了笔墨。解决了过去一个很现实的问题, 那就是以学生造型能力的差异来评价学生而给学生带来的不平等, 现在评价学生的标准是看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求知兴趣。

在课程调整后, 《中国笔墨画基础》所使用的教学资料主要是学术刊物、专著和画册, 如《美术》、《国画家》、《美术研究》、《中国画构图艺术》、《当代名家艺术观》、《当代中国画名家》等, 学生也在课前准备了一定量的学习资料。这种不局限于一本教材的学习、研究方法, 能更好地开阔学生视野, 挖掘学生的个性差异, 寻求适合学生个体的笔墨趣味, 改变了过去较为单一的笔墨方式, 呈现出较为多样的表达思想、表达情感的笔墨和图式。从本校05、06、07级美术学专业学生基础学习来看, 习作数量明显增大, 学习资料明显偏重高格调、高品位、学者味浓的范本, 基本摆脱了程式化、图解化的范本, 学生收集资料的意识越来越强, 平均每人每年购新书不少于三本, 为后续的中国画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增强人文性, 理论与表现技能并重

人文素质是高师院校学生应加强的内容, 因此学生应针对文化底子薄, 普遍偏重专业知识的现状, 加大人文修养课程的选修。我们清醒地认识到, 绘画技能教学应置于深厚的文化根基之上, 以使高师美术培养对象具有广阔的文化视野和全面的文化理解力, 故将中国画史、画论、基础知识和人文素质等内容整合构建《中国画理论基础》课程。在实证研究过程中, 我们以国画班为例, 以讲座和其它形式将《中国画理论基础》课程所涉猎的内容赋予实施, 通过课程论文和学年论文来反馈学生思考能力和理解水平的提高。逐步从纯技术的层面转向对人文素质教育、传统文化、理论学养、实践能力的重视。我们在实施过程, 遇到的主要问题有: (1) 理论学习不能完全脱离教材, 而目前尚无可借鉴的较为完整系统的理论教材构架, 除了理论课教师的努力外, 各门专业课教师也需负担一定的研究任务, 容易出现一定松散和难协作的现象; (2) 编撰教材工程量大, 理论师资的储备有限, 在繁重的教学任务之余, 很难集中优势和精力做严谨的理论研究。我们的做法是: (1) 加大教师的培养力度和科研任务, 每年需申报课题和发表学术论文; (2) 加强与出版单位和科研学术机构的协作, 鼓励主编和参编教材; (3) 邀请国内名家来校举办学术讲座, 指导青年教师开展学术研究工作。近三年专任教师出版专著八部, 发表学术论文近50篇, 申报课题项目10项以上, 这些实践和已取得的学术成果有力支撑了教学改革, 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自觉性的提升。我们欣喜地看到, 学生的自觉行为和自学热情也验证了推行课程整合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将理论和表现技能并重更好地提升了学生的能力和水平。据不完全统计, 近三年04、05、06级国画班学生入选国家级、省级画展参展的在60人次以上, 其中获国家级金奖两人, 两名往届毕业生作品入选2009年全国第11届美展, 15人考取硕士研究生, 2010届毕业生中26人参加了全国硕士研究生考试, 参与大学生研究性项目和论文获奖10人次以上, 毕业论文优良率达88%以上。

三、以中小学师资需求为指引, 宽口径、厚基础、重综合、重创新

课题组在2006年成功申报湖南省“十一五”教学科学规划课题以后, 恰逢我校美术学 (教师教育) 专业又确定为教育部全国第一类特色专业建设点。在此期间我们将课题研究与专业点建设相衍连, 在课程设置上加大师范特色和人文课程, 将高师人才培养方案与基础阶段师资需求对接。主要以实证研究的方式, 在所在地区选择三所初级和高级中学进行试点。例如, 洞庭纺织印染厂子校实验基地负责中小学阶段美术课程教学与反思的研究;岳阳中学实验基地负责高中阶段美术课程整合后教学应用与行动研究等。这些学校为学生进行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提供了平台, 近三年共计120名学生在这些学校实习, 累计承担课程近800节, 实习生同行听课1600节以上, 撰写教育调查、研究报告120余篇, 其中被实习学校采纳10项之多, 还有16项成为学生毕业论文选题及研究内容。

在省、市两级教科院有关专家的指导下举办了一次全市性的美术教学作品观摩展, 组织了两次美术课堂教学观摩, 对六堂美术课进行了评价和指导 (其中三人为我校06级师范生) 。更为可喜的是, 近三届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明显提升, 有6人应聘到省直大专院校任教, 有28人应聘到省内外高级中学任教, 还有5名毕业生远赴俄罗斯、澳大利亚等国深造。我校为社会输送的毕业生基础厚实、综合素质高、适应性强、勇于挑战, 普遍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 其中一些尖子人才迅速成为各级学校的教学骨干。目前所获得的实证研究成果为课题组今后作进一步研究增添了信心。

中国画课程课程 篇9

一、完善课程体系, 调整本学科基础课与选修课之间的关系

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主要包括“中国古代文学史”和“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两个部分。由于时间紧、任务重, 有些高校偏重于“中国古代文学史”的教学, 有些则倾向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的学习。到底是重“史”还是重“作品”, 在我院多由任课老师本人灵活掌握, 但不论哪种情况, 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 教师只能以“蜻蜓点水”的方式, 粗线条地勾勒中国古代文学发展演变的过程, 重点选择几位代表作家和少量作品进行讲解, 至于各时期文学现象与文学流派之间的关系, 不同时期文体的特征和代表性作品等诸多问题, 很难深入分析。为摆脱古代文学教学的尴尬处境, 笔者认为应当从构建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体系入手, 以“中国古代文学史”和“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为专业基础课的骨架, 以“中国文学批评史”、“中国古代文人与传统文化”、“古代小说与政治”、“诗词曲流变研究”、“唐诗研究”等系列选修课为羽翼, 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科学构建课程体系, 使之担负起传承古代文化精华和优良文学传统的大任。

根据我院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的实际情况, 笔者建议在开设“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基础课的同时, 分段开设与之相关的系列选修课, 这些选修课应当是专业基础课内容的延伸与拓展, 它可以是中国古代文学中某些现象或流派的阐释, 可以是某一文学体裁或题材的演变小史, 还可以是某一作家和作品的综合论述, 例如在讲授“先秦两汉文学”的同时, 可开设“诗经与汉乐府研究”、“屈原与楚辞研究”、“老庄研究”、“左传与战国策研究”、“先秦散文研究”等系列选修课, 进而深化古代文学教学, 并且这类课程应特别关注当前的学术动态, 将最新的研究成果引进课堂, 使它以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展现其研究性和示范性, 以解决授课内容较多但课时量却较少所带来的矛盾。

二、强化特色课程, 彰显地域和民族两大优势

我校地处祖国的大西北, 是一所多民族的高校, 所以在构建古代文学课程体系时, 我院应充分考虑这一特殊性, 重视开设并强化与地域民族密切相关的特色课程, 例如敦煌文学、陇右文学、西北边塞诗研究、古代少数民族作家作品研究等既属古代文学范畴又具有地域性民族性的课程, 并努力将这一系列课程打造成精品, 使之成为我院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体系中的一大亮点。

将特色课程纳入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体系, 这一构建思路与我院的特殊情况密切相关。首先, 从学生的角度来看, 身处大西北, 学生有了解地域文化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生活在多民族共处的西北地区, 又激发了学生了解本民族与其他民族古代文学和文化传统的兴趣与热情。其次, 从教师的角度来看, 我院古代文学教研室教师近些年来的科研成果多与地域民族息息相关, 其中有“北朝民族文学研究”、“古代少数民族诗词曲家研究”、“唐代西北边塞诗专题研究”等, 这些研究工作已奠定了开设此类课程的基础。最后, 从中国古代文学课程自身发展的趋势来看, 多元化、多角度的古代文学课程, 正符合构建古代文学课程体系的发展需要, 这也是当前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改革所追求的目标之一。因此, 我院应科学构建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体系, 在遵循厚基础、重素质、强能力的基础上, 精心建设宽视野、拓思路、敢创新的特色精品课程, 最终达到在有限的时间内, 依靠科学严密的课程体系, 完成中国古代文学加强基础、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展现亮点的教学目标。

三、加强教材建设, 编写适用性强的特色教材

“中国古代文学”的教材改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加快步伐。以前各高校的古代文学教学多采用游国恩主编的《中国文学史》 (1—4册)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4年第1版) 和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 (1—6册)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9年第1版) , 这两种教材虽然几经修改多次再版, 但已经很难满足教学多样化的需求, 所以在学界重写文学史、重编作品选的呼声一直不断。九十年代以来, 随着高教改革的推进, 一批新的古代文学教材相继出现, 其中有袁行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 (1—4册)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年, 第1版) , 章培恒、骆玉明主编的《中国文学史 (新著) 》 (上、中、下册)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0年, 第1版) , 李修生、赵义山主编的《中国分体文学史》 (共4册)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1年, 第1版)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方面有郁贤皓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 (1—6册)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年, 第1版) , 张燕瑾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 (上、下册)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6年, 第1版) , 袁行霈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 (1—4册) (中华书局, 2007年, 第1版) 等, 这些文学史与作品选的出现, 丰富了古代文学教学领域, 使教学用书有了更大的选择余地。除此之外, 近几年来, 还有不少学者尝试以一种新的方式编写文学专题式教材, 这种既富学理性又有可读性的教材, 令人耳目一新。例如尚永亮、王兆鹏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分类选讲》 (1—6册)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年, 第1版) , 这一系列教材首先是按体裁分类, 选择不同时代最具代表性的文学样式, 如先秦时期的诗骚、先秦两汉的散文、唐宋时期的诗与词、元明清时期的戏曲和小说, 分别单独成册, 突出体裁特点和时代特点;其次是按体裁分类, 对其历史传承、发展流变、艺术特点等予以专章讲说。这种新的教材编写模式, 重新梳理了文学的发展历史, 视角新颖, 风格独特, 不失为一种有意义的教改尝试。

关于中国电影欣赏课程的教学 篇10

一、电影欣赏教学策略

1. 加强教师队伍

教师对于高校学生的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教师是传播知识最直接的人, 所以, 在电影欣赏教学中必须具备专业性的高素质人才。但是在目前来看, 高校缺少影视教师, 电影欣赏教学基本上是其他专业的教师在授课, 相对而言, 这些教师的专业性是非常欠缺的, 对于知识的讲解也有很大的局限性, 很多的教师最初也就是因为自己比较喜欢看电影, 简单的有些研究, 就进行电影欣赏教学内容的讲解, 这样的教学对于学生是有很大的影响的。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要觉得电影欣赏就是说出自己对电影的观点就可以了, 电影欣赏是一门关键的课程, 课程必定需要一定的教学体系和方法, 不是简单的言语概况就可以完成的。

案例:在电影当中学生可能会问到“老师, 什么是长镜头, 什么是特效, 怎么做特效?”类似于这样的问题, 非专业的教师是没办法给学生一个准确无误的答案的, 这对于学生的学习是有着严重影响的。很多问题连教师都没能分析研究明白, 更不用说给学生答疑解惑了。

2. 精心挑选影片

教学内容的挑选对于教学效果有很大的影响, 好的教学内容自然会让学生提高学习的兴趣。在整个高校课程安排当中电影欣赏其实并不多, 也正是因为这样, 在教学内容的挑选上就更需要精心谨慎。学习欣赏电影并非只是简简单单的看一场电影, 学生要用电影里面的知识结合自己的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分析, 深刻的理解电影的意义。教师在进行电影播放之前可以给同学讲解下电影拍摄背景, 让学生在特定的环境下去感受电影表达的情感。

3. 欣赏方案设计合理

在电影欣赏教学中, 不能只一味的让学生进行观看就可以了, 在观看的过程中, 大家可以进行分析, 观看完以后可以写下观后感, 写出自己对于电影的评价。当然在电影欣赏课程当中也不能只依靠老师的介绍, 那样学生根本理解不了, 电影毕竟是需要影像和声音相结合的, 所以在电影欣赏课程中教师一定要制定好相应的教学方案, 做好计划进行教学, 效果会相对较好。

4. 增加电影欣赏途径

要想让学生掌握更多电影欣赏的知识, 仅仅依靠课堂上的讲解是完全不够的, 学校应该增加电影欣赏的途径, 让学生可以更多地了解电影的知识。博客是现在大家都比较喜欢的一种交流工具, 学校可以建立电影欣赏博客, 在博客上发布所选的教学影片, 大家可以在博客上进行更多的影片的欣赏和分析, 这对于学生的兴趣也是一个很大的提高, 学生也可以在博客上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信息技术令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变小, 学生可以直接在博客上与他人交流, 分享观赏意见。

结语:

伴随着中国电影行业的快速发展, 电影欣赏课程也逐渐进入了高校的课程当中, 学生们对于电影欣赏课程的兴趣是非常高的, 参加的人数也是很可观的。在电影欣赏教学中教师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 一定要不断地增强自己的专业性, 设计出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案, 在不断地完善中, 让教学变的更加的实用。

参考文献

[1]严爱慈.中国电影欣赏课程的教学探索[J].文学教育 (上) , 2013 (10) .

[2]严爱慈.谈高职院校《中国电影欣赏》课程的教学意义[J].文学教育 (上) , 201 1 (1 0) .

上一篇:地理技能下一篇:普通高校教学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