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舞课程教学计划

2022-09-09

好的工作计划能为我们更好的完成工作拟定方向和实现路径,帮助我们实现更好的成长,在新的阶段,让我们一起来做好计划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舞课程教学计划》,供大家参考,更多范文可通过本站顶部搜索您需要的内容。

第一篇:中国舞课程教学计划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计划

开课机构:华南师范大学理论部

主讲教师:冯夏根

职称:副教授

专业:中国近现代史

教育背景:

1、湖南师范大学硕士

2、北京大学博士

联系方式:

电话:13434340616

电子邮件:fengxgpku @126.com;fengxg@scnu.edu.cn;793360788@qq.com QQ:793360788

冯夏根的个人空间登录方式

1,网页登录:http://user.qzone.qq.com/793360788/infocenter

2,理论部网站链接登录:http://portal.scnu.edu.cn/wps/portal/sizh

点击进入:冯夏根老师的个人空间

课程排期:2010——2011学年度第二学期

课程时间:

1,星期二上午、星期三下午,面授时间

2,空中课堂:时间不限,网络互动

地点:石牌校区一教南楼30

1、20

5课程简介:

1,课程开设对象:华南师范大学一年级本科班多个专业,学生总数400余人 2,主要内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专题授课

3,公共必修课,2学分,32课时。

课程目的:

1、促使学生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进程有清晰明确的认识;

2、增强学生对中国近现代重大历史问题的分析能力。

教材: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出版

考试形式:

1,期末卷面考试

2,课程参与度(问题的深度与频率,课堂讨论的参与)

3,学期论文

学习要求

1,出勤。要求每课出勤,缺课需有正当理由并向授课教师请假。

2,自学。每次上课之前,最好自学相关课程,阅读必要的文献。

3,自我探究。以团队方式课后自主探究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

4,互动。登录任课教师的个人空间,提出问题,参与问题讨论,分享其他同学提出的问题的回答结果;

成绩评定:100分制

课堂表现及学期论文:50%

期末考试:50%

课程时间分布

第一周(2月

22、23日)

专题一:回忆与反思——中国历史纵横谈(导论)

第二周(3月

1、2日)

专题二: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与近代中国社会性质的演变

(一)

第三周(3月

8、9日)

专题二: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与近代中国社会性质的演变

(二)

课堂辩论: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是阻碍还是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

第四周(3月

15、16日)

专题三 睡狮的觉醒———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一)

第五周(3月

22、23日)

专题三 睡狮的觉醒———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二)

专题研讨:戊戌变法何以失败?

第六周(3月

29、30日)

专题四:帝制的覆灭———辛亥革命的功绩

(一)

第七周(4月5日)清明节,放假

专题四:帝制的覆灭———辛亥革命的功绩

(二)

专题研讨:辛亥革命是否搞糟了?

第八周(4月

12、13日)

专题五:碰撞中的升华———历史和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一)

第九周(4月

19、20日)

专题五:碰撞中的升华———历史和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二)

专题研讨:五四前后先进的中国人为什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第十周(4月

26、27日)

专题六:开天辟地大事变———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

(一) 第十一周(5月3日)

专题六:开天辟地大事变———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

(二) 第十二周(5月

10、11日)

专题七 惊天动地的伟业———抗日战争的胜利

(一)

第十三周(5月

17、18日)

专题七 惊天动地的伟业———抗日战争的胜利

(二)

第十四周(5月

24、25日)

专题八:两种前途的选择———人民共和国的锻造

(一)

第十五周(5月

31、6月1日)

专题八:两种前途的选择———人民共和国的锻造

(二)

第十六周:(6月

7、8日)

部分学习小组研究型学习成果汇报会及课程总结

备注:课程计划会根据形势的变化而有所调整,具体变化请同学们注意通知。

第二篇:2017中国电影史课程教学小结

南昌大学课程教学小结

一、 任课老师对试卷的评价: 本次期末考试试卷从总体来看试卷抓住了《中国电影史》作为全校二类通识课的教学目标,注重于提高各专业大学生的艺术欣赏水平及影视欣赏水平。整个试卷注重了中国电影史基础知识的掌握,让学生用学到的影视常识,去发现、体会日常电影中的各种艺术现象。但学生对中国电影史概念模糊,对中国早期电影的辉煌缺乏兴趣。

总体而言,本次试卷难度不大,题量适中,且题型设计很符合通识课的学习特点。符合教学要求,和教材做到了很好的衔接,是一份很不错的试卷。

二、 对考试结果的评价:

学生已很好的掌握了中国电影史的基本脉络,简单的影视欣赏能力也有所提高,但对具体中国影视公司发展历史的一些概念了解欠缺,特别是三十年代的“国防电影”和“左翼电影”。但总体来说,达到了应有的教学目标,普及影视常识,加强了不同学科特别是理工科学生对影视的兴趣。

三、 本课的授课特点、经验及今后的改革设想:

通过一学期的《中国电影史》的讲授,学生对中国电影史的概念、特点及历史脉络有了初步的了解。但认识不够深刻。特别是针对概念性问题,不能够回答正确,对早期中国电影影片解析能力有限。在今后的课程中应结合具体影片对学生加强训练。

第三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C1140030

课程名称: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课程英文名称:Conspectus of Chinese Modern History 总学时:22 讲课学时:20 实践学时:2 学分:2 开课单位: 人文学院 授课对象: 全校本科生

一、课程教学目的

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较好地掌握中国近现代史的基础知识,把握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线索及发展规律;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培养其正确分析历史事件、评论历史人物的能力,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二、 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了解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入侵中国及其与中国封建势力相结合给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了解近代以来中国所面临的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这两项历史任务;了解近代以来中国的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而进行的艰苦探索、顽强奋斗的历程及其经验教训;联系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国内外环境,了解中国人民走上以共产党为领导力量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紧密结合中国近现代的历史实际,通过对有关历史进程、事件和人物的分析,提高运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分析历史问题、辨别历史是非的能力。

(一)课程的主要章节

1、上编综述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1840-1919) 讲课1学时 认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及其基本特征;理解近代中国的两大任务及其相互关系。

2、第一章 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讲课1学时 了解近代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及其后果; 正确分析近代中国历次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原因和教训。引导学生加深对中国历史的了解、理解和思考。

3、第二章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讲课2学时 了解近代中国不同阶级阶层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认识无论农民战争、地主阶级的改良还是资产阶级的维新都不能实现中国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引导学生理解和思考各阶层对国家出路探索的历史作用和历史意义。

4、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讲课2学时 理解近代中国革命的必要性、正义性、进步性;

认识辛亥革命与中国历史的巨大变化; 认识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的历史必然性。引导学生理解和思考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5、中编综述 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1919—1949)

讲课2学时 认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发生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比较分析近代中国三种建国方案,认识中国共产党的方案最终成为人民的选择。

6、第四章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诞生 讲课2学时 理解中国先进分子为什么选择马克思主义;认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和体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

7、第五章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讲课2学时 认识中国共产党人是如何探索和寻求到中国革命新道路的; 理解中国革命要取得胜利必须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引导学生加深对选择中国共产党必然性的认识。

8、第六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讲课2学时 正确认识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分析中国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基本经验和意义。

9、第七章 为新中国而奋斗

讲课2学时 分析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基本经验;

理解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10、下编综述 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49—2006)讲课1学时 了解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历史进程;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的历史性成就。

11、第八章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讲课1学时 理解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 认识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12、第九章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讲课1学时 认识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早期实践中形成的理论建树;分析理解“大跃进”和“文化达革命”的深刻教训。引导学生认识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13、第十章 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讲课1学时

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的主要成就; 正确认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意义。引导学生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二)其它教学环节

1.小组讨论

2.社会实践

(三)考试权重

课程考核按百分制计分,考试采用累加式的考试办法,即课程的总成绩由以下几部分组成:

(1)平时作业 10% (2)社会实践10% (3)出勤考核10% (4)期末考试 70%

第四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大纲

总 学 时: 36 理论: 实验; 见习:

学 分:2.0

课程类别:公共必修课

前 言

课程定位与性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是2005年根据中央政治局的决定,以中宣部、教育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规定的大学生公共政治必修课程。

课程特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以近现代中国革命和建设为主题,以中国仁人志士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特别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为主线,进一步揭示近现代中国社会和革命、建设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的规律性。

课程内容: 本课程主要讲授中国近代以来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内容主要涉及: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1840-1919)、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1919—1949)、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49—2012)这三部分内容。

课程任务:是帮助学生系统地掌握中国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从而增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觉性。

使用的教材: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修订版。

教学时数与学分:总学时:36;周学时:2;学分:2.0。

教学目的:

第一,了解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入侵中国及其与中国封建势力相结合给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了解近代以来中国所面临的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这两项历史任务;懂得必须首先推翻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争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才能为集中力量进行现代化建设开辟道路,认识革命的必要性、正义性、进步性;自觉地继承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传统和革命传统,发扬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进一步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第二,了解近代以来中国的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而进行的艰苦探索、顽强奋斗的历程及其经验教训;注意比较地主买办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政党的不同的政治方案,懂得旧民主主义革命让位给新民主主义革命、资产阶级共和国让位给人民共和国的原因;认识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进一步增强拥护共产党领导和接受马克思主义指导的自觉性。

第三,联系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国内外环境,了解中国人民走上以共产党为领导力量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联系社会主义改造以后中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懂得中国选择社会主义的正确性;进一步树立“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明确观念,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

第四,紧密结合中国近现代的历史实际,通过对有关历史进程、事件和人物的分析,提高运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分析历史问题、辨别历史是非的能力。

教学内容及要求:

上编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

(1840—1919)

本编综述

风云变幻的八十年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综述的学习:

1.了解鸦片战争前的世界与中国;

2.外国入侵与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

3.近代中国的基本矛盾和面临的主要任务;

4.近现代中国的基本历史线索。

〔二〕教学内容

本综述的主要教学内容是概要掌握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基本矛盾和历史任务。

教学重点:中国社会如何演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近代中国两大历史任务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如何认识近代中国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动。

一、鸦片战争前的世界与中国

1.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与殖民扩张

2.中国封建社会的衰落

二、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与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建地半封建性质

1.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

2.封建经济和专制统治的保持

3.资本主义初步发展及其障碍

4.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动(工人阶级、资产阶级的形成等)

5.思想文化领域的变化

三、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

1.两对基本矛盾

2.两大历史任务及其关系(革命与现代化的关系)

四、基本历史线索

1.鸦片战争:近代史的起点

2.1840—1919年的中国

〔三〕教学方法与形式

采用课堂教学,运用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时数 2课时

第一章 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

1.了解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鸦片战争后外国对中国的军事侵略、经济掠夺、政治控制和文化奴役;

2.了解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3.了解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失败和民族意识的觉醒。

〔二〕教学内容

本章主要教学内容包括近代以来资本-帝国主义对我国的侵略,中国人民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以及反侵略斗争的失败与民族意识的觉醒。

重点:①了解从鸦片战争到辛丑条约的基本历史过程,认识清朝廷是如何在外来侵略的打击下,不断丧权辱国,使中国的领土与主权不断受到破坏和丧失。②了解中国人民的反抗与斗争精神及其失败的原因。

难点: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失败的原因。

第一节 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

一、军事侵略

二、政治控制

三、经济掠夺

四、文化渗透

第二节 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一、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历程

二、粉碎瓜分中国的图谋

第三节 反侵略斗争的失败与民族意识的觉醒

一、反侵略斗争的失败及其原因

二、民族意识的觉醒

〔三〕教学方法与形式

采用课堂教学,运用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时数2课时

第二章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

1.了解农民阶级、地主阶级统治集团及资产阶级维新派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2.了解洋务运动、戊戌维新运动的史实及其失败原因、经验教训。

〔二〕教学内容

本章主要教学内容包括太平天国农民斗争、地主阶级“自救”活动的兴衰以

及维新运动的进行与夭折。

教学重点:①了解洋务运动的起因、洋务派的思想、洋务运动的影响;②了解维新变法的主张及其失败原因、经验教训。

教学难点:①中国社会各派势力对于改变中国命运的认识与行动,认识洋务派、维新派、顽固派和革命派的思想主张与政治行动的意义,了解中国社会是如何艰难地转变与进步的。②各种反动势力是如何阻挠中国社会进步与发展的。

第一节 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

一、太平天国农民战争

二、农民斗争的意义和局限

第二节 洋务运动的兴衰

一、洋务事业的兴办

二、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及其失败

第三节 维新运动的兴起与夭折

一、戊戌维新运动

二、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教训

〔三〕教学方法与形式

采用课堂教学,运用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

1.了解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辛亥革命,建立了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但民主革命的果实很快就被袁世凯篡夺;

2.了解辛亥革命后孙中山领导的多次反袁斗争。

〔二〕教学内容

本章主要教学内容包括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以及辛亥革命的失败。

教学重点:①辛亥革命的意义与失败原因;②袁世凯及北洋军阀专制统治的反动统治。

教学难点:①对辛亥革命的评价;②民主共和制度难以落籍的原因。

第一节 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包括对清末“新政”的评析)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三、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

四、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第二节 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

一、封建帝制的覆灭

二、中华民国的建立

第三节 辛亥革命的失败

一、封建军阀专制统治的形成

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

〔三〕教学方法与形式

采用课堂教学,运用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时数 2课时

中编 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

(1919—1949)

本编综述

翻天覆地的三十年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综述的学习:

1.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的世界与中国;

2.了解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是压在中国人民身上的三座大山;

3.三种建国方案与两个中国命运的较量;

4.1919-1949年中国的基本历史线索。

〔二〕教学内容

本综述的主要教学内容是概要掌握二十世纪前半叶时代特征与世界大势、近代以来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以及中国共产党、国民党和资产阶级民主党派的三种建国方案。

重点:二十世纪前半叶时代特征与世界大势对中国各政治派别在政治趋向上的影响;

难点:两个中国之命运的斗争。

一、时代特征与世界大势

1.第一次世界大战与俄国十月革命后的世界

2.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与国际格局的变化

二、三座大山的重压

1.从北洋政府到国民党政府

2.外国垄断资本和本国封建经济

3.官僚资本和民族资本

4.人民的悲惨境遇

三、三种建国方案,两个中国之命运

1.三种政治力量,三种建国方案

2.两个基本的选择,两个中国之命运

四、基本历史线索

1.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2.1919—1949年的中国

(三)教学方法与形式

采用课堂教学,运用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时数 2课时

第四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一〕教学目标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

1.了解五四运动的必然性及其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历史作用与意义,认识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及中国革命运动的深刻关系。

2.了解五四运动的必然性及其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历史作用与意义,认识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及中国革命运动的深刻关系。认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必然性及其重要意义,了解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的兴起及其失败的原因。

〔二〕教学内容

本章主要教学内容包括中国先进分子举起马克思主义的旗帜、历史呼唤新型革命政党的诞生以及中国革命的新面貌。

教学重点:①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与五四运动时期的各种社会思潮与三次思想论争,马克思主义传播对中国革命的影响。②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必然性及其重要意义。③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的兴起及其失败的原因。

教学难点:①五四运动的必然性及其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历史作用与意义。②认识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及中国革命运动的深刻关系。

第一节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一、新文化运动和思想解放的潮流

二、十月革命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三、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传播与中国共产党诞生

一、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

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三、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及其意义

第三节 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一、制定革命纲领,发动工农运动

二、实行国共合作,掀起大革命高潮

〔三〕教学方法与形式

采用课堂教学,运用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时数 2课时

第五章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一〕教学目标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

1.了解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如何建立专制统治;

2.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所进行的武装革命和土地革命的历史意义;

3.了解中国共产党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

〔二〕教学内容

本章主要教学内容包括对革命新道路的艰苦探索、中国革命在探索中曲折前

进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

教学重点:①中国共产党的武装革命、土地革命、反“围剿”斗争和长征。②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

教学难点:①宁汉合流后国民党政权及其性质。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及其性质和意义。③长征精神及历史意义。

第一节 对革命新道路的艰苦探索

一、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建立

二、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

三、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第二节 中国革命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一、土地革命战争的发展及其挫折

二、中国革命的历史性转折

三、总结历史经验,迎接全国性的抗日战争

〔三〕教学方法与形式

采用课堂教学,运用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时数4课时

第六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

1.了解伟大的抗日战争的全过程,及相关重大历史事件,如国共两党在抗日战争中的表现与作用了解日军惨无人道的野蛮罪行;

2.认识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期间做出的巨大牺牲与奋斗;

3.认识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与深远历史意义。

〔二〕教学内容

本章主要教学内容包括日本发动的全面侵华战争、中国的全面抗战、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以及抗日战争的胜利。

教学重点:①抗日战争的三个阶段及其主要作战情况;②第二次国共合作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与作用;③中国人民遭受深重伤害与英勇的斗争精神,抗日战争的伟大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①正面战场的作战及其作用;②第二次国共合作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与作用。

第一节 日本发动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

一、日本灭亡中国的计划及其实施

二、残暴的殖民统治和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

第二节 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性抗战

一、中国共产党举起武装抗日的旗帜

二、局部抗战与救亡运动

三、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四、全国性抗战的开始

第三节 国民党与抗日的正面战场

一、战略防御阶段的正面战场

二、战略相持阶段的正面战场

第四节 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一、全面抗战的路线和持久战的方针

二、敌后战场的开辟与游击战争的发展

三、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

四、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建设

五、推进大后方的抗日民主运动和进步文化工作

六、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

第五节 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意义

一、抗日战争的胜利

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

三、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原因和基本经验

〔三〕教学方法与形式

采用课堂教学加讨论,运用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时数4课时

第七章 为新中国而奋斗

〔一〕教学目标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

1.认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战争的过程及其伟大胜利的历史意义;

2.了解国民党反动派在军事上、政治上、经济上走向失败的经过与原因;

3.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

〔二〕教学内容

本章主要教学内容包括从争取和平民主到进行自卫战争、国民党政府处于全民的包围中、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的最终破产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的历史性选择。

教学重点:①内战爆发的原因,内战爆发后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重点进攻到人民解放军的战略反攻、战略大决战;②广大人民与民主党派的民主运动和反内战运动;③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倒行逆施,政治经济的大崩溃,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④新中国的诞生及其伟大意义。

教学难点:①重庆谈判和1946年政协会议的重要意义;②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崩溃及其原因。

第一节 从争取和平民主到进行自卫战争

一、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二、国民党发动的内战和解放区军民的自卫战争

第二节 国民党政府处于全民的包围中

一、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二、土地改革与农民的广泛发动

三、第二条战线的形成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党派的合作

一、各民主党派的历史发展

二、中国中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团结合作

三、第三条道路的幻灭

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格局的形成

第四节 创建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

一、南京国民党政权的覆灭

二、人民政协与《共同纲领》

三、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和基本经验

〔三〕教学方法与形式

采用课堂教学,运用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时数 4课时

下编

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

(1949—2012)

本编综述

辉煌的历史征程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综述的学习:

1.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与中国;

2.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实践;

3.了解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在政治、经济、文化、外交方面的举措;

4.了解1949-2012年中国的基本历史线索。

〔二〕教学内容

本综述的主要教学内容是概要掌握二十世纪中叶时代特征与世界冷战格局、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始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践以及走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重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性成就;

难点:是探索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建立

2.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二、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新中国发展的历史阶段

2.接续奋斗的历史过程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

1.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性成就

2.历史和人民的郑重选择

〔三〕教学方法与形式

采用课堂教学,运用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时数2课时

第八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

1.了解民主革命的完成和国民经济的恢复;

2.了解和认识建国初期的中国社会性质;

3.认识毛泽东与二十世纪中国的第二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

4.掌握三大改造的特点及其历史经验。

〔二〕教学内容

本章主要教学内容包括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开始、社会主义制度:

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以及走有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教学重点:①巩固新生政权与恢复国民经济之间的关系;②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特点及其历史经验。

教学难点:①巩固新生政权与恢复国民经济之间的关系;②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特点及其历史经验。

第一节 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开始

一、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和恢复国民经济

二、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

第二节 社会主义道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一、工业化的任务和发展道路

二、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

第三节 有中国特点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

一、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二、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发展

三、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赎买政策的实施

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全面确立

〔三〕教学方法与形式

采用课堂教学,运用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时数 2课时

第九章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

1.掌握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努力及其成就;

2.认识中共在这十年中经济建设指导方针的失误和纠正“左”倾错误中的曲折;

3.总结十年建设的成就和经验。

〔二〕教学内容

本章主要教学内容包括社会主义建设有一个良好的开局、同时也遭受过严重的挫折以及在探索中取得的丰硕成果和举世瞩目的成就。

教学重点:①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努力及其成就;②中共在这十年中经济建设指导方针的失误。

教学难点:①如何正确看待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出现的失误;②“文化大革命”发生的历史原因和教训。

第一节 良好的开局

一、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开端

二、早期探索的积极进展

第二节 探索中的严重的曲折

一、“大跃进”及其纠正

二、“文化大革命”及其结束

三、严重的曲折,深刻的教训

第三节 建设的成就,探索的成果

一、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基本建立

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文化、教育、医疗、科技事业的发展

三、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国际环境的改善

四、探索中形成的建设社会主义的若干重要原则

〔三〕教学方法与形式

采用课堂教学,运用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时数 2课时

第十章 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

1.要认识思想上政治上拨乱反正和经济上调整整顿的必要性;

2.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功绩,认识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中共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3.认识邓小平与二十世纪中国第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

4.掌握中共提出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及其意义。

〔二〕教学内容

本章主要教学内容包括拨乱反正与改革开放的发端、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和巨大成就以及改革与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教学重点: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内容及其意义; ②科学评价毛泽东的历史地位。

教学难点:①如何正确看待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出现的失误;②“文化大革命”发生的历史原因和教训。

第一节 历史性的伟大转折和改革开放的起步

一、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二、改革开放的起步

三、拨乱反正任务的胜利完成

第二节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展开

一、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

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深入推进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继续推进

第三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跨世纪发展

一、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性突破

二、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跨世纪发展

第四节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一、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确定

二、 不断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

三、 奋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进到新的发展阶段

第五节 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一、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二、 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

三、 取得巨大成就的根本原因和主要经验

四、 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结 束 语

一、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

二、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曲折发展及其胜利表明,中国共产党具有自我净化和自我发展的强大生命力。

三、当前,中国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当代大学生要志存高远,脚踏实地,继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三〕教学方法与形式

采用课堂教学,运用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时数 2课时

课外实践项目

实践教学一 参观民族文化纪念地

1、内容:带领学生代表参观民族文化纪念地。

2、目的:让学生感受我国各民族对建设祖国的重要性。

3、要求:学生在参观完之后写出心得体会。

实践教学二 参观革命公园

1、内容:带领学生代表参观革命公园。

2、目的:让学生感受革命先辈在中华复兴过程中的英勇顽强和爱国主义精神。

3、要求:学生在参观完之后写出心得体会。

备注:实践教学可根据情况适当调整参观地与次数

学习参考书目

1、《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陈旭麓,上海人民出版社

2、《白银资本:重视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美】贡德弗兰克,中央编译出版社

3、《转变的中国——历史变迁与欧洲经验的局限》,【美】王国斌,江苏人民出版社

4、《清代人物传记史料研究》,冯尔康,商务印书馆

5、《叫魂》,【美】孔飞力,北京三联

6、《18世纪中国的官僚制度与荒政》,【法】魏丕信,江苏人民出版社

7、《中国历史研究法》,梁启超,东方出版社

8、《清史史料学》,冯尔康,沈阳出版社

9、《清代习惯法:社会与国家》,梁治平,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0、《清代法制导论》,【英】斯普林科尔,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1、《晚清财政与社会变迁》,周育民,上海人民出版社

12、《商会与中国早期现代化》,虞和平,上海人民出版社

13、《百年嬗蜕:中国近代的士与社会》,杨国强,上海三联

14、《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茅海建,北京三联

15、《太平天国的文献和历史》,王庆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6、《大门口的陌生人》,【美】魏斐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7、《中华帝国晚期的叛乱及其敌人》,【美】孔飞力,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8、《曾国藩集团与晚清政局》,朱安东,华文出版社

19、《同治中兴》,【美】芮玛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第五篇:《中国工艺美术史》课程教学大纲

一、大纲说明 (一) (二) (三) (四) 课程名称: 《中国工艺美术史》 适用专业:三年制高职艺术类专业 课时数量:32课时 教学性质:

“中国工艺美术史”是艺术设计学科中一门基础理论学科,是研究中国工艺美术发生、发展过程及其规律的学科,它具有系统性、实践性、理论性、设计性、人文性等综合特点。该课程是设计艺术类高职院校的必修课。

在组织课堂教学时,要充分认识该学科自身特点,并结合我院专业特色和学科层次,注意授课的普适性和专门性。即在保证基本知识点的同时,针对不同专业适当调整授课内容;在保证理论讲授的同时,利用多种有效教学手段,注重教学的直观性和生动性;在保证课堂教学的同时,组织专题讨论与课外参观调研。 (五) 教学目的:

1、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对中国工艺美术史的发展脉络、风格演变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从而能更深入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2、通过对优秀作品的赏读,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及艺术欣赏力,增加感性认识,提高综合素质。

3、通过对设计理念的分析,培养学生融会贯通的能力和思考研究的习惯,加强理论基础。并以此巩固学生的专业思想,拓宽设计思路。 (六) 教材:

田自秉《中国工艺美术简史》,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出版。因该书撰写较早,一些新的考古发现未及收录,部分内容有些陈旧,所以教师在授课中不能拘泥于教材,可以适当增删、调整。 (七) 参考资料

参考书目:

尚刚《天工开物:中国工艺美术史》,三联出版社2007年版 李泽厚《美的历程》,文物出版社1989年版

王伯敏主编《中国美术通史》8卷本,山东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编《中国美术简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田自秉《中国工艺美术史》,知识出版社1985年版

杭间《中国工艺美学思想史》,北岳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 其他资料:教师撰写的本课程讲义、教案及相关文、史、哲资料 (八) 作业与考核

作业数量:

课外作业3次

1、作业一为命题作业,范围在上课讲授的知识点里。

2、作业二为非命题作业,只给出宽泛的范围,体裁不限。 作业质量描述:

1、作业一为500字左右论文,主要是考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比较严谨。要结合具体作品,条理清晰地把问题阐释清楚。最好在此基础上,还能提出自己观点,并言之有理,论证充分。

2、作业二主要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对文化的态度、对美术史的理解、对自己所学专业的认知、对作品的鉴赏等等。学生可谈古,亦可论今;可形而上地谈文化和思想,亦可形而下地讲技法或作品;可泛谈一切艺术,亦可针对自己专业„„内容不拘一格,形式多样。没有标准答案,没有陈陈相因的“权威”观点,关键要有思想,有新意,有创造力,畅所欲言,合理充分,体现个人的综合素质和大学生的精神风貌。 考核标准与程序:

作业一20分 作业二20分 期末考试40分 学习态度20分

成绩考核应以笔试闭卷考试为主,由2次课外作业和1次期末考试组成。期末考试试题由授课教师拟出,然后交学院教务处审定。授课教师将2次课外作业和1次期末考试成绩结合学习态度,综合评定分数。

二、教学基本内容:

以时代为背景,以历史发展为主线,以作品为对象,划分主题,突出重点,由点带面地讲述工艺美术品的造型、纹饰、技法、功能及审美风格。针对设计类专业,特别侧重讲授营造的观念,阐释设计的要求和如何去设计。

1、时代背景。任何时代的政治、文化,乃至科技背景都对工艺美术的发生、发展起着主导作用。学习中国工艺美术史首先要对各时代的背景知识有一个总体把握。

2、具体作品。对工艺美术品的介绍、分析是中国工艺美术史的中心。由此,我们才能了解其造型、纹饰、技法及功能。但工艺美术的历史不仅仅是人类掌握材料技能的进步和征服自然能力增强的历史,也是人类追求和创造美的历史。人类在进行工艺美术创作的同时,不断地培育了自己的审美标准和鉴赏能力,并通过造型、纹饰、材质等物质载体表现出来。甚至,不断变化的审美标准又成为工艺美术创作的重要依据。工艺美术的造型、纹饰、技法及功能和其审美风格是互为因果的。所以,在对工艺美术品的造型、纹饰、技法及功能掌握的基础上,还应对工艺美术的审美风格作进一步的概括。

3、设计思想。在掌握了具体作品以后,还需要理解工艺美术的设计思想,这一点对设计类专业学生尤为重要。讲授中国工艺美术史绝不能仅仅就“物”论“物”,只关注造型、纹饰、技法、功能及审美风格,而应是就“物”论“人”,侧重营造的观念,应充分阐释设计的要求和如何去设计,才能与时俱进,为今天的设计艺术服务。

此外,中国工艺美术史教学不能囿于书本,既要贴近专业、服务专业,又要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和综合素质。

1、针对不同专业,将教学内容适当衍发。教学的主干内容确立后,在讲述每一时期代表成就时,将同时期其它艺术成就作辅助介绍。尤其在面对不同专业学生时,寻找学生兴奋点,将教学内容针对学生专业作不同地调整和衍发。如对环境艺术系学生,介绍建筑与室内陈设设计;对装饰艺术系学生,介绍古器物的装饰性和同时期中国绘画艺术的发展;对视觉传达系学生,介绍传统装饰纹样和构图、用色原理;对工业设计系学生,介绍造型演变及适用和审美的原则;对服装艺术系学生,介绍中国印染织绣与服装的成就;对数字艺术系学生,介绍平面性的中国绘画和装饰纹样。

2、增加人文素质内容。中国工艺美术史更应体现素质教育,要着力提升学生文、史、哲修养。在教学中,应旁涉文学、哲学、宗教、民俗等相关学科。谈古论今,博采群英,艺术产生的社会土壤、文化背景、时代特色便在不知不觉中有了更深入的阐释,文化含量大大增加。同时,中国工艺美术史也应突出情感教育。教学中加入教师的所见所闻,教师的审美思考,工艺美术史才是现代人眼中、现代社会与历史交汇积淀而成的新的人文景观。历史有了时代感和穿透力,才能变得更为可亲。

三、 大纲正文 绪论(6课时)

(一)中国工艺美术的起源与本质 (二)适用原则、材料与技术 (三)造型、装饰及其主导 (四)认识功能和审美意义 (五)时代主流与生产格局 (六)基本风貌与文明价值 原始社会工艺美术(2课时)

(一) 彩陶

1、黄河中游仰韶文化:半坡型、庙底沟型

2、黄河上游马家窑文化:马家窑型、半山型、马厂型 (二) 黑陶

龙山文化 (三) 总结

彩陶以装饰胜,黑陶以造型长。原始社会的神秘文化,代表着人类蒙昧的童年。但艺术却并不蒙昧,适用的造型,红、白、黑的色彩,丰富的装饰向今天的我们传达美感,于当时,却只是普普通通的坛坛罐罐罢了。 奴隶社会工艺美术(2课时) (一) 陶器

(二) 青铜器 (三) 总结

中国历史上的“青铜时代”,制作轩宏,令人遥想;纹饰精美,引人赞叹;风格凝重,发人深思。

封建社会工艺美术(共20课时) 春秋战国、秦汉(4课时) (一) 陶器 (二) 青铜器

(三) 漆器 (四) 总结

1、战国

清新的风气反映在青铜器与陶器上,让人从奴隶社会的凝重中解脱,眼前一亮。

2、秦汉

严谨的现实主义风格。 中国历史上最浪漫的时代,神仙思想与儒家道统糅杂,上天入地的想象与森严的秩序安然并存。 魏晋南北朝(2课时)

(一) 瓷器 (二) 总结

瓷器初创,浓重的宗教色彩和外来文明的影响。 隋唐(4课时)

(一) 陶瓷

1、 瓷器:青瓷、白瓷

2、 陶器:唐三彩 (二) 漆器 (三) 总结

自信开放的大唐盛世,雍容大度的气度美,胡风的影响亦不容忽视。 辽宋夏金(3课时) (一) 瓷器

(二) 漆器 (三) 总结

积文积弱的宋朝,工艺美术体现了文人内秀、清雅、完美的审美境界。 蒙元(2课时)

(一) 瓷器 (二) 漆器 (三) 总结

蒙古族的统治使元代工艺美术具有多大器、好繁饰的装饰特点,风格圆润浑厚。 明(3课时) (一) 陶瓷

1、瓷器

2、陶器:宜兴紫砂陶 (二) 漆器 (三) 总结 工艺美术得到全面的提高和发展。 清(2课时)

(一) 陶瓷 (二) 漆器 (三) 总结

与元代不同的是,清代虽是满族统治,但它吸收了很多汉族的传统文化,并吸纳了欧洲的一定影响。不过,清代更照顾了贵族的眼光,科学的进步带来了技术上的巨变,在后期,它的审美,流于琐碎、堆砌,甚至是有些庸俗的。

上一篇:中国文化概论学后感下一篇:找工作宣传工作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