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工艺元素

2024-05-23

传统工艺元素(精选十篇)

传统工艺元素 篇1

关键词:寿山石雕,传统工艺,现代元素,融合

寿山石分布于福州市北郊寿山村附近,寿山石开采困难,物质资源稀缺。而寿山石雕更是源远流长,不仅承载着历史的演变,还是中华艺术的瑰宝,也是文化交流的艺术桥梁。从南朝开始,寿山石雕在朝代的更迭和文化的演进中,其特有的艺术属性得到了广泛流传。近现代寿山石雕工艺相对于过往具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通过师徒之间的口传相授,寿山石雕天生丽质,收藏价值、艺术价值、观赏价值等都非常高。寿山石主要用于印章材料,从明清时期开始兴起了寿山石雕,得到了清朝历代帝王的青睐。任由文人墨客随性奏刀,朝野上下无不效仿,从而使寿山石雕形成了精致、典雅、端庄的风格,提升了寿山石雕的文化品质。随着人类不断的进步,寿山石雕以其独特的艺术属性,不断丰富,已经成了人们生活艺术品的一部分。

一、寿山石雕传统工艺内涵

(一)寿山石的纹理和质地是寿山石的标志所在,是最为出彩的部分

经过地壳运动,由火山喷发的热液与地下水中的矿物质综合作用,从而形成了寿山石独一无二的纹理和质地。在寿山石雕的传统工艺中,相石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前期准备工作。“相”是观察的意思,是挑选石头,为了雕琢成器,一块寿山石的形状如何,直接关系到寿山石雕作品的艺术形象,因此,相石就是在保持寿山石天然美的前提下,充分把握寿山石的质地、 纹理,才能进行适当地雕琢。同时,为了最大程度地体现寿山石的纹理之美和质地之润,在雕刻的时候,要尽量因材施艺,对寿山石进行观察、分析。寿山石具有独具一格的艺术魅力,层次分明,色彩富于变化。古人造器对于色彩的运用比较讲究,传统寿山石工艺主张“以苍壁礼天”“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强调“以黄琼礼地”“以白唬礼西方”“以玄磺礼北方”,寿山石色彩最为夺目,色彩丰富,因此,为了展示万物神奇变幻,古人在处理的时候将色彩的碰撞归于和谐,注重巧色妙用,从而形成了寿山石雕最为出彩的一部分。

(二)传统的雕刻工艺自成一格,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传统的寿山石雕工艺主要包括圆雕、浮雕、 钮雕三种类型。

首先,圆雕是最为广泛应用的一种。圆雕技法和寿山石的人物雕刻相契合,可以进行全方位的展现。寿山石圆雕的历史悠久,发展到清朝时期,艺术水准有了质的飞跃,技法具有了很大的超越,如在福州发掘出南北朝的殉葬品都是圆雕作品。古代寿山石圆雕作品以最简洁的笔触,遵循神行具备的原则,展现出最丰富的艺术形象。同时,通过延伸人们的视线,不管是动态还是静态的事物,都营造出立体的感官空间。特别是在塑造人物形象上,逼真、生动地刻画出了仙、佛、人物形象。并且按照严格的比例要求,在打胚的时候,更加注重作品角度和方位的统一和谐。圆雕用最鲜明、简练的形象,以精炼的技法集中深入地塑造了富有特性的典型人物,给人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

其次,浮雕是一种装饰上的雕刻技法,被雕刻艺人广为使用。浮雕具有半立体感,着重从前方位表现所雕刻的物体形象,同圆雕的立体感不同, 后方为简略雕刻,因此,一般按照寿山石料的情况进行简易的处理。明清时期,寿山石的浮雕技法主要表现为装饰性效果,其最具代表性的是寿山石砚,浮雕技法主要应用于石砚四周以及印章的方柱四面。寿山石生于岩石缝隙之间,受自然因素的影响,开采的时候无法成片进行,因此,寿山石的体型比较小,与中国传统的浮雕作品差别很大。但是受传统浮雕艺术的影响,寿山石雕自成一格,拥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作为一种小型艺术,寿山石浮雕作品讲究山石色阶分明,石面平整,外层石色雕刻景物,底层石色为衬,形成自然套色,装饰效果极佳。

再次,钮雕主要是用于印章上部的雕刻,开始是用来系结穿绳,起装饰性作用。明朝时期, 钮雕逐渐发展为寿山石雕的一种特殊品种和艺术,日渐兴盛。明清之后,雕刻内容更加丰富, 手法更加精致美观,印钮扩展为人物、博古图案等多种类型。

(三)寿山石雕的造型是思想的产物,反映了不同朝代的思想文化

造型是寿山石雕外在的艺术语言,关系着人们对寿山石雕的欣赏和对文化的理解。寿山石雕充分地反映出了不同朝代的思想文化,如唐代时期佛教传入中国,福建等地的僧人用寿山石雕刻佛像、念珠等,就地取材,作为纪念品赠与客人。而宋代兴盛俑制,闽中地区的民间大量采集寿山石雕刻古俑作为陪葬品。由此可见,每个朝代不同的文化都在寿山石雕上有着不同的反映,出产的寿山石雕造型也不同。

二、寿山石雕的传统工艺和现代元素的融合

(一)微雕与传统工艺的融合

寿山石在选材上不含半点杂质和裂痕,要绝对的精纯才会在雕刻的时候不会发生意外。 目前,微雕是一种崭新的艺术形式,在寿山石雕中,微雕的发展速度越来越迅速。早在殷商时期,微雕就已经出现在甲骨文中了,但是将微雕应用于寿山石雕还是近现代的创新举措。当代有志于寿山石创新的艺术爱好者,认为寿山石是最理想的书写用材,质地柔而易攻。因此在不断尝试中,他们在寿山石上开始进行微雕艺术的创作,把中国书法和绘画等技巧应用于寿山石雕上,最终取得了不错的成效,寿山石雕不但纤如毫发,历代名家墨迹还变化微妙。同时, 寿山石微雕的出现赋予了寿山石雕新的发展空间,是新技法创新性成果。雕刻者要具备深厚的雕刻功力,凭运笔走势和“意念”去雕刻,同时也要具备精熟的国画和书法功底,才能确保寿山石雕的整体美观。

(二)机器雕和人工雕的相结合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机器早就成了人类生产劳动的主要动力,机器逐渐取代了一些古代纯手工制作。为了提高效率,寿山石雕也不可避免地走向了机器雕刻的道路。寿山原石体积很大,在打磨上,人工处理有时会把握不够精准,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并且容易破坏、损失造型石料。 而运用机器雕刻对于石料的切割更为精准,省时省力。同时,传统寿山石雕制作工序繁杂,如打胚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还主要依靠手艺人,而现在都使用了雕刻牙机,提高了效率。目前,随着寿山石文化的不断发展,机械化、半机械化已经进入到了寿山石雕的创作中。

(三)现代元素与寿山石雕的融合

中华民族文化传承历经几千年,先辈用劳动和智慧使民族文化辉煌发展。受古人生活方式、信仰的影响,传统寿山石雕的题材大多是人物、花鸟、神佛等。而进入当今社会中,不管是在信仰还是在审美情趣上,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发展,都具有很大的差异。而寿山石雕在传统题材的基础上,造型也融入了现代新的元素, 更加丰富多彩。同时,我国人民具有明显的怀旧情结,依靠先人流传下来的经验,我们不断地创新、摸索,使寿山石雕蕴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如现在寿山石雕的造型千奇百怪,形态逼真,有栩栩如生的螃蟹,有编织的草帽,等等。

三、结语

传统元素现代艺术论文 篇2

1传统构图元素的创新

现代艺术设计关于面的整合创新。传统艺术设计当中对面的处理达到了较高的艺术水平。但是这些成果并不能直接应用在现代艺术设计当中,而是应当经过必要的加工整合才能发挥出更加有效的作用。现代艺术设计中赋予面更加广阔的功能,面的宽度和广度两个特征被充分利用起来,而且面的厚度也被充分开发出来。在现代艺术设计当中发挥着更加重要的作用。在艺术当中,面具有一定的抽象性,而现代艺术设计就是针对这种抽闲属性进行切割、重叠,赋予其更加强大的表现功能,同时也给与这些面更为丰富的视觉效果。

2传统元素的几何特性在现代设计中的创新

几何图形是现代艺术设计中一个重要元素,同时对于几何图形独具匠心的艺术处理也是我国传统构图中的一个重要应用方式。几何语言是构成主义的因子,同时也承担着更为重要的表达效果和作用。几何语言虽然在表达审美思想方面存在诸多不完美之处,但是现代艺术设计的抽象性却能够在几何图形的构成中发挥重大作用。对于一些特定的主题利用几何化的语言形态表达出更加有效的主题和作用,使其成为更加有效的基础地位,这些都为语言的成功运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这些语言也为现代艺术设计增添了更为丰富的视觉效果。因此,在艺术设计的不同阶段,应当充分结合传统元素,以及这些传统符号背后最蕴含的`意义和独特的特征。这些不同的方面应当具备更加积极的理想和现实意义。同时这些影响因素也成为影响他们关键技术的重要理论基础[2]。

3结语

传统工艺元素 篇3

【关键词】初中美术;传统与流行;有效融合;文化传承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日益推进,我国传统文化及艺术也得到了相应的传播和发展。美术是我国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美术教育也是推动我国艺术发展的重要途径。在初中美术教学过程中,有效结合传统元素和流行元素,有助于教学方式的优化创新,推动教学内容的丰富及扩展。这对于学生审美鉴赏的提升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传统元素与流行元素融合的意义

在全球化进程持续推进的时代背景下,我国正面临着传统文化、现代文化与异国文化等的有效融合。传统元素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也是我国上下几千年传承的优秀民族文化,通过各式各样的民族文化元素传达了丰富的人文寓意和中华审美情怀。流行元素则是在当前社会发展新形势之下融合了现代文化理念的现代性元素种类,富含现代文化的内涵,传达了新时代人们的思想情感和意识主张。传统元素与流行元素的有效融合,是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同时更是新时代文化的丰富和沉淀。艺术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其具有包容和开放的特征。因此,传统与流行元素之间有效和适宜的融合,对艺术文化的传承具有十分积极的现实意义。

二、初中美术教育的教学目标

在初中阶段,学生正处于人生观和价值观逐渐形成和完善的重要时期。在这个过程中加强美术教育,有助于促进学生人文素养和艺术鉴赏能力的提升。随着新课改进程的逐步推进,初中美术教育的教学目标也有了较为显著的优化和创新,对于学生的鉴赏能力、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都有了更高的要求。在初中美术教育过程中,更加注重生活化的有效融入,更好地结合实际情况增强学生的应用能力,转变传统应试教育模式。融入传统和流行元素至初中美术教育中,有助于教学形式的创新,进一步丰富教学内容,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美术学习的兴趣,从而增强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另外,传统与流行元素两者之间的有效结合也促进了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同时也促进了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有效融合。

三、传统与流行元素有效融合的策略

1.挖掘文化内涵,建立文化传承意识

美术课程具备极其丰富的教学内容,并不仅仅集中于绘画作品的鉴赏和创作上。艺术创作内容及形式都具备极强的多样性。在初中阶段,学生的知识储备和审美鉴赏能力还未发展成熟,因此教师在美术教育过程中需要针对性地挖掘文化内涵,应用极具趣味性的教学模式将传统元素和流行元素进行有效结合,激发学生对于传统文化和艺术的学习兴趣。以《格调高雅的生活品位(设计·应用)》一课为例,教师可以应用中国传统艺术元素剪纸或结艺为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了解剪纸这一古老的民间镂空艺术,体味其蕴含的美好祝福和愿景的文化意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应用剪纸艺术创作出极具现代化元素的图案,赋予这一古老民间艺术以新时代的艺术意义。通过传统元素和流行元素的有效结合,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传统文化有效传承的思想意识和观念。不拘泥于创作形式,以开放和包容的文化融合理念实现生活之美的体验、感悟、鉴赏和创作,从而提升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作能力,实现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2.融入生活化元素,发挥艺术交融魅力

针对初中美术教学而言,新课标的要求愈加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有效结合传统元素和流行元素,也需有效融入生活化的内容,将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实际与美术课程教学相互联系在一起,引导学生善于发现生活细节中的美感,更好地增强学生审美、鉴赏以及感悟美的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例如教师在进行中国结这一课程内容的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发现生活实践中中国结的运用,可以作为房间挂饰、车载挂饰、戒指、手链以及其他装饰品,在具备应用功能的同时也蕴含了吉祥如意的美好祝福之意。因此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融入生活化理念,以“为自己的父母送上亲手制作的中国结”为课程主题或者课后作业,在民族结艺的传统元素基础上引导学生融入现代化的流行元素,赋予全新的文化内涵。通过这样的教学模式,学生不再将传统元素作为遥远的艺术欣赏作品,能够将传统元素结合到现代化的生活元素之中,引导学生能够更好地体会到传统文化的内在美感。

3.加强实践教学,提升学生应用能力

在初中美术教学过程中,实践教学不仅能将学生感悟到的艺术美感内化为艺术创作,同时还能促进学生艺术想象能力和创作能力的全面提升。教师通过丰富且有趣的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到美术教育的魅力和价值所在,同时也能极大地提升学生艺术应用能力。以初中美术教学中学习服装搭配这一课程内容为例,教师可以结合现代非常流行的换装App游戏,引导学生结合美术教育的知识点自主进行服装搭配和设计,将服装设计中需要注意到的基本原理和重要知识点应用到实践创作过程之中,引导学生融入中国传统服装的民族特色至现代服装设计之中。例如可以在民族服装旗袍的设计中融入蕾丝等现代化元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教师在此过程中需发挥引导作用,在尊重学生设计理念的基础上给予针对性的指导,构建轻松的美术实践氛围。

结束语

美术教育是艺术教育的重要内容组成,在初中阶段,将传统和现代元素融合起来的美术教育,能以趣味性的方式帮助学生了解传统的艺术文化元素,有助于学生健全审美观念的形成,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从而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心理归属感,这对于优秀民族文化的传承有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少玮.初中美术教学中传统元素与流行元素有效结合的教学模式[J].考试周刊,2016.68:173

[2]周彩华.初中美术教学中传统元素与流行元素有效结合的教学模式研究[J].学周刊,2016.15:125-126

传统工艺元素 篇4

日本传统的工艺品, 自古以来就作为与民众和统治阶级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实用品而生产和使用。其中, 除土器、木器等生活用品都为前人根据生活需求和用当地材料加工以外, 很多传统工艺品, 如纺织品、陶器、漆器、金属工艺品等产品和技术, 是伴随着不断与邻国的贸易往来, 通过中国大陆和朝鲜半岛传到日本的。其后, 随着政治、经济的变化, 这些生产技术再传播到日本各地。在漫长的历史和社会发展过程中, 日本人根据各地的生活文化和风土以及当地的原材料对这些外来工艺品的生产加工技术加以改良, 逐步确立和形成了具有各地传统特色的产业而发展到今天。

日本传统的工艺品产业分为如下17大类。

1.纺织品;2.染色品;3.带、线、绳、刺绣及其他纤维产品;4.陶瓷器、瓦;5.金属工艺品;6.漆器;7.木制品 (漆器玩具类除外) ;8.竹制品 (主要材料只用竹材的制品) ;9.日本纸 (除纸加工品) ;10.扇子、团扇、日本伞、灯笼 (以纸和竹为主要材料的物品) ;11.石制品, 甲骨、皮制品 (石、王及玳瑁、象牙、皮革为主要材料) ;12.佛坛、佛具;13.乡土玩具、人形 (合节日用品、围棋、象棋) ;14.笔、墨、砚 (书法用具) ;15.日本乐器、祭祈用品、庆典用品 (神事、祭事、庆典活动等需用物品) ;16.其他工艺品;17.工艺用具、材料。

以上的17个大类, 每个大类中还有若干品种。根据日本传统的工艺品产业振兴协会的调查, 已掌握的传统工艺品和工艺用具、材料数为1127个品种。其中有国家指定的工艺品177个品种 (包含工艺用具和材料) 。

这些传统工艺产业曾经是日本战后国际贸易出口的主要产品。但是, 二次大战后, 日本积极导入外国的技术, 开始向高度工业化社会方向发展。随着工业生产的日用品的普及, 使用天然原材料以手工为主生产的传统工艺品受到很大冲击。特别在1955年以后, 随着经济快速增长, 以及人们生活方式和雇佣环境等变化这种趋势更为突出, 传统工艺品产业中出现了后继乏人和原材料难以确保等很多问题。其主要原因为:

1.由于技术革新, 工业材料革命及大众媒体的发达, 确立了大量生产、大量消费的经济结构。由此, 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 规格化、标准化、低价格的生活用品的大量提供, 在价格和批量生产方面的竞争中, 传统工艺品市场占有率日趋低下。

2.随着经济的发展, 传统工艺品生产所使用的原材料, 由于农林业的产业比例缩小而难以确保供给。

3.因道路、海港码头建设及宅地化等事业的发展, 常常会出现木材、竹材、石材、陶土等材料供应紧张。

4.雇佣环境的变化。劳动力从农林业向矿业移动。造成了传统工艺品产业人手不足的情况。再加上高学历化和就学年限的长期化, 传统工艺品产业的“徒弟制度”也随之崩溃。传统工艺品产业, 是一种以手工为中心的朴实保守的工作, 规摸小而零细, 且其工资、福利待遇、休假、工作环境、设施、退休金等雇佣条件, 对年轻人都没有吸引力。

5.在生活的西化及城市化的发展进程中, 再加上战后大众媒体的发达助长了城市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向地方浸透, 从城市到农村的每个角落, 到处都可见到塑料制的食器、容器、装饰板、钢制家具、电视机、洗衣机等家电产品。随着这些现代工业产品的普及, 日本人的生活变得与风土没有关系而日趋均质划一化了。

6.国民对生活用品的意识变化。人们对传统工艺品的关心日益淡薄。

7.战后的家族制度由代代继承的大家庭的生活样式转变为小家庭化生活。代代相传的传统的东西变得难以继承。

以上几个方面使日本战后传统工艺品产业面临种种危机。

但是, 在1965年以后, 重建传统的工艺品产业的趋势日益高涨。这是因为人们开始认识到一直受到后继者乏人、原材料难保证等困扰的传统工艺品产业, 正日益面临传统技术和技法失传的危机, 如果一旦完全丧失保存传统工艺品的基础环境, 再要恢复就极为困难。人们看到经过漫长历史岁月继承下来的珍贵的日本文化瑰宝——传统工艺品正在日益消失。正是这种强烈的危机感, 成了重建日本传统工艺品产业的要因之一。

此外.传统工艺品产业, 对地域经济来说, 历来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因而, 担负这样重要作用的传统工艺品产业的不振, 给地域经济带来了不良影响, 逐步达到了不能轻视的地步。另外, 伴随着日本经济的高度成长, 所造成的公害问题, 和城市过密化等问题的突出, 人们对日常生活中大量消费、用了就扔的机械文明进行了反思, 又慢慢地对传统的手工产品的兴趣日益增强。物品的高档化要求.也成为传统工艺品产业振兴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这样的背景下, 日本各界振兴传统的工艺品产业和地方产业的呼声日益高涨, 各政党纷纷提出振兴法案, 各都道府县和通产省都进行了民艺产业实态调查。1973年9月, 日本五个政党在第国会上共同提出了《保护传统的工艺品产业振兴法》, 并史无前例地被一致通过.该法律于1974年5月25日正式颁布施行。从此, 日本的传统工艺品产业振兴事业迎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日本对传统工艺的保护曾在1950年制定过《文化财保护法》进行无形文化财、有形文化财、民俗资料和纪念物保护, 为1974年《传统的工艺品产业振兴法》的制定奠定了基础。

从保存民族文化的观点出发, 基于50年代的《文化财保护法》的实施对策而制定“传产法”。这里要指出的是《文化财保护法》主要是从保存艺术、文化价值高的作品, 而“传产法”则是振兴为提供民众生活用品的产业对策, 这是两者的主要不同点。

基于“传统法”.由各地工艺品产地行业等组织可提出申请, 凡满足法律中所述的指定条件经过审查合格的则可作为通产大臣认定的“传统工艺品”。得到认定的传统的工艺品产地, 就后继者培养、技术及技法的提高、事业的共同化、原材料对策、开拓市场需求、质量表示等9个项目做成振兴计划, 在得到通产大臣的认定后, 则可从国家、都道府县及传统的工艺品产业振兴协会得到一部分用于进行振兴计划事业的必要经费, 来促进产地的振兴。

“传产法”制定三十多年来, 有效地防止了传统工艺产业的衰亡, 使人们重新认识到传统工艺不仅是国家和民族的象征, 同时又是21世纪必不可少的文化产业组成部分。

大量生产、大量消费, 用后就掷的大工业文明不仅造成了世界性的环境危机, 同时使世界各国的传统工艺产业受到严重威胁, 致使不少民间工艺人亡艺绝。

随着科技日新月异, 20世纪80年代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逐渐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世界的产业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电子、信息媒体、节能、环保、旅游、文化艺术等产业逐渐替代了耗能、污染的产业。人们的消费观念也发生了深刻变化, 人们由物的不足转向精神不足, 由物质消费转向精神文化消费, 人们追求少物高质量生活方式, 再次审视传统文化的价值和地位。文化产业也随之迅速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 1991年10月2日日本通商产业大臣对审议会进行了“新的传统工艺品产业的理想的状态”咨问。经反复审议的结果, 提议把传统的工艺品产业放到具有如下作用的重要产业的位置上来, 提出修正《传产法》并指出:

1.传统的工艺品产业, 必须是对满足国民生活实现富足丰裕而作出贡献的生活文化产业;

2.传统的工艺品产业, 必须是提供抓住面向21世纪新的产业发展机遇的产业;

3.传统的工艺品产业, 必须是对创造有特色, 并对振兴地方作出贡献的产业;

4.传统的工艺品产业, 必须是代表国家形象, 在世界上增强日本产业文化形象的产业。

在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重视下, 各地传统工艺产业与设计教育界、设计界、科技界和经济界等领域合作, 探索运用传统文化元素、传统的材料和技术, 创建品牌, 设计新产品, 开拓新市场, 既实现了“和”的特色, 又有时代特点, 在国际上受到关注和好评。

日本之所以高度重视日本传统文化元素, 其社会背景决不是简单地追求复古、怀旧情趣, 而是再一次向世界表明二次大战失败后的日本从自卑重新回到自信, 同时在经历了战后半个多世纪外来生活方式的影响, 人们再次认识了日本原有生活文化的价值。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有效利用日本特有的、优秀传统的价值, 是提高日本品牌的竞争力的有效战略。这里介绍的只是日本运用传统工艺中一些代表性的漆器、京都友禅等工艺元素开发设计的一部分作品。

传统工艺元素 篇5

[关键词]初中美术 传统元素 流行元素

[中图分类号] G633.9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270055

在现代社会中,美术教学得到了有效创新,逐渐引进流行元素。在初中美术教学过程中,通过传统元素与流行元素的有效结合,能够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美术综合素养。

一、初中美术教学中传统元素与流行元素结合的有效途径

(一)传统纹样与现代汉字的有效结合

在美术创作过程中,传统思想比较倾向于融入作者自身的意思,从而赋予美术作品不同的含义。通过运用现代化思想,实现新美术作品的创作,可以向美术作品赋予良好的寓意,同时能够有效以寓意元素作为基本结合点,促进学生知识概念的创新。例如,在《物品上的花廊》这节美术课的教学过程中,美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并了解传统的龙凤字样等的含义,通过这种传统的审美乐趣的有效融入,不断促进学生的进一步思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在引导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同时,将传统寓意与现代汉字构造有效结合,从而创造出震惊的美感。例如,在“飞”字图标的创作过程中,可以借助鸟的振翅飞翔动作,与汉字构造结合在一起,从而获得飘逸与富含寓意的图标,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传统图形与现代图案的有效结合

在传统的美术教学中,比较关注作品中所蕴含的作者思想感情,并注重作者自身思想的传递。这种信仰,在长期的发展中逐渐形成内涵化的图案。学生在对传统图形的深刻理解上,有效结合现代图案,可以实现创新性发展,有助于图案的内涵美的发掘。例如,在《古代雕塑艺术欣赏》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学习传统的美术元素,不断促进学生创造能力的提高。

(三)传统色彩与现代造型的有效结合

在传统美术教学创作过程中,画家多会在画作中透露自己的用色思想。美术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传统用色理念的同时,应鼓励学生对现代造型进行传统用色的创新,从而创造出优秀的美术作品。在美术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在掌握现代审美观点的基础上,分析传统用色的合理性与创新性,获得新的造型用色,从而获取良好的设计效果。

二、初中美术教学中传统元素和流行元素相结合的策略分析

现代初中美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将传统元素与流行元素有效结合,能够促进初中美术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思维定位应以美术创作规则为立足点

美术创作本身拥有其基本法则,传统与现代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标签”。在进行美术创作时,应该立足于设计的规则,所谓传统的还是现代的其实根本不用纠结,抱有这个疑问其实只是一个定位的错误。真正需要讨论的是合乎规律的或不合乎规律的元素。所谓具备“现代感”的美术创作,必然是依据创作规则所得到的结果,因此古代的元素很多都是与现代美术创作规律相悖的。硬要把这些元素应用到美术创作中去,肯定是难以自洽的,因此,在初中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将传统元素与现代元素进行良好的结合定位,立足于美术创作的规则,追求两者的自然统一,促进两者相得益彰。

(二)挖掘传统元素,进行有效改造

传统元素如果不经过改造就难以符合现代设计的规则,而一旦改造必然失去其作为“传统”的某些特征。所以取舍的难点就在于此:既保证传统元素的某些特征可以被察觉,又符合流行元素的应用规则。大多数情况下人们都试图保留被识别为“传统”的大部分特征,而在美术创作规则的问题上做出妥协。传统元素在现代作品中的运用是在剥离传统中“非现代”的部分后才得以成立的。然而其最终的表现形式依旧是以流行元素的规则为主体,这是根本的原则。而传统元素的地位往往是点缀与象征,或某种在现代手法下审美意识的体现。总之不能直接把它毫无保留地挪入设计中去。如果从视觉元素的“传统”“现代”性出发来总结的话,有关美术创作的现代性原则是确定的,而传统元素的现代化应用是暧昧的,是需要发掘和改造才能被运用到现代美术创作中。

综上所述,在初中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深入研究传统元素与流行元素有效结合的策略,主要可以通过传统纹样与现代汉字、传统图形与现代图案、传统色彩与现代造型有效融合三种不同的途径来实现。

传统工艺元素 篇6

我国是一个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 有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 因此我国的传统包装都融入了本民族的特色和文化。包装, 它是伴随着商品的产生而出现, 并且经过长期的发展才日趋完善的。对于包装的定义可以简单的说, 它是人类生存条件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对食品和生活、生产用品的储存和保护方式。

包装作为人类智慧的结晶, 广泛应用与生活生产中, 作为真正的商品包装的出现, 现已很难考证。人类最初使用树叶、果壳、贝壳等天然材料来包裹物品, 随着物质和精神文明的进步和发展, 人类创造了包裹容器。我国古代传统包装多取材于大自然的天然材料, 如木、藤、竹、草等经手工加工而成, 或采用金属器、陶器、漆器、染织物等工艺性更高的人造包装。公园前105年蔡伦发明了造纸术, 在中国出现了用手工造的纸做成的标贴。

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 包装设计推动了人类文明不断向前发挥, 时至今日, 包装不仅仅停留在保护商品的层面上, 它给人类带来了艺术与科技完美结合的视觉愉悦以及超值心里享受。

二、传统元素在现代包装设计中的运用

包装设计作为一种独立的商品文化形式, 是在现代社会才得以确立, 但包装不能抛弃它的传统文化根基。传统元素在现代包装设计中运用得相当广泛, 例如, 传统的图形符号、书法、脸谱、民间剪纸等等。

(一) 传统的图形符号在现代包装设计中的运用

传统的图形符号包括云纹、龙纹、牡丹花卉等等吉祥图案。包装的图形符号具有简单、明了的特点, 除了直观的图形表示外, 中国的传统包装图形注重迎合人们主观上向往美好生活的愿望, 多采用一些具有美好意义的图形, 这些图形可以是很直观的表现形式。如传统的龙纹曾经是我国古代帝王的象征, 体现一种至高无上的皇权, 也可表示我们是龙的传人, 龙纹本身的华丽和威武的气势能体现一种尊贵、吉祥的含义。而云纹则能个人一种吉祥如意的美好意境。这些传统元素在包装中的运用体现了中国人浓郁的人情味。传统图形符号在包装设计中的运用多体现在传统糕点、茶叶等包装中。如月饼包装, 中秋节是我国传统节日, 因此在做这类包装时传统图形的运用就显得非常合适。

(二) 书法艺术在现代包装设计中的运用

书法本身就是一种艺术, 用于包装设计时, 仅从视觉效果上说就能给人一种强烈的震撼。文字是包装设计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是最直接的销售手段。在商品包装上, 可以没有图形, 却不能没有文字, 人们总是通过包装上的文字说明来了解商品的产地、品质、使用方法等。书法既可作为品牌形象文字, 同时又具有图画的美感, 给人一种高雅的艺术气息。有人这样评价书法:世人公认书法是最高艺术, 就是因为它能显示惊人奇迹, 无色而具图画的灿烂, 无声而具音乐的和谐, 引人欣赏, 心畅神怡。林语堂先生在《中国人》一书中对中国书法做了高度评价, 他说:“书法代表了韵律和构造最为抽象的原则。……正是中国的毛笔使每一种韵律的表达成为可能。……通过书法, 中国的学者训练了自己对各种美的欣赏力, 如线条上的刚劲、流畅、蕴蓄、精致、迅捷、雄壮、谨严或洒脱, 形式上的和谐、匀称、对比、平衡、长短、紧密、有时甚至是懒惰散散或参差不齐的美。……在书法上, 也许只有在书法上, 我们才能看到中国人艺术心灵的极致”。香港著名平面设计大师靳埭强坚持以传统的水墨作为他设计的基本元素, 并且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享有很高的声誉, 他有几张运用水墨为基本元素做的奥运海报设计, 画面构图简单, 传达的意思准确, 同时又显得非常现代。目前市场上很多包装都离不开书法文字, 如白酒、食品以及各种礼品中都非常常见。在现代包装设计中我们应当把书法艺术和现代化的设计观念结合起来, 做到既保持民族特色又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才不至于被社会淘汰。

(三) 民间艺术在现代包装设计中的运用

民间艺术, 是民间艺人智慧的结晶, 是一种极其民俗、地道贴近生活的艺术。它包括门神、插画、剪纸艺术、图腾、吉祥物、实用器皿、农民画、皮影艺术、脸谱等等。民间艺术最大的特点是颜色鲜艳、造型夸张。民间艺人创作民间艺术, 他们不知道什么“流派”, 也不知什么“主义”, 满心真诚, 满纸朴素, 亦工亦写, 亦巧亦拙, 实乃设计之母, 因此民间艺术用于包装设计更能体现商品的亲和力和民族特色, 使人们更容易接受它。每到大型节日比如端午节、中秋节、春节等等, 各种节日产品琳琅满目, 总体都给人营造一种喜庆热闹的气氛, 仔细分析不难发现, 这些礼品、年货包装多采用传统吉祥的图形元素, 多运用传统的黑白红金这几种颜色, 既时尚又传统。

(四) 天然材料在现代包装设计中的运用

我国古代的传统包装多取材于大自然的天然材料, 如麻、竹、草、藤、果壳、贝壳等。我们的祖先从不知什么是包装起就用这些材料来包裹物品, 现代人在做包装设计时仍喜欢采用天然材料来做包装, 当然不一定大面积的使用, 有时只是一点点细节, 就能体现设计师的独具匠心。天然材料在包装设计中的运用也符合现代人倡导环保、回归自然的观念。一些红酒包装就运用了天然材料来对产品进行包装, 纯天然实木盒子给人一种天然、朴素感觉的, 红酒的塞子一般也采用天然材料来保存酒的香味。现在市场上各种运用天然材料制作包装的太多了, 有利用麻绳、藤编、竹子等材料制作包装, 正好迎合现在提倡环保的观念。这些天然材料成本低廉、对产品无毒无害, 容易分解非常环保, 有种回归自然、田园风格, 非常亲切, 让人对产品本身的联想也更加天然绿色。现代社会倡导环保的呼声越来越高, 天然材料在包装设计中的运用也将会更加广泛。

三、传统元素与现代包装设计的辩证关系

中国的传统包装是中华民族文化和精神内涵的一种表现形式。在如今商品经济一体化的浪潮下, 中国包装仍然应保持清醒的头脑, 继承和发扬传统包装文化, 以一种特有的独立的方式出现在商业包装中, 并唤起人们不断去关注它、了解它, 只有具有民族特色的才有可能是世界的。因此民族的传统包装, 在世界一体化的包装设计中才显得独树一帜, 成为永不褪色的潮流。

传统工艺元素 篇7

一、传统元素与流行元素融合的意义

在全球化进程持续推进的时代背景下,我国正面临着传统文化、现代文化与异国文化等的有效融合。传统元素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也是我国上下几千年传承的优秀民族文化,通过各式各样的民族文化元素传达了丰富的人文寓意和中华审美情怀。流行元素则是在当前社会发展新形势之下融合了现代文化理念的现代性元素种类,富含现代文化的内涵,传达了新时代人们的思想情感和意识主张。传统元素与流行元素的有效融合,是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同时更是新时代文化的丰富和沉淀。艺术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其具有包容和开放的特征。因此,传统与流行元素之间有效和适宜的融合,对艺术文化的传承具有十分积极的现实意义。

二、初中美术教育的教学目标

在初中阶段,学生正处于人生观和价值观逐渐形成和完善的重要时期。在这个过程中加强美术教育,有助于促进学生人文素养和艺术鉴赏能力的提升。随着新课改进程的逐步推进,初中美术教育的教学目标也有了较为显著的优化和创新,对于学生的鉴赏能力、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都有了更高的要求。在初中美术教育过程中,更加注重生活化的有效融入,更好地结合实际情况增强学生的应用能力,转变传统应试教育模式。融入传统和流行元素至初中美术教育中,有助于教学形式的创新,进一步丰富教学内容,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美术学习的兴趣,从而增强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另外,传统与流行元素两者之间的有效结合也促进了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同时也促进了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有效融合。

三、传统与流行元素有效融合的策略

1. 挖掘文化内涵,建立文化传承意识

美术课程具备极其丰富的教学内容,并不仅仅集中于绘画作品的鉴赏和创作上。艺术创作内容及形式都具备极强的多样性。在初中阶段,学生的知识储备和审美鉴赏能力还未发展成熟,因此教师在美术教育过程中需要针对性地挖掘文化内涵,应用极具趣味性的教学模式将传统元素和流行元素进行有效结合,激发学生对于传统文化和艺术的学习兴趣。以《格调高雅的生活品位(设计·应用)》一课为例,教师可以应用中国传统艺术元素剪纸或结艺为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了解剪纸这一古老的民间镂空艺术,体味其蕴含的美好祝福和愿景的文化意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应用剪纸艺术创作出极具现代化元素的图案,赋予这一古老民间艺术以新时代的艺术意义。通过传统元素和流行元素的有效结合,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传统文化有效传承的思想意识和观念。不拘泥于创作形式,以开放和包容的文化融合理念实现生活之美的体验、感悟、鉴赏和创作,从而提升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作能力,实现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2. 融入生活化元素,发挥艺术交融魅力

针对初中美术教学而言,新课标的要求愈加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有效结合传统元素和流行元素,也需有效融入生活化的内容,将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实际与美术课程教学相互联系在一起,引导学生善于发现生活细节中的美感,更好地增强学生审美、鉴赏以及感悟美的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例如教师在进行中国结这一课程内容的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发现生活实践中中国结的运用,可以作为房间挂饰、车载挂饰、戒指、手链以及其他装饰品,在具备应用功能的同时也蕴含了吉祥如意的美好祝福之意。因此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融入生活化理念,以“为自己的父母送上亲手制作的中国结”为课程主题或者课后作业,在民族结艺的传统元素基础上引导学生融入现代化的流行元素,赋予全新的文化内涵。通过这样的教学模式,学生不再将传统元素作为遥远的艺术欣赏作品,能够将传统元素结合到现代化的生活元素之中,引导学生能够更好地体会到传统文化的内在美感。

3. 加强实践教学,提升学生应用能力

在初中美术教学过程中,实践教学不仅能将学生感悟到的艺术美感内化为艺术创作,同时还能促进学生艺术想象能力和创作能力的全面提升。教师通过丰富且有趣的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到美术教育的魅力和价值所在,同时也能极大地提升学生艺术应用能力。以初中美术教学中学习服装搭配这一课程内容为例,教师可以结合现代非常流行的换装App游戏,引导学生结合美术教育的知识点自主进行服装搭配和设计,将服装设计中需要注意到的基本原理和重要知识点应用到实践创作过程之中,引导学生融入中国传统服装的民族特色至现代服装设计之中。例如可以在民族服装旗袍的设计中融入蕾丝等现代化元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教师在此过程中需发挥引导作用,在尊重学生设计理念的基础上给予针对性的指导,构建轻松的美术实践氛围。

结束语

美术教育是艺术教育的重要内容组成,在初中阶段,将传统和现代元素融合起来的美术教育,能以趣味性的方式帮助学生了解传统的艺术文化元素,有助于学生健全审美观念的形成,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从而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心理归属感,这对于优秀民族文化的传承有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少玮.初中美术教学中传统元素与流行元素有效结合的教学模式[J].考试周刊,2016.68:173

[2]周彩华.初中美术教学中传统元素与流行元素有效结合的教学模式研究[J].学周刊,2016.15:125-126

传统工艺元素 篇8

一、传统元素与流行元素相结合对初中美术教学的必要性

美术是艺术的一种形式,是对美的一种感受和表达,因此学习美术最重要的是学生的主动性、自发性。目前全球一体化程度提高,各地文化交流增多,年轻人容易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而初中学生更是年轻人的主力军,所以在文化选择时会倾向于具有流行元素的文化。

我们可以通过运用融合传统元素和流行元素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学习绘画技巧时深入理解美术文化内涵,达到美术教育目的。同时,将流行因素糅合在传统美术教学中,能够丰富传统文化内涵,吸引学生进一步去了解中国美术文化的历史发展进程,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成长。由于学生更容易受到流行文化的吸引,所以通过传统文化与流行文化的结合,更能拓展学生的创作视野,激发学生的美术创作激情。初中学生正处在身心脑快速发展的时期,流行元素正是顺应了初中学生对现代文化的需求,而与流行因素相结合的传统美术课堂,更能深度发掘学生的创作才华,同时也能丰富课堂内容,以达到教学目标。例如,在学习(荷兰)霍贝玛的《林间小道》时,我们可以让学生自由发挥,找出该画与现代流行文化的共同点,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对作品进行重点赏析、评价。

另外,这种流行文化与传统美术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也是对初中教学模式的丰富与拓展,使美术创新的方式更加多元。例如,在美术课堂上学习中国传统美术时,可以运用水墨画的材料,画出带有现代流行元素的画作,鼓励学生进行美术创作,发掘学生的美术天赋。

二、融合流行元素和传统元素的方法

传统元素和流行元素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并不仅仅是二者的简单叠加,而是有其自身的运用方法。首先,每个学校都具有一定特殊性,不能一味地全盘照抄,应该发展多元化教学模式,根据自身特点制定一套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适当地融入流行美术文化元素。对此,我们可以开展美术教学讨论会,师生围绕美术课堂教学模式的话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提出不同的教学方案。通过对美术教学的探究,不仅可以使学生的想法充分表达出来,也有助于美术课堂的发展。例如,《蓝天之美》这节课,首先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交流和讨论,蓝印花布具有浓郁的民族地方特色,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是劳动人民汗水与智慧的结晶。但是,在科技与经济日益发展的新时期,民族文化大融合,经济也向着更加多元化的方向发展,那么对于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扬则带来巨大考验。鉴于此,教师可以将“如何能够将这些文化更好地流传下去”作为讨论的主体,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在讨论过程中,激发学生美术创作的热情与信心,让每个学生把自己的想法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分享,以营造一种浓郁的学习创作氛围,让学生在独立思考中渐入美术学习佳境。

另外,将两种不同的文化元素进行融合,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习传统美术文化,也能让他们接触到更丰富的流行元素,教师应当加以正确引导,给学生传递正面积极的流行文化,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例如,教师可以安排小组活动作业,指导学生自主结合传统美术与流行美术文化特点,在课堂上展示小组作品,倾听学生的想法和创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两种美术文化的异同。

美术作品的好坏没有标准界限,在结合两种文化元素之后,我们应当以更多面的视角去解读、评价美术作品。同时,教师和学生可以共同对美术作品进行赏析,说出自己的直观感受,得到不一样的作品评价。当然,教师也可以指引学生先从中国传统美术角度去分析作品,再从现代流行文化视角出发,进一步拓展学生的美术文化思维,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投入美术课程的学习当中,进而不断提高课堂效率。

三、从初中美术教学实施案例出发,实现传统元素与流行元素的融合

美术学科,最大的特点就是学生可以自学,而且自学效果较好。可以说,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应该把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作为重点,同时结合美术教学目标,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及参与研究和谈论,将传统元素与流行元素进行有机结合。例如,作品《和谐》的创作,这一作品主要是一双泥塑鞋。在创作过程中,将鞋的两侧都进行了个性化设计,一侧绘画了代表吉祥的荷花,并在此基础上将传统元素与现代流行元素相结合,将鞋的另一侧绘画上现代品牌“耐克”的运动标志,荷花与耐克标志分别代表了传统与流行的两种元素,在这一作品中充分将两者进行有机结合,让作品既保留了传统文化色彩,又注入了现代流行元素,促进了美术教学方式的转变,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使学生在作品创作过程中加深了对我国传统美术文化的认知与理解,将传统元素与现代流行元素相融合,就形成了新兴的美术文化形式。

四、结语

传统工艺元素 篇9

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从遥远的新石器时代到今天, 不乏珍贵的艺术品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从古到今, 民族文化一直充当着文化宝库中不可或缺的角色, 它一直影响着中国艺术的流派发展的走向。民族文化一直融入着中原, 而现在的少数民族文化却保存着最具有特色和代表性的一面, 各民族之间也有着相似性, 因为民族之间交流中会相互影响和吸取。学习和研究少数民族的工艺对自身思维意义重大而深远。下面我就壮族, 苗族, 高山族等少数民族的服饰、建筑等几个方面谈谈他们工艺美术特点。

据史料记载, 从隋唐的尉迟乙僧, 到丝绸之路中中国的陶瓷和西域的文化交流, 再到敦煌莫高窟, 从宋朝宣和画谱起, 我国古代把民族文化称为“番族画”。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国家, 明代隆庆《岳州府志》也载:“沅澧流域, 其俗信鬼而好祀, 其祀必使巫觋作乐歌舞以娱神。”清代《甄氏族谱》对武陵源一带的宗教信仰也作了记述:“其俗信巫尚鬼, 事向王、公安等神, 以宿晨傩愿为要务, 敬巫师, 赛神愿, 吹牛角, 跳仗鼓……”《慈利县志》记载说:“大庸所崇山外屏, 少见天日, 又性忍, 刺肤血以事神者, 千百成群, 甚可笑也。”这正说明了我国古代宗教对于少数民族的重要性, 正因如此, 现如今的少数民族文化和艺术都于宗教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元素或图腾, 而又是独一无二的。

二、少数民族的民俗文化和工艺美术

说起壮族, 我会把刘三姐的形象作为映入脑海的第一印象。以刘三姐作为代表的壮族有着鲜明的特色, 特别是可以代表南方的少数民族的服饰和壮族的能歌善舞。壮族喜欢的服饰和配饰的颜色以红色、蓝色为主, 也会有橘黄、紫、黑等颜色加以辅助。壮族对自己民族的信仰十分虔诚, 所以内容非常多且抽象, 人们想象中的牛鬼蛇神、瑞兽麒麟, 和佛祖神仙, 大到宇宙, 日月星辰, 大地万物, 江河湖海, 人间各色各物;能歌善舞的壮族对乐器的制作很讲究, 歌舞用的是马骨胡, 铜鼓, 腰鼓和装嫪等, 在这些乐器上必然有着特有的民族元素, 尤其善长雕刻, 在这些乐器上都有精致的雕刻和织绣工艺, 线条自然粗狂, 结构缜密, 思维清晰。

作为同样位于南方的少数民族, 苗族和壮族互有相似, 但也有自己的鲜明的特点。苗族的工艺处处能看到关于巫术的影子。苗族有着不同的图腾的传说, 苗族中部崇尚枫树, 而中部因为“神母犬父”的故事而以“盘瓠”的神犬作为图腾, 因而苗族的织锦和银饰也都具有这样的美术元素。日常的装饰有织锦、竹编、马尾斗笠、银饰、泥哨、挑花。苗族的挑花工艺在苗族的女性服装上的领口、袖、背心和裙边都有明显的体现, 挑花的线有:深绿、浅绿、玫瑰白、大红、水红、紫红、深蓝、大黄、橙黄等。因为苗族崇尚巫术, 故其工艺美术元素内容都是涉及到花草、虫、鱼等动植物。苗族配饰的花纹较多像几何纹样, 大多的图案拼凑成完整的图案, 构图呈对称形, 挑花的设计图案大多比较抽象, 甚至有的图案只是交待出了基本形态, 有的表现了基本的特征。

早在宋代范成大的《桂海虞衡志》中写到:云南彝族的髹漆技艺;到清代时彝族漆器工艺已经有了“嵌漆”“描饰”“罩明”“质色”“金漆”“隐花”等工艺, 彝族的皮胎漆葫芦是髹漆的代表之作, 现在保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彝族漆器种类多种多样, 都有餐具、酒具、兵器、法器等。制作的漆器工艺的材质由木、皮、竹、角、竹木、皮木, 牛角、猪蹄, 按照事物原本的形状用锅灰、石黄、朱砂;再将土漆调成黑、黄、红经过锯、刨、磨、粘等工艺磨制漆绘而成。彝族的银饰常采用阴刻、楼空、镶嵌等工艺, 最常见的是小巧精致的银碗和各种酒器。银质饰品中的背饰是用一长方红色底色, 以日月形银片镶嵌。

高山族是我国宝岛台湾的土著民族, 他们远离着中国大陆远离着中原文化, 由于高山族地理位置处于亚热带, 植被都是茂盛高大的特点, 所以高山族的工艺制作的原料以及灵感都来源于当地的特有的地域特色。高山族的工艺美术主要有纺织、竹编、藤编、刳木、雕刻、削竹和制陶等, 高山族中排湾人, 鲁凯人、雅美人木雕艺术颇为精湛, 尤其是刳削工艺, 雕刻工艺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更为普遍。有圆雕、浮雕, 线雕、镂雕、空雕工艺。高山族的绘画元素有人物、动物、花卉等雕法细腻而又准确钢劲, 形象生动具有自然美。排湾人的雕壶、屏风和雕板等生活用品, 工艺细致而巧妙。高山族的建筑中雕刻也同样匠心独运。祭祀的灵屋柱子上的纹样, 更是赞口不绝。高山族的首饰雕刻也独有特色, 高山族冠饰是曹部族的冠饰, 将羽毛插在皮帽上。高山族的金属工艺品中高山族的砍刀尤为出名。以为台湾是位于亚热带, 植物比较粗壮高大, 流行于高山族。砍刀的形制多种多样长短不一。刀把和木制刀鞘制作工艺精致有致, 它的工艺美术的元素有的直接用整条蛇纹雕刻而上, 有的将人纹并列配以点、线、三角等几何形纹饰, 有的或用贝饰镶嵌。高山族的胸饰也流行于台湾省高山族民间之中。一种是以草或布料编成的上缀以宝贝, 下悬链袋胸带或是以贝珠、玻璃珠、烧珠、珊瑚穿缀而成的胸链。

我国的民族文化中的工艺美术品各有特色, 其中的美术元素也是各自不一, 学习和研究探索少数民族的文化特色对于艺术创作灵感和思维有着深远的意义, 这些“原生态”的艺术是我们不可多得的财富。

摘要:在美术作品的创作构思过程中, 创作需要的风格元素的方向必不可少。中国的民族工艺就富含着许多丰富的特有的艺术元素, 这种元素会给人带来醒目而又亲切的感觉, 有种返璞归真的自然感, 把这种丰富的民族工艺美术元素融合在自己的作品中, 会把自己的作品升华到另一个层次。壮族、苗族、彝族、满族的工艺元素特点都非常鲜明。正是这种特有的民族文化吸引着一带另一带人去研究和探索, 因为这种艺术所具有的神秘感是无可替代的, 特别是表现民族民间的题材创作中意义重大而深远。

关键词:少数民族文化,民族工艺美术元素,服饰配饰

参考文献

[1]李砚祖.面向未来的传承——台湾工艺美术的发展和研究状况.[J].装饰.1998 (05) .

[2]张煜.纯美术与工艺美术[J].东华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4 (03) .

[3]左汉中著.中国民间美术造型[M].湖南美术出版社, 2006.

[4]钟茂兰, 范朴编著.中国少数民族服饰[M].中国纺织出版社, 2006.

中国传统民族动画审美元素分析 篇10

关键词:传统民族动画;审美元素;美学

一、中国民族动画发展背景

动画艺术作为影视艺术中一个独特分支,它一直以生动直观的艺术形式表达着自己,也从未停止过发展的步伐,不断地创新以满足观众的审美需要。在1949年至1965年这一历史时期,中国动画艺术得到稳定的发展,动画形式由黑白片转向彩色片,千年文明的中国历史的文化沉淀又使得中国动画蕴含着特有的中国审美风格,在表现手法上众彩纷呈。例如1958年运用剪纸艺术创作的动画《猪八戒吃西瓜》,1963年运用的以水墨画形式创作的动画《牧笛》,1964年受到京戏脸谱启发的动画《大闹天空》,除此之外,还有像壁画,木版画等一些传统文化形式也被逐渐融入中国动画,这都为中国动画乃至世界动画的艺术河流汇聚了新鲜的源泉,让中国动画发展获得了第一次繁荣。1979年到1989年,中国动画片重新对传统文化与影视艺术进行融合,推陈出新,最终引领了第二个繁荣。

中国动画发展离不开中国历史文化背景。两千多年的儒家文明思想,已灌入每一个国民的血脉中。儒家的“中和观”和“救世观”在民族动画中体现的较为突出。例如1979年中国第一部彩色宽银幕动画片《哪吒闹海》,影片的结局设置为龙王战败并被钉在了火尖枪上化成一根盘龙柱,并没有设置为“坏人”一定生命灭亡,从而体现了一种宽恕的道义,体现了儒家痛而不悲,哀而不伤的中和观。又如1986年由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出品的13集动画片《葫芦兄弟》,七个葫芦兄弟时刻保护家人和黎民百姓的安危,不惜生命勇敢地与蛇蝎妖精作斗争,展现了七兄弟除恶扬善,正邪两立的救世精神。

由此看来,中国传统文化深深影响了中国动画的定位,“寓教于乐”的思想教义一直深入中国动画的思想核心。

二、中国民族动画的选材

动画作为影视艺术中表现形式最为生动、直接和灵活的一门艺术,在题材选取上就显得尤为重要,同时,题材的选取也引领着动画整体的审美风格导向。

(一)民间文学的影响

纵观中国动画发展史,中国动画从萌芽探索时期开始就青睐取材于中国民间传说、寓言典故、戏剧折本或是古典小说。中国动画喜爱取材民间文学,其动画作品也不乏通过民间文学改编而来的。例如,由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改编而成的动画《大闹天宫》、《铁扇公主》等;由敦煌莫高窟257洞内壁画《鹿王本生》故事改编的动画《九色鹿》;1998年,就连美国迪斯尼公司都将眼光投向了中国民间故事传说《花木兰》,打造了富含中华文化的动画片《花木兰》。可以说,中国民间文学对于动画剧作来说有着重要的影响。

(二)戏剧艺术的熏陶

历经八百个春秋流传至今的戏曲艺术是中国传统艺术中的瑰宝,戏曲中千姿百态的人物造型、曲折婉转的故事情节、气象万千的社会风俗、紧凑动人的音乐编排、直观生动的表演方式都蕴含着传统民族道德标准和审美思維表现模式,更对中国动画剧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广大观众对传统戏剧有一定的审美需求,民族方言文化的多样性,让观众对于传统戏曲做到了雅俗共赏。很多早期的国产经典动画也都借鉴了中国传统戏曲元素,获得了世人的赞赏,并曾经创造了中国动画的辉煌。备受世界瞩目的动画片《大闹天宫》就是借鉴戏剧艺术的成功范例,是中国电影史上公认的最具民族特色的优秀影片之一。孙悟空等角色都借鉴了戏剧表演中的脸谱,孙悟空蜜桃脸、绿叶眉尽显表情的丰富生动,黄色圆毡帽和腰间虎皮裙彰显悟空活泼独特的性格,整个造型机灵可爱又诙谐生动。在音乐效果上,动画大量运用民族音乐和京剧乐曲,使得作品饱含民族风格,蕴含浓重中国风味。

三、中国民族动画的角色设置

动画的角色设置是动画艺术的灵魂,角色性格和角色造型的完美统一才能成功的塑造好动画角色。

(一)类型选取的神话意识

由于中国历史文化的影响,中国民众对神话人物存在深深地膜拜性,神话题材动画片对神灵的重现,会引发民众心底对于神话角色形成崇拜,这种崇拜不是迷信盲从,而是一种对美好生活的心灵寄托。究其原因,其一是拟人化的虚构角色充满神秘色彩,运用虚构空间来表现现实生活,能让观众得到强烈的感官体验。其二是受中国长期以来传承的儒家文化影响,神话角色根深于中国社会背景环境,其代表的正义、公平、善良、奉献精神,是中国自古以来所倡导的中国精神。

(二)性格塑造的民族意识

民族性的创造最容易被本民族所接受,所以说民族性是艺术创造的源泉。中国动画在创作实践的进程中,角色设置具有浓厚的民族性特点,它包含了人们对民族文化的深厚情感。纵观中国动画发展史,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动画进入初步发展阶段,其动画角色设置都脱离不了民族性。

四、中国民族动画的视听呈现

中国民族动画在视听的表现上,主要体现在意象与意境的融合,审美概念的运用以及民族音乐的表达。

(一)意象与意境的融合

中国传统艺术向来追求意境美,对于意境的艺术追求是中国动画的最重要的美学特征之一。意境代表着最为典型的东方思想哲学,描述景烘托意,力争“情景交融”。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王国维追求用真实的景物与情感来表现诗词。中国动画亦是如此,“诗情画意”依靠意境的画笔笔墨生香。上海电影制片厂出品的水墨动画片《牧笛》,全片以牧童,笛子,水牛为主要意象概念,以牧童寻牛和悠悠笛声分别构成明暗两条线索,短短20分钟却为观众展现了上百幅意境优美的中国水墨画。牧童梦中寻牛,询问山间偶遇的童子,童子笑吟吟遥指远方的画面不禁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的诗情,小桥流水、牧牛漫步、崇山竹林、飞瀑直流、夕阳西下,一幅幅的优雅水墨画就这样展现在观众眼前。该片意境和意象的完美结合可以说是巅峰的展现。

(二)审美概念的运用

中国文化的发展离不开儒释道的影响,富有民族性的中国动画便形成了独特的审美形态,从而结晶成了特殊的审美角度。在审美概念中,以道家文化为内涵的“飘逸”和以禅宗文化为内涵的“空灵”体现的较为突出。

在审美范畴中,“飘逸”的精神内涵讲求的是精神的自由超脱,是一种庄子精神的“游乎四海之外”的洒脱与和谐。动画艺术里的水墨艺术便追求于这种审美精神。水墨艺术的韵味和情感让中国千年以来的文人墨客追随和热爱,也让世人为中国文化所敬仰和惊叹。它运用墨和水的融合渲染,運用墨色的虚实浓淡来描绘意象,在浓淡五色中意象与意境完美结合,塑造出与大自然充分和谐统一的大境界。比如水墨动画片《牧笛》中的牧童和水牛这两个意象:牧童骑牛从远方缓缓走来,水墨的“留白”手法让角色更加传神。在意象的表现上,水墨艺术的虚实结合简练流畅,笔墨间使得意象运用十分传神并富有生气。

“空灵”这一审美形态在中国民族动画的体现上也是随处可见,此处的“空灵”,蕴含的是禅宗“悟”的文化内涵。例如1981年的壁画动画《九色鹿》中,动画将意象设置为一只九色神鹿,而九色神鹿是起源于公元前2世纪印度,佛陀前世转生行善的善兽之一。公元前后佛教传入中国,九色神鹿也就自然成为中国佛教文化的一部分,它代表着善良、正义、纯洁和无私,造福着万方百姓。片中九色鹿便是佛陀的化身,它拯救苦难大众,以大慈大悲的菩提心面对世间万物,人们受益于他,感恩于他,同时又敬畏于他,这便是禅宗的悟。人们从这种感悟和体验中,获得一种纯粹的喜悦,如此的禅宗和禅悦就是空灵。

(三)传统民族音乐运用

中国动画在音响表达上,不可或缺的便是传统民族音乐的加入。民族音乐的加入更符合国人的音乐审美,在动画中起到渲染气氛,丰满人物,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也加强中国动画的民族艺术气息。代表着“中国之声”的竹笛、萧、二胡、古筝、扬琴、琵琶等民族乐器便是中国传统民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1963年,被称为中国美术电影界配乐高手、深谙民族音乐的作曲家吴应炬担任水墨动画《牧童》的配乐,他将动画的墨色江南画面配以竹笛为主的悠扬旋律,诗情画意和音乐旋律搭配的和谐而统一,深沉、悠扬、空灵融为一体。因而此片一经推出,美国记者便称其为“在中国听到的最美妙的音乐”。1979年,中国第一部彩色宽银幕动画长片《哪吒闹海》问世,著名作曲家金复载选用琵琶、竹笛、古琴、古筝等民族乐器演奏其背景音乐,还加以古乐器编钟配乐,烘托出了厚重的历史感,赢得观众一致好评。

另外,中国民族音乐的一个分支便是传统戏曲。在中国动画中,戏曲的应用十分广泛。比如在动画片《骄傲的将军》中就大量运用了中国戏曲,著名作曲家陈歌辛担任《骄傲的将军》的背景音乐制作,动画的开篇就是一段京剧曲牌,将军出场时昂首阔步,一步一顿和着背景戏曲“锵锵锵”的锣鼓节拍,所有的人物语言也都是戏曲唱词的表现,这都属于戏剧行当中净角的表演手法,体现了明显的京剧唱腔风格。动画以锣、鼓为主要传统打击乐器,锣鼓点与人物动作紧紧相扣,整部动画影片充满了传统民族戏曲风格,散发着传统戏曲的魅力。

1949年至1989年,可以说是中国民族动画发展的巅峰时期,无论是题材选取,角色设置还是从视听呈现,审美概念运用,都能体味出大量独特的审美元素,这都使得中国民族动画很快地在国际上取得了不凡的地位。

上一篇:静态收益博弈下一篇:小波变换阈值降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