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传统工艺美术教育论文

2022-04-22

新世纪传统工艺美术教育论文 篇1:

“三维协同”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

摘 要: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工艺美术专业进行了“三维协同”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研究,高职、中职、非遗传承基地(工艺美术相关行业企事业单位)三维协同,在招生模式、教学资源、学生培养方面实施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工艺美术专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关键词:工艺美术;人才培养;非遗传承;三维协同;高职

作者简介:胡成明(1970-),男,江西泰和人,宁波职业技术学院艺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艺术设计。

基金项目: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中高职一体化培养传统工艺美术传承与创新人才的模式研究”(编号:jg2015276),主持人:胡成明。

工艺美术是一个和社会生活、经济发展密切联系的专业门类,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一类。把传统工艺美术精神和元素融入现代艺术设计,把现代艺术设计理念和现代技术植入传统工艺美术,是传统工艺美术在继承的基础上获得发扬光大的必经之路。高校“能为工艺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鉴定、评价、研究、保护与规划、教育传承普及、专业管理人才培训等方面提供最佳平台,这也吻合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传承与发展的需求”[1]。加强中高职教育衔接、与非遗传承基地合作,是培养传统工艺美术人才的有效途径。

一、传统工艺美术人才市场需求与培养现状

在城市化的进程中,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大量消失,为了抢救和保护这些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国家和地方陆续采取了一些保护措施,比如出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建立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资助国家级传承人、颁布中国传统村落名单等等。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不是一朝一夕,而是一项长期的工作。目前,宁波从事工艺美术的技能传承人年龄都已是50-70岁,可以说近三十年来宁波的工艺美术技能人才培养是一个短缺,已经是断层现象,多项市级、国家级“非遗”项目传承即将面临后继无人。

传统工艺美术人才主要采用“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培养。当前这种培养方式已面临合适的继承人难觅,传统工艺面临失传的困境。部分中职学校已开设工艺美术相关专业,但由于受学习时间限制,中职在技能传承上就业讲究短、平、快,并不太讲究文化传承,在职业精神培养方面讲究眼前利益,缺乏终生职业的素质培养。传承、发扬传统的工艺美术和现代艺术设计特色产业,依托工艺美术职业教育,培养大量高素质技能人才已刻不容缓。如何兼顾传承技艺与非物质文化,是人才培养过程需要仔细探索的问题。宁波职业技术学院艺术学院从2015年开始招生新设立了工艺美术专业,研究和实践了中高职一体化工艺美术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取得了较大的成就。

二、工艺美术人才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要求调研

笔者选择了宁波4家较有代表性的工艺美术相关企业进行调研,请企业人力资源负责人列举出从事工艺美术岗位所需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

(一)企业对工艺美术人才专业能力的要求

调研发现,企业需要的专业能力包括专业软件(Flash、3dsmax、CAD、Coreldraw)的操作能力、造型能力(泥塑、泡沫、石蜡等)、美术绘制设计能力、包装设计与制作能力、书画装裱能力、工笔绘画能力、传统工艺制作能力、工艺装饰品制作能力、工艺美术理论知识、工艺品设计能力等多个方面。其中,对专业软件操作能力、工艺品设计制作能力、包装制作与设计能力的要求最高。

(二)企业对工艺美术人才职业素养的要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文化水平的提高,对公司产品的要求不断的提高,企业只有不断提高员工的素质要求,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调研发现,企业对工艺美术人才职业素养的要求比较全面,具体包括良好的道德品质、诚信意识、团队意识、法制意识、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较强的综合分析问题能力和良好的身心素质等多个方面。其中,对道德品质、团队意识、诚信意识、语言表达能力、身心素质等要求最高。

总体来说,企业需要具备设计制作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交流沟通能力且综合素质高的工艺美术专业人才。

三、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三维协同”培养人才的实践探索

三维协同的“三维”指的是高职、中职、非遗传承基地(工艺美术相关行业企事业单位)。宁波职业技术学院通过中职学校工艺美术专业(例如宁海一职高、宁波甬江职高等)与笔者所在学校工艺美术品设计与制作专业开展中高职衔接办学,在两个教育层次之间,通过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计划、课程建设、教学内容、教育体制等方面相互承接,达到相对分工且不重复浪费的一种有机结合状态,两者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互为条件,互为补充,从而实现较高的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非遗传承基地(工艺美术相关行业企事业单位)为高职、中职的工艺美术专业提供师资力量、教学设备、实践基地等,形成三方联动,三维协同。

(一)中高职协同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根据实地调研论证,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与中职学校共同研讨专业定位,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面向工艺品设计与制作和工笔商品画岗位群,培养适应社會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使其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具备与本专业技术领域相适应的文化水平与素质,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具有本专业相关领域工作的岗位能力和专业技能,具有一定可持续发展能力,既能从事各种艺术绘画类工作,又具备工艺品的制作能力的技术技能人才。其中,中职阶段以培养工艺美术岗位的基本操作技能为主,包括培养初步的造型能力、美术绘制设计能力、包装设计与制作能力,掌握一定的工艺美术理论知识,能够熟练使用一种专业软件,并了解其他相关专业软件的基本操作。高职阶段在中职阶段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专业软件操作能力、造型能力(泥塑、泡沫、石蜡等)、美术绘制设计能力、包装设计与制作能力、书画装裱能力、工笔绘画能力、传统工艺制作能力、工艺装饰品制作能力、工艺品设计能力等,并加强工艺美术理论知识的学习,重点加强学生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中高职全程渗透道德品质、诚信意识、团队意识、法制意识、人际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综合分析问题能力和身心素质培养,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

(二)中高职联合招生解决生源问题

从工艺美术专业招生情况来看,中高职一体化招生体系是非常有利于这个专业发展的。高职工艺美术在招生方面并不具备太大的优势。工艺美术专业不是热门专业,就业岗位范围比较狭窄也是导致招生困难的一个部分。工艺美术专业属于小而精的专业,对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和艺术素养却又较高的要求,部分中职学生由于文化课程不太理想并不能升学,而普高上来的学生却在专业技能水平上无法达到要求,因此招生存在较大的困难。中高职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更好地解决了招生困难的问题,通过双方人才培养方案的设置、课程的衔接、师资的交流,更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三)“三维联动”解决教育资源的问题

在传统工艺美术的学习过程中,教学资源是很重要的,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流动的,是手工技艺,依靠师徒传授来解决代代相传的问题。工艺美术学生如果按照传统的在教室里种关上门进行学习,是不能得到“真经”的,只有在相关产业中得到实训实习的机会,得到社会一线老师的指导,才会真正有机会接触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大师,成为工艺美术的传承人。非遗传承基地(工艺美术相关行业企事业单位)恰好为工艺美术的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不仅可以解决师资的问题,更在教学设备、实践训练方面提供了情境教学的便利条件。

(四)一体化培养解决技能培养的延续性问题

“工艺美术类专业的教学内容以及课程体系的改革,既是工艺美术教育改革的核心,又是能否保证教学质量和培养适应新世纪变革人才的关键所在”[2]。因此,宁波职业学院加强了在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方面与中职学校的合作,将高职阶段的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建立在中职阶段的学习基础之上,实现了中高职在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一体化。一体化培养为工艺美术专业的学生职业生涯提供了可持续性发展的通道,满足社会对工艺美术人才的多样性需求。宁波骨木镶嵌、朱金漆木雕、泥金彩漆等传统工艺美术类国家级非遗项目在传承人培养这块,力量还是不够的。以宁波泥金彩漆为例,宁海一职高为泥金彩漆培养了部分青年传承人,这些青年传承人的学历为中职,高职衔接教育为青年传承人提供了学历进修、持续成长提供了多种机会。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为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培养提供了可能性和良好的发展条件。中高职专业课程与教学衔接、探索建立中高职一体化的管理机制等主要措施,切实加强了中高职专业课程和教学衔接,为培养高素质人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五)工作坊解决部分优秀学生技能水平提升的问题

三维协同的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以工作室(坊)为载,通过“做中学,学中做”,以现代学徒制方式培养地方传统工艺美术传承和创新人才。三维协同的运行机制能够有效整合中职学校、高职学院、工艺美术行业单位三个利益相关者达成真正的协同,进而实现中高职衔接的一体化发展。工艺美术工作坊专门针对立志终生工艺美术行业的优秀学生成立了师徒小组,由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省市各级工艺美术大师带领,帮助她们更快的成长。

四、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三维协同”培养模式的成效

(一)中高职一体化招生解决了生源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工艺美术专业与宁海第一职业高中进行中职一体化招生,解决了从普高招生生源专业基础不专业的问题,提高了学院工艺美术专业学生的专业素质。同时,工艺美术专业在普高招生中不是特别有优势,而中高职一体化解决生源问题。一般来说,中职的学生毕业后就基本上去工作了,中高职一体化的人才培养可以为小传承人打通高中——大学的道路,并且在艺术的道路上从低到高有条理顺畅的发展,这是符合人的发展规律的。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有利于职业学校的学生向更广阔的天地发展,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途径,这是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

(二)实现了师资资源、民间大师等资源的充分利用

宁波历史悠久,有非常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骨木镶嵌、朱金漆木雕、泥金彩漆等传统工艺美术类国家级非遗项目深受老百姓的欢迎。因此,年老一辈的民间大师特别多,师资特别丰富,这个是我院工艺美术专业的重要教育资源,是天然的便利条件。通过与非遗传承基地(工艺美术相关行业企事业单位)进行合作,较好地发挥了老传承人的带动作用,充分发挥了民间大师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解决了项目专业师资问题。

(三)有效提升了学生的技能水平

中高职衔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传统工艺美术专业作为艺术专业里面的特殊专业进行中高职一体化人才的培养更是具有积极的、长远的社会意义。目前,我国的产业正在转型之际,国家也正在鼓励大规模地发展职业教育,培养高端的职业技术应用人才。通过三维协同培养模式,学生不仅专业技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艺术鉴赏能力、作品创作能力、展演组织能力等综合素质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因此,设计制作出了非常优美的作品,获得了国家、省、市各级奖项,主要有:2013年10月学生作品漆艺《协奏》获浙江当代漆艺展优秀作品奖;2015年4月学生漆艺作品分别应邀参加2016宁波特色文化产业博览会;2015年4月学生漆藝作品入选“匠·无界”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工艺品及相关衍生品设计大赛;2015年5月学生漆艺作品应邀参加第十二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2015年5月学生应邀参加了东亚文化之都中日韩大学生文化交流活动;2015年7月学生两件作品入选宁波市首届水粉水彩画展;2016年11月学生漆艺作品应邀参加首届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成果展(深圳);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艺术学院工艺美术专业通过三维协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将高职、中职、企业有机联系在一起,解决了工艺美术人才培养的师资、课程、实训、就业等多方面的问题,同时也服务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的有效传承。

参考文献:

[1]杨子奇.工艺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进高校的实践探索[J].艺术研究,2014(2):160-161.

[2]沈海晖,武香萍.高职工艺美术类教师专业能力现状及培养要求探讨[J].职教论坛,2014(23):4-8.

责任编辑 王国光

作者:胡成明

新世纪传统工艺美术教育论文 篇2:

六十载薪火相传 逢双高再谱新篇

In this article, the history course and education mode of Shanghai Art & Design Academy in the past sixty years are summarized into three stages, with every 20 years as a single development stage. This article is aimed to not only review historical context of arts and crafts and modern design education development in Shanghai Art & Design Academy, but also give useful reference for the integ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arts and crafts and modern design art specialty.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工艺美术行业快速发展,出口创汇需求逐日增加,手工业教育从小规模的师徒传授转向系统化的工艺美术学校教育。1956年,国务院批准成立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各地也随之设立了一批工艺美术学校。上海轻工系统于新中国成立初期承担了北京人民大會堂中“上海厅”的装修工作,感到了培养工艺美术人才的迫切性,虽然正值国家困难时期,还是于1960年4月1日在黄浦区圆明园路43号(原手工艺局下属的美术模型工厂)正式成立了上海市工艺美术学校。2003年,上海市工艺美术学校和上海市第二轻工业局职工大学合并,成立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下文简称上海工艺美院)。上海工艺美院在国内艺术类高职院校中长期名列前茅,2007年成为教育部、财政部立项建设的百所示范性高职院校之一,2019年成为教育部、财政部立项建设的56所高水平高职院校中唯一艺术类院校。

上海工艺美院培养了上海市近半数以上的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和省级工艺美术大师,培养了萧海春、汤兆基、毛关福等大批杰出的工艺美术人才。改革开放后,随着西方美术流派进入中国,上海成为中国的抽象画之都,“上海工艺美校抽象派”诞生了中国当代艺术史上的许多知名人物:余友涵、谷文达、陈箴、丁乙等。在60年的办学中,上海工艺美院还培养了汤哲明、余积勇等大批知名国画家、雕塑家、设计师、企业家等。

本文将上海工艺美院60年来的办学历史和人才培养模式总结为三个阶段,每隔20年为一个发展阶段。希望不仅再现学院工艺美术和现代设计教育发展的历史脉络,也对当今传统工艺美术和现代设计艺术专业如何融合发展提供借鉴。

一、满足计划经济时代上海出口创汇人才培养需要,探索和坚守工艺美术院校教育方式(1960—1980年)

1. 20世纪60年代初建时期,探索建立了“美术、专业、文化三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建校初期,对接出口创汇人才培养需要,学校首届开设玉雕、牙雕、漆雕、木雕、织绣五个专业,之后又相继开设黄杨木雕、红木雕、工艺绘画、玩具等专业,传统工艺美术中侧重陈设的特种工艺品种通过这种方式被继承下来。学校建校初期的师资结构与德国包豪斯学院有异曲同工之处,国画教师、工艺师傅、文化教师三类师资组成了学校艺术教育与手工艺技术训练并重的教学团队。美术老师多是当时沪上知名书画家,如申石伽、曹简楼、郁慕洁等;工艺师傅来自工艺美术类工厂,是当时工厂中既会画、也会雕、还能教的手艺最好的一批师傅,如教授黄杨木雕的徐宝庆、教授玉雕的朱永贵等;文化教师来自轻工系统和各专业院校分配进来的大专以上的学生。刚开始办学的时候,三类教师各自从自己的专业出发教学,融合贯通不够。1963—1964年开始在汪邦彦校长的带领下进行教学改革,提出了“美术、专业、文化三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案。提倡美术、文化课老师学专业,为专业创作。以专业为主体,每门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都要向专业需求靠拢。以素描课为例,提出苏联提倡的“契斯恰科夫体系”不太适合工艺美术教育,总结出“以线为主,线面结合,形准体显结构清”的“结构素描”教学改革方法;改革了各专业的课时,玉雕专业的美术课就以素描为主,减少色彩课,去掉了花鸟着色。这些做法把握了专业教学规律,成为学校人才辈出的关键。

2. 20世纪70年代复校时期,提出了“开门办学、创作带基础”的办学思想

学校于1966年“文革”开始后停止了招生,最后一批学生1969年离校后,学校于1971年开始停办一年多。后因国家出口创汇培养人才的需要,于1973年在上海嘉定县外冈镇复校。复校后,首先在原来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课程设置,增加了雕塑课程和速写创作环节。在延续20世纪60年代“文化+美术+专业技艺”培养理念基础上,提出了“开门办学、创作带基础”的办学思想。强调创新,根据当时的文艺政策引导学生以现实为题材进行创作。老师们经常带学生去写生,参加务工务农活动,采集创作素材,提升学生贴近生活的创作实践能力。复校后的学生作品展,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当时很多毕业设计,如黄杨木雕《五卅运动》等均被上海工艺美术博物馆收藏。

二、顺应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时代上海艺术设计人才培养需要,增设设计类专业,向现代设计院校转型(1980—2000年)

1. 20世纪80年代工艺美术行业由盛转衰,加强工艺美术专业规范建设,调整招生规模和频率,延续专业传承技能

20世纪80年代后期,工艺美术行业开始衰退,为了延续工艺美术专业的发展,加强工艺美术专业规范建设,在轻工业部教育司的指导下,1992年上海市工艺美术学校联合全国十一所工艺美术学校,编写了九个专业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因其封面为蓝色,被系统内和社会上称为“蓝皮书”,此书因其规范性和系统性,顺应了当时正在兴起的工艺美术教学改革和设计教育的萌起,在全国产生非常大的影响。学校于1993年成为上海市重点中专学校,1999年成为国家级重点中专学校。1995年之后,很多工艺美术厂被关掉了,工艺美术行业处于低潮期,美校将原有的工艺美术类专业合并为工艺雕塑和工艺绘画专业,保留了师资资源及关键硬件,以间隔招生的方式加以延续。

2. 适应改革开放潮流,加强现代设计专业规划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思潮,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校也加强现代设计专业规划,将专业建设方向从传统手工艺类型为主转向工业设计类为主,密切配合时代和产业的发展。先后举办了家具造型设计、工业造型设计、装潢设计、服装设计、室内设计、计算机图形设计、广告摄影等新专业。为了解决设计专业的教学师资不足的问题,一是大量派老师到各高校去系统学习,联合举办师资班提升学历。学校先后派了多批教师去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浙江美术学院、四川美术学院、无锡轻工业专科学校等院校进修学习,这些教师学成后就带回三大构成等最新的设计课程。二是广泛邀请当时的大家,如中央工艺美院的庞薰琹教授、柳冠中教授,同济大学的罗小未教授、王受之教授等來校授课,提升师生的创新意识。一些重要设计工程如“五卅”纪念碑、烈士陵园纪念碑、刘海粟现代美术馆、上海北外滩改造方案设计等均出自学校毕业生之手。

三、对接新世纪艺术类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需要,成为国家艺术类示范性高职院校,引领艺术职业教育发展(2000—2020年)

2003年,上海市工艺美术学校和上海第二轻工业职业大学联合组建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实现了办学层次从中等职业教育到高等职业教育的转型。学院于2007年申报成为全国百所示范校高职院校建设单位,2010年成为国家教育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单位,由此开启了一系列办学机制体制和教学改革。在升格为高职的17年里,上海工艺美院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学院是国家百所示范性高职院校中唯一一所艺术设计类院校;上海市唯一承担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高职院校;文化和旅游部确定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基地。先后荣膺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50强、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50强、全国高职院校国际影响力50强和育人成效50强等称号。学院连续四年位列全国高职高专院校综合竞争力排行榜上海第一名,连续两年位列全国艺体类高职高专院校竞争力排行榜第一名。

1. 开展工作室化教学,实现学业与职业的对接

上海工艺美院在示范院校建设中,确立“以学生成才作为办学逻辑起点”的办学理念,根据“高素质、有创意、懂材料、会制作”的人才培养目标,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主线,探索“项目包引领、工作室化教学、职业岗位对位”的人才培养模式。其特点是:以企业设计项目作为学习内容,以真实工作环境作为学习环境,以校企合作工作室作为学习载体。在职业技能训练环境中,从培养学生职业兴趣入手,激发学习积极性,培养职业技能,实现学业与职业的有效对接。示范校建设3年里,学院建立各类工作室、实训工场90个,其中一半以上具有校企合作背景,着力实现教学内容项目化、学习情景岗位化、学习过程职业化、学习成果社会化。

2. 与顶尖企业合作办学,破解高职校企合作瓶颈

在承担国家教育体制综合改革试点项目中,学院提出“不惟高学历,但求高标准”的思路,与国际顶级企业合作办学,破解高职校企合作瓶颈。学院与世界500强、全球最大营销传播服务集团WPP集团合作成立产业学院,建立了双方共同决策的理事会制度,解决利益相关方参与学院建设的机制与途径。实行相对独立的人才聘用制度和财务运行模式保障办学改革。邀请国际一流业界专家组成学术委员会,主持试点学院的教学体系构建和教学资源调配,调动企业海内外专业人才资源、案例经验及培训网络用于教学,使合作办学融合职业教育规律与企业核心要素,确保合作办学的培养人才规格符合企业高端人才标准。培养的学生连续5年获得全球创意与设计界最具声望的大奖——D&AD黄铅笔奖,获奖数量和名次为中国(含港澳台地区)、东南亚地区所有专业学院之首。

3. 根据人才成长规律,设立灵活性强的多种学制

学院根据不同艺术设计类人才的成长规律,建立灵活性强、适配度高的学制,形成了高中(中职)毕业三年制、初中毕业五年制、大专毕业后3+1、3+2大师班以及行业培训并存的教育框架,打通学生中职、大专、大专后的教育成才渠道。2011年,学院与中国工艺美术协会合作成立全国首个国家级工艺美术高端职业人才培养基地,对无法规模化培养的小众工艺美术和非遗品种,通过优秀毕业生遴选和大师带教(1—2年)等方式,多年来培养了140余名优秀传承人,为传统工艺美术的延续作出了贡献。2017年,学院设立了工艺美术实验班,通过五年学习年限的整体设计,开展导师全程带导、必修课程整体化设计和兴趣课程模块化选择的教学改革,旨在培养能够利用多元材料、多种技法进行设计和制作,并同时表现出优秀综合素养的创新型工艺美术人才。

四、迎接数字时代艺术与科技双融合的跨界人才培养需求,依托“双高”建设实现新发展(2020年起)

2019年,上海工艺美院捷报频传:学院入选教育部、财政部“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建设单位,是上海市唯一一所入选高水平学校建设名单的高职院校,也是全国56所“双高”院校中唯一一所艺术类院校。通过了《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项目验收,成为教育部认定的全国200所“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之一。入选上海一流专科高等职业教育院校建设立项名单,是上海市立项建设的三所高职院校之一。适逢建校60周年之际,学院又站在了新的出发点。

“双高计划”是党中央、国务院推进中国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决策,通过支持一批优质高职学校和专业群率先发展,舞起新时代职业教育发展的“龙头”,从而引领职业教育服务国家战略、融入区域发展、促进产业升级,对于服务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和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具有重大意义。上海工艺美院在“双高”建设中,将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建设:

1. 打造对接产业链的专业群,服务城市经济社会发展

学院将围绕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需求与打响上海“四大品牌”重大部署,对接长三角产品制造业转型升级,布局与优化专业结构。打造以中国工艺美术传承与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化与创新为品牌特色的专业发展体系,重点建设工艺美术品设计和产品艺术设计两个专业群,推动形成传承与发展、保护与创新相互支撑、融合发展的专业结构和专业生态。

工艺美术品设计专业群服务国家传统工艺振兴需求,以《上海市传统工艺振兴计划》明确支持学院加强传统工艺专业建设为契机,组建陶瓷、雕刻、金属、漆艺、书画印、染织绣、文物修复与保护等7个传承教学中心;构建“宽基础、大平台、多方向、模块化、可组合”的课程体系和集“工艺技艺、工艺材料、工艺标准、工艺鉴赏、典型实例”为一体的教学资源体系,着力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美学修养,技艺精湛、可持续发展的高素质手工艺传承保护技术技能人才与传承人群。产品艺术设计专业群以服务全国“非遗”当代转化为核心,以做强中国特色文创产品为主线,对接文创产品研发、推广、应用产业链人才需求,围绕产业链的岗位职业能力和专业技术能力,开发专业群模块化课程体系,探索校企合作、分类培养、书证融通、贯通培养“四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培养具备文化自信与审美能力,掌握产品创新设计与智能制造技术,熟悉营销策划与创新,善于把握产品应用场景设计的高素质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

2. 围绕五大核心能力培养,建设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

学院将立足“传承非遗,创新设计”发展特色,秉承“传承与创新融合”“立德与习技并重”理念,围绕“善沟通、有审美、懂材料、会设计、能制作”五大核心能力培养,通过“实施技术技能人才综合素养提升计划、探索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路径、推进模块化课程与‘三教’改革工程、打造优质教学资源与教学实践平台、建立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保障体系”五大项目建设,打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通过建设,力争形成一批引领国内同类专业群发展的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构建多元学制、长短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建成面向初、高中(职)毕业生的学历教育、面向年轻“非遗”传承人和学徒的在职学历教育以及面向文創行业从业人员的培养培训并存的多起点、开放式的艺术类人才培养体系,形成贯通中职、大专,衔接本科和MFA等不同学历层次的艺术类职业教育体系。

3. 构建艺术与科技融合协同创新中心,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学院将发扬上海“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城市精神,建设“非遗”技术技能积累平台,将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优秀“非遗”传承人、技术集聚在上海,从中挖掘中华传统手工艺类“非遗”的文化内涵并凝聚其价值。建设艺术与科技融合协同创新平台,组建若干跨专业、跨界域的创新研究机构,探索将“非遗”元素融入产品研发,传播新时代海派文化。建设技术转移转化平台,开展艺术成果的转移和艺术科技成果的转化,形成促进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特色路径。在上海及少数民族地区双向建设12个“非遗”工作站,提升民族“非遗”产品市场竞争力及品牌运作能力。

4. 打造国际交流合作平台,扩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影响力

学院将立足鲜明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色,依托上海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深入拓展与国际知名艺术院校和机构的合作,加大国际优质职业教育资源的互动与共享。通过海内外人才培养、师资交流、驻留计划、实习实训、创业就业等项目,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创新人才。开展以国际(上海)“非遗”保护论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上海友城中国传统艺术国际巡展为代表的多类型、多层次的国际交流传播项目,成为上海乃至全国有影响力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播院校。与世界知名设计院校及工艺美术高校合作,以每年持续开展手工艺创作营、国际联合设计工作坊、联展、论坛等形式,加强学术共同体建设。

作者:仓平 石慧

新世纪传统工艺美术教育论文 篇3:

中国传统年画的当代应用探索

一、中国传统年画工艺

年画,以“年”得名,以“画”为生,表达了人们对新一年的期盼。它不像其他画那样,受到制作方法的界定,在材料和制作方面,可以用任何一种材质进行作画,表现方法也是形色各异。其中,最为著名的是桃花坞年画、杨家埠年画、杨柳青年画、朱仙镇年画等。

“天津杨柳青木版年画”为北方年画的代表,整体线条工整,色彩鲜艳,同时善用汉语中的谐音寄托人们心中的美好念想;“苏州桃花坞木板年画”为江南地区的年画代表,受到宫廷传教士画家的影响,所以绘画风格大都颜色鲜艳、构图饱满;“山东杨家埠年画”以胶东地区和潍坊为代表,受到杨柳青年画和桃花坞年画的影响,因此既有北方年画的豪爽朴实,又兼备南方画作的绵延柔情,颜色以红、黄、绿、紫、雪青为主,线条粗犷浑厚;“四川绵竹年画”仅用线板制作轮廓,从不套色,而是全部依靠手工彩绘,颜色追求艳丽明快的艺术效果,呈现出过年喜庆、热闹非凡的盛景,人物造型夸张,多采用象征、寓意等表现手法,使人物形象生动活泼。

二、年画在当代运用的现状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住宅环境发生了变化,由原来的双门变成了单扇门,同时随着人们教育水平的提高和娱乐方式的增多,年画日益失去其原有的价值。虽然几十年如一日地在手艺方面经营着,却因为时代变迁,抑或是大众审美的改变,这些“执着”的传承者只是一心沿袭传统,而忽略了外界的变化,因此无法创新,有时连生活也难以维持,更何况去思考如何将手艺继续传承下去。一方面传统低端市场的需求日益减少,另一方面面向知识阶层的高端市场却在逐渐扩大。而年画承载着诸多文化意蕴,如何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也成为了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传统手工艺虽然在现代社会引起了一些关注,但也存在大量的问题:一方面是关于设计师过度“符号化”的问题,一些设计师将设计作品与传统手工艺在“表面”相结合,看似做到了“传承”,但只处于表面,并未在根本上进行深度思考。比如直接采用年画娃娃原型放置于衍生品上,只是简单地将传统符号摆放至现代的产品上,看似沿袭却无法达到非遗“活态传承、活力再现”的宗旨。另一种则是过分“形式主义”,为了创新而创新,只为迎合当代人的审美眼光,而忽略了年画的本质,这也造成了非遗传承的脱节,这种设计归根到底还是一种缺乏“传承”含义的设计。

三、传统年画的当代创新路径

1.与现代插画艺术创作的结合

年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一种表现形式,其绘制的便捷性与插画相似,并且年画艳丽的色彩遵循“绿爱红、黄喜绿、紫怕黑、红怕紫”“红靠黄、亮晃晃”的趣味口诀,及其直白的寓意都对插画有着深远的影响。红和绿、黄和绿的搭配,虽然看似乡土,但又是民俗化和国际化的色彩。因此,目前年画也被用于众多插画领域,引起了一波国潮风格插画的流行。“天猫”“麦当劳”“永和豆浆”等许多品牌的商业海报都将年画融入其中,也可以从侧面反映出目前大众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在逐渐觉醒,同时,也慢慢体会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内涵。例如:“阿里年货节”的海报插画——“洋货下乡”“年夜饭”“新年换新”“舌尖上的新年”等,这一系列年味十足又深受年轻人喜欢的年画,以一种全新的符合现代审美的形象重新呈现在大众的视野中。运用“旧元素新组合”,结合中国传统年画,融入几何对称图形烘托年味,让用户感知到“阿里年货节”所传达的情怀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构图形式则是选择了富含冲击力的放射状构图,加上艳丽缤纷的色彩,将节日的氛围烘托得淋漓尽致,使得整个氛围更加灵活有趣味性。又如“永和豆浆”商业插画,将年画与现代审美相结合,主体物是年画娃娃,却将手里先前抱着的大锦鲤置换成了“永和豆浆”,既传承了先前的经典形象,又加以创新,运用了新的表现方法。

2.与文创产品的结合

年画与文创产品的结合,不仅仅指的是将年画简单重复在现代产品上,而是要深入地挖掘年画的文化内容,找出其最有代表性意义的特征,保留其传统的元素而进行二次创作,同时要与文创产品的属性相匹配。文创产品的设计,应始终秉承“遵循传统、与时俱进”的审美观念,同时用设计的思维方式从艺术符号、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多方面,进行艺术手法的拓展创新。在现代设计融合下的带有中国典型文化特征的手工艺文创产品,势必将传统的旅游纪念品更加精致化、现代化、地方化和国际化。

春节一直是中华民族最重视,也是最传统的节日,古代过年有扫尘、贴门神、贴春联、贴年画、守岁、开门炮仗、拜年、压岁钱等一系列风俗。现代人则简化了很多内容,但是依旧保留了其中的精华,如贴春联,送红包等。又例如端午节,在某些地方有佩香囊的习俗,香囊中用棉花包裹着丁香、山艾等中草药粉,表面使用彩色的绸缎,扎上刺绣,有着避邪驱瘟之意,而如今这类习俗被人们渐渐淡忘了。在这些节日中,往往能很好地加入年画的元素。例如“好东西”品牌设计的年礼春联、红包系列文创作品、端午香包文创设计作品,均从年画入手,并契合当代的设计节日文创用品,挖掘精神的价值回归,找回传统的失去的文化。

将年画应用在非遗美术教育领域,设计一系列年画的体验材料包,也是近年来年画文创产品的重要方向。传统的年画制作过程略微复杂,而文创类的年画体验包简化了传统年画的步骤,将传统年画中最重要的部分精简出来,同时配上视频教程,制作成可居家体验的年画美育体验材料包。年画体验类文创产品将传统文化植入在物品中,也让使用者在体验过程中得到难以忘怀的回忆。

3.在互联网领域的应用

进入新世纪后,随着经济水平的普遍提高,物质生活日益富足,人们愈发重视精神生活的充实,因此,在這样一个时代中通过杂志、媒体或者互联网的宣传,人们更容易接受并追求这样一种富有深刻文化底蕴和内涵的手工艺。例如,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原博及其设计团队创作的两款“年画话年”表情包,表情包借年画中的神仙形象,传递了年轻人时尚而另类的春节祝贺本性的日常。整体造型用矢量化和波普的风格再造了传统,并形成了的新形象。这组传统年画表情包在2021年春节上线时引起了年轻人的关注,成为年轻人的热门话题,得到了大量的下载和使用。在互联网迅速传播的新时代,传统的年画通过这种新的方式得到了大量的传播,也融入了年轻人的生活。

四、结语

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传统工艺开始尝试“传统工艺+”的跨界合作模式,年画的创新也在越来越多尝试各种路径。比如年画与插画、年画与时装、年画与文化地产、文化旅游的融合,无论哪种模式,均是在探索传统手工艺在当代的传承。只有将传统手工艺的文化精神提炼出来,寻其根本,再通过设计的力量更好地融入当代大众的生活,才能将传统工艺在生产中得到保护,更好地流传下去。

作者:夏寸草 高婉茹

上一篇:幼儿园学前教育幼儿管理论文下一篇:我国企业面临反倾销战略论文